警务运用

2024-11-28

警务运用(共12篇)

警务运用 篇1

一、中美校园安全立法比较

(一) 美国校园安全立法状况

美国政府把建设安全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1987年, 美国政府颁发《美国校园安全守卫法令》, 规定学校必须每年发布校园安全政策实施业绩和年度校园违法犯罪数据。1990年9月19日, 布什总统签署公布了《珍妮·克雷莉法》 (“《校园安全法》”) , 使校园保卫有了联邦法律依据。1994年, 马萨诸塞州等一些州的州议会对校园安全进行了专门补充立法, 对校园警察的任职、条件、权力及对校园保卫的要求做出详细的规定, 使校园警察制度逐步完善。同时, 《珍妮·克雷莉法》规定, 各州公立学校和大学要发布校园犯罪年度资料, 学生应该在入学前获知该校的犯罪率。美国许多高校将报告张贴在学校网站上供人查询。后来, 美国又相继制定《校园禁枪法》《改善校园环境法》等法律法规。2002年1月8日, 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签署了中小学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NCBL) , 从2002~2003学年起, 该法在全美各州和各公共校区开始实施。该法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服务来支持课前和课后项目、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图书资料、技术服务、移民孩子教育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远离毒品, 远离暴力, 创建安全纯净的校园;消除地域、种族等因素造成的学生成绩差异, 实现中小学基础教育“有教无类”;推动学校进行历史性的改革。2010年3月, 奥巴马向国会递交的本届政府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中, 学生安全、学校安全成为优先改革和优先保障的重点领域之一。奥巴马政府延续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NCBL) 关于学校安全的年度公告制度, 要求各学区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详细统计, 并将结果公之于众。该法规定, 每个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说明和认定, 充分保证学生的知情权。

(二) 我国校园安全立法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出台针对校园安全的立法。但适用于校园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法律类, 主要包括《民法通则》《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二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类, 主要是国务院及各部委在职责范围内发布的决定、命令及指示、规章等。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另外大部分则是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校园安全的需要适时发布的各类通知等。其中, 对高等学校来说, 最具有影响力的是1988年4月公安部、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 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公安派出所实施办法的通知》, 该“通知”是高校设立公安机构的重要依据。

(三) 中美校园安全立法比较

1. 立法基础与背景比较

美国实行行政分权制度, 二战前, 联邦政府很少干预州政府行政事务, 联邦政府很少制定全国层面的教育法案。战后, 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教育施加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 随着校园犯罪率的上升, 联邦政府开始注重校园安全立法。1990年联邦《校园安全法》成为现今美国校园安全管理的总纲领, 是一部针对美国校园安全的专门性法律。州政府负责具体执行《校园安全法》, 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 保障教育活动正常运行。

我国无专门性校园安全立法, 相关规定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 更多的是国家层面适时制定政策文书, 随后是地方紧跟制定一些规定和文件, 来对国家政策做重复和解读。这些法律法规及规定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既不具体, 又无可操作性。

2. 内容比较

(1) 校园警察制度的确立

美国校园警察制度是校园保卫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 美国校园的保卫工作由没有执法权的保安人员负责, 他们只负责看守楼门、停车场、贵重设备及仓库, 对于校园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不能做出及时反映和有效处理。由于没有执法权, 犯罪分子在校园内十分猖獗, 各种违法犯罪、骚乱频繁发生, 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甚至对社会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1940年初, 华盛顿州议会率先制定法令, 授予各学校建立自身的警察的权力, 在公立学校建立警察机构。随后, 各州议会相继制定类似的法令, 批准高校建立校园警察机构。1990年10月美国议会通过的《校园安全法》, 正式确认了校园警察制度, 从而以联邦法的形式确立校园警察体制的法律地位, 使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有了充足的法律依据。

我国于1988年4月, 经国务院批准, 公安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公安派出所实施办法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根据《通知》精神, 在全国部分高校设立公安机构, 即公安派出所, 归市级公安机关与归属地公安机关双重领导。该通知是高校设立公安机构的重要依据, 一定时期内, 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通知》效力级别低、内容粗糙、线条简单等诸多弊病及经费支出、体制调整、管理安排等诸多因素未加明确等原因, 使派驻高校警察的计划“流产”, 现有公安机构形同虚设。目前, 学校的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保卫处 (科) 为主的保卫人员、外聘保安等人员组成。由于法律规定的缺位, 导致学校的保卫部门既没有执法权力, 也没有相应执法力量与执法能力。

(2) 内容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

美国学校的日常安全管理和运作均依赖法律的解释和参与。这就造成美国在校园安全管理内容方面十分细化。美国校园安全法对于校园警察执法程序、管理权限、服务范围、突发事件处置、火灾安全、犯罪预防等内容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比如, 在犯罪预防方面, 美国校园安全法规定, 公立学校和大学要发布自己校园的年度犯罪资料。学生应该在入学之前获知该校的犯罪率, 以检查校园安全。学校要将这一报告张贴在其网站上的治安或安全防范页面以备查阅, 学校违反了此项法案, 将面临美国教育部的巨额罚款等相应处罚措施。

我国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简单粗糙, 口号化和宣言化特点严重, 它不但造成本身的可操作性差, 而且造成了一种简单化的倾向, 就是一刀切, 经常导致鞭长莫及, 造成了法律权威的部分消解。

二、完善我国校园安全立法, 构建校园警察制度

校园安全关系具有复合性, 它不仅包括具有纵向隶属性特征的教育行政关系, 还包括具有横向平等性特征的教育民事关系, 这种复杂的法律关系亟待相应的法律进行调整, 使校园安全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此, 加快校园安全立法步伐, 制定一部详尽、具体、针对性强的《校园安全法》, 建立我国的校园警察制度非常必要。

我国的校园安全立法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符合实际, 不得违背或脱离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一) 遵循协调一致原则

校园安全立法首先需要与我国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及教育法律法规协调一致, 《校园安全法》行为指向的疆域不能超过以上法律法规的范围, 从而在校园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规治问题上形成合力而不是悖逆。

(二) 程序严格与可操作性统一原则

严格的法定程序是保证正确合理运用权力, 有效保障师生利益的根本准则。因此, 校园安全法要十分明确管理主体的执法程序、服务范围、突发事件处置、火灾安全、犯罪预防及学校与相关行政部门管理权限、法律地位等, 严格校园案件受理、办理程序, 明确管理服务范围,

落实主体责任。另外, 校园安全立法要具有可操作性, 符合实际。细划责任主体的权力和义务, 严格责任追究制, 切忌粗糙乏力, 大而笼统。

(三) 导入校园警察制度

通过立法形式赋予警察部门组建专职校园警察的权力,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保证学校的安全, 是我国现有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的必要途径。构建我国校园警察制度的最合理模式是在原有警种基础上设立新的警种, 该警种与铁路、民航、海关缉私警察以及森林警察并列, 业务归当地公安机关领导, 人事及行政归学校管理。赋予其一定 (主要指管辖范围) 警察执法权, 校内发生的案件校园警察都可以独立侦查, 独立办案。校园警察除一般的治安、刑事执法任务以外, 还应当承担下列职责:一是易衍生学生不良行为场所的调查;二是寄居校外学生的安全访查;三是校园周边环境安全调查;四是校园安全环境检测评估;五是学生偏差行为的通知;六是进行校园毒品与暴力案件统计;七是完成护送、救护等学生必需的安全服务等。

《校园安全法》作为教育领域的专项安全法律, 若能真正实现, 将会对师生的安全给予全方位的保护, 将会使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的道路。

摘要:中美国情不同, 历史不同, 中美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也有很大差异。求同存异, 互通有无, 借鉴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是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力图通过对中美校园安全立法与警务运用的对比研究,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美,校园,安全立法,警务运用,对比

参考文献

[1]郭爱昕.中美高校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7) :53.

[2]吴心正.美国高校的安全立法和警察制度[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2000 (3) :77.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54.

[4]曲正伟.教学与管理[J].关于制定“校园安全法”的几点思考, 2001 (13) .

