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监测

2024-08-12

ICU监测(通用10篇)

ICU监测 篇1

摘要:目的:为了解本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分析感染相关高风险因素, 及时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规范》, 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63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共58例次, 医院感染率11.88%, 例次感染率12.53%;患者日感染率9.70‰, 例次日感染率10.23‰;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 (53.45%) ,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 (34.48%) ;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首 (45.00%) 。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采取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ICU,病原菌

医院感染是全球关注的话题, 随着侵入性操作普及, 医院感染也随之增加。ICU收治危急重症患者, 是医院感染高发和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1]。2010年6月医院启用现代化门诊病房综合大楼, ICU也从5张床增加至16张床, 对ICU质量管理与感染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全面掌握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2011年1月起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ICU患者463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 66~89岁者45例, 41~65岁者6例, 90岁以上者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附录D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相关要求[2], 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每天到ICU进行主动监测, 查看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单、体温单、侵入性操作、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 监督、指导医护人员及时完成准确填写、评估监测表, 每季度统计、分析及反馈各项监测指标。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3]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463例监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共58例次, 医院感染率11.88%, 例次感染率12.53%;患者总住院日数5668 d, 患者日感染率9.70‰, 例次日感染率10.23‰;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74,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部位具体如下:下呼吸道感染20例次, 占34.48%;泌尿道感染31例次, 占53.45%;血液感染6例次, 占10.35%, 其他感染1例次, 占1.72%。由此可得医院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

2.3 各器械使用及相关感染情况

呼吸机使用率53.7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率4.92‰;导尿管使用率81.37%, 尿道插管致泌尿道感染发生率6.2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0.77‰, 见表1。

2.4 病原菌分布

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中, 共检出病原菌699株,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 为革兰阳性菌与真菌, 分别占7.9%和7.7%。病原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中段尿, 占85.0%, 见表2。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目标性监测463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医院感染率11.88%, 患者日感染率9.70‰,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低于李卫光等[4]报道的感染率。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 (53.45%) 为主, 其次是呼吸道感染 (34.48%) , 这与黄新华等[5]报道的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存在区别。考虑与ICU老年患者长期卧床, 免疫功能低下, 营养状况差, 导尿管使用率高而且留置时间长有密切关系。呼吸道感染为居第2位, 这与落实有效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措施有关, 如患者无反指征取半卧位, 定时翻身拍背、吸痰, 用银离子口腔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卫生, 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 有污染时及时更换等。有研究表明, 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 既降低医疗开支, 又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认真洗手可降低医院感染30%, 美国2002年CDC院内洗手规范所引用的大量临床报告也证实了院内洗手的有效性[6,7]。

3.2 医院感染部位

ICU最多见的感染部位是机械通气相关性肺部感染、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本次目标性监测3种侵入性插管导致的医院感染48例, 占相关感染82.76%, 留置导尿管使用率81.37%, 感染率6.29‰,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为居ICU感染首位, 究其原因可能与ICU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菌素, 造成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有关。因此, 长期接受抗菌素及激素治疗的患者, 应加强泌尿系统真菌的监测, 预防为先, 规范合理用药, 同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患者免疫力, 降低真菌性泌尿道感染。呼吸机使用率53.79%, 感染率4.92‰,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位居第2位, 与ICU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增强, 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医疗护理行为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相比2009年1月-2010年6月目标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10.9‰, 下降了5.4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千日感染率0.77%, 较其他医院监测结果低, 与操作人员严格掌握操作规程, 操作者基本由ICU医生或麻醉科人员执行, 置管后护理得当有关[9]。深静脉置管感染与操作熟练程度、留管时间、置管部位等有密切关联, 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并及早拨管。怀疑有深静脉置管感染时, 应及时规范送检血标本, 依据检验结果确定是否感染。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本次监测发现, ICU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多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 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真菌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 而且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患者, 感染率的逐年上升, 已成为ICU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 且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广泛使用, 出现全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医院抗感染治疗形势严峻。热带假丝酵母菌主要见于泌尿道感染, 真菌感染常出现于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患者, 病死率较高, 其发病率仅次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真菌可侵犯皮肤、黏膜、呼吸道、泌尿道等, 泌尿道是真菌的好发部位, 感染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 这与抗菌药物的使用、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多有密切联系[10,11,12]。应防止病原菌在医院内传播, 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制定防控干预措施: (1) 履行职责,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 强化宣传培训, 医护人员应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生特点, 病原菌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提高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 (3) 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 每天用消毒液进行环境、物表、仪器设备清洁消毒, 耐药菌患者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物品尽可能专用, 各类有创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做好导管护理; (4) 落实手卫生,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避免手接触传播细菌; (5) 加强基础护理, 用消毒液擦浴, 减少细菌随尘埃飞扬; (6) 做好标准预防, 防范职业暴露; (7) 定时插管评估, 尽早拔除导管; (8) 加强患者病原学主动监测, 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9) 使用合格器械和器具, 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0) 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 依据药敏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传播, 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感染暴发。

ICU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 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目标性监测是一项比较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之一, ICU开展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和感染风险隐患,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控制措施,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而真菌性泌尿道感染将会是ICU下一阶段管理和干预的重点。

