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地区(精选12篇)
发展中地区 篇1
摘要:从干旱地区的草地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目前草畜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草地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及发展农区草畜产业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干旱地区,草畜产业,保护建设,措施建议
一、陇中干旱区草地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是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而草地又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绿色屏障。它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保护和建设草地是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 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草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 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 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对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人类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 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未来食物安全性, 促进民族团结、经济繁荣,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再造秀美山川, 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
二、陇中干旱区草地牧业的优势及挑战
陇中地区草地牧业在规模和经营方式上兼有农业和牧区的双重角色, 吸收了二者的有益特点。
㈠优势条件
第一, 饲草饲料资源比较丰富。本区分布有零星的可牧草地。同时种植业也给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粗精饲料, 打好了畜禽正常生产的物质基础。
第二, 畜禽养殖基础和规模经营基础好。本区畜牧业较发达, 具有发展高效畜牧业的潜力。例如本区有良种场4个, 特种养殖场2个, 还有几个奶牛饲养场。
第三, 易地育肥畜种资源丰富。本区部分区域邻近牧区, 可利用牧区架子畜进行易地育肥, 短期强度育肥和易地育肥畜禽资源广泛, 具有较强的再生产能力和提供后备畜禽能力。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扶持农区草地牧业制度, 重点发展生产效益较高的畜牧业,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流通市场的建立, 畜禽存栏周期缩短半年到意念, 养殖效益提高15%, 规模也有所增大。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规模经营和易地育肥规模小。农区草地牧业的生态特征有利于易地养殖和开展易地育肥生产, 但畜禽养殖场的效益因管理、经营方式和市场建设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求而维持现有规模和扩大再生产, 未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本区缺少有带头作用的“公司+农户”及“示范户+农户”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的规模养殖实体, 地区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 饲料加工和利用手段落后。表现在青干草加工量小, 农作物秸秆加工技术水平低和日粮有效平衡性差等方面。青贮和青干草贮备不足导致枯草季节畜禽粗饲料质量下降幅度过大。农作物秸秆 (玉米秆、高梁秸秆等) 的氨化、碱化、微贮等在农区畜牧业之中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 但在农区草地牧业区因群众接受能力低, 原料涨价等原因而没有系统地开展起来。饲料补饲量小, 而且各类营养素达不到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 致使畜禽生长怠慢, 存栏期延长。
三、草地在生态建设中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实施封山禁牧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绿色经济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规模的总体布局下, 以保护改善草地生态环境, 恢复和扩大草地植被, 节制水土流失,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以持续发展为目的, 以草地退化严重的区域为治理重点, 依法制草, 依靠科技, 增加投入,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分析和解决草地生态环境的矛盾和问题, 从整体上节制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建立起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良性生态系统, 促进草地生态疚,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保护与建设原则
坚持与封山禁牧, 建立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紧密结合,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不断扩大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坚持保护、治理、建设、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以保护为主,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与农民的致富相结合,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保护好草地生态环境的同时, 开展种草养畜, 发展草地畜牧业,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五、陇中干旱区草畜产业的高效发展建议
一是采用现代化科技, 扩大应用国内外先进的草地建设管理配套技术。在草地保护和建设中, 以科技为导向, 大力推广应用实用的科技成果, 提高草地建设的科技含量的管理水平, 发挥草地综合效益, 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确保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加。重视和积极推进实用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草地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加快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改造传统落后的草地牧业的步伐。二是巩固已建人工草地, 要管好、用好、认真解决草地再投入, 使土地养分能良好性循环, 延续草地后劲, 巩固建设成果, 保证草地质量, 使草地永久利用, 发挥长期效益。三是提高农作物秸秆饲用率和秸秆质量。对本县农作物秸秆的测定表明, 农作物收获期茎秆仍较嫩绿的品种如玉米和高梁的秸秆可通过青饲青贮将80%以上的予以利用, 且营养价值明显优于麦秸, 如粗蛋白含量比麦秸高5.37个百分点, 畜禽采食量增加, 增重速度提高, 麦秸等向纤维粗饲料的利用率提高50%以上, 不仅有利于体现畜牧业规模, 而且要体现高效牧业的质量。四是提高全价饲料应用水平。农区草地牧业具有“以草定畜”的特征, 精饲料补加量很小, 土壤和牧草中某些微量元素缺少必然体现在畜产方面。因此在提高日粮营养全价性方面除考虑蛋白比外, 重点突出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应用水平, 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五是向集约化规模过渡, 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当代畜牧业已逐渐步入区域性分工、阶段饲养和集中育肥提高的阶段, 传统的畜牧业及单一性养殖方式由于产出率低, 饲养周期长, 现代养殖技术难以全面应用于生产, 已不再完全适应于国情发展的需要。许多成功应用综合养殖技术的样板表明, 在农区草地牧业发展规模养殖和集约化养殖有很强的技术领先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发展“公司+农户”的规模养殖方式, 这种规模养殖有利于现代高效养殖技术体系的全面应用, 并充分发挥了分散型养殖业者粗饲料资源丰富、规模化养殖技术领先、高精饲料短期快育的特点。
六、小结
一是抓住封山禁牧机遇, 切实加强草地保护与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当前,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封山禁牧战略, 这是我国21世纪现代化的大思想、大战略, 各级领导和广大的干部群众要强化机遇意识,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封山禁牧中去, 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封山禁牧给甘肃草地保护和建设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应立足于甘肃定西草地生态的实际, 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 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坚定信心, 以草地的改良和建设、退耕还林为根本措施,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 促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调节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经济, 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使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二是农区草牧业是一个容量巨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自然条件、政策性投资和指导, 技术服务体系及流通渠道畅通等的良好运行, 自然条件是“天时地利”, 后者则是“人和”, 而“催化剂”则是政策性投资和指导。要切实摆正农与牧的关系, 当前和长远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提高认识, 树立草业观念和加强草建设的领导, 草地资源是发展草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 发展建设畜牧和草地资源息息相关。所以各地人民政府一定要加强对草业工作的领导力度, 增加投入, 加快草业建设, 提高草地的经济效益。除政府投资外, 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原则, 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 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追求持续的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便草地尽快实现生物量和经济效益的两个最大化, 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使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 各级政府组织应象支持工业企业那样制定长远目标, 投资树立养殖样板企业, 针对“公司+农户”的形式制定发展农业草地的管理性条件, 从宏观上调控和扶持区域内发展模式, 开发畜产品加工营运, 减轻畜牧业大起大落对养殖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
发展中地区 篇2
原因:过度开垦;破坏植被;春汛;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
②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
③植树造林,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保持水土,
④小流域综合治理
黑土的特点:有机质丰富(气温低,难以分解),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2 问题:森林破坏(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
原因: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伐木烧薪;森林火灾、虫灾等
措施:① 以营林为主 ② 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③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 三北防护林建设
(木材的综合利用)
3问题: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开垦湿地
措施①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② 对于围垦的湿地“退田还湿”;
③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湿地的效益: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节河、湖水量(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经济效益:给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源、能源、工业原料等。
(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滩涂的用途主要有(任举4种)(以上海为例):建工厂(宝山钢铁厂、金山石化总厂等)、建农场(种植棉花等)、交通设施(浦东国际机场等)、旅游(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等)、晒盐、水产养殖等
三江平原沼泽的成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河流凌汛泛滥。 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二.、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 土地荒漠化
原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于蒸发;气候变暖,蒸发强烈;多大风;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植被稀疏。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型工程建设对植被的破坏。
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合理放牧农垦樵采;营造防护林;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生物、沙障固沙;解决当地人民的生活能源。
2 草场退化
原因 : 自然因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强烈;鼠害
人为原因:超载放牧;挖发菜;过度农垦、不合理开矿破坏植被。
措施:建设人工草场,保护现有草场资源;退耕还草;合理放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推行轮牧,栏养,圈养,禁止采挖发菜,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草场的保护,管理等。
3 土壤
次生碱盐化
分布: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等
原因: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措施:见华北地区
三:华北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
1、 土壤盐碱化
黄淮海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 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③碱性土壤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有灌有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干旱缺水问题
原因:(1)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影响:影响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自净能力减弱,污染加剧;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第一文库网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①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②气温高,蒸发强烈③人口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沙特阿拉伯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四、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坡面陡峻。 ④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⑤地质灾害频繁,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主要影响:①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可从环境的整体性出发,分析对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的综合影响)
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积极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④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2、煤炭开采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开采:破坏地表和植被,产生滑坡、泥石流、塌陷、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措施:加强绿化,土地复垦,工程加固等。
运输:污染环境,破坏景观。措施:路旁修建卫生防护带;全封闭或半封闭运输和储存等。
存放:占用耕地;污染水体和土壤;产生自燃等。措施:少占耕地,治理污染,全封闭或半封闭储存等。
利用: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排放二氧化碳,气候变暖;硫氧化物,产生酸雨;悬浮颗粒,烟尘,大气能见度降低)。措施: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节约利用;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治理污染。
拓展延伸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①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②能源利用存在问题:煤炭过多、水电少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至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①常规能源不足;②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③核能能量密度大,可以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②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④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⑤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提高采出率,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优化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⑦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6、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
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发展中地区 篇3
晋中以南地区是我省柿子的主要产区,其中晋南地区的永济、万荣、临猗一带的产量较大,品质优良,产地相对集中,截至2011年底,万荣约0.34万hm2,永济0.2万hm2,临猗0.1万hm2。晋南地区柿子品种较多,约有40多个,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有10多个,如牛心柿、水柿、盖柿、白柿、板柿、青柿等。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新品种推广缓慢,柿子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现将柿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柿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柿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面积小,发展缓慢
晋南虽是柿子的主要产区,但柿树零星散落在地边、沟旁、房前屋后,其规模小,经营分散,收入少,农户管理积极性不高。
1.2技术管理落后
随着果树产业的发展,栽培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晋南地区柿子生产仍处于落后状态,管理粗放,尤其是对零星分布的柿树,更是疏于管理,甚至根本不管。由于缺乏科学的整形、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多数柿树树下荒芜,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加剧,病虫害严重,造成树势衰弱,柿子产量减少。
1.3主推品种优势不明显,品质良莠不齐
