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活动

2024-10-16

微公益活动(共12篇)

微公益活动 篇1

2010年, 《公益时报》盘点出了全年的十大公益热词, 提出了所谓“微公益”的概念, 它是指普通民众自发地借助网络等新媒体, 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件入手, 将自己的点滴关怀融入社会之中的一种公益行为, 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积少成多。微公益正是借力于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得以发展壮大起来的, 不同于传统公益事业自上而下的鼓励动员模式, 微公益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民自主参与模式, 公民的点滴爱心汇聚成涓涓流水, 帮助有需要的人。微公益发展至今, 以微博为平台, 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如“免费午餐”、“大爱清尘”、“民间打拐”等参与度极高的公益活动。但是, 根据2014年1月份的《第33次CNNIC报告》显示, 2013年微博发展出现转折, 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呈现大规模下降趋势, 较2012年下降了9.0%, 而在减少使用微博的人中, 有37.4%的人转移到了微信。

目前, 微信的用户总数已经达到6亿, 根据速途研究院《2013年微信用户行为分析报告》显示, 63.4%的用户每天至少使用一次微信。自2012年微信开放公众平台功能以来, 许多公益活动也纷纷进驻微信, 利用这一平台传递公益信息, 开展公益活动。毋庸置疑, 微信的出现给微公益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也为微公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微公益在微信平台上的发展现状

微信作为一种社交类工具, 其主要功能在于方便用户之间的交流与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而公众平台即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 同时这也是公益事业在微信上最重要的一个活跃平台, 借力于这个平台, 账号运营者既向用户推送了优质的资源, 又与用户保持了强有力的互动, 同时微信支付功能的出现又方便了用户的实际参与。腾讯公益的官方微信账号“Hi公益”自开放以来, 始终坚持以“爱·在一起”为口号, 发起大大小小的公益项目已达百余项, 至今已有两千多万普通民众献出了爱心, “Hi公益”俨然已经成为了微信微公益中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以腾讯公益官方微信账号“Hi公益”为例, 介绍微公益在微信平台上的发展状况。

(一) 向用户推送优质资源

通过对“Hi公益”账号自2014年1月份开始至今所推送的内容进行了一定分析以后, 笔者发现, 该账号每月向用户推送的信息约为20条左右, 每次推送1至3条信息, 推送时间多为中午。信息的表现方式呈多样化, 多为图片与文字的结合, 有时会推送简短的视频。在内容上, “Hi公益”推送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益人物故事:既包括名人 (如彭丽媛、邵逸夫等) , 也包括草根 (如痛失三子的最美支教妈妈杨芳、悬崖边上的教书“担夫”官文宾等) 。

2.弱势人群介绍:如截肢儿童、弃婴等。

3.公益活动宣传:如《看得见的疼爱:马年第一份“幸福礼单”》即是对“新年新衣”活动的宣传。

4.与用户的互动活动:如在“世界自闭症日”开展的“托起来自星星的你”的有奖捐助活动。

首先, 在“Hi公益”所推送的内容中, 有许多都是腾讯公益官方网站上的精选内容, 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 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能够起到一种为社会树立标杆的作用, 不断向外界传播正能量;其次, 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运用也能提高用户的接受度;最后, “Hi公益”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 经常采用网络流行语言, 如“你造吗? (你知道吗) ”、“来自星星的……”、“且行且珍惜”等。在如今这样一个“内容为王”时代, 推送资源的优质化是根本。

(二) 与用户开展多形式互动

2013年4月份, 腾讯公益推出“我的公益故事”征集活动, 至今该栏目已开展了50期。在活动过程中, 除腾讯公益官方网站外, “Hi公益”公众账号已然成为了该栏目的主要素材征集地以及宣传阵地。如在2014年2月20日推送的一条内容中, 腾讯公益就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有奖征集公益人物线索, 并提供了联系邮箱、QQ以及电话。

“Hi公益”还会不定期地推出与用户的有奖互动活动, 如2014年2月22日开展的“有奖征集最温暖笑容”活动、2014年3月28日开展的“2014地球一小时进入倒计时有奖互动”活动、2014年4月11日结合“我的公益故事”栏目开展的“你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主题讨论活动等。

2014年5月初, “Hi公益”在账号主界面下方加入了“存在团”这一菜单。在存在团中, 用户可以自由发言、回复、跟帖、转发、点赞, 这就在用户之间建立了一个微社区, 为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的开展, 公众账号与用户之间保持着强有力的互动, 使虚拟世界中的“推送→接收”的弱关联性转化为“推送→接收→反馈”的强关联模式, 这样有利于建立起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忠诚度。显然, 在微信平台中, 保持与用户的互动是关键所在。

(三) 快捷的支付方式

观察“Hi公益”的微信公众账号后发现, 在“Hi公益”账号的主界面下方有一个名为“公益项目”的菜单, 里面定期更新需要捐助的公益活动, 如“乡村里的梦想课堂”、“为孤儿们找妈妈”等, 直接点击相应的公益活动就可以通过微信支付进行捐助, 对用户来说既省时又省力。此外, 用户还可以直接进入“我的银行卡”菜单点击“腾讯公益”栏目进行捐助。快捷的支付方式确保了用户捐助有道。毋庸置疑, 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也是微信运营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微信参与微公益传播的优势

微信自身的传播特征为微公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纵观腾讯“Hi公益”等微信公益模式的创新, 笔者认为微信将在传播主体、传播形式、受众参与三个方面为微公益传播带来发展机遇。

(一) 微公益传播主体:专业性、可信性

微信分为个人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个人账号是由普通个人申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 服务号一般是给客户提供服务, 银行和企业用得比较多;订阅号提供信息和资讯, 一般媒体用得较多。微公益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微信公共平台的订阅号和个人用户。

1. 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认证

真实性、公信力一直都是微博公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微博门槛低、草根用户多, 微博公益传播的消息更多是以个人的名义为主, 力量单薄, 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并且大多数活动都是以转发微博作为维持微公益的方式, 只能在短期内引起关注, 难以有持续的影响力。同时面对微博海量的信息内容, 有些微博公益的消息无异于“沧海一粟”。

