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教学

2024-09-26

警务教学(精选12篇)

警务教学 篇1

摘要: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多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多模态话语研究方法等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普遍应用使多模态及其相关概念成为许多外语学者的研究对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过程中, 公安院校的警务英语教学在多学科理论指导下也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文章拟从多模态角度对构建警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警务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

近年来,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多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多模态话语研究方法等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普遍应用使多模态及其相关概念成为许多外语学者的研究对象。英语教学从19世纪开始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史, 从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到任务型教学法等, 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时期。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过程中, 公安院校的警务英语教学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开展了多视角、多学科理论指导下的改革与探索。

多模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传统的修辞学家就曾强调在演讲时使用声音、手势和表情。但是直到20世纪多模态才得以重视, 并随着此阶段技术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更多模式;到了21世纪它被广泛使用在互联网为基础的艺术、文学、社会传媒和广告业。

多模态基本的概念是指交流和社会符号方面的理论。描述的是以文本、听力、语言、空间和视觉方面的模态资源进行交流, 使用各种感知模式构成信息[1]。如果涉及到媒介, 多种媒介可以被应用在不同的修辞语境中, 以增强读者或观众对概念的感知力。只通过纸上的文本呈现的单模态已经被更为复杂的综合呈现方式所取代。约翰·贝特曼 (John A.Bateman) [2]认为“如今文本只是众多复杂的呈现方式中的一种, 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多模态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互动的常态。

多模态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 最早属于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 (M.A.K.Halliday) [3]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语言学由系统和功能两个部分构成, 系统是指许多不同的语言功能, 包括概念功能、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 功能则体现语言的意义和价值。”语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 语言被认为是人类交际的其中一种资源, 系统功能语言学目的是研究人们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实现交际的目的。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普遍应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成为许多外语学者的研究对象。学者顾曰国 (2007) [4]就曾提出了“多媒体和多模态学习方面的五种假设, 如多媒体和多模态的学习方式更能增强学习者的记忆力, 使学习者独自操作电脑学习的效果更强等。”张德禄 (2010) [5]总结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外语教学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 社会发展及专业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进行旅游、学术交流、商务活动、工作和定居等。但由于国情不同和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原因, 涉外犯罪问题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 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具备法律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警用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也对我国涉外公安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公安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相继开设了警务英语课程, 并设为专业必修课程, 教授涉外警务工作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国际惯例和礼仪文化等内容。警务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 属于职业英语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的范畴, 目前各公安院校都非常重视警务英语的教学, 对教材教学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一部分学者转向在多模态视角下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如陶亚楠 (2014) [6]、曾蕾 (2014) [7]、王昕 (2014) [8]、耿敬北 (2014) [9]、刘海清 (2015) [10]、周健 (2015) [11]、陈健 (2015) [12]等, 但是把多模态教学与研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即警务英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很少;文章拟从公安院校教学的社会发展和专业需求入手, 从多模态视角对警务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创建进行初步的探究。

(二) 学习者实际的需求及新媒体技术的支撑

个人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与动机不可分离。动机包括以下几个变量:精力、愿意学习的态度、持久性、兴趣、对上课的喜欢程度、动力以及学会语言的好处等。外语是交际的工具, 掌握一门外语并使用它去进行交际, 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需要。由于警务英语课程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密切相关, 通过课题相关的问卷调查了解到本院绝大多数在校生对本课程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如老师的授课、赞赏、惩罚、考试的成绩、学习的环境等。与传统的讲授方法相比, 借助PPT辅助教学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包括文字和图片的PPT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 教学知识点更加具体和清晰, 重点更突出, 更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英美背景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新千年的“网络一代”学生更加关注新技术, 喜欢交互活动, 反应迅速, 接受能力强, 对于他们而言, 作为静态资源的PPT和教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音频、视频、动画制作、教师的肢体语言等多模态资源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 新媒体的融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根据我国涉外公安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如何在多模态视角下构建警务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公安院校警务英语课程面临的课题之一。

(一) 以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为理论环节的基础

以往的知识传递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 教师和课本输入的知识被学生通过主动构建来获取新知识。这样的知识建构是一种独立的活动, 其核心是通过阅读文本或探究, 通过反思日常生活经验, 让学生个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许多建构主义者根据课堂是在社会互动情境中许多学习发生的地方这一点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 强调在两个或者多个个体中进行长期的主题讨论和实践, 这样有助于参与者以多种方式提高学习, 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此理论指导下, 建构知识的权威不仅是教师, 而且也包括学生每个人的专业知识;教师和学生共同负责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作为讨论和实践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设置问题和任务, 进行归类, 促进对话和实践环节的正常开展;强调对相关知识网络的反思并帮助学生对理论进行思考;学生共同参与实践,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在长期的讨论和实践中实现知识的建构。

在警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 作为静态资源的PPT和教材, 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参与制作和选读, 教师根据相关单元的主题给出主导性的解释和传授, 同时可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给出不同的任务。以"Interrogation and Interview" (讯问和询问) 单元为例, 教师对"interrogation"和"interview"进行阐释, 解释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不同的目的、侦查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什么是假供述、什么是供认和承认等方面的知识点;同时可设计主题相关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开展实践, 利用图书馆的图书、杂志等静态资源和网络中的音视频等动态资源进一步去学习研究各种案例, 根据这些多模态资源去总结归纳"interrogation"和"interview"的时间、地点、环境和语言特征、记录的内容、目击者的动机和识别等, 各学习小组根据所掌握知识制作成PPT并在班级进行陈述, 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最终建构起共同的理解, 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二) 以学与教的社会文化观为实践环节的基础

在抽象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建构了基础知识框架, 但是任何理论的学习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被学生牢固掌握。社会文化理论家强调在真实而自然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情境性学习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3]:1.真实任务的情境;2.过程的情境化;3.真正的互动合作;4.情境化的评价。社会文化理论家的观点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的语境理论相吻合, 笔者曾在“警务英语口语教学中语境化输入研究初探”一文中提出[14], 以Halliday的语境理论和Krashen的输入假说为基础, 把“语境化输入”和“公安院校警务英语口语教学”相结合进行探讨, 分析了在警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开展语境化输入研究的理论背景、必要性、内容和实践意义。警务英语教学者应加强研究如何为学习者提供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 如何使学习材料语境化, 在真实生动的情景语境中准确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含义,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文本、听力、语言、空间和视觉方面等各种多模态资源在这一实践环节将会发挥更有效的整合力。同样以"Interrogation and Interview"教学主题为例, 在课堂上理论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材、文本以及其他音视频材料共同构建了关于“讯问和询问”方面的基础知识框架, 包括“讯问”和“询问”的基本概念及其异同;讯问人员和询问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调查访问或讯问前的准备;如何与目击者进行有效沟通;讯问室应具备的条件;调查访问记录的最佳方式;记录讯问的几个阶段等宏观方面的知识。

在实践环节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案情的需要独立组织进行调查访问和讯问, 用恰当的语言和正确的操作流程完成调查访问笔录和侦查讯问笔录。包括语言、语音语调、手势、微表情等在内的教师多模态话语和动态资源、多模态的教材资源、多模态教室资源等共同在多模态的课堂教学系统中交际互动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环节可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1.获取静态图片资源和文本信息, 教师通过多张图片展示和任务型练习帮助学生辨识各种微表情 (happiness, sadness, anger, contempt, disgust, scorn, ashamed, nervous and etc) 和不同肢体语言的内涵, 设计任务帮助学习熟悉主题涉及的单词、短语和表达方式, 并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学生通过教师的声音符号、身体语言及教室多媒体设备获取资源;2.通过音频资源如英语电视、电影中的原声片段帮助学生了解调查访问和讯问的过程, 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 学生主要是从教师和音频中的语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获取资源;3.学生通过相关视频资源学习了解到比之前对话更多“讯问”和“询问”中包括的知识结构, 学生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能感知到更多信息, 侦查人员与访问人员的工作是引发实际感知的信息, 通过五种感官中的一种或全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真实的感知攫取证人的信息, 多模态资源在这个环节中呈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这三个阶段是多模态资源综合使用的过程, 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在智能终端的协助下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使输入信息多层次化, 教学效果更理想。4.在最后一个阶段中这些多模态资源互相整合, 使输出环节能够顺利展开, 学生能自行根据案例设计出任何一个“讯问”和“询问”的场景, 使用恰当的语言分角色完成“讯问”和“询问”的任务。

(三) 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更多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介入了话语分析体系中。教师和学生对新媒体带来的e-learning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应该有正确的解读, 师生双方都应该跳出文本、教材等静态资源的禁锢寻找更加具有创造性、再生性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和符号能随时随地获得, 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学习不再拘泥于狭小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创建的平台能更好地整合各种多模态资源。实践环节中, 基于任务的各种角色扮演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只能安排有限的几组, 而如今学生可以在课余组织安排录像, 综合应用场景、服装、道具、音效、特技、图片、人物的表演等多模态资源, 学生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 课堂教学安排更加紧凑,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师生之间的交际互动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开展得更加深入。

(四) 以教师的素养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为关键

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 教学观念, 教学理论水平, 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仅仅学习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确定、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以及每位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影响并指导着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 教师急需转变教学观念, 提升自身素质,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努力学习新媒体技术,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了解E-learning相关的术语 (Blog, Facebook, Twitter, Moodle, Pod casting, Skype, You Tube, Cloud Computing等) , 研究静态图像的获取与处理、音视频的获取与处理, 文本资料的获取与处理等;从教学、设计、技术和艺术层面提高PPT的制作水平;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反思能力, 在胜任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好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新媒体的各种媒介符号使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多模态资源的综合应用不仅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由此也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多媒体、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英语教研资料的获取和应用呈现出多样化, 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密切和未来职业相关的警务英语课程教学也将迎来新的时代。

警务教学 篇2

关键词:社区警务,内涵,基本内容,中国特色,战略

一、社区警务的内涵

“社区警务”是西方警学界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其英文为communitypolicing。自出现至今不过二十余年时间,80年代初传入我国。近年来,这一提法在我国使用频率颇高,有关社区警务的理论探讨呈百花竞放之势,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依笔者看来,目前的诸多著述中。有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尚显得较为含混,即何谓“社区警务”的问题。显而易见,研究社区警务如果不能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界定,则这一研究就可能因缺乏确定统一的逻辑起点而陷入模糊、混乱的境地。