现存的柿树多数树龄在70~80年,有的甚至是一二百年的老树,树龄小的也有30~40年,50年生以上的树占80%左右,新植树极少,树体枝量很少,产量极低,种植面积也在逐渐缩小。品种大多是几十年或百余年前的老品种,产量和品质差异很大。树龄偏大,树势衰弱,品种老化,都是造成柿子产量下降的原因。
1.4加工落后,无深加工产品
晋南柿子大多是涩柿,成熟后需要脱涩或充分后熟才能食用,而现行的脱涩技术,使柿子脱涩后即变软、变黑,既摆不上货架,又不便贮运。多年来,对柿子的加工一直仅限于制作柿饼、果酱、果脯等加工品,主要以粗加工为主,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含量低,加之未申请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市场销售不畅,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更强劲的经济优势。因此,科学开发,合理发展柿子深加工系列产品,已成为柿子产业发展需尽快解决的问题。
2柿子产业发展建议
2.1推广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加快老树的更新复壮
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从引进的柿子品种中进行试栽、观察,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品种,并在引种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培育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推广种植含糖量较高适合加工的柿子品种,如:含糖量为20%~25%的绵柿,含糖量为21%左右的树梢红,含糖量为17%~20%的博爱八月黄,含糖量为20%的桔蜜柿,含糖量为17%~18%的牛心柿等。其中适宜制饼的品种有:桔蜜柿、树梢红、暑黄柿、牛心柿、绵柿、博爱八月黄等;磨盘柿、七月糙、荥阳八月黄等不宜制饼。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柿树中,老树面积比例较大,为加快更新劣质品种的进度,可对品质差、产量低的柿树进行高接换优,提高经济效益。
2.2进一步抓好柿子的标准化生产
在新建的柿子示范基地或规模较大的柿园要按照高起点、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规范柿子的标准化生产,总结适合当地条件的配套栽培管理经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幼树早果和盛果期树丰产、稳产。如:在柿树上推广整形修剪技术,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便于果园的通风透气,减少果园郁闭,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果园肥水一体化、穴贮肥水、土壤营养诊断等技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有机质含量。通过建立高标准柿树优质示范生产基地,实现柿树产业化生产管理。
2.3搞好柿子产后研发,推动柿子产业化发展
利用冷库或用生物技术处理果品,研发先进的保鲜脱涩技术及柿子深加工产品,延长鲜果贮藏期。并依照国家柿子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通过多层次开发柿果自身特色的食用品、保健品,推广机械化去皮、人工或自动化烘烤技术,提供高质量的柿子加工品。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研制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柿加工产品,如柿酒、柿醋、柿霜糖、柿蜜汁、果冻、罐头等。但柿叶、柿皮等资源被白白浪费掉,柿子资源本身的实际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利用。因此,在柿子深加工方面,可以通过对柿子各种成分和药用价值的开发来发掘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柿子果实中色素、单宁、黄酮的应用,这些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可以延长柿子的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4进行产品认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开展柿子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按照国家食品市场质量安全要求,开展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活动,启动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工作,取得质检部门食品准入QS认证,逐步达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
柿子经济价值较高,耐瘠抗旱,且栽培管理简单,用工量少,每1hm2的用工量只有苹果和桃的一半,生产成本较低,是山区、半山区适宜种植的优良果树之一。在我省晋南地区引导广大果农发展柿子产业,扩大柿树栽培面积,通过逐步增加科技与技术投入,发展柿子深加工系列产品,综合利用柿叶、柿果、柿皮、柿蒂等开发新产品,提高加工能力和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柿子产业化水平。形成柿子产业的区域化、优质化、专业化、基地化、管理规范化、采后商品化、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使资源优势转变为更强劲的经济优势,实现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
(收稿日期:2012-04-10)
发展中地区 篇4
关中地区是以西安为中心, 以率先发展为目标的重点发展的规划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为陕西经济、科技发展的核心聚集区, 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化, 关中地区按照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依靠其城镇密度大的地缘优势,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 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些认识误区已经显现出来, 我们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加以重视并转变错误的观念, 否则有可能走弯路, 甚至延缓关中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本文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不均衡发展现状, 通过研究关中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促使我们对关中地区城乡间存在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进行必要的反思与重构。
2 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2.1 对城乡统筹科学内涵理解的简单化
关中地区部分城镇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受到城市化率这一评价指标的影响, 盲目地将统筹城乡人口, 提高人口在城镇、城市的聚集度、发展城市人口缩减乡村人口作为城乡统筹工作的战略目标。这是对城乡统筹科学内涵模糊地认识。19世纪英国的雷文斯坦在研究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积聚的这一层面的问题时, 围绕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的提出了“推拉理论”。在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 向人们阐释了人口迁移的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 乡村人口迁出农村向城市迁移, 受到推动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 乡村人口迁出农村向城市迁移, 还受到被城市吸引的拉动力量的影响, 这两个方面, 推力和拉力形成合力共同发生作用或者单方的力量发生作用导致乡村人口的迁移。诚然, 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在城镇不断聚集的过程, 率先迁入城镇的农村居民在城乡统筹的实践中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在这一层面上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对城乡统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 关中地区的一些边缘地带的市、县、乡, 及地处秦岭北麓山区和渭北旱腰带浅山区较为贫困的地区在强调率先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示范作用时, 忽视了人口迁移背后的动因。造成了关中地区边缘地带、贫困地带在城乡统筹过程中的“灯下黑”现象, 关中地区的一些边缘地带的市、县、乡, 及地处秦岭北麓山区和渭北旱腰带浅山区较为贫困的地区在单一强调人口迁移对城乡统筹的进程时, 会影响到这些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及边缘农村扶贫开发方面的工作部署, 因为各地区对城乡统筹科学内涵认识不尽相同, 有些地方忽略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出的动因。这些问题的出现实由于部分地区职能机构及城乡统筹工作组对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误读造成的。
2.2 对城乡统筹实施路径认识的片面化
在关中地区的一些小城镇, 城乡统筹, 经常被描绘为一种经济现象, 这过于简单化了。城乡统筹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关中地区城乡之间互动的速度, 拓展了城市与农村居民间的互动的范围, 从而在诸因素中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因素。所以, 占首要因素的经济因素在推动城乡统筹工作时所起的作用经常被误读, 人们过分的注重乡村气氛的城市化, 从而对对城乡统筹实施路径认识存在片面的理解。
关中地区的一部分示范城镇的地方政府还把城乡统筹发展等同于城市建设, 认为城乡统筹发展就是“盖洋房、柏油路”, 认为城乡统筹发展就是乡村建房城市化, 乡村空地广场化、乡村村貌趋城化、乡村村道柏油化。异化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浪费大片的耕地建起高楼大厦。伴随着关中地区“农家乐”的发展, 关中地区的部分农村出现了一种“伪城镇化”现象。城乡统筹发展不能只是从空间上, 把农村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市、也不是简单的在让农民住上楼房。城镇, 除了担当关中地区经济枢纽角色同时也是城镇谋生人口的集散地。所以, 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仅仅考虑经济的推动因素是对城乡统筹实施路径的一种误读。
2.3 混淆了“城镇群建设”与城乡统筹工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中地区的小城镇密度较大, 小城镇主要分布在陇海线周边。陇海线是位于关中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 贯通关中平原东西两个方向。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渭南、咸阳等大中城市均在陇海线周围成带状分布。关中地区依托其自生的自然环境条件, 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雏形。
学者们之所以从“关中城市群”的角度出发展开关中地区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是因为, 学者们看到了城市群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形成的聚集和扩散作用。“关中城市群”的形成除了其地区上的自然优势外, 最强的推力分别来自于, 位于中心地带的核心城市和围绕核心城市位于周边的卫星城镇之间在产业聚集、经济方面的高度关联。诚然, 经济上的集聚、人口上的聚集和来自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的凝聚都是关中城市群形成的基础。但是, 关中城市群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 不仅仅是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等各行政区域内发生作用。关中城市群的聚集和扩散作用更是在模糊了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行政区划界限后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发挥着聚集和扩散, 关中城市群的聚集和扩散不受各中心城市和周边卫星城市行政区划的影响, 因此, 城市群内各城镇的城乡统筹工作是有差异的, 各城镇的城乡统筹推进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城市群内也存在着城乡失衡, 城市群内也存在着城乡的非均衡发展。
3 对城乡统筹中误区成因的评析
城乡统筹衡量标准不仅仅是规模, 还在于城镇在联系地区经济和人类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城乡统筹工作的实践中, 关中地区各市、县及乡镇的农业结构、工业比重、社会发展水平等均是影响城乡统筹推进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衡量某一地区城乡统筹工作的推进程度时, 时常会用到城市化率这一指标作为我们的参照依据。城市化率是评价关中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口在城镇的积聚数量、人口的规模无疑是衡量城乡统筹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但并非全部的指标, 城市化率仅仅反映了城乡统筹工作的一个方面。
学者们在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中并未关注关中城市群内的城乡失衡, 致使一部分人认为, 关中城市群的形成, 已经实现了关中城市群涵盖城镇的城乡统筹工作, 片面地将“关中城市群”建设的过程看做是推进关中地区城乡统筹工作的自主化过程。关中地区的各区县进行城乡统筹理论研究时, 忽略了城市群内部各城镇间的城乡统筹的非均衡发展, 只是一味地强调“关中城市群”、“一线两带”建设对城乡统筹工作的推进作用。未明确“关中城市群”在模糊了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行政区划后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发挥着聚集和扩散时, 导致的非均衡发展及城市群内的城乡失衡问题。错误的认为关中地区城镇人口密度低、产业结构分散化、城镇空间布局不紧凑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7页) 等需要在城乡统筹的实际工作协调的工作已经完成。并未认识到, 城市群内存在的非均衡发展, 以及关中城市群在加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城乡差距问题。关中地区的城乡统筹不能因关中城市群建设而毕其功于一役, 用关中城市群集聚与扩散作用, 来掩盖城市群内的城乡失衡, 是一种误读。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关中城市群的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取代关中城市群内城乡统筹工作, 相反, 关中城市群建设与关中地区的城乡统筹, 应该是关中地区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双翼。扎实开展城乡统筹, 统一规划, 协调发也展是对城市群的发展是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
总之, 城乡统筹发展, 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关中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注意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反对盲目跟风。在实际工作中, 结合关中地区的城乡的发展现状, 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统筹兼顾, 走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种种误区, 大力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S
参考文献
[1]走出城镇化误区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J].人民日报, 2012-04-05.
[2]关中城市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J].经济日报, 2008-4-3, 第11版.
[3]李忠民.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 (2010)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欧阳慧.谨防当前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误区[J].北方经济, 2007 (03) .
发展中地区 篇5
xx区委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
一百年前的“觉醒年代”,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盐城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年代,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盐城青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用先进的思想、响亮的口号、坚定的行动,留下了一个个奋斗无悔的青春足迹。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才能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自信地说一句:“青春无悔”。
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在坚定理想信念中把准人生航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只有在崇高理想信念指引下不懈奋斗,前进才有方向、工作才有动力。必须筑牢信仰之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历史逻辑的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要青春向党、志存高远,便不会迷失方向。必须把稳思想之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必修课,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自觉用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
护”。必须立下青春之志。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没有根的树一样,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梦想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融入盐城高质量发展实践,在激扬青春、无悔奉献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我们要坚持锤炼本领,在勤学善思笃行中增长能力才干。总书记强调,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要想有所作为、不断进步,就必须把提升本领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书本上没有的,但问题不论多么复杂,首先要搞清楚问题在哪里、症结在何处。不断提升攻坚克难的能力。总书记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青年人如果不在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经历几件让人挠头的事情,那是不会真正有收获的。我们青年,只有在急难险重面前,勇于挑起重担、主动靠前请命,坚决摒弃“佛系”“躺平”,才能培养出敢于担当、独当一面的素质。不断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青年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精力充沛,正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旺盛期。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我们要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争当引领激扬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积极建功立业,在矢志拼搏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市委徐缨书记寄语我们全体学员,在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进程中担当作为建功立业,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推动全市的跨越发展结合起来,与时间赛跑、与自己赛跑,交出一份闪亮的青春答卷。勇于做引领发展的奋斗者。勇争一流是一种时代精神,也是青年人身上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我们要以永不满足、勇争一流的行动为青春增色、为事业添彩。机关青年要争做招商引资信息员、投资环境宣传员、项目推进服务员,助力打造沿海营商高地;基层青年要在加快富民兴农、农村环境整治中大显身手、创塑典范,在各自岗位上争当先锋。勇于做为民服务的先行者。青年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我们要始终怀着强烈的为民之心,把服务群众作为终身职责,积极融入岗位大舞台、社会大课堂、群众大熔炉,注重在为民工作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砺、增长本领。勇于做一线工作的参与者。青年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创新管理,在棚改征迁、疫情防控、信访稳定等矛盾集中的领域,多做春风化雨、释疑解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在传递正能量中展现青年担当,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贡献青春力量、彰显青年担当!