[5]余宏明.美国高校安全管理及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报, 2004 (8) :35.

[6]周向红.美国校园警察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 (6) :65.

[7]彭辉.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企业家天地, 2009 (2) :116.

警务运用 篇2

(第2期)

主办单位:铁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0月24日

天桥社区警务室创新警务工作思路 情系百姓 服务民生

铁西区仁兴街天桥社区地处我市最繁华的闹事地段。辖区人口多,商业网点密集,治安情况十分复杂。面对严峻的治安形势,他们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创建人民满意警务室为载体,在不断增强发现、控制、打击犯罪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坚持打防结合,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2009年4月12日,四平市公安局第一个也是全省第一个“网上警务室”在天桥社区正式开通。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社区“网上警务室”公布了民警的QQ号、电子邮箱、QQ空间等网上联系方式,又推出了网上预约、在线咨询、警方提示、社区免费中介服务、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等多项服务措施,使群众可以通过QQ留言和发布信息等方式向警方提出服务申请、咨询相关法律法规或反映当前社区情况。

“网上警务室”开通以来,已有近千名群众与民警进行交流,电子邮箱点击率达几千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026条。

天桥社区警务室以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为基点,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2010年年初创办了四平市首家“社区免费中介服务站”。多年来,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管理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但始终治标不治本。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类中介机构秩序混乱,由于不问出处,不问目的,交钱就介绍,使大规模的流动人群在混乱的秩序下随波逐流,公安机关难于管理。基于现状,天桥社区警务室成立了“社区免费中介服务站”。其主要职能:一是为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免费提供房屋租赁中介、招工用工信息,免费办理居住证;二是为辖区居民、商业网点、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人员就业、房屋租赁、买卖等中介服务;三是免费为招工单位、就业人员、房屋承租双方核实身份,提供协议文本并签订合同等中介服务。这一主动为群众免费中介服务的做法受到了辖区居民和流动人员的好评,也使社区警务室及时掌握了流动人口的变动信息,提升了对各类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动态掌控率。综合施策,强化落实,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今年7月中旬,“社区免费中介服务站”联合劳动、工商部门深入开展打击非法用工中介、违规违法用工专项行动,打掉非法用工中介组织2家,查处违规用工单位3家,处罚各类违法人员11人。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社区免费中介服务

站”的成功运行使派出所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实现了“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派出所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二是流动人口由以前的东躲西藏变为主动上门;三是就是辖区各类容纳流动人口的场所、单位及出租房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一些不法中介和广告就此消失。

通过实践运行,彻底改变了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被动、服务滞后”的局面,走活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这盘棋。积极探索,务求实效,开创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区综治办供稿

报: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宿威、侯川、于荔欣

民生警务研究 篇3

关键词:民生警务;内涵;现实背景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0-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权利意识增长,民众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呼声也持续增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美国政治学家塞谬尔·P·亨廷顿在谈到组织的适应性时,指出:“通常某一组织是为履行某一个特定职能而创立的,当这一职能不再需要时,该组织就面临重大危机,它要么去发现新职能,要么就坐以待毙”。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转型期,既要立足本职工作,致力于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权,维护民利,加强和体现服务意识。民生警务正是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期盼下,抓住政府机构改革机遇,适应时代趋势提出的新型警务理念。

一、民生警务的内涵

(一)民生。“民生”一词较早地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三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后来,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后世又有“民为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古训,昭示了只有解决民生问题才是巩固当权者统治的灵丹妙药。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二)警务。西方的“警察”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Politia。“现代警察之父”彼尔确立的警察原则的第一条,就规定了警察的基本任务是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这实际上是从狭义上来理解警务。狭义的警务,俗称警察工作,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属于警察职权职责范围内的一切事物。这是一种被动型的警务模式,主要体现在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和刑事侦查职能上。广义的警务是指警察为了实现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赋予的职权,所从事的一切对稳定社会治安有意义的活动。这是一种主动型、积极型的警务模式,它除了包括狭义警察工作打击、管理的职能外,更侧重强调防范与服务的职能,并且把服务的职能定位为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

(三)民生警务,即指公安机关在开展警务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二、民生警务的现实背景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原来的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诧异日益明晰化。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十大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村劳动者、城乡结合部社会闲散人员。这些阶层存在着如下特点:1、我国大多数人群还属于社会结构的中下阶层,中下阶层的差距不大,可以相互流动;2、社会结构的中间阶层已经形成,并且在不断壮大;3、社会结构的高级阶层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中下阶层所占资源有限,大大影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性。社会阶层的增加使得过去单纯简单的社会结构土崩瓦解,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呈现出激化的倾向。

(二)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政府职能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变化发展蕴涵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必须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及人民的愿望等因素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崛起,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形成和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各种市场交易、自由迁徙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市场化组织和社会性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各个社会群体都一方面希望政府放弃对某些领域的人为限定和控制,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提供他们所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效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群众期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权利意识的日益觉醒以及对财产权利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而固有的司法理念、旧的传统做法仍然在束缚着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极大地制约了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来说,树立宪法理念、法治理念十分关键,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树立“民生警务”理念则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四)警务模式变革。

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成功和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法律制度、法治秩序、司法体制、人权保护等等无不受到外部的压力与挑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大转型,过去管理过死、发展迟缓的社会管理框架被冲破,内部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维护稳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近些年来我国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社区警务”、“民意主导警务”、“和谐警务”、“情报主导警务”、“积极警务”等警务模式被不断退出,各地公安机关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实际推陈出新,改进警务工作效率,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建荣.民生警务的实践与思考[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赵丛肖.树立服务理念,打造民生警务[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3]曹英.积极警务:内涵、价值与限度[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5.

[4]曹咏.西方警务革命对我国警务改革之启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9.

[5]束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8,3.

作者简介:石祥(1989-)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安管理学方向。

警务运用 篇4

从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发现案例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以小见大。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 源于实践。

案例来自广大干警的实际工作, 来自公安工作的实践过程, 源于丰富多采的执法实践, 所以“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二) 生动典型。

“案例教学”正是来自实际工作, 来自实践过程, 所以往往比枯燥贫乏的文字材料更生动更新鲜更形象更具有个性。案例教学是教师对所占有的具体素材进行了“去伪存真, 去芜存精”的工作, 对实践中得来的真知。这就使得这个“案例”既代表了众多一般执法现象的共性意义, 又包含了具有特征的个性意义。

(三) 指导实践。

通过对“案例”的反思, 我们可以更好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产生一次新的质的飞跃“。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论, 结合理论, 运用理论, 把实际工作中的得失由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刻的、本质的“理性认识”。

(四) 提高水平。

通过“案例研究”, 我们能够从实际教学活动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 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体验、感受等。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 案例来源:

干警的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具有代表性, 也可以是学员实习时的案例, 供大家一起分析、解决。

(二) 具体实施步骤:

1、理论教学阶段的实施

理论教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奠定更牢固的理论基础, 养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通过实践, 我们认为在理论教学阶段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教师应本着“精讲”的原则, 讲透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第二, 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研究、解决问题。

2、模拟实战教学阶段

模拟实战教学阶段实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技战术基础动作的前提下进行的, 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形成了以下教学方法。

(1) 分段教学训练法。

它是指在战术教学训练中, 例如:对嫌疑人的盘查可以分为嫌疑人的辨别、截停告知、盘查时的站立姿势和站位形式、人物分离、盘问、检查、盘查后的工作等七个阶段。先有教师针对每一阶段讲解示范, 然后有学员三人一组一人当嫌疑人、两名当干警进行阶段性练习的一种训练方法。

(2) 情景模拟教学训练法。

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警务工作实际情况, 使用一定场景道具, 安排、设计不同情景, 以供学生学习训练的教学训练模式。事实证明, 情景模拟教学训练法可以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获得对查缉战术的领会, 掌握操作技巧, 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情景模拟教学训练法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比较形象逼真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特殊的情景。

