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区发展

2024-05-12

跨地区发展(精选10篇)

跨地区发展 篇1

摘要:近年来, 跨地区发展正在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接受和推崇, 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入到跨地区发展的行列之中。本文描述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 阐述了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发展途径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历程

1. 城市信用社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1995年。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出现了第一批城市信用社。他们的定位是:立足于当地, 服务于当地, 并且为中小企业提供金额支持。这一阶段在1994年—1995年达到高潮, 全国城市信用社迅速增加, 达到5000多家。随着城市信用社的快速发展, 一些潜在危机逐渐显现, 如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等等。

2. 城市商业银行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1995年—2004年。1995年7月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成立, 此后, 各地城市信用社纷纷转变经营模式, 转向于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 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有100多家, 营业网点近6000个。但由于在此阶段, 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只能在所在地范围内开办分支机构, 因而各项业务活动进展缓慢。

3. 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阶段

这个阶段起始于2004年至今。2004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 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重组改造和联合, 并允许达到监管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2005年12月, 安徽徽商银行成立, 成为全国第一家由省内地方金融机构重组而成的省级商业银行。2006年4月, 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成立, 成为全国第一家跨地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随后, 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入到跨地区发展的行列中。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 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 使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 因而造成其客户流失。例如, 一些企业在规模较小时, 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关系很好, 但当这些企业实现跨地区经营后,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地区经营, 无法再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所以它们只能放弃城市商业银行而选择其它银行, 这样就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再如, 银行卡的发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追逐的热点, 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如果异地没有营业网点, 就无法扩大这方面的业务。所以, 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 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 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分散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有限, 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中, 也不能把资金过度集中投入, 这样也会带来风险。而跨地区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散风险的问题。一方面,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资金投入,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以达到分散投入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 跨地区发展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息, 以避免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客户, 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 就很难获得客户在异地的信息, 久而久之, 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所以, 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 以分散风险。

(3) 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外资银行大量涌进, 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各家商业银行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实行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 就会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一方面本地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又无法向外地拓展市场。显然, 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 实行跨地区发展, 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以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2. 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

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自身实力增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逐步化解其历史包袱, 降低了不良贷款率, 转变了经营方式, 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 成为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城市商业银行, 无论在规模方面, 还是在效益方面, 都有着迅速的发展。例如上海银行、北京银行,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位居全国银行业前列。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 使其有能力跨地区发展, 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已有59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实现了跨地区发展, 占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41%。

(2) 政策允许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 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 不允许跨地区经营, 即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 这一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 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肘。自2000年开始, 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 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顺应潮流, 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11月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 然后在2006年又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由此, 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随后, 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实现跨地区发展。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途径主要二个:

1. 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是指城市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 到其它地区开设分支机构, 实现跨地区经营。例如, 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了分行, 北京银行在天津设立了分行等等, 就是采用这一方式开展跨地区经营。

这种方式有其不足:第一, 难度大, 时间长。由于完全依靠自身积累去扩张, 短时间内难以筹措到跨地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再加上市场风云变幻, 银行的经营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 这又会加大扩张的难度。

第二, 可能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采用这种方式跨地区经营, 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势必会分散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不够强, 管理跟不上, 将会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2. 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是指在某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 对某一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的多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合并重组, 成立一家新的城市商业银行, 从而使这个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地区经营。例如, 安徽徽商银行, 就是在合肥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 吸收安徽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淮北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淮南、铜陵、阜阳科技、鑫鹰、银河、金达七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此外, 还有江苏银行、吉林银行、长安银行、龙江银行等, 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省内跨地区发展。

这种方式的优点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 融合性强。由于重组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同属于一个地区, 涉及面相对较小, 协调相对容易。第二, 见效快。完成重组后, 原有的各城市商业银行在各自城市的机构、网点, 就成为新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的分支机构, 从而迅速实现了跨地区发展。第三, 避免区域内的竞争。兼并其它城市商业银行, 既可以节约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费用, 又可以消灭竞争者。

四、结束语

城市商业银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跨地区发展, 发展势头良好。但伴随着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如跨地区发展时缺乏科学规划, 大家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业务高度同质化, 无自己特色;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等。因此, 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02

[2]李晓华肖飞: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探讨.银行家, 2009.08

[3]虞群娥祁扬: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再思考.浙江金融, 2010.01

重构资源跨地区配置机制 篇2

近些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始终干干停停,主要症结是相关各方利益难以平衡。而利益之所以难以平衡,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种合理的谈判机制。

治水乃是天下之大事。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述中,大禹就是因为成功地完成治水大业,而受禅于舜。德裔美国学者魏特夫曾在1957年出版了一本专门从治水的角度解释中国历史的著作《东方专制主义》。在这本引起广泛轰动与争议的著作中他提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治水社会”(Hydraulic Society)。因为治水涉及范围很广,工程巨大,必须通过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高度集中才能完成。正是这种高度集中造成政治权力的集中。

尽管这样的观点从历史上看是站不住脚的,但它也确实描述了一种解决资源的跨地区配置的机制,这种机制正是目前政府所广泛使用的。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各种重要资源都面临跨地区配置的问题,举其大者如劳动力、土地、煤炭、石油、粮食,以及水资源。从学理上说,可以由两种方式进行配置,这两种方式目前也都有所使用。

粮食、煤炭、石油等资源基本上是自由流通的,借助于市场机制,由生产者、经销商与消费者通过直接的平等谈判进行跨地区的配置。

水资源的配置却遵循另外一套机制。这里没有市场,没有供需双方的直接、平等的谈判。相反,在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或者它的相关部门,比如水利、财政、综合管理部门——是主角。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决定上马这项工程,而被要求输出水资源的湖北等地,不得不与中央政府进行谈判,向中央政府要求得到它认为合理的补偿。将获得水资源的地方政府在这一谈判过程中似乎是缺席的,即便它为资源付出代价,也是向中央政府支付。

这样的模式行之已久,它也是50年代的集中计划体制的重要特征,并被认为是这种体制的一大优势,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特定环境下,这种模式也确实具有高效率的优势。正是借助这种优势,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修建了数量极为庞大的跨地区的资源调配工程,典型就是各地大大小小的水库截水、调水工程,比如,本来就缺水的山西反而向北京供水,河北北部的贫困地位为了保护北京的水源而放弃发展工业等等。

这些工程之所以得以实施,乃是因为中国的实际政府架构是单一制的,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拥有巨大的支配权,这样,上级政府就可以把自己的规划强加给下级政府,把资源在下级政府之间来回“调拨”。付出和得益的双方不用直接进行交易,进行谈判,而是在上级政府那里统一结算,由上级政府为资源定价。

这种资源跨地区配置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特定条件,这就是整个政府体系具有较强政治动员能力。下级政府无条件服从上级政府的决定,民众也无条件地服从政府的决定。80年代以前这种条件也许比较充分,此后,这种条件就逐渐不那么完备了:民众逐渐敢于大胆地主张自己的利益,而不会听任地方政府随意处置;爱民众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政绩考核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官员同样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地方利益意识,对上级政府要求自己付出代价的决定不再轻易顺从。