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无数有志青年秉承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前赴后继,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最为灿烂辉煌的一笔。
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作为一名在街道工作的基层党员,青春正当时,奋斗正当时,我们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青春奋斗的鲜明印记。
在奋斗中坚定理想信念。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当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紧密交织,就要求我们立鸿鹄之志,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始终牢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在勇当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中展现作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示范引领者,争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奋斗中牢记群众观念。民之所盼,我之所为,民之所望,我之所向。作为基层党员,更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系群众安危冷暖,做到“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把“接地气”作为必修课,增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硬本领。全面掌握民情、把准群众脉
搏,知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困,牢记人民至上,坚守底线思维,做实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防疫、就业、养老、安置、环保、安全等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满意。
在奋斗中创新工作理念。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我将始终坚持“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的工作理念,把忠诚刻在心上、担当扛在肩上,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基层工作添砖加瓦。勇于创新,有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增强审时度势、精准研判的判断力,大胆去试,大胆去闯,不怕失败。勤于探索,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克服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抓牢问题“症结”,开准“药方”,解决现实问题。善于落实,不仅“想到”、“说到”,还要“抓到”、“做到”,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一抓到底,做到“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让我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
青春心向党奋斗正当时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阐明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奋斗指向,对团员青年提出了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等“五个模范”的殷切希望,为广大青年成长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努力在各自领域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一要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清澈纯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新时代青年干部要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以赤忱忠贞荡涤沉沉暮气,做到心境澄明、思想清澈;要在积极投身人民群众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高扬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以炽热情怀抵御世故圆滑,保持心力茁壮、气质纯粹,让扑面而来的干净清新、昂扬奋发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主流群像。
二要敢于担当,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新时代青年身处伟大时代、广阔舞台,我们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做起而行之的实干派、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
风雨的“泥菩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坚持原则,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风险挑战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基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始终保持实干作风,努力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一身正气,不断提升道德修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新时代青年干部要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不断锤炼意志力,坚定意志品质,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不断锤炼坚忍力,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不断锤炼自制力,保持端正的作风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做到慎始慎独慎微,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懈奋斗,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用奋斗彰显新时代青年最亮丽的底色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大中国青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作为青年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以饱满的激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事业之中,争做民族复兴的生力军。
一要增强学习意识,塑造具有人格魅力的新时代青年形象。“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新时代青年同志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变化,当今青年应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旗帜,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要全面系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一定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认认真真逐篇研读、深入领会。要深入思考学。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思想上的困惑、工作中的难点,加强研究思考,寻找对策答案,做到知其事、究其道、用其法,要在学习中多思考、多研究、多领悟,努力寻求顿悟之道。要联系实际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学笃用新思想,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学习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二要增强实干意识,展现具有执行力的新时代青年形象。“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我们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用奋斗描绘青春的最美底色。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要将身子俯下去、民意带上来,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深入一线为困难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用体贴温度换群众满意度,以辛苦指数换百姓幸福指数。把平时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口号政策变成实实在在的惠民惠企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良好形象展示出来。树立一种言出必行、行必有果的执行意识,把事业当作一种责任和追求,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韧劲、冲劲和闯劲。
发展中地区 篇6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D9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99-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加强,民族法制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2005年5月11日,国务院第8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着重就自治法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做出了具体规定。①这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1年来制定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一大成果。同时,一些新的民族法规正在酝酿之中,民族法规体系日臻完善,必将在我国民族关系的调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及西北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基本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立法工作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一定成果。1949年9月,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这标志着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开始。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8月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做了明确规定,虽然尚不全面,但为以后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族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民族立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标志是1982年宪法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82宪法继承并发展了54宪法调整民族关系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总结了1954年以来在民族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民族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奠定了新时期民族立法的法律基础;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宪法的规定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是这部法律基本上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并颁布实施。在此基础上,民族立法工作全面展开。
经过50多年的探索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法律框架已经构建,民族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国的民族法律以自己独特的调整对象、立法原则和方法程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包括各项国家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规定、补充规定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在内的较为完整和科学的民族法律体系,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的各项政策、法令、法规和措施相适应,在本地区得到认真的贯彻实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不少旨在保障实行区域自治权利,充分发挥自治机关效能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普遍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如甘肃省人大常委会1988年9月公布实施的《甘肃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至1990年,甘肃省的两个自治州和七个自治县均先后制定了自治条例。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方面,还有制订实施了《甘肃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等地方性法规63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国务院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②与此同时,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也相应地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与自治、一般与特殊、自治地方内各民族之间关系发展的单行条例。③截至2004年,全国各地共制定现行有效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418个,变通和补充规定68件。④无论是自治条例还是单行条例,都是对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的必要补充,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我国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问题
随着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法规体系,但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跟进方面来说,很多地方都还不够完备,特别是西北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相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言,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地方。
一是民族法学研究相对滞后。民族法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首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民族法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族法学科与民族法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以说没有民族法规不可能有民族法学科,而没有民族法学科的理论指导,也不可能建立起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民族法规体系。但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法学研究相对于民族法规建设的需要而言还很薄弱,特别是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方面的研究,与东部发达省份民族地区的法学研究相比,还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学科特色的、相对成熟的科学的民族法学基本理论体系。
二是立法技术、法规规范和立法程序不完备,缺乏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目前,在制定自治条例过程中普遍存在针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即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自治”范围,特别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本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定不充分,体系内容缺乏自治特点,法律规范的设定不明确不具体,依法该变通的没有变通,存在“一刀切”的现象;由于在形式上的求全和照搬照抄过多,结果使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的条文淹没在一般性条文中,导致针对性不强,失去民族法应有的特点。
三是民族立法的步伐相对缓慢,对已有的法规修改或修订工作也很滞后。有法可依是整个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民族法制建设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民族立法相对来说还很落后,规范自治机关组织与活动原则的多,规范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的少,造成重政治权利保护,轻经济文化等权利保护的现象。⑤一方面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一些迫切需要出台的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如与全国性的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西北部分地区到现在还没有出台;特别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民族法律的制定还远远不够,对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修改和补充的工作也不及时。稳定性是法律的特征之一,但也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客观情况改变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四是民族法制的宣传教育不够,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个总体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对民族法制的重视和宣传普及往往局限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局限于对少数民族的宣传和教育。民族法律法规成了少数民族的法律法规,没有与我国整体的法制体系很好的融为一体。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发展民族关系的需要。
三、加快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的具体建议
加快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在强化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建立和完善民族法制监督机制、重视和发展民族法学的研究和加强民族法制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全社会的民族法制意识的同时,重点要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立法。在理顺国家法规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对民族法律法规执行与监督机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并举,成熟一个制定一个,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搞,然后再形成全国性的法律。目前重点应该放在制定迫切需要的全国性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法》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经济法律法规。
二是加强民族工作实践急需的专项法规制定工作,制定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少数民族丧葬管理等法规。
三是对已不能很好适用于新时期的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及时修改和补充。当前最迫切的是对《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工作条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使条例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使散居在城乡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违法行为受到纠正或制裁、经济社会秩序良好运行。
四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条例,指导帮助尚未制定自治条例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着重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第一,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民族地区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条例的《序言》中应重点突出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才有各民族幸福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强调增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重要性等内容。第二,要单列一章,体现坚持宪法关于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文化的原则,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制定的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国家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及其递增比例:中央各部委和沿海发达省、市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授,实施沿边开放战略中对民族地区的口岸建设、边境贸易区给予的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在民族地区创办经济实体所给予的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第三,在具体支持发展措施条款上,要体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科学地核定各地收支基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能力,并提高财政支持的综合效益。第四,建议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单独一章来写,着重体现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方法步骤等。第五,单列一章节把民族乡纳入民族自治地方的范围。目前的民族乡作为地方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有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如果将民族乡纳入民族自治地方的范围,其行政地位比较明确,并且使国家的基层政权和民族自治的基层地方获得有效的统一。第六,单列一章节明确自治市的法律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些民族自治地方城市人口数、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都已经具备了建市的条件,因目前没有“民族自治市”的法律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民族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更需要决策者的长期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也需要民族法律工作者的深入研究。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稳步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建设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注释]
①佚名:《建设民族法制体系 加快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立法》,《法制日报》,2007年3月30日。
②《甘肃省志·民族志》第17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页。
③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④王希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实践》,《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11日。
侗族地区在金融危机中的文化发展 篇7
1. 有所成效, 但要进一步挖掘深度。
近年来很多地方一直在大力打造民族文化这张名片, 应该说, 侗族地区近年来的民族文化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获得了一定成功。但是由于受到经济、观念和行为思维的影响, 侗族地区等待正名的文化瑰宝尚有许多埋没于“荒山野岭”而终日不见阳光, 除目前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外界所认知的三十几项外, 尚有许多民族文化淹没于崇山峻岭中, 许多民族性工艺和艺术精品正渐渐消亡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就目前而言, 公众所了解的部分民族文化产品, 也仅限于她的形式上, 而对于其内在的深度却缺乏一定的了解, 有的更是闻所未闻。文化产品是讲求生命力、延续力的, 除外在的形式外, 其内容将作为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价值高低的最佳筹码。在文化产业发展一片大好的形势下, 一定要立足长远, 站在高位, 着眼民族文化发展走向, 将舞台上跳得轰轰烈烈唱得不亦乐乎的歌舞进行深度挖掘, 思考其形成的内在因素, 寻找这一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状态, 为现代文化的形成寻找交流的根源和依据, 找到民族和谐相处的链接点, 从而为侗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奠定历史性的根本地位, 以期在金融危机消失后迎来更为辉煌的发展。
2. 领导重视, 但要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度。
