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2024-05-26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通用12篇)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篇1

投资项目审计是由审计部门依据国家、地方政府颁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企业内部制定的管理制度, 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及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

一、投资项目审计的必要性

投资项目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投资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竣工、效益评价等一系列内容, 通过评价可促使企业控制投资、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果、规避投资风险、保证投资资金安全。

二、投资项目审计的程序

(一) 认真开展审前调查

与其他审计项目一样, 在实施审计前, 应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根据审计项目要求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收集与该审计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建设资料, 如经过批准的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审批表、建设合同等;

2、了解投资项目的建设背景、规模、概算等情况;

3、了解建设单位投资及建设管理办法及实施情况;

4、了解工程设计单位、主要施工单位的资质情况;

5、了解审计时该投资项目工程进度情况;

6、了解建设单位有关资本支出业务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及运行情况;

7、收集有关项目建设资金支付的会计凭证及有关会计资料。

(二) 合理配备审计人员

投资项目审计包括对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工程造价、资金收支及效益评价的审查, 专业性较强。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懂财务管理的, 同时要配备懂合同管理、工程设计、工程造价的审计人员。

三、投资项目审计的内容

从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看, 审计的内容包括投资决策、在建期投资管理、投资资金的收付、投资项目后评价。

(一) 审查投资项目决策情况

对投资决策进行审计是对整个投资项目审计的重要环节, 它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与效果。审计的内容包括:

1、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对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内容包括确定投资规模、投资估算和建设地点;分析资源情况、建设条件;预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审查时应注意项目建议书的内容是否全面, 论证是否可靠。

2、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经过批复后, 就可以对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行业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就石化销售企业来说, 可研报告应具备以下内容:

(1) 项目提出的依据;

(2) 建设规模、市场预测、建设地点;

(3) 提供政府立项审批手续及必要的房屋土地权属证明、建设手续, 如应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审查其内容是否完整, 论证是否真实科学、恰当, 对项目的调查是否全面, 详细、认真。投资估算是否科学, 利润测算是否准确。

3、请示与批复

检查建设单位是否有上报投资计划请示, 有无主管部门对此项目的批复文件, 审批文件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 检查是否存在先开工后报批的现象, 投资项目审批是否严格执行规定权限, 评价审批权限执行的严肃性。

(二) 审查投资项目管理情况

投资项目管理即项目开始动工至竣工验收阶段, 审查主要包括:

1、工程设计

主要检查设计单位的资质和级别;查验设计单位的等级证书;设计单位是否经过招投标。

工程设计要依据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不能任意改变已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方案, 不能突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总投资。

2、招投标审查

审查的主要内容有:审查招标文件的规范性;审查招标文件是否符合要求;审查投标人资质和级别是否符合要求;审查招标过程是否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是否合规, 有无走形式、走过场;审查招标委员会构成是否合理;审查招标过程的相关记录是否完整。

3、审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承、发包双方为完成商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合同内容必须合法。审查内容包括:合同签署人是否有授权委托;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清晰;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同签订的手续是否完备;合同对方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和履约能力;合同是否明确了对工程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建设期。

与投资项目审计相关主要合同还有勘察设计合同、监理合同、工艺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环境评价合同等。

4、审查建设手续是否完备

为了规避投资风险, 投资项目在开工建设前, 应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建设许可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土地使用证、项目安全预评价审批、项目环保评价审批等手续, 竣工后经消防部门验收取得建设工程竣工消防验收意见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5、工程造价审计

工程造价即建设项目的建造价格, 是指建设项目从开始筹建到正式竣工验收全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所有建设费用, 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安装费、设备购置费等费用。工程造价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所有费用实施的审核与监督, 是确定投资成本的关键, 通过审计产生审减额, 为企业节约资金, 确保投资项目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工程量的审核、材料用量和价格。

工程造价审计是投资审计中一个重要环节, 包括设计概算审计和施工图预算审计, 重点是工程量的计算和费用范围的确定。

6、工程竣工验收审计

主要检查投资项目是否建立和执行竣工验收制度, 审核竣工验收文件和记录, 评价竣工验收工作组织和实施是否到位, 是否发挥对完工工程控制、把关的作用。竣工验收小组验收的主要程序和内容包括:

(1) 检查合同执行情况;

(2) 检查工程实体;

(3) 检查设计、施工、监理总结报告、签证变更、竣工图及有关工程资料;

(4) 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工作进行初步评价。

(三) 审查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查看业务投资台帐和财务付款凭证, 核对是否一致, 若不一致, 找出原因。资金使用审计内容:

1、建设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有无侵占挪用转移建设资金现象;

2、建设资金是否与成本费用资金分开核算, 是否专款专用, 有无相互挤占的现象发生;

3、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进度及时到位, 工程进度拨款是否严格按合同进度执行;

4、资金支付是否真实, 有无损失浪费问题存在;

5、资金来源是否真实、合法, 筹集资金的方式是否合规;

6、资金拨付、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有无超预算, 超批复;

7、是否按投资管理办法支付资金, 支付手续是否合规。

对投资资金的监控是整个投资项目审计的关键, 建立投资资金管理台帐, 严格按内控制度要求及合同进行资金拨付和帐务处理, 杜绝投资资金被挤占。

四、对投资项目效益评价

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资料、概算执行情况、施工管理过程、材料采购、工程造价、竣工决算等活动全过程审计, 目的是对该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获利能力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 投产项目的可研数据与实际运营数据对比

1、实际投资额与投资批复总额对比, 查看有无超批复, 若有还要分析项目超支的原因。

2、投资控制评价, 即实际投资与批准投资的比较, 是否超出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规模。

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的投产后的经营量、收入、利润等指标与实际运营数据比较, 查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应分析原因。

(二) 投产项目的实际经济效益与可研预测经济效益对比

效益分析一般是通过指标的计算来评价, 如静、动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净现金流量、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等指标与预测指标对比, 根据计算结果, 分析评价其预期效果。

(三) 审查投资项目内控执行情况

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 按照相关内控制度检查评价方法, 对投资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程序的健全性、合理性及制度落实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投资活动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要求, 执行结果是否真实、有效。

投资项目审计是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揭示项目在投资决策、投资管理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 积极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石现.朱恒金《建设项目审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篇2

【摘要】 县级审计机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利于保障党和政府经济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监督国有资产使用,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基层审计机关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工程签证

一、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再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经济运行走势的重要指标。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不含农户)达到50.2万亿,同比增长15.7%,增幅较去年有所回落,反映出当前依然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调结构、促升级、稳增长仍然是未来政府着力的重点。而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有利于监督和保障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节约财政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净化规范建筑投资市场,稳定经济秩序,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线索,查处查办违规违纪问题。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审计监督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强基固本,做好基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推动地方投资建设良性发展,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资风险,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权责关系未理顺,审计监督没有摆到重要位置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复苏增长乏力,下行压力加大。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稳增长”仍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核心任务。尤其对于一些外资引进较为困难的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立竿见影的调控手段,一切为了发展让路,“重发展,轻监督;重数量,轻质量”。在这种观念驱动下,经济监督让位于经济发展,并被边缘化。同时,作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引入和上马的“政绩工程”、“明星工程”,备受地方政府的保护,而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难以挑战地方政府权威,审计疲软。再者,审计机关只能对同级部门的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大型、重点项目投资审计需获得上级业务部门的审计授权,授权的不充分容易引发监管真空,审计覆盖范围有限。此外,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立项审批、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在行政管理上牵涉发改、财政、建设、交通、城管、审计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的地方,容易发生推诿扯皮、监管缺位、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

2、审计机关建设跟不上审计工作需求的发展变化

当前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审计力量过于薄弱。不少基层审计机关在编人员过少,而且在刨除行政工作人员之后,实际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更少。面对县级机关每年可能多达上百起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上级审计部门下达的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以及其他更多繁重的审计任务,容易引发基层审计疲劳,不利于基层审计工作的良性健康发展。同时,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财务审计人员多,而具备工程审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少。薄弱的审计力量使得不少县级机身机关将许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业务外聘给第三方审计机构,但由此又引发出经费不足的问题,增加了财政资金的开支。由于外聘审计经费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使得在后期的经费拨付上存在障碍和困难,影响了固定资产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再者,一些基层审计机关的内部建设也不规范,相关制度和规章建设不健全,人员和权责管理不到位,在组织机构上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机构,业务管理协调困难。此外,审计理念的滞后,重事后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重合规性审计、轻效益性审计等,也使得基层审计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合规性监督上,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变化需求。

3、工程建设领域违规违纪形式愈加隐蔽,方法愈加狡猾

当期随着国家对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力度的加大,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截留挪用、高估冒算、少批多建、多投少建、虚假招投标、项目贪腐等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极大地扭转了工程建设领域的不良风气,净化了投资建设市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工程建设领域问题依然严峻,违规违纪形式愈加隐蔽,作案方法愈加高明,呈现出“成片化、多样化、巨额化”的新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中间环节多,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随着项目的推进不断变化,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而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利益群体关系错综复杂,许多利益群体抱团贪腐,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甚至部分监管单位都参与到不当利益的获取与分配中,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增加了审计监督和查处的难度。另外,对于某些违规违纪问题,现有的审计手段和技术难以及时发现,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4、审计成果运用不足,陷入屡审屡犯的尴尬境地

