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通用12篇)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1
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日益受到重视, 各级各类相关部门和学校组织逐步加大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探求研究规律, 总结研究经验与不足, 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概念界定
(一) 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深入, 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开始萌芽并且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应“学习共同体”提出了不同的概念, 国内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综合多种观点, 虽然当前并未形成有关学习共同体的一致性概念, 但是不同研究者对于学习共同体有一致的倾向, 学习共同体基本应当具备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 共同的信念和愿景
所有相关定义都涉及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要具有共同的信念和愿景, 这是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条件, 正是怀有共同的信念和愿景, 不同的学习者才有可能汇集起来开展学习活动。
2. 相应的支持环境
多种定义均涉及具备一定的支持环境, 在该支持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实现知识的共享以及交流协作。在此环境不仅是支撑学习共同体存在的物质资源环境还包括支持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运行和发展的结构运行环境。
3. 交流分享学习资源
学习共同体中的资源是决定一个学习共同体是否具备吸引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 只有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提供富有价值和吸引力的资源才能够积极吸引共同体成员参与到共同的交流和讨论之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学习和交流。
(二) 教师学习共同体
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并没有明确单独的定义, 大多是参考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将学习对象的范围限定为教师, 大多研究者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延伸。他们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应包含:第一, 共享学习文化和共同愿景, 可促进教师间的学习;第二, 教师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以专业发展为引导相互指引、互为专家、共同学习;第三, 以相互信任为前提, 建立平等民主的氛围, 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第四, 教师共同学习合作, 在协作中开展对话、反思, 从不同的声音中获取相异思路, 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总之, 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界定都强调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愿性、平等性、同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现状
(一) 载文数量分析
笔者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关键词,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中进行题名检索, 一共检索到53篇论文, 期刊载文数量分布如图1, 此外优秀硕士论文17篇, 博士论文1篇。
检索到的最早一篇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来自于2003年顾小清发表在《开放教育研究》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该研究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她指出信息通信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的任意连接并且扩展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广度和范围。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和数量来看, 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关注度在逐渐提高。纵观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起步较晚, 但研究的关注度与关注点在逐年增加。
(二) 研究视角分析
从研究倾向进行分析, 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大致是从四个视角进行探讨。
1.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
部分研究者把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在教师学习组织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研究利用网络来构建虚拟教师学习共同体。笔者检索的相关论文中,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来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占其中的21篇, 可以说信息技术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整合是当前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实践成果可供研究者进行研讨学习。
2. 学习生态学视角
从生态学视角来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旨在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 使得学习者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学习更有价值的知识。有的研究者认为在学习生态学中,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灵魂, 决定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属性与状态。不同的关系构成了不同的学习过程, 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样态。
3.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来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建构等问题。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是研究与探讨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理论思辨的视角
从理论思辨的视角探讨并分析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作用、类型、构建策略以及运行机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进行探讨与分析, 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四个维度相关期刊载文数量分析如表1。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不同的研究视角, 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研讨有助于研究者从各个角度系统探究教师学习共同的内涵本质、构建方式及管理机制等, 同时, 偏重特定的研究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又是解析教师学习共同体内涵和架构方式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此, 本研究选择其中一个研究视角———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更为细致深刻的解析, 目的在于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探寻研究规律, 发现研究不足, 明确后续的研究方向。
(一) 研究追溯
最早一篇相关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便已提出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提出了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两大功能:提供资源的任意连接以及扩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广度和范围。而这基本上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最新发展技术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融合, 探讨技术带来的影响。最初的研究基本上将重点放在通信技术方面, 集中关注技术对于拓展共同体广度、扩大资源共享范围的影响。
(二) 研究历程
从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都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分析与研讨。网络环境具有强大的资源传输和共享功能, 同时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社区的种种架构和设计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 可以使得学习共同体突破时空的限制, 拓展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节约因时间、地域限制而增加的人员时间及经济成本, 这基本上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各领域通信、交流、文件传输方面的巨大的作用。
从时间段上看, 从2003年到2008年基本上只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方式进行研讨, 2007年仅一篇期刊论文涉及利用Moodle学习平台构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 该研究提出了Moodle学习平台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 并且分析了Moodle学习平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型, 研究从具体平台入手, 研究模型的架构整体较为细致严谨。
其后, 从2009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步关注借助具体的平台探讨学习共同体更好的构建方式, 如借助博客、QQ群、Wiki、Google协作平台, 个人门户网站、以及各类交流、合作和课程平台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方式和方法, 使得共同体成员之间资源的共享和协作交流真正成为现实。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展望
纵观我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整体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者的关注点较为广泛, 从构建模式到支持平台及资源深度共享都有广泛涉及, 能够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回顾发展历程, 展望后续发展方向,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 新技术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着眼点
纵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对于相关研究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最初Web1.0技术为共同体构建提供了资源共享, 扩大了共同体范围和广度, Web2.0技术使得学习者充分参与共同体构建、拓展共同体沟通协作的深度成为了可能。不同的技术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不同形式的沟通协作交流, 例如:QQ群在即时通信方面具备强大的功能和优势, 而论坛对于不具备实时交流条件的主题讨论又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当前新型的技术发展趋势, 如微博和多种社会化学习平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研究者可以不断挖掘技术背后支撑共同体构建的模式, 充分利用新型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设计开发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习共同体。
(二)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机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但是有效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技术来探求更为有效的构建机制, 激励并且保障教师能够在学习共同体环境下充分积极的深度参与, 这就要求研究充分关注前期规划和任务规定, 并且在整个学习共同体运行过程中要有持续的关注和跟踪机制, 并且要有最后的总结评价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从运行机制方面保证整个学习共同体能够切实使得教师真正参与其中, 并且切实受益。
(三) 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均建立在网络环境下, 而实际上面对面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是共同体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面, 面对面的方式可以形成良性有效的学习团队, 在团队的作用下, 更有利于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并且在相互的学习中自我调控、自我约束, 并及时做出评价与反馈, 进而形成较强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终实现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群体组织的良性互动。
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有效借助读书会、学术研讨和观摩学习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 推动成员之间的良性沟通, 促进学习团队的建设。同时, 学习共同体研究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设计、教师参与、最终总结评价几大阶段, 事实上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自组织、自管理策略, 由策划人主动牵头, 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并且形成统一的团队公约, 实现实体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使得组织成员充分自我管理, 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 本研究回顾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历程, 着重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该研究进行详细论述, 客观剖析了当前研究现状, 为后继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积淀有些薄弱, 结论可能有失偏颇, 还需要今后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来不断检验并且修正研究的结论。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议题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保障和路径。本研究从文献研究入手, 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分析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现状, 并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探究研究规律, 发现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期为相关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师,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现状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2
共同关注现代远程教育-一个基层远程教育技术员的观察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展得如大如茶,这一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吹来了教学改革前沿的动态信息,带来了新课标下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带来了先进的教荦方式.让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们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作 者:贺炜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沙沱中学,重庆,404509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33.4关键词:输送知识 拓展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3
关键词: 小学教师 合作共同体 培养培训
2004年底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相继展开。不管是什么培训,采用什么方式,培训的目的都是: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本文通过对江苏邳州市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的调研,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与地方大学合作,由江苏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的多年从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信息技术学学专业的学生与农村小学教师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环境的设想。在现有培训的基础之上,在实践共同体内开展培训,真正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教师的工作压力等原因,不便于集中学习,较多地选择自学为主的分散学习形式。由于是远程培训,系统仅能统计学员的在线时间,而无法跟踪学习的效果;培训中学员与指导教师间的交流是非面对面的,不及时;在线提交作业的方式,使指导教师无法确认其原创性。因此,小学教师培训后依然难以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培训效果自然不能被肯定。邳州市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每个乡镇设一个中心学校,中心学校下辖10个以上村小学,分布较广,大部分村小学坐落于各乡村之间,教师之间沟通不便;学校硬件资源欠缺,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多数教师不能简单操作,更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教学和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数较少(每周1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不佳;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部门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但由于培训缺乏后续的效果跟踪,培训结束后一切随之结束,培训效果不佳。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实践活动,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使成员自发组成一个团体,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成员间通过“深度会谈”了解差异,互相帮助,共享资源,实现共同成长。
二、学习共同体的含义及特点
学习共同体指的是一个由学习者、专家和同伴构成的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并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同一个问题主动地展开讨论和协作对话的学习组织。共同体成员间有着共同的事业,所有成员都认可并追求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担当不同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最终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成果的共享,即共同体中既相互合作又有成员互动还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切磋,以及新手在旁边静静地观看。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他们迫切需要的就是通过持续的实践方式强化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建构的实践共同体除了具备一般特性以外,还具备连续性和实践性两个特性。连续性:强调培训的连续。以往的阶段性培训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学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教学理念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革新的过程。实践教学不可能随着培训结束而结束,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理念和能力。实践性:强调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的思想是受美国学者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启发。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从实践中学是关键,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真正理解学会所培训的内容,明白什么是信息化的教学,如何使用技术达到教学的信息化。
三、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共同体的构建设想
设想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践共同体的人员由农村小学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运河高等师范的高年级学生(助手)及多年从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成员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以国家远程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资源,邳州市教育资源库为基础,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对资源的学习,接受学生和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应用所学信息技术,实践培训内容,检验培训效果。根据人员组成的不同和依赖的资源不同,我们建立如下几种实践共同体。
1.基于网络资源的实践共同体。基于网络资源的实践共同体重点强调资源在实践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在共同体中,网络为教师的共同学习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能保证享受一流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缩小地域差异,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和学生之间通过培训网的互动栏目、或是通过邮件、QQ、MSN等交流工具相互合作与交流,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个体进行持续的学习反馈和反思。这对推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作用。
2.以专家指导为主的实践共同体。以专家为主的实践共同体是由多年从事培训工作的专家和农村小学教师共同构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专家根据教师在培训中及其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师的观念和行动上给予专业支持,同时从小学教育实践中获取理论研究的素材和案例;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形成教师与专家之间相互沟通协作、相互影响的关系。
3.基于项目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项目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鼓励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积极开展有利于农村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项目申报和研究,并把项目带到实践学校,和农村小学教师组成基于项目合作的实践共同体,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项目研究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
总之,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不同于以往的阶段性培训。通过辅导者持续的辅导、交流和帮助使农村小学教师学会信息技术,并准确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晓新,雷丹.基于建构主义的成人学习环境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5).