ICU监测 篇2

一、感染率

病例(例次)感染率=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 100%=

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总数患者日(例次)感染率=

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

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日数

×1000‰=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

调整日(例次)医院感染率=患者日(例次)感染率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

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

× 100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

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

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

× 1000‰=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

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 1000‰=

同期患者尿道插管日数

血透相关中心静脉血流感染率=

血透相关的中心静脉血流感染例次数

×1000‰=

同期患者使用血透相关的中心静脉日数

× 100% =

呼吸机使用率=

使用呼吸机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日数

患者住院日数

× 100%=

导尿管使用率=

使用导尿管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 100%=

二、感染部位构成比

感染部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腹(盆)腔感染 感染性腹泻 合计

感染例数构成比%

三、ICU趋势图

四、总结

ICU监测 篇3

关键词 血钠水平 重症医学科 颅脑疾病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70

在临床治疗各种脑部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患者病程中出现高钠血症,严重影响了救治的成功率。现将监护室(ICU)2010年1~12月收治的60例重症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如下。本研究收集ICU 43例重症颅脑疾病患者的动态监测血钠水平结果,分析动态监测血钠水平与ICU重症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12月ICU收治成年颅脑疾病患者60例。符合要求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2±17.51岁;平均APACHE Ⅱ评分21±4分;血钠水平154±2.55mmol/L,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8例,脑梗死7例,颅脑外伤18例。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以住院后168小时是否存活作为预后判定标准,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监测指标:①血钠测定:所有患者入室后每天1次(或多次)抽静脉血5ml,采用离子电极法检测血钠含量。高钠血症的诊断以血钠>145mmol/L为标准。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患者转归等资料;测定患者入ICU时、入ICU后24小时、48小时血钠水平值,以后每24小时测定1次,分析入ICU时、72小时、168小时的血钠水平、APACHE 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对入住ICU时的血钠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各类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高钠血症与非高钠血症患者预后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43例患者中存活24例,其中男14例,平均年龄57.46±16.16岁,住ICU时间4.51±2.36天,APACHE Ⅱ评分为19.20±4.24分;女10例,平均年龄54.99±20.14岁,住ICU时间6.50±3.43天,APACHE Ⅱ评分为19.65±3.67分。死亡组19例,其中男11例,平均年龄50.25±20.11岁,住ICU时间3.30±1.56天,APACHE Ⅱ评分为22.40±3.48;女8例,平均年龄47.68±19.39岁,住ICU时间3.24±0.57天,APACHE Ⅱ评分为21.05±1.45。比较两组入院0、72、168小时APACHE Ⅱ评分、血钠水平发现168小时两组APACHE Ⅱ评分、血钠水平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见表1、2。

各种脑部疾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本组共出现高钠血症17例(39.5%),以脑外伤患者高钠血症的發生率最高(55.6%)。两类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32,P>0.05)。结果见表3。

摘要目的:评价动态监测血钠水平与重症医学科(ICU)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治颅脑疾病患者60例。对纳入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小时)、入ICU后24小时血钠值,以后每24小时测定1次,直到血钠降至正常范围内或出院或死亡,分析血钠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43例颅脑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高血压脑出血25例,外伤性颅脑损伤18例,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2±17.51岁;平均APACHE Ⅱ评分21±4分,血钠154±2.55mmol/L;死亡组入住ICU 168小时的血钠水平、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动态监测血钠水平对于颅脑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68小时血钠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血钠水平 重症医学科 颅脑疾病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70

在临床治疗各种脑部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患者病程中出现高钠血症,严重影响了救治的成功率。现将监护室(ICU)2010年1~12月收治的60例重症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如下。本研究收集ICU 43例重症颅脑疾病患者的动态监测血钠水平结果,分析动态监测血钠水平与ICU重症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12月ICU收治成年颅脑疾病患者60例。符合要求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2±17.51岁;平均APACHE Ⅱ评分21±4分;血钠水平154±2.55mmol/L,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8例,脑梗死7例,颅脑外伤18例。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以住院后168小时是否存活作为预后判定标准,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监测指标:①血钠测定:所有患者入室后每天1次(或多次)抽静脉血5ml,采用离子电极法检测血钠含量。高钠血症的诊断以血钠>145mmol/L为标准。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患者转归等资料;测定患者入ICU时、入ICU后24小时、48小时血钠水平值,以后每24小时测定1次,分析入ICU时、72小时、168小时的血钠水平、APACHE 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对入住ICU时的血钠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各类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高钠血症与非高钠血症患者预后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43例患者中存活24例,其中男14例,平均年龄57.46±16.16岁,住ICU时间4.51±2.36天,APACHE Ⅱ评分为19.20±4.24分;女10例,平均年龄54.99±20.14岁,住ICU时间6.50±3.43天,APACHE Ⅱ评分为19.65±3.67分。死亡组19例,其中男11例,平均年龄50.25±20.11岁,住ICU时间3.30±1.56天,APACHE Ⅱ评分为22.40±3.48;女8例,平均年龄47.68±19.39岁,住ICU时间3.24±0.57天,APACHE Ⅱ评分为21.05±1.45。比较两组入院0、72、168小时APACHE Ⅱ评分、血钠水平发现168小时两组APACHE Ⅱ评分、血钠水平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见表1、2。

各种脑部疾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本组共出现高钠血症17例(39.5%),以脑外伤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最高(55.6%)。两类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32,P>0.05)。结果见表3。

摘要目的:评价动态监测血钠水平与重症医学科(ICU)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治颅脑疾病患者60例。对纳入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小时)、入ICU后24小时血钠值,以后每24小时测定1次,直到血钠降至正常范围内或出院或死亡,分析血钠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43例颅脑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高血压脑出血25例,外伤性颅脑损伤18例,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2±17.51岁;平均APACHE Ⅱ评分21±4分,血钠154±2.55mmol/L;死亡组入住ICU 168小时的血钠水平、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动态监测血钠水平对于颅脑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68小时血钠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血钠水平 重症医学科 颅脑疾病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70

