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建设(共12篇)
警务建设 篇1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 中央针对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治理理念。2011年, 社会管理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在中央统一部署下, 全国各省成立了社会管理领导小组, 并积极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会议, 引起了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 是社会管理的基础, 加强社区的管理创新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将视野投向了社区警务的创新管理上, 试图从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角度, 探讨有利于社区警务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社区警务建设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导
社区警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社区警务是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它摆脱了传统的警务与社区脱离的模式, 强调社区居民在警务的带领下, 共同探讨和改善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隐患和环境, 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对于预防犯罪, 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起到了更为行之有效的作用。因而, 社区警务不仅是一种警务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也是一种社区新模式的开创, 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同管理上的进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社区警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就必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流动频繁, 社会矛盾凸显, 原有的单纯的以派出所为主导, 以治保会为骨干的“基层基础工作”制度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为缓解派出所在治安维护工作的负担, 我国引入了西方社区警务概念, 在各地纷纷成立社区警务室。与此同时, 一些困境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外援利用不足、考核机制缺乏、在警民关系紧张的地区难展开等。而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是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机制进行适时革新, 这无疑为社区警务建设中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解决道路。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警务建设
前述已分析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 笔者要探讨如何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
(一) 加强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社会管理创新提倡改革以往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基层组织, 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与社区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而, 它更需要体现出这种服务意识。具体而言, 就是要做到方便群众,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利益, 积极听取社区民众关于社区治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民警树立良好形象, 才能方便警务在社区中的展开, 才能构建良好的“警民鱼水情”。
(二) 注重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
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意。社区警务是一种依靠社区居民建立起来的警务模式, 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对此, 我们应当加大社区警务的宣传, 把社区利益转化为居民的切身利益,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并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只有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拥护, 社区居民才会主动向社区民警提供各种信息;只有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社区秩序才能得到优化治理。
(三) 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一个“新”字上。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时代, 社区警务也要紧跟信息化的新脚步, 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社区警务的效能。一方面, 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系统, 实现网上自动提示、自动预警, 指导社区民警开展针对性工作;另一方面, 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过程变为信息采集的过程, 将社区警务各项工作, 按规范化的要求全部录入信息平台, 变原来的“纸袋信息”为计算机的共享信息, 提高整体管理的水平。此外, 一些省市也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信息管理方法, 例如:南宁市望仙坡警务室推出的“社区警信通”短信服务等。
(四) 建立和完善社区民警激励机制
重视对优秀管理者、优秀专业人员和优秀社会组织的培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之一。从这个方面上, 我们要在社区警务的建设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做好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网民评价等方式, 由群众测评打分, 同时还要与社区、村委考核相结合, 形成综合考评体系;二是要及时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社区民警, 进行立功授奖、提升职级等, 以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建功立业。
摘要:社区警务的建立和完善, 是搞好社区治安, 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于社区警务的构建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推导与总结, 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四点借鉴意见:一、强调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二、提倡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三、鼓励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四、倡导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意识,社区参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建昌, 刘青.治安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2]毛欣娟, 蔡晨昊.论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
[3]王苏醒.浅析如何推动社区警务中的社区参与[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3月第2期.
警务建设 篇2
我校配备了1名安保人员,(男,42岁).由于人手不足,实行教师轮流值日或教师兼职安保工作。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安保工作特点,制定了保安员管理及主要工作职责,安保人员积极配合学校,努力工作,对学校进行安全管理;协助法制副校长对师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帮助学校治理周边环境;处置校园各种突发事件;协助学校安全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学校需要配备了电警棍、防刺手套、自卫喷雾器、警用钢叉、灭火器等必须的安保器械。安保器械运送到学校后,安保器械公司人员及时对安保人员或兼职教师进行使用培训,确保安保器械能及时有效地投入使用,现在学校的安保器械都已经有效地投入使用,在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警务建设 篇3
