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2025-01-23

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共7篇)

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教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资源之一, 上到全国名师, 下到普通教师, 都很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以课本为范例, 进行课堂练笔。应该说, 这种努力把“写”挤进课堂, “君子动口更要动手”的读写结合意识是好的, 是全面落实课标的实际行动。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为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奠基”;蹩脚的练笔, 则像强行锲入的“钉子”, 生硬得很。所以, 如果不管什么课文, 都要安排“写”的练笔, 我的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这种“写”与“读”是否有机契合?实不实在?是不是又落入了新的模式的陷阱?对此, 进行一下冷静思考就很有必要了。

一、、缘起:乱花渐欲迷人眼

细读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其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 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些名家名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模仿练笔, 然而, 在课堂练笔热情高涨不退之余, 一些问题也“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象之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一位教师在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时, 重点放在是初读课文后体会“我”和父亲在放鱼回湖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心理斗争, 进而感受道德实践的艰难。在品读结束时, 教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 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条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 父母不在家, 电视很精彩, 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 考试, 老师多给了分数, 你……

在公共场所, 买东西时, 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 你……

回家路上, 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 你……

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课堂练笔深化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由于在品读过程中没有充分体会“我”和父亲在放鱼回湖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心理斗争, 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也就没有为练笔做好铺垫;加之练笔脱离课文语境, 话题也从“钓鱼、放鱼”跳跃到了“看电视、完成作业”等环境上, 练笔变成了为练笔而练笔的“假练笔”。

现象之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

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课堂上, 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填补空白型的练笔:“万分紧急关头, 董存瑞想:。于是, 他昂首挺胸, 站在桥底下, 左手托起炸药包, 顶住桥底, 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课文的价值取向是让学生体会到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 不惜牺牲自己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学生自然按照这条思路写道:“为了战斗的胜利, 为了解放隆化, 为了新中国, 我必须马上炸掉暗堡”。答案千篇一律, 了无生趣。教师批改时, 非常“轻松”, 如同抄写句子。这样的练笔看似有实效, 其实效率很低。我们可以试想, 学生长年累月面对这样的课堂练笔, 还有多少真情可言?即使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 学生可能激情澎湃地写出了一两个精妙的句子, 也是基于过去的水平, 并非课堂练笔达到的写作提升。学生的情感经验被封存, 想象的翅膀被折断, 创造的动力被扼杀, 整个练笔过程仅仅是一种装腔作势的“伪练笔”。

现象之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

有一位教师教《中彩那天》, 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练笔, 即要求学生以“父亲”的口吻, 写写当时中彩后的矛盾心理。这个练笔理应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因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父亲思想斗争的前前后后, 感悟到父亲在“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拥有一辆轿车”与“保持高贵的人格——诚实”这两者间摇摆不定的矛盾, 才能真正体会父亲让库伯开走轿车时的那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正直、诚实及骨气, 才能理解“父亲打电话的那个时候, 是我们这个贫穷的家最为富有的时刻”。可惜的是, 教师把这个练笔放在了学完全文之后, 已时过境迁, 味道全失, 整个练笔成为错过时机的“空练笔”。

现象之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

一位教师在执教《桥》时, 这样设计练笔:五天以后, 洪水退了, 全村人随着老太太来祭奠老支书, 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立起一座纪念碑, 让子子孙孙都记住他。你想, 这块碑上应该写些什么?老师在学生独立练习之后, 请学生发言交流。但是, 我发现,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 回答都是受到肯定和表扬的, 即使有一点不合情理的句子, 老师也是以鼓励为主, 不正面指出错误;而学生受到老师的一味鼓励, 发言更积极。下课了, 教师和学生似乎都出色地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

粗粗一看这个课堂练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但是教师在这个练笔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了呢?我们既没有看到教师在练笔应前做好的情感、语境铺垫, 也没看到教师抓住练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评价, 没有修改, 没有提升。整个练笔过程, 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提高, 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增量, 成了听之任之的“浅练笔”。