(3) 实战演练教学训练法。

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查缉战术的基础理论、技战术基础动作的前提下, 以警务行动类型为模式, 以实战中可能的时空条件为背景, 以假设的犯罪嫌疑人为目标, 以对抗条件下的反应变化规律为依据, 让学生在模拟实战环境条件下直接介入案件中参与行动, 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战术训练方法, 它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战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贴近实战、注重实效为原则, 应体现“抓住一点, 突出两高”的教学原则。抓住“一点”即必须牢牢抓住“实战、实用”这一根本出发点。突出“两高”即必须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高仿真性和高对抗性”。以高仿真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形成实战气氛, 培养学生在实战状态下的“感觉”, 以高对抗形式制造各种困难和压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应变力、创造力和学习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结论

(一) 大大缩短了教学与实战的距

离, 改变了以前的警务技能教学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脱离实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 学生的警务技能理论水平、

创造性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尤其表现在案情分析、作战方案设计、攻击路线、时机、方法的选择和确定方向。

(三) 学生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集体

协同作战能力明显增强, 夜间作战、野外作战、利用地形地物等综合作战能力和临战心理素质、控制犯罪嫌疑人等能力显著提高。

(四) 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克敌

制胜的本领增强, 综合素质尤其是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反应在近两年学生在实习中缉捕犯罪嫌疑人的数量逐年上升, 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水平显著提高。

摘要: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 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警务实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实施步骤。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将不断丰富教学实践, 丰富公安教育。

警务运用 篇5

一、当前治安形势下,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法,一方面能因应治安形势的新变化,树立起新的社区警务运作理念,建立起新的社区运作模式,由过去传统的依靠街道居委会、治保会为主的“粗放型”的行政运作模式,向新形的多元化的社区运作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社区民警主观能动性,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辖区治安的维护,减少警情,减少犯罪活动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充分体现人民警察的价值观,同时也是提高管理措施减轻工作压力确保工作任务完成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是创新社区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有助于构建符合辖区实际的治安防控网络,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社区警务是公安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掌握社情民意最直接的渠道。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服务跟着需要走”的原则,创新社区警务管理措施,就是要规范社区民警职责任务、工作目标、程序、标准、要求和效果,从而建立起一套高效廉洁的管理机制。

(二)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是减轻社区民警工作压力的必然要求。在动态治安环境下,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方法,有助于民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是压减社区民警工作的压力有效途径。现阶段社区民警几乎承担了各项公安工作,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就是用科学管理制度形式,切实为社区民警解决心理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把社区民警真正从日常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能,以更好地规划社区治安防控的重点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让社区民警沉得下去,走进群众之中,全面增强驾驭治安整体局面的能力。

(三)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是完成社区警务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是当前社区警务工作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在当前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情况下,实现社区民警工作效能最大化的重要保障。目前,社区民警普遍存在过分依赖现成的工作制度和传统的工作方式,无法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地开展工作。即使深入社区也“匆匆来、匆匆去”,简单布置一下防控工作,又忙于处理别的事情,直接影响了社区民警开展基础工作的主动性。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就是为了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的支持,提供各类便利条件,积极发挥社区民警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确保社区警务工作多元化、实效性。

二、近年来我区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创新举措及当前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来探索与实践,越秀区的社区警务创新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实行党员干部进社区指导工作。目前全区有269个社区,已建成警务室272个,配备社区民警316名。社区民警全部脱离派出所的行政值班组,根据社区的治安动态,实行弹性工作制。同时,选派270名中层党员领导干部进社区,切实加强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为社区警务工作开展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实行了岗位双向选择,落实责任捆绑制度。为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民警的工作水平,分局对派出所的勤务运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华乐所的试点实施“四班三运转”警务模式和岗位双向选择,让民警自主选择岗位,让岗位选择民警,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名民警能够选择自己喜欢并能胜任的岗位。同时,在矿泉所、登峰所试点实施派出所领导与社区民警实行治安责任捆绑。将民警分到警务片后,以片为单位进行治安责任捆绑,所领导成员也分到片区中与片区民警共同承担治安责任,按照《越秀区各警种破、压案奖励办法》进行考核和奖罚。已从被动型警务向主动型警务转移,提高了社区民警为群众的服务效能。

三是社区警务实施分片管理,科学划分责任区。按照公安部每位民警管理1000户、3000人至4000人的要求,我局各派出所按地域划分若干片区,每个片区的成员由社区民警、治安员和刑侦民警组成,每个片区设组长、副组长一人,片区实行捆绑制度,片区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各片区自行考核汇总派出所进行综合考评,将考核结果进行张榜公布。

四是全面落实了“四种治安防范”模式。各派出所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全面实现了群防群治基本物业管理模式、引入物业公司的综合物业管理模式、健全防盗门的防范模式和推广IC卡、门禁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的技术防范四种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天网、地网的互动,人防、技防和物防的有效整合。2009年全区刑事发案比2008年下降17%,三类可防性案件与2008年同比下降18%。

五是构建了社区警务网,提供便民措施。根据社会发展和实际的需要,派出所主动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式,设立社区警务网,根据居民的需要设置法律法规宣传社区警务新闻,便民服务;外事咨询警示专栏,社区民警信箱等栏目,积极开展便民利民和治安防控工作。社区警务网开通以来,广大社区民警结合“大走访活动”,结合日常工作,为群众大办好事实事1481件,收到表扬信51封,锦旗23面。

六是警务前移,建立公共场所治安警务室,延伸社区警务进校园、进企业、进商贸。根据《越秀区公安分局加强公共场所治安警务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将社区民警治安防范触角延伸至各个角落。通过建立商贸、车站、医院和高校等

治安警务室,现建设32间,有效压减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确保了各类警情两位数下降,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二)目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中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社区警务工作中与现实的治安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先进社区的治安工作在现有工作措施下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在继续突破上遇到瓶颈问题,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较大障碍。

一是部分社区民警政绩观不端正,工作平淡不讲求创新。面对严峻的治安形势,在社区民警中仍存在着对夯实基础工作的曲解,不能端正社区工作政绩观,错误认为基础工作难度大、时间长、出成绩难,不像刑侦部门破案后立功受奖,报纸有名,电视有影,电台有声,因此对工作抱着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情况。还有不少民警对开展社区基础工作,做群众工作不感兴趣,不扎实,不深入,不用心,不愿意把精力集中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上。

二是非警务工作量过多,忙于应付繁杂的事务。近几年来,社区民警一方面要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名目繁多的检查,另一方面由于街道司法组织工作不完善,不到位,一旦发生居民纠纷,社区民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解处理。不少社区民警反映由于非警务工作增多,很难保证每周不少于20小时在社区做基础工作。

三是社区警务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流于形式。派出所集打击、防范、服务、管理于一体,任务非常繁重,警力不足,不得不动用社区民警参加维护稳定和各种大型群众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此外手工填写的台帐比较多,个别台帐内容还需再次输入电脑,造成重复输入,加重了社区民警的工作压力,特别治安复杂的的社区民警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压力更加大,身心更加疲惫。

四是社区民警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社区民警有别于其他警种的自身要求,随着社会化的多元化管理,对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凭“经验”办事和“吃老本”已不能适应社区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社区民警除新警上岗前作筒单的岗前培训外,正式上岗后很少接受专门培训。当前,各警种培训活动日益增多,但作为社区民警还缺少系统的、针对性强的、专业化的培训,给新形势下的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带来被动局面。

三、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

社区警务工作方法的创新其出发点是依托社区,立足社区,组织社区民警开展辖区治安防控工作,深入社区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社区工作存在问题和不足,因情施策,因势利导,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力求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取得新突破。下面,通过归纳和总结我区优秀社区民警的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从社区防控、社区管理和群众工作上为社区民警创新工作法提供借鉴。

