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2024-12-14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精选12篇)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篇1

1 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景观的几个生态关系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生态共生共存的目的。在一个景观系统中,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

1.1 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1.2 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

1.3 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4 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1.5 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2 景观设计的几个方面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看,景观设计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2.1 构思、创意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2.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个阶段主要把握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握功能要素。现代的景观设计构思要“以人为本”,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2)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2.3 对景与借景

所谓对景,一般指在园林中观景点具有透景线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景物之间形成对景。一般透景线穿过水面、草坪,或仰视、俯视空间,两景物之间互为对景。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

2.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它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障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2.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6 渗透与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

2.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比例有两个度向:人与空间的比例;物与空间的比例。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2.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2.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德国柏林苏军烈士墓前5块方形草坪,5块等量草坪上摆着5个花岗岩雕刻成同样大小、同样图案的白色花岗岩的花圈。

3 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3.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3.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Gary 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 (1)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2)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3)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4)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3.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3.4 水体设计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当优先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为我所用。我们相信,面对新世纪中国城市环境建设这个无比广阔巨大的市场,我们的国际合作一定会创造业绩,互利互惠,共同促进发展,为人类有一个更好的“地球村”人居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城市环境建设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而景观建设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必须要合理运用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 结合各城市的人文特点, 来营造不同风格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英) Paul Cooper, 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2.

[3]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

[4]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篇2

1.夜间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夜晚的城市通过各种照明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提供适于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现代城市夜间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城市景观是城市夜间景观的基础,为其创作提供了表现空间、表现主题和景观依托。城市景观分析通过景观分类与景观元分析来确定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的对象。城市景观按照不同属性分为自然景观集、人文景观集和构筑物景观集三个子集。

城市景观分类景观元自然景观集 城市绿地、山体、水体、公园等文化、民俗、政治、经济和历史景观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等。所以在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 可与当地节日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夜生活”场景。

2.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间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人文景观集 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城市夜间景观规划的任等文化生活形态务,是采用系统化方法,从宏观上确定和部署城市景主要建筑(构筑)实体、基面、城市构筑物景观集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处理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开敞空间、大型桥梁、景观小品经过以上的分析,在城市夜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突出城市夜间景观的特色的关系,指导城市灯光景观的有序发展。从微观上解决城市灯光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关系、主次景点的确立、特征主题和人文活动的引入等问题,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限定。规划目的,一 自然景观特色是引导,二是约束。

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篇3

【关键词】园林城市;设计

1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现如今,关于城市设计以及园林城市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田园城市的概念被英国的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提出标志着城市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通过园林绿化构造整个城市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我们现在的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都受到该理论的影响,城市的发展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涵。园林城市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城市形态标准,通过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形成了这种城市形态标准。我们可以将园林城市解释为:一定标准的绿化是园林城市的必备要素,在塑造城市空间时通过艺术手法构造城市绿化环境,通过美学和生态学创造最美的城市形体环境。

上世纪60年代创立了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规划学不再仅仅规划空间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等要素也成为城市规划学运用的要素,在这种大环境下,一部分的建筑倾向于注重在微观上的表现,另一部分的城市规划在设计时重视对不同学科的综合利用。而人的情感在这两种城市规划中都没有受到重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中被割裂开,城市视觉环境质量被忽视。因此出现了城市设计理论,该理论是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空缺部分进行补充。城市设计是一种边缘学科,同时也是在近年来刚刚创立,有很多对城市设计不同的解释,最多认同度的说法是在城市设计中,设计对象是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主体是人,设计原则是整体效应,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将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一个新台阶,在视觉上形成良好的效果,它属于一种中观设计不同于建设设计的微观与城市规划的宏观。我们一般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设计,个体是城市设计的对象,而群体则是城市设计的对象。

2 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最好体现就是该城市为园林城市,因此在对一个城市进行设计规划时,园林城市的构建就是最主要的目标,以下是园林城市是城市文明发展标准的原因:

(1)纵观城市发展的轨迹,人类的社会分工最终导致城市的出现,城市是人类挣脱自然限制的最好体现,但是在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深刻的体会,人类无法与自然完全割裂。从而人们在对城市环境进行塑造的过程中追求自然环境,渴望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能和自然融为一体。有很多方式能够塑造城市自然环境,但是园林绿化是最重要的方式。因此人们在进行城市设计时通过各种艺术化的方式进行塑造,同时设定最终的目标也就是构建园林城市。在城市设计中,人们通过加入人工环境来追求更加自然地环境,进而对城市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2)园林城市的园林仅仅通过对城市进行绿化是远远达不到园林城市的的标的,与此同时,构成城市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也因为是“园林”的要求。在这里,园林是一个大概念,我们在进行小的园林的构造时会使用很多要素,例如阁楼、小径、石头、水池以及亭台等等,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设计园林中的每个建筑和小路。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也運用小园林的建造手法,在城市街头塑造古典园林,这样就是使得园林范围扩大,这也是城市设计最终的目标。

(3)城市在设计时有自身的规律: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情景交融原则以及景观集合原则,这些都是园林城市在设计时要体现的原则。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3 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城市设计的首要目标就是完善视觉环境。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还要重视视觉环境人心里健康的影响,这两者有相同的重要程度。从社会实践发现,人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城市的视觉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当人们长时间生活的城市环境是钢筋水泥堆砌而成,没有一点城市绿化,人们恐慌、压抑、不安等的心理问题就特别容易出现,如果我们单单依靠将城市污染问题消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现代城市景观环境的改善是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城市最基本的色调应该是绿色,我们力求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将城市塑造成一个如画般的城市,因此在城市设计时我们主要运用绿色进行塑造。城市建筑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硬,到处的钢筋水泥,而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我们通过绿色植物的软来消除人们心里的不舒适,在软硬的强烈对比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构成城市的生命就是园林绿化,它能协调城市的整体环境。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塑造整个城市形象,在城市大空间进行艺术。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主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特别是目标为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城市,目前还没有完成园林城市的构建。基于目前的现状,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园林绿化。我们需要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园林绿化,并不断地完成。在进行园林绿化时,很多空间与视线都能通过绿化来隔开,满足街道等景观的需要,一些方向指引也可以通过城市绿化来完成。现在有的城市在规划过程中不注重对城市的整体设计,他们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仅仅重视这一个被规划出的建筑的环境情况,没有重视整个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城市整体风格的协调性等等。例如很多城市建有现代化的建筑,他们在设计风格上都有自身的特点,但是将这些建筑放在古镇风格的街道中就显得十分突兀。而通过园林绿化能够对这种建筑的不协调进行化解。

总之,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是相辅相扶的关系,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是城市必须要先设计好整体城市的规划,其中规划、设计、园林城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进步的体现。

作者单位

城市设计与当代城市设计 篇4

1. 城市设计的沿革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只要有聚居现象, 有城市的兴起, 就涉及到城市设计问题, 从世界各国历代城市众多优秀的城市设计遗产中对此会有深刻体会。

但明确提出城市设计并自觉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 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 如卡米洛·西特 (Camillo Sitte) 1889年提出的“基于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 查尔斯·芒福德·罗宾逊 (Charles Mulford R o b i n s o n) 1901年提出的“城镇改造”, 以及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 (C i t y Beautiful Movement) 和现代市政艺术运动 (Modern Civic Art) 等, 都提倡用城市设计原则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质量, [1]不过由于当时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局限, 这些思想并没引起足够重视。

