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阶段特征

2024-06-23

成长阶段特征(精选9篇)

成长阶段特征 篇1

摘要:基于对国际环境、国家政策的解读, 本文重点分析了广州城市发展及新城建设的阶段和特征, 对新城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特点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区域特色和城市特点, 为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城建设,空间生产,产业微差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大城市的新城建设此起彼伏, 从改革之初的开发区、到90年代的各类新区的涌现、以及现阶段的综合新城和转型新城。在新城建设的浪潮中, 以珠三角为区域背景的广州也迎来了阶段特征鲜明的新城发展。

在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发展阶段, 城市发展主要由计划经济下的国企带动, 产业的分布由计划部门决定的, 分布的差距不突出。新城发展的路径主要依赖行政级别和特殊政策, 历史与政策因素在改革开放早期对产业聚集起了决定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后, 新城的产业发展呈现由轻、重工业并重, 逐渐重工化、重工信息化、信息多元化的趋势。

一、改革之初, 经济外向发展初现阶段 (1978~1992)

1. 市场经济下的港资带动, 三来一补, 产业集聚

改革之初, 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呈现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利用外资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金融国际化局部试点展开等特点。由于市场经济初始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 引发了国际外包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产生大量港资、合资企业,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大都市空间向外扩张。尤其对于处于珠三角的广州, 在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和大量引进外资的刺激下, 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集聚。

2. 开发区兴起, 产业空间蔓延、城市空间生产突出

这一阶段, 三来一补产业的涌入。为了提供低廉的产业空间载体, 促进了近郊开发区的诞生, 如始建于1984年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设之初, 大量引进投资小、效益好、回收快的项目, 以牺牲环境和员工福利带来经济增长, 并通过土地转让完成原始积累。这类新城功能单一, 发展动力不足, 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带来回波的巨大压力,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呈现职住平衡瓶颈、空间结构调整等问题。

二、南巡之后,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阶段 (1992~2001年)

邓小平先生南巡之后, 迎来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打破、以及国家开放政策的重大转变和调整, 成为这一阶段新城发展的主要动因。出口贸易突出“以质取胜”, 吸引外资集约化发展的方向渐显。

1. 产业集聚, 区域专业化衍生服务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增长, 以及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运输成本降低, 珠三角呈现区域资源大争夺的态势。广州通过前一阶段的产业基础, 不断强化二产, 实行大规模产业基地的重点开发。基于成本前向关联效应和需求后向关联效应, 随着重工业化过程中的企业的规模化和区域专业化分工发展, 服务业应运而生。

1999年, 是广州市产业结构转变上一个非常的重要年份。在这一年, 第三产业开始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产业, 显示出广州市经济的结构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它意味着广州经济开始以第三产业为主, 开始向现代化经济快速过渡。

2.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建设郊区新城, 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这一阶段, 广州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构建了“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框架。并通过广州科学城等大型项目的开发, 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在城市战略性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建设新城,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然而, 由于产业仍旧以二产为主、功能缺失, 导致这一阶段的新城发展缺乏生机, “反磁吸引力”不足, 并未成为区域增长中心。

三、加入WTO后, 全球竞争、品质提升阶段 (2002~2008年)

1. 文化培育、产业创新阶段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以及我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影响下, 出现了产业全球配置的格局。珠三角通过大量外资、外企、外技的引入, 以及区域内城市的高度竞合下, 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 并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广州作为我国经济核心区, 基于其长期历史积淀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 进行新城的文化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培育。

2. 新城优化发展, 集聚效益与品质建设双提升

在区域高度竞合的背景下, 新城发展的品质成为新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城通过生产制造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的相互供给, 使企业价值链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同时也挖掘既有人口的潜在需求, 培育和挖掘内生动力, 寻求功能的适度多元化。这一阶段, 广州新建的CBD——珠江新城, 通过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的相互带动, 成为了较成功的新城开发案例。

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制造业衰退、产业微差发展阶段 (2008~至今)

1. 全球化、产业微差发展阶段

全球金融危机下, 制造业衰退, 经济发展和风险全球化, 环境问题突出。根据市场规模和产业集聚程度, 基于人文积淀及人群特点, 创新发展动力机制、打造微差产业, 是现阶段全球城市角逐的核心。知识、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新城发展的根本动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 全球化促生微差产业。广州国际金融城以商务服务、创意产业为依托, 塑造信息化、多元化、人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极核。

2. 新城成为发展核心, 塑造多中心网络型空间格局

(1) 点轴开发模式

广州通过新城建设, 形成城市点轴发展构架, 广州的点轴开发模式体现在广州两个副中心的建设和广州三条中轴线的发展。从以商业服务为主的传统中轴线, 发展到以高端商务办公为主的新中轴线, 以及未来以创意信息产业为主的第三条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基于老城发展;新中轴线以珠江新城为核心, 结合旧城改造发展;第三条中轴线主要以知识城等新城建设为主。

(2) 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结构

广州新城建设, 推动城市由“单中心”结构走向“多中心网络型”结构。通过新城建设, 积极构筑空间据点, 全面提升优化空间结构, 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从拉开结构、建设新区, 走向多极提升、内调外优的“网络化”目标。

五、结语

整体上而言, 广州的新城发展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培育。新城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 其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空间布局等呈现不同的特征, 新城的发展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举足轻重。但新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时间积累和人文培育, 这体现在对高端功能的逐步培育、对延伸功能的合理导引、对城市品牌形象的精心塑造上。广州新城的演变历程,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大城市新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武延海, 杨保军, 张城国.中国新城:1979~2009[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

[2]张捷, 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袁奇峰, 魏成.从“大盘”到“新城”——广州“华南板块”重构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

成长阶段特征 篇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构成及培养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08AZC004),课题主持人:周向华。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01-0056-04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量.因而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及各类教师事务的管理等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近年来,职业院校的教师成长问题开始受到特别关注,从而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研究的新视点。教师成长的基本内涵是指获取基本的教师职业能力,选择教师职业,并通过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更加符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整体上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并且每一阶段又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蕴含着特有的矛盾,、对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能够揭示教师职业的许多奥秘.从而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笔者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在工作中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实际考察。从整体上看,可以识别出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五个相对朋显的阶段。

