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思想

2024-10-09

福利思想(通用11篇)

福利思想 篇1

社会福利主要指的是国家与社会为了增进和改善社会成员,特别是苦难人群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主要内容是通过资金与服务的支持,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并尽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这一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基本手段。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大部分西方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才开始借鉴与引进西方福利思想。尽管近代福利思想和福利制度均是来自于西方,但是在引进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联结接口,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福利思想和理念。

一、社会福利思想及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理论依据的概述

1.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与结果,是社会中政府职能的主要构成环节,其主要实现手段是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思想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社会福利制度的指导思想,其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特殊群体救助、社会财富分配、劳动就业保障等民生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其反映内容也各不相同。

2.提出社会福利思想理论依据。首先,从国外方面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工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已经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的实际需求,一些近代有识之士在借鉴与吸纳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表现为传教士开始进行慈善事业,留学人士在接受西方教育的情况下,回国发展,并且将一些先进福利思想引入中国,为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次,从国内方面分析。社会福利主要包括老年福利、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等,尽管中国社会福利概念的引入比较晚,但是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一直都存在。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就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孔子的大同思想也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体现;墨子的兼爱思想同样也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表述。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均对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形成的渊源。

二、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思想

1.贫困人口救助思想。(1)济贫恤穷,养教兼施思想。济贫恤穷主要指的是扶贫济弱,安抚稳定贫民。针对传统慈善机构而言,救助贫民主要停留在“养”的层面,这样养而不教是治标不治本,在近代思想中提出了养教兼施的思想,对一些贫民乞丐进行收容养恤,并且教授相应的技艺,加强其自食其力能力。在探讨养教之法的时候,郑观应主张设立栖流局,并且收养游民与乞丐,传授相应的技艺,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能力;经元善主张设立工艺院,转变传统重养轻教的形式,加强人民的生存能力;陈炽等思想家、实业家也在不同方面对养教兼施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贫民生活救济非常重视,并且对养教兼施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肯定。(2)慈善公益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贫民教育事业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大部分贫民均无力上学,此种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义学义庄也在逐渐开办。冯桂芳也提出了义学义庄的概念,其不仅体现了贫民读书思想,也扩大了义塾设置范围,尽管只是局限在宗族性质方面,但是也体现了一定的贫民教育思想。除此之外,在医疗救助方面,也设置了一些施医局、栖流所等,加强了中西医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弱势群体福利思想。(1)安老怀少思想。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老人福利与儿童福利。从孔子开始,便将“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思想当成是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近代思想大部分均是对此的延伸,并且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思想。近代对安老怀少思想的分析,最为明确的主要就是孙中山与熊希龄。孙中山在继承安老怀少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深化,同时将其看成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熊希龄作为一位社会实践家,其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是近代慈幼事业典范,也是实施安老怀少思想的重要举措。由此可以看出,安老怀少思想在近代老人与儿童福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妇女福利思想。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般较低,甚至缺少一定的人权。在晚清的时候,妇女问题比较受关注,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与枷锁,对男女平等观念进行了一定的注重,主张解放妇女。在近代最早提出男女平等理念的就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起义中,利用基督教平等理论,提出了男女平等理念。洪秀全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如婚姻自由、参加考试、放足等。(3)残疾群体与罪犯福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大部分残疾人均是由养济院收留养恤。随着社会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群。郑观应主张设置一些慈善机构,帮助残疾人群学习技能,让其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在清末时,张謇创设了中小学、师范,并且进行了盲哑残疾人教育,帮助其学习汉字与算数等,使其具备生存能力。除此之外,在近代思想中针对罪犯福利而言存在着很多的罪犯福利言论。人们首先关注了西方罪犯的生活状态,进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莫如于监狱之外,另设工艺学堂”思想,兼施养教。由此可以看出,对残疾人群与罪犯福利而言,也要加强养教兼施,转变福利思想,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灾荒群体社会救助

1.官义合一思想。在晚清之前由政府主持的“官赈”,一直以来都是灾荒赈济的重要方式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方法,近代以来在内外战争不断的形势下,导致政府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无法进行大规模官赈的开展,并且在官赈中,经常出现很多的贪官污吏,导致无法达到赈灾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救助灾民,提出了官义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救济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不仅可以收集社会资金,增加救助资金,还可以减少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现象,真正实现灾民的救济。

2.以工代赈思想。以工代赈思想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赈灾的时候,加强灾民社会劳动的参与,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救灾方法。我国历代以来发生的灾害均比较多,水灾、旱灾非常频繁,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水利条件差也是主要原因,所以提出了治河代赈的思想。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士通过对灾害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对开矿、铁路建设等方面也进行探讨,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措施的落实,不仅可以让百姓得到实惠,还可以保证灾后社会的稳定。

四、全体国民福利思想

1.新式教育思想。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教育一直沿用隋唐以来应试考试的模式,儒家经义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制约了新式人才培养,同时对社会风气、人们精神生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些思想家提出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比如调整考试模式与内容,培养一批懂得近代科技的新式人才,促进实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重视文化思想。近代中国教育一般是以“开民智”“、新民德”为目标,在开展教育事业的时候,一些学者提出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常识和道德,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陈炽的言论中,在这一方面就有所体现,如设立书院;而张謇的方案更加具体,设立图书馆、博物苑,加强文化教育等。

3.发展社会服务业。随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引入,近代中国社会服务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除了铁路、电讯等公共设施之外,在医疗、银行、保险等行业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保险行业,作为一种比较新鲜的事物,在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保屋险、保货险、保船险等。

近代中国战争不断,经济衰落起伏,争执溃乱无序,基本处在一种混乱状态。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逐渐涌入,通过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并对中国传统慈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社会福利思想,这些福利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落实,在改进与完善近代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摘要:本文主要对社会福利思想与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提出理论依据进行概述,阐述针对贫困人口与弱势群体、灾荒群体、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思想。摘要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以民为本关键词

参考文献

[1]严妮.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的文化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国栋.农民重大疾病保障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5).

[3]李新军.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

[5]冯元.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困境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2(4).

[6]许光.福利经济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群体现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7]彭华民.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J].东岳论丛,2010(8).

[8]李新军.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

福利思想 篇2

1、世界上第一部《劳工法》出现在哪个国家 英国

2、人类思想史上大胆抨击私有制的第一人是谁 托马斯·莫尔

3、傅立叶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什么

和谐制度

4、最早把“福利”作广义和狭义区分的经济学家是谁 马克思

5、认为“储蓄过度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的经济学家是谁 霍布森 6.英:1601年《济贫法》;1795斯宾汉姆制,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工资标准者,政府给予补贴;1911《国民健康保险法》。德:俾斯麦政府1883制定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使德国成了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国家。通过立法德国构建了一个保证社会安全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高级社会安全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和意外事故保险;二是社会救济,救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三是社会照顾,对象是意外突发事件而陷入困境的人。瑞典:1962年《国家保险法》实施后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他的主要项目包括,年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与工伤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补助、免费教育、和住房补贴等。

7.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哪些:①阶段法(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当代);②国别法(古希腊、古罗马、中国、美国);③学派法(历史学派、制度学派、福利经学派); ④人物法(欧文、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⑤文献法(《管子》

《资本论》

《通论》)

名词解释:

1.福利:为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各种条件

2.社会福利: 广义的,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狭义的,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无偿帮助和服务。

3.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的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集体责任”。分类:残补型,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制度型,是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福利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从而维护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

4.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1社保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福利的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幸福,也关注精神生活幸福。2社保注重操作性制度层面的东西,归结为一些具体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安排。社福更是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追求,为社保提供理念支持。3社保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社福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

5.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4.公共福利: 广义上,指一个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公民 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如对教育、房产抵押和收入等的补贴、公共建筑以及其他改进公民生活质量的活动等,都是公共福利的形式。狭义上,是指那些为无力支付的穷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政府计划。

5.社会福利制度:一定形态下的社会,根据福利思想和统治需要,到达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制定的制度和政策。

5.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供解释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助人形成社会福利需求的立场和态度,确立解决此问题的道德和原则,促使人按一定意识形态建构福利体系,制度表现出特定的倾向性。

6.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这种制度把福利看做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它强调国家应当承担满足国民基本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要。

7.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多元主义主张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社会福利可以由公共部门、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角色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 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的仲裁者以及促进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方面是参与和分权。

8.帕累托最优: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水平就处于最优状态,即不能进一步实行帕累托改进即为帕累托最优。

9.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阿罗的结论是,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

10.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基础。它的福利理念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来完善国家的功能,把社会福利的发展看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

11.制度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在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别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制度学派以研究“制度”而得名,根据凡勃伦的定义,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是本身有着进化的过程。因此制度学派所研究的内容,在经济的市场的因素之外,还包括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的各种因素。他们更强调非市场因素,强调制度分析方法或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新制度学派——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这个学派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总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12.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德国19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普遍性经济规律,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宣扬阶级利益调和,主张社会改良主义,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13.《济贫法》:标志着社福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内容:1将贫民分为三类,并根据其不同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救助2在所有这些救助行为中,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而具体的实施则是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教会向其所辖教区居民征收济贫税3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救济对象是在教区内居住满三年的人,而且是不能从其家庭或亲人那里得到帮助的人。

14.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左派为了把自己与传统左派(即新自由主义)相区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结束后西方政治多元化发展的形势,标明自己的理论实践创新并重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声望和号召力而作的自我标签。

简答论述:

社会福利的特征

① 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② 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③ 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④ 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⑤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征:①意识形态。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②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都是一定社会阶段和阶层利益的表达,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需要,并引起人们的福利观的变化;

③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它总是从批判性社会理想出发,反对现实福利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并把纠正它们的偏差当作自己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福利思想; ④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无论是持自由主义观点的思想家,还是主张福利集体主义的福利学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总是围绕着人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表达自己对社会福利的看法,对发展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1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福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2围绕着公平和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以及社福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3社福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现代社福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研究社福思想的意义:1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2提供认知社福的思想方法3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与产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的到来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

②18、19世纪的阶级产生以及阶级斗争: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工人阶级不断的斗争,迫使欧洲各国的资本家和政府认识到在经济上提高工人阶级经济及福利待遇,以及在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欧洲各国政府不断扩大社会民主,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福利立法。对当代世界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③各国早期的社会实践:英国的新、旧《济贫法》、德国俾斯麦政府《疾病保险法》、瑞典《国家保险法》、美国罗斯福《社会保障法》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

威廉·配第:对最低工资规律的论述和关于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的主张,对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的发展有极高的价值。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会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工人为了生存,也会尽力争取高的工资,解决这两者间的对立,就必须按照最低工资的规律,保证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收入。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问题上:建议产业的设置应尽量靠近资源丰富而价格低廉的地方,以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非生产性人员,以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税收和其他经济手段促进投资,促进资本的集中,扩大生产;要将那些无业游民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兴建公共设施,以增进社会财富。