当前, 走文化发展之路虽说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但是言及侗族文化发展, 其社会知名度和知晓度还有待加强。对侗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还有待提高。对侗族文化的认同度和自豪感还有待培养。原因的形成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舆论引导的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在侗族文化的宣扬力度和宣传手法上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应切实寻找出那些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侗族文化典型精品予以广而告之, 增强对侗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方法、存在矛盾等方面的宣传引导, 邀请侗族专家、学者深入侗族村落侗族聚集点, 进行侗族文化研究并加以宣传侗族文化的重要性, 借助侗族歌舞等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加以氛围营造, 积极培养侗族艺人和侗族教研人员, 着力宣传优秀侗族文化典型代言人, 强化侗族文化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增强侗族文化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形成侗族文化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在沿海沿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纷纷破产, 侗族地区外出打工人员大量返乡的背景下, 将侗族文化的优越组合一旦迈出自己坚实的步伐, 将成为慰藉和安抚广大精神无着的人群的心灵鸡汤, 将起到立竿见影、事倍功半的心理疗效和精神寄托。
3. 充分利用, 但要走精品特色之路。
放眼中国乃至全球, 形态各异、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比比皆是, 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 近年来依赖民族文化发展赚了个盆满钵溢, 其民族的价值文化逐渐占领全球人的价值观念。从目前看, 侗族地区尽管在狠抓侗族文化这块金字招牌, 基于客观原因, 现阶段投入的力度尚待进一步加强, “小、散、短”的现象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 侗族文化的微笑曲线依然徘徊在低端而没有实现历史性跨越, 文化产业的链条发展依然很短, 可供“消费”的侗族文化式样依然不够富足, 结合时代需要形成的新的文化产品依然不够丰富。这些成了制约侗族文化继续做大做强的客观因素。但是, 时下肆虐的金融危机为侗族文化走向中国, 迈入世界提供了一次绝好机会, 为侗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生长平台, 为潜在竞争力文化浮出水面走向舞台展示自身创造了条件。在这一绝佳机会面前, 侗族文化当本着走精品特色之路的原则, 将具有潜在竞争力优势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整理, 摒弃面面俱到天女散花的思维模式, 集中力量聚指成拳, 将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侗族文化率先推出, 依托竞争力文化的产业竞争力, 带动整体文化发展, 最终实现侗族文化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金融危机中如何发展侗族文化
1. 加快自主创新, 优化结构升级。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 “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侗族文化的创新, 首先要弘扬传统文化, 尊重历史, 尊重侗族文化传统, 充分体现出侗族文化的历史继承关系。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全面复兴, 一定要有所选择, 创新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 一定要有所发展和突破。创新还要有前瞻性, 具有前瞻性的侗族文化才能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 许多新兴的文化形态都是侗族文化所需要面对的对象, 网络、传媒、信息等因素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 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消费习惯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侗族文化的创新, 必须重视加强对新生文化形态的研究, 不了解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形态, 就无法对创新的内容和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也就不能在侗族文化的本体中注入新鲜血液,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需求。
2. 培育大众文化, 扩大文化内需。
发展文化产业与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扩内需不能忽视文化内需。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 有文化消费才会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空间。当前, 要把扩大文化内需的重点放在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上。积极顺应在当前形势下人们休闲时间增多、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需要, 加快培育、壮大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 从而带动文化内需的增长。一方面, 抓紧研究当前形势下文化需求的规律和特点, 梳理自身文化资源, 摸清家底, 研发适应需求、成本低廉、内容健康的文化产品, 推动文化产业在业态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如侗族的餐饮文化、婚俗文化等。另一方面, 大力推进惠民性文化活动, 通过“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文化年”等多种形式, 倡导和促进影视消费、图书消费、旅游消费等, 使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成长。
3. 抢抓发展机遇, 推动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既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育和巩固消费增长点的关键环节。紧紧抓住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财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时机, 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建设以及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等。抓住当前社会资本在应对危机中实施转移的机会,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依托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 按照以文“化”产业、以文“兴”产业、以文“融”产业的思路, 抓紧谋划推出关联度高、投资风险低、预期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建立横向、纵向的品牌数据库, 确定“走出去”战略。同时强化项目推介, 扩大项目对投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推进项目落地, 从土地、税收、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确保项目成为吸引各方投入、聚集生产要素、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4.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农村文化。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 使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更加凸显。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撬动农村消费, 做强农村经济, 成为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此举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同时, 也必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农村市场。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 农村文化建设要乘势而上、不能缺位。目前, 当务之急是切实加大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文化的力度, 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农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 加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涉农文化产业可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挖掘运用农村历史文化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 做出特色和品位。
5. 抢占市场先机, 做好文化出口。
金融危机造成了海外市场的低迷, 这为文化产品“走出去”带来了困难, 但只要坚持走原创、精品路线, 加强策划营销, 就能抢占资本市场低位运行中的先机。目前, 政府部门对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 在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等方面力度也还不够。应当利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文化格局调整的机会, 加快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文化出口, 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到境外开展入股、并购等业务, 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 抢占境外文化市场,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目前, 应重点把辰河高腔、侗族芦笙等10个国家级, 傩戏“杠菩萨”、沅陵山歌等19个省级, 侗族喉路歌、侗族箭歌等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包装, 首推出去。
6. 改革文化体制, 提升竞争实力。
应对金融危机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外文化资本进入国内步伐减缓而国内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有利时机, 加大力度, 加快进度, 务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塑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 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文化经济, 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鼓励私人投资侗俗博物馆建设、书画院建设等。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 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 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摘要:为防止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化, 提振经济, 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积极的应对之策。中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从侗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和如何发展进行阐述, 回答了侗族地区在金融危机中的文化如何发展这一问题。
关键词:侗族,金融危机,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勋, 施惟达, 张胜冰, 黄泽主.民族文化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张爱平, 何静.日本文化产业[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发展中地区 篇8
村镇银行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显露出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等问题。截至2009年6月末, 在全国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2945个乡镇中, 西部地区就有2367个, 而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仅有287个和291个。[1]由此可见, 西部依然是乡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最缺乏的地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 村镇银行在服务西部“三农”的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西部地区已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区域分布、产品创新、资金来源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条件, 提出了适合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思路, 以期能为村镇银行在西部地区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从2007年3月1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 到2009年12月为止, 全国共成立148家村镇银行, 西部地区有50多家, 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意见》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东部省份之后, 发起人倾向于在东部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却超出了监管部门的设想。这对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 无疑表明西部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东部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此外, 西部村镇银行的分布也不均衡, 就目前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来看, 西部12个省区中, 除西藏外, 其余11个省区均已成立了村镇银行, 但村镇银行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其中, 四川省以14家居首, 其次是重庆、甘肃和内蒙古, 各有6家。
作为一个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由于成立时间不长, 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 其中一些地区的村镇银行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内蒙古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截至2009年6月末, 内蒙古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实现利润44万元。但也有很多地区的村镇银行在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2]以四川省为例, 它是最早实行村镇银行试点的省份, 但目前在四川省已经开业的14家村镇银行中, 只有两家实现了盈利, 其他12家目前均亏损。类似的情况在西部并不少见,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推陈出新, 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将会步履蹒跚。
二、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平衡
村镇银行分布区域偏于西南且多在发达地区。在西部地区已成立的50余家村镇银行中, 四川省的14家、重庆市的6家以及云南省已成立的2家村镇银行 (玉溪兴和、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 都设立在比较富裕的地区。但在发达地区开设村镇银行实际上是有违政策初衷的。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 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然而, 对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西北地区, 村镇银行的数量与其形成巨大反差,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现在仅有1家设在建设兵团的村镇银行。
造成村镇银行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西北地区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以及金融机构对商业风险的规避。《暂行规定》中要求, 村镇银行的发起金融机构须是法人金融机构, 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已经上市的法人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在西北地区参股成立微型村镇银行缺乏动力, 而本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只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参股在自己的身边成立一家与自己竞争的村镇银行的意愿较低。对于城市商业银行, 由于业务扩张, 资本充足率普遍达不到《暂行规定》的要求, 因而造成了西北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滞后于西南地区。[3]同时, 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且风险相对较高, 加之与不熟悉的个人“合资”难以掌控, 因此, 西北地区的商业银行普遍对投资村镇银行缺少足够的热情。
2.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在西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能有效缓解当地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 但除此之外, 很多农牧民还想获得除信贷服务以外的其它更多金融服务的便利。目前, 西部地区大部分村镇银行盈利渠道单一, 由于其规模较小, 资金有限, 其业务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 很多村镇银行尚未开发理财产品、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卡等业务, 服务产品相对较少, 一些村镇银行即使与出资行开办了通存通兑业务, 出资行也往往通过储户末位账号确认其为村镇银行储户, 而拒绝支付。这就使得村镇银行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从而缺乏竞争优势。[1]
贷款业务中, 部分村镇银行所采取的担保和抵押模式显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物的现状, 从而不能满足农民的融资需要。西部地区贫困农牧民由于本身收入较低, 产业启动与规模扩大所需要的资金难以解决, 资金缺乏已成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首要障碍。
3.认知度低、吸存困难
首先, 村镇银行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 吸储难度较大, 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5]因为村镇银行互相之间没有联网, 都自成一体, 存入的钱还必须到存款银行取, 尤其在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 给当地居民取钱带来了不便, 因此降低了农牧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热情。除此之外, 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目前还都没有展开银行卡业务, 没有银联卡,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带存折, 这也会影响客户存款积极性。
其次, 群众对村镇银行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 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 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此外, 农牧民不了解其经营宗旨、业务范围及发展前景, 担心上当受骗, 不敢将钱存入村镇银行, 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6]
4.缺乏竞争力, 抗风险能力弱
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还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支农再贷款支持, 由于一些法规政策的不到位, 客户从村镇贷款额度不大, 却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农信社多年来从事农村信贷业务, 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而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信社相比, 村镇银行在竞争优质客户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另外, 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拓展和农发行经营理念的转变, 也加剧了村镇银行在西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不利竞争。
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 金融生态环境较差, 农民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较低, 信贷资产质量差。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 银行规模小, 贷款户数和笔数多、金额小, 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这就加大了其经营风险。另外, 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为农业、农民, 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严重的风险隐患, 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7]
5.服务对象偏离“三农”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一种制度创新, 是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缝隙”空间的补充。而为服务“三农”而设的村镇银行, 其主要职能还是为农户服务。但目前有些村镇银行偏离了办行宗旨, 出现了盈利性与政策性之间的矛盾。[2]
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 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 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 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 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就很难实现最初的经营理念, 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同时, 村镇银行工作人员少, 对农村地区情况不熟悉, 导致服务覆盖面低, 贷款不能真正发放给有需要的农民。另外, 西部地区授信、担保网络建设滞后, 业务处理手段落后, 也限制了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地区、支持“三农”的服务水平。[9]
6.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暂行规定》要求, 村镇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 年以上, 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 (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 的工作经验, 并具备大专以上 (含大专) 学历, 要求工作人员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按理这些要求并不苛刻, 具备该条件的人员也不少, 但事实上在西部欠发达地区, 这类人员现大都供职于各个金融部门, 其工作较为稳定且收入待遇与当地工薪阶层相比尚属中等偏上, 对于一个新成立的试点机构, 愿为人先者当然不多。
西部村镇银行一般设在县城或村镇, 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在招聘具有一定金融专业知识的员工时缺乏足够的地理优势, 导致招聘的员工金融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给开展业务带来了一定困难。加之没有高薪激励, 也难以吸引和留住金融人才。因此, 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仍然是西部村镇银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0]
三、促进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建议
1.发展村镇银行要因地制宜
在空间布局上, 村镇银行不宜统统进入西部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而应在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和贫困地区, 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以达到县域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极大, 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 农村金融业务又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 西部地区在村镇银行建立的过程中, 应坚持产权制度模式多元化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金融剩余规模以及金融机构分布特征等情况来发展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也不能只为发达城市服务, 更要为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金融机构网点极度缺乏的村镇服务, 这也是金融主管部门选择西部地区作为发展村镇银行和规范民间金融试点的初衷所在。笔者以为, 可以通过政策激励等手段鼓励在西北地区建立更多的村镇银行, 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农牧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创新金融产品、信贷模式和担保抵押模式
