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

2024-07-14

个人空间(共12篇)

个人空间 篇1

0 引言

人和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环境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关心的问题,如今也是建筑学家和规划师、风景园林学家在考虑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看,人所生存的环境可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是社会安环境。社会环境指是人际关系,单位、组织关系以及某个民族、社会的传统的特定文化氛围。其二是自然环境,是指人的生存的具体物质空间,大一点的是指河流、山脉、平原、丘陵等;小一点是指人生活工作的场所。我们的环境心理感受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复杂的更小组成单位的环境因子组成,如,(1)视觉因子:光线的强弱明暗、色彩的鲜艳暗淡、物体排列的整齐紊乱,环境的洁净肮脏等;(2)听觉因子:声响、音调、节奏、旋律、乐声、噪音等;(3)嗅觉因子:香味、臭味、刺激性大的刺激性小的等;(4)肤觉因子:寒冷、炎热、潮湿、干燥、等;(5)其它因子;如地理条件的变化,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等等。人的心理现象,实质就是脑与环境相作用的产物。任何一个微小的心理活动的变化,都只是脑对环境中某种刺激的一种反映。如不同的光照、不同的色彩会明显引起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其心理状态明显存在差异。如长期生活在繁华大城市中的人与长期生活在闭塞小山村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差异导致在情绪、行为动作上的的强烈反差。

1 拥挤

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拥挤,是指由于受到束缚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或情感,是不愉快的、压抑的、消极的。西方学者认为拥挤会引起疾病,也影响个人或整个社会生活,认为一个拥挤城市往往使人联想到不健康外观以及暴戾行为。拥挤是指那种不适的心理状态,它与一种比实用的空间更多的要求相联系,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联系。有时虽然你有充足的空间量,但当你需要独处时,即使具有另外的一二人出现,你仍然会感到拥挤,这是心理拥挤感。大城市中不仅有着拥挤的人群,也有着拥挤的建筑。美国风景建筑师西蒙德(J·Simonds)指出“我们当代的计划似乎是尽量把建筑物在城市堆积起来的游戏。许多我们引以为荣的城区,常常仅是建筑物最高、最大与最稠密的地方。在这些建筑堆里,什么被遗忘了呢?是窒息的人。”

2 密度

密度是另一种概念,过分高密度的环境下,人可能感到拥挤,但在节假日里,许多人爱热闹,即使街道与文娱场所人群密度很高,仍然趋之若鹜,不觉得十分拥挤。而由于在狭小的空间内活动着过多过密的人群,比如有急事穿过闹市区,会使人产生焦急情绪,急于越过人群而增加拥挤感,如某人要想取一条捷径,保持预定的速度和避免碰撞,往往是不可能的。弗里德曼认为在特定的情境中,其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刺激,无论我们对靠近我们的其他人有什么反应、喜欢或厌恶,增长着的密度总会加剧这种反应。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Milgram)认为当人们被近承受过度的刺激时,便体验到了感觉超负荷,这就干扰了人的正常工作能力。他还认为造成社会上人群相互关系紧张有各种城市环境因素,如过大的人口密度、噪声、交通等,破坏“个人空间”及人在感情上的基本要求,引起城市居民的心理负担。

3 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在社会环境中包括了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而当考虑自己的空间时也得要考虑他人的空间。人际关系的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对自己周围空间的使用。索默(R·Sommer)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不可思义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它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即所谓“个人空间气泡”,它控制着人体之间的距离。个人空间气泡又可称为身体缓冲区,它是随着身体而移动的。索默用一个城市公园内一个人单独坐在休息椅一端为例,如果另一陌生人来到椅子前坐下,不坐在另一端而坐在当中,这时原来那人会改变坐姿而偏向另一边,表现出不自在,使后来者轻轻走开或者自己走开,这取决于他自己的个人空间要求,即个人休息时的独处领域要求。个人空间体现了微观空间中心环境———行为关系,它是可移动的有领域性的空间。个人空间是社会的,因为其存在仅仅是当另外有人有意或无意地闯入时,才能被观察到,因此它是看不见的个人空间领域。个人空间随着年龄、性别、人种、民族、文化习俗和彼此的姿态等而变化。

4 私密性

个人或人群有控制自身与他人接近,并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即要求其所处环境是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而按自己的想法支配环境和在独处的情况下表达感情,进行自我评价的自由。私密性有孤独、亲密、保留等状态。罗伯特·索默在《私密性的社会生态学》中谈到图书馆读者的私密性要求时认为:“对许多图书馆读者而言,私密性的感觉是不可缺少的———随心所欲能看能写,不致打扰别人,也不致为人所打扰。很少有地方象图书馆阅览室一般有具体的方案保证私密性的存在。在许许多多公共机构中,图书馆是少数几个不允许人们相互交谈的机构之一。”从其对阅览室的调查可以看出,最初十个到达者当中,经常有五分之四的学生是一个人进来,他们均选择空桌子角端的椅子,这是一种维持个人心理安静的私密性要求的反应。公园里的桌椅设置也反应出对私密性的考虑。个人游园时往往喜欢独处,与陌生人同坐在一条椅子上;夫妇、恋人游园休息时,希望座椅能离开公园路径,并在有所隐蔽的场地。“家”是住户自己的生活空间,可以放松自己,可以无拘无束地穿着,可以有比较随便的行为举止,因此,容纳“家”的住宅是私密性场所,是内向性的建筑,尤其是卧室。

以上通过拥挤、密度、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私密性四个方面简要的说明了人对环境特点的感情和姿态反应,对各种环境场所的接近或回避,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等。表明了人是从环境的刺激中得到各种信息,环境的认识是由感觉器官与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

摘要:通过拥挤、密度、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私密性四个方面简要地说明了人对环境特点的感情和姿态反应,对各种环境场所的接近或回避,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等。

关键词:环境,拥挤,密度,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私密性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在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个人空间 篇2

