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特征

2024-05-28

企业成长特征(精选10篇)

企业成长特征 篇1

摘要:企业的成长周期一般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 由于所面临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所处的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异, 导致企业的财务特征不同。本文重点分析处于成长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财务特征, 寻求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 以期能够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成长周期,阶段性特点,财务特征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 知识与信息推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迅速发展, 不断变大变强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但是每个企业的发展均会经过一定的成长阶段。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成长周期可以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在不同的成长周期, 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环境都会有不同的特征, 导致企业的财务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 本文通过研究企业成长周期各个阶段的特性, 分析企业成长周期各个阶段的财务特征, 以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时, 能够及时根据自身的成长周期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方法, 从而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1 企业成长周期的划分和阶段性特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自身的生命周期, 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为了使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能够找到其目前所处的阶段与相应的特点, 从而让企业找到一个比较适合目前自身发展过程的管理模式。所以企业成长周期理论是当前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成长周期是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若干个阶段, 形象描述了企业的诞生、幼稚、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全过程。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企业完整的成长周期。

国内外对企业成长周期研究颇丰, 对其成长周期的划分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企业成长周期的划分主要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1.1 初创期

初创期的企业规模比较小,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较为简单和灵活, 能够迅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有利于企业对市场的快速适应。然而处于初创期的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市场竞争力。虽然当期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 但因为其结构过于单一、基础过于薄弱与资金有限等原因, 企业营业利润比较少, 资金周转极为缓慢, 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严重。

1.2 成长期

企业经过初创期就步入了成长期。此时企业的技术更为成熟, 基本上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市场, 在消费者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市场中的占有率稳步提升, 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当前阶段企业开始初步进行组织结构的完善, 内部控制管理也开始初具规模, 企业管理模式开始逐步完善。企业在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加大对现有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 并且不断吸纳新的专业人才和管理理念。虽然此时企业的经济环境比初创期较为好转, 但是因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市场占有率等因素, 企业仍会面临缺少资金的问题, 所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依旧较大。

1.3 成熟期

经过初创期的市场探索和成长期的高速发展, 企业过渡进入了成熟期。此时企业大多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产业链模式, 对于产品的生产直至销售的过程进行了纵向联合整合, 产品生产量大且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 市场竞争力较高。企业在此阶段累积了较为充裕的资金, 技术和管理模式也较为成熟。但是目前企业面临市场已趋于饱和的境况, 极易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并且稳定的企业也易开始出现安于现状的现象, 致使企业止步不前。此时企业需要寻求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使企业进行新一轮的壮大发展。

1.4 衰退期

若企业进入衰退期, 此时企业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出现腐败及管理主义, 部门之间责任不明, 管理制度极度混乱等问题;外部则是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 竞争力减弱。新产品受到外界排斥, 消费者对其产品失去兴趣和信心。此时企业急需进行转型以抛弃现有的已经腐败滋生的管理模式和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行业, 进行新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以及建立新生的管理模式, 以期使企业重新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2 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研究

企业根据经济周期、产业周期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周期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周期阶段, 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 因此企业的财务特征也不相同。企业成长周期的财务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初创期的财务特征

初创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开始的阶段, 此时企业面临最高的经营风险。由于现有阶段企业规模较小, 资金有限, 但是企业却必须开发新产品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及其市场推广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支持, 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将会使企业承担极大的财务风险。但是当前产品的规模效应还未形成, 企业未具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产品还未被大众认可和熟知, 所以此时产品的成本较高, 利润较少且不具有稳定的收益。并且此时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较为简单, 也需要相对较大的费用进行制度的完善。因此此时的企业一般处于亏损的状态。并且企业因为销售收入达不到理想状态, 而对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投入却较大, 面临着现金流出量大于现金流入量的状况, 企业急需进行筹资。但是企业初入市场, 各个方面均处于起步的阶段, 信用水平较低, 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支持, 只能依赖于风险投资和自有资金。这也是初创期企业较为明显的财务特征。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因其自身能力相对较弱, 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周转天数就较长, 而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却较短, 导致企业的现金周期较长。并且企业因为当期经营风险较高, 而资金较为紧张, 企业只能尽可能采取争取风险投资者及降低财务风险的措施, 因此, 企业当前的权益资本明显高于债务资本, 企业此阶段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

2.2 成长期的财务特征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其经营过程中的各方面均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以保证其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多采用财务杠杆进行融资。因此企业当期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风险相对于初创期仍较高, 但是财务风险比例也随之上升。因为企业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并且产品也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 信用水平提高, 所以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加大。

企业的产品在此阶段开始逐步占据一定的市场, 并且随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销售收入快速增长。随着销售收入的增长, 企业的利润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企业产品的规模效应初步建立。此时企业处于不断精进生产技术, 加强产品质量把关, 规范管理制度, 加大市场份额的阶段, 加强了其与其他供应商谈判时的能力。相应地, 企业的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减少, 且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增加, 最终使企业的现金周转天数相应减少。企业在成长期时, 内部管理结构也开始进行构建。初期简单的集权管理模式逐步开始分散。所有者逐步释放权利给予职业经理人, 企业开始形成复杂的层级结构。此时企业开始通过不断分权管理逐步实现两权分离。

企业因为销售收入的快速增加, 使其现金流入量也迅速增加。然而企业成长期的技术投入、市场推广、设施构建等方面的投资仍然相对较大, 所以企业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差距虽然比初创期缩小很多, 但是仍然为负数。企业仍然应进行筹资活动为自身快速发展筹集足额的资金。

2.3 成熟期的财务特征

企业进入成熟期即标志着企业进入了一个各方面均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这个阶段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都已成熟, 产品也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水平十分稳定, 现金周转流畅,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了企业发展过程的最大化。此时企业的财务状态十分稳定。基于企业现行稳定的发展状态, 企业将实行稳定的财务政策和管理方法, 投资也会选择低风险水平的项目。但是因为企业规模进一步地扩张, 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经营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迫使企业必须进一步对现有权利进行下放, 此时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应完全摒弃原有的所有者管理的模式, 由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的职业经理人治理公司。企业形成以职业经理人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因其生产技术已经十分精进, 管理制度也趋于成熟状态, 所以产品拥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并且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及喜爱。因此企业的销售收入剧增, 相应地利润也颇为丰厚。此时企业内部自由资金较为充足, 不再依赖于外部融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均处于恰当的水平。但是产品的市场份额此时已经趋于饱和状态, 企业应着重管理其内部控制的效率, 降低内部控制的总成本。

因其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销售收入非常稳定, 所以其经营现金流入也相对较为稳定, 而且因为企业各个方面均已成熟。目前企业的支出主要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支出, 并且基本上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即可满足其支出, 所以此时企业于支出费用方面的现金流出量较小,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因为企业此时现金流入量较大, 企业有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有实力进行债务融资,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原理为企业进行合理避税。

2.4 衰退期的财务特征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因其产品的衰退, 市场占有率不断缩小, 销售收入大幅度下降, 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市场。此时企业只能通过压低价格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将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融资难度的加大, 财务状况恶化。利润也会随着销售收入的下降而减少, 致使企业出现亏损。企业因其在衰退期内的盈利能力下降和融资困难等原因使其的经营风险处于非常高的地步。但是仍然会为了继续发展而选择举债, 这也造成了财务风险急剧恶化。企业也因积压大量产品而造成无力偿还应付款的状况。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相应增加, 所以企业现金周期增加。

此时, 企业也处于面临艰难选择的阶段, 企业若想避免破产必须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因此, 企业必须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以便进行新产品的市场研发和生产。此时的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的产品会被大量的新产品所替代, 从而市场占有份额急剧收缩。所以, 此阶段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度下降, 市场占有率极度萎缩, 面临着极大的破产风险。企业需要根据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时寻求新的具有较高收益的项目。然而此时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想要再次寻求到新的待开发的市场十分困难。但是, 即便企业明知此刻积极寻求新的、可以进行投资的市场十分困难, 对目前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而言, 企业为了寻求转机也必须如此。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进入新的成长周期。并且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会造成现金流入量大量减少, 而经经营活动中所需的成本费用已经明显高于企业所获取的现金流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显示出负流入。

3 结语

企业在其成长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具有其相应的特点。根据不同成长周期的阶段性特点, 企业从初创期直到衰退期的全过程, 每一个阶段的风险不同, 其财务特征也随之不同。通过分析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财务特征, 企业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财务手段, 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林.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辨析[J].学术论坛, 2003 (1) .

[2]王凤林.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特征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7) .

[3]赵雅玲.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特征研究[J].当代经济, 2010 (9) .

[4]余国杰, 曹芳.企业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征与财务战略[J].商业经济研究, 2009 (25) .

[5]刘桂英.企业周期性财务特征与筹资方式选择[J].现代财经, 2007 (6) .

