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主题

2024-09-07

春天主题(精选4篇)

春天主题 篇1

20世纪50年代的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掀起意在摆脱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的革命,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即探讨人类如何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信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等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下, 皮亚杰的建构论 (Constructivism) 、互动论 (Interactionism) 和Rumelhart等人的联结主义 (Connectionism) 的观点逐渐被认知语言学家接受。Rumelhart和Mc Clelland (1986) 将认知心理学与人工神经网络紧密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 提出联结主义的核心概念“平行分布处理模式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 以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模型解释人如何处理信息、学会新技能及掌握知识的过程。其中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对语言现象学习的说明近年来成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一、平行分布处理模式

20世纪初,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对动物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联结主义理论, 动物由多次“尝试错误与偶然成功”形成联结是学习, 一个成功动作得到满意效果印入机体加强联结, 也是学习。学习就是要形成这种联结关系。首先使用联结主义这一术语的是Hebb (1949) , 他提出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强度可变的假设。1986年, Rumelhart和Mc Clelland在二人共同主编的《平行分布加工:认知结构的微观探索》一书中, 系统阐述平行分布处理模式, 各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有许多连接通道, 起激活和/或抑制其他单元的作用。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模型由形似神经元的信息加工单位组成, 信息节点将其联结起来, 形成网络结构, 节点之间的联系因被启动而加强, 或因不被启动而弱化 (王初明, 2001) 。因此, 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一个网络结构加工处理信息的同时, 不断产生巩固节点的积极联结, 这些积极联结不断储存在大脑的网络记忆中, 不断修正网络的权重分布形式。换句话说, 平行分布处理模式的学习观就是不断调整和改变网络联系中权重的过程, 语言获得的过程不是直接学习规则。

Rumelhart和Mc Clelland (1986) 的平行分布处理 (ParallelDistributed Processing, PDP) 网络模型能够依据某一任务中反复出现的输入和输出, 记住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 建立起某一权重分布形式。而某一权重分布形式一旦建立就表明学习任务中的某种行为已经被网络学会了, 它会对后续的新输入做出类比判断, 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新输入会改变现存的权重分布形式, 继而影响对后续新输入的反应。信息在输入、隐匿和输出三个层次中完成单向或回归的加权形式的激活、传播和加工, 学习者在输入过程中不断激活单元之间的联结, 以此改变网络中的权重, 最后将知识内化。

二、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对建构整合模型的解释力

根据语篇理解模型的研究, Kintsch&van Dijk (1988) 提出了建构整合模型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 他们认为语篇的认知加工顺序先是激活字词的意义, 进而形成命题, 然后进行与上下文无关的推论及各种精细加工推论。这一动态认知过程便形成了许多节点, 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网络, 被激活的网络扩散整合成一个意义连贯的结构。与其他认知模型不同的是, 建构整合模型是由建构过程和整合过程组成, 具体包括: (1) 一定的语言输入会产生概念和命题; (2) 通过从一般知识网络中选取相关的临近概念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 (3) 推出新的概念和命题; (4) 对新形成的概念和命题赋予联结强度。这种方式建构的是一个原始的、不连贯的命题网络, 意义表征结构松散、粗糙。整合过程将保留具有高度联结强度的意义表征, 使其保持激活状态, 同时剔除联结强度低的成分, 直到形成一个稳定、协调的网络结构。

从宏观上来看, 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强调的是语言规则的自然浮现特征, 建构整合模型理论同样摒弃了语言规则的专门学习, 通过把概念组织起来, 找出语言材料的内部结构模式和工作原理, 逐步构建语篇理解所需要的认知知识架构。基于以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平行分布处理模式与语篇认知模型联系密切, 即一系列处理单元进入建构整合认知模型系统, 这个系统由表征某种语义特征或视觉特征的单元相互联结, 输入与现行状态的单元相互作用, 激活新的传播规则, 如果这些单元群运动轨迹趋于一致, 它们就趋于相互激活, 当被激活时, 这些单元群又趋向于抑制相同的单元群。在这个基础上, 平行分布处理模式通过读者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和已经建立的信息而形成某些概念认知结果, 这一激活、抑制或联结过程使平行分布处理模式模拟语篇认知模型成为可能。