基层审计机关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依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各级审计机关为审计执法主体,但又仅赋予了审计机关审计检查监督的权利,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行政处罚权利。因此,审计机关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和提出的监督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并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力,不少被审计单位屡审屡犯,依然我行我素。这极大地损害了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也挫伤了审计机关的执法积极性。与此同时,审计成果在领导干部的任用管理上也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和展开,一些审计出问题的被审计单位领导依然我行我素,不加收敛。由于同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缺乏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也难以及时移送,浪费人力物力。此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问题。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当审计报告认定工程价款应当核减由此引发纠纷冲突时,施工单位不服从审计决定,并以建设单位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而法院通常依照《民法》、《合同法》的规定,而不顾审计报告认定,判定施工单位胜诉,使得审计报告有名无实,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强和创新基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转变理念,综合构建大审计体系

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向调结构、促改革转变,地方政府也应及时转变管理理念,从“要数量”向“要质量”转型,加强对经济发展中的质量把控和过程监督,增强经济监督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手段,形成改革合力。审计监督应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加强年初审计计划科学管理,统筹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工作大局。领导干部也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以“三个有利于”而不是GDP指标作为政策决策的评判指标,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环保审计、绩效审计等,形成对地方的大审计体系。理顺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职能,并建立议事协调小组,定期进行工程研究和跟踪分析,密切沟通联系,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监督和管理。此外,合理规范审计授权制度,加大对审计项目的地方授权,扩大基层审计范围,减少审计盲区,充分利用地方审计资源。

2、加强审计机关建设,夯实审计管理基础

基层审计机关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由过去的合规性审计向效益性审计转变,注重事前、事中审计,加强跟踪审计执行。同时,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的经费保障,依照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计划编制预算要求,将合理的编外外聘经费需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计划,保障审计机关工作经费,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充实审计机关业务力量,制定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标准,丰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审计人员比例。重视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知识水平。健全审计机关内部建设,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和三级审批机制,严格审计底稿编制和复核,实施主审负责制。完善总审计师制度,加强对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设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股(室),统筹领导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

3、创新管理手段,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审计监督

对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审计监督最终还应着落在审计检查上,基层审计机关应创新思想,群策群力,严格履行对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审计监督职能。应建立事前控制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仔细梳理和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环节中的风险点,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风险监测。注重结合实地调查,及时采集第一手调研资料,做好影像调查和资料留底。同时,加强跟踪审计,制定专人,密切关注项目施工进展,加强施工现场调研和检查。注重对其他资料的搜集整理,借助监理日志、施工日记、施工组织设计、地质勘测报告等,对比分析签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引入和配备先进的工程探测设备,通过工程抽样检测摸排问题。督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责任单位健全内控制度,严格资料保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施工图核定工程量,密切关注材料市场行情,做到心中有数。

4、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审计成果运用

进一步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强化审计机关的审计执法主体地位,增强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合理解决当前审计报告适用的法律冲突问题,明确审计报告的行政约束力,并予以相应的司法实践支持。加快推进地方政务信息化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审计信息在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建设等部门之间的管理和使用,增强审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严格责任追究,在干部任用管理上充分考虑审计意见,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之中,提高审计成果运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审计环境建设,壮大审计力量,有重点、有针对地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切实把好经济监督关,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管理审计 优势 问题 对策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确定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中,首次将“增加价值”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一并

列为内部审计的目的,给内部审计职业提出了一个方向性指导,指出内部审计职能已拓展为组织完成目标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已经向管理审计转化。

一、管理审计,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

管理审计概念在学术界和职业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管理审计”最早于1932年由英国罗斯在其《管理审计》一书中提出,主要内容是对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判。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认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管理审计是通过对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签证管理当局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业绩,鉴明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并就其提出改进意见,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管理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资产所有者(委托人)把经济责任委托给经营管理者(代理人),资产所有者需要对经营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2、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合营 、兼并等产权变动导致企业规模扩大,跨行业、跨地区、多品种生产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信息量随之增大,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和控制不当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掌握公司内部的重要信息。

3、企业组织的复杂化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资本的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使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变得复杂化,如管理层次的增加、分布地域的分散等,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也不能亲自观察和控制所有的经营活动,需要实行分权管理和多级控制,这就导致企业出资人(委托人)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代理人)有必要通过管理审计对下层管理者(如分公司经理等)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4、委托人及其决策因素的多样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企业的委托人是多样的,有国家的、集体的、个体的;同一个企业内也可有不同的集体和个体参与;不同的国有企业也可以相互参股或交叉持股,这就形成了委托人的多样化。而影响这些委托人决策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不仅需要财务数据,而且需要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而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得就有赖于综合评价公司整体水平的管理审计。

5、企业外部竞争激烈化

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加入WTO后,更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管理活动的成败好坏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强弱至关重要,而管理审计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审计,查明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企业管理得到改善。

三、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的尝试,实施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主要表现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效益审计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对管理审计的认识和实践还很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性的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差。从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在集团公司内,总公司的内部审计组织对公司下属部门单位和分公司可以做到独立,而在总公司层面,就难免存在对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公司制企业里,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这就把内部审计组织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放在相等地位,这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3)对管理审计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管理审计还了解不够,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或者把管理审计等同于财务审计看待,或者认为管理活动与审计活动关系不大,或者认为管理审计会妨碍管理活动,而没有认识到管理审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审计,是企业适应外部竞争加剧和内部机制更新的必然选择,搞好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效率的促进,而不会是妨碍。

(4)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体系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管理审计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和解释每一个综合性指标,同时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领导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管理审计人员要站在优化系统整体结构、增强系统整体功能的高度,来审查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审计技术手段上,不仅要掌握观察法、盘点法、分析性复合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熟悉管理控制系统图法、调查法等用于管理审计的评价方法。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中,还很少有,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人能达到如此的高水平。

2、完善我国管理审计的对策

(1)尽快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指标体系。审计准则是指导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应加强管理审计绩效准则和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推动管理审计的深入开展。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业务指导,内部审计协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重视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特别是制定管理审计绩效准则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强对审计取证方法指导,减少审计的盲目性,提高管理审计的质量。只有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与内部审计配套的管理审计指标体系,管理审计结论才能明晰、准确、具有说服力。

(2)充分保障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为最佳选择。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客观要求,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论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得到最高权力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

(3)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对于内部审计组织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优越性,要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组织和国家审计机关都有宣传的义务。宣传可以结合《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采取会议、文件、讲座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管理审计的实践成果让大家认识到内部管理审计是可行的、有效的,对国家、企业、社会及企业资产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管理者)都是有益的。同时,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要提高认识。把管理审计的意识渗透到全部审计工作去。不论进行何种审计,都要管理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管理建议。在目前内部审计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的情况下,这是增强管理审计意识、实现审计工作以管理审计为重点的有效途径。

(4)不断充实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审计的培训与学习,使管理审计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实力,为有效开展管理审计提供智力支持。在目前复合型审计人才稀缺的情况下,采用从专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配合管理审计工作的做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陈耘: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

[2] 张晓平:内审工作在发展中前进[J].中国内部审计,2003(1).

[3] 德鲍尔.马科茨:沉睡的火山——评企业的软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3(3).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篇4

一、投资项目的研究

长期以来, 围绕投资项目这一主题进行的研究广泛而深入, 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知网 (CNKI) 文献数据库, 截止2009年5月10日, 研究“投资项目”的相关文章有:学术期刊文章182751篇, 博士论文5436篇, 硕士论文32993篇, 会议论文3112篇, 报纸全文59642篇, 科技成果3172篇, 中国专利41篇;专家学者们对投资项目的概念、体制制度、决策、管理、评价等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与探讨,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及其观点举例如下:

(一) 关于投资项目定义。

田江海认为:“投资项目不是指个量而是指总体。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把所有投资项目大体分为三类, 即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张道宏、扈文秀认为:“投资项目是指初始净现金流量小于零的项目。”扈爱红认为:“与资本性项目相比, 投资项目涵盖的范围更广, 只要是拟投入一定资金, 执行既定计划, 实现投资目标的项目都可以称为投资项目。”

(二) 关于投资项目体制制度。

钱维认为在政府投资体制改革领域, 中国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历了一个既类似、但又存在重要区别的改革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构建了基于决策主体支付结构和后果函数的政府投资项目制度的考察框架和体系。段晓梅指出,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 代建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被广泛推行。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率的现状入手探讨了政府投资项目代理人对代理效率的影响, 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即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寻租理论、共谋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介绍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现存的两类代建模式, 即业主行政代理模式和业主市场代理模式, 并对这两类代理模式的代建效率进行了比较, 进而分析了业主市场代理模式下的政府投资项目代理链, 研究了项目代理链对代理效率的影响机理, 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两个基本假设;构建了政府投资项目代理效率的因果指标体系。赵淳怡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弊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揭示了产生弊端原因, 综合理论界的观点和试点省市出台的制度, 界定了代建制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揭示了其本质与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当前代建制试点的效果和存在问题。吴端端采用对比、归纳、演绎等推理论证方法以及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 构建了预防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法律机制。

(三)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

许爱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项目决策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发展为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系统对项目进行评价, 综合考虑投资项目对经济、社会, 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而做出投资项目可行与否、实施与否的决策。姚国兵在回顾以往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对建德市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现状分析, 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决策科学、模糊理论等知识, 探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建立和政府投资项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 并以马目大桥为例,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侯琳琳从如何优化资金及其它资源配置, 进行投资项目组合, 又如何安排项目投资顺序, 使得投资总体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并使投资项目组合风险最小或限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等方面对投资项目组合决策模型进行了研究。卓枫运用系统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管理科学等理论和方法, 结合投资项目决策的特点, 从系统的五要素———功能、组成、结构、运行和环境———出发, 全面地分析了投资项目决策系统, 阐述了投资项目决策的思想体系, 提出了投资项目决策的三维结构———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 从理论上探索了投资项目决策步骤、程序和适用的方法与技术。