综合各种理论观点可以发现,目前关于社区警务内涵的界定,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把社区警务定位为一种“警察哲学”,或一种警务“理念”。该观点出于英国警务改革家安德逊(anderson),其意涵较为抽象,包容面较为宽泛。

第二层次,把社区警务描述为一种“警务战略”。所谓战略,指涉及全局性问题的重大谋划,是贯穿于一个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有决策中的指导思想。战略意义上的社区警务,实质上就是倡导一种以社区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以治本为导向的警务楼态。其特征是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工作社会化、治安对象前置化。

二.有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

1、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即专门机关要向群众进行遵守宪法、法律、治安管理法规、公共秩序及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帮助教育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

2、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查、监督。即依法对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罪犯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对被监视居住的人,执行监视居住。

3、户口管理。通过人口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等业务活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进行了解,重点管理暂住人口、重点人口,掌握其中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的动向,从而预防犯罪。

4、对社区内复杂公共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和要害部门及居民区,实行属地治安管理,协助社区内的大型单位搞好保卫工作,预防、减少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

5、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群防群治工作。创建安全社区,开展整体防控网络建设,动员和组织群众并结合人防、技防、物防,建立社区面、居民区和内保单位相结合的防范机制,提高安全社区的覆盖率。

6、查破本社区内的治安案件。查破和协助侦破社区内发生或涉及社区内的刑事案件,保护重大案件现场,预防、制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7、接处警工作。包括接受110的指令和接受群众的举报。按照快速反应的整体要求,根据警情的不同性质和程度进行处置或前期处置,根据相应的运作方式和规范,接警后快速到达现场。

8、以巡逻、守望、检查为主要执勤方式,严密社区控制,受理投诉,调解纠纷,接待群众,化解矛盾,与社区公众建立广泛而严密的联系,确保社区平安。

9、建立强大的社区帮教队伍,开展社区帮教工作。

三.社区警务十项基本要素

社区警务是一种全新的社区治安方式,有赖于社区里的守法公民和社区警局共同参与。它要求社区警官经常深入到社区群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要求社区公众承担起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

1.社区警务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警务战略。它便于警察和社区居民团结协作,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犯罪、对犯罪的恐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混乱、以及邻里关系恶化等问题。这种思想既有赖于社区里的守法公民参予警务工作,以换取公众对警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有赖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需要群众和警察解决思想,探求新的方法,致力于社区事务,而不是狭隘地把重点放在单个的犯罪事件上。

2,社区警务作为一种警务战略,首先需要警局里的每个人,包括一般人员和专业警察,调查实际情况,以便对症下药。这就需要警局里的每个人的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理解采取新方法解决社区问题的必要性。这种方法就是在自己的警务活动中招募群众参予其中。社区警务要求警局授予社区警官更大的权力,对他们作为专门的职业警察的判断结论给予更多的尊重。

3.为实施社区警务,警局必须培养和发展一批担当社区警民联系的直接纽带的新型警官——社区警官。作为警局解决社区问题的专家,必须从警车和无线电话网中走出来,在自己的辖区里,与其服务的群众保持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联系。

4.社区警官的职责范围广,需要他们与社区守法群众保持经常不断的联系,以便警民共同探求解决本地区社会问题的新方法。公众作为志愿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者参予其中。作为专职的执法人员,社区警官不仅要参予快速反应,逮捕罪犯,而且更要关心广泛长期的社区警务方法,使警民共同努力全面提高本地区的生活质量。社区警官,作为社区政府监察员,也须将社区的个人和组织与能提供各种帮助的公私机构建立联系。

5.社区警务意味着警民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望消除人际关系的冷漠,同时也避免人们之间的过度警惕。这种关系是建立于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而社区警官在其中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公众接受自己解决个人问题的责任义务,包括保持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那部分责任义务。社区警务的这种转变,意味着对非紧急警务的报警的反应时间要延长,以便当地居民有时间来处理更多的小问题,从而使警局有更多的时间来协同社区居民解决紧迫的社区问题。

6.社区警务为警务活动增加了积极主动的因素,作为唯一的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24小时的社区管理机构,警察必须保持对迫在眉睫的危机和犯罪事件的反应能力,社区警务扩大了其职责范围去应付当今社会变化,以保障将来社区成为更安全、更具吸引力的居所。

7。社区警务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来保护和提高易受伤害者的生活——青少年、老年人、少数民族、穷人、残疾人、无家可归者等。社区警务既吸收又扩大了以往警务改革的努力,例如犯罪防范以及警察与社区关系网,通过投入全部警力努力防范和控制犯罪,促进警民之间建立互相尊重和分担责任的协作关系。

8.社区警务提倡对警务技术的合理应用,并相信站在第一线的社区战斗群体,凭他们的集体智慧和经验一定能创造出解决当前社区所关注的问题的新方法。

9.社区警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战斗集体,它包括警局里的每个人,形象警官作为警民之间在社区里建立联系的桥梁。在警局里,社区警务起着关键的作用,为警局提供关于社区的信息和帮助;为警局从社区招募社会的支持。

10.社区警务为社区提供分散的、个性化的警察服务,它认识到警察不能从外部向社区强加命令,必须给社区居民以鼓励,使他们把警察当作解决当前公共问题的力量源泉。社区警务不是一种用完即可抛弃的战术对策,而是对警察的社会角色的全新思考,是方法论、哲学观,其能提供严密而有组织的方案,以便警局应付各种特殊需要。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战略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这既是公安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理论依据。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这样高技术的环境里。注重人际交流的社区警务活动,是我国警务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密切警民关系,发挥基层公安机关及社区内的基层保卫组织和人民群众最佳效能的根本途径。

(一)改革、完善派出所社区警务的运行机制

1、构建新时期派出所的警务模式,打破以往警务分散于各个户口段的传统做法,使警务组成合力,形成拳头。其作法是根据派出所固定区的地理状况和新形势下的治安特点,将全所的户口段按相邻、串联的原则,划分为若干警务区,覆盖全界,形成块块管理的警务格局。警务区由若干警力混合编成,将本警区的治安工作全部承担起来,分块负责,分块治理,实行大包干。

2、派出所的干警要改变各种分工过细的作法,民警不再分治安警和户籍警,把原户籍警和治安警的工作总体设计,将侦查破案、治安管理、安全防范、街市巡逻、人口管理、群众工作、搜集信息等项职能融为一体,使干警成为全员化作战人员,既要掌握办案、检查、管理、服务等综合业务,还要具有较多的法律、业务素质,做到一警多能,一警多用,一警多责,使民警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地盘,全方位负责警区治安。

3、要坚持警务按辖区地域组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密切干警与社区公众的联系,确保警区内一方平安。派出所社区民警要按户口段分成责任区,其责任区根据地域大小、人口分布以及治安复杂程度划定具体区域范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区,并作为一个基础单元来实施治安管理,社区民警就是社区治安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责任区民警的警务方式主要是下户段了解人口状况、组织社区防范、进行治安管理并担负部分案件的查办任务。社区警察在其整个任务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实施过程中,与社区民众是否结成了密切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是社区警务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义务同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协作,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警察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支持、合作是搞好社会治安、预防犯罪的基础,离开群众的支持与协作公安机关便是孤家寡人,社区警务的推行便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推行社区警务,实施社区防范工程,是我国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改善和密切警民关系,推进治安社会化,实现警民协作的根本措施。

(二)在我国公安工作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发挥以治保会为龙头的社区群众基层组织的强大功能,开展社区整体防控网络建设,实现社区内治安管理、犯罪预防的群防群治

1、公安机关以治保会为桥梁和纽带,可以把广大群众广泛地发动起来,形成严密的治安防范网络,形成预防犯罪保障安全的铜墙铁壁,形成控制犯罪分子的天罗地网。治保会还是警民联系的主要力量,通过它还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公安工作,理解公安工作支持公安工作,从而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血肉联系,在社区预防犯罪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2、治保会是由群众推选出来的治安保卫工作积极分子组成的,因而它必然会成为团结和带动群众同社区内违法犯罪活动和治安灾害事故作斗争的领头人。

3、治保会为公安机关提供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有关情况和工作条件,要针对情况为公安机关出主意、想办法,还要发动和组织群众,在人力、物力方面协助公安机关完成各项维护社会治安的具体任务。

4、创建安全社区的具体实践中派出所民警与治保会、居委会是主体。要动员和组织社区内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社会面、居民面和内部单位结合的社区整体访控系统,创造自发互助的社区氛围,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和凝聚力,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救助、自我防护为特征的治安自治,提高社区的整体防范能力,在社区治安防范、预防犯罪中充分体现全民皆警的社区警务宗旨。

(三)建立以社区帮教、调解组织为主体的防范体系。

1、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对帮教对象要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者要以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通过宣传、教育,使其能够悔过自新,同时还要尽力堵死社区内违法犯罪的渠道,为帮教对象创造重新作人的条件。

2、完善社区内的帮教机制,建立家长、教师、社区民警、公众志愿者相结合的帮教队伍。在帮教前,要先摸清“底数”,掌握帮教对象的“脉搏”,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发掘和引发他身上的光点和亮点,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3、合理安排帮教对象的业余生活,为他们寻找出路。社区内的帮教队伍要关心帮教对象的生活、学习,关心他们的工作,积极想办法,合理安排好他们的业余活动,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既可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时也可以受到工作单位的约束,通过工作或劳动促进思想改造。

4、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民警、司法助理、居委会为主的社会调解机制,及时排解社区内的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5、加强对社区内暂住人口的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层层签定责任状的方法明确管理责任,调动社区内各阶层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

(四)发挥户口管理的优势,实现对社区内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管理我国的户口管理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公安机关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为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依法实施的户口登记、调查、统计和居民身份证颁发、查验的行政组织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动态流动,我国户口管理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能有利于新形势下对人口的管理。

1、建立社区内常住人口档案。要对社区内的常住人口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分别登记,掌握社区内常任人口的基本情况;

2、建立社区内暂住人口基本情况资料档案。由于人口的大流动,社区内的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日趋增多,公安派出所要通过计算机时户口进行管理,掌握社区内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流人、流出情况,并时刻注意他们的流动情况;

3、建立社区内重点人口的资料档案、对于社区内有违法犯罪嫌疑、前科劣迹者进行重点关注,掌握他们的动向,预防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或再犯,及时为公安机关提供真实可靠的情况资料;

4、对社区内已建立的人口资料档案,实现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与公安机关之间的互联网,实现户口管理的全国计算机一体化工作。

