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2024-05-23

无为(共11篇)

无为 篇1

一、《庄子》及作者简介

庄周, 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 宋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代表作《庄子》, 又称《南华真经》, 内容广泛, 涉及哲学、养生等。

二、《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根源。《庄子》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观,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 (《齐物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德经.道法自然》) 的精髓, 提倡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天不得不高, 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 万物不得不昌, 此其道也。” (《知北游》) 庄子不畏死, 其在妻子过世后, 鼓盆而歌, 可是, 他也重视“生”的价值, 注重养生之道, 并倡议人类不要被身外物所累:“今世俗之君子, 多危身弃生以殉物, 岂不悲哉!” (《让王》) 庄子齐是非, 齐万物, 齐物我, 承认多元价值观, 如《齐物论》借王倪言:“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 吾恶能知其辩!”“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秋水》)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所以,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当以和为贵, 人应当包容万物。“与麋鹿共处, 耕而食, 织而衣, 无有相害之心。 (《盗跖》) ”“天与人不相胜” (《大宗师》) “圣人处物而不伤物” (《知北游》) “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 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 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 谓之人乐;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 (《外篇.天道》) “夫至德之世, 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 (《马蹄》)

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 庄子认为人类生存的方法就是“无为”。以其辩证观来看, 无为即是有为, 是人能够生活如“真人”的门径, 是与万物和谐共存的办法, 且无为正是人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 故《知北游》言:“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三、《庄子》“无为”之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启示

《庄子》一书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却饱含智慧的哲理, 给了当今教育界无穷的启发, 其“无为”的方法论贯彻其中。

(一) 学习目的:无欲无求, 去功利化

儒家以圣人为学习的模范, 教学的目的落实到学生身上, 便是让学生成为圣人。而庄子却不这么认为, “圣人已死, 则大盗不起, 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 则是重利盗跖也。” (《胠箧》) 庄子告诉我们, 出现圣人并不是好事——这里的圣人实际上是指实践圣人之道的人——圣人多了, 辩证来看, 意味着盗跖也多了, 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胠箧》) 不仅如此, “天下之善人少, 而不善人多, 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而害天下也多。” (《胠箧》) ——庄子悲观地认为“天下之善人少, 而不善人多”, 把圣人之道传授出去, 圣人、盗跖导致的利不仅会被弊端抵消, 而且会弊大于利。“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 皆外立其德, 而以爚乱天下者也, 法之所无用也。” (《胠箧》) ——庄子认为一切追求圣人之道的有为皆会成为无用功。儒家以出仕为学习的目标, 教学的目的落实到学生身上便是获取功名, 而庄子认为:“足迹接乎诸侯之境, 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 则天下大乱矣!” (《胠箧》) 上好知、知者出仕会导致战国的硝烟与混乱。

所以, 庄子提倡学习者应无欲无求, “机心存于胸中, 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载也”。 (《天地》) 无欲无求, 则心静如水,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 故静也。” (《天道》) ;心静如水, 则善辨万物:“人莫鑑于流水而鑑于止水, 唯止能止众止。” (《德充符》) “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道》) “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 上下囚杀, 淖约柔乎刚疆。廉刿雕琢, 其热焦火, 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其居也渊而静, 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 其唯人心乎!” (《在宥》) 人心是深不可测的, 不可随意给人心增加欲求、道德观, “说明邪, 是淫于色也;说聪邪, 是淫于声也;说仁邪, 是乱于德也;说义邪, 是悖于理也;说礼邪, 是相于技也;说乐邪, 是相于淫也;说圣邪, 是相与艺也;说知邪, 是相与疵也。” (《在宥》) 摆弄人心不当, 结果就是令不好的行为“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斧钺之威弗能禁。” (《胠箧》) “无欲无求”是面对“有欲有求”过度造成的混乱局面所用的相反方式, 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古代, 一个新发明存在很长时间才会被替代, 而现代,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发明。学生如若不想被淘汰, 必须学习越来越多的知识, 学习压力日益繁重, 相应地, 对教育的反感也日益深重。思政教育并非直接利于产出, 所以在某些学生眼中它是空无一用的说教, 令人厌恶。要教育学生, 首先要破除这些抵触心理。同时,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 各种思想混杂,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万千思想中的一种, 学生去除错误思想的迷惑后, 才能真正理解思政教育。告诉一个学生要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更加努力的学习, 只会平添反感、迷惑, 甚至适得其反。教育的声音越强, 面对的抨击声音也就越强。与其大谈学习的重要性、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不如实行无言之教, 不去强调知识、教育的作用, 不将知识与教育功利化、神化并自圆其说, 只以行动与事实证明。

现在的学生需要学习更多, 教师需要教授更多, 这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态。“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 (《养生主》) 想要全面掌握无法穷尽的知识, 怎么能够要求学习时间不长呢?而高职学生真正在学校的时间不过两年到两年半。急迫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所以, 教师与学生都需要调整心态, 减去多余的追求, 踏踏实实地教与学。

(二) 人格建构:返璞归真, 以人为本

《庄子》中描写了很多形象高大的残疾人, 如:申徒嘉、哀骀它。庄子并没有因为肯定他们就用文学手法美化他们的形象, 而是肯定人自然本真面貌的不完美性与完整性。

庄子的返璞归真源于其万物齐一的价值观, 源于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源于其对生命之本来面貌的高度肯定, 《外篇.马蹄》言:“马, 蹄可以践霜雪, 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 翘足而陆, 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 曰:‘我善治马。’烧之, 剔之, 刻之, 雒之, 连之以羁絷, 编之以皂栈, 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 渴之, 驰之, 骤之, 整之, 齐之, 前有橛饰之患, 而后有鞭策之威, 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认为, 改变自然生命生而具有的样子或改变人的本真模样是徒劳的, 得到就意味着失去。“文灭质, 博溺心, 然后民始惑乱, 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缮性》)