企业成长特征 篇2

摘要:“天生全球化”企业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组织形式,其蓬勃兴起与发展打破了传统国际商务理论所描述的国际化渐进模式,文章结合典型企业案例,分析“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典型特征,并探索其高速成长背后的驱动因素,文章认为,全球化的新发展、企业家精神和国际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共同构成了“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的驱动力。

关键词:“天生全球化”企业;企业家精神;国际社会资本

一、“天生全球化”企业: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组织形式

传统国际商务理论以大型跨国公司及其国际商务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企业首先在国内市场经营,然后通过一系列渐进的阶段。逐步涉足国际市场。因而,传统国际商务通常被认为是成熟的、资源丰富的大型企业主导的舞台。然而。伴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天生全球化”企业(Born Globals)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组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与发展,根据Oviatt和MoDougall(1994)在其经典论文中的定义,“天生全球化”企业是“在创业伊始就积极利用多国资源寻求竞争优势。并在多国出售产品的企业组织”。在我国,随着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成立之初就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高度国际化,进行资源的跨国配置和全球整合。展讯通信公司创业于2001年,致力于无线通信及多媒体终端的核心芯片、专用软件和参考设计平台的开发。从创业起,其创业团队就有一个全球化的眼界和思路——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库、利用全球不同地区的政策优势、利用全球不同地区的技术优势,让展讯迅速成长壮大。为此。展讯在美国硅谷、奥斯汀和中国台北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和分公司。展讯始终坚持自主技术创新,多次打破欧美大公司的技术垄断,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2007年,展讯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8年,跨国并购美国Ouorum公司,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这家成立仅8年的企业多次令欧美巨头惊叹。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一个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国际企业,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2001年,施正荣博士带着他在澳大利亚积累的光伏领域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回国创业。创建了尚德公司,致力于欧洲市场的开拓,确立以德国为中心市场,辐射欧洲全部市场的营销战略。目前。尚德在欧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其中仅欧洲市场就占了公司90%的销量。树立了尚德国际品牌形象。尚德电力正在快速升级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及太阳能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这类企业代表的是国际化视角的项目选择能力,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参与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能力。许多高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国际化活动与成长改变了国内产业生态。带来了以互联网和IT领域为代表的新经济。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在加快我国支柱产业共享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国际商务和创业型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高,这类企业势必会更加活跃于国际商务舞台。

二、“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典型特征

“天生全球化”企业并非成熟企业的小版本,正如年幼小孩并非小的成年人一样,其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大不相同,“天生全球化”企业与成熟跨国企业在资源与能力禀赋、行为风格、战略选择与路径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组织形式,其国际化路径与成长模式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见表1)。

“天生全球化”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1、在国际化发起上,海外市场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天生全球化”企业创立与成长的起点。“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化活动的特点具有显著的机会导向性,它们着眼于动员各种资源去实现商业机会。创业一般根据动机的差异。可以分为机会拉动型创业与贫穷推动型创业,前者是个人出于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实现某种目标;后者出于失业的压力,别无其它的选择,被迫参与创业活动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成为一种生存战略。从“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创业与成长来看,“天生全球化”企业多属于机会型创业,即企业家是为了把握市场机会而辞职,从而创立企业。并不是为了生活所追。无论展讯通信的创业团队还是尚德公司创始人施正荣,在创业前都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他们正是发现了更为诱人的创业机会而辞职创业的。与一般的企业创业有所不同的是。这类企业的创立是由于企业家所发现的均是存在于国际市场中的商机。所以,海外市场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的起点。

2、在国际化发展路径上,“天生全球化”企业表现出明显的跳跃性特征。机会导向性决定了创业活动必须突出速度。并做到超前行动。“天生全球化”企业从成立之初就从事国际化经营,其国际化进程具有出明显的跳跃性特征,表现为:(1)在国际化发展阶段上,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国际化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进行,而是摒弃传统的“由近及远。先易后难”模式。越过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尝试跳跃式扩展;(2)在区位选择上,也并不是按照传统的路径进行。甚至一开始就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欧洲或北美市场等发达国家市场。为国际市场服务是这类企业成立的初衷。在战略上往往较其它企业更加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表现出资源的多国配置倾向,有的企业可能根本就没有国内业务。尚德公司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也在90%以上,展讯通信在成立的同时就在美国硅谷投资设立子公司。都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化过程的观点。即企业首先为国内市场服务,然后经历一系列渐进的阶段逐步涉足国际市场。

3、创造性地进行全球资源整合是“天生全球化”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创业强调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把握机会,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创造性地整合资源。资源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参与主流领域竞争,企业应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做到“以全球应对全球”。才能在运营管理、技术、市场与渠道、资本、人才等各个方面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甚至领先主要竞争对手。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是“天生全球化”企业创业与成长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施正荣在创业之初发动了所有在能源行业的关系资源:为了打开市场。请其导师、被誉为“世界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帮助介绍产品,拉拢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的同事来尚德公司做市场研究,使用的是无锡市政府控制的国企资金创业。主要市场集中在欧洲。海归+海外技术+政府资金+国际市场+海外上市,简单勾勒出了施正荣和尚德电力的创业路线和资源整合方式。展讯在创业之处就在美国硅谷和奥斯汀设立的分支机构,既能获取最新的科技进步信息。同时也成为展讯向全球展示和销售产品的窗口。

美国硅谷有成熟的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资本运作体系。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主要客户和质高量的人才,把硅谷的最高科技,创新公司的结构和管理与中国优秀的人力资源相结合,使展讯具有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绝对优势,而展讯正是通过把两者完美嫁接,创造了一次次自主创新的奇迹。

三、“天生全球化”企业成长驱动力

1、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通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浪潮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有价值的资源和知识也正日趋分散化、多样化和全球化。W.Kuemmerle(1997)指出,由于越来越多的潜在相关知识源出现在全球各个地方,企业必须在更多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已从当地的大学和竞争者哪里获取新的研究成果。这就是说。企业构建优势所需要的资源和知识越来越不被某一个区位所独有,而是分散在全球各个区位。虽然国家差异和区位差异依然存在,但是全球化趋势是的任何公司再也不能单纯依靠“母国区位”提供足够的支撑起应对全球竞争的所有知识和资源,而是需要在全球范围搜寻、获取需要的知识和资源。作为这种分散化趋势的回应,许多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纷纷抛弃传统的单纯依赖于母国的做法,在知识和资源集中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这不单单是为了开拓新市场或新业务,更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和获取那些有价值的、差异化的知识和资源,并把它们当作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来源。

2、企业家精神。处于全球性结构大调整的时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了与以往很大的不同,新创企业不可能也来不及等积累够足够的实力之后再从事国际化。新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需要承担更大风险,提供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这与企业家精神的理念是一致的。国际市场商机的发现、评估和利用。需要企业家去探索国内外市场上各种有关技术和市场的新信息和知识:类似地,开发和利用商机、开拓国际市场的努力也会促使企业家探索学习国际市场上的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种种情况。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战略导向,以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机会时以主动性、创新性和冒险性为特点(Covin和Slevin,1991)。具有较强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对于存在于国际市场当中的机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敢于通过冒险、创新和前瞻性行为来把握该机会。企业家正是在对技术深化、国内外市场态势、公司愿景、战略逻辑、管理过程等方面的环境扫描的基础上。挖掘国际市场的商机和成长性资源,敏锐地捕捉机会窗口并进而提出新颖的创意进行国际化决策的。这是企业家警觉、先验知识、信念、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及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要素参与其中的复杂心智过程。

企业成长周期的财务特征研究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经常面临着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以及经营策略等多方面动态因素的影响。面对当前市场中激烈的竞争环境, 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要掌握好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特征, 根据财务特征制定相应的财务策略。因此, 加强对企业成长周期的财务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企业成长周期四个阶段的分析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 并且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具有其不同的特征,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 是为了使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能够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管理模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当前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1989年, 美国爱迪思研究所创始人伊查克.爱迪思博士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理论中他提到, 企业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企业从创办开始, 一直到企业消亡经历的自然时间。企业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企业生命周期划分形式。

1、对企业初创期的分析

企业处于初创期的时候, 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拥有一定的生产技术或专业技术;技术比较落后, 设备设施简陋;产品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在初创期, 企业的财务资金主要来源于创业者或者风险投资金, 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最高的, 企业的财务资金不足、缺乏管理经验、市场竞争力也不强。在这一时期中, 创业者集管理者、经营者以及投资者权利于一身, 财务权利都掌握在投资者的手中。

2、对企业成长期的分析

在企业进入了成长期以后, 创业者的权利开始慢慢削弱, 创业者分权财务治理模式逐渐形成。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 创业者逐渐地把权力分给职业经理人, 让经理人帮助管理企业,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企业的融资能力逐渐提高, 融资的渠道也实现了多元化, 企业的生产技术也逐渐的提高, 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企业管理也逐渐走向规范化管理, 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企业在成长期这一发展阶段中, 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加强对市场产品的开发, 增强企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保持企业稳步的增长, 并且企业还要不断的加强对人才的引入和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人才管理理念。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中, 虽然经济环境相对与初创期要好一些, 但是还是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会, 企业任然面临较大的风险。