[2]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杨在宝.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4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快速发展, 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也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教师进行知识建构、促进专业发展的理想学习环境。在此背景下, 本文以促进山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 探讨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 适用于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学习共同体
1. 网络学习共同体概述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 (包括助学者、专家及其他人员) 主动参与学习, 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培养和创造出持续探索、质疑的精神和学习氛围, 最终实现学习者知识建构与共同进步[1]。
2. 山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现实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山区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
(1) 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传统培训方式, 传统培训方式受到时间和地点限制, 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2) 山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较少, 专家人数更少, 校内传统的教研活动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我们的教学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帮助不大。
(3)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均衡,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很大。
3. 网络学习共同体对促进山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为山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协作平台, 能帮助山区信息技术教师摆脱独学无术的学习状态, 对促进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促进山区信息技术教师间的交流、合作。网络学习共同体具有时空的高弹性优势, 山区信息技术教师从而可突破时间、空间等的限制, 进行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多样的学习。在交流对话、沟通协调、互助合作中实现专业上的共同发展。
(2) 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促进优秀资源建立、共享, 提升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共同体成员的交流、合作过程中能实时动态生成并逐步积累起适合当地教师需求的网上教育资源。共同体活动又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外化传播、集体分享、内化吸收[2]。
二、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目前山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效果满意程度不高, 教师希望参加形式多样的培训;个人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缺乏教育资源、教研信息闭塞, 缺乏专家引导……, 最有效的提高方式是专家指导引领和与同事的研讨交流相结合, 因此, 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方式受到了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欢迎。
根据以上山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应具备:
1. 共同体成员
共同体成员是指学习共同体各种参与者, 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类学习者和主持团队的领导者、特聘专家等助学者。学习者主要由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组成,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 对于学习资源获取的主观能动性强。另外各成员之间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彼此间互不认识, 有较强的孤立感, 所以学习者需要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助学者是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经营者”, 他们支持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包括学术性支持和人际支持。就学术性支持而言, 一方面助学者要为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活动提供资源、咨询、反馈和指导, 同时助学者要结合学习的需要, 积极参与并组织学员之间开展专题讨论, 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从而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就人际支持而言, 助学者与学习者开展深入的对话, 通过及时的交流沟通为学习者提供人际支持, 排除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一些负面情感[3]。
2. 网络技术环境
网络技术环境是指用来支持各种共同体学习活动的技术工具, 这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基本外在条件, 可以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达到知识建构、知识共享的目的。现阶段, 我国用于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网络平台主要有:博客、QQ群、培训机构的网站等。博客及一些个人网站自主性大, 但不方便开展即时交流, 较为适合小范围的相互较为熟悉的教师组建。腾讯QQ是目前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最多的网络平台, 具有交流即时、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免维护和零费用等特点, 但存储空间较为有限。培训机构的网站具有很强的技术支撑和很好的学习、研修环境及服务, 但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
3. 学习主题
由共同体组织者发起或受到广大成员共同关注的学习主题是共同体活动目标的焦点和引领物。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 助学者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学习主题, 通过活动能调动共同体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成员之间的交流, 分享彼此间的成功经验, 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主题可以是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教研研讨、学科资源建设等。
4. 可用资源
可用资源是指支持共同体成员合作的各种资源, 这些可用资源中不仅包括以多媒体、交互性和分布式为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还可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其中数字化教育资源中既有各类文本、视频形式出现的教学课件、课例等结果性的显性资源, 也有教师同伴就某个教育教学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教学智慧等隐性知识显性化, 动态生成的过程性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学科资源小组、核心骨干、专家等。
5. 共同体活动
共同体活动是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体验, 是由专家或助学者定期组织的相关专业的主题活动,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交互活动的时间特性, 网络环境中的交流通常可以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同步交流是实时的、活生生的交流, 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会议、聊天室等实现。异步交流允许交流双方不在同一时间参与交流, 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BBS等实现。另外, 按照双方人数的不同, 交流活动可以分为一对一的交流 (如电子邮件) 、一对多的交流 (如BBS、邮件列表) 、多对多的交流 (可以通过计算机会议系统、BBS、MOO等实现) [4]。按活动主题可以是资源建设、课题研究、教学沙龙、专家讲座、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
6. 保障措施
要保障和推进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的保障措施, 使共同体活动有章可循。包括保障经费投入、建设维护团队、制度保障。为了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 为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所进行的维护, 为了保障教师应用的积极性所采取的激励措施等, 这些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共同体中建设维护团队, 是解决教师日常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保障是制定出适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在各项管理中, 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 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 具有鉴定、导向、改进和调控的手段[5]。
三、构建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简单地拥有上述结构要素并不能保证共同体的顺利创建和持续开展, 要创建出一个能够形成稳定且持续发展的优秀网络学习共同体, 需要有一套相关的支持策略。经过对大量文献、案例分析及《构建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策略的研究》课题组的实践, 笔者总结了构建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 构建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制定明确的主旨和目标。目标是共同体建立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之一, 教师要组成学习共同体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在一起学习, 以后的共同体活动也要围绕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展开, 并最终达成该目标, 完成确立的任务。成立山区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时就应该确定目标是在于发展教师终身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还是资源建设等。如兴宁市实验学校与兴宁市部分学校建立的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是促进山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的学术团队。有了共同愿景不仅将共同体参与者紧紧结合起来, 还使共同体内的活动更有明确的目标。
2. 提供有力的网络学习工具和资源支持
建设体现教师共同体主旨和特征的机构, 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建设活动平台, 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支持。提供友好易懂的用户界面、相关的技术支持或明确指示、易用的各类社区管理工具 (如消息板、邮件管理器、活动日历表、反馈单、动态页面编辑器、链接管理器、小组间的动态链接等) 、易用实用的各类技术工具与相关资源等。为共同体教师提供概念地图软件和其他可视化软件, 这些软件便于他们用于计划项目、时间管理、设置和完成目标。由于腾讯QQ交流即时、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免维护和零费用, 但存储空间较为有限等特点, QQ群目前是教师交流的主要媒介, 所以兴宁市实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以QQ群为学习、交流工具, 成立“学习共同体”QQ群, 以115网盘为学习资源的存储工具, 并把网盘的帐号和密码在群内公开。这两个工具的结合使用, 使我们的交流更及时, 操作更灵活, 学习资源的存储空间也很大, 适合山区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群体性的学习研修活动。
3. 建立共同体中的群组
鼓励建立共同体中的群组, 明确群组建立目的和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类教研活动;鼓励学习社区的参与教师创建相应的兴趣教研小组以及公开方式;为共同体的教师们提供能使他们创建运作学习小组的必要条件, 并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尽可能地进行定期交流与成果展示[6]。如“学习共同体”群是由四间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 在群中以学校为单位分组, 在集体备课时, 先在小组内集体备课, 在群集中备课研讨时, 将每个小组的课例再进行集中研讨和点评, 最后再作出反思。通过先在小组内研讨再在群内研讨使我们的研修活动效率更高。
4. 建立学习共同体行为准则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 由于网络空间存在的虚拟性与不真实感, 在构建共同体之初, 应该制定相应的规范来约束共同体成员的行为, 使共同体能在真实、有序、尊重的环境下进行。如“学习共同体”群中, 在成立时就界定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每位成员以实名制加入共同体QQ群, 遵守共同体QQ群管理制度;助学者定期组织好学习共同体活动, 引领学员专业理论方向, 根据学员行为准则检查学员作业并作出评论, 提供学习资源, 负责邀请专家指导学员的专业理论学习。这些规范有利于共同体的创建和维持,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安全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体才能, 为公共知识空间的增长贡献智慧, 以增进个体知识成长。
5. 开展基于“问题”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教研活动
基于问题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是指区域内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愿景之下, 从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 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链条,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学习,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全体成员都有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验, 在交流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 改善了人们的心智模式, 凝聚了共识而组成“区域学习共同体”。[7]例如“学习共同体”群课例视频分析活动的实施流程:问卷调查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际问题, 制定针对性的研讨主题——找相关优秀课例视频, 发布QQ群——观看视频、学习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网上教研讨论——撰写反思总结。这样, 以解决山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活动主题, 将使我们的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6. 建立知识库和共享机制
网络学习共同体应公平地随时随地为成员提供学习机会, 而要做到这一点, 显然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权利、学习选择和学习机会。可见, 学习资源的充分开发, 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 山区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应在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 不断丰富教师共同体知识库及建立共享机制, 积累智慧库, 并以共同体智慧库为基础, 进一步开展教研活动。如“学习共同体”群中, 以115网盘为存储工具, 建立知识库, 知识库内有优秀课例视频、优秀教学设计、专家的专题讲座、研讨记录、学员的学习日志等。这些资源是由助学者提供和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7. 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不仅可以使优秀学员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而且可以使其他学员意识到差距和不足, 产生危机意识, 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进而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和研修氛围[8]。例如“学习共同体”群的奖励机制主要为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精神方面的奖励方法是日志推荐等, 物质奖励主要通过群组以稿费的形式进行。
激励机制也可以贯穿在共同体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评比活动, 不但可以有效地对教师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也可以从中发现教师的优点和不足, 及时给予引导和更正, 保证教师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可以获得现实中不能提供的高质量在线专业发展机会;可以与同行互相联系、开展合作、共享经验, 进行持续的交流与磋商。相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构建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将会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促进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研活动有助于弥补传统教研活动的不足, 及时把握最新学科教研动态, 提升山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山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成利丽.网络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DB].http://www.doc88.com/p-585429360983.html, 2012-08-8.
