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分析(通用12篇)
结合分析 篇1
摘要:GB/T19001-2008标准和GB/T24001-200 4、GB/T18001-2001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求组织按照“PDCA”循环的过程方法,建立过程模式的管理体系,进而实现管理的持续改进。过程方法,也正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审核的基本方法。运用过程方法建立过程模式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一体化管理体系),需要通过识别组织管理体系内诸多管理过程,以各个管理过程内相互关联的业务活动为基本单元,在各个业务活动中体现相关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并以管理过程为基本脉络,建立一体化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其直接过程是与产品实现有关的过程,其它过程则为支持性过程;同样,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其直接过程分别是环境绩效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实现过程,其它的则为支持性过程。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主要地是对3个管理体系的直接过程进行整合,而3个管理体系的支持性过程则可以兼容共享。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审核
1 Q、E、O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与产品实现有关的直接过程主要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过程、物资采购过程、外包过程等,下面分别就上述直接过程与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进行探讨。
此外,对组织的办公、生活活动和场所,也应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
1)与顾客有关的过程中Q、E、O标准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流程图示,以及伴随着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展开见表1所示。
对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主要是把顾客作为一个主要相关方,针对提供给顾客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确定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
注: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对顾客及相关方要求的满足,是通过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的。
(1)在审核“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与评审时,不但要查看质量要求是否进行确定与评审,同时也要查看是否确定和评审了与产品有关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并且是否将其作为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入;
(2)根据产品和服务特点,在审核顾客满意信息调查时,可以查看是否就产品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能否满足顾客需求进行了必要的调查;
(3)对通过顾客满意信息调查发现的问题,应查看是否采取了适当纠正和预防措施。
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Q、E、O标准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活动展开图示,以及伴随着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展开见表2所示。
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一方面查看是否把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安全特性作为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入,另一方面查看是否对生产和服务过程(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各种监测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从而实现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阶段的实现结合审核。
(1)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策划”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1)查看是否把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安全特性作为产品实现策划的输入,通过产品实现的策划,是否确保了产品生产和服务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能实现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安全特性。
(2)查看是否对生产和服务过程(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产品和过程的监测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查看是否据此进行环境、安全管理策划,确定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根据需要或者编制运行控制程序(作业指导书)、或者编制环境/安全管理方案、或者编制应急准备和响应方案、或者通过员工的技能和意识加以保证等。
(2)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实施”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实施”阶段,既要审核质量控制情况,也要审核环境运行和安全运行控制情况,具体表现为:
(1)生产和服务的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能否满足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安全特性要求;
(2)在向各岗位员工下达技术质量的管理要求、工艺要求的同时,是否向各岗位员工下达生产和服务的作业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要求、作业要求;
(3)所使用的设备是否既能满足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技术质量要求,也能满足生产和服务作业过程的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业要求;
(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作业环境是否能够同时满足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
(5)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进行有效处理;
(6)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某些运行和活动并不涉及质量控制,而是专门的环境和/或职业健康安全运行和活动,如环保设备运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等。针对这类运行和活动是否制定并能够实施其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运行程序(作业指导书)或管理方案;
(7)针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制定并实施应急准备方案,可行时是否对员工开展应急响应方案的训练和演习。
(3)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检查”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1)查看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过程监视和测量,是否也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组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
(2)查看是否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监测时,是否也根据需要对其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进行监测;
(3)查看是否对“检查”阶段中各种监测活动和场所(例如试验室)的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需加以有效控制。
(4)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处理”阶段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1)查看对检查发现的不合格品,应进行有效控制;
(2)查看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不符合项,应进行有效处置;
(3)针对不合格品和不符合情况,是否采取适当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在必要时运用了统计技术);
(4)对于所要采取的不合格品控制措施、不符合项处置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事先进行了必要的评审,以避免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新的环境影响和危险因素。
3)设计和开发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流程图示,以及伴随着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流程见表3所示。
对设计与开发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主要是通过对拟设计和开发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
首先查看是否把所识别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作为设计输入;二是查阅在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时,是否明确了设计输出的质量特性、环境特性和职业健康安全特性,这些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输入要求;最后对于所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设计变更。各种过程中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如下。
1)物资采购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的物资采购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流程图示,以及伴随着与物资采购过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展开见表4所示。
对物资采购过程进行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主要是通过对采购物资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以及采购物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
(1)查阅对具有重要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影响要求的拟采购物资,在评价、选择和重新选择其供应厂商时,是否进行考虑;
(2)对具有重要环境特性和职业健康安全特性的采购物资,在采购信息(如采购计划、采购协议)中是否包括了其特性和要求,是否向有关供应厂商和承包商进行通报;
