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性事业单位

2024-09-03

福利性事业单位(共12篇)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1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 关于“慈善”的概念, 古已有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中, 最初是用“慈”来代表“爱”。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系, 孟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主张, 以及墨子的“兼爱”思想等。孔子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要求用爱心去待人, 尊重他人, 从自身做起, 加强自身修养, 其实质都是要求取消人们之间的差别, 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 借以协调好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助。对比近代重庆传统慈善福利事业与教会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二者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无论是近代重庆传统慈善福利事业还是教会慈善福利事业都是“仁爱”的一种表现。

在儒家思想中, 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的原则, “仁”就是人性的实现, 所谓至善, 即是“仁”。一个人只有做到爱天下所有的人, 才能做到“明明德”。“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 “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 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因此中国传统治国思想都注重以慈爱治天下, 传统慈善福利事业就是实现这一超越的重要手段。而作为上帝之爱的化身的基督, 本就是为人类生存和获得拯救而存在的, 只有在对于上帝慈悲的信仰中, 人才具有被解救的希望。基督宗教的学说与实践、信念与仪式, 都是基于对爱的理解, 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张扬爱, 实现爱”。因此基督宗教所做的慈善福利事业成为基督的爱的一种表现方式, 也是教徒遵从上帝命令解救人类的一种途径。

2. 无论是近代重庆传统慈善福利事业还是教会慈善福利事业都是少数人的事业。

对于传统慈善福利事业, 无论是朝廷推动的慈善救济工作, 还是民间慈善活动, 一般都由地方上有影响的士绅或官员主办, 经费来源主要是少数富人的捐献, 平民百姓很少参与, 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老百姓在封建社会的超经济剥削下, 普遍比较贫困。也就是说, 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看, 士绅等所谓的社会精英享有独占社会慈善的特权, 平民的参与只能是陪衬。对于近代重庆教会慈善福利事业而言, 除了由教会出资创办的机构, 其它一些由传道士或牧师所办的慈善事业所需资金仍是由当时的少数富人提供, 社会捐款很少, 如重庆中正福幼村是基督教卫理公会华西区会重庆教区在蒋介石赠给该会的“重庆黄山官邸”办的一所孤儿院;基督宗教在重庆开办的天主教女孤老院等养老福利机构是1918年重庆商界名流同天主教商议, 在教会韦家院坝“安纳堂女孤老院”基础上, 合办的一所“中西女孤老院”, 资金主要由商会筹资, 教会出房子和管理人员;1944年创办的重庆神学院也是也是由一名美国基督徒奉献2000美金买下一块地作为神学院的院址。

3.从某种角度来说, 无论是近代重庆传统慈善福利事业还是教会慈善福利事业, 慈善只是一种手段, 以这种手段达到他们的目的。传统慈善福利事业除了救济功能外, 还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清末民初社会秩序混乱、人心道德败坏、民不聊生, 统治阶级通过慈善之举, 匡世济民,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稳定了社会秩序。基督教来到重庆是为了传播福音, 为了能广泛传播福音和吸引更多的人入教, 基督教将宣教范围和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社会阶层:设医院、办学校、发展出版印刷业, 让基督福音深入人心, 一切对于社会公益的事, 莫不尽量实行, 所以说慈善之举也是他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比如, 医学常被称为“福音的婢女”, 是传教的辅助手段, 是传播基督福音的途径。前面所提到的宽仁医院、仁济医院、仁爱堂医院等三家医院都是外国教会为开创传教事业所创设的, 因此这些医院都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一般医院都有专职的牧师讲道, 组织礼拜等。如解放前宽仁医院在每天上午9点门诊病人多时唱诗, 讲耶稣福音;还在病房与个人讲道, 为病人祷告。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 任何一个宗教能为这些挣扎在痛苦边缘的人们施以恩惠, 都会缓解他们的仇视、获得好感。

但从近代重庆基督教会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来看, 其与传统的慈善福利事业无论是从思想渊源还是行为方式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1.近代重庆基督教会所开办的慈善福利事业深入到重庆各个地区, 可以为政府社会救济事业填缺补漏, 为稳定当时重庆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近代重庆官办、私办的慈善福利事业多在主要城区和城镇, 边远农村地区较少。如, 从清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 开始所建立的善堂善会就主要集中在主城内, 对边远农村的养老、育婴、义诊、施药、教育等义举可谓少之又少。而基督教会不仅在主要城镇布道施善, 而且还在重庆各边远乡村设立诊所、小学等, 如在永川、铜梁、璧山、合川等地设立小学, 救助无家可归的难童及当地贫困儿童。传教士通过到乡下的行医活动, 为偏僻穷困山村的村民带去了医疗救助,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慈善救济事业的不足, 使更多的人获得救助。

2. 近代重庆基督教会开办慈善福利事业不仅仅是一种施舍, 更注重的是对受助者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 推及于社会生活, 成为历代王朝统冶者实行种种惠民政策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每有巨灾发生, 统治者都谨奉“民为邦本”的古训, 通过施粥、赈谷、调粟等多种慈善救济措施来赈恤众多灾民和流民, 以期达到“博施于民可百能济众”的境界。中国的这种传统慈善思想, 是一种怜悯、博爱的思想, 只是对贫困者施舍财物、为流浪者提供食宿、为无力下葬者施以棺木等, 却忽视了对受助者生活能力的培养。而近代重庆基督教会创办的慈善福利事业, 改变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只“养”不“教”的模式, 在很多教会创办的慈善机构中, 注重对受助者能力的培养, 使其具有一技之长, 即使离开慈善机构也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如大足难童教养院育婴院就会组织难童做肥皂、袜子、打草鞋、种菜等生产自救;华西三育研究社实行半工半读, 学生在学习之余, 还在西三社内的时兆报馆印刷厂、农场、鞋店、缝纫社工作。这种“教养结合”方式对后来中国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和转变有着一定的影响。

3. 近代重庆传统慈善福利事业只是对受助者物质上的帮助,

而基督教会慈善福利事业除了为受助者提供物质援助外还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传统慈善福利事业的思想基础是儒家的“仁政”, 它强调对诸如鳏寡孤独、贫疾幼弱等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收养”。传统的慈善福利事业是一种物质上施舍, 施予无粮者以米、施予病患者以药、施予无家可归者以屋棚、施予亡者以棺木等。很少对因贫穷、疾患等对他们造成的心理伤害予以救助。而基督教会慈善福利机构中, 都很重视对受助者的心理关怀。基督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爱人”的宗教。圣经中讲述每个人爱别人应当像爱自己一样, 包括爱自己的邻居, 并且宣传平等观念, 认为在上帝面前,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传教士会向重庆民众传播福音, 鼓励他们树立一种信仰, 不仅派有专门的传道士进行布道, 让机构内的受助者经常过宗教生活, 而且还经常聘请教会著名人士到院内开展布道大会, 所开设的学校课程中, 圣经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虽然此种举措的初衷是传教士在重庆地区传播基督福音, 使更多的人能够皈依基督教, 但教会能在受助者流离失所、对生活失去希望之时给予他们一种信仰, 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 对抚慰受助者的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发展过程中, 政府福利和教会福利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途径。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矛盾凸显, 社会资源匮乏,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发生变化, 政府不再是社会保障的直接提供者, 而成为政策的制定者和规范者。新型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不再是政府包揽。为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我们需要利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教会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社会认可度也较高。基督宗教等宗教慈善福利事业是我国福利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基督宗教本着“爱人”的基本原则在重庆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力。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教会慈善福利事业的巨大潜力, 发挥其优势。在现代社会中, 基督宗教依然没有放弃他们关怀弱者, 爱人助人的本质。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教会慈善福利事业, 使之能够更好地帮助政府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宗教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 赋予他们更多社会福利责任, 有效利用慈善福利事业的优势, 使他们能在维持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挥更大的潜能。

2012年2月16日, 为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发文《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 (国宗发[2012]6号) , 提出要“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利益人群是我国各宗教共同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高举爱国爱教旗帜, 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发扬济世利人精神, 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公益慈善活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国家号召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而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有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较高的社会公信度。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

注:基督教在历史进程中分化为许多派别, 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在中国, 基督教一般指新教, 本文中的基督宗教指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摘要:社会发展过程中, 政府福利和教会福利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途径。在基督宗教传入重庆的一百多年里, 与传统慈善福利互为补充, 为近代重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本文从思想价值和行动方式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近代重庆,基督教慈善福利事业,传统慈善福利事业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志 (第二卷)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志 (第十三卷)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重庆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卫生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840—1985.