三、本模拟研究对语篇主题的解析

雷切尔·卡森 (1907-1964) , 是20世纪最著名的生态文学作家, 是生态文学史上里程碑一样的人物。卡森的主要作品有:《海风下》、《我们周围的大海》、《海的边缘》和《寂静的春天》, 其中《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卡森以优美的文笔, 翔实的数据和事实, 使生态思想深入人心, 同时激励大批有生态良知的作家创作生态文学作品。目前,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寂静的春天》的研究主要从文学评论出发, 以生态思想为重点, 辅以介绍女性主义和自然伦理, 分析其作品的哲学思想和叙事模式等特点。我们不妨以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对语篇认知模型的模拟为视角, 建立一个对作者的语篇认知模型, 尝试感受作者创作该语篇时的心理状态, 积极探讨雷切尔·卡森写作背后富含人文关怀的语篇主题。

首先, 语篇的理解从词汇开始, 我们注意到文章中大约20个单词, 它们以词形输入单元被登记到信息处理网络中, 接着分别提取它们的关键性特征, 并激活每一个单元的“构词法知识”、“句法知识”或“语义知识”, 这些知识与单元的现行状态相互作用, 从而完成趋向或抑制单元群。oak等词具有life中植物的微观特征, fox等词是动物特征, traveler等词则是人类的特定模式。每一种特征在情景空间内都具有相互依赖型, 激活主题词oak的同时也将那些与life中的植物特征有关的单词激活, 例如:maple, birch, laurel, great ferns等, 而抑制那些与植物特征无关的单元, 像动物、人类的特征。通过激活———抑制内部单元的机制, 读者打开了语篇中life最可能的解释集合, 与此有关的单元全都被激活, 理解篇章就有保证。

其次, 通过将句子分解为一个一个组成成分, 然后建立各个命题单元, 激活这些命题单元之间的联结, 这就是一个从输入层到输出层经由隐匿层转换的过程。例如:The roadsides, once so attractive, were now lined with browned and withered vegetation as though swept by fire.读者能够将这个句子分解成五个命题单元, 即the roadsides, once so attractive, were now lived with, browned and withered vegetation, as though swept by fire。意义表征从读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 判断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 因此the roadsides是整个句子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 要放在句首加以强调。说明主语的选择得到激活之后, 情境中其他命题单元的权重形式发生变化, once so attractive约束the roadsides, were now lived with同样约束the roadsides, 而browned and withered vegetation和as though swept by fire对主语的约束力较弱。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对语段的理解首先要建立每一个句子的命题, 然后将一系列句子中的相关命题整合成一个大的整体表征。例如:In new territory, out of reach of the restraining hand of the natural enemies that kept down its numbers in its native land, an invading plant or animal is able to become enormously abundant.Thus it is no accident that our most troublesome insects are introduced species.第一个句子中有三个独立的命题: (1) an invading plant or animal is able to become enormously abundant; (2) that kept down its numbers in its native land; (3) out of reach of the restraining hand of the natural enemies.第二个句子中有两个独立的命题: (1) it is no accident; (2) our most troublesome insects are introduced species.通过建构整合认知模型可知, 这些命题单元之间的连接是线性的, 构成的单元自下而上地激活这组命题中的上层命题, 即在新的领地引进的害虫最麻烦, 害虫数量庞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数量足够的天敌。