(3)查看在对采购物资的质量特性进行验证时,是否同时应验证其重要环境特性和职业健康安全特性;
(4)针对物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的每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是否确定其控制方法,是否根据需要或者编制运行控制程序(作业指导书)、或者编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或者编制应急准备和响应方案、或者通过员工的技能和意识加以保证等;
(5)针对物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制定并实施应急准备方案,可行时是否对员工开展应急响应方案的训练和演习;
(6)对物资采购供应过程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进行有效处置;
(7)既要对物资采购过程进行过程监视和测量,也要对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表现、有关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组织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进行监视和测量;
(8)对发现的不合格采购产品,是否进行有效控制;
(9)对发现的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不符合项,是否进行有效处置;
(10)针对不合格品和不符合情况,是否采取适当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在必要时运用了统计技术);
(11)对于所要采取的不合格品控制措施、不符合项处置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应事先进行评审,以避免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新的重要环境影响和重要危险因素。
2)组织的办公、生活活动和场所的E、O的直接过程的结合审核
组织的办公、生活的活动和场所,通常不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却在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内。因此,当对与产品实现有关的过程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结合审核时,也要注意对组织的办公、生活的活动和场所按“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过程,进行E和O的结合审核。
3)外包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外包过程比较复杂,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外包过程。对外包过程中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总的思路是,应在对外包过程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在外包过程的“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质量管理的同时,对外包过程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进行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4)对于E、O策划部分的结合审核
结合审核过程中,如前所述,需要对采购物资、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进行审核,也要对生产和服务过程、采购物资的验证、搬运、贮存过程、外包过程、组织的办公和生活活动和场所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进行审核,同时也要对其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相应的控制方法进行审核。
当组织对不同产品、不同过程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均采用相似的方法进行,并采用相似的方法编制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时,可以考虑在结合审核时,对于单独描述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策划的方法性要求进行单独审核,而不必在不同的过程中重复审核有关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方法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内容要求。
另外,由于评价出很多重要环境因素往往也是重要危险因素,或有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重要环境因素,两者有很多重合。因此,一般来说,组织通常会考虑把所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合并在一起,编制环境管理方案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合一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如果这种情况,审核时就要考虑这部分应进行结合审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都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来加以实施控制的。例如,对采购物资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危险是通过选择性的采购来实现控制的;对最终产品的环境特性、职业健康安全特性则是通过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的;对生产和服务过程、采购物资验证、搬运、储存过程、各种外包过程、组织办公和后勤生活场所和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要危险因素,则或者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或者是通过制定运行程序(作业指导书)、或者是通过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或者是通过员工技能和意识等手段实施控制的,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所以审核组在进行审核时应考虑这些实际情况。
5)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过程中E和O结合审核
在E和O标准中,都有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要求,多数企业考虑到不同管理过程中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的制定方法和内容要求差不多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在他们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中多数都是单独描述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方法性要求,而在不同管理过程中涉及这方面要求时加以引用。因此这一部分只进行E、O的结合审核即可。
6)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过程中的Q、E、O三标要求的结合审核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不同管理过程中,都有着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考虑到不同管理过程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多数企业在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中均单独描述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方法性要求,在进行结合审核时,可以就此进行单独描述,并在不同管理过程中对于涉及这方面要求时进行审核。
2 Q、E、O支持性过程的结合审核的兼容共享
在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个管理体系中,都有支持性过程和活动(见表5),这些支持性过程和活动相互间可以兼容,从而为3个管理体系共享。
针对上表所列的3个标准的14个可以兼容的要求,在审核整合管理体系时可以完全地结合起来进行审核。结合审核要点如下。
1)审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总要求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的总要求;
2)审核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的对文件的所有要求;
3)审核一体化手册,查看手册描述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对手册的所有要求;
4)审核文件控制,查看文件控制要求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关于文件控制的要求,并把E和O标准中关于识别和获得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程序合并于文件控制程序中的外来文件控制要求部分。
5)审核记录控制,查看记录的控制与管理时,应重点查看申请组织的管理体系能否覆盖3个标准对记录管理的所有要求;
6)对于方针、目标、岗位职责、内审、管理评审等其他方面在结合审核时,也应重点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关于上述内容的全部要求。
7)审核信息交流程序,应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的关于内部沟通、信息交流、协商与沟通的要求。
8)审核人力资源管理时,要重点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意识和能力的所有要求。
9)审核监视与测量装置控制时,要重点查看是否覆盖3个标准的关于监测装置控制的所有要求。
综上所述,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到,每一个业务活动中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可能是由同一个人(部门)完成,也可能分别由不同的人(部门)完成,这取决于不同规模组织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例如对小规模的施工企业而言,在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时,可能单独由公司工程科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对一定规模的施工企业而言,则可能专门设置了公司安全科,在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时,分别由工程科和安全科进行质量监测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
另外,每一个业务活动中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所形成的文件和记录,在审核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审核。总之,以管理过程为基本脉络,以业务活动为基本单元,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进行结合审核,能比较直观地发现问题。