针对西部地区金融产品单一的状况, 应逐步扩展城市地区开办的标准化保险、代理、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业务, 以满足客户多样化要求。同时, 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如区别制定小额信贷制度, 灵活设计贷款品种, 构建全面的区域性小额信贷供给主体, 形成市场化的小额信贷定价。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办的各类中介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 从而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10]此外, 还应当考虑在西部地区某些特殊地域的村镇银行开展外汇业务, 因为一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是占主流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多个中亚国家接壤, 很多商品都是需要出口的, 并且以前就存在民间外汇市场, 这说明开展外汇业务有一定发展空间。
在担保抵押程序方面,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 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因此, 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设立县、乡级的担保机构, 完善、理顺动产质押制度, 通过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创新担保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方式, 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在特定地区, 与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 可考虑沿用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不用任何抵押, 穷人也能贷款。在担保方式上, 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 (外资银行) 摸索了一条公务员保证担保、农户联保、农业龙头企业保证担保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路子。2009年7月8日, 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宣布其无抵押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正式启动。第一笔贷款已审批成功, 发放给了当地农户。这是西部其他地区村镇银行可以借鉴的。[2]
3.努力增加公信力, 积极寻找广泛吸存路径
将村镇银行设立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 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 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 加强村镇银行业务宣传, 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建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 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可信度。
在吸收存款方面, 宁夏、四川等地的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对当地的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 从而缓解了村镇银行可贷资金不足问题, 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国家应给予西部村镇银行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减轻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外, 村镇银行职工也应深入“三农”的各个角落, 及时了解农民及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此外, 股东也可以在村镇银行开设账户, 办理存款业务, 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不足问题。
4.优化经营环境, 适当增加营业网点, 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适应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 配套相关政策。除了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 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以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存款保证金制度及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 以解决存款人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 面对经济信用环境欠佳的县、工业基础极其良好的县、纯粹牧业县, 当地村镇银行应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1) 网点增设应适当放宽。
西部县域中各类小客户缺乏先进的自备交通工具和时间, 一般偏好就近办理金融业务。[13]尤其在西北这样地域广阔的地区, 每个县域之内的乡镇距离较远, 数量太少的村镇银行就会让农民觉得存贷款不方便而就近选择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银行。所以, 为了进一步增强吸存能力, 提高支农水平, 应该在不同的乡镇设立支行, 以便为农民更好的服务。
(2) 加强风险管理。
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 村镇银行资本额度低, 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 审慎经营才能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定发展, 村镇银行从组建之日起就应该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并要推进市场化运作, 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5]
5.村镇银行定位要明确
发展村镇银行, 必须找准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定位, 联系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东中西差别的实际, 保持村镇银行的本色, 必须与西部农民的现状相吻合。由于农业贷款的低收益性, 国际上涉农的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大都不超过20%, 有些不超过10%。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银行偏离了办行的宗旨。但是, 作为为服务“三农”而设的村镇银行, 其主要职能还是应为农户服务, 这个方向不能动摇, 否则, 村镇银行就失去了其成立的意义。[15]
因此, 西部地区应该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及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使村镇银行切实为“三农”服务。如进一步加强对所得税、营业税等税制的研究, 从减免年限、课税基础以及税率等方面依法提出减免和优惠建议。
6.提高员工素质, 吸引优秀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 除加强人员素质外, 应针对多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业务人员。在多民族地区, 语言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并且一些少数民族的贷款需求也相当迫切, 尤其是农牧民、棉民、果民等, 可以选择其中优秀的符合专业要求的人员进行特殊培训, 一方面, 可以方便民族同胞的贷款;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银行服务范围, 吸引更多的客户。
至于从业人员的学历、待遇问题, 除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外, 更应重视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人员, 特别是可以通过灵活的制度创新吸纳人才, 如采取挂职锻炼、优先晋升等政策激励。同时, 应适当提高从业人员待遇, 以保证村镇银行的顺利经营。总之, 村镇银行应尝试多样化的市场化劳动人事制度和员工激励制度, 打造爱岗敬业、活力充沛、善于创新的员工队伍, 推动村镇银行的跨越发展。
四、结束语
村镇银行的成立在为“三农”提供了及时、有效、稳定的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金融改革是政府主导型, 因而具有明显的政策依赖特征, 致使村镇银行要进一步发展会遇到很多阻力。因而必须针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西部地区的特点, 从内而外地清除障碍,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展业务、优化服务, 只有这样, 才能使村镇银行深深地扎根西部, 枝繁叶茂, 惠及“三农”。
参考文献
[1][4]王大威, 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 2009, (11) .
[2][8][12]余晓洁, 刘琳.中国村镇银行缘何盈利[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9-08-17.
[3]孙峰.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成立缓慢[J].中国金融, 2009, (18) .
[5][14]张俊光.欠发达地区组建村镇银行困难重重[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8, (02) .
[6]侯俊华, 汤作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 2009, (07) .
[7]周庆海, 刘灿辉.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N].金融时报, 2008-06-16.
[9]王宗彦.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难点与对策[N].中国特产报, 2010-01-20.
[10][11]田颖莉, 贾泽啸.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对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08) .
[13]应宜逊.关于加快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上海金融, 2009, (12) .
房地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篇9
对房地产业的界定主要是界定其所包含的经济活动。根据联合国1968年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产业分类的国际标准》, 经济行业分为十类, 房地产经营服务业列为第八类。房地产由四个部分构成:出租和经营房地产 (非住宅建筑, 公寓房建, 住宅) 、进行土地功能分区和房地产开发 (用自己的账户) ;不动产出租 (人) ;通过合同和收费方式经营的租赁、买卖、管理、评估房地产的代理 (人) 、经纪 (者) 和管理 (者) 。
我国对于房地产业最早类似的提法, 是1984年12月1日由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委、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中列入第7类“房地产管理业”。198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报告》中, 明确提出了“房地产业”, 把它同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旅游业等一并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二层次。到2002年8月, 国家在旧的分类标准的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制定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该标准的行业总数达到20个,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排序列第11位, 把房地产业分为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4个组成部分, 包含24项产业活动。2003年5月,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 明确将房地产业列为第三产业的项目。
二、关于房地产业的产业地位的探讨
在我国, 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6年进一步提出房地产业是重要支柱产业。然而, 2007年以来对于房地产业在我国今后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提出质疑的声音不断。2009年初中国公布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房地产业未能入围十大振兴产业, 又使其成为焦点。有人认为只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第二产业所属工业行业, 如钢铁、机械等才有资格成为支柱产业。
世界各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国民经济越发展, 社会分工越细, 行业越多, 大协作越紧密。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一、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趋于缩小,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趋于上升, 到了经济发展的富裕阶段,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主要比重。根据资料, 200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1.3:48.6:40.1。由于目前第二产业仍居第一, 其所属行业仍有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能性, 但决不意味着只有第二产业的行业才能成为支柱产业。
在今后20年左右, 房地产业仍将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首先, 房地产具有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是城市化需求巨大。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不到20%,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上升到47%, 规划2020年达到55%-58%。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在70%以上, 当我国实现现代化时也应达到这个水平。这意味着, 若按平均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考虑, 在未来2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有3亿以上的增长, 加之现有6.6亿城镇人口住房的改善性需求, 我国城市化将形成庞大的城市土地和住宅需求。另一方面是经济服务化的巨大需求。随着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服务业在经济中地位提高是必然规律。与制造业不同, 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因此, 随着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必然带来对房地产业的巨大需求。其次,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联动效果强。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涉及钢铁、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家电等几十个产业, 通过生产和消费联动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三、房地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房地产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 联系着一大批相关产业, 具有很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作用。房地产业的前向关联即对因本产业发展而产生需求、获得发展动力的产业的影响, 房地产主要促进了建筑、纺织、装饰、厨卫设备、金融、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后向关联是对为本产业供应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 房地产的开发将会加大对钢材、水泥、木材、玻璃、建材、化工和建筑机械等产品的需求, 从而带动这些产业发展。房地产业的侧向关联是指本产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如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 购物、旅游条件的改善, 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和人们的现代意识等。据统计, 房地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 就能使相关产业的产值增加1.5%-2%。因此, 各个地区都比较重视房地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还有一项特殊的“带动作用”, 就是各行业的发展, 都要率先建设本行业的房地产。例如, 要发展工业, 就要建工厂;要发展商业, 就要建商店;要发展教育事业, 就要建学校。因此, 世界各国的经济学界, 都把房地产业称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 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投资;当前辽宁省正在重点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等经济发展战略, 同时也正在加快推进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沈铁工业走廊等建设, 这些都为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 房地产业对GDP的增长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房地产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部门, 其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 人们的需要能够得到更多的满足, 社会福利增进。通常使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衡量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行业越来越多, 许多行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房地产业却不同, 由于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建设本行业的房地产, 因而房地产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般不会递减。近十几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加8-11个百分点, 其中由房地产业拉动的约占2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公布的数据,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比重超过了5%, 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来看, 自1993年以来,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起到拉动的作用。
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 沈阳房地产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都超过32%;沈阳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0.2%, 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4.8%和5.0%, 与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相接近。如表2所示。
第三, 房地产业拉动就业增长。据世界银行研究, 房地产开发建设对吸纳劳动力的系数为:房地产开发建设每增加1名职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名职工。与房地产业相关联的产业部门约有50个左右, 以房地产业带动50个相关产业计算, 房地产开发建设每增加1名职工共可增加100个就业岗位。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中介和房地产物业等新型机构的设立不断增加, 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逐渐增多。1980年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仅有37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房地产与建筑业信息显示, 200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为6.3万家, 从业人员达172万人。在房地产业就业人口绝对数不断增长的同时, 房地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稳步攀升, 为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建筑业的就业人数有了很大增加。据统计, 中国建筑业从1980至2005年, 职工人数由982.7万人增加到5669万人, 在全社会就业人数中的比重相应也有较大提高。在我国两亿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中, 有将近半数是在从事房屋建设或相关的行业。房地产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目前, 辽宁房地产行业提供了150多万个就业岗位, 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产业。2007年, 沈阳市城镇就业人员为235.86万人, 其中单位就业人员100.26万人, 房地产业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建筑业占单位就业人员的6.5%。这里所说的单位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
第四, 房地产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方财政收入是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改造和兴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每年提供的税收保持大幅增长, 成为涉及税种较多、收入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 是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 辽宁省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税收的1/4以上。沈阳市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08085万元,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628376万元, 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70.6%。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各类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在各项税收中, 有许多项都涉及房地产税收, 并且收入规模也比较大, 包括房地产开发环节的耕地占用税, 房地产转让环节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契税, 房地产持有环节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等。另外, 每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规模也很大, 如2006年、2007年, 沈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是279837万元、327800万元。
数据来源:沈阳市统计年鉴 (2008)
数据来源:沈阳市统计年鉴 (2008)
第五, 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改善居民消费结构。1978年, 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6.7平方米, 2011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接近3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住宅新建规模给广大居民带来实惠,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已度过了住房严重紧缺阶段。根据2008年的信息数据, 5年来全国4000多万户城市家庭通过购买新房或者二手房, 改善了住房条件, 占城镇家庭总数的1/4以上。2007年末, 沈阳市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2272.3万平方米, 其中自有 (私有) 住宅9940.3万平方米,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93m2。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100元消费性支出中, 食品支出的比例减小, 居住消费的比例增加。当前许多居民的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已超过2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们对居住水平要求的提高, 居住消费比例的增加将通过对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作用。
四、结论
房地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的良好健康发展对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发挥房地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房地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业的理性发展, 预防房地产投资偏热及潜在的市场风险, 促进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使住房保障和市场供应实现有效对接;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形成商品房买卖和租赁市场齐步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格局。
摘要:自1998年“房改”以来,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支柱性质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沈阳为例, 分析了房地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业,经济,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建平, 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包宗华.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异见辨析 (上) [J].上海房地, 2008 (1) .