个人空间理论胡一帆 20113973

环境心理学

个人空间理论

胡一帆 20113973 摘要: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个人空间的理论,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距离。本文根据这些不同的距离理论,分析了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合理距离以及人群保持这些距离的原因。引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安全空间,即人们平时不愿意他人进入的距离范围,这种距离我们称为个人空间,或者叫做场。对于不同关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只有当不合适的人进入了这个距离的时候,当事人就会自然的察觉并且感觉不舒适。人类学家霍尔就曾经研究过这个方面,并且提出了大致的距离数值,现在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数值来控制自己的位置,来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正文:

你是否经常在人多的地方感觉到不舒适?你是否在电梯中会不自然的望向楼层数字?你是否在公共场合不希望有陌生人和你坐在一张桌子旁?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并不是你不善于人际交往,主动的排斥他人,而是因为他人进入了你的空间,进入了你的“警戒线”。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交往时分成四种不同的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一、所谓的亲密距离就是一个人与其最亲近的人之间所处的距离,在0~45cm之间。当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可能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在挤公交车时,陌生的人往往会尽可能地远离,以避免身体的接触,但是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这些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则一般没有这种排斥。同时,如果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处于亲密距离中,则会渐渐地产生这种排斥性,从而变得陌生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一项对比试验表明,那些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也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出47%。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为敏感的距离,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把握这个距离。

二、个人距离的范围是45cm~1m之间。这是人们可以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所以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一般在这个距离内问候和交谈。这个距离就是我们平时所最易敏感的距离,人们往往对于侵入这个距离的陌生人感到不舒适。每当人们在乘坐电梯的时候,电梯的大小就小于了人的个人距离,所以当电梯内有陌生人进入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不舒适,而且会不自觉的望向楼层数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于陌生人,人们往往有一种防备心理,这并不是处于人们有意识的行为,而是生物的天性导致的。由于对于陌生人的不熟悉,人们就希望尽快的脱离这种状态,从而在乘坐电梯时觉得焦躁,会不自觉的望向楼层数,期望电梯快些到达。

三、社交距离一般在1~3.5米之间。其中1~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比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会要求其他客户必须站在“一米线”之外。2~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在商务会谈中会谈双方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因为处于这个距离的时候彼此之间不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而且也不会因为距离太远或太近而影响眼神的

交流。同理,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也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个景别的视觉效果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

四、公众距离往往是公众集会时采用的距离。一般在3.5米到7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所以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会走下讲台朗读课文,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当不同的人处于这个距离内时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多少呢?这首先要看你与谁交往。美国学者霍尔研究发现,46~61cm属于私人空间,女友可以安然地呆在男友的私人空间内。若其他女人处在这一空间内,她就会显得不高兴,甚至会大发雷霆。同样,男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女友的私人空间内。若其他男人进入这空间时间稍长,他肯定会吃醋。私人空间可以延长到76~122cm,若讨论个人问题是恰当不过的了。你若是与情人约会,可千万不能超过46cm,否则对方觉得你疏远了他(她),对他或她没有热情,可能引起情人间的误解。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213cm。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不真心实意想办事。领导人的办公桌较为宽大,就告诉了你这一空间信息。

若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366cm。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366cm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

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若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cm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若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因为,前者生活在非常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则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

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由于禽流感的威胁,人们格外注意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些日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增加了,但人际交往的距离却被迫拉大了,孩子只能以这种方式和妈妈见面。“密切接触”几乎成了“危险”的同义词。随着禽流感发病人数的下降,我们相信正常的生活离我们已不再遥远。那么在正常的生活中又该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呢?

天花板与个人空间 篇3

心理学家对比过一个43岁妇女和一群普通人的个人空间需求。这个妇女由于脑部病变而使杏仁核失去了功能。因此,当其他人与她的距离小于34厘米的时候,她才会感到不舒服。而对普通人来说,一旦个人空间小于60厘米就会感到不舒服了。由此可见,这个妇女的心理距离有异常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比较小。

大脑的这种天生功能决定了正常人的个人空间需要。它和亲密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对矛盾——因为,我们认为靠得近一点,就表示大家更亲近一点。

天花板过低使人相互驱离

每个人都有个人空间的需要,在室外,我们会比在室内靠得更近一些。在人类的生存能力不够强大的远古时代,人们在野外保持着更近的距离,以警惕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这个倾向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

科学家采用“停止距离”实验法,测量了人们在室内和室外不同的空间需求。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在垂直的方向上,室内空间是受到天花板的限制的,而室外空间在垂直方向上是开放的。抬头看,天空深不见底,天花板则遮住了我们视线的延伸。简单地说,停止距离法就是让两个人或多个人从一个距离慢慢靠近,在靠近的过程中让他们评价舒适程度,当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时,所测出的距离就是个人空间的心理距离。实验结果发现,在室外的时候,人们的心理距离比较短,在室内的时候,人的心理距离则会变长。

心理学家还比较了在室内时的两种不同情况,一个是较高的天花板,一个是较低的天花板。结果发现天花板越高,人们之间平行的空间要求就越小。这样,人们之间贴得近一点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反过来,如果天花板低的话,个人的空间需求就会变大,这会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在天花板比较低的屋子里参加聚会,我们会感觉有一点窒息,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推开的压力。在天花板高的厅堂,我们就没有这种压迫感了。当然,建筑商也会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现在的房子一般不会让人有非常明显的压抑感。而且,虽然从客观上说,低于2.4米的天花板大约就会让人产生“低”的感觉,但天花板的高低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这跟一个人的身高和室内设计风格都有关,是比较主观的。

利用错觉使天花板“增高”

幸好即使天花板真的让人感觉太低,心理学的视错觉研究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虽然天花板高度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真正去升高它,但是我们可以给它“心理增高”。

(1)利用错觉。尽量采用竖条状的窗帘或者给墙涂漆时涂上竖条状的图案。竖状的条纹会增加人从下往上或者从上往下看时的认知负担。这样人的眼睛会比较累(虽然这种累太细微,人自己意识不到),所以就会错误地感觉垂直方向的距离比较长。

这种方法是基于人的水平垂直错觉。水平垂直错觉属于方向错觉的一种,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58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两条垂直相交的直线长度相同,但是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的现象。