在临床治疗各种脑部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患者病程中出现高钠血症,严重影响了救治的成功率。现将监护室(ICU)2010年1~12月收治的60例重症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如下。本研究收集ICU 43例重症颅脑疾病患者的动态监测血钠水平结果,分析动态监测血钠水平与ICU重症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12月ICU收治成年颅脑疾病患者60例。符合要求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2±17.51岁;平均APACHE Ⅱ评分21±4分;血钠水平154±2.55mmol/L,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8例,脑梗死7例,颅脑外伤18例。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以住院后168小时是否存活作为预后判定标准,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监测指标:①血钠测定:所有患者入室后每天1次(或多次)抽静脉血5ml,采用离子电极法检测血钠含量。高钠血症的诊断以血钠>145mmol/L为标准。②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患者转归等资料;测定患者入ICU时、入ICU后24小时、48小时血钠水平值,以后每24小时测定1次,分析入ICU时、72小时、168小时的血钠水平、APACHE 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对入住ICU时的血钠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各类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高钠血症与非高钠血症患者预后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43例患者中存活24例,其中男14例,平均年龄57.46±16.16岁,住ICU时间4.51±2.36天,APACHE Ⅱ评分为19.20±4.24分;女10例,平均年龄54.99±20.14岁,住ICU时间6.50±3.43天,APACHE Ⅱ评分为19.65±3.67分。死亡组19例,其中男11例,平均年龄50.25±20.11岁,住ICU时间3.30±1.56天,APACHE Ⅱ评分为22.40±3.48;女8例,平均年龄47.68±19.39岁,住ICU时间3.24±0.57天,APACHE Ⅱ评分为21.05±1.45。比较两组入院0、72、168小时APACHE Ⅱ评分、血钠水平发现168小时两组APACHE Ⅱ评分、血钠水平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果见表1、2。

各种脑部疾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本组共出现高钠血症17例(39.5%),以脑外伤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生率最高(55.6%)。两类脑部疾病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32,P>0.05)。结果见表3。

讨论

血钠水平>145mmol/L即为高钠血症[1]与疾病本身及医疗干预均有关系。严重颅脑疾病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中枢性尿崩症而补液量此时常常会相对不足,造成高钠血症,这是颅脑疾病发生高钠血症的内在机制,而饮水受限、脱水、利尿剂的应用等则为外部条件[2]。本研究资料显示,颅脑疾病患者高钠血症出现在入院0、72小时对应APACHE Ⅱ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并且这些患者大部分在治疗过程中高钠血症得以纠正,可能由于医源性因素所致,高钠血症较易纠正且对预后影响不大。入院168小时仍存在高钠血症的患者则对应较高的APACHE Ⅱ评分,这些患者住院过程中高钠血症纠正困难,最终大部分患者医治无效死亡,提示预后不良。有研究表明脑部疾病患者出现持续高钠血症与其本身疾病有关[3]。本研究也显示持续性高钠血症预后多不良,但临床上也常见到有极少数的患者发病后病情急剧恶化,短期内便进入深昏迷直至死亡,其病程中并不出现高钠血症、或持续性高钠血症,笔者认为可能与早期机体反应性差有关。本研究因病例數偏少,有待于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前瞻性研究。如能对同一类型病因引起的颅脑疾病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可能更有助于对其预后影响因素的判断。总之,动态监测血钠水平对于颅脑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颅脑疾病患者发生高钠血症死亡率明显增加,入院168小时ICU内颅脑疾病患者高钠血症与病情恶化有关,可以作为判断颅脑疾病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2 谢颖光.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1):24-26.

3 袁慧琳,沙瑞娟,张宙,等.高钠血症对脑部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3(2):77-78.

ICU监测 篇4

关键词: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

本研究旨在对ICU患者感染细菌种类以及耐药性进行监测分析, 对我院ICU患者各类送检标本展开细菌培养与分离试验, 并对病原菌展开相应的药敏实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住院患者98例, 男57例, 女41例, 年龄43~78 (62.1±14.3)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在ICU接受住院治疗, 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意识不清或昏迷状态者由家属决定。

1.2 方法

采集研究对象的各类标本, 对其展开细菌培养、分离、鉴定、耐药性监测等实验, 了解ICU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情况,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送检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胸腹水、伤口分泌物、活检组织、肺泡灌洗液以及留置导管等。细菌培养采取Mueller-Hinton琼脂培养基或者Luria-Bertani肉汤培养基进行, 菌种鉴定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要求为依据[1], 采取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鉴定系统展开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取纸片扩散法, 所有操作以及结果判定标准均严格按照CLSI规定进行[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与鉴定结果

本组98例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得到病原菌13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20株, 占88.24%;真菌8株, 占5.88%;其他菌株8株, 占5.88%。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 (P<0.05) 。见表1。

2.2 药敏试验结果

多数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的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阿卡米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见表2。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ICU病房中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较普通病房高, 这主要是受到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皮质醇激素、侵袭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3]。本研究中对98例ICU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检出的病原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分离得到的136株菌株中以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 真菌和其他菌种仅占一小部分。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构成比排在前5位的菌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5]。本实验中对这5种菌株展开药敏实验, 结果发现,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低, 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卡米星等耐药性较强, 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卡米星、氨曲南等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综上所述, ICU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对临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具有明显的耐药性, 在今后的临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应积极展开标本细菌培养、药敏实验, 并依照试验结果对抗生素种类进行合理选择, 以改善临床疗效, 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治敏, 潘亚萍, 吴桂华, 等.189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检测与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的分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 :231-233.

[2]陈燕青, 钱小毛, 金海勇.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 (11) :150-151.

[3]张远超, 喻莉, 何贵元.ICU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 (11) :156-157.

