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分析

2024-05-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位置分析(精选10篇)

位置分析 篇1

1 引言

在我国,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为国内外学术界广为诟病,同时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因素。怎样正确改善当前消费现状,最大限度地促进内需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消费习惯就展现出与国外明显不同的现象。所以,在本文中引入位置消费理论进行分析当前我国消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位置消费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下从事消费活动的社会人,其消费受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的综合影响,不仅关心个体消费中绝对量的增加,而且更关心在社会关系网中消费的地位或名次。

2 博弈论分析方法

2.1 基本假设博弈过程

正常理性的情况下,双方的收益都是a,炫耀将失去v单位收益,最终获得(a-v)单位收益,如果炫耀提升了相对地位,将获得额外x单位收益,如果由于别人炫耀降低了相对地位,将失去x单位收益。所以如果只有一方选择炫耀,另一方选择朴实,那么朴实一方的收益将是(a-x)单位,炫耀一方将获得(a-v+x)单位收益。所以可以认为v为炫耀成本,x为炫耀收益,只要x>v,那么符合位置理论的消费者就有动机选择炫耀行为,那么最终的博弈结果都是类似“囚徒困境”的。

通过第一阶段的博弈,如果x>v,那么消费者就有动机选择炫耀,最终的博弈结果为(炫耀,炫耀)。但是博弈不会就此终止,两消费者会继续博弈。除了上述假设之外,在第二阶段假设两个消费者可以选择轻度炫耀和重度炫耀。轻度炫耀是指停留在第一阶段的炫耀,重度炫耀是指在第一阶段炫耀的基础上还不满足,依然想通过炫耀压制对方而采取的进一步炫耀。这时,设第一阶段炫耀偏离最优消费量而损失v1单位收益,第二阶段损失v2单位收益,而第一阶段通过提升或降低相对低位而获取或失去的额外效用为x1,第二阶段为x2。

这时,只要x2>v2,那么消费者就有动机选择重度炫耀,而最终的结果也依然是“囚徒困境”,所以通过两阶段博弈说明,炫耀是个相互促进,愈演愈烈的过程,如果没有某种力量阻止炫耀的进行,那么社会上的炫耀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每个消费者都将获得更低的收益,不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福利白白损失掉了。而幸运的是,这个阻止炫耀的“力量”在真实社会中是存在的,那就是收入水平。一个人不可能无限制地博弈下去,他总会收敛于他的个人收入。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现在社会中个人收入可能不会阻止他的炫耀,可能会收敛于他父母的收入,也就是“啃老”现象,存在这一现象的不在少数。另外,也可能存在个人借贷,即消费者可能通过亲戚朋友间的借贷来完成自己的炫耀行为。所以,综上两点,真正阻止炫耀的“力量”是广义收入,这里除了个人收入之外还包括父母收入,亲友借贷,社会借贷等。

2.2 放宽假设信息博弈过程

2.2.1 收入水平不相同

上述分析的过程都是假设双方广义收入水平相同,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对博弈对手的真实经济实力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上述讨论的阻止炫耀的力量是不同的,经济实力强的对手可以进行更加深度的炫耀,而经济实力弱的消费者只能进行轻度的炫耀。在这样的前提下,上述分析的博弈就将发生一定变化。

假如富人与穷人博弈,那么富人在双方都选择炫耀或者双方都选择朴实的情况下,收益都是要大于穷人的。而穷人选择炫耀,富人选择朴实,唯一一种穷人的收益大于富人的可能性,并且要求a1-x1>a2-v2+x2即(x1+x2)-v1>a2-a1,(x1+x2)表示炫耀收益,v1表示炫耀成本,(a2-a1)表示财富差值。所以,穷人收益超过富人的可能性要求穷人具有很高的炫耀欲望并且富人没有,并且穷人的炫耀收益减去炫耀成本大于两者之间的财富差值。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社会中打肿脸充胖子的情况,本身自己的经济实力不如他人,却出于炫耀性的目的进行消费以达到超赶富人的目的,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2.2.2 炫耀成本大于炫耀收益

在第二部分中假设炫耀的成本小于收益,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一特征却未必满足,而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消费者更在乎自己的绝对消费量并不在乎“面子”,他的炫耀成本很可能大于炫耀收益。而有的消费者处处与别人相比,宁愿偏离自己的最优消费量也要在表面上赶超别人,他的炫耀成本就很可能小于炫耀收益。

假设消费者甲是“务实”型消费者,即炫耀收益小于炫耀成本,x1<v1。而消费者乙是“务虚”型消费者,即炫耀收益大于炫耀成本,x1>v1。这样,无论消费者乙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消费者甲都选择朴实。而无论消费者甲选择什么策略,消费者乙都选择炫耀。最终,两类消费者“相安无事”,各自选择适合自身的消费策略。这也就解释了浮躁的社会中依然有人可以泰然处之,不受炫耀之风的影响,安然做自己。当然,两个“务实”型消费者相遇结果更加明显,都会选择符合自身最优消费量的策略,也就是一般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两个“务虚”型消费者相遇的结果在上文中已经分析过。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1)通过二阶段两消费者博弈的分析得出,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阻止炫耀的力量出现,炫耀将是无穷尽的。但是好在真实社会中存在这种“力量”,即广义的收入水平,包括自身收入、家庭收入和亲友社会借贷水平。这也很好地解释了社会上富二代阶层的极其奢靡的炫耀性消费。所以,在培养自身洁身自好的基础上也要规范子女亲友的消费观,督促他们进行符合自身条件的消费行为。

(2)通过放宽收入相同的假设,得出在穷人与富人的博弈中,只有富人采取朴实的策略,穷人采取炫耀的策略,并且炫耀收益减去炫耀成本大于贫富者之间的财富差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得穷人的收益大于富人。很好地解释了当今社会中“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在财富水平中存在差异就靠炫耀达成目的,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在贫富差距明显的今天,要量力而行,不要做与自身条件不符的事情,免得身心俱疲。

(3)通过放宽炫耀成本大于炫耀收益的假设得出,只要自身更加看重实质性消费而忽视相互之间的炫耀行为,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中洁身自好,达到自身最优消费量的目的。所以,在奢华的社会中,我们不能选择随波逐流的放纵,而要看清现状,分清务实消费和炫耀消费,使得自己达到最优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耿黎辉.我国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04(22):84-85.

[3]戎素云.位置消费行为的理论阐述[J].理论前沿,2009(2):21-22.

