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信息技术

2024-12-02

警务信息技术(精选8篇)

警务信息技术 篇1

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强调,“以促进深度融合为核心,坚持应用驱动、形成有效模式……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总结提炼形成可资借鉴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大力推广、深化应用”。《警务英语》是一门典型交叉课程,既涉及英语语言又涉及警务专业知识。因此,教学内容选取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既要考虑基层警务岗位实际工作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延伸性,其重点是以服务实战为切入点,以警务工作具体内容为依托,实现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的结合,可为警务英语课在教学中营造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并创造一种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本文以“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为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课程的融合。

一、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

2011年,赵兴龙等在《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中提出:“技术促进关注过程,具有激励、转促、频率、联结和内化五个属性;语言运用也关注过程,具有情感参与、思维建构、记忆转化、问题解决和运用习惯五个要素。技术促进的五个基本属性和语言运用的五个要素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嵌’式的特殊对应关系。”技术促进的属性可以嵌入到语言运用的要素中起到激活和催化作用,这种对应关系形成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对应关系,引申出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

(一)假设一:情感假设———自我效能感越高,成功达成语言运用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系教授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指在对特定的情境中,一个人如何胜任某一行为的期待或期望。在英语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知识和产生特定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即自我效能感是语言学习的“专利”。

(二)假设二:思维假设———技术可以借助语言学习提升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品质从思维测量的角度被看做是有助于对思维进行量化分析的一个突破点。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既作为思维测量的变量,又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英语学习中,技术要借助语言提升思维品质,这就意味着现代信息技术需要通过英语学习提升学生思维的这五个要素。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促进分别与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五方面呈正相关,即正相关程度越高,可能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越好的影响。

(三)假设三:记忆假设———“一定阈值”和“适当反复记忆”的基础上,在“真实情景”中的活动越多,语言运用就越熟练。

在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一定阈值”是指记忆需要有一个词汇或句子或语法结构的最低限度值,只有达到了这个最低限度值,记忆状况才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适当的反复记忆”是指需要一定次数的巩固和练习;“真实情景中的运用”是指需要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进行运用的活动才能最终实现牢固的长时记忆,才能达到复杂情景中的灵活迁移和变通。从语言刺激物的输入到最终输出,这三个方面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四)假设四:问题解决假设———群体记忆和个体记忆互动越多,个体成功达成语言运用活动的质量就越高。

以记忆单词为例,在技术促进的环境中,学习者记忆的单词越多,在实战练习中正确性就越高,获得高分的机会就越多,成就感就越强。因此,学习者从使用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关系记忆单词到使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学习的方式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和问题解决的飞跃,实际上,学习者在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转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假设五:习惯假设———技术使用与语言学习习惯的博弈越趋于平衡,技术提升语言学习绩效的机会就越大。

语言学习习惯是语言学习者在一种学习情境中所积累的、以个人体验为主的一种直接经验,新技术的学习恰恰需要一种适应期和体验期,需要和以前固有的语言学习习惯进行一种博弈。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越趋近于平衡,技术提升语言学习绩效的作用就会越大。

二、“技术促进语言运用五个假设”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课程相融合的指导性作用

(一)情感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情感假设即自我效能感越高,成功达成语言运用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Albert Bandura的研究表明:体验、间接经验、言语说服和学习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种因素,自我效能感对认知、动机、情感、选择这四个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在警务英语课堂教学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会呈现常态化的趋势,体现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渗透警务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一种隐性的“自然的”常态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提供警务信息和工作场景,呈现自然的涉外警务工作生态情境,提供合适任务,采取多样练习方式,如开展小组案例讨论、人机对话、角色扮演、动画演示,举办警务英语情景剧表演赛,鼓励学生进行警务英语微电影制作等,增加公安院校在校学生的一是体验感,试图去完成某种任务,重在体验过程而不以成功为唯一目标;二是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学会观察其他人完成相同或相似的行为,积累自己的间接经验;三是言语说服,以鼓励、建议、劝告之类的话语改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增强学生承受压力的程度;四是学生个人的主观感受,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积极的评估,自我效能感越强,语言学习效果越好。

(二)思维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思维假设即技术可以借助语言学习提升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公安信息化时代下,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公安信息内部互联网、公安微博、公安微信等平台。公安信息网络覆盖从公安部到各省市地区的公安厅、公安局及科所队,实现在职民警网络办公自动化、数据化。公安信息化促使公安院校警务英语教学适应了时代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课程融合促进了警察这一职业中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学生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加强了主动性、参与意识和体验度,提升了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等能力的空间。

(三)记忆假设、问题解决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著名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依据Treicher的实验、视觉理论和图示理论,全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视听说的全面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使其沉浸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

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警务英语课程充分实现了情景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统一。网络教学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加真实的涉外执法警务环境,培养公安院校学生掌握真实警务活动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将警务工作的情景采用贴近警务工作的情景对话,编进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可围绕警务人员在以下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展开,例如急救、提示与通告、盘查、交通事故处理、安检、涉外治安案件处理、出入境管理、反恐等。

通过以“情境创设”、“模拟实训”、“强化应用”为形式的教、学、练、战,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主动投入度,直接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并通过认知努力间接增强了其记忆效果,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在涉外警务执法活动中语言应用能力。

(四)习惯假设的指导性作用。

“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习惯假设即技术使用与语言学习习惯的博弈越趋近于平衡,技术提升语言学习绩效的机会就越大。

以警务英语词汇教学为例,在学习警务英语词汇的时候,往往需要学生结合相关警务知识进行学习。首先,在警务英语词汇中有许多缩写词汇,如AFIS(指纹自动识别系统)、MDMA(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其次,许多常见单词在警务英语中有不同含义,如cat’s eye通常是指装在防盗门上的猫眼,在警务英语的交通管理中指装在道路上用于在黑暗中指示交通的反光道钉;ecstasy通常是指“入迷、狂喜”等,但在警务英语缉毒中指“摇头丸”。由此看来,将单词的呈现到一个警务执法情景中,让学生直接面对和他职业环境非常相似的情景对话,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单词,学生会产生非常大的兴趣,原因是情景的整体认知对单词的学习起到了一种语义记忆的作用。这就是“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习惯假设中提出的“平衡”是让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合在公安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解决学习问题、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助手,这样增加了技术提升语言学习、运用的有效机会。

摘要:本文介绍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并且探讨了“技术促进语言运用的五个假设”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警务英语课程相融合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警务英语课程,融合,假设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9.

[2]蔡龙权,吴维屏.关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1):45-52.

[3]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www.jyb.cn/info.2014-12-12.

警务信息技术 篇2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应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第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第二,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第四,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第五,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第六,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

第七,加强一线执勤单位和民警信息化设备的装备,派出所要建设负责巡查本辖区公安内外部视频监控图像的视频指挥室,配备视频指挥调度系统;警务工作站要联通公安专用网络、配备专用电脑、指纹采集仪等设备,接入城区主要路口的视频监控探头;治安、巡警、刑侦、交警等执法勤务部门要现场执法仪、警务通等科技设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指挥(情报)中心)

信息时代的“智慧警务” 篇3

一、智慧警务是“社会面”管控与“社会流”管控的有机结合

当前, 人、物、资金等竞相追逐信息时代下最大的生产效益, 社会流动性一天天加剧,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已演变为信息化的社会流。