[4]张景艳, 荣幸, 郑宏图.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与耐药性统计[J].当代医学, 2011, 1 (713) :67-68.

ICU监测 篇5

1、一般情况:2012年4月1日-6月31日共监测ICU病人数134,感染人数12人,15例次;由呼吸机辅助呼吸引起的相关肺部感染为6例次,与呼吸机无关的肺部感染5例次,发生1例动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未发生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系等其他部位感染。

2、ICU医院感染率见表

1表1ICU医院感染率

监测监测感染感染感染感染住院病病人日感病人日感 月份人数人数(人数)(例次)例次人总日染人次率染例次率率(%)率(%)数(%)(%)2012.4 2012.5 2012.6 合计

39 13

3 6 1

26.97 5.76 15.38 8.964 8 1

56.97 7.69 20.51 11.19

195 231 207 63

31.54 1.29 2.89 1.89

1.54 1.73 3.86 2.37

*1.根据计算公式,每月监测人数=当月新入ICU人数+上月末住在ICU人数;合计数=第一季度末住在ICU人数+第二季度初新入ICU人数,不等于各月合计总数。

3、导管使用率见表

2表2ICU导管使用率

监测月份 2012.4 2012.5 2012.6 合计

呼吸机使用率(‰)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导尿管使用率(‰)482.0(94/195)519.0(120/231)463.0.5(96/207)489.7(310/633)

789.0(154/195)896.1(207/231)855.7(177/207)849.9(538/633)

861.0(168/195)926.0(214/231)946.0(196/207)913.1(578/633)

4、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见表

3表3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监测月份 2012.4 2012.5 2012.6 合计

感染例次数 3 4 8 1

5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0.0(0/125)25.0(3/120)31.0(3/96)17.6(6/341)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率(‰)0.0(0/154)4.8(1/207)0.0(0/177)1.86(1/538)

导尿管插管相关泌尿道

感染(‰)0.0(0/168)0.0(0/214)0.0(0/196)0.0(0/578)

病原体分布见表

45、讨论

ICU目标性监测:2012年第二季度感染人次率为8.96%,感染例次率为11.19%。与2012年第一季度的7.33%、8.0%、相比例次感染率略有上升,人次感染率无变化。与2011年同期第一季度的14.16%、15.93%相比变化不大,只是略微降低。由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引起的相关肺部感染率、深静脉置管导致的相关血流感染率以及泌尿道插管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率第二季度分别为17.6‰、1.86‰、0.00‰,与第一季度的23.2‰、0.00‰、0.00‰相比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与去年同期的41.47‰、2.30‰、0.00‰相比,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有一定的下降,病原菌分布无变化,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最近几个月的各项感染率比较接近近二年的平均值,无大的波动,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基本上掌握ICU病人感染的分布与变化趋势,把各种易感因素降到最低,与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和手卫生严格执行有直接关系,所以比去年同期相比有少许的下降。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比去年少了,本季度发生了一例中心静脉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这一例感染的主要原因;

一、首先考虑是医生在置管时无菌操作、手卫生执行不严格,消毒面积不合要求,护理人员对静脉管路消毒不彻底等方面有关,二、此病人是由于有机磷农药中毒入院的,且口服农药量大,中毒严重,昏迷时间长,且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极高危组)、糖尿病T2D,又加上呼吸衰竭,住院时间长,长期肠外营养,机体抵抗力非常差,所以极易发生各部位的感染。

ICU目标性监测总结

ICU监测 篇6

1 ZigBe e技术及其协议

Zig 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个域网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 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 Zig Bee就是一种便宜的, 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1]。

2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监测系统利用基于Zig Bee技术组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完成ICU的温、湿度监测和控制。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传感器SHT11 (终端) 节点、温 (湿) 度控制节点、路由器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组成, 各节点均由CC2430射频模块与之连接, 以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监控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终端节点根据需要灵活放置在ICU病房的合适位置, 完成监测信号的采集;路由器节点布置在ICU病房的某一角落或门口, 主要负责ICU内各节点的路由及简单的信息显示;协调器节点布置在监控室内, 主要负责启动网络、组织网络及把整个网络所采集的信息通过RS-232接口传到上位机, 最后在上位机上实时地显示ICU病房的温、湿度, 并保存数据, 在超出标准时发出报警信号。

3 系统硬件设计

本文设计的基于Zig Bee的温湿度监测网络由Zig Bee协调器节点、终端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组成。上位监测主机通过RS232连接协调器节点, 实时显示每个温湿度传感器节点的信息。Zig Bee协调器节点是本系统的中心, 负责建立网络和各终端节点的管理, 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发送等工作。

3.1 终端节点设计

Zig Bee路由节点和Zig Bee协调器只用来发送和接收数据, Zig Bee终端节点用来采集数据和发送数据。在路由节点和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中只设计到电源模块和无线收发模块, Zig Bee端节点除了具有电源模块和发射模块之外, 还要具有传感器模块, 用于数据的采集。终端节点的架构如图2所示。

终端节点采用CC2430无线单片机, 该芯片是高度整合了ZigBee RF收发器、RAM、等常用电路, 供电电压2.0~3.6V, 数据接收电流损耗小于27mA, 数据发送电流损耗小于25mA。CC2430的休眠模式和转换到主动模式的超短时间的特性, 特别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此外, CC2430只需少量外围元器件配合就能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受功能。它的外围电路包括晶振时钟电路、天线耦合匹配电路和供电电源3个部分。

SHT11是由瑞士Sensirion公司生产的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 它是基于CMOSens技术的新型智能传感器, 可用来测量相对湿度、温度和露点等[2]。

