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为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2024-08-28

孔子有为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共4篇)

孔子有为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篇1

试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及现实意义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道”指规律性;“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作 者:王秀娟 WANG Xiu-juan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年,卷(期):25(6)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 “无为而治” “道”

孔子有为与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篇2

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道”。“道”作为一种物质性实体, 既是无形的, 又是有形的。“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作为规律, “道”又包括“天之道”和“人之道”两方面, 世上万事万物只有依照“道”而行才是合情合理的。它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道”本身所体现的是“无为”。天下万物由“天之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可见它的一切都是顺乎自然而达到良好的境地。因此,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在治理国家上若能效法自然无为的法则, 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从而, 达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目的。

在《老子》一书中, 至少有十章谈到无为, 从此可以看出无为的重要性。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里“为”是目的, “无为”是手段, “无不治”是“为无为”的结果[1]。以及上面提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福, 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进一步作了论述[2]。笔者认为, 在《老子》一书中所有讲由其中心思想“道”而推至而出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 更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顺其自然, 不违背天理, 不害物性。其“无为”的实质是“无违”, 即是不违天理, 不违大道, 不违自然, 不违常恒, 不违无性, 不倒行, 不逆势等的“无违”。也就是不要只凭一己主观的任意妄为, 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天理、大道以及物性等的条件下积极“有为”的管理方式。老子这种“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者有一定的启示。下面谈一下现代管理者存在的迷惑。

二、现代管理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中, 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者都会问自己, 为什么我每天都在一刻不停地工作, 还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还有部分的管理者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用在工作中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公司的目标。并不是这些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行, 也不是他们对工作不够尽心, 而是, 他们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不清楚自己哪些应该做, 哪些应该不做, 用老子的话就是说:哪些应该“有为”, 哪些应该“无为”。而相对这些的管理者, 有些管理者每天很轻松地就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和目标, 甚至这些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在公司而是在旅游和度假, 但是其公司和组织的运行一样很正常有序。不过这只是很少一部分的管理者能做到的, 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每天有做不完的事, 每天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笔者认为, 或许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能给他们一定的启示。

三、老子“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

(一) 在大事上“有所为”, 在小事上“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的第一层含义是在企业决策上应“有所为, 有所不为”, 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 在“大事”上有所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 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这就是汉代学者刘向所说的“将治大者不治小, 成大功者不小苛”的道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 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会遇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 另一类是相对次要的琐碎的小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企业的规模都在迅速地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 即使是精明能干的、智慧超群的企业家, 也无法事无巨细, 事事“有为”。因为, 任何一个管理人员的能力、体力、时间都是有限的, 而不是法力无边的“神”, 所以, 一个高层的管理人员应做到在小事上“有所不为”, 而在大事上“有所为”。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 诸葛亮刚出山辅佐刘备, 曹操即命夏侯淳“领兵十万, 直抵博望坡, 以窥新野”。刘备不得不在博望坡迎战曹军。作为军师, 诸葛亮的职责是出谋划策, 调兵遣将, 布置战斗任务, 反复地叮嘱诸将“各需依计行事, 勿使有失”。关羽不懂得“抽身谋大计”的道理, 十分不满地问道:“我等皆出迎战, 未审军师却作何事?”诸葛亮答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冷笑说:“我们都去厮杀, 你却在家里坐地, 好自在!”刘备毕竟比关羽、张飞高明, 劝道:“其不闻‘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这里, 诸葛亮之所以坐守县城, 不上阵厮杀, 并非他胆小怕死, 而是他深知“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道理。正因为如此, 才取得了博望坡之战的胜利。在这里, 诸葛亮可谓深知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精髓, 并且运用于管理中且达到了应有的目的。

(二) 在行为上要“顺自然而为”, 不要“逆自然而妄为”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是提倡“顺自然”之为, “不要反自然的行为”。“无为”并不是其表面的含义, 并非禁止人们的一切行动, 而是, 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的有所作为和行动。“自然”是“道”的本性, 因此, 由“道”产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是“自然而然”, 并非人为如此。 (《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以“自然”为本性的。这里所说的“自然”, 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 而是指“道”和由它派生的宇宙万物的“本性如此”、“本然如此”的自然存在的形式与运作方式。

在企业管理中, 只要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不任凭主观想象去发号施令, 就能获得企业经营的成功。这里也有一个例子: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这一个问题时, 指出:“我并没有什么秘诀, 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以他的看法, 只有“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理去经营, 才能获得成功”。假设人类以自己的极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 以自己所思考的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事务, 违背天地自然法则, 其事业和做事失败是意中的事情。此层“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含义是:无论做事还是企业管理以及治理国家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顺应员工和人们的本性发展来治理, 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在求人才上“有所为”, 在用人才上“有所不为”

