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2024-09-09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通用8篇)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篇1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1、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15世纪到17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缓慢转变时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出现(背景: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出现,为社会福利思想奠定基础;宗教改革加速西方社会世俗化进程,有利于福利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思想是西方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形成,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兴起(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也走向顶峰,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出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时期(德国新历史学派、英国激进自由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德法瑞典等国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世纪前期:西方资本主义面临新选择,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思想也发生明显变化(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的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改革,社会福利思想得以表现。(第三条道路)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主流派别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强调个人责任为核心的内容与基本特征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体现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激进自由主义和新历史学派为主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强调政府宏观政策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为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初(以强调充分国家责任和福利为核心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强调市场机制和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为主流)

3、中世纪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首先是不系统性。没有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体系,更多的隐含在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中

其次,深受基督教影响。不以人为中心,反映人的意识和主张,带有宗教性而非社会性(被称为宗教社会福利社想)

4、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a.系统性和全面性(全面论述灾害救助,养老,鳏寡孤独的社会救助思想)b.世俗性和政治性(为维护统治者政治利益)

c.预防与救助并重(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灾害发生)d.明显的理论性(在家庭内部、国家内部强调一定的伦理思想)

5、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结束欧洲长期封建宗教神学统治,文艺复兴确立了人文主义的地位,确立资产阶级社会价值观念,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解放,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a.启蒙运动真正完成了人文主义的确立,为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奠定了基础。b.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思想主张构成了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内容。c.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思想主张成为近代以来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确立人文主义地位和政治思想基础,标志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7、如何理解空想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地位?

8、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1)、劳动价值与工资理论。(劳动价值学说构成斯密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关工资的理论构成斯密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工资不仅与劳动者生活资料所需直接相关,更与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有关。)

(2)、社会财富与社会福利。(社会财富的增长必须服务与人类繁荣与幸福的需要,社会尤其应该关注普通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改善;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保持协调,必须与对劳动者需求的状况保持一致;以发展的眼光认识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增长与人类幸福之间的关系。)

(3)、自由放任政治主张。(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个人自己做主较之政府干预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政府管制的结果减少了社会收入,社会资本不能增加。)

9、社会财富与社会福利以及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大题!!必考!

10、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

(1)、功利主义思想的产生。(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它的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即人们趋利避害的倾向。)

(2)、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事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存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全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应该协调好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国家政府和法律的干预必须尽可能限制在最低限度,不能妨碍个人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11、穆勒的有限救济思想

(1)有限自由思想(个人拥有充分自由,同时自由是有限性的)。

(2)有限干预思想(反对政府干预)。

(3)有限救济思想(帮助过多或没有帮助同样损害人的干劲和自立精神,提供帮助是必须的,但无论如何不能取代个人的劳动、技能和节俭,不应丧失自助能力。)

补充:穆勒对英国济贫法的评价:使人丧失勤奋努力、刻苦自立的精神,若要真正实施这种制度,就应该实行强制劳动制度,迫使没有自立动机的人接受劳动。同时对英国实行的以工资补贴为主的“斯宾汉姆制度”表示坚决反对,其使得事业人口贫民化。

12、斯宾塞的社会福利思想

(1)社会有机体学说和公共福利思想(斯宾塞社会思想基础)

要得到最大数量的幸福,一方面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另一方面,每个人必须有机会做他的欲望激励他去做的事情。个人的幸福和所有人的幸福是不可分的。(2)自由观和幸福观

强调个人自由必须不伤害其他人的同等自由,提倡尽可能的自由放任,对国家指责范围进行严格限制。要获得完全的幸福,就要把所有机能按其各自发展的比例加以使用。(3)反济贫法思想

政府实施救济工作不利于人们正常同情心的发展;政府济贫计划与自然和社会进化规律相违背;不利于培养人们摄影社会性状态的能力;对正常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13、讲坛社会主义

利用大学讲坛宣传社会改良,主张通过社会改良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又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学派”。

14、凯恩斯的经济社会主张:

(1)充分就业的概念:充分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充分就业包含两种情况;不存在非自愿性事业、社会就业量达到一种饱和状态。

(2)充分就业的实现: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社会需求和新投资量不足。实现充分就业的措施:重新分配所得,提高消费倾向、把利率降低、放弃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政策,依靠和实行政府干预。