(一)“五字”工作法。一些社区民警习惯以简单的几个字总结自己的工作方法,便于运用和记忆。“五字”工作法就是其中一种,只要把靠、爱、深、细、实五个字牢记于心,社区警务工作就会出成效。“靠”就是依靠当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争取居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加强以居委会的沟通,互相协调,主动联系,通报治安情况,了解社区动态,达成共识,使许多难以落实的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爱”就是关爱百姓,热情服务以爱心解民忧,送温暖,充分体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深”就是社区民警要深入到居民群众家中、学校、企业单位,长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熟知辖区治安状况,并从群众中获取治安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细”是要求治安防范工作应从细微处着手,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认真发现不稳定因素,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群众普遍关注的“小事”,要细心及时处理。“实”就是工作往实里干,要以实干的精神,溶于群众,接触群众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发动群众齐抓共管,压减三类可防性案件,压减原始警情和确认警情,结合工作,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自觉地挑战压力,尽职尽责,持之以恒的实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实事求是地巧干。

(二)“三台一站”工作法。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开设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能有效向辖区群众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告知辖区治安状况,提高自防能力,实现以信息为导向的打击与预防机制,以管理促服务的机制,让信息化为现实斗争服务。华乐所华侨新村社区民警贺毅发挥社区警务室信息化功能,探索出“三台一站”工作法:一是短信群发平台。利用警务室建立“短信群发平台”,针对辖区治安状况进行研判,第一时间向群众发送安全防范短信,提醒住户做好安全防范。仅2009年发送短信5310多条,减少了社区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二是开通社区警务室电子博客、网上警务室平台。利用网上警务室电子以及个人电子邮箱等平台实行三公开:公开社区民警个人资料、公开治安信息、公开服务项目。共受收到群众意见和建议413条,达到了“社区管理共参与,治安防范皆有责”的效果。三是建立“两级报警”平台,在社区中推广居民能接受的低价家庭联网报警器,目前社区大部分住户和机团单位加入“两级报警系统”,凡加入的住户或机团单位未曾发生过入屋盗窃案,探索一条社区安全防范的新路子。四是发挥警务室是群众服务站的作用。在建立“社区三台”治安防范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警务室24小时勤务运作模式,实现了“灯要亮,门要开,事要办,群众要满意”的目标,让警务室成为百姓心中设在家门口的派出所。

(三)“四勤“工作法。社区民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民警工作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区警务工作成效,因此,“四勤”工作法是社区民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一是勤宣传。积极深入社区采取上门、宣传栏、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治安防范宣传,动员社区社会力量协助搞好社区的治安防范,动员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主动检举揭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树立社会正气,营造共同打击违法犯罪的社会氛围。二是勤上门,要主动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生活状况,引导和教育居民住户做好自防意识,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提高群众对治安工作的满意度。三是勤登记。在社区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将社情民情,逐条登记下来,熟记于心,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社区工作深受群众认同。四是勤观察。要善于观察社区的人和事,及时发现可疑治安隐患和消防隐

患,让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

(四)“六员统管”工作法。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不能单靠社区民警单条腿走路,必须有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熟悉社区情况的社会辅警力量。社区民警要把辖内的保安员、联防队员、义务巡防队员、大楼大院的物管员、出租屋协管员、群众治安积极分子组织协调起来,由社区民警统一管理、统一指挥,实行“六员统管”,形成社区治安防控的坚强支柱。要定期向他们通报治安状况,传授公共安全防范知识,预防犯罪的技能,盘查、询问的技巧,做好值班记录。还要关心他们身体健康,家庭情况,对家庭生活有困难,要上门走访,想方设法帮助其解决困难,对身体有病队员要给予照顾,合理安排工作,把大家融合在一起,思想统一,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三强”“四心”“四民”工作法。社区警务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扩展社区警务工作范畴,提高社区警务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六榕所社区警务女子中队立足社区治安实际和群众工作,摸索出“三强”“四心”“四民”的工作法,不单整体推进了社区防控工作的开展,还有效的拉近了警民关系,成为社区警务建设的新亮点。“三强”就是要求每个社区民警强管理、强防范、强整治。“四心”即恒心、关心、耐心、细心。“四民”是爱民、为民、便民、亲民。只要做到了“三强”“四心”“四民”,不仅使社区警务工作得心应手,还大大加强了警民魚水情的关系。

浅谈非警务活动 篇6

关键词:非警务活动;危害;措施;警察

中图分类号:D6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0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人民警察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的财产,人身等权利。人民警察身上所承担责任之大决定了警察工作具有的广泛性,多面性。但如今公安工作中出现了非警务活动不断增加的问题,这无疑是对公安机关是否能够有效履行职能的关键之一。

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2008年7月3日,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指出: “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 甚至随意动用警力。他们工作不作为、不到位,一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一线,群众意见很大,不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促使警民关系紧张。”石宗源尖锐的言辞,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前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存在的重要问题。非警务活动,作为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的久治未果的一大顽症,是中国公安机关的一块心病。一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意识淡漠,对公安部门的职责认识有偏差,滥用警察的执法权,让公安机关过多地参加一些与自身职能无关的非警务活动。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警察出面为职能部门完成任务“助威”,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机关事业的发展。

何为非警务活动,它是指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从事和参与非法律赋予的职权范畴内的各种活动,其实质是公安机关和警察职权的越位和错位。如今我国公安机关的现状不容乐观,公安民警干了大量非职责工作,从事了大量非警务活动,浪费了大量警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以至于本来就不应由公安机关承担的责任而社会群众认为应该由公安机关处理,给公安机关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

非警务的活动增加一方面说明人民对警察的信任感增强,满意度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对社会有利的。它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占用了警力,在當下的治安形势下,基层警力明显紧缺,一线民警缺少。很多地方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警力,然而尽管是这样,非警务活动依然在增加,占用了大量的警力。其次使人民警察走向偏离职责的方向,警察是国家的暴力机器,是国家治安行政力量的重要组成部。警察本身的职责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惩治违法犯罪人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但是现在由于非警务活动占用了一部分警力,使得很多的民警的体力和精力大打折扣,使一部分民警并没有投入到真正的需要大量精力的工作中去,做了职责之外的工作,使公安机关整体的工作效率降低。还有一方面的影响就是作为人民警察,的确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然而人民警察也不是万能的,介于社会治安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警察每天的出警活动次数频繁,精力和体力都在接受考验。他们每天都不辞疲惫的完成着各种各样的任务,非常的辛苦,然而仅有的一点时间都要被用来处理群众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什么小狗丢了,树上有个马蜂窝,人民群众坚持有事找警察的原则,给警察增加不少任务量。换位思考一下,在这样繁重的负担下,警察怎能高效率的尽到自己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该由公安机关承担的工作就不应该嫁祸于公安机关,否则即使非警务活动处理得很好,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但是因其主业没完成好,并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尽到对国家的职责。

那么到底公安机关应该如何处理非警务活动呢,对于当下这种现象的滋生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首先应该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公安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能,让百姓们弄明白什么是公安机关应该担负的责任,什么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同时让群众能够理解警察为何不去执行非警务活动。其次公安机关内部人员对此问题应该高度重视,并且要向上级反映或者与相关部门协调。向地方各级政府说明公安机关的任务,并要求其应该部署好各机关的工作,各机关应该各尽其职,不要不分场合的就要求使用警力,总是将什么事情都推给公安机关去处理。最后公安机关自身也不要总是为了得到人民的认可而去包揽管理各种事情。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介于我国当今警力缺乏的现状,警察有着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去完成,所以不要将精力用在职责之外的事情上,这是警察对职业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当然除了这三方面的措施,还有其他的方法去处理此问题。

浅谈警务访谈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 篇7

1997年, 公安部在苏州召开的会议上提出, 把“发案少, 秩序好, 社会稳定, 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公安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格局。“大情报”逐渐成为公安工作的主旋律, 如何切实做好在群众中敏感地发现信息与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 是民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警务访谈为民警搭建了一个平台, 它不仅能使民警对辖区内的治安情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及时地掌握犯罪动态, 认清治安局势, 同时也是民警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警务访谈的内涵