结合分析 篇2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管理等机制体制层面与企业合作的状况。“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学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聘用考评等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和实施策略。“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工学结合。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现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状况和生产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难以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施方案的确立难以正确把握,更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够持续稳定地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长期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没有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是闭门造车,是脱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技术标准等难以快速融进校内教学,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难以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教———学———做”一体的项目课程实施、校内实训设施与生产的同步、校内实训项目的生产性、校外的顶岗实习等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必然之路。要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系统解决好诸如怎样建立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怎样培养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如何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开展课程建设,如何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工作,各专业的发展规模如何与学校各种资源配合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如何与人才培养结合等问题。所以,“工学结合”不是仅仅包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更不是教学部门独立承担的工作,而是要靠全校干部师生员工、所有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的工作。
混凝土结合面的受力分析 篇3
摘要:本文对在施工中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其界面粘结强度一般都低于整浇混凝土的强度,极大地影响了结构的可靠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加固修补
0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无论是已建工程的加固、修补还是工程新建中经常遇到在已硬化的混凝土上或已凿除劣化、酥松部分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基层上浇筑新混凝土或砂浆的问题,象梁、板、柱的加大截面加固、水工结构中老的坝体加高、剪力墙施工缝、叠合梁的施工等等,涉及到新旧混凝土能否结合为整体共同工作,特别是构件中承受很大剪力和拉力部位的加固。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其界面粘结强度一般都低于整浇混凝土的强度,极大地影响了结构的可靠性。
1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粘结强度达不到相应整浇混凝土的强度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需要探索。显然,对于新旧混凝土粘结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从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的角度阐明其粘结机理,建立微观结构的分析和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新旧混凝土粘结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成因的探讨
2.1界面过渡区的组成界面区中主要存在有C-S-H凝胶(水化硅酸钙)、C-H晶体[Ca(OH)M2]、AFt(钙矾石)和未水化的熟料颗粒及孔洞、裂缝。界面区中C-H晶体数量多而且晶体尺寸较大,同时界面区中孔洞较多时,对界面粘结将产生不利影响。
2.2界面过渡区形成机理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在骨料表面形成一层几个微米厚的水膜,而无水水泥的分布密度在紧贴骨料处几乎为零,然后随着距离增大而增高。所以在这层水膜中可以认为基本上不存在水泥颗粒。当水泥化合物溶解于水之后,溶解的离子即扩散进入这层水膜。如果是不溶性骨料,水膜中的离子全部来自水泥熟料及石膏。但如骨料是部分可溶性的,则骨料所溶出的离子在骨科表面密度最大。由于骨料总会有部分离子析出,在靠近骨料表面处浓度最高,以后有一明显缺陷处,即低离子浓度区。因此,在这层水膜内,最先形成水化产物晶核的是先扩散进入水膜的离子,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即是钙矾石和氢氧钙石。
水膜内水化产物晶体是在溶液中形成晶核而长大,由于膜内过饱和度不高,有充分空间让晶体生长,故形成的水化产物晶体尺寸较大,所形成的网状结构较为疏松,以后活动性较差的铝离子、硅离子陆续进入第一批晶体所遗留的空隙中,逐渐形成C-S-H以及尺寸较小的次生钙矾石和氢氧钙石填充其间。马索上述假设中离子浓度分布曲线凹陷处可能形成大晶核及高孔隙率,是界面中的薄弱区。
虽然目前对界面过渡区的结构及形成机理的了解还不深入,但从破坏过程来看作为混凝土的内部结构,界面过渡区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界面过渡区中晶体比水泥浆体中本体中的晶体粗大。②界面过渡区中晶体有择优取向。③界面过渡区中晶体比水泥浆体中本体具有更大、更多的孔隙。这些特点决定了界面过渡区强度低,容易引发裂缝,并且裂缝易于传播,从而使界面过渡区成为最薄弱的环节。骨料与基体界面是一个固-液-气三相多孔体,对界面的粘结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界面过渡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这些组成的性质相对含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认为在同样的受力条件下,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比整浇体系中骨料与水泥石界面还要薄弱,可能是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新旧混凝土接触界面存在一个类似于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过渡区,而这个过渡区本来就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旧混凝土的亲水性,修补时会在旧混凝土表面形成水膜,使结合面处新混凝土的局部水灰比高于体系中的水灰比,导致界面钙矾石和氢氧化钙晶体数量增多,形态变大,形成择优取向,降低界面强度。且由于旧混凝土的阻碍,新混凝土中的泌水和气泡积聚在旧混凝土表面,不仅使得新混凝土局部水灰比更高,而且使得气孔和微裂缝在该区富集,显著降低界面强度。这是物质结构化学方面的原因,是影响新旧混凝土结合本质的内因。②界面处露出的石子、水泥石和新混凝土的界面接触与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浆的界面接触有差别。我们知道,水泥浆本身具有一定的粘结性,它主要用于包裹混凝土中的骨料,使之硬化成坚硬的水泥石。在新混凝土中的骨料经过充分搅拌、振捣被水泥浆包裹,而新旧混凝土界面处新混凝土中的骨料经过振捣可能挤压在界面处,是使骨科与界面突出的石子、水泥石形成“点接触”,骨料堆积在旧混凝土表面,阻塞了一部分旧混凝土表面的孔隙和凹凸不平部分,使具有粘结性的水泥浆不能完全渗入孔隙中去,形成“缺浆”现象,界面处水泥浆不能充分浸润骨料和水泥石,而新混凝土失去一部分水泥浆,这样使得粘结界面处的新混凝土中出现空隙,影响了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强度。③我们知道,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粘结裂缝的延伸、扩展、连通最后导致混凝土破坏。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体积小、多棱角、骨料表面粗糙,使水泥石可嵌固在骨料表面的凹坑中,机械咬合对宏观粘结强度起主要作用。从微观上看,它增加了有效的真实接触面积,粘结力也会大大增加。同时,骨料表面的凸起对界面区结构有增强作用,并能改变界面裂缝扩展方向,使裂缝扩散“路径”曲折,也能消耗部分能量。而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的骨料和硬化水泥石形成一个“面”,象一块表面比较平坦的“大骨料”,而这块“大骨料”与整浇混凝土中的骨料相比不但体积大且只有一个“面”,并且这个“面”很平坦。修补材料与旧混凝土之间存在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由于冷热交替、冻融循环作用及新混凝土的收缩而在结合面处引起附加应力,诱发“先天”裂缝。从受力的角度看,在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体积小、多棱角、骨料表面粗糙,并且被水泥石分开,分布较“均匀”而不象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相对集中,裂缝、缺陷产生的概率较大,再加上界面比较“平坦”不能使裂缝扩散“路径”曲折,消耗能量,所以一旦从这一区域引发了裂缝,裂缝尖端处应力集中,就会导致裂缝迅速开展和传播,新旧混凝土界面承载能力会进一步被削弱,最后导致界面处首先破坏,即破坏总是从最薄弱环节开始。
以上几个因素综合起作用,这就是在相同受力条件下,新旧混凝土界面要首先破坏的原因。
3结束语
构建军民结合物流体系分析 篇4
构建军民结合物流体系, 一是适应未来战争的客观要求;二是建设现代物流的需要;三是弥补部队后勤建设和基础薄弱的有效途径。
军民结合物流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条块分割严重, 管理体制不合理。首先, 军队物流由于历史的原因, 物资的加工、采购、储运和运输系统都是处于相对独立的系统, 导致物流活动多头管理, 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并且缺乏有效沟通, 无法形成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其次, 地方物流企业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 企业缺乏整合, 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三是军地结合物流体系没有系统的发展战略。地方同军方缺乏必要的协调, 致使地方物流在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设计规划和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军事物流需要和国防要求。军方对地方物流资源信息也不清楚, 不能及时准确了解与共享, 很难利用好地方的物流资源。
军地物流技术水平低, 通用化程度差, 信息资源相对封闭。军队各类军事物流保障实体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单一、布局分散, 装备技术落后, 远程机动能力差。大多数地方物流企业也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 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 相关度增值服务不多, 不能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很难实现部队快速、精确、可靠、安全、低耗的军用物资保障目标。军地双方在物流基础设施、物资运载装备、物资装卸设备等方面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差。物流信息管理比较落后, 物流渠道不畅, 网络不合理, 物流企业和部队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
战时军民结合的物流体系还面临考验。和平时期军地双方物流可以相互促进, 稳步地发展, 但军事物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战时有力保障服务的, 战时物流是平时建设与发展的牵引和归宿。当部分军事物流外包给地方物流企业后, 后勤管理机构对整个物流过程控制能力会有所降低, 从而影响自身后勤保障能力建设。这样一旦进入战争状态, 在地方物流受到军事打击的情况下, 是否仍能实施顺利的保障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构建体系的基本策略