关键词:社区警务;课程改革;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34-02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定位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性质
社区警务战略是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核心内容,2002年3月公安部召开的“杭州会议”上,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派出所工作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社区警务成为新时期我国警务改革的新命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社区警务课程成为治安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警务课程的设计应从社区民警的实际工作出发,教学内容应贴近公安实战的需要。不仅要注重社会转型、时代背景和理论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社区警务的理念,而且还要提高开展社区警务技能训练的水平。
(二)社区警务教学内容
社区警务课程体系分成基本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社区警务的基本理论、原理及其应用,介绍社区民警工作的方法手段。具体分成十一个章节,主要内容为:绪论、社区警务在国外的开展、我国社区警务的历史沿革、社区警务的警察力量、社区警务的社会力量、社区人口管理、社区帮教工作、社区治安信息工作、社区安全防范、社区群众工作和社区警务在林区的开展。
实训是巩固、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我们设计了户口登记、访谈技巧、 入户调查、调查方法、治安信息处置、社区警务台账管理、技术防范、社区治安防控(阵地控制)、治安宣传、帮教、协商调解、森林公安基础台账建设等实训内容。
(三)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
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社区警务理念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世界警务发展趋势,了解社区警务课程,认识到社区民警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社区警务课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社区警务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社区警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社区民警工作有关的技术、技能,具有将所学原理、技术、方法用于社区警务工作和其他各项公安工作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习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区警务工作,以更好地适应以后从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
二、社区警务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基本理念
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社区警务课是既注重理论基础培养,又重视应用性经验,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学好较系统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强有力的后劲;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促进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这是理解课程作用的重要表现,并为将来实际从事的社区民警工作做准备。
2.注重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引入社区警务的基本理念。社区警务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贴近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课程的根本要求。社区警务课的教学应从公安工作的实例中了解学习课程内容,并时时紧扣公安实战的要求,使学生学得会用、能用。
3.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知识能力的继承与创新并重。根据社区警务课应用性强的特点,改革教学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倡自主学习,科学创新。
4.注意学科衔接,关心科技发展。社区警务课是专业课程,在教授此课程前,应注意前续课程的教学,同时要照顾后续课程和同时进行的其他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教学和缺漏教学。应注意了解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关心科技进步和新思想,为了解新的警务思想和改革趋势提供基础。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应改变一本作业,一张实验报告,一份试卷评价学生优劣的方法,构建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找出存在不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自己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
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考核内容要与时俱进。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建议一部分笔试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一方面避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测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知识的整体性去衡量学生。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评价学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适应森林警察的培养目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培养森林警察的专业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林区的特点和森林资源保护的知识。在社区警务课程内容上,我们增加了林区的概念;介绍了森林公安机关的职责职权和森林公安派出所责任区民警的职责与工作制度;针对不同的区域,分别介绍了林区城镇、林区作业区、育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特点和相应开展社区警务的对策;突出“三情”(即山情、林情和社情)与“四网”(群防群治网络、情报信息网络、边界联防网络与案件协查网络建设)在构建林区警务战略中的基础地位。
社区警务工作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调动社会一切治安力量,我们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林区社区警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如护林队、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机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林区检法机构;森林消防管理机构;林区武装森林警察;林区机降灭火队。
社区阵地控制中,我们针对木材加工厂、贮木场等涉林企业,引入林区“特种”行业的新概念;在群众工作中,增加由林权与山权的变更、林地征用等引发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在林区治安防控中,穿插介绍如何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治安管理实践。
三、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和保障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项目,各高校纷纷将培养“教学团队”列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我们取得一点体会。
(一)建设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团队发展的方向,通常是以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等基本建设项目为平台,进行团队建设目标的设定,目标同时应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前瞻性,体现在对实际应用的客观判断和对职业岗位群的技能分析。