一、职业理想萌发的职前教育阶段

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起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可能当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向人诉说.长大了要成为一名教师。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诉说往往是不可靠的。经过仔细斟酌之后.笔者把职前教育阶段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初始阶段。职前教育是一种正式的专业教育,也是通向未来职业的现实途径。无疑,这一阶段在整个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他们还没有进入正式的教师职业角色,但是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开始萌发,对教师职业充满期待,也试图尝试性地体验教师职业。教师职前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与目标.如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师范素养的形成等.职业理想与职业情感教育也是职前教育的重要使命。笔者利用给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类本科生讲授“职业技术教育学概论”课程的机会.多次对学生进行集体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把成为教师纳入到他们未来的求职计划中,并且发现教师职业的特点,包括其固有的崇高感和神圣性仍然是影响学生职业理想的重要因素:另外不能忽视的是.也有学生开始理性地审视教师职业.把它与其它职业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市场经济时代,在现代性的整体氛围中,教师成长的时代境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发达的教育事业使得教师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本身正在发生某种变化,如流动性、开放性更加明显等。市场经济及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对教师职业的冲击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笔者曾经指出.“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与崇高感.它的游戏规则不再承认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教师群体成了一个具有自利倾向的市场组织,而对具体的教师个体来说,则是一个忙碌奔波的职业者,在努力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教师在整个职业世界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与崇高的疏离。”特别是当教师价值失落、信仰失灵的时候,当教师精神家园无处可寻的时候,甚至走向道德堕落的时候,就会深深伤害教师职业。教育学者朱永新也对此深感忧虑,他写道:“在超级现代性中重塑人类灵魂的尊严,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这本来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但不幸的是,教师本身也在市场对人的塑造中日益丧失了对生活、自我以及未来的感觉与把握能力,日渐陷入恐惧、烦躁、孤独与焦虑中。、”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未来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师范类毕业生可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职业技术师范类学生会努力去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是对教师从业能力与从业资格的一种认证.也是取得教师职业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开始全面实施这项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得教师职业越来越开放,、随着传统的封闭型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其它非师范类本科院校.包括一些重点研究型大学也开始介入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领域。非师范类毕业生则可以通过认证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进而获取教师职业。很显然,教师资格证书是实现职业理想的现实条件。教师的从业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专业化的培养和培训过程.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得教师职前教育正在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

二、适应教师职业角色的试用期阶段

试用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时段,由于时间较短(通常是一年),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其对教师成长的意义。试用期制度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录用过程中的一项普遍性的制度安排.在试用期间,尽管教师已经进入了正式的工作场景,承担某种具体的教学工作任务,但是正式的制度性身份仍然没有得到确认。在试用期间学校往往会根据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与态度来衡量其专业潜能、业务能力和职业情感等。初入职业角色的新教师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障碍,而这种适应性障碍也是导致其职业理想迷茫的重要原因。所谓职业理想迷茫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现实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先前的职业理想,实质上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适应性障碍和理想迷茫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并且这种特征在试用期后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仍然存在。

适应性障碍的一个极端的后果是教师职业尝试的失败,也即离开教师职业而转向其它的职业。通常情况下主要有三类因素导致试用期间的教师产生适应性障碍。一是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二是人自身的因素,这类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个人对婚姻与恋爱的期望,个人的发展诉求,与朋友或熟人的比照等:三是业务能力,如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与方法等。这三类因素中任何一类都有可能引起试用期间教师的适应性障碍,导致教师职业的终结.但实际情况是这三类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地起作用。以下讲述一个真实的案例。

李某是一位外表清秀的女孩,从湖南农业大学会计教育专业毕业后进入一所公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试用期为一年。笔者曾经对她进行了访谈,.她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在试用期问工作也可圈可点,因此这所学校在一年试用期结束后正式聘用了她。但是她在试用期间产生了适应性障碍,并且这种适应性障碍在试用期结束后仍然没有得到缓解.最终导致她在第二年主动提出与学校解除工作关系,并开始在就业市场寻找新的工作。目前她正在一家酒店从事会计工作。她这样做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对学校环境,包括制度环境不适应。用她自己的话说,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交往困难,学校生活没有现代气息。另外,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出台制度要求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招生指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她难以完成学校分配的招生任务,这使得她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二是对个人的未来生活产生了一种忧虑。她的同学在大学毕业后陆续进入婚恋状态.而现实处境使得她对个人的婚恋前景开始担忧.用她自己的话说怕嫁不出去。事实上,她在工作后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经历.正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导致恋爱失败。从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她很向往大城市公司中的女白领员工,认为她们工作环境好.能够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有更多和异性交往的机会。正是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而她本人又试图努力摆脱这种困境,使得她决心放弃教师职业。这一个案很显然是一个反例,表明新教师的适应性障碍会导致其职业生涯的重新规划,同时也表明,适应性障碍是影响教师成长的重要原因。

三、追求自我实现的探索阶段

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克服了适应性障碍之后.职业理想会日趋牢固,此时就会进入追求自我实现的探索阶段。“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基本内涵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人”看作是一种理想人格.并归纳了自我实现者的多种人格特征.其中包括在事业上有特殊的表现――自我实现的人专注于工作.有鲜明的自主性和独立的性格,对环境有一种持续的鉴赏力和清新感。此外,马斯洛还提出了通向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的多种途径,其中包括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事业;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发现自己的先天本性,使之不断成长等内容。不难看出,努力工作,专注于事业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探索阶段是教师人生与事业的主要阶段.其特点就是追求事业的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一个艰难的探索与耕耘过程。笔者曾经给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讲授“教师教育科研”内容.也给“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中职硕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讲授“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孥题”课程。利用这些机会对这些来自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重点了解他们是如何谋求个人发展的。发现这一阶段的教师谋求自身发展的最常见手段是职后教育,如定期培训、学术访问、脱产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近年来,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出台了多种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提高计划,这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后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机遇。中职硕士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性的专业学位。在访谈中我发现,正在攻读中职硕士的教师大多怀有一种强烈的发展诉求,这也是他们选择攻读中职硕士的基本动因。他们普遍认为获取更高级别的学位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攻读中职硕士的教师一般都是职业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切身的感受,也乐意对未来进行规划。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途径和资源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在探索阶段,教师要主动适应环境和制度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研究者指出了当前教师成长环境的某些变化,“教师的任用制由‘计划调配’转向‘合同聘用’,教师的工资制度由‘刚性工资,转向‘弹性工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由‘国家保障,转向‘社会化运作’。”这些都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四、职业怠倦的彷徨阶段