(四) 关于投资项目管理。

殷淙对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将相关理论知识和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全面、系统融入到研究构建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的过程中, 提出了新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设想, 并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达峻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研究, 创新管理模式新思路, 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 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建设、使用和监督管理的改革, 创造科学决策、公平竞争、高效实施、合理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 着力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约束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低下问题。王宁通过对地方政府投资目进行深入的研究, 提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中的监督问题, 归根到底缘于监督机制不能适应当前投资环境的变化, 而要想达到对项目有效的监督, 就需要对当前地方政府投资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的观点。池慧探究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发展以及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探索了“代建制”等新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五) 关于投资项目评价。

李海涛采用西蒙 (Simon) 的“有限理性”作为新的理论基础, 指出在“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的维度下, 项目排除风险因素后的IRR与满意收益率的差值, 反映的是项目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 从而为实际中使用IRR选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并从这一新的角度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马丽娜通过借鉴系统理论、新福利经济学、多属性效用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等相关理论, 以企业为评价主体, 从科技投资项目的效益和阶段两个方面的评价展开深入研究, 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黄德春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全面探讨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

目前, 我国学界大多以政府投资项目作为研究的重点。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 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可喜的成果。根据中国知网 (CNKI) 文献数据库, 截止2009年5月24日, 与“公共投资项目”有关的文章中包括:学术期刊文章1174篇, 博士论文137篇, 硕士论文443篇, 会议论文33篇, 报纸全文230篇, 科技成果6篇;研究内容涉及到公共投资项目的体制制度、决策、项目管理、项目评价、国外研究比较等方面, 其中, 有针对性的专题文章比较多。现选择较有代表性的有关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文章举例如下:

(一)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体制。

郑书前认为, 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投资法律体系发挥基础性作用。针对我国公共投资法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进行公共投资法律体系的重塑。丁肇勇认为, 加快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效的运行体制, 我们应在界定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明确与公共投资关系密切的一些概念范畴的基础上, 阐明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着重研究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问题。胡元聪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迫切需要公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以构建国家主体、民营经济主体以及外国投资者主体相互合作的多元化主体投资体系。当然, 公共投资准入的条件不同于一般市场主体, 并非任何企业均可以参与公共投资, 对准入主体作某些限制是必要的。杨睿选择业主支付保证担保制度在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的应用作为研究主题, 通过对公共投资项目业主支付保证担保制度系统、深入的研究, 力图为新制度框架的构建提出建议。

(二)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决策。

谢琳琳选择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为研究主题, 力图通过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的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赵锐敏、刘月明从公共投资决策的特殊性入手, 针对我国公共投资决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了公共投资决策科学化的保证条件, 提出了实现公共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对策措施。汤伟探讨了政府投资项目属性的公共性。也就是说, 这些项目的绩效如何关乎公共利益甚至国计民生。例如,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由于公共投资目标的多元化与复杂性, 与其他投资活动相比, 公共投资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职能, 项目决策要考察的是社会综合收益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

(三)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管理监督。

李细坤在综述国内主要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项目管理模式的变革历程, 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投资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代建制是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的观点。徐敏娜认为, 公共投资建设管理市场化是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执政, 有效扼制和预防公共投资建设中的腐败现象的重要措施;是对公共投资建设实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公共投资建设效益的良方;同时有利于加强非基础性公共投资建设资金的管理, 提高其使用效益。姚光业认为长期以来, 由于经济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立项审批和投资分配方面, 对建设项目的外部制约和监督管理尚不够重视, 直接影响了公共投资的效率。有必要探索如何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项目监管模式, 保证项目建设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并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最大效益。杨飞雪、洪传君提出根据公共项目的特殊性即项目服务对象是公众的特点, 从决策和监督两个方面构建一个从宏观决策、项目决策到项目经营决策的双向沟通的投资决策控制模型, 并结合专家评审、社会效益量化等方法保障最终决策的正确性,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孙红兵等通过对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的界定, 分析了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化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 提出了在城市政府投资项目中引入代建制和总承包制的几种模式, 最后对这些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李才平认为影响公共投资成本有两个重要因素:投资主体决策的正确度和投资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这两个因素在不同方面影响公共投资成本。通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民主决策、市场选择诚信合作伙伴、规范投资运作制度和程序、严厉惩处违法违纪人员, 可以控制和降低公共投资成本。王彦初步分析了目前公共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就如何构建一个全过程的、多层次的、立体的公共投资项目监管体系作了一个探讨。谢升峰认为公共投资腐败的制度根源在于源于“黄金规则”的资本支出偏好、政府投资预算缺陷及政府投资审批制缺陷。必须从改革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我国政府投资支出的控制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代建制以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建立出资人决策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推行问责制等方面入手, 预防与减少公共投资腐败。

(四) 关于公共投资项目评价。

王红岩提出了我国公共项目评价工作专门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和理论。鲍良回顾了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全面探讨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管理体系, 并结合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顾海军认为传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公共项目的社会效益费用评价方法提供了基本概念、原理和福利标准。近年来经济评价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 有必要根据公共项目的经济特征, 在现有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和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公共项目的经济外部性、经济福利性、以及循环经济特征, 公共项目可划分为“平台型”、“福利型”和“资源型”公共项目三类。以福利经济理论为核心, 引入实物期权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 建立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同时结合现有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可作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依据。杨宇等简要分析项目管理模式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并指出了适用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高春梅主要研究了公共投资项目的后评价问题。对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根据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的特点, 设计了公路、水利、医院、学校等项目的后评价指标, 建立了这四类公共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公共投资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五) 关于国外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情况。

彭莉通过借鉴世界银行项目后评价的实践, 结合我国的国情, 探讨对推进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五点启示及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侯石安指出, 在美国, 对公共支出的效果进行事后评价是美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增强公共投资科学性、安全性、可靠性, 优化政府投资决策行为, 提高投资项目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目前, 后评价工作已构成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评价的结果逐渐成为衡量国家预算政策合理与否的重要因素。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表明了这样一条规律:即, 政府的公共投资与国民经济相应增长,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制约的紧密关系。杨书臣就日本政府的公共投资是如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这一问题, 作了些初步的分析。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日本政府也在不断对公共投资、公共事业政策进行调整, 希望为日本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借鉴日本公共投资的经验, 建设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制度,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982年开始的分权改革使法国中央政府逐步向地方下放权力, 2003年新一轮改革提速初步实现了法国政府纵向和横向层面权力关系的重构。在扩大地方权限后, 中央加强了权力转移后对地方的制约监督。公共投资领域集中体现了分权改革以来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借鉴法国经验, 我国政府投资监管应当在理顺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同时, 明确各监督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推进监管法制化和职责、程序法定化。澳大利亚公共投资监管的主要做法及特点是主体多元化政府投资、公私合作、私人企业参与公共项目的投资与建设, 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了澳大利亚多种不同的公共项目投资运营模式。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前, 以色列、埃及、土耳其3国的公共产品投资, 包括能源、交通通信、城市供水供气等经营性公共产品投资和国防、教育、医疗卫生等非经营性公共产品的投融资和经营活动, 均由政府及其举办的国营企业和机构垄断;80年代中期以后, 伴随着市场私有化浪潮和以色列、埃及、土耳其3国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公共产品投融资和经营活动逐步向国内外企业、个人和社会机构开放, 目前3国公共投资领域已经形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来源多渠道化的新格局。

(六) 有关公共投资 (项目) 问题的专题研究。

除上述研究内容以外, 学者们对我国目前公共投资项目面临的多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和探索。陈忠喜从城市与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发展历程入手, 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功能定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就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公共投资的基本思路、重点、政策导向提出看法与建议。符金陵对我国农业公共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从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来看,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公共财政理论、公共投资效率分析方法和政府农业公共投资政策实践框架。国内关于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 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于近十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从已掌握的研究文献来看, 国内有关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 绝大多数还主要是定性地分析农业公共物品的特性、类型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主体属性以及政府在农业公共物品提供中到底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现行农业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等。徐希竹选取地方政府公共投资作为研究的主题。他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总体分析与个别分析、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揭示并分析了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赖旭宏在系统地研究公共投资理论和我国民间资本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并界定了公共投资的定义及其边界、民间投资主体及其应用范围, 论证了我国现阶段通过各种融资手段将民间资本引入公共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和优势。郑裕克认为, “十一五”发展规划从数量与质量上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有必要结合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及发展趋势, 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进行研究。他对法国学者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瑞典隆德大学哈格斯特朗教授的空间扩散理论;美国科技园领域著名专家Ruatam.Lalkaka的苗床理论;二十世纪90年代, 国际科学工业园协会提出的三元参与理论等国外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及其研究情况作了介绍。探讨了我国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的研究情况。谢地、丁肇勇研究了在公共投资领域的腐败问题, 指出为了提高公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绩效, 必须剔除或弱化腐败对公共投资的消极影响, 要求在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与实施过程中, 设置有效的腐败预防制度。车春鹂从法律、风险分担、政府监管等角度分析了在公共投资项目领域实施特许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有效实施特许经营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三、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研究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 对政府部门投资管理活动进行检查, 评价其是否合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是否符合公共管理责任的要求, 以促进其改善公共管理, 提高管理效果的审计活动。根据中国知网 (CNKI) 文献数据库, 截止2009年5月28日, 与“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有关的文章中包括:学术期刊文章25篇, 博士论文4篇, 硕士论文5篇, 报纸全文1篇。简介如下。