1951年,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和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 提出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他认为, 信源的可信度越高, 其说服效果越大;反之, 信源的可信度越低, 说服效果就越小。相比于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公益方式更具有真实性、公信力。首先, 微公益的微信公众账号都是经过微信官方认证, 并且依托于各大公益组织, 信源可信度较高。例如, “Hi公益”是腾讯公益在微信上的公众平台, 其公益信息都来自于腾讯公益组织。其次, 微信公众平台公益是“点对面”推送, 确保信息到达订阅者手中, 并且具有持续性。如前分析, “Hi公益”账号每日可以推送一次信息至其订阅者, 并且可以持续长时间推送, 让受众持续关注。再次, 公益信息详细, 透明。例如, “Hi公益”会显示捐献的总人数, 并且每一个公益项目捐助人数、金额都会显示。比如“先心女孩要高考”的公益项目, 可以看到筹款的目标是45634元, 截止至5月16日17::20分, 已经有673人捐助, 已筹集12947.26元。除此之外还有项目的详细情况, 项目的具体预算, 善款接受机构以及项目发起方等。由此可以看出, 依托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公益传播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专业性。

2. 个人微信账号:强关系、真实性

微信和微博相比, 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用户关系的真实性。微信是QQ的衍生产品, 依托于智能手机等移动平台。微信的用户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手机通讯录, 这部分是微信用户现实中的熟人, 属于人际关系中的强关系;二是QQ好友, 这部分中大多数是熟悉的好友, 部分是陌生人, 强关系为主、弱关系为辅;三是基于“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其它方式认识的陌生人, 属于人际关系中的弱关系。从中可以看出, 微信用户是以强关系为主的社交网络。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 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传播, 是一种“强连接” (Strong Ties) 现象。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者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 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 往往拥有很强的感性意识和情感黏性。因此, 基于这种朋友圈、强关系的微公益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以及真实性。

(二) 微公益传播形式:丰富性、精准性

1. 传播方式

微信是一种富媒体, 支持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微信主打的语音聊天, “这种点对点的语音方式类似于现场直播, 具有及时性和现场感”[1], 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 能更好表达微公益的具体内容, 达到类似于面对面的交流效果。以“Hi公益”为例, 其官方微信有“存在微站”, 在此页面中, 会有“影像”、“存在团”、“公益视频”等子栏目, 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展示内容, 并且有时以语音的形式播报新闻, 受众也可以通过语音和它进行互动。这种多媒体的传播形式, 可以让受众对微公益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达到面对面的交流效果。

2. 推送方式

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可以查看所有用户的信息, 并且有分组的功能, 可以根据用户的地域、喜好、性别等进行分组, 从而使得微公益内容的推送更加精准。

“分组推送即微信公众平合在群发消息时, 可以选择性别、分组、用户所在地区等属性, 或者根据消息的类型和地域进行有选择的定向投放, 将消息发送给某一类用户。”[2]例如, “圆孩子运动梦”这一公益项目, 可以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家长、运动员之类的相关用户进行推送;涉及北京地区的公益项目, 就可以主要向北京市的微信订阅户推送。分组推送的方式, 不仅可以保证到达率的100%, 并且可以实现精准消息推送, 使得相关微公益的信息资源达到利用的最大值。

(三) 微公益的受众参与:多样性、灵活性

微公益最一开始是借助于微博这个社交平台而发展起来的, 的确, 微博的繁荣让“围观改变中国”成为了2010年的热词, 但是对于公益事业来说, 仅仅有“围观”是不够的。当用户在微博上了解到公益活动信息时, 他们往往乐于按下转发键, 将公益信息传播出去, 但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却疲于做出实际的捐助, 线上声势浩大的转发并没有拉动线下的广泛参与。笔者认为, 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捐助渠道的不畅通。微博上出现的微公益信息往往都会向用户提供转账银行卡号或者物资寄送地,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按下转发键只是举手之劳, 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如果要做出实际捐助, 就必须为此而奔波, 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相比于微博, 微信在微公益参与方式上形式多样、更具有灵活性。“微信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插件功能, 基本功能包括聊天、添加好友及实时对讲功能, 插件功能包括漂流瓶、附近的人、摇一摇、游戏中心、微支付、微信红包等”, [3]微信将这些插件功能和微公益相结合, 丰富受众参与微公益的途径。

1. 微信支付

如上文所提及的, 微信支付功能可以通过微信账户与银行卡的绑定来实现快捷支付, 用户可以直接借助该功能将钱捐助给公益项目。此外, 还可以通过微信支付举办相关活动, 间接参与公益。例如, 腾讯内部曾举办过“十分祝福、十分爱”公益活动, 腾讯员工和合作伙伴收到中秋月饼时, 只需用微信支付扫描二维码支付0.1元, 腾讯基金会将同时捐赠0.9元, 合力为腾讯“筑梦新乡村”项目———贵州省黎平县铜关村527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送上一套木制的侗族乐器, 推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

2. 微拍卖

微信平台在功能上非常符合公益拍卖的需求, 首先, 微信的篇幅、排版等都可以展示拍卖的规则、背景、商品详情;其次, 在微信平台上, 用户和用户之间互相看不见, 因此用户可以独立判断;再次, 面向人群广泛。《城市画报》微信公众平台曾利用微拍卖进行过一次公益活动, 《城市画报》曾经的一位实习生不幸患上重症肌无力而面临巨额的医药费, 《城市画报》利用其官方微信 (cityzine) 发起了一场公益拍卖活动, 整个活动从开展到交易完成只用了2天, 共有278人参与此次竞拍, 最终筹得3660元善款。

由此可以看出, 微信平台通过微拍卖参与微公益, 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并且还具有广泛的受众资源, 提高微公益的参与积极性, 丰富微公益的形式。

3. 玩游戏做公益

微信插件功能中有游戏中心, 拥有大批用户, 微信将公益和游戏相结合, 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扩大公益的影响力。例如, “TCL公益基金会”的微信官方账号上线, 承诺:“玩游戏, 玩到多少分, 我们将会追加多少公益善款。”这种边玩游戏边做公益的做法, 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公益。

三、微信参与微公益的现存问题

微信作为微公益发展的一个新兴平台, 其平台自身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微公益发展的不足。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 问题主要集中在粉丝数量有限, 传播范围受限和公众账号要受到平台自身限制这三个方面。

(一) 粉丝数量受限

相对于微博的广场属性来说, 微信更像是一个私人客厅, 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除“腾讯新闻”以外, 所有收归在“订阅号”中的公众账号都必须在用户点击“关注”后才可以向用户推送信息, 也就是说, 这是一个基于“许可”的模式。如果用户不点击“关注”或者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公众账号的存在, 那他也就无法成为该账号的粉丝, 这就在无形中使得公众账号的粉丝数量受到了限制。再者, 目前微信公益账号的推广力度还有所不足, 主要依靠的是一些在官网贴出二维码等基于用户兴趣的手段, 这样就会导致公众账号很难接触到兴趣圈以外的用户。并且, 一旦账号推送的内容质量有所下降或者用户的兴趣点发生转移, 就会出现粉丝数量的下降。