庄子提倡尊重万物的自由:“泽雉十步一啄, 百步一饮, 不蔪畜乎樊中”。 (《养生主》) 所以, 返璞归真的人是自由的。

真人不应当物于物, 应当抛弃功名利禄等身外的追求。“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 大夫则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骄拇》) ”“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者, 谓之倒置之民。” (《缮性》) “夫天下之所尊者, 富、贵、寿、善也;所乐者,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 贫贱、夭恶也;所苦者, 身不得安逸, 口不得厚味, 形不得美服, 目不得好色, 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 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至乐》) 真人应当具有真性情, 不用背负道德的心理负担与外在形象的压力, 人格独立, 所以他辞去世俗官职。

真人顺应自然规律:“古人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士。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 登高而不栗, 入水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大宗师》) 且真人有着超越精神, 能看透、超越生死、社会……“不知所以生, 不知所以死, 不知就先, 不知就后, 若化为物” (《大宗师》) 毕竟, 生死也是自然。

真人带有无为、归真的品质。故《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齐物论》言:“圣人不从事于务, 不就利, 不违害, 不喜求, 不缘道;无谓有谓, 有谓无谓, 而游乎尘垢之外。”其采用的性命双修的方式也是近似于无为的“坐忘”、“物化”等。

构建完整的人格, 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思政教育的始终。以人为本要求我们从本质上敬畏生命, 不以物质超越生命, 不去伤害学生本真的美好, 不当重视学习超过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当重视外物超过重视学生内心的满足感、平和感, 不能以外在指标衡量学生, 培养具有安定内心的能力, 淡泊名利、张弛有道, 不强求、够豁达, 不在纷繁的世界乱了心绪;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 尊重人性, 减轻学生多余的心理压力, 不榜样化, 不批量化生产学生, 给人以自由, 顺应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 尊重人的个性, 承认每一种生命都美, 每一种本真都值得敬爱, 不把生命任意雕刻成我们想要的形状, 不塑造为世俗眼光而隐忍出来的人格, 让学生有生存的美好感, 有完整的生命、生活、人格, 自然而然地爱生活、爱生命, 蓬勃生气。高职学生并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对其人格的尊重是利于其发展的。同时, 良好的人格教育也是良好的生命教育。国内国外都已经开始重视生命教育, 但是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仍不够。实际上, 有着热爱生活的完整人格, 对生命也同样会重视。

(三) 教育方式:掌握规律, 以无言教

庄子借孔子之口赞成王骀的“不言之教”, 《轮扁斫轮》 (《天道》) 有解释行不言之教的缘由:“世之所贵道者, 书也。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 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 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 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则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而世岂识之哉!”, 又举例说:“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斫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 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 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 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 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 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虽然反对有言之教, 却仍旧写书立著, 并且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方式。庄子解释说:“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 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之罪也, 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 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 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 所以已言也, 是为耆艾。年先矣, 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 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 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 是之谓陈人。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因以曼衍, 所以穷年。不言则齐, 齐与言不齐, 言与齐不齐也, 故曰无言。言无言, 终身言, 未尝不言;终身不言, 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 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 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 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环, 莫得其伦, 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寓言》) 庄子虽然发言了, 但其文笔洒脱浪漫, 突破现实具有想象力, 用变化的方式明晰了观点, 抓住了读者的学习规律, 抓住了读者之心, 合天倪、符合自然之规律, 如同行不言之教。以此来看, 有为之教如若符合自然之规律, 也可以算无为之教, 符合自然规律是教育的关键。庄子笔下的庖丁就是因为掌握了规律才学好解牛的技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养生主》) 文惠君问他学习的方法, 庖丁回答说:“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 导大窾,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掌握了规律后还需要多多练习, 仅仅多言并没有用, “无言”是实践的表现。一般而言, 高职学生对学习的热诚度不够, 我们需要抓住他们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少一些理论说教, 多一些实践。

四、结语

《庄子》是中华民族的“智囊”, 从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新办法。庄子的无为思想到现在还是具有吸引眼球的创新性。庄子的无为是处事的方法, 在学习目的、人格构建、教育方式上都可以给现代教育以启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不是无追求, 而是了解“过犹不及”的道理后的对策, 是顺应自然、掌握规律而为, 是不着人为的、多余的、强加的意愿而为, 是变通的、与时俱进、变幻莫测的为, 是“润物细无声”般的、不着痕迹的为, 是游刃有余。庄子的无为胜过大刀阔斧的有为, “故曰:‘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也。’” (《知北游》) 。“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 大廉不谦, 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 言辩不及, 仁常而不成, 廉清而不信, 勇忮而不成。” (《齐物论》)

参考文献

[1]庄周.庄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2-622.

[2]李耳.道德经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1:1-400.

[3]张岚.庄子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5 (5) :93-96.

[4]董晓红.庄子生命哲学的高校教育价值[J].滁州学院学报, 2015, 17 (4) :84-93.

[5]崔华前.庄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黑河学刊, 2014, 7 (4) :58-61.

[6]杨玺.庄子的哲学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J].德育研究, 2015, 1 (18) :86-93.

[7]李丽敏, 陈瑞雪, 王振杰.以庄子看学子——庄子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作家杂志, 2007, 12 (12) :238.

[8]陈晨.庄子乐活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3 (7) :147-148.

吴桅不无为 篇2

我的名字是我的母親所赐,我一直都珍爱着自己的姓名,如同珍爱着浓浓的母爱一样;但上了初中以来,我的名字一度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吴桅,无为。”人生在世,倘一无所为,真是失败至极。更有甚者,“夸”我碌碌“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直就是白读了。我倒是不怕听到这样的话,我会义正辞严地反驳:“保尔我自然是钦佩万分,但我同样还钦佩另一位英雄,智取生辰纲的领导者是谁,知道吗?赛诸葛又是谁的绰号?吴用,吴用,你能说他没有用吗?至少他比你有用得多,就像我比你有为得多!”哈哈,驳得好不痛快。

我的名字不仅与智慧有缘,更是与古代文人有缘。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如此珍惜呵护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吴桅)。”只要我好,即使他的衣服被晨露打湿,也不觉得惋惜;少年才俊王勃更是对我偏爱有加:“无为(吴桅)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我的归去,我的离别,竟能引发文人骚客的共鸣。哈哈,多么重要的我。

