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6岁儿童

2024-06-12

0岁6岁儿童(共12篇)

0岁6岁儿童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儿童健康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今后儿童保健工作的发展以及政府制定儿童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健康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分年龄组对本地户籍、汉族、0~6岁的儿童家长共2030名进行问卷调查及测评。结果 儿童在1岁以前主要的看护人为父母,占77.48%;家庭成员对孩子教养观点较一致,占97.59%;儿童“四病”发病率分别为佝偻病(10.30%)、贫血(7.00%)、呼吸系统感染(74.04%)和腹泻(26.80%),其中6个月内婴儿“四病”发病率较低,与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其余各年龄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看护人文化程度对儿童健康无明显影响。儿童异常行为和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在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中表现为不同的特征。结论 儿童监护人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儿童家庭环境能够为儿童健康提供基本的保证,儿童监护人的变化正朝着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儿童保健工作能够进一步开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关键词:0~6岁儿童,儿童健康,健康影响因素,流行病学

儿童体格发育水平是反映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本地区儿童健康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找出影响该地区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以及目前保健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参照“2005年九市7岁以下儿童健康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对本地区0~6岁儿童进行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为今后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0~6岁本地户籍汉族健康儿童2 200人,每个年龄组调查100人(男童和女童各调查50人),22个年龄组,共2 200人,对不符合标准者均应剔除,最后共调查散居儿童1 335人,集体儿童695人,共2 030人。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医院技术骨干负责,统一样板,确定项目指标、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等。参照“2005年九市7岁以下儿童健康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 030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测评。

1.3 判断标准

儿童常见病诊断标准依据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6版。

2 结果

2.1 儿童在1岁以前主要看护人情况

儿童在1岁以前的主要看护人是自己的父母,占74.48%,其中散居儿童为76.85%,集体儿童为69.93%;其次为祖父母,占19.70%;由保姆、亲戚或其他人代为看护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2.2 儿童家庭成员对儿童教养观点是否一致的调查情况

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教养观点:在散居儿童家庭中观点一致的只占52.43%,随着儿童的长大,对儿童的教养观点一致率逐步上升,偶尔一致率和一致率共计达到97.59%。

2.3 不同年龄组儿童在最近一年的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个月内婴儿“四病”患病率较低,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其余各年龄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 030名儿童中,一年内患病率依次为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74.04%、腹泻26.80%、佝偻病(缺钙)10.30%和贫血7.00%。

2.4 家庭经济收入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中等收入的家庭占主要部分,调查中家庭月收入在1 000~9 999元的家庭共有1 771人,占87.24%。各收入阶层家庭对儿童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月收入为3 000~5 000元的家庭比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家庭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低。呼吸系统感染散居儿童发病率为65.91%,集体儿童为90.07%。在集体儿童中,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呼吸系统感染和腹泻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2.5 儿童看护人文化程度与儿童健康的关系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看护人文化程度较高的儿童比文化程度低的儿童患病率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

2.6 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

人(%)

人(%)

通过表3可以看出,散居儿童家长与集体儿童家长对服务项目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分歧,散居儿童家长的第一需求为喂养与营养,占37.90%;其次为疾病预防和早期教育。在集体儿童组中主要为早期教育,占53.53%;其次为疾病预防和心理行为保健。二者均对护理服务表现出较少的需求意识。

2.7 儿童出现异常行为情况及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均出现一至多个不良行为习惯,儿童异常行为在散居儿童中主要表现为吸吮手指(57.83%)、尿床(31.39%)、喜欢缠人(25.92%)、爱发脾气(24.42%)和胆小(17.90%)等。在集体儿童中主要表现为任性(41.15%)、爱发脾气(39.71%)、胆小(34.24%)、挑食、偏食(31.94)%及害羞(26.76%)等。

人(%)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本地区儿童看护人的变化正朝着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对儿童的照料已由以传统的祖父母为主转变成以父母为主。在调查的2 030个样本中,儿童在1岁以前的主要看护人是自己的父母,占74.48%;其次为祖父母,占19.70%;由保姆、亲戚或其他人代为看护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反映了当前家庭结构是以核心家庭为主,该结果与黄爱群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数据表明,儿童的起居和饮食主要是由其父母照料,对婴幼儿早期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十分有利的。

调查中,看护人的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20.59%,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6.9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占13.35%,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口中。此外,看护人的家庭月收入在1 000~9 999元的占到87.24%,说明大部分家庭的收入已可以满足婴幼儿营养需要的支出,这对儿童成长也比较有利。

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教养观点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岐。在散居儿童家庭中观点一致的只占52.43%,随着儿童的长大,对儿童的教养观点一致率逐步上升,偶尔一致率和一致率之和达到97.59%。这一结果与陈刚等[3]研究结果一致。教养观点的一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观点一致的家庭中,儿童了解父母所建立的明确而一致的行为规则,而在教育观点不一致家庭中的儿童长期处于不稳定或矛盾的教育氛围中,久而久之发展为多重心理品质,易形成人格或行为上的畸形。儿童的很多异常行为主要是由于看护人的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态度形成的。

在疾病感染方面,一年内儿童患病率依次为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74.04%、腹泻26.80%、佝偻病(缺钙10.30%和贫血7.0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贫血患病率为7.00%,远远低于1981年全国九省市0~7岁儿童38.9%的贫血患病率,与陆军等[4]的调查结果相符。集体儿童贫血患病率略低于散居儿童,与闫淑娟等[5]调查结果不符,可能与调查地区的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今后需进一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而改变了父母对儿童的养育观念和方法,使得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分保护和骄纵,同时,部分家长对儿童的期望值常超过实际,使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明显增加。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表现出违抗和攻击行为。因此,必须加大对儿童心理行为保健的力度,帮助家长使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本次儿童健康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儿童家庭环境能够为儿童健康提供基本的保证,这是儿童工作能够进一步开展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淑华.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149.

[2]黄爱群,潘晓平,叶健莉,等.城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健康保健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730.

[3]陈刚,吕军,刘英涛,等.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8):643.

[4]陆军,李志敏,洪滨,等.广州市越秀区儿童体格发育及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4):106-108.

[5]闫淑娟,陈欣欣,段建华.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42.

0岁6岁儿童 篇2

幼儿教育:

前不久,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发布了《0~6岁儿童膳食指南》:

0~6月龄婴儿应给予纯母乳喂养,不能纯母乳喂养时,宜首选婴儿配方食品喂养;应尽早抱婴儿到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并及时补充适量维生素K。

6~12月龄婴儿除奶类优先、继续母乳喂养并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外,尝试多样食物,膳食应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逐渐让婴儿自己进食,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定期监测生长发育状态。

1~3岁幼儿继续给予母乳喂养或乳制品;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采用适宜的烹调方式,单独加工制作膳食;每天足量饮水,少喝含糖高的饮料;鼓励幼儿多到户外游戏与活动,合理安排零食,避免过瘦或肥胖;定期监测生长发育状态。

怎样做好0~6岁儿童系统化保健 篇3

【关键词】儿童保健;儿童系统化保健;三级预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儿童保健的要求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提上了一个新台阶,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做、怎样做好儿童保健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尤其是怎样做好儿童系统保健工作方面。

儿童早期是儿童体格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发生各种营养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儿童心理行为的问题也往往在这个时期种下根源。营养性疾病如近年来多方的肥胖症,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调查数据,但几个城市曾做过调查(儿童7~13岁肥胖发病率的调查),粗略估计1987~1990年我国小学生肥胖发病率大约10%,其中城市儿童肥胖高于农村,上海有调查表明,儿童肥胖率1986年仅为0.42%,1996年为2.6%,2006年上升为3.6%短短20年儿童肥胖率上升了8倍多。儿童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三岁的儿童得了电视恐惧症,大人一打开电视就哭,10%~20%的幼儿都存在心理问题如咬手指、发脾气等等,都有心理的原因。

随着医学模式向“社会形态-心理-生物医学标准样式”的转变,儿童保健也应在三个水平上进行。①增进性措施,也称一级或基础预防;②防病于未发之前,称二级预防,如新生儿缺陷病的筛查;③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及时彻底治疗疾病、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称三级预防。要做到以上三个水平的保健,要求我们做好儿童系统化保健。