[2]胡小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9 (2) :87-91.
[3]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教育技术研究, 2000 (4) :24-26.
[5]马立, 顾志跃, 朱仲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
[6]张彦美.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7]马世新.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N].黑龙江教育教学报, 2009-4-20 (28) .
命运共同体 篇5
命运共同体
细菌界的细菌们,再度召开紧急会议。 这次的主题和过去一样,依旧是“如何更好地生存繁衍”。对于依附人类生存的他们,终极梦想是将地球据为己有。可惜,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能成功。特别是近两年,大家对于卫生情况更加注意了,针对性的杀菌药品也不断问世,这让细菌们生活得越来越艰难 “我认为,可以继续通过那些特殊场地来进行繁衍活动。”绿细菌常年活跃在各个运动场馆,最擅长一些与运动相关的传播方式。当年最有名的红眼病,就是他借由游泳池大肆传播的。可惜,时过境迁,游泳池的消毒已经非常到位了,绿细菌再没有当年之勇。 “其实,人类的很多动作,都可以成为媒介。比如说拍打、抚摸、依偎、拽胳膊等等,只要有身体接触的都可以。”蓝细菌坐直了身体,特别得意地补充说明。 这几年,他把绿细菌的活动方式发扬光大,还顺便改革创新了一番。 最初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他,觉得他这种小面积的感染范围,根本没办法解决细菌界的燃眉之急。随着时间推移,大伙儿才渐渐发现,蓝细菌简直是天使一样的存在啊!人类都是群居的生物,就算是陌生人之间,偶尔也会有身体触碰。只要借由你来我往的身体接触,细菌的繁殖一样可以迅速进行。 “你忘了说呼吸。”总喜欢保持沉默的黑细菌,冷冷地开口了。 他喜欢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繁衍,这让他有种无与伦比的得意感。 “人类已经发明了净化空气的装置,还有一些阻隔疾病的防护产品。”红细菌打断了他们的讨论,略带惆怅地说,“上次我们发动大规模占领活动时,就被人类的空气净化器给阻挡了。现在已经学聪明的人类,还研制出了好多可随身携带的口罩、防护衣之类的东西,来隔离我们大家。” 听到他语带哽咽的诉说,所有细菌都沉默了。 这些年人类的科技发展,让他们遭受到了一连串打击,现在面对未来都有些彷徨不安。 “不要这么唠叨!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现在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开创美好明天!”性格积极的黄细菌,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只要我们不再懒惰,认真地工作,统治地球的明天将不再遥远。” “说得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就能拥有缤纷的未来!”紫细菌站起来鼓掌,他总是带领着大家进行一次次的繁殖活动,算得上细菌界元老级人物。可惜,有人不买他的账。听到他拍手鼓掌,灰细菌冷笑着讥讽道:“是被人类打压的.未来吧?人类的生活已经不同往昔,你们还在这里敝帚自珍,实在是可笑至极!” “哼!听你这样的话,分明是没有把我放在眼里!”紫细菌不乐意了,拍拍桌子,腾一下站起来,打算和他单挑。 突然一桶滚烫的热水劈头盖脸浇下来,瞬间烫死了这些趾高气扬的家伙。 原来,今天正巧是放假前最后一天的大扫除,老师说了要让大家认认真真地把教室打扫干净。卡西奇特别打了桶热水来,调配着消毒液进行第一遍的基础清洁。擦拭完玻璃窗和栏杆,倒水时候正巧就冲毁了细菌开会的场地。 “嘎嘎猪,别拖拖拉拉的,快把拖把拿来,咱们用消毒水把地拖一下。”卡西奇朝着一旁慢吞吞的嘎嘎猪大吼。 得了命令,打着哈欠的嘎嘎猪,也参与到了大扫除中。 看着同学们热火朝天的打扫工作,老师满意极了,举起相机来拍摄了好几张相片。他准备把同学们认真扫除的镜头做成图片集,放到班级网站上,留作纪念。顺便再提供一些关于注意清洁卫生,预防有害细菌传播感染的生活知识,减少同学们患病的机会。 而那些因为消毒热水,永远“牺牲”了的细菌们,则成了细菌界的反面教材。所有细菌前辈们都口耳相传,要小心躲开那些爱干净的人,尽量避免因为人类扫除而丢掉自己性命。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6
华光助力 追求高效生产
为了实现报业印刷数字化、高效化、环保化,保证稳定、安全的印刷,CTP技术在报业正被广泛应用。此次,解放军报印刷厂引进了2台ECRM NEWSmax紫激光CTP直接制版机和世界顶级的G&J InterPlate 85P HDX冲版机,组成了全球生产速度领先的华光-ECRM报业CTP系统,受到了业界的高度重视。
据李康厂长透露,此次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凯华光”)的合作,受到乐凯华光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技术人员为解放军报印刷厂解决了一系列系统疑难问题,从而使系统顺利投入运行。
系统投入运行后,解放军报印刷厂的印刷实效显著提升,据解放军报印刷厂厂长助理王森介绍,“该系统的对开版出版速度可达130张/小时,而原来2小时的拼版时间也缩短为30分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印刷品质也有大幅提高,其1200dpi的分辨率相当于传统制版设备1800dpi的分辨率,网点还原效果好、高光暗调表现良好、版面干净。由于其所制版材耐印力为普通版材的1.5倍,达12万印以上,因此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可为印刷企业每年节省几十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解放军报印刷厂引进的华光-ECRM报业CTP系统是乐凯华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且,乐凯华光也将为解放军报印刷厂提供版材及设备的一体化服务。正如张戈所说,“这充分证明乐凯华光具备了向国内报业提供高端CTP技术的能力。”
强强联手 推动国内CTP技术发展
国产品牌乐凯华光与报业印刷领头羊解放军报印刷厂的强强联手,使国产CTP版材在报业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张建中认为,此举推动了CTP技术在报业的发展,提高了国产CTP版材在国内报业的使用率。
同时,陆长安也指出:“由于高档CTP技术被国外垄断,使国内CTP技术长期落后,而此次解放军报印刷厂引进的CTP系统,是从CTP制版机到解决方案的整体引进。解放军报印刷厂与民族品牌乐凯华光的成功合作,对今后国内CTP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仪式后,与会嘉宾观摩了解放军报印刷厂引进的华光-ECRM报业CTP系统的现场生产,其流畅的作业赢得了在场嘉宾的啧啧称叹。
解放军报印刷厂与乐凯华光的成功合作,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品牌、民族产业的不断壮大。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振兴的民族产业将引领民族品牌在世界大放异彩,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7
鉴于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作为培训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更有实效性,如何能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进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实践中也在不断思索,并对培训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了阐述。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是基于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硬件环境方面基本达标,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每人一机的硬件环境。但是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1. 在培训内容上侧重技术操作,忽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更多的是延续以往的培训内容,传授给教师如何进行技术操作以及新平台或新软件的功能。但是如今的教师信息素养良好,基本能掌握新软件的使用理念。有教师反映,技术操作方面不是障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实施。也就是说,教师的需求已经不单是技术方面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转向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层面的需求,因此也要求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要随之转变。
2. 在培训形式上多是短期、集中培训,忽视了实践、评价和反馈环节
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形式多是短期培训,将部分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培训,然而培训后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应用新技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以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都需要去了解与解决。
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短期和集中式的培训仅仅是培训的开始,培训活动的重点应该是教师的实践以及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教师所受的信息技术培训目标应该是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实施,而不是掌握技术的操作。因此,培训者在设计培训形式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施、评价和教师反馈的环节,并且应该成为培训形式中的重点环节。
3. 在培训支持上具有资源共享平台,但缺少有效的协同应用
近年来,由于在线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区域性的或者是校级的网络研修、在线学习共同体也有建立。培训者也早已发现,对于教师来说,提供新技术应用的案例和素材资源是让教师将新技术用起来的推动因素。但是目前这类资源共享平台随着集中技术培训的结束,其发挥的作用也几乎殆尽。然而,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为教师提供持续性的技术应用支撑,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平台上分享彼此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协同研究。但是让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持续的支撑作用,还有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障碍,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由此可见,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虽然有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笔者设想,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可以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中实践了这一模式。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1. 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
学习共同体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教育学概念,一般来讲,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在本研究中,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建立起来的共同学习团体,如果培训规模很小,培训者和被培训教师就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培训者即助学者。如果培训规模较大,被培训者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或者以学科为单位,或者按其他划分依据分成若干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有一位骨干教师作为助学者,培训者提供集中培训和过程性支持。无论是大型的或者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都应共同在学习和开展教学实践中进行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信息技术培训。本文所研究的是培训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构建
根据学习共同体概念和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本文构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流程图 (如图1所示) 。
(1) 培训组织者、学习共同体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培训的三大支撑主体。如图1所示,培训组织者为组织中的若干学习共同体提供集中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将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同时向网络资源平台提供学习资源供学习共同体使用。
(2) 学习共同体开展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的学习活动为培训核心。在一次培训中,各学习共同体遵照图1虚线部分进行各环节的学习,首先学习共同体按照培训组织者提供的学习任务,运用新学习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成员定期进行研讨,对研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组内协同互助解决,也可以向培训者咨询寻求解答;同时对实践活动展开评价,可以是自我评价,组内互评,也可以请培训者来监控评价过程;最后,学习共同体内成员对学习和实践进行自我反思并形成文字材料。在学习共同体延续培训活动期间,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平台获取资源,也可以将在实践中生成的资源提供到网络平台上开放共享,同时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也为教师的交流研讨提供空间。在完成反思环节后,学习共同体整理资料,将培训情况及需求反馈给培训的组织者。
(3)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载体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培训中起到资源共享、沟通交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将成为趋势。由于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很难集中时间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交流,那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基于技术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将为教师提供一个持续学习、随时学习、即时共享交流的新培训模式。
3.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特点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根据目前信息技术培训现状有针对性构建的。因此对解决目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 强调教学实践活动,纳入评价和反思环节。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培训形式上过于强调“教”的特点,以学习共同体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将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讨—评价—反思”作为培训活动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转变了培训者只注重“教”、教师只注重短期培训的“学”但是培训后用不起来的无效培训的现象。例如,在2011年西城区启动的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活动中,技术培训进行2周,4周的时间留给被培训教师进行实践活动,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形成不同学科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科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上一堂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最后集中进行自评和反思。被培训的教师也体会到了新技术学习后要马上用起来,并且要真正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还需要反复琢磨。
(2) 培训内容上将技术和课程整合在一起。针对目前培训过于看重技术操作的培训内容,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强调与被培训者的需求相结合。如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活动,培训者在设计之初必须要结合小学学科的内容确定两周的技术培训,不单纯就功能讲功能,要对教师有一个正确引导。因此培训者在设计技术培训内容时,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课堂教学用课件为引导,综合多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调动教师学习的兴趣。
(3) 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倡学习资源共享,沟通交流。培训者很早就意识到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但是很难利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不仅将共享平台作为学习资源的分享平台,同时还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如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在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建立协作组作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培训组织者将培训讲义、培训安排、培训要求和学习资料放在协作组供教师使用;同时要求教师将自己制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上传到协作组作为作业要求,无形中就形成了几十份教师可以共享的资源。另外,培训组织者会将一些问题放到协作组论坛上供教师实时交流。
(4) 将合作放在重要地位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人际关系合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培训者和被培训教师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学习共同体内的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依然以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为例,培训者与教师间以邮件、即时通讯工具或者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培训作业交流,甚至是教师在使用中有问题随时求助;而被培训教师之间通过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共同备课、研讨等实现合作。因此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每一名被培训教师都不是孤军奋斗,人际关系合作的多种形式为教师接受有效培训提供了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在目前大多数培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依据具体的培训设计和培训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应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进行培训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完善,比如评价的量规如何制定、反思的形式和角度如何把握等。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急速发展,笔者也预测到,基于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任友群, 胡航, 顾小青.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马池珠, 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杨丽波, 梁宏宝, 高晓红, 赵玲.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研究教师教育信息化[J].教育探索, 2006 (4) :123-124.