1.学术期刊文章22篇, 其中与公共投资项目主题相关度比较高的10篇列示如下:

(1) 秦少卿、王珊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模式》, 《商业研究》2008年第05期。

(2) 王威《着力提高我国公共投资的运行效率》, 《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02期。

谢升峰《公共投资腐败:经济效应、制度探源与治理》,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01期。

(3) 韩朋林、魏耀聪、贾喜云、丁增齐《重点公共投资项目全寿命效益审计机制研究》,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4) 谢琳琳、张远林《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第03期。

(5) 曲艳梅《我国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22期。

(6) 巢来春、范春莲《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审计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01期。

(7) 何飞燕《印度政府审计中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审计与理财》2007年第11期。

(8) 周乐伟《公共投资项目决策方法的探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年第10期。

(9) 宁永梅《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相关问题探讨统计与咨询》2006年第03期。

(10) 丁荣贵《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项目管理技术》2008年第09期。

2.博士论文4篇, 具体如下:

(1) 2007辽宁大学王威《中国公共投资效应研究》, 从理论上和经验上研究公共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地区发展、私人投资的作用, 从而得出在整体上, 公共投资比非公共投资的产出弹性更大, 公共投资中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项目的作用最大, 社会服务项目的作用不明显等结论。

(2) 2005重庆大学谢琳琳《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研究》选择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为研究主题, 力图通过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的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提高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

(3) 2004吉林大学丁肇勇《中国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研究》, 系统研究了公共投资运行问题。指出中国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地影响公共投资作用的发挥。公共投资运行体制改革成为整个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积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投资运行的成功经验, 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投资运行体制。

(4) 2008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鲍良《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回顾了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全面探讨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管理体系, 并结合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

3.硕士论文5篇, 具体如下:

(1) 2005广西大学桂忠才《财政体制改革与财政审计创新》, 从系统阐述公共财政的定义、职能和构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入手, 总结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得失, 分析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还重点论述了财政审计与财政体制改革的相互关系, 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指出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改进财政审计工作的具体思路—审计创新。

(2) 2005武汉大学车桂娟《政府绩效审计及其质量控制指标设置》, 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特别是在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审计的范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3) 2007年, 吉林大学沈洪军《关于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 从政府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基本问题入手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产生、特点以及我国政府开展绩效审计的历史与现状, 并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形式作了对比, 指出政府公共支出绩效审计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审计, 并分析了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 笔者针对目前阶段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困扰, 进行了分析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4) 2008年, 河南大学苑志钢发表《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之研究》硕士论文, 指出如何加强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进行必要的绩效审计以保证公共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势在必行。又由于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其他专项资金项目的绩效审计, 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 对于其他项目的绩效审计工作也很有价值。

(5) 2008年, 复旦大学何平《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 主要是结合我国财政审计实际, 借鉴国外财政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这一重要课题, 文中涉及到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问题。

4.报纸全文1篇:

2008年12月7日南宁日报2版发表《南宁市公共投资审计中心挂牌》新闻。

经过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 我们看到:我国目前有关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之少, 与“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公共工程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或“建设项目审计”等概念范畴。现有的理论研究资料大多是国外的翻版, 真正反映我国实际、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资料更是凤毛麟角。一些新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实践及成果没有能够及时上升到理论, 缺乏认识上的高度, 因而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推广和升华;有些虽然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工作领域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但未能从理论方面得到深入研究, 从而使得当前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尚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

在我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的环境下, 公共投资的发展日趋庞杂,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公共投资项目审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实践和理论进行全面总结, 不仅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而且对完善政府投资决策, 实现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 促进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公共投资事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围绕投资项目这一主题进行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自90年代以来, 公共投资项目的研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理论研究近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公共投资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日趋庞杂,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加强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的研究, 不仅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而且对完善政府投资决策, 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增长, 促进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篇5

沪工审〔2011〕28号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经审会: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和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工会经审审计工作程序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强化质量意识,规范审计行为,发挥经审组织的监督效能,市总经审会决定于2011年继续开展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现将评选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评选条件

1、审计工作全过程能严格按照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工会经审审计工作程序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本市工会系统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规定》的规定进行;

2、审计结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建议切实可行;

3、审计意见建议得到较好采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产生较好影响;

4、审计方法合理,审计技术创新,工作效率较高;

5、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严格执行廉政纪律。

二、评选范围

本市各级工会经审会在2010组织实施的审查审计项目,包括:

1、对工会经费预算的制定、执行和决算的审查审计项目;

2、对行政计拨经费和工会经费收支的审计项目;

3、对工会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效益的审计项目;

4、对工会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项目;

5、对工会专项经费和专项资金的审计项目;

6、对工会的内控制度健全、完善、有效的审计项目;

7、对工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项目;

8、对工会关、停、并、转的审计项目;

9、对工会资产完全性、完整性和效益性的审计项目;

10、其他监督工会经济活动的审计项目。

三、评选机构

市总经审会成立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选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由市总经审会委员、市内审协会负责人、市审计培训中心负责人、市总经审办工作人员和有关方面专家组成。

领导小组组长:市总经审会主任、经审办主任杨永平

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内审协会会长徐志中

市总经审会副主任、经审办副主任黄银萍

市总经审会委员、市审计局办公室主任袁一平

领导小组组员:市总经审会委员、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管一民

市内审协会秘书长李子雄

上海大华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上海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杨台英

上海求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监事长、上海市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马法明

市总经审办副处调研员卢能飞

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由市总经审办负责优秀审计项目的推荐及评选工作中的具体事宜。

四、评选程序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经审会在本系统评选的基础上推荐1个候选优秀审计项目,在区县局经审会主任互助组例会上进行讨论审议,每组选出5个候选优秀审计项目报市总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总经审办);推荐候选优秀审计项目需填写优秀审计项目推荐表和评分标准自报表,填好所得分值,逾期不报的,视为弃权;市总经审办负责初评(初评过程中将抽查部分上报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进行调研和审核,核实相关情况),并提出初评意见报市总评选领导小组。

五、评选时间安排 1、3月上旬,由市总经审会下发《关于开展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的通知》; 2、3月中旬至4月中旬,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经审会布置本系统的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事宜; 3、6-7月,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经审会评选本系统优秀审计项目; 4、8月底,各区县局(产业)工会经审会将推荐的本系统优秀审计项目先在各区县局经审会主任互助组例会上进行讨论审议,每组上报5个候选优秀审计项目至市总经审办; 5、9-11月,市总经审办进行初评和复核,并选出一定比例的项目在全市工会经审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大会上交流; 6、12月,召开全市工会经审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大会。评选时,由参评项目的审计组长向领导小组成员介绍项目的特点和有关情况(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并回答领导小组成员的提问,由领导小组成员当场打分,评出获奖等项; 7、12月,市总经审会最后审定;

8、次年3月,在上海市工会经审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

五、评选需上交的材料

1、优秀审计项目推荐表;

2、优秀审计项目评分标准表(上报单位填好自评分);

3、推荐的审计项目档案资料复印件。

六、奖惩

1、由市总经审会对获得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奖励;

2、评选结果将作为2011经审工作规范化考核重要内容之一;

3、各参评单位要加强领导,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各种参评资料必须真实,符合有关规定,对弄虚作假的单位,市总经审会将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2011经审工作规范化考核等级。

附件一: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分标准

附件二: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分标准表

附件三: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推荐表

上海市总工会经审会

2011年3月28日

附件一

上海市工会优秀审计项目评分标准

(总分100分)

一、审计方案(8分)

1、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按规定进行审前调查,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查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并编制审前调查记录或报告,成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2分)

2、审计实施方案要素齐全,内容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包括: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审计组组长及成员分工等。(4分)

3、审计实施方案经经审会主任审核同意。(2分)

二、审计技术和方法(4分)

应用计算机实施现场审计和文书处理。根据审计条件,应用《上海工会经审审计管理系统》或有关专业软件,检查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项目文档处理电子化。(4分)

三、审计证据(8分)

1、按规定的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取证方法恰当。(4分)

2、审计证据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证明力强。(2分)

3、审计证据有提供者的签名或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的签名或盖章的,审计人员注明原因。(2分)

四、审计工作底稿(12分)

1、审计工作底稿要素齐全,内容完整。(4分)

2、审计工作底稿有必要、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2分)

3、对审计中查出的与审计评价或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均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并做到一事一稿。(2分)

4、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了分类、归集和整理,审计人员按照分工提出初步审计意见。(2分)

5、审计组组长或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2分)

五、审计结论性文书(22分)

1、审计组在审计外勤结束1个月内向经审会提交审计报告初稿。(2分)

2、审计报告如实、完整地反映审计结果。(2分)

3、审计报告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格式规范。(4分)

4、审计报告中有相关的文字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1分)

5、审计认定的事实清楚,数据确凿,表述准确。(4分)

6、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定性准确。(3分)

7、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正确。(3分)

8、出具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适当。审计评价内容适当,与审计发现问题的内容相协调;审计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3分)

六、审计程序(18分)