亚当·斯密提出自由经济,崇尚市场经济和“看不见的手”,提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指每个人在市场活动中,是自私的。同时每个人在市场活动中,都要计算成本和收益,追求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市场的调节,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会尊重他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即实现社会的利益。概括起来说,经济人认为人是利己的和理性的。所谓理性是指计算成本和收益,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职能:保护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保护公民权利、举办对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基本观点:他的放任自由主义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强调整体幸福,整体幸福应优于个人幸福,当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不一致时,个人幸福要服从于集体幸福。他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要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持续;同时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国家应当鼓励全体人民接受基本的教育。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边沁、穆勒)

(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以心理学为基础,从趋乐避苦的人性假设出发,阐述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幸福观,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利主义是一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福利观,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观点,一种行为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带来快乐,恶是指它给人带来痛苦。功利主义原则:判断一种事态是否符合功利,一种行为和一种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最大幸福原理:首先对简单的乐苦和复杂的乐苦加以区分,能够使我们精确的计算他们的比例,使我们能够把握幸福的趋势,将所能得到的幸福最大化。对社会来说,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因而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立法改革思想:为了保证福利最大化,使功利原则成为社会的基本原则。1趋乐避苦是立法的原则2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3公益是立法的基础,立法的任务是计算苦乐,4立法的目的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5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们的身体、名誉、财产和职业安全,实现社会的富裕、平等和安全6通过法律来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7法律不能繁琐,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法律太多,人们承担的义务就越多,会使人感到痛苦。8改革立法从根本上看,就是要看他是否符合功利原则,是否增进人的幸福。穆勒: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独立的发展,并且认为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才更有价值。他与边沁不同,他认为功利主义主张行为者要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因此,每个人都要为增加社会幸福的总量而做出牺牲。这样就能调节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的关系,使每一个人的幸福与公共幸福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对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2.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

3.马克思社会福利观的方法论意义:①创立了一种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一种把对处境最不幸阶级和人群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的哲学。②社会福利不再是局限于缓解个人不幸或生活中困难的措施,也是关乎人的尊严和自由。③一种从根本上消除了妨碍人成长,将人从不得不委身于金钱和权力,以换取个人的名望、地位、幸福及较好生活条件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理想。④他赋予了社会福利以批判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贫穷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合理现象,并从更高价值观的意义来阐明社会福利的内涵的可能性。

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精神

3.以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 4.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理论的修订 5.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1.由于社会民主主义者对政治民主的追求,通过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努力,积极推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包括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和在扩大公民选举权方面的努力。

2.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在社会福利思想中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来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伴随着着一些社会民主党逐渐把自己的阶级基础从传统的工人阶级扩大到其他中下层社会成员,并且把自己塑造为“人民党”,也推广了一种全民福利的思想。

3.在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中,最突出的是依据拉萨尔提出的通过促进国家承担责任、发挥作用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思想观念,这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国家把一些特殊行业中的企业变为国有企业,使之为整个社会服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总之,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如最低工资法、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累进税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德国社会保险政策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社会福利主张。德国历史学派社会福利主张的背景(1)在快速工业化推动下的统一紧迫性问题;(2)统一目标凝聚下而形成的主要力量联盟:

自由主义者的妥协;作为统一承担者的普鲁士;作为统一具体实践者的俾斯麦;(3)统一之影响: 经济上:工业革命突飞猛进;阶级关系上:形成组织化与反抗力强大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政治权力依然掌握在贵族统治者手中;资产阶级面临夺权和维稳的双重压力;(4)耦合:在社会结构碎片化、社会问题尖锐化的社会背景下,以真理自居的知识分子和作为超阶级代表的官僚之间在政治意愿上达成了一致; 具体表现为:历史学派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软化劳工反抗意志的社会福利主张得到了以俾斯麦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认同及其采纳;

2、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主张 1872年施穆勒、瓦格纳等人创立了“社会政策协会”;其成员大多是大学教师,故,被人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其福利主张的实质为:“通过社会政策的方法安抚劳工阶级的反感”,是针对德国社会劳资现实矛盾、为平息劳工反抗和斗争而提出的经验性的政策主张;劳工面临的主要威胁: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龄化,以及工伤事故,等;瓦格纳思想:何谓社会问题?何谓社会政策?(p.82);个人主义和社会主要相结合的“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力源自“上层阶级的道义反省”,以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工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受益者;部分社会主义;施穆勒思想:对“工资铁律”的再解释,加入基于道义关系的道德情感;对课税客体的界定是财产而非劳动;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

最突出的意义是国家承担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责任。对保护劳工的利益具有积极作用,而且社会保险立法中体现的风险分担的原则也是科学的,为后来的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而且在当时,它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功效也是明显的,即使不能说他增进了社会团结,至少也是是当时德国内部的社会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的颁布

1、俾斯麦与德国社会保险法案

对劳工运动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镇压与恩典并举;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实施之;在19世纪70-80年代,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社会保险制度;

2、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

①首创以社会保险的方式来保护劳工; ②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责任; ③体现了风险分担原则

费边主义的基本福利主张

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1.生产资料共同所有;2.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3.坚持社会民主;4.主张渐进实现社会主义;5.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费边社还有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如“八小时工作法案”,建立“防止贫困全国委员会”等。

费边社对欧洲各国社会政策的影响有哪些

①以宣传改良思想影响社会; ②对英国各政党实施“渗透”政策; ③推动英国社会福利的实施。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①富分配中福利问题;

②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的增量。马歇尔明确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的说法。消费者剩余指的是一个人愿意得到而不愿放弃某种商品所支付的价格,决不能超过和很少能接近由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故由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总是超过其实际支付的价格,此种超额的满足可称为消费者剩余; ③政府的福利责任。

福利经济学是如何论述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①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和“效用”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来试图解释并说明个人动机和社会选择之间可能实现的利益均衡。

②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内,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它是正负效用之和。社会福利的界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体福利的总和。

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一)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

(二)社会选择:人类在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很多时候它是政治过程(如投票、选举)的结果。

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总体来说,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2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3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4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1)从新认识国家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与传递中的作用以及从新认识福利国家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2)政府在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时,要考虑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目标,也要把福利资源配置的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3)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来减少不平等和贫困,满足社会需要(4)对一个国家来说,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比如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收入不平等与贫富差距问题,加强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与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平等等目标的实现。(5)政府的政策目标存在优先性排序和资源有效的前提下,社会政策的理念随着这些前提而做出调整。(6)当前社会政策的理念一方面表现出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明显强调福利资源分配的效率,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更是如此,许多福利国家对社会救助申请资格和期限做出了改革,从而符合避免福利滥用和福利依赖的问题。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推动了人们对福利服务效率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非国有部门,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效率和创新。3对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1)对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国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问题时制度安排中的个人自由与政府承担责任所带来的风险。(2)在退休金制度、贫困救助、健康照顾与住房政策等方面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更加强调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也通过上述政策的安排来实现必要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P128)好好看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特点:这次危机在程度上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这次危机在范围上特别广泛,不仅影响到工农业和商业,而且波及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流通等领域;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他别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改变: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一)大萧条之前的经济学理论(1)重商主义(2)古典政治经济学(3)新古典经济学

(二)“萨伊定律”的破产 萨伊定律: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因此,不会产生全面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摩擦性失业:暂时的技术或结构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愿性失业:由于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对情况变化的反应缓慢、固执己见等原因,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低工资而造成的失业。

(三)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新古典经济学家倡导“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在经济大危机面前完全失灵。

(四)微观经济学的局限微观经济学无法论证在不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积极地国家干预政策,来消除生产过剩和大规模失业。

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1经济危机的分析:有效需求理论(1)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它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虽然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及收入的增加多。(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4)流动偏好规律2客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1)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2)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凯恩斯的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有效需求理论”的提出:提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规律,并对其分析诊断,指出主要得控制资本边际效率的降低,提出要由政府干预这个方面的经济。提出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进行有效需求管理):①必须摒弃经济自由主义和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扩大政府职能;②摒弃传统的节约原则,设法提高消费倾向,以便扩大消费;③增加投资,弥补由于消费需求不足所留下的缺口/④设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息率,以便扩大投资;⑤实行扩大财政开支、发行公债、推行赤字财政和增发货币的“半通货膨胀”政策,促使物价温和上涨,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⑥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p143 1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影响(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福利思想(2)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思想(3)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2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1)对英美国家政策的影响(2)对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3.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积极影响 4.对西方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①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福利思想。客服经济危机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国家需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消费,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这可以保持和提高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从而保持充分就业水平,维护经济增长,最终提高国民收入;

②通过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思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前提下,政府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修正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使富有阶层的财富向贫困者阶层转移,那么就可能促进社会消费上升,从而刺激总需求; ③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凯恩斯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理论,其根本目的是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原因和克服的对策,其福利思想只是其经济理论的附属品,是为其反危机的经济大目标服务的。以该理论为指导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保障体系,属于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负担较轻;(④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的社会保障理念是凯恩斯理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充分体现;⑤凯恩斯主义以其政府干预和有限保障的理念,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础。)

简述“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英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批评。首先是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其次是社会保障覆盖人口范围太小,最后就是保险标准太低,不一致,并且保障的时间太短

②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范畴和目标。包括失业、疾病、事故、年老而退休、生育、死亡、婚假目标是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形成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领域的社会安全网

③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三项原则。不应限于局部利益的考虑,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合作来实现。

④社会保障的三种主要途径。社会保险、国民救济、志愿(自愿)保险

⑤提出了社会保险制度应该实行的六个基本原则。社会保险津贴统一标准原则,社会保险缴费统一标准原则社会保障统一管理原则,社会保险津贴发放时间与数量合理原则,社会保障综合性原则与国民救济制度及志愿保险制度结合社会保障需求分类原则

贝弗里奇发展社会保障计划的三个指导性原则1任何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都必须广泛借鉴过去的经验,但是又不要为过去的经验所约束。2社会保险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武器,而贫困与疾病、愚昧、污秽、懒惰并称为社会的五恶,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3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总体原则,是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有赖于政府和个人的合作。

贝弗里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1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不能局限与以往的经验,也不能就事论事地作局部的考虑,应该着眼于全局,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处理相关制度的改革。2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3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现,当国家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保障时,不能因此而取消个人自由行动的空间;相反,国家也应该保证在实施各种社会福利措施的时候,不会使个人生活动机受到抑制,要让个人有充足的自愿行动空间,以保持社会和个人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使个人愿意为自己及其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保险基本原则:1.保险给付一律平等的原则