现我们仅就3~6周岁儿童系统化保健的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

国家卫生部要求:0~1岁的儿童每年至少体检4次,1~3岁儿童每年检查2次,4~7岁儿童每年体检1次。具体项目包括:①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的测量;②进行生长发育的检测:对头颅、五官、胸腹、四肢等进行系统检测;③选择6个月、1岁、2岁、3岁各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④酌情选择性的进行微量元素血铅,膳食评价,骨碱性磷酸酶测定;⑤保健指导:对喂养、营养、生活护理、疾病预防、智力发育、心理方面进行指导和促进。

1新生儿期

出生至满月28天以内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等。各种疾病如窒息、感染等,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发达国家约占婴儿死亡率的三分之一,尤其第一周为高。根据这些特点,新生儿期保健特别强调护理如保温、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应定期(至少两次)进行访视,家长应坚持母乳喂养,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婴儿期

28天至周岁为婴儿期,此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所需的热能和蛋白质比成人相对高,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十分重要。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免疫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定期3各月查体一次,且要与孩子多交流,注意心理调节,几个月的小孩就有心理压力,比如饿了、母亲不在身边都会形成心理压力,碰到心理压力,孩子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只有通过行为进行缓解,如哭闹等。

31~3岁为幼儿期

此期的小儿是语言、思维、动作、神经精神发育较快的时期,要根据其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断奶后的营养指导,注意小儿口腔卫生,继续做好计划免疫接种和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定期半年查体一次,小儿心理调节也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儿童在这一时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是10%~20%。

4 学龄前期

0岁6岁儿童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课题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结合方法,选取重庆市经济发达的渝中区,处于中游的永川区和中下游的巴南区三个区进行调查,每个地区随机抽取三所幼儿园所有3~6岁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从到重庆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永川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参加儿保检查的儿童中随机抽取0~2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回收问卷2066份,其中有效问卷1943份,问卷有效率为94.04%。其中调查男孩1038名,女孩905名;主城区儿童1307名,非主城区儿童636名;平均年龄3.10±1.57岁。

1.2 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课题组通过组织专家讨论,并收集国际上(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较发达地区儿童健康评价相关信息资料,比较国内和我市现有的儿童健康状况资料水平,整理出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生活健康、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等方面。内容涵盖了儿童疫苗接种、儿童保健、家庭情况、行为语言、心理发育等多方面的信息。 调查人员均为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与儿童家长进行一对一问卷填写讲解和指导,家长填写完后立即收回问卷。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两次录入方式。数据由计算机自行核对,发现错误后与原始卡核对更正。数据最后经过逻辑检查,待完全无误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进行分层处理,分层因素为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然后统一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儿童家庭情况

问卷调查对象的父母亲文化程度构成,见表1。家庭月收入构成情况见表2。

2.2 疫苗接种与疾病筛查

1930名受调查儿童有1832名儿童按期接种了计划内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95%。父母亲文化水平对计划内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正相关性,父母亲的文化水平越高,接种率越高。而家庭的经济条件(月收入)和城乡差别在结果中对接种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和0.63。接种自费疫苗方面,接受调查者一半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较明显,经济状况越好接种率越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城区接种自费疫苗率明显高于非主城区家庭,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查还发现母亲文化层度差异在自费疫苗接种率影响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其文化水平提高而上升,与父亲的文化程度则无明显相关性。听力筛查与口腔检查方面,有62.02%的家长不清楚或不了解听力筛查,而剩下的儿童当中仅有38%明确表示做过听力筛查;有高达68.71%的儿童没有做过口腔检查,仅仅只有2.73%的是定期接受口腔检查。

2.3 饮食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1280名1~3岁儿童中,母乳喂养率为92%(1178名进行母乳喂养)。在1~6岁儿童中,按时吃早饭、不偏食挑食、吃饭时间规律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与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呈正相关(对每天吃早餐的影响P=0.0009,对偏食行为影响P=0.019,对规律的吃饭时间的影响P=0.0034)。家庭经济状况对偏食行为的影响成像两头分布,经济条件较低的和较高的出现偏食现象较多(月收入1000元以下偏食率56.34%,2000~2999元偏食率42.86%,5000元及以上57.76%)。据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48.9%)儿童没有偏食的现象。

2.4 生活环境

儿童所居住的环境内有人吸烟的比例高达59.22%。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带养人的情况有明显影响(P<0.0001),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亲自带养孩子的比例越低(由父母亲亲自带养的比例:小学文化73.68%;大学及以上文化48.54%)。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带养人情况也有明显影响(P<0.0001),越是经济状况好的家庭父母亲亲自带养孩子的比例越少(由父母亲亲自带养的比例:月收入1000元以下60.78%;5000元及以上48.46%)。居住在主城区的家庭父母亲亲自带养孩子的比例(53.53%)也低于非主城区家庭比例(61.02%)。有4.22%的父母亲表示非常了解儿童的健康知识,有高达38.24%的家长表示对基本的儿童健康知识自己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

2.5 儿童体育锻炼与社交

调查中有16.23%的儿童不爱锻炼,只有30.04%的儿童每周锻炼3~4次。男童较女童锻炼多选择每周锻炼3~4次的男童比例为34.77%而女童只有25.04%,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调查的1~6岁儿童中,有86%的家长每天至少半小时与儿童沟通相处;有96.8%的孩子生活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93.2%的家长常常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三地区调查儿童约有60%的家长对孩子进行儿童早期教育活动。

3分析讨论

3.1 加大疫苗接种宣传教育,重视听力筛查与口腔保健。

调查儿童计划内疫苗接种情况较好,男女计划内疫苗接种率无明显差异。计划内疫苗的接种仍需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要重点进行知识普及,要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农村地区。计划内疫苗为免费接种,该项惠民政策已经起到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对计划内疫苗接种率已无明显影响。而各种自费疫苗的接种率受到地区、经济的影响(P<0.05)。政府应针对经济贫困地区家庭,如确实该地区家庭有接种该自费疫苗的必要,政府进行一定补贴,提高该自费疫苗接种率。由于母亲文化程度对自费疫苗接种有影响,应在孕前和产后加强对母亲的自费疫苗接种知识普及教育,可起到一定作用。

调查儿童的听力筛查与口腔检查率比较低,亟待提高。听力筛查在预防儿童因聋致哑有重要作用,普及儿童听力筛查,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而口腔检查虽然在我国国内没有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但事实上在国际上多个发达国家都已经做到了为儿童提供定期的口腔免费检查,可见国外对口腔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儿童定期做牙齿健康检查,可以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特别是口腔健康检查更有其重要意义。我们应要求幼儿园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相比较发达国家如韩国93%的幼儿园能够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2],我们仍然应该加大儿童健康检查的普及力度,特别是在幼儿园、基层医疗单位。在社会上宣传做听力筛查和口腔检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争取提高两项检查的检查率。

3.2 儿童饮食做到全面足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我市调查儿童的母乳喂养率为91%,同类城市上海城区为89%,北京城区为89.69%,情况基本相符。但偏食现象在1~6岁调查儿童较为普遍。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与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呈正相关(P<0.05),处于经济条件较低和较高两端的家庭出现偏食现象较多,应当注意规范儿童的饮食规律,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对其饮食健康习惯起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应注意就餐时儿童与成人、同胞在一起,家庭成员进食的行为和对食物的反应可能成为儿童的榜样[3]。要提倡儿童天天吃早餐、少吃零食;饮食应做到全面、足量,避免挑食、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3 儿童吸二手烟情况严重,亟待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调查样本中一半以上的儿童生活在二手烟、三手烟围绕的生活环境中。这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将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据研究表明,儿童长期吸食“二手烟”将大大提高儿童患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的机率,也会增加儿童哮喘发病机率。调查结果显示,有孩子的家庭内人员吸烟情况受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吸烟的越少,经济条件越好的吸烟的越少。要大力宣传吸烟的坏处,特别是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让儿童生活在一个没有香烟污染的环境中。