[4]朱浩东, 初娜娜.教育技术培训方法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2) .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构建方式,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 而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必须与行业和企业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然而, 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的开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认可度和服务功能水平不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校企合作存在着表面化、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校企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继承和发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校企共同体”建设的途径和机制, 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共生, “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模式逐渐形成。
“校企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校企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 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可实现校本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 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创造最大的边际效益。“校企共同体”突破了“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化”的层次和维度, 成为校企共荣发展的最高组织形式。
“校企共同体”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1) 共筑愿景。校企合作双方以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为合作契合点, 共同构建以提升企业生存活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标准化、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总体愿景。 (2) 合作育人。校企双方密切合作, 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 (3) 共享成果。校企双方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为原则共享合作成果, 包括人力资本提升、技术专利应用、生产流程优化、管理服务标准提高等多个方面。 (4) 共担风险。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过程中合理分担设备耗损、安全防卫、金融环境、成果转换等多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 (5) 共荣发展。校企双方通过构建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良性互动模式, 实现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发展品质, 进而开辟新的合作渠道。
“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 经历了从“教学车间”到“校企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宗旨, 进而从校企合作走向了校企共生。
(一) 教学车间模式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启动《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探索出以下三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教学车间建设模式。
引入式, 即将企业车间引入学院 组建方式是由学院提供场地、服务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如包装印刷教学车间就是由学院和美丰印务有限公司按照上述规则共同组建的。引入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通过竞标方式将技术包植入学院, 与学院遴选及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匹配, 从而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信念、信任和信心。
合作式, 即与企业共建教学车间 学院采取多元化共建形式, 与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共建了国际化手表装配教学车间, 培训高档手表装配师。学院与企业依据双方的利益和需求在共建协议中明确了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关键要素的分担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式的最大优势在于组织结构和机制的灵活性, 校企双方可以根据后续需求适时追加合作内容或调整合作形式, 从而极大地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租赁式, 即由学院负责教学车间的建设, 企业采用租赁形式与学院合作 通过校企双方协商, 实施新产品研发、实践教学、小型生产等合作项目, 产品原料和技术一般由企业提供, 如郁美净真空乳化教学车间等。租赁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提高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边际效益, 为企业节约建设成本, 降低学院的流动成本, 同时提高校企双方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 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与企业密切合作, 以产品的生产作为教学载体, 融“教学做”于一体。该课题研究为“校企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并于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 校企共同体
学院在继承和发展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探索“校企共同体”的建设方式, 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
建设思路 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 建立紧密耦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依托职教集团董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三级管理平台, 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引入合作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 拓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 形成具备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等多重功能, 校企共建、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共同体。
主要举措 建设“校企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包括:第一, 在校内拓展建设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 同步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基地, 完善“校中厂”建设模式。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 完全按照产品生产、技术研发、项目运营形式组织教学, 同步培养学生的全人理念、职业素质、技术技能。例如, 学院与天津嘉利源公司合作建设了日化生产教学车间, 学生实训所需的价值50万元的实训设备均由企业提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 个性化研发成果坚定了学生通过日用化学品应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信念。第二, 在校外拓展实训基地, 完善“厂中校”建设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完善, 可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 感受就业氛围, 建立对订单培养企业的归属感、价值感和文化认同感。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 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 实训的项目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缝”对接, 同时, 在实践过程中渗透职业课程和职业发展指导。例如, 学院与海鸥集团、长城汽车集团、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宝洁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等企业集团合作, 在企业中建立了学习岛, 与企业共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基地。
建设效果 通过“校企共同体”建设, 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育人模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为例,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通过与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天津津乐园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益倍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嘉丽源日化有限公司、天津如麦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 建成了鲜啤酒酿造、现代生物发酵、天然产物提取、GMP制剂、焙烤工艺等生产性实训教学车间5个, 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室8个, 配套准备室5个, 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及红外色谱等专业分析检测实训室12个, 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 设备总值超过2 000万元。在专业师资培养方面, 学院通过调入、从企业选聘、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内部培养等方式建设了“双师型”教师团队, 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全部实践技能课教学任务, 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目前, 已拥有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合理, 熟悉食品、生物专业现代科学技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由学术权威和技术领军人物担任学科技术带头人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达到100%。在育人模式方面, 根据食品、生物类企业的生产特点实施“旺入淡出”的顶岗实习方法, 在企业最需要人的时候派学生进入教学车间、企业顶岗实习, 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岗位技能学习, 待企业阶段性生产任务完成后, 学生返校继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技能学习后可考取两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共同体”将企业实习、学院教学双线融为一体,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又可以满足企业需求, 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发展。
构建“校企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校企共同体有序运行并充满活力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包括管理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保障机制可使校企共同体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而严格规范合作各方行为, 在微观上明晰各方责权利, 使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建设是“校企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关键。公办高职院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 可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 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 以增强办学活力。管理机制建设的根本是权责分明、协调统一。在职教集团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 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发展层面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均由学院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 具有典型的双主体性。因此, 要制定严格的例会议事制度, 兼顾学院与企业的资源和人力资本分配, 以学生培养为中心,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安排教学进程, 更新教学内容, 推广产品研发与合作生产方案, 拟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 拓展兼职教师库。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水平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调整方案, 处理教学资源、教师配置、教学质量、就业水平等管理中观问题;专业指导委员会应接受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筹领导, 负责包括教学组织实施在内的相关领域的微观运行, 并向校企合作理事会反馈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可以凝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和人力优势, 为“校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学院与企业可通过统一规则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包括企业员工在学院培养的总体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带薪实践、学院教师加入企业研究团队、企业为学院提供较高资质的兼职教师等等。
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一个动力系统, 要深化校企合作, 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所谓动力机制, 就是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避免以往校企合作中“学校热, 企业冷”的局面。“校企共同体”的建立, 首先要厘清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和关系, 即“校企共同体”是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企业不是参与一次性的慈善活动, 而是以经营进而取得一定收益为目标进行具体合作。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 必须充分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和相应的投资风险, 只有当企业确定与学校的合作及投资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益处, 在经济上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时, “校企共同体”才能生存, 校企合作才能有效开展。切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企业在合作中除了有其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之外, 还应该是受益的一方。因此, 出台专项政策、建立专项资金、争取财政补贴、签订互惠互利的协议及合同等非常重要。要在公正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双方的需求和利益, 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保证企业投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监督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持续进行,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机制是关键。要依托职教集团董事会, 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 成立“校企共同体”监督小组, 对合作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合作态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要制定合作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 对绩效不突出, 在合作中不履行或不及时履行规定职责的责任人要进行惩处。要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指标》, 由各专业进行“校企共同体”合作情况自评, 及时发现和纠正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 掌握合作发展动态, 并将其纳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形成实施——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提升学院与企业共生、共荣的能力, 促进和推动“校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基于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的“校企共同体”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通过“校企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於实.“校企共同体”与新型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2) :65.
