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2024-12-06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共12篇)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篇1

摘要:现阶段纳米技术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中都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我国、江苏省尤其以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为重心。文章就是以纳米技术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引领发展为探索与研究样本展开。

关键词:纳米技术,产业引领,苏州工业园区

纳米技术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被全球公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最快的战略高新技术之一。

1 国内外纳米技术产业发展态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普遍公认纳米技术将带来巨大的产业变革,未来掌握并广泛应用纳米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将更加具备核心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均高度重视,将纳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作为国家战略积极推动。俄罗斯把纳米技术战略作为大国复兴的重要支撑,2007年由俄国总统普京亲自推动设立了国家纳米集团,并为此专门制定联邦法律保证其顺利运营,作为一个非盈利的“央企”投资纳米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开展纳米科普教育等。美国国家纳米委员会在过去10年每年投资均在20亿美元左右用于纳米技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创新研发,以确保美国在纳米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发展创新技术的同时,世界各国近年均加快了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美国在2011年《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中特别强调纳米技术的应用,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纳米技术制造业。德国政府于2011年批准通过了《纳米技术2015行动计划》,旨在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扩大其在欧盟的领先地位。世界各国针对不同国情,建立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机制。美国通过国家布局、研发资源联网、跨国企业高度参与、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高度活跃的成熟市场化机制推动产业发展;日本则通过面向应用的国家重大项目和“官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俄罗斯通过国家纳米集团全球范围征集项目进行投资并要求必须部分在俄罗斯生产;芬兰通过2005年启动的纳米技术计划项目将企业以会员制联合起来,协同创新并建立多个纳米技术产业集群。全球纳米技术相关产业已进入高速成长的爬坡期。美国专业产业分析机构Lux Research预测,到2015年全球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产值将达2.46万亿美元。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是开展纳米技术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持续高度重视纳米技术研发,2001年成立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同年7月发布《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我国纳米技术创新资源丰富、基础实力雄厚。清华大学等50余所大学、中科院近半数的研究所从事纳米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与世界同步,目前每年发表纳米技术相关论文总数居世界第一,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纳米技术大国。我国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企业未广泛参与纳米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有效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协同发展的机制尚不成熟。纳米技术产业开始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上游环节均需要纳米技术的应用以真正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内部分发达地区已开始重视推动相关产业的布局发展,纳米技术产业已成为国内区域发展新的竞争热点。

2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006年中科院、江苏省在苏州工业园区共建国内首个纳米技术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同时园区开始规划建设生物纳米科技园,纳米技术与产业资源开始在园区集聚。2010年园区正式明确纳米技术产业的“一号产业”地位。

2.1 确立了纳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国家级地位

自2007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苏州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微纳加工与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科教结合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等七个国家级纳米技术创新基地的牌子,奠定了园区纳米技术产业的国家级地位,基本纳入了国家纳米技术创新体系。

2.2 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创新资源迅速积聚。已建设包括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近20所与纳米技术相关的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纳米材料与器件、微纳米制造等相关领域实验室近30个。聚集纳米技术相关领域高端人才近500人,其中国家千人、江苏省双创、姑苏领军、园区领军累计超160人,一大批纳米技术相关领域的院士、领域专家、学术带头人、产业界精英长期活跃于园区。

二是优势领域逐渐形成。在MEMS、氮化镓材料、激光器、LED、印刷电子、微纳柔性制造、纳米微球、高分子导电材料、小核酸药物、锂离子电池、水处理、装备与测试设备、光伏等十几个子领域的上游环节突破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比较优势。

三是产业高地初步形成。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纳米技术相关企业近200家,就业人数超过7000人,今年总产值将达到90亿元,企业家数、就业人数及产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50%,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已吸引社会资本超40亿元。

四是国际影响与品牌效应凸显。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已成为引领园区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特色“名片”,是国家、省、市一致认可的园区“品牌”。“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纳米技术成果展”连续举办三年,与美国、芬兰、德国、新加坡、英国等多国产业资源、研发机构的多元化合作,使园区成为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重要一极。

2.3 创新了产业发展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现有主导产业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为主,缺乏研发环节及核心技术。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开启了“研发—创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人才集聚、创新活跃、创业加速的局面,促进了以加工制造为主向以研发创新为主的企业内涵结构的变化和以劳力为主向以智力为主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全面带动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3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纳米技术产业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尚处在早期发展时期,园区推动纳米技术应用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产业规模亟待快速做大。园区纳米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不多,龙头企业缺乏,产业整体规模不足;二是对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园区虽集聚了一批在不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纳米技术高端创新企业,因缺少规模型企业的高度参与、产业中下游市场拉动效应不明显,上游纳米技术核心企业对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三是地区竞争加剧。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城市已充分意识到纳米技术产业的战略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纳米技术产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具有先发优势。园区发展纳米技术产业,战略指导思想最务实,措施最得力,因此得到国家、省、市的认可与支持,使园区已步入国内纳米技术发展的第一梯队,具有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二是纳米技术应用业态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纳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驱动,国际资源关注并积极寻求合作的意愿,都将成为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三是广泛的产业应用基础。园区现有的三大主导产业、无锡的物联网产业、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长三角地区现有的产业,都将成为纳米技术成果应用的承接载体,为纳米技术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方正.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研究——小小科技的科技创新之路及其经验启示[J].中国市场,2016(7).

[2]刘倩.浅析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市场,2016(15).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篇2

一.创业的历程

科技工业园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二.鲜明的特色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 丰富的内涵

1.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

3. 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4.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

5. 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6.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7. 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四. 发展的领域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五. APEC科技工业园区

自199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

六. 国家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选择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内容。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七. 火炬软件产业基地

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1995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

八.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单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编 号 高 新 区 名 称

1中关村科技园区28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9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1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32 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3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4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35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36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7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8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9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0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1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2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3 包头稀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4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5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6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7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8 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9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1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

九. 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中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在吸取国外孵化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的一种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为科技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各项服务,推动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社会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

中国高新区以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设施与机构,提供包括研发、信息、投融资、贸易、法律、担保、财务、评估、人才资源、国际交流与培训、产权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创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创业中心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联结创业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纽带;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的核心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 高新企业与人才

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究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0796家。

人才荟萃

高新区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速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高新区聚成了56万科技人员,吸纳了52103名硕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学人员,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

十一.新世纪的曙光

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5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20万人。全年国家安排了288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911项“863”计划课题。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新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16项,累计达到143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6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7.6万件,其中国内申请38.3万件,占80.5%;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17.3万件,其中国内申请9.3万件,占53.8%。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年成功发射卫星5次。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5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8932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93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77个,已累计完成对4.7万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3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491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304项,其中新制定673项。全国共有各类气象台站9881个,其中自动观测站7246个;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5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40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全国共有8376个海洋观测站、监测站位。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667种,测绘图书497种。(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篇3

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新材料主要有传统材料革新和新型材料的推出构成,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产业结合日益紧密,产业结构呈现出横向扩散的特点。按照应用领域来分,一般把新材料归为以下几大类: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汽车材料、超导材料与技术、稀土材料、新型钢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世界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新材料需求日益增长,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是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新材料产业是江苏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近年来,全省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江苏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2%,拥有江阴、苏州、无锡、南京、南通、扬州、连云港等18个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省内新材料企业数、产品数和产业基地数均居全国第一;且新材料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开始呈现,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江苏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必须加快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新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材料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以及重点领域,依托现有的共性技术平台等研究机构,建立新材料产业培训、性能设计与分析、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加快提升产业基地水平。充分发挥基地的集聚、孵化和辐射作用,有效地整合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建立垂直分工、合理布局的集群化产业体系。三是积极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培育行业首企,壮大产业规模。四是努力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引才层次,扩大引才规模,2009年,江苏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共有265名高层次人才引入资助名单,资助个人总金额达2.3亿元,其中包括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人才,我们优化创业氛围,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运用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新材料领域的课题研究。鼓励优先使用新材料,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篇4

国内市场对外更加开放、对外贸易数量大幅增加及国际分工的变化,产业内贸易几乎遍及各个领域。科技信息时代的21世纪,贸易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技术进步依赖本国的创新,需要借用他国的先进技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的技术扩散和技术外溢,分享世界领先技术。贸易带来的技术扩散有利于贸易国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并提高本国技术水平。本文就目前研究尚缺深入的我国高技术产业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作出相关论述。

1 相关文献综述

伴随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进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出口这一产品。1960年Verdoorn[1]在考察“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模式变化时,首次发现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和两种国际贸易模式(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模式)并存的现象,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对这一新现象的关注。

八十年代中期,在进一步探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增长理论”,它强调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等将知识内生化,并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问题以及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Grossman和Helpman(1991)[2]表明:两个具有相似要素构成的国家间的贸易,如果在技术溢出效应为全球性的情况下,必定会提高每个国家的创新和增长率。倪海青、张岩贵(2008)[3]指出对外贸易的却通过多种机制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贸易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方面,文献也比较丰富。Coe、Hlepman(1995)[4]研究表明,如果从研发水平比较高的国家进口,就有利于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Funk(2001)[5]的研究表明,TFP与基于贸易伙伴国的以出口份额为权重的R&D支出有明显的相关关系。Wyn Morgan&Bruce Morley(2004)[6]的研究表明,法国和爱尔兰的出口促进了本国的技术进步。李平、崔喜君(2007)[7]指出进口贸易和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产业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然而,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文献较为匮乏,可搜集的文献也很有限。本文就是在贸易与技术进步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仇怡(2007)[8]的研究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发达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且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2 产业内贸易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

2.1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定

1975年,Grubel和Lloyd设计的G-L指数,成为了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它更多地被用来解释贸易模式与比较优势,所以本文就选择G-L指数来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他们假定,若i表示某一特定产品组合或产业;Xi和Mi分别表示该产业的出口和进口,则该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可以被描述为: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逐步提高,具有较高的产业内竞争力。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0.72,虽然在1999年、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降,但在2004年达到0.99,总体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逐渐加深,也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科技统计年鉴》与中国科技统计的网页(http://www.sts.org.cn)整理而得。

2.2 数据说明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变量就是产业内贸易水平

(IIT)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A)。对于IIT,本文选取1996-2007年的数据,并已测算出结果。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A),本文根据C-D生产函数计算得到。方法如下:

根据C-D生产函数,可得到:

将(3)式变形得:

其中:Y(t):我国高技术产业某期的产值,一般衡量产出的指标有增加值、总产值和销售收入,本文“增加值”用作为产出指标;A(t):我国高技术产业某期的技术水平;K(t):某期资本投入量,理论上资本投入量是指每年的资本使用流量,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每年资本存量代表资本的投入;L(t):本文采用的劳动投入指标是历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平均数;α:投资的产出弹性;β:劳动的产出弹性;并且,设规模效益不变,α+β=1。要求得A(t),必须首先测算出不变价总产值、K(t)、α和β。

2.2.1 资本存量K(t)的估计

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即:

式中K代表资本存量;I代表净投资,本文采用的指标是新增固定资产;δ代表折旧率,高技术产业拥有大量技术进步的生产设备,它们的折旧主要不是体现在其物质上的损耗,而是由于其所包含的技术逐渐落后,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其价值损耗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折旧率较高。考虑目前一般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8年的现实,本文将高技术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取为15%,即加速折旧。杨格(Young,2000)[9]在估计1952年中国固定资本存量时,就是采用1952年的投资比上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后的比值(1952年价格)。本文就采用类似的方法求基期资本存量K0,由式(5)推算出资本存量Kt。

2.2.2 参数α、β的计算

将高技术产业利润除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得到各年资本弹性,由于α+β=1,可得各年劳动弹性。为了避免个别年份经济波动对数据的影响,资本和劳动弹性均采用1996~2008年的平均值,并以此替代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资本弹性和劳动弹性,得到结果为:α=0.2、β=0.8。

最后,讲所得的数据代入式(4)中,可以测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A,如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科技统计年鉴》与中国科技统计的网页(http://www.sts.org.cn)整理而得。

从表2的相关计算数据可以直观的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产业内贸易与技术水平的上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下面则通过实证进行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计量模型

理论上,贸易(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我国的技术进步有积极作用。然而,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存在哪些影响呢?在此,我们引入函数,反映产业内贸易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系。

其中,IIT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每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A为样本年各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V为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内部条件(人力资本存量,国内研发能力,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等)。为单独衡量产业内贸易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假设我国国内条件不变,即V固定时,得到以下方程:

但是为了防止异方差,对(7)式取对数,即:

3.2 估计结果我们将1996年-2008年的数据带入模型(2)中,得到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水平(IIT)

弹性系数通过t检验。DW值为1.167316,可能存在自相关,所以要对模型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技术水平的影响系数是0.0092,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很明显。

3.2.1 自相关检验

首先,我们要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本文采用布罗斯和戈费雷检验(B-G检验),选择滞后期为2,得到了检验结果,如表4,易见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模型不存在一,同时也不存在二阶自相关。

3.2.2 异方差检验

其次,我们现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采用White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5,已看出,P值大于临界值,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差异水平和产品专业化程度要求就越高,使得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将更加频繁。然而对国内的企业无疑也是一个挑战,我们的企业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好的技术创新,促使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们应该在继续发挥我国高技术产品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产业内贸易引发的技术外溢与技术扩散效应,不仅仅单纯的引进他国技术上升,而是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以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外贸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Verdoorn,P.J.(1960),″The Intra-Bloc Trade of Benelux″,in E.A.G.Robinson(ed),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the Size of Nations,London,Macmillan.