3.4 鼓励父母亲自带养儿童,多与儿童沟通交流促进早教。

调查样本中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父母亲自带养孩子的比例越低的现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情况有可能是高文化层次的家长易忙于工作而无暇照看孩子造成,高学历份额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祖父母带看。尽量提倡由父母带养儿童,加深父母与儿童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文化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此类家庭儿童的父母亲多为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带养孩子)。特别要注意的是,家长对于基本的儿童健康知识的知晓度非常低,儿童的饮食选择、活动、生活习惯等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如果父母不去寻求保健知识并予以实施,儿童将得不到保护[4]。部分家长反映没有渠道获取正确的儿童健康知识,由此可见,我们还应大力加强对家长们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将科学育儿知识教给家长。在针对儿童早期教育情况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我们调查了家长对孩子进行智力、心理、行为方面锻炼(家长与孩子间进行的如讲故事、唱歌、画画、做简单家务等)的比率,发现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家长应多与儿童进行各种促进智力、心理、身体发育的活动(如讲故事、唱歌、画画、做简单家务等)。家庭内部应和睦相处,给儿童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多对儿童进行鼓励和表扬,多进行正面教育,尽量少用打、骂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努力从以上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关键期,该阶段儿童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5],父母亲应当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

[2]金熙淳.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指标的开发[J].第七届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6:141-145.

[3]黎海芪.儿童进食行为和生长发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98-400.

[4]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758-3760.

0—6岁儿童工作总结专题 篇5

2014年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总结

按照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C包0-6岁儿童健康管理要求,对本辖区0-6岁儿童健康总结:

一、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1、新生儿家庭访视

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生访视。了解出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开展新生儿痢疾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发放《成都市儿童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我院进行建档体检。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及喂养、护理预防接种指导。

3、婴幼儿健康管理

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应在我院进行,时间分别是1、2、4、6、9、12、18、24、30、36月龄时,10共次。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

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散居儿童的健康服务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体儿童可在托幼机构进行,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复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5、健康问题处理

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

二、管理指标

1、新生儿访视120人,访视率≥95% 2、0~6岁儿童系统管理514人,儿童系统管理率97%,其中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313人,儿童系统管理率95%,对部分儿童进行了中医健康保健。

过去的一年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更好地把儿童保健工作做得更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6岁宝宝语言发展全方案 篇6

小宝宝的表现

从出生到正式发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之间,宝宝需要做大量的积累,他的这些小表现都是在为说话做准备呢。

用哭声表达自己

刚出生的宝宝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哭就是他的语言。例如,当他饿了、冷了、尿了、不舒服了等,他就会哭。在宝宝大约3个月大时,他们最早的、类似语言的声音出现了。这些发音,是一种自然反射,是无意识的,主要包括一些深喉音(例如“gu咕”和“ku枯”)和元音(例如“o-u哦呜”)。对于宝宝来说,这种发音更像是一种游戏。当宝宝感到舒适和平静时,他就会发出这种声音。

起初,宝宝心情愉快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时,嘴里发出“咕咕”声,顺便吐几个口水泡泡给自己解闷。以后,宝宝会逐渐地不甘于寂寞,转动着小脑袋,四处寻找声音的来源,也许能找个人陪他说说话。

好像在咿呀学语

咕咕发音之后,宝宝开始发出一种很像说话的语音,这就是咿呀学语。宝宝四五个月时,他的咿呀学语包括更多单音节的发音,如mu或bu。

7个月时,宝宝真正开始出现咿呀学语——能发出一种很像说话的语音,如“ba”“na”等。最初,只是单个音节如“ba”,后来他可以把音节连起来,发出“bababa”的连续音。虽然宝宝在咿呀学语,但是他并不真正了解他可以与人交流,不知道用声音提要求。为了让他早日明白自己的“语言”,需要为他的话音做解释。当他在够玩具时嘴里发出“呃呃”的声音时,您可以为宝宝解释这个动作并做出回应:“噢,你想要你的拨浪鼓。”

有点听懂了

8~12个月的宝宝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1岁左右的宝宝听觉已经相当敏锐,并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词语。这时,宝宝已经能听懂十几个词,如果结合当时的情境以及父母的手势,宝宝是能够理解大量语言的。他还能够执行大人的一些简单指令。比如,你说“跟奶奶再见”,宝宝就会挥挥小手。他在词语和动作之间也建立了稳固的联系,比如,当别人在谈论宝宝说“这孩子会跟奶奶再见了”,宝宝也会挥挥手,这说明他听到并理解了“再见”这个词。

宝宝天生对语言反应敏感,且喜欢妈妈的声音

当你同新生儿讲话的时候,他经常会睁开眼睛盯着你,有时还会发出声音。有研究表明,出生三天的婴儿已经能辨认出母亲的声音,且与陌生的女性的声音相比,更喜欢母亲的声音。

这样和宝宝交流

呼应宝宝的咿呀学语

宝宝吃饱了、睡醒了,感到很舒适的时候,就会活跃起来,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妈妈可以巧妙利用宝宝这些尚未成为语词的发音,促使宝宝建立条件反射。比如,当宝宝高兴地发出“mama”的音节时,妈妈马上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宝宝的视野里,并且慢速而清晰地说出:“妈妈,妈妈在这里。”次数多了,就会促使宝宝把自己嘴里发出的“mama”音节和眼前妈妈的笑脸联系起来,“mama”也就渐渐具有了意义。

做抚触时说儿歌

宝宝的言语熏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在给宝宝做抚触时,妈妈可以配合抚触的部位,依次告诉宝宝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叫什么。宝宝一边享受着抚触,一边听着妈妈柔声细语的儿歌,慢慢就会把名称和部位配对。

随时随地交流

留心看见的、听见的、闻到的、尝到的以及感受到的任何事物,并试着引起宝宝的注意。比如说:“听,狗狗叫了。宝宝,你听见狗狗叫了吗?汪!汪!”然后闭嘴静听,引导宝宝倾听周围的声音。

给宝宝的世界取名

抱着宝宝在房间走,指认周围的物品,比如“这是电视”“这是电灯”等,指着你脸上的部位并告诉宝宝名称。比如,当他注意你时,你可以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是妈妈的鼻子”。还可以抱着宝宝,对着镜子,摸着宝宝脸上的部位,告诉他“这是宝宝的鼻子”。不久,宝宝就能指出自己的五官,甚至指出玩具布娃娃的眼睛、鼻子。

边做边解释

把宝宝正在做的、看见的、听见的、闻到的、尝到的以及感觉到的描述给他听。指着屋里的东西并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比如:“这是椅子,宝宝和妈妈坐椅子。”用他的身体和你自己的身体来说明什么是“坐椅子”。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说:“我们要换尿布了。”宝宝哭时说“宝宝饿了,要喝奶了,让妈妈给宝宝冲奶”等。

让宝宝根据指令活动

1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够理解许多词语和短句,他们也已经经历了爬行阶段,开始走路。这时,宝宝可以根据指令完成一些简单任务了。比如,让宝宝去拿离他2米

远的玩具,可以说“宝宝,拿小熊”,或说“小熊在哪?拿来给妈妈”。

与宝宝交流时需注意

跟宝宝说话时,要注视着他。

跟宝宝说一些只是略微超出宝宝接受能力的词语和简单句子。

当你跟宝宝说话时,要尽量使用重要的名词。例如,如果你在找宝宝的鞋子,要说“你的鞋在哪儿?”而不是“它在哪儿?”