警务教学 篇3

摘 要:随着警务信息化的发展,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应运而生,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公安实战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长处,以贴近实战为目标,构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战能力的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 协同创新

课 题:本文系公共安全协同创新开放基金2015-2016年度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社会公共安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研究”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大纲建设研究”(2015JY16)研究成果。

随着“情报信息主导警务”这一现代警务模式的建立,警务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必然途径。要求在警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建立信息应用系统,使信息采集、流转、传输、利用集约高效和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警务信息化工作需要的是大量既懂公安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当前公安工作急需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工作效能,设立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是培养公安工作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已设立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该专业方向以警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梳理相关知识体系,定位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在公安部门从事警务信息化保障、应急通信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警务信息分析研判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构建有效、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符合警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创新为出发点,通过协同培养的方式,培养具有良好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警务信息化专门人才,根据警务实战的要求,研究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内容与形式,提出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协同创新原则。协同创新是指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应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开展各环节各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和公安局双方协同下,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协同创新”既是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思想,也是该专业深化学校和公安局双方协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构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目标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完成学生的“专岗就业”。所谓“专岗就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后可以直接就职于公安局警务信息技能专门人才岗位。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警务工作的职责和流程,也要具备警务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即具备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养。

2.构建核心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协同培养为方式来构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警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实现学生“专岗就业”,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核心,深化校局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高校、公安局双方协作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与保障。

3.协同模式

通过校方与警局合作,双方共同承担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任务。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了解公安职能部门的岗位需要,积极与实战部门合作。首先是推进教师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推进学校教师的下派锻炼制度,要求教师分期分批到公安部门锻炼,提高专业课教师对公安实战单位需求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警务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经验与不足。另一方面,从公安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官来学校,参与制定建设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负责学生警务实战技能的学习训练。同时,积极争取各地公安局的支持,提供条件使得学生参与专业岗位的实践,从而对公安实战有直观的了解与感受,实现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双方协同合作。

三、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实践教学内容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战教学、岗位实习等多环节的教学活动。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校内实验室通过相关课程开设实验的方式完成,实验教学是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警务信息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是在电子技术基础、通信原理、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目的是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信号的处理、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仪器使用、测量、调试、简单故障排除、程序编写等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

(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主要是指课程实训活动,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警务信息技术专项实践能力。在该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警务信息分析技术和公安通信保障技术的实训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目前主要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操作、警情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熟练使用一般警用通信设备以及常用通信设备的故障监测方法及日常的维护。

(3)实战教学。警务信息技术实战教学是通过模拟场景实现学生警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实践教学是教师预先设置案(事)件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由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各类角色,展开并完成案(事)件的接警、指挥调度、现场勘查、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与研判、通信保障等相关警务工作,明确案(事)件发生后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岗位所需要完成的相关工作流程与方法,教师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任务目标更明确,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岗位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岗位实习,同时也是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正式融入警务工作,实现“专岗就业”目标的核心环节。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完成角色转变,具有较好的职业综合能力和素养,由学员转变为一名真正的警察,成为警务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岗位实习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设在第一学年暑假,为期4周,由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完成“认知性”公安实习,主要了解感受公安基层派出所的工作职责,培养公安职业素养。第二阶段设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为期9周,由教师带队到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是地市公安局或分局,进行专业岗位实习,在公安信通部门开展公安勤务通信、应急通信保障、信息系统管理等业务工作,以及情报分析部门开展信息分析研判相关业务。在业务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由业务民警和带队教师共同完成指导工作,保障学生的岗位实习效果。

2.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场地和设备以及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对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主要是为了深化与巩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等。

目前,已建成的教学实验室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通信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视频图像侦查实验室、安全防范技术实验室等。已建成的校内实训场地是警务实战训练中心,由模拟街区和警务战术训练馆组成,模拟街区主要是仿照小型社区的构成,有学校、网吧、银行、商店等各种生活真实场景,并完全按照当前城市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道路监测等装置。警务战术训练馆建有公安指挥中心、信息中心、派出所、模拟法庭等诸多场景和相关信息系统与网络通信设备,如350M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指挥中心系统等。为了培养学生专业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已与深圳市、连云港市、武汉市、江苏湖州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十几个省市公安局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正式挂牌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依托。

3.校局协同合作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强调校局合作,建立双协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首先,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与各地公安实战单位沟通交流,要求理解与支持,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开展,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学生岗位实习的效果。实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一对一的指导教官,教官是由公安部门和学校共同遴选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学历背景的干警。第二是加强人才的交流,一方面公安部门选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业务工作成绩突出,对业务有较深研究的警员到学校担任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也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公安基层开展调研和实践工作,掌握在公安实战的最新动态。此外,公安实战部门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将警务信息化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由学校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警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四、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

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何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都离不开相关的管理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制定关于实验室、实训场馆使用管理的相关条例。如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实验员岗位职责、仪器使用管理制度等,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保障实验、实训、校内实践教学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是制定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实践教学基地的遴选、退出条件,对已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保障在公安实战部门开展的岗位实习教学工作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是制定实践教学检查制度。组织成立实践教学检查考核小组,由院系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根据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战教学、岗位实习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定期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保障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准。

五、小结

随着警务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推广,公安工作急需警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基于协同创新的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岗位需求为源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以“协同创新”为核心,通过积极开展校局协作,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战应用能力,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新型警务工作模式的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沛,李为民,贠平良.从中外情报主导警务模式应用现状浅析其分类和发展趋势[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2).

[2]闵国涛.公安后勤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警务流程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程琳,李欣.论警务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黎慈.公安情报学的学科定位[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5]张慧峰.浅议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1).

[6]李明樾,蔡广聪,陈晓晖等.基于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路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9).

[7]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3).

[8]孙玉仁.高职司法警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9]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10]黄小莉.加强公安院校实践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0).

[11]秦静,郑涛,尹军祖.公安通信保障技术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12]张宝,黄孟姣.基于协同创新的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教育教学论,2015(1).

警务教学 篇4

关键词:警务战术,彩弹,模拟对抗,训练方法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重, 根据统计局统计, 去年我国共立刑事案件接近194万起, 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之多, 其中重特大案件94起左右, 比前一年增加了27万起左右, 人质案件400多起。特别是今年“3.1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案”, “8.24广州火车站砍人事件”, 以及新疆一系列恐怖袭击案, 对于警察使用枪支、警械的执法制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要求一线基层民警配枪上岗, 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公安民警进行了武器警械使用能力的专项训练。

由此可见, 加强公安民警使用枪支的能力是目前警务战术教学训练重点, 具有深刻的意义。彩弹模拟训练则是人与人对抗, 模仿真实战斗的一项运动, 它是利用枪和彩弹进行人与人的对抗射击, 彩弹在击中人体后会破碎而留下色彩记号, 使参与者既可体会和领悟到真枪实弹、战场搏斗的感受, 又可以锻炼参与者的体能、意志、思维、反应, 让参加者感受其更深的意义, 能够很好的训练民警使用枪支的实战能力。

2 当前国内彩弹训练的现状

彩弹模拟对抗训练, 是通过真枪、彩弹的形式, 让学员能够使用真枪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训练环境能较好的贴近案发现场环境, 较为贴近实战。但是目前, 国内许多地方在实际的彩弹模拟训练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2.1 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经过调查, 各地在彩弹模拟射击训练中普遍遇到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场地方面, 不好地方彩弹训练没有专业的场地, 无法在环境上尽可能贴近实战, 在训练场地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 彩弹训练的子弹采购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采购不方便, 来源很少, 而且国内普遍使用64式手枪以及专用彩弹开展彩弹模拟对抗训练, 虽然国内大部分民警都在使用64式手枪, 但是64式手枪已经停产, 所以教学训练的手枪很多都达到报废标准却无法更新, 训练中故障频频。因此, 一方面需要各训练机构领导重视, 建设专门的战术训练场地, 另一方面, 迫切需要有关警务战术教学相关专家与警用武器研发机构联合研究, 学习国外, 开发出各种警察使用枪型对应的彩弹, 应用与实战训练。

2.2 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通过对基层以及对浙江警察学院教官的访谈, 在彩弹教学上缺乏对教官的培训, 许多教官都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教学, 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基层组织在这一问题上就更加的缺乏, 没有固定的教官, 大多数时候都是谁值班谁组织, 并且基层在彩弹的训练普及性还不够, 大多数地方培训对象仅限对特警, 而且训练的次数相对较少, 这对于基层教官的成长以及经验的积累都有一定的限制。在彩弹模拟对抗训练方面, 还需要在国内组织相关培训与交流, 建立起标准的教学模式, 让更过的教官掌握彩弹模拟对抗训练的教学方法。

2.3 缺乏技术支持。

国内研究彩弹对抗、案例模拟演练等科研相对较少, 而一个成熟的模拟训练系统, 能够为民警提供仿真的技术平台, 可以解决日常训练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战术运用、逻辑判断、意识思维及其他一些日常训练。从基层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来看, 许多教官无法得到国内最新的案例资源, 因此也无法针对性布置模拟场景, 让民警在训练中汲取已有的案例经验。这需要有更多的教官投入到彩弹模拟对抗训练研究工作中, 积极到基层调研, 收集典型案例, 建立实战模拟对抗训练的案例库, 并由专门人员系统研究, 成立仿真实战的技术平台并推广。

3 彩弹模拟对抗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3.1 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

在彩弹对抗训练中, 应该突出对抗训练的危险性以及对抗性。学员身上的肢体部位则不应该做过多的防护, 以使学员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恐惧感, 增加对抗的实战性, 让学员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 而不是对抗的娱乐游戏心态进入训练。在对抗中应该重视对学员实战心理、利用掩护物、快速反应、准确处置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针对在执行警务工作中的需要, 尽可能的贴近实战环境, 让学员掌握警务实战中使用枪械的基本原则, 并强化学员对于实战的安全意识、团队意识以及执法规范意识。

3.2 设置合理的训练内容。

在彩弹对抗训练中应该明确训练目标, 避免训练情境与执法环境相脱离, 充分考虑训练的真实性, 让学员能够在近似真实的情景下体验实战行动的难点与压力, 全方位的开展知识、技能、执法规范以及心理等的综合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自我保护、出枪训练、射击训练、决定性射击、战术训练等等。