1、按规定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要素齐全,格式规范;未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的项目必须经本级工会经审主任批准。(4分)

2、按规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情况自报表。自报表内容完整,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分别签名。(4分)

3、召开审前工作会议,与被审单位有充分的沟通。(2分)

4、审计报告按规定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4分)

5、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采纳与否作完整的说明;并编制审计组关于审计意见采纳情况表。(2分)

6、在审计组审计外勤结束3个月内出具正式审计报告。(2分)

七、审计档案(4分)

1、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齐全,归档及时。(2分)

2、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按规定顺序排列,装订规范。(2分)

八、提出审计意见的整改效果及后续审计(24分)

1、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4分)

2、进行审计回访。审计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和审计意见的采纳情况,并取得相关证据;对没有及时落实整改的情况作出说明。(5分)

3、审计所提审计意见和建议有较好的反响。(3分)

4、在审计过程中有新思路新方法并取得实际成效。(5分)

5、工会根据审计结果,制定、修改有关管理制度。(4分)

开展飞行检查 提升审计效能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审计监督;飞行检查

2009年,山东省农联社提出了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全部信用社飞行检查一遍的工作目标。菏泽市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省联社工作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检查方式,突出检查重点,严密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末,已组织对辖内356处营业网点全部进行了飞行检查,有效规范了业务操作行为,增强了全员对风险隐患的识别与控制意识,提高了制度执行力和内控管理水平。

1.开展飞行检查的目的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系统招录了大批大学生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后充实到基层一线工作,同时新一代系统、新会计准则等知识内容更新较快,部分员工合规意识和制度观念不强,对制度规定理解不透彻,业务操作掌握不准确,制度执行不力,内控管理存在一定风险。

为提高检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准确、真实地反映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遏制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质量,促进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银监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飞行检查制度》等制度规定,2009年初,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订下发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飞行检查办法》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飞行检查要点》,并提出了到2011年末对辖内信用社级营业网点全部飞行检查一遍的工作目标。

飞行检查就是采取事先不确定检查时间、不确定检查人员、不确定具体检查内容的方法,在不通知被查单位,不经过被查单位同意或陪同的前提下,随机选择辖内部分营业网点进行的一种突击检查形式,具有保密性、即时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2.飞行检查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飞行检查的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保密性原则。在检查时间、内容上增强保密性,不提前通知被查单位,不泄露检查行踪与信息。二是严谨性原则。飞行检查应坚持风险控制优先,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严格工作程序,杜绝出现制约漏洞。三是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检查结论的确定应有理有据。四是有效性原则。飞行检查应审慎立项,重点实施,注重实效,切实防止走过场。

飞行检查以检查内控制度落实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现金业务、重要空白凭证、存款业务、柜员卡管理、会计主管管理、贷款管理、安全监控7个方面、45个风险点,检查的200项内容涵盖信用社全部业务和业务办理全过程;检查深度从“查错纠弊,揭示风险”跨越到“推本溯源,标本兼治”,通过对各类问题从法人治理层面进行根源挖掘,从本质上提升了检查意见的针对性,促使信用社从根本上改善风险管控水平和能力。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快速”、“准确”、“高效”,有效防控各类风险隐患,及时遏制违规操作,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对于提升信用社形象、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开展飞行检查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效果

飞行检查坚持以风险为导向,采用突击方式,采取“不通知、不定时、不定路线、不定项目、社不均衡”的检查模式,充分发挥“出其不意、灵活机动、快查快处”的特点,真切掌握第一手情况,做到程序严谨、方案严密、处罚合理、通报及时,切实起到了防范风险、规范操作、促进发展的作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省联社菏泽办事处审计科抽调3名同志专门负责市级飞行检查工作,同时加强对联社飞行检查工作的调度和督导,对网点较多、工作进展较慢的联社,加大检查频率和力度;各联社监事长对飞行检查工作负总责,并明确2名审计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市、县两级审计部门将飞行检查任务分解到月,量化到人,确保了检查进度。

二是安排部署到位,组织严密有序。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总结分析,对审计立项、方案制定、组织实施、问题整改等环节做出精心安排,增强了飞行检查的保密性和实效性,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快速、准确、高效。为使检查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审计部门根据方案提前开展非现场检查,借助经营决策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提前对所需要检查的信用社划分检查区域,为现场检查做好准备。

三是加强质量控制,检查监督到位。加强现场审计的实时动态监管,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飞行检查办法》,采取现场查看、调阅监控录像,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认真做好对检查事项的记录和相关资料的保存,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准确、记录完整、证据充分,并即时录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审计信息系统,提高了现场审计工作质量。

四是加强督促整改,促进问题纠改。审计部门针对飞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尽可能在确保定性准确的前提下进行现场即时认定,并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现场督导,对检查发现的业务操作性问题,进行现场辅导,使一线员工成为业务操作的“明白人”,做到即查即纠,从而有效防范了业务操作风险。对不能现场整改的,及时下达《问题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到位,并建立了飞行检查违规问题台账,按单位逐笔分类登记问题台账,实行条线科室督导制、被查社主任督办制、责任人整改承诺制等多项措施,加大整改力度,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纠改。

五是强化责任追究,强化震慑作用。对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做到快查快处,强化飞行檢查的震慑作用。对屡查屡犯、同质同类的问题,对责任人进行从严从重处理。

六是加强成果运用,提升检查效果。对性质严重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送《风险提示书》,并转交有关业务科室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促进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工作。 通过加大检查深度,对于基层社在部分业务操作领域表现出的管理松懈、执行不力、屡查屡犯等现象,检查组通过调阅监控录像、查阅原始档案,指出联社自我监督、发现问题的能力存在缺陷,进而指出绩效考核重业绩轻合规、缺乏有效问责机制等更深层次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飞行检查,最大限度地暴露了基层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问题成因,提出针对性的纠改措施,查、纠、处并施,凸显了飞行检查及时性、有效性、警示性的管控作用,有效规范了员工的日常業务操作行为,有规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员工遵章守纪、合规操作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制度第一,领导第二”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照章办事、按章操作的良好氛围。

4.创新检查方法,提升检查效果

农村信用社在开展飞行检查时,应严肃检查纪律,创新工作方法,突出检查重点,加强质量控制,灵活运用各种检查方式,努力提高检查的突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四个跨越,即检查方法手段运用的跨越、检查深度追根溯源的跨越、检查交流反馈层级的跨越和审计监督要求传递范围的跨越,重点解决“查、核、改”三个关键环节,即查清问题、核清原因、即时整改,做到审计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方案更加具体、实施更加规范、成果更加实用、整改更加彻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一要严格遵守检查程序,确保检查实效性。飞行检查网点由办事处分管主任确定,检查前将被查网点名称装入信封密封交检查组长。每到达一个联社,检查组长会同陪同人员共同开启信封,换取检查介绍信后直接到达被查网点展开现场检查。程序的严谨保证检查的灵活性、突击性,避免被查网点“临时抱佛脚”应付检查的现象,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发现各单位在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飞行检查的实效性。二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确保检查可靠性。在检查方法上,除进行常规的符合性测试外,还通过调阅监控录像等手段进一步延伸至实质性验证。要注重创新审计技术手段,采取实地观察员工操作、回放视频监控资料、以客户身份办理业务或咨询等新方法,并通过利用视频监控中心等先进设施,对网点实行远程视频监督,查找柜面服务情况、业务办理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降低检查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要区分性质严肃处理,增强检查权威性。在飞行检查处理处罚上,要细分问题性质和问题出现的范围,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区别处理,增强检查的权威性。因操作人员工作疏忽造成的不存在风险隐患的问题,要求其现场整改并进行讲解教育,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对制度有明确规定但为“走捷径”不严格执行存在一定风险的问题,按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让被查人员“口服心服”;对因管理人员传达制度规定不到位或未按规定督促落实、监督检查,造成全辖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轻处罚直接责任人,同时逐级追究信用社、联社相关业务科室管理人员及负责人的责任,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问题的整改和全辖管理水平的提高。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篇7

一、基于科研项目工作流程识别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涉及的主要内容

科研项目主要分成立项期、研制期以及交付验收期等阶段, 相应的其对口审计的内容也应该以此为框架依据。具体而言,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的内容框架情况应该如表1所示。

在审计准备阶段, 全面并有重点地了解被审计单位主体性质、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产品、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承担单位与研发项目管理的相关制度及作业流程。通过将了解的信息套入上述审计内容的框架, 制定出具体的审计方案。

二、引入风险导向概念对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进行风险分层

风险导向型审计引入科研项目经费审计中, 在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遵循“从宏观层面战略分析—执行层面流程分析---识别重要风险及其可能表现的形式—实施实质性审计”的思路, 对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进行风险分级:

(一) 重大风险

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资金管理存在失控风险现象, 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截留资金:资金到位后, 未足额拨付分承研单位;转移资金:外协 (合作/试验) 未签合同或协议, 并明显不符合质优价廉的原则, 或已签订合同或协议, 但存在严重权责不对, 且外协单位本项目净利润超过行业平均利润50% (含) 以上;等等。二是管理监督职能存在失控风险, 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没有内控制度、流程或与实际作业严重脱节, 自由操控空间过大, 无正当理由拖延项目结题审计;预算执行进度匹配性过低并严重影响项目验收;重大科研生产事故、环保事故、科研项目泄密事故及重大商业纠纷;等等。