在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期之后,教师的成长会进入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一阶段暂时称之为职业怠倦的彷徨阶段。这一阶段表面风平浪静,但却隐藏着危机。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取心有所减弱.维持现状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心态,人生进入了一种相对无目的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怠倦不可避免。教师也是一个典型的容易产生职业怠倦的群体。所谓职业怠倦是指一种消极的心理或行为状态,如成就感丧失,理想破灭.情绪低落,性格解体等,对某个正处于职业怠倦状态的教师来说,在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还有许多更为具体的表现。职业怠倦具有一定的职业伤害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启动了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该项调查根据国际流行标准以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项指标对中国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进行了描述。所谓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玩世不恭是指个体会刻意与工作以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象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调查结果显示,86%的被调查教师在一项指标上出现了工作倦怠,这可以称为轻微的工作倦怠:有58.50%的被调查教师在两项指标出现工作倦怠,这可以称之为中度工作倦怠;有29%的被调查教师在三项指标均出现工作倦怠,这可称之类高度工作倦怠。这项调查表明教师的职业怠倦情况已经十分明显。

另外有研究者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怠倦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出现了明显的职业怠倦,有的甚至出现了非常职业怠倦和极端职业怠倦,其中情感衰竭和成就感低是教师职业怠倦的主要表现;第二.工作任务繁重,不同职称,不同教龄、身体状况等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怠倦三个维度(调查使用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个分量表.因此三个维度即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笔者注)的影响非常显著;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怠倦由多种因素引发,且不同因素对职业怠倦的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近年来.也有不少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怠倦现象的调查.基本上都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教师职业怠倦现象是一种由复杂原因引起的常见现象。

既然职业怠倦是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事实.以此为依据可以抽取出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即职业怠倦阶段。但是这一阶段的边界却是模糊的,例如教师什么时候会出现职业怠倦就难以断定,职业怠倦的程度如何也难以测定:职业怠倦还有可能向上延伸到探索阶段.甚至在下文将要探讨的审美超越阶段也会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从整体上看,也只有部分教师会出现明显的职业怠倦,而且一些陷入职业怠倦的教师也可能会暂时摆脱怠倦状态,一些看似远离职业怠倦的教师也有可能暂时性地陷入怠倦状态。伴随职业怠倦而来的是事业发展的彷徨与停滞。正因为职业怠倦对教师的成长缺少正面意义,所以也是要努力消解的现象。教师职业怠倦的消解策略是当代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审美超越的高峰体验阶段

职业院校教师的成长过程自然有其理想的目标,也会向往一种理想的境界。可以把这种理想的目标与境界称为审美超越的高峰体验阶段。所谓审美超越是指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中交织着幸福感和成就感.进而使人生与事业进入了一种超越的境界。尽管审美超越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找出这样一些教师.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接受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达到了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工作业绩也十分显著:另外,工作与生活融通,通过工作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对教师职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和深沉的爱,能够超越世俗与功利.能够充分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这时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自我实现者。国家与社会也为这类教师提供了各种特殊的荣誉头衔,如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审美超越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

伴随着审美超越而来的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自我实现者拥有的一种宁静和沉思的愉悦心境.因而也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在高峰体验中,一个人能够更真实地成为他自己.更完全地实现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状态,更充分地具有人性。”高峰体验对增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自我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从生命的角度探讨了教学对教师个体的价值。她认为课堂是教师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这代表了一种对审美超越的另一种理解。她指出:“要使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处于审美超越境界的教师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工作对自身生命的价值。教育学者朱永新也提出了“书写教师生命传奇”的命题。这一命题对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以孔子为职业榜样,为人生典范:重新体认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依然有生命力及超越意义的思想传统.把其作为自己生命叙事的元语言:把生命看成一首由自己书写的诗歌,一部精神的小说(传奇);选择一种优美与崇高兼具的生命文风: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既让自己的生命恒久地处于诗与思的状态.又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职业技能,以努力达到在教育教学之事上左右逢源的自由之境:最终把这一职业生涯锻铸成一部精致而隽永的历史……这就是对理想教师的一个概述。”这这段话语是对审美超越的另一种诠释。

六、结语

以上五个阶段是对职业院校教师成长历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概括。当他们年轻而稚嫩的时候,职业理想开始萌发.而如果达到了审美超越和高峰体验的境界则意味着他们成长的结局的完美。值得一提的是,对任何教师来说,都会有一个人生与事业的衰退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生命的自然衰退。在衰退阶段,教师会逐渐退出自己事业的舞台,教师职业生涯慢慢地走向终结。教师成长问题还可以从生存论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从根本上说,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因而,‘生存’并非简单的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着的生存’。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这种生成性和开放性。当然对不同的教师来说,其个体的生存能力、生存信念和生存体验等往往是不同的,对人生意义地追寻和领悟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成长的过程又是丰富而多样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存在的本真状态称之为澄明之境.也是一种无蔽的真实境界。到底什么是教师存在的澄明之境,审美超越能否解释教师存在的澄明之境,这仍然需要做进一步地阐发。生存论视野下的教师成长有理由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l]李尚群.职业院校教师成长的时代境遇[J],职教论坛,(3上):4-6

[2]朱永新.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J].教育研究,(4):60-64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38-140

[4]周光礼,彭静雯,从身份授予到契约管理――我国公立高校教师劳动制度变迁的法律透视[,高等教育研究,(10):37-42

[5]新浪教育,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EB/OL].