于是,很多大型工程的建设都遇到了麻烦,南水北调与它之前的调水工程相比,所遇到的阻力就大得多。而且可以设想,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分化将会越来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资源跨地区配置的机制恐怕不能不进行调整。设计大工程的专家们、主导大工程的中央政府不能不承认下面几项原则:地方政府的权利与利益、民众的权利与利益,都是不能忽视的。任何大事,都不能让任何人单方面地付出;凡有付出,都应当得到合理的、充分的补偿。

那么,如何能够让补偿合理而充分?比较可取的办法是让资源的输出与输入方直接进行谈判,而上级政府,比如中央政府充当谈判的主持人。相关地方政府及民众代表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在中央政府监管下,对相关的补偿、对资源出售价格、乃至于供应、工程维护等等事务进行管理。

跨地区发展 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 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 不允许跨地区经营, 即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 这一经营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 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制肘。自2000年开始, 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地区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 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11月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 然后在2006年又发布了《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正式明确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由此, 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随后, 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实现了跨地区发展。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 使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 因而造成其客户流失。例如, 一些企业在规模较小时, 与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关系很好, 但当这些企业实现跨地区经营后,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地区经营, 无法再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所以它们只能放弃城市商业银行而选择其它银行, 这样就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再如, 银行卡的发放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追逐的热点, 但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如果异地没有营业网点, 就无法扩大这方面的业务。所以, 城市商业银行有必要跨地区发展, 以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 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分散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有限, 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中, 也不能把资金过度集中投入, 这样也会带来风险。而跨地区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分散风险的问题。一方面, 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资金投入,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以达到分散投入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 跨地区发展可以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信息, 以避免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客户, 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 就很难获得客户在异地的信息, 久而久之, 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3. 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平竞争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外资银行大量涌进, 导致国内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各家商业银行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实行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 就会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一方面本地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另一方面又无法向外地拓展市场。显然, 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不公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 实行跨地区发展, 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以提高自身价值和竞争力。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科学规划, 扎堆进入发达地区

从已经实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来看, 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 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劣来制定科学的、清晰的规划, 而是纷纷选择进入发达地区。据统计, 已实现跨地区发展的59家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中, 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有45家, 位于珠三角经济圈的有11家, 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有39家, 合计95家, 占比59%。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平衡状况, 也使得这些地区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

2. 业务高度同质化, 缺乏自己的特色

对于大多数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异地分支机构的业务单调且雷同, 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落后, 在其原有的科技系统平台上, 一些新型产品、新的功能无法运行, 从而制约了其产品创新活动。

3. 定位模糊, 竞争力不强

城市商业银行在未进行跨地区发展之前, 定位是清晰的: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但实现跨地区发展之后, 定位开始模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扩大规模, 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 盲目与国有银行、其它股份制银行争夺大企业、大项目, 结果导致成本上升, 利润下降。

4. 盲目扩张, 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

近年来, 随着跨地区发展的不断推进, 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和增长量均创历史记录, 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三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 2009年前三季度贷款增长速度分别为:61.95%、58.43%和40.09%, 分别为去年同期增速的1.78倍、I.87倍和1.79倍。这直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例如, 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的16.15%下降至2009年9月末的l1.25%;南京银行更是从24.12%下降至13.2l%。

5. 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 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缺乏日渐显现。由于历史的原因, 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员整体素质远不如国有银行和其它股份制银行。而必要的人才是确保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前提, 因此, 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进程已受到制约。对异地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管理也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连续性面临挑战, 有的“过度管理”, 有的过度放松“。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建议

1. 坚持自身优势, 明确自身定位

目前, 我国银行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立足于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国有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 而对中小企业则设置了较高的融资门槛。同时, 外资银行鉴于目前在经营范围和营业网点方面的劣势, 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的争夺上。在这种格局下, 城市商业银行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是明智选择。首先, 这种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无论从资产总量上, 还是从资本金规模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上来看, 城市商业银行都处于劣势, 无法与它们直接竞争。所以, 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 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其次, 城市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发展中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 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可以说, 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完美契合。

2. 不断创新, 提高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过程中, 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雷同单调等问题, 是快速发展中难以避免的, 但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 加以改进。例如, 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服务产品;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这将会更好的赢得市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如北京银行率先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其发放的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占北京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总额的90%以上;宁夏银行在全国首家开办伊斯兰银行业务, 填补了内地金融服务的空白。

3. 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地区发展时, 应做好科学规划,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扎堆进入发达地区、业务雷同等问题。并且可以考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县城设立支行;二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例如, 南京银行参与发起设立了芜湖津盛农村合作银行, 成为首家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

4. 大力培育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 银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保证跨地区发展的顺利进行, 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各类人才。除了引进所需人才外, 城市商业银行应将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要建立合理的培养机制、晋升机制、薪酬制度, 以激励企业员工;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培养员工的使命感,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02

[2]虞群娥郭扬: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再思考.浙江金融, 2010.01

跨地区发展 篇4

记者:江社长,您好。我们知道《楚天都市报》曾经办过地方版,由于各种原因停办。这一次的地方版与前者有何区别,创办的目的何在?

江作苏:曾经的地方版是没有独立刊号的,新创办的地方版则拥有独立刊号。再次创办全新的《楚天都市报·襄樊版》,旨在进一步放大《楚天都市报》的品牌优势,助力襄樊的发展,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为当地市民奉献更实用、更“合味”的精神食粮;与当地媒体协同共进,做大做强文化传媒产业。

记者:这份报纸的创办与集团已有的规划是否不谋而合?

江作苏:媒体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们的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与地方发展相配合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武汉为主,襄樊、宜昌为副的“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这两个城市既然是副省域中心城市,就应该有相对应的文化产业,主要是报纸。但仅仅有地方报纸是不够的,因此省级党报集团去办报是合理的,省委宣传部也支持。

目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已在宜昌全资收购了《三峡晚报》,而《楚天都市报·襄樊版》的创立又使得集团在“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战略上实现了全覆盖,完成集团三地“金三角”报业战略的布局。

记者:请您谈谈《楚天都市报·襄樊版》创办的具体过程?

江作苏:曾经的地方版停办后,集团就在着手寻找新的刊号,后来和《荆州日报》谈,他们主管的一张《科教导报》整体划转,就是现在《楚天都市报·襄樊版》的刊号。接管后,如果走外延式发展路线,本来是可以再新办一种报纸的,但集团选择了品牌延伸的战略,把刊号用于《楚天都市报》的品牌強化和延伸。

这样的举措与集团实施的“一主两翼”的媒体发展战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所提出的“一主两翼”是以报纸为主,以期刊和新媒体为两翼。湖北地处中部,时应中部崛起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期,2008年我们贯彻这个战略就有了一些新的发展。现在创办《楚天都市报·襄樊版》符合国家对于报业资源优化调整的策略,又使得我们的报业继续做强,这是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的选择。同时,受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平面媒体在时效上要快上加快,要更加贴近读者,为当地和周边城市的读者服务,才能赢得一席之地,所以,创立地方版等贴近性的服务就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记者:您觉得异地办报在具体创办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另外,与《辽沈晚报·铁岭版》有何异同?

