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利性教育服务(精选12篇)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1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强烈,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类型多样。但国家财政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规模, 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无法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出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现实短缺, 民办高校应运而生。目前, 民办高校的教育规模已达总体教育规模的近1/3。民办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全额成本收费, 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 它是一种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产业属性较公办高等教育更加突出。然而民办院校的“非营利性”一直遭遇着理论、法规与现实操作的冲突与矛盾。
一、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的矛盾
1. 我国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首先, 民办高校是公立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下作为公立高校的替代品而出现。其次, 公立高校管理低效, 专业及课程设置陈旧、与现实脱节等, 给具有灵活办学机制的民办高校预留了存在的空间。第三, 民办高校兴起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是经济转型, 可以说, “没有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非政府供给”[1]。因此,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典型的市场化的产物, 其组织机构的特征具备企业的性质;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同公办高等教育机构一样是提供高等教育的场所。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投资办学。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 有着独立建制民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的资金投入基本上带有寻利目的。
2. 我国民办高校“公益性”的法律定位。
由于高校提供的“教育”具有其特有的社会性, 因此教育被要求具备公益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中, 公益性或者说非营利性是民办学校最基本的法律定位。关于我国高等学校的设立, 其“非营利性”规定可见于多个法律。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伊始,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但规定了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设立高等学校, 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政策规定表明, 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 应当具有显著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也一样。
关于民办教育的首部立法, 是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六条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该条例已于2003年9月1日废止,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替代。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被要求同样具有公益性, 公益性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属性。
3. 二者的矛盾。
不管是营利性的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 任何一个机制, 决定其性质的是所有权, 而非管理权或管理方式。“公立或者私立, 都是指它的产权属性。这样的属性毫无疑问是所有权决定。”因此, 作为许多投资办学的民办院校, 其所有权属于投资人。如果政府承认私有财产合法, 就要保护所有者对财产自由作处分和利用财产获得收益[2]。也就是说, 投资人拥有其所办学校的产权, 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让渡权。从这点讲, 私立民办院校的“营利性”是符合宪法的。但正如上文所言, 我国众多的教育的法律, 规定了教育机构的公益性。
《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方面规定“不以营利为目的”, 另一方面又规定出资人可以获取“合理的回报”, 这本身就具有其矛盾性。“民办院校规定的回报比率与纯商业性的营利组织相比不高, 而且还是受管制的合理盈利。因此,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带有一定的非营利组织色彩[3]”。这是一个贴近实际的描述。
二、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经济学角度
1. 民办高校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公共物品一般具有三大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4]。
(1)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私人产品的重要特征是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相比于私人产品而言, 公共产品则是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的, 不能被分割为若干单位分别提供给不同的消费者, 公共产品有使社会公共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 从这个角度考虑, 教育的受益是可分割的。
(2) 消费的非竞争性。
对于一般的私人产品, 当增加一个消费者时, 其边际成本不等于零, 这是消费的竞争性。公共产品, 在一定条件下,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量, 生产的可变成本并没有发生变化。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妨碍或减少其他人或群体对这种产品的同时享用, 即新增加的消费人数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3) 受益的非排他性。
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享用公共产品的同时, 无法将另一些人或群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这是技术上的不可能, 或囿于实现排他的成本过高。由于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排他的, 并且教育还具有“拥挤的公共产品”的特性,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大多将其看成是准公共产品。教育除了其可分割的私人利益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利益。这些利益从受教育者本人和其家庭外溢给社会其他成员。
如果把支付教育服务的全部责任都直接留给私人, 那么由于私人不会考虑给社会带来的这种外部效益, 而只有在自己的预期利益等于或超过其私人成本时才愿意付费, 所以会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高等教育具有消费的竞争性, 以及明显的排他性特征, 如限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制约, 招生人数是有限的。高等教育具有拥挤公共产品的特性, 在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之间, 义务教育更偏向于“纯公共产品”, 相比之下, 高等教育更具有“私人产品”的色彩。
2. 民办教育的“公益性”。
我国政府主办的公立高校提供的教育曾经是完全免费, 实行改革后教育成本的支付很大一部分是由财政支出来承担, 因此现在公立高校提供的教育可以说是部分免费的, 在某种意义来说, 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福利”。因此, 公立高校教育的公益性无人质疑。我国的民办高校, 不同于公立高校, 也区别于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私立高校, 我国的民办高校很少享有政府的资助。民办高校是典型的“以学养学”型, 学生承担教育的所有成本。纵然如此, 民办教育依然具有“公益性”, 它的公益性是教育活动所特有的。
教育收益的主体有私人收益者、社会收益者或校本收益者[5], 社会收益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私人收益, 人力资本理论有清晰的分析, 通过分析“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关系, 即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劳动生产率, 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来证实教育的经济价值与私益性。
其公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公共物品”外部性使社会受益。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受益者, 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回报。教育在给受教育者带来收益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受教育者使其他成员和整个社会同时受益, 这种影响被称为教育影响的外部性。教育通过对个体的作用可以形成对社会的影响。 (2) 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带来社会收益。教育不仅要为作为个体的受教育者服务, 还要为社会共同的经济和非经济目的服务。教育对公共利益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社会制度的形成。 (3) 促进经济增长是教育的另一重要社会贡献。教育、培训、健康、迁移等活动可以提高人力资本, 而人力资本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舒尔茨, 1960年) 。 (4) 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 也在从事着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 发现知识和规律, 促进科技进步等等, 这些也都是教育公益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民办高校的营利性:现实存在
民办学校非营利性质的法律规定, 在我国一直受到来自民办学校办学实践的挑战。
1.“非营利”与“非营利组织”。
从汉语词典上看, “营利”可解释为“谋取利润”, 通常地“谋利”与“牟利”是其近义词, 似乎后者含有贬义成分, 而“营利”是一中性词。相对应的“非营利”, 常见地以“非营利组织”词组出现, “非营利”之义应是“不得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关于高校是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是我国相关教育法规的“共识”。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以政府财政预算为主要资金来源, 通过志愿行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或互益性的服务, 且能够独立运用的正式社会组织[6]。非营利组织具有5个显著特征: (1) 非营利性; (2) 公益性; (3) 非财政性; (4) 志愿性; (5) 财产所有权社会性。财政部2005年1月1日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也对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特征做出了如下界定:“一是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二是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三是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2. 民办院校的资产属性决定营利性要求。