警务访谈是指民警通过与辖区内相关的各类人员接触, 对其主观阐述的问题进行分析挖掘, 了解群众热点, 把握治安局势, 摸清犯罪动态, 并为决策提供可行性与战略性的指导。将被动式工作形式转变为“警民互动”。

二、警务访谈的形式

警务访谈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单单限于访问、谈话等形式。笔者认为, 警务访谈的重点在于, 社区民警时时刻刻贴近群众,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寻找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建立一个和谐友好的警民合作关系, 增加群众对警务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从而更好地保证辖区内治安的稳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进行挨家挨户的咨询访谈

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访谈形式, 挨家挨户的走访早已是社区民警的必做功课, 在走访过程中, 听取百姓的意见, 了解辖区内百姓关心的问题, 探其疾苦, 排其烦忧, 在此基础上, 把握治安局势, 发现潜在的威胁并予以打击, 做到“主动探索, 及时发现, 重点预警, 坚决打击”, 给百姓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 开展安全教育座谈

安全教育座谈是一种防范式的警务访谈模式, 针对社区内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问题, 开展主体性的安全教育, 使群众认识到如何进行防范, 把预警工作扩大化, 落实化。这种座谈可以是临时性的, 即发现问题后, 针对此问题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是常态性的, 开展每周一次的主题座谈, 加强群众的安全意识, 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 民警参与到辖区内的各项活动

在社区举办活动时, 民警可以参与其中, 在保证活动安全进行的同时, 民警与百姓玩在一起, 乐在一起, 增加了民警与百姓的亲密度, 改变了以往民警在百姓心中严肃的管理者的工作形象, 改善了二者的关系。

(四) 开通辖区民警热线或民警信箱

相比较前几种主动的警务访谈形式, 这种方式较为被动, 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百姓一个与民警联系的渠道, 百姓可以通过热线向社区民警提供建议或线索, 如果有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也可以通过民警信箱发送匿名邮件的形式, 与民警联系。抑或建立社区内的交流网站或论坛, 发布预警信息以及通知等等。

三、警务访谈的优点

(一) 警民关系得到改善

公安工作的对象是百姓, 这也就决定了公安工作必须要长时间的与百姓打交道, 笔者认为民警与百姓与其说是管理与被管理, 不如说是互相合作, 高效合作的必要条件就是警民之间和谐的关系。社区民警和百姓打成一片, 在警务访谈的过程中, 彼此增进了解, 消除了工作中带来的隔阂。民警也知道了百姓之所想、所急、所盼。有人比喻警民关系就像鱼和水, 离开了百姓这条鱼, 公安工作必将成为一滩死水。因此一个良好的警民关系尤为重要, 关系好了, 百姓才会把心里话告诉民警, 民警才能得到出公安工作需要的情报。

(二) 民警更深入地了解社区情况

毋庸置疑, 警务访谈可以使社区民警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社区情况, 对社区内的重点人员、重点事件及重点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社区民警的预警能力, 以防为主, 先发制敌, 为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切实做好对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三) 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公安工作的信息来源广泛, 但是最及时、最准确的情报往往来自于“人”, 在警务访谈过程中, 群众反映的问题, 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句话, 都可能是民警需要的信息。民警通过特有渠道获得的信息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 但是对于打击预防犯罪来说, 它的作用也许不是最主要的, 很多真正高效的信息蕴藏在社区中, 在百姓中, 社区就像公安工作的前沿阵地, 它反映着最原始, 最真实的社会情况, 对社区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利用, 将为公安工作提供有力证据。

四、结束语

随着犯罪手段的多样化, 公安工作要抓住以不变应万变的工作重点, 那就是深入社区, 了解百姓, 通过警务访谈加强与百姓的沟通, 信息虽万变, 但必不离其宗, 百姓乃其根本所在。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对社会管理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作为社会管理者, 民警的工作要以创新的方式满足百姓需求。应用并发展警务访谈工作模式, 以百姓的需求为根基, 在社会治安的各个环节防患于未然, 打防控一体化, 提高百姓满意程度,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给公安工作以战略性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孟宪文、任翔、徐宏发:《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公安研究》, 2006年07期。

[2]彭知辉:《公安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辽宁警专学报》, 2006年05期。

警务类节目谨防侵权 篇8

警务类节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明显成效, 在普法、警示、舆论监督、满足公众知情权、协助破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 与司法的矛盾

传媒与司法都在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司法通过法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利, 打击犯罪, 传媒通过舆论评判是非, 扬善贬恶。但是, 传媒活动与司法活动存在明显的区别, 乃至矛盾和对立。我国法律明确规定,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 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要求独立和封闭, 当然也不应受媒体的干涉。但是传媒要求公开和透明。于是, 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例如, 媒体不适当的报道或监督, 与司法实践可能会存在差异, 当传媒的评判与法庭的判决结果不相符时, 就容易把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矛盾具体展示为公众与司法机构之间的现实冲突, 进而造成司法机构不可信的错觉, 损害法律的权威性。[1]

2. 与侦查的冲突

警务类节目中涉及的某些大案、要案等仅处于侦查阶段, 离审判、定罪量刑等最终定论尚有一段甚至很长的距离, 电视的报道很有可能泄露案情, 增加破案的难度和损失。电视对警察破案手段、侦查方法、工作规律过真过实的报道, 对犯罪方式的详细介绍, 会提高不法分子的模仿能力和反侦查能力, 甚至阻碍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

警事时常牵扯到家庭矛盾、情感纠纷等隐私内容,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暗拍偷拍屡见不鲜。法律规定的不能公开报道的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在电视上屡屡呈现, 是一种侵权行为。

4. 违反“无罪推定原则”

任何人未经法院判决, 不得确定为有罪。由于警务类节目所涉对象的特殊性 (此时的涉案对象仅是犯罪嫌疑人) , 所处的侦查阶段的特殊性 (审判、定罪量刑等为时尚早) , 在法律上还远不能将嫌疑人视为罪犯。节目动辄披露嫌疑人的真实姓名, 暴露其形貌, 这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亵渎, 是对嫌疑人人权的侵犯, 有可能诱导公众乃至执法机关, 导致错案的发生。

5. 诱发犯罪

警务类节目对案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展示, 对犯罪手段的介绍, 对某些场面的渲染, 可能刺激他人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潜意识, 或者直接引发他人作案的动机, 诱发犯罪。

6. 增强公众的不安和危险感

大众媒介把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现实世界投影为一个个人能够亲身体验的“媒介环境”。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 而是对大众传媒所提供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这种反应却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2]节目的频繁播出会给受众营造一个充满暴力、凶杀和血腥的拟态环境, 从而使公众对现实社会秩序产生怀疑, 增强不安全感和危险感。

怎样使该类节目降低其负面效果, 收到更大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适度

警务类节目不可泛滥, 某些报道应审慎, 报道的强度和广度应有一定限制。当事件发生后, 能公开拍摄、采访, 能用显性方式报道的就尽量不用秘密、隐性方式去报道;能通过合理途径报道, 决不强制报道;需要强制报道的, 也应尽可能采用马赛克或隐去真实姓名、身份等方式处理。实施何种方式的报道行为, 达到怎样的度, 采取怎样的角度, 应以必要性和契合性为限。若存在数个合适之报道可能性时, 应选择一个对于被报道对象、受众抑或两者较少负面效果之手段。

2.平衡

这主要针对节目与司法的矛盾而言。法不但是媒体报道的依据, 也是报道的轨道, 报道活动应在法律的轨道内展开。虽然受到了限制, 但依法从事相关电视活动应成为媒介的自觉。不合法的行为容易导致媒体审判的出现。

3.正面为主

警务类节目对选题要慎重, 应以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能否收到更多的正面效应为宜。对涉及暴力、色情和血腥等容易产生负面作用的场景, 应作合适的处理, 尽量避免实拍再现;对有关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应考虑播出后的社会效果。在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 应坚持以正面导向、教育引导为主, 兼顾其他, 真正贯彻“重在普、根在法、贵在引、淡于奇”的12字方针。[3]

参考文献

[1]罗昕.司法与传媒关系的理性思考.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2-10-1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27.