江作苏:关键问题是要地方党委支持,如果地方党委不支持,就不好办。这次总署批我们的报告时,就专门问襄樊市委支持不支持。我们专门给襄樊市委书记写报告,他很开明,同意我们去办。如果市委支持,又有独立的刊号,应该说在具体创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少了很多。

“铁岭版”是《辽沈晚报》和《铁岭晚报》合作,用《铁岭晚报》的刊号创办的,而襄樊版是独立的刊号,是利用都市报的品牌优势和办报人才去独立办报。下一步我们也准备学习铁岭的办法,现在已经在和一家地市报的晚报在谈。目前襄樊版的发行主要依靠随都市报赠送,但仅仅是过渡阶段,水土相服后肯定会独立发行。

记者:《楚天都市报·襄樊版》创办之后,会加剧襄樊当地的报业竞争吗?

江作苏:竞争是肯定有的,但创办该报之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襄樊已经拥有新闻资源和信息资源,已经为了解襄樊读者的需求、办好地方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楚天都市报》在襄樊有一定发行量,增加地方版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强了地方性和服务性,不会像新办一种报纸那样与原地域上的报纸产生新的恶性竞争。

记者:地方版是否会造成新闻同质化呢?

江作苏:目前襄樊已经有了一家办得不错的晚报,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可能还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省报丰富的新闻、文化资源,会帮助地方版办出不同特色的副刊、新闻版以及服务性的栏目。不同的眼睛看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觉。省报在报道的角度、力度上与地市报都会有区别,省报可以从全省甚至全国的角度来看待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活,同时也可以把某一地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湖北其他地方联系起来看。这可能是单独一个地市媒体不太容易做到的。

记者:在成功创办《楚天都市报·襄樊版》的基础上,集团还有新的规划吗?

江作苏:“金三角”构建后,将以此为基地继续向外辐射。目前,《三峡晚报》运行较好,2008年广告收入达4800万元,比收购时翻了一番。基于《三峡晚报》的运行经验和《楚天都市报·襄樊版》的成功创办,下一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实施广告经营三地联动的策略,加强“金三角”各自广告公司间的合作,拉长产业链,提供增值服务。在发行上将依托楚天发行总公司,进一步做大襄樊版,力争今年年底实现10万份的发行目标。

跨地区农民工工资支付有保障 篇5

《办法》所指跨地区农民工工资支付, 是指辽宁省境内跨市之间建筑施工单位发生的农民工工资拖欠。而所指跨地区建筑施工单位是指跨地区成建制建筑施工单位。目前跨地区建筑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主要有以下的情形: (1) 建筑施工单位跨地区施工, 招用农民工, 工程结束后返回原地, 出现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2) 建筑施工单位跨地区施工, 委托劳务公司招用成建制农民工, 工程结束后, 返回原地, 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 (3) 建筑施工单位跨地区施工, 施工所在地工程项目部在施工期间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4) 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的项目工程, 跨多个地区施工, 在工程量较少的地区没设工程项目部, 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5) 其他跨地区企业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上述这些情形的纠纷发生后, 应由农民工工资拖欠发生地的市级劳动监察部门向省劳动监察局反映, 并出具书面情况说明。省劳动监察局根据情况反映, 对拖欠金额10万元以下、投诉人10人以下且工程已经结束返回原地的, 交由建筑施工单位工商注册地劳动监察部门处理;对拖欠金额10万元以下、投诉人10人以下且工程正在施工期间的, 交由建筑施工单位工商注册地劳动监察部门协助用工所在地劳动监察部门联合处理;对拖欠金额10万元以上、投诉人10人以上的, 无论工程结束还是正在施工期间的, 均由建筑施工单位工商注册地劳动监察部门协助用工所在地劳动监察部门联合处理。其他跨地区企业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视具体情况处理。

跨地区发展 篇6

未来面对新能源发展机遇与挑战,需要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对特高压输电定价的相关研究有利于我国特高压输电战略的发展,也是电力市场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目前国际上输电定价基本方法,一般先采用会计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确定输电网或某个输电工程的年收入需求或年度最高允许收入;然后采用各种分摊方法,如邮票法、兆瓦-公里法、合同路径法、边际潮流法、成本对应法等,将年收入需求在各项输电交易中分摊。国内对特高压输电定价理论和方法研究较少,在输电价定价方面,多围绕激励性机制下输配电价格管制定价模型开展研究[1,3]。

一、我国特高压输电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特高压输电定价是发展特高压电网的核心问题。从目前我国特高压电网已批复的输配电价来看,大多采用两部制电价法,部分采用单一制电价法。目前我国特高压电网缺少合理的输电价形成机制。为发挥价格的引导作用,更好地促进特高压电网的发展,亟需研究特高压输电定价合理方法,制定科学的输电定价机制。

二、国外跨国跨地区输电定价经验

(一)美国输电定价经验

美国加州市场的跨区输电价为转运费率。加州市场中,电网按产权关系分三大区域,加州北部电网属PG&E公司,东部和中部电网属SCE公司,南部电网属SDG&E公司,加州电网统一由ISO运营。不论转运交易方式如何,加州ISO运营的电网只负责输电,由交易的组织者(SC)支付给ISO相应的输电费,这种输电费即为转运费。在加州市场,每个转运交易的组织者都必须向ISO支付转运费,转运费为转运费率与电量的乘积。其中,电量为计划或实际的转运交易电量或直供用户用电量,转运费率因受电端电压等级的不同分为高压电网转运费和低压电网转运费两种类型。当受电端电压为200k V及以上时,转运费为高压电网;当受电端电压低于200k V时,转运费为高压电网输电费与低压电网输电费之和。受电端电压等级根据加州各输电公司的输电收入需求之和除以其输电网络供电负荷总和来判断。

(二)澳大利亚输电定价经验

澳大利亚能源市场委员在2013年2月对国家电力法关于跨区输电收费的内容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法规对跨区输电准许收入分摊做出了详细规定,并开始对跨区输电收取负荷输出费。跨区输电的准许收入依据相关设备资产确定。对某个区域内向区域外送电的节点相关的资产采用边际成本定价,其费用计入受电区域的准许收入进行分摊。跨区输电网的准许收入首先分成地域性和非地域性两部分,各部分均为50%,或依据对未来网络使用程度的合理估计及投资需求确定两者比例。非地域性的准许收入采用邮票法分摊给跨区输电网的使用者。地域性的准许收入采用改进后的反映成本的网络定价法(Cost Reflective Network Pricing Methodology,CRNP)分摊给各负荷节点。