管中窥豹的几个镜头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鉴于此, 作为一名实践者应冷静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练笔?课堂练笔到底要怎样开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二、思考考:咬定青山不放松

崔峦先生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 做到读写渗透, 读写结合。”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毋庸质疑, 作为课堂练笔, 我们必须咬定“练笔的实效性”这座“青山”不放松, 以课堂的深度阅读为土壤, 以优质的练笔设计为阳光, 在平等互动的评价中, 让课堂练笔这座“青山”更加苍翠、俊朗, 释放迷人的魅力。

1. 利用练笔, 深化阅读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托生于阅读课堂, 融合了阅读写作, 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习得语言技巧。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师:学到这儿, 我突然想到, 还有一个词没有讲 (指小黑板) , 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 老师巡回指导, 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 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 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 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下面是评改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

生: (读) “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 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 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 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 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 蒙着一层灰。看上去, 这张枯瘦的脸, 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 “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于老师的“饱经风霜”课堂练笔, 是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 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他给予学生的决不是“饱经风霜”的抽象意思, 而是一张“枯瘦的”、“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的脸, 还有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的练笔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 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 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像这样只有处理好课堂练笔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才能杜绝带有作秀之嫌的“假练笔”。

2. 形式多样, 百花齐放

课堂练笔是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的, 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 但是练笔的主题受教材制约比较大, 如果教师在设计时稍不注意, 就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所以课堂练笔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写什么?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阅读课文的进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要让学生有情感要宣泄, 有语言要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 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我们不妨根据可以练笔的不同目的, 从下列几个角度来设计课堂练笔的具体内容, 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千篇一律的“伪练笔”现象, 达到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目的。

(1) 表达性练笔。。这类课堂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 产生新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表达欲望, 若教师能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 让学生练笔, 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如:一位教师执教《触摸春天》, 在孩子们都能读懂安静的心之后安排一个练笔:“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 望到了——, 望到了——……”学生深情地写道:“她仿佛望到了蝴蝶飞走的样子, 望到了青山绿水, 望到了她心中的大自然”, “她仿佛望到了那只蝴蝶, 望到了自己的生活, 望到了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文字一出现,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教学目标的达成?

(2) 理解性练笔。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的一种思考性话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体验, 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 也是难点。如何突破, 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 对这句话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 可安排这样的课堂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 他会怎么想, 怎么说?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 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 (爸爸) ”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练笔, 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3) 转述性练笔。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 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 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 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 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改写, 不仅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内容, 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 迁移性练笔。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善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 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 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火烧云》一文, 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 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学本课可要求学生先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 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 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 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 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 这些形状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

(5) 想象性练笔。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 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 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与想象能力。如《穷人》一课, 许多教师都会进行续编故事的练笔,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练笔时, 我们要提示学生:想象既要大胆, 又要合理, 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 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随后发展成什么样子, 文章的基调不能变, 主线不能变, 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可以根据中心的要求,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书本中的有关知识重新组合。如:当渔夫看到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 在自己五个孩子的身旁, 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安静地睡着, 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今后的生活怎么办?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 续写故事《拉开帐子以后》。这样的续写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又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抓住时机, 趁热打铁

再精巧的练笔设计, 如果错过了时机, 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练笔”。从教育心理学来说, 当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 思维极为活跃, 此时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教师在组织课堂练笔时要讲究时机, 在学生表现出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的时候, 趁热打铁, 才能卓有成效。

(1) 在情感交融时练笔。在语文课本中, 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教师的精当讲解, 学生的熟读体会, 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 产生共鸣, 受到感染, 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 若教师把握好练笔的时机, 把“点”选好, 训练到位, 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生命, 生命》, 其在学生情感高潮处精心设计的练笔至今让我久久难以忘记。当教学进行到教师引入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 但她残而不废, 凭着坚强的毅力, 笔耕不辍, 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 由感染到感动, 情感体验“更上一层楼”, 此时, 教师让学生适时拿起笔来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情动致心动, 心动致笔动, 学生都按捺不住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 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 只有在不停地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 才有意义。”此时, “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只听着此时的心潮, 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