(1) 提出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再次提出城市设计问题, 并积极倡导和探索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与技术来指导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在美国, 率先倡导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并把它纳入高等学校培养计划的是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 。1934年, 他针对当时城市规划多限于二维平面, 很少顾及三维空间的状况, 在密歇根州匤溪艺术学院 (Crambrook Academy of Art) 创立了建筑与城市设计系, 培养建筑与城市设计学科方向的研究生, 力图通过城市设计教育把建筑艺术手段与城市规划设计联系起来, 以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虽然沙里宁的这一思想当时未能及时得到延续和发展, 却为后来城市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沙里宁强调的是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 其概念虽局限在传统建筑学的学科框架内, 但仍被学术界认为是首次提出现代城市设计概念的学者。

(2) 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给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带来了发展契机, 大量的城市更新工程实践所引发的诸多城市问题, 促进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空前活跃, 对当今城市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

当时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多关注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 强调在保证交通体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 关注物质空间要素的布局和艺术特色。要素的布局包括功能组织、建筑体块、景观系统、步行系统、可达性、街道家具、绿化和停车场地, 艺术特色则包括形象、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

(3) 独立

城市设计在被提出后, 学者就其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进行了长期争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 才确立了将城市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的共识, 城市设计内涵不断被充实, 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征显现, 并全面发展起来。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建筑体块控制与引导系统、大规模的建筑综合体、历史保护与更新、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公众参与设计、新城建设、可持续的生长形态等。

现代城市设计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为适应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满足城市建设多渠道投入的需要, 以美国现代城市设计思潮为主体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悄然传入, 并被国内同行普遍接受, 借助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城市设计学科。

中国城市设计学科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学习与探索、研究与实践、普遍推广、制度形成、活动规范和自由探索与实践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3]目前, 虽然城市设计还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中, 城市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

2.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自被提出至今, 一直以城市物质空间为研究对象, 立足从三维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空间问题。它基于这样的假设:城市是可以被设计的, 经过设计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是紧密结合的, 在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今天, 只有经过设计的城市才有“宜居性” (livability) 。

但是, 城市设计的内涵却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逐渐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外延。虽然众多学者按各自的理解对城市设计定义做出过各种各样的描述, 纷繁杂沓, 争论不休, 但从学科角度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却越来越趋向一致。通过对城市设计学科的梳理, 我们发现城市设计内涵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学科交叉”“多学科渗透”和“学科融贯”的过程。[4]

(1) 学科交叉

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首次城市设计会议, 提出了城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当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的“桥”, 关心的是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范围, 重点是空间形态、景观序列、家具设施和环境质量 (图1) 。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学科的学者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在物质空间的操作层面, 建筑师认为城市设计是“大尺度的建筑学”, 强调用建筑手段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师则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一部分内容的延伸”, 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强调通过区划法的导控技术, 控制和引导建筑师对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

比如美国的三位城市设计学者就持有不同观点: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认为城市设计是建筑学的扩展;迈克尔·索思沃思 (Michael Southworth) 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乔纳森·巴奈特 (Jonathan Barnett) 则认为城市规划师是从二维土地利用的角度去分配资源, 建筑师往往陷入建筑物本身及其周边环境, 难以驾驭城市问题, 因此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位能从三维角度“设计城市而不设计建筑物”的城市设计师。

(2) 多学科渗透

随着对城市设计学科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仅仅把城市设计定位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学科之间的“桥”已远远不够。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安全和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愈加突出, 城市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涉及二维的地理学和三维景观建筑学问题, 由此构成了上述四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学科格局 (图2) 。

同时, 一些软科学如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对城市设计学科的渗透也逐渐显现, 对城市环境的形成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可见, 作为新兴学科的城市设计, 已明显表现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征。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城市设计, 在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形成与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有力和有效。

(3) 学科融贯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多样性的需要, 城市设计学科不断向多学科渗透, 内涵更加丰富。虽然城市设计学科仍以三维空间为学科研究的核心, 但积极向二维学科和软科学扩散和渗透, 因此在艺术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融合, 整合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融贯学科” (图3) 。目前, 这一概念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

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在生态方面, 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愿景越来越突出;在经济方面,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形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社会与文化方面, 公平安全的社会环境、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对居民和游客的吸引作用越来越显现。

有学者认为, 城市良好的空间布局、健全的文化福利设施、安全与卫生的环境、舒适的住宅区是影响企业吸引人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企业家理想的投资环境。对于城市来说, 这些也是城市保持活力、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所在。[5]

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不局限于对城市空间的设计, 近年来开展的对“城市设计战略”的研究, 立足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 从总体概念上理清城市设计的战略问题, 建立城市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关系, 为城市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搭建空间骨架, 并延伸到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更关注设计成果的过程性、开放性、宣传性, 认为这是统领各层次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战略。

1980年, 在哈佛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城市设计会议, 认为城市设计必须将设计问题与城市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城市设计学科的真正价值。此后, 高等院校开设的城市设计课基本上都基于这样的认识, 城市设计学科研究与培养计划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学科领域, 与当地的城市问题紧密结合。

二、关于当代城市设计

1. 从思潮缘起到概念提出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是城市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到一定阶段后, 随着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复杂而出现的。当代城市设计跳出了城市物质空间的框框, 以多学科融贯为特征, 渗透到城市空间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形”的城市设计全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有学者提出“当代城市设计”的概念, 以区别一般概念下的城市设计。

(1) 缘起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城市设计理论比较多地关注城市设计的物质空间元素, 如建筑体量及形式、土地使用、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与标牌、步行区等, 关注对这些元素个体及组合后形态特征的描述, 缺少对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讨论。城市设计项目从策划、设计方案到实施建设的每一个决策都操纵在“精英”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手中, 很少有公共参与的机会。

虽然城市设计成果也趋向同管理与实施过程的结合, 逐渐从单一的图纸控制发展成为图则和导则控制, 但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设计平台和设计团队等方面仍然局限在固有的框框里, 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中, “城市设计思想和城市设计实施之间”仍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以三部代表性著作的出版为主要标志, 分别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1960) 、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1961) 和库伦 (Gordon Cull e n) 的《城镇景观》 (1961) 。这些论著讨论的主体仍是城市物质空间和城市景观, 但从关注物质空间的结果转向关注空间的形成过程、社会效果, 赋予了城市设计更多新的内涵。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强调“形式服从资金” (form follows finance) , 对当时城市设计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正如美籍华裔城市设计师魏民阁·卢所说, “城市设计课题已超过了以往的专门领域”, 城市设计成果也“必须是远远超过公式化的表格和分布图, 超过设计原则和设计审查的东西”, 城市设计师“对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理解, 也十分重要”。[6]

(2) 提出

1997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瓦可·乔治 (R.Varkki George) 教授在《当代城市设计诠释》 (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 a n D e s i g n) 一文中, 综述了前人对当代城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 以设计师和设计产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对当代城市设计做了全面阐释, 认为由于城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要求城市设计应脱离一次订单设计范畴, 更多地转向设计目标、设计策略、设计导则与实施计划。

他提出当代城市设计的方法应该是二次订单设计方法, 即城市设计师并非像建筑师那样直接设计出要建设的产品, 而是设计影响城市形态的一系列“决策环境”, 使得下一层次的设计者们在这一决策环境规则的指导下做专业化的具体设计, 强调对全过程的参与和多学科的整合是当代城市设计的主旋律 (图4) 。

针对“二次订单设计”的城市设计观点, 通过比较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知识结构的异同, 他还对城市设计教育和城市设计师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可见,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已经跳出了城市物质空间的范围, 其基本任务是以城市规划基本构想, 以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的全面分析为基础, 以城市生活为依据, 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资源做二次分配, 对必需的空间条件和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提出保护和发展构想, 并依据科学的发展时序, 提出一系列塑造和实施的规则与手段、政策与政策环境, 以指导下一层次物质元素的设计创作。

显而易见, 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物质上为城市经济发展搭建空间平台, 在技术上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美学上保证城市的空间景观质量, 在功能上改进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