3.2 协调器节点设计

协调器的节点架构如图3所示。Zig Bee协调器汇聚各子节点的温湿度数据后经RS232接口传到上位PC上显示。终端节点和协调器节点都采用3V纽扣电源供电。由于CC2430具有节电模式, 在工作中需要接收或发送数据时再唤醒终端节点, 其它时间则转入节电模式, 从而使节点功耗降到最低, 这样各节点就可以长时间工作。

4 系统软件设计

在节点的软件设计中, 主要实现协调器节点和终端节点应用程序的编写。Zig Bee协调器的主要任务是配置网络参数、启动网络并且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接收路由节点的温湿度数据。工作过程包括:首先Zig Bee协调器发出信号给同信道的节点, 自己为网络协调器, 然后广播网络PAN ID;收到其他节点的入网请求后, 则根据接收信息判断是否允许加入网络, 若符合入网要求, 则协调器发送应答通知节点加入网络, 并分配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作为网络中的身份标识;最后, 定时发送给网络子节点相关的命令, 维护整个网络的运行。在网络搭建过程中, 唯一的身份标识网络PAN ID保证了网络的成功搭建, 使得每个节点包含一个唯一的地址[3]。协调节点的软件流程图如图4所示。

Zig Bee终端节点的软件设计过程包括询问加入网络、驱动SHT11传感器、发送温、湿度数据至协调器节点等。终端节点负责获取、处理和发送温湿度数据, 同时还具有路由功能, 接收和转发其他节点的数据。为了节省电能, 当终端节点不工作时, 通常处于节电的休眠状态。其流程图如图5所示。

5 上位机数据处理

温湿度检测系统的上位机监测软件由C#编写, 在检测界面上可以直接观测到各个点的温湿度参数。本系统具有多个传感节点, 所以检测界面显示的数据为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处理后的数据。

6 结论

在本文中设计了一款基于Zig Bee技术的ICU病房温湿度监测系统, 实现了无线监测, 减少了监测过程中的布线, 使数据在上位机得到了集中的处理和监测。该系统利用SHT11对ICU的温、湿度信息进行采集处理, 完成了节点的软硬件设计。通过检测结果表明, 基于Zig Bee的ICU温湿度检测系统, 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性好、功耗小和成本低的特点, 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场合。

摘要:为了对ICU的环境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控,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的温湿度检测系统。该系统由监测计算机、CC2430射频芯片和温湿度传感器SHT11搭建, 系统稳定、可靠, 在成本控制和数据检测精度上都符合设计要求, 并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环境的温湿度监测中。

关键词:CC2430,ZigBee,ICU,SHT11

参考文献

[1]高守玮等, ZigBee技术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 123-145.

[2]张艳丽, 杨仁弟.数字温湿度传感器SHT11及其应用[J].工矿自动化, 2007 (3) :113-114.

ICU监测 篇7

关键词:综合ICU,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干预

综合ICU患者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综合性监测表明,ICU感染率明显高于全院平均水平。为了解我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掌握导管使用率、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我院自2011年7月开始对ICU进行目标性监测,现将1年来的监测结果及运用PDCA循环[P即计划(plan)、D执行(do)、C检查(check)、A改进(action)]方法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2012年6月所有入住ICU超过24 h的患者,共338人。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追踪观察48 h,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1.2 方法

1.2.1 目标性监测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1],感染管理小组监控护士每天填写ICU日志,发生感染时由监控医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控制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每周至少2次下病房查看工作人员操作情况、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监督、指导医务人员及时完成各类监测表的填写工作,每周评定ICU患者病情等级;每季度统计、分析、反馈,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1.2.2 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干预

针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干预计划、执行干预措施、检查干预效果、存在问题继续改进,进入下一个循环。

针对第1个季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高的问题制定干预措施:①全科培训VAP预防控制措施。②呼吸机管路停止浸泡消毒,下供应室集中高温消毒烘干,不频繁更换;③制定具体的VAP预防控制实施表,每日记录,内容包括:无禁忌床头抬高30~45°;0.02%洗必泰口腔护理,每日4次;密闭吸痰;每日评估插管及机械通气必要性,及时撤机。④手卫生,每个床头配免洗手消毒液,现场培训,现场观察手卫生依从性;不定期采样监测,监测科室手卫生用品用量。⑤每周检查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实施表的记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锁骨下静脉插管,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纱布敷料每日更换,透明贴每周2次,每日评估置管必要性,及时拔管。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防控措施:严格把握留置尿管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不必行常规膀胱冲洗,不频繁更换导尿管,(2周1次),5日后评估置管必要性,及时拔管。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共监测338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7例,52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10.95%,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15.38%;同期ICU患者总住院日数为1 874 d,日感染发病率为19.74‰,日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7.75‰;病情等级评定总分值为851分,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228人,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73分,调正例次感染发病率为4.13%。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52例次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33例次,占63.46%;泌尿系感染8例次,占15.38%; 血流感染6例次,占11.54%;表浅切口感染4例次,占7.6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次,占1.92%。

2.3 各导管使用及感染情况

监测期间总器械使用率205%;其中导尿管使用率98.45%,尿路感染8例,日感染率4.33‰;动、静脉插管使用率64.78%,相关血流感染6例,日感染率4.94‰;呼吸机使用率41.36%,VAP 33例,日感染率42.58‰。见表2。2.4 医院感染病原菌 52例次医院感染中,标本送检51例次,送检率为98.08%。检出革兰阳性菌7株,占13.78%;其中链球菌4株、葡萄球菌2株、肠球菌1株。革兰阴性菌40株,占78.43%;其中产气肠杆菌21株、铜绿假单胞菌9株、肺炎鲍曼不动杆菌4株、克雷伯菌3株、嗜麦芽假单胞菌2株、洛菲不动杆菌1株。真菌4株,占7.84%,全部为念珠菌。

