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食品

2024-10-06

缺陷食品(精选4篇)

缺陷食品 篇1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但是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却也是层出不穷, 这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敲响了警钟。众所周知, 食品安全一直是我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 所谓“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产生的背景是三聚氰胺事件, 由三聚氰胺事件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体制的脆弱, 以及政府对于人民保护的乏力, 更加反映出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其自身所带有的重利轻义的弱点。所以三聚氰胺事件绝对不止是反映了奶粉问题, 而是当代中国的世态民生的集中体现。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取得的进步

《食品安全法》是一部及时的法律, 它在很多方面完善了我国以前的食品卫生法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新的或者更加有力的治理措施, 例如: (1) 食品安全法将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加以细化, 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不同的责任, 使得责任对应了部门, 减少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 从而使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不留真空, 可以说极大地弥补了我国立法的空白, 更好的保护了我国的食品安全; (2) 对于明星代言的行为加强了管理力度。因为明星是公众人物, 更加应当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为自己对于社会公共造成了损失承担责任, 而不是只管拍广告拿报酬。这样的规定使得明星更加应当加强自律; (3) 终结了食品免检制度。从三聚氰胺事件可以看出, 免检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在被评为免检产品以后忽视了自己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 造成免检产品的质量下降迅速, 所以以后的所有食品不会再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以上只是列举了三个例子, 其实食品安全法带来的改变还很多,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1]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存在的缺陷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它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影响深远。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本部法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很多的问题。

(一) 食品安全法分段管理的模式仍然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的需求

例如《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从以上法条我们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方面在实行分段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食品工业迅速发展, 有的部门按照本规定仍然很难管理, 以至于出现了管理真空。例如对于食品原料的收购站来说, 它的存在就很难用“段”的概念来进行规范管理, 以至于出现管理真空。[2]

(二) 进出口食品的标准在执行层面上区别很大, 造成标准的实质不统一

《食品安全法》的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 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本法条说明进口的食品应当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检验。出口食品的检验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负责。[3]表面上看, 所有部门都是执行国家标准, 实际上由于执法部门的不一致, 在法律的具体执行上必然会面临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是因为“裁判”不一样, 所以判罚的尺度就会不同。

(三) 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处罚力度仍显不足

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表面上看本法条没有问题, 有违法行为的表述, 也有处罚的内容, 但是本条款的处罚依据仅仅是销售货物价值或者金额, 而不是以客观上对于广大公众的信赖利益、健康损失, 以及对于社会的巨大的负面作用为依据, 这是对于违法者的严重纵容。所以究竟应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作为惩罚依据, 既能遏制当前愈演愈烈的安全形势, 使得罚当其罪, 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4]

四、对于《食品安全法》的制度建议

(一) 学习别国先进经验, 创新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于物质起反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时候将起到导向作用。”而我国所面临的食品的生产方式和安全形势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应当加强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律的总结, 寻找更能适应食品生产销售新的要求的管理方式, 充分创新。同时我国也应当充分借鉴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管理的方式方法。

(二) 完善管理部门的职权, 实行统一的管理部门

摒弃以前的分头管理的旧模式, 将食品管理权回收, 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 扩大本部门的执法权力, 充分利用互联网, 加强监督与管理的能力。例如我国可以由食品安全局全面负责食品方面的执法工作, 这样可以使管理职权方面没有死角。

(三) 按照食品事件对于社会造成了损失来作为惩罚依据

这样做的前提不是扩大有关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而是应该设立一个标准, 规范管理, 否则, 这样的制度的设立容易滋生腐败, 达不到立法的本来目的。美国的司法实践中, 一旦出现这样的案子, 一般的索赔金额都在千万美元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亿美元之多。同样违法行为的不同程发力度说明了中美两国在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的赔偿依据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究竟谁对谁错, 关键看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 美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存在的, 但是不像中国这样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检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问题”的观点。所以如何更好的衡量违法行为的社会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彤, 王尔茂.主编《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王艳林.主编《食品安全法概论》,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年版.