建构整合模型对语篇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才能产生正确的推论。因为一个有待加工的语篇不会将所要表达的意义自动浮现, 而是需要读者运用自己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经验推导出语篇的主题意义。推论就是对语篇中没有明确出现的信息的激活和编码过程 (Singer, 1994) 。语篇主题指的是语篇指向, 为语篇的主要基本思想, 含有决定整个篇章内容和结构的基本信息, 并以集中和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Coulthard 1985) 。推论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语篇指向:逻辑推论、反向推论和精细加工推论。例如:Thus it is no acci-dent that our most troublesome insects are introduced species.根据这句话的字面意义, 我们可以得出推论, 我们最麻烦的害虫都是那些引进的品种, 它们不是本地生长的,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But in the modern world there is no time.这句话中, 为了推导出there is no time的真正内涵, 我们不得不借助当前焦点和上下文关系,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 生命可以自我调整, 达到新的生态平衡”。但是, 人类总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改变自然, 丝毫不考虑自己物种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利益, 这是维持语篇连贯性不可缺少的推论。又如:Radiation is now the unnatural creation of man’s tampering with the atom.对这句话作出正确的推论依赖于读者的一般背景知识, 过去的辐射只是由存在于某种矿石中的放射性物质产生, 而今天人类可以通过核裂变制造出有害的辐射。

由此可见, 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运用会被词汇语境自动激活的项目, 表达生态整体观, 即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是生命大网络的一部分, 不能想要其中单独的某个部分而对其他部分进行强力的消灭和改变, 那样, 这个精美而又脆弱的给人以生命支持的系统将会崩溃。另外, 卡森并没有完全否定科学技术, 她只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科学技术带来的副作用, 在追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应该摒弃自然的一切都为我所用的生态哲学观, 而应关心支撑所有生命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和谐, 这是人类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富。

四、结语

为了获得语篇的理解, 读者必须输入一定的信息, 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临近概念, 只有当与该输入信息有关的单元都由合适的权重联结好之后, 也就是掌握知识表征的分布概率后, 语篇理解才能产生。本文通过对《寂静的春天》语篇主题的阐释, 将平行分布处理模式和语篇认知结合起来, 从建构整合模型着手, 探讨二者从词汇到句法、到语段, 再到语篇的认知, 能否反映语言的心理表征。平行分布处理模式体现出的模拟语篇认知的能力, 使得信息网络中的建构整合过程更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贾林祥.试论新联结主义的方法论[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2]谭瑾.平行分布处理模式与语篇认知[J].重庆与世界, 2010 (11) .

[3]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 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 2001 (5) .

[4]王丹, 杨玉芳.语篇理解的表征和加工模型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 2004 (9) .

[5]王寅著.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6]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7]张德禄著.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8]朱先明, 于冬云.从《寂静的春天》看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思想[J].外国文学, 2006 (3) .

春天主题 篇2

一、主题来源:

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又如期而至,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美好与神秘,嫩绿的新芽、含苞的花朵、蓬勃的小生命以及人们迎接春天的那份激动与喜悦,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聪明、灵动的孩子们又怎会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呢?大班的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较强的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能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春天里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如:挖野菜、郊游、放风筝、小蝌蚪、小蜜蜂、小蝴蝶以及人们的各种活动等,都极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并且能充分利用我们这里的地区资源。相信这一主题一定能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发现春天的秘密。

二、主题目标:

1、学习用观察记录的方法,感知和发现春季气温、人们的活动、动植物生长的变化等。并知道季节的交换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关系。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积极参加郊游、种植、远足等活动,能连续走30--40分钟,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

3、会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经验、经历和情感。提高讲述、绘画、表演等能力。

4、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活动中表现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主动、互助、合作的态度与行为。

5、能唱出3拍子和2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的感觉,继续学习用连贯的和断顿的唱法来表现歌曲的不同意境。

6、能较自如地使用多种工具制作物品,并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画面布局合理。

7、会根据气温和运动量的变化,调节活动的内容,增减衣服。知道保护耳朵和声带,不大声喊叫。

8、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学习10以内的加减。

三、主题网络图:

春天里:环境 动物 植物 劳动布置教室:树木 花卉 种子找春天 :游戏 郊游 蚕 小蝌蚪 蜜蜂蝴蝶 我们

四、环境与资源:

1、引导幼儿观察春季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天气的变化,组织幼儿进行移栽种植等活动;饲养小蝌蚪和蚕等。

2、随着幼儿认识内容的扩展,不断调整和丰富自然角的内容,如:做发芽实验,与幼儿共同收集春季的蔬菜(或野菜),贴上标签放置在自然角内;陈列一些蜻蜓、蝴蝶与花的标本,提供放大镜供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

3、在美工角提供纸、布、针、橡皮泥等多种工具、材料,进行有关“春天”的小制作,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内,把春天带进活动室,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4、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野营远足、春游等活动。

四、家长工作:

1、更换《家长园地》的内容,介绍本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内容、配合事项,如:带幼儿踏春、挖野菜、在家中种植花卉、饲养小动物,并进行观察和管理;请家长加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野营活动做好准备等。

2、鼓励家长在春天里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感受春天的美好。

3、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学会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的卫生,能热情主动、有礼貌地与接触到的人交往。

大班主题活动:我们在春天里 篇3

春天到了,各种事物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对春天的变化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先让幼儿讨论:关于春天你最想知道什么?然后根据幼儿的问题,让幼儿每天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感受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两周后汇总,教师设计好两周日记交流的总表格,把幼儿的绘画日记按日期分别贴上跟同伴交流。然后再引导幼儿分类梳理,根据天气、植物、动物、周围人们的活动等方面把日记分类,让幼儿自己归纳出春天的特征并能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找出春天的特征,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感受在春天里的美好。

二、活动预想计划

(一)主题目标

1.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感受春天的特征。

2.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秘密。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主题活动预设流程

幼儿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归纳问题→幼儿绘画日记记录→幼儿介绍自己的绘画日记→教师帮幼儿分类归纳汇总春天的特征→活动的延伸。

(三)主题活动准备工作

1.配合主题开展多种活动:春游、散步、野营、种植、饲养等。

2.每人一本绘画日记本,每天用绘画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布置关于春天的主题墙,准备调查记录表和汇总表。

三、活动实施网络

相关活动:

活动一:春天的问题(综合活动)

活动二:绘画日记记录春天(综合活动)

活动三:春天天气、人类活动汇总(综合活动)

活动四:春天植物、动物汇总(综合活动)

活动五:我们在春天里(综合活动)

活动六:美丽的桃树(美术活动)

活动七:春天(语言活动)

四、活动实施

活动一:春天的问题(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探索春天的积极性。

2.会用调查表来记录表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活动准备:春天问题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关于春天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幼儿自由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幼儿画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活动二:绘画日记记录春天(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自己的问题(调查表)。

2.能与同伴一起将问题进行合理归类。

活动准备:大的问题汇总表

活动过程:

一、幼儿根据调查表,向大家介绍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二、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帮他们一起把问题进行合理归类,并记录在大的问题汇总表里

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研究”的问题,做好每天的绘画日记记录

春天问题汇总表

活动三:春天天气、人类活动的汇总(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每天的天气日志进行归纳,了解春天的天气特征。

2.通过对人类活动的绘画日记汇总,了解春天是忙碌的季节。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关于天气的日记记录,一张大的天气情况汇总表。

活动过程:

一、小组交流春天的天气记录和人们的活动记录

二、集体交流,进行资料汇总,汇总到班级里的大表里

三、师幼共同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

1.天气的记录汇总。

师生共同统计出2周以来,晴天、多云、下雨、雷雨的天数,统计出一周来最高的气温和最低的气温,小结出春天的天气特征。

2.人们的活动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出小朋友、周围的人、农民伯伯在春天里做的事情,以及人们的衣着变化,了解春天是人们忙碌的季节,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勃勃生机。

春天里的人们

活动四:春天的植物、动物汇总(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春天的植物和动物的绘画日志进行归纳,了解春天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幼儿的植物变化的绘画日记,一张大的汇总表。