3、对企业成熟期的分析

企业在经过了成长期的发展以后, 就进入成熟期。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中, 形成了职业经理为主的财务治理模式, 职业经理具有项目分析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 可以更好的实施风险管理, 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在经历了成长期的发展以后, 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也比较成熟, 积累了充裕的资金。企业在市场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产业链, 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有了固定的渠道, 产品的生产量和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也很稳定, 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但在这一发展阶段中, 市场产品也趋向于饱和状态, 容易造成企业产品生产过剩。有的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中, 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安于现状, 使得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在这一发展阶段中, 企业应该创新管理模式和产生技术, 使企业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4、对企业衰败期的分析

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企业没有解决好成熟期的问题, 就会导致企业进入衰败期。在这个阶段中, 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会逐渐的下降, 财务资金紧缺, 遇到融资问题, 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也在逐步的下降,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管理上, 逐渐出现了腐败的现象, 各个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明确, 管理混乱,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脱, 士气低下。在这个阶段, 企业被其它公司合并的可能性比较大, 面临着破产的问题。此时, 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路, 创新管理模式, 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让企业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三、对企业成长周期四个阶段的财务特征分析

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因受到产业周期、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特征;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 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不同的, 因此,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企业的财务特征也是不同的。作为企业的经营者, 必须准确的掌握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特征, 并针对财务特征采取不同的经济行为。

1、对企业在初创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企业在初创期发展阶段中, 其资金主要是来源于风险投资者投入和创业者本身投入。在初创期的时候, 企业负债融资缺乏信用和担保的支持, 企业的资金信用水平不高, 偿还贷款能力、资金抵押能力有限等。

在初创期的时候, 企业的一切活动的开展和运行都是开创性的, 没有相关的经验, 因此, 企业在这一阶段中的风险也是最高的。企业投入的资金较多, 生产出的产品少, 现有资金流转不足。企业具有新的产品, 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及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财务资金提供支持, 如果企业在这一时期中一旦发生了生产链断开的情况, 企业必然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企业的产品规模也没有形成, 在市场中没有的到推广, 也不被大众熟知, 因此产品的成本较高, 利润小, 企业的收益也不高, 并且还不稳定。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因其自身能力弱的原因, 因此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比较长, 但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却相对较短, 使得企业的周转周期较长。在这阶段中, 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风险高的问题, 为了降低财务风险, 争取风险投资商, 企业当前的权益资本要高于债务资本, 企业在这一阶段中的资产负债相对较低。

2、对企业在成长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企业在成长阶段中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扩大市场规模, 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处于成长期时, 逐渐的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销售收入也在不断的提高, 企业的利润也在不断的增加, 企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在成长期时, 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集权管理模式开始逐渐的分散, 创业者开始把经营权转交给职业经理人, 企业内部有了完善的层级结构, 管理制度也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企业因销售资金和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 现金流入也在迅速的增长。在企业成长期, 在技术投入、设施构建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大, 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之间仍为负数, 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任然需要筹集资金。

3、对企业在成熟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企业在进入成熟期以后, 企业生产技术、经营模式、管理制度也日趋成熟, 产品拥有固定的市场, 市场占有率提高, 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销售收入迅速增长, 利润也比较的丰厚。

同时, 企业在成熟期规模不断的扩大, 经营管理进一步分权, 跨地区、跨行业以及跨文化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业务的扩撒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被迫使得企业经营者下放权利, 建立新的财务体系, 实施专业化管理, 提高企业运行的安全。

4、对企业在衰败期财务特征的分析

市场对企业产品的续需求降低或转移, 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减小, 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不断萎缩, 销售资金不断下降, 利润也不断下降, 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挑战。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和产品库存, 企业只能不断地降低产品的价格, 放宽企业的商业信用, 这就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的增加, 应收账款的风险也逐渐增加。企业的股票价格出现下跌, 筹集资金能力不强,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使得且也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如果在这一时期中企业不寻求新的出路, 进行二次产品的开发, 就会使得企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四、总结

企业在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 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其认识, 掌握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特征, 并根据财务特征采取不同的财务手段, 才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屹初:企业成长路径与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 2014.

[2]张会荣:中小企业成长文化基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 2014.

[3]李森森: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 2014.

[4]梁益琳: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融资约束与信贷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5]张敬伟:商业模式构建视角下新企业成长过程研究[D].南开大学, 2012.

[6]邵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2.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篇4

(一)人文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工业文明是诞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带有浓厚的西方科学主义色彩。这样的管理把企业看做单纯的经济组织,把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物的运作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人被看作物(机器、产品)的附属品。这其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桎梏,而企业文化理论这一充满东方人文色彩的管理哲学应运而生,有效地弥合了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先天不足。所谓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是以人为中心的。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不应是单纯地制造产品、追求利润的机器,员工不应是这部机器上的部件;企业应该是使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事业追求,和睦相处、舒畅生活的大家庭。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社会不应该单纯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二)社会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个经济社会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生活信息,等等。它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文化、物理文化、行为文化。到“丰田村” 工作的员工,往往都以有“丰田精神”而自豪,使它们的观念、行为、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企业文化必然是社会性的。(三)集体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积淀下来形成的。这不是哪个企业成员或哪一部分人所能完成得了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是由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企业文化是依靠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集体性。(四)个异性

许多企业管理理论,往往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适合于一切情况的企业运行模式。这种“共性”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在今后也不应完全抛弃,但它的确是以往 “一刀切”弊病的原因之一,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更强调把握企业的个性特征,强调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从生产设备到经营品种,从生产工艺到经营规模,从规章制度到企业价值观,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设施、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技术工艺流程,所以,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体性、殊异性特色。任何一般的、空洞的企业文化,都不可能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五)社区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样式,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机构或生产机 1

构,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社区类型。企业对员工来说,不仅是工作环境,而且是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企业不光为员工提供了谋生手段,同时为员工提供了人生舞台,提供了满足多种需求的条件。(六)综合性

企业文化不但具有个异性,而且也具有综合性。文化本身因为有用、有价值,特别是当一种文化的价值是另一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它的这种价值便会被别种文化所吸纳。不管何种文化,它作为民族的、社区的共同体验的结晶,都含有特殊的价值。当这些文化相遇的时候,它们彼此相互吸取、融合、调和各个个异文化中有营养的部分,重新构筑新的个体企业文化的机制和特征。这即是企业文化的综合性。企业文化的综合性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宏观文化的吸纳性的综合,这里还包括有选择的成分。二是对不同企业的微观文化的吸收性的综合,把别的企业文化中适于本企业文化吸取的部分拿来,汇合成本企业的新文化。三是对企业各基层单位、广大员工群众中新萌生出的文化胚芽进行概括、加工性地综合。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一个统一体。

企业文化的综合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面的集中,它实质上是精华的吸收与再造,包括生成新的文化。企业文化的综合性愈强,生命力就越强。(七)规范性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这就要求企业内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行为应当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当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企业整体文化的规范要求,在这一规范下,企业力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八)时代性

任何企业,都是置身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的,受时代精神感染,而又服务于社会环境。企业的时空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它的生成与发展,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必须要受到一定时代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由后者众多因子构成的时代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即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

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时地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一方面,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代,其文化也有不同特点。每一个时代的企业文化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点和风貌,反映了它们产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竞争,效率等观念、文化都必然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可见,时代特点感染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

(九)民族性

企业成长特征 篇5

[关键词]3-6岁幼儿;特征;教育方式;建议

学龄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启蒙的第一阶段,因此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让幼儿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对3-6岁儿童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进行了探究并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方式提出建议,以期科学合理地为幼儿制订教育计划。

一、幼儿成长的各阶段特征及教育方式

(一)身心健康状况

3-4岁幼儿在通常情况下已经能够保持平稳的情绪,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有一部分4-5岁幼儿能够较快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平缓,并时常保持愉悦心情,能较快适应人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5-6岁幼儿懂得转换自己的情绪来配合他人,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建议在教育活动中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来提高幼儿情绪的稳定性,比如,给孩子提供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力所能及的事;让微笑和鼓励时刻伴随你和孩子,对待做错事情的幼儿,不要严厉斥责而应该耐心教导。

为幼儿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同时注意使幼儿形成勤洗手、讲卫生、多喝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组织幼儿每天按时参加活动或做游戏,并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比如餐前餐后洗手洗脸、午休前整理衣物、起床后穿脱衣服和鞋袜,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要因为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可以在班级或园内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展示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语言表达能力

3-4岁的幼儿能够听懂他人说话内容,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时会加以动作手势来进行描述。有画图的意识。4-5岁幼儿语言表达更富有情感,喜欢与人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看图书里的插图内容,并可以用自己画出的图画来表达自己。5-6岁幼儿能与他人互动交流并提出问题,并喜欢主动与人交谈,能够独立地阅读一些图书,并理解图片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喜欢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建议教师能够认真地听幼儿说话,并创设宽松的谈话环境,来引导幼儿积极地表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同时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体会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的兴趣。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与人交谈的行为习惯,比如轮流发言,不要随意打断他人说话。结合情景教学来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讲述图书里的故事内容,建议幼儿园可以大力开展亲子阅读的活动,让家长、孩子一起行动起来,将阅读融入生活。