传统的公安工作, 针对社会面进行管理, 但时空、地域等概念,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处置一个路面警情, 出警时间可能要5至10分钟, 在以前现场抓捕嫌疑人的几率很大, 而现在民警到现场时, 嫌疑人可能已远离现场几十公里;又如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非接触类侵财犯罪, 嫌疑人有可能在你身边, 也可能在几千公里之外, 呈现明显的“无地域化”。特别是在深圳这样一个拥有1400万人口、没有冬天、24小时运行的大都市, 仅靠不到两万名执法警力, 在传统警务运作模式下, 已经很难适应特有的超长警务繁忙时间和动态社会治安管理的现状。同时, 由于以警种为主、条块分割、管理为先、技术驱动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格局, 造成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 数据不能挖掘, 业务不能交互, 特别是公安信息与社会信息在衔接上存在瓶颈, 落地到派出所后, 懂信息化的民警工作很累, 不懂信息化的民警更累。传统警务运作模式和公安信息化现状, 已滞后于日益动态的社会治安形势。

今年以来, 深圳市委、市公安局党委部署开展“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 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精神, 为实现深圳社会治安根本好转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从世界警务发展潮流看, 发达国家在应对信息社会动态治安过程中, 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如何对动态轨迹实施有效管控上, 如早期提出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智慧警务依托人工主导和系统智能辅助, 再造警务运作流程, 以治安要素动态轨迹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实现“社会面”管控和“社会流”管控的有机结合。它是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架构下, 因应信息化发展步伐, 为提高警务运作效率、提升动态治安掌控能力而做出的具体探索。

二、智慧警务的架构设计

在智慧警务的理念下, 警务工作突破了传统平行或并列分流的模式, 实行对传统工作岗位进行角色定位, 将智能指挥、办公、监督融为一体, 形成一个智慧的“大脑”, 智能指挥是“大脑皮质”, 智能办公是“脑核”, 智能监督是“脑缘系统”, 对传统警务业务流程实施再造。

(一) 三个运行环节

1、智能指挥:

是智慧警务体系中智慧大脑的“大脑皮质”, 是智慧警务的中枢。通过从各个工作平台横截提取所需数据, 进行精确研判, 推送指令, 形成快速、高效、智能的值班体系, 实现指挥、控制、通信与信息紧密联系, 推动警务指挥智能化、扁平化发展。

2、智能办公:

是智慧警务体系中智慧大脑的“脑核”。依靠智能办公系统, 搭建一个工作信息流转、加工、使用的办公平台, 实现各个应用子系统的有效连接, 打通各类循环, 实现日常工作的高效处理。

3、智能督察:

是智慧警务体系中智慧大脑的“脑缘系统”, 是确保智能指挥和智能办公有效运转的保障。根据岗位和角色, 设“两级监督”。一个是内部监督, 由单位领导根据具体工作, 对民警个人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监督可以在事中, 也可以在事后。事中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提醒、告知, 事后的考核则依据系统数据自动生成, 实现公开、透明、非人为的考核流程;另一个是大监督, 即监督部门对工作流程中自动推送超期、违规行为进行督察, 掌控每项业务在各环节中的办理情况和警务活动的具体过程。

(二) 六个运行平台

1、智能勤务管理平台。

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原则, 结合警情变化、治安状况、警力配备、辖区面积等因素, 科学分析警情时空规律, 进行分级预警, 实现对勤务的自动调整、警力的科学配置。

2、智能基础管理平台。

依托民警智能采集工作台、社区警务系统、社区民警工作台, 智能分析基础信息, 发现治安管理漏洞, 自动推送处置措施, 夯实基础工作。

3、智能情报分析平台。

对各类信息进行精确研判, 及时总结发案规律、特点, 发布研判预警, 分析犯罪趋势, 实现“情报预警、情报导警”。

4、智能影像应用平台。

参考图书馆检索模式, 依托视频监控系统, 建设音视频证据中心, 创新图像索引应用, 采用人脸识别、纹理检索技术, 与CCIC系统、人口信息系统等进行比对, 纳入涉案音视频主题库。与此同时, 对人口、法制等重要文件数据化、标签化、索引化, 建设分局电子档案库, 方便查阅。

5、智能轨迹管控平台。

整合社区警务子系统、警综系统、网络矩阵系统和即将使用的智能采集工作台、社区民警工作台等, 广泛采集社会信息, 推送以“人”为核心的活动轨迹, 实现“凡有人活动的地方, 公安必须掌握基础信息, 实时有效轨迹管控”。

6、智能手段应用平台。

全面有效整合资源和权限,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 突出智能搜索、深度应用, 为情报分析、刑事打击、治安防控、路面勤务等提供支持。

(三) N个运行系统

支撑智慧警务体系的三个运行环节、六个运行平台由涵盖公安业务的各类运行管理系统组成, 包含公安部推广的八大资源库和16类57个应用系统, 广东省厅、深圳市局研发的56个应用系统 (如情报信息系统、110接处警系统、综合办公系统、社区警务子系统、CID系统等) , 也包括基层分局结合实战需求, 自行研发的系统 (如福田分局的移动警务系统、电子监控系统、行政审批系统等) 。

三、智慧警务的几个关键词

动态轨迹:针对“人、屋、车、路、网、场、组织”等基本要素产生的系统数据信息, 建立庞大、集成的动态轨迹库, 为智慧警务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其中, “人”居于绝对的中心和主导地位, 掌握了“人”的轨迹, 就能有效掌控其它6类或N类要素。

智能处理:智能是智慧的基础, 智能处理 (包括运算和推送) 是智慧警务在技术层面的核心。在智慧警务中, 智能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过智能运算, 让各项公安业务形成任务单并自动推送到各个工作角色的工作平台, 从而把工作效率提升到原有警务运行机制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在这种运行设计下, 信息化应用将成为助推警务运转的隐性动力, 贯穿于民警、单位和各项具体的公安业务, 对日常警务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云平台:智慧警务由若干个信息化工作台、若干个应用系统有机高度集成, 既包括公安网的各类工作台, 又包括外网的各类社会流的工作台, 涵盖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挖掘、应用等, 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流程应用、高度共享”。每个民警在网上都有自己的工作台、有文件夹、有档案柜, 有工具箱, 民警按照云计算智能推送的工作单工作, 既能实现日常办公, 又能实现工具办公, 工作过程自动提示, 全程监督。

横截面:突破目前信息化系统应用管理局面, 通过集成云平台, 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横截, 通过横截将需要的数据“拉”出来, 为我所用, 形成信息存储库, 同时不影响原有系统应用, 将原来信息重复录入、多次录入转变为一次录入、多级共享, 将信息简单查询应用转变为深度集成应用, 实现对数据实时动态主动挖掘掌控,

有机互联:利用警务工作平台建设, 将现有的系统有机互联, 实现信息流业务流有序的流转, 使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 促进日常警务更全面地互联互通, 改变公安机关各部门、各警种和各岗位民警相互交互的方式, 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四、建设智慧警务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 要做到分层建设

一是硬件层。硬件层是智慧警务的物质基础。根据作用不同, 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核心硬件:主要由服务器、骨干网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路由器组成, 是智慧警务中枢神经系统的硬件基础;信息采集和办公设备:主要由视频监控探头、音频采集器、治安管理信息采集终端、门禁视频信息、CCIC采集仪、DNA信息采集仪、SIM卡信息采集仪、办公电脑等组成, 这些设备链接互联网, 把采集的各类信息实时传入公安信息资源, 是智慧警务的眼睛和耳朵;网络线路:主要由光纤、无线线路、电话线、同轴电缆和其它线路组成, 它们连接着核心硬件层与信息采集终端, 并传输信息, 是智慧警务的神经纤维。

二是软件层。软件层是智慧警务的中间层, 负责激活和运行硬件设备, 管理和维护采集的信息, 进行数据分析、任务推送等。

三是信息层。智慧警务信息的形式包括文字、二维图片、文档、视频、声音、三维图像等, 分布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用户终端等硬件层中。信息被采集后, 硬件层在软件层的驱动下, 进行数据整理和挖掘, 有价值的将被系统自动提取并反馈到日常警务中。