(二) 中等风险

和重大风险类似, 同样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资金管理存在失控风险现象, 其主要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截留资金, 也就是说资金到位后, 未按时拨付分承研单位。二是管理监督职能存在失控风险,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没有审批流程或实际执行越位、倒置, 点表现在招投标、项目主要因素变更审批、预算、费用开支等项目活动;等等。

(三) 一般风险

主要表现是管理监督失序风险, 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未执行单独核算但尚可确认经费支出, 未严格按照科技经费会计核算规定设立记账科目, 交叉使用科目, 账表不符;管理费未提供分摊依据或提取比例错误;项目程序批复齐全但存在时间顺序、逻辑结构问题;预算总体编制符合度高, 但各经费间的编制与实际差异较大;等等。

三、把握科研项目经费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科研项目业务的了解及分析, 以及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识别审计重点领域。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组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审计范围、找准审计重点。以下选取两个典型审计内容具体阐述。

(一) 项目承担单位业务领域审计重点

在对项目承担单位业务领域、管理架构及内控情况执行审计工作的时候, 应该注意的审计重点有四, 一是分析评价可研报告、项目实际开展期、承担单位近期工作重点、支撑力度、项目团队工作方式等。特别对机构设置、人员分工与课题管理及目的匹配性上进行评估;二是关注承担单位与本项目相似的其他业务领域, 对相似业务研究阶段的进行确定, 并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相似业务阶段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三是内控文件及流程是否足以证明承担单位提供的财务文件及其他文件资料的可信度, 是否不违背法律法规及上级单位的相关制度;四是评估管控架构的设置及职责职权的分配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影响管理核决流程的舞弊、纰漏或缺陷的可能。

(二) 项目承担单位立项期审计重点内容

在这方面的审计重点包括几部分内容:一是申请立项的程序异常可以提示或反映①项目可能存在问题的方向②重点关注承担单位管理层对本项目的特殊要求、争议点, 可评估本项目审计验收的各因素是否合格, 不存在人为绕开关键要素的情况。二是科研承担单位综合论证的流程、人力投入及耗时是否符合一般逻辑, 项目是否经过必要且全面的论证, 而非形式性的提交可研论证材料;项目会议或汇报文件、合同等内容有无损害双方权益 (包括成果归属与分离、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 , 有无法律风险、资金风险。三是批复、任务书或合同书的条文对项目启动的合理有效支撑, 部分条款是否为后期验收造成争议。四是测试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分包支出、外协支出等是否合规, 并与科研项目在多个单位的分配任务的目标、分包或外协资金额相印证, 是否存在重复支出等, 做概况了解。五是为评估各承担单位的责、权、利的合理性收集基本支撑资料。六是预算程序上是否管控严谨, 项目成本费用细项构成是否有充足的来源资料支持, 异常的构成往往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挪动、套取截留项目资金风险的地方。

(三) 配套方法及所需资料支撑

具体实施中, 针对审计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需要配备有具体的检查方法以及所需资料。比如项目承担单位业务领域审计重点之二需要配备的检查方法是:评估本科研项目是否与承担单位其他业务领域有相似之处;对应的资料支撑是:承担单位相似性的业务简要情况, 研发流程、研发结构组成及成本构成等资料。

四、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整体发展规划的协同

科研经费审计在实施中引起企业各方面对经费管理的重视, 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科研经费审计不仅能使领导层面从审计角度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也能够帮助科技项目负责人消除“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 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认识误区, 帮助科技项目负责人树立“用好经费, 接受监督”的责任意识。另外, 通过科研经费审计, 使得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 明确责任, 各司其职,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兴瑞.航天科技集团内部审计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2.

[2]周立云.基于风险导向的物资采购和存货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9) .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篇8

浙江省高等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实施办法中规定投资估算2000万元(含)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应实施全过程审计。当前还处于高等教育大发展阶段,高校改扩建校区也在大规模的进行中。超过投资估算2000万元(含)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比比皆是,很多高校的项目上亿元,这样情形下,高校必然按照国家规定以各种方式逐步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

2 高校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价值

2.1 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绩效

高校建设项目工程金额都比较大,与传统的零星维修项目无法相比。虽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但是全过程跟踪审计为项目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全过程跟踪审计付出成本,跟踪审计在参与的过程中同时也关注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本身,每个建设项目至少使用几十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使用及维护管理,其意义也远超过核减金额本身。

2.2 弥补传统审计的缺陷

传统的工程审计基本局限于工程结算造价审计,通常是在建设工程项目已经交付使用后进行,这只是一种静态的事后审计,无法对基建项目的造价进行动态的把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建设程序或合同事项无法及时纠正。全过程跟踪审计从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进行动态的和持续性的审计监督。参与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与投资项目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履职履约情况等方面。弥补了传统审计关注工程结算造价审计的缺陷,也改变了传统审计事后静态审计的局面,能动态地、事前及事中全面地参与建设工程项目。

2.3 规范工程项目的管理降低风险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高校没有有效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当工程竣工后才发现工程漏洞问题就已经过了最佳的审计时期,即使发现工程建设中一些不合理的资金浪费现象,因没有及时介入,结算审计也无法挽救。跟踪审计目的是为了在于控制和节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工程建设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纠正,提高建设项目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风险,维护高校整体利益。

3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容及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涵盖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竣工验收3个阶段,前期工作阶段包括立项审批、勘察设计、项目报建、工程招标。在这个阶段主要关注工程招标环节,关注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控制价设置是否合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单位进行招标控制价的复核,但是现实情况中,做标单位和监标单位经常出现互相复制的情况,可能出现监标单位没有进行实质上测算,直接使用标底的数据来应付高校。这时如有跟踪审计介入对监标的结果再抽查核对,能发现的问题并指出要求他们纠正,可从源头上控制错误的发生。

建设实施阶段包括合同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工期控制、变更控制、资金管理。建设实施阶段是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参与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做好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是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关键时期。合同管理环节分为合同起草、合同签订及合同执行三阶段。合同起草阶段跟踪审计需关注签订合同依据是否充分,合同条款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备,以及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与现行的法律或规章制度有冲突的地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关注合同签订的程序是否合法,签订是否及时。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是否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执行,有无存在着背离原合同实质性内容进行签订补充协议的情况。在质量控制环节中对工程质量跟踪检查,关注施工、监理单位履行对应职责的情况,现场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督促整改。安全管理环节,听取施工单位关于安全管理环节的情况通报,可联合基建部门对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工期控制环节中需要关注是否按期完工情况,高校建设工程项目会因各种原因出现延期,就会涉及办理工期签证,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醒基建部门做好工期索赔的证据积累和保存。

4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面临的难题

(1)目前我国在全过程跟踪审计方面尚未出台相应的法规,仅是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给出一些指导,对在实施过程中对应依据的标准、操作程序、具体事项上的处理缺乏相关的规定,没有相应的操作管理办法。对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定位的不明确,跟踪审计在插手到具体的项目管理中易出现审计越位问题。

(2)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不匹配不对称,工程专业审计人员在数量和素质上都严重不足。开展跟踪审计对人员的专业要求极高,需要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技术且懂审计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在目前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中极其缺乏。

(3)由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介入,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会出现高校基建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竭力把风险和责任推给跟踪审计方,只要涉及关于造价的问题基本推给跟踪审计来定,从而推脱自己的责任。角色的错位,本来应该起到监督把关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实现了。

(4)如何处理好审计监督与常规管理的关系,做到重点有限干预而不是随意无限参与,如何做好审计的独立性站位问题也是摆在跟踪审计面前的难题。

5 全过程跟踪审计面临难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和完善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明确跟踪审计地位和职责,划清与其他部门的权利界限,使跟踪审计在工作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不得越位。制定科学合理确实可行的工作流程,能在项目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紧密地配合下顺利开展全过程跟踪的审计工作。

(2)解决跟踪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供高校参考,一是委托中介机构执行,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委托单位的监察审计部门对委托业务实施管理和监督。二是从社会审计组织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临时聘用审计人员或工程、法律等方面专家,编入审计机关审计组,优化全过程跟踪审计人员配置,提高整体素质,抓好现有在职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使其能不断学习工程最新的知识。

(3)对跟踪审计工作及时进行审计总结,与其他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成员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经验,结合工程项目特点调整审计方案。涉及关键环节、关键工序、隐蔽工程或重要签证项目的,审计人员必须现场进行审核记录,以保证结算资料的真实性。隐蔽工程是审计的难点,易产生争议,专业审计成员采用写审计日志的方式来记录。这种参与现场的审计不是替代工程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而是加强对他们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监督。

(4)加强对跟踪审计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法制教育。监督者自身硬才能监督别人。

6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的表述,高校建设工程开展跟踪审计制度的意义已经显而易见。这就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以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一切维护学校根本利益为原则,创新工作方法,竭尽所能地在实践中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工程建设中的监管、管理的功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严防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高校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教财〔2007〕29号)的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应实施全过程审计。文章从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定义、开展全过程跟踪的价值,具体开展跟踪审计的内容和环节,以及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难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价值,审计内容,面临难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荣欣,陈金波.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提升的瓶颈和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5(10).

[2]彭琍.浅谈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J].商业会计,2014(2).