[3]张敬礼.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年版.

[4]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缺陷食品 篇2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现状

食品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 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 还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质量, 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化。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中心, 我国积极在各方面采取措施, 如在道德层面宣传, 从技能方面培训等, 但各种食品安全事故仍层出不穷, 归根究底还是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督体制上不完善。食品质量也使我国在对外出口上处于不利地位。质量无法跟上世界需求的标准, 不仅降低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还影响我国对外的大国形象。食品企业陷于信任和诚信危机, 如何推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进程属当务之急。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缺陷

食品安全监管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社会各方各面的密切配合。笔者分析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的特点, 并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 得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

法律规定是监管部门行动的依据。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规定繁多, 反而导致多标准化和部分方面法律条文的漏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食品种类越来越多, 制造过程的环节也逐渐增加和高要求化。选料, 加工, 储存等各方面的质量要求都需要有明确监管的依据, 但我国法律多只要求成品的质量。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不够严密, 且分散性, 重复性高, 部分地方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法规。同时又有很多安全法规存在空白的地带, 使部分法律规定无法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 需要合理地调整。在监督部门具体的实施中, 人员的行动要求也缺乏完整法律体系的规定。合格品所占比例、监测品的随机检测原则、监管人员在行动中避免和企业有关人士接触等重要的影响因素, 都应以法律条文的规定。

有关部门行动的不合理

中国行政部门的特点是多而杂, 针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都设立有相关部门, 反而使部门间权责不明, 权利和义务划分不公, 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 降低产品质量。食品生产整个过程都具有统一性, 监管部门分离也增加了监管中环节交界处的造假机会。有些小范围的食品不合格, 因为相关部门未及时处理, 而扩大了影响范围, 造成了恶劣影响。有关人员在行动时执法不严, 常出现监管人员和企业理事私下交易的丑闻。面对利益的诱惑, 的确很难坚守住道德的底线。但如果连监管人员都无法标准化检测食品安全, 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食品监管体制的完善

监管的不完善是导致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混乱的主要因素, 是市场调节下市场失灵和缺乏有效监督的原因,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规定

缺乏符合规范要求、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有关部门应严格审核国家现有的法律规定, 结合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案例分析研究, 优胜劣汰式精简混乱的标准规定,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要建立严格的食品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从源头上制止不合格食品企业进入市场, 以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增加一条重要的防线。提供权威唯一的标准, 不会造成少标准, 反而可产生更加有利的影响。相关人员的行动要有完善的法律规定的支持, 增加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 使监管人员在利益与道德相碰撞时, 坚守法律的规定, 抓稳质量的问题。使食品制造过程中各环节法律规定配合, 形成科学、完整、综合、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

执法必严, 明确部门职责

在相关部门的行动执行中, 应制定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合理统一的标准。安全监管应涵盖整个食品链条, 部门间必须明确责任归属, 减少过重中权利争议。应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 使食品监督部门直属中央管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品流动化日益明显。针对不同地区的食品联合安全问题, 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后合作处理。地方卫生地方部门管理, 范围大、影响恶劣的安全问题直接提交中央部门管理。可增加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

违法必究, 加大处罚力度

在中央建立直属机构, 可大大增加食品安全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完善相关的责任归属, 便于对责任实施合理奖惩, 提高监管体制的执行力度, 便于监管真正发挥作用。加大违法成本, 使受监管的主体所承担的违法责任后果增加。使食品安全问题从源头处得到抑制, 而不是等相关安全事件发生后, 才采取解决的措施。监管要起到预警和抑制作用, 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要完善的重点。

结语

缺陷食品 篇3

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可是其安全性对人类的健康又更重要。因此, 如何合理利用法律保证食品的安全, 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 我国爆发了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故, 如特伦苏事件、王老吉添加事件、食品安全标准与奶制品等事件。大大影响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也暴露了我们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欠缺与不足。