我们可以把通常所说的民办院校就出资人及出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捐资办学类民办院校、投资办学类民办院校及公立院校的独立学院型。 (1) 捐资办学类民办院校。由一些知名企业、海外华侨人士捐资建立, 学校由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 学校的产权归属社会。我国现有的捐资办学的私立院校尚不多, 但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捐资办学的意愿和行为将会逐渐增多。 (2) 投资办学类民办院校。它是指单个或多个个人、企业或团体作为举办者, 以自有资金、资产创办或举办民办高校, 在办学过程中可以吸纳其他股东加盟, 并以股东的投入、学费或社会集资、银行贷款、私人投资等维持办学。其突出特点是没有初始投入或是只有少量投入, 主要依靠学费, 走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 (3) 独立学院型。即为民办的二级学院, 是由公办高校与社会力量 (合作者,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 合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一般由合作者出资, 公立院校以无形资产入股, 提供教师与管理等。它虽然依附于国有的普通高校, 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独立学院实行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资金的运作、日常财政、人事管理和教学管理上享有自治权。
依上述分析来看, 显然后两类都属于“投资办学”类。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只有捐资办学的高校才是“非营利组织”, 而对于更多的投资办学类型的高校显然不能归为此类。我国绝大部分民办学校属于投资办学, 存在着绝大多数民办学校举办者都或明或暗地把举办民办教育作为一种营利性的产业来经营的现实。如, “浙江台州椒江股份制办学模式、浙江温州股份合作制办学模式、广东私立华联学院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等。从实际的运作情况来看, 这些学校都突破了非营利性学校的举办者不能拥有学校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本质规定, 具有了明显的营利性特征”[7]。
民办教育公益性的法律规定与营利性的办学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建议与对策
1.“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是出资者的自愿选择。
目前, 民办教育“捐资办学”与“投资办学”不加区分, 民办学校硬性的“非营利性”导致了我国民办学校领域持续多年的争论。不论其出资人的意愿与形式, 对民办高校不加区分地要求“非营利性”, 脱离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挫伤出资人“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已经成为民办学校发展的制度障碍。从产权所有权角度分析, 对于公立学校而言, 公益性是其公众的产权性质决定的, 公益性是其内在法律性质。但对于民办学校而言, 公益性则并非其必然的法律性质, 应该是民办学校举办者自愿选择的结果。通过法律形式认可“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存在, 是一种实事求事的态度, 也是对现有的名不副实的“非营利性”的投资办学的规范。
2.“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加以区别认定。
从我国办学实践来看, 尽管我国民办学校办学形式多种多样, 但从学校的产权关系来看, 均可归为“捐资办学”和“投资办学”这两种基本的办学形式。就学校的营利性质而言, 上述两类办学从理论上分别归属于“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政府要从法律上给予“营利性”民办学校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明确的区分与认定。制定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法规, 并给予区别的政策支持。如, 对于捐资办学的民办高校和不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 实行和公办学校一样的税收全免政策, 做到税不进校;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 免征营业税, 只征收举办者合理回报所得的所得税等。
两种办学形式或两类组织在法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遵循不同的内部管理体制及其法律治理方式, 应适用不同的法律调整机制。
3. 两类民办高校在管理、治理上应各有偏重。
营利性民办高校需要加强外部制度的规范与内部管理的提升, 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效益。 (1) 要限制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营利范围。民办高校虽允许有其“营利性”但仍要坚持必要的公益性,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民办高校的过度盈利应该被制止, 可以在制度规范、信息公开化以及接受监督的前提下适度盈利。 (2)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教育效益。如构建出衡量高等教育机构运营效率的指标体系等, 以完善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营效率[9]。而非营利性高校在管理上更大程度地体现学术权力, 实现“教授治校”, 避免家族化管理, 建立起相关利益者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莉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R].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3.
[2]袁征.公立还是私立:民办学校不可回避的原则性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04) .
[3]康小明.高等教育成本与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度量[J].教育科学, 2005 (10) .
[4]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5]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6]程昔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7]沈月娣.论我国民办高校营利的法律规范[J].浙江社会科学, 2007 (04) .
[8]胡建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性的若干分析[J].教育研究, 2007 (01) .
[9]明航.民办学校办学模式——产权配置与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2
报告显示,针对有的常委会委员、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在义务教育领域应当限制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意见,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在修改决定草案第二条增加“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规定;针对实施分类管理后民办学校举办者参与办学和管理权利保障的问题,建议在修改决定案第三条增加“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依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的规定;为解除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建议在修改决定草案第四条增加“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为教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的规定。
报告显示,对民办学校用地、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清偿债务剩余财产的使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过渡期限等备受关注的敏感问题,也将在修改决定草案中给予明确。
修改决定草案第九条对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五条规定进行修改,明确“新建、扩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与公办学校同等原则,以划拨等方式给予用地优惠。新建、扩建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供给土地”。针对有些常委会委员、部门、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过渡问题,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在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终止办学时,财产清偿后剩余部分在“综合考虑出资、取得合理回报的情况以及办学效益等因素”的基础上,“给予出资者相应的补偿或者奖励,其余财产继续用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应当进行财产清算,依法明确财产权属,并缴纳相关税费,重新登记,继续办学”。民办学校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建立民办学校信息公示和信用档案制度等,也在修改决定草案中予以明确。
据了解,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二审后,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法律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民办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和民办教育协会的意见,还到江苏、浙江和山东调研,并就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的主要问题与有关部门交换意见,共同研究。
近期,党中央审议通过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文件及相关配套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分别于10月9日、10月18日联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部和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进行审议。报告认为,《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已经比较成熟,建议修改决定草案经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摆脱功利性 实施语文有效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功利性;审美;积累;思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50-01
尽管大家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学生不重视,学校也不重视,教师只能干着急。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教育功利化惹的祸。
一、教育功利化使语文不受重视