3.2.1自我保护训练。在训练中靶场上摆上一块挡板, 教官佩戴手枪装上彩弹, 一名学员面对佩戴彩弹手枪的学员并与挡板平行站立, 教官和学员之间间隔15米。当站在挡板处的学员看见教官掏枪时, 迅速移动到挡板后面, 学员可以侧步、滚翻或者其他快速移动方式不限, 犹如实际中突然发现一名持枪歹徒, 迅速躲避到掩体后面保护自身安全。教官拔枪射击不需要刻意瞄准学员射击, 学员这移动中或者移动到挡板后面的瞬间枪声会响起。在这种情况下随即响起的枪声会使学员高度紧张, 尤其是没有经历过实战刚刚接受训练的学员, 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如此的反复训练会使学员逐步适应枪声, 并且了解自己并非与子弹在赛跑, 而是要细致观察教官并充分利用教官拔枪的时间来完成移动动作, 进而了解到移动目标难以命中的道理。继而增强在自身的反应时间和面对歹徒的自信心和克服自身面对枪口下的紧张压力和恐惧感。此种训练方法对于学员克服自身压力和恐惧感有着巨大的帮助, 而且对于基层一线警察有着重要的作用。基层一线警察出任务或者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不清楚犯罪嫌疑人是否携带枪支, 这对于这些警察的生命有着重大的威胁。许多民警在面对歹徒拿枪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进而遭受歹徒的袭击。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懂得迅速找掩体保护自己。

3.2.2出枪训练。在很多案例中显示, 国内外有许多民警由于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过于缓慢, 来不及掏枪而丧命于歹徒之手。对于这一现象, 我觉得关于民警出枪速度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训练方法如在学员空枪训练出枪动作达标的前提下, 模拟场景让学员在狭窄的楼道、房间等环境遇到致命武器袭击, 训练他们在近距离遇袭过程中的自我保护与出枪射击能力。此种模拟训练方法对于学员快速出枪然后首发命中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面对歹徒突然袭击的时候学员可以迅速的做出反应, 制服歹徒。

3.2.3移动中射击移动目标训练。据相关研究[2], 2008年-2013年间民警公务用枪案件中, 60.64%的案例中民警开枪时, 嫌疑人正在移动, 55.32%的案例中民警在开枪时正在移动。而目前在靶场, 民警在射击时都是静止不动的, 彩弹射击正可以拟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彩弹模拟对抗训练中, 我们将学员分为对立两组, 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对抗射击, 训练他们在移动中射击移动目标的能力, 并可以进一步提高队员枪支操作能力 (排障、团队合作、单警战术等) 。

3.2.4决定性射击训练。通过典型案例重演, 结合使用武器警械的法律法规, 将学员代入案例背景, 让学员在情况显示员 (受害人、嫌疑人等) 的引导下, 对突发的情况作出决定, 是否开枪。该训练对训练环境的拟真有较高要求, 如需要表演逼真、场地贴近实际 (商铺、地铁、房间等) 。3.2.5战术训练。该训练较适用于特警, 我们可以设置复杂的案例背景, 如宾馆抓捕持枪嫌疑人, 社区围捕持枪毒贩等, 让学员学习各类团队作战战术。要求在对抗开始前, 针对情报分工、预演, 对抗开始后注意战术分工、跑位、配合等;对抗中考察学员的推进、掩体利用、破门入室配合、拐角切控等战术动作细节及协同配合意识等。

4 结论

彩弹模拟实战对抗训练具有很强的实战对抗功能,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军警部门得到很好的开展, 西方国家的警察部门将这一训练项目列入了公安警务执法活动重要的战术训练内容之一。警务战术教学, 要想更好的提高公安民警使用武器枪械的能力, 必须将彩弹对抗训练作为靶场射击训练的重要补充列入民警枪械训练的内容。彩弹模拟对抗训练的发展, 必须在硬件、教学人才培养, 案例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大力, 钟兴龙.警察手枪实战应用射击研究[J].公安教育, 2013 (6) .

警务教学 篇5

作总结

警务室工作制度

XX中心小学警务室工作制度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提高校园有警时间和有警密度,有效遏制涉校案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安全,我校开展建立校园警务室的试点工作

一、搭建校园警务室的工作平台

采取“三个一”的形式,即成立一套人马,成员由社区民警、消防民警、交巡警、刑警和校保卫科人员组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群策群力维护校园安全;设立一个牌子,即在校园内专门腾出一个办公场所作为校园警务室;建立一套台帐,专门设计了一套校园安全保

卫工作的台帐,记载开展校园工作的工作记录。校园警务室的建立,为公安机关与学校共同开展维护校园安全工作搭建起一个有力的工作平台。

二、健全校园警务室的工作制度

为了确保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落在实处,我校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通过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一次检查、一次通报、一次分析和一次整改,进一步规范校园的日常防范工作,全面提升校园治安综合防范能力。通过健全工作制度,各有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做到“四不放过”,即责任不落实不放过、隐患不查清不放过,措施不到位不放过、隐患不整改不放过。

三、落实校园警务室的工作措施

安排治安民警、社区民警、交警、消防警和刑警根据各自职责,定期研究校园的工作情况,及时掌握学校内外存在各类隐患和突发问题。对校内外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定人定时划区域,由各社区民警组织联防队员在学生上下

学、晚自习时间段进行徒步与车辆交替式巡逻,防止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各类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案件发生;针对学校附近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录像厅等不良娱乐场所,由消防警对其进行查处、取缔,并加强对校园周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及出租屋、旅馆的管理,为在校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校外环境。警务室工作职责

警务室工作职责

http:///wenda/thread?tid=2d33266ec3db3dd8 社区和驻村民警是公安派出所从事治安防范、管理和群众工作的主要力量,主要承担五项职责任务,即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

开展群众工作:深入群众之中,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有关工作;及时受理报警求助,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群众申办

事项;积极参与排查调处民间矛盾纠纷,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收集、上报涉及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各类信息;定期排查、分析社情动态和突出治安问题;将收集、掌握的各类情况信息录入计算机,进行积累、分析、比对,切实做到基础工作信息化。

管理实有人口:全面准确地登记辖区实有人口,了解、掌握基本情况;熟悉可能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重点掌握列管的重点人口和监管对象的现实表现,开展对重点人口、监管对对象和有轻微违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和帮教工作,落实工作措施;重点掌握出租房和暂住人口的动态情况。

组织安全防范: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大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指导治保会、保安队、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的治安巡逻和邻里守望活动,形成严

密的群防群治网

络;广泛利用辖区资源,动员群众使用技防、物防设施,提高治安防范水平。

维护治安秩序:严格辖区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特种行业、商贸市场、出租房屋和危险物品的治安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治安检查;督促、指导辖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减少各类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协助办理辖区各类治安行政案件,为侦破型事案件提供线索。4.学校警务室工作制度

学校警务室工作制度

为保障学校国有财产及广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校内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加强我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定本制度。

1、认真落实学校有关安全保卫工作的精神和决议,在分管校长和政教处领导和指导下,全面、细致、扎实地做好我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2、坚持24小时值勤制度,不得空岗。要认真做好值班记录。记录要存档在遇到火警、盗警事件时,要机警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疏导、警戒和必要的应急工作。

3、工作报告制度。经常向学校通报治安情况,分析学校周边治安形势,督促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4、安全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时刻注意观察经校门出入人员和车辆情况,遇到疑点应按规定进行例行检查事宜,要认真、细致盘查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政教处及分管校长报告。

5、建立校门出入证制度。各种车辆、人员携带大宗物品,如家电类、家具类、设备类、建材类等,对携带以上物品进校后还要带出的,由门卫办理带入物品登记,待出校时凭登记手续放行。对从校内携带上述物品出校的,凭有关部门开具的出门证放行。

6、出入证由政教处统一印制,由经批准的部门负责使用管理。安全管理

河南警务改革探索 篇6

此轮由外力发动的改革针对“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发端于商丘,成型于新乡。2010年6月,河南省公安厅确立了商丘、新乡、济源、郑州4个改革试点城市。11月6日,郑州市撤销了所有城区10个公安分局,同时将原有的10个公安分局和114个派出所整合为29个大派出所。

3天后,河南省公安厅要求全省所有省辖市在一周之内完成改革。

河南省警务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省辖市城区警务体制改革,第二阶段为县级警务体制改革。目前第二阶段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

“从改革方式上,河南并不新鲜。”郑州市一区级公安分局原局长评价说。此前,国内已有多地围绕“减少层级、警力下沉”,进行警务体制改革探索,但大多遭遇掣肘,未能完全成功。

现行公安体制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按照公安部的有关通知,城区公安分局是市级公安局的分设机构,实行以上级公安机关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本应属于市级公安局及下属机构的内部改革,因为涉及撤销行政层级,已远远超出内部改革的范畴,正受到人事体制、行政区划和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羁绊。

垂直管理

据河南省公安厅“社会管理创新与警务改革”课题组成员透露,此轮改革源于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设想。去年,在商丘考察和在河南省公安厅慰问时,卢展工两次提出要进行警务机制改革。

卢展工于2009年11月由福建省委书记调任现职,其在福建任职时非常重视警务工作,辖内多地推行了以“三警合一”(将交警、巡警和派出所民警合为一体)为主题的警务机制改革。

而今,河南省的改革超越“三警合一”“一警多能”的思路,直接针对“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而展开。

所谓“警力倒挂”,是指基层警力不足,一部分警力闲置在机关和办公室,呈倒金字塔形警力结构。作为此次改革的智囊成员之一,河南警察学院教授王龙天对记者说,改革对此采取了全面下沉的应对办法。

按照《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分为综合管理机构和执法勤务机构,执法勤务机构实行队建制,称为总队、支队、大队、中队。

河南警务机制改革撤销公安分局后,新设立的派出所按县级公安机关要求建制。也就是说,以郑州为例,新合并而来的29个派出所对应为29个县级公安机关。

其中综合管理机构,全部合并为一个“勤务综合室”;执法勤务机构,将对应市公安局的“千条线万条线”统统装进“四队”:案件侦查大队、治安管理大队、社区警务大队和交通巡防大队。

改革前,相关警种的领导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直属管理,支队领导大队,大队领导中队,比如交警;另一种为属地管理,支队指导大队,大队归公安分局领导,大队领导中队,比如刑侦。改革后,大队一概归派出所垂直领导。