(三)英国输电定价经验

英国跨区输电费主要包括线路连接费和系统使用费。线路连接费包含部分资产总值与折旧率(目前采取40年内2.5%的直线折旧率,以后将会根据新出台的RIIO条例采取45年内2%的折旧率)的乘积,部分净资产值与收益率的乘积(根据零售价格指数评价法为6%,或根据现代等价资产评价方法为7.5%),发电厂专项维护费以及当年的输电设备运行成本。还有其他的线路连接费,例如一次性工程收费,各项杂费等。计算用户需支付的线路连接费不需要用户数据。

系统使用费通过电网使用费(Transmission Network Use of System,简称TNUo S)的形式征收。国家电网(NGC)对输电定价首选方法是所谓的与投资成本相关的定价(Investment Cost-Related Pricing,简称ICRP)。ICRP定价法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当服务的价格能够反映高峰负荷时段供电导致的增量成本时,不同位置的用户就能获得有效的经济信号。单个节点上的TNUo S价格被定为每条线路上的功率变化、线路长度与线路单位成本这三者的乘积在所有受影响电路上的变化值。这些成本主要被归为输电系统的投资成本,输电系统的维护成本以及为保障系统能够安全批量供电所花费的成本。

三、启示与建议

1.输电定价方法应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国外跨国跨地区输电价格以基于成本的政府定价方式为主,如综合成本法、边际成本法等。我国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应采纳更合理的定价方法,如采用综合成本与边际定价方法相结合的定价方法。

2.输电价体系应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国外跨国跨地区输电以接网费和电网使用费为主,我国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可适时在电价体系中引入接入(出)价,用于回收电厂专用送出工程成本和回收用户专用接出工程成本,有利于电厂公平竞争和用户公平负担。

3.建立和完善两部制输电价格结构,适时发展三部制输电价格结构。多数国外电力市场在跨国跨地区输电交易中都采用两部制定价。此外,有的国家在两部制价格的基础上,附加了安全成本。我国跨区省输电价有必要在建立和完善两部制跨区省输电价格结构的基础上,考虑适时发展计及电网可靠性成本的三部制定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梁劲,王先甲,周静,周策,刘坤.激励性机制下输配电价格管制的定价模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4,32(12):1-4

[2]王成文,王绵斌,谭忠富,张蓉.适合我国输配电价的激励管制模型[J].中国电力,2008(2):12-15

“跨地区经营”对所得税的影响 篇7

跨地区经营, 从纳税的角度, 指的是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跨地区经营企业”。跨地区经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分支机构可以作为独立法人, 二是分支机构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对于第一种情况, 设立的分支机构可以在当地作为独立的经济体进行纳税申报工作;针对第二种情况, 税法上财务汇总核算、就地预交的征管办法。即不能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不能在当地申报纳税, 要由总部进行汇总缴纳所得税。之所以会有这一项规定, 主要是因为一些公司的分支结构, 经营规模较少, 无法进行独立核算, 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营状况, 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不利的。虽然这项规定有利于规范企业对分支机构的管理, 但是对企业纳税工作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文章分别从跨地区经营对纳税工作的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 两个角度来分析“跨地区经营”对企业纳税工作的影响。

二、“跨地区经营”企业纳税的影响

(一) 对企业纳税的不利影响

首先, 对“跨地区经营”实施汇总缴纳之后, 总部就需要收集统计各个分支机构的收入水平、成本支出、职工人数, 据此确定各自权重来计算缴纳各自应该负担的税额, 这无疑使得企业的纳税申报程序更加复杂, 增加纳税成本。而且, 如果总部和分支机构所在区域适用税率不同, 比如总部机构所在地针对某经营领域有税收优惠政策, 而分支机构则没有。这样一来的话, 总公司和分支机构就要分别按照各自所在地区的税率计算, 再将应纳税额在总部进行汇总之后清算。在实际工作中, 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涉及到的汇总纳税程序较为复杂, 个案之间又各有特色, 很难有统一的处理标准, 很多企业只能选择上门申报的方式处理申报工作, 增加时间成本。

其次, 由于是跨地区经营, 不同地区之间在政策解读和适用上, 都有所差异, 这就导致总公司计算纳税额的口径会多少会有些不同。比如, 如果分支机构在财产方面发生了损失, 需要税前列示损失。需要分支机构在当地的税务机关开具证明文件, 总公司取得之后再向所在地的税务机构申报税前扣除。可见, 汇总申报之后, 需要企业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及以保证纳税申报工作的顺利完成。

最后, 实施汇总申报之后, 处于低税率地区的分支机构可能不再享受优惠政策。跨地区经营之后, 各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原本处于优惠区域的分支机构, 一旦实施汇总申报之后, 就需要和总公司汇总计算应纳税额, 导致分支机构多缴纳税款。比如, 分支机构一般经营规模较小, 盈利能力也有效, 如果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可以作为小型微利企业, 享受20%所得税率的优惠政策。但是, 一旦汇总申报之后, 分支机构和总公司作为一个整体, 在当地就不再作为小型微利主体存在, 需要按照正常税率进行纳税, 增加了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

(二) 对企业纳税的有利影响

第一, 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的时候, 有些费用是按照比例在税前列支的。例如广告费可以按照销售收入的15%税前扣除, 职工教育经费可以在应付职工薪酬的2%的比例范围内进行税前扣除, 跨地区经营之后, 各个分支机构不在分别列示, 而是在总部统一核算这样一来到的话, 某一区域超出范围的成本支出, 可以在整个集团内部进行调剂使用, 以便于充分使用税前扣除限额,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第二, 跨地区经营的企业, 由于其各个分支机构的盈亏都汇总在一起计算缴纳所得税, 机构之间的盈亏能够实现互抵, 即一家企业的亏损能够在汇总计算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进行扣除, 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获得一定的税收利益。所以, 汇总纳税提高了企业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第三, 从征管税收的税务机关角度, 其实是减少了征管的对象, 对于一个大型跨地域经营的集团企业, 税务机关只要与总机构进行纳税申报工作的对接, 可以大大减少征收的工作量和工作层次, 能够确保税款可以及时地足额纳入国库, 大大节约了税款征收的时间。

三、应对“跨地区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 深入研究现行税收制度

对于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来说, 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不同地区之间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总公司对各分支所在地区的税收制度, 都有深入的了解。比如, 如果当地税收优惠力度较大, 而分支机构又有独立核算的会计制度, 可以考虑设立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 这样一来可以更大程度上享受到当地的优惠政策。如果分支机构所在市场前景并不明朗, 不具备独立核算的能力, 可以设立分公司, 如此以来, 分公司一旦产生亏损, 可以用来抵扣其他分公司或是总公司的盈利, 以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总之, 跨地区经营涉及到的区域较广, 无论是更好的处理纳税申报工做, 还是考虑更合适的投资形式, 都需要对个地区的税收制度政策有深入的了解。

(二) 加强税务机关之间的联系

企业对税收制度的理解和税务机关之间, 可能存在某些差异。如果企业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税务工作的话, 会给纳税工作增添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比如, 财税[2016]86号文件对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的抵扣问题, 进行了最新的解释。虽然和之前的文件没有太大出入, 但是各地执行标准如何, 具体的抵扣流程如何操作, 企业还是有必要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以最终确认抵扣方案。此外, 企业还应该加强针对税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对于跨地区经营企业的纳税有深入的了解, 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督促他们不断地进行总结, 遇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税务机关学习, 以加深对相关税收政策的了解, 最大限度地减小在实际执行制度过程中由于误解政策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于“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来说, 涉及到的地区更多, 对政策解读的差异性可能更大, 所以加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联系就显得更有必要。