【4】董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6】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7】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卷6) ,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2

企事业单位福利礼品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大行业都注意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劳务雇佣关系而已,逐渐发展成彼此合作双赢、互利互惠的关系。有鉴于此种情况的转变,员工福利产品逐渐成为了礼品行业中的一大主流。

福利礼品大多是指企业为了激励员工而采用非现金形式的奖励,大多以日常生活物品为主。然而随着礼品市场的发展,市面上福利礼品并非简单几种款式,企业采购面对的礼品市场的产品逐渐多元化,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福利礼品成为企业较为重要的问题。鉴于如此,本文将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福利礼品。

为保证我们能选择到合适的福利礼品,首先,我们必须对产品与市场有足够的认识。这点不仅仅是针对企业采购,同时也针对礼品公司而言。虽然员工福利礼品被视为企业与员工沟通与交流的纽带,然而往往企业花了钱,费了心思,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礼品得不到员工的认可。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一是企业与员工缺乏有效的沟通;二是礼品公司在引导客户选择礼品时存在不足。

造成上述两个原因是因为一直以来许多企业在采购福利礼品时,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把福利礼品看作对员工的额外赏赐,而忽视了福利礼品本身意义。企业用施舍、敷衍的态度来选择福利礼品,而礼品公司也顺延这种思路去推荐礼品,其结果可想而知。

笔者一直认为:作为专业的礼品公司,应该在一开始就会帮助企业明晰思路,使其意识到福利礼品的意义所在,并引导企业明白福利礼品是传达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有着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它不但有着自身

重庆礼品公司http:///的用途、品牌、意义,更能引起其他人对员工本人的羡慕和对赠送企业印象,既然要送,就要送好,送到对方的心坎上,不能有送随便,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是过时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礼品。

其次,我们除了要深入了解企业的背景,还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推己及人为其推荐最为匹配的福利礼品。因此我们应本着一个基本原则,即:先对企业类型、受赠人群进行分析,再综合把握实用性、品质、情感价值等因素,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推荐出赠受双方满意的福利礼品。

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比较青睐于情感价值深厚、与企业文化相吻合的福利礼品;外企团队由于年龄层次较为年轻,更赋予活力与创造性,因此外企较热衷于数码高科技类、户外运动类等礼品;私企则崇尚务实,比较注重产品性价比与实用性,家居礼品是其采购首选。

福利事业最伤不起的是民心 篇3

想想都伤心。中国绝大多数彩民,花钱买彩票,是奔着中大奖来的。但垫底的心态是,中不了奖,也给社会福利做了贡献,给需要提供帮助的人发了一份福利。

但眼下看来,近水楼台先得福利的,未必是“老残孤困灾”,完全有可能是百姓供奉、绝无冻馁之虞的权力部门。这是直达爱心路上的一次打劫,是对民心的一场掏空。一面是大奖不知何处去,一面是高额发行费用养活着庞大的发行机构;一面是生老病死无相助,一面是一半资金“睡大觉”。这回,太多被嘲笑是低智商的彩民,真正尝到了被辱的伤心滋味。他们恐怕连聊以自慰的垫底心态都找不回来了,他们必须在这句“虚构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忽悠一堆想不劳而获的人,养活一批真正不劳而获的人”的嘲讽中,重新掂量自己的荷包。

彩票作为“社会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早就深入民心。老百姓这些年之所以在“撞大运”的道路上不折不挠,除了等着中大奖,还包括着对打了水漂的钱,在用途上的基本信任。他们朴素地以为,权力再黑,总不至于在救急扶穷的钱上太黑;人心再贪,总不敢在社会福利的钱包里贪得无厌。

但事实证明,这种朴素是一厢情愿的。用来建楼的有之、买车的有之,拿去发工资的有之、买游艇的有之……实在不敢用、不会用,让它躺在账面上,也不愿意拿出来救救那些一时因病、因祸而被现实生活的困难而潦倒的人们。

一个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工程,为什么中间有些环节堵塞了?为什么公益福利事业一旦进入权力的官办,就表现出藐视社会福利的傲慢?这些疑问,既需要从打趴的“苍蝇”、“老虎”身上去解剖,也需要从权力的设置本身上找原因。这些疑惑解开了,民众对于摇奖的公平与真实性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摘自《钱江晚报》 本文作者: 刘雪松)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4

一、卫生事业单位员工福利机制

(一) 相关概念

员工福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 是企业在对企业目标和未来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后, 在一定阶段内, 对员工提供服务和优待的激励机制。福利适用于所有员工。按照福利的范围可以将福利分为国家性福利、地方性福利、家庭性福利。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法定福利、企业福利。根据福利的受众范围可以将福利分为全员性福利和特殊群体福利。

(二) 员工福利满意度

要讨论员工福利机制, 不得不引入员工福利满意度。员工福利满意度是国外早就已经运用成熟的理论,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和较为科学的办法, 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文化制造的重要数据来源, 下面分析一下影响员工福利系统健康运行的问题。

(三) 员工福利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

一是事业单位战略。单位的战略是对员工福利影响很大的因素, 不同的文化制度和单位的战略会催生不同的福利体系, 对员工价值重视与否, 能否为员工利益着想, 都关系着单位的福利制度是否完善。

二是事业单位的薪酬。事业单位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众服务的单位, 不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 事业单位的福利政策也具有了特殊性。

三是员工的绩效。福利制度中, 奖励占了整个福利系统的很大部分, 由于员工福利支出的成本很高, 并且呈增加的趋势, 很多单位都在考虑着如何控制成本, 从这个角度出发, 员工的绩效就成为单位越来越中意的福利发放方向。

四是领导和决策者的偏好。领导者管理着整个单位, 是单位前进的引领者, 领导者对福利制度的认识是否深刻, 对其是否有自己的一套方案, 都会影响福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二、卫生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相关概念及现状

(一) 绩效考核相关概念

绩效考核属于绩效管理的一部分, 通常以一年为周期来完成考核过程, 其中包括月份、季度、年度为分期, 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包括科室、个人的绩效, 运用统计方法, 将某一年或者某一阶段的业绩进行客观核算, 描述评价的过程, 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合理分配奖金薪酬, 更是要通过绩效考核来评估发现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卫生事业提供运营资料和运营方向。

(二) 绩效考核的现状

近年来, 聘用制度在卫生事业单位中运用的越来越广, 要使员工发挥其才能, 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为此, 许多单位也对此进行了探索, 在考核方法上, 引进了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比较法等先进的考核机制, 将单位内部利益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对员工进行了激励,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基本实现了考核的目的。但是, 总的来说, 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虽然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时仍然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

(三) 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问题

1. 卫生事业单位对绩效考核的重视不够, 卫生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 单位的领导和员工对绩效没有充分的认识, 认为绩效是企业的主要活动, 但是, 由于市场体制的改革, 卫生事业单位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必须将其重视起来。

2. 考核体制建设不全面, 现行的很多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体制都不是很完善, 在考核主体上选择单一, 主要是上级和自我评估, 这就造成了考核的片面性, 在考核内容中, 针对性也不强, 没有量化指标, 考核方式落后。

3. 考核后期的结果运用不合理。在进行考核后, 上级及领导往往只是将考核结果作为奖金、福利发放的指标, 并没有将问题及改进方法做出诠释, 考核结果也与职员的晋升、收入挂钩不大, 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没有体现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

三、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的可能性

一是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同属单位的激励机制, 在体系上属于同一主体, 为人力资源规划服务, 这就大大增加了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的联动可能性, 在工作和运行上, 都能都随时做到信息的共享, 能够互相促进。