位置分析 篇2

【关键词】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54-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英文缩写BPPV)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外周性眩晕症状,主要是由头部位置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短暂眩晕,呈现出自限性的特点[1]。目前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认为耳石器发生退行改变或者耳石颗粒脱落是该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本文从我院2012年8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抽取92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主要床特征。现将研究结果重点作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2年8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抽取92例作为主要临床研究对象,经神经系统检查确诊,其中原发性患者78例,继发性14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17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为(50.21±8.74)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1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为(52.44±8.6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性质、性别构成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之后,均详细了解其病史,并且常规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传音测听、步态和姿势观察、眼球运动、声导抗检查和仰卧侧头位实验等。对照组仅常规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手法复位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根据临床检查与测试结果将本组患者分成上半规管、双侧后半规管以及后半规管眩晕三类[2]。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眩晕患者,给予改良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即:使患者头部转向患侧,角度为45°,而后迅速将头部后仰,再让头部和水平面呈10°到30°夹角,再令患者头部向健测偏转90°,头与身体共同向健侧翻转,使患者侧卧,头部与仰卧位偏离135°,此后让患者坐起,将头部向前倾20°,每次体位均维持1~2分钟。双侧后半规管患者开展如下复位治疗:患者坐卧在康复床上,使其迅速仰卧,头部向后仰30°,恢复坐位后,头部向左患侧转45°,让患者迅速躺下,头部悬30°,随后让头部向右患侧偏转45°,随后转为侧卧位,使患者头部向下偏转45°,恢复原来的坐位,并让头部向前倾30°,以上各个位置均维持1~2分钟。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1个月后实施随访调查,统计并对比两组的具体治疗情况,疗效评判标准如下:①治愈:头部位置变动时完全无眩晕感,步态稳定,眼震消失,且变性试验结果呈阴性。②显效:头部位置变动时轻微眩晕,步态和眼震等表现均有改善,在实行变性试验时存在短暂的诱发性眼震。③好转:复位后眩晕症状缓解,但依然有头晕感。④无效:眩晕、眼震等症状均无改善,或者病情有所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上述基础性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 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比详情如表1。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5%(43/46),对照组为71.7%(33/4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BPPV是临床中比较普遍的周围性的前庭疾病,临床经验表明,当患者头部运动到特定位置时,容易诱发短暂性的眩晕症状,且大部分患者还会伴随眼震、步态不稳和其他自主神经症状表现[3]。根據相关统计数据,BPPV主要累及下半规管,但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得到阐明,一般情况下,原发性BPPV的发生率要高于继发性BPPV,后者多见于前庭神经炎、头部外伤、内耳手术之后以及突发性耳聋。针对BPPV,临床经常会采用耳石复位疗法,且呈现出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在缓解患者眩晕、头部昏沉以及眼震症状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在实施治疗前,需要通过常规步态和姿势观察、眼球运动、传音测听、声导抗检查和仰卧侧头位实验,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疾病累及部位,据此实施针对性的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手法复位治疗1个月之后,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5%,而对照组为71.7%,且两组间的对比存在着显著差异,说明手法复位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复位的成功率也比较高,治疗后患者能够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其疗效是值得肯定的。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有头部昏沉、步态不稳等表现,这些残留症状可能和耳石返回到椭圆囊之后引起椭圆囊敏感性改变有关,其次还可能受到患者情绪的影响,例如对特定体位有恐惧感、存在心理焦虑和障碍等。因此,在治疗后要嘱咐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态和随意体位,保证睡眠充足,才能尽快实现康复。综合以上分析和讨论,手法复位疗法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眩晕和头昏等症状,利于患者恢复正常活动。

参考文献:

[1]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02):145-147.

[2]熊彬彬,吴子明,刘兴健,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02):208-211.

张湾断层位置的分析与确定 篇3

1 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米村煤矿井田位于荥巩大背斜南翼, 总体构造形态为走向近EW、倾向南的单斜构造, 井田边界断层有高村断层、闫家门断层和张湾断层, 分别为井田的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边界。井田位于新密汇水盆地西北边缘, 是主要的径流区。它处于三面环山的箕形盆地之中, 东、西、北三面是由古老的震旦系石英岩, 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所组成的中、低山丘陵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地下水沿风化裂隙带补给各含水层, 煤层则隐伏于第三系、第四系山前洪积冲积扇堆积物之下。

含水层主要有:二1煤层上部砂岩裂隙含水层、L7-8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L1-4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O2及∈3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其中, L1-4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O2及∈3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属承压含水层, 是二1煤层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2 原断层位置确定方法及存在问题

米村煤矿原地质报告中张湾断层位置确定方法主要是:由15采区南平巷探巷掘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条小断层产状, 结合28采区两钻孔8-补58孔、8-11孔煤层底板标高确定有断层存在, 两者联系在一起, 推测出了张湾断层的产状和落差。断层延伸方向为近NNW—SSE, 长度2.30 km;倾向NW, 倾角60°, 落差160~260 m。这种推测张湾断层位置的方法不太科学, 主要原因有以下2点:①井下测量断层产状受人为因素和地磁、铁性支护材料等影响, 观测出的产状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差距;②地层岩性不同, 受地应力作用不同, 断层面与地层交线不会是一条直线, 因此断层走向常常不是一条直线, 而15南平巷探巷到8-补58孔的距离是1 500 m, 断层却是一条直线, 与理论不符。故需重新施工钻孔, 以重新确定断层位置。

3 新判层钻孔施工及分析

3.1 井下钻探

(1) 钻孔设计及施工。

由于推测张湾断层是一条落差160~260 m的断层, 二1煤层至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一般距离是80 m, 米村矿28采区位于断层的上盘, 二1煤层与下盘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直接对接在一起。为防止打钻过程中钻孔涌水量过大或发生涌水时能够控制水量, 设计钻孔终孔位置尽可能避开强含水层, 开孔岩层必须稳定性好。井下钻孔设计思路是, 在煤巷中开口掘上坡巷道, 进入二1煤层顶板, 在煤顶板中进行打钻作业, 钻孔设计角度为+15~+20°, 从煤顶板中钻进。根据钻孔岩心进行判层, 当钻孔岩心岩性发生变化, 由煤层顶板进入煤层底板时, 说明已经遇到张湾断层, 可以根据钻孔深度和岩层层位分析断层位置和落差, 根据不同钻孔确定断层位置、落差, 分析断层产状。为探测张湾断层共施工4个钻场6个钻孔, 开孔层位均为二1煤顶板砂岩。钻探参数见表1。

(2) 井下地质钻孔探测结果分析。

由表1分析1-1、1-2、2-1、2-2、3-1号孔, 若张湾断层存在且落差在160~260 m, 则5个钻孔终孔时都应揭露二1煤底板岩层。但根据钻探情况分析, 从开孔至终孔都是在煤层顶板中钻进, 未见二1煤层底板岩层。所以, 可以确定在5个钻孔探测范围内不存在落差较大的断层。4-1号孔由二1煤顶板进入二1煤底板岩层, 地层出现缺失, 经分析是由于断层引起。根据井下地质钻孔探测结果, 确定出了28081工作面西部张湾断层位置, 至此确定张湾断层位置井下钻探工作已达目的。