(2) 在矛盾激发时练笔。语文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对立的观点, 教学中, 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观点激发矛盾, 设计练笔, 让学生通过练笔, 阐述自己的观点, 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比如《中彩那天》, 读到家境贫寒的父亲拨电话让库伯把奔驰汽车开走时, 在课堂上可引发这样的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 我该怎么做?”再如《钓鱼的启示》中“该不该把大鲈鱼放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这样的问题, 都是很好的练笔素材, 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只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 就能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写作水平。

三、、追寻:豪华落尽见真淳

谁都知道, 学生练笔需要一个由酝酿到动笔的过程, 这不是两三分钟就能解决的。即便是老师在上课时已经让学生情动于中, 但要想写下一段文通字顺的话, 仍然有较大的难度。那么, 怎样才能使练笔更有实效呢?我认为,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安排练笔环节, 有时侯, “说”的练习, 同样能够达到“写”的效果。当然, 适合练笔的, 我们也决不放过, 要精心设计, 不能“花自飘零水自流”, 错过时机。如果课内时间不允许, 我们也未必非要学生写下那么冗长的句子、片段, 可以让学生静心思考一下, 写几个关键词, 然后说一说, 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想法, 课后作为作业将写话完成。这样, 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得到发展。

有句歌词唱得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走在课改的路上, 我们只有守着一颗平常心, 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课堂“练笔热”现状, 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 咬定实效性这座“青山”, 追寻“豪华落尽见真淳”——进行适时、适度、实效的练笔, 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篇2

犹如网络一样,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巨量化的大数据在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上也掩盖了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的意义。在连续的巨量数据海洋中,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它们在大数据霸权面前会成为微不足道的牺牲品,大数据简化了人们对数据差异性的认知。大数据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数据样本巨量,更在于其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当前,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这很容易导致“数据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大数据滋生出“数据暴力”是大数据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有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然而,在巨量的大数据面前,实际上可供规范分析的数据只是极少数,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清理,形成规整的结构,是大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所在。在大数据中,其研究范式重在发现而不是推论,运用大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不应像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那样通过假设检验来进行推论,而应通过数据的总体归纳来达成对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否则就很难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大数据本身,而且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可能只占数据总体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从这个角度说,大量的信息其实都是垃圾。不仅如此,许多大数据本身就是模糊的,其中含有大量虚假和有害的内容。如果我们纯粹凭借数据来判断和分析人类行为,甚至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和传播某种数据,就会导致许多误判。因此,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可能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这也为各种数据造假和不当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辨识和判断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因盲目的数据崇拜造成误判,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洪流之中。

★ 小城镇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 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 宽带热潮期待冷思考论文

★ 大学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

★ 宽带热潮期待冷思考论文

★ 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的冷思考

★ 小城镇林业现代化建设方式分析论文

★ 拓展热背后的冷思考论文

★ 经销商倒戈引发“厮杀”的冷思考

小学低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群文阅读 低年级 教什么 怎么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09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是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它最大的特征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个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形式上看,这是对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的某种突围;从本质上看,是对“阅读”这一生命活动的本源化回归;从效度上看,是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积极尝试。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到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限制,一些教师认为群文阅读不适合在低年级开展。我们认为只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群文阅读教学也可以在低年级有效地开展。

一、教什么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只有6-8岁,他们生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是字词学习的重要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以学习巩固汉字、积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为主。基于这样的思考,低年级群文阅读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议题适合,学生能读

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的选择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作者等方面确定议题。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这阶段的群文阅读教学内容可从人文内涵、文章内容、人物专题等来选择议题。

同样是寓言的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选择可以不同。我们可以从关注寓言的文体特征,关注寓言故事中角色特点、情节变化、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来确定议题。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确定的议题是:初步感受寓言的文体特征——小故事,大道理。因为,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寓言”这个词,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寓言故事,因此让学生了解何谓“寓言”,对寓言的文体特征有初步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内容有趣,学生悦读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迈出成功阅读的第一步,就必须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低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趣,要让学生喜欢读、喜欢看,让学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与人分享。低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内容可以在學生熟练认读字词的基础上,阅读儿歌、童谣、韵文、短小的故事、浅显的寓言和浅近的古诗等。