提高认识, 借鉴国外经验, 推动军事物流的发展。构建军民结合的物流体系相对于军队传统保障形式来说, 是一个新生事物,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思想上统一认识, 不断更新观念, 认清军队引入地方物流的重要意义, 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这个新生事物。美、英等发达国家在构建军民结合的物流体系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要善于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发展状况, 借鉴其法律制度、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 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理论研究, 制定科学可行的措施, 这对加快构建军民结合的物流体系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立统一的物流组织管理体系。促进军地物流的发展, 取得军地的“双赢”, 仅仅靠部队和企业自身是不够的, 还需要军队、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推动。笔者认为, 应建立一个位于军地二元主体之上的军地物流一体化组织机构, 用以规划决策、理顺关系、实施管理。在充分考虑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远景的前提下, 与当前民用物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中心, 要集仓储、采购、配送、加工、信息处理为一体, 要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模拟、指挥、保密、集散等功能, 实现军队在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中所需的联合保障。另外, 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制定相关的法规和制度, 明确军地各级部门在军地一体化物流建设中的各种内容、分工及职责权限, 修订一些军地物流规范物资采购、运输、仓储和信息管理等运作方式, 具体的管理规章和标准等方面, 以及规定物流承包商在军用领域的介入范围及介入深度和采取严格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 从而减少机制冲突、管理冲突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要实现物流技术标准化。要统一考虑军地物流技术标准的通用性, 在制定一系列标准时, 实现军地物流技术标准的衔接配套, 从根本上解决军地物流无缝连接的技术障碍, 达到各种物流要素平时协调运转和战时快速运转。
建立科学合理的军地结合物流运作模式。目前, 我国的物流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企业物流对参与军事后勤保障的物流公司运作经验还不够丰富。部队要在严格程序的基础上审慎选择物流合作伙伴, 要面向社会公开组织, 建立物流企业的准入制度, 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和部队的业务范围一致, 对企业实力、财务状况、服务水平、运营成本以及保密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考察评定。作为被选中的物流承包商, 必须树立长期合作的服务意识, 培植专门的人员, 投入充足的设备, 切实为军方解决物流业务中的难题。签订规范的合同和协议, 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法律约束规范。赋予地方保障任务后, 双方就要建立良好的信息环境, 做到沟通准确、快捷、有效。在管理上双方共同参与, 军事物流的管理机构要对地方物流企业进行监控, 地方物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工作透明度, 从而逐渐磨合出统一的服务标准、业务流程以及技术平台。同时, 利益主体仍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来保持各自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使军用物流系统与民用物流系统在运行管理上实现分合有度、收放自如。最后对物流管理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军地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 必须使用统一的评价体系, 在价格、服务质量以及效益方面, 依据相同的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案去衡量各自或双方共同的物流效益。
加强军民结合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现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 客观要求应加快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需要国家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军事物流部门、地方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实现整个物流系统处于开放、透明状态及军队与地方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在物流信息网络建设中, 应把军事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标准、协调发展, 避免重复建设。军事物流部门应加快军事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的步伐, 从根本上打破部门分割的状况, 实现全军物流系联网, 加快采购网的建设。应解决好军事物流信息网络与地方物流信息网络对接的问题。由于军事保密性的要求, 军队内部的信息网络不能向社会完全开放, 同时军事物流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大量国家和地方物流信息, 因此, 在技术上既要实行物理层隔离, 又要设置好与地方物流信息网络对接的接口, 以确保在军事保密的前提下, 与地方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 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中西医结合护理分析报告 篇5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指既要按照西医护理学的要求实施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又要结合患者当时的中医辨证,按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护理办法。中西医结合护理是适应性、科学性均很强的护理技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整体护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对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对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进行探讨,进一步搞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培养出新型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也迫在眉睫。作为一名从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的工作者,笔者认为将中、西医各自都有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对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教学谈谈笔者的体会。
1、转变教育观念,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和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这是搞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临床的`方法和重要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讲解,给学员树立起牢固观念,为进一步学好本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护理人才的不同岗位需求,拓展服务空间,增加知识点。
2、系统化整体护理教育观的运用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转变,即从“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成“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为了适应转变,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发生了改变,增设了社会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等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整体护理为指导,重视多元化变迁对教学的影响,将中西医文化融入护理教育之中。尤其在讲解中医护理学基础时,要把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髓―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讲深讲透,并理论联系实际,有机地与西医护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护理不是简单的中西医两法的重叠与堆砌,而是根据斯人、斯时、斯病、斯症的需要,做出中西医两方面护理措施优化选择与实施。这样,才能使病人得到最优质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护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具体体现。
3、双向护理教学方法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点要求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既要具有较新的学科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强点、闪光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力。在传授基本知识、技能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科的发展,走在知识的前沿。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情景教学等,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所授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易懂。重视护理情感教学,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继续教育模式
龙虎榜结合盘口的分析技巧 篇6
游资进出在数据中体现,实际上在个股交易盘口和分时走势中会有明显的体现。游资无论是有意识的操纵股价,还是只是正常的进出买卖,资金大了就免不了在交易过程中对股价产生影响。通过目标股票公开数据分析,结合目标股票盘口和分时走势能看清游资的进出或做盘行为。
下面以晶盛机电为案例剖析游资近日在该股中进出,对该股盘口和分时走势产生的明显影响。在晶盛机电2012年05月11日(周五)上市首日,处于买一位置的国泰君安证券顺德大良证券营业部大量买入3124万元。这是该股当日买入金额最大的营业部。且先不论该营业部当日大量买入对晶盛机电股价影响有多大。且看后市该游资出货时在盘面上对该股影响情况。
2012年05月14日(周一)晶盛机电上市次日,因换手率达到:51.62%深交所再次公开晶盛机电当日交易数据。数据显示国泰君安证券顺德大良证券营业部,在上一交易日大量买进3124万元后,今日再度出手买入1698万元。同时当日也减仓卖出了1519万元。这游资又进又出,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呢?分析这些数据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看得懂。下面从晶盛机电5月14日盘中分时走势去寻找该游资又进又出的操盘答案!
