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2024-05-18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篇1

孔子“仁”、“养民”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君子之道。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仁政”。所谓仁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就是“养民”,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荀子: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奠定了法家的基础。但究其根本,他还是属于儒家。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其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提倡在人与神的关系上,先人而后神。人成为了神的目的,神则沦为人的工具。从实用主义出发,人确立了彻底优于神的地位。

其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利用自然,为人造福。人生成于自然,最后,则成为了自然的主人。人确立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优先地位。

其三: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强调人性,并以人性为基础推演社会的人际原则。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基于对人自身的信念,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定位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彻底将人改造为了道德化的人。而所谓有价值的生活,就是有道德的生活。如此,社会关系成为了以完善道德为目的的人际关系。

其四:人在自我追求中主要是求圣化而不是神化。

其五:把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作为认识与实践对象,使天地人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和谐一体。

顾炎武: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宋代理学思想的特点: 宋代理学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但是理学不是单纯的将其他学说简单的合拼的杂家学说,而是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和提升,阐述了理学自己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它不是杂家学说,因为理学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和精华,他们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核心,主张发明人之本心。性即道,道即性,性即是宇宙本体,又是人的心性,是伦理道德。人之性即天理所命,人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伦理的规范之下。

管仲:

管仲政治改革的起点是道,核心是法,是一个运用多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管仲主张尊君牧民的君民关系,管仲认为君主应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独断的权力,君主处文、武、威、德四者,拥有生杀大权。民是工具,君有所令民无不从,君主的独断专行,即使有时逆民意,但如果对国家有利,也不为过。但是管仲又有顺民之说,老百姓有自己的利益,顺民则得民则之生成且国立增。他君民关系放在一给对立的地位,但是又有所缓和,不那么绝对。

七、论述题:比较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异同,在哪方面针锋相对?反映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反映什么本质?

异:①治理国家方式不同: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法家主张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运用法律加以控制。②复古与改革差异:儒家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维护贵族特权;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主张锐意改革。③教民反方式不同:儒家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教化人民,运用忠孝仁义加以感化,以仁义治理天下;法家主张通过外在的压力约束达到治民的目的,这个外在压力就是法。

同:都维护封建统治:儒法主张法制有相同之处: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使之更好地进行统治。

2、内容相似都有“刑与德”的方面,发展到后期,虽然两者在手段上主张的“德与刑”的比列大相径庭,但是两者都没有完全地偏执地否定另外一方面。

3、两者的思想本质一致。虽然法家重刑罚立学在“性恶”上,而儒家主张“德”立于“性善”的基础上,但无论善恶,两者的本质都是教导他人“去恶扬善”的。

4、现实的运用与发展上,在封建后期,一般的立法往往都是主张“德刑相辅”,两者并用的。

针锋相对:就是人治与法治的治国方式,儒家运用柔和手段,主张仁政与爱心,感化人民;法家运用强制手段,主张严刑与峻法,压制人民。

趋势:儒法的异同点反映奴隶主势力的衰弱与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趋势。

本质:儒法异同本质上是两种统治力量上的对比与抗衡。

上一篇:医疗安全质量的责任书下一篇:勾股定理的发现及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