2.缴纳的保险费一律平等的原则

3.统一管理的原则

4.保险给付要符合受益人的基本需求的原则

5.社会保险的全面性原则

6.社会保险的分类原则

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民事权利,他是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自由地支配自己所必需拥有的权利。政治权利,意旨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作为带有政治权威的团体的一名成员,或者是作为这样一个团体成员的选举者。社会权利,意旨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三者关系:民事权利保证了每个公民有充分的自由来处理个人事务,而自由作为民事要素要能够发挥作用,必须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公民能够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去,社会权利是保障性的权利,关系到由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规定的个人权利能否实现的问题。

评价:1揭示了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追求普遍平等和人的自由的实质和价值2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历史发展标志3把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福利思想提高到以权利和人的需要为基础的福利思想,使社会福利的性质,由安抚性的救济和策略性的社会控制与统治手段,变成了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幸福事业和社会政治追求的基本目标。

福利国家危机:1首先是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导致了经济危机3失业危机4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5普选制度成了福利国家改革中最大的障碍,高额的福利支出要求有高额的税收作保证,而高额的税收造成的资本转移又减少了福利国家的税源,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凯恩斯主义面临挑战 2.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 3.社会结构的变化 4.福利国家面临困境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首要性;新自由主义者大都坚持消极的自由观。个人主义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是以对个人理性思考能力的信任为基础的。

(二)反功利主义的个人权利论:

功利主义否定先于法律权利的自然权利,以结果和效益来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追求“最大幸福”的观点后演变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上海了个人权利,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个人的权利和社会效益相比,权利第一位。

(三)对经济不平等的辩护:坚持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是个人自由的唯一坚实的基础。个人在先天能力,后天努力和个人动机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为改变市场分配反而会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四)必须限制国家的作用:自由主义一方面承认国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国家是用来保障个人自由的手段,国家必须受限制,不能威胁个人自由。国家是“必要的恶”。新自由主义赞同自由主义但又有不同见解,主张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不是靠国家,而是依靠市民社会。

哈耶克社会福利观:1有限度的保障,大家都能够得到,不是特权,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是为了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最低需要。绝对保障,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是一个人或集团相对于其他人或集团的地位的保障。2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方式,强调要用自由主义的一般性原则来解决社会福利的问题。

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全球化既联合又分化)2.各种全球化观点:全球村的观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现代性的制度扩张的观点;文化全球化的观点;世界体系论的观点。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由各种所谓的全球化趋势构成的;全球化是一个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同时在多重生存领域展开的多层面的过程,它不仅存在于经济、金融、市场、技术、通信和政治的层面,而且也在文化的层面展开;全球化既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冲突的过程;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某些重大负面影响的过程,造成激烈的竞争,不平等、加剧贫困、扩大贫富差距等

全球化对社会福利发展的积极影响

①经济的繁荣为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全球化激发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关注,并使这一问题变成了各国政府必须考虑的政治、道德议题并上升为全球性的话语,进入到社会政治领域;

③全球化的发展对克服市场封闭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对社会福利发展的消极影响

①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化的全球化过程中,全球化的成功总是以牺牲人民的福利为前提;

②全球化是一个贫困与富裕、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过程; ③全球化在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福利网络;

④全球化还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失效,削弱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履行其对人民承担福利责任的能力。

第三条道路提出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1.首先,由于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以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为基准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渐被以解决问题为基准的思考方式代替。

2.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促使全球社会形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跨国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投机、全球不平等和贫困的发展;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人权保护;全球不平等带来的民族和国家、本国人和外来者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冲突日益加深,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日益加剧。

3.再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传统的经济资本主宰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被符号资本为象征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所取代,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4.最后,由于上述变化,建立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的传统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与建立在新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反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和政策,都不能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巨大社会问题和新的社会福利需求。必须要跳出传统福利模式,寻求新的方案,通过改变政治策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去争取公众的支持,重新恢复社会民主主义的形象。

“第三条道路”(政治策略)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归结为三个方面 ①以新左派的面目出现,并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思维将自己区别于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同时又力图纠正新右派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上极端的个人主义、放任自由主义的偏见,以恢复社会民主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感召力。

②通过重构社会民主党或左派的选民基础或社会基础,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划分的变化,克服两极化的对立区分政治力量的偏见,争取中间力量,以扩大社会支持范围,从而将自己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地位。

③以积极的思维思考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用多元化的方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用不同于主张国家干预和实施全面社会福利制度的老社会民主主义与笃信市场调节、强调个人本位的新自由主义的新思路去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从而克服西方社会变革中发生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繁荣。

评价:“第三条道路”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在欧洲和北美帮助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在大选中获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西方社会民主理论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再生,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一方面,吉登斯对“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建构,为当代的欧洲左派坚持其政治立场提供了知识基础,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在当代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建立积极新型的民主国家与积极的公民社会 1.创建合作包容的新型社会 2.改革现有的政党和政治制度 3.培育积极的公民社会

福利思想 篇3

[关键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济贫法

一、社会福利的来源和定义

“社会福利”,一词源于西方,英语为socialwelfare。首选出现在罗斯福总统和邱吉尔首相在1941年拟定的《大西洋宪法》(thefifthofTheAtlanticCharter,calledsocialsecurity)[1]和1945年《联合国宪章》(Article14oftheUnionNationsCharter,calledwelfare)[1]中。然而因为不同国家、地区和时代的福利的情况各不相同,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和内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变而有所不同。在此对比一下古代中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古代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及对比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1.民本主义的福利思想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管子提出的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的福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以及在《管子·五辅》篇指出:“养长者,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2]与《管子·入国》中的言语,都表现管子当时的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

2.大同和均平的福利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的大同思想是以一个人际融合,经济互助的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保障,从幼及老,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都有所养。他在《礼记.礼运篇》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这段话充分证明了当时孔子“大同”的社会福利思想。

3.宗教福利文化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中的教义也表现出浓厚的社会救济思想。比如佛教的慈悲之心,布施之心,和福田思想,(其中的“慈悲”解释为“怜爱”,“怜悯”,“同情”。)成为教徒行事为人的理论指导,也为他们投身于赈灾,救济等社会福利事业奠定了基础。还有“悲田养病”的福利设施;土木救济事业等都是我国古代的宗教福利文化,为以后福利想的传播及发展奠定了基础[4]。

(一)古代西方社会的福利思想

1.古希腊人的社会福利思想

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文学、建筑、戏剧,雕塑许多方面成为古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思想家的著作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广泛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1)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他的主要著作《理想国》中的“共产”制度。他认为解决“贫富悬殊”的方法在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中实行“共产制”,任何人不得拥有私人的财产,人们享有同样的饮食标准等,都表现他“均平富”的福利思想。另外柏拉图也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说明对妇女地位的重视。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他的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中。他认为,《政治学》是从社会和国家福利观的角度不研究人群的“善”的问题,而《伦理学》是从个人的品质和幸福观来研究个人的善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是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力量,通过系统的改良,让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在教育上,他也主张,“公办,平等教育”的思想。

2.古罗马的福利思想

原始的基督教(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所用的教义是《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虽然《旧约》写于公元前,但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年代,到底是何时完成的。原始基督教的社会福利思想包括: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宣扬教徒因基督的订十字架而得“罪”的救赎。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四世纪,原始的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它的福利思想是:强调罪,救赎,忍受苦难,追求来世的幸福。其中在《新约》中,耶稣强调人间的博爱,对儿童的爱和对弟兄姊妹的爱,还包括对敌人的宽容,为你仇人的祈祷等。《新约》包含了大量的平等、博爱、互助,和普遍幸福的社会理想。

3.古代中西福利思想的对比

A.据文字记载的,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的起源早于西方。我国在公元前770年,就有记录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的福利思想。而在西方,最早的记录的社会福利思想是苏格拉底的格言。那是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间。

B.在我国古代孔子强调“大同”社会也与柏拉图的“共产制”极为相似,二者都强调,人人都有衣食所养,有饭吃。但所不同的是,孔子的“大同”一种极为祥和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和人之间没有利益的冲突,物质极为丰富。而在“共产制”的社会中,富人和穷人都吃一样标准的食物,除了君王。显示一种强迫式的,极不愉快的平等世界。

C.我国古代管子的“民本”社会福利思想,也和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阐述的,“幸福是目的”,有相似之处,都是让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是,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对君王的建议,君王要管理好国家,就要以“民”为本。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善”是达到“幸福”的目的条件。而且他也强调:个人的“善”组成了社会的“善”,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D.宗教福利思想的对比。我国的佛教教义的核心一条是普度众生、救世济民,其中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使者。这与基督教教义中,“罪人受洗礼而重生、耶稣订十字架是为了救赎众人”的教义大致相同。再者,佛教教人要有“慈悲”之心,也与基督教中的“博爱”之心相同。所不同的是,佛教中有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而基督教中说的是人死后,要么进天堂,要么入地狱。

总的来说,在古代,人们的社会福利思想还是处在对美好国度的向往,虽有文字表达这种思想,但社会福利还不成熟,也没有系统的、成行的文法和权力执行机构来行驶职能,能使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很好的应用到整个国家。

二.中西方以国家法规条文出现的社会保障法

学界普遍认为近代社会保障法起源于英国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郑功成认为:“国家通过立法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显然应当以1601年的《济贫法》为标志[5]。”所谓法律(law)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定规章、命令条例。它是由立法机关或国家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依据这个概念,那么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社会保障法,应远远早与《济贫法》。

我过古代所出现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

1.秦汉时期社会福利立法记录

在我国古代,如封建社会里,凡是由帝王下诏的条例,任何机构和部门都应该遵循。然而大多数的诏书条例,也是众臣子们共同商议之后,由帝王下詔的颁布执行的。所以从形式上来说,帝王的诏书就被默认为法律。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1),是中央集权调试集中的时期,其相应的法律条文也较战国时期完善。如秦时期的秦律十八种,如《田律》,《军爵律》,《工律》《仓律》等。其中对老幼,妇孺,残疾者都有相对的优待条文。

如上所述,我国秦汉时期,就已经有关于社会福利的法律条文。

2.我国古代的多项社会保障的法律

封建社会的君王,都设有扶贫、赈灾的法律条文,也为救济灾区民众设立专门的官吏实行赈灾。如自汉代耿寿昌创建“常平仓”,唐朝的“义仓(社仓)”,宋朝的“仓储”等制度。这些都是为抵抗自然灾害,抗击饥荒,而进行储备和抚恤。另外,我国古代还有如: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的《明大诰》、《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这种类似于国家宪法里的法律中,甚至已经出现了系统性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性质。

西方的《济贫法》英国1601年,伊莉沙白的《济贫法》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1.《济贫法》产生于的背景:16—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也是英国历史上流民充斥的时代。“圈地运动”,致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无家可归,流落到城市。这极大地充斥着封建制度的维护。1558年伊利莎白女王即位。她认识到有必要用法律的力量来解决流民问题。伊利莎白女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救济穷人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于1601年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6]。