二是员工福利激励作用下降为其提供契机, 新的劳动法已经出台, 卫生事业单位也渐渐融入市场竞争当中, 面对着人工成本的上涨, 单位为了控制成本, 也会在福利上进行缩减, 达到减少开支的目的, 事业单位的职员积极性下降, 面对这一情况, 将二者联动就是很好的选择, 将绩效考核作为福利发放的部分依据, 即可以减少单位福利成本, 也可以增大员工工作积极性, 达到双赢。

三是员工福利机制体系不完善, 分配不公平, 考核机制可以为其增加分配公平性以及完善福利体制。考核作为激励机制, 本身就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 在福利分配上也占有很高地位, 二者联动就可以形成互补, 在固有的分配上通过绩效达到相对的公平, 完成二者的激励效果。

四是绩效考核的客观要求, 绩效考核是一套成熟的激励体制, 在运用到作为事业单位的卫生部门上时, 会遇到许多问题, 绩效的结果应该对什么部分做出影响没有具体量化范围, 可以将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 将员工福利作为考核结果的方向, 在考核标准上制定奖惩, 对福利的法定部分之外做出补充, 增强考核机制的作用。

四、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的联动构想

(一) 变更福利预算

事业单位在每一年都会对各部门的福利和一些固定费用进行预算, 在预测当季度的福利费用总额时, 可以将法定福利和单位福利划分开来, 在保留法定福利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一部分福利作为绩效考核的奖惩方案, 通过服务或者现金支付的方式对员工补贴, 达到二者的联合。

(二) 将福利纳入考核之中

必须提高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在整个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 根据单位的预算和战略计划的要求, 可以按照每一个月份、季度、年份, 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建立考核福利账户, 加强奖励激励资金使用的有用性, 保证福利对员工做出了激励效果, 从而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 福利与绩效联动后部门改动

将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的机制本身就是为了节省成本, 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在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变革中, 应该适时地变动相关部门, 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监管部门上都要安排了解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后运行方式的人才, 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提供结构基础。

(四) 创建公开的员工福利平台

员工的福利分配关乎事业单位整体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员工福利按绩效分配应该掌握橄榄形的模式, 将福利考核作用到大部分人身上, 同时重点奖励和惩处考核中不符合标准的员工,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查询平台, 加强员工与管理部门的沟通, 运用群众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研究员工对联动机制的满意程度, 不断完善福利考核体系。

五、总结

实现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机制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在工作上, 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机制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使员工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增加, 打破事业单位平均分配的思想, 多劳多得, 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 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管理上, 员工福利分配变得更加人性化, 通过员工福利与绩效考核联动, 员工能够直接从工作业绩上反映预期的工资收入和福利收入, 使福利分配可视化, 员工可以通过绩效考核结果来选择符合自己的福利需求, 激发员工各自的才能, 使整个卫生事业单位的业绩上升, 提高单位的竞争力, 使单位的发展持久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善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马光菊, 王诗龙.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郎丽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02) .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5

第一部分:有关假期及待遇

一、婚、丧假……………………………………………………2

二、年休假………………………………………………………2

三、探亲假………………………………………………………3

四、病假…………………………………………………………4

五、事假…………………………………………………………5

六、产假…………………………………………………………5 第二部分:死亡待遇

一、丧葬补助费…………………………………………………6 二、一次性抚恤金………………………………………………7

三、遗属生活困难补助…………………………………………7 第三部分:工伤管理…………………………………………………9

人事局工资福利和退休管理科编制

二〇〇八年四月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关假期及待遇问题

一、婚、丧假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婚假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999]17号)规定:

⒈工作人员结婚,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给予5个工作日的婚假(不含国家法定节假日,晚婚的另增加假期10个工作日,晚婚:男满25岁,女满23岁)。

⒉工作人员结婚,若双方不在一地工作(居住)的,其中一方单位可根据去另一方所在地的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⒊工作人员在批准的婚假和路程假期间,本人的基本工资全额发给,奖金是否计发,由各单位自定;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工作人员自理。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丧假问题的通知》(渝人发[1999]16号)规定:

⒈工作人员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或子女)死亡时,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给予5个工作日的丧假(不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⒉工作人员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工作人员去外地料理丧事的,单位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⒊工作人员在批准的丧假和路程假期间,本人的工资照发,奖金如何发给,由各单位自定;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工作人员自理。

⒋工作人员的岳父母或公、婆死亡时,需要其料理丧事的,可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二、年休假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2007年第514号)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事部令2008年第9号)规定:

工作人员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休年休假从工作年限满的下月起享受相应的年休假天数。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年休假:

(一)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应当征求工作人员本人的意见。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对其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支付标准是: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包含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

入。

工作人员年休假工资报酬中,除正常工作期间工资收入外,其余部分应当由所在单位在下一年第一季度一次性支付,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实行工资统发的单位,应当纳入工资统发。

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是: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

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之和。其中,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贴。

三、探亲假

探亲制度是国家为解决职工与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团聚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福利制度。探亲制度包括享受探亲的条件、探亲假期及其待遇三方面的内容。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探亲假及其待遇问题的实施意见》(渝人发[2002]180号)和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07]57号)规定:

⒈享受探亲的条件:

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但是,职工与父亲或与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⒉探亲假期:

⑴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含工作日,下同)。

⑵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

⑶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假日(周六周日)和法定节日(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在内。

⒊假期待遇:

⑴享受探亲假的工作人员,其探亲假期间的基本工资全额发放。

⑵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包括往返车、船费、市内交通费和途中住宿费;不得报销飞机票,因故乘坐飞机的,经单位领导批准,可按直线车、船票价报销,多支部分由职工自理),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以前项确定的工资额为计算基数,在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⒋有关问题

⑴探亲中所称父母,包括自幼抚养职工长大,现在由职工供养的亲属。不包括岳父母、公婆。

⑵“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是指不能利用公休假日(即周六、周日)在家居住一夜和休息半个白天。

⑶符合探望配偶或父母条件的职工,因工作需要当年或本4年内不能探望配偶或父母时,经单位领导同意,其不实行探亲制度的配偶或父母,可以到职工工作地点探亲,职工所在单位应按规定报销其一人的往返路费。职工本人当年或本4年则不应再享受探亲待遇。

⑷职工的父亲或母亲和职工的配偶同居一地的,职工在探望配偶时,即可同时探望其父亲或母亲,因此,不能再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⑸具备探望父母条件的已婚职工,每4年给假一次,在这4年中的任何一年,经过单位领导批准即可探亲。

⑹职工配偶是部队干部的,部队干部一方在已经利用年休假假期探亲后,如果职工一方当年又要求再到部队探亲时,经所在单位领导批准,可给予一次探亲假,假期内的工资照发,但探亲往返所需路费,由职工本人自理。如果部队干部一方因工作需要当年不能利用年休假假期到职工一方探亲时,经部队团以上单位证明,职工一方可以享受探亲规定的待遇。

⑺双职工都具备每4年享受探望父母条件的,男方探望父母时,女方可一同探望公婆;女方探望父母时,男方可一同探望岳父母。但在改探望公婆或岳父母后,本4年内不再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⑻季节工、临时工、学徒、见习生、实习生、试用人员,在工作、学习、见习、试用期间,不能享受探亲规定的待遇。(转正定级的:上半年转正的,下半年可执行;下半年转正的,从次年执行)。

四、病假

疾病待遇制度是职工因患病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或所在单位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疾病制度包括患病期间的医疗待遇和病假期间的生活待遇两部分内容。

㈠医疗待遇

现按医改规定执行。㈡病假期间的生活待遇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07]57号)规定,病假期间的工资待遇按以下规定办理:

⑴工作人员连续病假在2个月(包括公休假日和节日,下同)以内的,按本人基本工资全额发给。

⑵工作人员病假连续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9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发给。

⑶工作人员病假连续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7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80%计

发。

⑷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间的病假待遇,分别按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间的工资为基数计发其病假工资。

五、事假

根据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事假及事假期间待遇问题的意见》(试行)(渝人发[2005]106号)规定:

(一)请事假的条件及程序

1、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因私人事务需要处理的,一般应安排在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含节日、假日、年休假、婚假、探亲假、寒暑假、丧假)中进行。

2、确有特殊原因必须占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而请事假的,应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按权限经单位主管领导(或区县人事局、市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予准假。其中,享受年休假待遇的工作人员所请事假应先以本人的年休假冲抵。未经批准擅自不上班的,按旷工处理。

3、事假期限每次一般掌握在5个工作日以内,特殊情况最长一次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全年累计事假(不含用年休假冲抵的事假天数,下同)原则上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二)事假期间的工资计发

1、全年累计事假在5个工作日以下的,其基本工资照发。

2、全年累计事假超过5个工作日的,从第6个工作日起,按工作日停发本人日基本工资(日工资=月基本工资÷21天,下同),直至其事假终止为止。其中,全年累计事假超过20个工作日以上的,不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

(三)相关规定

1、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工作人员请事假期间的工资,分别以本人实际执行的试用期、见习期、熟练期工资标准为基数,按照本试行意见第二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2、凡特殊情况全年事假累计超过20个工作日的,分别由各区县人事局和市级主管部门从严审批。

3、旷工(含因公外出或请事假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的,从旷工之日起,按工作日停发本人日基本工资,连续旷工3天或累计旷工6天以上的,不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其中,符合机关事业单位辞退、解除聘用合同条件的,按辞退、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办理。

六、产假

1、生育待遇制度是国家对女职工在怀孕和分娩时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的制度。包括假期、假期待遇和医疗服务三部分内容。

2、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国务院第9号令)、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1988]2号)、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4]7号)和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07]57号)以及《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年9月25日市人大一届42次会议通过)。

2012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㈠假期(含法定节假日)

女职工产假为98天,其中包括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晚育(女24岁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增加20个工作日。

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

㈡产假期间待遇

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正常产假期间基本工资全额发给,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延长产假(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期间的工资按基本工资的75%发给。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待遇

死亡待遇制度是指职工死亡后,国家为其办理丧事及对其生前所供养的亲属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死亡待遇制度包括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县政府关于殡葬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凡职工死亡后未火化的,其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均不享受。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有关待遇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发[2002]17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去世后,在按规定应实行火葬的地区没有实行火葬的,不发给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63号)和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因工交通事故死亡有关待遇的批复》(渝人[2004]382号):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因工受到交通事故伤害死亡获得了交通事故赔偿的,单位不再发给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费。其中:如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和被抚养人生活标准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世后的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费标准的,由单位分项补足差额部分。

一、丧葬补助费

按照《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逝世后丧葬费标准的通知》(渝人发[2002]144号)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分职务、级别)逝世后丧葬费一次性补助标准为2000元,用于逝者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送、火化、骨灰盒、骨灰存放等费用开支,发给家属使用,节余归家属,超支由家属承担。

丧葬补助费由逝者单位发给。二、一次性抚恤金

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死亡抚恤有关问题的通知》(渝财社[2006]129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63号)规定一次性抚恤金发放标准:批准为革命烈士的,为本人生前80个月基本工资;因公牺牲(死亡)的,为本人生前54个月基本工资;病故的,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

计发抚恤金标准的基数为本人生前最后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基本离退休费)。

机关行政编制人员死亡后,由单位报送写明死者基本情况、生前基本工资(基本离退休费)标准的书面材料,经县人事局签注意见后,在县财政局领取抚恤金;其余事业职工死亡后,由其原工作单位按规定标准发给抚恤金。

三、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办法的通知》(渝人发[1997]64号)、《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发[1997]65号)和《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标准的通知》(渝人发[2008]57号)规定:

⑴ 补助原则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有困难的,根据“困难大的多补助,困难小的少补助,不困难的不补助”的原则,给予定期或临时补助。

⑵ 补助对象(以当时的条件衡量:渝人发[2007]177号)

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对象是指依靠死者生前供养的下列直系亲属和其他亲属。

父(包括抚养死者长大的抚养人)、夫年满60岁,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需经县及县以上医院鉴定,并出具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下同);

母(包括抚养死者长大的抚养人)、妻年满50岁,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子女(包括遗腹子女、养子女、前妻或者前夫所生子女)年未满16岁,或者满16岁尚在普通中学学习,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弟妹(包括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弟妹)年未满16岁,或者满16岁尚在普通中学学习,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

死者的配偶系独生子女,其配偶的父母符合补助条件的,应列为补助对象。⑶ 补助标准: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一律以遗属本人常住户口为准。常住户口变动后,应从户口迁移的次月起,改按迁入地的标准执行。

遗属居住在城镇的,每人每月补助235--260元;居住在农村的,每人每月200--225元;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其遗属每人每月补助400元;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其遗属每人每月补助345元。我县执行标准为最高线,但对多遗属享受困难补助的,每增加一人每人减少10元;对非独生子女死亡后的其父母享受困难补助的,其父母每还有一个子女的,每有一个减少10元。

在保护、抢救国家资财和对敌斗争中牺牲的人员,其遗属在上述标准的基

础上多补助45元;无依无靠的孤独遗属和死者系独生子女的遗属,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多补助25元。

⑷ 有关问题

① 遗属是否列为享受定期困难补助的对象,应以工作人员死亡当时的情况按上述有关规定确定。渝人发[2002]17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在工作人员去世的当时,其遗属不符合享受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条件的,以后达到享受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条件时,也不能列入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的范围”,因此,职工死亡后其遗属在三个月内没有申报困难补助的,视为没有符合补助对象的遗属,今后也不再审批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

② 已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的遗属,如因经济状况和人员等情况发生变化,应根据新的情况减发、停发或增发其生活困难补助费。对中学毕业后直接考入普通大中专院校学习的遗属,由原发放补助的单位继续发至毕业止;对没有考入或复读中学的已满16周岁的遗属,停发困难补助。

③ 遗属如遇疾病、灾害等特殊困难时,经遗属申请,由死者生前单位根据困难程度,及时给予临时生活困难补助。

④ 未转正的试用、见习、学徒期人员死亡后,其遗属不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如系因公牺牲,其遗属可按上述规定享受定期或临时补助。

⑤ 死者的配偶再婚后,本人不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

⑥ 因国家建设需要征地而“农转非”的遗属不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⑦ 死者系非独生子女的,在计发其父母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时,应视死者兄弟姐妹的实际情况,按照合理分担的原则共同负担。

⑧ 工作人员因交通事故死亡,领取了损失赔偿费后,符合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条件的仍可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⑨ 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已执行劳动保险条例的,不执行本规定,应按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未执行劳动保险条例的,可按本规定办理。

⑸ 补助的办理

工作人员死亡后,其遗属需享受生活困难定期补助的,应由遗属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交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单位填写《确定(调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呈报表》1份,经县民政局签注意见后,送县人事局审批。临时补助,由遗属向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申请解决。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规定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4]63号)规定(县人民政府以铜府发[2004]

35号转发):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在岗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必经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或非本人原因造成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无效死亡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在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工作人员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工作人员有本条

(一)款、(二)款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待遇;工作人员有本条

(三)款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待遇。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自杀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工作人员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在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负责工伤认定的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报告,并填报《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故伤害报告表》;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负伤3人以上(包括3人)的伤害事故,应在24小时内报告。

工作人员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区政府人事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工作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本办法规定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所在单位存在的人事(聘用)关系证明材料;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

病诊断鉴定书);

(四)调查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

(五)事故伤害报告表。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 中国困境儿童 自我实现 社会价值

困境儿童福利事业是在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下,对处于特殊困境里的儿童提供的供养、救助、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其中困境儿童主要有残疾儿童、孤儿、弃婴、流浪儿童和处于特殊环境下的儿童。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改善处境困难下的儿童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工作,对儿童福利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社会保障[1],但对于困境儿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大学生志愿者正基于这一点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群体,大学生志愿者既有自身的优势又有着各方面的不足,在服务困境儿童中还存在许多交流的障碍和认识的偏差。在对于困境儿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上,大学生志愿者需要更专业的培训和更全面的服务态度。