心理学的眼动理论认为这是因为眼球垂直运动比横向运动更为费力,因此,同等长度的垂直线段看起来比水平线段更长些。

(2)利用颜色的心理感觉。墙和天花板最好涂上相同的明亮颜色。海天一色的景色让人感到辽阔,用在室内也是一样的。墙和天花板一致的浅色调,会让人的眼睛更少注意到墙和天花板的接驳处,构建出一种“海天一色”的感觉。

色彩心理学中有一种同色系配色原则。在空间中运用浅色调的同色系配色,会使空间有“变大”的感觉。如果在空间中运用深色调的同色系配色,则会使空间有凝聚的感觉。

因此,用明亮的浅色系来配天花板和墙,就会使空间在感觉上更宽敞,这也是在尽量模拟我们前面提到的室外空间。在室外,人类自然地靠得更近而不会觉得不舒服。

(3)利用光线。壁灯最好安得比正常要高一些,更接近天花板一些。因为这样可以让光线更接近天花板,然后再反射下来,会使天花板显得更高。天花板的涂料应尽可能选用高光泽度的,以提高其反光能力。

另外,如果你的天花板不是太高,就不要装吊式顶灯,例如枝形吊灯。从天花板上往下突出的东西会让天花板看起来更低。比较扁平的或者内嵌式的灯则会好一些。

(4)利用对比。最好是放置重心较低的家具。低重心家具让人与家具对比时通常比家具高,在人的上身部分创造出更多空间,同时让墙和窗都显得更高,从而消灭空间闭合的感觉。例如,在地板上放置一两个颜色鲜亮的软坐垫,可以点缀一下地板,同时创造出一种放松亲密的氛围。

生理上,如果一个身高八尺的人被迫困在一个柜子里,身体无法舒展开来,肯定是很不舒服的。心理上,如果陷入一个压迫感十足的房间里,同样会压抑我们的心情。想办法“升高”天花板,就可以缓解压抑感,让心情更加愉快。

不要从心理上矮化天花板

还有一些做法会从心理上矮化天花板,这些做法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人可能会给天花板和墙涂上不同颜色,但是要记住不能涂对比色。比如,如果墙是紫色,就不要给天花板涂上黄色,同样,红与绿,蓝与橙也是互为对比色。对比色的搭配会使人感觉空间狭窄。

天花板除了灯之外,不应有其他吊下来的装饰了,例如垂下来的水晶吊坠,即使这些修饰不足以碰到人的头。还要避免大型家具,例如巨大的沙发(如果它的重心低,则可以另行考虑)。这些高大的家具都将使空间局促,令人不安。

需不需要给自己的天花板增高是根据你的房子来定的。如果你有宽敞的住宅,那么这些心理技巧倒是不一定要付诸实际操作了。如果你感到空间带来了压抑的感觉,如果你想缩短屋檐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那么这些心理建议则非常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张小萌

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教学方式研究 篇4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有着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教师个人空间平台的搭建及在教学中将个人空间教学和课堂教学结合,成为数字化时代教师们的重要任务。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学习方式在传承了互联网带来的优点以外,还具备自己独有的优势与鲜明的特点。

(1)学习系统性。教师可以以时间为单位,将书本内容按章节、按授课先后顺序,对教学资源进行编辑与整理后,将教学内容、教学视频、练习素材等资源系统地、完整地上传至本人的个人空间。学生再通过教师个人空间资源的访问与学习,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2)学习针对性。教师个人空间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源共享的实现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于通过空间实现快捷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和个人空间的学生练习环节中,当学生反馈出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够时,可以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网络或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强化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弱点得到加强。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学习的针对性。

(3)学习时效性。通过教师个人空间学习平台,既可以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

(4)学习拓展性。利用教师个人空间提供的在线练习环节,可以对学生进行特定知识点的拓展训练,使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学习拓展到课堂之外。

(5)资源稳定性。目前国内外的学习网站之多、网站的不稳定给教学资源的保存带来一定的隐患。教师辛苦编辑整理的教学资源、视频很有可能因为网站的不稳定而丢失。在此平台下,花费较少的费用建立学校专用服务器,教师就可以将教学资源保存到该服务器,并将该平台搭建在服务器上,确保平台的稳定性与资源的安全性。

二、平台构建

1. 技术支持

技术观点支撑点一:平台搭建。平台的搭建采用网络常用B/S架构,教师个人空间的软件开发环境需要:ASP.NET+IIS+SQL2008,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网络开发与调试。

技术观点支撑点二:一方面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平台的课程资源,结合本班级特点,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与重组,变为适合本班学生的素材。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应与课堂教学同步,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能使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更加明确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把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心得体会等自制资源上传到自己的个人空间,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这种个性化教学往往使课程更有趣,适应性更强,使学生更能感到内在的学习动力,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技术观点支撑点三: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源代码建立班级论坛,作为师生、生生网络交流的主要空间,让学生们发表观点,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班主任在论坛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能使师生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网络空间平台将变得更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平台主要模块及功能

平台主要面对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根据群体需求,该平台主要包含在线学习、在线测试、交流平台、身份注册、资料上传等功能。利用该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总之,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教学方式作为互联网环境下的新课堂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延伸与改革,将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从而为基础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已有十多个年头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就互联网个人空间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教学方式研究方案和实施办法,希望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一定的研究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师,个人空间,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熊才平,张娟玉.教师课程网站主页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

伤感男生个人空间签名说说 篇5

1、我还记得那些彼此珍惜的季节。

2、还有多少梦 ,还能有多痛。

3、我拼命的笑,只为了掩饰那一丝丝的痛。

4、再也无法组合,我和我爱的人。

5、我不再相信,不相信相爱的人会在一起。

6、如果我先放弃爱情,我的痛会不会变得不药而愈。

7、我依旧守在这里,与这一片荒芜。

8、没勇气去表白的有多少, 我不敢……怕连朋友都做不了。

9、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10、我只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虔诚的祈祷:让你幸福。

11、不是每个刘易阳都有一个属于自己旳童佳倩。

12、梦见男朋友死了,于是伤心的哭了。醒来发现根本没有男朋友,哭的更伤心了。

13、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可是我们连朋友都做不成。

14、原本以为最伟大的是友情,可就连友情都那么卑微。

15、我只好强制自己忘记你,当你已经和我没关系

16、最疼的疼是原谅,最浓的黑是绝望。

17、舍不得又怎样, 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

18、天使的翅膀承担不起一滴眼泪的重量。

19、用力抹去愈陷愈深的感情,留下的只有模糊不清的过去。

20、哪一种未来,可以拍手!