(三)社会交往能力

3-4岁的幼儿能够自主地参加到其他幼儿的活动中。在加入游戏时能主动请求,容易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4-5岁的幼儿有固定的一起经常玩耍的同伴,并喜欢交谈。能够通过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同伴来取得其他幼儿的好感,融入其他幼儿中。5-6岁幼儿喜欢交朋友并与自己的朋友在一起活动,能够将感兴趣的事物同自己的朋友分享。在活动中能够主动积极承担任务。建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多创造幼儿之间沟通、协作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中的乐趣。结合具体的情境,知道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机能,引导幼儿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应多为幼儿组织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及趣味性。

耐心指导幼儿在与人交往时要遵守的规则,比如诚实、有礼貌,并鼓励幼儿主动和别人一起交流。同时对幼儿的表现做出评价时,要照顾到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感受到平等的对待。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鼓励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任务。幼儿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应该表现出充分的尊重,才能使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也自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四)学习与发展

3-4岁的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事物的形状、大小会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对数字有初步印象。4-5岁幼儿能够对自己好奇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向他人提出问题,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5-6岁幼儿能够自己动手对好奇事物进行探究,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建议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的概念。幼儿教师可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使用数字,通过按量取物的方式来加强幼儿对量的认知。还可增加幼儿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在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经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

鼓励幼儿参加唱歌、跳舞以及绘画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为幼儿提供素材的同时,不要做出硬性规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让其自由发挥。对幼儿的作品或表演的节目要进行表扬,让幼儿在鼓励中获得自信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

二、幼儿教育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阶段差异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日常表现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幼儿在3-6岁这一时期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而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每个教育阶段,都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设定教育任务。对待幼儿的阶段性发展差异,要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阶段的行为特征来引导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任务,进而使幼儿向下一阶段发展。

(二)注重幼儿全面发展

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在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幼儿自身的兴趣重点培养其特长。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应为了某一方面的发展给幼儿的学习带来过大的负担,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就要为幼儿制定适合其年龄段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让幼儿能够在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得到全面的能力培养,从而为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培养品质

在幼儿教育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以及学习品质培养。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在幼儿成长的各阶段要根据其学习能力及方式来引导其养成其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善于创造等优秀品质。在幼儿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幼师要以身作则,通过小事耐心教导幼儿为人处事的一些简单道理。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不是传授幼儿知识,而是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主能力和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帮助他们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人格。在幼儿的成长教育中,作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天性,为他们提供无忧无虑的成长与学习空间。

总之,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幼儿教育能否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需要家长不断提升自我素养,需要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国亮.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2007,(08):111-112.

[2]张文芳.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研究,2011,(09):210-211.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企业成长特征 篇6

创业板, 又称二板市场, 是专门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 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 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业板企业大多为新经济企业和中小企业, 成长空间大,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股权结构 (主要指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程度) 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鲜有学者使用创业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特点与公司成长性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 公司绩效只反映企业短期的发展情况, 作为中小企业, 更值得关注其可持续发展和成长空间, 而创业板企业在成长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二、文献回顾

目前, 国内学者对于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较为集中, 除了无关论以外, 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存在相关性,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正相关、负相关、正U型、倒U型关系。除此以外, 不少学者有着更深入的研究。黄洁、王宗军 (2007) 认为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 公司经营业绩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四个阶段。而Xiaozhou, Xiong;Jin, Li;Hong, Wang学者 (2008) 则发现两者呈现立方关系, 随着股权的集中, 公司绩效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

在股权制衡程度方面,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 股权分散时, 小股东对管理层和大股东的监督既缺乏动力又缺乏能力, 导致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等优势侵占股东利益, 或是大股东利用较大的股权优势侵害小股东利益。同时, 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股权制衡程度有益于降低代理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公司绩效。

可以看出, 无论是股权集中度还是股权制衡程度, 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这主要是由于各个研究在指标选择、样本选择、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数据的准确性上存在差异。

三、研究假设

(一) 股权集中度对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一般认为, 股权集中时, 大股东对于监督和约束管理层的行为有较强的动力, 对公司发展有利。但是,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创业板企业, 故必须考虑创业板企业的特点———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 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但常常受制于成立时间短、风险高等原因, 使得股东对于创业板的投资十分谨慎。集中的股权不利于股东分担风险, 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业板企业的成长性。此外, 股权的集中使得大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增加, 其他股东控制权以及对大股东的约束都减小, 大股东容易侵害小股东利益, 形成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因此, 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股权集中度与创业板企业成长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 股权制衡度对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股权的分散有益于股东分担投资的风险, 分散的风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东的投资热情, 这对于以高科技业务为主的创业板企业十分重要。除此以外, 股权的相互制衡还有利于其他股东对于大股东行为的监督, 提高了小股东监督的动力和能力, 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较为有利。因此, 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股权制衡程度与创业板企业成长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年符合研究条件的285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为样本, 验证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股权集中度以及股权制衡程度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所用原始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 (www.resset.cn) , 数据处理所用软件为SPSS19.0以及Excel2010。

(二) 研究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目前,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ROE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性的衡量指标, 但是, ROE的增长只反映企业成长性的一部分, 为了考察相对全面的成长性, 本文选择每股收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 (摊薄) 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以及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 (本期净利润/期初股东权益) ×本期收益留存率×100%]作为企业成长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 计算出成长性得分, 作为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

第一步, 对因子分析的适合性进行判断。对10个初始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KMO值为0.655,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 说明数据能够进行主成分分析 (见表1) 。

第二步, 提取主成分。根据主成分提取原则, 提取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 由累积方差贡献率81.854%可知, 三个主成分可以较大程度地解释原来的10个指标 (见表2) 。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第三步, 计算成长性得分。根据成分得分系数, 计算企业在每个成分上的得分。再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所有主成分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为权重, 计算企业的成长性得分, 计算公式为:Growth=0.5148F1+0.3367F2+0.1484F3。

2. 解释变量。

(1) 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 一般使用CRn指标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 CRn表示公司前n大股东控股比例之和, 常用的有第一大股东持股,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结合创业板控股股东现状, 本文选择第一大股东、前五以及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即CR1、CR5和CR10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该指标越高, 说明股权越集中。 (2) 股权制衡程度的衡量指标。根据现有研究, 一般使用Z指数作为股权制衡程度的衡量指标, Z指数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该指数越大, 表明股东力量的差异越大。本文使用的指标为Z指数的延伸指标Z2-5和Z2-10, 意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3. 控制变量。

包括: (1) 公司规模 (C-Size) :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 公司资本结构 (Dar)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3) 股东规模 (B-Size) :股东人数的自然对数。

(三) 模型建立

1. 为了验证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成长性的作用, 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将CR1、CR5、CR10分别替换模型中的CRn, 建立模型1.1、1.2以及1.3 (见下页表4) 。

2. 为了研究股权制衡程度对于公司成长性的影响, 本文建立以下模型:

将Z2-5和Z2-10分别替换模型中的Zn, 建立模型2.1以及2.2 (见下页表4) 。

本文之所以将四个变量分别引入模型而不是建立统一的线性回归模型, 主要是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由于CR1、CR5和CR10的相关性较强, Z2-5、Z2-10的相关性也较强, 若同时引入一个模型, 则会引起回归的失效, 故分别引入五个模型, 增强研究的准确度。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3表明, 从股权集中度看来,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近35%, 前五大以及前十大股东持股均值均超过60%, 反映了目前创业板企业股权集中程度较强。而前五大股东持股与前十大股东持股均值之差并不大, 说明了创业板企业股份主要集中在前五大股东手中, 前五之外的股东影响较小。从股权制衡程度来看, 由于股权制衡度Z指数是指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剩余股东持股之比, 所以Z越小, 代表其余股东对于大股东的制约作用越强, 其中, 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比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有更强的制约作用。

(二) 实证回归分析

由下页表4中模型1.1、1.2以及1.3可知, 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 说明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成长性有着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观察到, 除了CR1之外, CR5和CR10的回归系数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 其中CR10的回归系数达到了5%的显著性, 表明这种负相关关系是显著的, 验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其原因是集中的股权使得大股东的投资风险上升, 相对削弱了投资力度,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扩张。

由表4中模型2.1和2.2可以看出, 衡量股权制衡程度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 表明股权制衡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十分显著。公司股权的相互制衡, 不仅有利于分担风险, 达到较优的企业资源配置, 还可以对大股东的行为起到监督、制约作用, 防止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笔者认为, 创业板数据分析结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 其他股东对于大股东的制衡作用并不明显, 股权没有真正分散, 也就意味着风险没有真正分散, 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从数据上看, 从CR5到CR10, 持股比例均值并没有得到显著增加, Z2-5和Z2-10的均值都大于1, 说明股权相当集中,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较大。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 创业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股东规模与企业成长性有着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也表明, 创业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 需要适当降低资产负债率, 控制股东人数。

六、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2年创业板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观察股权集中度与制衡程度对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就创业板企业而言, 股权集中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成长性, 而股权制衡程度的增加能够提高企业的成长性, 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目前并不显著。这个结论对于创业板企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企业想要获得较高的成长性, 需要考虑降低股权集中程度, 注重大小股东的相互制衡, 另外, 控制资产负债率和股东规模也值得关注。

注:其中*、**、***分别表示在10%、5%以及1%的水平上显著,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该系数的t值。

参考文献

[1] .Xiaozhou, Xiong;Jin, Li;Hong, 等.Stock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PO Companie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2008, 4 (2) :37-47.