流动警务室亮相武汉街头 篇9

据悉, 这17台“迷你”警务室是东风扬子江汽车 (武汉) 有限责任公司为武汉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提供的新型的电动流动警务车。这种车也叫卡点车是属于巡警、特警、武警等多警种的工作平台, 方便多警种联合作战。该车配有视频监控设备, 增加了流动城市监控点, 视频信息可以适时地传输至指挥中心, 后台工作人员可以坐在指挥大厅内清晰地“观看”街头的治安状况。

卡点车配备的公安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 可实现对人、车、物信息的实时上网查询, 方便卡点的民警在街头进行信息化办公。配备的GPS定位系统, 可以让指挥人员随时掌握车辆所处的位置, 根据街头现发警情, 及时调度近距离车辆快速出警, 同时便于勤务管理。配备的无线集群电台, 以保证卡点与指挥调度部门及其他警力的无线通讯。

除此之外, 卡点车还配有减速板、检查引导立式牌、路锥、停车示意棒等盘查拦截防护装备。一类卡点车还配有“过车拍”, 可以实现对过往车辆的实时抓拍, 并将车牌与盗抢车辆数据库进行查询、比对, 发现嫌疑车辆后及时报警。

警务人员仪表礼仪之浅析 篇10

一、让警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警务人员着警服时就意味着其正在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 象征着法律和国家的权威, 对工作对象有威慑力和强制力。所以着装规范是对警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直接关系到警威、警容和公安队伍的形象。在执行公务期间, 必须严格遵守着装规定, 保持良好的警容风纪, 杜绝衣冠不整、警便服混穿等违规行为。

(一) 警务人员的警服要保持整洁和配套穿着。保持警服平整、干净、皮鞋光亮, 袜子干净不能有异味。上下内外衣制式要一致, 新旧程度也要相近。尤其是不同制式警服不得混穿, 警服与便服不得混穿。警服内着非制式服装时, 不得外露。不得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

(二) 警务人员需要规范缀饰, 严整警容。领花、警衔、警号、胸徽等标志需按规定缀钉、佩戴。系制式腰带, 不同制式警用标志不得混用。着警服不得扎丝巾和围巾, 不得在腰上系挂钥匙串、手机和小饰物, 不得佩戴项链、耳环、手链、戒指等首饰和其他与公安民警身份不相关的物品和标志。

(三) 鞋袜搭配适宜。穿警服要着警式皮鞋, 整套穿着才能体现威武、端庄, 除特殊情形外, 应当穿制式皮鞋, 穿黑色或其它深色袜子。若非工作需要, 不得赤脚或者赤脚穿鞋;男民警鞋跟一般不得高于3厘米, 女民警鞋跟一般不得高于4厘米。但如果要着非警式皮鞋, 则皮鞋颜色与式样应同警服相和谐, 黑色皮鞋是首选。不能穿非警用运动鞋、白色、彩色皮鞋或布鞋, 更不能穿拖鞋。男民警应选蓝、灰、黑色袜子, 女民警可选蓝、黑、肉色袜子, 花色袜子不能选择。

二、警务人员着警服时的注意事项

警务人员在工作时间, 通常着执勤服;参加训练时, 通常着作训服;如参加宣誓、阅警、授衔仪式、外事等活动时, 除主管 (主办) 单位有规定外, 需着常服。如警务人员着春秋执勤服和冬执勤服时, 需内着制式圆领恤衫或制式圆领毛衣。警务人员着夏执勤服时, 上衣口袋不宜装过厚、过重的东西;不能戴警便帽。警务人员在着作训服时, 只能佩戴套式软质肩章, 不能佩戴胸徽和警号;内着制式圆领毛衣或制式圆领恤衫。如果需要穿着背心等其他非制式服装时, 非制式服装不能外露。警务人员着外穿式制式衬衣时, 应系制式腰带;衬衣下摆应束于裤子内。警务人员着多功能服时, 里面必须着冬常服或冬执勤服。警务人员身躯有明显伤残或者女性警务人员怀孕后体型发生显著变化的则不得着装。警务人员着装时, 除在宿舍内、办公区或者其他不宜戴警帽的情形外, 应当戴警帽, 而当要进入室内时, 通常需要脱帽。

三、女性警务人员着警裙时的注意事项

警裙, 是女性民警夏季时穿着的制式服装, 它设计飘逸、合体。女性警务人员着警裙, 能显示出女民警的娉婷清丽和柔曼婉约。而女性民警在着警裙时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穿制式裙时, 要将上衣掖在裙子里, 警裙的侧链要拉好, 腰带扣系好正对前方, 女性民警应选择和肤色相近的肉色长筒袜, 不适合穿花里胡哨、大红大绿、带很多图案的袜子, 它将会破坏警服的端庄与威严。女性警务人员着裤装行走时, 走一条直线或两条直线均可, 如果步幅稍大一点会显得更精神, 但在着警裙时则应走一条直线, 步幅不适宜过大, 使裙子的下摆与脚的动作显出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女性警务人员着警裙入座前, 应将裙子下摆向前收拢, 避免坐下后去整理。着裙装坐下后, 应注意坐姿端庄、优美, 最佳姿态是将双腿侧放或稍做交叉。女性警务人员坐下后要注意保持警裙的平整, 警裙体现的是飘逸, 忌皱褶。女民警入坐后臀部不要频繁地挪动, 避免出现皱褶而影响美观。

穿裙装不宜取蹲姿姿势, 如果迫不得已, 也只能采取侧蹲姿, 蹲下时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 将臀部稳稳落在后脚跟上。

四、警务人员如何着便装

警务人员在工作之外要着便服, 但在选择便服时不能随心所欲、毫无顾忌, 不能盲目追赶时装潮流, 着装可以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应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爱好和审美观。不恰当的着装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不穿太紧身, 太薄, 太透, 太性感的衣服。雅致、端庄的服饰可以表示出对他人的尊敬。

(一) 警务人员便装的选择要与身材相协调。比较瘦小的人适合穿牛仔、休闲装, 不适合穿西装。身材矮小者, 要避免穿着水平线的衣服, 可用长线条来增加身高, 不穿宽大的衣服, 可穿着造型简单、色彩明快、小花型图案的服装。身材略胖者, 在选择服装时不宜贴身和宽大, 着装时可使用流畅、流线型的款式, 腿粗的人适合穿黑色或深棕色的裤子, 显瘦。

(二) 服装色彩巧妙搭配。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是服装穿着成败的一个关键, 被称为“服装第一可视物”。明代卫泳在《缘饰》中讲到“春服宜清, 夏服宜爽, 秋服宜雅, 冬服宜艳;见客宜重装;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警务人员选择便装也要了解色彩的特性。使人产生温暖和兴奋之感的色彩称为暖色, 如红色、黄色;使人有寒冷、平静之感的色彩叫冷色, 如蓝色、绿色;使人有上升之感和轻感的色彩明度较强, 使人有下垂之感和重感的色彩明度较弱;给人收缩感觉的色彩称为收缩色, 一般来说冷色、深色属收缩色, 给人扩张感觉的色彩为扩张色, 一般来说暖色、浅色属扩张色。此原理运用到服装上, 前者使人苗条, 后者使人丰满, 运用恰当, 可使警务人员在穿着便装时能够扬长避短, 运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 如警务人员是黑色皮肤则不宜穿深色衣服, 尤其不能穿咖啡色衣服, 白色皮肤对颜色的选择性不那么强, 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合适, 搭配衣服则比较随意。

在色彩搭配时可用统一法、对比法和呼应法。比如一位女性警务人员穿黄色上衣, 鞋子也可搭配成黄色, 男性警务人员穿灰色西装, 领带也可搭配成灰色色系。即配色时尽量采用同一色系之中各种明度不同的色彩, 以此来营造和谐感。如果在正式场合需要穿着正装, 那么全身上下的颜色不能超过三大色系。对比法即服装在配色时运用冷暖、明暗两种特性相反的色彩进行组合, 突出反差的效果。比如一女民警穿黑色裙子可配一白色提包。呼应法即配色时在服装的某些相关部位刻意采用同一色彩, 相互之间以便遥相呼应, 产生美感。比如男民警在穿西装时公文包、腰带和皮鞋的颜色应相同。