我还记得我有一个本家,他叫吴承恩,《西游记》是他的代表作;另一个本家,他叫吴道子,擅长绘画。也许我和他们有一样的灵气,也许我会像他们一样才华横溢。我知道我还有一个本家,她叫吴仪,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致力于国家事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曾被评为世界第三大女强人。也许我们有相同的能力,也许我会像她一样成功,甚至更为杰出……

我自爱我的姓,我珍爱我的名,它会让我竖起人生笔直的桅杆,扬起生命的风帆;它会保佑我排除危险,一生平安,一路驶向理想的彼岸。

老庄无为而治 篇3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 名耳, 字聃, 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由于接触的都是各类图书知识, 而且他很爱钻研, 所以, 知识渊博。所以说, 伟人的职业与出身, 并不是最重要的, 而是那种精神是最值得后世尊敬的。世界上有很多伟人出身与职业并不显贵, 但是通过他们的追求, 坚持到底, 最后被世人与后世所崇敬、崇敬。基督教的耶稣, 以前是个木匠。法国皇帝拿破仑, 以前是个士兵。美国前期总统林肯, 以前是个律师。这样的例子, 如果要举的话, 多不胜数, 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孔子给周朝打工时, 听说老子李耳学问很多, 于是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 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孔子后来跟自己的学生说:“鸟, 吾知其能飞;鱼, 吾知其能游;兽, 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 至於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孔子受到老子的教诲后, 夸奖老子的学问深厚, 就像龙一样, 让我不了解他。后来三国时, 诸葛亮的称号被世人呼为“卧龙”, 这时把真才实学的人比喻成为龙。

老子不但学习大量文化知识, 而且还不断地提高个人自身道德修养。居住在周朝有些年头后, 看到周朝腐朽衰败, 乃辞去公职, 离开周国。到关口时, 守卫关口的官员关长尹喜, 也知道老子的学问多。于是, 对老子说:“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要求老子写一本书留恋。尹喜知道老子要当隐士, 以后, 不一定有机会再见到老子了。老子没办法, 只好写下《道德经》一书。分上下篇, 上篇《道经》, 下篇《德经》, 共有5000多字。然后, 归隐山林, 没有知道他的行踪与住所。

后有传言说老子活到了160多岁, 还有的说他活了200多岁。有些人认为这是老子修道所以能长寿的缘故。

自孔子死后192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 合五百岁而离, 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老子, 隐君子也。有传言认为史记中记载有个周太史儋, 是他写的《道德经》。不过这都是一种传言, 没有真实的历史资料来证明。

老子有过婚姻, 生下一子, 叫李宗, 是魏国的将军。

李宗的儿子是李注。李注的儿子是李宫。李宫的玄孙是李假。李假曾在西汉孝文帝手下打工。李假的儿子李解为汉朝胶西王刘的太傅。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后世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相互贬低对方。其实这是古时的文人相轻, 学派打压的典型案例。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 ,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 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 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 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 宋国蒙城县人。曾作过管理漆园的一名普通的公务员。生活贫穷困顿, 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也是博览全书, 知识渊博。然而其哲学思想体系是根源于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共写书10多万字。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作《渔父》、《盗跖》、《箧》, 以诋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 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 用剽剥儒、墨,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洋自恣以适己, 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他喜欢诋孔子的徒子徒孙。他喜欢剽剥儒家与墨家。这样做的目的, 是抬举老庄哲学。所以, 跟他同一个时代的著名学者和贵族官员都不喜欢与欣赏他。楚威王听说了庄子的大名与学识, 派使者用高薪聘用庄子为自己打工, 而且许诺给庄子当楚国总理。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 重利;卿相,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 岂可得乎?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其意为:千金, 确是厚礼;卿相, 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 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 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 在这个时候, 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 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 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 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 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 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 道:“庄子来, 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 想阻止庄子, 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 其名为雏, 您可听说过?这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 非梧桐栖, 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 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 恰好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 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老子与庄子都视官位、金钱如粪便。其道德, 品质, 个性都是超凡脱俗的, 难怪被后世代代尊崇!

现代的治国思想也可吸取诸子百家思想, 比如法家的“法治”, 墨家的“兼爱非攻”, 道家的“无为而治”。

我们作为高级管理人员, 可从老子、庄子的故事中总结如下经验:

一是管理者要学会变通。好的方法是可以变通的, 坏的方法是不会变通的。因为方法来源于事物的规律, 所以了解规律比了解方法更好。搞管理, 就是要会分析, 总结, 掌握环境的人与事物的规律, 然后, 按照规律去管理, 就会象“庖丁解牛”, 让管理中的人与事物和谐, 有序, 达到理想中的效率与效果。

二是管理者顺从员工们的思想, 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每个环节中来。管理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而去遵从员工们的思想, 越是能治理好企业。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员工们知道, 他们的工资与奖金, 还有各种福利, 当企业越来越赚钱, 越来越好的时侯, 能让他们一样能分享胜利的成果, 那么, 遵从员工们的思想去管理, 员工们会把自己当做“主人翁”, 而且还会具有强烈的企业奉献精神、积极性与高忠诚度。如果企业不懂分享的话, 遵从员工们的思想, 就会适得其反。通过合理的分享, 那么管理者顺从员工们的思想, 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 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三是管理者要学会放低姿态。管理者管理企业与员工时, 越是放低身姿的管理者, 越会被人敬仰尊重。即是“下”与“上”的转化。越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越不会受员工尊重, 因为这里面有嫉妒、虚荣、自尊、尊重的心理要素在里面。总的来说, 员工们越被受尊重, 工作幸福感与满意度越高。工作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加。

四是管理者要服务好员工们。笔者在很多文章都强调过, 员工们是企业的真正财富, 是最有创造力的资本与资源。是企业的内部顾客。管理者要摒弃过去那种奴隶主的作风或者是官老爷的作风, 要服务好员工。要知道的一点的是, 如果按金字塔结构来分的话, 顾客是塔尖, 员工是塔身, 管理者是塔底。管理者服务好内部顾客员工, 让员工们有幸福感的话, 他们就会把这种情绪带给外部顾客, 而且更好地服务外部顾客。这些企业就能赚更多的利润, 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赞美无为的诗句 篇4