(三)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于实施汇总申报的企业, 需要将总公司和分支机构的财务信息在总部汇总分析之后, 再由总部做进一步的申报工作。这就对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各分支之间的财务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一旦出现沟通上的障碍, 就会给总部的申报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企业必须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一个可以让总公司和分支机构能够同时操作和交流的网络平台。比如, 某公司近年来一直注重建设区域之间的财务平台建设, 各区域分支机构和总部共用一套财务系统软件, 区域的财务情况可以再总部同步更新。这样一来, 极大的减少了沟通的难度, 有效降低了汇总纳税的成本。高效的财务软件, 对于“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当然, 企业不是仅仅引入软件那么简单, 对于员工的培训才是有效发挥软件作用的关键。所以, 企业还应该组织专门针对税务和财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当然, 作为征税主体的税务主管部门, 也应当以合适的方式切入到企业税收信息技术管理中来, 以便实时掌握总分值机构的报税情况, 大大提高双方工作的效率。

(四) 加强税收筹划

虽然汇总申报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但是由于其经营区域税收政策存在一定差异, 给纳税筹划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企业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例, 尽管现行的所得税法已经取消了大部分的地区性税率优惠, 但是针对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依然存在。因此, 针对“跨地区经营”企业如何利用区域进行纳税筹划, 主要有以下两个主导思想:第一, 尽量将其总部机构设立在西部地区, 并将分支机构在不影响经营的情况下也设立在西部, 然后在各分支机构之间合理分配资产、人员、经营收入, 以扩大西部地区分支机构的分摊比例;第二, 将总机构搬迁到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税率的地区, 而在非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基本原则如下:将总部设立在西部地区最优。在不能将总部设立在西部地区的情况下, 可以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同时, 尽量提高西部地区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资产总额, 从而相应提高其分摊比例, 降低企业所得税总体负担。当然, 企业若要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 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 具体规定不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在此就不再赘述。

四、总结

对“跨地区经营”企业实施汇总纳税, 改进了我国所得税的征管模式, 也给企业创造了做大做强的机会。总公司可以利用分支机构之间的盈亏来降低公司的整体纳税所得税, 以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当然, 汇总纳税也给企业的税务和财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对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来说, 也是一个挑战。所以, 企业应该对此做好充分准备, 也享受政策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郭英杰.跨地区经营总分机构所得税汇缴的操作实务.注册税务师.2016 (2)

跨地区发展 篇8

尽管跨地区救援行动已经实施, 但由于种种原因, 各地区、各部门指挥信息不能充分共享, 使得跨地区力量调

1 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共享的现状与问题

1.1 信息“孤岛”现象的制约

公安消防部队是我国灭火和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 近10年来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随着GIS技术广泛应用, 消防部队及其他应急部门的信息系统迅速增长。这些信息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地区和部门为中心孤立地发展, 致使各自成为信息孤岛。尽管公安部出台了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建设的一系列规范标准, 但是由于有的地方指挥系统早已建成, 不易更改, 加之有些标准是推荐性的, 所以一时并不能完全统一。以普遍采用的GIS系统为例, 有的运用Mapinfo, 有的采用GeoStar, 有的则采用ArcGIS, 数据库则采用Oracle、SQL Server等, 这些系统和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不同, 无法直接访问对方数据库, 信息共享更无从谈起。另外, 跨地区指挥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无统一规定, 即使是相同的数据结构, 数据的自由交互与条件过滤也还存在着瓶颈, 从而阻碍了有效信息的获取。

1.2 机制体制制约

上述信息“孤岛”现象, 正是我国机制体制限制造成的。各消防总队之间, 甚至同一消防总队的各支队之间, 都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 使地区、部门与行业之间信息不能共享。由于最初没有考虑到信息共享的需求, 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更没有建立相互之间的接口。由于资金来源和主管部门不同, 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信息建设标准不一致、规范不统一, 信息的表达差异大, 无法整合成统一的整体;信息保密与信息共享矛盾凸现, 由于缺乏正规的保障机制, 使得行业间的专题信息共享存在安全隐患, 使消防部队与社会救援机构的信息共享更加困难。

1.3 技术问题的制约

实现信息共享机制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依托。由于各地区、各部门独立建设GIS系统、数据库系统等, 很少考虑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 形成了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局面, 即系统内不断加大投资、不断提高技术、不断扩充数据, 但与系统外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甚至造成重复建设。目前, 即使认识到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欲与其他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也由于技术平台不一致, 而无法实施。故必须运用最新技术发展, 解决异构数据的共享问题。

2 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共享的解决方案

跨地区信息共享机制和资金问题, 主要依靠各级政府, 笔者主要研究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

2.1 跨平台GIS信息共享技术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其技术的日益发展, 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基于Web的GIS系统已经成为现实。互联网用户可以利用各种浏览器从网络终端方便地浏览空间数据, 制作专题图, 进行各种空间数据检索和分析, 即WebGIS技术 (或平台) 。但是, 由于各救援部门采用不同的GIS系统和数据库, 使得地理信息数据具有不同数据模型和结构, 导致异构数据和多源数据的产生。实现不同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就是使不同的GIS系统用户能够迅速快捷地获取不同来源的数据, 使这些集成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下实现互操作。但传统的GIS系统主要通过集中模式来实现, 各系统仍然是相互孤立和封闭的。基于XML的Web Service是最新的Web应用技术, 通过Web Service的应用服务模式, 利用XML实现不同平台之间以一致的方式来交换和描述数据, 从而把各种不同平台之间的应用程序、服务及设备连接起来。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共享正需要这种技术, 以克服异构的处理环境和孤立的空间信息引起的空间数据交换问题以及访问分布数据资源的障碍, 使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实现真正共享。

2.2 建立统一的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标准

实现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共享, 首先要有可以共享的信息。各地消防部队和其他应急部门大都建立了以GIS为平台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 但是并无针对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的信息标准。各地救援部门即使技术上实现了信息共享, 但所取得的信息尚需要进行数据整理和筛选, 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所需要的数据, 使用效率不高, 失去信息共享的意义。因此, 必须加强信息的规范化建设。

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主要包括:空间地理信息 (包括交通道路专题信息) 、重大危险源信息和救援资源分布信息。空间地理信息是所有地理信息所必备的, 根据用户要求GIS供应商所提供的内容层次有所区别。跨地区空间地理信息注重交通信息的提供, 并应保持实时更新。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火灾和相关灾害对象情况、周围环境情况、灭火预案等。救援资源信息包括应急救援部门分布情况 (包括消防站、医疗急救站、专业救援队伍和其他救援单位) 、救援单位的救援能力 (针对不同灾害的战斗编成数量) 、救援物资分布情况和数量 (包括灭火剂、工程机械、急救药品、移动气源等) 。