发展中地区 篇10
关键词: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长三角,基础条件
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 区位及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 与江浙沪为一体, 东西连接长江经济带, 南北贯通沿海经济带, 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处于亚热带季风区, 气温适中,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临东海、黄海, 海域辽阔, 海洋资源丰富, 海岸线长达7910公里, 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其中, 上海海岸线长约470公里, 江苏省为954公里, 浙江省为6486公里。长三角地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3以上, 深水泊位为1185个, 共计拥有盐田76605公顷, 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067万吨。
(二) 经济规模及优势
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 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 其中长三角区域海洋生产总值为12059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1.4%。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重要的金融经贸中心、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 有着纵深的腹地和广泛的对外经贸关系。浙江省在海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 江苏省有着潜力巨大的滨海滩涂资源。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辐射关联效应显著, 海洋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地延伸, 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 产业结构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临港产业五大领域。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经济主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 两省一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江苏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船舶, 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海洋工业结构, 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及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主要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支柱产业, 年造船能力、总产值均居全国第4位, 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 海上动力总量和年完成水路货运量均居全国首位;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 全国海洋船舶总产值的1/4由上海创造, 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1/3。
(四) 科研及人力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江浙沪三地共有高校266所, 其中上海66所、江苏122所、浙江78所, 2009年在校学生达2144.7万人, 在校研究生为140.5万人;2010年长三角专利授权总量为30.12万件, 其中江苏省授权量为13.84万件, 浙江省为11.46万件, 上海市为4.82万件。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大批与海洋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 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 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 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 其中主导产业依然是以资源依赖型为主, 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传统的船舶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依然不成熟, 由发展海洋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塑还未提上日程。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 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够明确, 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 个性特征不鲜明, 从而造成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非理性竞争等现象。两省一市产业结构高度相似, 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 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 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
(二) 缺少区域统筹规划, 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发展规划不协调问题, 如内部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 是由于缺少立足于区域海洋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这种只顾自我发展、很少考虑到自身规划与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地区发展关系的发展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发展的孤立性、封闭性和盲目性。现行的合作机制, 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首先表现为多方力量盲目推进, 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合作层面众多, 既有两省一市层面, 也有16个城市层面, 还有各条线对口政府部门之间;其次, 合作组织松散, 缺乏统一的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最后, 合作缺乏战略谋划, 区域经济合作意图目标不够明确。
(三) 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 资源环境遭到破坏
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资源非常丰富, 但由于我国目前海洋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许多海洋资源尚处于粗放型开发利用阶段, 造成开发不平衡、综合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如沿海港口货物运输带来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造成部分海洋经济产业粗放式利用沿海滩涂和海域资源, 在同质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 行政区域的划分, 也加重了长三角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和掠夺式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式。就目前而言, 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 其中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最大, 经济发展仍然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
(四) 分散式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权限不清晰
目前, 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分部门、分行业的分散式管理, 涉及的部门有农业、土地、交通、能源、环保和外交等。组成部门多、管理主体多, 存在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首先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晰, 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引发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矛盾, 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争夺滩涂、争夺渔场, 行业之间争夺空间、争夺资源等。其次是涉海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 存在着职能交叉等问题。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调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处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的各个城市在平等和互相开放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通过对各类发展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互补性整合, 实现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 从而使各级政府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海洋经济优势, 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应该重视政府的引导, 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和各海洋产业协会沟通、协调作用。为此, 有学者建议在现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体制下, 增设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机构, 协调区域之间的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 由海洋局牵头, 加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平衡和协作, 特别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协调, 往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所难以做到的, 而海洋行业协会却能以其独有的职能和优势, 根据需要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合, 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二) 统筹规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错位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长三角各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 规划各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错位发展, 这样可以缓解过度竞争、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等局面。其中, 江苏省沿海滩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 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 再考虑海洋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同时还应加快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融合, 避免各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 要在经营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管理目标明确, 充分发挥港口对两地临港工业的拉动力;发展上海海洋经济, 有学者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一是要整合上海海洋科技资源, 用创新的机制组建上海海洋科学院。二是要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 鼓励和引导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建造海洋高科技产业培育基地, 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 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当利益协调机制运行良好时, 长三角地区各方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 但是, 如果利益协调机制失灵, 会直接阻碍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因此, 构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必然的趋势, 在提升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还要完善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一套完善的海洋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将有助于合理协调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 构建海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长三角地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 涉及16个城市, 应创建海洋经济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宣传, 强化公众海洋意识, 使海洋经济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海洋经济信息, 如海洋科技的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价格走势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海洋信息平台可以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信息快速传播, 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进而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寿建敏, 王荣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潜力探析[J].生态经济, 2011 (4) .
发展中地区 篇11
【核心词】 中俄朝边境旅游、现状、战略思考
Abstract:The prefecture of Yanbian, Russin and North Korea are located in a special loca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tourism. Therefore, wit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of the Tumen River basin speeding up, the three countries’ governments constantly pay attention to the area’s tourism industry so that China and Russia and North Korea border tourism will become a tourist destination having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China and Russia and North Korea border tourism; current situation; strategy consideration
引言
随着世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近距离国际旅游为代表的边境旅游已经在中国国际旅游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边境旅游具有旅游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图们江下游区域,图们江是流经中俄朝三国的国际河流。其中图们江发源地至珲春防川“土字牌”段501公里为中朝界河,从防川“土字牌”至入海口段15公里为俄朝界河[1]。联合国界定的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内中国国内部分的开发重点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市和珲春市[2]。目前图们江地区保留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区域内各国的资源、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将给周边各国带来丰厚的利益。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对于发展区域内的国际旅游合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延边地区自1991年开展中朝边境旅游,1995年开展中俄边境旅游以来,全州的边境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边境旅游自身易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延边州内及关联国家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限制,延边州的边境旅游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上述的情况本文在分析延边州边境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延边及周边各国旅游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并对中俄朝边境旅游的前景做出分析,提出了战略性思考。
一、 中、俄、朝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国、俄罗斯及朝鲜三国的交界地带,其中延边州的东面与俄罗斯沿海州边境区的哈桑区接壤,中俄边境线全长232.7公里。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俄罗斯把参与图们江地区事务作为介入亚太地区事务的切入点,并于1995年正式宣布将毗邻中国珲春的海滨边疆哈桑区设为自由经济区,中俄的边境旅游合作也随之启动[1]。1998年5月5日中俄双方正式开通了珲春--斯拉夫杨卡旅客班车线路,并交换了第一批旅游团队(中方21人,俄方28人)。之后,于2000年4月28日开始正式开通了更为多样的旅游路线。目前延边州内主要的赴俄旅游线路有珲春--海参崴4日游线路;珲春—斯拉夫杨卡3日游线路;珲春—海参崴—莫斯科8日游、10日游线路;珲春—扎鲁比诺或波谢特的1日游线路等。中国最初赴俄旅游形态主要以公务为主,附带少量民间贸易。随着关联地区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目前延边州内的赴俄旅游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1)随着中国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再至韩国束草航线的进一步发展,经过俄罗斯进入中国珲春与经过中国珲春赴俄罗斯到韩国的过境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旅游人数也有了较快的增长。珲春已经成为了中俄韩的第三国旅游通道。(2)俄罗斯入境旅游者95%以上的人都带有小额民间贸易的特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入境旅游人数诸年增加其增加幅度逐年加大,中俄边境旅游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中朝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延边州与朝鲜接壤的边境线全长522.5公里。其边境旅游始于1991年,由中国国际旅行社珲春分社首先开通了珲春--新星旅游线路。由于朝鲜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开发政策的实施,延边其他各县市随后也陆续开通了平壤--金刚山或罗津、先锋旅游线路。1995年以后,延边旅游业被确定为环图们江地区开发的支柱产业,并于1999年在珲春成功的举办了《99图们江旅游博览会》,边境旅游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延边州已成为了吉林省与周边地区开展区域短线游的主要地区,该线路也成为了众多单位会议、休闲、奖励游的首选线路[1]。
目前,延边已经开通了4个对朝旅游口岸,开发了多条旅游线路,旅游天数由一日游改为3日游、4日游、8日游、9日游、11日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其中游客主要选择的旅游线路有,由龙井三合口岸出境,- 会宁 – 清津 – 七宝山(内七宝、外七宝及海七宝)3日游或4日游;和龙崇善口岸 - 三池渊郡 – 白头山(长白山东坡)3日游,这条旅游线路在三池渊郡包机到平壤6、9日游正在试运行中;和龙古城里口岸出境游主要形式商贸带旅游。珲春圈河口岸出境朝鲜罗津先锋2日、3日游,图们国门口岸出境,江桥徒步游、南阳一日游。2009年4月中朝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开通豪华旅游列车,开发的旅游线路是由中国图们—朝鲜南阳、七宝山的3日游线路。从延边对朝各口岸2004年至2008年各年度旅游人数来看中朝边境旅游呈现出非常不稳定的趋势,各年度具体旅游人数统计见表〈2〉。