(二) 要把握三个重点

建设智慧警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必须分步实施, 统筹推进。建设前, 要开展科学的论证和规划, 确保正确的建设方向;建设初期, 要逐步完善各种制度, 建立系统运行、业务流程、信息采集的规范性指引, 完善绩效考核和监督问责制度, 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要把握住三个重点:

一是优化警务资源配置。警务资源包括制度资源、财力资源、警察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等。它们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是确保各项警务工作开展和落实的保证, 其中, 警力资源是第一位的。优化警务资源优化配置, 必须坚持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效益性的原则, 因循成本管理规律, 加强成本核算, 突破原来计划性、人为性。在满足基本配置基础上, 要根据治安形势进行灵活配置, 尽可能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分配到效率最高的岗位, 确保相匹配的生产力。

二是建好工作云平台。这是智慧警务建设的核心内容。智慧警务需要构建一个纵向贯通, 横向集成, 互联互通, 高度共享的综合办公平台, 将现有业务有机互联, 以适应动态化的治安形势和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目前, 我们正在开展“大情报”建设工作, 要注意的是, 不能仅仅从单一的情报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站在动态化社会治安的角度, 站在公安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上, 建设集数据采集、日常办公、执法办案、绩效考核、业务管理、数据交换、情报分析、查询比对、法制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真正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从而打造真正的信息化警务。

三是紧紧抓住五个要素。即“人、台、流、库、享”。人:是智慧警务的建设主体和实现主体;台:智慧警务下, 每个人都有工作台, 并配有导入导出功能的工作工具, 民警在工作台上拿单作业;流:依靠对各种社会流的“流管理”, 实现对治安要素的“无地域”管理;库:让具有实名特征的社会流、工作中形成的办公流在流转的同时并储存, 形成由信息集成而形成的生产库、可以进行汇总分析的共享库、按照需求进行智能处理的智能库、抽取关键参数可供检索的主题库等;享:信息资源一体化共享。这五个要素, 是智慧警务的基本建设要素。

(三) 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勇气

公安信息化, 本质上是警务模式、工作方式、管理理念上的一场革命, 这种思想变革不是依靠高超的技术就能推动得了的。对比我们目前与长三角公安信息化的差距, 主要是人的差距, 包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步伐上的差距。在推动智慧警务建设过程中, 我们必须将人的因素放在突出的位置予以考虑, 重视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智慧警务又是一个全新领域, 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照搬。这种情况下, 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 允许一个由低向高、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这, 既需要在全警培养“敢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也需要营造一个“鼓励实践、包容挫折”的创新环境。

五、结语

警务信息技术 篇4

1 强化基础信息采录对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 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情报中心的建立和各类信息研判平台的开发, 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各个警种尤其是刑侦等办案部门自觉运用信息已成为公安工作的常态。公安工作基础信息采集包括户政、治安部门负责管理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出租房屋、高危人员、境外人员、人户分离人员、留守儿童、地址信息和治安行业场所、从业人员等以派出所为采集主体的公安基础性信息。而这些信息的采录主要是由基层派出所来完成, 其中实有人口信息的采集录入占了很大比重。可以说, 在公安工作基础信息采录中, 实有人口信息采录的数量和质量, 决定基础信息采录工作的成败。在新形势下的基础信息特别是实有人口信息的采集应用, 基础工作不扎实, 人口管理失控很容易发生问题。

2 公安基础信息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信息采集的意识不够强

一是有的基层派出所领导对信息采集重视程度不高。二是部分社区民警的信息采集意识薄弱, 在实际操作层面体现在:有些社区民警仍习惯于传统方法开展工作, 仍然习惯于对原有信息的使用;有些社区民警存在对工作有帮助的信息才采集、应付检查时才采集、上级安排阶段性工作时才采集, 对公安工作暂时没有帮助的信息就不采集的现象, 把信息采集录入当作份外事, 甚至是已采集到了信息, 也不积极主动录入系统。

2.2 基础信息采录质量不够高

一些基层单位受错误绩效观的影响, 认为只要信息采集的数量合格就行, 把信息数量作为体现工作量的主要指标, 致使一些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有的缺少必要项目、有的存在数据重复, 有的甚至信息本身就是错误。另外, 也存在少数民警主观惰性和责任心不强, 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疏于核查, 从而也影响了信息的整体质量。

2.3 基础信息采录的信息时效性较低

部分系统的数据信息更新与维护不及时, 没有办法确保信息数据鲜活, 如旅业信息、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 直接影响公安开展工作的应用成效。

2.4 基础信息应用成效不明显

目前在动态的环境下,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人的活动已经不能单靠传统手段来实现管理, 不少犯罪活动就很难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特别是现在刑侦等办案部门每侦办一起案件, 都离不开常口、暂口、出租屋和人户分离等基础信息的支持, 这些基础信息都为侦察破案、打击防范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 对于户政、治安等部门来说, 公安信息运用的问题主要是信息运用结果反馈不畅, 导致基础信息发挥效果不明显。例如刑侦等办案部门运用基础信息破获案件会有基础信息登记不实的现象, 而刑侦部门基本不会主动反馈到户政、治安部门。虽然各地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基础信息登记不实都出台了信息责任终身制等措施予以追究, 如有些地方制定了《信息责任终身制》和《信息质量倒查制》, 对信息利用取得的成效和虚假信息分别作出了奖励和追究的规定, 但这对信息成效反馈和虚假信息认定上的可操作性不强。

3 强化基础信息采录进一步推动警务机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源头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

制定基础信息采集的规范, 指导基层派出所民警开展信息采集, 将信息采集作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

(1) 规范采录对象。派出所作为“人、物、场”的具体管理和服务部门, 要坚持现场核实, 着力解决实有人口中信息数据对象的鲜活, 分层次管理。

(2) 规范采录标准。为确保采集的基础信息能客观描绘出工作对象的现实状况, 准确的为公安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应当明确各类信息的采集标准, 包括采录的时限、采录规范等。例如, 暂住人口信息登记回来要在24小时内录入系统。

(3) 明确采录责任。按照“谁管辖、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数据采录责任, 通过一整套严格的基础信息采集规范和倒查、考核机制, 确保基础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 为社区管理、服务群众和打击破案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撑。例如, 对于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 建立“三倒查二复核一否决”, 专人利用电话、上门和案件进行倒查, 对弄虚作假者一票否决。

3.2 加强公安基础信息运用的成效

(1) 将公安各个基础信息系统的业务库和查询库分开, 业务库只办理各类业务, 查询库提供各类信息和研判的查询, 这样既保证业务库的安全和效率, 也可以优化查询库的效率。

(2) 在各类公安综合查询系统和信息研判系统增加查询日志, 对每条查询的基础信息和该条信息的采集者都予以登记, 定期统计公布基础信息查询日志结果, 将此作为个人基础信息应用的成效。

3.3 推动警务机制改革

社区民警是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的主要队伍, 派出所社区民警日常采集的实有人口信息包括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人户分离信息、重点人口管理信息、境外人员居留信息、警用地理信息和留守儿童、老人信息。给社区民警“松绑”, 使其有充分足够的时间下社区工作采集实有人口等信息, 是基础信息采集的关键。

(1) 确保社区民警“有章”下社区。推行“以指挥中心为龙头, 交巡警控主要街道, 派出所和责任区刑侦大队控“三小” (小区、小街、小巷) , 治安管理、刑侦、网警等支队部门和各分局负责旅馆、网吧、出租房屋、娱乐场所、24种特种行业、废旧收购业、流动人口治安防控工作”的新型警务勤务模式。

(2) 增加人员, 保社区民警“有人”下社区。社区 (驻村) 警务室全部配齐社区民警, 并按1:1或1:2的比例配备专职协勤人员。

(3) 建立“所队联勤”模式, 确保社区民警“有空”下社区。使大量业务骨干重新回到一线实战岗位, 改变了过去因值班备勤消耗大量警力的情况, 最大限度的为派出所社区民警松绑, 确保社区民警每个月有12~15个工作日专心下社区工作。