1.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国困境儿童的现状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基本分三类:一类是收养性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对孤儿进行收养,并使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沙市私立教养院,自建立起收养了社会上的部分流浪儿童,并经过约10年的抚养,将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类是康复型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对那些可以康复的残疾儿童实施治疗和康复,使其减轻残疾程度回归社会,如荆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收养的主要是身体上有缺陷的儿童,并运用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资源来实现救助。再一类是教育性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使各类残疾儿童接受足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使之作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如特殊教育学校、孤儿学校等。这些福利设施给孤儿、弃婴提供了良好的供养、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直至他们长大成人,给他们安排工作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对痴呆和重残疾儿童则实行终生供养[2]。在这三种社会福利单位中,大学生志愿者分别作出服务工作,组成情况主要分学校组织、社区组织和自发组织三类。根据不同的社会福利单位,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方式和性质都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工作都是对困境儿童实施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并在此目标上和社会福利单位达成一致。

近年来,荆州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于困境儿童的福利事业颇有成效,大学生志愿者对此项事业抱有高度的热情,困境儿童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逐渐对大学生志愿者有了新的认识,积极配合志愿者工作,并对志愿者工作抱以充分的信任和期待。通过调查,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孤残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服务困境儿童福利事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体现,大学生志愿者涉及领域较广,集中了各种特色特艺的人才。相对与困境儿童的数量而言,大学生志愿者具备服务的空间和力度。

(2)大学生志愿者的年龄与孤残儿童年龄相近,易于沟通,有着共同的语言,容易开展心灵辅导教育工作。在此方面可以实现福利管理者所不及的效果。大学生志愿者是一批有爱心、有思想、有目标的知识青年,具有极高的工作热情,而服务困境儿童福利事业需要的正是一股激情与热爱,而志愿者服务这一定义则概括了大学生服务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本质。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境:

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受到学习时间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临时性.间断性的工作。目前荆州市长江大学、沙市大学等校志愿者在服务困境儿童福过程中,一般是暂时性工作的体现,多半集中于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服务期间受到自身学习时间和工作的严重影响。

②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技能有待提高,如人际交流技巧、应急预防措施、准备工作的明细程度等都急需专业性的学习和全面的思考。在服务过程中,专业性限制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及时地解决困境儿童存在的教育和心理问题。

③大学生志愿者层次较广,由于缺乏连续性的组织和社会正确的引导,目前志愿者服务经验少,服务工作进展缓慢,部分服务工作开展到中途就无法长期进行。

2.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现状分析

残疾儿童、孤儿、弃婴、流浪儿童和处于特殊环境下的儿童是我国困境儿童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调查,我们发现造成困境儿童的社会组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原因

我国目前尚有近483个贫困县有近4000万贫困人口。一些地区还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困扰。农闲时节遇到自然灾害,有些家长会携带子女或单独让子女外出务工,盲目外流,难于安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荆州市2006年救助的322名流浪儿童有153名是因家庭贫困流浪的。

(2)家庭原因

据调查,一些有痴呆症和精神病的孩子多因被家庭遗弃而四处流浪。单亲家庭和与继父母生活的儿童与监护人不融洽,造成彼此感情淡漠,产生家庭矛盾不能及时消除,日积月累与家长有了隔阂,往往会使监护人淡化抚养责任或 虐待儿童。孩子因受到身体或心灵伤害而离家出走。再有重男轻女,将女孩遗落街头的情况。总之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困境儿童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3)学校原因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期望甚高,学校过于强调分数和升学率,造成一些学习不好的孩子被忽视,成为“边缘儿童”。这部分孩子在学校无法融入主流生活,终日形影相吊,抑郁寡欢,以致天长日久产生了厌学情绪,脱离学校和家庭流向社会成为流浪儿。

(4)自身原因

8—14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好模仿,是心理学理论认为的“危险年龄段”,逆反心理强。主观上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意志的朦胧意识,但实际上又不具备分辨是非和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家长教养方式失当,导致一些性格偏激的儿童负气离家闯世界,因此也易染上一些坏习惯和仇视心理以致在社会上长期流浪[3]。

据困境儿童救助单位纪录显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目前无法全面针对困境儿童实现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由于困境儿童组成复杂,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存在服务的局限性和挑战性。

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困境儿童的几点建议

在深入调查荆州及沙市的孤儿院和福利院中,福利院的管理者对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既抱以期待又充满忧虑。为进一步开展困境儿童的思想教育和心灵辅导工作,我们针对志愿者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的内部层次,按照不同的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强化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例如大学生志愿者应认真了解孤残儿童福利院儿童的各种信息,提前做好各项服务准备。

(2)大学生志愿者要积极呼吁社会相关机构对孤残儿童的救助,如在社区或校内组织义务捐款捐赠衣物活动,对外宣传孤残儿童的困境,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关注中国困境儿童,使困境儿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健康地成长。

(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重在选择正确的引导方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应从多个角度关注困境儿童的救助事业,注重培养困境儿童的个人技能和文化素质,以利于他们将来有更强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从农学的角度教他们有关养殖业的信息,从经济学角度教他们经营买卖的理念,从饮食的角度教他们烹调的专业知识,从机械工程的角度教他们一般修理的技巧等。与此同时,大学生服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音乐、体育、绘画、书法、棋具等,既可以丰富困境儿童的娱乐生活,又可以促进他们良好心态的形成。

(4)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要认真的探索和努力的尝试,如:积极请教专家和导师指导志愿者工作,不宜半途而废;积极宣传社会义务工作,将志愿者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紧密配合困境儿童管理机构作好各项服务工作。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实现自我需要的途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志愿者服务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利益之外的行为,扩展着志愿者的心灵体验,扩展着志愿者对人和社会的理解[4]。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国困境儿童福利事业是个长期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它还要求大学生有着正确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困境儿童福利事业也需要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和实践探索。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有它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还没有达成共识,未来的工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认真的总结。在荆州市大学生服务困境儿童的社会实践中,许多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服务困境儿童有效地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困境儿童救助单位对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抱以新的期待,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困境儿童的空间和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亮.社会救助事业任重道远[J].社会福利,2007(3)

[2]杨风梅, 阳茜.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湖南c市社会福利院弃婴养育的调查分析[ J ].青年探索,2007(2)

[3]徐前权,叶蓓.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科学化、人性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7

(一) 审计概述

营利性事业审计, 是建立于同级政府体系内部、服务于审计机关、人大、政府部门等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 资产的安全、完整, 以及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审计机构在主管机关及政府内部专门执行审计监督的职能, 不承担其他经营管理工作。它直接隶属于主管机关及政府系统, 并在主管机关及政府内部保持组织上的独立地位, 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和权限时, 内部各级组织不得干预。但是, 审计机构终属主管机关及政府领导, 其独立性不及外部审计, 它所提出的审计报告只供主管机关及政府内部使用, 在社会上不起公证作用。

(二) 审计在营利性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营利性事业单位可以说是在事业单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所谓营利性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兴办、向社会提供物资和精神产品等业务活动而产生收入, 采取事业编制、登记为事业法人的单位。大家要对营利性事业单位有正确的认识:第一从编制方面来看, 营利性事业单位是事业编制, 因此首先营利性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第二营利性事业单位的活动目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为社会提供物资和精神产品;第三从社会功能方面来看, 营利性事业单位是社会提供物资和精神产品, 涉及的范围、对象都比较广泛;第四从投资主体方面来看, 国家党政机关、群众团体是营利性事业单位主要的投资主体。由于营利性事业单位是利用国有资产来创造利润, 在经营上存在着私营性, 在产权上存在着国有性, 这就导致了营利性事业单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的特征, 因此在营利性事业单位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就要做好审计工作, 可以说审计工作对营利性事业单位的作用非常重要, 审计在营利性事业单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进作用

审计部门不仅仅要及时的发现营利性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问题, 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通过审计可以及时的为营利性事业单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降低运营的成本、增加了收入, 大大促进了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发展, 为营利性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保驾护航。