泱泱濡须河,悠悠无为州。

山环西北,水聚东南;

参差船形地,风云吴楚天。

发乎百里浩淼巢湖,

达乎万里湍急长江。

风云骇其盱瞩,山川旷其盈视。

先人结茅于芝山,后世枕书于绣溪。

起于上古有巢氏,名于三国魏武王。

隋创其镇,宋循军置。

元明清至,县州相替。

雄山秀水,孕育古代文明;

蓍英逸士,荟萃风华豪英。

繁哉!古城新貌。

水绕通匝,地耸牛眠。

实江淮之重埠,华中之强县。

俯瞰城阙,心旷神怡:

楼宇栉比,街衢通畅;

藉水风情,城水交融。

锦绣溪碧玉漪澜,状元桥卧虹飞贯;

米公祠乌墨积淀,黄金塔风霜伫看;

老城与新区齐昌,经济共文化同赢。

人民广场、农文化广场、

麻石街广场,间隔镶嵌其中;

商之都、无为宾馆、

铁山影剧院,竞相争艳上下。

夜色斑斓而灯分七彩,

城貌优雅而花开四季。

奇哉!山形水胜。

东望长江,浩浩荡荡。

巍巍六洲台,英雄浩气摩天;

弯弯军桥水,烈士鲜血化碧。

灵泽祠危,击汉妃之强履;

裕溪河畅,扬龙舟之劲浆。

南眺铜陵,约约绰绰。

襄安古邑二千年,三公重峦几十里,

竹丝湖鳞波潋艳,黄龙桥佳木葱笼,

白鹤观风云霄汉,跨江塔影弄青天。

西观白湖,风起云涌。

临湖国云藏岁月,开城县水激雷霆,

天井山怀抱双泉,万年台比肩九寨。

结豹寨而王公团师,植古檀而尉迟修寺。

西河水百里蜿蜒,滋养百万人民;

泊山洞九窍幽深,导寻九曲年轮。

北瞻居巢,风帆点点。

曹操勒马,四越巢湖而不成,

枉遗覆舟于沙洲;

孙权筑坞,数保吴疆而倜傥,

却传英名于青史。

解放全中国,万民振奋,

百里巢无路三日建成;

走进新时代,群众努力,

十强经济县七年连冠。

七宝山凛凛,夕阳粼粼映濡须;

山水涧森森,朝气冉冉荡皖江。

华中抗日一盘棋,无为星火很关键。

伟人斯言,音犹在耳。

波澜壮阔一长卷,龙腾虎跃根据地。

渡江第一船,扬起新中国的风帆;

全省第一镇,激发新世纪的春潮稹

乃有通江大道,连接江畿沃土,

乃有东进序曲,催生工业园区。

鸟瞰今日无为,处江畿兼丘陵之双貌,

有雨顺更风调之四时。

江山秀丽兮,沃野阡陌纵横;

改革开放兮,宝地金银流淌。

伟哉!地杰人灵。

已有山川之秀胜览,

岂无乡党之士可传?

百里濡须水,阅尽千年兴衰;

万顷元宝地,铸就旷代英豪。

石洞依稀,难寻毛公之典册;

蕊珠依旧,回荡廷翰之清音。

焦蹈借焰亮汴水,邢宽正色立燕山。

兄弟三人折桂蟾宫,祖孙二王遗墨四库。

诗词兼工,杨杰唱和安石;

书画双绝,米芾颠压苏黄。

狱墙题诗话桃花,

凯帆公“一般鲜艳一般红”;

故乡开仓赈饥民,

张青天“不看风向竞扬帆”。

徐庭瑶长城杀倭,戴安澜缅甸殁志。

其明歌弦响彻南北,田间诗韵咏留天地。

爆破大王韩安才,一跃摧毁旧世界;

电池儒商王传福,辉煌创业新时代。

无为保姆,走南闯北;

董桥羽毛,飘洋过海;

高沟电缆,夺冠摘彩。

指点人物,扬眉吐气:

无为人民,从来有为!

噫唏乎!一片好山好水,

几多哲者贤者。

自然景观,常撩游子之梦;

人文风貌,每醉墨客之心。

气概潮头兮,汇天时地利人和;

情注小康兮,挟历史文化底蕴;

科学发展兮,正因势而拼搏;

与时俱进兮,但乘风而飞腾。

(二)

天有道,四时有序,

节分明,存次第;

地有道,山川有形,

势分明,见风骨;

风有道,依山成态,

看青山,望秋水;

水有道,遇岭而转,

容风雨,漾津渡。

谁知天之意?谁揣地之蕴?

风无形而捧花香迷蝴蝶;

水无意而润青山绣蓝图。

无为,而享苍天之趣;

无为,而倚大地之厚;

无为,尽享精极之乐; (请您阅读下一页)

无为而成绝世之功。

无为上应东西南北中,

中含金木水火土,

下覆青黄赤白褐。

明德而固本,明理而达情,

明道而闲逸,明神而通悟。

明德而固本,承日月精华,

应四极之妙。

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道气神。

明德固本,不易世之本真,

只循物之精神。

上古洪荒,先祖折枝成衣而盖丑,

伴木成渡而乐游。

追水踪而至大泽,

觅兽踪而近莽林。

天赐果,成果腹之物;

地生禾,盛陶皿之香。

明德,顺天道、

依地理、存人伦。

目遇青黄赤白褐而成色,

耳得金木水火土而成声。

只品天地之乐,不铸人欲之害。

无为明德,此身常放在闲处,

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此心常安在静中,

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行云流水。

明理而达情,凭江河之波,

得四时之趣。

歌于山,望薄暮,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望山泉之乐,汇清溪之涟,

踏活溪之漪,而融桃潭之韵。

静水流深,中流波汹,

一滴雪峰之光,

而应前顷大江之波,

涌菏泽之浪,澎五湖之滔。

清风能感水能化,

修竹听涛兰有怀。

万里长天开眼界,

一川春水润心田。

听丽水卷渔歌,

望清风织霓裳。

雅哉!临风捧杯;