[2] .陈德萍, 陈永圣.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 2011, (1) :38-43.

企业成长特征 篇7

在以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中, 股东需要一定的控制机制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与约束。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组成部分的董事会, 其特征如何影响治理效率,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的特殊性, 外部治理机制无法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制衡。因此, 董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董事会特征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不同的影响。围绕董事会特征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至今仍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如就董事会独立性而言, Hermalin和Weisbach (1991) 研究认为绩效与外部董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而Yermack (1996) 则认为, 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之间显著负相关。对董事会规模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也是如此。研究结论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以上研究没有在特定的情景下展开, 即大部分研究并未将企业类型差异、企业外部环境差异的影响考虑在内。以外部董事的研究为例, Gabrielsson和Huse (2005) 就曾指出:很少有研究探讨中小企业外部董事的角色和作用, 即使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往往没有根据中小企业所有者介入度高、缺乏内部资源这些特点而调整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二是没有考虑董事会结构与绩效的跨期作用。如Wintoki (2010) 认为,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两点:董事会结构是内生的;董事会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跨期作用的可能。三是绩效指标的选取不同。绩效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 (ROE) 、总资产报酬率 (ROA) 和托宾Q, 有些学者用单一指标衡量绩效, 有些学者通过因子分析法或其他方法构造综合指标, 这也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差异。因此,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板的数据, 结合中小企业主要存在控股股东与分散的中小股东间因利益侵占而发生效率损失即第二类代理问题的特点, 从股权制衡视角实证检验中小企业董事会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对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两条路径。最主要的研究路径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Agency Theory) 。董事会的主要职能被定义为代表股东利益监督管理者。学者们着重考察董事会的监管激励与绩效的关系。二是基于“资源依赖理论”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的研究。董事会被看做资源的提供者, 着重考察董事会资本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 与公司的绩效 (Hillman and Dalziel, 2003) 。西方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是针对美、英等国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的实际而提出的一种分析框架, 研究分散的社会股东和拥有控制权的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然而, 现有研究表明, 股权集中也是一种趋势。Faccio和Lang (2002) 分析了13个西欧国家的232家公司, 发现除英国和爱尔兰的公司中股权较为分散外, 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司股权普遍较为集中。与发达国家相比, 新兴市场国家因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差, 相应地, 集中持股现象更为明显。Claessens Djankow和Lang (2000) 对9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2980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发现除日本所有权集中外, 其它地区约三分之二的公司都拥有单一控制性股东。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国有性质上市公司必然存在“一股独大”现象。民营企业出资人为自然人或家族, 具有控制企业、监督经理层的动力, 所以一般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但由于现有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水平不高, 争取公司控制权成为民营大股东的重要目标。因此, 控制性现象在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中同时存在。作为抑制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蚀的重要变量, 股权制衡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Beck et al (2000) 、Block et al (2001) 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占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之间的制衡可以防止一些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决策。Faccio等 (2001) 对欧洲不同国家的股利政策的对比发现, 有多个大股东的时候, 要发放更高的股利。陈信元和汪挥 (2004) 在一个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中论证了股权制衡能显著影响到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同样地, 罗党论和唐清泉 (2005) 在一个投资者保护框架内分析了股权制衡的存在对大股东行为影响的监督效果。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股权制衡与中小企业成长正相关

资源依赖理论源于Pfeffer和Salancik (1978) 的资源依赖理论著作。研究表明, 当一个公司任命一个个体到董事会时, 希望这个个体将会支持公司、关心公司存在的问题、加强公司与外部其它实体的联系及努力帮助公司。现实中两家公司即使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相同, 并且实施相似的激励机制, 也可能因董事会技能和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表现。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内部资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董事会提供资源的职能尤为明显。Au、Peng (2000) 通过案例研究指出, 与西方的董事会相比, 资源依赖理论更加适合中国情景下的董事会。董事会规模大小既取决于公司的规模, 也取决于董事会的运作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董事会规模指董事会成员总数, 一方面, 董事会成员应尽可能少, 这样可以减少董事会的运作成本, 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董事会成员的相互勾结损害股东利益。另一方面, 董事会规模应尽可能大, 各成员能集思广益, 但又会导致“搭便车”行为。中小企业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能提高董事会的技能和社会关系网路, 有助于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 提出假设:

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中小企业成长正相关

在中国转型背景和关系主导型社会结构下, 中小企业的政治关联广泛存在并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 政治关联能够为企业带来许多利益和机会, 拥有政府背景的董事或管理层能够让公司更容易获得债务融资, 享受更低的税率等好处, 但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 政治关联是一种稀缺资源, 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与政府官员的特殊个人关系来取得政府控制的资源和机会。因此, 提出假设:

假设3:政治关联与中小企业成长正相关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董事长与总经理应该两职分离, 以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但赵晨 (2010) 以竞争性行业为研究对象, 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与企业成长正相关, 但不显著。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 两职合一有助于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促进企业成长。因此, 提出假设:

假设4:两职合一与中小企业成长正相关

Hambrick和Mason (1981) 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成为管理学领域重要理论并在实证研究中获得支持后, 学者开始从董事会成员的背景特征出发构造董事会治理研究。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历和任期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历和工作经历上。本文选取董事会平均年龄进行研究, 一般认为, 年龄越大, 董事会成员经验越丰富, 所做的决策越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因此, 提出假设:

假设5:平均年龄与中小企业成长正相关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从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方面分行业进行了界定, 这给本文的样本选择增加了难度。为了方便研究, 本文选取深圳证劵交易市场“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董事会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董事会特征数据取自2009年, 成长性指标取自2010年。样本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剔除金融类、ST、资料缺失等样本, 得到有效观测值332个。

(三) 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 (1) 被解释变量。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 认为企业的成长就是企业规模的增长, 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来自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因此, 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表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 (2) 解释变量。借鉴已有文献, 选取描述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包括董事会规模、政治关联、两职合一和平均年龄作为解释变量。政治关联定义为当企业:国有或国有控股;或董事会成员曾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 存在政治关联值取1, 否则取0。 (3) 控制变量。考虑到企业规模和行业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影响, 选取行业、资产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为控制变量。变量定义见表 (1) 。

(四) 模型建立

基于上述理解和思考, 本文建立并运用下列模型, 主要利用Stata10.0、Spss16.0与Eviews6.0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模型构建为:Grow=α0+α1Size+α2Polit+α3Doub+α4Age+αiΣInd+αiΣSc+αiΣLev+ε。

在研究中把样本分为非股权制衡组和股权制衡组两组, 记为分组一和分组二。股权制衡是指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 这几个大股东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 通过内部牵制, 达到互相监督、抑制掠夺的效果。当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超过1时则认为存在股权制衡。分别以分组一、分组二和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由表 (2) 可以看出: (1) 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均值为0.3534, 标准差为0.3086, 说明中小企业整体成长较好但样本间的成长性差异较大。分组二的均值0.3868大于分组一的0.3394且标准差仅为0.1027, 说明股权制衡与企业成长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1得到部分支持。 (2) 董事会规模最小为5人, 最大为15人, 符合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大于5人小于19人的要求, 且均值为8.70。 (3) 两职合一均值为0.35, 说明中小企业二职合一情况, 这与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的性质相符。 (4) 董事会成员平均年龄为48.86岁, 但标准差为4.4708, 表明董事会成员年龄结构呈现多元化局面。 (5) 资产负债率最高为89.56%, 最低为1.78%, 均值为37.09%, 说明中小企业普遍采用债务融资, 部分企业财务风险较大。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二) 相关性分析

表 (3) 列出了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 (1)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成长相关系数为0.048, 呈微弱的正相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显著正相关, 平均年龄与董事会规模显著正相关。 (2) 董事会规模与财务杠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利用财务杠杆。 (3) 资产对数与董事会规模显著正相关, 与行业显著正相关。 (4) 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为0.452, 可以认为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Person相关分析的结论, 政治关联、两职合一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其它变量进行控制, 进行偏相关分析。从表 (4) 可以看出政治关联与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偏相关系数为0.484, 且P值为零, 而表 (5) 则表明, 二职合一与主营业增长率的偏相关系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 但其系数为0.07, 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弱。这进一步说明了政治关联、两职合一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 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检验