(二)积极开展校警合作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公安院校教学团队必须与公安机关建立紧密联系。近年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与南京市公安局、常州市公安局等二十多个公安机关建立了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的关系,社区警务课程组也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不定期地到派出所听取社区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在社区警务课程的规划制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
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只有一个水平高的公安学术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带动公安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要加大公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公安机关最新警务动态的领军人物,使公安专业建设更好地贴近实战。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让要求教师尤其是团队带头人必须到公安机关进行一年或两年业务实践,掌握社会治安的最新动态,丰富公安实践经验,提高公安业务的教学能力。二是积极推荐团队带头人入选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三是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业务素养,并扩大对外交流。
(四)构建互补性的教学梯队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社区警务的教学团队成员有10人,其中主讲教师4名,实训教辅人员1名,其他参与建设人员5名。
从学历结构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名,本科学历1名,专科学历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从职称结构看,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中级职称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有公安业务实践锻炼的老师占教师总数90%,有到林区森林公安业务调研经历的老师占教师总数80%。实验人员具备中级职称,是从公安机关调入,有十几年的公安工作经验,专职指导社区警务实训。
从年龄结构看,课程组整体年富力强,其中50岁以上一名,45~50岁的教师2位,占20%;35~45岁教师4位,占40%, 25~35岁教师4位,占40%。教师队伍的年龄呈梯度分布。
从学员结构看知识结构合理。教师分别毕业于南京大学、公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不同院校。所学专业有警务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林学等8个专业或学科,有利于开展研究过程中知识和视角的融合与互补。对本科公安院校教学团队而言,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公安一线警察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弥补普通教师实践性技能和经验的缺失,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教学团队要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单凭个体的自觉性的发挥还不够,必须建立严格的团队运行机制。一是要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要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包括骨干教师的培养、团队成员间的民主协商机制、具体活动的落实与时间的安排、遇到矛盾时如何沟通和矛盾处理的原则等。二是激励机制,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教师到基层公安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三是要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于教学团队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为团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等物质保障。同时,将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规范化。
警务建设 篇4
1 周密谋划, 强力推进, 警务室应运而生
1.1 领导重视, 措施有力
拖拉机是海安县重要的道路交通运输工具, 具有量大、面广、分散的特征, 一直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弱点和重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县主要领导专门听取情况汇报, 要求农机、公安两部门加强协商沟通, 全力破解难题。县农机、公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 互相通报了拖拉机驾驶人交通违法、道路交通事故等信息, 并就《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贯彻实施、上道路拖拉机牌证管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 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 全县的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联系不紧密、沟通不及时、重视度不一等问题, 设立公安驻农机安全监理所交通警务室是新形势下强化拖拉机路面动态安全管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农机、公安两部门整合管理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一项重大工作机制创新, 对于进一步加强警农协作, 实现拖拉机源头静态管理与路面动态监管有机结合, 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 切实加强部门配合, 既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又要紧密配合, 齐抓共管, 坚持依法管机, 从严管理。此后, 农机、公安两部门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就人员、经费、车辆、职责、办公设备、工作规范等相关事宜进行了具体商讨。
1.2 统筹配置, 保障有力
设立公安驻农机交通警务室的构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县委召集县财政、公安、农机等部门的负责人, 就警务室的运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明确提出了人员、经费、职责“三个落实”的要求, 决定由县公安局抽调4名民警, 给农机局增编2名人员派驻警务室, 由县财政出资40万元, 为警务室配备2辆警用汽车, 架设公安网络专线, 配齐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必备的办公设备, 每年落实专项办公经费, 用于警务室日常办公、装备维护、宣传教育、外出执勤等。7月中旬, 海安县公安交巡警大队驻农机监理所交通警务室在县农机监理所正式挂牌成立。警务室由公安、农机两部门抽派人员组成, 实行归口管理, 联合办公, 绩效挂钩, 双向考核。警务室配备警车、执勤执法装备及必要的办公设施, 分别接入公安内部网和农机监理信息网, 实现了交通违法行为、道路交通事故、上道路拖拉机牌证核发、年检等信息的有效对接。
2 整合资源, 联合执法, 共同监管初见成效
为保证警务室的健康运行, 警务室明确了工作职责, 建立了联合办公、信息共享、定期整顿、联合执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围绕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心任务, 突出工作重点, 强化监管措施, 全面履行职责, 大力开展联合执法, 实现了农机安全管理的“四个到位”。
2.1 强化源头管理, 确保安全宣传到位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 采取举办讲座、发放手册、悬挂标语、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 积极开展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努力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守法意识。警务室民警还建立了拖拉机驾驶人短信平台, 及时发布安全行车常识和预警信息。
2.2 开展联合执法, 确保协调运作到位