(二) 传播范围受限

粉丝量的有限也必然会导致传播范围的有限。如上文所提到的, 微信是基于朋友关系网而形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 私密性较强, 因此大多数用户都乐于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 而非严肃沉重的话题。有人说, 微博就像一个饭馆, 而微信则像厨房, 出去请大家吃饭是微博生活, 在家里和自己人吃饭就是微信生活, 因此, 微博的传播图景是呈放射状的, 而微信的传播图景则是圆圈加点线状的。这就使得微信不可能达到像微博一样的大规模、大数量的关注度与转发量。用户接收到公益账号推送的信息以后, 也很难再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 影响力不大。

(三) 平台受限

2012年, 微信刚推出公众平台功能时, 各种公众账号都享受着与通讯录好友平起平坐的待遇, 出现在微信菜单下的一级界面中, 用户只要点击一次便可进入公众账号的主界面, 浏览推送内容。可惜“好景不长”, “平台不是自己的, 游戏规则也由不得你做主”, [4]伴随微信5.0版本的出现, 原本出现在一级菜单中的公众账号被统一收归进了叫做“订阅号”的二级菜单 (“腾讯新闻”微信号除外) , 用户需要点击两次才能进入。此外, 公众账号的推送频率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每24小时只能向粉丝群发一次消息, 再也不是之前想发就发的自由推送模式了。由此看出, 公众账号与微信平台之间俨然就是鱼肉刀俎的关系, 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步步为营。

四、结语

目前, 微信的影响力呈几何式倍增长, 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源头。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 为微公益的开展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官方渠道, 微信用户之间的强关系, 减少了虚假公益信息的传播;不仅如此, 微信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精确性的推送方式, 使得微公益信息的到达率高, 传播效果更为显著;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参与方式, 更是能够调动微信用户参与微公益的积极性。面对微公益在微信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公益微信号的推广力度, 克服技术上的壁垒, 号召更多的用户关注微公益、加入微公益、传播微公益, 以便更好地利用微信为中国公益慈善的健康、迅速发展做出贡献。在现今的双“微”时代下,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应该只成为人们交流、娱乐、休闲的工具, 而更应当承担起时代变革中传媒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我国公益事业借助于微博、微信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微公益事业借助这些有力的平台也必定会走得更远更长久。

参考文献

[1] .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2] .杨钊.“微公益”的缘起、问题及发展建议研究[J].发展研究, 2013 (11) :113-115.

[3] .赵振祥, 王洁.微博与微信:基于媒介融合的比较研究[J].编辑之友, 2013 (12) :50-52.

[4] .邹一沛.微信对传统媒体的反哺分析——以<壹读iRea d>杂志的微信运作为例[J].青年记者, 2014 (1) :93-94.

[5] .魏加晓.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 2012 (12) :57-59.

[6] .郭亚萍.微博公益热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 2014 (11) :8-9.

[7] .刘雪梅.微信传播现状扫描[J].传媒, 2013 (6) :18-19.

微公益活动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活动的实施。

二、社区公益活动的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社区公益活动内容

社区公益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公益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活动等。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总支负责对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动员、组织。

(二)活动形式

社区公益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区公益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保存好材料。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一起随手?@?微公益 篇3

微博上的求救声

现如今,没微博的人都“Out”了,有微博的网友,尤其是对喵星人有着无法抗拒的爱慕的那些养猫人,每天除了在微博上大秀自家宝贝外,也喜欢充当着“七大姑八大姨”的身份,到好友微博中唠家常,此外就是关注着微博上时刻蹦出来的各种求救信息、求助微博。

公益与爱心每一天都充斥在大家的微博中,看着这些受苦受难、忍饥挨饿的小家伙,大家心疼了、心酸了、心碎了,恨不得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钱来帮助它们。捐款、义卖、助养等多元化的为流浪动物献爱心的微博行动早已凝聚着每个爱动物人的爱心,汇集到一起。

看到求助,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在微博上看到需要捐款的求助信息,你会怎么做?

毫不犹豫地捐款。因为照片里的

动物太可怜了。

了解具体情况后再捐款。

不捐款,因为曾经被欺骗过。

不知道大家会选择哪一个选项呢?

调查数据显示,80%的网友看到受伤、受苦、被虐待的动物后,因自己无力承担照顾饲养的责任,出于爱动物的心理,愿意出钱帮助动物获得医疗、寄养、日常物品购买等花销。而95%以上的捐款网友在捐款后并不会留意款项的用途,更加关心的是动物本身的情况。

面对求助,你应该怎么做?

捐款是否都用在了刀刃上?捐款是否都合理用于需要帮助的动物呢?你的捐款去哪儿了?这样的问题你是否会想过?

个体救助难

我们敬佩每一位冲在一线营救遇难动物的志愿者,他们努力营救、费心照顾、积极发布相关信息,但是他们缺少的就是资金的支持。一个人有再多的钱,只出不入,终会有花完的一天。而在繁忙辛苦的救助工作之后,在大家的爱心捐款铺天盖地地汇总到银行卡、支付宝、淘宝店时,及时公布账目、做好捐款预算的志愿者就相对少了很多。

微公益提供更好的平台

如何减轻志愿者统计捐款、及时公布捐款信息、清楚说明捐款用途,新浪@微公益特别开设了“动物保护”微公益帮助平台。通过媒体的力量,及时核实救助信息的真实性;帮助需要捐款、捐物、招募志愿者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开通相应的快速通道;联络当地相应的动物医院、宠物食品用品公司等相应渠道提供帮助。

每一位获得帮助的志愿者或公益组织都会得到新浪微博平台支持,不管你的粉丝有多少,我们都会让更多有爱心的微博网友看到你需要帮助的信息。让志愿者可以全心全意照顾获救动物,不必再为经济问题困扰。而爱心捐款的网友也可以通过微公益平台,随时了解救助进展、捐款进度。每一笔捐款系统都会自动记录捐款人的微博地址,并提供对应捐款额度的收据或发票,让爱心变得更纯洁、让公益变得更透明。

如果你身边也有需要帮助的猫猫狗狗,别再因为没有钱而放弃对它们的救助。大家一起汇聚微薄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动物们。