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食品安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却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总的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不详细。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包括《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等20多部。已经初步建立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但配套的法律、法规仍需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例, 其中第八十四条、八十五条、八十六条、九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的罚款金额为“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该规定会导致在实际的执法活动中, 执法人员有较大的自由裁决空间, 处罚的自由裁量度过大。

(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受利益的驱使, 企业往往对消费者隐瞒某些对其生产经营不利的信息。 (2) 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大多数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维护权益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公众对食品质量认证标志等基本知识了解不够, 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及严重后果认识不够。 (3) 责任追究机制。由于监督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明等缺陷, 由此经常会发生监管失职、执法不力的情况。

(3) 执法部门运作效率低。

我们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主体单位有:卫生部、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等, 各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某一执法活动涉及其他部门时, 其他相关部门会因为怕受牵连或利益受损, 也会害怕引起重复执法的嫌疑而退缩, 不参加联合执法。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完善的主要建议

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作用是尤为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为提高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 应加强的工作。

(1)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 完善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界定《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等等法律和法规之间的关系, 要以我国实际情况树立起以《食品卫生法》为根本核心, 其他法律法规为框架的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其次, 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目前, 应重点解决管理权过于分散的问题, 完善食品的监督和问责制度, 使其工作中做到有法可必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

(2) 理清各执法部门的权限与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 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 有利于各部门的联合执法, 从而进一步达到对食品的有效监督管理

(3)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八十五条、八十六条明文规定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生产经营者做出“没收违法所得”。但事实上很难确定“违法所得”的具体数额, 应对此作出修改和进一步的完善。

(4)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应重点加强以下几面的工作:第一, 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第二, 提高采标步伐, 加强标准创新工作机制;第三, 从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提高和的完善来确保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法律体系的不断成熟和规范。

(5) 人民群众参与监管。

首先, 建设各行业行会。应鼓励食品企业和相关人员建立行业协会;其次, 提高全民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意识。应该严抓行业协会的资格评估和食品安全宣传。

四、结语

当前, 我国食品市场的秩序混乱, 局面没有彻底扭转, 各种违法行为十分严重, 特别是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势在必行, 一方面要保持高压态势, 持续开展专项活动,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道德和诚信度的建设。只有让违法经营者及时得到法律制裁, 才能避免由制度漏洞和执法缺失造成的遗憾, 从而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发展的法治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缺陷食品 篇4

关键词: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食品侵权问题,惩罚性赔偿制度

一、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概念及特征

1.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概念。

损害赔偿是适用最广泛民事责任形式, 指侵权主体违反合同约定损害了受害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 应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害,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均可适用于损害赔偿, 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缺陷食品侵权造成损害赔偿类型包括缺陷食品侵权造成人身伤害赔偿、财产损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2.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特征。

(1) 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惩罚性。惩罚性赔偿目的是弥补消费者的损害, 对严重过错行为进行惩罚与制裁。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目的是对不法生产经营者进行制裁, 通过惩罚方式遏制不法商家生产缺陷食品。在食品安全问题中, 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对象通常是主观恶性较大的经营者, 对违法经销商作出大力度的惩罚, 并给予沉重打击, 预防和遏制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的发生。

(2)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附随性。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的补偿性赔偿对食品消费者的实际损害不能实现, 对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不能满足。食品侵权受害人的实际损害是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适用前提, 缺陷食品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参考依据包括食品生产厂家的主观过错程度、主观动机、赔偿能力和受害者的实际损害数额等。

(3) 缺陷食品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定性。适用缺陷食品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需经过法律明确规定, 缺陷食品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具体规定不能由当事人任意约定。我国侵权责任法为保证缺陷食品侵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透明和安全, 对其法律条文规定进行统一, 立法机关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公示使大众知晓其内容, 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二、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条件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定受害者在缺陷食品侵权赔偿诉讼请求中, 缺陷食品食用者在提出补偿性赔偿请求不能弥补其损害权益的前提下, 为维护其损害权益, 另行提出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的惩罚性赔偿的请求, 其适用条件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缺陷食品侵权惩罚赔偿适用于性质恶劣的直接故意。