使用大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

当宝宝发出声音时,你要试着去理解他的意思。你的反应和理解会鼓励宝宝尝试着继续与你交流。例如,当他发出声音并注视着某件物品时,你可以说出在你视线范围内他也许想表达的所有物品,如果你说中了,他会表现出极大的喜悦。

1~3岁在情境里,从听明白到说清楚

小宝宝的表现

宝宝1岁左右,已经开始说简单的字词了,但能听懂的话比能说出的话要多得多。1岁左右的宝宝能够听懂20个左右的词,但能模仿说出的词却只有几个。这个阶段是宝宝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宝宝的词汇量在迅速扩大。到3岁左右,大部分宝宝都能顺利说出完整的句子了。

一次一个词

宝宝可能在1岁左右开始说最早的几个词。

到1岁半时,宝宝大概能够掌握50个以上的词。最初宝宝说出的词以名词为主,词的范围和种类在不断扩大,从爸爸、妈妈逐步扩展到自己的各种玩具、衣服和日常用品,自己的手、脸等身体部位和五官,甚至还有家里的各种物品、窗外的景物等。再后来逐步扩展到动词、代词和形容词。

一词多用。

宝宝常常用词表示句子,这就是单词句。同一个词在不同时候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妈妈”这个词可能表示让妈妈抱,也可能表示要吃某样东西;说“饭饭”,可能是“我要吃饭”,也可能是“他在吃饭”;“鞋”可以表示“那是我的鞋”“我要脱鞋”“我要穿鞋”“他拿了我的鞋子”等。由于一词多义现象,宝宝所说的话有时让我们难以理解。另外,有时宝宝在使用新词的时候,由于他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因此往往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也让父母一头雾水。

用声音代表物品。

这个年龄段,宝宝对物品的称呼往往只根据它的某个具体特点,用声音代表物品是1岁半前的孩子说话的一个明显特点,如把“狗”称为“汪汪”。

词的外延扩大或缩小。

宝宝说出的词有时会出现词的意思超过了正常范围,例如宝宝说“毛毛”,可能是指所有带毛的动物或用毛皮做的东西。有时宝宝说的词也会出现说的词专指某一个事物。例如,宝宝说“车车”,指的可能是他的婴儿车,而不是所有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说话像在发电报

1岁半以后是宝宝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词语大量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1岁半开始,宝宝进入语言发展的双词句阶段。双词句即两个词语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抱、爸爸班班等。宝宝能把两个词语连起来,当作句子用。这些句子都很短,大多在5个字以下,比如“喝果汁”“去哪里”“我的玩具娃娃”“没有床”等。宝宝说话的方式跟电报里使用的语言十分相似,因此叫作“电报句”。

开始说完整句子

到2岁时,他们的词汇量能达到300个左右。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发展,给父母的感觉是“宝宝突然会说话了”。到3岁左右,宝宝学会了使用疑问句,经常问:“这是什么?”他开始表达自己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渴望得到成人积极的回应。

这样和宝宝交流

面对面、简短而清晰地与孩子讲话

家长应多用愉快的口气和表情对孩子说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正在做什么事就讲什么,如“吃奶了”“妈妈抱”“洗澡了”等。与孩子说话时,家长应尽量与他保持一样的高度,与孩子面对面地讲话,使他能完全看见你的口型,注意你的发音与口型的变化,这会极大地刺激孩子尽早发音或说话。另外,家长须专心地倾听孩子说话,并鼓励他继续发出声音或表达意愿。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应放慢速度,话尾可留一段空白时间,让孩子有机会练习说话。

说话时语句要完整

1岁半左右的孩子能说3~4个字的语句了,此时家长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句子完整。比如“宝宝吃饭”不要说成“饭饭”,更不要跟孩子学说“饭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可以从教“吃饭”“皮球”等单词,逐渐过渡到简单的短语,如“我来了”“吃西瓜”等。家长要用缓慢而清晰的语调重复这些短句。

给宝宝讲故事

宝宝周围的语言环境越丰富,接触到的语言素材越多、质量越高,他自然也就学习得越多越快越好。儿童读物能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言语学习素材,讲故事是最有效也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讲故事的过程中吐字要清晰,避免错误发音,语音语调尽量生动活泼;除了言语的交流,讲故事时父母和孩子目光及肢体的交流对于理解故事的内涵也很重要。

不要强制纠正宝宝的不正确发音

2岁之前的宝宝所说的词和句子不清楚是正常的,等宝宝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他自然会使用正确的语言。强制纠正宝宝的不正确发音,会阻碍父母跟宝宝的正常交流,挫伤宝宝交流的积极性。

扩充宝宝的语言

多给宝宝做正确使用语言的示范,能够提高他对语言和句子结构的理解。例如,宝宝说:“妈妈球。”你可以说:“好,妈妈给你拿球。”父母还可以对宝宝所说的话添加一些信息,例如说:“妈妈给你拿球,球在桌子上。”宝宝能说的词会越来越多,能说的句子也越来越正确、复杂。父母还可以跟宝宝一起玩游戏,观察宝宝正在做的动作并对它进行描述。实际上你是在告诉宝宝他正在做什么,让宝宝能够听见与自己活动相对应的词语。这样当宝宝准备谈论类似的事情时,他就会使用这些词语。

3~6岁开始连贯完整的表达

小宝宝的表现

创造复杂的句子

3岁以后,宝宝的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此时,宝宝不但能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要求,而且为了协调行动能够在对话中与人商议、讨论对事物的评价,对别人提出指示等。

会自言自语

4岁左右,宝宝会出现自言自语,比如在游戏中宝宝会自言自语来表达有丰富的情感。再如在遇到困难时,宝宝也会用自言自语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当找到解决问题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方法。

这样和宝宝交流

给宝宝一个宽松的语言表达环境

让宝宝乐于表达,要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宝宝在生活中,经常要将自己的各种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言语与他人交流。然而,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使用“错误”语言。此时父母应正确对待“错误”,给宝宝以支持、鼓励,相信宝宝会在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整。

同时,和宝宝的沟通要平等,尊重宝宝的感受,让宝宝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让宝宝描述“我的一天”

当宝宝语言能力提高,父母可以有目的地让宝宝叙述一件事情,比如描述一下他一天都干了些什么?今天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今天都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了?孩子说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用心听,并适时回应。

和宝宝一起玩游戏

宝宝都是喜欢玩游戏的,宝宝喜欢参加各种假装游戏,特别是主题角色游戏,宝宝在游戏中一块儿商量,确定游戏主题,编排故事情节,分配任务角色等,这都给宝宝提供了言语交往的机会。

同时,在扮演游戏中,宝宝会理解新的词、新的思想以及做事的方式,使他们体验到已进入了一个假想的“卡车”,假想的“飞船”,或成为一名假想的“医生”等。主题角色游戏或者戏剧性游戏不仅有利于宝宝的言语发展,对他们的情绪、社会性和认知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鼓励宝宝大胆创编故事

比如读完故事《亲爱的小鱼》后,就可以引导宝宝创编关于“假如我是小猫”的活动,“如果小鱼带着我的帽子回来了,我就……”

0岁6岁儿童 篇7

故该文将针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测评方案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国内外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研究现状

0~6岁健康儿童粗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1,2,3]。

李静[4]对山东省511名3~10岁男女儿童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3~10岁男女儿童大肌肉动作的发展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提高, 各个动作发展的幅度和速率存在差别, 呈波浪式增长;位移动作发展好于物体控制能力的发展, 跑、侧滑步、踢球动作的动作发展情况较好, 击固定球和上手投球动作发展情况相对较差。

吴剑辉[5]利用儿心量表对458例8~12个月婴儿进行运动测验, 测试结果显示, 男女之间粗大运动能力差异不显著, 究其原因, 可能与母亲的文化程度, 抚养人的文化程度有关;婴儿为早产者粗大运动发育低于出生正常者。

全胜[6]通过对福建福州市730名6~10岁儿童的大肌肉群动作发展的研究发现, 位移验测试动作的得分情况好于物体操控动作。儿童的大肌肉群动作的发展得分和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呈波浪式增长发展趋势。

Louise L.Hardy等人[7]采用TGMD-2对425名悉尼学龄前儿童进行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身体位移技能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而在物体控制技能方面男生优于女生, 因此, 在对儿童的运动技能进行训练时, 应根据受训对象的不同而采用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2 几种常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评价方法

2.1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

AIMS是一个通过观察来评估0~18个月龄或从出生到独立行走这段时期婴儿运动发育的工具。该量表共包括58个项目, 分为4个亚单元, 在4个体位下 (俯卧位、仰卧位、坐位及站立位) 对运动进行评估[8]。