微公益项目类别

流浪动物紧急救助医疗费用(目前北京地区合作医院为纳吉亚动物医院、荣安动物医院、博望动物医院。偏远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就近医院)。

流浪动物绝育手术费。

科学喂养救助基地日常口粮费用征集。

二三线城市TNR(诱捕、绝育、放归)培训项目。

特殊紧急救助项目。

申请动物保护微公益办法

第一时间微博发布需要救助的动物信息及相关情况。

发送邮件至 xiaofa3@staff.sina.com.cn 或将下列信息私信@解小法 。

申请微公益项目的相关微博地址。

简要说明申请理由及申请项目类别。

公益组织或救助个人需遵循科学救助的原则(适龄动物绝育免疫、亲人动物接受领养、

所饲养动物为流浪动物或救助的流浪动物)。

留下姓名及联系方式。

感谢大家支持这些微公益(已完成):

http://gongyi.weibo.com/12172 捐出10元零花钱,为地质大学韩奶奶募捐猫粮款。

http://gongyi.weibo.com/12261 重庆1.15所救助小狗捐助药品。

http://gongyi.weibo.com/100305为@葛大喵同城爱心日救助的猫猫狗狗募捐口粮。

http://gongyi.weibo.com/100398为王丽萍阿姨(好狗好猫流浪狗义工团)募捐口粮。

http://gongyi.weibo.com/100430为土桥何阿姨救助的流浪狗募捐绝育费用。

http://gongyi.weibo.com/100352为北京京师园救助的心脏病小猫募捐医药费用。

这些微公益需要大家支持(未完成):

http://gongyi.weibo.com/100712为北京市保护小动物协会教育基地的流浪动物募捐口粮。

http://gongyi.weibo.com/100388二三线地区流浪动物TNR(诱捕、绝育、放归)手术技术培训项目(长春站)。

微公益活动 篇4

150个能干什么?除了些微博还可以写微小说,别看字数少,但同样能做到剧情跌宕起伏,光看别人的多不尽兴,特立独行的“90后”就是要写自己的的微小说。《课堂内外》高中版从本期起至2012年8月,为期一年征文寻找“微剧情帝”。在150个字的小小世界里,展露俗世情真,市井百态。“90后”的微剧情帝会是你吗?

征文要求:小说文体,可以讲述纯真的友情,温暖的亲情,也可以是含蓄的爱情,生活里真实发生的,又或者是杜撰于梦醒时分。要求故事讲述要完整,情节跌宕起伏,剧情丰富,语言精炼。字数要求在200字以内。

征文信箱:ktnwgz@163.com (不接受附件形式稿件,邮件主题注明“微小说”)

征文微博:http://t.qq.com/ktnwgzb;http://weibo.com/1752957681 (请回复征文微博即可)

邮寄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高新园财富大道19号C区2幢1-7号《课堂内外》全彩高中(邮编401121,请注明“微小说”)。

微公益活动的策划书 篇5

20xx年4月2日,是世界第七个“自闭症儿童关爱日”。当有些家长还在埋怨孩子贪玩、不专心学习、太依赖人的时候,也有家长正在为他们的孩子不说话,不理人,行为怪僻而万分苦恼着。全世界每100-150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孤独症患儿,并且没有一种特效药或方法可以彻底治愈这种病症。有人说,孤独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有人说,一定有那么一扇门,只要打开它,就可以通向这些孩子的心里……

二、活动目的:

增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增大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程度,希望每个自闭症儿童都能拥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

三、活动主题:

“爱在方舟,我们不曾孤单”

四、活动内容:

活动1:.组织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海报、条幅、微博等)对我们的活动进行校园内外的宣传,通过校内宣传,在学校内扩大影响力,号召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活动;在校外,我们主要借助特殊教育机构,与特殊教育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赢的最终目标。

活动2:招募志愿者及培训,对雨儿志愿者服务站进行纳新,招募有责任心、爱心的志愿者,要求能吃苦耐劳,有耐心。

活动3:在多媒体教室或者大学生活动中心(活动地点待定)组织全体青年志愿者观看自闭症题材电影《海洋天堂》以及少数相关自闭症的科教视频或ppt。(通过自闭症题材电影《海洋天堂》和相关视频让志愿者们深刻的了解一个自闭症患者的成长生活和自闭症家庭的负担和悲剧,也给志愿者在以后的一对一接触活动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提供。

活动4:组织志愿者们在大型商场、儿童乐园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为雨儿募捐活动和义卖活动,事前对雨儿们进行培训,教他们简单写字绘画技巧等,可以让孩子们在现场表现,并在指定地点放置募捐箱,期间也可以邀请路人参与,与孩子们做游戏唱歌等,活跃气场,安排专业人员解答自闭症疑难问题,期间安排人员拍照,挂横幅,集体拍照。

活动5:策划工作人员安排,分别带小孩和发传单,和宣传自闭症知识,在学校举行大学生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在学校场地安排大屏幕,放相关视频或邀请一些社团表演节目,到康复中心接雨儿们到学校,由于雨儿们的好奇,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并集体拍照等,对安排祝福横幅,让同学们写上祝福话和签名,邀请记者到我们学校,并对活动高度赞扬,赞扬现代大学生的风范。

“一元捐”微公益 篇6

此次“希望工程一元捐”微公益捐款活动是该校团少先队组织倡议的,活动旨在倡导按照自愿的原则,捐赠标准为每人一元钱,多捐不限。捐赠仪式现场,2800多名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以中队为单位集中捐赠,献出爱心,此次活动的开展在少先队员中推广了“微公益”的理念,让少先队员了解公益,走近公益、参与公益。进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公益”、“助人自助”的公益文化氛围,不仅让他们感受爱的教育,而且增强了慈善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大队长杨子怡说:“今天学校组织了‘一元捐’活动,我们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给那些贫困生,虽然我们的力量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我们的爱心会积少成多。”该校大队辅导员薛梅红说:“通过这项活动,号召广大师生献出自己的爱心,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借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全校营造出了‘全校公益、师生公益’的文化氛围。”

短短的20分钟,少先队员们你一元、他两元……筹集到爱心款2552元。虽然捐款数量不多,却增强了广大师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识,微公益却收获了大效果!