警务室成立后, 农机安全监管力量得到了整合和加强。按照“政府领导, 部门协作, 社会联动, 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的要求, 农机监理部门结合平安创建, 重点构筑完善了县、乡、村三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网络, 进一步完善了上道路拖拉机及驾驶人牌证管理、事故信息沟通、交通违法记分情况交流等制度, 全县已形成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密切开展动态联合执法的良好局面。警务室主动出击, 以强化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为抓手, 加强对拖拉机及其驾驶人违法行为和事故情况的掌控。县农机安全监理所抽调人员与警务室民警组成联合执法队伍, 充分发挥农机监理部门掌握基础信息及公安交警处理道路交通违法经验丰富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在重点路段、重点地区开展安全检查, 坚持做到逢车必查, 逢违必究,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重点查处违法载人、超速超载、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 有力地震慑了拖拉机驾驶人的无所畏惧心理, 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拖拉机交通肇事的势头。各镇农机监理员还与镇驻所交警联手合作, 开展变拖排查登记工作, 及时掌握外挂车辆数量、年检、投保等基本情况, 逐台核发变拖监管专用标志, 对有安全隐患的拖拉机下发道路交通安全警示通知书。据统计, 警务室成立两年来, 共检查各类拖拉机6 400余台次, 查处违规车辆近千余台次。其中:查处准驾不符或无证驾驶218人、酒后驾驶78人、超速超载650台、安全设施不全269台、逾期未检113台、无牌行驶56台、使用假牌假证35台, 补办交强险105台, 依法扣留各类违法拖拉机53台, 强制报废拖拉机29台, 下发安全警示通知书1 520份。
2.3 严格检审把关, 确保违法处理到位
以往, 由于拖拉机及驾驶人的牌证核发和检审工作由农机部门负责, 信息不能共享, 公安机关难以通过检审进行把关。因此, 处罚其交通违法行为往往不能执行到位。警务室设立后, 凡拖拉机及驾驶人检审, 必须经警务室民警通过公安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查询, 确认所有违法行为已处理完毕, 方可参加检审。目前, 警务室已通过检审把关、联合上路检查等有效措施, 处理和清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及“陈年旧账”1 820起。
2.4 实行资源共享, 确保管理到位
在搞好拖拉机源头管理的同时, 警务室将事故车辆和屡次违法驾驶人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累计违章记分达12分以上和吊扣驾驶证的拖拉机驾驶人实行重点监控, 密切跟踪管理, 对经通知后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学习的, 公告其驾驶证停止使用。定期对全县拖拉机事故进行研判, 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特点, 及时制订安全防范措施。
警务室的成立, 促进全县农机安全管理实现了“两个提升四个减少”。“两个提升”即:驾驶人文明守法意识, 车辆年检率、合格率、持证率明显提升。“四个减少”即:交通违章明显减少, 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安全隐患明显减少, 外挂车辆明显减少。
3 立足长远, 高点定位, 健康运作
公安驻农机警务室的成立, 标志着海安县对上道路拖拉机及其驾驶人实行联合监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同时, 也为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1 党委政府支持是根本, 部门协调配合是关键
拖拉机安全管理关乎民生, 涉及千家万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明确要求相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 创新工作思路, 联手破解难题, 为警务室的设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警务室的成立, 整合了政府行政资源, 搭建了部门交流平台, 强化了部门协作配合, 最终实现了农机源头管理和动态管理的有效结合。
3.2 强化路面动态管控是核心, 健全完善管理机制是保障
警务室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篇5
自查报告
根据县委组织部92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提升村“两委”班子维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社会管控能力,不断夯实维稳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维护辖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现将我乡村级阵地及警务室建设情况自查汇报如下:
一、警务室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县委、组织的相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政权,加强基层社会稳定掌控力度,我乡于5月20日召开党委会,对前期严格考察的8名警务室警长进行审核,通过会议研究决定,该8名同志进入到村“两委”任班子成员。并对这8名同志进行了为期8天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党的农村方针政策、党务村务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双语等。
二、工作的开展情况:
具体地我乡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开展了村级阵地及警务室工作。
第一、由乡政府出资,对8个行政村警务室进行了设备检查,电路维修,确保了联络畅通,提高了出警效率。第二、调节群众间的矛盾,解决纠纷。2大队村民之间因田埂归属问题发生争执,2大队警务室警长马合木提〃依力哈木及时赶往现场,经过调节,化解了纠纷。
第三、加强了巡逻力度,最近面临敏感期,按乡党委的要求,各行政村警务室在日常巡逻的基础上,在夜间也要加大巡逻力度,确保期间不发生任何问题。收缴了3大队小商贩买买提〃毛尼亚孜直径约5公分,长约1米的钢棍。
第四、警务室警长进入“两委”班子后,能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对村级建设建言献策。6大队警务室警长唐程在召开村班子会议时提出,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影响社会稳定事情发生,不能只靠警务室成员,毕竟人数力量有限,应发动所有党员互相监督,互相联系,有何问题大家共同解决,警务室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村党支部解决。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整体,才会有合力。7月1日晚6大队警务室成员配合村党支部进行夜间巡逻任务,对重点人员进行排查,确保了该村的社会稳定。
第五、为了加大警务室工作的力度,我乡制定了村级警务室工作职责:
1、注重日常安全检查工作;
2、加强村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和巡逻工作;
3、重视群众的日常纠纷调解工作。
4、严格按照乡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了外来人员来访登记
5、有小学的单位,还要负责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问题。
第六、村党支部对全村维稳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职责划分,提高了警务室工作效率及出警速度。其次,对于警务室无法协调解决的群众纠纷,上报至村党支部,经党支部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制定其解决方案,为解决群众困难增加了一定的保障。建立工作报告制度。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各行政村警务室警长每月向村党组织汇报工作,工作开展情况,存在不足,好的建议。通过此项制度的建立,很大的提高了村党组织在警务室工作运行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
三、建议及意见
(一)、对于村级警务室警长任“两委”班子成员,一方面加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但是却缺少对警务室警长的约束力,管理办法约束力不强,会存在一定隐患。
存在的不足:
1、警务室布局不大合理,主要因为房屋空间太小而至。
2、警务室工作人员没有换班者,很多时候都没有功夫顾全该做的所有事情。
3、各大队警务室因没有办公场所,占用了村民图书室及综合服务办公室,给群众阵地生活带了了一定影响。
今后工作的打算:
警务建设 篇6
警务系统应用库突出的是一个综合应用的概念,它的数据模型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定位于业务数据的管理,而更多的是要从业务数据资源的利用、服务角度出发,建设警务系统数据应用集合,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使用。通过警务系统应用库数据中心,实现警务系统的数据共享、综合查询、统计分析、自定义报表、情报导侦与外部职能部门的数据交换、决策支持分析等各种数据应用。
警务系统应用库建设的两大核心内容包括数据同步(ETL)系统和应用库的设计。数据源主要数据来源警务系统的业务库,根据不同策略同步到应用库。综合应用层为应用库建成后的应用扩展,如综合查询、自定义报表等等。以下为系统结构逻辑图:
一、数据同步(ETL)系统
根据警务业务系统本身的条件,警务系统应用库选择利用Oraele变化数据捕捉特性(change Data Capture,CDC特性)作为数据同步方案。 CDC作为Oraele9i数据库自有特性,捕获数据变化完整准确,对数据库性能影响较小,而且可以通过对CDC进行技术封装,降低配置复杂度,增强可管理性、可维护性。利用CDC,在对源表进行Update、Insert或Delete等操作的同时就可以提取数据,并且变化的数据被保存在数据库的变化表中。这样就可以捕获发生变化的数据,然后利用数据库视图以一种可控的方式提供给目标系统。它的优点在于提供了易于使用的API来设置CDC环境,缩短ETL的时间。不需要修改OLTP表结构,可以实现数据的递增加载。
二、警务系统应用库的设计
由于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在业务库中受到一些业务规范的使用限制、而不能完全针对OLAP应用进行优化,而在应用库的设计中就可以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查询统计分析的效率,加强功能的处理强度,满足基于OLAP应用的需要。
其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降低数据分散性,提高数据的耦合度
在业务库上,为了满足流程数据的流向控制和操作控制性,一些数据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表中。而在应用库建设中,为了方便查询和统计,则需要将数据的分散性降低,将数据分类合并处理,弱化表与表之间的依赖复杂度,单次运行提高查询和统计的吞吐率和执行效率,强化数据关联属性的整合。
(2)适当增加数据的冗余度
随着需求的变更和系统复杂度增加,适当的数据冗余显得有必要进行实施。在应用库建设中就要针对案、人、文书、以及相关主数据源,基于数据查询的需要,增加数据项的冗余度,减少查询关联构造复杂度,从而为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提供好的使用数据基础,利于整体性能和使用方便度的改造。
(3)适当为统计分析做数据清洗
通过对一些数据进行转化清洗,可提高统计分析的应用效率。
(4)数据变动功能实现及报表处理的实现
应用库需要对现有的公业报表进行优化处理,保证资源消耗,执行效率都在优化的范畴内,而对于统计最大的影响就是累计数据量加大引起统计耗时在延长,因此需要捕捉数据的动态改变,将数据统计范围限定在增量部分,实现统计数据的新增回退。
(5)系统流程数据处理
应用库将审批流程数据汇总归类到相关冗余数据信息中,以便用户进行审批历史的浏览,保证业务库中的信息在应用库中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
(6)查询模式和种类建设
为提高查询效率,应用库中增加了专有查询模式和便捷查询种类。
警务建设 篇7
1.1 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内涵。多中心治理是当今社会管理的主流理论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国家自上而下强制执行下的单中心秩序相比, 依靠一定法律框架下“多中心之间通过相互协商、配合而自发达成一致”的多中心秩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秩序。奥斯特罗姆夫妇则把多中心治理理解为是行为主体既会独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即传统的市场行为) , 又会相互协调合作 (自主治理) , 这样就打破了单中心秩序中只有一个权力的格局, 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
1.2 社区警务的含义及特点。公安部社区警务研究课题组认为“社区警务”是指在政府和警察部门的指导下, 以社区为单位, 其他社区力量的联动, 积极发挥社区内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 进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的服务型主动先发型警务。从以上对社区警务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警务的几个基本特点:一是警务工作立足社区。这是警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首要特点, 只有立足社区, 才能更有效参与社区的治理, 才能与社区共同承担起维护社区安全的任务。二是联动性警务。
2 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实施的是行政主导型的社区警务也就是单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 公安机关是社区警务的治理主体并且承担着对社区警务的治理责任和风险, 并且治理的方式略显单一化仅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 尤其强调行政和刑事执法。实践表明这种单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维护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稳定,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单中心治理下的社区警务更加凸显其局限性, 不仅达不到实施社区警务的初衷——提供社区治安服务,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违背了社区警务所提倡的价值即由警察、公民及其他可能对社会治安工作有益的公共服务机构的联动协同关系。
3 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的机遇
3.1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了社会权力资源再分配的可能。权力资源的再分配是以公共事务的性质与其所辐射的范围, 以对该公共事务的治理效率与治理成本, 以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等因素作为依据和参照。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的核心在于, 能否对社区警务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而权威性分配的前提在于能否对作为社会稀缺品的警务权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共同参与为特征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 需要政府和警察部门对治理权力进行再分配, 需要政府和警察部门权力的向社会回归, 将权力释放给社区。
3.2 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提供了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能。从实际来看现代企业型组织呈现出从对社会的索取走向对社会的回报的趋势, 在政府无力提供的公共产品领域, 企业型组织可以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最少的社会资源提供最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组织为了履行其社会义务彰显其社会责任, 更加热衷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如为社区提供志愿性的公共保安服务、竞争性地提供公共物品等。
4 警务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目前警务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把警力落实到基层, 落实到社区。政府和警察部门是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区警务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警察部门的权力向基层回归, 警察部门的职能向基层分流, 警务职责的下放落实是警务机制进步成熟的表现, 也是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区警务建设的基础。而在此次变革的基础上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对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供给社区警务服务进行有益的探索试点, 形成具体的经验, 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区警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埋下伏笔。
5 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的目标模式