2. 当代城市设计的特征

迄今为止, 虽然还没有对当代城市设计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但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文献的研究整理, [5]特别是对近几年国内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的比较分析, 发现当前城市设计工程实践的案例中, 城市设计的“当代”特征已悄然形成, 并逐渐趋于清晰,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多元的设计集群

谁是城市的设计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城市的设计者包括了“有名分”和“无名分”的多元化的设计群体, 包括城市及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各专业设计人员、不同的利益集团, 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7]这个群体有直接的设计实践者和间接的设计决策者、参与者 (图5) 。

当代城市设计的显著特征是在城市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搭建开放的设计平台, 创造各种机会吸引并规范间接的设计群体参与对城市的设计活动, 通过讨论对话、合作研究、协商妥协, 对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其目的是让最终建成的城市空间成为“市民的城市”。

基于这样的认识, 建设贯穿于城市设计全过程的“开放的设计平台”业已成为当下城市设计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平台建设, 建立规范的工作秩序、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 把“设计团队”整合成“设计集群”, 有利于多元化的设计团队协同工作, 把城市设计思想变成积极的行动合力, 推动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

“集群” (c l u s t e r) 的概念作为整合资源的思考方法在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集群技术通过网络联系和规范行为, 面向集群内部的个体建立起明确的关联关系和角色定位, 大大提高了集群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借鉴集群技术的成功经验建构“城市设计集群”, 能将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框架、利益平衡机制、资源优化策略整合起来, 对中国新型城镇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设计集群”的概念和实践尚不够成熟和系统,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已有一些创造性的探索, 应引起足够重视, 诸如:在项目启动阶段, 举办一系列“接地气”的市民参与活动, 包括居民生活调查、问卷和意象图、社区工作坊等;在方案创作阶段, 进行公众参与、意见反馈、各行政部门沟通、专家论证等;在实施管理阶段, 开展愿景宣传、调整公示、专家评审等。

(2) 动态的设计成果

随着人们对城市空间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变化节奏加快, 静态的城市设计成果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如何以动态的设计成果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针对城市设计成果的内容和形式, 广大城市设计实践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对城市空间部分控制的原则下, 用各种弹性引导技术取代僵化的设计蓝图。部分控制原则包括对城市历史文化、形象标志、形态特色和自然生态等的整体保护, 如在空间上划定保护范围、影响范围以及主要视廊的控制要求。此外, 对于城市开发地块则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指标体系实现部分控制。

弹性引导技术则是通过设计导则和各种奖励策略来实现, 包括容积率奖励、税收政策奖励等。当代城市设计强调“设计决策环境”, 其重点是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实现弹性引导技术与引导策略、奖励机制的结合, 做到利用奖励机制动态引导建设项目的调整, 通过评估程序保证城市有机体的循环平衡。

容积率奖励制度是地方政府管理城市建设的成熟技术之一。奖励制度规定, 如果开发商按照城市设计的整体要求, 在开发地块内提供公共设施、保护历史建筑或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将给予以下类型之一的容积率奖励 (图6) 。

原地奖励, 在原有建筑面积基础上额外奖励最多不能超过总面积25%的建筑面积;容积率转让, 将没有被开发的建筑上空有潜力的空间转让出去, 以获得额外收入;或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开发权转让计划, 采用“容积银行”概念, 将有开发潜力的空间分散转移到不同地段, 既刺激保护也促进开发。[8]

可见, 实施管理与设计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动态设计成果的显著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讲, 动态的城市设计成果是对城市设计项目实施管理的主动设计。

(3) 理性的行动计划

城市设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由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公共属性, 作为主导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行政主体, 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全过程中, 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观, 坚持科学的行动计划、引导策略、决策机制, 才能塑造出公平的、宜居的城市。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在运作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中提出了“城市设计框架” (urban design framework) 的概念。这是基于全过程城市设计方法而形成的工作思路, 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目前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行政管理工具, 被认为是城市设计实施管理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

城市设计框架的内涵从最初的空间框架, 发展成为政府管理层面用来项目策划、方案选择、组织协调和实施管理的一种组织模式, 将城市设计项目的运作从利用单一的设计工具转向了综合性管理工具的“组合拳”。其目的是在城市设计实施建设过程中, 使城市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社区建设三者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有机的行政协调机制 (图7) 。

迄今为止, 城市设计框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在空间上制定城市空间结构框架, 确定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特色区域和特色节点, 形成城市设计重点控制范围;在实施上制定实施管理与引导的工具, 制定“棒子”加“糖果”的控制和诱导策略;在管理上制定城市设计战略与行动计划, 使城市设计操作过程更加系统、理性和透明。

三、结语

当代城市设计自20世纪末被明确提出至今, 国内外城市设计领域对具有“当代特征”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索十分活跃, 取得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为今后对当代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积累了素材、提供了条件。应该注意的是, 人们关注的是城市设计的“当代特征”而非“当代城市设计”一词本身。本文极力倡导的也正是具有“当代特征”的城市设计, 而非“当代城市设计”。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沿革及其内涵经历“学科交叉”“多学科渗透”和“学科融贯”的演变过程, 在阐述当代城市设计“二次订单设计”的概念后, 提出当代城市设计思潮所体现出的多元的设计集群、动态的设计成果和理性的行动计划这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城市设计,当代城市设计,二次订单设计,决策环境,城市设计集群

参考文献

[1]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单皓,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刘宛.城市设计概念发展述评[J].城市规划, 2000 (12) :16-22.

[3]洪亮平, 邓凌云, 李进.中国现代城市设计20年回望[J].城市规划, 2003 (S) :10-12.

[4]ARIDA A.Quantum City[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 2002.

[5]KRIKEN J L.City Building, Nine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2010.

[6]卢.城市设计的视点[J].国外城市规划, 1994 (3) :37-38.

[7]CARMONA M, TIESDELL S.Urban Design Reader[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 2007.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篇5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本文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先后探讨了环境与文化的`继承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东西方城市环境设计的异同,得出结论:现代的环境设计已不是简单的规划和美化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环境的全面再创造.

作 者:熊文思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6刊 名:文艺生活・文艺理论英文刊名:LITERARY THEORY年,卷(期):“”(10)分类号:G07关键词:环境 文化 发达国家 环境设计

论禅宗与城市生态人文景观环境 篇6

关键词:禅宗文化;生态环境;人文景观

1 城市生态环境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环境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真实写照,它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生态学者等多个专业人员的参与配合。作为一门科学,园林生态学需要以理性的和经验的思维为基础,而园林生态设计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是理性思维的问题,它在改善人类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创造性的结合;需要体现文化的底蕴和价值;需要激发人们的灵感并产生美的感受,因此,在园林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还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深化研究要做。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丰富的景观要素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为宣传生态和倡导生态文明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组织植树、认养树木、放养鱼苗、观察动物生活习性和参与生态观测试验等各种活动,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把生态公园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还可以拍摄以园中风景和动植物为主题的影像作品,以及将落叶制成书签等,通过这些产品作为宣传生态知识的载体,启迪人们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的意识,让游客在公园中领略生态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观念,真正将生态的意识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一个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2 禅宗思想与生态环境设计

禅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当今的生态伦理观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禅宗认为众生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要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因此对大自然应报感恩之心,反对无度的占有和浪费。这些正与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设计观相吻合。

禅宗“彻见心性”对设计思想也有一定的启发。“彻见心性”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设计时,例如在运用材料方面,要提倡展示材料自身的原质,而不要隐藏其自然纹理、质地和颜色。这种自然的做法通常是无污染的,正体现了生态设计思想。禅宗告诉我们众生平等,那么即使那些被认为是卑微的材料,我们也可以用来做设计。美国华盛顿世界资源研究所新设计了一种绿色办公室,全部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地板用栓树栎树皮做成,栓皮剥落后可以再生。一部分房间的地板用竹子压制而成,竹子生长的极快,砍掉后就可以再长出。办公室柜采用粉碎后的葵花籽壳制成,门用麦秸压制而成,明亮、高雅。