微公益活动 篇7

关键词:微公益,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文化传播

1 我国互联网“微公益”发展现状

我国现已进入互联网Web2.0时代, 网络的使用正在朝着全球化、个人化、便捷化、移动化的趋势迈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而且, 在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城镇网民中, 家庭Wi-Fi的普及比例为81.1%。[1]由此可见, 互联网移动终端, 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率已达新高。在此基础上, 微博、微信社交手段的使用量也大幅攀升。根据《2015微信公众号发展情况及用户行为分析》, 从月度覆盖人数的变化趋势看, 微信和微博App均呈现上升趋势, 但微信2014年12月与年初相比增长了1.05亿, 远超微博App的2778.9万。从人均单日使用次数看, 微信用户的为7.8次, 而且从人均单日有效使用时间看, 微信用户的为18分钟, 毫无疑问, 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生活中密不可缺的一部分。[2]根据对微信用户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所有微信用户中, 有79.3%的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20%的用户选择从订阅号里挑选内容阅读, 而80%的用户选择从朋友圈里寻找阅读内容。因此, 微信公众号成为群体向个人、个人之间、群体与个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也是当下普及率高、关注度大、影响力强的媒介传播方式。

同时, 公益借助互联网平台也愈发普遍。随着网上支付愈发方便快捷, 越来越占据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由此, 线上APP中的慈善、公益元素也随之增加。腾讯公益、淘宝店铺、支付宝爱心捐赠、微博中的微公益等, 低门槛、定向性、大众化的网络捐赠如雨后春笋, 但收效甚微。而且, 这些公益慈善元素都寄生在以消费、社交等其他方式为主要功能的APP上, 网民通常登陆后直奔主题, 很难注意到公益版块, 即使注意到, 也缺乏打开内容并阅读、参与的主动性。但互联网公益已有成效, 以2014年夏由美国风靡后传入中国的“冰桶挑战”为例, 该关爱“渐冻症”病人活动从8月18日传入中国始, 截至2014年8月20日下午4时许, 国内的获捐方“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已收到捐款近140万元。[3]截止到2014年8月29日募集善款总额累计超过1亿美元。这项从政要富商、演艺名人到平头百姓都参与的慈善捐助活动开始一个月以来, 筹集的善款总额远2013年同期的280万美元, 将用于渐冻症治疗研究。[4]这项活动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微公益”成功案例, 达到了“微公益”中人人参与, 聚沙成塔的理念。

2 公益微信订阅号实践中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前期发放并回收的500份调查问卷显示, 有58.33%的受访者表示很愿意参与公益宣传活动, 仅有3.57%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参与公益活动, 38.10%的受访者持观望态度, 表示要进一步了解再做决定。可见, 大部分人很愿意参与到公益活动和慈善的宣传推广, 但是值得信任的组织和便捷高效的形式是大家投入公益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最好的公益宣传渠道, 72.62%的受访者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 64.29%的受访者选择了实地海报、传单宣传, 其余还有微博、QQ等宣传方式, 但比例较低, 可见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和线下宣传这种传统方式的活力。基于前期的调查问卷和对有代表性的受访者访谈, 我们建立了“有故事的礼物”公益微信公众平台。

“有故事的礼物”公益微信订阅号基于有故事的礼物公益创业项目而建立, 用于实时推送团队的关爱项目进展情况、团队信息、资金流向和计划等, 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捐赠自己不用的东西作为拍卖、捐赠的礼物, 还可以连接到微店店铺, 拍卖、购买爱心物品。该平台是在有故事的礼物团队成立并顺利开展第一个关爱项目——为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小学自闭症儿童提供每个上学日早餐的“早餐故事”后建立的, 在建立一周内关注人数就达到了100余人。但是微信订阅号也存在问题。

第一, 推送内容缺乏主动性, 受众必须点击进订阅号栏目才能统一看到推送, 因此其影响力有限, 这就要求推送的内容必须是受众迫切想知道的、需要的信息。在实践中发现, 当推送财务公开、活动纪实或者图片有吸引力的图文消息时, 阅读量较大;音频、视频的吸引力较广;经过受众转发至朋友圈的图文消息阅读量更大;经过图文编排、编辑排版后的消息, 文字精简、图文并茂的推送消息更吸引受众。

第二, 使受众对“有故事的礼物”订阅号持续关注, 并且保证固定受众群体不“掉粉”仍然任务艰巨, 在线上的宣传模式中, 受众范围仍局限在常用微信并且关注订阅号的人群中。

第三, 使受众便捷、直接地参与到公益中, 不仅停留在看的阶段, 即发挥订阅号的号召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解决方法与建议

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是必然发展趋势, 微公益鼓励人人参与的大众化法则, 也是公益进程的必经之路, 但是结合传统模式, 采用O2O模式, 并且提高网络和组织自身公信力, 根据网络传播特点调整信息和公益文化传播方式, 是实现公益大众化、平民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 精细化微信订阅号图文消息编排版式, 号召用户转发。图文消息的编排首先应固定化风格, 体现订阅号特色, 突出重点。精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 从色彩、内容、排版等烙印特色, 引人注目, 直切主题, 切忌冗长。重点突出影响力大、重要程度高的内容, 体现帮扶特色。如“有故事的礼物”团队线上微店有“他们的礼物”版块, 是通过义卖自闭症儿童手工制作的工艺品, 从而实现他们居家就业, 自给自足。这一长效机制是帮扶的新思路, 应予以重点突出。但是推送的目的是扩大宣传影响, 因此受众广是首要条件。在固有受众的基础上, 鼓励转发、关注平台, 可采用月评比转发冠军发网络爱心勋章、集齐勋章免费体验爱心企业产品或服务等形式, 调动积极性, 并适当赋予文化寓意和吉祥祝福等。

第二, 采用“互联网+”、O2O模式, 线上、线下活动和宣传结合。与爱心企业、产品制作商洽谈合作, 通过企业销售量推广公益文化和帮扶项目, 微信订阅号及时跟进报道, 并在企业产品上喷制二维码、LOGO、标语等;此外, 及时推送定期开展的线下公益活动、爱心长跑、公益派对、公益拍卖等实体活动, 并统计、沟通、带领有意愿的爱心人士亲身接触受帮扶群体, 将受助群体和爱心人士的心里话推送成图文、音视频消息, 增强感染力。与此同时, 地方媒体也会跟进报道, 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力度。

第三, 加强网络监管, 提高微信订阅号公信力。实行公益组织成员实名制注册、第三方监督账目及活动进程、健全法律监督制裁体系等, 提高微信订阅号公信力, 从而让公民信服并且放心参与其中, 为从根本上调动大众, 真正实现公益平民化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第35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EB/OL], 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2]木木.2015微信公众号发展情况及用户行为分析[EB/OL], http://mt.sohu.com/20150706/n416237912.shtml

[3]冰桶挑战筹款140万IT界贡献很大[EB/OL].驱动之家, http://news.mydrivers.com/1/317/317893.htm.