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检验。 (1) 多重共线性检验。从表 (6) 的结果中, 可以看出数据并没有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所有自变量的vif都小于10) 。 (2) 异方差检验。由表 (7) 可见怀特检验的原假设是模型是同方差, 备择假设是无约束异方差。怀特检验结果支持了原假设, 表明模型是同方差的。

(四) 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分别进行全样本回归分析和不同股权制衡条件下的分组回归分析。 (1) 全样本回归分析。由表 (8) 全样本回归得到,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成长正相关但不显著, 假设2得到部分支持。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为家族企业,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业务单一, 管理相对简单, 因此,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未能显著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系数为0.344, P值为0。说明在中国转型背景和关系主导型社会结构下, 中小企业的政治关联确实提高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在中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小企业面临一定的歧视, 中小企业董事会成员通过与政府及官员建立关系, 可以在贷款, 市场准入等方面获得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两职合一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虽然通过了0.1的显著水平检验, 但其系数为0.06,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弱。可能是全样本中非股权制衡企业占大部分 (72.67%) , 两职合一产生的正面效应和非股权制衡的负面效应相互影响的结果。政治关联、两职合一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再次印证了相关分析的结论。

(2) 不同股权制衡度条件下的分组回归分析。从表 (9) 可以看出, 存在股权制衡时, 政治关联、两职合一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支持全样本回归结果, 而且两职合一的系数得到了提高。说明股权制衡改善了中小企业的治理机制, 从而使得两职合一真正发挥出提高沟通效率、促进企业成长的作用。同时,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成长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原因可能是存在股权制衡时, 公司的决策需要几个大股东的一致同意 (可通过董事会实现) , 从而真正发挥出了群体决策的优势。从表 (10) 可以看出, 在不存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 虽然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仍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两职合一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且其系数较小, 为0.042, 这从反面说明了股权制衡的作用, 不存在股权制衡时, 没有一个权力足够大的股东来监督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成长负相关, 说明在缺乏制衡的条件下, 规模大的董事会会更多地注重“礼节”, 从而比较容易受CEO控制, 影响企业成长。平均年龄在三个回归模型中系数均较小, 可以认为平均年龄与企业成长不相关。这是由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决定的, 中小企业规模一般较小, 业务相对单一, 因此, 董事会成员的经验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影响较小。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成长正相关但不显著,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显著正相关, 两职合一与企业成长显著正相关, 董事会成员平均年龄与企业成长不相关。研究还发现, 股权制衡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股权制衡度高的企业, 政治关联与二职合一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显著。中小企业股权制衡程度较低, 可能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东间存在相互关联, 从而导致非控股大股东无法很好地制约控股股东。股权制衡徒具其表, 缺乏实质性制衡。也可能是存在股权制衡的中小企业更易发生控制权的争夺, 导致公司内部运营成本过高, 影响了企业成长。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适当扩大董事会规模, 使其带来更多的外部关系和社会联系,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对目前中小企业而言, 两职合一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不应忽略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应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章程等形式明确规定相互制衡股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充分发挥股权制衡的优势。本文研究不足主要有:董事会特征与企业成长存在跨期作用, 用滞后一期的值来研究, 其合理性还需更多经验支持;对中小企业成长性指标的选取, 究竟哪种指标更全面, 还需继续考虑;董事会特征变量的选取还不够全面。上述不足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摘要:本文采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9年至2010年的经验数据, 从股权制衡的视角考察董事会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成长正相关但不显著,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显著正相关, 两职合一与企业成长显著正相关, 平均年龄与成长性不相关。同时还发现, 股权制衡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股权制衡,董事会特征,企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信元、汪辉:《股东制衡与公司价值:模型及经验证据》,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1]陈信元、汪辉:《股东制衡与公司价值:模型及经验证据》,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2]罗党论、唐清泉:《大股东利益输送与投资者保护——一个分析框架》, 《管理科学》2005年第5期。[2]罗党论、唐清泉:《大股东利益输送与投资者保护——一个分析框架》, 《管理科学》2005年第5期。

[3]赵晨:《董事会结构特征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经济问题》2010年第6期。[3]赵晨:《董事会结构特征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经济问题》2010年第6期。

[4]Hermalin B E and Weisbach M S.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osi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Financial Management, 1991.[4]Hermalin B E and Weisbach M S.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osi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Financial Management, 1991.

[5]Yermack D.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5]Yermack D.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6]Wintoki M B, Linck J S and Netter J M.Endogeneity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University of Georgia Working Paper, 2010.[6]Wintoki M B, Linck J S and Netter J M.Endogeneity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rnal corporate governance.University of Georgia Working Paper, 2010.

[7]Hillman, A.J and T.Dalziel.Boards of Directors and Firm Performance:Integrating Agency Theory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7]Hillman, A.J and T.Dalziel.Boards of Directors and Firm Performance:Integrating Agency Theory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8]Au K, Peng M W and D.Wang.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Firm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s in Hong Kong:Toward a Research Agend.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8]Au K, Peng M W and D.Wang.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Firm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s in Hong Kong:Toward a Research Agend.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9]Faccio M and L.H.P.Lang.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9]Faccio M and L.H.P.Lang.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

[10]Faccio, Mara and Young.Dividends and expropriation.American economy review, 2001.[10]Faccio, Mara and Young.Dividends and expropriation.American economy review, 2001.

企业成长特征 篇8

名师, 是名教师的简称, 是指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 它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名校教师并不能与名教师简单地等同起来, 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内涵。首先, 名校教师是一个集体性概念, 是名校全体教师的总称。他们是学校组织中的成员, 不同成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其次, 名校教师以培养学生为主要职责,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再次, 名校的每一位教师必须以“名教师”为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最后, 名校教师必须成为名校的集体主体, 共同担负起促进名校发展的使命。名校并不是凭空生成的, 而是教师努力实现的结果, 同时, 名校之名也不是个别教师或部分教师造就的, 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相互合作的结果。

二、名校教师的基本特征

作为团队成员的名校教师超越了教师个体行为和能力的局限性, 从而使其具有个体教师特征的同时, 也具有共同体教师的特征, 具体而言, 名校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名校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 对学生有高期待, 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与名校校长一样, 名校教师也是名校的代言人和名校声誉的维护者, 作为名校教师, 他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以学生的立场看待学生的存在、成长与发展, 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 并对学生形成如下判断:第一,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人。作为名校教师, 他们眼中的学生必须是有尊严、有思想、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 把学生当成人来看待, 尊重他们的人格、分享他们的思想, 还给他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有时间和空间。第二,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教师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看到他们的发展潜能和无限发展空间, 同时, 也需要教师用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标准评价他们, 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 用宽容对待他们的问题, 允许他们犯错误, 并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改正错误, 从而使学生获得进步。第三, 每个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使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名校教师必须认识这种差异, 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 并把这种差异当作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第四, 学生是活动开展和责任承担的主人。尽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与成人相比, 还不是很成熟, 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并能承担相应的活动责任。名校教师必须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体, 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自由。

2.名校教师充满工作热情, 严格要求自己, 永远热衷于课程教学改革

教师工作热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积极乐观的工作情绪, 它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很大关系, 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 才能把客观的教育教学行为当成自身的兴趣爱好, 也只有教育教学成为了一种兴趣爱好, 才能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同时, 教师工作热情也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工作习惯以及工作态度等相关, 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良好工作习惯和积极工作态度的教师, 才能使他们用主动的心态、自觉的行为、创新的方法去对待教育教学行为, 尽管偶尔会感觉压力、产生烦恼, 但是强烈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感使他们敬畏工作, 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习惯使他们不断规范工作行为。名校教师的持久工作热情也是他们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结果。他们注重用研究的思维、态度、方式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并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疑难进行专门研究, 从而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和创新。对自我严格要求的教师, 才能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这为自己的工作增加了无限的正能量, 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同时, 提高了教学效果。名校教师既不喜欢循规蹈矩, 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也不喜欢照搬或直接采用已有的课程, 而是广泛运用多样的课程资源, 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同时, 他们还不断变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彰显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等, 使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3. 名校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 他们遵守共同体规范, 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发展共同体是名校教师形成的最重要特征, 在名校教师发展不是某个或某些名教师的发展, 而是全校教师作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呈现出整体素养的提高。理论上, 尽管对共同体的认识和界定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但是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也是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本要素。[1]因此, 在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中, 首先要确立共同体发展的目标。共同体目标是指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愿景, 它是共同体成员集体意志的体现, 也是他们需求的集中满足, 因此, 共同体目标必须从共同体内部生成, 并获得共同体成员的一致认同, 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其次, 要使共同体成员形成自我身份认同, 也即是成员自愿把自己当成共同体中的一员, 愿意为自己作为成员的行为负责, 同时, 能够平等对待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 主动与他们一起行动, 合作承担起推动共同体发展的任务。再次, 要使共同体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感是建立在认同感、安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基础之上的, 只有共同体成员从共同体中获得温暖、帮助、爱, 以及自身的能力、才华等被他人接纳、认可时, 强烈的归属感才会产生。归属感一旦形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师的内驱力并进行自我激励。教师共同体形成之后,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自觉遵守共同体规范, 共同体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行为准则, 对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约束力, 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很大的指导、调节作用。在共同体发展过程中, 为达成共同的责任目标, 所有教师都会承担起超越教师个人角色所应承担的任务, 通过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 形成合作责任主体。