[2]Grossman,Gene M,and Elhanan 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the MIT Press,1991.

[3]倪海青,张岩贵.对外贸易与区域技术进步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2008,(04).

[4]Coe D.T.and Hle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887.

[5]Funk M.Trade and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mong OECD Countrie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1,67(3):725-737.

[6]Wyn Morgan,Bruce Morley.Causality between Exports,Productivity and Subsidies in EU Agriculture[J].SMBA Research Papers,2004.

[7]李平,崔喜君.进口贸易与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01).

[8]仇怡.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02).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指导目录 篇5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OO六年二月

修 订 说 明

《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目录》是本市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依据。原《目录》自2001年3月出台以来,发挥了切实的指导作用,为规范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贡献。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本次《目录》修订的主要依据:

1、新《目录》体现时代性、前瞻性、先进性和引导性;

2、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服务国家战略,体现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适应“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要求,有利于加快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4、鼓励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发展,体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

5、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能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次修改除继续保留原8大领域,并对其作大幅度补充外,又增加了现代服务业这一重要的领域,使《目录》更加完善。新《目录》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现代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等9大领域的52方面和391个条目。整个《目录》分成三级,第一级为大目录,列出该技术领 域的大类;第二级为小目录,列出该大类中的分类;第三级为子目录,列出该分类中的技术表现形式。

现《目录》修订工作已完成,正式发布。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00六年二月十四日

目 录

一、电子与信息

(一)计算机及外部设备

(二)集成电路

(三)电子元器件

(四)软件产品

(五)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系统及设备

(六)通信与网络设备

(七)数字电子产品

二、生物与医药

(一)生物技术药品和诊断试剂

(二)新型化学合成药、半合成药

(三)中药现代化

(四)重大疾病治疗药物

(五)计划生育药具

(六)新型制剂

(七)生物技术的非医药产品

(八)制药和生物技术及设备

(九)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

三、新材料

(一)金属材料

(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有机高分子材料

(四)高性能复合材料

(五)其它新材料

四、先进制造

(一)先进制造技术及设备

(二)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三)监控设备与控制系统

(四)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应用

(五)网络及敏捷制造技术

(六)光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

五、现代农业

(一)农业用生物、化工技术

(二)农业机械

(三)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利用

(四)农业信息技术

六、环境与资源

(一)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二)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四)其他环境治理技术

(五)资源有效综合利用

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一)清洁能源

(二)可再生能源

(三)高效能量储存与转换技术与产品

(四)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

八、现代交通运输

(一)航空航天技术与装备

(二)水上运输技术与装备

(三)地面交通运输技术与装备

(四)交通管理智能化系统

九、现代服务业

(一)金融业现代化技术

(二)物流

(三)电子商务

(四)政务、教育及文化体育现代化技术

(五)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

(六)新型住宅现代化技术

(七)会展服务现代化技术

(八)其他服务现代化技术

一、电子与信息

11、计算机及外部设备

1101.

高性能计算机

· 大中型计算机 · 工作站 · 服务器 · 超级计算机 · 巨型计算机 · 并行机 · 容错机 · 高档微型计算机 1102.

高档小型计算机 1103. 新一代工业控制计算机 1104. 个人计算机产品

· 多媒体计算机 · 便携式计算机 · 个人数字助理(PDA)1105. 仿真机

1106. 网络计算机(NC)等各种新型计算机 1107. 高性能打印机及部件、配套件 1108. 新型存储设备

· 光、磁盘驱动器 · 磁盘盘片、磁头及组件 · 光盘盘片及读写组件

1109.

新型驱动设备 1110.

新型显示设备 1111.

新型输入/输出设备

· 语音输入/输出设备 1112.

计算机板卡 1113.

智能化电源系统

1114. 其它新型计算机相关设备及组件

12、集成电路

1201.

集成电路

· 硬件/软件协同设计电路

· IP库的表征与开发模块

· 低压低功耗电路

· 新型软件工具平台

· 为适应不同设计流程设计的接口软件 1202.

集成电路产品

1203.

IC多目标芯片设计与应用电路 1204.

系统芯片(System on a chip)1205.

集成电路产品应用电路及模块

· 四位、八位或十六位微控制器的应用电路及模块

· 芯片操作系统(COS)

· 软件固化模块

· 集成电路模块化产品

· 专用集成电路(ASIC)

· 其它新型集成电路在各类整机的应用电路及模块 1206.

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及设备 1207.

集成光电子器件

· 2.5Gbit/s光发射和接收模块及阵列

· 光纤色散补偿器件

· 半导体大功率高速激光器

· 大功率泵浦激光器

· 高速PIN-FET模块

· DWDM复用器/解复用器(特别是8毫米波长以上的器件)· 机械光开关器件

·

OADM的关键部件-光分插复用器 · 可调光衰减器 · 模块化EDFA

· 宽带EDFA(带宽超过50nm)1208.

IC卡芯片及模块制造

· IC卡芯片

· CPU卡操作系统(COS)

· IC卡模块制造

· 感应智能卡应用产品

· IC卡读写机具 1209.

表面贴装技术及设备

1210.

多层印刷电路板和柔性印刷电路板制造技术及设备 1211.

微处理器设计与应用开发 1212.

铁电存储产品

1213.

先进集成电路关键制造专用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

13、电子元器件

1301.

新型片式元器件 1302.

新型半导体器件 1303.

新型显示器件

·平板显示器

· 高清晰度彩色显像管

· 液晶显示器

· 等离子体(PDP)显示器 ·

LED大屏幕

· 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1304.

光电器件

· 新型激光器 · 激光调制器

· 激光全息照相系统和光存储器 · 新型光电发光管、光电探测器 · 集成光学产品

· 激光和红外器件及热像装置 · 红外光学系统装置 · 激光测量仪器 · 微波功率器件

· 新型光电子及光通讯元器件 ·

其他激光设备

1305.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高功率、高亮度)及组件、设备 1306.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1307.

敏感元件和传感装置

· 敏感元器件

· 传感装置及其配套软件 · 数字化采集装置和处理软件 1308.

新型电真空器件 1309. 其它新型电子元器件

14、软件产品

1401.

系统软件

·

JAVA通用中文平台

· Linux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

· 其它有自主版权的系统软件 1402.

支持软件

· 中文平台软件 · 软件开发工具 · 工具类软件 · 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 语言处理软件 · 网络支撑软件 · 中间件

· 软件自动生成系统 · 其它新型支持软件 1403.

嵌入式软件

· 有自主版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文环境软件

· 嵌入式数据库

· 符合工业标准的应用接口及软件

· 信息电器网络互联软件

· 网络设备专用软件 1404.

应用软件

· 多媒体软件

· 事务管理软件

· 辅助类软件

· 仿真软件与控制软件

· 专家系统、决策系统等智能软件

· 网络应用软件(INTERNET,INTRANET等)· 安全与保密软件

· 其它新型应用软件

15、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系统及设备

1501.

行业信息应用系统

· 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

· 商业自动化应用系统

· 区域金融支付与清算系统

· 电子资金转账销售终端备

· 其它行业信息应用系统

· 传统工业用信息系统及设 1502.

IC卡及其相关产品

1503.

GPS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及产品 1504.

数字地球技术及设备 1505.

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 1506.

智能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 1507.

信息处理设备

· 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系统 · 自动排版设备与系统 · 激光照排设备与系统

· 文字、语音、图形、图像和印鉴的识别、处理设备 · 光电信息处理设备 · 新型扫描成像系统 · 数字签名和保密系统 · 虚拟现实装备与系统 · 视觉检测设备与系统 · 其它新型信息与处理设备 1508.

监控设备与控制系统

· 电力调度与管理自动化系统 · 防火、防爆报警探测器及控制系统 · 防盗报警探测器及控制系统 · 海洋监测及海底地震观测系统及设备 · 其他新型监控设备 1509.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及产品

· 电子标签自主设计开发系统 · 电子标签应用系统 · 电子标签产品 · 电子标签读写设备 · 信息安全专用芯片 · 其他新型安全防伪产品

16、通信与网络设备

1601.

光通信传输系统

· 光同步传输设备(SDH)· 单模光纤

· 综合光缆及海底光缆 · 高次群光纤通信设备 · 大容量光纤通信设备 ·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1602.

全光网系统与设备 1603.

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和设备 160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

·

GSM900/1800系统与设备

·

CDMA系统与设备

· 新一代高性能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 1605.

无线与有线混合同网通讯设备 1606.

数字集群系统 1607.

综合接入系统

· 有线电视接入系统 · XDSL接入系统 · 无源光接入系统

· 其他无线与有线接入系统 1608.

数字微波通信设备 1609.

通信雷达设备

1610.

计算机通信及数据传输设备 1611.

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

· 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及产品(1SDN和B-ISDN)

· 异步转移模式(ATM)交换设备

· 网络系统互联及集成技术产品 1612.

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及配套产品 1613.

数字图像通信和多媒体通信设备 1614.

遥测、遥感、遥控系统技术及设备 1615.

客户服务中心系统设备 1616.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

· 网管技术产品

· 路由器

· 调制解调器(Modem)

· 网卡

· 网络数据交换设备

· 网络终端(含网络计算机、网络工作站、网络电话等)1617. 智能化通讯电源设备 1618.

水声通信技术及设备 1619. 宽带网技术与设备

17、数字电子产品

1701.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 1702.

高性能汽车电子装置及ABS系统

· 燃油喷射电控装置

· 电子点火装置

·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

· 气袋防护系统

· 汽车音响设备

· 其它汽车用高性能电子装置 1703.

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

· 新型有线电视系统设备 · 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 · 图文电视系统设备 · 影视节目制作设备 · HDTV广播系统设备 · 数字视频节目制作设备 1704. 新一代音视频家用电子产品

·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机接收机 ·平板电视机与新型投影电视装置 · DVD和家庭影院关键部件及相关产品 · 数字电话机 · 电子书籍光盘

· 数字音响设备和数字收、录音设备 · 数字照相机、摄录一体机 · WebTV

· 视频点播(VOD)产品 1705.

自动绘图仪 1706.

座标数字化仪 1707.

智能化电源设备

1708.

高性能传真机、无绳电话和电子信箱

1709. 大屏幕彩色显示系统及LCOS系统技术及产品 1710. 全固态数字电视发射设备 1711. 其它新型广播电视设备 1712. 雷达设备 1713. 其它新型通讯设备

二、生物与医药

21、生物技术药品和诊断试剂

2101.

基因工程药物及新剂型 2102.

基因工程疫苗及新型疫苗 2103.

活性蛋白质多肽药物 2104.

DNA探针与基因诊断制剂 2105.

新型核酸类药物 2106.

基因治疗药物

2107.

药用动植物细胞工程产品 2108.

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 2109.

酶制剂

· 药用酶制剂

· 酶诊断试剂及酶用试剂盒 2110.

医疗诊断用生物芯片

22、新型化学合成药、半合成药

2201.

新型化学药品 2202.

手性药物 2203.

合成多肽药物 2204.

贵金属药物

2205. 其他新型化学合成药、半合成药

23、中药现代化

2301.

中药资源开发技术及产品

· 天然资源的培植产品

· 天然资源的良种

· 天然药材代用品

· 人工合成药代用品

2302.

中药天然药物开发技术与产品

· 中药1~8类新药

· 海洋活性物质

· 其它治疗重大疾病的新型中药 2303.

中药制备及制剂 · 现代中药新剂型

· 中药、天然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 新型中药制备系统及关键设备

24、重大疾病治疗药物

2401.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药物 2402.

抗肿瘤药物

2403.

抗感染药物(含抗菌、抗真菌、抗病毒药物)2404.

老年病治疗药物 2405.

降糖药物 2406.

抗肝炎药物

2407.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 2408.

风湿疾病用药物的换代产品 2409.

镇痛、戒毒类药物 2410.

其他重大疾病治疗药物

25、计划生育药具

26、新型制剂

2601.

缓、控释制剂(包括固体、液体及复方)· 控制释放贴剂

· 缓释、控释释放系统

·

可注射型生物降解微球

· 口服脉冲缓释给药系统 2602.

靶向给药系统

· 脂质、类脂蛋白质制剂产业化

· 生物降解聚合物微粘制剂

· 导管介入治疗用药及其相关软、硬件 2603. 新制剂和新剂型 · 药物前体制剂

· 新型复方制剂

· 固体分散物制剂

· 包合化合物制剂

· 微囊(微囊、微球、微丸)制剂

· 口崩制剂

· 粉末吸入制剂 2604. 制剂新辅料

· 缓释材料及定位释放材料

· 固体制剂主要辅料

· 包衣材料

· 注射剂用溶媒、助剂

· 特殊药物辅料 2605. 纳米技术在制剂中的应用

27、生物技术的非医药产品

2701. 转基因动植物 2702. 新型酶制剂

· 新型高效工业用酶制剂

· 新型高效饲料用酶制剂 2703. 生物传感器

2704.

轻工、食品行业用生物技术及新产品 2705.

生物技术提取稀有矿物质 2706.

禽畜水产用生物制品

28、制药和生物技术及设备

2801.

高通量药物筛选 2802.

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 2803.

发酵工程关键技术及设备 2804.

生物分离技术和关键设备

· 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及设备 · 高效分离纯化介质 2805.

生物技术和制药装备

· 关键生物技术药物通用设备 · 新型生物医药培养制取设备 · 药物制剂生产设备 · 原料药分离精制设备 · 高效反应器 · 生物反应器 · 其它高科技制药装备 2806.