2.《济贫法》的内容及意义

其主要内容为: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通过各教会的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意义:①政府以积极作为的方式,介入福利领域,干预贫困问题,从而部分地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②社会福利和济贫活动摆脱狭隘的地域性,开始走向社会化、国家化[7]。

《济贫法》与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对比

1.从时间上来说,我国的社会福利法,如秦汉时的《律》,封建中期的常平仓,义仓制等都远远早于英国,伊丽莎白的《济贫法》。

2.从救助的对象来说,我国封建时期的赈灾,救济和《济贫法》二者的救助对象都是贫困的民众。所不同的是,社仓、义仓主要救助由于自然祸害而无法基本生活的人,《济贫法》中的贫民,是大量的因失去土地的流民。

3.从实施救助的机构来说,我国的救助大都是通过帝王下诏,号召地方官吏来执行,其中政府担当了所有的责任。《济贫法》也是由政府积极参与,全民动作的方式,来干预贫困问题。

所以,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所形成的法律与《济贫法》都有相似之处。而我国古代在实行救助的事务时,政府的责任明显多于当时的英国。

三.总结

所以,无论从古代中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所出现的时间和被文字所纪录的时间上来说,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都早于古代西方,而且我国古代的福利思想的内容和古代西方福利思想的内容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从周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初步的福利保障制度,如: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周代还有“养疾”即帮助国人消除灾难和疾病的惠政。首先是通过祭祀活动祈求苍天降福于民,保佑国人消灾祛疫。其次是专门设立疫医负责治疗患病的国人[8]。而至今,在西方也很难找出,比有周代更早的文字记载的来说明其当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文字。

我国古代的以法律的形式所出现的社会保障远远早于西方,只不过在我国奴隶和封建社会里,主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人们的思想还缺乏民主的观念,认为帝王下的诏,就是不可违背的法律。而封建社会的固步自封的社会模式,更是让这种社会保障的法律,难以被世界所得知和认同。所以,世界上所认同的则是伊丽莎白的《济贫法》(poorlaw)为最早的社会保障法。然而,就是以文字记载的法典来说,东方,尤其是在我国古代,所出现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所建立的保障制度,以及形成的保障制度的执行体系,都并不比西方所出现和形成的时间晚。

参考文献

[1]Brinkley,DouglasG.;Facey-Crowther,eds.,David(1994).TheAtlanticCharter.Basingstoke,Hampshire,UK:PalgraveMacmillan.

[2]刘华丽,李正男.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J].南昌高专学报,2003,18(1):6-8

[3]Hsiao-TungFei,1946.PeasantryandGentry:AnInterpretationofChineseSocialStructureandItsChange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LII,No.1(July),1-17.

[4]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大明律集解附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6:262.

[6]郭义贵.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论英国社会立法的进程及作用与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9-33.

[7]PSpicker(ed)2010,Theoriginsofmodernwelfare[M].Oxford:PeterLang.

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篇4

一、吉登斯对福利国家弊病的批评

福利国家制度是20世纪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为了安抚民众、稳定社会秩序, 并为恢复经济创造条件, 英国率先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恢复和重建。到1958年, 几乎全部西欧国家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设立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项目和管理机构[1]。随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是福利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福利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齐全, 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保障, 覆盖面宽, 具有普遍性。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保障其公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缩小了贫富差距, 维护了社会稳定, 并以立法的形式体现了社会的团结互助。

然而, 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之后, 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各个福利国家都开始了改革。20世纪90年代, 对福利国家的反思和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应运而兴的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 也在对福利国家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寻求福利国家改革的方向。

吉登斯认为应该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反思:

第一, 福利国家最大的结构性缺陷是提高经济效率与试图实行再分配之间的紧张关系。[2]吉登斯认为, 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没有很有效地减少经济不平等, 没能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 更富裕的团体比更贫穷的团体更容易从福利国家中受益。[3]福利国家实际上成了帮助扩大中产阶级利益的手段。贫困地缓解主要不是通过从富人到穷人的再分配, 而是普遍富裕, 也就是财富的普遍增加, 而经济不平等和两级分化并没有减少。[4]

第二, 福利国家从根本上说是很不民主的。福利国家建立社会政策的主要动机是保护和照顾, 但是它没有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某些类型的福利机构是官僚化的、脱离群众的、没有效率的。[5]

第三, 福利国家导致了道德公害。当人们凭借社会保险的保障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重新界定为之投保的风险时, 道德公害就产生了。吉登斯认为, “与其说是某种形式的福利供给创造了依赖性的文化氛围, 倒不如说是人们理性地利用了福利制度为他们提供的机会”[6], 造成了福利依赖等违反社会政策设计之初衷的不合理结果。

第四, 福利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应该仅仅视为财政危机, 而是风险管理的危机。福利国家在推行社会政策的过程中, 有效地实现了社会保险的普遍化, 分担了人们的风险, 但是这是以假定风险相对稳定地分布在全社会为前提的。吉登斯认为, 大部分福利措施的目的是解决已经发生的事情, 而不是切断事情发生的根源。在反思现代化的时代, 人为风险是不稳定的, 传统的福利国家就不能很好地应付人为风险。

第五, 人们普遍认为福利国家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来源, 而吉登斯认为, 这一问题应当说主要是组织资源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解决当初设想的问题。如财政来源的安排方式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相适应, 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改革福利国家, 应当注意对上述几点弊病的克服。此外, 还有一个在福利国家改革中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风险的转化。

二、后传统社会的风险转化:从外部风险到人为风险

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社会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 人类福利也大大增进, 人类控制和降低了很多类型的风险。传统社会的风险, 例如传染病、自然灾害、失业、贫富分化、生产事故等都得到了控制, 并且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给予保障。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更是为这些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的保障。吉登斯认为, 对于许多典型的风险而言, 后果是能呈现出来的, 因此可以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去推测各种风险。而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后传统社会——吉登斯更愿意将后工业社会称后传统社会, 人类面临的新的风险却不属于这一类, 人们面临的危机和风险与传统福利国家所面临的有所不同, 人们并不具有可以指导自己行动的以往经验。

吉登斯认为福利国家与在传统社会和后传统社会, 人们所面对的风险是不同的。在此, 吉登斯区分了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

外部风险是指“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自然的不确定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7]传统的工业社会, 人们面对的风险都是可预见的、呈现一定时间规律的风险, 如生育、养老;还有一些风险是自然发生的概率性事件, 如工伤、失业、疾病等, 这两种风险都是外部风险, 都能以保险的方法加以解决。

人为风险指的是“我们在以一种反思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行动框架中要积极面对的风险”, 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 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8]吉登斯认为后工业社会人们面临着人为风险, 这种风险难以预料, 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加以解决。

吉登斯认为, 在传统社会, 人们面临的风险大都是外部风险, 福利制度是帮助人们应对这种风险, 而在后传统社会, 人们所面临的是人为风险。风险性质改变了, 传统的福利制度无法有力应对, 于是出现了危机。

三、福利国家改革的方向

吉登斯认为, 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应对新的风险, 必须提倡积极福利。同时, “为了取代‘福利国家’这个概念, 应当提出‘社会投资型国家’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适用于一个推行积极福利政策的社会。”[9]

1、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

吉登斯把传统的福利国家所运行的福利制度称为消极福利, 他认为这种解决外部风险的消极福利无法解决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所面临的人为风险。“福利国家体现的是生产主义、外部风险、传统的家庭分工等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 福利国家失去了原来的基础”。[10]

由此, 吉登斯提出积极福利的理念, 用以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 人们面对人为风险该如何应对, 福利国家, 或者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该朝向何方。“我们应当倡导一种积极的福利, 公民个人和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也应当为这种福利做出贡献, 而且, 他还有助于财富的创造。”“它关乎到人的幸福。”[11]

传统社会的消极福利与吉登斯提倡的积极福利有许多不同。传统的福利政策主要是根据外部风险组织起来的, 用来解决已经发生的事, 具有被动性, 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的重新分配, 其目标是维持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使人不至于因遭遇风险而陷入生存危机, 因此被称为消极的福利政策。可见传统福利政策的目标是维护人的生存, 其手段是外在的物质或现金给付;而积极的福利主要不是为了对付贫困, 而是强调自我实现和责任。其目标是推动人的发展, 其手段是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传统的福利政策对外部风险采取事后风险分配制, 而积极福利对人为风险采取“事先预防"的方法, 即在风险出现或可能出现时, 采取防范措施。

吉登斯所倡导的积极福利有如下特征:

第一, 积极福利的目标是培养“自发地带有目的的自我”。自发地带有目的的自我不刻意回避风险或者设想“其他人会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会积极地面对风险;

第二, 积极福利的实施通常要求国家的干预, 但不能完全限制在国家范围之内, 需要国际的甚至全球范围的合作。如, 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来改善健康情况的措施, 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第三, 积极福利应当体现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减小风险或者保护人们免受风险影响;它还意味着利用风险的积极而富有活力的方面, 并为风险承担提供必要的资源”;

第四, 实施积极福利的理想政府的目的应该是鼓励人们追求幸福, 而且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应该以此来界定。幸福的实现是由安全 (心灵和肉体上的) 、自尊、自我实现的机会以及爱的能力推动的。如果幸福被普遍化了, 并且不威胁到别人, 那么它就是一种积极的追求。福利制度的建设应当注重在保障人的生存的前提下, 为人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条件。

2、构建社会投资型国家

吉登斯不仅提倡以积极福利取代传统福利国家的消极福利, 还认为应当在一个提倡积极福利的国家构建社会投资型国家, 来取代传统的福利国家。社会投资型国家的建构有如下要点:

第一, 提倡无责任即无权利的原则

无责任即无权利是建构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最基本的原则。吉登斯认为, 我们必须采取比过去几代人更为积极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还要更加积极地认同我们所采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我们必须找到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之间的新的平衡。[12]超越构想的总目标是帮助公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些变革是: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变, 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超越构想试图寻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一种对于权利和义务的重新定义。[13]

无责任即无权利这一原则反对传统福利制度中把福利视为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权利要求的观念, 主张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在福利不断增加的同时, 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应当不断延伸。而且每一个公民仅仅具有对社会负责的意识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具备对社会及个人负责的手段和技能。比如, 一个失业的人, 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同时, 应当履行主动寻找工作的义务并争取获得胜任新工作的技能。因此, 主动的、负责任的个人是新福利政策的核心所在。为此, 积极的福利政策十分注重教育和培训, 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培养负责任的个人这一目标的最积极、最经济的手段, 是促使一部分人, 特别是年轻人从“依赖福利”走向“工作福利”的桥梁。