例如,在《寓言两则》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选取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画蛇添足》这三则寓言故事。这三则故事情节上都比较简单,结果都是事与愿违,三个主人公都傻得可爱。学生只要稍作思考就知道不可能的事他们却傻傻地坚持去做。读着读着,学生情不自禁地发笑。这样的故事能深深地吸引学生。那这三则寓言故事确定哪个教学落脚点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呢?我们抓住人物的“傻”作为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因为,首先,“傻”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容易理解;其次,每个故事中主人公不但有傻想法,还付诸傻行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和学生一起了解主人公的傻想法,谈谈他的傻行为,最后通过傻带来的坏结果感悟故事的寓意。

(三)容量适中,学生会读

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短时间里学习多个文本。这就意味着我们绝对不可能再采用原先一课一文本的教学方式。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的:“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意味着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意味着教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忍痛割爱,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重锤敲击,这样才能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例如,《寓言两则》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安排了三则寓言故事的学习,其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二年级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是分内的事。按照平时的教学,一节课安排一则寓言故事的学习,而这次两节课却要学习三则寓言故事。所以,我们把字词教学和了解《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大意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学生熟练掌握生字新词后,我们才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的“傻想法”“傻行为”和事情的“坏结果”,感受人物的“傻”劲,明白寓言的寓意。

(四)群文相关,学生易读

群文阅读教学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选文。组织群文,群文的关联性越强越容易取得阅读效果,甚至达到结构化更好。由于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不同,群文的选择方法也不同,有求同型——强化某种认识,有比异型——引发认知冲突,有整合型——丰富多元理解等。

例如,《寓言两则》群文阅读教学中,考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觉得本课群文的选择求同型比较适合。经过反复比较,我们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得傻得可爱;其次,他们也得有傻想法、傻行为、坏结果;最后,最好也是成语寓言,而且不能太深奥。再三比较后,我们确定《画蛇添足》作为补充文本。由于学生在前两则寓言的阅读中充分掌握了读此类寓言的方法,再加上三篇文章相关度很高,所以阅读《画蛇添足》时,教师给足时间,学生便能潜心会文,读懂了人物,读懂了寓言。

二、怎么教

(一)直线型推进为宜

群文阅读教学的推进方式很多。如,分组递进式——先呈现一组再呈现一组;点射状推进——先呈现一篇再阅读一组;举三反一式推进——先呈现一组,再归纳出关键的写作方法,最后写话练习;直线型推进—— 一篇一篇地阅读,反复重读推进——同一组文章反复阅读,不断提升。低年级学生的群文阅读教学一般采用“直线型推进”比较适宜。这种推进方式,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同时,学生能很好地习得阅读方法,较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例如,《寓言两则》群文阅读教学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画蛇添足》这三则寓言是一则一则推进的,但是每则寓言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揠苗助长》重点教给学生抓住种田人的傻想法、傻行为和坏结果读懂寓言。这则寓言的教学始终围绕“把握故事的整体”这一问题展开:你觉得这个种田人傻在哪里?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焦急”“转来转去”“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体会种田人急于求成的心里,这是种田人“傻”的根源;同时,多次入情入境的朗读,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这则寓言的教学目的是夯实基础,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对《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教学,教师则适当放手,让学生尝试抓住种田人的傻想法、傻行为和坏结果读懂寓言。先学生个人阅读,画出有关语句;再全班交流,重点抓住“每天”体会想法的傻,抓住“整天”“一天一天”体会行为的傻。《画蛇添足》这则寓言的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从读准、读通故事到读懂主人公的傻都充分关注小组合作交流。《寓言两则》群文阅读教学采用的是“教—扶—放”的有层次的直线型推进方式,让每个学生循着教师有步骤、有程序的教学设计,习得阅读方法。

(二)多样化教学方式为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天窗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一旦注意力无法集中,心灵的天窗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持久性不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信息量比起单篇教学肯定要大,这就要求学生更要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在形式上多样化。