3.2 地面钻探

为确定张湾断层在东部向外偏移位置, 在地面施工了2个钻孔, 2个钻孔均遇到了断层。

(1) 10-补77孔。

坐标 (3821841.2, 38436101.9) ;高程为+243.48 m;遇断层面深度为227 m, 由二1煤顶板砂质泥岩直接进入奥陶系灰岩, 地层缺失110 m左右, 断层破碎带13 m, 断层落差120 m左右。

(2) 10-补78孔。

坐标 (3821788.4, 38435920.5) ;高程为+235.2 m;遇断层面深度为401.7 m, 由一1煤顶板砂质泥岩直接进入奥陶系灰岩, 地层缺失20 m左右, 断层破碎带2 m, 断层落差20 m左右。

4 判层结果

由张湾断层井下地质钻孔探测情况分析, 张湾断层原位置不准确, 根据28081工作面运输巷掘进揭露地质情况、井下钻探情况、地面钻探分析, 原判定张湾断层处不存在大的断裂构造, 张湾断层的判定位置南移。

由8-补75、8-补58、8-11孔底板等高线, 28071工作面采掘揭露, 28081工作面掘进地质资料推测, 28采区东南部构造应是:断层由前高村断层从8-补75和8-补58之间、8-补58和8-11孔之间分2条穿过, 并向前延伸。修改后的断层位置如图1所示, 断层分为2条平行的断层, 产状要素为:倾向NE, 倾角60°, 落差分别为120, 20 m。

5 效益分析

张湾断层探测结束并确定出其位置后, 米村煤矿28081工作面设计宽度由原来的24~52 m增加到120 m, 面积由原来的20 102 m2增加到了60 480 m2, 二1煤可采储量由原来的17.6万t增加到了54.1万t。同时28081工作面外侧可另外布置一个宽60 m、长400 m的工作面, 平均煤厚8.0 m, 预计可采储量有22.8万t;28采区北翼可增加的区域为一长420 m、宽130 m的范围, 平均煤厚8.0 m, 预计增加可采储量为51.9万t。

张湾断层的准确判断, 使米村煤矿28采区增加的二1煤可采储量为111.2万t, 吨煤售价按300元计算, 对28采区张湾断层位置的正确判断所产生经济效益将达到3.336亿元。延长了米村煤矿的服务年限, 为米村煤矿完成产量计划创造了条件, 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目前, 28081工作面已经回采结束, 实际比原设计多采出36.5万t煤炭, 吨煤售价300元, 增加产值10 950万元, 利润1 825万元。

6 结语

(1) 由于井下钻探取心层位存在孔斜误差, 加之技术人员经验和理论水平有限, 致使原断层判断存在问题。

位置分析 篇4

关键词:定位原理;位置公差;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分析和选择

在位置公差的标注中,基准的合理分析与正确选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如果基准选择不当,这不仅会对零件的加工、检验和装配等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到零件的位置精度,并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关位置公差标注中基准分析和选择的方法。

在图样上标注零件的位置公差,实际上就是通过确定零件上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来保证其位置精度。而工件在机床夹具上的定位,实际上是通过确定加工表面与定位基准之间的相对位置来保证其加工精度。因此,位置公差标注中基准的选择与工件在机床夹具中定位基准的选择非常相似。我们知道,加工表面与定位基准之间的相对位置是通过工件上定位基准的定位以限制加工表面的位置自由度来保证的。因此,位置公差的标注也可以看成是通过正确选择基准要素的"定位"来限制被测要素自由度,从而保证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工件在机床夹具中的定位原理来分析位置公差标注中基准的选择。

1.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一个自由运动的工件在空间的位置是任意的、不确定的,为保证加工表面的精度,在工件加工之前,首先要使工件占有某个确定的位置,而这一确定的位置是通过选择定位基准来限制工件的自由度实现的。如图1所示,工件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沿X轴、Y轴、Z轴的方向分别移动,以及绕X轴、Y轴、Z轴分别转动,习惯上用分别表示沿X轴、Y轴、Z轴的移动自由度,用、、分别表示沿X轴、Y轴、Z轴的转动自由度,由此可见,工件要获得确定的位置,就必须限制工件六个自由度,当然,定位基准的选择不是唯一的,它有不同的选择原则。若从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出发,最好根据"基准重合"原则来选择,即以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因此,与此相似的,位置公差的标注实际上只要限制影响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位置精度的那些自由度。而这些自由度的限制就相当于以基准要素的"定位"(相对于符合"基准重合"原则)来实现的。因此在标注位置公差时,我们就可以应用工件的定位原理来对基准要素所能限制的自由度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基准要素选择的正确性。

基准要素就是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当基准要素为点(如球心等)时,其有三个位置自由度,即三个移动自由度,如图2-1所示,故要确定A点的位置只要限制其三个移动自由度即可。当基准要素为直线(如圆柱的轴线等)时,其有四个位置自由度,即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两个转动自由度、,如图2-2所示,故要确定其位置只要限制这四个自由度即可,当基准要素为平面时,其有三个位置自由度,即、、,如图2-3所示,故只要限制这三个自由度,该平面的空间位置就唯一地确定下来了。

被测要素的位置自由度分析与基准要素相同。在位置公差标注中基准的选择过程也就是位置自由度的分析过程。一个基准要素所能限制被测要素的位置自由度数目不可能超过基准要素本身所具有的位置自由度数目。事实上,只有当被测要素的某个位置自由度同时是基准要素的位置自由度时,则位置自由度才能被限制。因此,为了限制被测要素的所有位置自由度,有时只需一个基准就可以了,但有时却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准要素才行。如图3所示的位置公差的标注就是一个多基准的实例。

当采用多个基准来限制被测要素位置时,是否会出现自由度被重复限制的“过定位”现象呢?如果出现了“过定位”,那么这时会不会产生干涉和矛盾?下面就结合图3来分析这一问题。

在图3中,€%oD孔的轴线具有四个位置自由度,即、、,若只选择一个基准要素显然是不够的。为此,这里选择了A、

B、C三个基准构成一个三基面体系来共同限制被测要素孔€%oD轴线的四个自由度。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A、B、C三个基准面各能限制三个自由度,它们分别是、、和、、及、、。但是,只有当被测要素的某个自由度同时是基准要素的自由度时,该位置自由度才能被限制。因此,实际上基准A只限制了被测要素的、两个转动自由度,基准B只限制了被测要素的、两个位置自由度,基准C只限制了被测要素的、两个位置自由度。显然,被测要素的两个转动自由度、被重复限制了,即出现了“过定位”现象。若基准要素没有形状误差,各基准之间也没有位置误差,那么这种“过定位”是没有问题的。但事实上误差总是存在的,那么这时是否会产生干涉和矛盾呢?肯定是不会的。这是因为:

图样上所标出的基准都是理想的,没有任何形状误差。否则就难以说明被测要素的方向和位置误差。

在实际运用中,理想的基准要素是通过实际的基准要素来确定和体现的。为了避免实际基准要素形位误差的影响,国家标准规定:基准与基准实际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按“最小条件”原则来确定的,即基准实际要素对基准的最大偏离量为最小。因此,在实际加工和检验中,基准通常用形状足够精确的表面模拟。例如,基准平面用平台、平板的工作面来模拟;孔的基准轴线可用与孔无间隙配合的心轴、可胀式心轴的轴线来模拟;轴的基准轴线可用V型块来体现等。

基准要素的形状误差在基准建立时就已经被排除掉了。例如在三基面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多基准对同一位置自由度的重复限制而导致干涉,第二和第三基准就不能象第一基准那样按“最小条件”来建立,而应该按关联要素的实效边界条件来建立,这样可使得建立的三个基准均处在理想的位置上。

如果用作基准的实际要素是粗糙不平的表面或是“台阶”表面或是复杂曲面,这时就无法以整个表面作为基准使用,为此,常采用基准目标法来建立基准体系,即从这些基准实际要素表面上指定的一些点、线、面来确定基准平面。如以指定的三个点(平面)为目标构成基准平面,由线(两点)为目标构成基准平面,由一点(小面)为目标构成基准平面等。采用了基准目标后,三基面体系的建立就与整个基准实际要素无关了,而仅由指定的点、线、面来确定,这样不仅保证了零件在加工、检验等时的定位重复性,防止了多基准定位的干涉,而且扩大了三基面体系的运用范围。

当基准要素尺寸很小时,其限制的位置自由度的数目亦会减少。在图3中,当基准面B的长度比很大时,B面可近似地看成一条直线,这时它就不起限制 转动自由度的作用。同样,当基准面C的Y、Z两个方向的尺寸都较小时,C面这时就可被近似地看成一点,它就不起限制 、 转动自由度的作用。因而此时的重复限制就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当采用多基准来标注被测要素的位置公差时,从理论和实际情况两方面来看都不会产生干涉。这时,各基准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基准是主要基准,它限制了它所能限制的所有自由度,而后面的第二、三基准等所限制的自由度分别为前面基准已经限制了的自由度之外它们所能限制的被测要素的自由度。因此在多基准的位置公差标注中,应特别注意基准的先后顺序,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正确合理地选择第一、第二、第三基准。

以上关于位置公差标注中自由度的分析,客观地反映了被测要素与基准要素之间位置关系的内在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必将对位置公差标注中有关基准的分析和选择带来很大帮助。

如图4所示的圆跳动的标注。要保证圆柱面的圆跳动就必须限制与之有关的、、、 四个位置自由度,根据定义,圆跳动是对基准D而言的,当圆柱面D较长时,仅以此作基准是可行的。因为以此长基准D"定位"可限制零件的、、、四个位置自由度,从而能保证被测要素的位置要求。但当圆柱面D较短时,用其"定位"只能限制 、两个移动自由度,"定位"能力不足,即此时为"欠定位"。因此,必须再选一基准C,以此"定位"又可限制被测要素的、 两个位置自由度,从而能保证被测要素圆跳动的要求。根据零件的工作状态,端面C主要用作定位,短轴D主要用于定心,故应选C为第一基准,D为第二基准。

参考文献

监控系统中刀闸位置判定错误分析 篇5

关键词:监控系统,刀闸位置,五防,闭锁逻辑

1 异常情况

2009年12月,某500kV变电站执行网调命令“××线从线路检修改为冷备用”,在“拉开××线505367接地刀闸”时,监控系统提示遥控操作失败。在监控后台检查发现505367允许操作光字牌未亮,说明该地刀允许操作的逻辑尚未满足。505367地刀闭锁逻辑包括50531、50522刀闸在分闸位置以及地刀所在线路无压。检查监控系统电气主接线图,发现50531刀闸分合闸未到位。线路转检修操作过程中该刀闸一切正常,因此可以判定监控系统中刀闸位置异常(一次实际位置正确)是在线路转为检修状态后发生的。经现场人员检查后判断,50531刀闸位置辅助接点接触不良是造成刀闸位置信号未能准确上传的主要原因。

2 异常分析

虽然刀闸位置接点接触不良是造成此次操作失败的根本原因,但监控系统也存在问题。按照监控系统的设计原理,系统应带有逻辑闭锁验证功能,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系统首先会自动验证在现有条件下该操作对象是否满足所需的闭锁逻辑条件。若满足,则逻辑验证通过,弹出操作窗口;若不满足,系统则会拒绝操作并弹出提示窗口,显示未满足的具体逻辑项。但实际情况是在进行“拉开××线505367接地刀闸”操作时,系统并没有出现逻辑验证未通过而拒绝操作的提示窗,而是出现了正常操作窗口,直到发出遥控命令十几秒后才返回“遥控操作失败”的信息。据此推断505367地刀闭锁逻辑可能设置错误。

调阅系统中505367刀闸此时的闭锁逻辑状态表(即五防规则表),可看到505367接地刀闸的闭锁逻辑条件已经全部满足,而“505367地刀允许操作”光字牌未亮,说明505367闭锁逻辑未通过;测控单元上的505367相关信息也显示505367逻辑闭锁条件不满足;同时50531刀闸在系统主接线图上是过程状态,即分合闸不到位。因此,可判断出现相反结果的原因在监控系统对50531刀闸的位置判定逻辑上。由系统五防规则中的一次设备位置判定逻辑表知,判定50531刀闸位置的遥信接点为5053测控50531刀刀闸合和5053测控50531刀闸分,然而逻辑表中辅助遥信位置全都没有定义,监控系统在刀闸位置判断上只由刀闸的合闸位置接点作为判定条件。理论上刀闸的位置状态只有分、合两种状态,但实际上刀闸存在三种状态,即分、合、中间状态(分合闸不到位)。因此仅由刀闸的合闸或者分闸位置接点作为刀闸的位置判定条件肯定不够严谨,完整的位置判定逻辑应由刀闸的合闸位置接点与分闸位置接点相互配合来实现。

监控系统主接线图和测控单元是以刀闸的分闸位置接点和合闸位置接点两个条件作为判据,且“505367地刀允许操作”光字牌信号是直接从测控单元引入,因此它们能正确反映刀闸位置。

综上所述,出现刀闸位置判定逻辑漏洞的主要原因是在系统设置时没有定义开关、刀闸的辅助遥信位置(只以合闸位置遥信接点作为判据)。重新设置后,系统问题得以解决。

3 结束语

这次出现的问题暴露出监控系统验收存在的缺陷。监控后台验收一般只在配合保护及一次设备验收时进行,验收项目仅涉及遥信、遥控、遥测等信号;而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验收也只在验证测控单元闭锁逻辑时顺带进行。由于监控系统专业性强,也没有太多的手段去验收,因此建议在监控系统验收时加入非正常状态下的验收项目,如增加类似刀闸位置不到位时的系统状态验收。