15、贝弗里奇(1879~1963)报告内容

(1)社会保障基本范畴:首先是对最低生活标准的一种收入保障,但它必须与那些能够尽快恢复劳动收入的措施密切相连。(2)社会保障基本方式:保障基本需求——社会保险、保证特殊需求——国民救济、基本需求以外的需求——志愿保险。

(3)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原则:社会保险津贴统一标准原则;社会保险缴费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原则;社会保险金要贴发放时间和数量应该合理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分类原则。

16、蒂特马斯社会福利思想

(1)国家福利制度五大职能与目标:社会福利服务对社会收入实施分配再分配,这是市场制度难以做到的;国家福利能够促进社会紧密结合与协调;社会福利服务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个人和社会福利的发展;是一种投资方式。

(2)社会福利划分: 公共福利、财政福利、职业福利

17、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1)对国家福利的反对

保护人们获得机会的最大自由,提倡私人保险。(2)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

主张将社会福利定义为个人从其行为特别是市场交换中获得的满足,为了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不应该采取任何集体行为。国家对社会福利的干预,只有这种干预促进个人满足的机会的增长时才是合理的。(3)社会保障与道德危机

把道德危机看作是日益扩大的集体福利制度所带来的结果。

18、艾哈德社会福利思想(德国社会市场经济)(1)社会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福利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福利是最为有效的。

(2)有限的集体福利

集体性社会福利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批评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3)社会保障中的个人责任

集体福利不利于个人自立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发展,极力提倡个人自助的作用与地位。

(4)社会福利与道德

社会福利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主张政府应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合理发展。

19、第三条道路理论基本特点

a.打破传统左右两极化政治思维方式,确立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政治理念 b.建立合作包容型社会关系

c.建立新型“混合经济”模式,谋求生态平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d.改革福利制度,建立积极福利国家 e.由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变。20、旧福利经济学的出现

效用(英国 杰文斯):一种物品作为一种商品能够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即效用是某种依某种方法服务于人类的能力。

消费者剩余(英国 马歇尔):一个人对一物所付出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到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

21、帕累托最优(新福利经济学)

(1)、探讨从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来实现福利最大化。最优状态标准假定: 社会福利与个人福利正相关;个人福利依赖于他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个人是自己福利最好的判断者,并依据自己的偏好做出决策。

(2)、资源配置最优状态取决于:

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优分配;资源的最优技术配置;生产数量的最优化。

22、卡尔多-希克斯的补偿原则(新福利经济学)

经济政策的改变意味着价格体系的改变,而任何价格体系的改变都会影响人们的福利状况,一些人得益的同时一些人受损,如果通过税收政策或价格政策,使得益者补偿受损者后仍有剩余,那么,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总得益超过总损失,这表明社会福利增加了,这项经济政策也就是适当的。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篇2

一、合理安排时间, 制定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制定复习计划不仅能节约时间, 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考前, 我们可以把计划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构建知识体系。对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按单元复习, 通览三个年级的教材, 明确重点内容。

第二阶段:讲解专题, 关注社会热点。抓住重大热点问题, 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 找出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 形成专题,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 提高应试能力。通过题型训练, 模拟综合考试, 使学生的审题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答题技巧、答题的规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 回归课本知识。本阶段, 引导学生走出题海, 回归课本, 返璞归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整理自己的考前情绪、提高应考信心。这时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 更要关注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

二、仔细研读考纲, 找出复习依据

《中考考试纲要》是指导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 它对思想品德中考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作了具体说明, 提出了明确要求, 是命题的依据, 也是我们复习的重要依据。因此, 仔细研读考纲, 对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考纲中“了解”、“理解”、“运用”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三个不同层次。三个层次是由低到高的, 前一层次要求是后一层次要求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注意考点的不同的层次要求, 把握复习深度。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认为实行了“开卷”考试, 了解、识记就不再重要, 从而忽视了解、识记能力的要求, 更不能认为运用能力是虚的, 空的, 不好做到, 从而忽略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认真钻研教材, 夯实基础知识

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不要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 必须重视教材, 不能“忘本”。因为开卷考试往往是以材料和时政热点为载体, 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答案的要点隐藏在教材中。所以要取得好成绩, 平时必须在教材上多下工夫, 多读、多看, 读懂、读透教材原理, 千万不能养成“动不动就翻书”的习惯, 只有读懂、读透教材, 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