[2]郑小飞, 许淑燕.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2) :40.
[3]李国桢.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6) :31.
[4]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18) :21.
[5]王冠华, 王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174.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9
浙江省是纺织大省, 纺织产值占全国的21.72%, 其中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55.91%。2010年嘉兴市服装及附件出口总额达2.22亿美元,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9.3%, 是嘉兴市第一大类出口商品[1];目前, 嘉兴市纺织服装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600多家, 从业人数20万余人, 形成了明显纺织产业集群, 例如桐乡濮院、洪合产业集群、嘉兴丝绸工业园、王江泾工业园和大桥工业园等, 形成纺织服装完成的产业链。面对如此巨大的产业需求背景, 培养大批能够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的高级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是职业院校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2]。
随着市场快速发展, 市场上流通的纺织品出现了小批量、多样化和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这也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 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与区域产业进行深度合作, 才能有效解决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和杜绝“学生就业质量低”的现象[3]。
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 企业的“生产”属性与学校的“教学”属性的根本差异往往导致校企合作的表面化和浅层次、没有充分做到资源的优势互补。因此, 拟建立从纺织服装人才培养角度、企业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开拓多方主体、多方受益的“嘉欣丝绸纺织服装产学研共同体”。该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两个主体:嘉欣丝绸集团、纺织与艺术设计分院;四个合作: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和合作培养;一个突破点:大力落实“现代学徒制”[4]人才培养制度;最后实现三个功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和丝绸文化传承。
为此, 本课题以本院的纺织与艺术设计分院为例, 基于建立的“嘉欣丝绸纺织服装学院”产学研共同体, 积极探索“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2 创建产学研共同体主体单位的基本情况
2.1 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浙江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嘉兴市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和嘉兴市示范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研发、设计人员100多人。设有专业的纺织品检测实验室, 是经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 (CNAS) 认可的国家实验室, 出具的检测报告得到国际互认 (拥有CNAS和ilac-MRA国际互认联合标识) 。该公司主要以面料功能化、印染绿色化、服装品牌化和装备信息化为研究导向, 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相结合, 不断开发绿色环保新技术、新工艺, 研制高附加值的高档丝绸新产品,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
多年来该公司一直重视产学研合作, 和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2011年被认定为浙江省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开展的项目中有一半以上为产学研合作项目, 其中全固色印花、丝蛋白生物新材料研究、高性能洗可穿丝绸面料和低糊料印花等技术都为国内首创, 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大学的知名专家的参与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迄今为止, 已申请专利33项, 其中发明专利7项, 已授权专利28项。
2.2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 是一所“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浙江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浙江省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此外还拥有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3 产学研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嘉兴丝绸集团下属子公司已成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见习基地与人才培育摇篮。在学年内, 公司接受定向培养班学生来厂参观、学习, 并提供见习岗位, 定期派遣公司技术与管理骨干赴院校授课、培训以及指导毕业论文撰写。同时集团公司承载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生产及研发性项目, 通过此契机实现优势互补。
3.1 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2010~2011年, 校企合作举办了两届丝绸订单班, 培养了60多名专业人才;2011年, 与嘉职院签订“厂中校”协议, 形成了一整套工作体系;2003年, 成立了纺织和服装两个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公司属下6位技术骨干成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多次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专业建设活动;2006年, 在兴昌印染、亚美织造和特欣纺织企业开展了教学车间的挂牌工作, 从而建成了具有特色的“产教车间”, 建设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团队;2008年以来, 先后有7位专业教师在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各企业进行专业知识的实习, 并进行了各类层次科研课题的合作, 协助专业完成了省2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或推广项目;2013年, 公司与我院签订了《人才合作培养协议》, 组建了40人的合作培养班;2014年园区承担嘉职院两位老师的访问工程师导师。
3.2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改革课程体系
纺织产业是传统产业, 印染行业面临环境因素的制约日益严重, 在利润空间与环境因素双重压力下,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嘉兴纺织产业改革的主旋律。2000年、2012年, 在充分调研企业的基础上,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所需, 针对丝绸园区及地方企业的特色, 分院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纺织方向开设4大核心课程:《机织技术》、《织物组织》、《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品检测技术》;染整方向同样开设4大核心课程:《前处理技术》、《染色技术》、《印花技术》和《后整理技术》;服装方向4大核心课程:《时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结构与样板设计》和《服装制作工艺》。结合企业的特点, 积极做好机织技术与织物组织的平衡问题、织物组织与面料检测的融合问题、染色技术与印花技术的课时分配问题、服装设计与服装版样、服装制作课程定位等等, 这些改革或调整都是基于了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事实证明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此外, 围绕着服装相关产品的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与美化为主题, 定制工业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为《包装设计》、《包装设计策划与定位》、《包装材料与加工工艺》和《包装视觉传达设计》。
至今, 上述课程中顶岗实习部分均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共计接收800多人次学生完成教学实践。并培养了公司内部20位“兼职教师”, 同时也提升了带队教师的技术应用技能。
3.3 联合承担科研项
截止目前, 纺织艺术分院已有多位优秀骨干老师带领团队参与公司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的实施, 合作课题领域涉及助剂研发领域、纺织品设计、纺织品各种性能检测、计算机测配色推广、服装设计和服装加工技术研发等。近年来, 公司共接收职业院校进企业锻炼教师10人次, 2014年开始接收嘉职院的老师入企业作为访问工程师。项目申报、编撰教材及专利方面, 由纺艺老师和企业组团申报浙江省教育厅项目2项, 与企业联合开发编撰3本教材, 共同申报专利1项。
4 产学研共同体构建的目标与运行绩效
4.1 建设目标
以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 经过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多方主体、多方合作”、兼顾“多方主体利益”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为纺织服装专业群的发展和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升级推波助澜。此举把园区学院建成人才联合培养、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的具有资产纽带的紧密型、共享型教学研发基地。
4.2 运行绩效
经过近3年的建设, 嘉欣丝绸纺织服装学院在人才联合培养数量、接受顶岗实习的次数、技能竞赛获奖、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合作应用技术项目个数、科研成果 (论文、专利) 与获奖次数、为企业及行业开展的员工培训总量、开展的技能鉴定数量以及接受成员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次数等方面, 都实现新的突破。
5 基于共同体平台下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内容
5.1 更新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种教育形式区别于另一种教育形式的本质特征。随着纺织、印染、服装和助剂等行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工艺越来越复杂。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从传统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 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劳动者, 因此要结合纺织及相关企业的实际, 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重新制定培养目标, 解决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和企业招人难的矛盾。
5.2 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纺织服装印染等行业, 首先是要定位“关键技能课程”。以染整专业为例, 关键技能课程是《染色打样技术》, 该课程是被企业高度认可的。依此为前提, 开展其他能力课程;《纺织品检测技术》是针对产品检测的, 也深受企业欢迎。因此, 开发应用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主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因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评价特定职业知识及其理解力和运用能力的证书, 必然成为学生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标志。
5.3 校企“双师带徒”策略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 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 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 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 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6 结语
嘉职院纺织服装专业群具有创建产学研共同体的雄厚基础, 该共同体的创建为纺织与艺术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和平台。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推进工学结合, 形成学校和企业两个施教主体。现代学徒制把招生和招工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计划、教学和实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质量地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劳动者。同时, 企业也能在招收学徒中降低劳动力成本, 获得一定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平平.全国毛纺行业节能环保暨染整技术应用研讨会提出:采取总量控制法调整产业结构[J].纺织服装周刊, 2011, (16) :34-34.