2. 制约作用

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的执行是结合了国家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 还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 同时综合了政府财经纪律和企业审计准则, 所以审计工作更加复杂。相对于其他事业单位来说, 营利性事业单位可以获得的国家补贴较少, 需要通过社会提供物资和精神产品等业务活动来创造收入, 因此对营利性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有效地遏制了营利性事业单位内部的违法乱纪行为, 维护了我国营利性事业单位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

目前, 大多数营利性事业单位中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制度不够全面, 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相比还不够全面, 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审计岗位和业务环节, 例如对于大多数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参与营利性事业单位物资、设备的招标工作, 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业务操作制度;其次, 现行的审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不高, 文件中只列明了规章制度, 并没有与审计岗位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再次, 在审计制度的更新方面, 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制度存在着滞后性, 不能按照新审计制度的要求进行及时的更新。

(二) 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大多数的营利性事业单位都只是单纯的注重经济效益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一些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仅仅是由财务人员或者是管理人员兼任, 虽然具备较强的财务和管理经验, 但是缺乏相应的审计经验, 平时也得不到社会审计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的指导, 在实践中积累的审计经验不能够满足现代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 审计工作质量较低

我国大多数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质量并不是很高, 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较差, 在我国营利性事业单位实行同政府一样的首长负责制, 审计工作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不像社会审计那样独立性较差;另一方面, 审计工作的方法不科学, 在营利性事业单位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依然停留在事后审计, 方法和程序都不是很科学, 审计工作也没有按照审计的原则进行, 导致了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大。

三、做好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 健全审计制度, 科学设置审计机构

做好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离不开健全的审计制度, 因此营利性事业单位在制定审计制度要充分考虑到评价内容、考核措施、工作内容等方面, 要明确相应的奖罚制度, 避免审计人员钻制度的空子。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制度中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严肃责任追究制度, 同时要建立整改情况通报公报制度, 注重审计制度的修改和更新。同时, 营利性事业单位也要科学设置审计机构, 明确划分好审计机构中权利, 保证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 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

(二)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大多数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是很高, 不能够将审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第一, 从录用审计人员的源头出发, 加大对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人员从业的限制,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持有审计从业资格证上岗, 并进行严格的筛选, 从源头上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第二, 营利性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力度, 采取在职培训、短期培训、脱岗培训等方式,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 营利性事业单位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要将审计工作向电算化方向转变, 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第四, 要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等,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 实行优胜劣汰制度, 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审计知识。只有通过提高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素质, 才能不断提高营利性事业单位审计队伍的素质, 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 使审计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 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 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也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在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财务工作与审计工作之间的联系, 而且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避免审计工作在收集数据方面出现遗漏。同时, 营利性事业单位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信息化管理, 应该注意对数据日常安全的维护, 避免数据流失问题的出现。

四、总结

综合所述, 审计工作在营利性事业单位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营利性事业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及时地发现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结合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审计工作, 努力将审计职能发挥到最大化, 为营利性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静.浅淡审计如何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J].时代金融, 2011 (17) .

[2]于红军.济南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8

非营利性单位在日常管理中, 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百姓关心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非营利性单位只有针对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才能达到促进非营利性单位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的目的。从非营利性单位现有的管理模式来看, 绩效管理对非营利性单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 对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提升工作人员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非营利性单位只有建立基本的绩效管理制度, 保证绩效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才能达到提高非营利性单位服务和管理质量的目的。

二、采用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办法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 非营利性单位绩效评估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很难确定客观、量化的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置通常有两个根据与来源:

一是非营利性单位的总体经营目标。在非营利性单位的总体经营目标的指导下,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推行, 应明确非营利性单位的总体经营目标, 并以此作为确立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 保证绩效考核工作得到有序开展。所以, 非营利性单位总体经营目标可以作为关键业绩指标, 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此, 我们应正确理解非营利性单位的总体经营目标, 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导。

二是通过职务分析, 明确过程目标。在总体经营目标的指导下, 非营利性单位应根据工作人员的职务, 进行经营目标的分解, 使绩效考核能够根据非营利性单位的实际需要, 发挥积极的考核作用, 达到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所以, 在关键性业绩指标的确定中, 通过职务分析, 明确过程目标是重要的手段, 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来进行绩效评估

确定了非营利性单位目标, 与此相配套地找出了各科室、各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后, 紧接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客观、公正、持续地进行考评。这就要求非营利性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考评工作流程和考评方式与标准来进行日常考评。

考虑到非营利性单位工作实际, 由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不同, 要想实现对工作人员的全面有效考核, 就要根据非营利性单位各科室的实际情况, 保证绩效考核方案既能拥有公正性和公平性的特征, 又能拥有一定的针对性。从目前非营利性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来看, 只有制定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并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细则, 才能保证非营利性单位的绩效考核取得积极效果, 满足绩效管理工作需要, 达到促进非营利性单位绩效管理发展的目的, 保证非营利性单位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 以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来进行绩效评估是提高非营利性单位绩效管理效果的关键。

四、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实现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它包括绩效计划, 绩效考核与管理, 绩效评估, 绩效反馈面谈四个环节。绩效管理是管理层面的事情, 而绩效考核则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点。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而绩效考核侧重于判断和评估。

在非营利性单位的绩效考核中, 要认清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概念, 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区别, 既要做好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工作, 还要实现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统一, 满足非营利性单位绩效考核工作需要。从概念上来看,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侧重点不同。但是考虑到二者对非营利性单位日常管理的促进作用, 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非营利性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应结合工作实际, 发挥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保证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能够符合非营利性单位管理实际, 达到促进非营利性单位绩效考核取得实效的目的。

五、完善非营利性单位和科室两个层面的管理, 实行分级与直接考评相结合

非营利性单位对下属部门、科室进行关键绩效指标考评, 据此形成各部门、科室及其负责人的绩效, 作为绩效工资在一级分配中的依据。各部门、科室分别制定部门的考评指标和实行细则, 对部门内所有岗位绩效进行考评, 结果作为部门内绩效工资的分配依据。

考虑到非营利性单位管理部门多和管理层级多的特点, 在绩效考核管理中, 既要实行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考核和考评, 还要实行同级部门的考核, 做到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公开, 使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既满足考核工作需要, 也达到真正促进非营利性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得以全面实施的目的。在目前非营利性单位绩效考核管理中, 完善非营利性单位和科室两个层面的管理, 实行分级与直接考评相结合, 是提高绩效考核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 我们应重视完善非营利性单位和科室两个层面的管理, 保证非营利性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在非营利性单位开展绩效管理对于提高整体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 就要从非营利性单位日常管理出发, 从采用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办法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以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来进行绩效评估、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实现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等方面出发, 切实做好非营利性单位绩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姚世华.如何提升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年09期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9

一、职工福利费的含义

根据 《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 号)的规定,企业职工福利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二、企业会计制度职工福利费的变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以下称新准则),将在企业任职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职工从企业得到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列为职工薪酬统一核算,同时明确了职工薪酬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职工福利费。从而改变了原有会计制度关于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等相关内容的会计核算,尤其是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把职工福利费纳入到职工薪酬项下二级核算,并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按照受益对象据实分别列支于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当期损益中,总额不受限制,改变了原有职工福利费独立核算且按职工工资总额14%计提为最高限额列支于成本费用中的做法,从而有可能扩大资产成本、产品成本,降低当期收益。新准则没有给出职工福利费的具体内容,而我国企业财务通则将职工福利费分为法定职工福利费和非法定职工福利费两种,并对法定职工福利费的内容作出了规定,但没有规定任意职工福利费的具体内容,从而使企业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变得比原来简单的多。这种简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无需对属于任意职工福利费的费用进行判断(因制度没有要求)。二是职工福利费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据实列支,从而简化了核算工作。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变化,对与企业会计制度日益趋同的军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新旧制度职工福利费财务核算对比

1、归集来源不同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工字[1997]384号)(以下简称旧制度)中规定,职工福利费是在净资产下的专用基金中核算,资金来源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 从成本、费用中提取和从结余分配中转入,即“先提后用”。新制度规定职工福利费据实开支,即“不提只用”。