针对以上机遇和挑战, 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多中心治理下的社区警务的目标模式即多中心警务制度, 只有真正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减轻阻力, 才能利用社会发展的机遇期更好地推行多中心警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5.1 多中心警务制度必须是公安机关主导的服务型警务。“多中心”不代表“无中心”, 而是有一个中心必须居于主导地位。由于社区警务的特殊性, 必须依靠职业性的力量, 而在目前无论是非政府组织还是商业组织所组织的治安队伍职业性有待提高, 而且由它们所组织的治安队伍组织比较松散, 随时可能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维护治安的职业性力量的作用是其他非职业性力量不可取代的, 作为职业性维护社会治安力量的公安机关应在治安服务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5.2 多中心警务制度把权力与权利的互相制约作为核心运作机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写道:人们在没有建立国家前处于“人与人相互开战”的自然状态。国家的建立和存在结束了“自然状态”, 使得公民放弃了他们进行复仇和亲自惩罚的自然权力, 期望国家能代替他们行使权力。洛克在此基础上强调:只有在国家的保障下, 公民权利才有价值。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警察产生的原因和警察职能, 规定了国家和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因而人民有权利要求警察提供服务, 同时警察也有权力要求人民实现他们对法律的契约, 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6 结束语
施行公安机关主导的多中心服务型的社区警务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终极价值也是为构建更加稳定、和谐、友好的社区。只有真正在制度上把多中心的治理模式与社区警务有机结合, 才能把握机遇避免偏离其终极价值, 也只有这样, 才能把公安机关主导的多中心服务型的社区警务制度从理论变为现实。
摘要:社区警务建设是社区管理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多中心治理模式与社区警务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 指出该警务模式能够解决社区警务服务有效供给的问题。结合实际讨论了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的现实机遇, 并提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的发展目标模, 即由公安机关主导的多中心服务型的社区警务制度。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模式,社区警务,建设
参考文献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
[2]张兆瑞.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3]袁方.多中心治理下城市边缘社区治安管理模式探析[J].中州学刊, 2011.
[4]方雷.地方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警务建设 篇8
一、警综平台的应用特点
(一) 概述。
四川省警综平台是全省公安民警开展网上日常警务工作和网上办理案事件的工作平台, 是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进行业务指导、信息交流和工作考核的管理平台。需要由基础建设向应用整合的方向发展。
(二) 具体表现。
第一, 实现公安部门内部网络化办公, 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内部资源整合、内部决策支持;第二, 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 加强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形成综合的、只有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系统。
(三) 建设目标。
全省警综平台由1个省级警综平台和21个市级警综平台组成。
省级警综平台以信息应用为核心, 为信息分析研判高端应用提供支持, 将以信息整合、数据服务、综合查询、信息统计和绩效考核为建设目标, 负责条线整合中数据汇集和系统对接工作。
市级警综平台以业务工作办理为核心, 为民警网上办理各类公安业务提供支撑, 以实现案件网上办理, 执法规范化、治安管理规范化和绩效考核信息化为建设目标, 负责条线整合中数据的采集和上报工作。市级警综平台根据业务需要实时或定期向省级警综平台上报各类数据, 并通过省级警综平台实现全省数据的交互和共享。
全省警综平台使用统一的版本和数据标准 (简称标准版) 。各市州公安局根据本地警务工作需要, 经厅警综办批准后, 可以在标准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简称扩展版) 。
二、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探讨
笔者结合省级、市级警综平台培训反映的一些问题, 并结合自身和基层公安在平台应用实践上碰到的问题, 从省级和市县警综平台开发建设、基层民警在平台业务培训和关于扩展版二次开发三个方面对警综平台信息化应用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一) 平台建设出现的问题探讨。
2012年4月, 省公安厅组织了全省新警综平台的培训。在对新平台使用培训时, 各市县培训员在软件操作上遇到一些问题, 属于在软件开发上造成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在信息录入时, 对不规范数据提示、验证和自动更正等友好性提示能力不足。
公安民警在使用的时候出错概率比较大。具体原因是:公安民警绝大部分对计算机原理、应用不够深刻, 他们并不懂软件开发, 但是软件开发人员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偏多, 开发时顾及到使用者的角度教少。从本质上来说, 在开发上不够精益求精。
解决思路:开发人员应该注意加强编程方面的逻辑性和规范性, 并从软件角度增加对使用人员的操作导向。
2. 在业务的规范上还需一定规定和细化。
在培训会上, 公安民警提到各市县警务工作上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是, 警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那么体现在软件的办公业务上也应该逐渐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 不能因为市县的不同而否定。这样确保信息从录入源头流向平台后台数据库规范、正确、无逻辑错误。
解决思路:省厅有明确的数据和业务规范, 无论是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都应该让自己在业务处理上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3. 新旧警综平台信息整合的问题。
在基层公安业务的应用中, 有公安民警反映新旧警综平台信息互导时候有错误, 这是设计时出现问题或者用户操作不当出现的问题。这使得很多民警对某些业务的操作上工作量大增。更有一些直接放弃某些业务的操作。
解决思路:对于新旧平台业务对接的问题, 一方面设计、开发方面应在做好需求调研的同时, 完善开发工作。基层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理论、软件的学习及业务工作的操作。
(二) 警综平台培训方式方法中的问题探讨。
1. 省级培训。
省集中培训时, 培训教官工作的重心是对新警综平台的使用, 其目的就是教会县市公安民警怎样使用软件。这涉及到公安业务和软件使用两方面的问题。但问题出现在:在公安业务处理上, 绝大多数民警不存在问题。但是, 在软件的使用上, 从培训效果看来问题比较大。如:在某个公安业务的软件操作上, 培训官的解释是通过这个方式能达到什么效果, 什么方式就要出错, 但是为什么这样做, 它的原理是什么, 解释不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在计算机的业务上不够专业或水平不够。对一个长期从事IT开发的人员来说, 培训官完全不用解释, 就能明白, 还可以自己改正错误, 但对于一个业务水平合格, 但计算机水平有限的民警来说, 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他永远不知道为什么, 下一次还是会犯错。
解决思路:培训能提高公安业务水平, 但是应适当结合警综平台软件应用的基本技巧、技能和原理同时讲解。对于培训的人员选择上最好是公安业务、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都具备一定水平的培训官。
2. 县市培训。
对县市警综平台培训各地自行组织。在基层的实践锻炼中, 明显感觉到培训力度不够。第一, 在省一级培训的时间就比较短, 存在问题比较多。第二, 县市基层民警由于工作上的原因, 一般不会抽出大量的警力和时间来专门学习新警综平台相关知识。另一方面, 大量的民警都会接触到警综平台, 所以存在的问题是:怎样保证基层的实战单位, 大部分民警都能得到一定的机会进行培训呢?
解决思路:一是要确保在省厅培训人员的培训质量, 否则在基层培训的时候问题会增多。二是对基层的民警应该在保证正常工作前提下, 采取较长时间跨度内的、分多批次的学习、考核, 各学员、组织单位之间还应该相互学习、探讨应用平台的使用, 以全面提升利用新警综平台处理公安工作的能力。
(三) 二次开发的问题探讨。
在基层公安工作实践和调研中了解到, 市州公安机关在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二次开发要求, 比如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利用。但是, 他们的普遍做法是要么把问题放一边不管, 要么就是各自采取行动, 或者联系公司做单独的开发, 根本没法更大程度取得省厅的支持, 这样的结果就是各自为政, 导致数据、业务孤岛的发生。
根据省厅对市州公安局警综办职责要求, 市州公安局负责本地警综平台二次开发工作并落实所需经费, 开发是在标准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省厅主要职责是负责省和市警综平台的总体规划、业务需求、技术方案、建设方式、项目预算、实施计划和对二次开发的审批工作等, 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技术、人力环节上对二次开发以怎样程度来支持。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因为在软件行业中, 在别人的版本之上扩展或是修改是很费劲的事情, 对方必须要把系统架构、组织、数据等一些关键技术公布出来才行。