此外,过去多警种分工的体系也在改革中被打破,其中,刑侦与经侦合并,治安警察和交巡警合并。这对干警提出“一警多能”的要求,相关培训工作亦同期跟进。

通过改革,基层派出所的效能发生了变化。郑州市二七区一位警官举例,过去,巡警抓住了小偷把人送到派出所就了事,而派出所会因为没有目击证人难以定案。改革后,巡警归派出所管理,巡警在抓人的同时亦需采集证据。

改革者认为,这将带来警力效能的提高,但现实并非完全如此。改革后,公安警力总数量并没有增加,原有科室队的各项职能也并没有减少,而相当于分局级别的派出所数量的增多,带来的是警官数量增多和警力的分散化。

郑州市公安局称,改革后基层一线警力增加至5536人,占市区总警力的比例由改革前的23%提高至66%,指挥层级由过去的三层变为两层。

但由于警方公布的改革细节太少,各警种是如何重新编组下沉目前尚不清晰。例如,改革前,中队由大队领导,大队则由分局或支队直属管理,改革后划归派出所领导。由于分局是机关,派出所不是机关,这部分人就成了“下沉”的人,实际上改革前后他们都是一线人员,没有改变。

对于公安系统自身来说,省辖市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完成。然而,因为改革也引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职级悬念

此番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干警职级待遇有望得到普遍提高,而这也是改革的目的之一。

据王龙天介绍,公务员退休时享受副科级待遇的平均比例为40%~60%,这次改革有望将基层警察退休时的职级待遇提高到这一比例。

这将是改革带来的“最大的变化”。以二七区为例,该区一名警官对记者称,该区共有800多名警察,改革后,将会新增8个副处长,60多个科长,100个以上副科长。不过,这一数字未获郑州市公安局官方证实。

但机构和职级调整方案目前仍处于悬空状态。

按照《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和公安部2007年制定出台的《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的相关规定,公安派出所的设立、撤销或者变更,由县(市、区、旗)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逐级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审批。

然而,河南省和郑州市的两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编办)工作人员均对记者称,其并未参与此次警务改革。河南省编办县市处工作人员称,“这是公安系统内部的改革,我们的消息也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全国人大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即新设立的派出所所长)是由市委组织部选任。

王龙天称,目前任命的都是“临时性的所长”,并未经过组织程序。“架子先搭起来,需要工作半年、一年以后,视情况由组织决定任命与否”。

围绕机构编制和职级待遇的落实,郑州市公安系统内部也有一些争议。这其中的矛盾在于,职级的提高意味着工资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增加;而职级不提,干警下沉后工作量增大,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影响。

郑州警方一位退休官员分析,编办和组织部门在做机构设置和人员任命时,要考虑各系统之间干部数量的平衡性,如果片面提高公安人员职级,可能引起其他系统的不满。而河南省公安厅一位人士透露,解决方式如此前副科级的所长,改革后普遍升为大队队长(科级),职务提升,级别不变,低级高配。

河南省公安厅“社会管理创新与警务改革”调研组对新乡改革调研后形成的报告中,第一点启示即指出:“新乡市委市政府在编制、人员、职级、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然而,河南省其他省辖市是否会给予同样的支持,目前并不明朗。

法律困境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公安机关既是行政机关,又因行使侦查权,具有司法机关性质,其层级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按照1993年《公安部关于理顺公安派出所和分局管理体制的通知》规定,公安派出所作为县(市)、区公安(分)局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构,要由后者直接领导和管理。

以派出所取代公安分局执法,可能导致行为主体资格不适格。如《治安处罚法》规定,除警告、500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外,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行政处罚法》亦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在刑事诉讼方面,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于逮捕的规定,向检察院申请批准逮捕和签发逮捕令均要求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同意。

诸如此类,存在诸多将行为主体限定于“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法律法规。这就意味着,撤销公安分局后,新设立的派出所面临法律尴尬:派出所由市公安局派出,管辖区域不足一区,是否具有等同于区县级公安机关的权力?

此前的改革中,如上海、吉林等地,既撤销分局,又撤销派出所,设立新机构——警署,但这一名称并未得到法律认可。面对可能的法律尴尬,新乡市在改革前期,每个派出所均悬挂派出所和公安分局两块牌子。新乡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王宗仁称,改革之初的设计是,派出所行使县级公安机关的职能,局所合一。

即使如此,法律困境依然存在。比如,一旦面临行政复议程序,被申请人可能是派出所的上级机关,那么这个“上级机关”则难以界定。

记者获知,郑州各派出所出具文书时的印章仍然是公安分局,各派出所的印章依次编号为第×分局。

此外,公安机关层级的变化还面临和同一行政区划内其他机关(构)的协调问题。上述郑州市二七区警官称,改革后,区委区政府开展工作需要公安配合时,可能要与各派出所分别协调,沟通成本增加。

在协调问题的背后,是公安经费的保障问题。各公安分局的财政来源除市公安局外,现实中,其财政供给并不统一,不足部分需要区财政“赞助”。在部分城区,“赞助”部分甚至达到总经费一半。一个公安分局变成多个派出所后,如果市公安局不能增加经费保障,部分派出所可能面临财政困难。

公安经费另外一个隐蔽现实来源是向企事业单位“化缘”。过去大企业直接与公安分局打交道,而改革后,辖区内无大型企业的派出所可能就不再有这笔经费,派出所之间的“贫富差距”或更严重。

此外,办公场地的不平衡目前已经显现出来,过去分局所在的派出所办公场所充足,其他派出所则面临分散办公,机构和办公场所不匹配。同时,目前的改革并未触及拘留所问题。此前每个公安分局下设一个拘留所,现在由原分局所在地派出所管理。这不仅增加协调的成本,原分局所在地的派出所或将演变为中心派出所,那么新的层级不可避免又会出现。

改革探源

2010年9月3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河南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情况报告》上批示:“河南新乡等地警务机制的改革,请‘三项办’予以关注,并适时予以总结。”其中所提的“三项”,即2008年起公安部推进的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自公安部至各县公安局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

与此呼应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近期完成了一项“现代警务机制构建与创新研究”的课题,并撰写了7万余字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犯罪率一直呈增长态势。面对这种高发的犯罪现象,公安机关应积极探索现代警务机制改革。

早在10多年前,上海曾进行过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警署的改革。此后,包括吉林、辽宁、福建、山西、江西等地均进行各类警务机制改革。这些改革时间、地点各异,而今部分改革因面临困境而夭折,部分改革至今保留,但争议犹存。

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靳高风对记者称,从上海“(设立)警署改革”到最近的河南警务机制改革,目标大体一致,都是围绕减少指挥层级,打破警种分割,推动警力下沉而展开。

然而,这些警务改革的模式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其一,以上海、吉林辽源、江西新余为代表的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新机构的改革;其二,实行“多警种合一”、“一警多能”的改革,虽然没有撤并行政机构,但各警种的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其三,以山西太原等地为代表的激活内部竞争、警官竞聘上岗的改革。

2003年,吉林辽源改革曾仿照上海改革模式,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警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此后,辽源市悄然将警署标牌换回公安分局标牌,外界认为改革失败了。靳高风曾专门去辽源调研,换回标牌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地位问题,“跟同等级别的检察院不好协调”。但辽源改革获得了公安部肯定,其改革理念引得公安部在全国推行“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建设”。

类似辽源的改革并不鲜见,2004年,江西省各地也启动了一项“减少层级、警力下沉”的改革,其中新余市采取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的模式,但新设立的机构并非警署,而称为警务局;萍乡市的改革则稍为缓和,仅弱化公安分局,做强派出所。

这些改革直接触及最根本的行政体制、人事体制,不仅需要公安机关自身变革,还需要相关组织人事部门配合。由于带来公安系统职级的普遍提高,这些改革广受外界质疑。但公安系统则认为基层干警压职压级问题突出,本应解决。

但是,改革前后总警力并未发生变化,变动的只是管理模式和机构数量,因此,改革可能导致服务民众的基层公安机关(构)减少,不便于民众办事。

相比之下,第二类改革则平和得多,实践地区也更广,因为不涉及行政机关(构)的变化,仅仅涉及公安内部不同警种职能的改变,改革阻力更小。

这类改革又有不同的方式,如福建福州将交警、巡警和派出所民警合一,实行多警合一;山东日照等地实行不同警种的联合工作机制;深圳南山公安分局实行“轮岗轮训,战训合一”机制,组建了南山警察机动训练大队,全天候备勤待命出动,执行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处突维稳等各种紧急任务。

不可忽视的是,“多警种合一”改革的背景源于基层警力的严重不足。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外来人口增加,警力配备严重不足,不少地区在改革的同时还大量招聘协警。

第三类改革着重于公安系统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促进,不涉及机构变动和职级的增加,如太原和重庆均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员重新竞聘改革。

警务教学 篇7

目前, 职业院校公安专业中的“警务战术”课程所涉及到的一般为公安类专业, 如:治安管理专业、司法警务专业、交通管理专业、刑事执行专业等;专业出口为:公检法基层的一线警务人员、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和特殊人群的护卫。教学模式一般为:1.视频讲解、导入式教学。2.动作示范, 引导式教学。3.集体演练, 指导性教学。4.成果验收, 完成式教学。 培养出来的一般都是理论性较强, 小组配合能不能运用到实战中去, 纸上谈兵人才模式已成规模。

笔者根据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针对“警务战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对其性质与定位进行了分析, 对其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 总结概括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性质:“警务战术”课程是以理论为基础, 以实践为最终目的, 它要求学生能在实践中快速反应, 迅速判断并第一时间使用有效的战术, 以达到损失最小、时间最快的克敌制胜为目的。

通过学习“警务战术”的战术思想和实际操作程序, 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警务战术思想和技战术, 培养良好的公安素质和作风, 建立依法、合理、安全的执法理念, 具备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要的技战术能力, 为公安队伍储备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定位:进行各环境下的警务战术对抗训练, 贴近实践工作岗位要求, 达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不同岗位执勤工作, 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 主要服务公安类专业教学。

二、对“警务战术”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根据此课程的性质和定位的分析, 得出职业院校公安司法类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职业人才”;本专业授课要求:“面向实战, 服务实战, 突出实效”;授课原则: “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警务战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核心为:“能力目标、任务载体、能力实训”。

1.明确课程目标, 主要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1) 能力目标。基本层目标:能在战术行动中正确使用法律法规, 能在行动中熟练地使用单警战术动作, 能独自实施犯罪现场保护措施, 能制定警务战术 (盘查、抓捕、查控和搜索) 行动方案和预案, 能用警务战术的一般程序开展对应的战术 (盘查、抓捕、查控和搜索) 行动, 能指挥一般的警务战术行动。