[6]李源,李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怠倦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08(4上):15-17

[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47

[8]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9):3-8

[9]朱永新.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J].教育研究,2010(4):60-64

职业成长四阶段 篇3

在适应期大部分人会觉得不舒服。从校园到公司的转变,你会不适应。大多数新同事、实习生都处在适应期阶段。到了成长期,就可以明确自己的岗位:咱就是干这个活的。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刚刚工作的适应期,好比一粒灰尘,在天空中飘飞时空间很大,落到地上就会显得很小,因为你只是其中的一个点。最终一定会落到一个点上,然后开始这个点上的生活——这就是从适应期到成长期的转变。你会发现除了会有一些成就感,还会有一些枯燥感,因为老重复一项工作。在这一年到一年半中间,你完成了专业标签化的过程。

80后能从适应期坚持到成长期的比较少。他们在第一年的时候就会考虑:咱是不是该换个地儿。以三十而立为标准,如果一个人24岁开始工作,那到30岁还有6年时间,在这6年中80后平均会跳4~6次槽,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他还没度过成长期,就到另一个地方去了,于是又开始新的适应期。如此循环,他老是尝试成长,但是他却长不大。

有人在试用期就会跳,因为他觉得自己太不适应了,其实全世界的槽都一样,到什么公司试用期都是你的适应期。你实习过三个单位,就会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于是你就绝望了。绝望很重要,绝望就是心理断乳期。我常听新同事说,我长这么大父母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长这么大没人这么训过我;我长这么大……问题是你从来没有在社会上混过,所以在心理上并没有彻底转型。

成长期之后是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你已经具备基本工作能力,能教导新同事了,同时也可以探索细化的专业方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亮点。之后就进入拓展期,你可以做到更细,就是专家型的方向:也可以做到更宽,就是管理型的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视社会认同的阶段,专家型是具有行业与社会群体认同、外部认同、专业认同的水平,管理型则是其他达到成熟水平的专业人士愿意接受你的协调与管理的认同水平。

这4个阶段可分为从宽到窄、再从窄到宽两大时期。经过适应期之后选择一个具体的岗位,是从粗大的职业模糊感发展到微小的岗位;之后,通过放大你在专业岗位上的表现,扩大你的半径与管理幅度,带动团队能力提升,形成独特的专业影响力。

在我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种模式,不一定会在一个职业中完整地经历这4个阶段。有些模式比较不利,比如在短时间内频繁跳槽,老过不了适应期:也有一些不错的模式:比如交错成长型,你在第一个公司达到成熟期,然后去了一个相关公司,又达到一个新水平后,再去另一个相关公司。还有一种是较长时间没离开过一个公司,但是他可能在自己不同的职业阶段获得向上的新能力,比如培训、交流、换岗等,我称之为阶段递升型。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以实习或者其他形式的职业体现方式,提前形成职业偏好与提升职业选择水平,来提高在正式职业中的适应性、承受力,降低在适应期中的任意退出频率,增强在初始职业中进入专业岗位与提升岗位成熟度的心理条件。

(袁玲摘自《新周刊》)

成长阶段特征 篇4

近几年来,无论是人教社出版的教材体系的变动,还是《考试说明》要求的不断调整,其中都强调“抓住体系”“抓住阶段特征”;《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就强调:“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教学工作者对阶段特征的重视。列年来,决定高考试卷的第Ⅱ卷得分的关键因素就少不了阶段特征。准确地划分历史阶段和掌握其特征,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揭示历史阶段特征的过程,使其历史思想获得启蒙、思维得到解放,成为历史学习的“智者”:历史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将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有好的历史思维和好的考试成绩。因此,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教学从高一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对于怎样引导,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要指导学生领会教材划分阶段特征的标准。

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此,必须指导学生从宏观上确定教材是用什么标准来组织内容和划分阶段特征的。如传统的初中历史教材就是按照社会性质的变化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其实质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的,它的优点是便于揭示历史现象的阶级本质;而生产力标准则在现行的普通高中教材广泛使用。如人教社出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前四章的主体内容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生产力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是根本动力,也是其主要内容,这就有利于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客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在平时的历史课堂上要养成重视阶段特征的习惯。

历史课堂是提高学生归纳阶段特征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讲授每一册书、每一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花一定的时间来概述本书、本章主要内容和总体机构,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了解,使学生不至于一开始就感觉到内容混乱、头绪复杂;等到该书、该章讲完后,再对其进行具体和系统的归纳,从而达到强化认识,深入揭示它与别的阶段特征的差异,即运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例如:在讲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时,第一节课就是拟订结构,并落实到各节标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该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历史,学生既能从总体上有深刻的认识,又能体会其中的因果关系。

三、要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归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留意某些分散知识点的理解、总结和归纳。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的基础知识,再进行阶段性的整合,从而分析特点、阐述规律,并揭示其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

例如:在讲授工业革命后的国际工人运动特点时,可以从三大工人运动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的形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归纳出该阶段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并进行夺权尝试的特点。又如在讲授“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时,课本是从战后初期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和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等具体知识点来讲的,但这仅仅是现象,而其总体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二战”后初期由一国到多国并走向联合的趋势。

这个例子是单一线索的,而在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经常是某一社会阶段的特征,而对于这种综合性的特征则需要从多角度来提炼。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过程,梳理重要史实,寻找其规律和联系,抽象概括出某社会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最后再把它上升到总特征,这样就能做到条理清晰了。

再有,遇到跨不同社会性质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时,则既要横向看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又要纵向分析不同时期概况的差异,构建整体的历史观。如近现代两个80年(1840—1919)、(1921—2000)中的第二个80年(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阶段特征就是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重大成就的八十年,但也有过一些挫折,这就是纵横比较得出的基本结论。同时,还要注意将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历史发展进行联系比较,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中把握中国历史,正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时,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多方面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落后,从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道理。