第二, 提倡“包容性”的平等

传统平等观所定义的平等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具有相同的地位。在吉登斯看来, 这种平等观是一种静态的、僵化的平等观。吉登斯把平等定义为“包容性”, 而把不平等定义为“排斥性”, 从社会排斥和社会包容的涵义上来理解平等。“包容性”意味着公民资格, 意味着一个社会所有成员不仅在形式上,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拥有民事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相应的义务, 还意味着机会以及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14]。不平等意味着“排斥性”, “是把属于某些群体的人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的机制”[15], 即缺乏社会“准入”资格, 意味着不可获得的权利和机会, 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从这种对平等的新释义中可以看到, 平等不再单纯是一种空间位置, 而是社会准入的权利, 不论这种准入是在社会哪个方位, 其更深的涵义是体现了人的发展和实现的机会获得问题。“一个包容的社会必须为那些不能工作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所需, 同时还必须为人们提供出多样性的生活目标。”[16]

第三, 强调人力投资

为了促使国民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并提供自我实现的条件, 社会投资型国家应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商投资, 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17]。福利国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支出”, 还应该意味着积极进行“培训和教育性的社会投资”。放到失业者身上, 资金支持的重点就不再是简单地发放救济金, 提供失业保障, 而是促使当事人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 提高就业能力, 为接受新工作或冒险进行新创业作好准备。放到大众身上, 就是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 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素质。这既是经济特别是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有助于消除因知识多寡产生的新的不平等, 有助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转变。可见, 超越构想的人力投资政策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整体人民素质的一种战略性选择。

第四, 积极利用风险

吉登斯认为, 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意味着保护人们免受风险的影响, 还意味着把风险看作是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是改变自我、创造机会、丰富生活的资源。风险管理鼓励人们不依赖福利救济, 已主动精神去工作。吉登斯指出, “风险不只是某种需要进行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的负面现象;它同时也是从传统和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一个社会中充满动力的规则”。“机会与创新是风险的积极一方。”“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 但也需要具有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18]

四、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社会政策改革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吉登斯的福利思想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改变福利观念, 加强责任意识。

改革开放以前, 个人出资进行风险抵御的意识很淡;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各种制度都在改革过程中尚未完善, 所以下岗、贫富差距的拉大等问题, 又使人们感觉个人要更多地承担抵御风险的责任, 也让很多人处于没有保障的状态中。超越构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责任与权利的平衡, 政府与个人都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个人不能依赖于政府, 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 而政府也要为人们提供教育和工作的机会, 以促进个人承担责任的能力。

第二, 调整投资方向, 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

积极福利提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增加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 将终身教育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各种风向的根本手段。我国也应该根据改革的实际情况, 将投资的方向有扶贫、济困转移到教育和职业培训上来。给人们提供更多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各种技能, 使之能够很好地应对在各种社会问题和生活。

第三, 注重风险管理, 培养自强意识。

在吉登斯看来, 风险已经不再是消极的生活危机, 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机会。在风险面前, 人们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的福利和保障, 而是应该增加自强意识, 利用风险所提供的机会, 积极寻求和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

在全球化时代, 每个国家都在调整自己以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自身有很多需要改革和正在改革的结构性、制度性等问题, 同时处在全球化时代, 我们更要面临全球化给我国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冲击, 所以积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特点的制度安排, 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各项改革, 并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摘要:福利国家制度是20世纪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对保障其公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 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20世纪90年代, 在福利国家危机重重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第三条道路”思潮应运而生。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这一思潮的倡导者。他分析了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 区分了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 并指出福利国家改革的方向, 即倡导积极福利, 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

关键词:吉登斯,社会福利,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型国家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惠斌, 杨雪冬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宏.从消极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探索新福利制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67, (1) , 2001

[5]臧秀玲.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改革的新探索.社会科学, 2004, (8)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复习 篇5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5×4=20%)

二、简答题(5×8=40%)

三、论述题(1×20=20%)

四、材料题(1×20=20%)【考试时间】120分钟 【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题]

1、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2、功利主义:一种行为的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带来的快乐,恶则是指它能给人带来的痛苦。

3、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暂时的技术或结构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5、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它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

6、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新增加的每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7、职业福利:职业福利是指以职业为基础的货币工资以外的各种福利提供。

8、社会权利:社会权利是指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财富,并且根据社会中的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

9、帕累托改进: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

10、帕累托最优:根据“帕累托改进”的标准,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即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简答题、论述题]

1、柏拉图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 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整体主义福利观。这种福利观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维护等级制度,突出地强调了国家整体利益与人民生活幸福的一致性。

2、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 亚里士多德站在中产阶级自由平民的立场,反对财产共有制,主张财产私有制,反对专制,主张法制,并认为国家应该帮助人民实现生活幸福。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特征

 1.人道主义思想  2.公民权利观念  3.福利国家

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二)问题特征

 1.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以公民权利的政治理念为核心,把社会福利当作实现人的权利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社会福利的实施缩小贫富差别,维护社会的平等与正义。

 2.围绕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

 3.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

(三)理论特征

 1.意识形态性。

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4、马克思的社会福利主张:

 1.为防止各种不幸事故与灾变带来的后果,一般应该建立后备基金,这种后备基金来源于社会总产品。

 2.要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福利服务。

 3.社会福利基金等的扣除数额应该与经济发展状况保持协调。

 4.有工作能力的劳动者必须为失去工作能力者或者还没有工作能力者的生活福利提供一定的劳动。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及评价:

(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

 15~17世纪——重商主义时代

 人们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商业关系上,并且把商业看作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而对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则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

 17~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

 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7世纪威廉·配第;18世纪亚当·斯密;19世纪大卫·李嘉图

(二)威廉·配第的主要福利思想

 确立最低工资。

 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 实施社会救济和保险。

(三)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 以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 强调整体幸福。

 主张社会有责任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实行最低工资以保护劳动者。 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

(四)大卫·李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

 国家的职能应该是保护私有财产,革新政治和发展教育。

 但是,必须严格限制国家职能,不能使之成为凌驾于市场社会之上的超级力量。

 要严格限制政府的规模,建立一个廉价和节约的政府,把最多的钱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为扩大生产积累更多的资本。

(五)马尔萨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 认为在“人口法则”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从而引起失业和贫困。

 人口法则

 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人口增长以几何模式增长,生活资料的增长以代数模式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范围时,就必然出现贫困。

 提倡实施积极救助,主张通过增加劳动机会摆脱贫困。

(六)西斯蒙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 认为人口过剩是由于“机器排挤人”造成的,是一种相对过剩,为了避免这种人口过剩,就要阻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主张经济干预主义。

 主张实行劳动立法并建立劳动保险制度,保护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幸福。 主张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防止富人剥削原属穷人的大部分财产。

(七)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评价 1.积极方面

 强调最低工资必须保障工人及其家庭的基本需要,看到了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意义;  主张建立“守夜人”式的国家,尽量减少政府机构和行政环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民财富。2.消极方面

 把社会福利的发展同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增加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经济增长优先于社会福利,要靠自由竞争和财富积累来带动社会福利的增加,而不是将社会平等和正义放到优先的位置。

 不是将社会福利看作是发展人的幸福的手段,而是仅仅看作维持必要的劳动力供应,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措施,因而生产第一,福利第二就成为他们基本的理论政策的立足点,并且可以为了生产和自由放任主义的原则而牺牲社会福利。3.历史地位

 首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懒惰和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

 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是西方现代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开端,对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福利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约翰·穆勒的思想:

(一)有限自由的思想

 穆勒一方面强调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所拥有的充分自由,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由的有限性,认为个人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

 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协调,当冲突不可避免时,应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重。

(二)有限政府干预的思想

 “除非政府干预能带来很大便利,否则便决不允许政府进行干预。”  穆勒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政府干预做了区分:

 命令式政府干预

 这种干预是对个人自由加以限制,政府可以禁止所有人做某些事情,或规定没有它的允许就不能做某些事情;也可以规定所有人必须做某些事情,或规定必须以某种方式做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 非命令式政府干预

 政府不发布命令或法令,而是给予劝告和传播信息,或者政府允许个人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具有普遍利益的目标,但并不是把事情完全交给个人去做,同时也设立自己的机构做同样的事情。

 反对政府干预的理由:

 政府干预本身是强制性的,课征用于进行干预所需的税款也是强制性的;

 实施政府干预必然增加政府职能,每增加一项政府职能,都会增加一项政府权力和影响;  政府干预的实施和政府职能的增加,会增加政府的工作和责任;  私人经营因为对所经营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利害关系因而效率更高;  反对政府干预可以使人民养成共同行动的习惯。 不适用政府不干预原则的几种情况:

 初等教育  社会弱势群体  永久性契约  规定劳动时间  利他行为

 公益服务与社会事务

(三)有限的社会救助

 穆勒不赞成自然竞争的生活状态,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社会应该对贫困人口实行救助。

 “不管我们如何看待道德原则和社会团结的基础,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是应该互相帮助的,穷人更是需要帮助,而最需要帮助的人则是正在挨饿的人。所以,由贫穷提出的给予帮助的要求,显然最有充分理由通过社会组织来救济亟待救济的人。”

 穆勒还指出,对穷人提供的帮助如果不注意方式和程度,那就会造成有害的结果。

 “不管提供何种帮助,都必须考虑到两种结果:一种是帮助本身的结果,另一种是依赖帮助的结果。前者一般是有益的,后者则大都是有害的,养成依赖他人帮助的习惯是有害的,而最为有害的就是在生活资料上依赖他人帮助。不幸的是,人们最容易养成这种习惯。”

 穆勒认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给予必要帮助而又尽量不使个人过分依赖这种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实施有限救助,尤其是以不损害个人自助精神和自立意识为界限。同时,要对穷人进行划分,实行有差别的救助。

7、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 由于社会民主主义者对政治民主的追求,通过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努力,积极推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 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在社会福利思想中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来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

 最突出的影响是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新自由主义和福利国家的困境:(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 福利支出增速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 失业率增高  人口老龄化  单亲贫困家庭增多

9、哈耶克的思想:

(一)有限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

 有限的保障

 是为了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即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最低需要,也是在市场体系之外对市场体系的补充。 是一个最低限度的收入的保障。

 是大家都能够获得的,因而,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 绝对的保障

 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是一个人或集团与其他人或集团相比较的相对地位的保障。 是一个人被认为应有的特定收入的保障。

 在自由社会里,这种绝对的保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得到,也不应该把它当做特权给予任何人。

(二)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方式

 哈耶克强调提供保障的方式要尽可能地符合如下的自由主义原则:

 政府的非强制性  利用竞争机制  尽可能少的收入再分配

10、负所得税的优点:(弗氏认为实行负所得税的优点)

 可以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

 将贫穷的人当做认真尽责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作无能的、受国家保护的人来对待。 使穷人有自助的动力。