在中朝两国边境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中朝两国政府从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1995年9月,中国境内的“圈河边境公务通道”正式对朝鲜开放,由于圈河口岸是进入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地区最近的口岸,因此该口岸的开放更加方便了中国公民及第三国旅游者进入朝鲜旅游。在中朝旅游合作过程中,朝鲜方面也在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从1997年开始,朝鲜方面开始抓紧建设和扩充酒店服务设施,并完善了旅游景点设备,解决了旅游交通运输问题等。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平壤、南浦、元山、开城等城市。并加快了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地区和惠宁、稳城、新星郡等北方边境城市的建设。中朝边境旅游的发展不仅为朝鲜罗津-先锋地区注入了经济活力同时也使中朝边境小额民间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 中、俄、朝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延边地区的中俄朝边境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俄朝边境旅游的发展。目前,延边州及俄罗斯、朝鲜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首先,从基础设施看,中朝边境旅游口岸有4个其中三合口岸国境桥朝鲜段已经多处出现裂缝。图们公路口岸大桥建于1940年,距今已有68年历史现已严重老化。珲春圈河口岸国境大桥,2009年4月发现该桥桥面出现孔洞经相关专家勘察认为该桥已到报废年限已经成为危桥。和龙古城里口岸国境大桥始建于1929年一直以货物运输为主2003年正式开通旅游,这些口岸江桥基本上都属于年久失修的危桥给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俄方的边检是临时建筑,难以满足旅游高峰的需求。旅游交通条件极差,并且缺乏沿途可供旅游者用餐的饭店,朝鲜元汀口岸至罗津先锋54公路道路基本没有建设,崎岖不平的山路给游客带来的是颠簸与不安全感。同时朝俄的酒店设施相对落后给游客带来了很多不便。
其次,从社会政策环境看由于朝鲜政策不稳定,行政指令替代签证导致出入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第三国旅游者入境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因此,旅游运作程序不能按国际惯例进行,特别是通关政策的不连续性,导致经常发生临时取消原订日程等行为,影响了组团社信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限制了朝鲜边境旅游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延边州的赴朝边境旅游发展。俄罗斯方面由于其社会治安环境较差,游客财务证件被盗被抢事件时有发生,致使游客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这一问题也对中俄边境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方面由于对吉林省以外的旅游者赴朝、俄旅游的异地办证政策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边境旅游市场发展。
再次,从旅游产品开发看,延边地区旅游产品单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较慢,民俗旅游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市场氛围,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政府方面也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不足并且投资力度不大。朝鲜缺乏旅游开发资金,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宣传渠道不畅,市场影响力较小。同时国际社会对朝鲜整体印象的负面评价较多也影响了边境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俄罗斯方面在景点开发方面没有新的项目注入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变化,同时三国边境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滞后,没有可以代表各自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难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第四,从服务意识看延边旅游从业人员普遍教育程度较低,特别是导游员素质不高,在导游过程中存在对旅游线路讲解不到位,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引起的投诉较多。朝鲜方面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以完成政治任务为目的,而不是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因此对游客提出的相关问题难以回答不能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需求。俄罗斯边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消极,通关程序繁杂速度缓慢,大量游客滞留海关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导致的退团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时俄方导游素质及工作热情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问题给旅游者带来很多不便。
三、中、俄、朝边境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尽管目前中俄朝边境旅游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延边州、俄罗斯及朝鲜在边境旅游方面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优势其市场前景也很可观,就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对今后中俄朝边境旅游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思考。
(一) 加快促进边境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打造大旅游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旅游全球化的趋势。薛莹(2002)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下,通过制定协议、章程、合同等方法,将旅游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与整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高的旅游产品市场体系,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3]。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关联性、互补性极高的产业,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更希望克服地域、交通和信息等障碍,寻求地域间资源和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区域的合作,提升区域旅游圈的竞争力,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旅游区域合作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基础。合作的内容是旅游系统各要素,如资源、市场、产品、资金、信息、人才等。合作的目的是拓宽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抑制区域间旅游业的恶性竞争,形成大旅游区域整体形象并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旅游区域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既是各地旅游自身的需求,也是我国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一批面广量大,又不能作为首选旅游目的地,但其自身又有很好旅游产品的城市和地区来讲,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旅游区域合作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即使是一些热点地区,由于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也需要通过旅游区域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而对一些旅游资源和产品相对缺少的地区,也希望通过区域间的合作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各地在区域上“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如何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提高旅游整体竞争力,更好地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中俄朝边境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加之朝鲜罗津-先锋地区开放程度不高,旅游合作虽然已有十几年的发展但进展相对缓慢。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三国边境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因此,加快促进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成为了加快发展图们江流域中俄朝边境旅游首要任务。中俄朝边境地区是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的腹地,借助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的大环境应由联合国开发署牵头协调三国政府,成立由三国边境地区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和组织。此机构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协调各国随时解决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旅游的正常进行。同时进行战略分析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在一体化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容中,首先是推进通关政策一体化的进程。其次是做好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分类评价并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开发旅游产品,特别是冬季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景区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则是通过旅游资源类型的互补和综合利用。再次是对旅游客源市场特点分析寻求市场机会的研究开发。
(二)加快构建中俄朝边境旅游一体化的战略框架结构
罗明义(2002)的研究中指出边境旅游是相邻国家之间相互开放边境口岸,按照一定的协议和约定,允许相邻国家的居民相互出入边境所进行的旅游活动。由于边境地区特定的地域空间及氛围空间高度整合,使其成为特殊的旅游目的地。边境旅游是对外开放的直接产物,是发生在边境口岸一定区域的旅游活动。由于边境旅游有其特定的地域空间及人文环境优势,因此优化旅游产业产品结构及其合理的空间布局是非常必要的,中俄朝边境旅游一体化战略目标定位要以打造在国际旅游市场整体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范围要根据旅游影响力的大小、旅游基础设施的现状,从短距离、小范围的区域合作开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先小环即中国—俄罗斯—朝鲜边境游。再中环即中国—朝鲜—俄罗斯—东蒙古游,从而最终达到环东北亚旅游区合作一体化进程。
(三)加快图们江区域三国边境地区信息化进程
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活动多样需求的服务性产品,它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及非物质性特征[5],同时又起到促进精神愉悦的作用并能够满足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综合产品。旅游产品特殊性决定了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得到的并不是旅游资源或旅游基础设施本身的所有权,而是“观赏与享受”“参与与体验”的权利是一种“接受服务”和 “旅游经历”全过程的感知与满足。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发生空间转移的不是旅游产品,而是购买旅游产品的旅游者。旅游产品不可移动性说明,他的移动本身是以其信息传播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旅游者的流动表现出来的。旅游产品信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对旅游者购买欲望影响越大其价值就易于实现。旅游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传统旅游产品促销已经制约了旅游的快速发展 [6]。
为增强图们江地区中俄朝边境旅游产品快速融入全球一体化市场,首先要加强周边国家主要城市的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国吉林省珲春市,朝鲜罗先市,俄罗斯海参崴),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化系统和电子商务,同时还必须加强区内各旅游城市间旅游网站及旅游产品销售门市的信息沟通,充分利用区内区外旅游信息网络加强与国际旅游网络的有机结合,随时了解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趋势、建立快捷的营销渠道。对于旅游目的地及其经营者而言,互联网为其降低向消费者,客户发布信息,向客户提供各种预定服务的成本提供了可能。互联网能够使旅游目的地经营者节省大笔原来花费在印制产品广告与分销系统等传统营销方式中的成本支出。互联网在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与旅游市场的终结者之间架起了共同的桥梁,构建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最终可以实现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从而促成旅游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实现边境地区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拉动边境城市内相关产业联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边民富裕,边疆繁荣,边境社会稳定最大化的目的。
(四)合作建设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现代交通的发展为开展旅游区域合作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近几年来,我国各地以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和支线机场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特别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为旅游区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交通的便捷使旅游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然而中俄朝边境的交通、通讯、公用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现状是制约中俄朝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国边境旅游基础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对朝旅游的四个口岸江桥的改造,其次是中俄边境口岸俄罗斯联检楼的改造,再次是朝鲜口岸到罗津先锋的54公里的道路建设,在改造与建设过程可以共同承担,减轻各自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快建设速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外部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五)充分发挥中俄朝边境区域旅游资源互补优势实施品牌战略
区域合作的基础主要是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协同效应是指合作各方具有一定的共性,相互组合产生叠加作用,提高整体价值和效益。这一共性可能是地缘上的,也可能是文化上的,也可能是交通上的。互补效应是指合作各方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个性,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鲜明的特色。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同时起作用,共性是合作的基础,个性是合作的要求。旅游地之间的资源互补性,为开展旅游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能。客观上要求各旅游地坚持地区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互补互促,以旅游产品和市场为纽带,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特、求险、求异心理需求。
延边州拥有的长白山五A级景观。其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垂直植物分带景观、雪景景观、生态景观以在国内外响有盛名。朝鲜、俄罗斯拥有的未被污染的海滨景区,原生态的旅游资源,环境清新宜人,并且朝鲜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及其他独特的文化。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原貌也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俄罗斯则拥有和东方迥异的文化等,因此打造山—海—情联动的旅游产品。即:图们江区域以长白山/白头山为龙头的“一山(长白山)、两海(朝鲜、俄罗斯海滨)、三国(中国、朝鲜、俄罗斯)、四俗(汉族民俗、满族民俗、朝鲜民俗、白俄罗斯民俗)”黄金旅游区域的建设。打造罗津—先锋、海参崴海岛度假旅游,长白山自然风光纳凉旅游,朝鲜族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三大休闲旅游中心板块。依托“图们江鸡鸣三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将图们江流域建成东北亚最具吸引力且较具影响力的休闲、度假、探险、寻觅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及地缘的特殊性。旅游产品的联动开发将会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中俄朝边境旅游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及外部环境的角度提出了中俄朝边境旅游的发展战略。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俄朝很多地区的旅游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发展,但在发展规模、发展程度上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延边地区旅游业发展快,接待人数相对较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旅游业颇具规模,市场前景好。而朝鲜边境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政治上的限制旅游开发滞后,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同时也影响限制了邻近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俄罗斯哈桑地区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退步旅游业发展缓慢。中俄朝明显存在着旅游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因此,中俄朝边境旅游发展从战略布局上考虑应当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并进行边境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通过这种合作不断开发处适应市场需要并能够满足游客需求的新产品。同时要扩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自然风光同民俗文化、边境风情有机结合,达到旅游产品结构向高标准高起点转化。在宣传方面要加大促销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整个中、俄、朝边境区域旅游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温艳玲等.环图们江“成长三角”旅游合作构想[M].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
[2] 孙永福. 图们江地区开发纪实[M].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1.