“微公益”亟待规范管理 篇8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微公益的概念一是来自“微”的本身含义, 从小事做起;二是借助网络技术如微博、网站、博客等平台自上而下将公益信息进行传播, 把单个网络用户连接形成协同合作、自我管理, 最终实现公益活动目的的一种新型民间公益模式。

据了解, 当前的“微公益”力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以网络公司为主体, 利用企业现有的商业平台, 融入电子商务经验, 比如新浪微公益做的菜单式慈善, 把有需要的项目和人全部挂出来, 大家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 对他们进行帮助;另一种力量是纯自发、求救式的, 因为自己或身边的人遭遇困难, 发求救信号, 这个信号通过现有的网络技术展示出来。

微公益以其快捷性、灵活性、广泛性的固有优势, 以便捷性、灵活性为中心的小集群性活动为根本, 公益活动的执行及后期运作的保障也依靠人与人的爱心与信任来维护, 从而使微公益具有“人性化、亲民化”的特点, 获得了众多普通老百姓的青睐, 它激活了平民的公益热情, 为平民的爱心活动解决了“门坎高、难度大”的瓶颈, 客观上促进我国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 缓解了需要帮助者的受救济周期, 进而有力地推动了公益事业的落实速率。可以说, 微公益事业无论是在理论上、技术上、发展态势上都展露着无与伦比的可塑性和无穷的上升动力, 但微公益在现行的运行模式下存在诸多的问题, 不仅会使微公益事业发挥不了积极因素, 更会带来不可预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目前, 我国网络募捐方面的立法仍为空白, 导致从事“微公益”的组织合法性身份的缺失。根据“微公益”组织的性质, 它应属公益性社会团体范围, 但这类组织明显具有不同于传统公益组织的特征, 属于新型的社会组织。所以, 将以前出台的法规用于“微公益”不免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微公益”组织的身份模糊不明, 不仅不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感, 而且也会让一些假借公益之名的网络骗子钻了空子。另外, 由于没有法律的保护, 当出现纠纷时, “微公益”组织应有的权益也无法得到保证。

此外, 运作团队的专业性不足也影响着“微公益”的健康发展。目前从事“微公益”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或志愿者, 其对公益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 只凭一腔热情在做公益, 热情大于专业性。

为此, 笔者认为, 规范以微信、微博等为主的微公益行为, 确保实现健康发展, 还需要多措并举, 综合施策。首先, 要完善相关制度。目前, 微公益活动平台还没有一套确定性的法律法规所依, 虽然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以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主的慈善组织的合法性进行约束, 但是对于在微信圈里个人自行发布的微公益活动却没有涉及。因此, 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

其次, 加强微公益的自律意识。以民政公益监管部门为主, 通过各种方式的大力宣传、教育, 引导微公益发布者、参与者对自己的公益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做到既有法所依, 又不触及道德底线。

“微小说”征文活动全面启动 篇9

征文要求:小说文体,可以讲述纯真的友情,温暖的亲情,也可以是含蓄、的爱情,生活里真实发生的,又或者是杜撰于梦醒时分。要求故事讲述要完整,情节跌宕起伏,剧情丰富,语言精炼。字数要求在200字以内。

征文信箱:ktnwgz@163.com (不接收附件形式稿件,邮件主题注明“微小说”)

征文微博:腾讯微博#微剧情帝#话题页面http∥url.cn/30igm,直接发表话题微博即可投稿。

邮寄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财富大道19号财富三号B栋7楼(邮编401121,请注明“微小说”)。

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微探 篇10

一、语文课堂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探究活动呈浅俗化倾向

语文课堂的探究活动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只有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高层面的探究活动。但学生受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的限制, 对文本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可以说, 课堂中问题设计的优劣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细致, 要紧贴文本, 要有操作性和引导性。但是在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中, 很少有语文教师能设计出极具启发性和艺术性的问题, 而表面化、浅层化问题却层出不穷。教师机械快速地提问,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课堂气氛看起来非常活跃, 然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思考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 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讨论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见解、观点、思想、看法或者为完成特殊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 但在实际教学中, 讨论的问题一般由教师设定。由于讨论的话题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所以讨论是在被动的情绪中进行的, 学生的讨论显得很突然、很机械, 这样的讨论缺少认知深度和思维的拓展, 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他们只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真要让他们在科学课上耐心地倾听, 深入地思考, 则有些难度。在我自己的课堂上, 很多时候看着学生投入的样子, 我都不忍心打断学生的活动, 常常要等到下课铃声响时, 学生才有些不舍地停止活动, 学生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与深入思考。这样, 学生的活动是“热闹”了, 可充分的“思维”却没了保证, 探究成果甚微。

(二) 课堂活动目标存在盲目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但在实际操作中, 许多语文教师设定的课堂目标往往具有随意性、盲目性,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多头目标。比如, 情感态度一个、过程方法一个、知识技能一个, 几个目标之间互不相干;二是目标玄虚, 大而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缺乏系统的观照, 缺乏有序的操作, 所设立的课堂目标也就成了动听的空话。

(三)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与以往教学方式的不同, 或者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一些新颖的活动, 这些活动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没有多大效果。例如, 一些教师教文言文时, 很少涉及比较重要的文学常识、文言现象、句子翻译等内容, 却花费大量时间讨论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等较空的方面。更有甚者, 讨论的话题远离了学生生活, 甚至有些“高深莫测”。如教学《包身工》时, 有教师就曾组织学生围绕“包身工与富士康工人是否具有相似性”的话题进行讨论, 表面上是探究资本家对工人的严酷压榨和剥削的罪恶, 实际上学生的发言却与课文毫不相干, 可以说是貌合神离。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义上是讨论, 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还体现在学生的参与不均衡方面。在语文课堂上, 不同学生发言的机会有很大的差距, 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一堂课回答二、三次问题, 特别活跃的学生甚至达到四、五次;而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始终是课堂上的听众, 是旁观者, 成了课堂活动的边缘群体, 这种只有少数固定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是走形式, 谈不上高效。

二、解决课堂活动中问题的措施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

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 教师要始终秉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问题的设置要注重学生认知的深度和思维的延展性, 避免出现浅俗化倾向,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通过自主探究, 师生或生生讨论得出结论, 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碰撞以及相互砥砺, 往往能够产生照本宣科地念标参考答案所不具备的效果,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 注重实效, 明确课堂目标, 不要流于形式