多模型结合分析比较细胞分裂 篇7
一、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1.模型构建的程序
首先, 认识基本概念是建模的基础, 这里面涉及很多概念, 如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等, 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其次, 学习和认识减数分裂的过程, 尤其是此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和行为变化;第三, 再以人体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构建数学模型, 这种数学模型可以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数量变化规律, 也可以以曲线图的形式描述其数量变化规律, 表格模型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曲线模型可以指导学生尝试构建;第四, 构建人体性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数量变化规律的模型。模型如下:
2.模型要点
根据构建模型的顺序和要求得到如上模型 (模型分析一) 。要点如下:
(1) N和2N的含义;
(2) 人体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的数量变化的表格模型;
(3) 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变化的曲线模型;
(4) 人体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的数量变化的物理模型。
3. 模型分析
掌握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才能掌握减数分裂的实质。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遗传物质在世代中的传递方式。数学模型虽然让我们直观地认识有关量的变化规律, 但解决具体问题时仍比较棘手, 尤其是涉及人体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所以以人体细胞减数分裂为例构建物理模型能更加具体地帮助我们认识染色体等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减数分裂的过程实质。
数学模型有利于我们认识染色体、DNA等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而物理模型更加突出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并有助于理解染色体行为变化和遗传物质DNA数量变化的关系, 所以能使学生更好地在染色体的水平上认识DN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传递方式。不同模型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实质,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有性生殖的实质, 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1.模型构建的程序
首先, 认识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是建构模型的基础;其次, 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尤其是熟悉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第三, 再以人体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构建数学模型, 通过数学模型反映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数量变化规律, 模型可以以表格的形式表示, 也可以以曲线图的形式描述;第四, 以人体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构建物理模型。模型如下:
2.模型要点
(1) N和2N的含义;
(2) 人体体细 胞分裂过 程中染色 体、染色单体 及DNA的数量变化的表格模型;
(3) 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变化的曲线模型;
(4) 人体体细 胞分裂过 程中染色 体、染色单体 及DNA的数量变化的物理模型。
3.模型分析
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等行为变化和数量变化规律才能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 才能理解有丝分裂在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意义。
以人体细胞的分裂为例, 通过不同模型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直观地再现和分析染色体等相关数量变化规律, 借助数学模型可直观地分析各种量的变化趋势, 借助物理模型可直观地分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由此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染色体的分离把复制的两个DNA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当中去。
在教学中, 教师应构建物理模型分析染色体行为的具体变化, 指导学生尝试构建曲线模型, 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和建模能力。
三、利用模型解决相关试题
【例1】某动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4个四分体, 则次级精母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为 () 。
A.4、8、8B.2、4、8C.8、16、16D.8、0、8
解析:4个四分体有8条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染色体数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 染色体暂时加倍, 为8条, DNA也为8个, 染色单体降为0。可以根据染色体、DNA的变化曲线直接判断, 曲线初始染色体、DNA为8, 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直接判断。答案为D。
【例2】某真核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为8, 那么该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数分别是 () 。
A.4、4、8B.8、4、8C.4、8、8D.4、8、4
混凝土结合面的受力分析 篇8
在建筑施工中, 无论是已建工程的加固、修补还是工程新建中经常遇到在已硬化的混凝土上或已凿除劣化、酥松部分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基层上浇筑新混凝土或砂浆的问题, 象梁、板、柱的加大截面加固、水工结构中老的坝体加高、剪力墙施工缝、叠合梁的施工等等, 涉及到新旧混凝土能否结合为整体共同工作, 特别是构件中承受很大剪力和拉力部位的加固。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是一个薄弱环节, 其界面粘结强度一般都低于整浇混凝土的强度, 极大地影响了结构的可靠性。