 可以避免官僚主义、腐败等丑恶现象。

11、新社会民主主义主张的积极的福利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首先是一个全面摆脱生产主义的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是一个把克服人为风险、鼓励人们发挥能动性当作实现人的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的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也是强调责任和权利相统一、鼓励人们参与的社会。

 积极的福利社会是一个积极解决“集体厄运”、促进全球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2、高夫提出的导致社会开支上升的因素:

 社会服务成本上升。 人口结构的改变。 新的服务项目出现。 社会需求的增长。[材料分析题] 中国各个阶段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 民本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福利的政治理念基础。

 仁爱精神与仁政理念: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伦理基础  大同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理想基础  整体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价值目标  孝道: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家庭伦理基础

2、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 受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 社会主义理想与福利现实主义的结合 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

 社会主义的国家福利理论  家庭保障责任和社会互助精神

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理论  社会分配中“必要扣除”理论

平等主义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公平观和社会主义福利分配理论  自力更生与无私奉献的理想境界 3、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判断  关于社会平等的价值倾向  整体主义与个人责任观念的变化  关于社会福利主体和对象的观念  关于社会福利运行机制观念的变化

4、当前我国社会福利思想要点

 以民生事业为基础的社会建设理论  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

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福利责任主体思想  以人为本、人和社会协调的社会福利目标 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方向

动物福利应该需要什么福利 篇6

动物福利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1822年,英国国会议员Richard Martin在议会倡议设立草案,认为基于人类的慈善仁慈之心,应当禁止虐待马牛羊。他参与创建了英国反虐待动物协会,这个协会不久被英国王室所认可,被授予“皇家”称号。到了20世纪,现代动物福利者遍布西方各地,动物福利的理念广为传播,许多国家对动物福利进行了立法。

2、动物的“五大自由”

概括地说,动物福利就是保障动物免遭不必要的折磨和虐待,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

1965年英国政府为回应动物福利主义者的要求,委任一个委员会对动物福利进行调查,该委员会认为动物都有渴求“转身、弄干身体、起立、躺下和伸展四肢”的自由,其后更確立动物福利的“五大自由”: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无恐惧和悲伤感和表达天性的自由。这五大自由已经成了动物福利主义者普遍认同的“国际标准”。

3、关于动物的国家立法概况

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对动物福利基本上进行了立法保障。亚洲的新加坡、台湾及香港等地区也先后出台了动物福利的法规。但是很多激进的动物权利主义者,对此并不买账,常常对一些小事反应强烈。

极端的动物权利主义者,反对一切动物实验。2007年牛津大学筹建了一个医学研究实验室,无法避免要进行动物实验。2010年见诸报端的《反虐待动物法》专家意见稿规定,违法食用犬、猫或者销售犬、猫肉,将对个人处5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并责令具结悔过。目前,这部法律尚未通过实行。

美国联邦关于动物的法律叫Animal Welfare Act,对如何对待动物有详细规定,依据的原则是前述的动物五大自由。道德适用于人类,不能套用于动物,但人类的文明要从对待动物的道德开始,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源。

福利思想 篇7

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集中体现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当时德意志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工业化过程正在进行,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不断发展, 而德国资产阶级政府开始酝酿社会改革以防止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德国工人阶级政党各派在实现合并的过程中, 其基本主张与政策方针开始发生变化, 表现在对社会改革与资产阶级社会立法无原则地赞成和向往方面。马克思就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对德国工人党实现合并的纲领的批判, 阐述了关于社会福利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指出:社会总产品不能不折不扣平等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 应从中扣除部分。即第一, 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所需要的费用;第二, 用以扩大生产的附加部分;第三, 为预防不行事故、自然灾害等而用来保险的后备基金或者保险基金。马克思说, 做出这种折扣是必要的, 至于如何划定其比例, 要根据生产资料和集体的力量 (即企业的实力) 按概率扣除。“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根据公平原则来扣除”。在这里, 马克思将收入分配原则中的公平原则理解为公平。毫无疑问, 这种主张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福利服务的观点。他指出, 在扣除上述三个方面所需要的生产消费资料部分以外, 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才能成为消费资料。但是, 在对这部分消费资料进行个人分配之前, 还必须从中首先扣除下列三项费用:第一, 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 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如学校和各种保健设施等;第三,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 社会福利基金等的扣除数额应该与经济发展状况保持协调。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社会后备基金和保险金, “在经济上是必须的, 至于扣除多少, 应当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同时, 马克思还指出, 社会福利费用尽管来源于生产者的劳动创造的财富, 它“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

针对哥达纲领提出的“限制妇女劳动和禁止童工”的主张, 马克思指出, “如果限制妇女劳动指的是劳动日的长短和工间休息等等, 那么劳动日的正常化就应当已经包括了这个问题;否则, 限制妇女劳动就意味着在那些对妇女身体特别有害或者对女性不道德的劳动部门中禁止妇女劳动。如果指的就是这样, 那就应当加以说明。”马克思指出, 禁止童工在这里必须指出年龄界限, 普通禁止童工是和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 实行这一措施甚至是反对的, 因为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实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二、恩格斯的社会福利主张

恩格斯同样十分关注社会福利问题。早在1847年10月, 恩格斯就在其重要论著《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了废除私有制的12项建议和主张, 这些建议和主张后来被概括为10个方面, 作为工人阶级完成废除私有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写进了《共产党宣言》之中。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的与社会福利问题相关的重要主张包括:一是组织劳动者或者让无产者在国家的田庄、工厂、作坊中工作, 这样就会消除工人之间的相互竞争, 并迫使厂主所付出的工资与国家所付出的工资一样高;二是直到私有制度完全废除时为止, 对社会的一切成员实行义务劳动制;三是所有的儿童, 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 由国家机关公费教育, 并将教育与工厂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在国有土地上建立房屋, 作为公民的公共住宅;五是拆毁一切不合卫生条件的、建筑状况很差的住宅和街道。可见, 恩格斯所提出的上述社会福利项目已经涉及工人阶级就业、教育、儿童关怀、住房与公共卫生等许多方面。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 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重要目的之一, 是促进工人阶级共同福利的发展。他指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 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 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以及城乡的融合,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

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目的之一, 也是建立真正的为全社会所有的福利。恩格斯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 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 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基础。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 这种基金都是特权阶级的财产……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将把这种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 即全部原料、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 并且将它们转变给全社会作为公共财产, 这样才真正把它们变成社会的基金。”

三、列宁的社会福利思想

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的当晚, 就发表施政纲领, 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列为重要内容, 并积极实施党的社会福利的最低纲领, 通过一系列法律、法令, 成立实施社会福利的专门机构, 并号召党和人民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 研究解决社会福利问题。

列宁指出,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使人们在劳动面前获得了平等的权利。但是按劳分配这一平等的权利, “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 它同任何权利一样, 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因为, 人是不同等的, 有的强些, 有的弱些;有的结了婚, 有的没有结婚;有的子女多些, 有的子女少些, 以及其他等等。这样, 付出同等的劳动, 所获得的消费品却不同等, “而不同就是不公乎。”按劳分配就是消费品分配中“仍然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为弥补这种不公平现象, 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拿出一部分财富用做社会福利。所以, 列宁得出结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必须从消费品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管理费以及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等的基金, ”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分配原则之一。

列宁指出, 单靠热情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 还要从物质利益上关心, 才能激发人民长久的革命热情和战斗意志。所以列宁十月革命后采取的重大措施就是于1917年10月29日 (俄历) 发布《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的法令, 1919年3月16日发布《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 3月22日发布俄共 (布) 关于《劳动保护和社会保证纲领》等, 使俄国劳动人民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们都获得物质生活的改善与保证。列宁认为,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 是“关系到共和国生死存亡的问题。”他说:“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 第一个任务就是拯救劳动者, ”“如果我们能拯毅工人, 熬过这几年, 我们就能拯救国家、社会和社会主义。”为此, 必须想方设法, 在可能的前提下改善一下工人的生活状况, 以激励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解放的重要尺度。对社会主义来说, 不仅要使妇女获得法律上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而且在实际上拥有平等的地位。列宁认为,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 使妇女从烦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才能使妇女得到根本解放。他在1919年说:“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的、毫不华丽的、毫不夸张、毫不显眼的设施, 在实际上能够解放妇女, 减少和消除她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上同男子的不平等。”

列宁继承马克思的思想, 提出了“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的论断。十月革命后, 列宁进一步强调实行“国家对保险事业的垄断。”这为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福利指出了方向。

四、斯大林的社会福利思想

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中指出保障公民的休息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社会福利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体现在农业上实行合作化, 分配制度上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得到加速发展, 国民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的福利制度建立, 保障了绝大多数人的公平、正义。斯大林时代,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苏联成为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一个提倡共产主义新思想、新道德、人人基本平等的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

斯大林的社会福利思想体现在他的平等观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 斯大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不是要缩减个人需要, 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 不是要限制和拒绝满足这些需要, 而是要全面地充分地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民的需要。这充分展现了斯大林的社会福利思想。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第2卷

[2].[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4卷

[3].[德]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1975, 第1、3卷

[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2000

[5].[德]马克思;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人民出版社, 1996

[6].[德]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 1997

福利思想 篇8

就我国现实状况来看, “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对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其中“功利主义”的核心观念达到“最大的善”, 通过牺牲小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利益, 也就是“最大的善”, 这个我们结合现实去分析, 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再分配手段, 初次分配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国通过税收等国家强制手段向收入更高的人征税, 再利用再分配的手段将实现大多人幸福的结果。这样的社会福利思想对于任何一个存在收入差距的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等都是有帮助的。

一、相关名词

( 一) 社会改革

社会改革, 依一定目标对社会体系进行变革的社会运动。它包括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社会改革的途径可能是自上而下、也可能自下而上地进行。

本文包含的社会改革是指对社会进行改良, 而且这种改良是自上而下的途径。通过国家税收政策调节, 结合再分配手段以达到“最大的善”。

( 二) 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定义: 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 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 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思想, 是基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多元性、明显的流派性、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指导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观念。

( 三)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又称“功用主义”。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 ( Utilitarianism) 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 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 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 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 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 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 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 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密尔认为: 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 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边沁认为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说或伦理学派, 是指将功利当作道德标准的思想理论, 它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原则。

( 四)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 以国家为主体, 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 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 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 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 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 保持社会安定, 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指的就是法律和规定的改革和发展, 法律和法规的变动内容是什么? 就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筹集资金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 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促进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即是通过再分配实现。

功利主义在福利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功利主义指导着福利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为福利体系找到稳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功利主义要求国家积极地行使人民所授予的权力, 以弥补市场在福利供给方面的不足, 要为保障社会运转和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各种制度和物质支持。

二、略观“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进, 人们对其的期望变化, 其表达的核心也在发生变化, 有上述提到的边沁功利主义行为和准则功利主义的变化, 它正在悄悄地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