做无为之师 篇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意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成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良之所以为善良,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成,长和短互为显示,上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相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造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恃己能,功业成功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不自我夸耀,所以功绩不被泯灭。

本章內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无为才能够有所作为,不言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老子的这一伟大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启示,教师要在教学中做无为之师,行不言之教。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多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就少了;教师做的多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也就会少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此消才可以彼长。教师无为和不言,就需要教师有勇气放下架子,要敢于向学生示弱,更要善于向学生示弱,真正地做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教师要学会做无知之师。教师越喜欢表现自己的有知,学生也就更甘于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无知,以满足教师的表现欲。学生与教师的配合,既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更省时、省力,而且还让教师的知识、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精神上得到了满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有较强的依赖性,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习惯了教师的有知的学生,就会变得无知了。“上有知而下无知”是教学中常见的情形。相反,如果教学中教师敢于和善于表现自己的无知,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想、去说、去做,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敢于和善于做无知之师,正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之所在。

其次,教师要学会做无能之师。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做的事就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魏书生学习。他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只要学生能做的事都让学生去做。他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助手,让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不做、二不休”的学习精神。也正因为如此,魏书生的教学和管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做无能之师,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要知人善任,要关于发现学生优势和特长,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培养。教学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学生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教师给学生施展能力的空间和舞台。

精彩源于教师的“无为” 篇6

我们先来欣赏周老师这堂课的一个片段:

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左边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师:刚才我们用画图、计算和推想这三种方法得出第15盆花是蓝色的。请你评价一下这几种方法。

生1:我觉得计算的方法比较好, 列出算式算一算就知道了。

生2:我认为用推想的方法好, 根据单双数一下子就能知道第15盆是蓝花。

生3:我觉得画图的方法也不错, 用符号一个一个画下去, 比较保险。

生4:如果很多, 就可以前面画几组, 然后用省略号表示。

师:看来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从左边起第15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15只彩灯是什么颜色?

教师让学生尝试, 并提示学生:不要只是满足于找到答案。

汇报时, 大部分学生用计算的方法, 也有少数学生用画图的方法, 如:11221122……和123123……还有个别学生解决彩旗问题时用推想的方法。即:从图上就可以看出第8面彩旗是黄色的, 那么再有这样的8面, 也就是第16面彩旗也是黄色的, 第15面彩旗是第16面彩旗的前面一面, 一看就知道第15面彩旗也是黄色的。

在整个交流、辩论过程中, 对于学生想出的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始终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给予充分肯定, 而此时的学生也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数据比较大的情况下, 计算比较简便。

课后与同行们交流时, 有不少老师认为, 周老师是通过引导学生辩论, 在辩论中引发思维的碰撞, 体会到“画图”与“推想”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 以及“计算”方法的优势, 真可谓是“优化于无形之中”。而笔者认为, 周老师这一环节的处理, 并不仅仅在于要将这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比高低”, 分出其优劣来, 更多地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尊重。先看看周老师的课堂用语:请你评价一下这几种方法。而我们课堂上用的更多的是:请你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 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再看看周老师在学生评价、辩论时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每一种方法, 教师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并给予充分肯定。就这一课上找规律的三种方法 (计算、画图、推想) 而言, 谁能说计算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呢?有的情况下, 推想的方法确实能很快地得到结果。而对于那些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画图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谈教育的无为管理 篇7

所谓教育的无为管理, 就是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让其充分发挥才能, 让其意识到“不是学校要我怎样做, 而是我应该怎样做”, 最终摆脱人管人的模式, 从而达到一种制度管人的境界, 即管是为了不管。

一、给教师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是无为管理的基础

学校要为教师搭建自我发挥与展现才能的舞台, 放手让教师去做, 不要将教师管得太死。只要有利于教学,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只要合法合规, 不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模式, 校长都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给予肯定, 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容不得新思想。校长要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能容纳教师的不同意见, 让教师充分发挥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 只有教师的能力得到体现, 也只有教师的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无为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教育的特殊性, 是受教育者的特殊性, 我们面对的不是工厂产品, 而是活生生的人, 这就决定了教师管理模式的特殊性。校长不能照搬企业或他校的模式, 应该有自身独特的管理思想体系, 前提是让教师队伍活起来。所以, 校长大可不必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来层层管束教师, 而是重建学校领导机制, 摆正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让教师摆脱层层管束的体制, 从金字塔中解放出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才能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才是无为管理的最终落脚点。

二、摆正教师的位置, 是实现无为管理的条件

挖掘教师的最大潜能, 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而要将教师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化, 关键又是摆正教师的位置, 发现其才能, 做到人尽其才。作为一名校长, 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长处, 用其长而避其短, 专人专用, 专人专岗, 从而优化用人机制,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然而, 有些校长总希望教师是多面手, 导致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还要疲于各种杂事。摆正教师的位置就是充分体现专人专岗, 明确什么是教师应该做的, 什么是后勤服务人员应该做的, 什么是教研组长应该做的, 什么又是校长办公室应该做的, 从而明确职责, 让教师专心教学和教研, 教师的位置找准了, 无为管理也就实现了。

三、优化人事制度改革, 是无为管理的保障

作为体现公益性质的学校教育,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 不能照搬企业模式, 这就决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部分校长摆脱不了分数这一指挥棒的束缚, 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问题上处于被动状态, 结果是改与不改一个样。校长要善于用人, 要敢用能人, 将人用到最佳位置上, 让每一个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做到人尽其责。目前教师也实行绩效工资, 我们的绩效何以体现?能公平公正吗?一般来讲,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正比关系, 但教育的效益和时间不成正比关系。试想, 截然不同的工作效益, 能用相同的评价方式进行吗?所以, 笔者认为, 教育的多劳多得不是一个简单的绩效工资就能解决的, 这种完全效仿企业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可取的。作为校长,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 评定绩效工资以促进教师整体的工作积极性, 是每一位校长开展科学管理的保障。