2、使用方向不同

旧制度中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亲属统筹医疗费超支补助、职工医疗费的超支部分按规定由单位负担的费用和其他必要的福利支出,其收支差额作为企业积累在净资产中反映。旧制度中规定的职工福利费,既可以用于集体福利,也可以用于职工个人的福利开支事项。新制度下,职工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开支事项。

3、会计核算方法不同

在旧制度下,职工福利基金除了计提业务外,几乎不存在日常开支的业务发生。各项福利开支均是在“应付福利费”科目下核算,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而新制度则规定,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归集后,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四、新制度下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处理

1、期初余额的会计处理

旧制度下,可以按照财政补助结余不超过4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显然,职工福利基金计提属于结余分配范畴,对应于企业会计中的提取盈余公积。如何处理应付福利费的年初余额是执行新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种做法:将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余额全部转入权益类科目专用基金的二级科目职工福利基金中。这种做法会使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发生较大变化,对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衡量当期的偿债能力并做出合理决策造成一定干扰。但是,对于单位本身,在利润预算指标能够完成、对EVA影响较小的前提下,其转换期的偿债能力较大提高将有助于当期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第二种做法: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直接转换为应付职工薪酬的二级科目应付福利费的余额,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里继续使用,直至用完为止,再在工资总额的14%限额内据实列支。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符合会计处理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要求,但是,相比旧制度而言显著地增加当期利润,甚至根据余额的大小能显著影响以后若干期间的损益。

2、后续计量

新制度规定单位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归集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职工福利基金用于开支单位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支出或补助、集体福利待遇等,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可由职工福利基金开支的其他支出。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归集后,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区别“集体”和“个人”除了按照制度规定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实务中,为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存在两种极端的可能。一是由于利润预算目标完成难度大,而把职工福利费全部在“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中核算,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新制度的规定。二是为了利润预算执行准确性,便把职工福利费全部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计入相关成本费用。这种做法属于不完全合规的降低利润的盈余操作。

五、思考及建议

1、健全制度、核算规范、统筹管理

各军工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制定职工福利费的管理制度,明确规范职工福利费的开支项目、标准、审批程序以及审计监督。各单位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企业应当统筹规划职工福利费开支,可以实行预算控制和管理。职工福利费预算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纳入单位财务预算,按规定批准执行,并在单位内部向职工公开相关信息。

2、优化工资总额策划

虽然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有着严格的工资总额预算控制,但是这不能成为四处“隐藏”工资的理由。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具备天然的高科技企业的属性,应当充分挖掘优惠政策,享受高科技企业的政策红利。

3、合理增加职工福利费的开支

有些单位工资总额上涨,福利费也应该同时上涨。职工福利费是确保全体职工生活水平上涨的保证,能够提高职工整体的生活水平。在一个单位里发放福利费不会差别太大,不会像工资薪金那样,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建议有关部门在按照中央精神上涨工资同时,适当考虑福利费的上涨,可以将工资上涨的部分截留在福利费上,即将工资上涨的比例下降14%,补贴在职工福利费上,与单位发放的福利费的规定保持一致。至于福利费的列支依据问题,建议军工事业单位依据要求有发票做依据,并且在管理上一定要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几类“福利”容易混淆,即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需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需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4、确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列支额度区间

职工福利费是职工为单位服务而享有的一项权利和待遇。对于法定福利,单位不得对本单位职工实施差别政策。法定福利以外的福利—职工福利费,是由单位自主决定的,因此,单位可以依据自身条件自行决定职工福利水平。为了保护职工的福利待遇及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军工科研院所必须规定职工福利费支出的最低数额和最高数额,具体可采用与单位所得税法相同内涵的工资薪金总额为依据,确定一个统一的支付比例区间,强制要求单位必须为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且不得低于区间的下线,也不得高于区间的上线,单位依据其经营状况在区间内自行决定职工福利费具体比例,这是单位应尽的法律义务。这样既能维护职工利益,又能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5、加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学习

央企下属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包含大量的科研院所,而这些科研院所在2015—2016 年会迎来蓄势已久的转企高峰。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通信网络等等产业重点突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势在必行。这些优质资产势必会进入军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里,提高军工资产的证券化率。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再到上市公司,这自然造成会计准则适用性的重大调整。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目前适用的会计制度,而应当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展开对比学习研究,为单位今后的各项财务战略决策包括盈余管理需求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1997.

[2]财政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Z].2012.

[3]财政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2013.

[4]吴虹颖:央企下属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职工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5(12).

[5]张娟:探析科研事业单位如何加强职工福利费的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1(3).

[6]赵瑱: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变化、问题及完善措施[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福利性事业单位 篇10

1 增强档案意识, 积极探索干部职工档案理论

档案学中的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干部职工档案实际上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但是由于多方原因, 这一分支上的理论研究还不是很充分。目前, 人们也开始重视起这方面的研究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 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服务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 缺乏理论的指导, 我们就无从把握干部职工档案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干部职工档案管理是档案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概念我们一定要在理论上加以明确。作为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它是档案工作的范畴, 另一方面它又属于干部职工工作的范畴, 干部职工档案具有双重性。在理清楚这些理论关系之后, 在工作中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延安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98年, 属事业单位, 员工身份有两部分组成, 即干部、职工。主要负责收养延安市13个县 (区) 的孤残儿童, 单位下设五个科室:即办公室、保育科、家庭寄养科、医教科、总务科。由于我院的工作性质不同, 再加上服务对象的不同, 因此对职工干部整体素质的要求也不同。鉴于此, 必须做好干部职工档案的管理工作。为了适应干部职工档案工作的需要, 干部职工档案工作的相关理论也要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2 实行标准化管理, 推进干部职工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我院引进了一批现代化办公设备, 这些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改变了过去手工操作的局面,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现代化设备的引进, 现代化工作方法的介入, 是新形势下干部职工档案要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必然举措, 在干部职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 干部职工档案标准化规则的应用尤其重要。

干部职工档案工作标准化首先要明确工作对象, 干部职工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对象就是档案科学技术和管理中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 它的工作过程就是分析总结这些重复性的事物, 并分门别类, 分别制定相关的标准。

第一, 标准化是实现干部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如今的市场要求各部门既要有明确的分工, 又要有紧密的合作, 分工与合作是干部职工档案工作中所必需的, 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同样如此。分工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如果没有密切的合作, 档案管理工作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让分工与合作更好地连接在一起?标准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 结合为更好的服务于儿童的理念, 将各个部门、各个工作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保证各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协调运作。没有标准, 各个部门必然会各行其是, 各个工作环节之间不配套, 不衔接,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 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肯定要大打折扣。因此, 干部职工档案管理现代化, 必须以标准化为前提。

第二, 标准化是实现干部职工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成, 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制度的确定和运行, 必然离不开标准的制定, 没有标准, 就不可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 科学管理是一种管理制度, 没有标准的制度是没有根基的, 是随心所欲的, 就必然是不科学、不牢固的。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 符合本行业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标准规范着我们的工作,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受到实践的检验而不断修正自己, 标准的不断改进带来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三, 标准化是节约人力、物力的有效措施, 它能提高干部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实行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标准生成后, 我们可以取得最佳的效益和良好的工作秩序, 统一工作中需要协调和一些重复性的业务。

3 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 实现干部职工档案收集工作的“四化”建设

工作实践证明, 档案的收集工作要向更科学、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做到“网络化、规范化、组织化、制度化”。

3.1 网络化。

网络化就是经常广泛地与我院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建立联系网络, 疏通工作渠道, 掌握信息, 把形成档案材料的各有关单位和收集部门这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收集工作的网络化是搞好收集工作的保证, 档案工作如果缺少和形成档案材料单位的经常联系, 也就失去了材料的来源, 信息的反馈和渠道的畅通。

3.2 规范化。

规范化就是掌握好材料形成规律, 加强对各单位材料形成的指导, 使材料达到组织上的要求的规范程度。对收集上来的每份档案材料, 要逐件、逐页进行严格审查, 不合格的当时退回, 整理合格后再及时归入档案, 从而保证材料归档质量, 为查阅提供了可靠、准确的依据, 同时避免了材料形成中走弯路。

3.3 组织化。

组织化就是对档案员队伍加强训练, 强化组织领导, 提高业务素质, 建立一支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工作人员和行政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兼职档案员队伍, 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对兼职档案人员的组织管理, 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的反馈相关信息, 同时按照档案部门的相关要求, 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在任务紧急的情况下, 可组织他们协助档案部门搞好一定时期内的突击工作。

3.4 制度化。

制度化就是根据工作要求, 建立起必要的规章和各种管理制度, 使收集工作制度化。如, “定期清理核对制度”要求每半年对每个干部职工档案进行一次清理, 在清理的过程中, 如发现材料不全的, 应立即向有关单位发出“干部职工档案所缺材料登记表”, 要求相关单位按时补上, 使每个干部档案材料达到材料全、内容完整、使用方便。

参考文献

[1]周虹.浅析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 (09) :147-148.