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较多, 教师需根据《中考考试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归类。把考纲中涉及的考点根据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归类, 要求学生掌握, 考纲中没有涉及的考点是不需要学生掌握的。这样就缩小了复习范围, 更好地把握复习的广度, 使复习有方向、有目标。

四、全面解读热点, 紧扣时政材料

反映、体现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一贯原则, 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试题时代性、教育性的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要尽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要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热点问题、本省发生的重要热点问题、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 抓住这些热点, 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 找准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 形成专题。专题复习既能系统归纳教材知识, 加深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发挥教师主导, 做好资料整理

要想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效果, 在中考中得高分, 完全靠学生自身“孤军奋战、单打独斗”, 不使用相关考场资料, 是不明智的, 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目前市场上关于政史中考考场用书可谓鱼龙混杂, 种类很多, 但缺乏“精品”。很多资料里面的专题过于面面俱到, 而对一些重要专题和问题的分析并不准确和全面, 可能会误导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以热点时政为切入点, 捕捉有效信息, 用教材知识去多角度分析, 并编成讲义小册子, 作为学生考场资料。

六、强化考前练习, 注重精选精练

要在中考时考出高分, 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是必要的。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强化能力训练, 是中考前的冲刺训练, 是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

教师面对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和各种复习资料, 要善于选择, 否则就无异于大海捞针, 劳而无功。训练要以“吃得饱”“有营养”为上策, 资料、习题发放前必须经过精心筛选, 切忌滥发试卷, 整天练习, 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

因此, 在选择习题时, 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 做到精选精练, 如本省及外省市近三年中考试题。同时, 还要从内容与题型两方面开展专项训练与总结:从内容上, 就是围绕热点和考纲进行选题, 展开训练, 总结答题角度;从题型上, 就是针对同一题型进行训练, 找出共同点, 总结归纳答题的规律。

必要的思想资料 篇3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倒是欢迎出版社在热度消退以后还出弗氏的书以及对他的研究著作的。就中,苏联人巴赫金写的《弗洛伊德主义》一书是值得注意的一种。

要注意的是,对弗洛伊德之“热”,历史上已经几起几落。二、三十年代,在左派人士中曾经大热一阵,也掀起一场大论争。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英国人的书(《马克思与精神分析》),但在左派的故乡苏联曾经掀起的争论,却未见反映。其实,这是一段大可总结的历史。(顺便说说,整个说来,十月革命后到斯大林当权为止的这一整段时期,对苏联的学术活动都是值得探讨总结的。中国人虽然长时间里“以俄为师”,对这一时期却实在关心不够。)

本书译者看来挺同意这一看法。他在《译后记》中用了一些笔墨描绘苏联二十年代学术界的活跃、宽松、敏感和敏锐的气氛,令人神往。译者提出,“这种气氛,读者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和引据、注释之中想必也会感染到一些。”还说,“这种积极、活跃、敏锐的气氛,体现了新制度、新时代所固有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这些话都是以引起读者对这本书一种特有的兴趣,即使未必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崇拜者、反对者或者研究者。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巴赫金其人。他这本书,其实并不赞成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观点,而是对它作出严厉的批评。对苏联拥护弗洛伊德主义的四位大家,作者各作出深入的驳斥和分析。他自己认为是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然而,到了三十年代大肃反之际,此人竟也未能幸免。先是流放,后来成为中学教师,坎坷终身。这原因可能在于,巴赫金的文论主张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对话”,“探讨”,“复调”,“多声部”……这些思想原则,我们在本书中也可见出。当然,更详细的论述,还得看他的别的著作。

我们推荐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它为研究弗洛伊德主义所需要,更在于,这是一种了解、研究学术史的有用的思想资料。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篇4

(常大版复习资料)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了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事实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内容。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是什么?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①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付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先富和共富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共富是先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③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着重点是强调先富,尽快地摆脱贫穷。当前出现分配差距悬殊,群众反映强烈,因而党和国家要更多地强调体现公平,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5.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论述题:

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这充分说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⑴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⑶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试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⑴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新的理论概括。

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4.试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原则。①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材料题(猜测)学习读本第八章

判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质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质的标准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而当代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篇5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界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2.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有哪些?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而发展理论的过程。

(论述题外加: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精神上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6.道路问题是关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风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8.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十七大上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纳入宪法。10.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11.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是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课题。12.“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04写入宪法。★1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法方式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过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1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2.1941年,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高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

3.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性力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以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5.江泽民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7.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8.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败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领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这一道路理论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5.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一,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为什么要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8.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

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

线和武装斗争着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怎样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和党的其它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是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 础。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5.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条件是什么?