公安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技术和公安业务要求相当高, 尤其是从数据和业务整合的角度。二次开发需要省厅对市县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权”, 如一定程度上放开对外的数据、业务、接口等。这肯定对省警综平台的安全是个很大考验, 如果公开不够, 则市州的二次开发又存在问题, 有一些业务又不能完全交给省厅来开发。
可能出现情况是:市州联系开发公司做二次开发, 市州不具备单独开发能力, 如果是市州和外公司联合开发, 除了技术问题和对业务保密外, 最重要的问题是省厅必须把必要的数据规范, 数据库, 业务库、接口等等对申请的市州公开, 否则即使是二次开发也很难达到数据、业务共享和整合的要求。
解决思路:省厅必须把握好二次开发的审批工作。按要求市州需要提出二次开发具体的需求说明书, 省厅一定要有公安部的业务专家和软件开发技术专家共同研讨, 论证。市州提出的二次开发是否支持。如果支持, 我们应该在省警综平台技术环节上提供怎样的支持来达到数据、业务共享和整合, 与此同时, 严格把关省和市州信息通信的安全机制, 这才是警综平台应用的关键。与此同时, 还应该派遣相关人员对市州二次开发进行监督和检查, 以此保证二次开发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 平台建设上应加强专业开发人员的选择、开发业务上需更规范化、精细化, 为使用者提供更友好化的操作支持;在省、市县培训上除了加大业务培训, 还应该适当结合计算机软件操作应用、原理的培训, 并加大培训时间、力度和建立考核机制;在市县警综平台二次开发问题上, 省级对二次开发应该加大在业务上、数据上、建设标准上、人员管理、开发监督的支持力度, 才能更大限度满足市县公安工作的需要。
摘要:四川省新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建成到使用已二年。本文结合省新警综平台建设目标、要求、应用特点以及基层公安工作实践, 针对新警综平台应用时期反映在软件开发中信息整合和规范化的一些问题;省、市县培训方式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和警综平台对市县警综平台二次开发支撑力度上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警综平台,信息整合,规范化,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 .黄学鹏, 姚秋凤.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安全, 2009, 9:1~2
[2] .陈凤, 张治军.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建设的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1~3
[3] .公安部金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金盾工程”标准汇编[G].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浅谈警务访谈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 篇9
1997年, 公安部在苏州召开的会议上提出, 把“发案少, 秩序好, 社会稳定, 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公安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格局。“大情报”逐渐成为公安工作的主旋律, 如何切实做好在群众中敏感地发现信息与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 是民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警务访谈为民警搭建了一个平台, 它不仅能使民警对辖区内的治安情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及时地掌握犯罪动态, 认清治安局势, 同时也是民警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警务访谈的内涵
警务访谈是指民警通过与辖区内相关的各类人员接触, 对其主观阐述的问题进行分析挖掘, 了解群众热点, 把握治安局势, 摸清犯罪动态, 并为决策提供可行性与战略性的指导。将被动式工作形式转变为“警民互动”。
二、警务访谈的形式
警务访谈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单单限于访问、谈话等形式。笔者认为, 警务访谈的重点在于, 社区民警时时刻刻贴近群众,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寻找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建立一个和谐友好的警民合作关系, 增加群众对警务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从而更好地保证辖区内治安的稳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进行挨家挨户的咨询访谈
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访谈形式, 挨家挨户的走访早已是社区民警的必做功课, 在走访过程中, 听取百姓的意见, 了解辖区内百姓关心的问题, 探其疾苦, 排其烦忧, 在此基础上, 把握治安局势, 发现潜在的威胁并予以打击, 做到“主动探索, 及时发现, 重点预警, 坚决打击”, 给百姓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 开展安全教育座谈
安全教育座谈是一种防范式的警务访谈模式, 针对社区内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问题, 开展主体性的安全教育, 使群众认识到如何进行防范, 把预警工作扩大化, 落实化。这种座谈可以是临时性的, 即发现问题后, 针对此问题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是常态性的, 开展每周一次的主题座谈, 加强群众的安全意识, 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 民警参与到辖区内的各项活动
在社区举办活动时, 民警可以参与其中, 在保证活动安全进行的同时, 民警与百姓玩在一起, 乐在一起, 增加了民警与百姓的亲密度, 改变了以往民警在百姓心中严肃的管理者的工作形象, 改善了二者的关系。
(四) 开通辖区民警热线或民警信箱
相比较前几种主动的警务访谈形式, 这种方式较为被动, 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百姓一个与民警联系的渠道, 百姓可以通过热线向社区民警提供建议或线索, 如果有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也可以通过民警信箱发送匿名邮件的形式, 与民警联系。抑或建立社区内的交流网站或论坛, 发布预警信息以及通知等等。
三、警务访谈的优点
(一) 警民关系得到改善
公安工作的对象是百姓, 这也就决定了公安工作必须要长时间的与百姓打交道, 笔者认为民警与百姓与其说是管理与被管理, 不如说是互相合作, 高效合作的必要条件就是警民之间和谐的关系。社区民警和百姓打成一片, 在警务访谈的过程中, 彼此增进了解, 消除了工作中带来的隔阂。民警也知道了百姓之所想、所急、所盼。有人比喻警民关系就像鱼和水, 离开了百姓这条鱼, 公安工作必将成为一滩死水。因此一个良好的警民关系尤为重要, 关系好了, 百姓才会把心里话告诉民警, 民警才能得到出公安工作需要的情报。
(二) 民警更深入地了解社区情况
毋庸置疑, 警务访谈可以使社区民警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社区情况, 对社区内的重点人员、重点事件及重点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社区民警的预警能力, 以防为主, 先发制敌, 为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切实做好对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三) 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公安工作的信息来源广泛, 但是最及时、最准确的情报往往来自于“人”, 在警务访谈过程中, 群众反映的问题, 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句话, 都可能是民警需要的信息。民警通过特有渠道获得的信息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 但是对于打击预防犯罪来说, 它的作用也许不是最主要的, 很多真正高效的信息蕴藏在社区中, 在百姓中, 社区就像公安工作的前沿阵地, 它反映着最原始, 最真实的社会情况, 对社区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利用, 将为公安工作提供有力证据。
四、结束语