今天的语文教育尽管进行了很多探索和改革,但语文教育的尴尬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社会上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何在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语文教育一直没能突破教育功利化的藩篱。教育功利化,就是让教育实现最大利益化,教育的收获就是能获得多少直接的利益。在教育功利化藩篱之下,语文自然最不受重视。因为语文是一门积累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长时间的积累,而其效益往往不是短时间可以突显出来的,“投入大、见效慢”。语文在高考中根本拉不开差距,“效益”不明显,与学生的“前途”关系不密切,语文成绩好也不一定考得上大学,所以无论是学生、家长、各级学校,还是有关教育部门,都不把語文当回事,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汉语言基础训练,什么唐诗宋词,统统得为应试教育、为升学让路。总之,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严重制约了语文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教育功利化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语文教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两个:一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价值;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思索能力,即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价值。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是否围绕着这两个目的展开呢?很明显是没有的。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考试拿个好的分数。在这种功利化目的驱使之下,语文教育不重视“听”和“说”,因为“听”和“说”的能力不是考试的范围。语文教育虽然很重视“读”,但仅仅是书面阅读理解,或者说精读,因为那是考试的重点,至于其他泛读能力、略读能力、朗读技巧等都没有进入语文教育的视野,因为这些都不会考试。语文教育看起来很重视“写”,但其实并不是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或者说是应对高考作文的能力。在作文的语言表述上,学生们往往是使用一种迎合教师爱好甚至近乎谄媚的方式表达,而自己的真实心声则不敢表露,为的就是赢得一个好的分数,所以学生作文大都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假话套话连篇,而很难看到有纯真的个性和真知灼见。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思索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老师们确实一直在认真做,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讨论得很热闹,但其实热闹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的目的,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所有的讨论都要迎合标准答案,所以我们的教师只好把教参上的“审美”和“思索”很认真地灌输给学生,学生都是“被审美、被思索”,真正的能力并没有提高。
三、语文教育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其乐趣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其价值应该是终生受益的而不是短暂的功利性的,这就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我觉得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应鼓励学生“多读”。“读”是提高语文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读得越多,视野越开阔,写作能力越强;读得越熟,理解越深刻,语言运用能力也就越强。语文教学应该强调朗读,朗读能培养多种语文能力,最基本的是能培养字词的识辨能力,还能培养调控语音、语调、语速、语感的说话能力。只要熟读了,其文意内涵的理解也就不言自明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朗读书声中,“读”者还能实现自我愉悦、自我享受,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听者则一方面锻炼听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与别人一起分享艺术的美感,实现个人情操的陶冶。 第二,应鼓励学生“写真话”。今天的作文教学已经偏离了写作的主旨,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都是八股腔的程式化文章,大话、假话、套话连篇累牍,编故事、表决心、唱赞歌的现象非常常见,这样作文的结果是泯灭了学生的天性,最终导致学生的厌倦。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要鼓励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特别要注意捕捉身边小事的不寻常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但千万不要刻意地把政治、道德等观念人为地加入作文中去,也不要把教师的好恶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愿意写,其写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之批判 篇4
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本文仅针对教育目的中表现出的功利性作一点浅显的分析,以期能引起对此问题的关注。我们对教育目的的功利性的批判,并不是对教育目的追求现实价值的完全否定,而是指出教育目的,必然要以非功利性的、更为长远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为终极追求。
一、当前各种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体现
(一)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
当代中国最热门的专业是经济、法律等增加社会财富和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知识,最引发人的学习欲望的是英语之类的工具型学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当代的现实吗?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它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科学功能的日益显现而产生的。[1]这种观点并不认同持久投入与长周期回报。在一个科学知识称霸的世界中,各种意义的追寻都会成为无意义。“科学”只承认那些符合客观实际的事实材料是知识和真理,探寻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2]这就是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反映出的功利性。它使人成为现实的附庸,让人只会生活在现在,从而失去了追求未来的勇气。
有学者提出,教育目的要由工具性的教育目的向人文性、生命性的教育目的转化。不仅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敏锐的思维,善于在批判和分析中学到新的知识。由培养单一型的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转变。[3]其实,即使如此,这也还是以现实需要出发的教育目的。但是,我们并不反对以培养具有知识的人为目的的教育,这是教育通往更为深远目的的必由之路。正如有学者指出,功用教育不是唯利是图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为了生存、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为了人的生存,也在于为了人类的向善和利他,这也是人类千百年来博弈的结果。[4]教育首先应该是为人的生存而存在的。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生存技能才有可能进一步“诗意的”和“超功利的”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然而,我们在满足生存的教育中已经行走多时,似乎已经开始遗忘人有进一步走向完善自我和诗意生活的目的。为此,教育目的可以是功利的,但是更应该是追求超功利的和诗意的。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是以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为主要目标的,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个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价值之下实现的。而我国的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的因素是相当强的。正如有学者认为,当今在我国的教育目的中“人本位”内涵已经相当稀少,而且我国至今仍不像西方发达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样,把教育的社会价值目标同教育的发展价值目标一并作为“教育目的”题中应有之义。[5]
为此,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即使是当代我国把教育目的培养的对象定位为“公民”,也是不甚适合的。因为“公民”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大体都没有超出政治、法律和道德的范畴。[6]以培养“公民”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明显过多地带上了国家意志。即国家要求培养怎样的“人”,作为个体的人就会被培养成适合国家需要的“公民”。无论是从角色、道德标准还是从政治倾向上,仅仅满足了现实需求。即使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中作出了对“公民”的远景设想和未来期望,那也是次于国家需要的第二位的目的,因而其功利性的意味就越发地突出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对广州一所普通中学600余名初中生的调查显示,对“你为什么学习”的回答,依次为:实现个人价值(59%),找份好工作(40.7%),为父母而学习(34.2%),提高素质(28.8%),报效祖国(26.9%),赚更多钱(24.3%),成名成家(17.8%),没有目的(5.9%)(转引自中国青年报:《我们为什么学习比一下才知道》2001年9月6日)。如果我们曾有悲于陕西放羊娃的愿望,就会感伤大城市儿童的理想。“放羊──娶妻──生子──放羊”与“学习──立业──结婚──学习”这两种循环相差多少?
过去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 D P)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G D P的增长率体现了教育目的达成的情况,即教育为国家财富积累输送了多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社会中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于是,人在社会发展中成为社会的工具。作为工具人,人的存在目的显然物质性大于精神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目的可量化,对个人发展的衡量呢?现代教育是基于工厂制度之上,着重与生产劳动结合,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教育。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主流认识。然而,当前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更倾向于理解为可以从事多个行业,能以多种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充其量只能算是掌握多种技能。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根源在于当代意识中“人”的指向是人类整体而非个体人。
二、减弱教育目的功利性的可能性
(一)人类发展的现状
爱因斯坦说过:“关于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人类的伟大在于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改变了赖以生存的世界。同时,也是这一伟大的力量,使人类在前行中为自己制造着一些束缚。今天,牵绊我们双脚的荆棘,更多地来自我们自己。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们的生存条件得到显著提高,这不得不说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奇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普及了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科学知识,也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建设型人才。这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教育成果。然而,就此把教育的目的仅仅视为培养创造现实财富的人才,那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环境恶化、贫困、排斥、隔阂、压迫、战争等现象还未减少。就教育方面而言,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还不完善,培养出的人也还不完善,使当前的教育成为导致这些现象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难道还不应有所发展,而还要停留于过去时代的标准吗?