(4) 落实保障, 确保社区民警“有备”下社区。为社区民警配备摩托车或电动车、无线公安网笔记本电脑等装备, 落实每个警务室 (警务区) 落实不低于6000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并纳入县级公安机关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5) 落实绩效考评, 确保社区民警“有为”下社区。科学量化社区民警每天、每周、每月下社区服务群众、管理治安、组织巡逻防范、管控高危人员、提供线索等工作指标, 并将有关情况录入考评系统实施网上绩效考评。同时, 通过GPS可视对讲机、民警社区工作实施视频回传等方式, 有效监督社区民警的工作情况。

(6) 拴心留人, 确保社区民警“有利”下社区。建立社区和驻村民警动态化考评机制。一是通过开展系列竞赛活动, 奖励优秀社区民警;二是出台激励机制, 优先从优秀社区 (驻村) 民警中提拔基层所队领导;三是落实对社区和驻村民的激励措施, 对他们提供基础信息协助破案的, 要与侦查办案民警同功同奖, 激发派出所民警采集、维护信息的能动性性和荣誉感, 以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全面、鲜活, 更好的服务于实战。

摘要:公安信息化是继社区警务之后的第五次警务革命, 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引领着公安工作改革发展。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 规范基础信息采录标准, 强化公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 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引领和管理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 文章结合工作实际, 就强化基础信息采录推动警务机制改革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基础信息,采录,警务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早明光.浅议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对于引领警务机制体制改革之作用[J].公安研究, 2013, (1) :20-24.

[2]柴斌, 包中明, 程良骥.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12, (13) .

[3]周云.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思考[J].当代法学论坛, 2011.

[4]陆成军.对公安基础信息采集的几点思考[EB/OL].http://www.dandong110.com/pages/news.asp?id=1468, 2009-10

警务信息技术 篇5

针对上述情况,在一体化设计、多层次架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1 关键技术

1.1 SOA(面向服务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1.2 多层体系结构

多层体系结构是软件发展的趋势。随着层次越分越多,各层的功能越来越单纯,系统架构越来越灵活,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越来越松散、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越来越好。多层体系结构将业务逻辑层抽象为一个独立的中间层,表示层只能通过业务逻辑层组件间接地访问关系数据库。这就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与可靠性;为实现客户端用户界面的多样性提高了可能;更好地支持了对业务流程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2 平台设计

(图1)为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总体结构示意图。从系统结构的外围看,要保障系统的稳定、高效的运转,必须从硬件运行环境、网络通信运行环境、支撑层、安全保障与标准规范、运行管理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安全保障与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管理保障体系始终贯穿于情报平台升级项目建设的各个层面。对各层面的访问操作、运行管理、开发设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保证和维护各个层次正常有序地工作。

本系统建设内容分为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展现层四个层次。其中展现层主要由警综平台门户构成,应用层构成主要警综平台系统应用,面向最终用户,数据层、支撑层构成后台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管理维护。

数据层:通过收集和采集各种警务信息建设警综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涵盖了本地公安数据、本地社会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

支撑层:应用支持层包括公安部颁发标准的PKI/PMI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请求服务平台,以及为本系统建设的各种应用支持服务。应用支持服务主要包括统一用户认证管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工具、警综平台动态管控模型等。

应用层:建设单警工作平台、协同作战请求平台、PGIS对接应用、智搜系统、数据标准管理系统等。

门户层:基于当前已有的警综门户平台,结合门户的实际需求,建设公安警综门户。

通过不同应用在同类层次上共用基础功能模块,实现不同应用之间更好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达到既整合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又减少管理维护复杂度,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建设目标。

3 应用体系架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涉及到公安全局信息化的、复杂的大型综合应用平台,其应用建设需求也将随着公安应用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一个优秀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必须首先有一个灵活的体系架构,可以在保持整体架构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和扩展系统来保持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3.1 多层次架构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和层次化的软件设计是构建灵活、可扩展系统的关键,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就在系统设计实现的多个层面上灵活运用这种分层构建模型。

3.2 部署结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部署结构上,采用四层架构的BWAD(其中B即浏览器;W即WEB服务器;A即应用服务器;D即数据库)方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平台及其各个应用系统的组成更加清晰,设计的严密性更容易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其运行维护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也更容易实现。

3.3 系统架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上,整体上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应用层、展现层四层,形成功能体系上的有机结合,同时四层的设计又相对独立,这使得每一层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支撑层、数据层、展现层的设计实现上大量采用了可配置的技术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可扩展性。

3.4 技术视图

在各个具体前端应用软件模块的开发上,采用了流行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设计模式,从程序编码级别上保障系统的灵活性。

3.5 用户视图

信息系统建设最终是为了给人用的,我们在面向系统用户的UI设计、权限设计上,也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作了分层。

各级领导、各业务警种和派出所基层民警,他们对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按角色层次进行划分,不同角色的用户将看到功能不完全相同的系统。

3.6 基于SOA的J2EE开发框架

在应用系统架构上将采用J2EE架构进行设计。J2EE技术是目前业界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按照基于组件的应用模型设计分布式应用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统一的标准。

4 结语

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整合,以警综平台为统一门户,集成全部应用功能和信息数据,实现智能“一键搜”,并在PGIS系统完成可视化操作。将警综平台的个人门户打造为全体民警的个人工作平台,为民警提供贴近日常工作需求的、使用便捷的一站式信息化工作平台。进一步满足全体民警对警综平台中数据应用的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在警综平台中心库中汇集共享的数据资源,降低后续应用系统数据共享的难度和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付东普,徐宝新,朱律玮.电子政务SOA应用实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1:25-32;

[2]邓子云.SOA实践者说:分布式环境下的系统集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钟阿林,许方恒.基于Web的数据库四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王凤霞,吕林涛.基于.Net的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年03期.

警务信息技术 篇6

一、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 信息化应用方面利用动态管控。

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要找准工作切入点,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存在困难和问题, 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警务平台数据的采集录入, 是公安信息化应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广大基层民警每天大量采集各类准确、全面、鲜活的信息, 并及时录入警务平台, 实战单位通过警务平台, 综合应用这些“海量”信息, 进行比对、碰撞、研判, 为打、防、控服务, 才能产生实战效益。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要坚持领导带头, 在落实采集职责上下工夫, 把采集信息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 加强指导督促, 努力使信息规模既大且好。要做到采集工作常态化、采集程序规范化、采集质量精品化和落实查处制度化。

(二) 要建立以信息为引领的现代警务协作机制。

一要促进由人力密集型的传统警务协作模式向信息化主导的现代警务协作模式的跨越, 全面推进公安战斗力的提升。二要建立以信息主导决策指挥的预警研判机制、以信息主导精确打击的侦查破案机制、以信息主导精密控管的治安防范机制、以信息主导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突机制、以信息主导服务群众的行政管理机制。三要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共享与安全的关系和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的关系三种关系。

(三) 要加强观念引导、坚持需求牵引。

要加强练兵培训和要严格考核考评, 进一步提高民警素质。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公安信息化成果, 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 多渠道筹措专项建设经费。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把钱用好花好。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公安部和厅党委的要求, 明确工作目标, 落实工作责任, 认真履行职责, 上下形成合力, 全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为全面推动全区公安工作实现新的跨越作出贡献。要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 就必须坚持以情报信息支撑决策、引领实战、指导防范。近年来, 公安部党委反复强调, 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坚持以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 以“大情报”系统建设带动信息化建设, 向信息化要警力、要战斗力。当前, 信息化正在引领着新一轮警务革命。