[2]祝成林.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定位与路径选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5 (1) :30-31.
[3]李荣.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4, (14) :27-29.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10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现在流行许多虚拟系统, 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真实的触感。虚拟现实是现在出现比较频繁的新兴词汇,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因为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特殊环境, 人们利用特殊设备在环境中感受真实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属于复合型技术, 虚拟系统的构建许多许多计算机相关技术综合应用, 例如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技术, 这些都是现在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寄生于计算机技术,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就需要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对虚拟现实技术有更好的了解可以对其很好的应用。
2 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从计算机诞生到现在为止还不到百年, 但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在改进和创新, 计算机的性能更新是非常迅速的, 传统的计算机性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现在的需求, 要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所以新型计算机研发产生了。现在技计算机技术发展主要有几个特点:超小型、智能化、超高速和并行处理。因为现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应的虚拟现实技术也会有更大的进步。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的构成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它可以把图形模拟真实化, 让人们的视觉有更直观的感受。计算机出现了智能化和高性能的类型, 这都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虚拟世界的构建是把一些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 实现可视化和实时交互这样的虚拟环境。真实与操作程度都比传统的计算机在使用上有质的飞跃。
3 虚拟现实系统的技术特点
3.1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建立虚拟环境:一是针对环境的可视化和渲染;二是对于要表示物体的状态模拟要能够精确呈现。
3.2 虚拟现实所呈现的只是一个虚拟系统, 这个系统类似于客观存在的环境, 给人们真实的感触, 是利用计算机的设备所共同组成的。
4 虚拟现实系统是设备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虚拟系统中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有以下三个:输出设备、输入设备和虚拟世界生成设备。虚拟系统的形成是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与设备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4.1 虚拟现实的输出设备。
人处于虚拟世界的环境之中想要得到更真实的感触就需要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更多的感受, 例如最基本的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痛感、视觉等, 这也对虚拟现实技术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在目前为止虚拟世界能够成熟模拟出来的也只有触觉、听觉等。
4.2 虚拟现实的生成设备。
计算机是构成虚拟现实系统的主要设备, 所以计算机被称为虚拟现实引擎, 虚拟世界的创建需要先构件世界的场景, 而且还要对用户的输出做出实时响应。
4.3 虚拟现实的输入设备。
虚拟现实的俄输入设备有两类:因为在虚拟系统中需要对位置进行判定, 所以需要三维定位跟踪设备, 并且在对位置进行判定后把位置信息实时传送到虚拟现实系统中;另一类就是基于自然的交互设备, 交互设备是为了让人可以对系统进行操作, 与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交流的辅助设备。
4.4 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
计算机是构成虚拟世界的主要设备, 而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式操作, 能够很好的感受到虚拟现实系统所模拟的真实感受。为了让用户的交互操作更加实时和感受更加真实不仅需要专业设备的支持, 更需要相关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虽然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还是不能满足虚拟现实系统的要求, 而在设备有缺憾的情况下更需要技术的支持。
4.4.1 环境建模技术。
虚拟世界的构成首先需要营造虚拟环境, 建模虚拟环境建立的基础, 建模后再对要模拟的物体进行实时绘制最后立体显示。建模师在建模后可以获得实际三维环境的三维数据, 虚拟现实系统根据这些数据建立相应的仿真的虚拟环境模型。虚拟现实系统想要具有可靠性就需要构建的研究对象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中的场景。虚拟环境的建模主要是针对人们在现实中的感受进行建立, 包括人们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基于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制约, 最常见的三维建模就是视觉和听觉建模。
4.4.2 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
虚拟世界的构成需要立体显示技术, 但是还有对真实感和实时感的需求, 这就需要应用到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真实感绘制的过程就是在计算机中重现现实世界的过程。真实感绘制主要是针对要模拟物体的物理特性进行绘制, 例如物体的大小形状、表面的纹理和光学性质等。
4.4.3 立体视觉显示技术。
在客观的世界中人们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视觉, 而视觉信息的获取是人类对外界感知和获取信息的主要传感通道, 所以,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视觉是人们接受环境信息的主要传感通道。
4.4.4 三维虚拟声音的实现技术。
听觉也是虚拟现实系统给人呈现的主要效果, 在虚拟系统中加入三维虚拟声音可以增大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 而且还能减弱对大脑视觉的依赖, 降低沉浸感对视觉信息的需求, 也能很好的减少视觉疲劳, 让用户能共同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信息。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虚拟现实的实现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 而虚拟现实的构建也需要计算机设备的相互配合。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极具有潜力的技术, 在未来的发展上会有更大的突破, 而且也会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上。虚拟现实的实现对于相关设备的要求很高, 而且还需要多项技术的混合应用, 想要发展这项技术需要攻克更多的难题。但是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而相应的虚拟现实技术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在比较创新的计算机技术, 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系统, 这种系统让人产生处于现实中的错觉。人们可以利用助感头盔或数据手套等专业设备来进入虚拟系统中, 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受到真实的感觉。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虚拟系统,输出设备,数据库检索
参考文献
树立共同愿景,建构发展共同体 篇11
【摘要】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幼儿园男教师队伍,让他们在幼儿教育领域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优化,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探索的课题之一。本系列文章试图以2011年成立至今的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的建设为例,就俱乐部式职后培养模式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方式和方法进行探讨,呈现俱乐部通过共同做事促进团队发展,以团队力量助推个人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本文将围绕为什么要建立“俱乐部”的共同愿景?建立什么样的共同愿景?以及如何以共同愿景为发展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引导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共同践行、共同成长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共同愿景俱乐部发展共同体职后培养
教师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中价值的认识,幼儿园缺少男教师的情况开始逐渐得到改善,男教师队伍在一些地区开始形成一定规模。那么如何在初步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让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有更宽广的发展平台与更加清晰的发展图景,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优化,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探索的课题之一。
本系列文章试图以2011年成立至今的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的建设为例,就俱乐部式职后培养模式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方式和方法进行探讨,呈现俱乐部通过共同做事促进团队发展,以团队力量助推个人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
本文将围绕着为什么要建立俱乐部的共同愿景?建立什么样的共同愿景?以及如何以共同愿景为发展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引导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共同践行,共同成长进行探讨。
一、 为什么要建立俱乐部的共同愿景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行为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那么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更强调俱乐部的共同愿景呢?