参考文献

[1]张全元.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陈家斌.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故障处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张全元.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位置分析 篇6

双小车双梁在设计主梁时, 需确定主梁的最大弯矩位置, 这对主梁承载的几种工况受力分析可以简化许多繁琐的计算。本文从经典的受力分析出发, 对双小车的主梁最大弯矩位置进行了分析探讨。

双小车由主小车和副小车组成, 主、副小车可以分别单吊, 也可以共同抬吊。如果单吊的主小车为最大吊重载荷, 则主梁的截面按单小车的主梁来设计计算。如果主、副小车在抬吊时为主梁承受的最大载荷, 那么双小车在主梁最大截面弯矩时位置由本文推导的结果确定。

在设计主梁截面时, 只需考虑主梁两种工况位置的受力分析:工况一为主、副小车在跨中对称于跨中截面时 (见图1) ;工况二为主小车在跨中 (见图2) 。

设主双小车和副小车的设计参数如下:

最大起重量为Q1+Q2 (Q1≥Q2) ;Q1为主小车抬吊时的额定起重量;Q2为副小车抬吊时的额定起重量;G1x为主小车自重;G2x为副小车自重;S为跨度;工作级别为A3~A6;Φ2为起升动载系数:Φ4为运行冲击系数。

1 主梁截面两种工况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式中, n为系数, 双梁n=1, 单梁n=2。

同理:R2=n (Φ2Q2+Φ4G2x) /2。

1.1 工况一状况下 (主、副小车对称于跨中截面时抬吊) 截面Ⅰ、Ⅱ、Ⅲ处的弯矩比较

令R1≥R2, 从图1可得出如下等式:a1=R2b/ (R1+R2) 式中:a2=b-a1;S=b+2a;a1≤a2;a< (S/2) 。 (2)

截面Ⅰ-Ⅰ处弯矩:

当时, M1-1为最大值;实际上, 由图3可知, 当0

截面Ⅱ-Ⅱ处弯矩:

截面Ⅲ-Ⅲ处弯矩:

实际上, 当a+b≤x

1.2 工况二状况下 (主小车在跨度中心位置抬吊) 截面Ⅰ、Ⅱ、Ⅲ处的弯矩比较

工况二状况下, 主小车位于跨中位置时的抬吊, 也按截面Ⅰ、Ⅱ、Ⅲ来分析3个截面的受力和弯矩分布情况 (图2) 。

截面Ⅰ-Ⅰ处弯矩:

实际上, 从图6可知, 当时, M′1-1的弯矩最大:

截面Ⅱ-Ⅱ处弯矩:

实际上, 从图7可知, 当时, M′2-2的弯矩最大。

截面Ⅲ-Ⅲ处弯矩

实际上, 由图8可知, 在段, 当时, M′3-3的弯矩最大:

2 结语

位置分析 篇7

位置更新是移动通信的典型话务事件, 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的感受。为了分析影响位置更新成功率指标的因素, 我们对JNGS9的A接口进行了信令跟踪, 以具体分析移动位置更新失败的原因。

正常位置更新流程如图1所示。A接口的位置更新信令流程, 主要包括位置更新请求、识别过程 (主要是要IMSI) 、鉴权和加密过程、TMSI重分配和位置更新接受。

从图1所示信令流程可以看出, 降低位置更新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为:

(1) 鉴权过程失败;

(2) 加密过程失败;

(3) 超时。

2 具体分析

12月8日13:26—14:11, 选取某MSC的A接口进行45分钟左右的信令跟踪。统计次数如表1所示。

位置更新的类型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在一个MSC内主要是以正常位置更新 (Normal Location updating) 为主。

位置更新失败的原因统计情况如表3所示。利用RADCOM仪表测试。

注:统计时间为2008年12月8日13:26—14:11;

由表3可以看出, 位置更新遭到拒绝主要有三类原因, 分别是IMSI unknown in hlr、PLMN not allowed和network failure。下面对三类原因进行分析。

2.1 IMSI unknown in hlr

产生该类型错误的信令流程如图2所示。

IMSI unknown in hlr主要是由于用户欠费停机所导致。

2.2 PLMN not allowed

该原因主要是由于用户漫游到不允许漫游的MSC/VLR、而出现位置登记失败的情况, 导致用户无法登记, 影响了位置登记成功率。

2.3 Network failure

NETWORK FAILURE的原因比较复杂, 很多原因都归结为NETWORK失败, 而下发给基站和手机。

根据A接口信令跟踪和对PLEX的分析, NET-WORK FAILURE的原因主要包括:

(1) 鉴权过程失败;

(2) 加密过程失败;

(3) 重复的位置更新请求;

(4) 立即对位置更新请求进行拒绝;

(5) ID请求失败。

以上的鉴权和加密过程及ID请求失败, 主要是MS手机不能进行响应, 导致MSC相应的计时器超时原因所造成。分析5种情况, 其分别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2.3.1 鉴权过程失败

该过程的信令流程图如图5所示。由流程可以看出:MSC在下发AUTHENTICATION REQUEST后, 等待12秒左右, MS没有给回复AUTHENTICATION RESPONSE, MSC等待计时器超时, 下发LOCATION UPDATING REJECT消息, 将拒绝原因设置为NET-WORK FAILURE。

2.3.2 加密过程失败

该过程的信令流程图如图6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MSC在下发CIPHER MODE COMMAND命令后, 等待8秒左右, 计数器超时, 没有收到MS返回的CIPHER MODE COMPLETE消息, 导致计数器超时, MSC下发LOCATION UPDAT-ING REJECT消息, 拒绝的原因为NETWORK FAIL-URE。

2.3.3 重复的位置更新请求

由图7可以看出:在第一个LOCATION UPDAT-ING REQUEST请求流程的鉴权请求消息下发后, MS没有响应;MS重新发起位置更新请求消息, 进行第二次位置更新请求, 导致MSC下发位置更新拒绝消息, 拒绝原因为NETWORK FAILURE。

2.3.4 立即对位置更新请求进行拒绝

由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当MS发送位置更新请求消息后, MSC立即下发了位置更新拒绝, 并且设置的原因为NETWORK FAILURE。该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45分钟A接口跟踪在5次左右。估计是由于软件的临时性错误导致。并且, 查看相关的IMSI, 发现均为非本地用户。

2.3.5 ID请求失败

该问题的主要信令流程如图9所示。

由图9可以看出:由于采用TMSI位置更新, MSC需要向MS索要IMSI, 以进行位置更新的相关数据的分析。但是在MSC发送了IDENTITY RE-QUEST后, MS在12秒左右没有给予回应, 导致计时器超时, 而下发了位置更新拒绝消息。