开展投资项目审计 篇9

为顺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节奏, 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自我约束制度, 同时也是企业核对会计账目、监督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的重要模式, 进而保障了企业内部审计真实有效地履行相关职责。同时, 内部审计对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和规范管理也有深远意义。在各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行中, 只有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才能够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提醒功能:企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 即审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环保性, 并具有维护企业形象和员工的利益的重要作用。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提醒功能正如人体患病时, 免疫系统会出现患病症状, 进而提醒患者及时就医。 (2) 预防功能:企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预防。并通过检查企业会计账目以及相关经济事项可以作出科学评价, 然后对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进而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和责任性, 会从企业的管理层角度出发, 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良问题和风险的倾向性, 提早发出警报, 发挥预警功能。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正如人体患病时, 其免疫系统会为人体生成一道防线, 进而预防病害发展。 (3) 抵御功能:企业执行内部审计工作, 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问题进行抵御。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也可以揭露问题, 并预防问题的发展, 进而调动企业经济活动的积极因素, 促使企业完善各项机制, 强化企业管理, 防范经营风险, 最终保障企业安全的运行发展。企业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正如人体患病时, 其免疫系统会进行反击, 消灭入侵人体的细菌, 最终保护人体的健康。

三、开展企业内控审计, 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策略

1. 重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树立先进的内控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 在科学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经营和管理风险系数日益上升, 只有重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树立先进的内控审计理念, 才能够有效地预警并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 最终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企业增值目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及时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防范信息, 并通过科学分析, 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进而减少甚至有效避免企业的建设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通过先进的内控审计理念可以有效保证企业的稳定生存和发展, 最终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2. 明确“免疫系统”目的, 确定内部审计的职责

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一项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保证性的综合性咨询活动, 其本质是为企业增加经营价值并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效率。对于企业而言, 内部审计即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自然也应该和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相一致。因此, 明确“免疫系统”目的, 确定内部审计的职责十分重要。内部审计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免疫力为根本目的, 在有效准确维护企业的财务收支以及会计核算, 并承担着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重任, 具有强化企业各项风险管理的职责, 充分体现了企业内部审计不仅具有企业资产的维护性, 更具有强化企业科学管理的促进性和提高企业运营效能的推动性。

3. 遵循“免疫系统”规律, 革新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

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执行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该围绕管理以及效益这两大中心确定开展内控审计的工作重点, 进而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因此,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工作重心, 以管理和效益为定位, 以控制及治理为导向, 遵循“免疫系统”规律, 进而创新与时俱进的审计模式。此外, 应该做好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全过程模式更新, 实现现代化的审计模式。企业只有积极的探索并开展“以预防风险管理为基本导向、以有效控制管理为主线、以科学治理问题为核心、以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全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 并在发展中不断实现创新。

4.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信息化

当今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普及。在推进企业的审计转型时, 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转变是当前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实现企业内控审计的信息化,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审计效率, 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传统手工操作模式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因此, 各企业应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内部审计的各项投入, 其中, 包括硬件以及软件,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技术, 并注重对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 保障企业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为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5.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力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是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者, 对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为了企业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免疫力也就是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 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应该注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思想素质,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比如, 企业一方面应该定期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参加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思想素质。另一方面应鼓励企业的骨干力量"走出去"对同行业的成功单位进行参观、访问等, 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解决企业的现状问题。只有注重增加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贮备量, 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熟悉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新法律、新法规和新政策, 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进而保障企业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内部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以内部控制为重心开展工作, 通过核查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情况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最终对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提出科学的评价意见。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审计的合理建议, 减少甚至有效消除企业经济稳定运行的风险性, 为企业的经营引导正确的方向。只有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风险预防及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才能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运行及可持续发展中全面发挥有效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蒋国彪.积极开展企业内控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1 (18) :242.

[2]郝晶婧.内部审计与审计免疫系统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1 (15) :130.

开展任中审计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篇10

一、开展任中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任中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实行监督的最好形式和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使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在党政领导机关、教育等部门存在着不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违法乱纪, 截留国家的财政款项, 满足个人的私欲的现象。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有助于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和监督, 通过审计可以明确可能存在的问题, 纠正错误的思想和工作方向, 促进领导干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有效地抑制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

2、开展任中审计是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不论是我国的企业还是党政机关都占有大量的国有资产的事实, 为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 就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来进行管理。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部门领导者进行任中审计, 可以对相关责任人履行责任状况进行监督, 警示和鞭策责任人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任中审计, 还有助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3、开展任中审计有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不仅可以约束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 还可以对其在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资产的完整性进行全面的审计和评价, 为各单位人事组织等部门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进行考核, 可比性强、可信度高。这种考核方式既丰富了干部考核的内容, 又客观准确的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真实业绩。

4、开展任中审计有助于划清经济责任, 全面评价功过是非

通过对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国有资产保值责任、财务收支管理责任以及对国家政策法规执行责任的审计, 有助于明确前后任、主客观、上下级以及公与私的责任界限, 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起到震慑的作用。从这个层面来讲,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可以增强其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积极开展任中审计, 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1、提高认识, 正确开展任中审计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促进廉洁自律,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执行任中审计的有关机构和人员, 需要从政治的高度来重视此项工作, 在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使该项工作不断正规化、制度化。无论是审计主体还是审计客体, 都需要深刻的了解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虽然对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巨大作用, 尤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净化作用;二是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任中审计的作用, 但我们又不能够过高估计其带来的效应, 应本着客观、公正、实际的态度来对待。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只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的手段之一, 而不是全部手段。

2、加强合作, 建立健全任中审计制度

对于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工作, 应该从开始之日起就将其制度化、规范化, 使之成为常态。因此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 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保证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有关规定得到贯彻落实。通过与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商, 明确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评价指标、实施办法等, 使审计过程更加注重实际, 争取做到前经济责任明确, 事中有监督, 事后评价实事求是, 严格分清经济责任, 做到奖惩分明, 避免走过场。

3、明确工作, 防范审计风险

就目前开展任中审计的实践来看, 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所收集的资料不真实可靠、审计评价中的经济责任界限不明、审计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任中审计工作的健康稳定运行, 必须明确各自的工作, 严格审计程序, 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除了规定的材料必须完整可靠和程序必须准确遵循以外,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遵守职业道德, 不畏强权, 严格遵守内部复核制度、审计会议制度和保密制度, 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 依法处理或移送有关部门, 审计评价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4、加强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领导干部开展任中审计工作, 除了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疏导、监督以外, 还需要对审计执行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和管理, 使其能够以专业的业务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严谨的职业道德素质, 对领导干部开展任中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但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 还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 乃至影响到人事组织的决策。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任中审计属于新兴业务, 与离任审计有着很大的不同, 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摸索, 大胆创新,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时刻树立风险意识, 积极防范审计风险, 严格按审计程序办事, 依法审计。因此, 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训。

三、任中审计结果的运用与效能的评价

1、审计结果质量的把握

开展任中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审计得到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结果, 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因此,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审计结果的质量。

(1) 规范审计程序。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时, 需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有关条款和规定进行审计监督和规范操作。为保证审计质量, 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以下审计程序开展工作: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组进驻并开展前期工作→进行正式审计→出具审计报告。通过上述为数不多的几个步骤, 可以规范整个审计工作, 从而对被审计人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 严格规范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需要由干部管理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委托的审计部门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 需要制定严密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方案, 并且审计机关内部不同的审计部门要严格牵制制度, 以增强审计权力的内部监督和制约。

(3) 接受社会监督。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的尾期, 需要及时把审计部门得出的审计结果, 会同干部管理部门进行一定范围的公示, 并及时收集社会对该审计结果的意见, 对于舆论较大且不符合实际的审计结果需要进行重新核实, 接受社会的监督, 确保结果的真实、可靠。

(4) 坚持科学、全面的审计原则。坚持科学全面的审计原则, 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这里所谓的科学、全面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 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 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发展, 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发展, 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 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 也要看客观条件。

2、对任中审计效能的评价

(1) 任中审计改变了原来对领导干部监督的被动局面。任中审计及时理清了领导干部的责任义务, 能够促使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正错误, 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和影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前对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缺失的现象和被动的局面。

(2) 解决了领导干部“审”“用”脱节的问题。在任中审计的运作模式上, 对于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 实际业绩突出的干部, 组织部门能够给予重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 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 组织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罚。

(3) 弥补了离任审计的缺陷。任中审计可以使离任审计充分利用任中审计的成果和信息, 有效解决了离任审计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等问题, 舒缓了换届年度离任审计任务过于集中造成的压力。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 不仅可以警示他们, 也可在查到问题后及时处理。对领导干部采取任中审计的办法, 必将打消领导干部们的依赖心理或得过且过心理, 这对提高领导干部自律意识, 大有裨益。同时, 任中审计还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及时提供干部审计情况, 使组织人事部门更有效地把好领导干部的任前“选贤关”和任中“预警关”。

参考文献

[1]、孙鸿杰.领导干部任中审计问题研究.科技向导, 2010, (05) 上:236-237

[2]、苏小柱.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探索, 2010, (05) :60-62

[3]、万阕歌.离任审计是创新, 任中审计是实干.中国老区建设, 2009, (11) :20

我国开展管理审计问题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审计;财务审计

一、引言

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工业顾问罗斯在他的著作《管理审计》一书中最早提出:要实施以职能部门评价和成绩评价为核心的管理审计。管理审计,即管理型内部审计,是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的延伸,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或CPA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或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结构等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评价或分项研究,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委托人对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或者就委托人对委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评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

管理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受托责任逐渐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贵任,而管理审计就是这种受托责任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王光远)。

二、我国开展管理审计必要性

(一)内部审计自身建设的需要

现代内部审计按审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财务审计、基建审计和管理审计。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指财务审计,基建审计和管理审计是在新的经济时期对于内部审计的拓延。而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又因为审计领域的重叠,容易混淆。