无为而治,阳光育人 篇8

身陷困境, 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为此, 我校提出了“无为而治, 阳光育人”的班级管理模式,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顺着万物的自然状态“辅助”其发展, 而非按自己的意志去对其加以约束和强制的。我校要求教师用民主、科学的阳光管理策略, 给学生阳光般温暖、阳光般的呵护, 让学生成为充满热情、智慧和生命活力的阳光孩子。

一、更新管理理念, 优化育人环境

以“教育即解放……释放人的潜在能力, 挖掘人的创造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 作为张扬学生个性、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在教学理念上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将“教书育人”改为“育人教书”。这不只是词语顺序的改变, 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据此, 我们提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相互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管理形成师生齐抓共管, 师生共同提高的局面。开学之初我校教师就特别注重加强与学生们的情感教育。课堂上, 由于我们实施了教学改革, 搬掉了高高在上的讲台, 将老师从圣坛上拉回了学生中间, 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课间倡导教师经常走进教室或在班级门口的走廊上和学生谈心, 即使是学生错在先也要屏弃教训的语气, 换上关心的口吻。尤其关注“弱势群体” (学困生) , 时时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看问题。这样学生们和老师的距离近了, 原来见老师就躲起来的同学现在敢于和老师交流了。有了情感教育的力量, 我校纪律非常严, 半个学年没有出现过一起学生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现象, 甚至对老师偶尔过激的批评都能予以理解。

二、学生自我管理, 激发学生潜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获取知识、提高觉悟都必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 方能感悟人生。为提高学生的素质, 增强学生的能力, 必须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实践。

1. 配备得力的班干部。

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 在很大程度由班干部决定, 班干部对集体有“以点带面”“以面带面”的作用, 是班主任的左右手, 因此, 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才能使班主任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1]。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好班干部, 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让全体学生参加竞选, 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才有威信, 同学们信任他, 有号召力, 他做起事来也积极。而通过班干部来实施对每个学生的管理, 既可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更宽松的环境[2]。对选拔出来的班干部, 我校教师经常和他们单独谈心, 针对某一两个问题或一件事, 利用课间、课后, 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 他们的积极性比在教室里集体布置要高得多, 因为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干部, 不是“一般人”。还让他们从心内感受到, 只有严守纪律, 刻苦学习, 管理班级的时候才能理直气壮;只有开动脑筋, 才能真正处理好问题;只有公正无私, 才能得到同学的真心拥护。有了得力的班干部, “无为而治”就成功了一半。

2. 建立轮流执政的班级管理。

用“班主任—值日小组—全体学生”的轮流执政模式, 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 让每位学生都有服务同学, 锻炼自己, 表现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3]。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教育, 树立良好的班风, 形成和谐统一的集体[4]。班级事务, 落实到个人, 使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干, “班长”由值周班干部指导其完成一天的班务工作, 主要负责清洁卫生的督促检查, 学生纪律、学习状态的评比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班中每人都在集体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同学们不但配合得比平时更好更认真, 而且体会到了老师、值周干部平日的辛劳, 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 校内开展流动红旗班评比。

有人说:“评比是武器。”我们的班级管理也着力于评比, 创造评比的条件, 搭建评比的平台, 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对每班的班风、学风、清洁状况、学生行为规范、早操、眼保健操、仪容仪表等方面进行评比。得前五名的班级夺得流动红旗。很多同学为了使班级夺得流动红旗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很快在班级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4. 班内开展“动车组”活动。

“动车组”, 即小组合作学习, “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为此我们开展动车组帮扶活动, 我们将全班同学依据分班考试成绩, 好、中、差搭配, 均衡地分配到八个小组中, 每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基本相同, 实力相当, 便于“兵教兵”, 也便于竞争。选举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临时小组长。实施小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各组相互竞争。我们在纪律、学习、卫生、集体意识四个维度下设出勤、守纪、作业、成绩、锻炼、卫生等十个细则进行评比。每周末评出各组的分数, 评出优秀小组, 对扣分比较严重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限期改正, 不少小组还对这些同学制定了奖惩措施, 此项活动既有利于绩优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表达能力, 又有利于潜能生提高学习成绩, 约束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从而有效减少滑坡生。

三、加强家校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古人云:“育善在家, 发智在师。”人格、品德的教育关键在于养育,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影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以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着特殊作用, 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教育方法与手段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

1. 尊重理解家长。

不同的家长, 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不同, 可能在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让老师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但无论怎样, 家长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都不可低估。家长与我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 我们在感到自己高尚时, 应该放下架子;我们在感到没有受到尊重时, 应该想到宽容, 以足够的耐心营造平等、互信的氛围, 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家长对本班工作的参与。每一位家长其实都是我们的同事, 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工作对象和目标。班主任平时要常跟家长保持联系, 不要当学生有问题时才找家长, 否则会降低自己的威信。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加强自身思想情操的修养, 而且加强个性气质、风度及文明知识等方面的修养[5]。

2.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有人说:“孩子有问题, 百分之百是因为家长有问题!”我们在感慨这句话富含的一定的哲理之余不能不感到自己的责任:我们教育孩子, 还需解决家长的“问题”。只有气氛和谐的家庭, 生活态度才会积极, 才会呈现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我们通过家访、电话访问、召开家长会、心连心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改掉生活陋习, 让家长增加对孩子教育的精力投入, 改进教育方法,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 不应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的苦干型班主任, 而应做科学型的班主任、学者型的班主任, 一个按“道”办事的班主任, 会顺着学生自然的状态“扶助”其发展, 在解放自己的同时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这种“无为而治”的软管理比硬管理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尤其在中小学的成长教育中, 对于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总之, 只要多动动脑子想些点子, 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就终将让我们教得开心、管得轻松。

参考文献

[1]吉巴.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新课程.中旬, 2011, (12) .

[2]丁顺民.素质教育下做合格班主任的思考与实践.教育革新, 2008, (2) .