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人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而立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6.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有哪些?

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一,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

二,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定息”);

三,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息”)。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尚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1.我国发展工业的指导方针是: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

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堆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方针。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6.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也是当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子,增强国际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

化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9.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人才作为

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早就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把拔尖创新

人才,建设人才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

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第六章

1.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三大要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渐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业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 农业国的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4.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渐形成。“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基本点”即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一,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8.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9.论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在党的十五大上把“三步走”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实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 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0.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领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3.毛泽东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

四,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是什么?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5、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6、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7、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8、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9、如何正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0、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12、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2、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是什么?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6、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8、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及中外合资中的共有成分。

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1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哪些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3、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

14、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15.深化制度改革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经营和合法劳动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1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想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的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9.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资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应,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面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20,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九章

★1.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些阶段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6.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主资产阶级。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协商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8.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9.民主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主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0.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13. 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5.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核心是一种国家制度。

1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17.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18.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19.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邓小平进一步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与相互关系是什么?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民主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7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8.思修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9.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第十一章

1、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4、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特征、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6、★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8、★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十二章

★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 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年台湾每年赤字约八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简答题)(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论述题具体答十条)(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互相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持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6.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要和平、促发展、谋和平是时代的主旋律。3.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4.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去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5.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8.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真正的不结盟”;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利益放在首位。9.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它是我国对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

四,坚持爱国统一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9.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们外交政策目标的新的概括。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平的世界、包容的世界。第十四章

1.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3. 尊重劳动(核心,基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的和谐。

★ 5.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6.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同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8.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新时期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力量保障

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对,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加强党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2004年9月,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定》,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4.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有: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吧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篇6

注:此为第七单元以后的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1)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2)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 际竞争压力。

(3)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去路。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依据。)

答: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7.什么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答:(1)全方位: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其是一个在不断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3)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并且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领域。

8.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的弊端是什么?

答: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 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答:(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当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额商品经济。”

(3)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分配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属性。

(2)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长处和不足。

(3)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所有制结构分配 制度和宏观调控上都有特征。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 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是什么?

答:(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 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4.什么叫公有制经济?

答: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 体成分。

15.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6.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更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答: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们相互之间的平等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保证向 共荣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9.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答:(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什么叫创新型国家?

答: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 竞争优势。

21.什么叫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 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 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2.怎样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是什么?

答:(1)生产发展。

(2)生活宽裕。

(3)乡风文明。

(4)村容整洁。

(5)管理民主。

24.什么叫资源节约型社会?

答: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的社会。

25.什么叫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 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 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

26.我国的国体及其含义?

答: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含义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27.我国的政体及其含义?

答: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8.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什么?

答: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 稳定。

2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长期共存。

(2)互相监督。

(3)肝胆相照。

(4)荣辱与共。

30.什么叫依法治国?

答: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 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 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 力的改变而改变。

31.依法治国的作用是什么?

答:(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有法可依。

(2)有法必依。

(3)执法必严。

(4)违法必究。

33.什么叫先进文化? 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34.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 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抓繁荣和管理。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8.什么叫和谐社会?

答: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4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按照“和谐社会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4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以人为本。

(2)坚持科学发展观。(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民主法治。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是什么?

答:概念是: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内容是:(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长期不变。

43.什么叫时代主题?

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应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 形式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4.当今时代主题是什么?

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5.什么叫世界多极化?

答: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46.我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内容是什么?