1 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粘结强度达不到相应整浇混凝土的强度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 需要探索。显然, 对于新旧混凝土粘结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从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的角度阐明其粘结机理, 建立微观结构的分析和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联系, 将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新旧混凝土粘结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 成因的探讨
2.1 界面过渡区的组成界面区中主要存在有C—S—H凝胶
(水化硅酸钙) 、C—H晶体[Ca (OH) 2]、AFt (钙矾石) 和未水化的熟料颗粒及孔洞、裂缝。界面区中C—H晶体数量多而且晶体尺寸较大, 同时界面区中孔洞较多时, 对界面粘结将产生不利影响。
2.2 界面过渡区形成机理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 在骨料表面
形成一层几个微米厚的水膜, 而无水水泥的分布密度在紧贴骨料处几乎为零, 然后随着距离增大而增高。所以在这层水膜中可以认为基本上不存在水泥颗粒。当水泥化合物溶解于水之后, 溶解的离子即扩散进入这层水膜。如果是不溶性骨料, 水膜中的离子全部来自水泥熟料及石膏。但如骨料是部分可溶性的, 则骨料所溶出的离子在骨料表面密度最大。由于骨料总会有部分离子析出, 在靠近骨料表面处浓度最高, 以后有一明显缺陷处, 即低离子浓度区。因此, 在这层水膜内, 最先形成水化产物晶核的是先扩散进入水膜的离子, 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即是钙矾石和氢氧钙石。
水膜内水化产物晶体是在溶液中形成晶核而长大, 由于膜内过饱和度不高, 有充分空间让晶体生长, 故形成的水化产物晶体尺寸较大, 所形成的网状结构较为疏松, 以后活动性较差的铝离子、硅离子陆续进入第一批晶体所遗留的空隙中, 逐渐形成C—S—H以及尺寸较小的次生钙矾石和氢氧钙石填充其间。马索上述假设中离子浓度分布曲线凹陷处可能形成大晶核及高孔隙率, 是界面中的薄弱区。
虽然目前对界面过渡区的结构及形成机理的了解还不深入, 但从破坏过程来看作为混凝土的内部结构, 界面过渡区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界面过渡区中晶体比水泥浆体中本体中的晶体粗大。 (2) 界面过渡区中晶体有择优取向。 (3) 界面过渡区中晶体比水泥浆体中本体具有更大、更多的孔隙。这些特点决定了界面过渡区强度低, 容易引发裂缝, 并且裂缝易于传播, 从而使界面过渡区成为最薄弱的环节。骨料与基体界面是一个固—液—气三相多孔体, 对界面的粘结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界面过渡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这些组成的性质相对含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认为在同样的受力条件下, 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比整浇体系中骨料与水泥石界面还要薄弱, 可能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新旧混凝土接触界面存在一个类似于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过渡区, 而这个过渡区本来就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旧混凝土的亲水性, 修补时会在旧混凝土表面形成水膜, 使结合面处新混凝土的局部水灰比高于体系中的水灰比, 导致界面钙矾石和氢氧化钙晶体数量增多, 形态变大, 形成择优取向, 降低界面强度。且由于旧混凝土的阻碍, 新混凝土中的泌水和气泡积聚在旧混凝土表面, 不仅使得新混凝土局部水灰比更高, 而且使得气孔和微裂缝在该区富集, 显著降低界面强度。这是物质结构化学方面的原因, 是影响新旧混凝土结合本质的内因。 (2) 界面处露出的石子、水泥石和新混凝土的界面接触与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浆的界面接触有差别。我们知道, 水泥浆本身具有一定的粘结性, 它主要用于包裹混凝土中的骨料, 使之硬化成坚硬的水泥石。在新混凝土中的骨料经过充分搅拌、振捣被水泥浆包裹, 而新旧混凝土界面处新混凝土中的骨料经过振捣可能挤压在界面处, 是使骨料与界面突出的石子、水泥石形成“点接触”, 骨料堆积在旧混凝土表面, 阻塞了一部分旧混凝土表面的孔隙和凹凸不平部分, 使具有粘结性的水泥浆不能完全渗入孔隙中去, 形成“缺浆”现象, 界面处水泥浆不能充分浸润骨料和水泥石, 而新混凝土失去一部分水泥浆, 这样使得粘结界面处的新混凝土中出现空隙, 影响了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3) 我们知道, 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粘结裂缝的延伸、扩展、连通最后导致混凝土破坏。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体积小、多棱角、骨料表面粗糙, 使水泥石可嵌固在骨料表面的凹坑中, 机械咬合对宏观粘结强度起主要作用。从微观上看, 它增加了有效的真实接触面积, 粘结力也会大大增加。同时, 骨料表面的凸起对界面区结构有增强作用, 并能改变界面裂缝扩展方向, 使裂缝扩散“路径”曲折, 也能消耗部分能量。而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的骨料和硬化水泥石形成一个“面”, 象一块表面比较平坦的“大骨料”, 而这块“大骨料”与整浇混凝土中的骨料相比不但体积大且只有一个“面”, 并且这个“面”很平坦。修补材料与旧混凝土之间存在物理化学性质差异, 由于冷热交替、冻融循环作用及新混凝土的收缩而在结合面处引起附加应力, 诱发“先天”裂缝。从受力的角度看, 在整浇混凝土中骨料体积小、多棱角、骨料表面粗糙, 并且被水泥石分开, 分布较“均匀”而不象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相对集中, 裂缝、缺陷产生的概率较大, 再加上界面比较“平坦”不能使裂缝扩散“路径”曲折, 消耗能量, 所以一旦从这一区域引发了裂缝, 裂缝尖端处应力集中, 就会导致裂缝迅速开展和传播, 新旧混凝土界面承载能力会进一步被削弱, 最后导致界面处首先破坏, 即破坏总是从最薄弱环节开始。
以上几个因素综合起作用, 这就是在相同受力条件下, 新旧混凝土界面要首先破坏的原因。
3 结束语
从上面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如果我们能象加强整浇体系中骨料和水泥石界面一样加强新旧混凝土的界面, 也许是解决新旧混凝土粘结问题的一个途径。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加强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实际上, 工程应用中也已采取了一定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从物质结构层次方面着手, 使新旧混凝土接触的界面区结构得到加强。根本渠道在于研制开发使用性能优异的界面剂 (譬如低水灰比的水泥净浆或某些复合材料) 或特种混凝土 (譬如加入硅粉的混凝土) 。其次, 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在不损伤骨料与旧混凝土粘结的前提下要经过适当的粗糙处理, 一是除去油污灰尘等杂物, 二是增大结合面面积, 增大机械咬合作用;再次是加强施工质量, 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结合面处的混凝土要加强振捣, 使其密实, 减少孔隙, 避免泌水和气泡的不利影响, 同时避免大骨料堆积在旧混凝土表面形成“点接触”, 也能使水泥浆更好地渗透到旧混凝土中去。最后应注意加强养护以利于水泥的充分水化。