例如,《寓言两则》群文阅读教学中,三则寓言相同的教学落脚点——傻,相同的学习重点——傻想法、傻行为、坏结果,教到最后揭示寓意。这种教学,低年级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学习激情降低,注意力转移。于是,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揭示寓意环节,对《揠苗助长》一文,教师直接提问: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守株待兔》则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教师扮演种田人一再傻等兔子的到来,学生扮演邻居、朋友、路人等不同角色劝说“种田人”;教师引导学生在扮演角色中说出寓意。《画蛇添足》是最后学习的寓言,则安排课堂练笔:“我想对这个人说——”在與文中人物思想交流中点出寓意。

(三)强化阅读主体为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在相同的时间内要阅读多篇文章,教师要少问精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例如,对第三则寓言《画蛇添足》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前两则寓言中所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读通故事,碰到不会读、不理解的词语做个记号,再请教组内的同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陌生的文章,一定要先扫清字词上的拦路虎。接着,让学生反复默读,画画写写,找出主人公的“傻想法”“傻行为”和“坏结果”,可以在相关语句旁写写自己的想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交流。这样的教学,学生一直在阅读、思考、交流、倾听的语文实践中忙得不亦乐乎。这是一个享受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呈现交流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阅魅力提升的过程。

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篇4

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理念。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曾说到:“群文阅读理念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儿童阅读的希望之光,用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来打造阅读课堂,将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群文阅读提倡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它是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让学生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对话,从而真正能够开阔视野,提升语文学习效率。通过这种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阅读力的发展。

那么如何利用群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呢?

一、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群文阅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如,小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小学生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教师不要马上帮助去解答,要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自己通过查资料或者自己主动去请教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二、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使教师更充分全面地训练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一般阅读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一群文章,很有可能一堂课要阅读3———4篇文章,还有可能是5———7篇。面对这么多的文章,这么长的文字,不可能细细品读,如何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切入主题,走进群文的线索?提供菜单式表格,就是一条捷径。

在“中国古典名著”群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孩子们共阅读三个故事,分别是《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课一开始,笔者就出示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按照主人公、事件、重点语段、人物精神品格四个方面,让学生填写表格,进而全班交流,结合重点语段深入品味。这四个方面的设计不仅与后面的比较紧密结合,更是让孩子将故事的内容很快地提取出来,那么长的故事学生用几句话就把意思概括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训练。

三、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母爱”群文的教学中,笔者先指导学生阅读略读课文《学会看病》,了解课文的主题,总结本课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秋天的怀念》《我的母亲》一组文章,说每篇文章的主题,悟表达方法。这样,通过一篇带多篇,学生对“母爱”这个主题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准确;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母爱的表达方式”也领悟了。学生对这一类主题文章、写作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需要提高的应该是理解能力。较强的理解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理清文本的思路。群文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进行群文阅读之前,教师可提出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把思考的过程、结果在文本的空白处写出来;最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乐于动脑的好习惯,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作者笔下的动物”群文的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时思考几个问题:《白鹅》《猫》《松鼠》这3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把思考的过程、结果在文本的空白处写出来。教学时、全班交流问题的答案和读后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全班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总结 篇5

上课伊始,蒋老师首先出示了大草莓和小草莓对比的图片,让学生们猜一猜在相同价格的情况下,买大草莓的人数和买小草莓的人数,然后针对“选草莓是选大的好,还是选小的好”这个问题,对三篇同样是写草莓但是观点并不一致的三篇新闻进行阅读。在不同的时间段,孩子们因为新闻的内容,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蒋老师在课中,通过自读、默读、速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着痕迹地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指导,规范孩子们的阅读方式,有意识地关注孩子们的阅读速度,并对一些阅读习惯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划句子不如圈重点词、判断前后的句子是否是讲同一个中心内容、如何用更简洁的词语来概括等等阅读策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整堂课,场内笑声不断,在这笑声中,学生们有所思,我们也是听有所得。