笔者理解“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第三层含义是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在招聘人才、求聘人才上“有所为”, 在使用人才上则“有所不为”。一位现代企业的高层领导, 在现代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要想真正在做大事上“有所为”, 在小事上“有所不为”, 就必须在用人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宋朝时期, 宋仁宗深知“无为之道”, 认识到“君无为”要以“臣有为”为先决条件, 否则, “无为而治”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有一次大臣向他请教如何实现“无为而治”, 他说:如果君主手下有得力的群臣, 代替君操劳政事, 又不存私心, 人君就可以“无为而治”了。这里, 谈到高层管理者要实现“无为而治”的条件, 就是要有聪明能干且为人正直的得力助手。这样, 高层管理层就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抽出更多的时间思考政府、企业、组织的未来和长远利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反复强调:在企业管理上要避免出现“一头狮子带一群绵羊”的局面。在现代管理中, 如果没有一个忠于上司、有德有才的中高层管理群体, “无为而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 就要求国家、企业以及各种团体组织的高层领导者在求人才上“有所为”, 在用人上“有所不为”。

针对现代管理者工作中存在的整天忙忙碌碌, 却还有做不完的事情以及整天感觉身心都很疲惫的问题, 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应该是这样的状况, 其身兼任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大计, 若是每时每刻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的话, 那么其国家和企业也不可能治理得井然有序。笔者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出发, 简单地论述了现代管理者问题的解决途径, 希望能对现代管理者给予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岳德常.《道德经》新诠——道即价值体系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9:18.

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之比较 篇3

一、政治领域的“无为”思想

老子和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统治阶层而言的,希望通过对现实政治舶改良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他们二人都从统治者的品质与社会政策人手。

1.对统治者品质的无为要求

老子讲“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要求统治者向他思想体系牛的圣人——“道”、学习,进行自然而然的自化方式,让民众在君主的无为政治之下使民众按其本性自由地发展,达到有为状况。他的。“无为;是让君主无为,而让民众有为。那么统治者怎样才可以做到“无为”呢?老子要求他们不恣意行事厂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不强作妄为,仅仅起辅助作用,任凭各启的生命开展其丰富的内涵。他要统治者发挥创造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看到很多纷争都是由统治者的欲望引起的,所以他很反对统治者有欲望,要求他们收敛自己的欲望,把欲望看柞是扰乱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统治者不要留恋难得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作到“不欲以静,—天下自正”。统治者的品质是自然的要求,是“道”的表现。

孔子讲“恭己正南面”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正人先正己伪政治主张。“苟其身正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认为治理天下,关键在于提高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作出表率,而达到“正其身,不令而行”的无为而政令可行的效果。孔子的无为强调的是自身道德修养的感化作用,所谓“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上之风,必偃”。而且“恭己”还含有要求统治者抑制权力欲和物欲的意思。如“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不欲,虽赏不窃’”。认为制止民间多盗的现象,在于统治者收敛自身的欲望。孔子的“无为”目的是使君主能够达到榜样的带头作用,而使人民效仿,达到政兴人和的局面。

老子的“无为”思想要求君主只需遵循自然规则,充分发挥民众的能动性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然而孔子的“无为”思想则要求君主不断努力进行自我完善,使其道德水准达到一种能够影响民众、感化民众的境界,在民众中培养道德自觉。

2.社会政策的无为思想

(1)举贤任能。老子在这方面的论述持不赞同的态度,他认为举贤任能是一种“有为”的态度,以为这样做是一种“欲”的表现,民众会刻意追求贤能,会扭曲人的自然本性,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伪饰的道德。“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这里老子把“尚贤”同“难得之货”和“欲望”等同起来,认为社会一旦产生一种共同的利益目的,人就会扭曲自然本性。孔子认为举贤任能是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的良方。在《论语》中,孔子认为舜之所以天下大治,就是因为他能善于用人而达到舜的“无为”。善于用人,国君便可以优游无为,甚至只要善于用人,国君就算无能,也不会给国家带来危害。尽管有这样的差别,但在这一层面上的“无为”却是有相似性的。老子不用贤能是为了让民自为,而孔子让臣民来引导民众使君王无为。

(2)为政以简。“简”具有简单、简朴、简洁等义,因而在某些层面同“无为”有一样的意义。而且“简”与“繁”相对,“繁”必然要劳民,要干涉。老子认为国家的政策必须要简单,不可繁琐,否则什么事都干不成。“治大国,若烹小鲜”,政令不可反复无常,不可朝令夕改,要让民众处在一种安定的状态之下,正如现在所说的“稳定是繁荣的基础”。孔子虽然自己没有明确表达“简”的思想,但他通过赞同别人对“简”的认识而反映了“简”的观点。“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居敬而行简,以临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朱熹以为这里的“简”在于“事不烦而民不扰”。老子和孔子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3)有功不居。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孔子取得了共识。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主张“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弗有”,“弗持”,“弗居”,即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统治者要作到这一点就需要“大邦者下流”,要有“为天下谷”、“为天下溪”的精神,具有“不为天下先”的大度,以自己的功劳去成就别人的功劳。孔子这样赞叹舜禹的功绩:“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禹拥有天下却不以其位为乐,视之如不相干之事,那么他们治理天下必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是,而应顺其自然,无为而化天下。这说明老孔两家都认为君主的最高境界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万物而民弗持”。这也是他们顺应自然,反对主观成见的当然结论。