1. 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体。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男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也是男教师在幼儿园能否留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即由于性别认同所带来的职业认同的挑战。所以借助一定区域内男教师初步形成的规模,通过团队的力量增强自己的性别认同感,进而带动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是男教师在幼儿园能够留得住的非常重要的举措。
2. 激发男教师发展的使命感。幼儿园男教师开始在一些地区形成规模,这一发展势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是昙花一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进入幼儿教育领域的一批人。因此对目前的每一位男教师而言,每一个人的发展不仅肩负着自己的希望与未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群体在幼儿教育领域将来的发展和壮大。
3. 将全体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大家牵起手来一起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尤其受到教师团队合作的环境影响。对于目前还是会受到不少来自社会、家庭、性别认知等方面的压力的男教师而言,真正的共同愿景能够使全体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驱动全体男教师产生追求目标愿景的巨大勇气,并把这种勇气转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行为动力。
因此,在男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交流、表达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期待,汇聚男教师对自己、未来、幼儿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共同的发展愿望,并不断认同价值取向,明晰共同愿景的过程也是男教师团队发展的过程,对幼儿园男教师长远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
二、 明确男教师们的共同愿景——立得住、走得稳、树得起
“立得住、走得稳、树得起”是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全体成员在幼儿园经历的感受,并在俱乐部内通过多次讨论形成的,它表达着俱乐部全体男教师的期望。具体展开来说,就是希望通过这一共生发展平台,使幼儿园的男教师们在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中,能够在同伴中汲取正能量,在幼儿园站得住脚,受到幼儿、家长、同事、社会的认可;希望男教师在俱乐部中汲取团队的力量,站得稳如泰山,在相互尊重、鼓励倾听、积极回应的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运用群体智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幼儿园的中流砥柱,和幼儿园一起向前发展;同时,我们更期望男教师们在俱乐部中通过抱团共同做事,在共同做事中彰显并广泛地辐射男性思维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声音和力量,让男教师因为专业,因为团结,因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而树立起一支值得敬仰的旗帜。
三、 在共同愿景下并肩前行
围绕着“立得住、走得稳、树得起”的共同愿景,俱乐部产生了自己的公约、制度和模式。
(一) 约法三章,不做群体里的特殊人
幼儿园目前是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体,因此,男教师在幼儿园里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男教师的行为表现很多时候会被在放大镜下放大。在放大镜下一些本身属于男教师性别角色的表现就可能会被放大到性别优势,与之对应的是过度强调男教师在幼儿园的性别优势。相应的,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照料孩子的表现也可能被放大,出现一些男性不适合幼儿园工作的声音。这种因为特殊而被放大的表现,很多时候会掩盖幼儿园男教师作为教师的本质特性。因此俱乐部约法三章,作为幼儿园生态群体里的性别“熊猫”,不能因为被“熊猫”而自我催眠。男教师更要通过自我的约束,不做群体里的特殊人,而要做一个能守得初心,更好地彰显教师本质特性的人。为此我们提出了俱乐部的男教师公约,通过自我的画规矩,求方圆,让大家认可男教师是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人。
俱乐部的约法三章简单、直白,但贴合实际,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 不给工作添麻烦。作为一名幼儿园男教师,要在幼儿园立足就要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俱乐部的男教师共同探讨了在工作的过程中哪些会影响自己完成工作,哪些会有助于自己完成工作。比如避免那些会影响自己完成工作的事情,如办公的环境要避免越来越乱的恶性循环:忙碌→没空整理→工作效率低→更加忙乱;7天内连一次都用不上的东西,不必放在办公桌上;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避开上班高峰期,通常可以节省下一半以上的交通时间等。保持有助于自己完成工作的事情,如固定东西摆放的位置,抽屉与桌面预留20%以上的可摆放空间,把每天节省在交通上的时间用来看书、工作等。
2. 不给他人添麻烦。我们把不给别人添麻烦作为男教师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比如下雨天不给保育老师添麻烦,要在进教室时想到把湿淋淋的伞用塑料袋包好,避免给他人贴上“合不来”的标签。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与其一开始就认为对方难以相处,不如找个与双方都合得来的人当作中间人,相处与沟通,让人得到磨合。不用负面方式发泄情绪,不说他人坏话,想说别人坏话(例如抱怨同事或家长)时,离座走动一下,有助冷静。要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轻易去求别人。当别人帮了忙,更要心存感激,同时要切记别再给别人添麻烦。同时,男教师在以女教师为主的生态群体里,也容易犯轻易答应她人请求的问题,导致经常答应了上司或同事的要求,当别人提起时,才发现自己无法照办或是已经过了时限,会带给别人不负责任的印象。另外一方面也容易让自己疲于应付,失去自我。正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 ,理同他人也同自己。
3. 不给自己添麻烦。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容易把自己忘掉,会给自己添不少麻烦。男教师的约法三章里同样把不给自己添麻烦作为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比如,不把自己当作生意人,处处期待回报,这样就不会因为回报的多少而影响自己努力工作,善待别人,细心勤奋的态度,这是态度上不给自己添麻烦。不犯“拖延症”,不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这是在行动上不给自己添麻烦。不过于担心未来的事,让自己无法冷静思考,与其担心危机,不如预防危机,这是在发展上不给自己添麻烦。不给自己添麻烦,让自己保有一个好的心态,回到男教师的生活里,用好心态带出男教师的好状态。
(二) 自助他助互助,做群体中在进步的那一个
作为一名幼儿园男教师,要想在幼儿园站得稳,成为幼儿园的中流砥柱,需要靠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专业的幼教人。在这条路上,俱乐部的共识是,坚持不断地学习,做群体中在进步的那一个是根本。在相互尊重、鼓励倾听、积极回应的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运用群体智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和幼儿园一起向前发展的人。途径就是自主学习——自助;向他人学习——他助;同伴相互学习——互助。
1. 管住自己,学会学习。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也对人们的自我控制和深度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男教师而言亦是如此。因此男教师在幼儿园的发展首先要做到管住自己,比如要减少上网闲逛的时间,很多时候人们会对上网成瘾,不知不觉,自己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消失无踪。所以,我们建议严格规定自己上网闲逛的时间,不能放任自己看电视、玩手机,例如每天只刷微博10分钟,避免不小心又花太多时间上网。尽量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教育与健康上,坚持看完每一本买来的书,以笔记代替记忆。
2. 善借资源,向他人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他人那里获得幼儿教育的前沿知识,学习幼儿园其他群体的优秀经验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做团队的项目顾问,以讲座、问诊、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可以与区域内幼儿教育的领域研究小组紧密互动,比如与区幼儿体育领域组合作开展创意体育游戏比赛;可以定期与外区男教师团队联动,通过团队之间的联谊活动,扩大男教师学习优秀经验的机会;也可以借助陪带,以传代学。
3.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纵观各类教师团队的发展,相互学习是基础,取长补短是推动进步的条件。幼儿园男教师的进步更应该相互学习,在缺少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只有相互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只有团队成员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就是不要闭门造车,遇到问题可以先想想,这件事情谁做得好,有谁可以请教。当然,在主动请教别人之前,自己一定要用心思考过一遍,不能把请教变成把问题抛给别人、让别人帮忙思考。与此同时,要经常主动地和大家分享信息,当团队的人都能相互分享信息,团队就会有更多的共享信息。团队也可以经常借助平台,如项目团队的内部交流,特长教师的内部培训,读书分享,好书漂流,俱乐部的内部展示赛课、讲故事比赛、游戏设计等活动为大家搭架分享信息、相互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三) 敢于站到前台,做群体中传递蓬勃教育力量的那一个
就目前男教师在幼儿教育的状况出发,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发出的声音和力量都需要进一步增强。那么如何更好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需要敢于担当,敢于站到前台,站在舞台中央,而俱乐部内部则致力让敢于担当者站在舞台中央,让男教师做有担当的人。
1. 相信自己的成长。“自知自力,方能胜己,欣赏自己,方能夺桂冠。”男教师要懂得自己,了解自己,更要欣赏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激情就会迸发。比如很多男教师很在意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又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够拿得出手,因而不大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这样大家就很难知道男教师的思想和抱负。而落落大方,敢于站到最前台,本身的精神和气质就可以成全自己的魅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当对自己的思想和抱负有了自信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力量,这种力量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得更好,工作的热情就会高涨,就会有男教师的“精气神”,就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教育力量。
2. 争取公开表达的历练。机会来临全力争取。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做法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也是成长非常重要的事,男教师要传递自己的教育力量,不仅要珍惜表达的机会,还要积极争取表达的机会。不要怕自己的思考不成熟,表达出来可能遭人笑话;不要认为自己人轻言微,思想表达他人不认可。在公开表达的过程中,临场紧张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反应,不要责怪自己的紧张,我们缺乏的不是胆量,我们缺乏的是上场次数的积累,积累的次数多,就习惯了,把握每次表现机会,替自己积累经验。在把握每次机会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创意从参考与模仿开始,也许之前没有人和自己的创意100%相同,但可借鉴的数量之多,超乎想象,善于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巧妙地纳入自己的风格就是成长。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 篇12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中心, 担负着高职学生考证考级资料的保存和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的功能。随着工学结合和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发展, 新的服务质量要求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 背景
目前, 国内外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 如何扫除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信息盲区, 对考证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温树凡 (2002) 对我国考证信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图书馆对考证信息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些途径[1]。覃珍 (2011) 就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现状, 对高职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收集、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9]。彭妍娥 (2009) 针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 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内容:考证信息服务, 提出了考证信息的收集范围、收集措施, 考证信息的管理以及怎样开发利用考证信息[5]。程晓丽 (2009) 就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怎样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工作, 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施寿林 (2011) 结合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和影响数字资源建设的因素[11], 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方法和策略。安洪杰 (2012) 提出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知识信息的及时获取提出挑战[7], 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当前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研究存在局限性, 还没有提出一个高职图书馆如何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机制。所以, 关于如何运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如何应对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种类繁多, 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如何构建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多角度、立体化的图书信息服务等方面, 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高职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现状
当前高职图书馆在考证考级方面, 每年的工作主要是为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需要的考证考级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 “考证考级”信息服务方式还处于浅层的读者服务形式, 对于纸质资源, 仍是简单的文献“借还”, 对于“考证考级”的数字资源, 主要是网络服务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仍充当着“看门人”的角色, 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的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但这样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企共同体