2.3 建立基于XML的WebGIS信息共享平台

2.3.1 基于XML的Web Service信息共享模型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即可扩展标记语言, 是Internet环境中跨平台的, 依赖于内容的技术, 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扩展标记语言XML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 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 而这些标记可以用便捷的方式建立。XML与Access、Oracle和SQL Server等数据库不同, 数据库在数据存储和分析能力具有更强大的功能 (如数据索引、排序、查找、相关一致性等) , 而XML仅仅是展示数据, 它被设计用来进行存储数据和交换数据, 重在数据本身。事实上, XML与其他数据表现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XML极其简单, 文档格式定义清楚, 方便用于要公开的共享数据接口, 读取和写入方便, 由于是文本文件, 因而手工修改时也很方便。XML的简单使其易于在任何应用程序中读写数据, 使XML很快成为数据交换的惟一公共语言。在不久的将来, 各种系统都将支持XML, 那就意味着程序可以更容易地与Windows、Mac OS、 Linux以及其他平台下产生的数据结合, 并加载XML数据到应用程序中进行分析, 以XML格式输出结果。

Web Service应用服务模式是一种独立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的应用, 借助于Internet来描述、发布、定位以及调用。在Web Service应用服务模式的框架结构中包括3个重要的相关要素 (如图1 所示) , 即: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器。要素间主要有3种操作:发布、查找、绑定。这3种操作基本满足了基于网络的各类应用程序的操作需求。根据上述的分析, 基于XML的Web Service应用服务模式可以克服异构的处理环境和空间信息所引起的空间数据转换问题以及访问分布资源的障碍, 实现信息共享, 其关键是通过XML进行数据存储的描述和数据的解析。

2.3.2 信息共享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

2.3.2.1 空间元数据服务的构建

上述Web Service应用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是通过元数据服务实现的。在地理空间信息中元数据描述地理标示信息、数据质量信息、数据表示方法、数据管理信息、空间参照系和其他特征的数据, 是实现不同GIS系统空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空间元数据一般包括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指南、关键词词典和元数据管理系统四大部分, 可以协助用户定位空间数据, 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和共享, 对空间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工作。信息共享模型中的空间元数据服务可以为不同GIS用户和异构数据库提供注册服务。欲实现信息共享的用户必须向元数据服务注册其空间位置、数据结构等信息, 其数据库才能够实现查询服务, 通过数据获取模块取得所需数据, 并由XML转换器转换为用户可用信息。

2.3.2.2 数据获取部件的工作模式

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GIS系统和数据库, 各信息共享用户无法直接读取异构数据, 只有通过数据获取部件来解析。数据获取部件 (或称模块) 是针对不同GIS系统和数据库专门设计的, 每一个子部件对应一种格式的GIS数据源。目前, 我国消防部队大部分采用ArcGIS、MapInfo、GeoStar等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产品, 针对这几种系统开发数据获取部件, 可比较容易实现大部分用户的信息共享 (见图2) 。同时, 由于数据获取子部件是相对独立和可扩展的, 即使有新的GIS系统注册, 也可扩展新的数据, 获取子部件。

用户通过元数据服务查询所需的数据源信息, 数据获取部件对该数据源进行远程连接和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部件采用Java中的URL方法定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WebGIS数据源, 然后根据不同GIS系统和不同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采用专门为其设计的数据获取子部件进行空间信息获取。数据获取部件所获取的数据可能仍然不为WebGIS用户所识别, 有时需要对其进行转换, 由XML转换器来生成统一格式的XML数据文档, 并由XML来编码传递和显示数据。

2.3.2.3 XML转换器的应用

XML转换器通常部署在GIS应用服务器端, 用于解析异构的空间数据源, 从而为空间信息共享、发布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持。任何一种GIS系统都有其不同的几何模型和相应的数据结构, 这些模型和结构的差异就形成了不能共享的异构数据库。通过XML转换, 建立与空间地理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从而达到消除异构的目的。XML 转换器从数据获取部件中得到空间数据, 然后通过模式抽取、数据抽取和数据转换生成统一的XML数据文档, 可以在任意的WebGIS授权用户终端读取。目前, 市场上主流的GIS系统 (如ArcGIS、MapInfo等) 自身加工生成的文件中, 都带有XML格式的空间数据描述文档, 应用服务读取时, 无需再经过XML转换器的生产, 如ArcGIS中的ArcXML数据文档。主流的数据库也都支持XML, 如SQL Server、Oracle、MySQL等, 这必然对异构数据源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和保证。

基于XML的信息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当授权的WebGIS用户向元数据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时, 注册服务器过滤出数据源物理定位, 根据不同的GIS系统, 启用相应的数据获取子部件, 与远程的数据库建立连接, 获取用户所需信息。从远程数据库中获取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传送回应用服务器端, 经过XML转换器生成XML文档, 并传送至用户端。

2.3.3 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共享模型实现

笔者运用上述技术建立了WebGIS空间信息共享平台——跨地区火灾现场力量调集系统。该系统服务器端部件主要包括ArcIMS空间服务器、ArcIMS应用服务器、ArcIMS应用服务器连接器和ArcIMS管理器。灭火救援力量调集系统空间服务器处理客户端地图查询及相关服务信息的请求。当接收到一个请求后, 地图空间服务器主要执行功能有: (1) 产生地图影像文件; (2) 查询空间数据库; (3) 使用地理编码, 执行地址匹配操作; (4) 抽取或裁剪数据。系统中的应用服务器处理请求的负载平衡,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应用服务器可以将请求传递到一个适当的空间服务器, 系统的应用服务器连接器用于连接Web请求信息到达应用服务器。

灭火救援力量调集系统客户端部件主要有两种:HTML Viewer和Java Viewer, 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定制。由于HTML Viewer更有利于定制, 而且不需要用户端安装任何插件, 跨地区火灾现场力量调集系统利用Java技术和JSP网页发布技术, 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基础地理数据及应急数据库的地图显示和查询功能, 运行环境不受计算机及操作系统的限制, 更不需要安装任何插件。

跨地区火灾现场力量调集系统信息共享的程序如下:各地的GIS用户安装运行该系统, 通过ArcIMS在互联网上发布, 所有授权Web用户不受地域限制, 实时访问各站点, 实现信息共享。如果发布的站点可提供下载服务, 则授权用户可将数据下载到本地使用。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建立基于XML的WebGIS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共享, 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随着各类数据库、GIS厂商对XML的支持, 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但是要实现跨地区灭火救援指挥信息共享, 各救援部门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灭火救援指挥信息标准, 并不断丰富、完善和更新数据, 提高信息的质量, 使得信息共享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力平.动态立体灭火救援圈[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7.

[2]张佰成, 谭伟贤.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任建辉, 徐林, 蔡航标.一种基于XML/Web Services的分布式数据库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8 (2) :136-138.