道德的唯效果论忽视了道德对人的自我教育功效。

边沁没有注意到快乐的质差。这个在密尔那里得到了解决。

狭隘的目的论和将财产上的平等与平均财产等同起来的错误性。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仍然是个人主义。边沁更没有能够正确回答“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当如何处理”的问题。但是后期的罗尔斯《正义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而今天结合具体实际来看, 我认为功利主义是针对整个社会整体来说的, 结合上述的优点并且避免其缺点来看, 功利主义应是促进社会进步、激励人奋斗、不以粗鲁破坏单个人利益等才是今天的功利主义。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发展是一个过程, 在特定的时期可能由于时代特点这一种思想会具某一种特点, 而发展到另一个时间段时人们发现它好像有些地方不是很恰当, 对它进行修改等等一系列行为。但是这些都不能更改这个思想最初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它的发展看到, 它的核心一直都在: 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是功利主义发展今天, 并不是只顾追求最大数人的幸福, 它是以另一种方式再去追求最大数人的幸福, 例如现在各个福利国家或者非福利国家实行的国家再分配功能, 通过强制收入稍高的人缴纳更多的税收来实现。

它是一个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思想, 它的思想核心满足大多数人对美好社会的展望。若是牺牲小小范围、少少人的利益就能获得较大范围、较多人的利益, 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说工厂倒闭是必然现象, 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那么一种思想的发展刚好是相反现象, 它是延续的, 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三、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功利主义原则: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每个人只能被作为一个人, 没有人可以被作为两个或更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每个人都要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每个人占的比例是同一的。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和借鉴功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为穷人得到救济提供了依据。每一个人都要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那么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应该有区别。具体到低保, 北京城市低保标准2015 年1 月, 城市低保标准从家庭月人均580 元调整为650 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从家庭月人均460 元调整为560 元。此次农村低保上涨幅度超过城市, 经过调整后, 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86% 。三亚城市低保每月多少钱? 2015 年1 月起, 三亚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从原来440 元/月提高至480 元/月, 农村低保标准从原来360 元/月提高至400 元/月。甘肃省城市低保标准, 2015 年3 月1 日, 全省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将由去年的每人每月300 元提高到345 元, 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59元提高到298 元。农村低保一类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将达到205 元, 二类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将达到160 元。

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虽然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 同时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基础设施、教育、住房等领域都存在着明显差距。

总之, 功利主义思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最大的善”的观点。社会保障不就是通过再分配实现最大数人的幸福的终极目标吗!

四、小结与反思

功利主义中福利最大化的就是每一个幸福与共同幸福的结合。这个将其牺牲少部分人幸福以达到最大多数人幸福的牺牲程度和获得程度进行比较, 如果获得多过牺牲, 那么就是行动就是可行的。

功利主义当中包含了快乐和痛苦可以量化, 其简单加总用来衡量是不是正的快乐, 通过这个办法去衡量好与坏。虽然简单加总看似很不科学, 但是在没有任何可以衡量正的快乐的方法之前, 功利主义的支持者们提出的这个办法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它能帮助我们衡量一个人快乐与否。

当然, 这当中包括了, 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去牺牲少部分人的或者一个人的幸福是不是道德的呢? 就像那个通过看狮子与人搏斗的那些人获得的快乐和与狮子搏斗那个人获得的痛苦计算一样, 但是我们有法律, 可以通过法律进行约束和控制, 尽量避免因为要获得较大多数人的快乐而毫不顾忌、以牺牲或者以让少部分人或者一个人获得痛苦而言。

笔者比较赞同当中体现的再分配原则, 虽然通过各种控制, 人们获得工作的机会等等是相同的, 但是人的能力有大小, 同时社会也要发展, 国家, 小到一个团体他们都是希望自己的经济报酬高、效率更加高, 所以这就造成能力大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报酬, 能力低拿到较低的报酬。罗尔斯的《正义论》论述道机会是均等的, 也就是开始是均等的, 但是能力不均等, 导致结果不均等, 所以我们就得进行再次分配, 以让差距不是很大, 让最大多数人幸福, 达到“最大的善”。

摘要:文章主要以边沁对功利主义的理解以及后来的学者穆勒对功利主义的理解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石。本文主要概述了古典功利主义的形成过程, 功利主义的概念, 人们对功利主义的态度, 笔者对功利主义的看法, 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再分配,最大的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边沁.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2-1.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6.

[3]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5.

[5]罗俊丽.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比较研究[J].兰州学刊, 2008 (3) .

[6]张立林.西季威克直觉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7]龚群.论斯马特的行动功利主义[J].齐鲁学刊, 2003 (2) .

[8]田秋香.论布兰特规则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J].华人时刊, 2014 (9)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10.

[10]白春雨.穆勒功利主义社会观对中国社会的考察[J].社会科学家, 2012 (4) .

[11]焦力军.西方福利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 2010 (02) .

福利思想 篇9

关键词:庇古,政府干预,社会福利

1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而庇古在50年前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他认识到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过多的资源用于现在的服务,而将过少的资源用于未来的服务,人们为了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所采用的手段,对未来而言,破坏的远比的到的要多。某种自然资源很丰裕,一代人获取资源时虽然看似没有破坏现实资源,但实际上,对于未来的后世,却可能变得稀缺,甚至造成损害,因此,政府必须要干预,来控制这种趋势。这说明,庇古已经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期望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达到可持续发展。

2关于外部性问题及“庇古税”

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时,附带地向第三方提供了服务或造成了损害,却无法向第三方索取报酬或给予补偿,这就是外部性,向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是正的外部性,给第三方造成的损害是负的外部性。对于此,庇古还举出了相应的例子,比如,灯塔产生的利益,可以为许多船只所享受,但却无法向大多数船收费,投资造林对气候产生有利影响,也无法收取费用,负外部性的例子包括,土地占有者禁猎可能导致野兔蹂躏邻居的土地,在某块地皮上投资建厂,污染及噪音也会破坏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于这些问题,市场机制是无法自发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也就是由政府干预。庇古想到的政府干预的方法就是“税收和津贴”,对于造成负外部性的生产者,由政府制定政策限制其生产,并对其课以重税,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者,则由政府给予补贴,鼓励这种行为。这就是后来被广泛应用的“庇古税”。

3收入均等化的思想

庇古认为,在国民所得的分配过程中,应该将富人的财富转移给穷人,增加穷人的绝对份额,进而增进整体经济福利,这是一种收入均等化的思想。这实际上修正了古典经济学“只要机会平等,就是公平”的观点,提出了机会均等,还要分配结果均等的公平观。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天赋欠佳,这是优胜劣汰,政府不应当对他们给予帮助,而庇古却声称要用经济学“作为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要制止环绕在我们的贫穷和肮脏、富有的家庭有害的奢侈,以及笼罩在许多穷困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等罪恶”这种思想在道德层面上具有进步意义,并且也为调节资产阶级矛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对欧洲福利国家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

4庇古政府干预思想对我国增进社会福利的启示

4.1建立地区间资源补偿机制,增进落后地区福利

根据庇古的外部性原理,现实中存在着外部经济或者外部不经济,这就需要政府干预,进行资源配置,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以及“西气东输”工程,都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调配,资源输入地得到了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资源输出地损失了资源,与此同时,可能也承受了因此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比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为保护资源而损失的经济利益等。而较为普遍的情况是,资源输出地都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资源输入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资源的丧失必须得到补偿,才能增进落后地区的福利。因此作为受益方,必须对受损方给予补偿,且这种补偿不能是一次性的而应该是长期而稳定的。这就需要由政府干预,建立起地区间的资源补偿机制,以便调整相关利益各方生态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促进城乡间、地区间和群体间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2尽快出台工资条例,保障工资的公平、公正

目前,我国工资水平方面存在严重的地区和行业差距,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为66115元,最低的黑龙江省27735元,最高最低之比为2.38∶1。这种不合理的工资差距不仅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通过各种政策,调整地区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保障工资在的公平公正。庇古认为政府应当干预不同地区、行业的工资,最低工时以及工资率的浮动。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工资条例,当下,应当尽快出台对象涵盖所有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条例,以确保设定最低工资、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以及同工同酬能够尽快实现,保障我国职工工资的公平、公正。

4.3唤醒富人的公益精神,加大强制性转移的力度

2014年,中国的亿万富豪总人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当代中国富人对慈善的贡献却与这个排名相去甚远。国外富人大笔捐款的行为比比皆是,而国内的富人海外奢侈消费,在全世界到处购置豪宅,却很少有富人将自己的财富大量捐献,不但如此,据调查,目前中国超过五成的富人考虑移民,这说明,富人对国家不认同和缺乏公共责任意识,富人缺位慈善事业也就不难理解。在这种现状之下,政府应当做的,首先是唤醒富人的公益精神,使富人能够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其次要加大强制性转移的力度。国外富人将几乎所有的财富捐献出去,实际上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税负,国外富人的税负很重,特别是遗产税,最高的达到了55%,与其交税给国家,不如捐赠给慈善事业。而相比而言,我国富人的税负很轻,所以应当加大富人所得税及遗产税的税率,这样一方面能够强制转移富人的财富,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富人的公共责任心和公益精神的养成。

参考文献

福利思想 篇10

近日, 神马福利CEO刘洪飞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不是对面坐着一个谈笑风生的青年人, 记者很难将IT、广告、作家这些词汇都联想在一起, 而刘洪飞正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又乐观豁达的青年企业家。作为一个理工男, 刘洪飞有着缜密的逻辑性思维;而作为一个企业家, 他又有着谦虚与务实的精神。在精神需求逐渐增强的今天, 刘洪飞本着“传递福利, 分享真诚”的主旨, 用自己独特的创意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充满惊喜与幸福的购物平台。

《现代企业文化》:我们了解到您曾经写过《风投大败局》《华为王朝》等多部作品, 那么您是比较喜欢自己作家的身份还是企业家的身份?

刘洪飞:我所写的都是些财经类的作品, 因为毕业之后一直在努力工作, 有一段时间就觉得脑子比较空, 有些格局打不开, 就以作家的身份去接触一些企业家, 通过跟他们沟通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自己也经常看一些报道新闻之类, 但我觉得这样不能彻底了解他们, 因为企业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更多的是去想公司需要我说什么, 跟与作家沟通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之前我做项目的时候最想知道的是他们是怎么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 或者在他们像我一样大的时候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所以我会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书里读不到的东西, 然后再以读者能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当然读者所感受到的跟我所感受到的一定是不同的。写书只是我的一种学习途径, 如果说写书是整理方法论的过程, 那么做企业就是一个验证方法论是否正确的过程, 实践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现代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下的青年企业家, 您觉得自己身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品质?