可以说,群文阅读是对传统课文教学的一种改变,改变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将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群文阅读的魅力,在我的眼前,如书卷般缓缓展开。回首我们过去传统的单篇单篇不遗余力地精讲,实在是有种束手束脚的感觉。

群文阅读既有益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表达、习策略、练思考,师生彼此共成长。

在蒋老师的教学现场,我们亲身感受:群文阅读教学所呈现的文本数量远远超过常规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力倡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有别于以往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包容的课堂,是发现的课堂,更是充满吸引力的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篇6

一、分值偏低, 无震慑力

江苏13个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分值满分都是150分。而其中名著阅读考题分值最大的仅占5分, 并且也只有苏州市和泰州市两家;最少的徐州市是0分, 一道题目也未考;扬州市、南通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均为4分;南京市、无锡市、镇江市、宿迁市都是3分;常州市只有2分。从分值上来看, 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对功利性较强的师生来讲, 毫无震慑力, 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离, 出现了轻视名著阅读教学的现象。

温家宝总理在“世界读书日”上说:“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年轻人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由此可见, 阅读的地位非同一般。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理应义不容辞, 做推广阅读的排头兵;作为教育领导和制定考纲的教育专家, 理应大胆地提高名著阅读考题的分值, 放大中考这根指挥棒的效应, 从源头上唤起师生的阅读意识, 调动起师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形式单一, 无创新性

2009年江苏各市名著阅读考题, 在形式上虽然力求改革, 追求创新, 但还是略显单调, 亮点不多, 对所有老师和考生来讲, 缺乏新意, 缺乏导向作用, 许多考题都是意料之中的题目。这就给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线教师有规律可循, 他们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在日常教学中仅仅盯着中考试卷的几种题型, 大搞题海战术, 进行反复训练, 忽略了名著阅读的完整性, 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2009年江苏各市名著阅读考题设计较为新颖、有一定创意的只有南通和扬州两市。

例1.南通市试题

请你对以下名著中任意一部的作者说几句话, 谈谈作品某一方面的内容对自己心灵成长所起的作用。 (要求:有作者称谓, 语言得体, 不超过60个字)

《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道题的设计综合性比较强, 将名著阅读与口语训练结合了起来, 并且重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感悟, 关注了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原著, 杜绝了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

例2.扬州市试题

(扬州市是将名著阅读与现代文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了。它的现代文阅读题目是《生命的品格》)

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 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仿照示例为第 (4) 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 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 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考查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 还考查了学生的仿句能力,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感悟名著的能力要求较高。

但再看看其他市的名著阅读考题, 形式就略显陈旧了。其中形式出现最多的是填空题, 共有苏州、无锡、镇江、泰州、盐城五市, 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是简述题, 南京市、常州市是选择题。这些形式毫无创意可言, 尤其是填空题和选择题, 学生不看名著, 只要对名著有一点基本的常识性了解, 或者平时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设计几道题目强化训练一下, 足以应付。

例.常州市试题

选出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 母亲死得早, 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 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 敢想敢做。

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 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 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到后来, 保尔完全瘫痪, 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 从没有一点自杀的念头, 坚强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

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 (当时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艰难写成的, 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试问, 这样的考题, 学生不看名著是不是也可以蒙出来?这样的形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吗?

三、内容浅显, 无必要性

归纳2009年江苏13市的名著阅读题, 总共只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故事片段、主要人物及性格 (宿迁、盐城、连云港、常州、南京、苏州、泰州、无锡) ; (2) 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宿迁) ; (3) 能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 (淮安、南通、扬州) 。再细看内容, 分析难度, 笔者以为有些考题实在没有考查的必要。归纳一下, 有以下两大缺陷:

(一) 深度不够

例1.泰州市试题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几句话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该作品的主人公是

例2.连云港市试题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水浒传》中描写鲁达的两个经典故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一个故事。

例3.淮安市试题

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请从下列备选故事中任选一个为例, 简要说说你阅读这个故事后获得的感悟 (60字以内) 。

[备选故事] (1) 三打白骨精 (2)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以上这三道题目, 毫无深度可言, 学生不看原著, 闭着眼睛也会答。如果长期考查这样的题目, 对于比较“功利”的学生来讲, 还有看原著的必要吗?不如节省时间去多做几道数理化题目实用。

(二) 纠缠细节

例.镇江市试题

10月8日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 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 他回答说:

“您读读《牛虻》, 就明白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 选文中“两个姑娘”, 其中一个指的是_________ (填人名) , 另一个指的是塔季亚娜。

(2) 在保尔·柯察金看来, 小说《牛虻》能让他不呻吟的原因是什么?