[4]杜娟.基于XML/SOAP的校园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情报, 2009, 29 (7) :76-78

[5]游旭初, 杨国强.基于GML的异构WebGIS空间信息共享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7, 23 (9) :37-39

[6]张飞, 张建.数据库和内容仓库异构数据共享解决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30 (9) :2195.

[7]高磊, 董杰, 韩敏.基于XML的空间信息共享[J].仪器仪表学报, 2006, 27 (S1) :631-632.

[8]顾兵.XML实用技术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9]吴秀芹, 张洪岩, 李瑞改, 等.ArcGIS 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0]王康, 周南平.基于ArcIMS 9的WebGIS系统研建[J].江西测绘, 2005, 23 (S1) :47-50.

跨地区发展 篇9

关键词:行业竞争;转变观念;资源共享;拓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知识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大量非图书馆行业对原属图书馆行业的职能渗透,正在削弱甚至试图替代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所以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在如何面对跨行业的竞争,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全方位为读者服务。本文就公共图书馆事业面对跨行竞争发展对策作如下探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公用图书馆面对跨行业竞争的现状

公共图书馆所面对的竞争主要来自行业外部,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是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担负着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向社会提供可靠地信息咨询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而近年来,因经费、藏书规模、技术力量及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图书馆每年的经费除购书、订阅报刊外,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职能并不代表图书馆所垄断和独有,文化作为产业的巨大市场前景,诱惑着其他行业向其渗透。介入者有着不同的行业和技术背景,对图书馆行业特点的多角度理解,巨大的资金投入,在带给图书馆事业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管理理念的同时,也给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1 .网络信息资源阅读产品分流了图书馆的读者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融合、渗透,网络信息资源成为人们获取资源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在搜索引擎的智能整合下,多种类型、多种形式、多种媒介的信息资源都能以通过网络快速获取,其方便与快捷的速度令我们图书馆工作者汗颜的同时,也分流了我们的部分读者。

2.数据资源商构建资源整合平台、参与知识资源的组合

多年來,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信息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读者的信息需求只有或者主要通过图书馆来获得,因而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而近年来,大量的数据资源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及其他信息机构,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使多种形式的资源通过企业间的归属形态的变化,实现了资源产品的类型与整合;另一个特点是,数据库商在整合资源时,投入大笔资金。构建功能强大的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实现夸库检索、全文链接等多项服务功能,有的平台甚至提供分析功能,评价功能等,可见,跨越图书馆,直接面对读者,开展对读者个性需求的满足的服务室数据商酝酿已久的宗旨。而这些工作正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巧合,而是他们充分了解图书馆核心工作内容之后的主动渗透,他们试图替代图书馆的某些职能,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读者,才能拥有市场,但这种渗透行为,给图书馆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对人们的传统阅读、查检方式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3.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将面临着读者的缺失

图书馆以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为生存与发展之根本,读者的需求决定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各行业引入图书馆管理理念进行管理的时候,图书馆原有的借阅方式已使读者感到不满,邻行业引入图书馆观念,其表面反映出文化对商业品味的提升,其实质反映了读者渴望对单调的学习形式进行改变的向往与追求。读者永远存在,所需的是知识资源与不同的服务。

总之,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对知识的需求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而长期以来,图书馆被认为是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馆员没有竞争、没有危机感,缺乏技术含量,图书馆工作者仍陶醉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固守其服务模式时,读者在图书馆得不到全面的需求就会寻求新的目标。

二、公共图书馆在跨行竞争中应采取的对策

1.用平等、自由、免费的图书馆精神吸纳读者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单位,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平等、免费的阅读借阅空间,每位来馆借阅的读者不论普通公民和掌权者、富有者和失业者、正常人和残障人,都是平等的,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等级,每个人在平等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平等的参加图书馆的一切活动。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社会上各行业服务都是收费的,这冰冷的原则把许多贫困的读者拒之门外,而图书馆始终保持公益性原则,拒斥拜金取向,把保持图书馆以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同时也保持了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净土,使其拥有永远的广阔空间,在竞争中永远占据主动,保持公益性是影响社会与公众的永恒主题。

2.创新独有的借阅方式,树立图书馆新形象

在各行业竞争纷呈的时代,多种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交织在一起,行业间的互相渗透已成为竞争方式之一。主动服务,化被动为主动,吸收其他行业管理的长处,是图书馆面对竞争的主要举措。2014年,铜川图书馆引进了RFID自助借还书系统。RFID自助借还书系统是方便读者高效、快捷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一种全新的图书借还模式,读者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可以自行查询、定位图书资料及快速借还书籍。青少年读者把来此作为他们复习功课的第二课堂,因为这里到处弥漫着智慧和灵感,有的老年读者把图书馆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严冬酷暑风雨无阻,天天到图书馆来。而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讲座、知识竞赛、书评会、座谈会、读者联欢会等等更是聚纳了广大的读者。

3.转变观念,引入竞争机制

高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还需要馆员树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知难而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既是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挖掘馆藏优势、有效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所以说,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长足发展的力量所在。在此,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调动馆员积极性。同时,完善和量化年终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评职称、奖勤罚懒的依据。把那些技术精湛、思想素质好的安排到高新技术岗位上去。在管理岗位上实行干部竞聘和人才储备制度,通过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方法和岗位培训等形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队伍结构,一大批会管理、德才兼备、有感召力、协调能力、业绩突出、政治过硬、群众拥护的干部走向领导岗位,将大大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应不断加强图书馆自身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其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社会地位得不到公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图书馆只是一个借书、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多数读者是被动接受文献信息的无偿服务。同时,读者的作品、科研项目和生产技术在接受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取得成果和效益后,图书馆难以得到信息反馈和经济效益。这其中包括图书馆自身运作方面的因素外,更与上级领导对图书馆事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其次,笔者认为,图书馆服务质量不高是社会对图书馆事业歧视的内因。没有好的服务就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在此,对外加大自我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爱馆、爱书、爱读者,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己任,以理解、关心、爱护读者为第一要旨,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藏书范围,服务方式等。在适时地组织一些有影响、有特点、有吸引力、有群众基础的大型活动。如专题讲座、读者座谈会、读者调查表,定期举办最新科技成果展览,在通过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报刊、街道橱窗等。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如何面对跨行业的竞争,这就迫使我们图书馆工作者把握机遇,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重新塑造,重新思考,重新定义其管理模式,服务机制和人员技能,有全新的服务理念,全方位为读者服务,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更多地关注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把握好时代的脉搏,使图书馆服务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公众形象,引进新技术和新人才,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寻找公共图书馆与商业机制的平衡,开发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复合信息环境中发出更强有力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孙丽文,辛艳玲,刘丽  公共空间论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新定位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7,2.

[2]陈伟, 面对跨行竞争的图书馆行业发展与对策研究 图书馆杂志 2006,3.

[3]胡湘萍,市县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对策 图书馆 2002,3.

[4]刘柳,韩夏,复合信息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图书馆,2009,1.