2 . 2 贝莉婴儿发展的量表

贝莉婴儿发展的量表 (Bayley) 可用于评估0~42个月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监测其生长发育进程及辨别可能存在的发育迟滞问题, 从而为制定综合干预措[9]。

2.3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PDMS-2由反射 (适用从出生到11个月的小儿) 、姿势、移动、实物操作 (适用于12个月以上的小儿) 、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 6个分测验组成, 并由各分测验的结果产生三种运动能力的总指数, 从而了解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发育情况[10,11,12]。

2.4 Gesell发育量表

GDS的适用年龄是0~42个月, 包含适应行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5个领域, 结果有发育龄和发育商, 也是同时具有定量和定性的评估量表[13]。

2 . 5 大肌肉群发展测试

大肌肉群发展测试 (TGMD) 在评估3~10岁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能力方面填补了空白。2000年进行了修订, 形成了大肌肉群发展测试-第2版 (TGMD-2) 。测验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一次测验, 并收集数据用来制定教学方案[14]。

2 . 6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用于测量脑瘫患儿粗大功能运动改变的测量工具, 属于标准对照发展性量表, 能有效反应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改变, 已是目前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

2 .7 中国3 ~6 岁儿童发展量表

中国3~6岁儿童发展量表 (CDCC) 由智力发展量表和运动发展量表两部分组成, 共有16个项目, 智力发展量表有11项分测验。运动发育量表有5项分测验组成, 包括单脚站立、立定跳远、左跳右跳、蹲蹲站站、快捡小豆[15]。

2 . 8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 ( 幼儿部分)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幼儿部分) 的适用对象为3~6周岁的中国幼儿。测试指标包括身体形态 (形态、身高、体重) 和素质 (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 两类[16]。

3 展望

目前, 国内外有很多有关婴幼儿测评方法可以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但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 由于生活习惯、遗传、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国内教育专家和测评人员在对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

(2) 目前在由国内学者编制的有关婴幼儿的测评量表中, 还没有专门针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评估的量表, 如要对我国0~6岁儿童的粗大动作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就只能应用现有测量量表中的粗大动作评估分量表, 这就使得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所降低。

(3) 目前, 国际上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瘫患儿及高危儿童方面, 而针对正常儿童的关注较少。

若能编制出一套专门用于评估0~6岁正常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状况的测量量表, 将会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摘要:由于近几年在国内的早期教育实践中过分强调儿童智力的发展, 从而压缩了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发展空间, 导致我国在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发展缓慢的现象。国内各类早教机构还没有一套相对完整、有效的针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测评方法, 很难为儿童提供科学合理的促进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的训练方案。为此, 该文对06岁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评价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找出不足之处,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0岁6岁儿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1 576例0~6岁儿童, 平均年龄1.9岁, 其中男856例, 女720例。

1.2 仪器

Cu、Zn、Ca、Mg、Fe含量检测采用北京博晖公司BH5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及配套试剂;Pb和Cd采用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及配套试剂, 质量控制采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全血铅、镉测定标准。

1.3 方法

抽取静脉血1~2 ml, 分别取20μl (用于Cu、Zn、Ca、Mg、Fe含量检测) 和40μl (用于Pb、Cd含量检测) 加入相应的专用稀释液中, 充分混匀。采用BH5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Cu、Zn、Ca、Mg、Fe含量, 采用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Pb、Cd含量。严格按标准化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检测质控品, 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1.4 全血微量元素正常标准

静脉血微量元素参考范围:Zn:各年龄组不同, 其中0~2岁为58.00~100.00μmol/L, 2~5岁为66.00~130.00μmol/L, 5岁以上为76.50~170.00μmol/L;Ca:1.55~2.10 mmol/L;Cu:11.80~39.30μmol/L;Mg:1.12~2.06 mmol/L;Fe:7.50~11.80 mmol/L。低于以上标准为微量元素缺乏。Pb:1.00~100.00μg/L;Cd:0.01~5.00μmol/L。高于以上标准为高铅或高镉血症。

1.5 统计学方法

Mg、Fe、Ca、Cu、Zn含量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Mg、Fe、Ca、Cu、Zn含量服从正态分布, 采用方差分析, 而Pb、Cd含量呈偏态分布, 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儿童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 (见表1、2)

经统计学分析, 各年龄组间Fe、Cd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Ca、Cu、Mg、Pb、Zn含量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Ca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Zn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2.2 儿童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年龄相关性分析 (见表3)

7种元素中, Cu、Ca含量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 (P<0.01) , 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1) , Fe、Cd含量虽与年龄也呈显著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很低。而Mg、Pb含量则与年龄无相关性 (P>0.05)

2.3 不同年龄组儿童血清中Ca、Mg、Cu、Fe、Zn缺乏率以及高Pb、Cd率比较 (见表4)

统计学分析显示, Ca、Cu、Zn缺乏率和高Pb率在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Fe、Mg缺乏率以及高Cd率各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1) 该研究检测了1 576例0~6岁儿童血清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状况, 结果发现, 不同年龄组间Ca、Mg、Cu、Zn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而Fe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2) 研究还发现庆阳市儿童血清中钙 (Ca) 含量总体偏低, 婴儿时含量最高, 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儿童缺钙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3个年龄组儿童缺钙率从低到高依次为5.13%、13.60%、19.05%。这可能是因为0~1岁儿童为母乳喂养, 母乳中钙含量较高, 所以该组儿童的血钙值较高;而1岁以后的儿童断奶后由于饮食不均衡, 且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 钙消耗增加, 导致血钙值较低, 钙缺乏严重。

(3) 与钙相反, 庆阳市儿童血清中锌 (Zn) 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P<0.01) , 且锌缺乏率也与年龄有关, 总缺锌率为47.72%, 其中1岁以下儿童缺锌率达52.82%。这一结果与其他报道有所不同, 高于汪凤兰等报道的6.58%, 低于陈智浩等报道的54.19%, 可能与当地的饮食习惯、儿童喂养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关[2,3]。婴儿食物以乳类为主, 缺乏富含锌的食物摄入。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饮食结构多样化, 含锌食物摄入量增加, 肠吸收功能增强, 营养状况逐渐改善, 锌缺乏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4) 铁 (Fe) 缺乏及缺铁性贫血亦严重危害儿童的生长发育。本研究发现, 虽然儿童血清中铁含量在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 但是铁缺乏普遍存在, 总缺铁率达19.42%, 且与锌相似, 缺铁主要发生在0~3岁儿童组, 随着年龄的增加, 缺铁率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国内大多数地区相一致[4,5], 可能与婴幼儿期以母乳或牛乳等液体为主的饮食铁含量不足有关。随着年龄增长, 饮食结构发生了转变, 逐渐向固体饮食过渡, 辅食添加也日益丰富, 铁元素摄入量相对增多。因此, 婴幼儿是否补铁需要专家进一步论证。但缺铁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不一致, 这可能与地理位置及饮食习惯有关。

(5) 该研究显示, 儿童血清中铜 (Cu) 含量随着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 但以1~3岁儿童组最高, 与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镁和年龄无相关性, 而血铜与年龄呈负相关, 表明血镁含量较稳定。而且发现, 血铜、血镁异常率较低, 仅为1.78%和0.76%, 再次表明这两种元素的稳定性。

(6)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 对铅 (Pb) 、镉 (Cd) 等重金属特别敏感[6]。该研究发现, 庆阳市儿童血镉含量基本正常, 高镉率较低, 为1.02%, 且各年龄组镉的异常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本地区镉污染率较低。铅的总体水平高于国外发达国家, 但铅中毒 (血铅>100 g/L) 比例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城市, 铅含量远远低于国内大城市儿童血铅水平。表明本地区环境状况良好、铅污染较轻。分析发现, 各年龄组儿童铅中毒率差异有显著性, 铅中毒比例最高的是1~3岁儿童, 为11.76%。儿童之所以容易铅中毒, 是因为铅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与胃肠道被吸收, 尤其是生长发育期儿童, 对铅的吸收率远远高于成人。而其排泄铅的能力较成人低, 仅有66.70%的铅可被排出体外, 仍有1/3滞留体内, 因此儿童更容易受到铅的伤害。

(7) 综合评价静脉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 庆阳市0~6岁儿童Ca、Zn、Fe缺乏普遍存在, Cu、Mg缺乏少见, 存在一定程度的的Pb污染, Cd污染较轻。因此, 建议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丰富家长的卫生保健知识, 动员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 增加营养素的摄取。同时,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干预, 补充各种微量元素, 改善微量元素缺乏状态,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此外, 防止医疗保健机构和媒体的错误宣传, 纠正目前孕妇及婴幼儿盲目补钙、补锌的行为。最后, 积极预防和治疗铅中毒。本研究对提高庆阳市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为今后开展儿童保健知识宣传指明了方向, 对提高全市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指导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智浩, 顾以振, 黄革玲.学龄前儿童末梢全血中微量元素含量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9) :2656.