3 禅宗文化与城市生态人文景观

禅宗与造景,中唐时期,随着禅宗美学的兴起,人们将审美主体 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的“ 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为园林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芥子是心,须弥是万卷。纳之于心,何所不可”造园讲究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山水画家能在两度空间里用笔墨渲染皴擦“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古代造园家在三度空间中,以土石营造出“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神与物游,思与境谐”所表达出来的空间意识是有节奏的、和谐的境界。“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越大,因而少能够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美正是禅的枯涩中蕴含生机的美,受到人们的喜爱。

禅需要用心去体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破除表象而见到本心;造园同样也是需要去体悟的,要有思想内涵,因而设计中要讲究含蓄美,讲究意境。例如唐代的王维能以诗意入画,又能以画表现诗意,造园体现诗情画意,却又表现出空寂的意境。王维宇摩诘,其名、宇均来源于《维摩经》,其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乌,时鸥春涧中。”徐增在《说唐解详解》中谓:“空诸所有,即是山空。月出惊山鸟,此时不识不知,

色空具泯”。“不识不知”即《维摩经》中“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的内心体悟境界。王维设计的“辋川别业”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滩以及茂密的植被,以天然风景取胜。王伟有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则是大片竹林环绕的一座建筑物。可见王维的诗、画与造园都有空寂悠远的禅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需要有思想、有品位的环境景观设计,禅宗思想的借鉴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社会,人们往往浮躁,设计往往急于求成,而禅宗宁静的思想,对大自然的感澈之情,或许可以将一种平和的感觉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承受巨大压力和无数外界分心之事困扰的心灵有所放松。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办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郭晋平,周志期.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篇7

广西简称桂, 地处我国大西南沿海。南宁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 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 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和南部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 是具有民族特色、亚热带风光的园林化城市;南宁自古称邕, 坐落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邕江河畔上。现城市建设沿邕江两岸形成江南、江北“一城两片加外围组团”的形态。

柳州坐落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柳江河畔, 是一个北、东、西三面为低山丘陵, 南面张开的岩溶盆地, 柳江蜿蜒曲折穿市而过, 是一座山水相依、临河靠山的城市。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便利。

梧州地处广西的东部, 是广西及我国西南地区出入广东、港澳地区的水上门户和广西东部地区经济、金融、文化中心, 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浔江、桂江及西江的交汇处。

南宁、柳州、梧州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洪城市, 正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 其主要城区已基本具备防御50年一遇洪水能力。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做好广西南宁、柳州、梧州等城市沿江景观风貌规划, 对构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 为了更好地经营城市, 特别是构架好广西大西南东南亚出海通道, 创造好广阔的经营空间和增值空间, 综合利用好沿江景观和防洪工程资源十分重要。

二、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沿江景观相结合的实践体会

(一)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设计的特点

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工程建设实践中, 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就是城市防洪工程究竟与一般土建工程项目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相同?有人把城市防洪工程混同于城市沿江景观项目, 也有人把城市防洪工程视为完全独立的工程项目, 亦有人把城市防洪工程列为单一的水利项目, 其结果, 都不利于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沿江景观相结合建设的开展。因此, 笔者以多年参与广西国家重点防洪城市南宁、柳州、梧州等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 分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设计特点:

1.城市防洪工程均面江临水, 堤轴线紧靠岸坡坡顶布置, 地处城市边缘, 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复杂, 一般为线性工程, 分区保护堤段线路长, 有些保护区的堤段长达10km;既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及水利水电有关规程规范, 又要满足建设部有关建筑设计规范。

2.城市防洪工程技术专业多, 覆盖面广, 主要的专业有工民建、水工建筑、水文水能规划、地质、机电、金属结构、工程管理、水保和环保、概预算、经济分析等。

3.城市防洪工程包含的项目较多, 主要分为堤防和排涝两大部分。堤防部分有:堤身、堤基防渗处理、堤外护岸、堤顶交通 (包括抢险道路) 、穿堤建筑物 (包括交通闸) 、堤路景观绿化等;排涝部分有:排涝涵闸、泵房主体、泵站厂区 (包括管理房、机修间等) 、机电设备安装、厂区变电站安装、市政排水管网接入口、厂内外消防, 等等。各部分之间需要合理组织, 否则会产生严重干扰。

4.城市防洪工程不仅要求其具备防洪功能, 还要考虑与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既要保证防洪安全, 又要综合整治水环境、营造水文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市品位,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所以,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涉及到水利、市政、城建、园林、环保等多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防洪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 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二)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沿江景观相结合的现状

1995年大洪水以后, 广西经过近12年的防洪工程建设, 尤其是国家重点防洪城市南宁、柳州、梧州, 目前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 大大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减灾能力, 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 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由于当时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很好地将城市防洪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 防洪意识和生态环境理念差。防洪工程建设的初期, 过多地强调防洪和排涝的单一功能, 过多地强调“裁弯取直”, 堤线布置平直单一, 堤防断面和岸坡断面多为规则的直立面或放坡斜面, 堤型大多数为堤路分开的土石混合堤、重力式砼堤、重力式浆砌石堤、钢筋砼悬臂型堤、钢筋砼空箱堤等五种“硬处理”的堤型, 如柳州市的河西堤、白沙堤、鸡喇堤, 南宁市的江北中堤、沙江堤, 梧州的富民堤、桂江堤, 详见表1。防洪工程建设的后期, 随着人们对沿江景观和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认识和重视,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也不能脱离城市沿江景观和生态的保护, 后期建设的堤型大多数采用堤路园结合的土石混合堤、堤商结合堤、土堤等“软处理”堤型, 大大改善了城市沿江景观风貌, 如南宁市的江北堤、江南堤, 梧州市的龙新堤、角嘴堤, 详见表1。

(三) 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沿江景观相结合的实践

1.堤路园结合堤, 有利于城市道路的连接和发展, 堤路之间的沿江景园便于行人休闲娱乐, 堤外亲水景园有利于市民观江游览, 亲水性最好, “山、水、路、城”四者协调性好, 沿堤路园道路的周边建筑连续界面较好, 沿江景观结合较好;建议大力推广这种堤路园堤型方案。

2.堤路分开的钢筋砼或浆砌石防洪墙形象生硬、直立, 单一强调防洪功能, 沿江绿化广场空间明显不足, 绿地偏少, 没有供市民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 缺乏亲水性, 不利于沿江城市道路和景观的规划发展, 沿江景观结合差。该堤型方案是在地形地貌受限制、征地拆迁难以实施、河道狭窄、无法实施堤路园结合的情况下才采用的办法, 一般不宜推广采用。

3.钢筋砼悬壁堤商结合堤是贯彻防洪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以堤养堤的原则而修建, 其主要目的是供市民购物、休闲娱乐, 堤商与抢险道路之间留有供市民步行游览活动的广场空间, 给城市景观增添一道建筑风景。该方案不利于沿江城市道路和景观的规划发展, 缺乏亲水性;但为了满足城市繁华地段购物市场群落的自我维持、更新和调节, 建议在城市繁华地段适当考虑堤商结合的方式是可行的。

4.土堤是城市沿江景观与城市防洪工程相结合较好的“软处理措施”, 是采用天然的粘土料填筑而成, 有利于沿江城市道路和景观的规划发展, 有利于堤型的改造, 亲水性好。在堤防跨越支流入口冲沟段或堤防挡水高度不高的堤段建议采用土堤, 有利于沿江景观的规划布置。