答:(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4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8.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

答:(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篇7

一、社会福利思想及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理论依据的概述

1.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与结果,是社会中政府职能的主要构成环节,其主要实现手段是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思想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社会福利制度的指导思想,其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特殊群体救助、社会财富分配、劳动就业保障等民生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其反映内容也各不相同。

2.提出社会福利思想理论依据。首先,从国外方面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工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已经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的实际需求,一些近代有识之士在借鉴与吸纳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表现为传教士开始进行慈善事业,留学人士在接受西方教育的情况下,回国发展,并且将一些先进福利思想引入中国,为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次,从国内方面分析。社会福利主要包括老年福利、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等,尽管中国社会福利概念的引入比较晚,但是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一直都存在。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就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孔子的大同思想也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体现;墨子的兼爱思想同样也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表述。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均对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形成的渊源。

二、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思想

1.贫困人口救助思想。(1)济贫恤穷,养教兼施思想。济贫恤穷主要指的是扶贫济弱,安抚稳定贫民。针对传统慈善机构而言,救助贫民主要停留在“养”的层面,这样养而不教是治标不治本,在近代思想中提出了养教兼施的思想,对一些贫民乞丐进行收容养恤,并且教授相应的技艺,加强其自食其力能力。在探讨养教之法的时候,郑观应主张设立栖流局,并且收养游民与乞丐,传授相应的技艺,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能力;经元善主张设立工艺院,转变传统重养轻教的形式,加强人民的生存能力;陈炽等思想家、实业家也在不同方面对养教兼施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贫民生活救济非常重视,并且对养教兼施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肯定。(2)慈善公益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贫民教育事业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大部分贫民均无力上学,此种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义学义庄也在逐渐开办。冯桂芳也提出了义学义庄的概念,其不仅体现了贫民读书思想,也扩大了义塾设置范围,尽管只是局限在宗族性质方面,但是也体现了一定的贫民教育思想。除此之外,在医疗救助方面,也设置了一些施医局、栖流所等,加强了中西医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弱势群体福利思想。(1)安老怀少思想。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老人福利与儿童福利。从孔子开始,便将“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思想当成是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近代思想大部分均是对此的延伸,并且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思想。近代对安老怀少思想的分析,最为明确的主要就是孙中山与熊希龄。孙中山在继承安老怀少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深化,同时将其看成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熊希龄作为一位社会实践家,其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是近代慈幼事业典范,也是实施安老怀少思想的重要举措。由此可以看出,安老怀少思想在近代老人与儿童福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妇女福利思想。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般较低,甚至缺少一定的人权。在晚清的时候,妇女问题比较受关注,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与枷锁,对男女平等观念进行了一定的注重,主张解放妇女。在近代最早提出男女平等理念的就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起义中,利用基督教平等理论,提出了男女平等理念。洪秀全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如婚姻自由、参加考试、放足等。(3)残疾群体与罪犯福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大部分残疾人均是由养济院收留养恤。随着社会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群。郑观应主张设置一些慈善机构,帮助残疾人群学习技能,让其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在清末时,张謇创设了中小学、师范,并且进行了盲哑残疾人教育,帮助其学习汉字与算数等,使其具备生存能力。除此之外,在近代思想中针对罪犯福利而言存在着很多的罪犯福利言论。人们首先关注了西方罪犯的生活状态,进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莫如于监狱之外,另设工艺学堂”思想,兼施养教。由此可以看出,对残疾人群与罪犯福利而言,也要加强养教兼施,转变福利思想,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灾荒群体社会救助

1.官义合一思想。在晚清之前由政府主持的“官赈”,一直以来都是灾荒赈济的重要方式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方法,近代以来在内外战争不断的形势下,导致政府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无法进行大规模官赈的开展,并且在官赈中,经常出现很多的贪官污吏,导致无法达到赈灾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救助灾民,提出了官义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救济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不仅可以收集社会资金,增加救助资金,还可以减少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现象,真正实现灾民的救济。

2.以工代赈思想。以工代赈思想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赈灾的时候,加强灾民社会劳动的参与,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救灾方法。我国历代以来发生的灾害均比较多,水灾、旱灾非常频繁,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水利条件差也是主要原因,所以提出了治河代赈的思想。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士通过对灾害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对开矿、铁路建设等方面也进行探讨,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措施的落实,不仅可以让百姓得到实惠,还可以保证灾后社会的稳定。