[3]郑永立, 杨郁.浅谈高年级班级的民主管理.观察思考, 2011, (11) .

[4]张国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百花园地, 2011, (12) .

解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篇9

关键词: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人生如梦,无为而治

“无为”思想的最初倡导者是老子,它是一种政治思想。无为是反映行为者与行为作用对象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无为”字面上的意义就是“不做”,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则指在“有所不做”的前提下“做”。行为者要成功地作用于对象,就得减损不恰当的行为,直至不恰当的行为减损干净,在此基础之上的行为叫做无为。反映在政府和百姓的关系上就是权力要在减损其一切不必要行为的前提下作用于民

一、“无为”的真正的含义

1. 道法自然。

“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的“无为”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无为”。“无为”的目的是遏制统治者不断膨胀的私欲,是对现实政治中有为异化的批判。“无为”也指人的生活要遵从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1]。

2.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是为了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只有休养生息,人民才能够安贫乐道,社会才能自然和谐[2]。“无为”实际指不做违反自然规律、有背道德规范、损害众生的事。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的意思。

封建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不需要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劳动,无需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或催逼苛重的税赋,或发动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不安宁,“无为”则人民安定。因此,“无为”是要求统治者不妄为,不乱来。要顺应自然、民心,制定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安居乐业。“无为”的根本目的是“有所作为”。

二、“无为”思想指导下的几种观念

1. 庄子的养生观。

(1)顺应自然,缘督为经。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指导思想。他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标准,自然可以颐养“天年”。养生必须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道理。(2)虚静恬淡,忘我无欲。庄子提倡“清静无为”。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必须“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庄子认为,没有了食、色、名、利等欲望,心神才能“清静”,“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的样子),寿命长矣。”庄子《天道》强调:“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3]“为学日进,为道日损。”做学问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所以讲“日进”,就是做加法;悟道则是一个减法,所以讲“日损”,要舍弃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是非,最后回归平淡。

2. 庄子的人生观:

淡泊逍遥。(1)首先庄子认为人要学会满足。鸟要停靠的只是一根树枝,而不是一棵大树。人也是一样,真正在物质上的需求不多。其次人有独立精神。庄子曾说过,大如鲲鹏,仍然有待。而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没有“持”和“待”后才可能真正的逍遥,所以庄子人生观简单说就是物质上要容易满足,精神上要独立。庄子认为,逍遥追求的是一种自在、自由的精神境界,独立精神是追求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门。用现在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痛苦的时候多,幸福往往少而且短暂,而追求幸福的钥匙就是满足和独立精神。庄子的这种人生观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马克思说:“将来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也就是说首先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社会才会进步。(2)“人生如梦”的观点。庄子认为人无从得知自己是在梦中还是醒着,或者说人根本无从知道自己是否活着,因为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循环,一个从生到死,从有到无的过程。人人都会怕死,而看轻生死后就会有另一种境界。庄子认为因为人生如梦,所以更要珍惜,也正因为人生如梦,不必太在乎名利,也就能够真正逍遥。庄子将生死看得很淡,死只是再回到自然,何必为之悲伤?庄子即讲“理”,又讲“情”,讲究情理融合,不能独立看待其中一个。这个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其实包含着执著的追求[4]。(3)庄子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他很热爱生活,在《庄子》中,有33篇文章都谈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曾形容打喷嚏是“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连打喷嚏这么普通不过的事情都被他想象得这么美好,更不用说人生中其他美好的事物。

3. 庄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人类不要在大自然面前摆出一副骄傲的样子,不要以为人定胜天。庄子的思想是要“靠天吃饭”。人的力量再大,天和地是人的“父母”,何必要去征服?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和谐自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统一。只有合于天性,才可能是快乐适意,不会有痛苦。庄子执著于道的统一,又困苦于道的开放。庄周在梦中成为了一只蝴蝶,梦醒了,依然还是庄周。不知道庄周在梦中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成为庄周。庄子强烈反对用正规的政府机器来管理天下,“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则非常痛恨政治,是一个淡泊功名利禄的典型,他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居于百官之上的相位在庄子眼里也不过如“腐鼠”一样,不屑一顾,庄子的“无为而治”要求帝王无所为,让人民各行其是,在帝王不妄加干涉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不同的社会工作,分工协作,自然而然天下就可以大治。

三、“无为”思想特征———杂糅百家,倡仁义礼法

庄子无为思想,融和了儒法等家政治思想的观点,把儒法许多政治主张加以改造,成为实现其无为政治的手段。《天运》中说:“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这里的“至人”身披世俗仁义礼法沉重胄甲,又何以游逍遥之虚?不过是庄子为现实统治者所塑造的理想的形象而已。

庄子还把道家的无为血液注入儒家有为的躯壳里,造成儒道混血的局面。如《庚桑楚》中说:“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不亲,至信辟金。”“乐”,本来是儒家着力强调的与“礼”相辅相成的人伦政治的范畴。但在庄文中,它却被赋予了与天地和谐,与大道为一的大空、大无的“天乐”之光,把“乐”的社会和谐作用,推向了一个极度空幻的高亢境界,使之惧、怠、惑,达到社会无为而治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具备儒法精神的人,当是卓越的治国良臣[5]。

四、庄子“无为”的时代局限性

1. 认为“有为”是因为“人知”。

庄子崇尚“无为而为”和“无用之用”。他认为,社会一切不稳定因素不外乎是那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虚伪的“仁义”观念的谬误。正因为这些谬误的存在,才出现“有为”,才有了社会斗争。他说“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意思说如果被统治的阶级有了知识,他们就会造反,这种反抗是奴隶制之所以被消灭的原因。所以,庄子赞美混沌的状态。

2. 消除斗争的对策之一是使民无知。

老子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庄子的主张更加落后,他主张倒退到蛮荒的原始社会,人和非人没有区别,“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甚至于连自己不同于牛马也不知道。“故绝圣去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议论。”他认为取消这些东西就可以得到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反对儒家通过加强人的内心修养来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主张,主张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可能带来斗争的因素,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要素,从而达到“朴素”“无为”的境界[6]。

庄子思想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点。然而崇尚自然的同时,庄子又对君主专制表示拥戴,对现存封建统治秩序表示肯定,没有指出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的一面。

综上所述,庄子无为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眷恋和重视。其思想承传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人君南面之术,同时汲取了儒法的仁义礼智赏刑等有为的观点,由此形成了它自然性和超自然性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自相矛盾与多重构造的哲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庄子·天道[M].371.