四、要通过适当的练习对阶段特征的划分和总结进行考查。

这样,既达到了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迁移和转化历史思维能力。这里可以考阶段特征的划分、归纳、比较,在运用阶段特征的过程中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如(2004江苏卷)第30题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又如(2004上海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繁荣时期,分析其原因和表现。阶段特征题常在问答题中出现的现实,也使适当的阶段特征练习训练必不可少,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归纳的习惯。

五、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观印象。

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相关材料,特别是经典作家的有关著名论断,在讲授19世纪初—70年代的阶段特征时,可引用马克思19世纪的历史是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共同影响下的历史的论断,有了这个结论,就可以从深层次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使学生克服在死记硬背中把握阶段特征,教师应寻找较适用的诱导方法,转换一些问法,从而使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

2018中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篇5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农耕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经济: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繁荣时期。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现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各国变法运动。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经济: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出现了耧车。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商业可上升为经济)的发展。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科技: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外交: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文化: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农学 农业)。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的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

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实行民族开明平等的政策。

经济: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实行市坊制度。

文化: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科技: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

五、宋元时期(907~1368)总体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政治:政治局面发展特点是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权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城市:市坊界限、经营时间的限制被打破;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文化: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科技: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并外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做出重大贡献,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六、明清时期(1368~1840)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完成,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 8

的浪潮中,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性逐渐显现。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外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总体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农耕文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经济: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诱导下逐渐产生并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 8

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由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领导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蒋介石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逐渐取代北洋军阀政府。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

政治:国民党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日本全面侵华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国民政府推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土改运动,农村经济有所发展。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

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严重破坏。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

政治: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国民经济凋敝。

以上 四+五+六+七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总体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的任务。

具体表现:

1、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革命、土

/ 8

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建立与巩固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建立并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一五计划初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年)

政治:中共八大提出的总路线,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经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经济: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经济:对内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 8

的对外开放格局。

外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思想文化: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6世纪)

一、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措施: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鼓励公民参政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扩大公民的权利。公民大会体现了雅典民主制人民主权的基本特征

3.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开世界民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雅典民主制对后世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局限性:雅典民主制只是局限于奴隶主阶级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制。

二、古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5世纪)

1.罗马法的形成和发展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变化进步:由习惯法到成文法)2.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形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现代)(西方)(世界)法律体系的基础。罗马法是人类重要遗产。(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起草的;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重视证据等。近代初期阶段,西方资产阶级都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 8

三、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权高于王权。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15世纪至1917年)

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建立(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等国出现(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政治:欧美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在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相互促进。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二、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形成一股潮流。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从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国际关系: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最终确立。

三、电气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了一战。

/ 8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4——1945)

政治: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也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经济:苏联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美国采用政治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

文化:相对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两级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对峙,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一方面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苏联不断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三、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1991——)

总体特征: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流)。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经济: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主流。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祝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2018.6.8

利处与应有的阶段性特征 篇6

1.企业家的个人理想与完美主义风格带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企业要永续发展更要看重公司治理中的制衡机制?

3.制衡机制和企业家精神的结合与矛盾。

廖晓:个人英雄主义有利于企业的创业和发展

个人英雄主义往往被描绘成为了满足个人价值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对企业来说,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利于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壮大,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企业在创业和发展阶段,往往需要好的愿景,而愿景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设计和梦想,对企业来说,它可以激励大家朝美好的目标奋斗。企业的愿景往往发源于企业创业者的理想或者说梦想。持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企业家往往是描绘愿景的高手,或者说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通过美好的愿景带动员工不断奋发图强,实现企业的远大目标。

另外,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利于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往往是多种路径或者方案的选择,往往意味着风险。个人英雄主义往往敢于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敢于当机立断作出快速决策。这往往将带来战略决策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更不至于贻误战略机遇期。

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利于危机管理。战略管理是接力赛跑,不是百米冲刺,每个企业在不同时期都会遭遇大的困境和危机,而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起到领袖作用,敢于力挽狂澜,给大家以信心和勇气,带领大家挑战困难,处事不惊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

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可以控制公司政治,搞好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平衡与协调。如果没有一个有一定权威的企业领袖,企业往往将变得群龙无首,帮派林立,企业有可能变成权力和利益决斗的场所。而一个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家有助于树立领导权威,弥合各种分歧和矛盾,最大程度地解决分权制衡带来的决策和管理低效率。

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尽管制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基于领导力而非法定权力的企业领导才最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建立核心的价值观和使命,而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家往往能在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使命建设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种作用将是长期的,有助于企业统一意志,团结奋斗。

吴长江:个人英雄主义在企业运营中的阶段性

我始终认为,个人英雄主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需要分阶段的:在企业初创期必须集权,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要逐步想方设法完善和健全治理机制。

企业初创期必须集权,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一言堂。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不可以随便抢方向盘,你坐副驾驶,就要规规矩矩坐在那里,哪怕是你买的车。因为企业在创始阶段很脆弱,资源有限,平台小,经不起太多的折腾,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你就要决策快,行动快。作为企业领导人,你分析并认准这样做是合理的,那就要坚持做下去。有句话说,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很多时候,创业的成功靠的就是某些创业者一开始就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奋斗的那种执着。

雷士照明当初开拓国内市场的时候,经过分析之后,率先将品牌专卖模式导入照明行业,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网点数量呈几何级递增。当到了2005年我们发现市场的复杂程度已经到了渠道必须改革的时候,企业和经销商迅速达成共识,进行了渠道变革,整合为运营中心模式,这一模式同样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可以说,雷士在创业阶段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在决策和行动上始终比别人“快半拍”。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候,企业的盘子大了,内部管理和治理机制就要加强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就要慢慢褪去,而要着手打造具备前瞻眼光的治理机制和具备职业化心态的精英团队。

在我看来,无论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创建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经过大浪淘沙,确实非常不容易。但是一个人成功之后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才是伟大的。

我曾经在很多公开场合说过,如果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产生绝对控股权的欲望,那么他就是对企业不负责任,对企业的员工不负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很多企业家认为由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自己应该持有公司51%以上的股份来绝对控股公司,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其实只要你把企业做好了,就算只占到5%、1%的股份,又有什么关系呢?比如一些跨国企业的CEO所占股份还不到1%,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伟大的CEO。