活动过程:

一、小组交流春天的植物和动物变化的绘画记录

二、集体交流,进行资料汇总,汇总到班级里的大表里

三、师幼共同进行各项资料的汇总和总结

1.春天植物的汇总。

师幼共同小结:

春天到了,各种落叶树都开始发芽了,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草地开始慢慢变绿了;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桃花、梨花、油菜花等都开始长花苞开放了……

2.春天动物的汇总

师幼共同小结:春天到了,燕子从温暖的南方飞回来了;小鸟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青蛙从一冬的美梦中醒来,从泥洞里钻出来,跳入小河,还要产卵,孵出小蝌蚪;树枝上草丛里开始有昆虫活动的踪迹……

活动五:我们在春天里(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汇总,培养幼儿观察记录和归纳的好习惯,了解春天的特征。

2.能用连贯的语言在集体中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3.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并补充别人的发言。

nlc202309031026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师幼一起演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自由交流自己的绘画日记本

1.上次活动的回顾。

师:春天到了,前几次活动,我们小朋友都谈了关于春天想知道的事情,并且用绘画日记,记录了许多我们在春天里的发现和发生的事情,还分别对春天的天气和动植物,还有人们的活动记录做了汇总和归纳,请你跟你的同组成员一起交流下自己的绘画日记。

2.幼儿自由交流自己的绘画日记。

三、帮助幼儿梳理,分类归纳出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特征

1.绘画日记归类。

2.请幼儿看着归类的表格,来归纳总结出春天的特征,并用语言连贯讲述出来。

(1)天气:请幼儿在大表格中贴上天气的汇总表格,总结出春天的天气特征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2)请幼儿在大表格里贴上植物的汇总表格,并讲述春天里植物的变化。

拓展生活经验:还有哪些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结出春天的植物变化。

(3)请幼儿在大表格里贴上动物的汇总表格,并讲述春天里动物们的活动变化。

拓展生活经验:你还看见什么动物,它们在春天里干什么了?

小结出春天里小动物的变化。

(4)春天到了,人们的衣着发生了什么变化?周围的人在干什么?

(结合幼儿的日记,说说春天里人们的活动和小朋友们喜欢的活动,感受在春天里的美好。)

3.总结幼儿的谈话,鼓励幼儿结合图表,归纳出春天的特征并进行连贯讲述。

四、活动延伸

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结束活动,并把幼儿的绘画日记表格布置在教室墙面,作为主题活动的过程资料,美化我们的教室环境。在日常活动中继续鼓励幼儿去探索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记下绘画日记。

活动六:美丽的桃树(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桃树的形态、桃花开放的颜色和生长特性。

2.运用点彩画法,大胆创作美丽的桃树。

活动准备:

一、出示关于桃树的绘画日记,请幼儿向大家介绍对桃树的观察结果

小结:桃花春天开放,有白、粉红、红等色,有单瓣或者多瓣,先开花后长叶子……

二、出示多幅桃树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问:桃树美在哪里?(引导幼儿从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欣赏)

三、介绍作画工具,鼓励幼儿用点彩画的方法大胆创作

四、评价幼儿作品,展出并布置到主题墙饰中

活动七:春天(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趣味和优美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多媒体课件:春天。

活动难点:理解小池塘的笑。

活动过程:

一、通过春游回忆,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出去找过春天,还做了许多记录呢,今天让我们来为美丽的春天来制作一本书吧。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归纳出儿歌的内容

1.出示第一张画面,在幼儿的谈话中归纳出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我们记录了许多春天的色彩。(看课件画面)

问:①你知道春天里的什么藏在这些色彩里吗?

(课件画面上有4块色块,每个色块都能超链接到相应的图片,幼儿说到黄颜色的迎春花,教师就点击黄色块,画面上就链接到迎春花的小图片)

②除了黄色的迎春花,还有什么藏在黄色里呢?