随着犯罪手段的多样化, 公安工作要抓住以不变应万变的工作重点, 那就是深入社区, 了解百姓, 通过警务访谈加强与百姓的沟通, 信息虽万变, 但必不离其宗, 百姓乃其根本所在。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对社会管理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作为社会管理者, 民警的工作要以创新的方式满足百姓需求。应用并发展警务访谈工作模式, 以百姓的需求为根基, 在社会治安的各个环节防患于未然, 打防控一体化, 提高百姓满意程度,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给公安工作以战略性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孟宪文、任翔、徐宏发:《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公安研究》, 2006年07期。
[2]彭知辉:《公安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辽宁警专学报》, 2006年05期。
警务类节目谨防侵权 篇10
警务类节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明显成效, 在普法、警示、舆论监督、满足公众知情权、协助破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 与司法的矛盾
传媒与司法都在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司法通过法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利, 打击犯罪, 传媒通过舆论评判是非, 扬善贬恶。但是, 传媒活动与司法活动存在明显的区别, 乃至矛盾和对立。我国法律明确规定,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 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要求独立和封闭, 当然也不应受媒体的干涉。但是传媒要求公开和透明。于是, 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例如, 媒体不适当的报道或监督, 与司法实践可能会存在差异, 当传媒的评判与法庭的判决结果不相符时, 就容易把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矛盾具体展示为公众与司法机构之间的现实冲突, 进而造成司法机构不可信的错觉, 损害法律的权威性。[1]
2. 与侦查的冲突
警务类节目中涉及的某些大案、要案等仅处于侦查阶段, 离审判、定罪量刑等最终定论尚有一段甚至很长的距离, 电视的报道很有可能泄露案情, 增加破案的难度和损失。电视对警察破案手段、侦查方法、工作规律过真过实的报道, 对犯罪方式的详细介绍, 会提高不法分子的模仿能力和反侦查能力, 甚至阻碍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
警事时常牵扯到家庭矛盾、情感纠纷等隐私内容,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暗拍偷拍屡见不鲜。法律规定的不能公开报道的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在电视上屡屡呈现, 是一种侵权行为。
4. 违反“无罪推定原则”
任何人未经法院判决, 不得确定为有罪。由于警务类节目所涉对象的特殊性 (此时的涉案对象仅是犯罪嫌疑人) , 所处的侦查阶段的特殊性 (审判、定罪量刑等为时尚早) , 在法律上还远不能将嫌疑人视为罪犯。节目动辄披露嫌疑人的真实姓名, 暴露其形貌, 这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亵渎, 是对嫌疑人人权的侵犯, 有可能诱导公众乃至执法机关, 导致错案的发生。
5. 诱发犯罪
警务类节目对案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展示, 对犯罪手段的介绍, 对某些场面的渲染, 可能刺激他人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潜意识, 或者直接引发他人作案的动机, 诱发犯罪。
6. 增强公众的不安和危险感
大众媒介把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现实世界投影为一个个人能够亲身体验的“媒介环境”。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 而是对大众传媒所提供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这种反应却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2]节目的频繁播出会给受众营造一个充满暴力、凶杀和血腥的拟态环境, 从而使公众对现实社会秩序产生怀疑, 增强不安全感和危险感。
怎样使该类节目降低其负面效果, 收到更大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适度
警务类节目不可泛滥, 某些报道应审慎, 报道的强度和广度应有一定限制。当事件发生后, 能公开拍摄、采访, 能用显性方式报道的就尽量不用秘密、隐性方式去报道;能通过合理途径报道, 决不强制报道;需要强制报道的, 也应尽可能采用马赛克或隐去真实姓名、身份等方式处理。实施何种方式的报道行为, 达到怎样的度, 采取怎样的角度, 应以必要性和契合性为限。若存在数个合适之报道可能性时, 应选择一个对于被报道对象、受众抑或两者较少负面效果之手段。
2.平衡
这主要针对节目与司法的矛盾而言。法不但是媒体报道的依据, 也是报道的轨道, 报道活动应在法律的轨道内展开。虽然受到了限制, 但依法从事相关电视活动应成为媒介的自觉。不合法的行为容易导致媒体审判的出现。
3.正面为主
警务类节目对选题要慎重, 应以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能否收到更多的正面效应为宜。对涉及暴力、色情和血腥等容易产生负面作用的场景, 应作合适的处理, 尽量避免实拍再现;对有关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应考虑播出后的社会效果。在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 应坚持以正面导向、教育引导为主, 兼顾其他, 真正贯彻“重在普、根在法、贵在引、淡于奇”的12字方针。[3]
参考文献
[1]罗昕.司法与传媒关系的理性思考.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2002-10-1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27.
警务人员健康告急 篇11
“去年我们为8000多名公安警务人员进行了体检,今年为朝阳区4270名警务人员进行了体检。我们发现这个群体的组成人员相对年轻,大致是从25岁到55岁,但是经过分析健康体检结果发现,其中高血压占26.63%,血脂异常占63.65%,尿酸高占26.49%,血糖异常占11.17%。在警务人员中,这些病症的发病率比一般人要高。这跟他们的工作性质有直接关系。”胡波说。
在警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等问题。生活的不规律和工作压力,使警务人员的精力、体力严重透支,工作效率下降,也使这个群体容易暴饮暴食,损害身体健康。
除了身体体检外,慈铭还对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检测,发现警务人员在这方面也同样不乐观。
由于警务人员接触的案件繁多,类型也比较复杂,其中不乏涉及到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有时还要遭遇辱骂和抱怨。这些负向的事物,会给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压力就会累积,造成心理积怨。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但警务人员的健康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应该受到重视。
朝阳区地处北京城乡接合部,面积大、社区多、人口杂,治安管理难度大。长期以来,由于基层派出所警务人员配备较少,维护管区治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春节前后、“两会”期间,更需要大量的警务人员,现有警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提高现有警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何更有效地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迫在眉睫。
流动警务室亮相武汉街头 篇12
据悉, 这17台“迷你”警务室是东风扬子江汽车 (武汉) 有限责任公司为武汉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提供的新型的电动流动警务车。这种车也叫卡点车是属于巡警、特警、武警等多警种的工作平台, 方便多警种联合作战。该车配有视频监控设备, 增加了流动城市监控点, 视频信息可以适时地传输至指挥中心, 后台工作人员可以坐在指挥大厅内清晰地“观看”街头的治安状况。
卡点车配备的公安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 可实现对人、车、物信息的实时上网查询, 方便卡点的民警在街头进行信息化办公。配备的GPS定位系统, 可以让指挥人员随时掌握车辆所处的位置, 根据街头现发警情, 及时调度近距离车辆快速出警, 同时便于勤务管理。配备的无线集群电台, 以保证卡点与指挥调度部门及其他警力的无线通讯。
除此之外, 卡点车还配有减速板、检查引导立式牌、路锥、停车示意棒等盘查拦截防护装备。一类卡点车还配有“过车拍”, 可以实现对过往车辆的实时抓拍, 并将车牌与盗抢车辆数据库进行查询、比对, 发现嫌疑车辆后及时报警。
【警务建设】推荐阅读:
布尔津县农村(社区)警务室建设 网格化巡逻防控警务室建设2012专题片09-09
华藏寺镇南街社区警务室建设汇报材料07-06
警务实战07-21
警务人员05-25
警务发展07-10
社区警务09-06
警务应用09-11
警务教学09-26
警务机制改革05-28
移动警务终端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