很多人会发现,曾经无限风光的乐华集团、秦池酒厂、沈阳飞龙、济南三株、小鸭电器等一批知名企业一个接一个地从他们的视线里消失。一个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著名企业家们也一个个地巨星陨落,不知所踪。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独裁治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如果你有控制权,其他人又不能控制你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可能毁灭。

从2006年起,软银和高盛两家著名投资机构先后向雷士注资数千万美金,入股雷士,从而持有雷士一定份额的股权。引进国际风险投资虽然稀释了我个人的股份比例,但我们却引进了他们的国际化管理经验来加强对雷士的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流程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举个例子,融资前企业制度化不是很明显,比如员工家属生病,公司会借钱给他,现在不行,借钱只能私人借,也就是说公私要分明,这就是制度的力量。因此,引进投资机构对雷士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他们不仅有很好的资源,而且还有管理上的优势。雷士要发展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民族品牌,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只有不断地完善,才能发展成熟,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企业。他们的加入,正好可以完善这一点。

成长阶段特征 篇7

1 调查地概况

研究地点设在枞阳县大山村,位于安徽省中西部的长江北岸,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6.5℃,年均积温5 129℃。冬季低温而无严寒。

调查区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160 m左右。山坡较平缓,坡度多在20°以下,局部达30°。山地成土母岩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山地土壤主要为麻石黄棕壤,质地较轻,p H值5.5~6.5,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亚热带北缘地区丘陵岗地气候特点。马尾松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地带性森林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其主要树种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群落结构明显,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林分郁闭度在0.40~0.95之间[11]。

2 研究方法

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段设置调查样地,林分在近20年内无任何经营措施采伐、修枝等。根据多样性数据,划分次生灌丛(I)、马尾松纯林(II)、马尾松阔叶混交林(Ⅲ)3种类型。分别对乔木(DBH≥5 cm木本个体)、灌木层(DBH≤5 cm木本个体,包括乔木幼苗和幼树)、草本层(包括草质藤本和蕨类植物,但是大型木质藤本按照胸径大小分别计入乔木层或灌木层)采用分层调查[12]。在每个类型的群落中分别设置3个重复样地。

把单个样地划分为16个5 m×5 m的样方,实测≥5.0 cm林木的胸径树高,记录树种及生长状况,据此计算林分密度、胸高断面积等生长指标和优势度各单项指标(密度、频度、显著度),分析结构特征。

在每个样地内布设5个2 m×2 m的小样方(中心1个,4角各1个,但4角的小样方应距边界2 m)。在每个小样方中调查灌木、草本种类及各个种的株数或丛数(用于计算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平均基径(用游标卡尺测量,用于计算各个种的基盖度)。样地面积除次生灌丛10 m×10 m,其余都是20 m×20 m。

2.2 数据分析

丰富度指数采用Gleason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物种数目。

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5]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示。其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H′为树种多样性指数,Pi为每个树种植的株数与样地总株数的比值;J′为均匀度指数,S为样地中出现的树种总数[13,14,15]。

根据各个样地调查数据,分别确定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主要植物的重要值,其重要值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IV为某灌木种的重要值,RDi为相对密度,RFi为相对频度,RPi为相对优势度;

式中:IV为某灌木种的重要值,RDi为相对密度,RFi为相对频度,RCi为相对基盖度;

草本重要值即为其相对盖度[13]。

试验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处理,通过DPS 3.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样地在各个特征指标上的差异(P<0.05)。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生境及植物种类组成的比较

由表1可知,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生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次生灌丛样地的土层厚度仅为22 cm,而马尾松与阔叶树的混交林土层厚度达到85 cm,后者是前者的3.86倍。同时,次生灌丛的郁闭度达到0.95。由表2可知,不同演替阶段对植物种类组成影响显著。在所调查的9块样地中,共出现植物42种(包括乔、灌、草),分属23科38属;其中有20个种在9块样地中都有出现[16,17]。

次生灌丛样地出现25种植物,灌木层植物种类为18种,重要值较大的灌木有大青(Clerodendron cyrtophyllum)、白背叶野桐(Mallotus apelta)和黄荆(Vitex negundo)等,草本主要有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显子草(Phaenosperma globosa)、菝葜(Smilax china)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在马尾松纯林样地中共出现27种植物,乔木层全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灌木层重要值较大的仍为黄荆(Vitex negundo)、白背叶野桐(Mallotus apelta)和大青(lerodendron cyrtophyllum)等。草本层以菝葜出现的较多,与次生灌丛演替阶段相比较,虽然马尾松纯林演替阶段总的植物种类以及灌木层的优势种与其相差不大,但是乔木幼苗的重要值明显上升;在针阔混交林分样地出现37种植物,乔木层重要值较大的种有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山槐(Albizia kalkora)等。灌木层植物数量明显增加,但是较为优势的灌木与前2个演替阶段变化不大,只有野鸭椿(Euscaphis japonica)的重要值有所提高,草本层以淡竹叶(Herba Loophatheri)为主。

3.2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植物多样性比较

由图1可知,枞阳大山森林群落从丰富度指数来看,3个演替阶段乔木层差异极显著,在灌木层次生灌丛与针阔混交阶段差异不显著,但是与马尾松纯林阶段差异显著。草本层差异不显著。

从Shannon-Wiener指数来看,乔木层差异极显著,为针阔混交林阶段最大;灌木层差异极显著,为次生灌丛阶段最大,马尾松纯林阶段最小;草本层差异不大,为次生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马尾松纯林阶段。

从均匀度指数来看,乔木层马尾松纯林阶段与针阔混交林阶段差异极显著。灌木和草本层差异不显著。灌木层以马尾松纯林阶段的均匀度最低,而针阔混交林阶段最高。草本层以次生灌丛阶段的均匀度最低,而针阔混交林阶段最高。