提高层目标:能合理运用、正确掌握法律法规对战术行动的保障和制约, 能理解法律法规的注意点, 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编制适合自己的单警战术动作, 能独自完成一般的证据收集和证据固定工作, 能用图片或动画表述所制定的行动方案和预案, 能用警用外语或地方方言按照各种战术的一般程序开展相应战术行动, 能按照规定程序指挥不同的战术行动。

(2) 知识目标。了解警务战术的由来、发展及各国不同的战术指导思想, 各项勤务的处置程序、战术的原则和制胜规律。掌握警务战术中各种单兵技战术, 了解盘查勤务、查控勤务、搜索勤务、抓捕勤务中的风险、基本原则、处置的一般程序、战术原则、协同配合技战术和制定行动方案。

(3) 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警察职业道德、良好的警察职业行为和高超的警察职业技能。

2.以项目为载体, 开展能力实训, 理论结合实际。

(1) 设置项目, 拟定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首先确定其项目, 构思为大任务结合小微任务的教学模式。大任务教学模式为:“要求组建一支行动小组, 开展对一般犯罪活动的执勤活动。”要求学生以“我是指挥员”、“我是队长”、“我是队员”等三种角色积极融入教学活动,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身份和任务完成执勤活动, 在完成的前后都以自学和讨论的形式, 提出不同执勤活动的知识点、难点和技术动作。小微任务教学模式为:每小组说出警用外语50句;编制不同战术行动的动画演示篇;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剖析和演说, 等等。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及掌握其知识点。如:我是指挥官, 就应去了解掌握行动前评估和情报收集, 掌握战术行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行动方案和警组的协同配合, 提高自己统筹能力和指挥能力。我是队长, 要明确自己是行动中“司令”, 要掌握正确执行各种战术行动的一般程序, 行动中突发情况的处置, 团队的协作配合。我是队员, 要掌握过硬的本领, 服从及团队协作意识, 要明确你是队友的依靠者, 是任务的执行和完成者。

(2) 场景设计, 任务布置, 示范演示。场景设计, 要选择社会一些热点问题, 维稳工作常见情况和利用网络收集最新的真实的案例, 在课堂进行模拟教学, 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开展小组的警务战术演练。如:在某个街道发生一起飞车抢夺案件, 现嫌疑人开车向机场方向逃跑, 你应该如何处置, 并制作出行动方案, 用动漫的形式进行演示。

课程任务设计, 教师在实训课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 让学生提前预习, 没有示范和讲解, 只留下一个任务, 每一个任务从开始到结束提交一个视频资料。通过学生提交的视频资料, 教师在理论课中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 让学生成为课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成为课程的辅助者和服务者。如:一节课为车辆查控, 教师应提前布置一个任务, 任务为:“组织开展对车辆的查控行动, 课后提交每小组查控的视频资料”, 这就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身份 (指挥员、队长、队员) 去收集和掌握车辆查控的基本知识点, 从而提高单兵技能。

摘要:本文以职业院校的警务战术课程为视角, 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 对警务战术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思考, 目的将本课程变成以知识应用型和能力训练为主, 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学”会的, 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 而是学生“练”会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警务战术,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培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培训理论与实践[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8.

[2]石斌.警务战术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翻转课堂在警务实战教学中的探索 篇8

翻转课堂是指借助技术,对家庭和学校的功能进行翻转,从而引发传统学校教学的微观结构的系统变革,改变班级授课制度,践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警务实战教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课程,是集体能、技能、智能为一体的学科。传统警察院校的教师对警务实战教学的学科是很熟悉的,但教师不会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而警务实战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和直觉。作为警务实战教学的教师,也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能在交流中传递知识。翻转课堂就是要让警务实战的课程进度由参加学习或培训的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来制定,学生如果想要掌握更高难度的警务实战知识,就必须深入理解最基本的警力实战的技术。从警务实战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到警务技能再到警务战术这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有时会成为禁锢学生思维的最大阻碍者。翻转课堂是以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云学习环境等作为支撑,对教学对象进行数据收集、组织和分析的功能。这为警务实战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这种方法为警务实战教学研究提供了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指路的作用。

2翻转课堂在警务实战教学中的探索

2.1创建警务实战教学视频

首先,在警务实战教学中,教师就某一专题内容要制作微课程,一般控制在15~20 min左右,因为学生能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为10~15 min之间,这就对学生特别对于基层一线的警察学员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就会融入讨论中,与其他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从所学警务实战知识中得到升华。在警务实战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警务实战的教学视频内容不是单方面向学员传授知识,而要充分与学生交流,如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并肩坐在一起一样,共同解决警务实战教学中的问题。而不能将视频授课变为一部授课机器,这就无疑拉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警务实战教学的微课并不会取代教师的作用,他们之间可以过面对面交流,并将这种交流变为指导、激励学生方式,并提供警务实战教学为实战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让教师的价值得到重新定位。

2.2组织警务实战教学课堂活动

学生通过先行学习,对警务实战知识进行同化,依靠视频、课件以及语音等微课程内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看、读、听等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对警务实战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帮助学习进行课堂内化,通过交流、解决疑问、个别指导、小组协作、实战推演等形式,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让学生对警务实战知识构成新知进行构造,巩固掌握。借助知识地图的教学工具,将知识点用结构图展现出来,警务实战的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大胆借鉴,将法学、侦查学、治安学、犯罪心理学、军事学、法律等碎片化知识,通过整合融入起来,产生相互关联。警务实战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相关背景知识能让大脑发挥最大效能。翻转课堂让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受到鼓励,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让学生决定在哪里学以及什么时候学。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进行学习并把握教学进度,从根本上激发了学员学习警务实战的热情和兴趣。公安工作的实践也表明,人民警察需要具有创造精神、对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问题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有能力提出新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办法并付诸实施。教师也可通过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构建警务实战方面的新认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激发,警务实战课堂知识内化总结归纳。

警务实战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单纯依靠微课教学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有一个对知识转移内化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动机,这个动机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在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2]。成就动机是警务实战知识内化的根,学生的警务基础知识能力是是本,翻转课堂内化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动力,提升学生的能力的教育才是抓住了根本的警务实战教育。警务实战课堂在解决学生动能上,从“案例导引—观看微课程—讨论互动—解决警务实战的问题”的流程对警务实战知识进行内化。并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回忆,重塑新的警务实战知识方面概念,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教师通过案情再现,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练推演,通过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强化知识记忆。学生内化的过程绝对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通过多次的内化,并通过教师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对知识构建的过程,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升华。

2.3警务实战教学方式的探索

如果警务实战训练采取翻转课堂,学生无论在办公室、办案区、上班路上或家里,无论什么时间和地点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警种专业决定自己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如遇到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多次重复观看学习,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让学员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在警务实战教学的课堂上与教官和学员们一块讨论互动。教师也会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警务实战方面知识多下功夫。在制作微课程警务实战教学中,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视频选用“对话式”视频往往比“讲课式”视频更有效些。警务实战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借助大量的案例分析,落脚点是贴近基层,贴近实战。借助如慕课形式,收集学员反馈的数据,利用IRS基本理念,对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制定适合学员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案。利用翻转课课堂平台系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每名学员在什么时间答对多少,用了多长时间。还能了解他们是如何学习的,找出他们学习方法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利用教学支持系统,将警务实战知识中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建立知识地图,根据警种不同,系统将自动能生成问题,以实战需求为导向,向学生布置作业,判断学生对知识地图上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评判断标准是通过测试,用课堂操作平台系统利用课前预习、数字考勤、师生互动、随堂测试、课后作业、期中末考试等,对警务实战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测评。翻转课堂的主题思想就是自主学习,警务实战知识是随社会对警察的要求不断更新变化的,学习新知识能力成为警察执法的最重要的技能。很多学员大多都在基层一线,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在自己紧张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学生会关联性学习,将新的警务知识与已知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这种教学模式还能降低教育培训成本,利用信息技术、云服务平台能够据推动警务教学的变革,提高警察的素质必由之路。改变以往警务实战教学中,效率低下、内容不符合基层实际需要等现状。

3结语

将翻转课堂引用到警务实战课堂中来,以完整的教学系统为平台,以警务实战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支撑环境等微课、慕课程教学的学习方式,学生按专业自主掌握学习进度的模式,必会极大推动警务教学改革,节约大量教学资源和资本,极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85.

警务教学 篇9

从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发现案例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以小见大。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 源于实践。

案例来自广大干警的实际工作, 来自公安工作的实践过程, 源于丰富多采的执法实践, 所以“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二) 生动典型。

“案例教学”正是来自实际工作, 来自实践过程, 所以往往比枯燥贫乏的文字材料更生动更新鲜更形象更具有个性。案例教学是教师对所占有的具体素材进行了“去伪存真, 去芜存精”的工作, 对实践中得来的真知。这就使得这个“案例”既代表了众多一般执法现象的共性意义, 又包含了具有特征的个性意义。

(三) 指导实践。

通过对“案例”的反思, 我们可以更好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产生一次新的质的飞跃“。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论, 结合理论, 运用理论, 把实际工作中的得失由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刻的、本质的“理性认识”。

(四) 提高水平。

通过“案例研究”, 我们能够从实际教学活动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 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体验、感受等。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 案例来源:

干警的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具有代表性, 也可以是学员实习时的案例, 供大家一起分析、解决。

(二) 具体实施步骤:

1、理论教学阶段的实施

理论教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奠定更牢固的理论基础, 养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通过实践, 我们认为在理论教学阶段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教师应本着“精讲”的原则, 讲透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第二, 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研究、解决问题。

2、模拟实战教学阶段

模拟实战教学阶段实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技战术基础动作的前提下进行的, 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形成了以下教学方法。

(1) 分段教学训练法。

它是指在战术教学训练中, 例如:对嫌疑人的盘查可以分为嫌疑人的辨别、截停告知、盘查时的站立姿势和站位形式、人物分离、盘问、检查、盘查后的工作等七个阶段。先有教师针对每一阶段讲解示范, 然后有学员三人一组一人当嫌疑人、两名当干警进行阶段性练习的一种训练方法。

(2) 情景模拟教学训练法。

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警务工作实际情况, 使用一定场景道具, 安排、设计不同情景, 以供学生学习训练的教学训练模式。事实证明, 情景模拟教学训练法可以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获得对查缉战术的领会, 掌握操作技巧, 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情景模拟教学训练法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比较形象逼真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特殊的情景。