(3) 正是这种“不呻吟”的精神支撑着保尔, 使他在身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 仍然创作出一部中篇小说《》, 这让保尔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引导阅读, 提升人文素养, 应是文学名著阅读的目的。但是, 如果考题设计一味地像上面这道题一样, 追求细节的考查, 那就使名著阅读进入了死胡同, 因为一部浩瀚伟大的作品, 其情节不下万千, 难道学生必须像背诵课文一样事无巨细地将之全记下来?难道阅读名著的目的就在于此吗?这岂不怪哉!

四、取材面窄, 无导向性

解读2009年江苏13市名著阅读题, 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 近85%的题目考查的是语文课本中的节选 (宿迁、连云港、常州、苏州、泰州、无锡、淮安、南通、扬州) , 这就给不看名著, 只关注节选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走捷径的可能。

例1.宿迁市试题

中外名著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学校读书节将举行“名著人物阅读交流”活动, 某班同学推荐了以下几个人物, 请根据你的理解, 选择一个人物, 完成题目。

汤姆·索亚贝多芬鲁智深关羽

选择人物:____________

简介事迹:__________

评点精神品质:

例2.苏州市试题

《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以上这些题目均出自课本节选, 老师平时已经是强化又强化, 学生只要加强记忆即可, 无需花过多的时间去阅读原著, 这样的考题就失去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篇7

关键词:群文阅读,学生本位,教学策略

近几年,群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群文阅读教学的提出、研究和实践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的改革需要这种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一种革新。新课改大力提倡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群文阅读正是新型学习方式的一种实践形式。一方面它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单个文本阅读能力(这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另一方面它更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参与和介入。因此,群文阅读与传统的单个文本的阅读,两者关系不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而是互补、发展的关系,它使阅读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应该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何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享受语文,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缘起:教师之为

笔者任教三年级语文时,曾以“秋”为主题词,尝试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我执教的课文时《秋天的雨》。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品读该课文第二自然段,着重朗读课文中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语句。出示文中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提问“作者是怎么把黄黄的叶子写得具体的?把什么比做什么?你能来说一句吗?”“‘扇哪扇哪’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找出与这句相似的句子,再读一读。

教学第二个环节:感受课文段落的总分结构。指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句,是该段的总起句。而此段的各种颜色的描写则是分写,因此,此段是总分的结构。 然后对学生讲解总分段式的结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找出课文里还有哪些段落也是这样的段式?

最后,补充课外阅读文章张爱玲的《秋雨》,让学生找出哪些段落是总分结构段式。再以“夏天的大海也是五光十色, 格外美丽”为总起句,指导学生以总分段式的形式进行仿写。

由于其他的选文内容较深,学生未能完全理解,因此,只是大略地读读,仿写也不尽人意。问题设计不够巧妙,只关注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忽略学生的“阅读经验”,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现象,很少有学生就选文畅谈见解。无奈之下,只能是教师不断讲述,不断“牵引”,以努力接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遭遇至此,一切缘于这样的“群文阅读”只是教师之为, 体现的是教者对选文的理解,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二、思考:教师的“为”与“不为”

群文阅读就是指阅读多篇在某种意义上有关联的文章。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充阅读量,是课外阅读指导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与数量, 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群文阅读不是盲目阅读,阅读的每篇文章都是有联系,并从各文章比较中找出异同点。因此,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选好阅读的素材,才能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从选文到教学策略不可避免有教师的参与、设计,但群文阅读不能一味地只是“教师之为”,这时需要教师的“有所不为”。