3 讨论

3.1 ICU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点部门

入住ICU的患者病情严重,多为昏迷患者及大手术后病情危重者,侵入性操作多,感染率较医院平均感染率明显增高,因此综合ICU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点部门。我院为二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成立时间不长,床位8张,病区空间较小,工作人员相对不足。此次目标性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干预措施,调整后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13%,低于张莉莉等报道的2006—2007的9.33%[2]和黄新华等报道的2009年的7.39%[3]。这与报道二级医院感染率低于三级医院相符。

3.2 目标性监测方法具有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随着目标性监测的不断深入,干预措施的积极落实,各相关感染指标呈下降趋势,从季度趋势来看,2011年四季度各相关感染率指标最高。这与该季度及时发现、处置了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有关,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标性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3.3 预防VAP很关键

VAP是ICU患者感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资料表明,降低VAP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进行长期干预[4]。我院通过PDCA循环的方式,采取科室全员培训,严格落实手卫生、床头抬高30~45°、0.02%洗必泰口腔护理每日4次、呼吸机管路彻底消毒烘干、不频繁更换呼吸机螺纹管等干预措施。特别在落实方面,增加护理人员,院科2级进行检查督导,现场采样、观察手卫生依从性,定期反馈,呼吸机使用率大幅下降,VAP呈下降趋势,说明干预措施是有效的,但是仍高于章华萍、张莉莉报道的32.9‰、37.1‰的水平[2,6]。VAP的预防还应从减少口咽部、胃内的细菌定植和定植菌的吸入,维持患者的口腔卫生;定期吸引口腔分泌物;严格控制制酸剂的使用;适当使用胃肠动力学药物,做好感染患者的隔离,特别是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等方面着手,降低感染率。

3.4 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很重要

中心静脉置管是重症医学科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但是一旦发生CLABSI,容易导致病情恶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CLABSI发生率为4.94‰,使用率64.78%;与张骏骥报道的2009年数据相当,但高于2010年数据[5]。分析这几例血流感染,均是危重患者,其中1人多部位感染,置管时间均超过20 d。 为预防CLABSI,尽可能采取锁骨下静脉置管、严格无菌操作、导管定期维护及每日拔管评估等措施,但是1年内感染率无明显变化。因此,在CLABSI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方面还有待加强,应开展CLABSI专项监测进行研究分析。

3.5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有下降趋势

CAUTI染发病率1年来逐渐下降,感染率平均4.33‰,低于章华萍等报道的数据[6];但使用率高,无明显变化,平均98.45%。CAUTI的发生与置管时间的长短、尿管维护、患者自身状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关,我院控感处与护理部共同组织CAUTI培训、护理查房,共同监督检查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同时增加了ICU的护理人员,使得CAUTI呈下降趋势,说明干预措施有效。

3.6 手卫生仍有差距

通过1年的监测与干预,手卫生依从性大大提高,免洗手消毒液消耗量从2011年7月的5 ml/每床日到1年后的17.5 ml/每床日,但是与张骏骥报道的30.83 ml/每床日还有很大距离[5],仍有待提高。应加强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

3.7 建议

在医院感染高发的重点部门开展目标性监测,可以有效地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及时发现各种侵入性操作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现场培训、制定预防控制计划,采取干预措施,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有效降低感染率。但是在监测过程中,针对器械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应采取更深层次的监测,获得更有力的数据。现场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感染控制素质[7],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更加有利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S].

[2]张莉莉,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3-105.

[3]黄新华,李清华,蔡宝绒,等.综合ICU目标性监测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35-436.

[4]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等.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8-1689.

[5]张骏骥,卢萍,程念开.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7):333-334.

[6]章华萍,张玉琴、郑丹,等.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9-51.

ICU监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重症伴休克患者58例, 排除有恶性肿瘤者, 入ICU前1周或住ICU期间有癫痫发作史者, 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药物因素导致乳酸水平升高者, 入ICU 6 h内死亡者, 家属放弃治疗者。全部58例患者中, 男34例, 女24例, 年龄 (56.9±12.4) 岁, 其中内科重症转ICU 32例, 外科术后转ICU 26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救治处理

全部患者入ICU后进行常规对症救治, 主要包括原发病处理、补液、抗休克、调节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 常规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 包括血压、呼吸、血氧、中心静脉压等, 全部患者均进行动态血乳酸监测, 直到患者出ICU或死亡。

1.2.2 以预后结局分组研究

全部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收集患者血乳酸监测资料, 比较两组入ICU血乳酸值、乳酸峰值、乳酸清除率、乳酸升高时间等。其中乳酸清除率= (入ICU乳酸值-某时点乳酸值) /入ICU乳酸值[4]。

1.2.3 以乳酸清除率分组研究

收集全部患者乳酸监测资料, 以6 h乳酸清除率为分组依据, >10%为高清除率组, ≤10%为低清除率组, 观察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 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 (MODS) 及病死情况。

1.2.4 以血乳酸水平分组研究

全部患者根据动态监测血乳酸峰值进行分组, 主要分为高乳酸血症组 (2 mmol/L≤血乳酸峰值<4 mmol/L) , 轻度乳酸中毒组 (4 mmol/L≤血乳酸峰值<10 mmol/L) , 重度乳酸中毒组 (血乳酸峰值≥10 mmol/L) , 观察各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预后结局患者各乳酸监测指标的比较