4.名校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 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在名校, 校长、教师、学生等都是主体, 所有人的主体地位都是平等的。教师作为学校主体首先是建立在校长领导理念转变基础之上的, 校长要变革传统意义上的主体观, 把促进每一位教师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作为学校领导的重要内容。其次, 教师自身要确立主体观念。以往教师客体地位的长期存在使得教师也习惯了把自己当成校长的管理对象和下属, 为此, 名校教师要转变这一习惯, 形成自我主体的发展定位。自我主体观念的确立还需要教师变革被动行为, 形成主动参与的状态。再次, 教师的主体地位还体现为教师敢于对校长的言行进行质疑、批判。这不仅是教师自由权力的彰显, 也是教师能力素养提高的体现, 同时还是促进学校变革的发展动力。作为学校发展主体, 需要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 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去, 关心学校办学中的一切事务。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履行其主体职责, 把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自身素养的提高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 并为学校发展承担起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名校教师的成长模式

名校教师是名校发展的最重要主体, 促进名校教师成长也成为名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名校教师成长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存在, 由于各校社区环境、领导方式、学校办学、文化特色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名校的教师成长模式也是不相同的, 但是, 名校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形成了几种常见的模式:如自主发展模式、团队合作模式、目标导向模式、项目引领模式、制度保障模式等等。但无论教师以哪种模式来发展, 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和持续追求。

1.自主发展模式

自主发展是名校教师成长的最重要模式之一。有研究者把教师自主发展模式分为外生性制度主导模式、内生性个体行动模式以及内生性组织协同模式。[2]外生性制度主导模式主要是通过法律、政策和教育规章等对教师发展提出要求, 教师把这些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主动行为的过程。内生性个体行动模式是指教师为促进自我素养提高和实现长远发展, 根据自己发展现状、优势、特色和存在的问题等, 主动制定自我发展规划, 并在实际过程中加以实施, 通过过程性和反思性评价对发展规划加以不断完善。内生性组织协同模式是指教师在其自发组织、实施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中, 通过相互帮助而获得发展的系列行为。尽管三种模式从制度、组织和个体行动等角度对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 但是教师自主性、行动性、反思性等行为积极性的全面发挥是教师成长的核心, 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成长即是外在制度、内生行动、组织协同相互融合过程中的“我”的全面实现。

2.团队合作模式

团队合作模式一方面是指教师要通过参与团队行动, 在团队中实现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共同构建学校教师发展团队, 在构建团队过程中实现全校教师的整体发展。与内生性组织协同模式不同的是, 团队合作模式更为强调自我主体上的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名校教师成长并非仅仅是某个或某些教师个体的成长, 而是整个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 因此, 在名校教师成长过程中, 不仅要使每一位教师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体, 而且要为促进全校教师整体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通常情况下, 名校教师的合作往往超越了学校内部教师合作的局限性, 实现了跨校、甚至是跨地域的合作, 跨校、跨地域的教师合作不仅使名校教师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发展, 而且发挥了他们在一定区域范围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而带动更多教师发展。

3.目标导向模式

目标志向模式是以实现预定目标为主要任务, 并在目标确定、实现与评价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是基于泰勒原理而形成的确定发展目标———选择目标实现内容———组织实施目标———评价目标实现的过程。首先要明确预达成的发展目标, 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素养提高和名校持续发展两大内容。其次要清楚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做哪些方面努力, 完成哪些方面任务, 以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等。最后要检验目标是否得到实现, 检验可在过程中分阶段完成, 也可在目标完成之后进行最终检验。目标导向模式的关键是要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 不仅要体现出努力的空间, 同时也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标导向模式把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如果说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是狭义上的目标, 那么促进名校发展便成为了教师素养提高后的价值体现了。同时, 该模式在注重结果达成的基础上, 也兼顾了促进教师的动态发展, 使教师自我素养提升与名校发展成为同向发展的过程。

4.项目支撑模式

项目支持模式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参与项目研究, 在研究中促进发展的过程。在确定研究项目主题时, 可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以教师团队形式对名校发展、学校文化特色等进行重点研究, 也可以根据教师个人兴趣进行个性化的主题选择。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应加强项目的整体设计和具体任务的分工合作, 提出项目研究总体要求的同时, 考虑到不同教师的研究特长, 体现项目研究的规划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过项目研究, 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整体、系统发展, 也可以使他们在研究中加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参与学校的管理行为的过程性反思, 还可以使他们在提升研究能力的同时培育科研思维、掌握科研方法、增强科研意识。同时, 以项目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各学科教师间的界限, 淡化了教师的学科观念, 实现了教师间的跨学科发展, 由此, 不仅弥补了教师单学科视野的缺陷, 而且增强了教师的大学科观念和有意识促进学科融合的行为。

5.制度保障模式

制度保障模式是指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性保障。在名校和名校教师发展过程中, 政府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也应该在经费投入、培训提高、专业引领等方面给予直接支持。专项政策制度的出台不仅使名校教师的职业地位得以较好体现, 也是激发他们获得更好发展的内在动力, 还是名校教师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同时, 还要通过制度确保名校教师、特别是少数名师有发展自由, 不要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对他们提出过多要求, 建立多元的、发展性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允许并鼓励他们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规律基础上张扬自我个性, 形成特色化做法,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志旻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0) .

企业成长特征 篇9

人才是高校的根本。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和拥有则是高校有实力的象征和有希望的标志, 决定着高校综合实力的高低及竞争力的大小。目前学术界对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研究甚少, 以“高校高端人才”为主题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CNKI) 中搜索, 主题相近的文献仅7篇。基于此, 本文试图就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内涵做出界定, 并围绕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能力特征及成长规律的研究现状做综合分析, 从而提炼出高校高端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特征以及遵循的成长规律, 最后针对该群体的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做尝试性探索。

二、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内涵界定

高校是知识的集聚地和人才的培养地, 但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研究诸多,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分类标准。这种高校分类标准的不一致使得对高校人才的研究出现差异, 在以往有关该群体的研究中, 部分学者是基于高校的不同类型展开的, 这就对归纳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内涵形成一定的挑战。再从教育部及各高校发布的有关高校人才的政策解读来看, 其中有关高端人才的界定更多的是描述性的概括, 也未形成一致性很强的界定。应当指出的是, 高校高端人才群体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 尽管学术界对高端人才的理解不尽相同, 不同地域、不同省市、不同层次的高校对高端人才的认定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恰恰为界定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内涵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化的视角。综合学者及教育部门对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描述, 本文拟对高校高端人才群体做如下定义:高校高端人才是指在高校教学科研等某个或多个领域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专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能力并就所从事的的领域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能够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能够协同或带领团队进行创新活动、追赶或保持国际 (国内) 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高校高端人才群体能力特征及成长规律研究现状

如开篇所述, 以“高校高端人才”为主题词在CNKI中搜索获得主题相关的文献仅7篇, 且集中在2013年。但以与之相近的主题词如“高校高层次人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 国内有关高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 在2000年后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从文献发表年度及数量分布看, 在近五年数量最为集中且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基金项目来源看, 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有2个、省级基金项目支持的8个。就高校高层次人才这一群体而言, 目前的研究已经形成系统化、多学科、多层次的局面, 对于该群体的内涵、能力素质及成长规律等方面也达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 这无疑为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相关研究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此处, 本文将按时间轴就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徐振鲁 (2007) 认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在内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按工作重心、人才来源、智能结构上划分为三大类型, 狭义上划分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后背人才;并进一步指出高校高层次人才在能力特征上有核心特征和一般特征之分。核心特征即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一般特征为事业上的高进取性、科研上的高创造性、需求上的高稀缺性、地域上的高流动性。杨娜 (2008) 概括了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并指出其成长过程遵循S型特点, 包括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期及稳定发展期。

金盛华等 (2010) 以72位具有原创性高水平创造成果的中科院院士为研究对象, 研究他们代表性的创造成就及其思维、个性及个人成长历程, 揭示了创新性高端人才群体要做出高水平创造成就需要两种基本心理条件:产生或提出具有突破性创新观念的能力和将创新概念付诸实施并物化为创造产品的能力。宋成一等 (2011) 从领军人才的内在素质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领军人才的成长特点。并进一步指出, 领军人才除了具备一般人才的成长规律外, 还具有自身特色的成长规律。陈慰等 (2011) 通过对高端人才的能力、特征和相关理论的分析, 就如何识别、评价高端人才进行了探讨, 建立了由学识水平、职业素质、健康状况、能力构成和成果创收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高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得到合理的高端人才评价模型。王春玲 (2011) 在综合分析美国学者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 将高校教师职业分为5个阶段, 即适应生存期、初获认可期、相对稳定期、高峰转折期和隐退淡出期。宋芳 (2012)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分析了高层次人才的能力特征, 并构建高层次人才能力特征五因素模型。该模型由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格素质五因素构成。