(四) “大情报”综合应用平台。

地市级“大情报”平台是整个“大情报”系统的信息源头、实战基础。各地正按照公安部的部署要求, 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早日实现与部、省“大情报”平台有效对接 。信息采集录入与公安基础工作同步突进。 情报信息采集录入机制———把信息采集录入与公安基础工作有机结合、同步突进, 做到应采尽采、应录尽录, 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受益。 要在管理、防范、控制、打击等日常工作中随时随地收集录入情况信息。这样的机制能够改进民警的工作模式, 让警力得到最优的配置。警务协作体制机制创新—改变机关化工作模式, 积极推进勤务协作制度改革, 通过情报信息这条纽带, 着力打破地区分割、部门壁垒, 建立完善部门警种合成作战和跨地区协同作战机制。

二、信息化应用的措施和对策

(一) 严把警务人员培训关, 打造信息主体素质化工程。

信息应用的主体是人, 民警素质能力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应用的关键。一是以考促练。组织全体适龄民警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了严格模拟考核。通过考试, 形成一种领导率先垂范, 带头自学自练, 不论年龄、职务, 一律强制入轨, 逐步提高应用技能的氛围。二是改革创新学习培训模式。加大对民警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民警对各类信息采集、录入、研判的能力, 使民警走出书本, 走出理论, 融入实践, 努力使民警个人素质的提高跟上公安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二) 牢固树立全警采录、资源共享的意识, 抓好信息基础建设。

丰富的基础数据是加强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一是提高信息采录认识。没有充足、完整的信息, 系统就是空架子, 没有准确、鲜活的数据, 系统就没有生命力。典型案例激发民警信息采录工作的积极性, 重点解决“信息源”问题, 不断提高信息采集数量和质量, 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模式。二是规范信息采录工作制度。警务信息化建设要研究制定信息化工作规范、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细则、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规范信息采集范围、渠道、内容、方法、流程、职责等, 使民警在采集信息工作中有的放矢, 有章可循, 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鲜活。三是落实民警采录工作责任。全警应用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做到数据库资源丰富, 把公安信息系统建成公安业务信息的数据库、组织工作的智囊团、服务群众的连心窗、侦察办案的主渠道, 进一步拓展侦查破案的增长点, 提高打击效能。

(三) 加强实战运用, 增强信息运用工作效能。

实战应用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灵魂, 也是推动警务协作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实战运用, 一是抓好信息应用的习惯养成。信息应用的主体在基层, 关键在民警。要让民警养成自觉应用的习惯, 使“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成为基本常态。二是加强系统使用率, 提高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求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多使用“协同办案”系统进行查询、案件串并、对涉案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研判;充分利用PKI查询全国人口信息、在逃人员等公安业务系统, 确保PKI使用率达到100%。民警能熟练掌握登录、录入、查询信息系统的使用, 并能利用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案件比对和公安业务管理;三是建立信息利用的工作机制。通过下发应用成效月统计表, 信息化应用考核标准及网上做战技战法来促进民警加强信息的采集、甄别、归纳、分析、研判和应用, 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依托信息进行治安预警、信息碰撞、情报分析, 辅助领导决策指挥, 最大限度发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实效。

公安信息化是现代警务协作机制的核心, 也是提升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贯穿于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 起着一线穿珠、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将紧密结合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工作, 积极主动、开拓创新, 以信息化基础建设为支撑, 打造现代信息警务;以信息化高端应用为突破, 加快科技强警步伐;以信息化综合应用为载体, 牵引警务协作机制改革;以信息化执法应用为抓手, 加快实现由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型, 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优化警力资源配置[N].人民公安报, 2002

[2].马红兵.科技强警, 人才为本[J].公安教育, 1998

[3].孙小杰.走科技强警之路, 提高队伍战斗力[N].北京日报, 2000

[4].张国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鹭江出版社, 1986

警务信息技术 篇7

1“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意义

1.1 信息型社会要求基层派出所工作必须做出决择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当前,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衍生了无穷的生产力, 正以无可阻挡的势头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群众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对社会管理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基层派出所而言, 必须改变以往的“案件主导警务”的工作模式, 明确压发案、突出预防才是社会治安工作的新要求。在过去, 基层派出所也投入了人力、物力来获取信息, 但这些信息没能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和利用, 大量的重要信息被忽视, 不仅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也影响了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控制能力, 使“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成为纸上谈兵。因此, 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派出所必须认清形势, 把信息工作重视起来, 改变以往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模式, 突出信息主导警务的新理念, 并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有效地贯穿到常规工作之中, 让情报信息真正引领警务。

1.2 以问题为导向, 提升派出所对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

社会治安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 可能引起社会治安问题的因素也非常多, 要求公安机关对治安信息的理解必须全面细致。治安信息及可能引起治安问题的信息都是公安机关的信息收集范围, 而这些信息是基层派出所最可能获得的, 在派出所工作中, 精确把握治安动向是治安防范的基础, 这要求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 必须深入了解辖区的各类问题, 收集、整理治安信息, 提前介入, 将治安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因此, 基层派出所必须重视治安信息的收集, 提高对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

1.3 是派出所警力“无增长提高”的重要手段

“警力不足”是当前公安机关急需解决而在短期内又无法解决的难题, 虽然各方面都提出“警力无增长提高”, 但一直都没有提出来有效的解决对策, “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化解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的重要手段。公安机关之所以警力不足,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的警力都被放到破案中, 以武汉市某派出所为例, 该所现有民警27人, 其中有7人在刑警中队, 占全所警力的1/4, 老、弱、病、女民警12人, 而社区民警也要参与到部分案件的查破工作中, 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治安防控中去。因此压发案, 把警力从繁重的破案中解脱出来, 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预防, 而预防的重要前提就是治安信息的掌控。治安信息掌控得越好, 防患于未然, 后续的工作压力就越小, 才能真正实现警力的“无增长提高”。

2 基层派出所“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认识不足

“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2003年提出的, 但对基层派出所的民警而言, 这只是把他们的日常工作又增加了一项而已, 在内心上, 对此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武汉市某派出所为例,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在其辖区中, 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作坊最多时有1 000余个, 虽然国家对食品犯罪多次强调并在公安机关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队伍负责此类案件的侦查, 但社区民警对这种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接受”了, 并没有把它作为社区治安信息收集和上报, 忽视此行为对社会治安的危害。也有民警对食品犯罪行为人的“理解”, 如笔者在湖北省利川市调研时了解到, 该辖区有养殖户将死因不明的牛切割卖肉的违法行为, 高检、高法曾专门下文对“死因不明”的牲畜上市作为食品犯罪行为的一种明确规定, 但是民警则出于同情, 认为“养殖户买一头小牛约需8 000元, 养殖了很久, 突然死亡, 其上市卖肉大约能卖8 000左右, 虽然还是有损失, 但毕竟能挽回部分经济损失”, 因此, 基层民警对此也就有意“忽视”了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对此类信息也就没有收集和上报。

2.2 数据库的建设与使用存在缺陷

首先是数据库的维护更新不足。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 公安基础数据必须紧跟形势的要求, 否则必然会出现功能滞后的现象, 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有所凸显。公安基层数据信息中有大量的没有实际用途或者虚假的数据, 以及应当按照实际情况应该修订而没有修订的信息数据。目前, 此类信息公安机关的信息系统是无法进行过滤的。其次是没有对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在工作中, 很多单位都要求每个基层民警必须上报一条以上的工作信息, 从而造成每天公安机关的数据库中储存有海量的信息 (包括无价值信息和虚假信息) , 按信息化工作要求必须对这海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关联、反馈等, 让这些海量的数据动起来, 成为公安工作的指南针, 但目前各地的公安数据库还无法实现此功能。最后是信息的交流使用功能不完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主导工作, 但是由于现在各地公安机关基本上都是收集信息, 对主导工作特别是引导基层工作做的并不好, 基本上都是在为领导服务, 基层民警的利用功能欠缺。如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 湖北省某地为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多部门联合建立了社会治安防控网, 进行网格化管理, 布建了大量的网格员, 但这些信息数据都只到社会治安综治部门, 基层派出所无法地查阅, 也就无从及时了解到网格员收集和上报的有关治安信息, 没有形成合力。