(3) 实战演练教学训练法。

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查缉战术的基础理论、技战术基础动作的前提下, 以警务行动类型为模式, 以实战中可能的时空条件为背景, 以假设的犯罪嫌疑人为目标, 以对抗条件下的反应变化规律为依据, 让学生在模拟实战环境条件下直接介入案件中参与行动, 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战术训练方法, 它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战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贴近实战、注重实效为原则, 应体现“抓住一点, 突出两高”的教学原则。抓住“一点”即必须牢牢抓住“实战、实用”这一根本出发点。突出“两高”即必须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高仿真性和高对抗性”。以高仿真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形成实战气氛, 培养学生在实战状态下的“感觉”, 以高对抗形式制造各种困难和压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应变力、创造力和学习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结论

(一) 大大缩短了教学与实战的距

离, 改变了以前的警务技能教学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脱离实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 学生的警务技能理论水平、

创造性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尤其表现在案情分析、作战方案设计、攻击路线、时机、方法的选择和确定方向。

(三) 学生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集体

协同作战能力明显增强, 夜间作战、野外作战、利用地形地物等综合作战能力和临战心理素质、控制犯罪嫌疑人等能力显著提高。

(四) 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克敌

制胜的本领增强, 综合素质尤其是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反应在近两年学生在实习中缉捕犯罪嫌疑人的数量逐年上升, 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水平显著提高。

摘要: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 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警务实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实施步骤。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将不断丰富教学实践, 丰富公安教育。

警务教学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警务沟通,应用研究

1《警务沟通》课程开设背景

长久以来, 传统警察训练的内容都集中在法律知识解读、武器使用、逮捕疑犯、解除疑犯武装、自我保护等方面, 其训练的方式也和军事化训练相似, 包括:严格的军事化程序与气氛;高应激的训练强度;等级分明的上下级制度等。研究表明, 类军事化模式训练出来的警察, 不太可能在与公众打交道的时候表现良好, 缺乏同情心, 容易表现出蔑视他人的自我优越感, 更易于表达攻击, 缺乏灵活性, 在需要运用权力的时候不擅于考虑恰当的意见[1]。

实际上, 当前大多数民警的工作重心并不在于追查和逮捕罪犯, 而在于与普通的人民群众打交道。民警如何处理某个情景的态度以及如何与他人的沟通方式都对其他人的合作度和暴力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 杨佳事件、孙志刚事件、瓮安事件等发生于警民关系中的冲突无不显示民警沟通能力亟待提高。2008年, 公安部就明确提出各级公安机关要努力提高广大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努力做到“三懂四会”, 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 会化解矛盾、会调解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2013年, 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就上海宝山6.22重大暴力犯罪案件作出批示, 明确要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紧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广大公安民警特别是派出所社区民警和治保积极分子深入走访群众,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类矛盾纠纷展开拉网式、滚动式排查, 及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其核心就是强调民警要加强与群众沟通、提高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此现实背景下, 《警务沟通》课程的开设应运而生。

2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实践意义

2.1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 是教师和学生围绕已经发生的案例事实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研究展开相互作用, 共同对案例情境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 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2.2 案例教学法在《警务沟通》课程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2.2.1 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警学习主动性、开发学警潜能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核心, 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编排按章节向学生传授知识体系。这类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有明显优势的, 但对于突出应用性的《警务沟通》课程, 弊端显而易见———授课如果只是从沟通的理论到理论, 缺乏社会经验的学警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警务工作中去, 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从而对警务沟通课程丧失兴趣。

而案例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警通过课前认真阅读案例, 结合案例后面的案例问题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教师则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 更多的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 通过启发、引导和点评, 汇总学警不同的案例情境解决方案, 以解决实战难题为目的引导学警总结并领悟蕴藏在其中的集体智慧。所以, 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警的学习主动性, 调动学警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开发学警潜能。

2.2.2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警务沟通》课程是一门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应用为核心, 需求为导向, 培养警务实战中学警的沟通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通过案例教学, 把现实中的警民冲突带到课堂, 把教学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 把枯燥的理论章节变成化解矛盾的公开讨论, 把教师的单向教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 把深奥的知识理论框架变为警民沟通的可操作性的实践。通过案例教学, 阐明《警务沟通》教学问题的本质———文化、冲突与不确定性, 并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思维模式, 展示经验丰富的民警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沟通问题, 示范怎么样像一个沟通高手一样思考这些问题, 有助于学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3 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路径———以《警务沟通》课程为例

3.1 案例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3.1.1 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取决于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哪怕运用同一个案例, 由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呈现出来的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内容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瓮安事件[3]是个非常典型的警民沟通失败的实战案例。如果《警务沟通》课程目标是沟通技巧———同理心的倾听, 那么根据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中该案例主要呈现的内容重点应该就是最初民警在事发时与受害人家属的沟通以及后来的补救沟通措施;如果课程目标是沟通技巧———媒体应对, 那么该案例主要呈现的重点就应是警方当时应对媒体的情况说明。当然, 也有可能为强调某项知识点, 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个案例剪裁加工串联起来组成案例群。因此, 最终成型的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都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3.1.2 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具备理论背景。

每个案例都需要理论支撑。案例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它是理论的典型现实再现。如果一个案例, 非常特别或者里面包含了有趣的故事, 但是不能通过它来说明一个理论, 那就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缺乏了理论的支撑, 就缺乏了在现实中的普遍指导意义。

3.2 案例教学法一般由以下教学环节组成

布置研究案例、分析案例报告、组织案例讨论、实战拓展延伸、总结教学经验。

3.2.1 布置研究案例。

学警对案例的熟悉、思考和激发是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预留充分的时间供学警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厘清思路、找出主要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制定相应针对性措施并对提出的方案做出初步评价。学警也可以根据案例后面的开放性提问, 比如说:“如果你在某某民警的位置, 你将如何沟通?为什么?”或者“你如何评价某某民警的做法, 为什么?”来思考如何采取适当地沟通行为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3.2.2 分析案例报告。

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之前应该将学警提供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分析研究, 以便在整体上把握学警现实的思维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几个有代表性的、符合学警现实能力, 并能有效激发并提高学警思维能力的核心问题供课堂案例讨论时应用。这样做既是对课堂案例讨论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准备, 同时也是对案例讨论预期方向的有效引导,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可促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

3.2.3 组织案例讨论。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功能发挥最核心的环节。教师最担心的常见问题一是冷场;二是偏题;三是失控。这一阶段的顺利实施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案例是否熟悉、理论功底是否扎实、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强劲等等。

这一阶段分三个基本过程:讨论开局阶段;案例讨论阶段;点评总结阶段。

(1) 讨论开局阶段

王慧[4]在设计课堂讨论开局时建议可用以下几种模式进行:1) 充分肯定;2) 激发热情;3) 点兵点将;4) 分数激励。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播放相关案例的视听材料或者进行情境模拟也是非常能够调动学警积极性的开局方法。无论是通过观看视频还是通过角色扮演, 都是案情重现的直观方式, 与单纯的讲授相比, 更加生动、富有冲击力, 有利于激发学警的情绪、拓展学警的思路。比如说在沟通技巧———情绪管理课上, 笔者应用的案例之一是2012年深圳罗湖案件[5]。首先, 播放媒体关于此案的报道, 让学警们基本了解案情的背景资料以及大致情况, 然后通过挖掘案情细节设计情景对话, 由学警在课堂上分角色扮演进行案情重现, 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为后面的讨论以及理性情绪疗法理论的引出埋下伏笔。

(2) 案例讨论阶段

偏题和失控基本上考验的都是教师在展开案例讨论后的控场能力。一个充满授课魅力的教师就是一个高明的“导演”, 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 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控制讨论的方向和节奏, 合理安排每个议题的讨论时间:既不能盯着某个问题穷追不舍、无限拓展, 也不能放任讨论随波逐流, 最后彻底偏离预期方向。笔者以“2012深圳罗湖案件”为由组织学警就情绪管理展开讨论为例, 结合学警的案例分析报告, 通过该案例中的情境引出几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两民警身亡?民警产生情绪的根源是什么?常见有哪些控制情绪的方法?我们有哪些可以改变情绪的技巧?来引导讨论方向, 不断深化讨论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笔者就曾在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两民警身亡这个问题上, 过分沉迷于当时案发双方当事人身份的探讨, 结果学警们将讨论的方向迁移至“民警如何处理上下级矛盾”, 完全偏离了预期的讨论方向。

(3) 点评总结阶段

在实践操作中,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至少有以下几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1) 概括、归纳学警们的观点;2) 对以上观点进行点评:肯定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观点;也指出挖掘不深、有失偏颇、忽视甚至遗漏的问题;3) 引出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讲解。课堂讨论后的点评和总结是整个案例教学的灵魂, 是从典型事件到一般结论再到实践指导的关键之路。仍以“2012深圳罗湖案件”为例, 通过对学警观点和看法的概括、总结和评价, 有意识地将埃利斯的ABCDE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核心理论) 贯彻其中是本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课的点睛之笔。

3.2.4 实战拓展延伸。

为进一步提高学警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和相关理论、知识点匹配的、但有一定现实难度的实战拓展情境, 让学警们自主演练。学警分几个小组在组内根据设定情境分角色进行沟通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解答学警在完成演练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对学警普遍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中断练习, 集中讲解。演练完成后, 教师和学警共同评价演练情况, 交流学习经验, 以提高学警在警务实战中的沟通能力。比如:在讲解了埃利斯的ABCDE理论后,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对夫妻, 男方想把房子卖掉去做生意, 而女方不同意, 矛盾加深后男方就使用家庭暴力, 女方拨打110求救这样一个现实“110”中常见的情境, 要求学警演练到场出警后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情绪管理知识与报警人沟通, 合理解决家庭纠纷。

3.2.5 总结教学经验。

对案例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 有助于总结教学经验。评估分为专家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案例材料的评估, 应用的案例材料选择是否与课程目标匹配, 是否存在忽略的知识点;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评估, 教学与实战是否脱离, 对学警的实战能力能否有帮助,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什么好的提议与意见;最后是对教师授课技巧的评估, 讲授是否清楚, 是否很好的组织学警发言, 课堂讨论时间比例是否恰当, 总结点评是否到位等等。

4 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6], 公安院校培养人民警察的目的就是要把学警培养成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人, 其中转换的机制就在于教育培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仅仅靠教师告诉学警应该了解什么内容, 培养转换的效果不是最理想的。讲授法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学警如果有机会从经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将会是更有意义的培养过程。案例教学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体现, 在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警务沟通》这门课程时, 实现了理解、应用和体验知识迁移过程的高层次认知思维训练。案例教学让学警中对学习到的沟通理论和技能具有深刻的理解力, 能够举一反三, 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对将来的实际警务工作会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林.上海市理想警察心理品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76.