(三) 警务人员服装选择应与场合相协调。要根据不同场合来进行着装。警务人员要参加喜庆欢乐的场合如婚礼聚会、庆祝会、欢乐会等, 可以着装色彩鲜艳、款式新颖、时尚, 但不能比新娘穿得还要耀眼, 以防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警务人员要参加隆重庄严的场合, 如参加开幕式、闭幕式、新闻发布会、出席重要的会议, 穿着不能太随便, 都应着制式常服, 女民警不能配带胸针、首饰等饰物;警务人员要参加华丽高雅的场合, 如正式的宴会、酒会、舞会、音乐会, 大多为晚上举办的正式的社交活动, 女士着装应该华丽高贵, 化妆稍微浓一些, 穿上套装或较为端庄正式的裙装, 面料要华丽一些, 在这种正式社交场合女民警可以佩戴胸针、项链、耳坠等小饰品;男士们需要西装革履, 着深色西装参加此类社交活动;警务人员参加悲伤肃穆的场合, 如吊唁活动或葬礼, 服装色彩要选黑色或深色, 全身应是深色或素色, 女民警不能抹口红、不能戴饰物。

五、警务人员便装的饰物佩带

无论是男民警的公文包还是女民警的坤包都应与所穿的服装相协调, 要保持包的清洁和美观。在正式工作场合和社交场合, 男士都应穿皮鞋, 如果穿民族服装和中山装可以穿布鞋。女士的皮鞋在正式场合颜色也以黑色为通用。女士穿高跟鞋的高度一般以三、四公分为宜。在正式场合中, 男士的袜子是裤子与鞋子的过渡色, 尤其是穿西装应穿深色袜子。女士穿正装如套装和套裙时也是如此。如果女民警穿裙装则最好穿连裤袜, 避免袜口低于裙口, 形成“裙子一截、大腿一截、袜子一截”的三截腿的尴尬情形。

探寻创新警务能力培养之路径 篇11

关键词:创新警务能力 警务化管理 创新型学习组织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不同利益冲突, 各种社会矛盾突出, 导致现代社会治安变得异常复杂多变、不可预测。面对各种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人民警察必须创造性地应对,这就要求必须其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警察院校承担着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新时代人民警察的重任,其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有其特殊性,但是从许多方面来看,与日益变化、日渐复杂的公安工作实际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安工作需求,创新必须引入警察院校的教育理念中。

二、创新警务能力

创新能力的概念首次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 (Burns & Stalker, 1961)。以吉尔福特(J.P.Guilf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强调从智力的角度上来认识创新能力,所持的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观。艾曼贝尔(T.M.Amabile)和斯滕博格(R.J.Sternberg)则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观点。笔者倾向于把创新能力看作运用想象、洞察力、智力和情感等因素,来探究多元、变化而未知世界的能力。

相对而言,国内外对创新警务能力的研究很少,主要的研究都集中在创新警务机制方面的研究,如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创新社区警务机制(Innovative Community Policing)和90年代开始的信息主导警务机制(Intelligence-led Policing)。本文结合创新能力与警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创新警务能力培养路径并非单一、静态、线性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我们应该从变化的、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创新警务能力着重指在复杂、变化的警务环境中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警务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创新警务能力是新时期警务人才的核心能力,是预备警官在反思、批判中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动力源泉。

三、创新警务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在警察院校中,造成创新警务能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笔者主要从警察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进行原因分析。

(一)过度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指明修完若干年限专业教育的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尽管在警察院校中各个专业所设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有较高政治觉悟、有警察基础知识、有基本警务技能”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如果以同样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每一个学生,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会成为生产线上标准化的产品,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虽然一些警察院校已经逐步尝试校际合作、校局合作等各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与普通院校相比,警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显得较为封闭,它们封闭的学习环境、封闭的成长路径、封闭的信息渠道等阻碍了开放式办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过度行政化的倾向

早在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就提出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大学是独立法人,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2009年3月的全国“两会”以及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会上,高校的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得到了广大代表和委员的高度关注。但事实上,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化趋向依旧非常明显。警察院校由于其办学的特殊性,行政治校、行政治学的特点更为突出,如果广大教师受到过多规章制度、行政程序的束缚和制约,那么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求变欲望和创新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

(三) 过度使用的警务化管理

警察院校的学生管理一般都采用警务化管理模式,所谓警务化管理,就是按照《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将来成为一名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人民警察做好准备。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警务化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可循,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管理者进行严格管理。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警察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务化管理的必要性,不可否认,警务化管理对于培养忠诚、严谨、守纪的未来警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警察院校特性决定了警务化管理的合理性,警务化管理对于培养预备警官的基本素质、良好品质确实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警务化管理模式与创新警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警务化管理要求学生行动统一听指挥,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制,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四、创新警务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综述所述,创新警务能力的培养是摆在各个警察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培养过程中碰到诸多的问题。下文中,笔者将进行从创新型学习组织文化、创新管理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创新警务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 以创新型学习组织为载体,推动创新文化的发展

关于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资料,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普遍认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应该具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共同的愿景以及该组织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一个创新型学习组织的共同愿景是改革、创新与发展。在警察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教师,对于“警察”二字赋予太多教育以外的含义,警院学生也因此背负了比其他普通院校学生更多的负担,由此,与普通院校相比,警察院校发展创新文化的路途更不平坦。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警察院校更加迫切需要创新。首先,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将创新警务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发展”为共同愿景,营造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的文化氛围;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紧跟新的形势变化,不断学习、终身发展。

(二)创新管理模式,平衡警务化管理与创新管理的冲突

笔者认为警务化管理与创新管理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因为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警察院校毕业生。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规章制度凌驾于学生之上,少一些生硬,多一些人性;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激励,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以管理促进发展。以浙江省为例,浙江警察学院正走出一条“开放型现代警察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在警务化管理上,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更是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认真总结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提高管理育人的水平。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营造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相对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中充分发挥他們的创造性思维。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评价方式总是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警察院校应该改变目前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现状,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从评价的形式来看,现行的以教学督导听一堂课来评价一名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失偏颇,无法全面、准确地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警察院校应该改变目前过多关注教学规范、教姿教态等形式化的内容,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要摒弃以卷面分数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做法,相反,作为警察院校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警务能力的情境,充分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激发学生珍视自己灵感的价值并及时把握灵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涛.警察职业变革与警察教育:英国现代警察教育的形成与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3.

[2]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夏朗,夏察,莱文. 创新学校:组织和教学视角的分析[M].姚运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王大伟.第五次警务革命:十论世界警务大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新加坡警务机制刍议 篇12

新加坡警察部队隶属新加坡内政部, 新加坡警察与我国警察在警种建设上差异较大。在我国, 警察属性相对单一, 统称人民警察。根据任务和性质又可分为公安民警、武装警察等。在实际工作中, 我国公安机关还雇佣一定数量的辅警人员, 这类人员与人民警察不同, 不具有法定执法权。而新加坡警察的种类有五种:正式警员、志愿警员、战备警员、非制服人员、全职国民服役警员。新加坡共设6个警署、33个邻里警局 (相当于我国的派出所) 、65间邻里警岗 (相当于我国的社区警务室或警务工作站) 。