目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企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其核心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和企 (事) 业单位合作共赢为基础, 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4]。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这就给原先的各个高职院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各部门都作了大量改革工作, 高职的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行动, 校企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 相互配合方能显出成效。在校企共同体机制下, 企业人员在学校的时间多了, 企业与学校共享的资源多了, 学校面对实际情况的机会也多了。虽然高职图书馆在校企共同体中的角色仍是服务提供者, 但是当企业学员加入后, 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了, 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特征也愈发明显, 同时改变了图书信息服务对象的许多特征。以下为了区别原来的服务对象———需考证考级的师生, 本文将统称考证考级学员。如何提供考证考级学员最需要的服务, 是关键任务。图书信息中心必须跟上校企共同体改革的步伐, 才能将自身服务水平推上新的水平, 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上走在前列。文献[3]中提到的“友嘉模式”以及“达利现象”、“普达海校中厂”等成功案例, 足以说明要实现校企共同体的重要性, 同时也启发图书馆与校企共同体充分融合, 改变封闭的格局[10], 将以前单一的资料借阅行为发展成多方合作, 共享共赢、相互协同实现考证考级信息立体化服务链的新模式。
4 职业技能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
以“校企共同体”建设为新契机, 开展“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的过程, 将我校图书信息中心与市公共图书馆、杭州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结成“共同体”, 符合其“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所有特征, 是“校企共同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针对“考证考级”, 高职馆提供立体化信息服务, 是指改变单一被动的资料采集、借阅模式, 打破目前的条框, 开放图书馆, 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吸引企 (事) 业、行业协会及与考证考级相关的社会多方力量进入校园进行合作, 共同开发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种类和内容, 变被动为主动推送最新的实用考证考级信息服务。如图1所示:
只有与企业联手共建, 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内涵才能得以充实。这里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服务:
1)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服务。
2)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所需的场地资源服务。
3)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4)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5)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一旦高职图书馆的考证考级建设能凸显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为“考证考级”提供上述五方面的服务, 将极大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对“考证考级”人员形成从自学、复习、培训、鉴定、获取相应技能的完整信息服务链, 也就创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特色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为师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在图2中, 从本体的视角作需求分析[6], 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收集体系, 负责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及时收集、发布, 企业将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信息源;构建一个辅助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践操作考试的视频分享的学习环境, 可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框架。
此框架体现了立体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其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 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 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 提高了考证考级学员对职业技能知识吸收和创新的效率;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拓展考证考级学员职业技能视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为考证考级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服务, 注重图书馆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职能提升。实现对教育培训资源的组合利用, 以发挥高职馆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信息服务保障作用。通过图书馆对考证考级立体化的服务接口, 获得较全面的动态信息, 用立体化的服务将相关实体对象联系成信息链上信息的提供者、加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 最终让使用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学员受益。
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 需要采用以下实施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 计划采用以下实施途径:
1) 建立校企联合资料库,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
(1) 在校企共同体环境下, 考证考级学员的需求更广了, 考证的内容更切合实际了。校企共同体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师生扩充了社会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注重上岗培训和上岗资格证书的获得。企业注重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 所以企业考核的项目更细, 但更契合岗位要求。与企业合办的考证往往更有价值, 对获得工作和更高的薪水的帮助更大。目前企业读者的考证考级需求是:特种岗位的专门上岗证书。如电梯维修证书等。这些内容对高职馆来说本来就是藏书的空白, 所以在为考证考级准备资料的同时, 就是图书资料种类的提升。企业需求的考证考级服务是实用, 而学校有时面对社会上比较花哨的证书无法分辨, 但企业如没有需求, 这些证书的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 这样的考证资料也就没有必要大量购买。所以, 引入企业考证考级的需求, 也是对考证考级资源和资源投入的优化。通过图书馆的专业咨询, 可以直接向资料的作者询问, 获得较权威的解答。以往学生准备考证考级, 都会来图书馆找参考书, 作练习题。但目前对高职学生来说如想考职业技能考试, 如电工证、网页设计师证等上岗证书, 这些证书是新推出的, 参考书种类相对有限, 无法满足考证考级学员的需要。而大量实际考证资料只存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中。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图书信息服务是多角度、立体化的, 不仅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 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 还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中, 这些信息面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容。不光是有形的图书信息, 还有无形的师资, 职业鉴定的师资可以从企业中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员工那里获得。
(2) 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内容经常会有更新, 种类也或有增减, 跨专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所以亟需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体系;原有的图书信息库从内容和数量上都不能赶上市场用人的需求了。但校企合作为此带来了转机:目前, 在配合校企共同体建立一套能够涵盖各类电梯型号和品牌, 覆盖初级到技师技能等级的电梯行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的过程中, 特种设备资料包括操作说明、维修手册, 上岗考试内部资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电梯设备维护需要考出上岗证, 在学校购入相当的资料外, 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料组建考证资料库, 形成了“校企”通力合作办资料库的局面。同样, 还有其他专业, 如护理专业就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和养老机构参与技能鉴定。
2) 向企业培训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场地服务。
(1) 建立“考证考级”人员使用的职业技能学习专区。考证考级需要较多的培训场地, 比如授课场地。尤其受训人群不多, 但品种繁多的情况, 图书馆可以为“考证考级”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讲座, 演示的场地, 以及学习交流及自学复习场地等, 在实施过程中, 图书馆可以发挥场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封闭式场地资源开办讲座、辅导等活动。专用的讨论室, 无论从场地舒适度、投影设备还是隔音效果方面考虑, 供授课或是课后自修、辅导使用, 效果会更好。图书馆计划将原有利用率较低的沙龙厅、讨论室和部分自习室向考证考级学员的小群体开放, 为企业的上岗证培训创造有利的环境。
(2) 高职图书馆的优势在于管理和场地:高职馆从高等学校的文献管理层面对考证考级进行分类管理, 比较系统和全面, 更加规范, 便于读者查询和使用。文献存储也更为安全。而通常在企业中至多只有图书资料室, 大多数中小企业就连资料室都没有, 所以, 校企共同体正好帮助企业填补了企业方的这一空白。
3) 利用网络平台, 吸引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1) 高职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资源为校企共同体提供考证考级培训信息的宣传、咨询平台:通过校园网络, 将关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信息资料、最新的职业技能鉴定动态信息加以发布;通过互联网连接异地的企业参与提供校园网上的“考证考级”种类、科目、时间、内容在线咨询服务;通过进行多形式的信息宣传活动, 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信息速递》宣传资料, 举办宣传栏、宣传简报等活动, 介绍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动态, 建立考证信息数据库, 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相关信息。最近的移动图书馆还可以将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报考的相关学习教材、参考复习书和辅导材料等信息资料通过手机APP推送到学员手机上, 提高了学员获得考证考级的信息灵活度。
(2) 以往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找资料, 只能得到图书馆馆员的咨询, 建立校企共同体后, 则能够定期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馆, 提供学员更专业更时新的咨询。
4) 联合各界共同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因为高职图书馆可以教育研究单位的身份经常与政府劳动政策制定部门、人力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沟通, 所以能及时为考证考级学员提供:国家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颁发的有关各类证书报考的工作文件、报考条件和要求、规章制度;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等资料, 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最新鉴定标准。
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体系是动态的。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需求, 鉴定标准大多来自行业的专业指导, 原先考证考级的考试大纲编写大多出自企业调研, 行业标准。所以与企业合作, 特别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企业标准往往就是该考证考级的重要出题和评分的依据。
5) 充分利用企业人才, 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这里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安排;培训周期及场地、仪器设备的安排;教材的选择, 参考资料的配备、电子资源 (专题数据库) 的配备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分配等图书信息中心有关业务, 还有场地及设备相关维护辅助人员的配备。有合格的培训师资是有效培训的保障, 企业的资深员工来学校开展培训授课很受欢迎, 但课堂的氛围相当来说, 内容要求更系统、理论化, 时间安排更严格。而企业人员适合更为宽松的时空环境, 图书馆是很好的选择。目前, 社会上职业技能鉴定的各类考试中, 考证考级学员考前进行短期填鸭式复习, 效果不佳。在立体化的考证考级信息服务中可以尝试:考生学员不出校园, 就可以提前一段时间, 去图书馆充分查找学习书籍资料及试题进行考前复习准备, 甚至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辅导老师信息, 这样利于提高后期集中复习的效果。在这一模式中, 高职图书馆担负起主动联系各环节的任务, 成为信息服务链各环节中的纽带。
此外, 为了保障考证考级需求和信息来源的质量, 还有做到以下几点:
(1) 经常运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对图书资源需求情况, 以保障需求的实效性。调查对象包括:教师、考生、鉴定中心、职业院校鉴定站、出版社数据库供应商。
(2) 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调查、收集各类“考证考级”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获得稳定的信息源。
(3) 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完整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收集、加工、分类和利用。对职业技能鉴定图书资源进行比较, 整合“考证考级”特藏资源, 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资源特色数据库。
(4) 充分利用所开设的文献信息培训讲座, 有意识地把获取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纳入教学环节, 引领大考证考级学员树立主动捕获信息的意识, 形成信息链的良性循环。
5 结束语
高职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献资料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教育教学基地。高职图书馆对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支持不只停留在图书资料和场地上, 还应该在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信息、鉴定标准以及教育培训上。在新型校企合作的环境下,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图书信息资源的潜力, 提供具有高职特色立体化的图书信息及教育培训服务, 为学员提供对口的信息, 为企业培养对口的人才, 为校企共同体更好的发展添砖加瓦。校企在现代图书信息资料上的共享, 人才培养上的共融, 对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高职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献资料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教育教学基地。以学校提出的“校企共同体”建设为新契机, 图书馆可以从图书资料、场地、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信息、鉴定标准以及教育培训方面提升服务, 充分挖掘潜力, 提供具有高职特色的立体化考证考级信息服务。此举对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有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质性措施。
【纳米技术共同体论文】推荐阅读:
纳米技术产业论文12-06
生物纳米技术论文10-15
纳米技术设计论文11-15
纳米技术研究论文09-05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的应用(论文)已排版05-14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05-27
纳米技术07-28
纳米技术01-02
纳米技术等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