正如有学者指出,一种正确的教育目的,虽然是作为一种观念的、思维的形式反映人的未来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发展却是以一种趋势、一种可能存在于现实的人身上。为此,正确的目的是具有客观根据的。但是还应看到,人的发展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那样,具有多种可能,呈现多样的趋势。[7]已有的教育目的曾为人类取得的成果作出了指导性的贡献,但并不能因此而不思变。我们要让教育目的更为适应人类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更为自由地追求完善与幸福的时代。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指出,教育是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而这种新人就是完人。[8]人是生活在具体历史下的人,作为历史的剧作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当我们已经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时,追求精神与理想世界的需要显得更为重要。当代许多社会问题也正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空虚才是人类最大的贫困。无休止的选秀活动充斥在各种媒体;名人的私生活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一夜暴富的人用钱作出丧失良知的行为等等。即使这些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不说与教育对人的引导失误有关。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受教育者都有意识去寻求幸福的真谛,当代的教育目的就应该更倾向于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意义的世界又是一个带有超验和理想的世界,从超越现实生活的限定去追寻生活的意义,这种追寻总是对经验的超出,所要实现的是更加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超验和理想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它虽不具有现实性和确定性,却引导人们在不断突破现实中走向新的真实。[2]只有在探寻中,人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教育目的的设置不能一叶障目,只顾眼前利益。分离了人发展的整体性,或者偏向了人的理性或者是非理性,忽视了人的全面性需要。[10]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陆有铨先生指出,教育目的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德、智、体”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目的的变化体现在对“德、智、体”这些方面的具体内涵的不同理解中。[11]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作为社会系统组成因素的教育,也在发展中发生着变化。纵观我国各时期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到教育对培养人的“德、智、体”的具体内涵的变化。其间优劣,却始终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见,教育目的的非功利性追求不仅是人的完善所要求的,同时还能作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学者指出,从某一种教育目的在理论意义上的生成而言,它既是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与该时代所需要的教育目的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同时也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2]以我国的教育目的设置为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认为这就预示着需要对“知识教育”阶段的问题(所谓“应试教育”)进行纠偏并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素质教育”阶段(1995年至今)。[13]我国正处于新世纪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在新的文化解读中,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精神、政治与环境俱为和谐的社会。一个如此宏伟的目标,更需要有完善的人与之共进。教育目的也应指向培养完善的人,不仅要建设社会,更要懂得享受生活。
三、结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正如费德里科·马约尔强调的,发展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4]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5
作者: 孟庆伟 | 发表时间:2015.05.04 刊发于总2108期《中国经营报》[事件]版
日前,一位接近教育部的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教育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拟将民办学校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实施分类管理。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促进法进行一揽子修改的修正案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而据记者了解,实际上近几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探索多种体制办学的实践也正在各地上演,如公私合作办学、委托办学、学校家长共建办学等,社会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但学校管理者及教育部门也遭遇了体制机制的困境,这其中就涉及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的问题。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教育部在今年2月发布的2015年重点工作中提到,将“研究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而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参加一次会议时也表示:“要构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差别化扶持的政策体系„„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差别化扶持’更有利于满足教育的公益性属性和多样化需求。”
实际上,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11年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但今年以来,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央顶层设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的表态,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在多元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上将有系列改革。
目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被认同的现实是,现在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对于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国的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开放的。要造就这样一个教育体系,政府在其中既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阻碍。在满足教育资源不足的时候,政府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但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多样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
事实上,近些年政府已经开始逐步在办教育上放权,留下的空间在过去一段时间主要是市场力量来填充,办成实际上盈利的教育产业。
在王烽认为,这实际上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不管是观念还是实践。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实际上缺少一种社会的力量,非营利性的力量。
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一位接近教育部的专家向记者透露,教育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国家将出台办法解决现有不符合这两类标准的学校的过渡性政策。
他还表示,目前所说的营利性教育机构主要指培训机构,过去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允许教育机构盈利,未来的政策或将有所突破。
多样化办学探索
据记者了解,实际上近几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探索多种体制办学的探索也正在各地实践,民间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如公私合作办学、委托办学等。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上述公私合作办学、委托办学的模式中,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也是其进行教育体制改制创新的核心所在。
“从全世界来看,公立的学校其实是属于社会的,但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作为事业单位运作的公立学校,实际上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我们提了很多年的建立学校现代管理体制,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校长治校,管办经分离,实际上都落实不下去。”腾讯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说,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即便建立了校董事会、实现了校长法人制,但校长还是被任命的行政官员。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公立性质,政府拨款配制学校的土地、设施设备及教育经费,但这是一所深圳市福田区政府与企业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举办的学校。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表示,学校承担着教育改革和实验的任务。
“从管理体制上,有两个管理主体,一个是明德教育基金会,一个是明德校长会,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程红兵说。
其中,明德教育基金会由福田区政府和腾讯慈善基金会共同出资成立,并由区政府授权成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校长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是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一个特点,包括用钱自主、用人自主、课程自主。
“学校不对教育局负责,不对区政府负责,只对明德教育基金会负责。”深圳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元发称。
在现有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语境下,陈元发称,福田区教育局的这个尝试是想尝试一下,“政府少管一点看能不能有一条新的路子来”。
“老百姓对于教育还有很多非议,实际上教育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样的,就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搞这个合作就是为了效率。”陈元发说。
刘京海有多重身份,既是一名校长,同时又是一家教育咨询机构——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更重要的,他是上海探索委托管理农村学校模式的探索者之一。
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进行委托管理农村学校的探索,两年一轮,目前已经进行了四轮,探索了140所学校。而浦东新区的探索比上海早了2年。
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农村学校,但其学校的管理与城市学校相比,还需要规范。
在浦东新区委托管理农村学校的设计者、国家督学、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庆后看来,改革的动因源于“想偷懒”。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的大区,管理着600余所教育单位,与其他区相比,管理任务非常重。
作为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但是学校管理的责任能不能转移,转移给谁?尹庆后选择了从上海闸北区引入刘京海校长,并与刘京海负责的教育咨询机构建立民事的委托关系。
尹庆后认为,委托管理模式的好处在于,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跨越行政界线的藩篱,流动起来;政府培育了非政府的教育机构,政府和机构建立契约关系,购买教育服务,这也符合社会治理改革的要求;第三,对政府来讲,实行了政府的某一方面的职能转变。