摘要:本文对在施工中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是一个薄弱环节, 其界面粘结强度一般都低于整浇混凝土的强度, 极大地影响了结构的可靠性进行了阐述。
结合梁正应力的计算分析 篇9
1 桥梁工程概述
钢主梁5×60m, 采用钢混结合梁。钢梁采用Q345q D钢材, 钢梁断面为焊接工字形断面, 横向布置两片主梁, 通过横联进行连接, 横联每隔4m设置一道, 钢梁总高为3000mm, 全桥钢主梁共分21段, 每段长11~16m;混凝土桥面板:全宽12m, 其中悬臂长3m, 中跨长6m, 桥面板采用混凝土结构。悬臂端部高18cm, 根部高41.9cm, 中跨中部高31.4m, 中跨根部设置150×15cm倒角。桥面板顶设置双向1.5%横坡。桥面板采用分块预制, 横向整块制造, 剪力钉通过处桥面板挖孔形成后浇孔, 根据结构尺寸及配筋的不同预制桥面板全桥有7种类型, 共184块;根据桥面板开孔情况, 横向预应力纵向间距采用3-ΦS15.2和4-ΦS15.2两种横向预应力钢束交替布置, 钢束采用单端张拉形式。预应力管道压浆采用真空压浆工艺, 预埋预应力钢束管道采用塑料波纹管;剪力钉:混凝土桥面板与钢梁之间焊钉剪力键, 直径22mm;横向布置7根, 纵向布置间距140mm。
计算钢梁应力控制原则:钢梁控制截面板厚一般均在35mm以上, 因此运营状态钢梁主力组合容许应力为191.2MPa, 施工阶段应力提高25%计, 钢梁容许应力为239.0MPa。钢梁容许应力为219.9MPa;混凝土桥面板应力控制原则:桥面板拉应力力求控制在2.5MPa左右, 预制桥面板采用C50高强混凝土, 施工中混凝土抗压强度按0.8fck=25.9MPa控制, 运营阶段抗压强度按0.5fck=16.2MPa控制, 桥面板拉应力力求控制在2.5MPa左右, 带裂缝工作构件设计, 裂缝宽度限值0.2mm。
2 主梁纵向计算
利用本院空间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进行5×60m结合梁计算。全桥离散为空间杆系单元模型, 共164个节点, 226个单元。钢主梁与混凝土采取联合截面建模形式, 混凝土与钢梁之间的连接由程序自动考虑。
在刚度计算中, 实际挠跨比18.9/60000=3.15×10-4, 挠度计算值在规范允许值内 (<1/600) , 梁体刚度满足规范要求。计算顶推过程钢梁应力和稳定性, 支点附近截面强轴截面惯性距为2.87E+11, 弱轴截面惯性矩为7.57E+09, 梁高3000mm, 质心至底缘高度1593mm, 截面积1.89E+05mm, 强轴回转半径1233.6mm;一般截面强轴截面惯性距为2.15E+11, 弱轴截面惯性矩为4.27E+09, 梁高3000mm, 质心至底缘高度1500mm, 截面积1.38E+05mm, 强轴回转半径1247.3mm;边跨跨中截面强轴截面惯性距为2.30E+11, 弱轴截面惯性矩为4.70E+09, 梁高3000mm, 质心至底缘高度1420mm, 截面积1.46E+05mm, 强轴回转半径1255.1mm。
钢梁顶推时, 顶推最大应力发生在悬臂54m节段, 此时支点处钢梁上缘拉应力为116.3Mpa;安装完毕时拉压最大应力均产生在2、5支点断面, 钢梁上缘拉应力为24.1Mpa, 下缘压应力为27.3Mpa;吊装定位时, 钢梁拉压最大应力均产生在2、5支点断面, 钢梁上缘拉应力为118.3Mpa, 下缘压应力为134.1Mpa;成桥时钢梁最大拉应力为160.7Mpa, 产生于2、5墩墩顶上缘, 钢梁最大压应力为140.4Mpa, 产生于边跨跨中钢梁上缘。混凝土最大拉应力为1.1Mpa, 产生于边跨边界附近, 最大压应力为4.6Mpa, 产生于2、5墩墩顶附近混凝土上缘。
运营阶段钢梁应力分析, 钢梁最大拉应力发生于边跨下缘, 拉应力为172.5Mpa, 钢梁最大压力发生于2、5墩钢梁下缘, 最大压应力为166Mpa, 均小于主力作用下钢梁最大控制应力, 满足要求;运营阶段钢梁最大拉应力产生于组合二和组合三, 均发生在2、5墩支点钢梁上翼缘, 拉应力为177Mpa。均小于主力+附加力时钢梁控制应力, 满足要求;桥面板上缘五拉应力出现, 桥面板下缘局部出现拉应力, 边支点下缘拉应力为2.5MPa, 次边墩支点附近最大拉应力1.5MPa。桥面板最大压应力发生4墩支点桥面混凝土上翼缘, 最大压应力值10.7MPa。综上钢梁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3 桥面板横向计算
计算模型:截取横向1m宽桥面板, 采用Midas Civil程序进行计算, 计算是横向桥面共划分为27个节点和24个单元。横向预应力分H1和H2两种, H1采用3-75mm钢绞线, H2采用4-75mm钢绞线。横向预应力束均为一端张拉, 预制混凝土桥面板横向预应力束H2在预制场地张拉, 横向预应力束H1在现浇剪力钉孔后张拉。
桥面铺装按7cm改性沥青混凝土铺装, 容重采用24KN/m3。人行道栏杆:1KN/m, 人行道板8KN/m。桥面铺装:q=1x0.07x24=1.68KN/m, 程序自动按最不利加载车辆横向荷载。冲击系数0.3, 人群荷载:3.0KN/m2。使用阶段斜截面抗裂验算见表1所示:
使用阶段正截面抗弯验算 (部分) :1单元位置I的c LCB5组合r Mu为0k N-m, Mn为79.030k N-m;2单元位置I的c LCB5组合r Mu为-8.639k N-m, Mn为55.354k N-m;B单元位置I的c LCB5c LCB5组合r Mu为-8.639k N-m, Mn为79.030k N-m。
构件细部计算支撑加劲肋及顶升梁, 反力RV=6178KN, 支座垫板长度B=700mm支承范围内竖向加劲肋6块, 每块截面尺寸均为28mm×336mm。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主要通过具体的桥梁实例分析叠合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的计算, 当前我国对叠合梁的研究存在很多的问题, 在分析影响因素中, 发现混凝土强度以及剪跨比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在分析计算中存在不足, 未分析裂缝等问题, 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文春, 高荣誉, 赵梅.叠合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的数值研究与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3∶6-10.
[2]赵梅, 高荣誉, 刘文春.预应力叠合梁斜截面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2∶15-19.
[3]李平, 高荣誉.混凝土叠合连续梁斜截面抗剪机理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2∶12-16.
[4]邓招龙, 涂斌, 余丽, 王金强.双弯梁斜截面抗剪性能的有限元模拟[J].科技广场, 2012, 09∶133-138.
结合图形, 分析物体所受浮力 篇10
一、称重法
如图1, 先测出物体的重力G=4 N, 然后把它浸入水中, 再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拉=2 N, 减小了2 N, 结合试验, 并通过图形来直观比较两次读数的变化,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浮力, 并且很容易得出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G-F=4 N-2 N=2 N。
二、公式法
阿基米德原理法: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他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即 (F浮=G排=ρ液V排g) 。这段文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 物体排开液体越多, 所受浮力也越大, 而“V排”是计算浮力的关键。为突破这个难点, 本人结合图2,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A状态时, 乒乓球受浮力吗?
2.当把乒乓球渐渐被压入水里 (从A-D的过程中) 时, 乒乓球所受浮力怎样变化?