[3] 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4] 罗明义. 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5] 赵西萍. 旅游市场营销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 杜文才. 旅游电子商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温艳玲,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教授,理学博士
张倩玉,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
发展中地区 篇12
关键词:区域经济,小金三角,协调发展
近年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经济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而区域间新一轮的改革试验也开始探索各自不同的道路。内蒙古“小金三角”, 即指乌海、阿拉善、蒙西和棋盘井, 其中, 蒙西、乌达、西来峰、乌斯太、棋盘井5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工业开发区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有望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煤化工、盐化工基地。
一、对区域经济协调地区发展理念的理解
1. 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而且正朝着一体化、集群化、板块化方向发展。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状况看, 这种活力总是交替出现, 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 两大经济区域也在不断壮大。从“十一五”到现在我国出台的区域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文件超过了70余个, “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仅在2009年一年时间里, 国家就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 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区域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热点。
2. 内蒙古区域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地域辽阔, 自然资源丰富, 但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是农牧业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区。“十一五”以来, 内蒙古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 连续8年GDP增速保持全国第一。这对内蒙古在短期内摆脱穷困、实现经济上的腾飞产生了历史性的作用, 大大推动了自治区迅速发展的进程, 但与全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城市相比, 在质量和效益上差距还很大。“小金三角”区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炼焦烟煤储量丰富, 焦煤资源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又具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交通、通讯和金融等方面也都比较完善, 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时期, 这些都是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契机, 自治区提出在西部建设化工基地的产业政策也是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大好时机。
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格局分析, 东部盟市进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圈, 中部以呼包鄂为龙头的“金三角”势头正炽, 西部的“小金三角”区域的板块辐射带动作用亟待增强, 这也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宏观发展战略着眼点。“十一五”以来, “小金三角”区域又引进一些大项目, 有些已初具全国行业性生产大基地规模。预计到“十二五”期间, “小金三角”区域内可创造产值超过1000亿元以上, 财政收入260亿元以上, 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重要增长极。
二、内蒙古“小金三角”概况及发展现状
1.“小金三角”概况。
内蒙古“小金三角”地区地处黄河两岸, 跨乌海市、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和阿拉善盟阿左旗, 具体包括乌海市,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棋盘井镇和蒙西镇, 阿拉善盟的乌斯太地区, 境内拥有西来峰工业园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乌达工业园区、乌斯太工业园区5个自治区大型工业基地。入驻了许多投资上百亿的大型煤焦化、甲醇、发电、高分子材料、高载能、金属钠等工业项目, 虽然人口不多, 但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很是惊人。由于地域上的相邻性、历史的渊源性以及经济关系的内在渗透性与互为依存性, 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联系的经济区域。
2.“小金三角”发展现状。
在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中, 首次明确了以乌海为中心的“小金三角”地区这一概念。该地区主要包括乌海市的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 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 区域总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8.75%。该区域是东北、华北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区位优势明显。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 已形成海勃湾、乌达、海南、蒙西、棋盘井、乌斯太6个工业园区, 地区产业规模优势、工艺技术装备优势和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区域内交通设施日趋完善, 包兰、东乌、策吉铁路, 京藏高速公路、荣乌高速也在建设中、110国道、109国道穿地区而过, 民航机场已开通乌海至北京、呼和浩特、西安、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多条航线, 以乌海市为中心, 通往蒙西、棋盘井工业园区和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公路已打通, 周边盟市到达乌海的“1小时城市辐射圈”正在形成。2012年末, 该区域总人口达73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 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50亿元, 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6%。其中, 乌海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地市级行政区, 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到了“小金三角”区域的51%和6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在“小金三角”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小金三角”地区发展, 自治区于2010年6月召开了西部7盟市经济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打造内蒙古西部经济区的战略举措。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确立了包括呼包鄂核心产业圈、乌海次核心产业圈和集宁次核心产业圈在内的“一核两次”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乌海次核心产业圈的确立, 为“小金三角”地区发展明确了方向, 也为乌海市加快实现“两个转型”, 打造“小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小金三角”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内蒙古“小金三角”地区五个工业园区地处3个盟市行政区域, 在该地区良好的发展走势中, 潜藏着不少制约整个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已经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缺乏科学性区域发展规划。
以“小金三角”地区内五个工业园区分析, 五个工业园区地处3个盟市行政区域, 棋盘井、蒙西、乌斯太远离鄂尔多斯、阿拉善盟中心, 在空间地域距离上成三角结构把乌海市紧紧围在中间, 乌斯太工业园与乌达工业园、棋盘井与西来峰工业园距离仅一路之隔。随着五个园区崛起, 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行政上各自为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集中表现为不能有效统筹产业布局, 重复建设, 争矿产资源、争水资源、争铁路运力、争土地资源、争引进项目, 主导产品供应链趋同、价格恶性竞争、相互挤占市场、环保游击战等等, 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科学发展, 需要通过尽快构建科学性、前瞻性的区域发展规划来统筹加以解决。
2. 产业结构雷同。
该区域的产业以能源、化工、特色冶金和建材产业等资源型重化工为主。三地区资源依赖性产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存在趋同性和单一性。这些产业的产品系列在区域内产业难以建立较强的关联度, 加之历史、行政、地方经济利益等原因, 各地区多采取以项目带动开发的发展思路, 区域产品无序竞争, 导致了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资源浪费, 并直接影响到今后项目的引进和区域产业的发展, 降低了该区域整体经济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可持续发展。
3. 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难度大。
“十一五”以来, 随着“小金三角”地区重化工行业的崛起, 区域内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也随之增多。客观原因是:冬季在该区域形成的大气逆温现象影响近地面大气的对流运动, 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难以向高空扩散, 形成地面污染。主观原因是:首先, 区域内产业整体密集开发和重复建设、污染源密集分布、初级生产要素粗放投入等是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再次, 周边地区 (宁夏石嘴山市) 的工业污染总量持续刚性增长, 加剧了“小金三角”地区整体环境质量的问题。深层次原因是区域间的协作配合不完善, 未形成跨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模式。
4. 社会服务功能尚不完善。
该区域尚未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不完善, 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 同时, 区域金融机构的融资资本实力不足, 支持当地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等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大多依靠异地融资等方式得以缓解, 等等。
5. 商贸物流体系衔接不畅。
目前, 该区域主要以庆华物流园区、蒙西物流园区和庆鑫物流中心为核心构建起的“小金三角”商贸物流体系, 主要商品市场在价格、货源、服务、配送体系上各自运行, 物流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 同时,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信息平台建设功能缺失等问题, 导致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动力不足。
四、“小金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措施
今后十年是西部大开发深化时期,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重点区域开发力度, 自治区也正在制定“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及沿黄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小金三角”区域应抓住“沿黄经济带发展规划”这一契机, 以一体化发展、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发展理念, 创新协作机制,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业联动、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要素和完善服务体系, 将“小金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极”。
1. 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要结合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 重新修订中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用先进理念制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相关专项规划, 处理好园区与城镇、园区与园区、园区内部产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园区的设立、扩区和区位调整, 实现有序发展。适应发展需要, 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下, 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扩区、整合。统筹安排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等的相互衔接配套, 解决好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问题, 实施整体协调联动发展。
2. 统筹协调区域间的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小金三角”地区属沿黄河、沿京包兰铁路产业发展带。依托沿黄河、沿京包兰铁路线较好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设施和城市配套能力, 发挥比较优势, 集中布局产业, 错位发展, 形成重要的产业发展带。“小金三角”的产业结构, 总体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区域中心城市乌海要实现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工作, 要“退二进三”, 大力发展服务业, 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城市近郊重点发展污染小、附加值高的延伸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性产业。要立足现有优势产业, 充分利用自治区在西部建设化工基地的产业政策, 优先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同时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集中度, 延伸产业链, 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能力。“小三角”区域要加强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 统筹六个工业园区, 形成三大工业集中区, 打造大型PVC、焦炭和铁合金生产加工基地。区域应按照产业比较优势的原则选择产业, 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大幅增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加强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自然资源优势, 使资源在区域之间充分实现共享。对资源进行梯度开发, 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 统筹区域经济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 使园区内的重点骨干企业打破地区限制进行扩张、整合, 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乌海为中心构建自治区西部城市圈, 开拓探索出一条五个工业园区与乌海城市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依托乌海市作为中心城区的优势, 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 形成商贸流通及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创新能力, 完善体制机制, 使区域内部更加协调, 与东中合作更加紧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整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成为支撑内蒙古及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产业承载区。依托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使产业向高新材料、建材、冶金、化工、电力、物流等六大领域发展, 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以及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出效益高、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循环经济聚集区, 初步构筑起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煤化工、氯碱化工、冶金制造、综合物流等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依托棋盘井、海南西来峰、乌达和乌斯太工业园区, 形成煤炭、焦化、化工、建材、冶金、高载能等产业集群。依托海勃湾和碱柜绿色环保工业区、发达的灌溉农业, 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通过上述调整, 使乌海市、蒙西工业园区、棋盘井、海南西来峰、乌达和乌斯太工业园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各自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减少重复建设, 形成一致对外的共同市场, 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4. 合理有序地利用资源。
按照资源、产业、地域优势, 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 形成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区域各成特色和互补并存的区域经济格局, 实现企业相配套、产业再分工和集聚, 真正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合理有序地利用资源。一是强化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地质勘察工作, 科学制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尤其是保护开采好现有煤炭资源, 使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结合目前的需要量, 对煤炭生产进行总量控制。以乌海为例, 原煤控制在3000万吨/年左右, 焦炭控制在1000万吨/年左右。运用先进技术实行保护性开发, 对现有煤矿实行扩容提质, 达不到规模的要全部关停, 同时努力提高煤炭的回采率。原煤要力争全部就地加工转化, 基本上不再外运。二是通过开辟新的资源基地, 尽量减少对本地资源的依存度。如, 利用蒙古境内的优质焦煤来缓解“小金三角”地区目前的煤源紧张问题。三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努力改变以基础产业为主的情况。加快煤化工、盐碱化工、硅系列等产品的深入研发力度, 延伸产业链, 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 减少对资源的依存度。
5. 综合整治区域环境。
过去, 乌海和周边的棋盘井、乌斯太一起被称作内蒙古的“黑三角”, 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煤炭资源丰富, 但最主要的还是环境太差, 污染严重。从2004年开始, 内蒙古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坚决关闭20万吨以下生产规模的所有小焦炉。近年来, 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低水平、高污染企业进行清理关闭, 加速电石、PVC、煤焦油、盐碱产品的深加工, 实施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矿热炉气的回收开发利用, 争取上一批高效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发电、热发电及建筑一体化技术与设备项目, 发展硅镁合金深加工产业, 形成核心竞争力, 提高新技术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规模和贡献率。同时, 大力推进节水节能节材,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现已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一个, 自治区工业园区三个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逐渐形成了区域大循环, 园区中循环, 企业小循环的格局, 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当初让人避而远之的“黑三角”正在成为发展迅猛的“小金三角”, 短短几年时间, 企业数量削减了近1/3, 三地的工业产值却保持了稳中有升。
区域内的要素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分化、组合、聚集要首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要积极治理生态环境, 加强能源重化工业污染源防治和生态保护, 合理开发水资源, 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人居环境。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建设重大项目、开发改造城市时, 要严格进行专家咨询、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实行公众听证制度, 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对生态的影响, 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 优化产业布局, 严格环保准入标准, 淘汰落后市场工艺和技术, 实施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在公共领域、环保、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改善工业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关系, 促进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带动和促进区域的更好发展。
6.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小金三角”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其中的区域中心城市乌海市更要突出“小三角”地区的城市中心地位,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 积极开展与棋盘井、蒙西、乌斯太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城市的工作, 加快城市扩展与人口集聚, 实现从工矿型城市向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一要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 健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加快形成西部地区大交通、大流通的格局。二要稳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快构建区域生活消费服务中心, 使其尽快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三要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丰富和活跃居民文化生活。四要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用良好的软环境和健全的社会公共服务, 吸引投资, 促进区域较快发展。五要增强区域金融机构实力, 吸引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股,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 提升资本实力服务三地经济发展, 形成三地金融优势互补、金融资源共享的合作格局。
7. 建立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以“小金三角”地区的乌海、乌斯太被列为内蒙古西部物流区域的物流节点为契机, 在区域工业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 加快地区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 共享区域内物流枢纽的货运及配送通道等方面的信息,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立煤炭、铁合金、PVC等产品交易中心。同时, 开辟空铁陆河运输的综合功能, 加快建设深入矿区、工业园区的铁路专用线和主要干线的集运站场, 形成覆盖蒙西经济区的客运快速化、货运重载化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把区域建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相关配套设施健全的西部交通枢纽。
参考文献
[1]张学刚《.乌海市加快“两个转型”打造“小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研究》2012年9月25日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2]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2012年07期
[3]贾敬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 2011年05期
[4]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及沿黄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2010年4月28日
【发展中地区】推荐阅读:
新兴发展地区07-16
民族地区发展10-13
跨地区发展05-12
地区发展指数05-18
地区综合发展09-20
发展贫困地区09-13
东部地区发展政策09-22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10-17
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06-12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