浅谈辽宁省地区跨线桥设计对策 篇10

1.跨线桥的常见病害

目前我省跨线桥梁由于外部环境、自身结构构造、材料及车辆荷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许多跨线桥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 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桥梁使用寿命, 威胁车辆及行人安全。对于桥梁病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3]

1.1 桥面病害

桥面铺装病害主要表现为局部坑槽、角隅破坏、纵横缝两侧啃边、纵向裂缝等。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桥面属于柔性铺装, 铺装层内部产生较大的剪应力, 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剪切破坏, 产生推移、拥包等病害。因温度变化并伴随桥面板或梁结构的大挠度而产生的裂隙, 在车辆荷载及渗入面层的水作用下会产生面层松散和坑槽破坏。

1.2 伸缩缝病害

伸缩缝普遍存在堵塞现象, 影响伸缩功能, 部分伸缩缝橡胶条破损, 出现雨水及污物渗漏现象。部分伸缩缝型钢断裂、缺失、上垫钢板。型钢伸缩缝变形, 锚固混凝土局部破损, 出现啃边、麻面与锚固钢筋外露等病害。

1.3 上部结构病害

常见病害如横隔板破损、开裂、露筋, 铰缝破损等。梁渗水白化, 横纵向裂缝, 局部结构包含层脱落导致钢筋外露, 接缝处砂浆脱落等。

1.4 裂缝

裂缝可分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两大类, 结构性裂缝可分为设计性结构裂缝和施工性结构裂缝。非结构性裂缝可分为塑性裂缝、温差裂缝、长期干缩裂缝、龟裂缝及其它侵害性裂缝。

1.5 支座老化、脱空

桥梁支座的病害有许多种形式, 止滑装置损坏、限制移动装置损坏、滚轴偏移和下降、销子和滚轴破坏、支座各构件出现裂痕或螺母松动、吊头螺栓或固定螺栓脱落、滑动面、滚动面锈死、支座老化、支座脱空、脱落支座偏移、受力不均、下底板的破坏、各构件的腐蚀、插座互相间接触、锚栓切断、填充砂浆裂缝、支座底板混凝土压坏、剥落等等。

2.病害成因分析

2.1 跨线桥梁结构防水不当

跨线桥梁的防水材料大多采用防水卷材及防水涂料。如果这些防水材料发生破坏, 就会造成桥面大面积渗水, 严重危及桥梁的使用年限。桥梁排水管道有可能会被垃圾等杂物堵塞, 使得桥面的污水排不出去, 也会导致桥面发生渗水, 以及混凝土剥落和托架腐蚀等等。

2.2 混凝土开裂

在桥梁的病害中, 混凝土裂缝是最为普遍, 由此会诱发导致结构承载能力的降低甚至破坏。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来说, 其裂缝是允许的, 因此对裂缝的控制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最为重要的控制指标。但当裂缝超过一定宽度时, 也会对结构耐久性产生影响, 最为直接的结果是钢筋锈蚀。

2.3 设计理论和结构构造体系不够完善

许多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 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有的结构整体性和延性不足, 冗余性小;有的计算图式和受力路线不明确, 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有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这些都削弱了结构耐久性, 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结构耐久性不足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 设计时要从构造、材料等角度采取措施加强结构耐久性。

2.4 设计标准低

我国在20 世纪60-70 年代修建的跨线桥梁, 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其设计荷载标准较低, 而且大部分跨线桥梁如今仍在服役, 已不适应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 面临着恢复和提高现有旧桥的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 延长跨线桥梁的使用寿命, 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2.5 钢筋腐蚀

辽宁地区冬季普遍采用撒盐的方法防止桥面冷冻, 富含氯离子的盐水渗入混凝土结构内, 大大加速的钢筋的锈蚀。而今年南方雪灾许多地区大量采用食盐来除冰, 这无疑又给当地桥梁的安全增加了隐患。由于试验会腐蚀钢, 会使桥梁的结构钢受到较大损害, 而这种食盐造成的损害却不在一两年内自动消失, 而需要特殊手段进行消除。

3.设计对策

3.1 结构整体性、连续性和冗余性原则

在既有桥梁中常用的有简支梁桥、简支一连续梁桥、连续梁桥及连续刚构桥, 它们的防水、整体性、受力性能、经济性、施工复杂程度等特点。这些桥梁之中, 简支一连续梁桥兼备了简支梁和连续梁的优点, 即施工方便经济性佳又连续整体性好、结构耐久性好, 在中小跨度的桥梁中应当积极采用。“整体式桥梁”也是中小跨度桥梁可以积极考虑的耐久的桥型。桥梁在运营状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及对局部损伤和破坏具有适当的抵抗能力, 就必须具备整体性和冗余性, 有利于结构应对车辆超载、自然灾害等突然灾害。主梁的连续和减少接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尤其是冬季受到盐害侵蚀的桥梁, 提高它们的耐久性和可维护性。

3.2 可检性、可修性和可替换性原则

人们对桥梁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桥梁结构在设计期内不应该更换零部件, 但是实际上, 桥梁主体结构寿命与桥梁零部件的寿命是不同的, 比如钢结构油漆的使用寿命在10~20 年左右, 同比之下, 桥梁支座和拉索的寿命就短得多, 分别在30 年和10~30 年左右。依据此做出行业标准设计, 但是现实中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特别难实现。对构件使用寿命低于结构使用寿命期的必须做到可检查、可维修、可更换。

3.3 快速便捷可施工性原则

影响桥梁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施工质量的好坏, 设计施工方案时应该使用技术成熟方便的工艺, 将有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当立足于目前普遍的施工水平, 全方位的考虑施工难易程度, 能否实现计算分析时的理想性能, 不能假定结构是以良好的施工质量完成的。其中涉及到几个问题:

(1) 钢筋保护层

环境侵蚀到钢筋的位置, 钢材开始腐蚀, 这样会使结构耐久性降低。保护层厚度与钢筋开始腐蚀试件的实践成平方关系。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都有重要作用

(2) 主梁横截面尺寸的拟定

现代桥梁过分以节省材料、减轻自重为目的从而追求截面的轻型化, 在设计时, 通常对于在一定范围的参数值, 只取下限值, 虽然也满足规范要求, 但不利于结构的耐久性。拟定的尺寸尽量在施工时, 不会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而导致与设计时的尺寸产生偏差。在梁的转角处避免棱角, 截面有变化时, 避免突变等。

(3) 钢筋的布置

钢筋布置应该使周围混凝土能够被充分振捣, 钢筋布置过密致使钢筋周围混凝土难以被振捣密实。减小了钢筋的层数、减少箍筋及定位钢筋, 从而方便混凝土浇注。采用更大直径的钢筋, 从而减少钢筋层数及根数, 增大钢筋之间的距离, 保证混凝土浇捣的质量。

4.总结

(1) 总结了跨线桥的常见病害并分析了原因。

(2) 调查了辽宁省地区大部分跨线桥的损伤情况。

(3) 结合辽宁省地区的实际情况, 根据调查研究, 提出了跨线桥的设计对策。

参考文献

[1]黄素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氯离子侵烛的耐久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中南大学2007

上一篇:日本的近代化下一篇:实践活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