[2]庄子·应帝王[M].250.

[3]庄子·人间世[M].129.

[4]庄子·知北游[M].610.

[5]庄子·大宗师[M].226—227.

有无相生看“无为” 篇10

这个世界纷繁颠倒,一塌糊涂;无数先贤圣哲上下求索,一筹莫展。但老子却说,认清这个世界实在太容易了!你看,充满这个世界的不就是治与乱、和与战、贵和贱、生与死、祸与福、黑与白、是与非……矛盾的双方对立,撕扯,绞杀,你死我活……

“天行有常”,“祸福相依”,天地人相安相生。但当古圣和先贤终于让人们明白了美和丑、善和恶、贵和贱、贤和愚……世界的平衡也就倾斜了:为了“五色”,为了“五音”,为了“五味”,为了“难得之货”,太多的人“举起了脚跟”“阔步前行”;“自见者”少了,“自是者”多了,“不有者”少了,“自伐者”多了,“不恃者”少了,“自矜者”多了……为了更广的土地,“流遍了,郊原血”;为了更多的子民,“白骨露于野”;为了更大的宠幸,拼争得你死我活;为了更舒适的生活,打斗得头破血流……

当车轮有了中心的虚空,它才学会承载;当杯子因了中间的虚无,它才可以容纳清泉;当黑墙敞开了心胸,它才拥抱了光明,这便是让无数后世圣哲如痴如狂孜孜以求顶礼膜拜的“无为”。

浊水滔滔,搅动得越凶,清水越不可得;汲水一瓢而不为,清水自得。世事如水,天下人熙来攘往,不知人、不自知、不自胜、不自足,孰不知僵死的尸体硬过任何孔武的力士;柔弱的春草可以掀翻巨石,干枯的秋草在劲风中颤抖;“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沾沾自喜地“卖弄”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芸芸众生却舍弃了慈爱而显示着肌肉,享受着奢华而忘记了饥饿,舍弃退让而争先,在死亡的道路上奋勇狂奔而不自醒……

“圣人无为故无败”。诚然,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怯;“强行者有志”——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是有志者;“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想做一番事业,开端、过程、结尾,老子都对我们进行了谆谆教诲,我们真能如弃敝屣甚至无知到以“虚无”非议?

课外阅读不妨无为而治 篇11

一.不读“有用”的书

“不看‘有用’的书, 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 而是在选择中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 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尹建莉)

暑假伊始, 走进书店、超市, 满眼都是《作文素材大全》《优秀作文300篇》《满分作文》, 一本本厚厚的大书, 鲜有不受诱惑的家长。但仔细想想, 除了老师或编辑, 没事儿时有几个人爱看作文选?我就给孩子买过几本作文选, 很遗憾, 不到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她一般是不会看的, 一本作文选两年她都没读完, 一套14册的《笑猫日记》只7天就看完了, 《笑猫日记》实在比作文选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

再看阅读课。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很重要, 所以每周通常都会拿出一两节课来阅读。我们一般这样操作:老师精选资料, 如妙语警句、典型论据、满分作文等, 印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嘛!阅读课结束后笔记收齐交由老师批出等级。学生都爱阅读, 但每次阅读都有附加条件, 读不到自己爱读的, 还要完成老师的任务, 戴着镣铐跳舞, 不能随心所欲, 不能尽兴, 挺好的一件事, 以别扭收场了。

“写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字的事情, 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 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我们经常批评学生作文不深刻, 文章中的“深刻”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刻度, 如果学生只是依样画瓢地积累了好词好句、典型事例, 而未能从书籍中分享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 以他的年龄水平又怎么可能做到深刻呢?那些心灵苍白、思想空洞、没有成熟价值观的人, 纵使有一肚子精彩词句, 他也没能力摆弄出有灵魂的作品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尹老师倡导不读“有用”的书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好”阅读与“坏”阅读

尹老师以孩子的口吻把阅读分作“好阅读”与“坏阅读”。她对阅读好坏的界定有两点很吸引我。

1.好阅读要求快快度, 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尹老师认为, 一些家长和老师最常犯的错误是要求孩子慢慢读, 一字一句地读。她认为这是对阅读材料的肢解, 她建议孩子读长篇小说, 让孩子带着对故事情节的渴望, 快快读, 而且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这是对阅读的不断打扰。所以她的观点是:一字一句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 一行一行的较好, “一目十行”的最好, 它表明人的阅读已达到一种熟练自如的程度, 阅读的视角宽, 注意范围大。速度取决于量的积累, 在提高阅读速度上, 不需要人为地去做什么, 只要保证孩子足够的阅读量就可以。

这个观点挑战着传统阅读方式, 我们常做的与她提倡的恰好相反。我个人认为, 倒不必把这种阅读方式定性为“坏阅读”, 在高中生在校的现有条件下, 慢读细品的方式也是途径之一, 但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 长期的零碎的局部阅读, 确实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与语感的培养, 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 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尹老师谈到一件事。她说许多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 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

有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有位家长听了别人的建议让孩子读课外书, 孩子刚读了第一本小说, 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复述这个故事, 背会其中的“优美段落”, 要孩子在写作中用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 甚至还要求孩子写读后感。到孩子读第二本小说时, 她就责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 认为前一本书白读了。

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阅读, 二是功利心太切。没人愿意戴着镣铐跳舞, 面对一本书, 当孩子意识到读完后会有一串任务在等着他时, 他就不会再想去读书。破坏兴趣等于扼杀阅读。

很欣赏尹老师的话: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 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 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事实是, 家长或老师越少对孩子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 孩子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就越多。

上一篇:医疗影像信息系统论文下一篇:道德规范下的师德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