5.由于受城市用地和拆迁征地的限制, 大多数堤防离自然岸坡较近, 堤外没有足够的亲水景园给市民观江游览, 不利于沿江景观的规划发展。现有的堤外岸坡处理, 主要是对局部不稳定的岸坡采取工程措施, 大多数采用“硬处理”, 也就是采用传统的干砌石、浆砌石或砼护坡, 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防护措施, 因岸坡工程正处于水陆过渡区, 是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为保护沿江的生态环境, 满足生物群落的自我繁殖, 建议堤外岸坡尽量保留自然植物、自然资源, 保护好沿江两岸的绿地。

三、建筑师的“城市沿江景观与城市防洪设计观”

(一) 以人为本观念

城市防洪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 使人们在平安、和谐的城市环境中参与各种活动。城市沿江景观规划必须考虑沿江两岸市民及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 创造良好的可达和可驻留空间, 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 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二) 尊重自然、尊重历史,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念

尊重自然, 强化背景, 塑造沿江区域景观, 把城市防洪堤、自然山水环境引入城市沿江景观, 河流岸坡绿化植被、名木古树等要素是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 尽量保留, 以满足生物群落的自我维持、更新和调节, 维持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国有固定资产, 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堤防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 因地制宜, 突出“山水城园林”民族特色, 提高城市旅游品位观念

南宁市有青秀山、柳州市有鱼峰山及马鞍山、梧州市有白云山, 均为山水相依的城市, 充分利用既有山体及沿江的自然资源, 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公共开畅的城市沿江生态景观带, 突出“显山、露水、秀城”的民族特色, 提高广西城市旅游品位。

(四) 延续文脉, 综合整治, 协调发展观念

广西城市沿江景观规划不仅涉及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 还涉及到地方民族历史文化、交通、防洪、污水治理及土地开发等社会、经济问题, 必须采取统筹考虑、综合整治的手法, 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 使沿江环境景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韵味, 尽可能满足不同地段和和不同代际人群的发展需求。城市防洪堤是城市沿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沿江景观风貌的规划离不开城市防洪堤, 两者必不可少。

四、城市沿江景观规划与城市防洪工程相结合的对策

(一) 构建城市沿江景观的元素

1.“一江”:即珠江流域的邕江、西江、浔江、桂江及柳江等河道。目前珠江流域存在水源冬季枯竭、水位低、污染重以及一些地段河床淤积等问题;柳州市的柳江虽然有下游红花电站的常年景观水位, 但作为广西工业城市的柳州, 柳江水仍然受到严重的污染, 应进行综合整治, 达到岸绿、水清、路畅。在两岸下游集中处理排放污水, 清理整治河道, 建设亲水生态防洪堤, 在下游建设梯级蓄水坝或电站, 如柳江下游的红花水电站, 提升上游水位, 并在重要景点设置游船码头, 满足市民亲水要求。

2.“两园”:即建设沿江生态居住园和沿江生态旅游度假观江园。

3.“山体”:沿江山体是沿江景观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山体进行严格保护, 并对周围建筑进行严格控制。

4.“桥梁”:沿江上的桥梁也是城市沿江景观的组成部分, 采用各具特色的桥饰和灯光照明, 在沿江上形成靓丽的风景线和景观节点。

(二) 沿江道路及绿化的规划

沿江道路布置主要体现其亲水性, 这种亲水性只有将堤路 (园) 结合才能实现。调整纵向 (顺江) 和横向 (直江) 道路的交通组织, 改善车流、人流关系, 局部地方禁止机动车通行, 以提供延续的沿江步行区;在步行区附近设置停车场和公交车, 提高交通可达性。只有增加亲水性空间的设置, 拉近人与江的实际距离, 创造供人驻留的空间, 加强游船码头的规划;将有规模的公共活动场地延伸至江边, 提升沿江的知名度, 并注重无障碍设计, 体现对残疾人的关爱。

城市沿江两岸绿化结合防洪堤、沿江道路及建筑物设置成带状、群状或分散性布置, 沿江生态旅游度假观江园的绿化带控制在50~150m之间为宜。通过开放堤路园, 有效地为不同层次的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 对临江山体和绿化不足的地方, 大力植树。

(三) 沿江土地利用规划

在满足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 经河岸线的整治, 通过土地置换, 增加公共空间及观江休闲活动的吸引点, 完善沿江商业及生活居住区的功能。搬迁影响沿江景观的工业、仓库、加油站及小型砂场码头, 保留并改善必要的公共港口码头, 建设沿江生态居住园和沿江生态旅游度假观江园, 以提高沿江建筑群的景观质量。

(四) 沿江建筑控制

城市沿江景观规划与城市防洪堤相结合, 必须对沿江建筑在位置、高度、体量、风格及色彩的控制和规划。

位置上, 强调稀密有致, 在桥头、重要景观点、名胜古迹等地方要严格留有建筑空间, 留出江岸的山体, 建筑与绿化留出足够空间, 形成人工与自然发展的景观形象。

高度上, 以防过密及空间上的无序, 使沿江建筑错落有致, 空间虚实相间, 纵向层次丰富。

体量上, 避免修建超大体量的建筑。原则上, 高层建筑面宽不宜超过40m, 多层、低层建筑面宽不宜超过60m。

风格上, 以体现空透、明快的现代风格为主, 并延续民族建筑风格。充分利用建筑屋面, 增加沿江观景。对两岸原有特色的建筑尽量保留并加以保护修饰, 显示其固有文脉。

色彩上, 以浅色调为主, 基色调为白色、灰色、淡黄色。

(五) 沿江小品及设施

沿江两岸绿地、道路、防洪墙壁、栏杆、亲水景园广场中的灯饰、座椅、电话亭、垃圾箱等建筑小品设施要精心设计, 以创造宜人气氛、美化沿江环境。

严格限制在沿江两岸防洪堤、亲水广场、桥头、风景名胜区等附近设置与环境不协调的大、中型广告牌。

在沿江两岸的防洪堤、小游园、亲水广场精心设计反映城市社会生活和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雕塑和绿化小品, 且风格统一, 造型优美, 尺度适宜。

对沿江两岸的亲水广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游船等实施系统照明及亮化工程, 以形成蜿蜒曲折的光带。在标志性建 (构) 筑物特别是亲水广场和桥头形成规模不等的光点。

(六) 对已建堤防及岸坡作必要的生态改造

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 已修建的现状堤防和岸坡对城市沿江景观及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城市沿江景观风貌规划时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

对堤路分开直立的钢筋砼或浆砌石防洪墙, 在堤身直立面种植攀附类植物, 并在堤内预留或扩大适当的过渡缓冲地带。

堤外岸坡的改造, 植物绿化措施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对影响面较大的硬质护坡, 可采取打孔种植固坡植物 (如香根草、蟛蜞菊等, 护坡不能种植高杆植物) , 覆盖硬质护坡, 使岸坡恢复原来的绿色状态。

(七) 对未设置防洪堤的河段景观规划控制

先实施防洪堤, 后实施河岸景观, 整治岸线。如由于资金或工作安排未能实施防洪堤时, 也要先绿化河岸, 避免在江岸布置新的工业企业, 对已有污染工业要限期治理、整改、达标排放。控制临江建筑, 在建筑布点、造型、色彩等方面, 合理布局。加强沿江山体及丘陵的保护和绿化, 禁止开石取土, 破坏山体丘陵、植被。

五、城市沿江景观规划与城市防洪工程相结合的实施建议

1.城市沿江景观的规划一般由城市规划局或建设局作为业主来实施, 而城市防洪工程由水利局作为业主来实施, 两者实施的行业部门不同, 难免有一些矛盾冲突。因此, 要达到两者完美的结合, 必须由政府部门在城市总体规划时将两者统一规划, 协调考虑, 加强一致性和完整性, 避免两个行业相互制约。