次生灌丛阶段,植物种类混杂,多为萌生枝条所形成,与其他2个阶段的灌木层相比,物种多样性较大。群落演替到马尾松林阶段,群落结构的形成出现了群落组成种类的调整,其乔木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都比针阔混交林要低,灌木层由于耐阴的种类还没有大量的侵入,使得这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是这3个演替阶段中最小的。群落演替到针阔混交林阶段,群落结构日趋完善,生境条件良好,加上群落郁闭度的增大,耐阴的植物种类正在侵入,喜光的植物种类逐渐消失,从而使得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大[18,19,20,21]。

从表2看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重要值,可以看出马尾松林演替的基本趋势。在次生灌丛阶段,是多种植物的混杂。一些小型灌木生长快,占据了一定优势。如白背叶野桐(Mallotus apelta)、大青(Clerodendron cyrtophyllum)等。群落演替到马尾松阶段,群落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其中马尾松最具有优势。其下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等幼苗萌发明显。群落演替到马尾松与落叶阔叶树混交阶段,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落叶阔叶树在群落中则占据了绝对优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群落中只有零星分布。

4 结论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特征 篇8

苏北盆地南北分别由东台和盐阜两大坳陷组成, 西北临鲁苏隆起, 南邻通扬隆起, 北部的滨海隆起与南黄海盆地的中部隆起相连;陆上的盐阜坳陷、东台坳陷向海域延伸与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相接。这些隆起、坳陷与海域的北部坳陷及陆上的建湖隆起共同组成了统一的苏北—南黄海盆地。控制盆地发育演化的断裂与隆起主要为嘉山响水断裂、杨村断裂、六合断裂、江都—吴堡断裂、海安—南港断裂和建湖隆起[1]。

在苏北盆地内, 平面上隆起、凸起与凹陷交替呈雁列式展布, 由西北部的北东走向, 逐渐过渡到东南部的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2]。这是由于在盆地的沉积盖层中产生了走滑构造变形所致, 明显具有右旋走滑特征, 这与嘉山—响水边界走滑断裂的走向相一致, 充分说明苏北盆地是在右旋走滑主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在主应力场背景下, 大部分主要断裂都具有右旋走滑的性质。在区域右旋走滑主应力场作用下, 苏北拉分盆地的发育演化大致可分为初始拉分阶段、强烈拉分阶段、拉分减弱阶段和后沉积阶段。

1 初始拉分阶段

仪征运动末的晚白垩世泰州组沉积时期, 构造环境发生巨变, 即从先前的挤压应力环境转变为区域拉张环境, 浦口组底部的“黄桥转换面”体现了下扬子区构造体制从挤压向拉张环境的转变。这一时期, 太平洋板块由NNW向转为NWW向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 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 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欧亚板块, 使之向北退却, 从而造成欧亚板块东缘产生广泛的右行剪切, 右行剪切主方向为NNE向。这种右行剪切作用导致欧亚板块东缘西部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发生右行走滑。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边界嘉山—响水断裂为郯庐断裂的一条分支断裂, 而东部边界丽水—海丰断裂则属欧亚板块东缘右行剪切系统中的R剪切, 两者在此时期发生右行走滑。东部走滑构造带和西部走滑构造带的右行走滑作用下形成苏北—南黄海走滑拉分盆地, 由边界的走滑运动导致盆地内部的拉分伸展。但由于边界断裂并非大型走滑断裂, 因而盆地拉分量比较有限, 盆地整体处于拉分坳陷阶段, 各凹陷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为统一的湖盆。

泰州组以湖泊沉积为主, 形成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沉积。这一时期在上隆夷平的准平原化基底之上, 开始接受了泰州组一段冲积—河流相的粗碎屑建造, 有明显的的充填特征。随着水体的加深, 在盆地水体较低部位沉积了泰二段滨浅湖—半深湖相的砂泥岩建造, 其暗色泥岩成为苏北盆地的第一套烃源岩。

2 强烈拉分阶段

古新世阜宁期是苏北盆地的强烈拉分期, 吴堡运动是主要的构造运动。这一时期由于苏北盆地东西部右行走滑存在着不均衡性, 使其内部派生一系列具有右行走滑的次级断裂与隆起或低凸起。金湖凹陷的石港断层、高邮凹陷的真 (1) 和吴 (1) 断层、溱潼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些断层活动规模大, 对地层沉积与构造发育的控制作用强。断层的活动也加速了凹陷间凸起的发育, 使盆地内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界限。如金湖凹陷与高邮凹陷间的菱塘桥低凸起和柳堡低凸起, 溱潼凹陷与高邮凹陷间的吴堡低凸起及溱潼凹陷与海安凹陷间的泰州凸起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这些断层或凸起对苏北盆地内的凹陷形成发育、地层沉积与构造的发育演化都不同程度地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古新世阜宁组沉积时期, 由于沉降速度大于沉积物补偿速度, 水体不断加深, 沉积范围不断扩大, 沉积了阜二段和阜四段等深湖—半深湖相生油岩, 累计厚度可达千余米。拉张强弱的周期性变化, 在生油岩系之间形成了阜一段、阜二段和阜三段多套砂质岩层段, 从而构成了较好的生储盖组合, 开拓了苏北盆地成藏组合发育的全盛时期, 也是苏北盆地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阜宁组沉积后, 盆地区发生了区域性的抬升隆起, 阜宁组局部遭受剥蚀。整体上本次盆地抬升幅度较小, 地层遭受剥蚀的时间较短。在盆地不同的凹陷, 抬升的幅度有所不同, 使阜宁组地层在各凹陷不同构造部位的剥蚀量不尽相同, 金湖凹陷石港断层上升盘地震上T30具有明显的不整合剥蚀面, 溱潼凹陷内阜宁组顶也可见明显的不整合。