3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 基本确认位置更新失败的主要原因为IMSI unknown in hlr、PLMN not allowed和network failure三类;而对于用户销户、不允许漫游等情况, 则属于用户原因导致, 网络侧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对于NETWORK FAILURE, 主要是鉴权过程超时、加密过程超时、取IMSI过程超时、多次位置更新请求和立即释放所致。

针对以上NETWORK FAILURE的原因值, 建议采取的措施如下:

(1) 采用MSC的COOPERA-TION功能。在采用TMSI位置更新时, 尽可能减少向手机索要IM-SI的过程, 而直接去前一个MSC取得相关的参数。

(2) 减少无线SDCCH的拥塞。由于鉴权过程超时、加密过程超时等原因, 有可能引起SDCCH拥塞, 造成相应消息下发不到MS而导致超时。

附录:跟踪位置登记失败原因的TEST SYSTEM测试

test system;

on ou mvlrp UPDATELO-CAREA3R;

on ou do:if dr0=1;

if dr2=17;

for 20 times, P IA, P SWD, p 20last jumps;

位置登记拒绝的原因:

D4 REJECT CAUSE VALUE

2:IMSI UNKNOWN IN HLR

11:PLMN NOT ALLOWED

12:LOCATION AREA NOT ALLOWED

13:NATIONAL ROAMING NOT ALLOWED

15:NO SUITABLE CELLS IN LOCATION AREA

17:NETWORK FAILURE

22:CONGESTION

位置分析 篇8

鞍式支座 (以下简称鞍座) 是一般卧式容器所常用的支撑形式。在对化工设备的设计中, 我们对鞍座一般不进行形式和尺寸上的设计, 而是根据容器的公称直径和允许载荷选用机械部标准JB/T4712-92《鞍式支座》的标准形式。在卧式容器的设计中, 要达到优化设计、节约投资的目的, 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尽可能减薄容器筒体壁厚, 减少所用钢材。通常对于设计压力较大、筒体直径较小的卧式容器, 由于其设计压力决定了筒体壁厚相对较厚, 鞍座附近的应力一般不会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但对于那些设计压力较低、筒体直径较大的卧式容器, 其设计压力决定了筒体壁厚相对较薄, 以致于鞍座附近的应力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对于后一种情况, 要想不修改鞍座尺寸和不增设加强圈, 而让应力不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 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改变鞍座位置和增加设备筒体壁厚。显然增加筒体壁厚将直接增加设备用料, 增加投资。要想既不增加投资, 又使鞍座附近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值, 唯一的方法是调整鞍座位置。因此, 分析鞍座附近的应力与鞍座位置的关系,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也是实现优化设计的基础。

2 应力分析

对于设计条件已确定的卧式容器, 先按其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确定一个筒体壁厚, 再以这个壁厚为初始值, 校核卧式容器的各项应力, 包括鞍座附近的应力, 当鞍座附近的应力超出材料的许用应力值时, 可以有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解决: (1) 增加垫板或增加垫板厚度; (2) 改变鞍座包角; (3) 增加壳体厚度; (4) 增设加强圈; (5) 改变鞍座位置。其中1~4都会增加用料, 增加投资, 而方法5则不用增加任何材料。因此, 选择调整鞍座位置是最便捷最有效而又不用增加任何费用的方法。按照标准, 鞍座中心线到封头切线的距离A应尽可能靠近封头, 即A应小于等于D0/4且不宜大于0.2L, 当需要时, A最大不得大于0.25L (见图1) 。这里只说明了鞍座到封头切线之间的大概位置, 并没有说明其具体位置, 以及对周围应力的影响。因此, 只有找到鞍座位置与其周围应力之间的直接关系, 才能对鞍座进行准确的定位, 也才能科学、合理地调整鞍座位置, 在不增加设备用料的情况下, 让它的应力校核合格, 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

通过计算发现, 在鞍座附近的这些应力当中, 以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σ6 (见图2) 是最难满足标准规范要求的, 也就是说只要找到鞍座位置与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σ6之间的关系后, 通过调整鞍座位置使σ6校核合格, 就能达到所有应力都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值的目的。

2.1 不同壁厚相同位置下应力的分析

以分液罐的设计为例, 其设计条件如下:

设计压力:P=1.0MPa 设计温度:t=200℃;

筒体材料:16MnR (热轧) 封头材料:16MnR (热轧) ;

两封头切线间距离:L=8080mm 筒体内径:D=2600mm;

焊接接头系数:φ=0.85

腐蚀裕量:C1=1.5mm。

在设计初期, 由于要避开罐底的排污口, 把鞍座中心线到封头切线的距离初步定为1250mm, 这是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内压计算得到筒体壁厚为12mm, 应力校核时, 当壁厚为12mm时只有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σ6不合格, 壁厚增大为14mm时, 应力则全部合格, 表1是两种不同壁厚所计算出主要应力的对比。

注:表中所有符号见GB 150-89《钢制压力容器》的第8章8.2节符号说明, 公式中所用的参数见第8章中其它章节说明。

从以上两种不同壁厚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应力都与封头对筒体起不起加强作用有关系, 而封头对圆筒的加强作用则取决于鞍座到封头切线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有大部分应力校核合格仅有少部分应力校核不合格的情况下, 用增加壁厚的方法来降低鞍座边角处的最大周向应力, 是可以的, 但对其它的应力影响并不大, 因此, 这种方法并是不可取的, 应通过其它途径来解决。而调整鞍座位置将是一种可行性的方法。

2.2 同壁厚不同位置下的应力分析

为了找到鞍座位置与其周围应力之间的关系, 在没有改变筒体壁厚的情况下, 又将鞍座位置A重新设定了四个位置进行了计算, 其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在相同壁厚的情况下, 改变鞍座位置, 使应力都发生了一定变化, 但应力σ1到σ5不是变化很小, 就是与材料的许用应力相差很大, 而鞍座边角处的应力σ6, 最小为-78.359MPa, 最大为-277.268MPa, 变化率为73.4%, 而且在有些位置超出了材料的许用应力值。因此, 用这种方法来满足应力要求是可行的, 而能发生变化的这些位置就是封头对圆筒起加强作用的因距离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位置, 只要找到这些变化位置与应力σ6之间的直接关系, 就可以只调整鞍座位置, 而不用去增加筒体壁厚, 来达到所有应力都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值的目的。

2.3 鞍座位置与鞍座边角处周向应力间的分析计算

对与本例, 由于L≤8Rm, 所以

undefined

在上式各参数中, F=285233N δe=10.5mm Rm=1306mm L=8080mm b2=553.3mm

得出:σ6=-12.27-5068.22K6

而鞍座中心线距封头切线之间的距离远近, 会影响到封头对圆筒的加强效应, 也会影响鞍座附近的周向应力:

当undefined时, 即A≤653mm时, 封头对圆筒起加强作用, 则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即653mm

则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 即A>1306mm时, 封头对圆筒不起加强作用, 则K6=K7。

由于参数K7将会影响到与封头对圆筒起加强效应的系数K6, 从GB150-89《钢制压力容器》的第8章表8-4中查到:K7=0.0529, 最后得出σ6与A之间的关系:

undefined

其关系的简图, 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到, 在A≤653mm时, 封头对圆筒所起的加强作用是最大的, 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最小;在A>1306mm时, 封头对圆筒不起加强作用, 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最大。在以上两处位置σ6为固定值, 不随A的变化而变化, 只有在653mm1306mm时鞍座边角处的周向应力是最大的, 且已超过了材料的许用应力值, 此时应该用其它方法来使应力σ6校核合格;所以, 只有在653mm

3 结论

用增加筒体壁厚等方法来达到使应力校核合格的目的, 是可行的, 但不是经济合理的, 而调整鞍座位置却是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用调整鞍座位置的方法, 对与本例设备筒体壁厚为12mm与14mm的两种情况, 仅筒体材料就节省了1050kg, 节省材料费用约6300元, 相应的加工、运输等费用也会降低, 也达到了节约投资的目的。在设计当中用这种方法, 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化设计。

另外, 通过这次应力分析, 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以后更深层次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及标准释义[S].

[2]王志文.化工容器设计[M].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位置分析 篇9

【摘要】在生物医学以及质量测评等领域中,时常会遇到两独立样本的对比问题,而经常会用到的参数检验方式就是通过u检验和t检验。若所掌控的数据没有达到u检验或是t检验的要求,那么采取非参数检验的方式就能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本文是通过教学案例以及R软件对两独立样本位置的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非参数统计  非参数检验  R软件  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53-02

1.前言

在生物医学以及质量测评等领域中,时常会遇到两独立样本的对比问题,而经常会用到的参数检验方式就是通过u检验和t检验。u检验和t检验都是假设整体分布为正态分布,并且u检验需要事先知晓总体的方差,而t检验则需要满足相同的总体方差。在進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所要进行分析的数据常常不能达到u检验抑或是t检验的标准,从而导致了无法使用u检验或者t检验进行参数检验对比。如若依旧使用u检验或t检验的方法,那么将会得到错误的判断数据。因此在尚未得知数据的整体分布或整体分布是非正态分布的时候,应怎么解决两独立样本的对比问题呢?非参数检验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科学有效的办法。

2.通过案例分析R软件在非参数检验的实用性

通过观察到的样本数据去估算出整体的分布数据,这是统计推理的重点问题。比如整体的平均数的有关系数与回归系数、区间估计或者是点估计的假设检验等。统计推断是为了对未知的参数进行检验或是估计。对统计分析方法来说,非参数检验属于其重要的形成部分。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共同形成了统计分析的基础。参数检验是在整体分列已经明确的状况下,对整体分列的数据进行分析,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因种种原因无法对整体分列的形态作出假设,这时候就需要非参数检验运用样本数据对整体分列的形态作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R软件里的Wilcox.test( )函数能够运用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在R软件中输进help(Wilcox.tes)就能够详细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案例来说明R软件在两独立样本位置的非参数检验中的实用性。例:甲公司有9名员工,乙公司有11名员工,他们的工资(单位:千元)如下表:

问:哪家公司的员工工资较高?

解法1:运用t检验,假设甲公司(X)和乙公司(Y)的员工工资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μ1,σ2)和N(μ2,σ2),假设检验问题:H0∶μ1=μ2;H1∶μ1≠μ2,运用R软件中的函数t.test( )进行以下分析:

X=c(2,3,4,5,6,7,8,9,25)

Y=c(9,10,11,12,13,14,15,16,18,36,54)

t.test(X,Y,var.equal=TRUE)

从而运算得出p值为0.2315>0.05,无法拒绝原假设,因此认为两公司的员工工资基本无差异。

解法2:运用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不对甲公司(X)和乙公司(Y)的分布进行假设,假设检验问题:H0∶MX=MY;H1∶MX≠MY,运用R软件中的函数Wilcox.test(   )进行以下分析:

wilcox.test(X,Y)

从而运算得出p值为 0.009016<0.05, 拒绝原假设,因此认为两公司的员工工资有着明显差异。

通过运用t检验和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对该组数剧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根据数据来看,甲公司的员工工资明显要比乙公司的低,t检验得到的结果与数据不相符,根本原因就在于运用t检验的时候假设了整体的分布是正态分布,但是两个企业的员工工资并不属于正态分布。所以当假设违逆了实际数据的时候,运用t检验得出的分析结论是不正确的。由于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没有对数据进行任何的假设,从而得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

3.结束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要选择出准确的方案来对比分析两独立样本,值得关注的是要分析的数据有没有满足所选择的检验方法的假设要求,比如在选用t检验方法的时候,运用柯尔莫哥洛夫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它是否为正态分布,两样本的正态整体的方差相不相等,唯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够使用t检验方法。如若完全不知晓两样本的整体分列,那就不妨运用非参数检验方式来进行分析数据。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所要分析的数据可以运用参数检验方式进行检验的时候,仍旧采取非参数检验方式解析该数据,会造成检验成果的丢失,这是因为非参数检验没有将数据信息充分使用。

参考文献:

位置分析 篇10

Bayir等[3]利用手机信号数据,划分用户移动路径,然后通过分析得到用户移动模式。文献[4]通过移动手机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用户的朋友关系。Donald等[5]利用GPS信息获取或者预测用户的运动模式,如步行、驾车或乘公交等,文献[6]与之类似,但采用的是日常手机GSM信号,并能计算用户一天步行的确切步数。Kim等[7]利用社会测量传感器,感知购物者的行为,分析并预测用户的购物兴趣。Farrahi等[8]利用手机移动数据,挖掘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规律。

运动模式分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群体的统计分析,涉及大量的样本数据,强调其统计规律;一种是基于个体的细节性分析,对运动模式的分析更强调精细性。本文的着重点在后者,以野外大规模行动采集到的数据为背景,分析在行动过程中,特定个体的运动模式细节,以便对其行动进行综合评估。

1 基于网络信号的路径划分

对个体或群体进行运动模式分析时,数据源往往是一系列由位置和时间构成的数据集。有些是手机与基站的在线状态日志[3,5],有些是GPS信号得到的具体经纬度信息[5]。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将这些位置信息划分成若干片段,即构成若干个运动路径(mobility path),然后对这些路径进行分析,提取运动模式(mobility pattern),最后再形成关于行为模式的知识。