各地公安机关都建立了相关的情报信息系统, 并成立了情报研判的机构, 但在实际的工作, 这些研判机构只对全局负责。但基层派出所各有特点, 全局性的研判结论并不一定适合本所的治安形势, 而自己又没有相关的机构和人员, 所以信息系统的研判结论显得华而不实, 实用性不强。

2.3 基层民警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全面, 不系统

对于基层派出所的民警而言, 虽然信息化建设提了很多年, 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实惠, 工作性质与内容并没有什么改变, “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只是纸上一句话, 其效能并没有在基层体现出来。部分老民警年纪偏大,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 只是感觉到信息化又给他们增加了一项新工作内容, 此工作到底能解决什么他们没感觉到, 他们只能根据领导要求完成信息上报, 这些信息到底为了什么, 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再加上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 对此工作往往会让其他人员代为完成。

2.4 信息采集不规范, 实用性不强

由于基层派出所民警日常工作的工作特别多, 虽然为了加强社区警务建设, 有很多公安机关提出了社区民警“三不一专 (不值班、不点名、不办案、专心做社区工作) ”的工作要求, 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导致基层民警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更多的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项“添头”性的工作, 每天只是应付一下, 有的甚至让治安协管员随意上报信息, 上报的信息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海量的信息中包括大量的无效信息及虚假信息。

3 加强基层派出所“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措施

随着公安机关“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不断深入推进, 基层民警的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社会治安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为提高基层民警的情报信息能力提供了前提保障。

3.1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派出所民警对信息工作的认可

情报信息意识具体表现在对情报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而该认知又是建立在信息系统对公安工作的实效, 对需求情报信息的迫切程度, 对捕捉情报信息、分析情报信息、判断情报信息、吸收情报信息的自觉程度等基础之上。首先, 要加强对基层民警的引导。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民警牢固树立“不懂科技应用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 不重视信息工作的民警将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理念, 把各类治安信息系统作为工作的必备工具, 将信息采集融合到日常的各项警务活动中, 使广大民警形成既是信息的采集者、使用者又是信息警务的受益者的共识。其次, 要强化信息作战能力的学习。要将信息化应用培训制度化, 纳入“三个必训”, 成为必要内容, 采取集中培训、分类指导、典型经验推广等多种形式, 引导民警增强情报信息意识。健全完善实战培训机制, 加强情报信息综合研判、应用的培训指导, 开阔民警的研判视野, 推动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的转变。最后, 要强化应用能力考核。要建立全警信息化采集录入应用考核机制, 严格工作责任和奖惩, 建立新的信息化工作的考核机制, 充分激发广大民警的信息化作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加强信息的应用推广, 提升派出所民警对信息的依赖

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 着力在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综合研判、强化实战应用等方面提升民警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 实现以基础信息支撑情报研判、以情报研判引领打防管控。一要用信息化手段来主导警务工作, 提升科学预警的能力。基层派出所必须掌握工作主动权, 必须依托警务信息综合研判敌情、社情、警情, 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警务布局, 切实增强警务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现用情报信息控制和引导警务工作方向的目的。二要用信息化手段来强化信息交流, 提升打击破案的能力。信息化在实战应用中最大的威力, 就是通过完善网上排查、网上并串、网上查证、网上控嫌控赃、网上追逃等侦查破案工作模式, 将人、案、物、地等要素串联起来, 从而缩小范围、发现疑点、挑出线索, 为打击破案指明方向, 这是基层信息化应用最直接的需求, 也是其生命力所在。通过“人机结合”, 把各公安机关各部门、各条线的信息资源串起来, 让信息在不同警务工作环节中共享流转, 有效提升信息碰撞比中的几率和信息指向的精确性。通过“内外兼顾”, 把派出所与其他社会力量串起来, 整合社会信息, 拓宽信息渠道, 形成社会层面的信息共享协作机制。三要用信息化手段来统领工作, 提升合成作战的能力。要实现各部门、各警种协同作战、有效互补, 需要建立统一、精准、高效的指挥体系。

3.3 加强信息系统的构建, “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接地气

(1) 严把基础信息录入。目前湖北省主要的警务信息平台是警综平台, 有关警情的处置与反馈, 日常检查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涉警人员的数据信息都需要在平台录入反馈, 这就要求从数据信息的采集到录入都要严格把关。一是建立数据录入报表台帐。对于录入平台的数据信息按类别条项制作报表台帐, 这样一方面利于分析查找出录入信息是否较为全面;另一方面便于信息的核对检查, 对于录入的数据资料核查时就有迹可循, 最大限度防止数据录入的漏项、缺项、误项。二是增加数据核查关。目前基层派出所只负责信息的录入, 并没有对录入信息进行审查的要求。由于每天产生的数据比较多, 难免会在采录层面有差错, 为了避免此现象出现, 基层派出所可安排专人负责对每天录入数据信息的检查, 发现有遗漏或者录入不全的通知采录人加以修正。三是采取录入负责制。基础数据的录入实行“谁录入谁负责”的制度, 一来可以提高采录人员的责任感, 二来是因为录入者对所采录信息情况比较熟悉, 也便于数据清理与更新维护。

(2) 加强信息共享交流。一要转变思想, 增强协作观念。各派出所结合当前治安工作的需要, 加强联勤联动机制建设, 对涉及到数据的录入、查询和利用的工作, 所以首先就要转变思想, 增强合成作战的协作观念, 让数据资源在交流中碰撞, 形成数据网加大治安防控力度。二要充分利用警务平台, 确保联网互动。加强对数据库里的涉案人员、视频图像信息、人口管理等基础数据的充分共享利用, 让数据资料在平台联动中交流共享, 从而优化整合各个不同部门数据系统资源, 实现多方资源整合与应用服务的灵活性, 让数据发挥出应有的实战效果。三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制。既要做好保密工作的需要, 又要确保数据信息共享利用规范合理化的要求。

(3) 优化临时流动数据。要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 管理好人口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 流动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流动人口数量多、成分广、变动快, 有效地对其加以掌控对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要作用, 派出所如何确保此类流动数据信息实时有效变得最为关键。为此, 一是可以采取手工登记及时递送方法。对于那些没有计算机或者不通晓计算机抑或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旅店式出租屋住宿采用手工登记的, 将信息汇总后及时递送到辖区派出所登记管理, 避免造成掌控管理的缺漏。二是对暂住人口可以采取“以房管人”模式。如制作出租屋暂住登记表并附上相关法条发放于出租屋业主, 明确业主的责任, 时刻做到人住登记, 人走删除, 确保数据鲜活, 民警再通过定期到辖区巡查核查暂住人员基本信息, 从而分析把握流动人员的行为轨迹。三是扩大范围强化管理。一方面加强普法宣传, 扩大场所管理范围, 落实涉及到修理店、洗浴场所、网吧等场所的责任, 在每个场所设下登记簿并拟定专人负责采集登记往来场所的流动信息;另一方面结合巡逻盘查过程, 将得到的信息资料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促进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4) 搭建面向全警的创新应用平台。就是要为全警打造类似Google、百度、腾讯这样的公安信息创新应用平台, 既要从现有应用中筛选出一批创新应用的小软件、小工具, 也要为打击破案、执法办案等专业领域工作研发或扶持一批业务工具, 同时还要面向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以及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等领域, 开发一批便捷、低成本、普及型的应用软件, 以方便全警随时随地下载应用。同时, 要完善发明创造评审鉴定、版权保护、奖励表彰等制度, 激发和保护好广大民警的创造激情。

(5) 信息系统建设接地气。目前, 公安机关的信息系统的建设都很完善, 但这也仅限于机关, 对于基层派出所而言, 很多系统都没有延伸到一线, 大量的有用信息基层民警无法及时查阅和使用。因此, 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以基层派出所为基础, 各种基层信息系统必须延伸到基层派出所, 为实战工作服务。

3.4 改进考核标准, 提升基层派出所民警对信息工作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各地的工作考核中, 都有信息化工作的考核, 但该项考核基本上都以完成信息数量为考核要件, 对信息对工作的实效基本上都没有作为考核要求, 只要求数量, 对质量要求不高。对于基层民警而言, 付出大量的工作, 收集、整理各类治安信息, 自己并没有从中受益。因此, 改变当前的信息化工作的考核标准, 在各种警务实绩中必须将信息工作作为分享部分, 要把提高数据的数量、质量和网上信息综合应用的成效, 置于检查、考核和指导的优先位置, 提升基层派出所民警对信息工作的积极性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前勇.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有效途径探索[J].辽宁警专学报, 2009 (4) :78-80.