药物毒理、药理

· 药理学试验替代模型 · 药物筛选模型 · 毒代动力学平台 · 药代动力学平台

2807.

传统发酵产品和药品的重大工艺改革后产品

29、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

2901.

射线、超声、红外、热成像、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诊断、治疗设备 2902.

医用生物化学检测与分析仪器 2903.

生物电信号检测及临床检测、监护设备 2904.

射线、超声、激光、电磁波等治疗装置 2905.

新型中医诊断与治疗仪器 2906.

其它高技术医疗器械

三、新材料

31、金属材料

3101.

高纯金属材料

· 高纯贵金属及稀有金属 · 高纯重金属 · 其他高纯金属 3102.

金属功能材料

· 高性能电工钢 · 高效储能材料 · 超导材料 · 形状记忆合金 3103.

高性能结构材料

· 高性能钢材 · 特种不锈钢材 · 高性能铜及铜合金材 · 新型镁、铝合金材料 · 特种铝材 · 先进高温合金材料 · 特种耐蚀合金 · 耐热合金材料 3104.

表面技术材料

· 高性能涂镀锌及锌合金钢材 · 高性能镀锡、镀铬、镀低锡钢板 · 精密镀铜钢材

· 精密镀镍、镀锡等金属材料 3105.

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

· 特种金属及合金粉末 · 高性能金属碳(氮)化物粉

· 注射成形、等静压、温锻或热锻、快速固结等粉末冶金制品 3106.

特殊加工材料

· 复合加工的板带材、棒材、管材 · 超精细加工的精密金属材料 · 超细丝材、超薄带材等低维金属材料 · 超厚、超宽或异型等金属材料 3107.

电子信息材料

· 非晶、微晶合金

· 金属功能材料

· 大直径半导体硅片和砷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 新型电子器件用金属材料

· 电真空用无夹杂、无气孔、无磁、弹簧、销钉等不锈钢及无氧铜材料

· 红外光学锗单晶

· 高电位、高电容量合金材料

· 新型金属传感器材料

· 高性能屏敝材料

· 高导磁、低功耗、抗电磁干扰的软磁体材料

· 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材料

· 电子浆料

· 大功率无银触头材料 3108.

高性能稀土材料及其应用

· 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及制品

· 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

·

稀土荧光粉及长余辉荧光粉 · 新型高效稀土催化剂 · 高性能稀土有色金属材料 · 稀土贮氢材料 3109. 贵金属及稀有金属材料

· 钛与钛合金材料

· 锆与锆合金材、钽、铌、钨、钼等稀有金属材料 · 钯、铂、铑、金等贵金属丝、带材,银锰合金丝及特种纤焊料

3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3201.

先进陶瓷材料

· 高纯超细陶瓷粉体材料、纳米陶瓷材料

· 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

(电子功能陶瓷材料、敏感功能[陶瓷]材料、能源转换材料及器件、光功能陶瓷材料、催化及环保用陶瓷)· 耐压、耐高温高强、耐化学腐蚀、高韧性的陶瓷材料 · 高性能陶瓷纤维、光导玻璃纤维

· 航空、汽车、火车等交通车辆用的陶瓷零部件 ·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 · 功能性陶瓷涂层 · 陶瓷纤维及复合材料

· 新型陶瓷刀具、陶瓷轴承、陶瓷轴瓦轴套等 · 陶瓷基复合材料(包括与金属、有机高分子纤维等)· 多孔陶瓷材料 3202.

人工晶体材料

· 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及制品 · 激光晶体材料及制品 · 特殊应用的光学晶体 3203.

特种玻璃

· 功能玻璃

· 光电、激光、防电磁、耐辐射、防紫外等特种玻璃

· 特殊用途的高强度玻璃

· 生物体和固定酶生物化学功能玻璃、超强玻璃

· 液晶显示用彩色滤光片

· 高折射率光学玻璃、微晶玻璃、水晶玻璃、石英玻璃等功能性涂层(红外涂层、半导体涂层、防化学腐蚀涂层等等)· 中空玻璃 · 泡沫隔热玻璃 3204.

无机涂层

· 环保型防腐涂料 · 高温陶瓷涂敷材料 · 钢结构防火、防腐涂料

· 环保型高性能工业涂料和建筑涂料

· 高档汽车用金属颜料、特殊功能性薄膜及器件、先进高能表面改性材料 3205.

新型墙体材料 3206.

无机电子材料 3207.

金刚石薄膜 3208.

超硬材料 3209.

光学纤维

3210. 特种石墨制品、特种耐火材料、特种水泥 3211. 新型灭火剂

33、有机高分子材料

3301.

新型合成树脂

3302.

特种橡胶及密封阻尼材料 3303.

新型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 3304.

高分子功能材料

· 先进功能膜材料 · 光电信息高分子材料 · 液晶高分子材料 · 导电高分子材料 ·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 3305.

有机硅与氟系材料 3306.

新型精细化工产品 3307. 特种有机涂料和胶粘剂 3308.

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

· 高强、高韧的高分子结构材料及制品 · 特种工程塑料

· 热塑性树脂基连续纤维复合材料 · 热塑性树脂结构微孔材料 · 耐高温、绝缘热固性树脂及制品 3309.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 纳米改性高分子材料

· 高刚性、高韧性聚合物合金材料 · 新型塑性弹性体

· 耐盐碱、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 3310. 新型纤维材料

· 新型成纤聚合物纤维及制品 · 高性能纤维和复合纤维及制品 · 高性能天然纤维制品

· 环保及可生物降解纤维及制品 · 碳纤维及制品

· 无碱玻璃纤维、氨纶纤维、芳纶纤维及制品 · 树脂基复合材料 · 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

· 绿色玻璃钢——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 · 玻璃钢输气管道、轴承、渔船、汽车覆盖件等 3311. 新型环保溶剂油

3312. 聚氨酯材料及聚合丁苯橡胶

34、高性能复合材料

3401.

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3402.

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3403.

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制品 3404.

复合材料用增强剂 3405. 其它新型复合材料及制品

35、其它新材料

3501.

特种涂料、填料、密封及摩擦材料 3502.

特种新型建筑材料 3503. ········3504. ··3505. 3506. 3507. 3508. ···3509. ··· 新型医用材料

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及制品

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及制品 骨科内置物 新型口腔材料 组织工程用材料及制品 载体材料、控释系统用材料 新型专用手术器械材料 其他生物医用材料 新型纺织材料

纺织纤维金属化材料及制品 差别化纤维及制品 高效过滤材料 高性能绝缘、隔热材料 新型分子筛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技术及设备

具有微孔结构的复合注射成型技术及制品大型复杂制品的注射成型技术及制品 模内修饰注塑成型制品 新型催化剂

新型精细化学品合成催化剂 新型石油加工催化剂 新型环保催化剂

· 新型催化载体材料

· 其他各种催化剂的高性能化替代品 3510.

新型橡塑助剂 3511.

超细功能材料 3512.

其他精细及功能化学品 3513.

重交通道路沥青 3514. ····3515. ·····3516. ·····3517. ···3518. 3519. 膜材料及组件

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装置 聚烯烃类微滤膜 纳米结构敏感膜 氯碱用膜材料

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

超细组织钢铁材料

高均质(全等轴品)连铸坯 高强度耐热合金钢 新一代碳素结构钢

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 电子化学品

高分辨率光刻胶 印制电路板加工用化学品 超净高纯试剂及特种电子气体 高档封装材料

彩色液晶显示日用化学品 其他

多功能材料、绿色循环使用材料 低毒少害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 建筑与海洋防护用环保涂料 天然产物中分离高附加值产品 新型油墨

3520.

油品添加剂、特种粘合剂

四、先进制造

41、先进制造技术及设备

4101.

极端制造技术及设备

· 微机械系统和微光机械系统(MEMS,MOMES)· 超精密制造技术及产品 · 巨系统制造技术及产品 · 强场制造技术及产品 · 超深加工工具及设备

4102.

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制造系统(FMS)410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104.

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生产设备及控制系统 · 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自动生产线 4105.

变频技术及产品 4106.

数控技术和装备

· 伺服控制系统及中高档数控系统技术及产品 · 高性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 · 新型焊接设备

· 先进的液压与气动技术产品 · 数控机床关键部件 4107.

现代检测技术

· 智能化测控系统 · 工业在线检测系统 · 高速、高精度位移传感器 4108.

新型数显装置 4109.

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 高性能的机械基础件

· 新型低压、高压电器,新型大功率电源

· 大型精密长寿命模具和新型刀具、量具、磨具及刃具 · 新型表面处理技术及设备 · 新型专用泵、阀和滤清装置

· 新型功率直线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 4110.

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及设备

· 快速成型制造(RPM)技术及设备 · 新型激光及电火花加工技术及设备 · 干切削/准干切削技术及设备 · 高速和超高速切削技术及设备 · 精密成型加工技术及设备 · 柔性夹具、柔性夹具工作站 · 高热量、抗氧化切削液 4111.

大型交通基础施工设备

· 液压挖掘机(负荷传感器、节能、微型化、多功能化)· 压路机(全液压驱动、防滑转控制、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新型沥青压路机)· 大型隧道路机盾构掘进设备

4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4201.

新型工业自动化仪表 4202.

虚拟仪器

4203.

高性能分析仪器和信号记录仪器 4204.

精密科学测试仪器

· 新型测量、计量仪器

· 新型试验机与模拟仪 4205.

新型传感器

4206.

先进摄影器材、复印机械及缩微系统

· 智能化专用仪器仪表 4207.

高性能仪器仪表元器件

43、监控设备与控制系统

4301.

现场总线技术的全开放分散控制系统 4302.

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与执行机构 4303.

实时智能控制软件及开发平台工具 4304.

高精度、模快化的智能I/O模块 4305.

新型电视监控系统

4306. 集散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4307. 其他高性能智能化控制器

44、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应用

4401.

智能CAD技术及装置

4402.

C3P(CAD/CAE/CAM/PDM)及相关的集成技术系统 4403.

并行设计与并行工程技术 4404. 虚拟制造(VM)技术及装置

4405.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数控程序编制(NCP)及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设备

45、网络及敏捷制造技术

4501.

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技术及装备 4502.

供应链与电子商务(EDI)技术及装备 4503.

异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装备 4504.

CIMS技术推广使用系统及装置 4505.

敏捷制造技术及装置

46、光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

4601.

微电子材料及器件生产装备

· 0.2mm以下光刻、刻蚀设备 ·

DIP双列直插式封装设备 · QFP方型扁平式封装设备 · PFP塑料扁平组件式封装设备 ·····4602. 4603. 4604. ··············4605. PGA插针网络阵列封装设备 BGA球栅陈列封装设备 CSP芯片尺寸封装设备 MCM多芯片模块封装设备 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 生物医药生产设备

高档数字化家电产品生产设备

纺织、塑料、包装、等新型光机电一体化轻工机械设备纺织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产品 新型剑杆织机 涤纶短纤维卷曲机 新一代棉精梳机 自动落纱粗纱机 针织成衣机

高效、高自动化纺织机械配套的部件 关键机械另部件 高效包装机械 全自动流体包装设备 新型造纸、塑料、编制机械

新型纸制品加工、包装机械及成套设备 新型钻石加工和鉴别设备 其他光机电一体化轻工机械设备

机电一体化的工程、矿山、冶金、农用等机械设备

4606.

食品深加工装备

· 新型果蔬饮料、蛋白饮料、茶饮料生产装备 · 蜂产品先进深加工设备 · 新型旅游休闲食品生产设备

·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功能食品及添加剂生产设备 · 新型方便食品生产包装及设备 4607.

新型的电力、石油、化工设备

4608. 其他相关行业生产用新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五、现代农业

51、农业用生物、化工技术

5101.

主要农作物、森林、草地、生态保护及绿化用草、花卉种苗等新品种 5102.

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和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产品 5103.

农用动植物基因工程产品 5104.

家畜良种胚胎生物技术及种畜 5105.

高效生物饲料及添加剂 5106.

水产品养殖育苗新技术 5107.

动物用生物制品

5108.

农产品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与产品

· 绿色保鲜技术及产品

· 新型功能食品

· 深加工产品及设备 5109.

有机农业

· 低毒高效新农药

· 农产品污染快速检测系统

· 可降解覆盖农用膜和农用新材料

· 高效有机肥生产设备

5110.

特有或稀有珍贵种质资源培植技术及产品

5111.

优质、高产、高效及抗逆性强的水产、畜禽等新品种 5112.

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52、农业机械

5201.

农林节水技术及设备

· 大田、温室大棚和园林生产的低成本、智能型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 · 多功能实用中小型抗旱节水机具

· 高效环保节水生化制剂(保水剂、抗旱剂、植物蒸腾抑制剂、抗旱种子剂)5202.

现代农业机具

· 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及配套机具

· 精细整地、精少量稻种、精量施药的机具 · 保护性耕作和播种的复式作业机具 · 水稻工厂化育种及机械栽插设备 · 新型种子烘干机械

· 种子选育大型成套加工设备 · 草籽和牧草的采集、收割、加工设备 5203.

农产品加工设备

· 粮食储存、果蔬贮运和深加工、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高效分离、保鲜、杀菌技术和成套设备

· 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技术及设备 · 第三代功能性食品的生产设备 · 农副产品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 5204.

水产品养殖技术及设备

· 深水养殖用抗风浪网箱设施、配套设备 · 陆基工厂化集约式高效养殖技术及设备

· 池塘、滩涂等高效养殖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 5205.