但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与教育部门并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一个契约关系,那么必须有一个第三方来仲裁,因此也就产生了管办评的雏形。
刘京海表示,在确立合作关系及办学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委托第三方对学校进行方案评估和中期评估。
农村学生流失,到重回学校,浦东的这种委托管理的模式成为上海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的样本。
体制机制困境
然而,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也让学校的管理者面临了不少困惑。
北京日日新学堂从2006年9月办校时的只有1位老师、4名学生,到如今学校占地150亩、拥有320名学生和80名教师,王晓峰认为,至少这300多名学生和家长是认同这种办学理念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完整性、隐秘性和自主性。
但学校目前面临没有政府资源、没有政府土地支持、没有教育拨款、甚至没有政府的合法资质的尴尬局面。
“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考虑这样的教育,能不能让其合法化,让我们这些孩子们能够有安全感,让家长有安全感。”王晓峰向记者坦言,为了能将学堂持续办下去,只能挂靠在其他学校下。
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去民办学校上学,就要去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是强制性、免费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学校提供的不是强制性、免费性的教育,那么民办学校应该是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外的。
“但按照现有的政策,社会力量可以举办民办学校,但是有一个资质问题,这个资质是一个死结。”王烽说。
他认为,在对合格教育的认定上,实际上目前的评价标准不是多元的。
“教育不仅是国家的,由国家制定标准、有硬性要求,也应该是老百姓自己的,由老百姓来评价。老百姓认为好的学校,为什么政府不能给它一个许可证呢?”王烽说,在资质问题上,未来政策层面应该有所突破。
虽然是合法的、且有办学资质,但郑洪与王晓峰遭遇了同样的体制困境。
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北京蒲公英中学,是一所专为打工子弟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性学校。民办非营利学校在我国并不是新的模式,但数量相对比较缺乏。
学校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郑洪介绍,学校的资金来源以捐赠为主,超过70%,此外政府占5%。其中,捐赠部分,国内团体捐赠占29%,个人占37%,国外占10%。
郑洪说,这种民办非营利学校体制的形成,经历了非常坎坷的过程,包括当初计划改造的一所学校的财务不透明、合伙人中打着非营利的旗号却想赚钱的目的等。
如今,在北京非京籍子女升学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升学问题成为学校的“痛点”。郑洪说,河北的异地高考政策出来后,学校帮助毕业生通过考入距离河北较近的河北固安一中和三中完成升学。
“这些年的政策越来越紧了,打工子弟人群数以千万计,我们致力于给孩子找到下一家升学的学校。但随着政策的变化,每年都有所变化。”郑洪说。
事实上,北京蒲公英中学遇到的问题,也反映了我国对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促进法进行一揽子修改的修正案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
王烽说,目前民办学校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的多,但是我们在管理上并没有两套制度,投资办学也按照非营利的要求去管理,“实际上管不了,也管不住,所以让捐资办学受到了压力,非营利性质突出不出来”。
他认为,对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各种教育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鼓励非营利性教育的发展。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举办的过程中,面临规范缺失的问题,这也是对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据透露,目前多个部门正在制定捐资办学的相关鼓励措施,包括财税、人事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总体目标下,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成为应有之义。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6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体育 中考体育加试
一、自然主义体育教育理念与功利性中考体育行为简述
(一)现阶段功利性中考体育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1.“应试之举”现象凸显。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中考体育自然逃脱不了被应试的命运。将体育课程纳入升学考试不管是对学生、对学校还是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中考体育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加试这一手段督促学生自觉锻炼,增强体质。但现实却是部分中学片面地为了成绩,为眼前利益而进行专项训练,这种训练的后果就是即达不到中考体育加试的本意,又违背了体育全面学习的目的。
2.内容枯燥,学生兴趣淡化。中考体育加试变成了体育“应试”教育。这就是中考体育现状,在这种教育现状下,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仅仅围绕几个加试项目开展,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仅仅是机械性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学习失去了乐趣,体育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失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终身体育学习的意愿。
3.中考体育加试功利性行为冲击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现阶段中考体育加试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忽视了体育自身的内在价值,一味地追求体育加试高分而为之进行专门性训练和备考,中考训练的内容也仅仅围绕加试的几个项目开展,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课程并不能有效地开展,从这一点来说,是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极大冲击。
(二)自然主义体育教育理念简述
卢梭认为是在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有关体育教育的思想。提倡人性解放,主张教育要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开展,强调人自身的自然本性和固有价值。这种体育思想最为直接的特点就是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以锻炼者的需要和兴趣为导向,培养其自由、自主的学习习惯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卢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卢梭对教育的目的界定为:培养出新一代的“自然人”,是身心结合、协调发展的人。第二,基于“回归自然环境”理论基础上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源于其教育理念,与教育理念一样,体育教育同属自然主义体系。第三,重视身体器官训练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卢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之前,游戏、运动占领着人们思想的主要空间,认为如此就能对身体进行锻炼,而从未明确具体的身体感官的训练。
二、自然主义体育教育理念与功利性中考体育行为冲突表现
(一)身心协调发展观念的冲突
卢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首要内容便是关于身心协调发展的叙述,提出顺应自然,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应做到身心协调统一。但随着中学体育加试成绩纳入中考加分项目后,体育运动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化,强身健体理念已转变为功利性的中考加试专项训练,单纯从体育运动自身的价值来说,身心协调发展的观念已慢慢偏移。
(二)终身体育路径发展的冲突
中考体育加试实施以来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后,不难发现,在一些省份部分中学的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上,都是围绕中考加试项目进行教学训练;对于其他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来说,早已排除在体育教学项目考虑之中。这种功利性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终身体育的运动项目。
三、自然主义体育教育理念与功利性中考体育行为冲突成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体制的利益驱使
现行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人才选拔机制,使得中考体育加试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包围圈,功利性的、片面性的体育教学行为层出不穷。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中考体育加试虽然只有30分计入中考总分,但对于仅一分之差就落选重点高中或热门中等专业学校来说,中考体育加试30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二)相关利益群体的牵制
在现行教育背景环境的影响下,相关利益群体的出现阻碍了自然主义体育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利益群体包括: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体育组织、班主任、体育教师及学生家长,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中考体育出现功利性训练成为可能。
四、自然主义体育教育理念与功利性中考体育和谐发展路径
(一)重新审视自然主义体育教育理念的现实性
卢梭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在现阶段越演越烈的功利性中考体育行为的冲击下,重提卢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教育理念有着现实的厚重感和紧迫感,对于种种现实的急迫性使得中考体育加试顺应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可能大大增加。
(二)完善加试考核内容、改变一考定终身现状
现今中考体育加试存在诸多方面问题。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考虑如下方案:一是中考体育加试设必考项目、选考项目及抽考项目。二是进行初中三年体育综合素质测评;加试项目和内容应与平时教学相结合,顺应教学自然,不去刻意改变原有教学内容安排,应更加注重学生全方位身心发展的测量。
(三)正确认识中考体育加试,注重学生课余锻炼
中考体育加试时学生正处青春期,而青春期则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敏感期,是良好体形塑造的关键期,这个自然时期如果被错误地干预,那么影响的可能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应该考虑如下方面:加大中考体育加试内容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督促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初中期间,学校或家长应对一些超重肥胖学生进行单独测试并提供体育锻炼、营养配餐的建议,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体育发展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珊珊.卢梭体育思想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甄茂洋(1990—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足球。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7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的中译, 与非营利组织类似的词汇还有“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公民社会组织”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 、“第三部门” (third sector) 等。非营利组织具有多角度的定义,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为:是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公共部门的组成部分, 组织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公共利益而非营利, 依靠会员缴费、捐赠者资助、政府财政拨款等资金来源完成组织使命, 具有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合法地位的特点。