③那其他三种颜色里分别藏了春天里的什么?(大家讨论回答,然后用同上的方法打开链接小图片)

④春天除了有这些颜色,还有什么颜色呢?(幼儿自由交流)

春天有这么多色彩,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春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小结: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

(课件画面上方就出现“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字样)

2.结合第二张画面上的视频,归纳出第二段的儿歌内容。

师:①看,春天来了,谁笑了?(观看小朋友们尽情玩耍、大声欢笑的视频)

②小朋友笑起来是什么样的?(眼睛弯弯,咧开小嘴巴)

③为什么春天里的小朋友这么喜欢笑?你在春天里开心吗?

④在春天里不光是小朋友们笑了,小池塘也笑了,看看它笑起来是什么样的?它那圆圈的水纹像什么?(观看小池塘露出圆圈水纹的视频)

⑤春天里的小池塘在什么时候会笑?(幼儿讨论:下春雨,小青蛙跳进池塘里……)

⑥通过表演让幼儿理解小池塘笑了,酒窝的变化。

(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做小池塘,教师做小动物跳进水里,小池塘的圈由小变大,理解诗歌内容)

⑦春天里,除了小朋友和小池塘在笑,还有谁还在笑呢,为什么?

小结:春天除了是一本彩色的书,它还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课件(画面上方出现“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的字样)

3.观看第三张画面,归纳出诗歌的第三段

师:①听,什么声音?(播放春雷、春雨、燕子、青蛙的声音,没有图画)

②你听到了谁在唱歌?我们也来学学它们唱一首春天的歌。(幼儿回答后课件上依次出现春雷、春雨、燕子、青蛙的小动漫,幼儿模仿各种声音)

③春天里还有谁会唱歌呢?

小结: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

(课件画面上方出现“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的字样)

三、完整欣赏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2.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体验春天的美。

3.把幼儿分成三组,进行分段诗歌的朗诵表演。

四、活动延伸:尝试按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诗歌

1.把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仿编一段诗歌里的内容,幼儿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每组请四名幼儿来仿编,一人讲一句,变成一段新的儿歌,最后三段连起来,编成一首新的《春天》的诗歌。

2.鼓励幼儿用绘画方式表达诗歌内容,并相互欣赏。

五、主题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真正的孩子们自己的主题活动,这次主题活动采用了孩子自己找出对春天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探索,并做好了绘画日记的记录,最后进行分类归纳汇总,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春天的特征。在活动中,教师预设了一些活动,比如:诗歌活动《春天》、美术活动《美丽的桃树》等,教师在实施活动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一些活动,比如:了解过春天里的蝴蝶,就可以进行音乐活动《蝴蝶与毛毛虫》等。在这样自主的探索和学习中,孩子们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做事情的条理性和归纳汇总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地提高。本次活动中,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真正体现了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

春天主题作文 篇4

走在路上,“啪”的一声,一串杨树花掉在我的肩上,我瞧着这个“冒失鬼”,猛然发现:是春的“手”把它送到我这儿的。闻闻!这上面不是还带有春的气息吗?啊!我找到了,春在这里!

道旁的树坑里,不知是谁在去年无意地丢下了一拉西瓜子,这时,它已翻挽壳地吐出了芽儿,两片嫩绿的叶子在徽风中摇曳着……我仔细地端详着它,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声,对,一定是春把它“珠”绿了。啊!发现了,春在这里!

历来公因是春的先行地,春姑娘把这里打扮得和她一样美丽看!荡滚着的湖水、飞舞着的柳枝、簇开着的迎春花,还有嫩嫩的桃花、簇簇的丁香、丛丛的小革、朵朵的歼花。咦!别忘了勤劳的蜜蜂、美丽的蝴蛛……它们都在春风的爱抚下尽情地跳若欢快的“春之奔”叮啊!我看到了,这里是春的世界,春的海洋,春在这里!

上一篇:语言经济下一篇:解读《洛神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