设施环境控制技术

· 设施环境下培育的专用品种 · 专用肥料、新型缓释肥料

· 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全程控制技术及产品

53、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利用

5301.

秸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

· 生化法秸杆浆料 · 秸杆开发能源

· 应用微生物发酵和酶工程降解纤维素 · 秸杆饲料

· 其他秸杆资源产品及制备设备

5302.

畜、禽粪便除臭发酵生产新型肥料技术及装置 5303.

畜、禽内脏废弃物制备新医药、生化制剂产品 5304.

安全高效畜禽养殖技术

· 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及产品 · 畜禽精准饲养技术

· 水禽和特种畜禽高效养殖技术 · 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及装备 · 虫鼠害防治技术及产品 5305. 新型饲料

· 氨基酸 · 酶制剂 · 微生态制剂 · 植物提取添加剂

· 幼龄畜禽饲料生产技术及设备 5306. 新型农兽药

· 生化药物、兽药及渔药新品种

· 多农药(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

54、农业信息技术

5401.

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专家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多媒体产品和数字技术产品 5402.

防治、水肥管理系统

5403.

农业生产地域作物病虫害测报预警系统、灾害性气象预测预报系统 5404.

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模拟和调控系统 5405.

农业信息神经网络系统

5406.

土壤肥力、元素的结构变化预报系统 5407.

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安全监控系统 5408. 其它农业用信息系统与设备 5409.

作物停产、粮食安全预警决策系统 5410.

水产品标准化养殖技术与装备 5411.

林业特产资源的生产技术制品及装备 5412.

人工林木材的深加工产品

六、环境与资源

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6101.

烟气除尘、脱硫技术设备

· 高效、多功能(除尘、脱硫、脱氮、防爆)除尘技术及产品

· 高效烟道气脱硫及二氧化硫处理回收装置 6102.

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和降噪技术及产品

· 排气净化器

· 排气净化用高性能载体 · 排气净化用催化剂 · 油品添加剂检测设备 · 降噪产品

6103.

洁净燃煤与燃气技术及装置

· 直接烧煤洁净技术及产品 · 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及产品 · 燃煤发电新技术及装置 6104.

大型高效袋式除尘器

6105.

开放式、半密闭电石炉烟气余热及除尘系统装置 6106.

大中型焦化厂干熄焦装置 6107.

新型工业废气净化回收装置 6108.

高效清洁燃烧设备及相关技术

62、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620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6202.

工业废水的预处理与深度处理技术及装置

6203. 高效水处理药剂(混凝剂、稳定剂、消毒剂、消泡剂、脱色剂、氧化剂等)6204.

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后再生水回用技术及配套设备和组件 6205. 新型饮用水净化装置

6206.

水资源水质保护及监测、控制系统及装置 6207. 地下水污染防治及水质恢复技术及产品 6208. 高固含物(废液、污泥等)处理、利用技术和装置 6209. 新型节水、节能减污设备 6210. 石油类污染控制技术及装置

63、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6301.

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生产技术设备

6302.

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设备

· 城市垃圾的收集、压缩、中转、运输、综合利用和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

· 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及设备

· 垃圾热解气化焚烧技术与设备 6303.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与设备

· 垃圾填埋物气体的回收利用技术及装置

· 垃圾填埋场高效防渗、排水技术及产品 · 危险物废弃固体和液体的安全处理技术与设备 · 工业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设备 6304.

有机废物的生物转化产品

6305.

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

64、其他环境治理技术

6401.

环境与污染源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

· 大气和气体污染源监测仪器

· 环境水质和污染源水质监测仪器

· 固体废弃物监测仪器

·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放射线监测 6402. 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备 6403.

环境生态保护及恢复工程的技术与装备 6404. 其他环境治理产品

65、资源有效综合利用

6501.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 海洋药物

· 海洋生物活性药物的分离、提取、纯化技术及装置 · 海洋生化制品

· 海洋生物生殖、发育调控技术及装置 6502.

海水资源的直接利用

· 海水淡化装置

· 海水直流冷却、循环冷却技术及装置 · 海水化学物质提取和深加工产品 6503.

海洋监测和探测装置

6504.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采和深加工设备

· 深海资源开采技术与装备

· 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 新型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

· 海洋油气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及设备 · 海底管道防腐防护和修复技术及产品 6505.

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及装置

· 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装置 6506. 冻钢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成套装置

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71、清洁能源

7101.

新型代用燃料

7102.

电动汽车用新型动力电池及相关材料 7103.

燃料电池

· 1000W~100KW级质子交换燃料电池技术及电催化剂 · 电极制造技术及产品 · 直接甲醇电池 · 融熔碳酸盐电池 · 固体氧化物电池 · 氢燃料电池 7104.

新型制氢和贮氢装置

· 水电解制氢技术和装置

· 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技术及装置 · 光化学制氢技术及装置 · 矿物燃料制氢技术及装置 · 生物质制氢技术及装置

7105.

民用核能技术

· 核辐射技术与产品 · 同位素及应用产品 · 核材料

· 核物理核化学实验仪及设备 · 核探测器件和核电子产品 · 核反应堆及其配套产品 · 核能及配套产品

· 加速器及配套装置(含离子源)· 辐射防护材料、仪器及装置 7106.

供应和回收的氢能源循环系统 7107.

新型液化燃气存贮技术及设备

72、可再生能源

7201.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装置

· 太阳能空调

· 太阳能发电设备及相关组件

· 太阳能热水器

· 高效太阳集热器及应用系统 7202.

太阳能光伏技术及产品

· 光伏并网技术及装置 · 高扬程光伏水泵技术及产品 · 多晶硅、单晶硅太阳光伏电池及组件 · 高效太阳能照明产品 · 太阳能光伏电池应用系统 7203.

太阳能光化技术及产品 7204.

太阳能发电系统 7205. 风能技术与装置

· 高性能风力发电技术及产品

· 中、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 风机系统CAD

· 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及材料 7206.

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及产品

· 生物柴油及生产装置 · 高效乙醇发酵技术及产品 · 生物质直接液化生产生物油装置 · 生物质燃料发电装置及组件 7207. 地球热能利用技术与装置 7208. 海洋能利用技术与装置 7209.

磁能利用技术与装置 7210.

其他新型可再生能源与装置

73、高效能量储存与转换技术与产品

7301.

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 7302.

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 7303.

液化燃气的存储新型装置 7304.

新型高能蓄电池 7305.

新型高效发电设备 7306.

高效输变电设备

· 新型节能输送设备 · 低损耗电力变压器

74、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

7401.

煤炭高效生产技术及装备 7402.

油品加氢技术及装置

7403.

大容量超临界火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 7404.

高效节能型工业锅炉、窑炉等相关装置

· 高效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的大、中容量工业锅炉

· 新型流化床工业锅炉 · 新型高精度可控气氛炉

· 高功率和超高功率大吨位电弧炉 · 工业窑炉的新型燃烧装置 · 新型余热回收装置

· 工业过程控制节能技术及产品 ·7405. ·····7406. 7407. 7408. ··········7409. 7410.

工业锅炉集散测控装置 高效节能器械

新型高效压缩机 节能型分离设备

节能型空调器、冷藏柜、高效制冷机 新型高效电机调速装置 逆变式电焊机

节能计量仪器仪表与装置 照明电子节能产品

高效集中供热及热力管网智能调节和监控设备

新型节能风机、水泵、油泵 新型节能燃气轮机 新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电力电子技术节能产品 新型节能内燃机

高效热交换装置、高性能热泵及热管技术与设备蓄能调峰技术及设备 高效蒸汽管网设备 冰蓄冷技术及装备

天然气能源岛技术系统与装备 新型微波制品

其他新型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 41

八、现代交通运输

81、航空航天技术与装备

8101.

航天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8102.

应用卫星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 微小卫星

· 卫星遥感技术及产品 · 卫星通信技术及产品 ·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产品 8103.

运载火箭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8104.

载人航天与航天器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8105.

空间推进器的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8106.

卫星地面应用技术及设备 8107.

民用飞机机体部件及机载设备 8108.

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及产品 8109.

民航试验、测试技术及专用装备 8110.

特种火箭、探测火箭及配套设备 8111. 军工(略)

82、水上运输技术与装备

8201.

大型、高性能和特种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8202.

船用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

· 船用主机 · 船用电器

· 船舶运输导航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 船舶运输控制成套技术装备 8203.

港口运输技术与装备

· 港口新型机械设备

· 港口集装箱运输关键技术及装备

· 大型港口装卸自动化装备

· 港口散货运输关键技术及装置

· 起重运输机械安全保障产品 8204.

其他海洋高科技设备、材料及产品

83、地面交通运输技术与装备

8301.

城市轨道交通及电器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 磁悬浮列车关键技术及产品 · 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 车体轻量化新材料 · 列车安全制动技术及产品 · 供电技术及产品 · 信号技术及产品 · 通信技术及产品 · 环境控制与车站设备 8302.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与设备 8303.

高速和重载列车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8304.

新型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节能技术及产品 8305.

汽车生产装备

8306.

新型特种车辆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及产品 8307. 交通枢纽、停车场信息化设备

84、交通管理智能化系统

8401.

空中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8402. 地面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制造技术及产品

· 交通运输自动化监测与管理系统 · 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和系统

· 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控制系统

九、现代服务业

91、金融业现代化技术

9101.

银行

· 新型网络银行系统及配套产品 · 新型无线移动银行系统及配套产品 · 新型电子支票、电子钱包平台(信息化)· 大集中管理模式的金融企业管理或业务软件 ·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金融风险防范或稽核软件 ·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 金融业数据交换接口软件

·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个人理财软件 · 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银行支付软件 · 企业财务评估软件、评级软件 9102.

证券

· 高效实时行情查询平台

· 高效网上证券交易系统及配套产品 9103.

保险

· 新型网上保险服务系统 9104.

其他

· 互联网的国际国内信托投资、财务、典当、拍卖、期货交易平台 ·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信息技术与系统

92、物流

9201.

第三方物流

· 配送中心服务系统与装备

· 先进专业冷链(食品)配送系统与设备 · 物流信息管理软件 · 物流配送管理软件 · 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平台

9202.

新型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及配套产品

· 新型智能搬运小车(AGV)· 新型智能搬运机器人和堆垛机 · 数码仓库系统及设备 9203.

快递技术

· 新型城际速递、跨地区速递、国际速递服务系统

· 新型鲜、活品的国内快递和国际快递(door to door)服务系统 9204.

现代物流装备

93、电子商务

9301.

电子商情实时服务系统 9302.

网络仓库

9303.

web服务的网上虚拟市场管理系统 9304.

国际商务数据交换接口软件或工具 9305.

国际采购平台EDI系统和装备 9306.

智能化业务管理软件或工具 9307.

智能化搜索技术的业务信息发现软件 9308.

移动电子商务软件或工具

9309.

web服务的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环境及其生成工具 9310.

新型B2B商务平台、B2C商务平台、C2C商务平台

94、政务、教育、医疗及文化体育现代化技术

9401.

电子政务

· 自动应答、短信服务等公众信息服务和投诉管理系统开发工具

· 现场监管稽核工具

· 宏观系统建模、分析工具和辅助决策软件 · 政府专用管理软件

· 异构系统下政务信息交换的中间件 9402.

远程教育

· 先进网上知识库 ···9403. ······9404. ····9405. ······· 先进网上培训

先进国际远程教育系统与设备 新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e-learning系统 医疗、保健

新型家庭保健设备 新型便携式家用医疗设备 远程急救监护系统

新型中青年、老年人锻炼保健系统 健身中心数字技术与产品 先进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体育竞技、体育设施

电子技术的体育竞技平台

体育竞技项目现代化训练系统与装备 先进的体育训练系统与产品 其他先进数字体育系统与产品 文化

数字化灯光控制系统 智能演播厅

高档音响、高档家庭影院系列

先进摄录一体机、MP3数字音频播放机 动漫剧本及电子游戏产品 电子游戏开发设备及软件 电子游戏运行设备

· 文物保护和修复新技术和设备

95、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

9501.

生物医药技术服务

· 生物医药研发中的毒理、药理、药代、毒代、药物筛选等安全、有效、可控性评价及技术服务

· 提供新型的或高水平的抗体、抗原技术服务

· 用于研究开发药物(尤其是中药)的缓、控释等新型制剂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系统

9502.

新材料技术服务业

· 新材料研发专项材料测试评价平台 · 新工艺技术验证的柔性中试放大线 · 新材料信息网络平台和材料数据库 9503.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

· 服务于产业聚集的先进制造技术开发、设计服务平台(如汽车产品相关设计、高精密模具设计等)9504.

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

· 资源、环境监控与诊断

· 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与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 9505.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

·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品的检测技术、设备与管理系统 · 节能技术应用的技术服务 9506.

计算机服务

· 高性能计算机主设备维护咨询与服务

· 高性能数据仓库,新型系统软件、中文和多语种信息处理软件、专业应用软件、管理软件等开发及服务

· 企业财务、个人资源、生产、库存、销售、采购、质量等管理软件以及综合管理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分销需求计划(DRP)软件开发及服务

· 虚拟现实(VR)软件开发及服务

· 智能软件(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技术与产品 · 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与产品 · 企业门户网站开发平台(工具)· 企业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工具软件 · 企业应用集成(EAI)工具软件 · 跨企业供应链管理(SCM)软件 ·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 商业智能软件(BI)

· 规模应用的ASP信息服务系统 9507.

汽车维修保养服务

· 汽车远程诊断和跟踪诊断系统及配套产品 · 新型汽车保养技术与服务系统 9508.