21、淡定、不是不爱,而是只有选择离开。

22、明明喜欢的是你,却要装做无关痛痒的.开着你跟别人的玩笑。

23、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那些每天能见到你的人能听到你声音的人能跟你说话的人。

24、不是说好一起闯出去 怎能剩我一个人回去。

25、有情人总被无情伤。

26、你当我是金刚之身拥有铁人心脏 掉入悬崖也可自救。

27、我没有一难过就有很多人关心的命。

28、你看到了没,爱让我流胆怯的泪。

29、我的爱人,竟然成了处处躲我的人。

30、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因为我的离开而难过。

31、眼泪不会因为谁说了对不起而消失。

32、毕业了,那种在青春里放肆的幸福我想以后不会在有了。

33、等着等着,等得心都凉了…

34、我爱你,爱了整整一个曾经。

35、你在没有我的地方释放,我在没有你的地方疗伤。

36、坚持住,痛苦终会过去。

37、我不想等到幸福变成回忆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38、我们不停的翻弄着回忆 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自己

39、她是完美璀璨钻石,我是卑微随风而走的砂。

探索空间的空间 篇6

设计师马蒂诺·甘坡最著名的项目是“100天100张椅子”(100 chairs in 100 Days),这个项目曾于2007年在伦敦展示。马蒂诺在100天内以一天一把椅子的速度制作了100把椅子,通过解构椅子获得了一个新奇的视角,他在接受访问时曾说:“一把椅子就像是一本书,它所诉说的是关于一个年代、一个时代的故事。事实上,椅子精简功能的结构使其设计制造颇具挑战性。”Martino的设计总是充满了情感元素和故事性。同样,他对角落的喜爱,也使之成为了他工作中一个持续的主题,更是他经常回归思考的概念。

角落是房间边缘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对于角落,马蒂诺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视角,将这个被忽视的空间带到橱窗前方,凸显角落的空间复杂性。木料在这个项目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马蒂诺探索了一种新的方式来诠释木纹及其在角落中的重要性。他从透视感、破碎感以及自然材质之间的对比中汲取灵感,这些元素通过与随处可见的一隅中渗透出的几何学元素相碰撞,更显深刻。

马蒂诺·甘坡表示:“Prada拥有与设计师和建筑师合作的悠久传统,并十分尊重与他们的合作,从而实现了前沿的设计。我很兴奋能够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项目中与Prada合作。”“角落”是空间中的空间,让每个陈列都结合当季的元素,讲述其独特的故事。

个人空间 篇7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微时代视域下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课程碎片化学习的关键条件之一, 与传统课堂相比, 碎片化学习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由学生展示任务, 教师主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点评, 对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给予提升训练, 课堂上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但是, 碎片化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 从选择知识点、制作微课、搜集相关辅助资源、设计任务、给学生在线答疑、任务评价、提升训练, 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知识广度、工作时间、工作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对师资进行培养, 只是要求教师进行碎片化学习的改革, 使教师存在抵触情绪, 或者教师不具备信息技术能力, 都很难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因而, 要想推动课程的改革, 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一) 转变教师观念

碎片化学习模式下, 教师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 不需要在课堂上满堂讲, 而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点评、提升训练, 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教师需要在业余时间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学生的碎片化学习也是不固定时间进行的, 出现问题就会提出疑问,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关注、及时回复, 进行在线指导。因此, 学校要使教师转变观念, 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意义, 使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二) 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

碎片化学习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既要学习建设自己的世界大学城空间, 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源, 还要学习如何制作微课, 将所教课程的主要知识拍成系列微课视频。因此,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了解教师的需求,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微时代视域下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课程碎片化学习是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 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 为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 加大硬件条件改善投入

信息化教学改革离不开硬件条件的支持, 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对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等硬件条件进行改善, 配备较高配置的硬件设备, 提供便利的网络环境, 如保证校园网的良好运行状况、学校整体的网络速度;教室、学生宿舍能够联接互联网;建设专门的配备电脑的网络教室 (或实训室) , 供没有电脑的学生学习使用;设置免费的无线wifi点, 供使用移动终端的学生上网, 等等。同时, 还要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 对硬件设备与网络环境进行维护, 保证网络的畅通, 满足教师、学生随时随地上网的需要, 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保障。

(二) 加大师资培训投入

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 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无论是对教师的校内集中培训, 还是校外的专门培训, 都需要学校在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 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认可教师的一定工作量

认可教师在业余时间的付出, 给予计算一定的工作量。碎片化学习不再需要教师满堂讲, 但课堂上的引导与课前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时, 就需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答疑, 还要拍摄微课、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上传大量的信息化资源, 等等, 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三、完善教学管理

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制度的推动与保障, 碎片化学习的改革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与推进。

(一) 出台相应的规定

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规定, 从多方面推动碎片化学习的改革。一是在制度上要求教师进行微时代视域下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课程碎片化学习的改革, 如有的学校为了推动教师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 将教室内的黑板全部卸掉, 只安装投影设备, 接通网络。二是对于参加改革的课程给予资金的支持与奖励。三是通过举办各项比赛来推进, 如微课比赛、空间建设比赛、信息化说课比赛, 等等。

(二)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根据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业余学习时间, 以便他们学习微课、完成任务;完善教学改革课程的考核制度, 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 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 允许教师运用丰富的形式进行终结考核, 而非闭卷教考分离统考。

四、建设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微时代视域下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课程碎片化学习的核心, 没有优质的信息化资源, 就很难取得碎片化学习改革的成功。

(一) 开发微课

要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目标, 在充分调研与研讨的基础上, 选择课程主要知识点, 并将这些主要知识点拍成系列微课视频。选择知识点时要注意:一是选择的知识点要小, 最好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够讲清楚, 便于之后的微课视频制作;二是知识点要反映所属课程的主要内容, 着重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知识点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 通过学习能够达到课程的目标;三是知识点的内容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 便于加入图形、动画、声音等。