蒋军晶老师提出“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的主张,并借此强势地改变课堂。那么群文阅读,教师应该有何为?经过以上一堂课的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作为”, 也不能“无所作为”。

1. 教师课前有意识地思考与备课。能否成功确定主题,是群文阅读成功的钥匙。选择什么主题,同样使用该类型主题的文章有哪些,如何确定各文章之间的线索,如何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经验与阅读习惯的文本,如何确定指导的重点,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教学理念所决定的。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筛选好的文章有机地组合起来,为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顺序,哪一篇该先读,哪一篇是晚一点读,这也是教师要慎重考虑的。阅读的顺序,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的主题决定。组织学生群文阅读的方式根据教师的教学目的,可以分为:举一反三式、循序渐进式、反复重读加强式。

2. 有整体地设计问题———引起群文阅读的兴趣。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多篇文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问题。而群文阅读关键是培养学生提取与整合信息的习惯。因此教师能否设计好问题,帮助学生提起与整合信息,则成为教学中的关键。 把“群文”看成一个整体,设计可比性、冲突性、迁移性等问题,将多篇文本以一定结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伸展、鉴赏、 整合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我以“友情主题”的童话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例子: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几个童话都是写什么内容的?”浏览4篇童话《去年的树》、《小鸟和牵牛花》、《纸船和风筝》、《我有友情要出租》,以此让学生把握童话主题。然后,指导学生找出四篇童话中的内容的相同点,即都是描写友谊的童话。接着,我先让学生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并以此梳理《去年的树》结构图。之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余3个故事来梳理故事中的情节。最后,教师把剩下的3个故事用简洁的问题和线条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借助结构图, 让学生比较童话故事的异同点。教学时,通过4篇童话的横向比较,学生的阅读量更广,阅读过程的广度也更宽了。

3. 多元评价的引领。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 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比起单篇的课文学习,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表现出的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可能会更加明显,此时,教者不仅仅是要注重阅读过程的指导,也应该注重多元评价的引领,关注每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发展。

三、探寻:学生本位

1. 在“自主阅读”中回归学生本位。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面对文本,学生阅读会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要让学生在群文阅读课堂中体会到快乐,就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个体体验,回归阅读本位,引导自主阅读, 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群文阅读的课堂,不应是满堂灌,更应是学生通过阅读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群文阅读课堂如果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缺少对学生阅读意义的建构,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极大地被削弱,阅读兴趣也会降低。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通过多篇文本的阅读, 不断完成激发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只有充分培养阅读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思考、交流等语文实践过程中,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 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思维理解语文。小学生对“群文阅读”中各文本的理解,一定不是通过教师的描述、讲解、 牵引,而是通过自身的思维理解文本。

如低段群文阅读教学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化的生活事务,尤为感兴趣,这样的故事满足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想象。 一个有趣的主题,孩子们自然而然会对其感兴趣,产生想要学的愿望。有趣的童话、儿童诗、儿歌、寓言、神话等作为切入点, 可以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比较,进行文本“聚焦”,寻找文本的共同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可以进行“阅读猜想”, 猜想文本接下来的发展,并将猜想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作比较, 深刻理解文本;还可以进行“阅读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探究、 辨析、建构,实现有效有意义的阅读。

3. 激发体验,享受语文。群文阅读的课堂中,学生一定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感悟。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来享受语文。语文教材中,具有非凡感召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

优秀的文本,作者都善于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蕴含在一定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而那些在传情达意上颇具张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传情点”。只有把握好这个“传情点”,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会鉴赏优秀文学作品, 才能让学生心灵得到感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把语文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群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细腻的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切理解,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使语文课堂闪烁着璀璨的人文光芒。

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以小学生为主体的群文阅读, 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阅读;只有指向学生言语发展、意义建构、 促进人格完善的阅读,才能真正走向深远的阅读。群文阅读教学, 还有待于完善与提高,只有不断地思考、探索和研究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处理“为”与“不为”的关系,才能有力的推动群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J].人民教育,2012(1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上一篇:互动教学小学音乐下一篇:齿轮侧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