计量标准检测服务

· 高新技术监测、检定、质量监督、标准制定以及计量

· 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含对晶圆片和半成品的测试)· 环境保护监测 · 复杂工程设计

96、新型住宅现代化技术

9601.

新型住宅的开发建设

· 环保节能住宅技术

· 新型住宅结构体系与小康住宅综合技术 · 智能化系统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服务 · 先进家用中央空调系统(VRV)· 整体卫浴设施、新型厨房设备 · 先进的空气净化系统

· 先进雨水回收系统和自动冲洗系统 · 生态办公系统与设备

· 先进接入标准与产品

97、会展服务现代化技术

9701.

现代博览会设施

· 先进博览展示设备 · 新型会展服务技术

· 会展交通流、人流、废弃物流规划与处理技术 · 大型会展管理技术

怀柔:纳米产业的想象 篇6

怀柔是位于北京北部的一个远郊区,素有“京郊明珠”之称,物产丰富人醇厚,青山绿水绕半城。怀柔的产业形态曾经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补充。按照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怀柔区承担着涵养生态、保护水源等社会功能,还要承接很多城市和产业发展功能。基于此,怀柔开始了产业转型。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会议会展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新兴业态发展得风声水起,用怀柔区委书记张建东的话说:“整个怀柔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足张力”。如今,怀柔的目光又投向一个产值将超过百亿的朝阳产业——纳米产业。

共同的愿景

“把园区打造成为探索纳米科研成果批量转化的试验田,并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的纳米科技创新中心、成果孵化基地以及国内领先的高端纳米产业发展基地。”2012年4月21日,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许心超在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揭牌仪式上这样告诉记者。该产业园是由北京市科委和怀柔区政府联合共建的全市首家纳米科技产业园。

许心超介绍,北京市科委在长期培育与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首都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与怀柔区政府联合共建的纳米科技产业园,将致力于纳米科技在能源、电子、环境、生物医药四大领域的应用,并以下游应用带动上游纳米材料、纳米加工、纳米器件等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快速聚集发展。园区主要涵盖纳米领域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支撑服务等功能。

怀柔区委书记张建东介绍,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坐落在怀柔区雁栖经济开发区内,将正式落户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规划总面积1500亩,其中首期规划用地500亩,可供企业随时入驻,并将在2012年年底前破土动工;后续1000亩规划用地位于开发区北端,将于2012年下半年启动土地开发工作。产业园完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2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纳米科技研发生产基地。张建东表示,怀柔区将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支持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委区合作,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优惠政策,积极引资金、上项目、聚人才,让投资者在怀柔安心发展、无障碍兴业。

揭牌仪式上,4家高科技公司携项目与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入园协议。一是五和动力技术公司的“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该公司是一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专业从事锂离子蓄电池材料、电池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技术企业;二是中科纳通公司的“绿色打印RFID电子标签”项目;三是首创纳米公司的“低辐射节能玻璃用纳米材料及镀膜技术产业化”项目;四是欧亚瑞康公司的“纳米口腔修复材料”项目。首批入园企业的这4家企业将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为主,全力打造领头企业,并逐步向其他重点应用领域扩展。

签约仪式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企业和项目“落地”、“生根”,如何让纳米产业在美丽的雁栖湖畔做大做强,这将不仅仅是共建双方——北京市科委和怀柔区政府考虑的问题,出席这次揭牌仪式的一位市领导在讲话时表示,不要光揭牌,要有实质的进展,2013年这时候要看到成效。

北京的资源

“市科委将按照市领导讲话的要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纳米科技相关产业在园区集聚,集中优势的创新资源要素,组织好重大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与产业化工作;与怀柔区精诚合作,形成推动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合力,把园区建设和产业的工作落到实处。”许心超满怀信心地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纳米科技还处于前沿和基础研究阶段,北京市科委当前为什么要大力推动发展纳米科技产业?许心超介绍,首先是北京市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切实把首都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北京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北京在纳米科技领域的优势单位集中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化学所等13家中科院系统相关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7家相关高校,钢铁研究总院、有色研究总院等4家国家级研究机构等,总体占全国纳米领域三分之一的科技资源,每年承担国家近一半的专项项目,发表论文数与申请专利数占国内总数的近一半,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2011年北京纳米领域共获国家奖9项,占国家纳米领域总奖数的56%,占北京市全部获奖总数的52%。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对纳米科技的研发投入,市科委先后支持启动实施了研发、中试、产业化、示范应用及平台建设等科技计划项目近50项,累计投入了科技经费亿元以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碳纳米管薄膜材料、非晶纳米晶合金等科研成果代表着国家最高水平,纳米材料绿色制版、纳米纤维动力锂电池隔膜等科研成果已完成中试并着手产业化。这些成果将为北京市纳米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此外,北京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为纳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政策环境、资金支持等支撑服务。

北京市科委作为纳米科技产业园的共建方,能为产业园的建设发挥哪些作用呢?许心超介绍,首先是依托专家团队的力量明确技术发展方向,并针对园区的发展启动一批产业化和培育项目,支持园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增强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发挥科技政策、科技平台、科技人才等资源的导向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园区聚集,进一步优化园区创新发展的环境,为园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另外,市科委牵头组织了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清华大学、首科喷薄公司等16家产、学、研、用优势单位,联合发起组建“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希望汇集多方优势资源和力量,共同助推园区形成产业上下游空间聚集、资源集中、发展协同的有利局面。

怀柔的机遇

nlc202309020250

领导的讲话可谓掷地有声。揭牌仪式后,北京市科委、怀柔区科委和雁栖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密切沟通。“我们已经达成了几方面的共识,包括尽快确定纳米产业园相关政策,由北京市、怀柔区共同编制政策汇编;对已签约项目要抓紧促成其落地建设,同时筛选新一批纳米科技项目及与纳米材料相关的其他新材料产业项目签约入园;加快推进‘纳米工厂’产业孵化基地的筹建工作,为更多的入园项目提供承载平台;尽快研究落实纳米产业联盟工作纲要,以更好地服务纳米产业园未来发展等。”参于沟通的怀柔区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怀柔区一定会抓住这次机遇,把纳米产业做大做强。

在北京的16个区县中,为什么选择怀柔建设纳米科技产业园呢?怀柔区科委副主任王金山说:“是怀柔的产业基础。”近几年,怀柔区正在举全区之力打造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积极吸引重大项目落户怀柔。目前,碧水源公司的水处理膜项目、中科纳新公司的绿色制版项目、有研粉末公司的预合金粉项目等一批北京市重大纳米科技成果已落户怀柔;中科院怀柔科教园区的建成也将为纳米科技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持续不断的科技资源;雁栖经济开发区已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化用地、以及相对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等基础条件。

如果你关注怀柔发展的话,不难发现近年来怀柔区与中科院的全面合作如火如荼。2009年,中科院与北京市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如今,中科院怀柔园区成为中科院在北京继中关村、奥运村科技园区后第三个重要的综合性科技园区。中科院在“创新2020”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以怀柔园区为重点的北京区域创新与转化集群。据了解,力学所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化学所纳米绿色制版印刷项目、超级云计算中心……座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热岛”效应凸显,目前已有4批16家单位共27个国家级高科研项目入驻中科院怀柔园区。

首批签约入驻纳米科技产业园的4家企业中,五和动力和中科纳通公司的身上都有中科院的影子。五和动力公司的股东中就有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代表的技术方,该公司在筹备阶段就与化学所国家纳米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了一年多的纳米材料的中试工作。中科纳通公司隶属于中科院化学所,与先期入驻怀柔拥有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北京中科纳新公司是兄弟单位。

目前,第二批入驻纳米科技产业园的项目正在遴选当中。王金山介绍,北京市科委、怀柔区科委和开发区管委会正在对北京阿格蕾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OLED材料产业化”项目、格雷菲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石墨烯材料产业化”项目和北京首塑新材料公司的“塑料减量减排用纳米功能助剂产业化”项目进行调研,这3家企业将作为第二批纳米科技企业签订合作意向。3家企业预计占地80亩,总投资2.7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9亿元。

正是基于这些基础,纳米科技产业园非怀柔莫属。

雁栖,在这片山水环绕的土地上,将孕育出北京,乃至中国的纳米产业新希望!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篇7

1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产业是具有同质性的产品的一个集合概念,也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体。产业内厂商的数目、产品的产出和销售及技术创新的重点都会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但每个产业的这种规律又具有共性,于是就产生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比较著名的有G-K理论、Klepper-Graddy理论、Agarwal-Gort理论等。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完整的生命周期一共有四个阶段,即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1]。

与一般产业生命周期相比,高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当它进入后两个阶段时,所拥有的曾经先进的技术已经变成一般的技术,所以严格来说在此两个阶段的产业很可能已经转变成为国家众多普通产业的一种,从而进入众多普通产业生命周期的循环而不是在衰退期时产业走向衰亡,因此,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主要看进入成熟期时是否有新的替代性、突破性技术创新出来,使产业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开始一个新的循环[2]。而这里由于考察的是技术效率在高技术产业循环发展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所以将高技术产业按照其他产业一样分析产业完整的生命周期。

图1和图2分别是高技术产业完整的生命周期图与高技术产业循环发展的趋势图,可以观察到一个产业完整的生命周期趋势与在其步入成熟期之后通过成功的生命周期转化的产业趋势。

一般来说,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市场接受速度的快慢;二是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三是技术变化情况。其中技术是决定因素,而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技术进步又包括技术效率的改善。这是由于产品是技术的体现,产品的性能和生产成本会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的性能和生产成本又是决定产品销售量和其获利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技术的每一阶段性变化,都会导致一代产品的市场生命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所以,以下本文重点从技术效率的改善对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重要作用的角度展开分析。

2 技术效率在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发展的作用

从完整的生命周期图中可以发现,高技术产业在起步阶段增长比较缓慢,在图中的曲线较为平缓,原因是高技术产业正处于孕育期、发展不充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还只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个的、分散的高技术企业,其在总体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整体的产业规模同样很小、发展前景不明朗,对于外部经济条件以及原有产业的依附性较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等,所以导致生产经营成本高、收益少,甚至亏损。

在此阶段,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自主创新;另一类是技术的引进。走技术自主创新道路的国家,首先需要具备相关领域内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其次具备现有或潜在的市场需求,再次,相关基础条件的完备。因此,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国家都是从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开始的,因而有些学者也把孕育期称为导入期。在孕育期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本国的资源及科技现实,确定导入技术的种类与水平;二是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发展相关工业、相关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建立生产基地等。很明显,第一方面强调技术进步,而第二方面则是为技术效率提升作全面准备。

孕育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困难的时期。这个时期内,高技术产业及相关产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都很多,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并不懈努力才能解决和克服。处于形成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低,竞争能力弱,为此,各国政府普遍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以保护和扶持一些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且关联性比较强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成长期是指产业形成以后,通过溶进和吸纳其它产业,由于结构性过剩而溢出,以及由于社会新增加投入而提供的各种资源不断壮大自身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产业在内涵意义上的扩张,如管理素质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工艺水平的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等,这些因素都从内涵意义上推进了产业的扩张和向更高产业层次的演进;二是指外延意义上的扩张,如同一产业内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区域的延伸等。

在高技术产业成长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发展方向的明朗化,同时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也同时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消耗等,更重要的是技术效率的提高和完善发挥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业产品附加值等使各企业开始盈利、产业效益逐渐提高,产品的生产迅速实现标准化,聚集大量资源,逐渐有新的同类企业进入,并随时会有大批的其他企业效仿地进入该行业,促使产业规模迅速膨胀;产业内产生了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企业群体,从而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规模优势。

根据技术效率测算的模型可知,技术效率变动指数是纯技术效率指数与规模效率指数的乘积[3],所以此时,规模效率的改变会进一步影响技术效率变化,使得此阶段技术效率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高技术产业带动着传统产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的地位,同时吸引了新的企业和资金投入到高技术产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呈现出的高速度发展并不断加速的趋势。所以,图中显示的曲线最陡峭,斜率最大。

在成熟阶段,可以看出图中最高点前的曲线虽然仍较陡峭,但比成长期有所减缓,而最高点之后的曲线处于斜率为负状态,是因为在进入成熟期初期,随着高技术扩散效应的充分发挥,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继续提高,整个经济中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产业结构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也有所提高,同时在商业利润前景的诱导下,进入到高技术领域的企业不断增多,形成庞大的企业群体。而在最高点之后,高技术产业将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其发展速度也将相应减缓,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与成长期相比都有较大的增加,大部分企业都能实现盈利但其利润水平却难以提高甚至趋于下降,此时,由于知识和技术创新趋于缓慢、萎缩,竞争临界于完全竞争,导致整个产业逐步走向衰落。

在此阶段,技术效率在高技术产业周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达到了最大化,高技术产业进入成熟期时,由于产品、工艺、组织等逐步成熟,其技术创新空间日益缩小,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作用逐步弱化,高技术产业面临着或者衰退变成普通产业,或者发生突破性技术创新使高技术产业长盛不衰。在产业发生突破性技术创新之前,现有技术水平接近极限,技术进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技术效率在此时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企业分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组织创新的措施提高技术效率,可以使企业在现有条件下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更多产品,获得较高而且稳定的收益。

一般而言,高技术产业衰退期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并伴随大批产品的老化;(2)衰退时间较长,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高技术产业衰退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衰退时期是一个无尽头的阶段,并非到了衰退期创新就停止了。这期间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新的技术使高技术产业步入下一个技术创新循环,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即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衰退期阶段,产业的规模开始出现负增长,技术水平开始趋于落后,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利润急剧减少并可能发生亏损,由于该领域内已无利可赚,众多企业采取撤退战术。在此阶段,曾经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普通产业之一,原有市场开始萎缩,整体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随着产业内的资源逐步减少使原来的产业趋于消亡。但是在这一阶段,社会对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这些都促使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产生,引发了技术革命,推动高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事实上,在高技术产业不断循环升级的进程中,衰退阶段和起步阶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产业的增长出现衰退时,科技同时在进步,当产业新的技术研发开始,技术效率就开始作用,促进产业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使高技术产业不断的循环下去,并且每一个新生命周期的开始都比前一个更具规模,总的发展趋势是倾斜向上的。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技术产业在其发展到成长期和成熟期时,技术效率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在高技术产业的孕育期和衰退期其发挥作用的余地则比较小,因为高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需要重大的技术进步或者替代技术出现才能使原有的高技术产业进入新的生命周期中,否则在衰退期之后产业即将消亡。因此,在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应以技术效率的提升为高技术企业技术战略的主要选择,从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方法、市场结构、产权制度改革等制度性因素入手,使企业的制度对目前拥有的技术适应性更强,从而有利于完全释放现行生产技术的潜能,提高企业的产出。

摘要:在对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效率的视角,重点分析了技术效率在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协助高技术产业循环发展的机理,并得出高技术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效率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技术效率,产业演化

参考文献

[1]Farrell,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Genera1,1957.