[2]汪凤兰, 丁世宁, 李熙鸿, 等.729例儿童血清微量元素测定结果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1, 16 (3) :167.

[3]顾敏, 刘佳强, 张静.株洲地区儿童静脉血7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7) :481.

[4]史淑萍.0~6岁儿童血液中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5) :636.

[5]连丽丽, 孙淑艳, 曹红十.长春市4 750例0~12岁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9) :1218.

0岁6岁儿童 篇9

关键词:贫血,血红蛋白,门诊儿童

贫血是儿童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 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并可引起学习能力下降、智力发育损害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1]。本文旨在了解0~6岁门诊儿童贫血状况, 防止贫血造成患儿其他系统功能损害。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2013年11月来我中心就诊且进行了血红蛋白检测的25 033名儿童。这些儿童多数由于存在喂养、营养、生长发育方面等问题前来就诊。年龄分组: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 ;幼儿期 (1~3周岁) ;学龄前期 (3~6周岁) 。在25 033名门诊儿童中, 男童13 851名, 占55.33%;女童11 182名, 占44.67%。婴儿期儿童11 572名, 占46.23%;幼儿期儿童9 423名, 占37.64%;学龄前期儿童4 038名, 占16.13%。

1.2 方法

儿童左手无名指末梢无痛针刺取血样, 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

1.3 贫血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Hb≥110g/L为正常;90~109g/L为轻度贫血;60~89g/L为中度贫血;30~59g/L为重度贫血;<30g/L为极重度贫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P<α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儿童贫血状况

在25 033名门诊儿童中未发现极重度贫血儿童;血红蛋白正常儿童21 206名, 占84.71%;轻度贫血儿童3 658名, 占14.61%;中度贫血儿童167名, 占0.67%;重度贫血儿童2名, 占0.01%。见表1。

2.2 不同性别门诊儿童贫血患病率比较

对不同性别门诊儿童贫血患病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童和女童贫血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0.88, P=0.35>0.05) 。见表2。

2.3 不同年龄组门诊儿童贫血患病率比较

对不同年龄组门诊儿童贫血患病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年龄分组上贫血患病率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1 549, P<0.05) 。年龄越小, 儿童贫血患病率越高。见表3。

3 讨论

儿童贫血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2]。本文25 033名门诊儿童中检出贫血儿童3 827名, 贫血率为15.29%。因此, 在儿童保健门诊应将血红蛋白检测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本文在性别和年龄上进行了贫血患病率比较。结果表明男童和女童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年龄分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我国7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参考值分年龄、不分性别的情况相符[3]。年龄分组上显示婴儿期贫血率最高, 达24.70%, 表明了婴儿期高贫血率更应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

为了降低婴儿贫血率现状, 可以究其发生原因采取下列措施:一是母亲妊娠期铁缺乏可减少胎儿期铁储存, 从而增加了婴儿期发生贫血的危险[4,5]。因此, 避免孕期贫血的发生是预防婴儿期贫血的关键, 临床医生可以呼吁适时推广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筛查项目, 针对贫血孕妇采取食物强化补铁和补充铁剂, 尽可能地把婴儿期高贫血发生率杜绝在源头。二是国外研究表明, 新生儿出生时延迟结扎脐带可以增加婴儿体内的铁储备[6], 可能有助于降低婴儿期贫血的发生。因此, 晚结扎脐带技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性研究逐步向临床推广应用。三是由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4~6月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储存铁已消耗殆尽。因此, 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应该进行全面科学的辅食添加指导, 避免发生营养性贫血。

参考文献

[1]尚煜, 李进华, 闫承生, 等.河北省6月~5岁儿童贫血患病率现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7 (11) :1656-1658.

[2]Maria#space2;#CM, Hadler#space2;#YJ, Sigulem#space2;#DM.Anemia#space2;#in#space2;#infancy:etiology#space2;#and#space2;#prevalence[J].J#space2;#Pediatr, 2002, 78 (4) :321.

[3]刘琳, 王润华, 苟勤勇, 等.主成分分析用于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综合评价的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 (1) :70-71.

[4]Chaparro#space2;#CM.Setting#space2;#the#space2;#stage#space2;#for#space2;#child#space2;#health#space2;#and#space2;#development:prevention#space2;#of#space2;#iron#space2;#deficiency#space2;#in#space2;#early#space2;#infancy[J].The#space2;#journal#space2;#of#space2;#nutrtion, 2008, 138 (12) :2529-2533.

[5]候雪勤, 黎海芪.妊娠中期母亲铁营养对婴儿早期铁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 (4) :291-295.

0岁6岁儿童 篇10

关键词:尿,白细胞,酮体类,维生素类,儿童

近年来,我国儿童肾脏疾病的发生率处于逐渐上升的状况[1]。亚洲地区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儿童尿液筛检的计划,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而我国在儿童隐匿性肾脏病的早期发现方面还未开展相应计划,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3]。儿童肾脏疾病起病隐匿,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忽略,从而进一步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肾脏疾病,甚至是终末期肾脏病[4,5]。尿液检测对于早期发现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以及预防其发展为成年期肾脏疾病有积极的意义[6,7]。本次研究检测了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10所托幼机构0~6岁儿童晨尿样本,了解儿童尿液检测的异常状况,结合儿童的个人状况、环境暴露、饮食状况以及父母病史等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学龄前儿童肾脏健康状况、尿液生化指标异常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儿童隐匿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9—10月期间整群抽取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10所托幼机构学龄前儿童,近期无明显的泌尿系感染症状及体征,无服药等治疗史,经监护人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获得研究对象1 019名,其中男童582名(57.11%),女童437名(42.89%);年龄<1岁者51名(5.00%),1~3岁者521名(51.13%),4~6岁者447名(43.87%)。男童平均年龄(3.14±1.40)岁,女童平均年龄(3.16±1.35)岁。

1.2 方法

借用成组病例对照的比较,分别分析主要异常指标与儿童自身状况、环境暴露(有害环境因素包括重金属、农药、化学药品、高温高湿、电磁辐射、噪声等;“经常被动吸烟”指同居住者每天都有在儿童居住环境中吸烟)、饮食情况(“进食量”多少与同龄者相比确定;“含铅食品”包括含铅松花蛋、爆米花、动物内脏)、父母肾脏病史的关系。病例组为尿液检测指标阳性的儿童,对照组从全部指标检测结果阴性者中根据年龄分层后按比例随机抽取获得。根据样本分布,病例:对照=1∶3;尿维生素C项约为0.7∶1。

1.2.1 尿常规检测

由监护人带领被试到甘肃省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按照尿常规检测要求留取儿童晨尿样本进行尿液常规检测。检测方法为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沉渣检测[8]。

1.2.2 诊断标准[9]

维生素C、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亚硝酸盐、葡萄糖、胆红素、尿胆原、酮体等采用半定量标准,分为“-”“+-”“+”“++”“+++”,对有1个及以上“+”者定义为阳性。对隐血阳性者进行尿沉渣显微镜复查,红细胞超过每高倍视野3个为阳性;白细胞阳性者经过尿沉渣显微镜复查,以每高倍视野超过5个为阳性。

1.2.3 体格检查与问卷调查

对被试儿童同时进行身高、体重的基本体格检查与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生理特征、饮食状况、环境暴露以及父母病史等。问卷由儿童的监护人(父母)填写,由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当场进行发放、核查和收回。