3.从D-E的过程中, 乒乓球所受浮力怎样变化?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判断、计算浮力的关键是对F浮=G排的理解。A状态中, 物体浸入水中部分 (阴影部分) , 即为V排。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乒乓球排开了一定量的液体, 很快得出乒乓球受浮力的结论。状态B、C、D中, 乒乓球排开的水逐渐增大, 浮力自然增大。D-E的过程中, 虽然物体浸入深度不同, 但排开液体多少不变, 所以浮力不变。
三、压力差法
由图3可知在同一深度处, 物体左右两侧所受的压力相等;前后两侧面同一深度处受压力也相等;所以左右前后侧面不会产生浮力, 合力为零。但观察图4, 学生不难发现, 由于下表面在水中位置深, 所以压强大, 压力也大, 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 即F浮=F下-F上。
四、平衡法
当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者悬浮时, 根据二力平衡可知, F浮=G物, 如图5, 帆船、轮船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是因为浮力平衡了重力。
国有企业产融结合效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产融结合;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4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向产融结合转变。2007年11月,中石油出资20亿元取得珠海商业银行绝对控股权,将产融结合热推向了一个小高峰,国企的产融结合之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国有企业的产融结合之路
国企产融结合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参股金融企业;二是组建自己的金融企业。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产融结合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产业+商业银行”模式。该模式是指国企通过参股或新成立商业银行来实现产融结合。如首钢集团成立华夏银行。第二,“产业+保险公司”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参股或自身成立保险公司的产融结合模式。如2007年3月,国家电网集团发起筹建英大泰和财险公司和英大泰和产险公司。第三,“产业+财务公司”模式。该模式是指国企设立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模式。据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国企创办的财务公司已经有88家。
二、产融结合的含义及动因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这种结合既包括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也包括企业内部产业与金融业务的拓展与整合。国有企业产融结合的动因主要有:
1.资本逐利性是国企走产融结合道路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一直能够获得高于一般行业的丰厚收益。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原理,金融企业较高的利润率必然吸引产业资本,实现产融结合。
2.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企面临来自全球更多大型企业的竞争。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大公司、大集团”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产融结合成为国企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必然。
三、国有企业产融结合的效用
1.国企产融结合的正效应
(1)有利于增强国企及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21世纪是跨国公司的世界,80%的世界500强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产融结合。与这些跨国公司相比,国企在资本运作上还缺乏竞争力。国企要与跨国公司竞争,除了要提高主营业务的竞争力,还要有强有力的资本及金融支持。通过产融结合,国企可以得到更多发展机会,这对于扩大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产生协同效应,提高国有企业的资产回报率。通过产融结合,建立统一的金融平台,使各金融业务之间及金融业务和主营业务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业务扩展和内部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国企通过参与金融业,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通过金融机构可以很好的进行企业的并购、重组及风险的转移,迅速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拥有庞大资金需求及现金流,金融业可以成为连接其各大业务的重要环节,促进产销的顺利进行,并且获取金融行业的高额利润,提高企业的资产回报率。
(3)有利于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融结合对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也会提出新要求,产融结合以后产业企业和金融企业可以相互监督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特殊的企业治理优势参与到公司治理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来。
2.国企产融结合的负效应
(1)新的经营风险。国企一直从事产品经营,进入金融领域,由于不熟悉该行业,可能会产生新的经营风险。
(2)加剧信息不对称性。产融结合可能使原来产业企业与金融企业外部化的关系内部化,从而加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风险扩大和外溢效应。金融行业存在固有的高负债率风险,金融行业的风险会影响产业企业的经营,同时,产业领域的风险也会影响金融企业的运转。产融结合以后,可能导致金融行业与产业行业风险的相互渗透并扩大到其他行业乃至整个经济。
四、国企实行产融结合的政策建议
产融结合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但从长远来看,产融结合是国企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产融结合创造条件:首先,调整宏观产业政策。根据需要调整产业政策,允许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融合。其次,变革金融体制。产融结合需要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健康的金融环境,我国金融体制必须适应这个要求进行改革,
促进金融创新。再次,完善国企产权制度。实现产融结合要求产权清晰、产权主体多样、产权具有更高的流动性。最后,加强监管。产融结合存在一些负效应,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产融结合的监管同时扩大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朱晖:当前我国产融结合的效应分析.《经济工作导刊》,2002年第23期.
[2]凌文:大型产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2期.
中西结合治疗痤疮1106例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来我院接受痤疮和资料的患者2212例, 年龄16~25 (21.1±2.1) 岁, 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观察组年龄 (20.6±2.0) 岁, 男600例, 女506例, 病程 (1.1±0.2) 年, 对照组年龄 (21.4±2.3) 岁, 男606例, 女500例, 病程 (1.2±0.1) 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 即于患者病灶部位皮肤外擦氯洁霉素凝胶, 2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即开水冲服清肺饮颗粒, 饭后服用, 2次/d, 1包/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w。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治疗后患者皮损消失, 痤疮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皮损部位消退明显[2], 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效:皮损部位有所消退, 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皮损未出现明显消退, 甚至出现恶化。有效率= (治愈患者数+显效患者数) /总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等级计数资料进行ridit分析,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t=-10.053, P=0.000<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附表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143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12.93%, 对照组患者中479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43.31%, 对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χ2检验, χ2=22.321, P=0.000<0.05,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痤疮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 该病与患者的性腺内分泌失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痤疮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传统痤疮的治疗方法通常为西医治疗法[4], 但是传统口服西药具有副作用较多、患者易耐受等缺点, 外用西药虽然可改善口服副作用多的弊端, 但是病情易反复[5], 从而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中药为我国传统医药, 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用药历史, 中医理论认为痤疮应以“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作为基本治疗原则, 应采用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类的中药进行治疗[6]。清肺饮颗粒中以桑白皮、枇杷叶作为君药, 以达清宣肺热之功;以蒲公英、连翘、黄芩、浙贝母、丹参为臣药, 发挥其清肺胃热之功, 佐以天花粉、浙贝母、益母草, 以达清热、软坚散结之功, 上述诸药合理配伍, 共奏凉血解毒、清热泻火之功。现代临床研究发现, 用中药益母草有兴奋子宫, 有雌激素样作用[7]。丹参, 有抗雄激素样作用[8], 有效调节内分泌, 无激素样副作用。本次临床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在西药外用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内服清肺饮颗粒可有效提高痤疮的治疗效果;同时研究还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进一步说明了通过内服清肺饮颗粒, 对患者的脏腑进行调节, 有效的改善了外用西药复发率较高的弊端。
总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可有效治疗痤疮, 且复发率低, 不良反应少, 疗效安全可靠, 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选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来我院接受痤疮和资料的患者2212例, 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可有效治疗痤疮, 且复发率低, 不良反应少, 疗效安全可靠, 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氯洁霉素凝胶,清肺饮颗粒
参考文献
[1]彭拥军, 姚彦, 郭顺, 等.寻常痤疮发病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 2013, 53 (35) :61-62.
[2]周蜜, 兰少波.夫西地酸乳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2, 41 (11) :703-704.
[3]郑海波.夫西地酸乳膏与红霉素软膏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2, 41 (12) :767.
[4]葛新红, 焦亚宁, 张秀娟, 等.夫西地酸乳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200例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 42 (9) :565-566.
[5]袁伟, 贾常莎.姜黄消痤搽剂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3) :217-218, 221.
[6]曾雪, 刘瓦利, 赵婷, 等.中药面膜综合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5) :624-627.
[7]郭兰忠.现代实用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