2.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同时施工, 同时验收。对国家重点防洪城市, 要在重点完善防洪设施的情况下, 尽量保护好现有城市绿地、名木古树及历史文化古迹。

3.对未设置防洪堤的河段景观规划控制, 可以考虑在经济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 对项目进行分步实施, 建议先实施防洪堤, 后实施河岸景观, 最终使整个规划区成为一个整体。

4.实行项目谁实施谁管理的原则, 城市沿江景观和防洪堤必须加强日常性的维护和管理, 使城市沿江永葆青春美丽。

六、城市沿江景观规划与城市防洪工程相结合的思考

1.城市防洪工程是以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抵抗自然灾害为目的的功能性建筑, 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供指导和框架, 城市防洪工程为城市沿江景观创造空间和形象, 为城市景观增添保护伞。因此, 两者不能分离, 必须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全面开放的堤路园、公共绿地、亲水广场, 其适宜的服务半径能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的使用, 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可驻留性。绿地和山水都是构成城市自然生态的重要内容, 人对绿色植物和水都有天然的亲和性, 生态防洪堤的建设真正实现了人、绿、水相亲近的目的, 使城市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把沿江绿地与休闲生态观江相结合, 能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摘要:文章以“广西南宁、柳州、梧州等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沿江景观建设”为例, 就城市在沿江景观规划设计中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水利资源等塑造鲜明的沿江景观风貌进行探讨, 从营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为基本出发点, 阐明如何将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沿江景观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与做法, 并就其规划实施与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防洪工程,沿江景观,相结合,规划,生态环境,亲水性,广西

参考文献

[1]广西珠委南宁勘测设计院.南宁市防洪规划报告[R].1999.

[2]广西珠委南宁勘测设计院.柳州市防洪规划修改补充报告[R].1994.

[3]广西珠委南宁勘测设计院.梧州市防洪规划修订报告[R].1994.

[4]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Z].

[5]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Z].

[6]梧州市总体规划 (1993~2010) [Z].

城市景观与人文景观 篇8

一、城市景观的美化要有特色

一个城市要发展, 离不开城市景观。一些地方对城市景观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法规, 把城市的景观的保护列入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以山东济南为例:山东济南三面环山, 泉水入户。这里有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人文景观芙蓉街。素有“泉城金街”称呼的泉城路和济南标志性广场---泉城广场遥相呼应。济南在城市景观美化方面很独特, 使得济南现代化建筑和人文景观融合地统一在了一起。

城市景观如何存古求新, 鉴国内外各地而有特色, 至为关键。所以济南市区的城市景观美化要持续走自己的特色, 这就要在居住、学习、工作、游憩和交通五大活动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 充分体现古为今用, 适用、经济、美观这一中华民族特征, 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到体形、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北方红黑色彩的同时, 改建、新建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 开辟城市建筑空间, 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就济南城市景观美化来讲, 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建筑物外形要具有独特美。由于建筑风格的变化多以线条为中心, 因此, 建筑物外形的形式美要讲究线条、色彩、材料质感和建筑物外形比例协调。耸立在泉城广场的泉标, 以流线型的线条自上而下描绘出泉水赋予济南新的生命和活力的内涵。泉标的蓝色代表着清澈的泉水, 还象征着新的济南在不断的成长。广场的泉标与趵突泉、大明湖的绿化带相互衬托, 成为富有济南特色的一大人文景观, 让人们看着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二是建筑空间环境营造要合理。城市高层建筑是现代建筑物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不仅是为了反映其建筑艺术本身, 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 而且还必须借助于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 以减少和克服人们的各种负面心态。在济南趵突泉附近的商业区, 建筑既有传统老济南的特色, 又有现代化设施的应用。各种雕塑、建筑小品等, 步行街旁的流水, 青灰色的飞檐, 突出体现了建筑空间美化特点。三是建筑周围环境要协调。建筑离不开环境, 环境能映衬建筑。建筑与环境形成和谐、整体的形象, 能促使人们心

同材质, 于统一见变化的是纹理方向的不同。在家居布置的初始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构思, 这样才不会在进行过程中出现纰漏;在购买新家具时, 应尽量与原有家具般配。

四、结束语

像空间秩序性这样的美的规律始终贯穿在设计之中, 成为我们创作的理性指导。从这个角度上看, 对空间秩序性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具实际意义了。作为当代的室内设计人员, 对空间秩序性等基本设计手段的运用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潮流的变化, 如何以理性的手法结合感性的创意共同进行设计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了解象黄金分割、人体模数制等等以往优秀的秩序性系统时对设计者而言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的。只有将深厚的知识底蕴融入设计中去, 才能更自觉地发挥出好的创意。

理、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达到心旷神怡的目的。而在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及建设方面, 考虑到建筑物建造起来后就长期地固定在特定的地点, 建筑与环境的艺术组合也很需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双向交互式的和谐统一, 建筑周围环境应以创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和优美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为主。

二、人文景观的内容要不断充实完善

人文景观则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景观, 这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通俗表述就是将历史景观与自然景物和人工环境, 从功能美学上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与改造利用的活动。

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是每一个城市的精华所在。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是一座城市最让人动情的人文景观, 与自然风貌一起共同体现了城市的魅力。刘易斯·芒福德非常简练地指出, 城市的基本功能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 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 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 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 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 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城市在格局和形式上会有一些发展和变化, 但长期积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不会改变, 这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因此人文景观, 是否能被现代城市中的普通市民所认识和鉴赏, 这是城市景观能否在保护的基础上作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基础。当人们慢步于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和城市广场时,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人文景观是变幻的, 并非是静止的。同时, 要创造一个舒适而安静的居住环境和优美又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应从整体来考虑。

因而, 综合上述, 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环境面貌的计划, 即将景观视为一种资源, 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使人与景观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 是一个充分提升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过程。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必须依托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反思, 对当前境遇的洞察以及对日益多元化世界的体认, 它对古今中外景观形式的借取、转挪是必然的,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创造或通过借用这些形式创造出更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风格, 并以此去面对中国的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深层的问题, 去透视中国人的城市景观深远理想。

参考文献

[1]《槙文彦的建筑——空间·秩序和建造》, 〖澳〗泰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视觉与视觉环境》, 杨公侠,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室内空间设计手册》, 小原二郎、加藤力、安滕正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的共生 篇9

1“城市家具”的概念。

“城市家具”即城市设施, 这一亲切直白的称谓, 蕴涵了人们对城市户外生活能如同在家里一样方便舒适的美好期待。其内容涵盖了城市雕塑、指路标志、电话亭、信箱、垃圾箱、公厕、路灯、候车亭、车棚、座椅、等各种艺术景观、信息、卫生、照明、娱乐服务、交通等设施。它是对应于城市公共生活需要的产物[2], 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 既是城市景观中能满足生活需要的功能性建筑小品, 也是具有艺术特质的观赏性城市景观道具, 是城市景观环境中人们近距离频繁使用的一种景观要素。“城市家具”与街道、广场以及公园等不同的城市空间环境氛围相融合, 与其它城市景观元素一道展现着城市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2“城市家具”与城市生活。