[2]史君峰.论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构建[J].科技视界, 2013 (4) :186.

[3]朱爱琴.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新闻采编, 2011 (4) :45-46.

警务信息技术 篇8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历史沿革的启示

(一) 革命要靠“领路人”, 信息化关键在核心领导

“大海航行靠舵手”, 无数的历史经验反复地证明, 任何一场革命的成功都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指引前进的方向, 没有领袖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跨越历史的界限,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公安信息化建设历程里来时, 我们同样会发现, 这场“革命”更加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虽然“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已是老生常谈了, 但这却是经验, 是真理。因为公安信息化本质上就是一场根本性变革, 是警务模式、工作方式、管理理念上的一场革命, 这种思想变革并不是任何一个、无论多么高超的技术人员能够推动得了的, 必须要发挥各单位“一把手”的坚强领导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近年来, 南京、苏州等地公安机关的核心领导层在对待信息化工作上, 意志坚决、手段强硬、决策科学、一抓到底, 使得这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 他们的成功实践和突出成绩直接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 警务革命不是技术升级, 而是适应信息化需要的流程再造

警务信息化作为一场“革命”, 其本质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公安工作的一种创新, 它需要公安机关重新审视既往的警务工作流程并对其重组, 使之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警务工作新需要。在此过程中, 以技术驱动的方式进行信息化“一次革命”是建设初级阶段必然的选择, 这不仅是建立信息化技术基础的需要, 也是让大众认识信息化、掌握信息工具的需要。

但是, 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完成并向更高阶段的迈进, “一次革命”所形成的警种为主、条块分割的信息系统格局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各个业务部门和警种的工作效率, 却也暴露出不适应警务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种种局限:一是信息采集速度与社会信息资源增长速度差距过大。公安机关提出了许多新的警务理念, 这些理念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应用来支撑, 警种式、条块式的信息采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掌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社会信息资源。二是信息共享受限且应用协同能力低。面对海量信息, 由于现有各个业务系统采用的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和实现方式各不相同, 系统之间相互孤立, 使得应用目标狭窄、模糊甚至不确定, 信息应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 信息协同能力低。三是重复劳动浪费警力和限制效率。因为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 派出所等基层实战部门的电脑上往往要同时安装不同警种的业务系统, 同样的一条信息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中录入, 检索、查询信息必须反复登录, 既浪费警力又限制了信息效率的发挥。

概括地讲, 警务信息化“一次革命”主要是在警种层、业务层和技术层面进行, 大大的提高了各警种、业务的工作效率, 展示出了科技强警所带来的积极一面。但是随着社会信息化、城市化和动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所引起的社会结构、治安环境的高速变化, 公安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在快速衔接上出现了瓶颈, 继续在系统建设和技术升级上投入大量警力、资金成本, 而不从警务运作的机制、模式上调整, 所产生的效益增长将十分有限。正如我市在历经三十年特区建设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实施“二次创业”的战略调整一样, 警务信息化进行“二次革命”, 建立适应信息化条件的警务体制与机制, 使信息化为公安机关的整体素质和全局效能带来质的飞跃, 实现“信息服务警力”, 已是势在必行。

二、以现代警务机制为统领, 绩效考核为推手, 全局性警务效能提升为目标, 探索警务信息化二次革命

随着“信息主导警务、主动警务、精确警务”等现代警务机制的实践深入, 建设集数据采集、日常办公、执法办案、绩效考核、业务管理、数据交换、情报分析、查询比对、法制监督等功能需求于一体的警务信息化大平台已成为提高公安工作整体效能的必由之路, 也是警务信息化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重点探索以下几个环节:

(一) 以“办公平台”统领信息警务。

通过警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实践, “整合信息、共享信息”的需求已日益明确并取得了各级实战部门的广泛共识。但是, 实现信息整合并非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化, 真正要把信息“化”起来、用起来, 关键是需要一个统一的, 在全局层面可供民警按职责对工作信息进行流转、加工、使用的“办公平台”, 以这个“办公平台”来打破部门间、警种间信息流转、协同作战的体制性壁垒, 来统领全局的信息化警务流程再造。

一是建立三级综合警务工作平台。按照市局、支队、大队三个层级, 搭建综合工作平台。第一, 由市局统一抽取资源并提供可关联所有公安业务信息的基础数据支撑;第二, 综合警务信息应用、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等功能, 建立涵盖全局各警种、各部门、各层级, 最终细分到岗位的功能组和功能块;第三, 建立横向打通各个业务部门、警种, 纵向贯穿各级组织的信息数据传输、系统接口标准和通道。平台的建设要根据岗位和角色设计, 紧贴实战。以一个派出所举例, 就应有所领导工作台、刑侦民警工作台、治安民警工作台、内勤工作台等。根据岗位的不同, 平台上的功能模块不一, 并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自由组合, 能够灵活地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若派出所内民警岗位的变动, 系统还可以根据分工情况进行自由的拆卸组合, 满足民警的工作需要。

二是避免两个误区。一方面要避免系统建设的“添油战术”和重复建设。平台的建设应避免对现有已用系统的全部推倒重来, 可采用系统挂接的方式, 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改造数据输入输出模块, 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和与平台操作联动即可。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对办公平台在认识上的误区, 即办公平台只是收发文件而已的片面理解。处理公文和日常办公只是办公平台的一部分功能, 更多的是提高整体办公和警务效能, 让民警指挥、操作“数据”在公安网络上流动, 进而改变民警坐着汽车、拿着纸张、数据、文件来回办公、办案的传统模式;同时, 通过嵌入业务应用系统和技战法, 为民警开展各类公安业务活动、关联操作提供作战平台, 进而改变犯罪分子已利用信息网络跨时空、区域作案, 而民警还局限于管辖空间、审批流程无法快速反应的被动局面。

三是通过改变工作模式来改造运作机制、提升警务效能, 增强流程透明度, 强化监督。我省出入境部门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出入境原来的科室设置是按地域和工作来划分的 (如港澳科、证件科) , 现在的出入境机构设置则是按照信息化流程来划分 (如受理科、审批科、制证科) ,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环节监督和流程透明。

(二) 以“绩效考核”推动系统应用。

当前, 各警种各部门的业务系统百花齐放, 功能多样, 但是往往只偏重于业务功能的实现, 而忽略了系统操作者必要劳动过程的记录。警务信息化不仅仅体现在工具和设备上, 更体现在工作方式上, 民警操作各个应用系统就是信息化作战、网上作战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劳动, 应该被实时记录操作过程。一方面可以激励民警的工作热情进而推动各个系统的应用程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的记录工作效果。因此, 各业务系统在建设开发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绩效考核功能, 并提前设计好考核数据的跨系统交互和标准统一性, 这样便突出了警务工作的全过程考核, 既推动了公安业务的规范化建设, 也提高了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准确性和实效性。这也是实现“工作执法一网考”的内在要求。