1.3 质量控制

按照统一标准要求收集晨起中断尿,现场收集后立即进行检测;统一培训检测工作人员,运用统一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问卷调查与资料处理由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完成。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描述尿常规检测的各项指标分布,单因素检验包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分别以尿隐血、尿白细胞、尿酮体、尿维生素C检验结果为因变量,以儿童个人生理状况、饮食、环境暴露、父母病史为自变量,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各项尿液检测指标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尿液检测结果

从总样本来看,尿常规检测指标异常(阳性检出率)居前5位者为尿维生素C阳性者421例(41.32%),尿白细胞阳性者75例(7.36%),尿胆原阳性者67例(6.58%),尿酮体阳性者61例(5.99%),尿隐血阳性者56例(5.50%)。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尿液检测主要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尿隐血检出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经常摄入含铅食品对尿隐血阳性检出率可能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病例组和对照组BMI分别为(15.63±3.32)(15.66±3.37)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99)。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显示,含铅食品的经常摄入使尿隐血阳性检出率增高4倍以上(β=0.81,OR=5.04,95%CI=1.26~20.25)。

2.2.2 白细胞检出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尿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BMI值分别为(15.57±3.05)(15.46±3.42)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80)。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显示,男童较女童尿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低(β=-1.13,OR=0.10,95%CI=0.05~0.22)。见表2。

2.2.3 尿酮体检出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尿酮体阳性检出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BMI值分别为(17.46±8.21)(15.89±3.99)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显示,男童较女童尿酮体阳性检出率更高(β=0.50,OR=2.72,95%CI=1.40~5.29),BMI越高尿酮体阳性检出率越高(β=0.08,OR=1.09,95%CI=1.01~1.17)。见表3。

2.2.4 维生素C检出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性别、年龄、是否经常暴露于环境有害因素、父母肾脏病史分布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BMI值分别为(15.83±4.02)(16.51±5.63)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岁组与4~6岁组相比尿维生素C阳性检出率低(β=-1.12,OR=0.16,95%CI=0.06~0.42),1~3岁组与4~6岁组相比维生素C阳性检出率低(β=0.55,OR=0.70,95%CI=0.54~0.91);父母均有肾脏病史的儿童较父母均无肾脏病史的儿童尿维生素C阳性检出率更高(OR=2.50,95%CI=1.58~3.97)。见表3。

2.2.5 尿胆原检出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尿胆原阳性检出率差异的因素。见表4。

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近年来,儿童肾脏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成年后终末期肾病往往由儿童期慢性肾疾病发展而来[7]。尿液检测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措施,对于早期发现儿童肾脏疾病、防止肾脏疾病的进一步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3,8],是儿童慢性肾脏病筛查的首选方法[5,10]。本次调查了兰州市城关区1 019名学龄前儿童(0~6岁)的尿液检测情况,其中1~6岁组儿童占了总检测儿童的绝大多数(95.00%)。

尿红细胞检查对肾小球肾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1],而肾小球肾炎是亚洲国家慢性肾脏病重要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结果显示,含铅食品的摄入可能使尿隐血阳性检出率增高。有关研究表明,体内铅过量会影响肾脏功能,蓄积在肾组织的铅直接或通过免疫途径导致肾脏混合性损伤[12],提示长期含铅食品摄入会导致肾脏功能异常,可能增大尿隐血发生的风险。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控制儿童对含铅食品的摄入,防止铅对儿童肾脏的损害。另外,持续监测到无症状血尿是肾脏病进展的高危因素,值得关注[13,14]。

一般认为,女童的尿道较短,尿道口接近肛门,容易发生感染。本次尿液检测的结果显示,男童较女童尿白细胞阳性检出率低。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为0~6岁儿童,其泌尿系统的生理发育还不完善、免疫功能低,尤其应注意尿路感染及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问题,发现及防治的重点应放在5岁以前,尤其是女童及婴幼儿期儿童[15]。且无症状性菌尿往往引起隐匿性肾脏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并治疗儿童无症状性菌尿,对于防止成年期肾脏病的发生亦有重要意义[16]。

尿酮体阳性主要因体内代谢异常、脂肪分解代谢明显增多,产生的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使得血中酮体升高,超过肾重吸收能力[17]。此次检测中男童较女童尿酮体阳性检出率更高,可能因男童较女童活动量更大,更易出现低血糖,因此更易发生尿酮体阳性。另外,本研究还发现,BMI高者尿酮体阳性检出率更高。肥胖儿童更容易发生体内脂肪、糖代谢紊乱,可能使得肥胖儿童发生酮体代谢异常的风险增大,但由于此次结果得出的BMI与尿酮体为弱关联性,因此还需进一步探讨。

尿维生素C阳性主要是因为维生素C的过量摄入,超过体内的储存限量所引起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饮食更加丰富,水果等食物的摄入增加,长期维生素C摄入过量时,肾小管重吸收负荷较高,因此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儿童维生素C阳性检出率可能会高。提示维生素的摄入不宜过量,尤其应注意从尿维生素C阳性入手,减少药源性疾病的风险[18]。另外,父母均有肾脏病史对儿童肾脏功能的影响值得关注。一般认为出现尿胆原阳性是因为肝脏功能障碍,或者是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本次尿液检测未发现对尿胆原检出有影响的因素。蛋白尿是提示肾脏损害的重要标志,亦是影响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19]。

0~3岁儿童游戏大升级 篇11

0~6个月

发育评语:对于刚刚出生的宝宝来说,主要任务就是熟悉生活,了解并练习使用自己的身体。这个时期妈妈可以带宝宝做些被动游戏,能帮助宝贝提高身体控制能力、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1.转转真好玩

游戏方法:在宝宝吃饱了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抱起宝宝在屋子里走走,也可以抱着宝宝在原地向不同的方向转动,旋转的速度要缓慢。一边抱着宝宝活动,一边哼唱你所熟悉的儿歌。

游戏目的:婴儿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周围180°的事物,当被抱起时,可视范围变成了360°,而且由于妈妈的动作,事物由静止变成了移动。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更好地熟悉生活环境,有利于发展宝宝的视觉能力和平衡感。

2.照镜子

游戏方法:把宝宝带到镜子面前,让宝宝自己触摸、拍打镜子中的妈妈和自己。妈妈可以配合宝宝的动作,让宝宝看镜子里自己的小手和小脚,还可以摸摸宝宝的头、鼻子、眼睛等,告诉宝宝每个部位的名称。

游戏目的: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宝宝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每个部位的名称、位置和能力。妈妈在跟宝宝交流时,还可以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6~12个月

发育评语:7-12个月的宝宝逐步学会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向的抓握动作,并能根据操作对象的特点去捏拿它。宝宝开始会爬、能独自站立,运动量也加大了,通过爬和行走练习,宝宝的筋骨会变得强健,头脑发育也得到加强。

1.爬大山

游戏方法:爸爸仰卧在床中间,把宝宝放到爸爸身体的左侧,右侧放一件宝宝喜欢的玩具。妈妈鼓励宝宝从爸爸的身体上爬过去拿玩具,并在一旁保护宝宝。拿到玩具后要亲吻、夸奖宝宝。

游戏目的:爬行可以帮助宝宝的大脑形成突触以控制身体的整体运动,提高宝宝的运动技能及身体协调能力。让宝宝多爬,可以避免将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也为日后宝宝运动智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小搬运工

游戏方法:妈妈在床上随意散落几颗糖果或几块饼干,准备两个盒子,然后告诉宝宝:“把糖果放进这个盒子。”指导宝宝把糖果放进去;指着另一个盒子,对宝宝说:“把饼干放进这个盒子里。”指导宝宝把饼干放进去。

游戏目的:10个月的宝宝用双手拿物品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可以通过游戏,进一步锻炼他们手拿物品的能力以及手眼的协调性,促进大脑发育。

1~2岁

发育评语:这一阶段的幼儿躯体和脑的发育十分迅速,这为范围更广的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出现,智慧的产生准备了生物学的前提。这一时期幼儿的躯体动作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更强了,学会了独立行走,并出现了言语活动。