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今天,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户外空间环境的关系正随着人类生活观念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密切。长久以来, 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特点、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的需要不断推动着城市家具的发展, 使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环境更加和谐、协调, 也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利用率大大增加[3]。一方面, 城市家具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 城市家具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如同早期的城市并没有城市家具,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九世纪, 科尔多瓦街道的两边才开始设置了使用煤气的街灯, 开启了城市家具发展的先河, 城市家具由此应人类的生活需求而应运而生。之后, 为满足照明需求的灯具、为满足休憩需求的坐具、为满足信息需求的指路标志等城市家具不断发展完善, 以其特殊的功能形态满足着人们的使用要求, 为人们提供休息和避雨雪的地方、帮助人们在城市结构中辨明方向、使车站的外形更加清晰可辨、让城市环境更加有序。与此同时, 城市家具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效用的同时又反过来愉悦人们的精神并诱导人类行为的发生。例如, 城市座椅为满足人们的休憩需要而产生, 给人们的城市户外生活提供了体贴的服务, 同时其个性的形态使得城市座椅不仅仅是单纯的坐具, 而成为城市户外空间中的艺术品, 装点城市景观环境的同时愉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且不同的坐具组合方式对人们的户外活动具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就像广场周边的座椅可以诱导人们更好地彼此交流, 而公园幽处的位置则诱导人们安静的思考。城市家具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 也塑造了一个更人性的城市景观环境,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户外生活体验, 从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城市生活。

3“城市家具”与场所空间。

“城市家具”的使用主体是人, 其设计的依据应该是人的行为和需求, 而人在不同场合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不同, 因此便对城市家具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家具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呼应不同城市景观特定的场所特性, 使城市家具一方面配合不同空间的特定场所特征发挥明确的用途, 一方面鲜明地揭示出不同空间的场所内涵。例如, 在人流熙熙攘攘的街头, 智能化的导路地图 (电子指路牌) 能准确、快捷地提供给路人信息帮助,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是在宁静舒适的校园里, 同样功能的导路标牌则可以以更简单的功能、更个性化的形式出现, 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与校园独特的场所特性合为一体, 体现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同样的, 人头攒动的城市街头, 坐具的设置在装点城市景观的同时提供给路人一份温馨体贴的关怀。如图1所示的不锈钢街道座椅, 简洁流畅的线条、冷静的色彩与富有动感的曲线与流动的街头人流交相辉映。线形的设计使它可以同时提供多人使用, 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同时合理地利用了街头有限的空间;银色的不锈钢材质一方面完美地诠释出现代都市的冷凝气质, 一方面也因其不积水、易清洁的特性带给人们很大的便利;个性的造型带来的是并不太令人感到舒适的结构, 但这样的不舒适感和不锈钢冰冷的温度恰好使得人流可以迅速周转, 最大可能地提高了街道座椅的利用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图2所示的城市广场里的座椅, 舒适的结构、宽大的空间、亲切的原木材质, 在阳光和绿地的映衬下让人坐下来就不想走, 诱惑着每个想放松和交流的人。同为城市家具, 但却因为所处场所空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形式, 根据人在不同环境的需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与户外空间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场所空间的利用率。

4“城市家具”与城市性格

城市发展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是城市的财富[4], 每个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由其特定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与风格, 表现出迷人的城市性格。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构成元素, 赋予了城市独特的个性。在遵循与景观环境大尺度空间和谐、协调的基本前提下, 城市家具的设计可以结合城市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特征, 创造出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景观。从城市传统艺术样式、城市色彩、传统材料、地域风格等元素中寻找灵感, 在确立城市环境整体形象的同时, 使整个城市景观富含文化气息、充满地域风情。例如图3所示的座椅, 流畅的波浪式线条、粗糙的仿天然人造石材质、洁净的色彩, 在阳光、海浪、沙滩的映衬下, 与整个环境在视觉上取得极度的和谐。散发出海洋味道的波浪式外形、富含沙滩气息的人造石材质, 每一个设计元素无一不让整个海滨城市的特质得到充分的释放。再或如图4所示的红色电话亭, 把中世纪风格的欧洲城市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现代化的城市街头发挥实际效用的同时, 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传承着城市独有的文化脉络并承载着城市景观环境特定的地域特征。

结论

城市景观环境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环境和谐、协调是其设计的基本要求。满足人们城市生活需求的同时, “城市家具”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发挥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延续着城市的生活价值及文化内涵, 展现出迷人的城市性格。可以说, “城市家具”是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与城市景观环境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动共生。

参考文献

[1][2]过伟敏, 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岚, 詹文.室外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北京:环境艺术, 2004, 2 (68) .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篇10

关键词:景观雕塑,城市形象,城市发展,协调发展

一、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可以从城市的文化、自然景观和历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解, 但是, 城市景观雕塑能够给人们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 从而给人们留下最直观的城市印象, 因此, 城市景观雕塑是人们了解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能够使得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文化, 当人们看到城市景观雕塑时, 能够自然地将景观雕塑与城市的文化进行关联。因此,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文化形象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第一, 我国的各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而城市景观雕塑是根据特定的城市文化进行设计的, 因此城市景观雕塑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 城市景观雕塑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方面, 人们通过观看一个城市的景观雕塑, 能够回想起这座城市经历的历史变迁, 能够看到一个城市曾经的历史风貌。所以说,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的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

(二)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经济形象的提升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是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重要产物, 因此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经济形象同样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第一, 城市景观雕塑可以帮助城市树立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该城市寻求发展,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第二, 城市景观雕塑能够为该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从而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开发, 同时还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交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 因此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协助城市的经济发展, 进而对提升城市的经济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环境形象的提升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景观雕塑在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了城市的环境因素, 因此对于城市的环境形象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第一, 一些沿海城市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如青岛是我国一个沿海城市, 其景观雕塑设计能够体现出青岛碧海蓝天的环境形象, 从而满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进一步提升了一个城市的环境形象;第二, 在一些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气候, 不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从而达到环境效益与艺术效果的完美统一。

二、促进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与城市形象协调发展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对城市文化、经济和环境形象起到了提升作用, 因此需要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与城市形象的协调发展, 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意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 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 在对城市景观雕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破坏性的行为;第二,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协调性, 现代的城市景观雕塑需要体现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元素, 塑造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形象。

(二) 注重城市个性特色的展示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需要依靠一定的文化背景, 需要突出城市的整体风格, 注重城市个性特色的展示, 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与城市形象协调发展的景观雕塑。为此, 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点进行充分了解, 只有充分了解城市的文化背景, 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城市景观雕塑, 才能促进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 突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第二,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 避免进行生硬的模仿。在一些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 生硬地引入西方建筑的特点, 模仿气息过于严重, 使得城市缺乏民族色彩, 同时也不具有整体特色。

(三) 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和活力

城市景观雕塑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活力, 必须要对城市景观雕塑进行更好的设计。第一, 以城市文化为重要载体, 同时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文化气息, 使得城市景观雕塑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而且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第二,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城市的文化也受到其他文化的重要影响, 因此, 可以在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 合理引入其他文化元素, 进而体现城市的包容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城市在发展中的无限活力。

(四) 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设计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该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为此,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在充分了解城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 使得景观雕塑与自然环境的色彩、色调等相得益彰, 将城市景观雕塑特色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突出城市的自然景观, 更好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环境形象;第二, 在进行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陆娟.中国城市景观艺术的意境研究[D].东南大学, 2007.30.

[2]黄力夫.城市机关的雕塑设计——“景物共生”[J].重庆邮电大学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对策.