四、全体国民福利思想

1.新式教育思想。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教育一直沿用隋唐以来应试考试的模式,儒家经义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制约了新式人才培养,同时对社会风气、人们精神生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些思想家提出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比如调整考试模式与内容,培养一批懂得近代科技的新式人才,促进实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重视文化思想。近代中国教育一般是以“开民智”“、新民德”为目标,在开展教育事业的时候,一些学者提出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常识和道德,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陈炽的言论中,在这一方面就有所体现,如设立书院;而张謇的方案更加具体,设立图书馆、博物苑,加强文化教育等。

3.发展社会服务业。随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引入,近代中国社会服务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除了铁路、电讯等公共设施之外,在医疗、银行、保险等行业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保险行业,作为一种比较新鲜的事物,在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保屋险、保货险、保船险等。

近代中国战争不断,经济衰落起伏,争执溃乱无序,基本处在一种混乱状态。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逐渐涌入,通过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并对中国传统慈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社会福利思想,这些福利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落实,在改进与完善近代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摘要:本文主要对社会福利思想与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提出理论依据进行概述,阐述针对贫困人口与弱势群体、灾荒群体、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思想。摘要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以民为本关键词

参考文献

[1]严妮.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的文化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国栋.农民重大疾病保障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5).

[3]李新军.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

[5]冯元.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困境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2(4).

[6]许光.福利经济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群体现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7]彭华民.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J].东岳论丛,2010(8).

中考思想品德复习教学策略 篇8

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整合归纳重组知识的能力。从近几年南宁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来看,实行开卷考试后的思想品德试题多以生活、社会、科技、环保、法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为载体,通过文字、图表、漫画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试卷所设的问题。开卷考后的试卷形式更加新颖,试题开放程度更大,材料更贴近生活,立意更新颖、巧妙,答案更多元。设问虽有明确的方向但并不封闭教条。开放性更大,对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这既便于考生准确定位,也为发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空间。

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但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识记的,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和运用。因为开卷考试的“开”,是相对于课本或一定资料的形式上的“开”以及答题表述多元化上的“开”,但在答题结构规则和语言组织上都还是“闭”的。无论题目多么新颖,评分标准多么宽泛,但答案最终还是通过教材的相关原理或学科语言体现出来。所以,学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熟悉教材内容,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近几年思想品德中考复习中的一些体会。

一、全面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提高和升华,离开基础知识谈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谈不上应用,更谈不上创新。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试题的形式总在不断变化,但无论怎样,其根基仍在基础知识。再新、再活的题型都是以课标、教科书、中考考纲、考试说明为基础来加以设计的,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撑点。这就要求学生要按照命题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整合,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因此,复习时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按教材的知识体系“单元-课-框-目”来进行复习,只有夯实了基础知识,才能为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复习中,不仅要全面梳理知识,还要注重构建知识网络,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区分与联系。要注意相关内容之间的相互链接与渗透,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整合,使知识系统化、全面化;把握知识之间、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系统掌握的基础上,把串线上的重点、难点、考点加以收集整理,在理解中识记,在识记中理解,把同类知识加以归纳,利用板块等形式做好区别与联系。如,可以把初二的内容分为一个中心(宪法)、两大版块(国家与法、公民与法),把初三的内容分为两大版块(国情、理想),这样可以使繁杂的知识化为几个版块,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也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也可以通过列表法,汇总关联知识点,制成表格,强化记忆,避免“似是而非”。还可以采用关键词归纳法,如:中心、核心,目标、标志,方式、方法,关系、联系,本质、特征等,通过比较、归纳,区分异同,避免“张冠李戴”。

二、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抓住关键词。找准知识点

笔者发现,学生中考丢分的主要原因是:(1)解题思路不对,没有掌握题型的要求、准确把握题意。(2)不善于从考题中获得信息,单向思维,认识上存在片面性。(3)混淆概念,混淆基本内容。(4)不会正确运用和区别有关原理和概念。(5)不会联系自身实际。而这中间最核心的问题是看不懂题目,出现审错题或审偏题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做到审题全面、准确,注意看清材料和题目要求。