3 拉分减弱阶段

在盆地经过较短时间的抬升剥蚀后, 迎来了始新统戴南组和三垛组沉积时期, 此时边缘海基本停止拉分。渐新世末期沉积与古近纪之间具有广泛区域性不整合。虽然各地也会略有差异, 但在渐新世末期欧亚板块东缘发生区域性挤压是一基本事实, 其挤压源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快速汇聚。以三垛事件为代表的构造活动使盆地抬升, 遭受长期强烈剥蚀并造成盆地反转。之后构造活动由张性剪切逐步转变为拉张作用为主或者由热演化控制。此次强烈挤压造成苏北盆地整体抬升, 早期沉积遭广泛遭受剥蚀。

4 后沉降阶段

新近系盐城组沉积时期, 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汇聚速度明显变小, 但仍保持挤压状态, 由于印度板块强烈推挤欧亚板块 (特别是上新世更新世) , 欧亚板块东缘发生弱的拉分作用。苏北盆地表现为以整体热沉降为主兼有弱的拉分作用。

在苏北盆地的沉积发育演化过程中, 1个重要特点是伴随着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常发生火山活动。中、新生界岩浆活动频繁, 平面上遍及盆地各凹陷。纵向上自泰州组至盐城组主要发育三期火山活动旋回:即泰州—阜宁组火山活动旋回、三垛—戴南组火山活动旋回和盐城组火山活动旋回。每期旋回还可划分出多个亚旋回, 如泰州—阜宁组旋回就可划分出4个亚旋回。火山岩体总的趋势是沿主断裂带分布, 并常迭合连片。

在盆地形成的起始阶段, 地幔物质上隆, 火山岩系伴随仪征事件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交汇区产出, 此作用一直延续到阜一段沉积期。到阜宁晚期, 地壳运动又开始活动, 基性岩浆沿老断层上升, 为水下中心式间歇喷发, 此次岩浆活动代表了吴堡运动的前奏。到真武运动期, 块断活动达到高潮, 此时岩浆活动亦达到高潮, 玄武质岩浆沿北东向基底断裂呈溢流式喷溢及侵入;其次沿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呈中心式喷溢形成大面积的玄武岩。所以, 苏北盆地的火成岩是基底块断活动及断陷盆地形成过程中应力积聚和释放的产物。

5 结语

明确盆地区域构造演化, 对目标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苏北盆地经历初始拉分阶段、强烈拉分阶段、拉分减弱阶段和后沉积阶段四种演化阶段, 也形成了苏北盆地多凹陷、多断裂的复杂地层关系, 也预示油气富集成藏样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刘玉瑞, 刘启东, 杨小兰.苏北盆地走滑断层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 (3) :279-293.

爬行:不能省略的成长阶段 篇9

“先爬再走”是规律

先坐后爬,然后才能走,这是婴幼儿成长的正常节奏。然而,不少孩子偏偏不喜欢爬,肚皮老挨着地,脊背就是挺不起来。所以,干脆摇摇晃晃地直接学起了走路。对此,不少家长引以为傲,觉得这是孩子聪颖的表现。

其实,爬行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对于刚学会走路但不会爬的孩子,家长最好帮他们补上这一课。人类的脊椎发育是循序渐进且需要一步步锻炼而成的,学会稳坐,意味着孩子的脊椎已经发育到可以支撑其独立安坐的阶段;学习爬行,则能帮助孩子锻炼脊椎弯曲度和腰部肌肉以及身体活动能力。能完成自由爬行,随意坐躺之后,才是孩子学习走、跑、跳的成熟时机。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爬得越好,走得也就越好。

很多家长很早就给孩子用上了学步车。婴幼儿专家不建议婴幼儿太早使用学步车,因为此时其脊椎发育还不充分、腰力也不够强,如果长时间处于站立走动状态,腿部会过早地承受全身重力,对孩子发育反而不利。有学者指出,不经爬行就在学步车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蹬着腿走路,走姿不太自然,且像小鸭子般左右摇晃,容易跌倒;而熟练掌握爬行技巧的婴儿,由于在 “过渡期”内,他们的头、颈、手、臂、腿、腳和肘、腕、膝、踝关节及全身肌肉特别是腹肌与胸肌都得到了活动和锻炼,所以,由四肢受力发展为两肢受力时,能平稳顺利地完成从爬到走的过渡。

不可小看“内八”、“外八”

4岁男孩小明走路老摔跟斗。其父母观察发现,小明属于双脚“内八”,走路时双脚越走越靠里,最后左脚绊倒右脚。无论父母怎么训诫,小明都难以改变现状。最后,经专业训练矫正以及在鞋底上下工夫,小明的“内八”才得以缓解。

孩子开始走路时难免有“小鸭子”现象,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走路时手脚不协调、步态异常,首先要考虑是否患有脑部疾病;其次,可能是脚部结构异常或走路方法不对,身体力学线条改变所致,最好从医学康复训练的角度予以及时纠正。

发现孩子步态异常,除直接观察走姿外,还可以看鞋底。正常的步态通常产生的压力较为均匀。一般来说,足跟、外侧、脚的大拇指部位受力大,磨损较多,而中间及内侧受力小,磨损较少。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鞋子内侧磨损也很严重,或者鞋跟两边磨损相差非常大,那就说明孩子的走路姿势有问题。

婴幼儿的走路姿势影响其日后生长发育,甚至会为其中老年腰酸背痛埋下伏笔。幼儿走路无论是“内八”还是“外八”,如果不纠正,除了可能导致不断跌倒等问题外,走习惯了还可能影响脚、膝、髋、肩等部位,以致成年后一走远路就脚痛、头痛或腰酸腿痛。

受力线出问题可逐步矫正

人体站立时,脚、膝、髋、肩等部位处在同一条受力线上。走路姿势有问题的人,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处在受力线上的这些部位躺着不痛走着痛,即使进行按摩推拿,也只是缓兵之策,过段时间又会复发。爱穿高跟鞋的女性,对此应该深有体会。高跟鞋虽美观,但穿着它走远路时,脚部容易胀痛,人很容易劳累。这是因为穿上高跟鞋后,人体重心前移、骨盆前倾,脊柱弯曲增大,腰椎和颈椎受力也更为集中,此时的受力线发生改变,使得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重,相关肌肉紧张,所以,疲惫感容易产生。

上一篇:旱地机械化下一篇:超声导波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