58例患者经ICU救治后存活41例, 死亡17例。乳酸监测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ICU血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高于存活组, 6、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乳酸清除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全部患者以6 h乳酸清除率分组, 高清除率组38例, 低清除率组20例, 其中低乳酸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同乳酸峰值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全部患者以乳酸峰值分组, 高血症组19例, 轻度中毒组24例, 重度中毒组15例, 三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随乳酸峰值的升高而升高, 见表3。

3 讨论

休克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人体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组织血流灌注不足, 细胞急性微循环障碍, 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休克是ICU常见的急危重症, 病死率较高, 休克的血流特征是低灌注, 本质是组织缺氧, 有效评估人体缺氧状态对重症休克患者病情判定及治疗指导有重要作用[5]。乳酸是一种葡萄糖无氧代谢产物, 经糖酵解途径产生, 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脑组织、骨骼肌细胞中, 当组织细胞缺氧时, 血乳酸水平会明显升高。血乳酸水平是反映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及细胞是否缺氧的敏感指标[6,7]。目前临床采用血乳酸水平评估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较多, 多数研究认为血乳酸水平对重症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8,9]。但是重症患者原发病种较多, 多种疾病都会导致乳酸水平升高的情况, 传统研究多集中于某种单一疾病, 由此得出的乳酸水平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判定作用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病种导致的重症患者, 因此排除病种差异, 单独考察动态乳酸指标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定价值更为简单有效。

重症监护室患者多数病情危重, 预后不明, 尤其是重症伴休克的患者, 有效地判定病情、评估预后情况对临床救治有良好的指导作用[10]。而乳酸监测具有方便、快捷、敏感性高、费用低廉等特点, 对于不同级别的医院均可常规开展。研究显示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在评估重症患者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患者不同预后结局进行分组研究, 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ICU血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高于存活组, 6、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 提示对于不同病种导致的重症患者, 血乳酸水平以及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均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与相关报道相符[11]。

乳酸清除率是乳酸监测指标中最常用指标, 可反映人体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李曦等[12]研究显示乳酸清除率对外科术后、心肺复苏后重症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判价值。Donnino等[13]研究显示6 h乳酸清除率对患者短期生存率有较高指示价值, 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在越短时间内清除的乳酸越多说明机体组织细胞缺氧缓解程度越高, 因而预后越好, 因此6 h乳酸清除率判定患者预后的价值要优于24 h乳酸清除率。本文全部患者以6 h乳酸清除率以及乳酸峰值进行分组研究, 结果显示低清除率组患者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高清除率组, 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随乳酸峰值的升高而升高, 提示高乳酸清除率、低乳酸峰值患者预后相对积极, 这与文献[14-15]报道一致。

ICU监测 篇9

1 方案设计

ICU日志监测内容中的当日入院人数、患者总数两个指标在“军卫一号”信息系统中有相应的数据, 方便统计;但没有呼吸机使用人数、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人数、保留尿管人数等监测指标。要实现ICU日志监测自动统计功能, 应从医嘱信息中提取相关数据, 并建立医嘱与监测指标对照字典 (ORDER_VS_INDEX_DICT) 和ICU日志记录表 (ICU_DAY_RECORD) , 将统计生成的结果存储到ICU日志记录表中, 以备查看、统计和输出。

ICU监测指标日统计功能设计, 采用后台数据自动采集的形式, 从医院信息系统 (HIS) 数据库中提取入出转日志、医嘱、在院患者记录等诊疗信息, 并通过医嘱与监测项目进行对照, 提取ICU日志监测的相关指标, 具体程序流程, 见图1。

ORDER_VS_INDEX_DICT数据结构如下:

ICU日志记录表ICU_DAY_RECORD数据结构如下:

基于“军卫一号”系统的相关信息, 可采用下面的方法对ICU监测指标进行统计, 其中icucode表示ICU病区代码, startdate表示统计的开始时间, enddate表示统计的结束时间, 各指标的统计语句如下:

ICU新入患者人数, 从入出转日志表ADT_LOG中提取数据, 转入科室为ICU病区, 状态为新入 (“D”表示新入) 或他科转入 (“C”表示他科转入) 。

ICU在院患者人数, 直接从在院患者表PATS_IN_HOSPITAL中提取数据, 科室为ICU病区;呼吸机、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人数, 是指ICU病区在院患者进行了呼吸机或留置尿管或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治疗, 可从该病人已经执行的与呼吸机、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或指定的长期医嘱中提取数据。

2 应用实现

2.1 维护对照字典

维护医嘱与监测指标对照字典ORDER_VS_INDEX_DICT数据, 根据执行呼吸机、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医嘱, 在表中插入医嘱类别、医嘱代码、医嘱名称, 同时设置好相应的指标类型和指标名称, “VENTILATOR”表示呼吸机指标, “CATHETER”表示留置尿管指标, “CENTRALVENOUS”表示中心静脉置管指标。

2.2 后台日统计程序

采用POWERBUILDER编程语言设计ICU监测指标后台日志统计软件, 实现了每天自动统计ICU各监测指标, 见图2。该软件可以设置文件中的统计时间、倒计时时间, 图2所示的统计时间为16:20, 进入倒计时还有6min;如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手工统计, 点击“手工预警”按钮后, 该按钮变灰, 出现“预警”按钮, 设置后, 点击“预警”按钮即可实现手工统计, 见图3。

2.3 ICU监测指标日志

同样采用POWERBUILDER编程语言设计并实现ICU监测指标日志输出软件, 实现了ICU监测指标日志的查询、打印功能, 见图4。同时也可将日志文件另存为TXT文本或EXCELL表格文件, 使ICU监测数据存储、查询、打印更方便、安全。

3 小结

基于“军卫一号”系统建立医嘱与监测指标对照关系, 设计并实现了ICU监测指标后台日统计及输出软件, 实现了ICU监测指标自动统计功能, 提高了ICU日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但方便ICU医护工作人员进行查询, 也省去了人工填写和统计ICU日志表的人力资源。

摘要:本文对“军卫一号”信息系统中的ICU日志监测指标统计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 建立了医嘱与监测指标对照字典, 设计并实现了ICU监测指标后台自动日统计功能, 提高了ICU日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军卫一号,ICU,ICU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周萍, 朱同娥, 孙建玲.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4) :657-658.下转第137页

[2]孙玉蓉, 刘梅芳.电子特护记录单在ICU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8) :105-106.