开放性试题具有立意多元化、设问窗口多方位、答题多角度、采意不采点的鲜明特点。因此,学生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学会筛选、甄别有效信息,这是中考取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手段。可指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三步走”:首先,要读懂题意,审清题目。拿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翻书,应对试题材料多看几遍,思考题目中的信息与教材哪部分内容有关,应该运用哪些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撇开教材,随心所欲,不切实际地漫谈、乱谈、空谈。当然,也要防止不假思索地乱抄书。其次,浓缩精华,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寻找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答题时切忌全部使用口头语言,一定要使用思想品德科的规范术语,避免口语化,书写要清楚整洁。最后,还要注意答题方法和步骤。

三、掌握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首先,学生要重视教师在复习阶段所出的练习和测试。这些经过教师精挑细选的、有针对性的习题,可以加强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层次性和答题的针对性、逻辑性、严密性、科学性。事实证明,学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熟悉教材,才能掌握方法,才能运用自如。

其次,学生要学会整合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开卷考的形式决定了试题决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机械的重现,试题答案不可能在书上原封不动地找到,而且,在120分钟的政史合卷考的情况下,这样做无疑会得不偿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线索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的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可通过以下方法:(1)对教材各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2)对教材各册知识(分年级)进行整合。(3)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教材按照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进行分类整合。(4)对时事新闻热点进行整合。如环保、科技、创新等。经过这样的分类整合,学生就能很熟练地掌握知识要点(即考点),并能把教材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为在中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要考出好的成绩,注重答题技巧也非常关键。翻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考题的类型主要有“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实践与探究”)。如何答好这些题目?下面介绍一些方法:(1)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中最常用而且形式比较多样的题型,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是否完整表述、准确理解、灵活运用的有效方法。答好选择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在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把握概念法、排除法、选优法、现象分析法、比较法等不同的方法对题肢进行取舍。(2)材料分析题重在让学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既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判断、归纳能力,同时也能激发

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的意识。这种题型出题角度新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开卷考试的特点。主要有文字材料型、漫画型、图表型等,无论什么题型,解题都要按原理、扣题意,层层分析,讲透原理,联系实际。如漫画题,要找准漫画与知识的链接点,必须做好“三看”:一看标题,二看文字,三看画面。再如图表题,首先要注意看图表的标题;其次把图表中的同一横栏的数字作比较,然后再把图表中同一纵向栏目的数字进行比较,看比较出来的数字有何变化;最后就是把横向比和纵向比的数字综合起来比较、考虑,概括出整个图表所反映的中心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到图表下面的注释。(3)实践探究题侧重生活性、实践性,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侧重探究性,但并不脱离教材的知识和原理,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发现、解决新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有倡议书、活动方案、调查计划、主题班会、板报设计、发言提纲、提建议等。解答此类题要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应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掌握各类活动方案的文体和解题技巧。如建议题要分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公民等角度去答,建议要具体可行。第二,要结合自身实际去答。第三,语言要规范,通俗易懂,并富有一定的感召力。

四、关注时事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开卷考试多以时事新闻材料为背景,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国内外各种政治现象的能力。近年来,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与中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做文章。时事覆盖面广,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体育、外交等。把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结合起来命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认真研究同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时事热点,把教材内容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重点与时政热点相贯通,寻找时政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要知道应运用教材中的哪些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会议精神,密切关注国内国际重大政治事件,了解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人文典型事例。如党的十七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舟七号、两岸关系、改革开放30年、广西成立50周年等,可将其归纳成“时事要览”、“热点专题”、“热点题库”等板块,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探究,自己设问,自己解答,不断积累解题经验,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逐步培养观察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与应变的能力。

五、临考前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沉着待考

中考前的10天,学生已经进行了三轮复习——第一轮基础复习,第二轮知识、热点板块复习,第三轮综合复习。经过了大量的综合练习之后,学生对教材、热点、答题方法等都经历了一个由混乱到逐渐清晰又有点混乱的过程,这时应该尽量减少做题量,应回归教材、回归基础,查漏补缺。首先,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其方法是以框、节、课为单位,或以专题为单元,排列出相关归属的知识系列,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理解性复述,如果哪点复述不出,则表明“漏”在这点上。然后,针对此点进行复习巩固,直到掌握,这就是“补缺”。其次,对薄弱易错知识点查漏补缺。主要做法是查阅平时的月考及每次的模拟考试卷,其中的错题、不会做的题,就是知识的薄弱点、易错点,把这些题重做一遍就是查漏补缺。

上一篇:市政府机关部门暑期社会实践实习报告下一篇:五菱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