城市公园以绿地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由政府出资建设,归城市绿化局管理,建成后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园,它是人们休闲、放松的自然化活动空间。而传统的公园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新的城市公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物、自然环境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兼具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适合各个不同层次的使用者,其目的在于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享受都市生活的乐趣。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交融,因此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重视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强调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单纯为了满足漂亮的景观设计样式而设置若干障碍物。总之,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应该显示出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各项设施的布局应该强调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1.2 艺术与实用性原则

最初人们对环境设施的认识仅限于纯功能性的实体构筑物,单纯地发挥了设施最基本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提升,现代城市环境设施已不再单纯地满足功能要求,而是更注重形态的艺术性及与整体环境的结合,其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户外空间环境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元素。尽管户外空间形式的组合和创造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首要因素,但作为景观元素与公共艺术品的总和的环境设施,通过对其体量形式轮廓和材料的色彩质感以及内涵等,把握与其他景观构成要素一起营造了户外空间氛围,逐渐成为整体环境中的视觉中心之一,起到发挥或重塑地域风格的效应,从中传递出艺术美感,用艺术魅力来促进环境育人。

1.3 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作为城市公园其最基础的功能,也是公园建造的初衷,能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固景观设计首先就要从生态角度的出发,要符合生态化的特点,利用乔灌等植物的复合种植,保持植物的多样性,满足人们对于绿色植物的鉴赏。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对策

2.1 公园的地形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静坐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等等。

2.2 公园的园路

园路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组织园林空间和引导交通游览路线,还是人们休息散步的场所。在城市公园中,需要通过对游人特征、行为、数量等的调查与预测,全面系统地考虑游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人性化的园道设计。如人们有抄近路、走捷径的行为习惯,在布置公园游览路线时,就应该考虑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他们能迅速便捷地到达自己想去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路程,避免相互之间形成干扰。又如,当公园中道路存在高差的变化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台阶,用缓坡代替,这样可方便坐轮椅的使用者。

2.3 公园的植物

植物是营造公园景观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可以构成优美的环境,还有衬托主景的作用。植物景观人性化的要点,首先是合理选择植物,应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可以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植物配置上,結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搭配各种乔木、灌木、花草等,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风景优美的休憩处,并创造一个宜人的气候环境。在草坪的布置中,要注意选择耐践踏的草坪品种,为人们休息、嬉戏、聚餐提供便利。切忌布置纯观赏性的草坪,避免使草坪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园中一些特殊使用者对欣赏植物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一些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合理配置其高度,方便残疾人接近植物;对于儿童群体,应注意避免选择毒的、带刺的、花粉引起过敏的植物,保证其安全、舒适性;对于盲人的欣赏需要,注意选择一些芳香的、声响的和树干有质感的植物品种,让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感受大自然。

2.4 公园的水景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公园里的水体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净化空气,形成气候宜人的环境。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能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作为公园中的主要活动者,人都具有亲水性,在公园中适当地设置水体,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人性化的水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要对池岸和水体深度进行控制,处理成浅水或设置深水防护措施,保证游人的安全。同时,在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年龄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具有亲和力的水景,如涉水池、旱喷泉、水台阶、水流雕塑等,使人能与水亲密接触,增加空间的活力。

2.5 公园的设施小品

公园设施小品应遵循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安全性和舒适性,又要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并具有亲切的尺度,能够反映生活情趣等。设施小品也是公园中和人最贴近的要素,所以必须保证设施小品的数量充足,位置布置合理,并且保证每个单体具有人性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认同和亲切感。例如座椅布置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生理舒适性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同时,人们在公园中活动,游园的安全性尤为重要。这不但依赖于必要的防护设施,还要特别注意公园的晚间照明设施。另外,必须在整个公园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标明道路、设施、出入口、电话亭、厕所,并提供如何求助等标示性设施。

2.6 公园的建筑及构筑物

建筑及构筑物作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附属要素,也可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本身作为公园的景点外,它们也是为方便游人休息和观赏而设置的景观空间,所以其内部空间使用的舒适性也应该给予注意。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要求建筑内部空间尺度亲切宜人,遮荫蔽雨的效果好,视野开阔,座椅等配套休息设施使用起来舒服。不同的建筑及构筑物设计的方式也应根据功能不同而适宜安排,如小卖部要考虑选址及为大众服务的宗旨;雕塑要符合公园的主题和人的美感需求等。

3、结语

住宅人居景观设计与环境心理 篇12

环境心理学指研究环境和人行为心理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由工程心理学发展而来。

在景观设计中,所有的景观布局,都存在很多的环境心理因素要去考虑,如小景中的空间关系,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生活中,人是环境的主体;环境是人的载体,是一切影响人类居住的活动因子,以提供适宜人类居住及活动空间为目的的。住宅区的环境差别于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是提供给小区居民重复使用的空间,在设计时更应考虑居民的行为心理。居家人群中,老人与小孩偏多,设计住宅环境时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后兼顾周末居家休闲的人群。

二、住宅小区及其环境景观

1、城市居住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我国住宅小区的形成是在建国后半个多世纪中,经历探寻、发展、阻滞、恢复与复兴等过程才得以形成。在70年代才出现相对完整地小区规划理论,80年代末到90年代,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开始由数量型转换为质量型,规划设计也更加重视符合居民的生活规律和空间环境,并根据住宅小区的功能和空间的分级,将其合理的以“小区-组团-院落”的模式来组成,并以这种模式作为小区功能和空间的基本构架,为后期的规划做铺垫。

2、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状况

住宅小区景观主要由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组成。其中物质要素包含建筑、水、植物等实体要素。精神要素则有环境历史、文脉、地域特色等。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利用,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

环境设计所营造的空间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了人的行为心理学,什么样的空间会受人们喜爱,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会激发人不同的行为特性等。故,在设计生态景观时,设计者须十分重视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当这种认知和生态景观有机融合后,如何创造出景观中丰富多彩的动态效果,全面及整体的凸显出植物群落的美,且在如何保护这种美的情况下,合理的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展现丰富的景观内涵,是当今设计者需着重探访的方面。

三、居民的心理需求和小区环境景观

人们对住宅区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归属感。而归属感的程度来源于对个人所居住的小区所产生的亲密感。建立在于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能感受到舒适感、安全感、私密性、交流感、识别感和成就感的满足。

四、人居景观设计

1、从形态设计向生态设计转变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一般先从空间形态出发,后以美学原则进行。近年来,在美学原则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原则,加强了对美观、适用性、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关注。以优化小区环境为目的建设小区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空间,通过采光、通风等设计凸出对住宅自然景观和生态的尊重与关怀。

2、因地制宜

以因地制宜的要素来实现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最佳效果。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景观植物选择当地具有特点的植物,这样不但能提供植物生长的需求,还能够凸显不同地域的不同景观特色。

3、重在生态建设

小区景观设计中多采用植物造景。植物不仅具备隔音、净化空气、防风沙等功能,而且好的绿化环境,不单能够满足以上条件,还可以起到改善局部气候环境的作用。丰富住宅小区的植物类型,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进利于当地环境的植物,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

五、项目案例

北京香江别墅区

香江别墅项目位于海淀与昌平相接的上西山东麓,属于西山别墅区。占地1500亩。西山区古代便是皇家的风水宝地,人文氛围浓厚,自然环境优越。因为西山区的历史意义重大,所以政府对此区域的控制很严格,周围的绿化率超过65%,是北京少有的人文、历史、环境共存的住宅小区。该项目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对建筑与道路系统进行了细化定位及设计,从而为景观设计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使总体规划中的尽管特色得以延续。在项目的总体尽管目标方面,设计师从生态性和认知性的角度出发,注重公共空间的处理,强调了半私密及私密性空间之间的关系,力求创造环境优美、休闲、宜居的社区典范。

六、结论

住区景观、城市绿地与环境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核心是人,大到建筑物与绿化之间的规划,小到每棵植物的属性,都需要体现出对居民需求的关怀。住宅小区的空间环境并不只是向人展示观看的展厅,还是一个供人与人之间交流,休憩,健身锻炼的一个场所。

理想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所带来的是憧憬世界的不同追求。我想随着环境建设的不断进步,人类调整着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想人居状态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倩.设计与传承——将山水艺术融入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J].今日科苑,2006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03.

[5]毛文正.景观设计要素[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

上一篇:环境护理论文下一篇:立体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