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 以居家养老为形式, 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 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 是指非营利组织依法通过相应途径, 并以多种方式, 参与居家养老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 从而增加社会和公众养老服务的行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主要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大类。第一, 非营利组织直接参与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上, 通过承包政府的居家养老项目为老人提供服务。参加听证会, 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参加居家养老保障方面的听证会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通过参加涉及养老保障的相关会议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第二, 非营利组织间接参与居家养老。即非营利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建言献策及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一) 泰安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预测, 到2020年, 泰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10年底的81.92万人上升到113.8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比重将由14.84%上升到19%, 年均增加3.19万人。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52.7万人, 2050年达到160.6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5.2%和27.9%。
由于老年人口总量的大幅增加, 使得泰安市老年抚养比将迅速上升。据预测, 2015年该市老年抚养比为26.61%, 平均3.8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老年人, 比2010年提高6.69个百分点。2020年老年抚养比将达到31.53%, 2030年达到45.08%, 2050年达到52.54%。
同时,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年群体日益高龄化, 大部分亲缘家庭将呈现4:2:1结构, 即一对夫妇在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要照顾四位老人, 使得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 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但目前, 泰安市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107个, 养老床位1.5万张, 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床位仅有18.3张, 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 泰安市泰山区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目前, 泰山区71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3处养老机构、23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家农村幸福院和82家卫生医疗机构全部纳入“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管理, 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迈入智慧新时代。
“12349”, 是泰山区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 高标准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辖区老人需要帮助时, 只需拨打‘12349’, 服务就送到家, 极大地方便老人生活。该信息平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的方式, 由泰山养老护理协会提供服务运营保障, 具备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管理和民政业务咨询三大功能。
针对老人需求, 泰山区依托泰山养老护理协会, 汇集服务人员四千余人, 为全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健康医疗、法律和民政业务咨询等无偿、低偿、有偿志愿服务四大类三十多项基本为老服务项目。其中, “一家通”手机定位围栏服务, 为生活困难的1500名老年人免费发放具备GPS定位功能的“一家通”老人专用手机, 实现轨迹记录、围栏和实时定位。当老人出现迷路、失踪等情况时, 对其进行定位和活动轨迹查询。特别是, 可根据子女要求设置围栏, 划定特定的生活范围, 当活动范围超出时, 信息平台及其子女就会及时收到告警提示短信, 方便掌握老人的生活轨迹。“健康宝”远程健康监测服务, 以血压仪、血糖仪、心电仪、血氧仪、体温仪为采集终端, 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平台和健康医疗机构, 为老人提供健康分析及诊疗建议。家居安防服务是在有需求的老人家中, 安装家庭监控摄像头和家庭门禁红外设备, 通过手机查看家庭实况, 查看老人安危, 如判断有问题, 可及时报警并上门核查。关怀提醒服务可设置生日提醒、服务预订、健康信息等定期关怀提醒五项功能。
三、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居家养老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选择服务机构单一, 双向选择余地小
部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对服务机构实行招投标, 限定一个行政区只能有一家服务企业的做法不适应当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易引起行业垄断, 服务对象没有主动选择权, 存在不满情绪。如泰山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承担着只有泰山养老护理协会一家非营利组织来提供, 老年人没有选择权。同时, 由于存在可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竞争不足的问题, 带来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服务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合肥市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 就遇到可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竞争不足的问题, 致使政府购买价高于自费价, 如自费做按摩是40元一次, 用服务券却要80元。
(二) 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
一方面, 非营利组织中现有的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目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多为40~50岁的下岗职工或者是农村务工人员, 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虽然在上岗之前, 当地民政部门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但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上岗人员的短期培训, 专业性不强, 不系统、不连贯。另外, 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 非营利组织不能对从业人员进行连续性的专业技术的培训。
另一方面, 专业人员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热情不足。由于缺乏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非营利组织资金不充裕, 没有充分的资金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另外, 因为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 某些具有专业经验的年轻人认为给老年人服务低人一等, 而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活动。
(三) 非营利组织运行资金不足
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单一, 后劲不足。目前政府和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的投入是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 这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来说力量还是台下的, 无法起到更好的效果。在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所需经费中, 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 而当前我国政府的投入不超过30%。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 除了政府支持, 大部分就是来源于社会各界力量的捐助、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 以及社会组织或个人组织成立的慈善基金, 不能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 监督与评估机制还不完善
政府在与非营利组织签署购买服务合同时, 虽然也包括了评估与监督内容, 但科学性与针对性不足。据一些行业协会反映, 在购买服务的价格评估上缺少标准、随意性过大, 事后对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的评估也失于空泛与粗疏。目前各地基本没有建立独立第三方的评估机制, 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使得一些社会组织在提供居民养老服务时有机可乘, 以次充好, 导致公共服务品质下降, 使得民众对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的公信力下降。此外, 现有评估体系对服务对象的意见重视不够, 缺少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绩效评估。
四、优化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
(一) 推行双向选择
鼓励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非营利组织统一在市民政局进行备案, 让老百姓自主选择服务机构, 服务机构也可自主选择服务区域, 实现双向选择, 这样更有利于市场化运作及管理。同时, 纸质服务券可换成电子服务券, 减少印刷成本并方便使用;服务券的使用由仅在本区使用逐步向全市通用发展, 促进服务机构间的有序竞争。
(二) 推动非营利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化
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强、服务水平一流的专业化队伍是决定非营利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在组织运行中最薄弱的一环。而建立健全规范的培训教育体系是建立素质高、技术强、服务水平一流的专业化队伍的必要前提。因而非营利组织应当尽快建立起正规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在社会范围内引入专业护理人员, 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梳理诚信服务理念、教授基本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等, 培养复合型服务人员, 全面提高为居家老人服务的服务水平。针对需求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类型服务项目的培训, 如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实现对其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紧急救援。实现全国统一的考核制度, 社会人员通过统一的入职资格考试后, 颁布合格证书, 从而获得就职资格, 方可从事服务工作。
(三) 增强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
解决资金问题, 是解决非营利组织瓶颈的关键, 保障固定的资金来源, 确保充足的资金, 是非营利组织得以发展和运行的前提条件。非营利组织除了接受政府拨款外, 还应该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在政府资金投入日益减少的背景下, 非营利组织必须转变过去完全依赖政府的思想。非营利组织要想维护正常的运转, 完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营销理念。可以通过与营利组织合作的方式, 向社会宣传自己的价值。另外, 非营利组织不断宣传自己, 加大宣传力度, 传播组织的思想理念和自身价值。获取社会的认可, 拓宽更多资金来源渠道, 发觉并社会慈善捐款。养老是个全球问题, 国外有许多非营利组织从事助老服务, 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和这些组织进行联系, 争取获得如基金会这类非营利组织的资助机会, 取得资金的提供和支持。