选择好知识点后, 就要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 然后再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 根据知识点的特点以及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 选择制作的方式、方法,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其目的是使学生更易掌握知识点,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作出来的视频要短小, 最好不超过十分钟, 以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也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二是微课呈现的方式要精彩, 最好多采用图片、动态等方式,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微课的拍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能有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二) 建设辅助学习资源

除了主要知识点的微课视频, 碎片化学习还要准备与知识点相关的大量学习资源, 这些资源是学习知识点的辅助, 要简单、易学、主题突出, 放置在恰当的位置, 便于学生查找、使用, 优质的学习资源也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辅助学习资源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 也可以来源于网络搜集, 主要是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

五、选择合适的在线学习平台

信息化的学习离不开在线学习平台的支持, 因此, 要选择功能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世界大学城以互助互学为核心理念, 可以快速为每一个机构建立一个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教育学习平台, 为每个人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终身学习空间, 无论是机构平台, 还是个人空间其功能均强于传统网络功能,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高校的每一位教师和有学籍的在校大学生, 都有一个独立的账号, 拥有自己的世界大学城空间, 但是还需要对自己的空间进行建设, 这也需要学校为教师、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 指导他们建设自己的空间, 并通过空间来进行教、学、交流等。

六、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碎片化学习除了教室、教材等传统基本条件外, 还需要网络、移动终端, 这就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一) 保证网络的畅通

学校要保证校园网络的畅通, 对于没有条件在宿舍上网的同学, 要提供联网的学习空间, 供学生免费使用。

(二) 提供终端学习设备

对于学生来讲, 需要有随时可以上网的移动终端, 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这对学生个人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现在的90后大学生, 基本上都有智能手机, 但学校也要为没有智能手机或需要使用电脑的学生提供电脑设备, 供学生使用。

(三) 保证世界大学城账号的使用

虽然每位有学籍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免费的世界大学城账号, 但是这个账号一般都要到学生入学一个学期之后才能提供, 因此还需要相关的主管部门积极与上级部门进行协调, 及时为学生提供账号。

当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的一代、信息化的一代, 微时代视域下基于教师个人空间的课程碎片化学习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符合了这一代大学生的特点,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为了推动改革, 促进改革的成功, 需要学校从各个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 尤其要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学管理、选择合适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构建刍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136-137.

[2]范秉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保障问题探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2014 (4) :76-78.

[3]杜洪香.试论教学改革的制度保障和内涵建设[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3) :23-24.

个人空间 篇8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法。

神奇气泡实验:要求主试者从前后左右等八个方向接近被试, 当被试者要求主试停止时, 记录被试与主试之间的距离, 画出个人空间的形状。

1.2 问卷调查。

选取东北林业大学校园为调查场所, 向在校生共发放100份问卷,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其中女生52份, 男生48份。问卷涉及空间满意度、私密性和理想空间等问题。

2 结果及分析

2.1 个人空间实验室研究。

试验共得到97组数据, 其中男生作为被试者, 有55组 (男对男24组, 女对男21组) ;女生作为被试者, 有52组 (男对女23组, 女对女29组) 。

2.1.1个人空间距离的分析。实验过程中, 我们发现当主试从正前方走近被试时, 当被试喊“停!”的前1~2s内, 很多被试有一个后倾的过程且伴随着皱眉, 好像是前面有一股气流袭来一样, 其它方向皆有这种反应, 只是主试从前面走近时最强烈, 从后面走进时最微弱。

如图1, 正左和正右方向的距离明显有差异, 且左边距离明显大于右边距离,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被试为右利手, 他们能很好控制右边的事物, 能对右边的不利事物进行有效反击, 因而觉得右边更具有安全感, 而这种安全感被试自己却不知道, 更像是一种内隐的集体潜意识, 故距离就小;反之, 左边距离就相对较大;正前和正后方向的距离明显有差异, 且前边距离明显大于后边距离;正后距离存在被试差异, 即部分被试正后距离很大, 甚至超过了正前距离, 部分被试则几乎为零。有研究认为这与被试的安全感有关, 即安全感高的, 正后距离几乎不存在, 主试可以无限靠近;安全感低的, 总觉得后面有潜在的危险, 其需要的空间距离就大。2.1.2不同性别在试验的差异分析。2.1.2.1当被试者性别固定时, 不论接近他的主试者的性别如何, 其气泡形状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男生为倒卵形, 女生则为椭圆形。这说明个人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不太变化的, 但会根据接近他的人的不同而调整其大小。2.1.2.2当主试者变成异性时, 不论男女, 其个人空间会变大一圈。这说明同性之间的防卫会少些, 沟通交流应该比异性的障碍小。2.1.2.3整体看来, 女生比男生的个人空间大一些。由此推断, 这源于女性天生的性格及生理因素, 使其缺少安全感, 故其防卫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会多一些。2.1.3影响因素分析。首先是性别, 由于本身的生理因素影响, 及不同的成长经历, 教育背景等原因, 是造成允许陌生人最大接近其距离远近的主要原因。另外, 加上个体的种种差异性。其次, 主试者虽然是陌生人, 但由于性别, 亲和力, 衣着等第一眼印象好坏的原因, 造成了当被试者不变时, 面对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果是受到主试和被试者的共同影响, 相互作用的。2.1.4个人空间在实际中的应用。人际距离包括亲密距离 (0~45cm) 、个人距离 (45~75cm) 、社交距离 (75~120cm) 、公共距离 (120~360cm) 。在进行园林设计会经常遇到个人空间的问题, 如桌椅的设计需要了解不同人群的适当谈话距离;教室中讲台与第一排座椅的距离;绿地中座椅及其他设施的尺寸、形状、朝向及其与道路的距离等。

2.2 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可以看出52%的认为最为私密的空间为林场, 36%的人认为的私密空间为主楼后绿地。林场作为实验基地, 具极高的植物覆盖率, 这说明公共空间的私密性与空间的使用者多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 较高的私密性, 给人以安全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的暗示。林场这类型的空间具双重性。