(三) 以“任务模式”改变日常工作。

动态化的治安形势和信息化的社会环境, 决定了当前一线民警日常工作任务的随机性、多样性、超负荷, 每名民警随时都可能接到新的任务安排, 甚至旧的任务尚未完成又接到新的任务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使得民警常常疲于应付, 完成的工作质量可想而知。依赖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 必须用信息化手段来建立个性化的民警“办公台”, 通过清单式、提醒式的任务设置, 使民警只要随时登录自己的办公台就能自动领取任务,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 哪些已完成、哪些还要继续跟进, 并根据操作记录形成任务清晰、流程明确、可存储可提取的工作日志信息;领导也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办公台”安排工作、掌握进度、考核效果。

(四) 以“流程监督”优化内部管理。

在警务模式向适应信息化条件的转变过程中, 不能忽略监督的重要性, 应提前设计好信息化流程中的监督岗位和监督角色。具体实现时, 可依托计算机系统和网络, 建立“两级监督”流程, 一方面是本单位级别的监督考核, 由单位领导或督导员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要求, 对民警个人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监督可以在事中, 也可以在事后, 事中可以对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提醒、告知, 事后的考核依据系统产生的民警工作数据, 实现公开、透明、非人为的考核流程;另一方面是上一级部门的整体监督, 上级部门通过指挥系统, 对各单位需考核数据进行采集, 由系统自动按照先期制定的标准进行考核打分, 并进行公示和反馈责任单位。通过监督, 可随时了解到每项业务在各环节中的办理情况, 了解每个民警警务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工作结果, 实现对队伍管理全程实时监督。

(五) 以“一次录入”作为建设导向。

各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除了取决于使用者的技术素质外, 很大原因也在于系统自身的可操作性和人性化程度。有很多系统的使用频率不高, 就是因为数据导入导出繁琐、重复录入等原因影响了使用者对系统的接受程度。同时, 一个部门的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不能被重复使用, 反而需要再次录入, 不同部门、警种间的系统数据无法交互等情况也都影响了信息数据的高效使用, 是制约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全局警务效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构建警务信息化大平台的过程中, 应把信息数据的“一次录入”和高效使用作为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导向。

三、抓好“人、台、流、库、享”五要素建设, 推进警务信息化二次革命

警务信息化的核心是建立适应信息化的新的警务模式。在警务模式与信息化相互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中, 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有五个方面因素, 即“人”、“台”、“流”、“库”、“享”。对这五个因素, 把握的好可以极大地提升公安工作整体效能, 反之, 则制约效能的提升。

(一) 人——警务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人员与组织机构的信息化变革。“人”的变革, 民警需要接受大量的相关培训去熟悉改变了的业务流程, 并且通过对公安信息系统的熟悉来获得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组织”的变革, 不是简单的部门加减法, 而是要从完善组织机制着眼, 通过变革, 探索现代警务的工作模式和警务工作的流程再造,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二是角色与任务安排的信息化。将现实的警种、岗位分工在信息系统中予以映射体现。通过计算机网络赋予民警具体的警务角色, 通过把相应级别权限的账号赋予给民警, 使其担当需要的警务角色;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警务任务的安排, 常规任务采用预设计划式“派工”, 紧急任务采用指令督办式“派工”。三是对人员的管理、权限、督查、考核工作的信息化。依托计算机信息系统, 对民警的个人实力、培训经历、工作经历等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采集和管理, 对民警的警务权限采用系统账号赋权的方式分级管理, 对警务工作的进展和质量可以通过任务流程追踪实现, 将考核指标与民警日常工作产生的数据结合实现自动化考核。

(二) 台——警务信息化的主要载体。

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民警个人信息化“办公台”。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为依托, 建立个人办公平台, “领导”角色办公台具有塔尖级权限, 可以下派任务和审批下级工作;“指挥调度”角色办公台具有塔身级权限, 根据领导分派的任务和警务监督工作需要, 对民警工作进展和质量进行督办和检查;“民警”角色办公台是塔基级权限, 负责具体任务的实施和情况汇报。二是民警网上作战平台。以信息化的个人终端 (含移动、固定) 和警用专网 (含有线、无线方式) 为依托, 实现民警全天候开展具体警务工作的网上作战平台。具体以信息资源的“分级共享、实战应用”为核心, 整合各部门、警种信息资源, 通过对信息的查询、分析、抽取、挖掘、串并、碰撞, 针对不同主题,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判, 从而发现问题, 为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以及提高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两个平台功能的统一来实现“办公办案一网通”。

(三) 流——警务信息化的流程再造。

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工作流程, 进而实现信息流与业务流的统一。一是系统数据出入“台”的流程。从指挥系统通过文件、任务、指标的下派发起工作流程为始, 到民警个人工作台接收到任务, 再到民警具体工作的开展 (此过程中包含工作信息数据的自动采集入库和民警工作进展的汇报) , 最后到民警确认工作完成上报工作任务反馈为终。二是常规与特例工作的流程。依托计算机系统和网络, 一方面是常规任务的信息化流程, 将常态式工作纳入系统建立“长期任务督办”或“具体工作督办”, 系统自动按计划时间到点提醒和催办;另一方面是紧急性、特例性工作任务的流程, 采用“领导只管特例”的方式开展, 工作流程由领导或指挥系统临时发起, 定时检查和督导, 任务结果以“专报”的形式实时反馈任务发起方。三是业务信息化的流程。借助警务信息化手段固化角色定位、重塑业务流程, 将基础工作的职责、标准和程序固定下来。通过全面建立警务综合平台, 实现对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的菜单式、规范化管理, 民警依托平台开展日常工作, 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录入信息、规定的项目填写日志、规定的程序流转工作, 实现信息流与工作流的有机融合。

(四) 库——警务信息化的资源支撑。

警务信息化对数据资源的需求是多样的、实时的、跨领域的。因此, 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要以在不同信息类别间更好地建立数据库数据关系模型和关联要素, 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前提, 应重点建好四种库, 形成公安数据库集群。一是社会资源基础库。来源于社会信息资源及各项公安基础管理工作中产生的信息数据, 包括对人口信息、交通信息、消防信息、治安信息、网络信息等, 是公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能源”。二是信息资源生产库, 是各业务警种在利用计算机操作的工作方式开展各类公安业务活动的过程中, 在相应的信息系统上所生产出来的原始信息数据集合。这些数据涵盖了所有的公安业务, 并按照业务属性分布存储在相应的业务系统中, 在经过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处理后可按照全局的实战需要随时提供所需资源。三是信息资源共享库, 是各警种、部门在全局性的数据整合共享过程中, 按照不同的项目需求和系统建设需要, 对自身业务系统所生产出的数据按照设定的共享权限, 集中提供相应的数据项, 以供有需要的部门和业务来提取和应用。四是专项任务主题库。针对不同的动态警务工作、任务主题, 对存放在不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增加相应的主题标识, 在任务需要时, 可随时按标识抽取相应的信息并嵌入在该主题数据库中, 以便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判。例如, 针对某专项工作, 所涉及的人、物品、社会关系、履历信息、网络特征等等信息数据是散落在不同的数据库中, 在进行研判时, 就可按照数据采集入库时所标记的标识信息, 将这些数据全部提取出来存入该专项任务主题库中, 以备分析使用。

(五) 享——警务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资源共享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托, 是开展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按照梁伟发厅长提出的“五网一平台”理念, 开展公安警务信息资源的“一网享”, 消除警务信息“孤岛”、实现警务信息的综合利用, 提高公安工作的综合防控能力, 达到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共享一体化的目标。

上一篇:企业选才用人之道下一篇:城市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