[2]李悦.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2-184.

[3]楚尔鸣.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91-194.

[4]张雪莲.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效率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5]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54-58.

[6]余建形,徐维祥,楼杏丹.“微笑曲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5(9):86-88.

[7]王国锋.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5):8-11.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篇8

1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现状

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的层面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主要从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三方面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障碍进行分析。

1.1 市场结构

1.1.1 企业规模较小使得研发投入不足

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由于市场、技术的不确定性,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其R&D经费投入较高,在过程创新上有优势。相对而言,小规模企业很难在投资、生产、R&D等方面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且更容易走入低水平重复的战略误区。因此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2005年我国大中型医药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仅3.46亿元,只有发达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5.6~28.2%;同年,国内最大的上海医药(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为202亿元(约25亿美元),仅为辉瑞公司(442.8亿美元)的5.6%。由于规模小,我国药企R&D投入的绝对额也很小。200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总共只有40亿元(约5亿美元,是辉瑞2003年研发投入的7%),远低于国外一家研发型制药企业一年的R&D投入(见表1)。

资料来源:医药快讯信息网

1.1.2 市场集中度较低影响创新水平

在我国医药产业,规模较大的大企业群所占的市场份额和获利能力并不高,没有体现出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应该获得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即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过低。2004年,我国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前4位企业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为15.85%,前8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25.14%,前20强的集中度为41.8%;而日本早在1996年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6%。较低的市场集中度,使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型医药企业,导致生产分散、重复建设严重、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低水平竞争激烈,影响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水平。

1.1.3 产品缺乏差异化造成重复竞争

有效的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能使产品在性能、设计等方面产生客观的差异性,差异化不仅能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权,还能使企业摆脱价格战的困扰。然而,我国医药行业生产技术结构严重失调,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大量过剩,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严重不足,这种结构性供需矛盾引发了同业恶性竞争。许多制药企业仍然在一些老品种上做文章,品种雷同现象严重。如同一种成分的药物,因厂家、包装、规格不同,少则有三四个品名,多则50余个品名。另一方面,在新药开发中,低水平重复现象也很普遍,有的企业仅仅在产品有效成分结构上作加减法,实际上搞的却是同一种药。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竟然有34家企业同时生产。由于国内企业新药创新能力弱,目前我国普药市场份额超过90%,而发达国家专利药占到70%以上。

1.1.4 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原创药较少,大部分为仿制药,所以新企业进入市场时,基本不存在药物研发成本,而且生产技术成本也比较低,因此进入成本壁垒较低。相应地,很多药品的生产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企业进入的技术壁垒也较低。同时,由于我国医药产品差异性不大,各厂家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拳头产品,所以市场很少有对某品牌药品产生较高的忠诚度和依赖性,这种状况也使新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市场。这样,企业就没有多少动力进行技术创新。

1.2 企业行为

1.2.1 企业缺乏长远目标

中国医药企业过于注重短期目标,却往往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总希望能够从外部获得可以立即上马生产的产品或技术,企业最多从生产准备阶段介入创新过程。但是,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能力必须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逐步积累,因而这种不以技术为基础的“外购”模式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这实际上是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

1.2.2 企业创新资源稀缺

我国医药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资源,表现在:(1)物质技术落后。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技术水平、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企业;(2)科技资源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缺乏高水平的新药研发部门和人员,科技重心明显偏向于大学和科研院所,造成研究与生产的严重脱节;(3)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动者———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够将科技创新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1.2.3 企业R&D投入不足

R&D投入太低必然影响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首先,我国医药企业R&D投入普遍不足。200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整体R&D投入只占行业销售收入的1.5%,国内最大药企之一———哈药集团的R&D投入居然只有其销售额的0.2%,而国外制药业巨头的R&D投入比例一般在15~20%之间,并且R&D费用与其销售收入同步增长(见表1)。其次,国家建立的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医药高科技的产业化十分困难。比如在生物技术和医药成果转化上,欧美的转化率大于70%,日本大于45%,而我国却不足8%。第三,组织形式单一,繁杂的科层结构和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R&D的进行。

1.2.4 经济绩效

技术创新产生的经济效果可以根据三个指标来考察。(1)专利产出。卫生部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医药专利申请数量较少,发明专利更少。目前在我国1万余件药品专利中,80%为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所有,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2005年,我国大中型制药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拥有量仅3.53件和1.48件,甚至多数中药企业还没有专利申请。(2)销售利润率。2005年,我国医药产业的销售利润率为8.41%,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明显,世界500强中的8家医药公司,2001~2003年平均销售利润率高达19.57%。(3)新产品销售收入率。2002年我国医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率为10.9%,2005年上升到17.9%,表明技术创新效果在不断提高。但在新药市场上,美国的辉瑞、英国的葛兰素、德国的拜耳等医药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西药新药品的专利权和生产经营权,而在我国药品仿制率高达97%,国内创制新药几近空白。

2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产业组织原因

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影响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进入壁垒、产权、体制、市场等多个方面。

2.1 进入门槛较低,不利于整体创新

过去,我国医药产业的立法和制度不太完善,使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条件相对比较简单。许多企业既不具备规模经济属性和雄厚的技术支撑,也未经过客观的市场调查,就盲目进入该产业,一窝蜂地上项目,使医药市场形成了今天“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数量众多而规模偏小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即市场集中度较低。这种市场结构必然会产生同行业过度竞争和重复竞争,无法实现医药资源尤其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表现在:创新主体不明确、研发机构资源分散、缺乏共享机制和平台、研发投入不足、缺乏优秀科研人员且分布不均、研发产需脱节等。这样,致使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科研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不利于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产权不清,企业缺乏创新动力

国有医药企业的产权形式是国有产权,而国有产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产权形式,产权的转移变化主要是经营权的变更,即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资部门再委托投资主管部门,各投资主管部门再委托企业,在这一连串的委托代理中,各委托或受托主体只是代理人,与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没有直接联系,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机制,使受托人或委托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关心,对受托人的监督也不够有力。失去了产权激励机制,企业本身就没有多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有的医药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是科研机构的事情,不愿增加或根本就不愿对技术创新投资。

2.3 体制不顺,技术创新主体错位

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由于体制不顺和传统体制的束缚,导致创新主体错位。在我国医药产业中,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投入占76.6%,也就是说,目前独立于企业之外的政府机构及其科研院所、大学等,被不适当地赋予了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而企业却成为配角,这是一种“科研院所主导型”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因此,应加快转化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在行业内建立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促进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4 医药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

目前,我国医药科研院所还没有完成市场化改制,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研究人员和经费的投入主要依赖于政府和财政而不是市场,因此市场的规律、规则和机制对研发机构的科研创新、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不大。同时,我国医药企业仍然在靠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和提供大量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通过薄利多销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也就是市场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充分发挥。

2.5 缺乏中介服务组织,成果转化困难

在科研院所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医药技术创新的供求双方处于隔绝状态,各自闭门造车,不相往来,导致研发与市场脱节。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为医药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把供求双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沟通调节供求矛盾,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比如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合同研究组织CRO,为新的医药研究成果提供了上市前的各种试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和风险高的矛盾,为技术成果向市场的快速转化创造了条件。

另外,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文化、制度、外部环境等方面。如,传统的中庸文化使创新意识受到抑制;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使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旧体制的遗留问题使技术创新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体系等。

3 提升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组织对策

鉴于上述分析,如何从产业组织方面探索提升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方法和新视角。

3.1 优化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市场被认为最有利于技术进步,因为这种市场结构既存在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如专利等),又存在着同类产品的竞争,具有较大的外在压力,但前提是大、中、小企业规模布局必须合理。针对我国医药产业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一是鼓励企业依照市场原则自发地进行组织调整,通过兼并、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获得财务、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实现不同企业间的资源互补和创新要素的重新整合,以提高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时滞。二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医药产业进入壁垒,限制一些技术水平低的小企业进入,减少因为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合理分配有限的创新资源。

3.2 改进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

3.2.1 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长远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持续创新能力。因此,医药企业必须强化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常抓不懈的一项长远任务。为此,企业必须培养或聘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要建立创新型团队,培养和锻造一批积极进取、思维活跃、精通业务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实现长远创新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3.2.2 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强化外部合作

在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资源使用质量与效率,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环境,改进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同时加强企业与外部的联系。Sapienza的研究表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极少数大企业的创新活动支出占整个医药产业的绝大部分;同时大量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也极为活跃,这种布局有利于两者的技术力量通过合作网络、虚拟组织等形式有效联合起来,在企业实体规模没有扩大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

3.2.3 完善技术创新投入要素的来源结构

由于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在我国医药行业,大学与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R&D人员,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其R&D人员严重匮乏(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中R&D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30%左右,而我国2005年为7%);同时,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涉及到与药物学、化学、医学等基础知识的交叉渗透。因此,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培养自身的R&D人员,另一方面必须与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紧密联系,以拓展创新资源的获取途径。从科技活动经费的来源看,医药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见图1),但200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支出为44.8亿元,占内部支出总额的58.3%。可见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仍然较低,削弱了R&D能力。所以,医药企业应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资,加强国际资本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同时国家要发展、完善信用体系和支持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基金。

3.3 建立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

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既受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的影响,同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医药产业政策密不可分,它们的合力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构成了一个政策保障体系,即企业的外部政策环境。虽然,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医药产业或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意愿,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所以在政策层面上,要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构建完善、配套的促进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参见图2)。

3.4 建立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为了加快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一是要建立并完善新技术推广网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二是要培育发展技术市场;三是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中介机构和市场信息反馈系统,提高企业对技术市场的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中介机构是联系技术和市场的中介,是衔接技术创新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包括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投资担保、评估和咨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等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机构。为此,通过科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一面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另一面使各个研发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真正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并促进新的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3.5 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组织协调、合作与分工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创新能力薄弱。基于这种情势,产业界应加强组织间的协作、协调和分工,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合理分工,同时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和资源耗散。比如,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可以以人才和资产作为合作对象,形成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或者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定位,分别选择适当的领域作为创新研究方向或适当的研究层次进行创新研究;或者企业采取技术外包模式与研发机构和高校形成长期协作关系。产、学、研三方通过外协创新,采取适宜的创新策略、发挥局部优势,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

摘要:作为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纷繁复杂,其中包括产业组织方面的原因。文中力求从产业组织的视角来探讨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为提高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产业组织对策。

关键词: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

参考文献

[1]赵浩兴,陶表益.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及政策创新联动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05,(9).

[2]曲凤宏,黄泰康.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设计[J].中国新药杂志,2005,(11).