[3]潘杰, 赵亚平.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31) :136-138.

[4]陈云飞, 张群, 殷瑾, 等.综合性医院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研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9) :1083-1085.

[5]张为华, 易光兆, 袁喆, 等.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3) :3457-3459.

[6]曾慧, 陈森, 权明桃, 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 (12) :1475-1478.

ICU监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进入我院ICU治疗的患者525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者125例,发生VAP(建立人工气道的同时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肺炎的患者,及撤停呼吸机和拔除人工气道后48 h内发生肺炎的患者)69例,死亡44例。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直报系统电子录入平台登记ICU病房每日新住院患者数、在院患者数、使用呼吸机患者数,填写登记表,收集ICU住院患者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转入ICU日期/时间、转出ICU日期时间、转出至病房/出院、临床诊断、是否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时间、是否发生VAP、感染时间、病原学送检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方法

应用院感监测体系对我院ICU收治的经人工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及监测。通过对患者各项信息数据的实时录入及统计分析,及时反馈结果,查找原因,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监测项目信息主要包括:(1)ICU住院日志;(2)医院感染监测表登记;(3)VAP病例登记表。

1.2.1 前期准备

在ICU科室计算机上安装医院感染电子监测系统操作软件,并与院感办主机联网。

1.2.2 培训

对参与ICU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掌握医院感染网上直报系统的操作及信息录入要求。

1.2.3 干预措施

(1)规范操作:正确置管、患者日常护理、呼吸机清洁、手卫生、床头抬高、口腔卫生等;(2)病原学送检:痰培养、药敏试验;(3)正确治疗:合理使用呼吸机、正确诊断、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用药。其中,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3]。

1.3 诊断标准

所有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并统计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

我院VAP感染率由2010年的55.43‰下降至2011年(截至10月)3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感染率依次为61.86‰、60.19‰、57.51‰、37.27‰、42.25‰、31.85‰、28.69‰,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1。

注:VAP感染率=VAP病例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天数×1 0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

我院VAP病死率由2010年的71.43%下降至2011年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病死率依次为75.00%、76.92%、72.22%、50.00%、50.00%、40.00%、42.86%,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

注:VAP病死率=VAP病死患者数/VAP患者数×1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3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平均住院天数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住院天数由2010年的平均13.90 d下降至2011年的13.16 d。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使用呼吸机患者在ICU病房住院天数依次为14.06、13.95、13.89、13.64、13.58、13.31、12.90 d,呈现下降趋势。见表3。

2.4 VAP患者高危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ICU 69例VAP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以上、呼吸内科疾病、神经外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是VAP发病的危险因素。(1)性别:男50例,占72.46%;女19例,占27.53%(P<0.05)。(2)年龄:40岁以下15例,占21.74%;41~59岁25例,占35.90%;60岁以上29例,占42.03%(P<0.05)。(3)疾病分布:根据患者转入科室来源分布统计,呼吸内科21例,脑外科19例,神经内科11例,普外科5例,烧伤科4例,骨科2例,儿科2例,五官科2例,消化内科2例,其他1例(P<0.05)。(4)病原学送检感染细菌类别分布:69例VAP病例中,痰培养分离菌株121株,其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76株,占62.8%;检出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9.9%;检出真菌29株,占24.0%;其他4株,占3.3%。革兰阴性杆菌中前3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39株,占33.2%;白色念珠菌29株,占24%;铜绿假单胞菌19株,占15.7%。(5)ICU病房VAP病例药敏试验送检情况:由2010年的1.82次/病例上升至2011年的2.40次病例,明显提高(P<0.05)。药敏试验送检率提高可为VAP确诊病例的后期抗感染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提高药物选择的准确性,有利于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另外不排除监测体系以外的如环境、呼吸机、医务人员各项操作等影响因素。

注:ICU平均住院日=使用呼吸机患者的ICU住院日/同期使用呼吸机患者数

通过以上因素分析可得到,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对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病原学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对VAP患者提供抗生素经验治疗的药物选择参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观察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4]的应用效果,评价监测体系在ICU VAP控制中的作用,用临床监测数据评估其有效性,为其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依据。同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ICU 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应用与干预,ICU病房的VAP感染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平均ICU住院天数降低;体现出该监测系统的应用有效性。研究报道,美国VAP发病率曾达每千个通气日5~35例,平均7例;VAP的病死率高达20.00%~70.00%[5,6],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相符。本研究VAP病例分布情况统计显示,在ICU VAP病例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对呼吸内科、脑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经过干预监测,VAP患者病原学送检率(痰培养、药敏试验)提高。临床医师可参考病原学送检结果对VAP确诊病例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可增加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降低患者痛苦。

本研究项目可推广应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体系技术流程成熟完备,对技术及硬件条件要求不高,不增加管理成本,便于操作,且成效明显,适于在各级医疗单位开展,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及死亡率,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在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监控系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药品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洁.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的细节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5.

[2]王金保,王媛,程建征.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覆气管导管干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动物实验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56-58.

[3]吴红,孙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497.

[4]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

[5]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9.

上一篇:开心课堂下一篇:多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