新加坡警察部队担负打击犯罪、管理交通、维护新加坡水域及海上设施安全等方面的任务。根据新加坡法律规定, 警察部队中的正规警员均来自新加坡警察学院。他们经过专业训练, 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并熟悉多种制式武器的使用, 是新加坡警察部队的骨干力量。根据新加坡法律规定, 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要服兵役, 期限为两年半。在服兵役期间, 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被分配到警察部队。这些服役者虽然没经过警察学院的正规训练, 但和正规警员一样执行各种任务, 退役后成为警察战备人员, 遇到重大警情可随时接受调遣投入警务行动。志愿警员则由社会热心人士组成, 不论他们是什么职业种族, 比如企业老板, 大学教师, 寻常百姓等, 都有权利和资格申请做志愿警察。一旦被新加坡内政警察部队录用, 他们会利用业余时间为警察部队工作。这些志愿警员不穿警服、不佩戴任何与警察有关的饰品, 一般只做辅助性的工作, 而政府只以象征性地方式支付这些志愿警员每小时3.5新元补助。志愿警员的设立, 一方面从主观上满足了部分公民有志于短期或业余时间服务警察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 也为那些愿意了解警察、走近警察的市民创造了机会, 这为创造警民和谐的氛围提供了机会。非制服人员, 主要指那些在国家技术鉴定机构工作的从事技术鉴定的正式工作人员, 他们承担警察部门提供的样本检测、实物检验、技术鉴定等工作。总之, 从新加坡警察体制的构成来说, 正式警员、战备警员、志愿警员、非制服人员以及全职国民服役警员等共同组成了新加坡特色鲜明的警察队伍, 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队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二、新加坡警务机制的特点

(一) 激励性警务培训机制强化了新加坡警察部队积极的进取精神和不断创新的专业化水准

新加坡特别重视在警察部队培训领域的激励。根据新加坡警察部队有关法律规定, 一般警察通常要进行6个月的基本训练, 方能正式从事警察工作。在每一期警察培训结束后, 新加坡警察部队培训局还要召开专门会议, 组成专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课程的评估。同时,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警员, 培训局还设有专门人员来联系服役警员所在的工作单位, 了解警员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技能从而来检验培训工作的效果。

在工作中的激励机制更显著。新加坡警察部队采用激励性警务机制来激发警员的工作热情。新加坡警察部队在普通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上设定若干激励机制, 明确激励目标, 比如职位竞争、年终“花红” (奖金) 、带薪休假、房屋补贴等激励目标, 应用多种方式督促警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 预防性警务建设机制铸就了新加坡警察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出色的战斗力

预防性警务机制是新加坡警察部队建设的主导思想, 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队的显著特色, 这也是推动新加坡警察部队不断创新队伍建设、持续提高警察部队战斗力的力量源泉。

在加强行动能力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队主要通过自身队伍建设提升警队战斗力。警察部队的主要职责在于保障新加坡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维护新加坡的繁荣稳定。在具体工作目标上, 新加坡警察部门要求警察在工作时, 诸如调查、诘问、取证等工作方面, 发扬专业主义精神, 以警察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 严肃认真, 以优秀的专业素质依法办案提高破案率。新加坡警察部队紧紧跟随国际先进警察科技的发展, 及时引进世界上先进的警察队伍建设和管理理念,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警察队伍, 实现警务现代化和国际化。新加坡警察部门充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拓展和强化警务信息化的信息源建设, 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尖端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同时, 培训和招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专门进行信息分析研判等工作, 从而加强新加坡信息情报建设工作, 做到及时掌握犯罪线索, 实现预防和精确打击违法犯罪的目的。

(三) 富有特色的“邻里警岗”建设机制创建了新加坡警民和谐的安全居住环境

邻里警岗即是新加坡警察部门按一定的区域建立警察工作办公室的制度, 这和我国的警务室类似。邻里警岗是新加坡推动警察部队走向基层, 走向民众, 走向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举措, 这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队与民众构建良好警民关系的基础和平台, 是构建新加坡警民关系———伙伴性警民关系的关键和实质所在。在建设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力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队把“加强与社区的伙伴关系”作为警察队伍建设的重大指导方针之一。从2001年开始, 新加坡警察队伍全面推行邻里警局制度, 按一定的人口数量或区域为单位, 建立新加坡警察队伍的前方基地———警局;再依此向下推行, 在警局辖区内建立若干警察执勤点———警岗。新加坡警察部队以邻里警局、邻里警岗为依托, 通过建立互动和谐的警民关系, 从而实现惠民便携的柜台服务、省时便利的网上服务、上门走访的社区访问以及警情快速反应等多方面的警务工作模式, 这些不断创新的警务工作模式为新加坡社会提供了快捷、方便、高效的优质服务, 从而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民众也成为帮助警方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力量。

在增强组织适应能力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队主要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 通过集体领导、知识性管理、革新文化等途径, 不断改进行动方式和运作方式, 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警察的人数有限, 而实际情况却在基层掌握, 因此, 警察必须依靠社区的力量,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治安。新加坡首先实行邻里警岗制度, 把警察岗位前移至社区, 使警察和社区居民更好地融为一体, 共同打击犯罪。新加坡警察骑自行车在社区巡逻的制度就是社区警务的生动体现之一。正是新加坡警察部队这种良好的警务机制和出色的行动能力, 为新加坡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也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三、新加坡警务机制对我国警察队伍建设的借鉴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入警程序和政策, 从制度上保障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加坡警察部门在人员招录和辞退方面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制度。除了个人申请加入新加坡警察部队外, 新加坡警察部队每年都会举办招募推介会, 在一些好的优质的大学中召开警察招募宣传会;同时, 还制定招募警察推荐措施, 对于成功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警察部队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在警察队伍管理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门对予表现不称职和不适合在警察部队工作的人员, 进行两个阶段的评级警告和9个月的考察期, 到期如果仍不能达标将予以解雇。我国的警察队伍招警改革仍在探索中, 当前应该认真总结招收警察的经验, 针对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以改进, 探索出新的途径和方法, 从实际出发, 理性设定招警人员来源, 完善公安院校警察培养机制, 合理简化招考程序, 科学设置考录职位, 从源头上确保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要加大清理、辞退不合格警察的力度, 组织专门力量,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清理辞退工作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 确保清理辞退工作有章可循, 规范可行。可以这么说, 我国公安机关内部, 有部分警员责任意识淡泊, 腐化变质, 从人民安全的守卫者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也正是这些人, 给公安机关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 必须加强公安机关队伍建设, 尤其要加大清除不良分子的力度, 从而保持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和战斗力。

(二) 重视加强警民公共关系建设, 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新加坡警察部队非常重视与社区群众的沟通与交流, 警察在市民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当前, 我国公安机关还需要加强警民关系建设, 塑造更加健康和积极的警察形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公安机关的神圣宗旨, 公安机关不仅要把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完成好, 也要积极宣传广大民警忠于职守、敢于奉献的精神, 向社会展示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三) 建立健全警察培训机制, 持续提升警察部队的综合行动力

新加坡警察部门特别重视警察队伍的教育培训, 组建了专门的警察部队教育培训机构。新加坡警察部队在组织机构中设有专门的培训局, 培训局下面设培训发展与控制组、基本训练中心等若干机构, 国家警察学院院长出任培训局局长。这些培训机构设备先进, 教学人员经验丰富, 教学方法先进, 通过长期或短期的培训教育来提升新加坡警察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对我国警察队伍来讲, 要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地区的各自特点, 设置不同的警察培训课目, 在整体上形成制度性的警察培训机制, 通过警察培训机制持续性地、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的提升警察的专业水平。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公安机关应加大公安信息化应用能力方面的警务培训, 提升广大公安干警新型警务技术的使用水平和意识。在专业培训方面, 为了提高效用性和专业性, 强化按需培训和菜单式培训。同时, 对整个公安干警应强化培训媒体应对、群众工作、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要严把训练考核关, 将培训效果与警衔晋升、职级提拔、立功受奖等挂钩, 确保警察教育培训能充分发挥出提升警察队伍战斗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启刚, 周立秋.新加坡教育培训工作的运作模式及启示[D].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15 (6) .

[2]龚少雄.新加坡警察队伍建设经验及启示[N].珠海特区报, 2013-09-08.

[3]刘波.新加坡警察队伍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公安教育, 2009 (6) .

上一篇:商务文秘下一篇:电视新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