课堂活动, 就是为了在活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 绝不能为了活动而进行活动, 不能为迎合检查或公开课而进行作秀式的表演,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 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注重实效, 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导航, 注重语文能力的提高, 明确课堂目标, 使学生清楚课堂上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此外, 学习小组要分工明确, 任务落实到人,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在每一次高效的课堂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

(三) 打破课堂活动的不均衡性, 构建自由、和谐、平等的课堂活动平台

要想打破课堂活动的不均衡性, 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改进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 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特别要为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 鼓励他们战胜自卑心理, 变被动为主动, 并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树立自信, 发现自己的潜在优势。总之, 教师要力求把语文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或少数精英学生的“专属领地”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全体学生畅所欲言的“百家讲坛”。

综上所述, 课堂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 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和桥梁, 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教师要坚持大胆创新、审慎严谨、求真务实的理念, 要明确教学目标, 要在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开动脑筋, 多下功夫, 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从而为新课程改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摘要:2010年,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拉开序幕, 全省各地随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创新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三学年的观察、实践与思考, 本文中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着重对少教多学的实践活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企业微公益争议前行 篇11

不及格答卷

8月底,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在媒体上公开发表了《致中国盖茨们的一封信》,他说:“前不久,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合作,发布了《中国企业公益指数报告》,结果显示,企业公益指数只有44.0分,不及格。”

而对于“慈善挂科”的原因,袁岳总结道:“现阶段中国的企业公益尚停留在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关注领域过于狭窄、公益模式过于程式化、缺少系统与稳固的公益战略部署。”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公益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灾害、扶贫、教育三大领域,它们吸引了大部分的企业公益资源;同时,我国企业公益具有明显的事件性特征,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大事件发生后,“政府发起、领导重视、媒体牵线、企业参与”的原始模式;再次,作为公益链条起始环节和注入能量的企业,多数乏稳定与系统的战略规划,这就导致这种原本就需要维系的公益行为更加脆弱。

2008年春节前夕,新媒体营销专家、知名公益活动家、天涯社区商务运营总监梁树新曾组织发起过一次帮助广州火车站数十万滞留返乡者的“融雪行动”。当时还是《新营销》杂志副主编的他利用媒体圈朋友和企业家人脉资源的双重优势,在不到24小时里,网罗了30多家南方主流媒体,接收到的企业捐赠物资总值超过100万元。

“福建达利园、丽华快餐、农夫山泉、蒙牛都参与了这次活动。”梁树新说,“企业的热心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然而他之前打出的电话遇到不少闭门羹。“有的企业很实际,开口就谈条件,要求先上交一个投入产出报告。”对此,梁树新有些气愤:“我告诉他们,第一,我没有时间,第二,这是一个公益行为,如果纯粹追求商业回报,就不要考虑了。”

“中国企业的集体公益意识还相对保守,”他说,“大多数企业一味计较‘舍’,而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得’,企业散去的只是相当小份额的财富,而得到的回报却是诱人的——企业社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集中展现。”

多乐士案例

作为新媒体营销观察人士,梁树新认为,企业公益化程度不高,一方面来自于部分企业主体的狭隘财富价值观,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多媒体兴起带来的“公益审美疲劳”。

“在传统媒体时代,品牌主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公益活动很容易获得媒体关注,加上必要的公关手段,公益信息的传播通道基本是上畅通无阻的。而公益活动的组织方、受助方是主动施加和被动接受的两个群体,整个公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完全可控。”他说,“社会化媒体流行之后,问题就复杂了,面对如此碎片化的人群和信息,企业主体纵然有心相助,也不敢贸然介入,因为公关公司会告诉他们:‘我们无法管住网友的嘴’。”

典型案例就是梁树新不久前发起的“铅笔换校舍”活动中,由“备受荣宠”到“有点尴尬”的多乐士。

2010年6月12日,他在微博上发起“设模板,换涂料,广西佛丁小学彩色校舍计划”,即转发此条微博一次,并邀请33558人更换多乐士“Let's Colour”模板,多乐士即捐赠相应数字现金,及2895平米墙面所需涂料。

活动启动之初激起了众多博友的热心参与,迎来了成百上千的转发高潮。然而不久之后博友的逆反情绪就渐显,有人给梁树新留言:“做慈善的同时做下广告无可厚非,但是还得更换多乐士模板,就太过分了,我转发一下分分钟的事情,换模板不能接受。烦不烦啊,让你们给孩子们捐点儿钱至于吗?”

有博友的观点更为直接:“这个涂料公司花3万块要做这么大的一个事情,也太会算计了。虽然可以说还是同公益挂点边,实在不想转发。”

对此梁树新表示正在找人跟多乐士沟通,希望改变合作方式。同时他提出建议,希望多乐士将评论总数列入转发总数,让受捐学校的费用和涂料能够尽快到位。`

最终多乐士方面不得不修改了这场“公益游戏”的游戏规则,将评论数并入转发数,按额捐出了款项和涂料,并公布了官方统计数据:新浪微博吸引姚晨、王小山等诸多名人转发,微博换肤12058,转发8670次,回贴2113次,总曝光量超过300万人次。

微公益利刃

而在此次微博公益的过程中,凡客诚品、型牌男装、全程软件等企业,所捐物资也不过几十余件高级定制衬衫和全程一体化办公管理软件,价值不到几万到十几万,然而却通过梁树新的微博得到了高效的信息传播和良好的品牌树立。

“活动启动后,戴尔电脑也曾表达了捐助意向。”他透露。学校方面对电脑自然也有需求,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对口”的公益计划,但在双方接洽之后,戴尔却最终了放弃捐赠。

当很多企业还刚刚把博客、微博作为企业品牌宣传的一个窗口时,戴尔早已经把这个窗口变成了可以营利的“柜台”了。据报道,戴尔微博营销收入已经超过700万美元,戴尔中国的微博粉丝也已接近2万人。应该说,戴尔对微博营销早已驾轻就熟,却为何在这样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公益营销活动中最终选择退出呢?