1.讲故事

游戏方法:妈妈拿出一本图画书,对宝宝说:“宝宝看,妈妈这里有本很好看的书。书上有小熊、小兔子、大树,宝宝快来看一看。”先把书上的图画指给宝宝看,观察宝宝是否有兴趣,如果宝宝感兴趣,就抱着宝宝把书中的内容讲给宝宝听。还可以引导宝宝读一些简单的发音或词语。

游戏目的:1岁半的宝宝只能发一些音,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但这个时期是宝宝理解语言和对语言产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讲故事可以锻炼宝宝的听说能力。

2.捡花生

游戏方法:妈妈假装不小心把花生撒在地上,请宝宝来帮忙。告诉宝宝捡花生时要蹲下来,一粒一粒地捡到放在茶几上的盘子里。花生捡完了,让宝宝再找一找,地上还有没有花生。最后,别忘了感谢宝宝的帮忙。

游戏目的:宝宝能独立站立、行走后,爸爸、妈妈就应逐渐发展宝宝的“下蹲”能力,这是一种既简便易行又颇具锻炼价值的活动。蹲下的动作,需要宝宝具备更强的身体协调和平衡能力,是促进宝宝身体运动智能发展的好方法。

3.跳房子

游戏方法:妈妈在户外的水泥地上画3个“房子”,一个圆形、一个方形,一个三角形,教宝宝认识形状。妈妈给指令,让宝宝往相应形状的“房子”里跳。爸爸可以跟宝宝比赛,看谁跳得快、跳得好。

游戏目的:跳跃运动对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宝宝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这种运动对淋巴系统也很有益,能够增加宝宝免疫力。

2~3岁

发育评语: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建立了自我意识,这一时期也是宝宝不喜欢受人帮助的时期,伴随着母语的习得,幼儿学会了与别人交往,发展了言语思维能力,与同龄幼儿发展了最早的小伙伴关系。

1.树叶作画

游戏方法:妈妈带宝宝去户外捡拾一些树叶,一边捡一边和宝宝欣赏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回到家后,妈妈拿来一张白纸,一瓶胶水。先给宝宝做个示范,把树叶粘在白纸上,然后鼓励宝宝自己作画。

游戏目的:自己动手作画不仅锻炼宝宝对构图、线条、色彩的敏感性,更是宝宝日后独立做事的行为基础。这个游戏有助于宝宝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培养其自主性和艺术鉴赏能力。

2.小模特

游戏方法:让宝宝挑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妈妈的演示下鼓励宝宝依次穿上上衣、裤子、鞋子。然后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让宝宝学着大人的样子随着节奏走模特步。

游戏目的:宝宝乐意模仿成人,希望做一些能够得到成人认可的事,这是一种社会赞许的需要,爸爸妈妈可在宝宝2岁左右就慢慢培养这种习惯。在年幼时播下习惯的种子,日后才能结出行为的果子。

3.找朋友

游戏方法:在小区里找几个年龄相当的小朋友。组织小朋友围成一圈,由一个小朋友来找。一边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一边与找到的朋友互相敬礼、握手,做再见的动作。接着换另一个小朋友来找。

0岁6岁儿童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新疆贫困地区为目标区域,兼顾抽样地区人口年龄和民族构成分布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阿图什县、察布查尔县为样本县,每县分别抽取2个以上乡(城)镇。获得2007,2008及2009年共1 816名0~6岁儿童的信息资料,其中男童935名(51.5%),女童881名(48.5%);0~5,6~11,12~23,24~35,36~47,48~72月龄儿童分别占5.8%,10.8%,20.5%,19.6%,17.6%,25.7%。调查时间为每年12月。

1.2 方法

1.2.1 询问调查

通过面对面询问儿童及其扶养人的方式,调查儿童基本情况(如性别、出生日期、出生体重、民族、看护人、近2周患病情况等)、家庭基本情况(如总人口数、家庭年收入、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喂养状况(如出生后6个月的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等)。

1.2.2 体格测量

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使用标准测量工具,测量并记录所有被调查儿童身高(身长)和体重。测量误差身高(身长)不超过0.5 cm, 体重不超过0.05 kg。

1.2.3 食物摄入情况

以所有0岁的儿童为对象,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直接询问儿童抚养人后填写,以获得儿童的进餐、辅食添加及膳食情况。

1.3 评价标准

以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作为参考标准,采用Z评分法评价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包括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其中HAZ<-2为生长迟缓,WAZ<-2为低体重,WHZ<-2为消瘦[3,4]。

Z值= (实测值-参考值中位数) / 参考值标准差

1.4 统计分析

统一调查方案、测量仪器及监测方法;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参与调查;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Z评分用Anthro软件计算,使用SPSS 17.0进行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新疆贫困地区0~6岁儿童2007—2009年总体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5.1%,12.0%和11.9%,以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为主要表现形式,生长迟缓检出率分别为12.8%,11.2%和10.4%,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3.9%,1.3%和2.9%,消瘦检出率分别为2.4%,0.8%和0.9%。

2007年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检出率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02,1.970,0.820,P值均>0.05)。就月龄而言,生长迟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98,P>0.05),低体重、消瘦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138, 27.137,P值均<0.01)。

2008年不同性别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94,0.437,0.167,P值均>0.05)。就月龄而言,生长迟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9,P<0.05),低体重、消瘦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52,9.667,P值均>0.05)。

2009年不同性别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15,3.594,1.579,P值均>0.05)。就月龄而言,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987, 8.129,2.001,P值均>0.05)。

2007—2009年生长迟缓检出率12~36月龄组儿童较高,0~5月龄组较低;低体重检出率0~23月龄组儿童较高,24~35月龄组较低;消瘦检出率0~11月龄组儿童较高,24~47月龄组较低。见表1。

2.2 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以营养不良为因变量,以性别、月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最近2周患病情况、辅食添加时间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时属于巨大儿、母乳喂养、近2周未患呼吸道疾病及父母文化程度是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新疆贫困地区0~6岁儿童2007—2009年营养不良状况仍较严重,其中以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最为突出,整体营养不良率虽略低于西部农村儿童平均水平,但与全国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4,5,6]。具体而言,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检出率均低于2007年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7岁以下儿童(16.6%,7.8%)[5]和2009年西部贫困农村5 岁以下儿童(14.9%,7.4%)[6],消瘦检出率低于2006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2.2%)[7]和2009年西部贫困农村5 岁以下儿童(3.5%)[6]。

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近年来,国家对新疆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加之经济状况的改善,民众家庭膳食消费结构趋于合理。(2)国家儿童优先政策的落实,带动相应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内容的调整,儿童营养改善及生长发育监测工作体系在不断加强。(3)新疆贫困地区民众育儿观念有所改善,儿童营养与健康问题得到重视,加之社会各级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媒体的宣传,使得民众儿童保健意识有了普遍提高。

本研究与中国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CFNSS)2009年对中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营养调查[8]和张继国等[6]对西部贫困农村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的研究结论一致。每个月龄组都是很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期间发生营养不良或得不到有效干预与治疗,都会对儿童未来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提示在制定和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改善措施时,要针对不同月龄阶段儿童加以区别对待[2]。

本研究发现,新疆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不良与出生体重、近2周疾病状况、喂养方式及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有相关性,其中巨大儿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较低,与薛红丽等[9]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孕期胎儿宫内发育时营养和生长时间比较充足。但有研究显示,巨大儿是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10]。与近2周未患呼吸道疾病的儿童相比,患病儿童更易发生营养不良,可见呼吸系统患病对营养状况有较明显影响,提示要加强儿童护理, 预防感染。本研究发现,出生后6个月母乳喂养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远低于非母乳喂养儿童,与相关研究结论[11,12]一致,因此需提倡母乳喂养。同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儿童。郭晚花等[12]也发现与本文相似的结论,可能是由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者往往更重视儿童的生长发育,会更主动地关注育儿和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能及时地意识到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并改善;反之,母亲职业以繁重的农业劳动或外出打工为主,易造成母乳喂养率下降,儿童缺少父母照顾,导致营养不良[13]。

上一篇:课堂知识竞赛下一篇:石灰土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