(四) 建立科学评估与监督体系
一是善于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大众媒体的监督力量, 运用电子政务方式, 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网络平台, 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事宜, 并能实时查询相关信息, 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行为透明化。同时, 引入第三方监督, 防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对承接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推行财务报告公开制度, 并由第三方进行审计。
二是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 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必须公开自身的相关信息, 诸如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等, 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对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进行统一评价, 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是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指标, 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因此, 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所签订的购买合同中, 需细化购买服务的数量、质量和费用标准, 并确立量化的参照值, 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范炜烽, 祁静, 薛明蓉, 郑庆, 甘筱敏.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科学决策, 2010 (4) .
[2]王靖.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研究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14.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8
此外,在很大程度上,物流系统的设计也确定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客户服务水平,物流系统的每一项工作质量都会影响到作为系统输出的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而不同的服务水平对应着不同的成本水平,所以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水平往往也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关键。如何在适当的成本下提供最优的物流服务,使企业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这对企业发展来说也是置关重要的。本文在认识到物流服务意义的基础上从服务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这对于物流企业理解物流服务的重要性,正确拓展物流服务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
一项调相表明,在客户所提到的服务缺陷之中,作为物流客户服务变量之一的交付延误占了约为一半的比例,另外出现的货物破损,不能及时履行订单等因素也占了较大比例,这些都是客户对物流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物流服务质量等相关文献的检索,结合对多名第三方物流客户的走访和调查,笔者提炼出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几个因素,具体包括:
1. 货物准时到达的情况。
对于大多从事货物运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这指的就是他们在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的时候是否有所延误,能否与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时间相一致。
2. 货物的完好程度。
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货物保存、装卸搬运、运输等物流活动的过程中对货物的损伤程度。由于货物的完好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客户企业的进一步销售,所以保证货物的完好无损是物流服务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3. 信息的沟通程度。
主要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进行服务时,与顾客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程度。负责沟通的物流企业服务人员是否能通过与客户的接触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物流人员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知识和经验,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时处理问题的态度,这些都会影响客户对满意度的评价。
4. 企业能否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
主要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除物流基本功能外的,其他服务状况,如进行再加工、进行物流系统设计及咨询等服务。
二、物流服务的特殊意义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物流服务不周的情况下,其客户也并不会简单的忍气吞声,等闲视之,相反客户们往往会抱怨或向高一级主管部门进行投诉,更甚者也会对该企业采取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例如:终止这项业务,缩小业务规模或停止与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合作等,这些惩罚性的措施对物流企业的利润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尚无法明确考证,但根据美国学者Singhai和Hendricks曾对861家上市企业的研究,发现供应链的失败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3]。当企业宣布供应链出现问题时,例如生产或运输的延迟,其股票价格会立刻降低9%,6个月间可以降20%。而出现供应链故障的常见原因之一便是由于物流服务质量不佳而导致的问题。
三、物流服务水平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阐述物流服务的重要性,我们考虑将物流服务水平与企业的赢利水平相结合,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一个客户服务水平都有其相应的成本,服务水平过低将会导致消费者满意度降低,服务水平过高又必然需要耗费较高成本,因此过高或过低的服务水平都必将会影响到企业的赢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设定合适的物流服务水平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的服务水平会怎样影响企业的赢利,如何找到理想的物流服务水平能使得企业达到最大利润便成为我们研究的首要目标。我们将运用数学方式来考察收入,成本与服务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设定最佳的物流服务水平时,借用在不同的物流客户服务水平下,成本与收入的悖反关系模型,寻找达到利润最大化时所对应的服务水平。该点所对应的服务水平也即作为企业可参考运用的服务水平。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物流客户服务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精确地知道收入随已知物流服务水平而变化的程度,物流企业将会改进他们的物流决策。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可以得出收入-服务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这种关系表明了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时,其收入变化的大致趋势。通过两者的函数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会继续增加,但增长的速度会有所减慢。这一区域被称作为边际收益递减阶段,多数企业的物流系统都是在这一区间运作的。
为什么收入会随着服务的改善而提高?据观察,客户往往会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非常敏感,假设价格等因素在市场上能够保持稳定,客户将会自然的投向那些能够提供更好服务质量的物流企业。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也注意到曲线的这种递减变化或边际收益递减,这意味着企业通过改善物流服务可提高他们的收入,但提高的收入是随着服务的进一步提高而逐渐减少,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服务水平较高的时候,物流企业从提高服务水平中能够获得的收益不像服务水平较低的时候那么多,另一方面服务对客户成本的影响也会随着物流水平的提高而减弱。通过收入-服务的函数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改进服务会帮助企业提高收入,但服务的改进应该适度,否则会导致收入的减少。例如有些服务内容,比如拜访顾客等,如果频率过多或服务过头了的话,也会引起客户的厌烦,因此可能会对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前面讨论了服务与收入的函数关系,接下来来考察服务与成本之间的变化关系。物流客户服务就是设定的物流活动水平的结果,这也意味着每一客户服务水平都有相应的成本水平。一旦了解了收入-成本之间的大致关系,就有可能成本与服务对应起来,如图3所示。随着物流活动水平的提高,企业可以达到更高的客户服务水平,这个时候,成本也会加速增长。这就意味着企业提供的服务水平越高,成本增加的变化量就越大。在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中,只要活动水平超出了其效益最大化的点,人们就能观察到这种一般现象。
因此收入-服务关系中的边际收入递减和成本-服务曲线的递增关系将导致利润曲线形成如图4所示的形状。
简单来说企业利润就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因此不同服务水平下的收入与成本之差就决定了利润曲线。因为利润曲线上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的点,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根本目标也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规划物流系统就是要寻找利润最大化这个点所对应的这一理想的服务水平。
一旦已知各服务水平下的收入和物流成本,我们就可以确定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服务水平,用数学方法来找到这个最大利润点。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理,以及应用该理论的例子来考察服务水平对企业赢利能力的影响。
我们认识到企业目标往往是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要使得与物流有关的收入与物流成本之差能够最大化。在数学上,最大利润在收入变化量与成本变化量相等的点上实现,也即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之时, 在这种水平下对应的服务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但是在实践中收入是如何应对物流服务的变化并不是件容易确定的事情,管理人员往往会先确定服务水平,然后制定经济可行的计划。一旦收入和服务的函数关系已知,就可以对成本和收入进行权衡,从而找到最佳的服务水平,并且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开拓市场,就应该正确把握物流服务的实质和内涵,懂得运用物流服务来获得利润源泉。因此,如何以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并从高效率,优质的客户服务中获得较大的利润,理应成为当前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对物流供应链内部的客户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包括意识到物流服务是物流组合中各项活动实施的直接后果以及其对客服满意度的影响。通过探讨物流服务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服务对它的影响,论证物流管理人员是否需要在客户服务水平,物流成本和企业盈利之间寻求平衡。本文的研究将帮助企业认识物流服务的表现方面有哪些以及衡量它们在本企业的意义,并提供参考如何在企业内部设立理想的物流服务水平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冰, 董大海, 金玉芳.第三方物流客户满意度前因研究:基于客户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 2008, (2) .