(4)不言之教。作为一个统治者,进行教化是一种建立共同精神支柱的重要手段。老子认为统治者只要行“不言之教”,就可以作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各因其性以成就各自。老子的“不言之教”是“无为”政策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语句结构上表现得非常清楚。“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不言之教”的前提,而“不言之教”是无为的具体方式,他的后果就是“无为之益”。在《论语》里,孔子也很推崇这种教育方式。“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天并不说话,然四季自然交替运行,万物自然生长,这是天的不言之教。尽管这段话是孔子关于教学而言的,但也可以用在统治者教育民众方面。在有榜样的前提下,由于民众在内心深处是“性相近”的,民众可以用榜样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发展。

二、人生领域的“无为”

面对当时不尽人意的政治状况,老子和孔子尽管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但是并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可。老子进行了逃避性的隐居,尽管孔子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情,但在现实社会中常常碰壁,有时也难免有一种“命该如此”的顺从。

老子在人生方面的“无为”是出自全性保真的人生策略。他采取的是不与浊世同流的办法。“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僳僳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飕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不与浊世同流,便退而自全,可以做到“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这便是老子“无为”的人生观,是一种不涉入众人之中,使自己的精神保持一种不为凡尘所累的超脱。

孔子反对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是、固执己见的人生态度。他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人生规则,要求凡事不主观臆断,不固持己见,不可武断,不自以为是。在这一层面上消除了自我,强调了“无为”。其实质是在孔子思想中还没有完全将“命”的色彩抹掉。他要知“天命”,“知天命”在一定意义上就要求人只须遵循一种已定的路线进行,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无能为力的“无为”。正因为孔子知天命,所以绝不可以主观为是去违背它,而是努力去适应“天命”。这种顺应型的“无为”在孔子布道的过程中起到了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其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的表现。当孔子被匡人围困时,以自己的无为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乐观。“天之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尽管二人在人生态度上都抱有一种无为的精神,在消除自己物欲,在精神的功效方面有相同点,但实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老子的无为是出于保全自己的身体,有一种贵身的念头,畏缩和逃避的色彩比较浓厚,而孔子的无为含有很强的自信成分,有时还有天命如此,外界对我无能为力的“无为”的大气。

读《老子自然无为思想》有感 篇4

一、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1.老子的自然思想

“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的涵义,从古文字学来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老子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指自然界或是大自然,其实涵盖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很多方面。即表征宇宙万物的本性和本然状态的范畴,它强调世间万物依据自身的性质与规律而存在与变化,亦即不受外在人为因素的无端干预和任意宰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己成就自己。2.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无为也并不只是什么都不做,无所作为,而是“似无而实有”的行为。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是对某些“反自然”的行为的规避和反动。无为是无私志、无私欲之为、无主观妄作之为。

以上两者老子在当时主要是针对国家的统治方式与希望统治者顺应民众的自然本性、实行宽松、柔和的治理。而不是反自然的违逆民众的自然本性,对民众实施的直接控制和粗暴干预。

3.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 “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老子认为,战争是有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争斗,争斗的升级,便酿成了战争。正因为如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在老子看来,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胜的根本途径。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和最好方式。4.回到“婴儿”状态

在老子看来,这世界熙熙攘攘,为名为利,吵闹不休,而他却走着另外一条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波澜。他说,他宁愿做刚出世的婴儿。当然,“婴儿”并不是原意年幼无知,他说“圣人”——具有高尚德行的个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二、对当代教育者的启示

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下培养祖国人才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道德的升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教育者应懂得“无为”的实质——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

教育无非就是教育者与学生互动的现象,教师无私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并在教育过程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教给学生,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都知道,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示范性,而学生具有向师性这一特点。所以说“不言”的教化,“不言之教”是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对象。同时教师要以慈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像太阳一样照亮所有孩子,要对每个孩子负责,不抛弃任何孩子,关心信任孩子。要让孩子信服教师,孩子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2.教育者应领会“不争”的哲学——淡泊名利

现如今,类似学术造假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进行论文造假、试验造假,致使学术腐败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老子眼里,人们应该保持“水”的柔,“水”的谦让,他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不迷恋物质利益,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应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同时告诫人们不要稍有成就便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而应在沉默中积累知识,积蓄力量,以真正的实力去“争”,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教育者应注重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其意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学生的独特性,不扼杀个性。

当代学生身处一个处处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面对着同伴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学生们需要理解关心,所以教育应采取循循善诱,温馨的华语教育学生,而不是用冰冷的校纪校规挑起学生的反抗叛逆心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4.教育者应回到“婴儿”状态,不断进取

老子所说的“婴儿”即是圣人——有最高德行的人,也就是追求淡泊宁静。而对各种诱惑,心里不起一点儿波澜

上一篇:想象中的青奥作文下一篇:公安消防大队2009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