刘洪飞:我觉得我有一颗躁动的“不安分”的心, 可能青春期还没过, 还有做好一件事的勇气和决心。什么事情我都会想去尝试一下, 不安于现状, 有想去拼搏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不会去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包括朋友亲人和消费者等等, 如果不小心错了也会马上弥补, 诚恳面对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这是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有的最基本的责任心。同时我自身对经营有一种基本能力, 都是工作这些年打下的基础, 可以通过分析整合数据来使企业更好地运营。

我在过去写书的过程中从很多企业家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 现在正在进行实践。第一个是从华为总裁任正非身上学到的, 要合理分配利润, 我们要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保证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合作者的利益。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激励制度的竞争, 好的激励制度可以解决人才的缺失。同时要抓住关键点, 而不是去关注一些非决定性的因素, 比如考勤, 我们要相信无论是中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员工, 他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原则, 他们都应该知道自己怎样才能把本职的工作做的出色, 不然也不会成为我们的一员, 而对于这些人考勤制度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了。我们不能拿着绳子来绑着大家、强迫他们去工作, 而是应该从主观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乐于工作、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公司除了一些特殊的部门比如客服以外, 上班时间都是比较自由的, 只要能保证完成自己的工作可以随意一些。我认为这也是对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员工的一种尊重, 要相信他们不是为了你去工作, 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华为比较推崇狼性文化, 但就我自己而言, 我认为狼性文化主要用于相对熟悉的员工身上, 但首先要以身作则, 我是一个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会要求别人跟我一起去拼搏的人, 我一定要做那个“头狼”, 而不是单纯地看着别人去为我卖命, 所以一个企业里最辛苦的一般都是最顶层的那个人。

第二个是百度总裁张亚勤, 他很提倡压强策略, 可以断绝一切干扰花几个月的时间单独去解决一个问题, 他有一种不把困难当做困难的勇气, 这是我比较敬佩的一方面。

第三个是从分众传媒CEO江南春身上学到的, 永远都要站在第一线。江南春是一个乐于自己去做销售工作的人, 他认为如果有一天自己不接触广告客户了, 他就无法清楚地知道广告商都在想什么, 不了解市场就永远无法做出与市场相符合的调整规划, 一切都会变成纸上谈兵。所以他做什么都会很直接, 也很清楚这个市场究竟有什么样的需求。

第四个是腾讯的CEO马化腾, 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而且特别关注细节, 他会亲自去体验产品然后沟通每一个细节。这些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很尊重自己的员工, 不会去轻视他们的能力, 所以他们即使坐到了最高的位置也依旧要不断学习、不断参与实战, 这样也能保证自己决策的正确度。

《现代企业文化》:您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有创业的欲望了吗?

刘洪飞:我们大学毕业正好赶上互联网泡沫的那段时间, 所以身边好多学长读着读着就去创业了, 这都很正常, 所以我对继续深造的兴趣也不大, 就想通过实际工作获得一些经验。我最初去了一家IT公司, 是一家国企, 整体的工作环境都比较轻松, 没有什么压力, 所以那段时间在公司呆的有些懒散。后来去了第二家公司, 开始接触客户, 几乎每天都在盯着自己的项目, 那是我第一次开始对市场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 当我从客户而不是领导那里得到认可之后才开始有了想要创业的冲动。之后又换了几家公司, 包括分众传媒和腾讯旗下的电商, 一般在HR看来我这种人是最不应该录用的, 因为我不安分, 喜欢尝试多个领域, 但在客户看来我就是一个比较可信任、值得去合作下一次的人, 因为我不甘于平淡, 我有自己的追求和明确的目标。我觉得有很多经验都是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体会到, 上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前辈告诉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很多事情都是要自己尝试之后才能总结出来, 所以工作也好, 创业也好, 每一样我都想试着去做做看, 只有实践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现代企业文化》:在电商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 您认为“神马福利”有哪些优势?当初做“神马福利”是来源于一个怎样的灵感呢?

刘洪飞:我做零售做了4年, 虽然说是半路出家, 但我绝对不是外行。我认为销售的重点在于“没有不好的商品, 只有不好的价格”。就像一杯咖啡, 星巴克卖25元, 如果它3元钱, 大家肯定抢着喝, 如果它变成300元一杯, 那我们肯定不会去买了。消费者在选择电商购物的时候一般都只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 它是不是正品;第二, 价格是不是最合适。如果它是正品而且价格很低, 那我们肯定就抑制不住自己想要跟别人一起分享的欲望, 或者可以说是想跟周围的人秀一下, 所以我们是否愿意与朋友分享这些商品就取决于它们是不是正品和是不是实惠, 是不是能为大家带来惊喜。那么我们神马福利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比较优先的选择。

首先, 我们有自己正规的货源, 能够保证我们所销售的商品都是质量过关的正品;其次, 我们的进货成本要比同行低很多, 所以价格也会非常实惠。我们做的主要是标准化的商品, 比如高档礼品、快消品、大型消费品、虚拟产品、创意礼品等, 因为它们没有分码的问题, 人人都可以用, 就可以尽情分享。非标准化的商品就比较难做到随意分享, 比如我们在商场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 不可能马上就想分享给一群朋友, 毕竟撞衫不太好看。但是标准化的商品就不同了, 我们发现一款很好用的手机, 价格又很实惠, 就会想去推荐给身边的人, 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分享, 会让一份快乐变成更多的快乐, 这就是我们公司想要做的事情, 为大家提供一个分享快乐和传递福利的平台。

在做这个之前我们一定要考虑几个问题, 第一, 市场够不够大。第二, 有没有竞争对手。第三, 考虑之前为什么没人做。第四, 这个领域未来前景怎么样。因为我之前是广告圈的传媒人, 从这几年的深度体验来说, 我认为市场还是非常有潜力的。现在做电商的很多, 但是像这种超特价的正品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经营, 我们现在身处于一个大会员时代, 大到一个国际企业小到一个咖啡馆, 他们都有自己的粉丝群, 也都需要一些优惠品, 这个时候我们就出现了。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让群体分享成为可能, 朋友圈也好论坛也好, 这种网络社交圈要比传统纸媒快得多, 也就为我们提供了更便利的宣传途径和经营空间。其实在我看来分享是很多人都很热衷的一个过程, 购物产生的喜悦一般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通俗地说大家一旦发现什么让人惊喜的好东西都会告诉别人, 然后通过别人的表扬、羡慕等等达到一种“我很能干”的效果, 这样内心才会有很自豪很强烈的成就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递福利”的精神。

《现代企业文化》:您觉得对于企业家来说, 最需要具备的精神是什么?

刘洪飞:我认为应该是自信。企业家往往需要一个很强的精神力量, 在说服投资商和消费者之前一定要先说服自己。当你自己都不确定目标是否明确、方法是否准确的时候, 就要跟大家讲出来, 然后共同探讨看是否可以这样做。这是企业家对自己员工一个最基本的坦诚的态度, 自信的同时又能让别人充分信任你, 才可以共同进步。

福利思想 篇11

企业福利可以分为两类:法定福利和非法定福利。法定福利是指, 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法定福利计划;非法定福利是指, 企业为提高员工生活品质和劳动积极性, 自行实施的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人寿保险等保险计划, 以及健康检查、各种津贴等。

二、企业福利负担的国际比较

企业的法定福利, 主要是指按照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在各个国家, 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有很大差异。企业福利负担占工资比例较大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典等, 而作为福利国家典范的丹麦却只有12%, 在这几个国家中是最低的。另一方面, 企业和员工的负担比例方面, 各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差异。法国、意大利、瑞典以及芬兰的企业负担高达80%, 德国、美国、日本基本上保持50%左右, 而丹麦却不到10%。

在发达国家企业福利负担方面, 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 其理由有很多。包括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的不同。但其普遍的特征是, 社会保险费用负担占工资比例高的国家, 企业的负担也较高 (德国除外) 。

在大多数国家, 社会保险资金主要是由个人缴费、企业缴费以及国家税收补充三部分构成。然而其比重却大不相同, 瑞典和法国主要是以企业缴费负担为主, 分别是50%和60%左右。丹麦, 企业和个人负担较轻, 70%来源于税收。英国, 德国和日本虽然没有丹麦那么高, 但是税收负担也达到了50%。

综上所述, 瑞典和法国的社会保障财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缴费;丹麦、英国、德国主要来自于税收;而日本, 个人、企业、税收的负担几乎均等。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2005年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企业福利制度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法定福利所占比例过高, 非法定福利比例偏低。其次, 目前的企业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具体如下所述。

法定福利方面, 由于法定福利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被强制执行, 所以无论企业是否愿意, 都必须为员工支付社会保险费用。但是, 事实上企业的这部分支出并不是由该企业的员工直接受益。

非法定福利方面, 企业自行设定的非法定福利项目, 由于其直接受益人是本企业的员工, 对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有很大作用。然而, 由于非法定福利的任意性, 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是不公平问题, 不公平不仅表现在不同行业, 不同企业之间, 同时也存在于同一企业内部。其次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践中, 企业和员工对福利认识上都有一定的模糊性, 这也就造成了福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实现效用最大化。

四、改革方向

面对我国企业福利的现状和问题, 在参照企业福利负担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一个大胆的改革方向, 即大幅度降低企业法定福利的缴费率, 在社会保障领域导入税收的筹资方式。另一方面, 提高企业非法定福利的比例, 推行非法定福利的货币化。

首先, 在法定福利领域导入税收筹资模式。但是必须面临消费税还是所得税的选择, 本文认为, 应该以消费税为主要财源。因为消费税属于间接税种, 对于资源分配没有负面影响, 因此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鉴于消费税对于高收入者有利, 对于低收入者不利这一点, 可以采用累进税制。即对高价商品、奢侈品设置高税率;对低价商品设置低税率;生活必须的食品等不课税。

其次, 提高非法定福利比例, 提倡企业非法定福利的货币化。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 非法定福利更能保留人才, 更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同时, 因为金钱性福利更能满足员工需求, 对员工更有激励作用。因此, 非法定福利的货币化是企业福利发展的方向。这种货币化的非法定福利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 设置企业年金等方式来实现。这样即保障了企业职工的生活品质, 满足了职工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管理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企业福利主要分为法定福利和非法定福利, 通过企业福利负担的国际比较, 企业福利占工资的比例以及企业与员工的负担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存在很大差异。面对我国企业福利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导入税收的筹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法定福利负担;同时提高企业非法定福利比例, 推行非法定福利的货币化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企业福利,国际比较,法定福利,非法定福利

参考文献

[1]橘木俊诏:《企业福利的终结》[M];中公新书出版社;2005年[1]橘木俊诏:《企业福利的终结》[M];中公新书出版社;2005年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

[3]袁权:《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及发展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3]袁权:《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及发展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

上一篇: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整合下一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