[2]姜瑞秋.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做好档案管理科学化[J].科学之友, 2010, (22) :91-93.

动物福利应该需要什么福利 篇11

动物福利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1822年,英国国会议员Richard Martin在议会倡议设立草案,认为基于人类的慈善仁慈之心,应当禁止虐待马牛羊。他参与创建了英国反虐待动物协会,这个协会不久被英国王室所认可,被授予“皇家”称号。到了20世纪,现代动物福利者遍布西方各地,动物福利的理念广为传播,许多国家对动物福利进行了立法。

2、动物的“五大自由”

概括地说,动物福利就是保障动物免遭不必要的折磨和虐待,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

1965年英国政府为回应动物福利主义者的要求,委任一个委员会对动物福利进行调查,该委员会认为动物都有渴求“转身、弄干身体、起立、躺下和伸展四肢”的自由,其后更確立动物福利的“五大自由”: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无恐惧和悲伤感和表达天性的自由。这五大自由已经成了动物福利主义者普遍认同的“国际标准”。

3、关于动物的国家立法概况

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对动物福利基本上进行了立法保障。亚洲的新加坡、台湾及香港等地区也先后出台了动物福利的法规。但是很多激进的动物权利主义者,对此并不买账,常常对一些小事反应强烈。

极端的动物权利主义者,反对一切动物实验。2007年牛津大学筹建了一个医学研究实验室,无法避免要进行动物实验。2010年见诸报端的《反虐待动物法》专家意见稿规定,违法食用犬、猫或者销售犬、猫肉,将对个人处5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并责令具结悔过。目前,这部法律尚未通过实行。

美国联邦关于动物的法律叫Animal Welfare Act,对如何对待动物有详细规定,依据的原则是前述的动物五大自由。道德适用于人类,不能套用于动物,但人类的文明要从对待动物的道德开始,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源。

职工福利性支出的税收筹划 篇12

一、误餐补助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曾有读者咨询,根据公司规定,在施工现场工作期间,不能在单位或返回就餐的,每人每天给予50元的误餐补助,在公司机关上班或在公司驻地施工的不享受此项补助,该误餐补助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引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4]89号)规定,下列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征税:1.独生子女补贴;2.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3.托儿补助费;4.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误餐补助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2号)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4]89号)下发后,一些地区的税务部门和纳税人对其中规定不征税的误餐补助理解不一致,现明确如下:国税发[1994]89号文件规定不征税的误餐补助,是指按财政部门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一些单位以误餐补助名义发给职工的补贴、津贴,应当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根据上述规定,“在施工现场工作期间,不能在单位或返回就餐”符合上述规定,可以按规定的标准领取误餐费。但超过标准发放的部分应当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那么,职工的午餐补贴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误餐补助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2号)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89号)文件规定不征税的误餐补助,是指按财政部门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定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一些单位以误餐补助名义发给职工的补贴、津贴,应当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规定,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根据上述规定,午餐补贴属于员工取得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属于工资、薪金所得。该所得不属于不征税的误餐补助;同时不属于免税的补贴、津贴以及免税的生活补助费等免纳个人所得税的所得。因此,员工午餐补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通讯补贴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第二条规定,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信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信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按月发放的,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属月份并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缴纳个人所得税。公务费用的扣除标准,由省级地方税务局根据纳税人公务交通、通信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调查测算,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确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目前,多数省市在通讯补贴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上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例如,天津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关于单位为个人负担办公通讯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补充通知(津地税个所[2009]5号)规定,对单位向有关人员发放与业务工作有关的电话费补助等,凡不具有福利性质,即非全体人员都有的补助项目,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对公司员工报销手机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京地税个[2002]16号)规定,单位为个人通讯工具(因公需要)负担通讯费采取全额实报实销或限额实报实销部分的,可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征收个人所得税;单位为个人通讯工具负担通讯费采取发放补贴形式的,应并入当月工资、薪金计征个人所得税。《山东省关于公务通讯补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问题的通知》(鲁地税函[2005]33号):企事业单位自行制定标准发放给个人的公务通讯补贴,其中:法人代表、总经理每月不超过500元(含500元)、其他人员每月不超过300元(含300元)的部分,可在个人所得税前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取得通讯费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浙地税发[2001]118号)规定,按照企事业单位规定取得通讯费补贴的工作人员,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每月500元额度内按实际取得数予以扣除,其他人员在每月300元额度内按实际取得数予以扣除。在没有具体文件规定的地方,税务机关一般也允许实报实销的通讯补贴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另外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关于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企便函[2009]33号)对交通补贴和通讯补贴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有特殊规定,这种特殊的税务处理方法不能普遍地适用于所有纳税人,只适用于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要求税收自查的是点联系企业。

(1)企业向职工发放交通补贴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第二条规定,企业采用报销私家车燃油费等方式向职工发放交通补贴的行为,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公务费用扣除标准由当地政府制定,如当地政府未制定公务费用扣除标准,按交通补贴全额的30%作为个人收入扣缴个人所得税。

(2)企业向职工发放的通讯补贴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向职工发放的通讯补贴,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公务费用扣除标准由当地政府制定,如果当地政府未制定公务费用扣除标准,按通讯补贴全额的20%作为个人收入扣缴个人所得税。

三公务用车补贴是否计征个人所得税?

关于公务用车补贴是否计征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继国税发[1999]58号文件之后,又再次下发文件国税函[2006]245号加以强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245号)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各种形式的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明确如下:

(1)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以现金、报销等形式向职工个人支付的收入,均应视为个人取得公务用车补贴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2)具体计征方法,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第二条“关于个人取得公务交通、通讯补贴收入征税问题”的有关规定执行。

目前,只有少数地区下发了公务用车补贴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主要有:黑地税函[2006]11号、吉地税发[2007]69号、辽地税函[2010]153号、大地税函[2008]251号、藏国税发[2006]83号。在没有下发文件的地方,税务机关对各种形式的公务用车补贴,均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如《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冀地税发[2009]46号)第一条规定,各单位向职工个人发放的交通补贴(包括报销、现金等形式),按交通补贴全额的30%作为个人收入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综述

综上所述,企业可以采用合理划分工资结构,扩大非货币支付的比例,提高职工公共福利支出,例如免费为职工提供宿舍(公寓);免费提供交通便利;提供职工免费用餐;社会保险、教育福利、外出学习考察等。企业替员工个人支付这些支出,企业可以把这些支出作为费用税前列支,加大企业所得税的扣除力度,个人在实际工资水平未下降的情况下,减少了应由个人负担的税款,可谓一举两得。

员工凭票报销时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项:(1)报销要有正规发票,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2)发票报销需要领款人签字;(3)报销发票的项目应该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直接相关。这里需要关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发票管理的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80号):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不得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另外,如果企业按规定给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发票报销对低收入者来说会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这是因为,低收入者通过发票报销节省的税款有限,但是企业为其发放的货币工资减少,企业为其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也减少,职工在住房公积金上丧失的利益会大于节省的个人所得税。

上一篇:立体循环下一篇:非均匀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