[3]曹军伟.中国医药产业的SCP分析[J].中国药业,2005,(12).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篇9

今年初, 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 对各市州申报的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行了评审。凉山州申报的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冕宁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评审, 被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认定为四川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标志着凉山彝族自治州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几年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努力整合科技资源、激活科技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稀土、钒钛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凉山州科技局等部门主动深入企业调研, 广泛征集重大科技需求,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产业政策、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搭建服务平台, 促进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目前, 高新技术领域骨干企业已建成省州企业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11个, 获得国内、国外专利近200件, 凉山稀土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完成注册。仅稀土行业就已先后攻克了稀土尾矿废水综合处理、稀土资源高效回收、稀土浓硫酸低温焙烧工艺、稀土清洁冶金新工艺等关键技术, 开发出钕铁硼薄片、FCC催化剂、高纯度抛光粉、大功率蓄电池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成为我省优势明显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冕宁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认定, 将有力地推进凉山州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成为区域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增长质量的助推器, 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器, 成为企业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对推动凉山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 篇10

(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为高技术, 是指基本原理及概念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基础上的现代技术的统称, 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技术群。

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是我国所独有的,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技术, 即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 反映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 高技术一定是新技术;二是指新技术, 即相对原有技术而言, 是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 并不一定是高技术。我国《高技术词典》将其定义为:“以最新科技成就为基础, 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 或者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二) 技术创新绩效的涵义

具体内容如下:

(1) 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 创新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使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得以销售, 以实现其价值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 主要包括技术管理、生产过程、研究开发等技术领域的创新。就一个企业而言, 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 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

对于技术创新绩效, 国际上还没有形成明确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效率上和产出结果上。高建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 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绩效, 产出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贡献, 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

(2) 高新技术企业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密切联系。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环节, 谁率先进行技术创新, 拥有先进技术, 生产出成本更低, 效用更大, 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 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希望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企业。高新技术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波特指出, 一国生产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依赖于作为创新中心的地区性集群的产生与强化。竞争优势取决于持续不断的创新, 集群通过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 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技术创新具有高收益性, 虽然高技术创新需要很高的投入,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创新收益。高技术企业一旦创新成功, 率先突出具有全新性能的高技术产品, 会迅速占领市场, 获取较高的利润。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一) 总体研发水平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 我国R&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值一直在0.7%左右徘徊。1999年以后开始迅速上升, 2000年开始达到了1%。2003年比上年上升了0.09个百分点, 达到1.31%,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R&D经费的总额也高达186亿美元, 居世界第六。2005年, 我国R&D经费总额为2449.297亿元, 比上年增长19.9%, 占GDP的比例为1.34%。

但毋庸置疑的是, 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然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投入强度都在2%以上, 日本和韩国这几年则达到了3%左右, 以色列和瑞典甚至超过4%。高水平的R&D经费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 出口以贸易加工为主, 企业技术品牌缺失

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为1655亿美元, 其中近90%为来料加工和外企独自产品, 有我国技术或品牌的只占10%~12%。我国真正获得的外汇估计不过200亿美元左右。并且加工贸易给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企业技术品牌缺失,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等不良影响。

(三)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2002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61.2%, 低于其他发达国家2000年的水平。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占有相当比例, 2002年我国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约相当于企业研发投入的1/2左右, 而美国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仅相当于企业研发投入的1/10左右。并且我国大量高级技术创新研发人才都集中在科研机构, 导致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研发人才缺乏。

(四)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和保护不够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99%的企业未申请专利, 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 我国的专利申请为13万件, 其中有一半来自外资企业。

三、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一) 组织因素

具体包括:

(1) 企业成员素质。企业家, 工程技术人员, 营销人员和技术工人是企业成员的组成。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 直接决定并监督创新过程各个重要环节;工程技术人员对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 需要及时发现新技术, 迅速产生新思维;营销人员则需要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从而反馈给企业, 使得新技术能够更加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决策者缺乏对新技术市场的了解和判断, 员工可能缺乏创新的热情。

(2) 组织状态。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的控制系统, 也决定着一个企业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以及企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等, 并最终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组织效率及其环境适应能力。企业战略、组织和文化因素在促进和提高企业创新活动效率上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频度与规模依赖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在企业的组织中, 存在着以下问题:组织结构过于僵化, 个人缺乏独立主动性。组织间过于分散, 对新问题的相互沟通不足, 企业组织管理的忽视造成低效率, 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大量信息的来源, 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 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很多企业对外信息联系的途径单一, 缺乏主动性, 忽视了信息外部的反馈, 特别是在出新过程中的新问题上与客户的双向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而技术创新, 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研发项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共同协作, 而单个企业的研发活动通常都只是集中在某一个专业或领域, 因此需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进行优势互补,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技术因素

具体内容有:

(1) 整体技术水平。对于高新技术产业, 整体技术水平驱动着企业向前发展, 但整体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直接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只有拥有较强的技术综合实力, 才能使企业站在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前沿, 抓住机会组织实施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迅速形成生产力。有的企业盲目乐观, 以为持有某项技术则一劳永逸, 而低估了市场的变幻莫测。

(2) 技术结构。技术创新除了依赖较高的整体技术水平外, 还必须借助于合理的结构。技术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构成, 包括关键技术与辅助技术、生产技术与销售技术等。企业只有明确合理的技术构成, 才能在缩短从开发实验到常规化生产的同时, 争取技术创新更大的整体效益。二是技术创新的技术力量配备。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既面临技术设计或实验方面的难题, 也涉及到具体的生产操作和市场销售。实践证明, 如果技术力量匹配不完善, 仅靠技术人员单方面努力, 就很难形成较强的企业整体技术实力, 使技术进步迅速成功实现。

(3) 创新技术选择。当企业面临多种创新方向时, 必须经过慎重的选择, 有时会过分保守, 对企业技术潜力不足, 也可能会期望过高, 创新构思不切实际。创新技术的选择要适合企业的资金, 技术以及内部创新文化的发展。

(三) 经济因素

具体包括:

(1) 市场竞争与经营危机压力。企业技术创新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当产品投入市场后消费者愿意购买, 才表明其创新对企业产生了贡献, 才体现出其创新绩效。很多企业在进行创新后就忘记了危机感, 素不知竞争企业早先一步进入并占领了市场, 自己的新产品已经失去了一大片市场份额。

(2) 经济实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 每一个环节的资金投入都十分巨大, 并且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期间, 市场的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很大变化, 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大量的创新投资化为乌有。企业应避免估计过高而过度创新, 也要避免因为经济实力不足, 难以达到最低有效规模。

(3) 分配和奖励。要使员工在创新中有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战斗力, 企业的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对有较好创新构思的成员进行针对性奖励, 对有长期贡献的人及时地奖励, 员工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建议

(一)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物质保证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 部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较差的关键原因就是由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 导致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 技术创新的产出较少, 技术创新绩效较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创新设备、创新机构的试验仪器设备投入等方面都还不高, 明显地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技术创新的绩效。并且由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都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 使部分企业在资金上无法支撑, 导致企业不得不放弃许多技术创新项目。在这种情况下, 高新技术企业应改变完全自主创新的模式, 提高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此外, 高新技术企业应与风险投资企业合作、利用资本市场, 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投资来源的多渠道化, 提高自身创新实力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二) 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制定风险决策时,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 才能做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 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和激烈竞争的复杂情况下, 信息工作对减少技术创新不确定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工作是通过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技术创新中的风险, 信息工作是否到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成败, 而信息创新的完成需要建立一个灵敏、高效的信息系统。因此, 完善的技术创新发现管理系统将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三) 加强与竞争企业的交流

由于高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 在高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很少有企业能够单独完成整个技术创新过程。在技术创新中与竞争的同行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分享本行业的知识与信息, 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高技术产业不仅加剧了高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 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合作, 从而给创新活动带来协同效应。创新活动的协调互补可以使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得到推广和创新, 应用到产业中的其他企业, 产生更多的创新, 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以通过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得到降低。

(四) 较早地取得市场

用图1表示领先创新可能获得的市场收益, 图中, 成本1为新产品早进入市场的企业的成本曲线, 成本2为新产品晚进入市场的企业的成本曲线。成本1可额外获得T1到T2的“早进入收益”。当晚进入市场的产品进入市场时, 早进入市场的产品成本已大大降低了, 它又可获得低成本带来的收益。

如果用R (t) 表示某类新产品的市场收益函数, C1 (t) 表示企业1的成本曲线, C2 (t) 表示企业2的成本曲线。则早进入市场的企业多得的利润P至少为:

(五) 倾听客户需求

客户是创新构思的一种显著的来源, 他们是那些拥有创新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的人, 并且形成了这种创新的最终市场。顾客有时可能向公司要求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从而迫使公司提出一种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随后, 公司可能就有机会推广这种解决方案从而来开发出一种创新性产品。

通过倾听顾客的意见来识别创新机会, 并不意味着进行一项民意测验或进行顾客调查。那些解决正在出现的问题的最前沿的顾客才能识别机会, 企业关键是要识别这些顾客并投入时间聆听其意见。

参考文献

[1]郭咸纲:《企业新驱动模式》,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哈佛商业评论:《高技术产业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高闯:《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结构及其演进机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4]孙耀吾:《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王萍、刘思峰:《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商业研究》2008年第9期。

[6]纪国涛、金敏力:《科技创新绩效: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期。

技术,该如何对接产业 篇11

这里提及的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即ITRI(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以下简称台湾工研院,下同),究竟有什么能耐,让奥巴马如此推崇?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工研院伴随台湾地区走过40年。如今,它不仅已发展成为该地区最大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而且成为了力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先锋。它引领了台湾地区科技创新,并促进技术产业化,既在台湾产业结构调整中功不可没,也在国际上被视为研究所模式典范。

相较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大陆来说,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研究院所如何发挥作用?在《支点》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是产学界,还是政府层,对台湾工研院都不陌生,有不少人与其有联系并作过交流,但问题是,为何许多研究院所“只移其骨却不得其心”呢?本期“比较”栏目通过梳理台湾工研院发展脉络,探寻其引领台湾产业转型的成功之道。

核心一:财团法人的运营模式

“特别重要的是其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定位明确了台湾工研院是以技术开发为目标,不是纯粹的学术科研机构,明确了整个机构的运作要兼顾绩效和创新的自由。”——林耕(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发展咨询专家)

可以说,台湾工研院是时代产物,亦是形势所逼。

上世纪70年代,发达经济体工资水平大幅上涨,低廉的劳动力不再成为其优势,美国等地的厂商开始陆续将生产转移至中国大陆等地。由于生产成本剧增,让原本依赖出口的台湾经济结构受到严重挑战,加之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导致台湾地区物价猛涨,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经济不断恶化情况,时任台湾“经济部长”的孙运璇认为,唯有摆脱劳力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向技术密集型路径,才能彻底让台湾地区经济实现转型。

当时,他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克服困难将分散在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合并,以财团法人的性质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

这赋予了台湾工研院历史使命感,同时保证其特殊地位,这对后来一系列动作有着根本影响。

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发展咨询专家林耕表示,台湾工研院的成功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保障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利益。

换句话说,“使命感”保证了工研院内部共同的凝聚力,官方色彩保证其充分的财政支持,而财团法人这一独特的法律地位则保证了行事效率。

为了避免行政审批的麻烦,台湾有关部门克服了种种阻碍确立了工研院是财团法人这种非盈利组织的形式,创办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主要收入来源是签订合同的研发和技术服务。

财团法人,也是中国大陆业界讨论的核心所在。不论政府报告,还是学界课题,都不免提到:这种模式在大陆可以复制吗?

大陆也有多家研究机构,如生物技术研究院、化学技术研究所等,主要从事相关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专业服务和成果转化。但由于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这类研究院所通常由某一政府部门牵头,然后再联合各单位负责人以项目组方式推进。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教授认为,尽管政府主导推进的效率高一些,但如果只是纯粹由政府推进的机制,可能会有问题,将来还是要转为独立法人模式。

在张建华看来,要处理好这么多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最关键还是人员问题,特别是归属感。如果只是临时报个项目,就只能是短期行为了。搭空架子很容易,形式上也很容易做到,关键是怎么运营。

林耕也很认同这个观点:“不要只学其表,看看需要真正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才是问题所在。”

核心二:企业化经营之路

“台湾到底需要怎样的工研院?”——李钟熙(台湾工研院前院长,台湾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董事长)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高效运行的保证,这从台湾工研院的顺势而为便可略知一二。

自成立以后,台湾工研院经历多次变革。

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研究文章指出,过去工研院的组织结构如同矩阵式组织,各单位虽依产业分工,且单独进行研究工作,虽有跨领域的专案计划以及行政支援单位,但仍无法避免本位主义、重复研发、技术资源无法整合等问题。

2008年后,工研院开始实施一系列组织变革。一改过去各自为政的情况,将各所整合为一,以相互合作的机制,提升组织弹性及竞争力。

结构改变只是其表,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工研院该以何种方式创造价值,定位是什么?这是台湾工研院前任院长李钟熙接任时就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台湾到底需要怎样的工研院?”

实际上,这个问题贯穿工研院的发展进程,从最初的产业跟随者,到国外学艺,再到现在的开路者,其中也伴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产业趋势的变化。

“我们有两个简单的核心想法,一是为工研院重新找到角色定位,二是在院内推行企业化经营的新思维。”李钟熙表示。

现在的工研院辖下设有6间基盘研究所、3间焦点中心、4间连结中心、数间处于领先地位的实验室及多个业务推广单位。研究则集中于6大先进技术领域,如信息与通讯技术、电子与光电技术、医疗器材与生物医药技术等。

其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产业科技研发,为产业长期发展所需核心技术而进行的研发业务;二是知识型服务,透过科技与知识的应用,结合服务业,带动新形态的产业经营模式;三是技术衍生价值,活用专利智权,培育新创公司,创造出技术的衍生价值。

也就是说,研发部门专注技术革新,知识型服务可进行知识经营,而技术衍生平台又可活化和增值技术,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工研院的整个结构体系。

nlc202309040416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帕金斯说:“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并非由于其领导者发现了一个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坚守不移,而是因为发现了好几个发展模式,在需要时加以变换。”

那么,帕金斯何以这样评价?工研院是如何将部门间加以配合的?