四、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以上初步探讨了有关高校高端人才群体的基本内涵、国内有关该群体的研究现状、有什么样的成果。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概况, 本文提出高校高端人才群体能力特征包括专业能力、国内外学术交流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学习能力及团队领导能力五个方面, 并据此建立五维度的能力特征指标。就其成长规律而言, 提出高校高端人才群体遵循稚嫩期——起飞期——成熟期——退出期的四阶段成长过程。应当指出的是, 在高校高端人才不同的成长阶段, 其能力特征不是静态的而是呈现动态变化的。

学术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研究本身, 并不止于弄明白“是什么”, 还应关注其“意义或效用”, 即研究这一事物或现象的价值为何。就“高校高端人才群体”而言, 研究其能力特征及成长规律只是第一步, 是为了搞清楚“是什么”, 是为了让我们对这一群体形成普遍意义的认知, 在明确这一点之后关注的便该是“意义或效用”了。因此, 有关该群体的研究未来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就高校高端人才群体本身展开的内伸和外延研究, 如其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该群体的能力特征呈现何种变化趋势、有什么样的动态变化规律可循;在不同的学科视角下该群体会呈现出何种独特性。二是研究这样的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价值, 我们研究这一群体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高校更好的鉴别、吸引、保留、培养高端人才以培育、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未来的研究中也必然会有基于管理的视角加以延伸的课题出现。

参考文献

[1] .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9) .

[2] .杨娜, 邹师.浅析我国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5) .

[3] .金盛华, 张景焕, 王静.创新性高端人才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学刊, 2010 (06) .

[4] .宋成一, 王进华、赵永乐.领军人才的成长特点、规律和途径——以江苏为例.科技与经济, 2011 (12) .

[5] .陈慰, 桂昭明.高端人才评价模型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7) .

企业成长特征 篇10

(一)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正确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有助于合理指导幼儿教师培训。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被看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 因为幼儿教师如何学习完全反映在他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被认为是由标准指导的根植于教师工作、聚焦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而且完全适合教师成长的终身化。由此看来,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幼儿教师通过持续的学习, 为达到其专业发展目标, 从专业思想、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 从不成熟到成熟, 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前教育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尤其是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及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方面。

1.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明显。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不但要负责幼儿一日教育教学活动, 还要对幼儿日常起居、安全管理等方面展开全面细致的工作。目前幼儿园师幼比例失衡, 幼教老师缺乏。家长从自身考虑出发, 对园所提出各种超出实际的要求, 幼儿园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 直接将这些任务转嫁到老师身上。多数幼儿园实行责任管理制, 老师竞聘上岗, 工资奖金福利与各项考核制度挂钩, 造成老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对于园所安排的园本培训无暇顾及, 产生了职业倦怠。

2. 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偏低。

从社会角度来看, 一提起幼儿园教师, 大多数人从“学高为师”的传统思维出发, 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一方面, 对于幼儿教师的期望值甚高, 希望在培育幼儿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能力, 但另一方面又认为, 幼儿教师工作只是简单地照看孩子, 任何人都可以胜任, 因此, 幼儿教师在社会上, 并没有感受到相应的职业崇高感和自豪感。

3.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幼儿教师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关于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多数教师并未接受正规的培训, 同时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多数幼儿园没有条件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导致幼儿教师缺乏基本的幼教专业知识。

4.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偏低。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广, 因其教学对象心智未开, 性情活泼好动, 喜欢唱歌、跳舞、听故事, 这要求幼儿教师能歌善舞、琴棋书画、广泛涉猎。但实际由于教师所获得的技能渠道有限, 职后发展意识不佳, 技能发展停滞不前, 加上平时幼教工作繁重, 教学任务繁琐, 导致了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偏低。

5. 幼儿教师教龄短, 师资紧缺。

幼儿教师具有年轻化、教龄短、专业师资欠缺的特点。年轻化、教龄短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经验, 专业化程度不高。

6. 幼儿教师专业意识淡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 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但实际情况是, 许多幼儿教师都不能在短时间完成身份角色的转换, 很多幼儿教师已经习惯了过去的教育理念、教育教法, 按部就班的教学, 认为只要照看好幼儿即可, 这样的意识严重阻碍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三) 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 社会因素。

(1) 幼儿教师社会职业地位认同度低。幼儿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随着国家的关注不断提升, 但是职业认同度仍旧不高, 人们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职业, 并没有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专门化的职业”, 多数人认为幼儿教师有爱心有耐心即可, 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和培训, 也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声望不高, 社会职业地位认同低, 这样负面的社会影响, 会不同程度阻碍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

(2) 幼儿教师教学负担重, 经济待遇不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承担幼儿一日教学活动的工作, 而且还要对幼儿起居生活进行悉心的照料, 不但如此, 还要对园所环境进行创设。尤其现今社会竞争激烈, 各个园所试行竞聘制, 幼儿教师要定期进行职业考核, 技能考察, 教师任务繁重, 心理压力很大。然而, 工资薪酬方面却不高, 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2. 个体因素。

(1) 幼儿教师主体意识不高。受到社会传统思维对幼儿教师的定位, 幼儿教师就是所谓的“高级保姆”, 无需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园所为教师提供的专业培训有限, 机会很少, 同时平时教育教学任务繁重, 压力过大, 都让幼儿教师无暇顾及专业成长培训, 只是疲于应付, 没有真正起到专业培训的应有效果。

3. 幼儿园因素。

(1) 幼儿园管理机制不完善, 研究氛围不浓。幼儿园的管理机制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保证。只有幼儿园能全面彻底地贯彻执行, 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这就需要幼儿园建立良好健全的管理机制。但是实际生活中, 多数幼儿园研究氛围不浓厚, 缺乏专业人员引导, 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动力。

(2)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同行教师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身处同一个园所, 接触到的环境大相径庭, 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千差万别,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里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环境同化作用, 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这样的道理。

二、网络环境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一) 资源共享多样化

网络环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便捷多样的信息资源, 从资源内容到资源形式无不体现着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涵盖了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及多需求的资源, 同时满足不同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 教学手段丰富化

信息技术下, 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丰富并且功能强大,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不同程度地引用网络技术来丰富教学过程, 并实现远程同步、交流合作, 最终完成教师知识建构、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三) 交流评价高效化

幼儿教师因其特殊的教学对象, 经常会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多种突发状况, 因其从书本中获得的教育机智速度缓慢且灵活性不高, 而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但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幼儿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育问题解决、教育方法经验等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咨询, 快捷有效地获得指导和帮助, 用最新的方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及难题。

(四) 协作学习便捷化

不同地域的幼儿教师, 可以通过互联网络, 实时地开展协作学习和教研活动, 优势互补, 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适应复杂、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网络环境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服务平台。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必然离不开飞速发展的科技, 只有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 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 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 资源共享策略

新世纪, 幼儿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 所以我们应该从基础着手, 从网络资源建设开始把关, 优化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1. 完善网络资源建设机制。

也就是说, 在网络中建立健全资源的存在标准, 规范教育资源开发的程序, 净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 网络资源的管理者是关键的环节。应不断完善网络资源的建设机制,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发教育资源, 满足多样化的资源需求。

2.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教育资源的评价机制, 能有效地发现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优缺点。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资源, 应该建立对资源内容、资源形式等方面的有效评价标准, 使得幼儿教师在使用资源的时候, 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幼儿教师使用资源的积极性。

3. 完善资源审核机制。

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分散、无序和混乱, 幼儿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存在多种困难和障碍, 完善教育资源的审核机制, 选出符合教学活动的优质资源, 并能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分类,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 提高园所教学信息化

1. 树立正确的应用理念。

幼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教学活动繁琐, 对于新兴技术要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 顺应时代的要求, 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 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2. 网络资源使用技术培训。

加强幼儿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使得教师在掌握信息工具的功能和用途上更快捷, 提高教师搜集、加工、运用和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为信息教学活动、教学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获得、网络资源的运用不是孤立的, 而是应该充分地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 教师要在分析课程内容、步骤和细节的基础上, 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前提下, 选择适当的信息资源和工具,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三) 建立幼儿教师培训网络数据库

通过幼儿教师培训资源库的建立, 为本省广大在职幼儿教师提供一个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快捷路径, 通过大量教学实例指导幼儿教师们进行高效教学, 从而帮助教师们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幼教改革。对于新手教师而言, 帮助其缩短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探索, 提升专业业务能力, 形成初步的教学结构, 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对熟练教师而言, 要能在从业者已有大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丰富专业发展知识与能力结构, 增长科研能力水平, 帮助老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11 (295) .

[2]杨迪, 刘爱书.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

[3]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 2006 (06) .

[4]蔡其勇.幼教改革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4) .

[5]潘君利.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解析与目标设定.山东教育, 2009 (09) .

上一篇:新技术新措施下一篇:平面设计中的留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