[2]林琳.第三方物流服务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 2006, (2) .
[3]Baritz, S.G.&Zissman, lorin.Reseraching Customer Service:The Right Wa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1983, (2) .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9
1 普遍服务义务与邮政企业经营的目标冲突
1.1 邮政普遍服务义务
《万国邮政公约》明确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义,即以合理的价格对领土每一角落提供经常、优质的基本邮政服务。尽管各国对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范围界定并不相同,但公益性的特点却是其本质要求。
1.2 中国的邮政普遍服务
中国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范围、种类、责任、困难之大之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还肩负着维护政权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职责。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发达地区多,农村人口比例高,使得中国邮政有1/3职工、2/3邮路、3/4网点都是直接为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服务的(周鹏,2008)。
在我国中西部的偏远农村和山区,邮政是政府为保障当地公民基本通信权利而提供的主要服务平台,在有些地方甚至是当地居民与外界交流的唯一渠道。这就要求邮政必须承担高额成本,不讲获利,并承受由此造成的巨额亏损。此外,由于我国地理、交通环境的复杂性,很多边远乡村地广人稀,邮件量少,没有公路,只能用马班和步班邮路传递邮件,运营成本很高。而目前,全国采用的是统一低廉的资费。
1.3 普遍服务义务与邮政集团经营目标的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邮电合一的体制,邮政普遍服务的亏损主要通过电信收入内部交叉补偿。因此,当时邮政普遍服务巨额亏损问题不突出,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外,邮电合一时期,邮电系统内部长期存在重电轻邮趋势,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这些因素使得独立运营后的中国邮政发展举步维艰。
而竞争性业务属商业性业务,必须与其他民营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而当前的邮政集团,既经营普遍服务业务又经营竞争性业务,这相当于作为企业的中国邮政集团同时拥有两个完全相悖的经营目标,这极易导致产业定位不清,同时影响公益性与竞争性业务的发展,也可能排斥其他相关市场竞争主体。
2 邮政专营权的局限
2.1 邮政专营权的内涵及弊端
邮政专营是国家赋予邮政部门对部分邮政业务实行专营的一种制度,主要指信件业务专营。专营范围之内的业务只能由指定的邮政企业经营,专营范围由国家法律规定。事实上,国家通过立法赋予邮政企业专营权的目的,在于通过邮政企业独家经营一定业务,通过赢利地区对亏损地区的交叉补贴,从经济上支持邮政提供普遍服务。
针对我国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巨额亏损,邮政部门强调邮政产业的三大特点——规模经济、普遍服务和法律责任,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只有邮政专营。但是不难发现邮政专营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较多弊端:
第一,造成邮政系统经营效率的低下。邮政专营这样一种暗补模式使人们无法判断亏损到底是由于普遍服务还是因为经营不善,长此以往,会造成行业本身的无效率。
第二,为邮政部门不适当地扩大其专营业务范围、强化对其他竞争性业务的垄断性经营提供了条件。由于邮政专营范围界定的模糊性和邮政部门两种业务的混合经营,很容易导致邮政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扩张行政垄断能力,不适当地扩大业务垄断范围。这必然会强化邮政行业垄断经营体制,不利于邮政企业效率的提高;也损害了竞争者的权益,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对我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产生限制。近年来国内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很快,全国快递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00万人,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邮政部门的规定来看,目前非邮政快递企业60%的国内快递业务都是违规的。而新邮政法曾几易其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快递对邮政专营的不满。
2.2 处理邮政专营权的经验及思路
从各国经验来看,在处理邮政专营权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取消邮政专营权,如瑞典、俄罗斯、荷兰等。②将专营改为许可,实际上是取消了专营制度,如英国、日本。
大多数国家目前仍然保留邮政专营,但邮政市场也日趋开放。这些保留邮政专营制度的国家,大概使用了四种基本的标准来确定专营业务的范围:一是重量限制,一定重量以下的信件由邮政专营;二是资费限制,一定资费以内的信件由邮政专营;三是内件限制,规定某些性质的邮政业务为邮政专营;四是投递限制,邮箱等设施为邮政专用。多数国家采取四种基本标准中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方式。
从国际上的总体经验来看,虽然各国具体状况不同,但其变革的主要趋势是一致的,即逐步开放市场,鼓励竞争,缩小邮政专营范围乃至取消邮政专营。因为专营是一种行政性垄断,不利于邮政体系效率的提升。就我国而言,由于普遍服务业务繁重,一下子将邮政专营权全部放开并不现实,易引起混乱,且无法确保普遍服务的实现,但出于对市场其他竞争主体的考虑以及新邮政法在专营权问题上的几易其稿可以发现,对邮政的专营权逐步缩小乃至淡化已然是大势所趋。
2.3 中国邮政产业规制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2.3.1 中国邮政产业规制改革基本设想
基于用专营权进行内部业务交叉补贴的低效率,我们需要提出更有效的方式在保证普遍服务业务实现的同时使邮政的其他业务能够在市场得以公平竞争,这就需要进行邮政产业规制改革。
在中国自然垄断产业领域,分拆式改革一直得到较高支持,有的行业则已进行分拆,如电信、石油、石化等,邮政产业虽非完全属于自然垄断,但以分拆的方式引入竞争也有较大的可行性。
对于邮政产业规制改革,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按“条”分拆,即将主要赢利业务如邮政速递、邮政报刊发行、邮政储蓄等分别从邮政整体业务中拆出,各自成立公司,完全市场化操作。同时,将信件投送中“普遍服务”亏损的那部分分出来,作为一项公共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或委托中国邮政集团实现,但要搞清楚“普遍服务”政策性亏损究竟有多少。按“条”分拆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邮政长期亏损的根本原因并非完全由于低成本的“普遍服务”,更在于邮政各项业务的整体经营、界限不清以及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
2.3.2 建立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
当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被分离开后,普遍服务就不能通过邮政竞争性业务的赢利来获得企业内部的交叉补贴,对此,可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尝试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补偿普遍服务业务。
(1)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通过国家法规向所有邮政业务运营商按比例征收基金税,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然后再统一转移支付给实际承担普遍服务业务的邮政企业以补偿普遍服务造成的亏损。普遍服务基金政策避免了利用一般税收系统所产生的较高社会成本,也不会与竞争机制产生矛盾,能有效地促进邮政网络扩张,并能对高成本地区实行定向补贴,进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2)政策性补偿。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10
“教育部提出,民办学校中的党组织在强化思想引领、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增加民办学校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连宁在报告《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时表示,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在修改决定草案第一条增加规定:“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
报告显示,对民办学校用地、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清偿债务剩余财产的使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过渡期限等备受关注的敏感问题,也将在修改决定草案中给予明确。
赢利模式设计指南 篇11
传统赢利模式的赢利来源比较单一,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获得收入成本差价作为赢利点;赢利方式也以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成本加成定价、计件定价等方式为主。单调的赢利来源和赢利方式,也使得企业将业务的改善更多围绕价格和销量展开,忽略了企业赢利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企业正从传统工业时代的“社会绝缘体”转变为信息时代融入社会网络的有机体,这就需要企业家引入商业模式思维,从利益相关者视角、交易结构视角打开企业边界,意识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界共生的关系。
企业的赢利来源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有业务及其升级。企业的自有业务是赢利来源的起点,企业通过对自有业务的升级,提出更加有力的客户价值主张,改善客户的满意度或性价比,从而带来更多的客户或客户认可;二是源于企业独特的资源能力。企业通过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开展业务获得赢利。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和提升与其商业模式相匹配的关键资源能力,为自身和社会创造更多福利;三是寻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思考赢利模式,关键在于寻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性,思考以下问题:他的利益诉求是什么?谁能够影响他?在什么条件下他愿意参与这个商业模式?等等。
不同的赢利来源需要与之匹配的赢利方式。赢利方式的设计充满创意。我们从单一产品/服务定价讲起,逐渐扩展到更加复杂的组合定价,再到综合定价,通过层层推进、剥洋葱的方式呈现出赢利方式设计的关键要点与适用条件。
交易是整个商业社会的基石,企业方和客户方通过交易都获得了各自所需。交易价值的提升来源于交易标的的改进和交易效率的提升。传统企业以赢利模式既定为假设前提,更关注客户价值主张的打造,殊不知通过赢利模式的再设计也能够提高交易效率,创造出竞争优势。可以说,赢利模式设计解决的正是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最后一公里”。
赢利性教育服务 篇12
美国教育部 (US Education Departmen) 最新列出的一份专门评估哪些学校的职业培训项目符合贷款偿还新政的名单显示:职业教育集团 (Career Education Corp. (CECO) ) 及科林斯学院 (Corinthian Colleges Inc. (COCO) ) 排名最糟。最近, 一些营利性大学在无法保证学生取得学位后收入能有所增加的前提下, 仍鼓励其学生申请贷款以完成学业。这些负债的学生如果毕业后收入不够偿还贷款, 负担就会转嫁到美国纳税人身上, 这一现象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
奥巴马政府表明, 贷款偿还新政的颁布正是为了保护美国纳税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此种损害。教育部长阿恩·邓肯 (Arne Duncan) 在一份声明中强调:“职业学院有责任在学生负担得起的前提下,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不符合标准的学校要注意设法帮助学生成功, 不然的话, 政府及纳税人将不再向这些学校投入。”新的联邦法规要求学校在2015年前改善各自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新法规还是相当宽松的, 具体的3项标准如下:至少有35%的往届生在按时还款;优秀毕业生年还款额最多占其总收入的12%;还款额不得超过学生可支配收入的30%。4年中有3年都达不到以上3项标准的学校将得不到政府资助。目前, 93所高校的190多个项目达不到以上3项指标, 营利性项目占其中的5%。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汪文超编译)
本栏目责编:晓洁
【赢利性教育服务】推荐阅读:
煤炭行业赢利能力分析09-08
赢利是一个规则游戏09-13
猪场的经营管理与赢利06-09
赢利模式要测试可行性05-13
家居建材经销商赢利模式06-27
营利性教育08-18
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06-15
营利性06-03
营利性组织10-15
营利性医院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