核心三:以专利论英雄

“在工研院成果展览大厅里,没有讲发表了多少论文,有没有论文上了Nature、Science的杂志封面。这种以专利论英雄的思路就是他们办院的准则,即做基础科研和产业之间的桥梁和催化剂。”——韩健(国际著名生物技术专家和创业家)

2011年夏天,曾应邀赴台参加亚洲生物技术论坛作演讲的国际著名生物技术专家韩健,对会议主办方台湾工研院亦感受很深。他说:“我欣赏他们,是因为工研院建立以来共申请了15000多件专利,技术转让率在20%-30%之间,相当可观。近年来也常获国际大奖。”

数据显示,工研院已累积超过18219件专利,技术转移年均约640家次,同时提供知识产权的专业服务,成为台湾企业的专利后盾。自成立以来,从工研院技转衍生的新创公司与育成公司,合计超过225家。 以2012年为例,工研院专利申请达2190件,获得专利1715件,分别较前一年成长12%与8%,可以说已达到“一天申请6件专利,一天取得4.6件专利”的水平。

这也为工研院带来了很大一部分收入。从2003年到2007年,工研院因为专利的衍生价值收入增加3倍有余,让工研院衍生价值的任务顺利达成同时,也使得台湾地区的竞争力从“制造”顺利转型至“智财”。

这与技术转移中心密不可分。

“对内加速技术商业化,创造更高的价值 ;对外则提供智财专业服务,创造新事业的契机。”台湾工研院技术移转中心产业智权辅导组业务经理夏冰心这样形容技术转移中心的连接作用。

一般来说,技术转移有很多不同的路线,从研究到开发再到产业化,传统模式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然后再变成产品,其研究成果一般通过专利或者产品形式进行转化。

“此种效率非常低,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商品化专利占总专利数的比例只有30%,而中国大陆可能连10%都不到。”张建华对这种模式并不看好。

而台湾工研院成功的地方,则是创办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转移方式。林耕总结说,第一是针对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服务,第二是针对多家企业的技术开发,第三也是特别值得借鉴的,是针对行业内尚未出现的、前瞻性技术的创新,即通过自己做研发,同时与其他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瞄准前瞻性技术进行研发,从而引领一个新的产业诞生。

夏冰心认为,作为工研院技术衍生价值策略的推手,技术转移中心以独特的机制运作,致力于专利质量的提升、智财权发展与商业化的推动、智财运用模式的创新及智财交易平台的搭建。

“我们只要能帮台湾厂商在专利方面省下10%的费用,每年就是120亿台币到150亿台币的水准。”技转中心主任王本耀认为,以前专利是躺在工研院中,现在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直接提升产业智权竞争力。

韩健在出席会议期间, 曾向台湾工研院仔细咨询过技术转移问题。比如技术转让是如何发生的,是自己出去找买家,还是客户找上门来?对方说,两种情况都有,但更多是在国际会议上的随机交流中发生的。

韩健认为,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研究机构,即使是深圳的一些前沿的研究院与之相像,但是规模远没有台湾工研院大,运作也没有他们那么顺畅。台湾工研院的目的非常明确:建一个跨领域的应用研究机构。“在工研院,我访问了大半天,没有喝酒大餐,办事效率高,待人诚恳。感觉他们是做事的人,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对新机遇也非常重视。”韩健在博文中写道。

“其实,台湾曾经的情形跟我们大陆现在很相似,但问题是我们有些地方政府没有紧迫感,没有为企业全方位服务的紧迫感,只是为了自己生存而赚钱,并没有真心为其他企业服务。”林耕说。

核心四:衍生公司,带动产业

“过去,我们做了很多专利授权,但唯有辅导衍生出公司,才能带动台湾新兴产业,并带动台湾就业率。” ——蔡清彦(台湾工研院董事长)

与技术转移体系相配合的另一个利器是衍生公司模式,台湾工研院董事长蔡清彦上述的话则指出了其价值所在。

着眼于此,蔡清彦认为工研院需扮演好这样的角色,加强投资早期新创公司,并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 。

林耕也认为,工研院实行技术整体转移和人才流动的机制,这是台湾工研院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转移是衍生公司的前提。

说起公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工研院主导之下催生了台湾半导体产业,并自1980年起,陆续衍生了包括联电、台积电、台湾光罩、世界先进等半导体大型企业,奠定了台湾IC产业起飞。

当时正任职美国通用器材公司总裁的张忠谋,在1984年受台湾地区邀请出任台湾工研院院长一职。两年之后,台湾积体电路公司在工研院的摇篮里诞生,张忠谋也被称为“台湾半导体产业之父”。

台湾工研院带动产业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该院1983年开发出与IBM兼容的个人计算机,并将技术移转给制造厂家,带动PC相关外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台湾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基础。

相较于台湾,中国大陆的企业与研究所的合作现状并不如意,甚至有的研究机构对和企业合作表现出抵触情绪,而许多企业则表示有的项目往往因为研究所不愿意合作而告吹。

或许,这样比较未免偏颇。有台湾专家表示,台湾的企业文化相对来说尊重专业, 一方面企业尊重专业,另一方面,台湾研究院所也鼓励学者和业界多作沟通。

例如,台湾工研院两岸冷链物流技术与服务联盟执行长郭儒家最常做的事情,是和厂商业者讨论,和老板、老师傅或司机聊天。“我最喜欢听他们讲他们的困难。”透过实地观察与研讨了解客户需求,郭儒家把“人家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自然就会绞尽脑汁去想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nlc202309040416

李钟熙甚至也说:“院长只是一个学者是不行的,工研院下面各所的所长也如此,我们同时也应是Sales(营销员)。我应是工研院NO.1的Sales(第一号营销员)。我们要去找官方争取经费,同时也要去企业、学术界行销。”

工研院的项目以及研究方向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与政府合作。由政府选定具有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能耗少的前瞻性共性技术,工研院组织和推动研发,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如半导体、动力机械、电脑系统、通讯电子、光电系统、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都带动了台湾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张建华表示,这就是工研院的目的所在,将技术直接转换,更能带动市场。“如果没有这个目的,那和现有大学的研究所有什么差别?”

韩健也认为,工研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其经验是从台湾电子行业腾飞中摸索出来的。他们将这种模式应用到不同领域,例如生物技术、新能源等,“这种更注重产业化和应用科学的模式非常值得中国大陆科研院所学习。”

核心五:全球化的人才网络

“台湾工研院在技术上有什么困难的话,发一个电子邮件给全球的专家就可以了。这方面可能比大陆领先一些。”——孙震(台湾大学前校长)

在过去40年,台湾工研院共培育超过70位CEO,新创及育成225家公司。除了半导体和PC产业之外,其他包括TFT LCD面板产业、LED产业,乃至工具机、生物医药等产业的背后也都有工研院的身影。而由工研院转型进军企业界的弄潮儿中,许多人现在成为了台湾产业的掌舵者,如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前旺宏董事长胡定华、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等。

台湾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秉杰也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我们原来都属于研发部门,被工研院推出去开公司。一开始,连怎么经营与管理公司都一窍不通,就连第一届董事会还是由工研院帮忙成立的,还有会计师、创投资金,也是他们帮忙找来的。”李秉杰给《跨产业 谈创新》 作序时写道。

他表示,工研院对于台湾产业而言,除了扮演着技术领航的角色,也是人才的摇篮。工研院散布在各地区科技产业的院友,也为后来的创业奠定了扎实的人脉基础,成为其专利附加值领域的最重要利器。

“我们会找一些工研院院友,参与重要专利审查会议。可以跟他们讨论找哪些从业者,如何建立伙伴关系等,这些都是别的机构没有的能力。”王本耀也对工研院人才网络引以为豪。

在工研院,每年会有10%到15%的人才流动到产业中去,等于释放出来500到800个研发人才的能量到产业结构,持续扮演产业的坚强后盾。

李钟熙曾在两个层面解释人才与企业对接的好处 :一是透过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为台湾产业注入新的技术和人才。另一方面,为了驱动企业转型、个人职涯转换,工研院成立了产业学院,针对各项重要人才议题进行深化研究,提出前瞻人才发展策略,并建立示范案例产出成功模式,推动的重点计划包含产业人才供需与对策研究、人才发展模式研究与推动、产业专业人才职能基准与能力鉴定等。

广东省科学院院地合作与产业处处长刘民义分析,对一个人而言,他的选择总是自由的,不会因一种选择徒增另一个选择的困难,他可以选择在工研院工作,也可以选择离开,还可过一段时间后再回来,不会因为他的这一选择导致失去其他的发展机会。

比如,在工研院连续工作10年以上,工作年限加年龄到65岁便可申请退休,并领足额退休金。这样,在工研院的履历,既可以得到技术领域的锻炼,还可以在流向产业时因有退休金而没有后顾之忧,事实上增加了个人的发展机会。

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表示:“大陆地区科研院所现在的尴尬是,他们首先想的是拿到政府的支持,去争取项目,而不是办成一家公司跟市场竞争。或者想着我这边能转化就转化,转化不了就算了,反正有科研经费,也可以活得很好。”

张建华也非常认可台湾工研院的激励机制。他说,工研院更大的动力是来自市场,例如美国硅谷的人才到了台湾地区以后,把资源进行对接,通过人才、市场、资本的连接,将硅谷经验搬过来,重新定位,开拓新的市场。(支点杂志2014年2月刊)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 篇1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瓶颈,过去那些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如劳动成本低、依靠出口的经济增长率高等,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一方面国际市场骤然收缩,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传统产业生存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既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因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

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成为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科技进步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不仅使第一产业发生革命性变革,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而且使第二产业本身发生结构性变化。”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高技术产业向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促使主导产业出现更替现象,推动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转型是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所在。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高新技术产业是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产业,是知识密集型、R&D投入高、附加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的先导型产业。按照国际通行惯例, 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研究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重。OECD在20世纪80年代将R&D经费占总产值的4%作为划分高新技术产业的的标准,90年代后这一标准提高到8%。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集约程度明显偏低, 因此在确定高新技术产业标准时,采用的是低于国际水平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以R&D支出占总产值比重和R&D人员占职工人数比重都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的50%作为衡量标准。

高新技术产业是新技术时代的先行产业部门,它主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建设方面的推广和应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的产业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被更新的产业部门所取代,它又变成传统产业部门的一部分。从时间上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要求高、依赖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高、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小,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经济效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而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经济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弱。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存发展,各自所占比重和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大多数国家成立了高层次的科技发展领导机构,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技政策,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兴办科技园区、重视培养和吸纳科技人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尽管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已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二、产业结构调整依赖于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型,是工业内部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是生产要素从简单的资本、劳动力等初级投入向技术、知识、组织、管理等高级投入的提升,发展目标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扩大到增强核心竞争力、 节能环保等更多元社会目标实现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1.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转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产业结构转换”理论,认为按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排序可划分出低、中、高三个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而转变的过程遵循的规律是“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这意味着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经济发达程度越来越高。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工业产业向服务产业转型的趋势和特征日益明显。生产性服务环节成为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当服务在产业环节占比越来越大时,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水乳交融,其边界也变得难以分辨。三产结构总体呈现农业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工业比重先升后降、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的态势,形成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内部又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

2.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创新密集型产业的更替。 基于工业化起点低、科技创新能力有限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新兴工业化国家通常采用优先发展轻纺、皮革、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等到技术、人才、资金积聚一定实力后,再转而发展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推动工业结构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移。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具备较强创新性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经济体致力于发展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3.从生产链低端依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的延伸。 如由加工制造环节向上游的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专利、技术集成、融资、投资延伸,向下游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创新、流通体系、系统服务、物流、产业链管理等延伸。这些上下游的经济活动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期增加值率更高。相比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制造产业在GDP中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从世界范围观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变化甚微, 归其原因,发达国家牢牢抓住制造业高端环节,将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把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本国,制造业趋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产业结构。

4. 从依赖扩大要素投入规模到注重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升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之初,凭借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广袤的土地、廉价的资源以及高储蓄形成的高投资率,经济突飞猛进增长。经济增长很容易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资源稀缺、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继续增加要素投入的空间日趋有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增加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特别是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转变,主动放慢经济增长脚步,由高速走向平缓。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对企业而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要创建自主品牌、摆脱简单技术、建立差异化优势,这是企业突破发展的艰难爬坡,是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产业技术更新换代、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等。

一是产业技术更新换代。产业技术更新换代是指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改进和替代旧的技术、装备、工艺、商业模式和管理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物耗能耗水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升级为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制造的技术升级;由软盘存储器升级为U盘和光盘,由氟冰箱升级为无氟冰箱,由彩色显像管升级为液晶显示器的产品升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从传统的OEM模式向自主创新的ODM模式延伸,从资源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延伸,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等,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与先进产能相比,落后产能占用资源多,破坏环境大,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经济成本高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资源用于质量效益更高的先进产能,能够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目前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和多层次需求并存、资源环境约束紧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缓慢且有反复,必须在完善市场机制和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来推进。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以及由此产生的新产业群。根据内涵的界定,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7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如果说,产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衰退转移主要是存量的改造提升,而发展新兴产业主要从增量的角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和利用效率高、对环境破坏少,以及辐射带动效应强、成长性好的特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符合抢占国际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战略需要,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能够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其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在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作用下,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和培育新兴产业,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并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1.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催生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技术进步是新的产业与产业部门的直接推动力。高新技术发展不仅能带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高,还能促进生要素在各生产部门进行重新配置,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能源的革命,使照明、 动力等工业产生了突破性飞跃,引发了电机电器产业、通信产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诞生,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光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导致了电子计算机工业、核能及核工业、电视工业、航天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兴起,传播媒介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使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智能化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加速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勃勃生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成为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更新产品结构、提升性能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例如,电话以及移动电话的普及使邮局的传统信件邮递业务大大减少;信息技术使每个人都可能成就导演和演员的梦想;无性繁殖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领域,大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促进新兴产业形成的同时也在传统产业链条中加大高新技术的比例,逐渐缩小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差距。

3.刺激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消费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供更多又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升级是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前提,消费结构的改变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新技术、新产品的诞生刺激着人们产生新的需求,促使消费需求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此外,技术进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进而推动市场规模扩大,促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提升需求结构, 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提高。

上一篇:劳动教养下一篇:农牧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