财务审计,以评价财务责任为主要的业务内容,专业的审计人员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测试检查会计资料、会计程序和会计控制,以评价财务报表是否真实,企业资产是否完整,组织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和保障,进而确定受托人是否完成了应履行的财务责任。财务审计一直以来都是内部审计的中心。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企业规模成倍扩大,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公司对于企业代理人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当局为了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有效利用资源,将受托责任层层分解,在企业内部设置了各种责任中心、分厂、分公司。组织复杂化的结果导致信息内容、信息制作过程以及信息传递过程的复杂化。为了控制各职能部门和管理层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就必须将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的财务审计业务延伸到非财务领域,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有效利用资源。这样,多层负责的组织管理体制促使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的行政性代理走向经济性代理。企业集团化、股份制、证券化以及资产并购过程中引入外国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客观、公正、行之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这就对我国传统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审计作为对于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评价方式便应运而生。

(三)加入WTO的需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世界,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内审工作经验的极好机遇,为建立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利益、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创造了条件。

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管理审计代表了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较高层次。国内的管理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到目前为止,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按照管理科学的要求,许多企业将管理审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厂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使其在内容和方式上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深化。不仅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计评价。而且兼顾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审计

主要以控制测试来评价控制系统,找出薄弱环节及至失控部位,并提出改进措施消除隐患,达到健全系统、改善控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该项审计的对象虽然涉及了管理和控制活动,但目前主要限于合规性、遵循性目标评价,较少进行内部控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深层次综合研究。

(三)绩效审计

有些企业以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扭亏为盈等为主要目的审查生产力各要素的运用情况,以改进生产经营工作,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它主要着眼干对企业现实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对提高经济效益能起到切实作用。但它较少对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管理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只是初步的经济效益审计。

四、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管理粗放、责任不明、法制不健全、违法乱纪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审计的主要功能还是履行监督职责,主要任务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管理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二)管理审计没有形成自己的审计体系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制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新颁布的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5项具体准则出台不久。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造成管理审计工作仍难以有效地开展。我国目前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管理审计人员各行其是,管理审计只能在不规范、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因此,管理审计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管理审计方法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审计日益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渐延展到事前、事中的审计,全程审计成为可能。面对网络审计,需要产生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的方式及新的管理审计方法。目前,在国内由于管理审计刚起步,所运用的一些审计方法还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

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对审计工作的需求。这也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无法适应这种针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要求。

(四)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市场和贸易的国际化以及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受托管理责任关系也不断深化,对管理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对商业活动的洞察力及审计程序的相关知识,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管理控制链。除需要掌握会计和审计领域知识外,审计人员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五、改进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审计的宣传力度

管理审计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人们对于他的认识还很朦胧,而且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开展管理审计往往受到管理层人为的阻碍,特别是管理层的业绩审计、资格审计等涉及直接高层的审计工作开展非常困难,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审计的认识不清,往往把管理审计看成个人问题调查,“审查谁,谁就有问题”。观念上的错误认识是阻碍目前我国管理审计发展的首要原因。

(二)尽快建立健全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明确管理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离开了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部管理审计机构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抓紧制订管理审计的法规和条例,将管理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进一步明确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不断拓宽管理审计的领域

企业要从以检查、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审计向以改善机构运行状况和推动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部门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而且应成为改革的推动者,要从管理的角度不断拓宽审计的领域,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构改革、业务创新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当前可以重点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面相对较窄的项目开展管理审计试点,逐步探索路子、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应用管理审计的理念,逐步拓展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尝试开展比较全面的任期管理责任审计评价等。

(四)创新管理审计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就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了解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部分手工操作还存在着审计内容不全面、深度不够、计算结果不够精准、信息提供不够及时等缺陷。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还需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如何开展科目资金审计 篇12

一、科目资金审计的特点

科目资金审计是以财政收支分类科目为基础的一种财政收支审计方式, 它兼有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特点, 实现了三者的有效结合, 同时有重点有目的地选择某些收支科目进行审计, 可以较好地突出政策性, 符合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总要求, 为找准新时期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提供了方向。科目资金审计作为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本身的特点:

一是在审计内容方面强调资金的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的全覆盖。首先, 科目资金审计要求审查财政资金在所审计科目的投入总量、专项资金种类、支出结构和方向、增减变动等总体情况, 关注科目资金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可行。其次, 重点审查资金的申请和审批过程, 是否合规。检查所审计的科目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程序申请、使用, 财政和主管部门有无及时足额拨付资金, 项目单位有无按照规定用途根据规定途径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最后, 关注项目单位是否及时完成建设项目, 财政投入资金的效益是否发挥。

二是在资金使用效益与政策目标实现方面, 重视构建财政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科目资金审计遵循科学性与效用性相结合、相关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兼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二、科目资金审计的内容和关注点

1. 科目资金的总投入方面, 重点关注财政资金的预算。

法律法规关于某些科目资金的财政投入情况都有明确规定, 尤其是在涉及国计民生相关领域的科目规定则更为详细。在科目资金审计过程中, 要根据财政部门的预决算等文件, 核实在相应科目的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 科目资金的申请环节, 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申报材料。

科目资金的财政投入一般是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进行。专项资金申报获取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申报企业和项目需要达到一定条件才能入选, 部分申请资金的单位为了得到财政资金的扶持可能存在伪造财务报表、生产状况或银行证明等虚假资料的情况, 在审计过程中, 要将申报资料的核实作为核心一部, 要严格按照法规办法要求的条件, 逐项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

3. 科目资金的审批环节, 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审批过程。

对于专项资金, 各主管部门有审批的权利和义务。在审计过程中, 要对审批的过程进行了解, 是否建立了专家审核制度, 有无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重点要关注, 有无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进行串通, 将资金发放给不符合条件的单位, 以及主管部门个人谋利的现象发生。

4. 科目资金的使用环节, 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流向和建设项目内容。

专项资金的流向应该为从财政部门到项目主管部门之后拨入企业账户, 或者从财政部门直接拨入企业账户, 在各个部门都不得滞留。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应该专款专用, 必须专款专用。审计过程中还要比对项目申请材料、进度计划、验收报告等资料, 实地查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进度, 确认有无私自改变建设内容、拖慢建设进度以及建设完工后不投产等导致专项资金效益发挥产生折扣的情况。

5. 科目资金的效益问题, 重点关注已投入使用项目的效益发挥。

核实项目的投产时间和产能情况, 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项资金的申请材料等进行对比分析, 确认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 专项资金的效益是否按照预定目标发挥。

三、科目资金审计的方法

1. 从预算科目编报入手, 检查预算编制的完整、合规性。

一方面掌握科目资金总体规模、结构, 查看是否存在预算外安排资金, 预算编制不完整与不细化、资金分配不科学等问题, 客观评价该类资金的预算分配情况。另一方面, 检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关注预算管理中公平、公正、合理的问题, 要围绕资金分配依据、标准、程序、运行机制等环节, 紧密跟踪资金流向, 重点反映专项资金在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这些科目资金在审计年的支出在整个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所占比例和变化趋势, 评价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中央资金的投入情况。同时关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的制定是否科学、各项支出是否建立了完整的评估机制等。

2. 以项目申报资料为载体, 检查程序的合规性。

从科目资金相关的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到项目申报条件等相关的材料入手, 比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专项资金的申请材料、项目进度计划、阶段性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等资料, 核实申报企业和项目单位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为得到财政资金的扶持, 有没有伪造可研报告、财务报表、生产状况或银行证明等虚假资料的情况, 要将申报资料的核实作为科目资金审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查看项目申报过程中是否符合规定, 财政或管理部门有无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管理部门有无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扩大专项资金使用范畴。审查是否存在对项目单位申报材料审核把关不严、因利益输送导致管理缺位等影响专项资金效益发挥等问题。

3. 以专项资金为主线, 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一是按照资金的流动方向, 从纵向审计。从资金下达文件到企业, 从资金的收入到支出情况, 结合项目建设情况, 认真核查资金的用途和去向, 审计有无未按用途使用资金, 违规挪用等问题。二是专项资金的最终投向为项目建设, 专项资金最终效益的发挥要通过项目实现。通过项目实施现场的延伸, 核查有无未按期开 (完) 工、建设迟缓等问题, 掌握项目建设的进度;有没有因可行性研究不够、决策不当、管理不力等情况造成资金损失浪费问题;重点关注政策目标实现情况和实施效果, 已投入使用的项目是否发挥了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是否建立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以确保项目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预算绩效。

4. 计算机辅助分析, 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

科目资金的使用项目单位多而散, 在审计人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就非常必要。一是对有条件的部门尝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将预算执行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相关联, 完成科目资金指标下达和资金拨付的核对, 以及审计表格的填报。二是通过多方数据比对, 审查项目单位是否存在重复申报补助资金, 套取和骗取财政资金等问题。发现疑点后进行延伸审计, 可以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

摘要:科目资金审计是财政审计尝试的新方向。2012年、2013年审计署先后组织了两次科目资金审计, 尝试从新的角度揭示科目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评价其使用效果。科目资金的审计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结合两次科目资金的审计实践, 本文阐述了科目资金审计的特点、内容和关注点以及审计方法等方面。

关键词:科目资金,审计内容,审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薛富平.开展科目资金审计的思考.中国审计, 2013;17

上一篇:特种行业下一篇:需求和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