得到36%支持率的主楼后绿地同仅得4%支持率的熊猫园位置临近, 其周围环境也基本类似, 皆是建筑所围合形成的空间, 虽然熊猫园四面都是建筑物, 但由于包围其的皆是学生公寓, 不间断的行人通过和植物遮挡相较主楼差。而主楼后的绿地, 虽然仅有三面建筑物的包围, 但由于非上下课时间行人较少, 大片的杜松, 白桦的遮挡, 形成了比较受欢迎的私密空间。

由图2及其他调查数据可知体育场是了感到不适最低, 且最常活动的场所。校园作为集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其为学生提供的空间皆是公共空间。而体育场作为可以让大家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 可以推测目前校园中大量的使用者与校园的最适容纳并未形成和谐的关系, 在校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场所并非是具有私密性的空间, 而是足够的个人空间, 足够的可进行集体公共活动的场所。

3 结论与建议

3.1 通过实验和观察法得出每个人都需要个人空间, 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大约可看作直径为一米的圆柱体。

3.2 学生很喜欢可活动的开敞空间, 同时作为可进行亲密交流的私密性空间亦是不可缺少的。

3.3 在环境设计中, 公共空间具有进行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还应具有可容纳私密性活动的空间。

摘要:作为景观设计师, 在进行环境设计时, 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本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 研究了校园中人们的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需求状况。研究表明每个人都需要个人空间, 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大约可看作直径为一米的圆柱体。校园公共空间具有进行公共性的同时还应具有可容纳私密性活动的空间。

关键词:个人空间,私密性,环境心理学,校园外环境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徐磊青,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个人空间 篇9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在当今所处的信息时代中, 世界大学城作为重要的知识载体, 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资源通道。在教学方式的变革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世界大学城为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 对个体知识和群体知识的提取与优化、共享与传播、应用与创新的过程。

在本个案中,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 选择世界大学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机制, 探讨这一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为高校信息技术特别是世界大学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二开发课程资源, 推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 教师会形成六大类的课程资源, 即 (1) 规划资源; (2) 教案资源; (3) 课前资源; (4) 课堂资源; (5) 课后资源; (6) 综合资源。

这些资源很多属于教师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三建立教学资源知识库, 促进教师知识的优化和传播

以教学资源知识库的形式整合以各种资源形式存在的教师显性知识, 实现教师知识的优化和传播。

教师个人空间是教师知识优化和传播的媒介。教师可在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建立教学资源知识库 (概念库、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训练库、音频视频库及拓展库) , 实现教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教师的社会认同感。

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加快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 年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2000〕79 号) 。通知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对于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 进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教学方式作为教学过程的生命线, 具有掌控全局的作用, 其变革的方向为建设一支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1.调查问卷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前后的情况, 具有两个作用, 一是让老师了解自身的教学方式所处的层次, 以便准确地定位;二是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方式进步的空间, 展望未来可以达到的层次。本次调查, 我们共提出32 个问题。问题1~6 调查个人的基本信息, 问题9~10 调查使用世界大学城的态度和心态, 问题11~24 调查世界大学城和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问题25~29 调查使用世界大学城高职教师个人空间所做的工作及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问题30~31 调查资源更新频率和限制条件, 问题32 调查建设性意见, 以便改进。

2.空间调研

我们调研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一线空间建设最好的7 位教师, 基本信息见下表。这些教师都申报了2014 年5 月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试点项目 (名师空间课堂, 项目配套资金5 万元) , 且2015年6 月验收全部通过, 属于教师个人空间应用方面做得很好的教师。我们以他们的空间为个案研究对象, 展开调研。

基本信息表

第一, 社会认同。陈翠娥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的名师课堂就做得非常好, 其中网页设计客户端技术MOOC课程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其受邀作为专家在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湖南职教C&T MOO课程培训中进行讲座和交流, 并多次参与湖南省职教MOOC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还受邀在湖南多所院校举办关于信息化教学为主题的重要学术讲座, 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个人特质, 传播了正能量。

黄有全的空间课程使用了翻转课堂、问题导入式教学等多种最新的教学方式, 获得长沙民政职院网络课程特等奖、入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课程, 为100 多个职业院校进行课程建设和应用示范, 课程教学情况被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报道。

这些教师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教育界的明星人物, 个人特质得到极大提升。

第二, 认识方式。课程资源规划 (教学内容、教学单元、教学视频及教学图文资源) 需经过调研 (例如, 陈翠娥个人空间的名师课堂资源, 里面的资源全部是原创) , 制作后全部上网, 导航中需有超链接。以前教学形成的四大类课程资源, 大部分资源学生只能在上课时45分钟观看。学生无法从宏观和知识链的角度把握一门课程, 现在这些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按需更新, 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资源都是原创, 培养了学生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前人的工作。

教学互动以前只能通过课堂进行, 时间短, 供人思考的空间小, 效果不好。现在除了课堂以外, 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文章评论、群组回帖、留言和私信等方式进行, 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效果的提升。例如, 陈翠娥个人空间的名师课堂在2014~2015 年, 教学互动为7132 次;黄有全个人空间的名师课堂互动达到了8500 次。

三方教学评价 (教师互评、学生对教师评价、社会评价) 效果好,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现在高职院校基本都能做好教师互评和学生对教师评价, 但是社会评价一直无法进行, 成本高, 效果也不好。世界大学城高职教师个人空间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兄弟院校及社会人士 (包括学生家长) , 只要能够连入互联网, 都可以看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 证据链非常清晰。

第三, 行为方式。建立常见问题解答讨论专区, 日积月累之后, 不但可以看到本届学生的提问及回答, 还可以看到往届的, 有助于知识传播和积累。

学生考核方式的变革。在实施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教学之前, 期末考核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占50%, 有时甚至占70%, 比重过高。现在实行证据链教学全过程管理, 期末考核最多占30%, 侧重于过程管理, 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学习, 减少应付了事的心态和态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提高社会生存能力,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四, 教学组织。教学分组的多样化,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师在其中起宏观指导作用。教学全过程 (课前、课中和课后) , 使用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进行常规和实践教学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辅助作用。