对此,梁树新分析说,一个公益事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益营销活动,如果载体是传统媒体,那么广告主会毫不犹豫地参与进来,因为这其中的风险是可控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某企业定向某贫困农村小学拨款重建一栋破烂的教学楼,鉴于信息的不对称,我们很难知道这个援助过程的细节和故事。当然,公关公司会给媒体和受众提供一堆精心准备的感人故事,只是往往会因为过于精致而缺乏打动人的力量。但广告主显然是满意的,因为,无需担心负面言论扰耳。”

然而面对以微博、SNS社区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时,企业主体需要面对的是非常碎片化的人群和信息,而这些潜藏在互联网之下的情绪是难以捉摸和控制的,即便是个中行家的戴尔也难免瞻前顾后。

梁树新认为,这些变化背后的本质是公益活动已经由“大公益”进入“微公益”时代。“先前的公益形式,通常只有企业主、社会名流和慈善机构才是公益的主体,普通人只能充当公益围观者。”他说,“然而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都可以进行捐赠和发表评论。”

微公益活动 篇12

关键词:微公益,隐性职业素养,提升

随着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改善就业难的现象, 我国提出了“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方针。然而这一方针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就业教育”。这导致了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职业发展方向不明、频繁跳槽的非常现象。据调查显示, 2013届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 而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则达到43%。高职毕业生的高跳槽率间接地显示了目前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短板部分。究其原因, 是高职教育在就业压力下被迫选择了“重技能而轻品德、重就业而轻职业、重生存而轻发展”的快速教学模式,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综合素质, 包含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作风等多个维度。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 职业素质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浮在水面上的显性职业素质, 包括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 是高绩效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却不是充分条件;而另一方面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隐性职业素质,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与习惯等等, 能够为个体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产生高绩效[1]。隐性职业素养具有个体性和发展性, 是以先天生理为基础, 在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下, 通过不断地亲身实践和自我反省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在综合素质。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大步迈进, 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的学生隐性职业素养, 成为了各高职院校需迫切求解答的问题。

一、微公益活动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促进作用

“志愿者”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 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学生正处于热血年华, 心系社会, 比一般青少年乐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活动”以及寒暑假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高校经典志愿项目。近年来,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中的迅速发展, 以志愿精神为内涵的“微公益”在高校园内逐渐风行。

微公益, 由传统志愿服务演化而来, 强调的是从细微之事入手,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地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无偿贡献。例如校园内义卖活动中, 除了组织者外, 作为卖方或买方都属于微公益活动参与者。相对于传统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微公益因具有参与门槛低、信息传播广、影响力大等优势, 更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信任。据调查数据表明, 70%以上的大学生相信微公益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比重较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倡导微公益活动, 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提供广阔的实战平台, 弥补目前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品德”的缺陷, 促进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

1. 微公益活动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直接影响着将来从业领域和发展方向。一直以来, 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仅仅聚焦于眼前的毕业就业, 而忽视了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学习水平较低, 一直以来处于弱势地位, 自卑心理较重, 缺乏全面的自我认识。职业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 (Erik H.Erikson) 将人的生命期分为八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必须完成。这些任务可被视为一种挑战或危机。危机解决的成功与否, 对个体将来的发展及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 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自我认定”, 即清楚解决两个重要问题———“我是谁”以及“我在哪里”。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包括了兴趣、能力、价值、人格特质等重要内涵;而“我在哪里”的问题, 则涉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群体、工作世界等[3]。微公益活动给了高职学生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实践平台, 只要有善心, 就可以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一点贡献。在这个宽容广阔的空间领域, 高职学生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付出, 收获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激发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另一方面, 近年来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 高职学生们可以从网络上收集所需信息, 在实际工作中已越来越依赖于他人攻略而缺乏自我总结经验。在微公益活动平台中, 学生们可以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服务岗位,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更新原有的知识储备量, 更加明确自我能力、兴趣、人格特质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 为职业生涯发展尽早地做出规划筹备。

再者, 微公益活动平台也为高职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通道, 使得象牙塔中的学生们对真实的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成长过程中就能更主动地去迎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增强职业意识, 转变就业观念, 客观规划职业生涯。

2. 微公益活动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 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含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 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素质理论上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质[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中提出“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26个字也是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衡量杠杆, 其中甘于奉献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

然而, 市场经济发展衍生的功利性、拜金性风气慢慢渗入校园, 迷惑青少年尚未成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只靠课堂口口相传不能有效对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来的误导。幸运的是, 新兴的具有大众化、低门槛特质的微公益平台给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锻炼养成的平台。微公益活动与就业活动虽然是两个概念, 却也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一种实操实践活动, 过程都包含着自我发展, 最终归宿都是服务社会。两者的不同点是微公益活动是属无偿贡献, 而就业属有偿贡献。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微公益平台中蕴含着的积极社会意义有利于他们耳濡目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使得他们能够养成自身的良好价值标准。

通过参加微公益活动, 高职学生能从中收获到奉献的快乐, 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从而更乐于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去追寻和实现自我价值, 并愿意将这种奉献精神作为一种内在道德标准, 延续到工作岗位中去, 其职业道德素质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提升。

3. 微公益活动可以优化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文明化, 企业的招聘标准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有应聘者良好的职业行为与习惯。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看, 专业技能是其硬实力, 以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 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等为核心素质的职业行为习惯是助推其走向成功事业的软实力。

目前高职教育体系中, 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在课堂教学及专业实训活动中对其进行训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以团体或个人方式自主完成各式校园文化项目, 包括了文艺竞赛、体育竞赛、技能竞赛、微公益等内容, 从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近年来微公益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各种志愿服务基地成为大学生锻炼自身职业行为习惯的广阔平台。微公益活动由于是一种无偿奉献活动, 无常规关系网和利益链的支撑作用, 组织者需要做好团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 同时还需去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才能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宗旨, 这非常锻炼人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 在组织或者实施微公益活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到的突发事件, 而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职学生具有追求成功的本质心理特征以及较强实践能力, 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困难, 从而提高了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抗挫折的能力, 强化了心理素质, 毕业后面对工作压力也能迎难而上。

二、利用微公益活动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思考

微公益活动能够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积极意义和价值值得高职教育者重视。如何借助微公益平台, 切实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需要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三维角度”去探索共进。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高校微公益活动, 积极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 同时对微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政策上给予保障, 物资上给予支持, 精神上给予鼓励。高职院校将微公益文化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积极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非凡的微公益文化平台, 还可以引入志愿时系统用时间量化学生志愿服务活动[4], 建立学生志愿服务档案, 增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热情和兴趣。高职学生作为职业发展主体, 要客观认识到参加微公益活动与自身职业素养提高的密切关系, 借助高校微公益平台, 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 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行为习惯,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邢敏, 高庆, 张志军.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J].当代职业教育, 2014, (4) :59-62.

[2]何国焕, 李光明.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9) :78-79.

[3]陈今来, 等.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能力[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9) .

上一篇:机组调频下一篇:世界经济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