[2]陈庆, 赵志梅.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 :63-64.

[3]瓮安事件.2008年6月28日,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 一名初中女生“离奇”死亡引发的一起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造成百余名公安民警受伤, 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被焚烧打砸, 公共财产损失严重.

[4]王慧.高职案例教学探析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4 (28) :26-28.

[5]深圳罗湖案件.2012年9月13日, 深圳罗湖公交派出所发生枪击, 造成两民警死亡.

浅析美国城市现代警务运行模式 篇11

(一) 美国的分权型警察管理体制

美国是典型的实质型联邦制国家,即联邦与州在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上实行分权。联邦、州、地方政府与警察机关的关系表现在:联邦政府管辖的事务范围内,联邦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设立了诸多警察机关来执行其特定的职责,如在联邦司法部设立了联邦调查局、缉毒署与移民规划局,在财政部设立了安全勤务局、烟酒火器管理局,在邮政管理总局设立了邮检局等等。这些联邦警察机关由所在的联邦政府部门管理、指挥,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联邦政府中不设统一的、全国最高的警察首脑机关。“警察权力”是各州专有的保留权力,因此,各州警察机关都由州立法机关立法建立并由州政府全权管理、指挥,联邦政府不得干预各州的警察管理及警务活动。

(二) 美国的警察组织机构

1.联邦警察组织。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置有70多个警察机构,其中重要的有联邦调查局、移民规划局、缉毒署、特工局、烟酒火器管理局等。各联邦执法机构之间互不隶属,其职责通常都非常具体,并由联邦法律加以规定,也不向公众提供普通警察服务。

2.州警察组织。美国各州警察机关的名称、任务和组织机构差异很大。从作用和任务的角度看,州警察机关可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公路巡逻警察局,其警务仅限于或集中于同交通、车辆和公路有关的活动。另一类称作州警察局,州警察局负责全面的警务。

3.市镇警察组织。市镇警察局是美国警察系统中最庞大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了美国警察系统3/4的警力。市镇警察局规模、辖区差异很大,组织结构也都大不相同。市镇警察局局长是由市镇长或市镇权力机关任命的,他们对市镇长或市镇权力机关负责。

4.县警察组织。美国的县警察机关主要是由县行政司法长官领导的县行政司法署,美国约有3000多个县行政司法署。其中大部分县行政司法署长官既是县警察首脑,又是县法官,还是县监狱长,服务于整个刑事司法系统。

二、美国社区警务理念主导警务运行模式

(一) 把预防犯罪作为社区警务的终极目标

目前,美国大多数城市实施了社区警务。其中预防犯罪被视为社区警务的根本目标,其他目标都是服务于犯罪预防的。与此相适应,在考核评估中,美国警方除了继续采用快速反应速度、破案率、逮捕率等传统指标之外,还增加并侧重于有利于控制、减少犯罪和无秩序现象的一系列评价指标。

(二) 建立社区警民协作组织,动员居民参与犯罪预防

在美国,由社区成员、各部门和警察共同组成的辖区管理小组、社区警务行动队构成警民协作组织。他们的职能是:在社区内找出治安问题,确定重点任务。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美国的社区行动队实施的联防措施主要包括:邻里守望计划、商户守望计划、电话报警计划、防止枪支滥用计划、安全天堂计划、青少年俱乐部计划、安全校园计划等。

(三) 增设社区警察机构,改革勤务方式

美国设立了专门从事治安防范的社区警务所,摒弃了过去以打为主的警务方式,先发制敌,防患于未然。社区警察一般将7成的时间花在处理社区内的日常事务和犯罪预防上。通常采取下列主动服务式的防范措施:实施邻里步行巡逻计划,以提高警察的出现率,减少犯罪机会;组织社区反应小组,减少居民对犯罪的恐惧感等。

(四) 做好重点群体工作,控制社会死角

在欧美国家,重点群体主要是指青少年、租房住户和少数种族群体等。他们既是易受骚扰和攻击的对象,也是影响治安、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面对黑人和亚裔少数种族群体社会地位低下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警方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加大少数种族聚居区巡逻的行动,二是同该少数族区首要人物建立联系,借助这些人的影响和力量,共同维护社区的治安秩序。

针对美国大量存在的租房住户,美国当局普遍重视治安隐患较多的重点场所的管理工作,社区警察一旦发现社区治安死角,就会主动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尽快解决社区存在的住房、环境和卫生等问题,达到清除犯罪死角和治安隐患的目的。

三、美国基层单位以警察巡逻勤务为主

(一)美国警察巡逻勤务组织及形式

巡逻是美国警察部门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基层实战单位,如地区行动分局,他们高度重视巡逻,注重打防结合,衡量他们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便是能否降低犯罪率和公众的犯罪恐惧感。美国的警察巡逻勤务与其他业务一样,在各级各类警察组织中呈现出不同的做法。除联邦警察机构外,其他地方警察机构都开展巡逻警务。

(二) 警察巡逻勤务的方式

美国警察巡逻一般有徒步巡逻、自行车巡逻、摩托车巡逻、汽车巡逻、骑警巡逻、船只等特种工具巡逻。20世纪60年代,自美国犯罪率上升、警察与社区关系恶化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对传统警察实践的思考,美国警方重新定位巡逻工作模式,采取了多样化的巡逻方式。目前驾驶汽车巡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美国警方采取了一警一车、两车一组的巡逻模式,这种车巡方式比过去两警一车的模式更有利于降低警察机构的成本,提高反应速度。

警务教学 篇12

ESP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由于当时世界各国频繁的经济交往, 英语成为最广泛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获得证书, 其目的变得多样化。ESP理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

ESP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缩写, 即“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trevens定义ESP:“ESP courses 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 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 , but by functionalor practical English requirement of the learner.”

ESP作为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英语教学) 的一个分支, 与之相对应的是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 。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专业领域ESP可分为三大类, EST (科技英语) , EBE (经贸英语) 和ESS (社会科学英语) 。ESP从使用目的角度包括EAP (学术英语) 和EOP (职业英语) 。

ESP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方法。最明显的特点是:其学习者均为成年人, 他们把英语作为学习工具, 进而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

二、ESP理论指导下的警务英语教学

在ESP教学中, 英语不是学习对象, 而是学习工具。警务英语是一门具有其特殊目的性的英语课程, 学习者应该是即将从事涉外警务工作的公安人员, 公安院校英语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从而更好地进行警务英语教学。本文所讨论的警务英语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科学英语, 在目的上则同时包含了学术目的和职业目的。

(一) 警务英语

警务英语“the English language of Police”or“Police English”。警务英语被视为警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使用的英语。警务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属于ESP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本文所讨论的警务英语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科学英语, 在目的上则同时包含了学术目的和职业目的。

(二) 应用ESP理论指导警务英语教学

在警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英语基础, 既要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也要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获取他们所从事专业的知识或技能。通过ESP教学, 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 又提高了英语水平。警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对培养复合型警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 加强警务英语教学具有必要性。警务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警务英语方面的专业术语和表达, 在ESP理论的指导下, 警务英语教学有助于警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多, 英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际工具。一些警务工作人员缺乏警务英语专业知识, 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 因此笔者认为, 在警务英语教学中, 以ESP理论为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警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警务英语,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标准句型, 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以便日后能够顺利完成涉外警务的工作。

在警务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教材, 在ESP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首先要搜集一些案件材料, 并且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和练习, 学生能够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应用。警务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英语EGP教学, 警务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会话表演, 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和点评, 学生要认真学习英语教师所讲的知识, 才能正确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三、警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警务英语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首先, 公安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好, 专业性很强的警务英语教程对于学生难度很大, 同时使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加大, 教师授课时需要给学生讲解以前学过的知识, 大量的授课内容需要用汉语完成, 这样既影响教学进度, 又限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 国内很多公安院校都是自己编写警务英语教材, 这使得教材的选材不够广泛, 内容不够充实, 也不能做到与国际警务英语教材接轨, 笔者认为, 我国应该按照教育部的涉外警务人才培养方案, 出版一系列专业、权威的警务英语教程。再次, 公安院校学生需要学习很多公安专业基础知识, 以及一些法律知识, 因此安排学生上英语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警务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大量的练习, 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最后, 我国现阶段缺乏专业的警务英语教师, 英语教师都是学英语的, 当被分配教授警务英语这门课时, 是一边学习一边教课, 这样的授课效果并不好。教师应当把英语作为工具,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公安警务实践。

四、培养高素质的警务英语教师

警务英语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英语课程, 它要求教师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 还要求教师有公安专业的相关知识, 在警务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中英文表达的有机结合, 授课模式多元化, 授课内容情景化, 教师在警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只讲授词汇和语法, 应该围绕警务专业的相关领域传授知识, 利用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场景。例如, 海关或者机场的安检,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演练, 使学生通过模拟的情景学习警务英语专业知识, 提高警务英语技能。

为培养优秀的警务英语教师, 笔者认为全国的公安院校课应采取交流互换的方式, 对青年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或者在学校开展公安专业警务知识的讲座等,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对警务英语课程的建设有实践意义。

五、应用ESP理论指导警务英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 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频繁, 培养既懂得警务专业知识, 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涉外警务的高级警务人才, 已经成为当前公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应用ESP教学法指导警务英语教学, 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警务英语课程是学生学习警察专业英语的有用资源, 又是了解国内外警务资讯的良好平台。警务英语课程提供了开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学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警务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 在ESP理论的指导下, 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对培养涉外警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可以推进公安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ESP理论为指导, 结合警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旨在探索适合公安院校警务英语教学的方法,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警务英语教师, 对培养涉外警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讨论的警务英语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科学英语, 在目的上则同时包含了学术目的和职业目的。

关键词:ESP理论,警务英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eter.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2]廖传风.涉外警务英语语篇的功能语言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丽娜.公安院校实战型警务英语教学探析[J].辽宁警专学报, 2009.

上一篇:模拟法庭下一篇:中学生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