第五, 限制条件。校园wifi免费全覆盖不足,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学习终端电池易耗。

五结束语

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生命线。以往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 教学方式迎来了深刻变革的契机。本文解决了信息时代教学方式的结构建模, 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 2010 (12)

[2]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6)

[3]张佳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杨维国.基于世界大学城高职教师个人空间的教学方式研究之一——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分类[C].//2014年1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

[5]赵茜、王佳.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 2012 (2)

[6]李森、杨正强.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其变革[J].当代教师教育, 2008 (1)

[7]丁钢.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3 (1)

个人空间 篇10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心理需求,模糊空间,交往空间,归属感

住宅与聚落,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建筑类型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记录着人类在家庭、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需求与实质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而不断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传统居住空间的特征, 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完整的, 多层次的复合空间体系, 而各层次空间的性质在长期沉淀的传统文化下面, 还体现着人们复杂的心理需求的不同, 或者说, 体现着人们对各层次空间的“归属感”的不同。这种变化过程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清晰的过程, 而是由此及彼的渐变的过程, 这正体现着一个复杂事物的模糊性的特征。

关于“需求” (need) , 20世纪40年代, 心理学家马洛斯 (A.Maslow) 在研究了人的需求以后, 曾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按照这一理论, 人的需求可依其重要性和发展次序分为生理、安全、交往、自我实现、认知之美6个等级。马洛斯认为这个等级是逐步上升的, 当低级需求满足后, 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就成为人们继续努力的目标。同样, 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亦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自然就会提高。纽曼 (O.Newman) 的领域层次理论 (如图1) , 也提出了在住宅设计中应满足使用者对防卫、私密性和邻里交往的需求, 这些需求体现到空间中分别对应着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 其中, 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便是一种具有模糊性质的空间, 也唯有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多样性的空间才能适应人们从公共空间逐渐过渡到私密空间的心理需求, 才能满足于邻里交往的心理需求。这种空间的存在表现“是融合两极端对立空间的中介物, 它同时包含两极空间中的对立因素, 从而起到复合、媒介作用。”[1]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居住空间, 是由从自然的外部空间, 经由村镇空间、街巷空间、宅院空间而至室内空间的变化和联系构成的渐变的、完整的空间体系, 在这个空间体系中, 成功的完成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其中, 很多的空间都是兼有公共和私密两种性质的, 正是这些空间实现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愿望, 人们从这里获得了特定的归属感,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永恒的魅力所在。

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功能主义对规划及住宅设计的影响, 在我们现代城市住宅中缺少以上谈到的模糊空间 (也可称为过渡空间和中介空间) , 这正是因为在设计中, 忽视了人们对这种模糊空间的需求, 忽视了人们相互交往的需求。“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2]“我们现在的小区中没有人交往的地方, 进宅门, 门一关, 就与外界互不来往。”[3]这种情况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因此, 在规划设计中, 除了安排各户本身的私密空间和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空间外, 必须精心安排只属于部分居民活动的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 来增加不同范围的邻里之间的接触机会, 以“发展能够亲切地共同琢磨文化表现形式的自治性团体/社区”[4]。

随着人们愈来愈重视对居住环境的改善, 在居住区内创造具有模糊意义的交往空间的努力和尝试也越来越多。一九七二年初, 日本兵库县芦屋市对高层住宅区的设计组织了一次竞赛, 其中的中奖方案是在工业化高层住宅中引入了“半公共空间” (Semi-public Space) (如图2) 的概念。[5]所谓“半公共空间”, 是相对于“居住单体” (一个住户或一幢住宅建筑) 和“公共区” (小区中心、公园或文化娱乐区等) 而言的, 也就是说, 它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公共场所, 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例如, 对一幢高层住宅楼的“半公共空间”来说, 它的公共性仅限于该住宅楼的居民。而一个住宅组的小庭院或公共通道这样的“半公共空间”的功能是:作为居民之间接触交往的场所;作为儿童游戏和活动的场所;作为防火避难和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绿化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大自然的场所。“半公共空间”有机的联系了“居住单体”与“公共空间”, “半公共空间”的引入, 改变了那种“工业化住宅限制居民生活”的概念, 成功地把工业化住宅建筑与居民生活多样性这两个过去一直认为是对立的因素统一了起来。

在我国长期形成的一般居住区的格局内, 如何创造具有“半公共空间”性质的模糊空间, 来联系公共空间和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来改善居民间缺少交往、认同以及对环境缺少归属感的状况, 已成为当今每个人关心的话题, 人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在中国传统居住空间中, 充分利用“实体”和“虚体”两种媒介, 有效地利用“限定”和“突破”的组织手法, 创造出丰富的多层次的复合空间体系。我认为, 这些手法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也同样适用, 而且有效。合理布局住宅单体, 形成围合式住宅组团;利用各种限定的方法, 有意地划分出不同层次的领域;运用现代的先进材料和技术, 实现各维度上的空间联系……, 这许多尝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住宅楼幢间的院落、高架平台、一幢住宅楼的入口、走廊、楼梯、天井及其它围合空间, 都是有价值的模糊空间, 其有效的利用, 可以很好的改善居住环境, 为居民提供交往的场所。如在炎热地区, 架空底层不仅解决了夏季通风的问题, 更为居民提供了一处亦内亦外, 可以进行相互交往的空间;在寒冷地区, 则可以在单元入口处利用高差、硬质铺地、休息设施、构筑物等划出具有半私密意义的过渡空间, 亦可创造出能够满足本单元住户归属感的过渡空间 (如图3、4) 。在图3中, 通过扩大硬质铺地, 辅以可为座椅的花坛, 既为一个休息空间, 更是可以限定单元的领域空间。在图4中, 采用了多种象征性障碍, 标明其特定的过渡领域, 形成具有良好归属感的交往空间, 其中, a.用绿化隔开住宅与人行道;b.改变铺地纹理为领域转变的第一个因素;c.稍微退后创造人行道中属于组团的领域;d.矮墙限定内部半私有空间;e.灯和灯柱标志组团入口;f.台阶高差标明住宅领域;g.凹入空间表明住宅入口;h.花坛和绿化隔开居室和室外的组团居民活动场地。哈尔滨市嵩山节能小区规划设计 (如图5) 中, 在各单元入口均设置了扩大了的硬质铺地, 并结合绿化设置各种休息设施。其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很好, 有效地解决了寒地城市居住环境单调缺乏层次的问题, 并且使居民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单元或住宅楼的归属感,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交往的需求。