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涉及领域广泛, 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对象通常违背社会公德, 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主观恶性严重, 侵权行为恶劣。缺陷食品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侵权行为中均可适用, 一般情况要求具有直接故意侵害的主观恶性, 为一己私利置他人利益不顾。在食品侵权领域应放大主观要件的适用范围, 即惩罚性赔偿应适用于行为人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若主观过错存在一般过失的食品经营者, 在侵权行为中获取大量不法利益, 一般补偿不能对其产生警戒作用, 则应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从我国侵权责任立法通常考虑严重主观过错行为, 而对一般过失侵权行为规定很笼统, 将过失行为纳入惩罚性赔偿范围中有利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完善。

2.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的客观要件。

缺陷食品侵权行为包括行为人实施损害行为, 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还包括负有特定法定义务致人损害客观事实。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损失。传统侵权行为针对受害者数量多情况, 一般采用代表人诉讼制度进行维权,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体现其救济功能。

3.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中确定赔偿金额标准。

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受害者广泛、赔偿数额大, 侵权人偿付能力有限, 连基本的补偿都无法实现。当出现大规模食品侵权行为, 一些企业可能面临破产。惩罚性赔偿的实质在于对侵权行为制裁, 在侵权事件中, 需考虑侵权主体实际财产情况。当侵权者财产不能支付侵害造成全部损失, 赔偿后可能造成企业破产, 其处罚已起到了对大规模食品侵权的警戒作用。若侵权主体经济状况好, 进行补偿后还有大量财产, 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 使侵权人不敢故意实施侵害行为。

三、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问题

1. 国家承担惩罚赔偿责任限制。

惩罚性赔偿具有赔偿功能、制裁功能和遏止功能, 不仅要弥补受害人损害, 还要惩罚严重过错的行为, 特别是侵害人主观恶性严重, 具有反社会性和道德上的可归责性。惩罚性赔偿和补偿性赔偿的区别体现为补偿性赔偿重在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填补, 目的是恢复损害, 主要是对侵权行人惩戒, 但我国目前对缺陷食品大规模案件处理以行政手段为主, 以行政制裁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处理, 最终由国家为这些企业承担责任, 致害企业不能得到相应处罚, 这种非民事上的惩罚性赔偿间接导致缺陷食品大规模侵权发生。

2. 惩罚赔偿的数额标准不明确。

国家为了预防经营者的侵权行为, 规定了十倍的损害赔偿。但在实践中, 对于数额较低的食品安全纠纷, 赔偿数额不足以弥补食品安全所造成的损害惩罚性赔偿金的主要特征是惩罚性, 明确惩罚性赔偿数额目的是实现惩罚性以威慑侵权人, 消费者权利使经营者能受重视。

3. 责任主体的主观状态难以确定。

《食品安全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生产者的主观状态是故意还是过失, 这可能使生产者逃避法律制裁。如果生产者明知该食品安全标准存在问题却不避免, 生产的食品虽符合了安全标准, 但给食品食用者的人身健康造成了危害, 按照法律规定, 经营者侵害行为就不会受到侵权法制裁, 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4.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政府部门在处理大规模食品侵权事件问题上, 应采取应急安抚受害者家庭办法。政府有责任救助受害者群体, 采取行政处理措施, 主动让公众了解食品侵权问题。政府采取措施查清损害后果, 了解食品侵权产生原因, 明确食品侵权责任承担主体。我国经济发展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单纯依靠法院力量解决食品侵权问题很难遏制缺陷食品侵权事件发生。司法救济成为食品侵权责任重要保障, 而依靠政府力量加强对食品侵权事件的规制, 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瑞.食品领域大规模侵权的法律救济[J].人民论坛, 2011年第34期.

上一篇:医疗保障费用下一篇:设计与仿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