文献[3]给出了一种路径的划分方法。它是基于两点来划分:其一是停留时间超过一定阈值(驻留点);其二是手机信号缺失超过一定阈值(离线点)。这种划分对于大规模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对个体的详细分析中,将驻留点与路径割裂开来是有局限性的,因为驻留往往也是运动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如军事行动中的埋伏、防守,动物捕猎过程中的隐蔽、埋伏等动作。因此,本文仅将失去信号作为路径划分的唯一标准。驻留时,无论时间长短,只要处于在线状态,均包含在路径内。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避免将路径划分得过于琐碎;第二,能充分考虑驻留状态在路径中的地位,有利于判断个体的运动和行为模式。

假设得到的原始位置数据集是由N个时间和经纬度信息构成的序列集合。如果相邻两点(如K点和K+1点)之间有一段时间的信号掉线,再依此分析两点之间的运动模式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中间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如果能够判断出K和K+1之间存在掉线的可能,根据路径划分原则,K点划分为前一路径的终点,K+1点划分为后一路径的起点。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判断K和K+1两点之间存在掉线可能。现采用的方法是,根据GPS位置数据序列,计算两两相邻节点之间时间的时延:

设定时延阈值δ,如果ΔTk+1≥δ,则认为K和K+1两点之间存在掉线的可能。

时延阈值δ的确定可采取统计的方法,即计算数据集中每两两相邻节点之间的时延值ΔT,、ΔT2、…、ΔTN,然后统计这N个时延值的分布图(如图1所示),在分布曲线上选取一个合适的阈值δ(如分布占总数99%的点)作为判断掉线的标志。

2 路径模型描述

经过划分后的路径是一系列连续数据节点的集合。预处理时,将数据集中相邻n(n≥2)个节点之间没有发生位移的进行合并,合并后节点之间的时延求和,以合并后节点的驻留时间来描述,从而去除速度为0的节点。为了便于描述,引入数据节点和路径模型的形式化表示。

2.1 节点描述图

假设一条路径由N+1个数据节点构成,在该序列中,第K个节点NK可形式化描述为:

式(2)中,为节点K的移动时间,即从K-1节点移动到K点所用的时间,为节点K的移动距离,即从K-1节点移动到K点所走过的距离,为节点K的驻留(停留)时间。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首先,根据公式(3)和公式(4)分别计算出所有节点的和:

式(4)中,f(XK,YK,XK-1,YK-1)是根据两点K和K-1的经纬度计算出二者的距离。然后,将的节点向前一个节点合并(第一个节点除外),即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的节点进行合并。如果出现连续节点的均为0,将这些节点全部合并到第一个为0节点的前一节点(或者是第一个节点)。并且,将这些合并的节点的求和,得到:

式(5)中,0≤K

按照有向图的方式,节点的形式化描述如图2所示。

图2中,圆圈表示数据节点NK;直线箭头表示移动边,用和描述其属性;曲线箭头表示驻留边,用描述其属性。

2.2 路径描述图

一个路径P由若干个连续的节点序列组成,可形式化描述为

式(6)描述图如图3所示。

图3描述了由7个节点构成的路径图示例,其中=0(K=0,2,4,5,6),驻留时间为0的节点省略线。根据各节点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三类:

(1)起始、终止点:分别记为NB、NE,如示例图中的N0、N6;

(2)驻留点:记为Ns,其>0,如示图中的N1、N3;

(3)行进点:记为NM,其,如示例图3中的N2、N4、N5。

2.3 路径定量分析

假设路径P由N个节点构成,路径的时间序列相关定量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平均行进速度VP,定义为路径P内,节点的平均移动速度,即所有节点的移动距离除以所有节点的移动时间(不含驻留时间)

(2)驻留时间TS,定义为所有节点的驻留时间之和

(3)行进时间TM,定义为所有节点的行进时间之和

(4)驻留率δS,定义为驻留时间在整个路径中所占的时间比例

(5)行进率δM,定义为行进时间在整个路径中所占的时间比例

(6)驻行比δSM,定义为驻留时间与行进时间之比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的需要,分析各节点的行进速度,节点行进速度的分布律,驻留时间的分布律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3 实验分析

3.1 样本数据

与文献[3]等采用的城市生活手机用户的数据集不同,这里着重对野外行动的运动模式进行分析,所采用的实验样本来自于某反恐演练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其样本数据简化模型和描述分别如图4和表1所示。

在所采用的样本数据集基础上,首先按实体ID提取个体的所有位置状态数据,计算相邻节点的时延,并设定时延阈值δ。然后,依据δ划分成若干路径,构造路径描述图。最后,提取每条路径并分析其运动模式。

3.2 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选取了4个不同个体的数据样本,计算相邻节点的时延,并统计时延的分布情况,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横坐标(X轴)是时延值,纵坐标(Y轴)是小于该时延的节点数。按照节点覆盖约99%原则,其时延阈值δ的选取如图5中的矩形点所示。4个样本的路径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从路径划分结果可以看出,将驻留点作为路径的一部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路径划分的个数。同时,路径的平均节点数在100个左右,也是与选择时延阈值δ时使用的节点覆盖约99%原则有关(相当于假设每100个节点发生了1次掉线,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节点覆盖率的大小)。再选取其中一个样本(样本a),对其路径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路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样本a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运动状态,很少停留,且平均移动速度呈现由慢到快,再逐渐减慢,直到其个体行动的结束。进一步分析具体的行进速度变化情况,样本a的路径1中,各节点的速度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其中,图6(a)是速度随节点的变化情况,图6(b)速度随行动时间变化的情况。基于此,结合具体活动的时间和位置,可以进一步分析用户的行为方式。

4 结束语

针对户外大规模行动采集到的数据为背景,给出了一种形式化的路径描述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信号的路径划分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能为行动评估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於志文,於志勇,周兴社.社会感知计算:概念、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计算机学报,2012;35(1):16-26

[2] Mitchell T M.Mining our reality.Science,2009;326(5960): 1644—1645

[3] Bayir M A,Demirbas M,Eagle N.Discovering spatio temporal mobility profiles of cellphone users.Proceedings of the 10 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 World of Wireless,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WOWMOM2009).Kos,Greece,2009:1—9

[4] Eagle N,Pentland A,Lazer D.Inferring friendship network structure by using mobile phone data.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9;106(36 ): 15274—15278

[5] Patterson D J,Liao L,Fox D,et al.Inferring high-level behavior from low-level sensor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 (2864):73—89

[6] Sohn T,Carshavsky A,LaMarca A,et al.Mobility Detection Using Everyday GSM Traces.Proceedings of the 8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UbiComp 2006 ).Calfornia,USA. 2006:212—224

[7] Kim T,Brdiczka 0,Chu M,et al.Predicting shoppers interest from social interactions using sociometric sensors.Proceedings of the 27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2009).Boston,USA.2009:4513-451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城市景观水污治理下一篇:城市大型住宅小区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