此外, 在城市住宅中还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模糊需求和模糊空间, 如室内空间上的模糊:功能划分的模糊、时间使用上的模糊、家具使用上的模糊、室内装修上的模糊……;如室内和室外自然环境的模糊:起居阳台的面积大小和使用程度、阳台的维护材料和开敞程度、窗的开敞程度……;如住宅设计形态上的模糊等等。在此, 仅仅就具有交往意义的室外空间中的模糊性进行了探讨, 以此作为对模糊空间的思考与理解的起点。

参考文献

[1]许亦农.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J].建筑师, 38:71.

[2]马丘比丘宪章, 1977.

[3]范耀邦.邻里交往·住宅设计·小区规划[J].建筑师, 17:50.

[4]黑川纪章.模糊、不定性及中间领域[J].世界建筑, 1984/6:100.

“闲置空间”变为创作空间 篇11

“闲置空间”因经济衰退商店停业而产生,它的出现为艺术家和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对大多数人来说,商业街上被腾空的橱窗意味着经济萧条和失业,但對于一些奉行乐观主义的艺术家来说,则象征着绝好的机会。

在英国,艺术家想方设法地利用倒闭的商店空间,举行画展,从事艺术创作,开展创意集市,用创新的艺术愉悦公众。前不久曾经关闭的超市伍尔沃斯和一些独立的小店,已经被改造成社区咖啡厅或表演场地,用于推广当地艺术家的作品。

这种闲置空间运动在之前的经济萧条时期也屡见不鲜。许多热情参与的艺术家已经成为当今著名的建筑师、出版人。闲置的空间确实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可能。

据悉,2008年年底,有六分之一的英国商店空置了出来,这也就意味着2009年会有7.2万家零售店铺会关闭。这对艺术家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20世纪70年代,动荡的马尔盖特商业中心将十几家即将倒闭的商店授权给了艺术家经营。在那儿,从计算机模型到水果蔬菜无不销售。

“巴格普斯猫”的创作人彼得·菲尔曼将手工艺技能传授给了贾斯廷·米切尔和自己的女儿艾米丽·菲尔曼。他们计划在一个废弃了的蔬菜水果店内开设一个混凝纸车间,在顾客面前作业,为其他废弃店面指明方向。

萨尼特区议会艺术发展部总监希瑟·梭尼说:“我们会制作一个模型来暗示自己意图经营什么。可能会用一个大龙虾来暗示鱼商,或者用大松饼来暗示蛋糕店。在这样一个萧条时期一切都容易变得有些沉闷,我们试图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菲尔曼说道:“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建立许多商店,而是鼓励他们学会创业。经济萧条固然可怕,但对艺术家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它为创意观念的萌生提供了可能。”

在格洛斯特郡的德斯礼,艺术家们将废弃的商店变成了一个出售绘画作品、相片和陶器的乐园。闲置下来的滑板店、照相馆和家具店已经艺术家们粉刷,其中的陈列物交付给了20位艺术家组成的旋转画廊。

吉利·哈里斯是一个拥有空置照相馆的画家和纺织艺术家,他说:“德斯礼的这片区域已垮掉很久了,所以,搬到这儿来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儿的人们都认为,像英格兰和威尔士这种连集镇都在遭受经济衰退重创的城市必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项目协调人克伦·希亚德说:“在展示当地艺术家帮助城镇重建所做贡献的同时,也展现了生产力面貌。世上没有什么事会比怀着一种凄凉的心情走过一个城镇更让人忧郁。”

重塑英国繁华商业街创意失败的讯息正在蔓延。社区和谐研究组执行组长泰德·坎特尔建议政府号召将全国范围内的伍尔沃斯超市转换成由农民的经销店和当地企业组成的现代化市集大堂。坎特尔表示,这样做有利于处于困境中的商业中心恢复活力。他认为这将是一个减轻本国和跨国品牌束缚的绝好机会。

坎特尔说:“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本地商店和服务项目在繁华商业街上运作。这样的话,南安普敦市和桑德兰市就会有更多的不同。第一占用人可能会是当地农民。他们可以依此共享制冷、储藏、现金处理和交易市场等设施,并在重要街道上获取立足之地,从而实现从规模经济中受益。”

伍尔沃斯的分部坐落在格洛斯特郡的斯特劳德,1月6日宣告停业。其理事会临时决定,将其使用权交由艺术家,以期恢复生机。商业中心经纪人维琪·汉考克也打算将店面移交给艺术家。据悉,居住在多尔切斯特的伍尔沃斯公司前任经理克莱尔·罗伯逊发现了一个商业机会,并计划重开一个商店,取名“Wellworths”。这家商店主要经营质量较好的混合糖果、儿童玩具、家庭和厨房用具及纺织品。克莱尔相信自己每年可以从这一商店获利200万英镑,并希望人们能够亲昵地称它为“威力”。

个人空间 篇12

“数字空间”是由天基、地基观测数据驱动, 以科学认知为依据, 空间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是集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服务为一体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

之所以要提出“数字空间”, 是因为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 必须去征服的一个科技战略新高地。它开启应对空间天气灾害, 增强卫星应用能力, 服务开拓空间新能源、新通信、新交通、新制造和新环保等战略经济新领域, 其产业化前景将日益展现;数字空间也是数字化重现真实空间的虚拟空间实验室。

特别指出的是, “数字空间”是将空间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服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轨道的一个空间科技前沿交叉新领域, 遇到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诸多科技难题有待我们去研讨、去攻坚克难, 有一个成长过程。只要发挥中国协同创新的优势, 中国就能率先举起“数字空间”这面旗帜, 迎接数字空间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责任会计研究论文下一篇:指挥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