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结合(精选12篇)
方法结合 篇1
1 概述
为了应付“软件危机”所带来的挑战, 人们提出了用“工程化”的思想来规范软件的开发过程, 并形成了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增量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和螺旋模型等基于过程的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一般适用于大型项目的开发。它的优点在于具有共同的、清晰确定的目标, 而且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同时它还具有完整的软件生命周期, 领导团队贯穿各个软件开发阶段。它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负责员工的参与, 而且客户的反馈也很少;一旦计划确定就很难更改, 因而不能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XP方法是敏捷方法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主要适用于需求经常变化的中小项目的开发。正如XP方法论的创始人Kent Beck在其《拥抱变化:解析极限编程》一书中指出的那样———“XP是适用于中小型团队在需求不明确或者迅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软件开发的轻量级方法学”。XP开发方法高度涉及员工和客户, 可以很好的适应客户的需求变化。XP方法最大缺点就是它是针对单一的、不超过12个成员的小团队设计的, 因此很难把它应用到大型项目上。
虽然XP方法与传统过程方法在开发理念、适用范围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XP方法并不是与传统过程方法有着绝对的矛盾。相反, 它们存在着许多结合点, 例如:XP方法敏捷的特点能解决大型软件开发中的需求把握不充分、项目计划难以确定、沟通和反馈的缺乏以及分工和地位的不合理等问题;同样, 传统方法论中的结构化特点也可以使得多个XP团队运作得更加有序。因此, 我们能够有效的实现XP方法和传统过程方法的结合, 从而更加有效的将其应用到大型项目上。
2 XP方法与传统过程方法的结合
2.1 层次化结合解决方案
当XP方法运用到几个局部问题上时往往不能产生与多个团队一起共享的改进。因此, 我们试图通过传统过程方法中的层次化管理来克服XP方法的无结构性, 从而实现XP方法与传统过程方法的结合。基于这种想法, 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层次化结合的解决方案。
这种层次化结合方案将复杂的大型项目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较小的XP项目。每个局部化的问题都通过定义一个自身的XP团队, 用一种XP编程的方法加以解决, 严格遵守XP的各项准则和实践方法, 将复杂的大问题抽象分解成较小的问题, 使其落入XP编程的处理范围, 充分发挥XP作为“轻量级”编程方法的各种优势。同一层次的各XP团队主要在独立的基础上发挥功能, 它们相互之间不产生直接的联系, 从而避免了共享冲突。
在上层, 建立一种面向目标的项目管理, 定义一个顶层管理团队并用传统软件过程方法论监控全局。同时, 下层XP团队通过跟踪全局目标和衡量局部改进的顶层管理团队。各个团队以一种松耦合的方式被联系起来。
在上层内部, 派遣人员又将扮演设计者的角色, 将下层团队的工作成果传递到上层团队。下层团队是一个典型的XP团队, 通过高效率的XP实践, 简洁、快速地实现指定的功能部件及文档, 并且对上层团队屏蔽不必要的细节。上层的工作重点是用户需求的分解以及利用下层团队提交的部件集成出更高级的部件。最后, 上层通过一系列的集成, 将下层的工作累加起来, 最终提交出整个系统的完整实现和完整用户文档。
2.2 实现层次化结合的关键
这种层次化结构仅仅使用目标这一模糊的概念松散地将各个团队联系起来, 上层缺乏足够的控制力, 一旦各团队对目标的认识不一致或在工作中有共享冲突时, 就会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 通过层次化管理有效实现XP方法论与传统方法论的结合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2.2.1 下层XP团队对顶层管理团队目标的理解和满足
顶层管理团队将复杂的大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有共同目标的相对独立的较小的XP项目并使用XP方法来实现。因此, 下层XP团队能否充分理解并满足顶层管理团队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下层团队不能充分理解并满足顶层管理团队目标, 那么基于层次化的XP编程将沦为一种简单的发包、收包、拼凑的重复而无效的过程。
2.2.2 顶层管理团队的强大分解和集成能力
在充分信任下层XP团队的理解和实现能力的情况下, 顶层管理团队对系统的分解和集成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合理的划分一个系统、如何无缝的将各个部件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是顶层管理团队要解决的问题。乍一听上去这些问题似乎很难解决, 但我们可以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 (如:统一开发过程UP、面向对象技术OO等) 中得到很多借鉴。事实上, 在多数软件项目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但是大部分都处理的很好。
2.2.3 顶层管理团队绝对的控制权
既然顶层管理团队和下层XP团队是由共同的目标联系起来的, 因此, 顶层管理团队对下层XP团队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它们可以要求下层团队提交各种部件, 封装的、开放的中间件等等;同时也可以要求下层团队在已有的部件上再做开发。这样通过它们的协调使各下层团队实现一种没有共享冲突的共享。另外, 顶层管理团队可以引入传统过程方法中的一些管理理念, 如: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
2.2.4 实现XP核心价值
XP核心价值就是沟通、简单、反馈、勇气。沟通即下层团队与顶层管理团队的充分交流。顶层管理团队通过派遣人员 (同时又扮演设计者的角色) , 将各个层团队的工作成果传递到高层团队, 同时将上层对项目分解的目标和意图传达给下层XP团队, 从而实现顶层管理团队和下层XP团队之间的沟通。简单就是尽量地简单化, XP建议在质量保证可以运行的前提下, 力求过程和代码的简单化。系统设计的越简单, 沟通起来也就越简单。反馈是指对上层目标和客户需求的迅速反应, 从而确保正确的开发方向。及时和良好的反馈有助于沟通。勇气要求XP团队能够有勇气来面对需求和技术的变化。
2.2.5 引入XP最佳实践
在XP方法论中集成了12个最佳实践:规划策略、小型发布、系统比喻、简单设计、测试、重组、结对编程、持续集成、代码集体所有、现场客户、每周工作40小时、代码标准。引入XP实践很好地实现了XP方法论和传统过程方法论的优势互补, 使其结合得更紧密。限于篇幅, 只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XP实践: (1) 现场客户:这个实践是对传统过程方法论缺乏客户的最好补充。 (2) 简单设计:只为今天设计, 不过多的考虑明天的需要, 因为现在的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或许明天有更好的实现方式。 (3) 小型发布:每次迭代都实现一次小型的发布, 提交一个能够让用户开始投入使用的小型版本, 可以有效地加强反馈, 缩短开发进程, 提高软件质量。其中也可结合每日构建进行持续的集成, 予以保障和支持。 (4) 测试先行:这是保持“小步快走”的关键实践, 对于软件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XP的12个最佳实践没有一个是创新的概念, 它的关键是在项目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以上12个最佳实践。
结束语
采用层次化解决方案将XP方法与传统过程方法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大型项目中, 既保持了XP编程所特有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清晰反映, 同时在系统结构上 (这个XP编程的弱势方面) 也有一定的改进。同时, 也发现这种层次化结合方案, 非常依赖于顶层团队的表现, 他们中任何人的失误都将对系统造成重大的影响, 而且他们从事的工作也比其他团队更具有挑战性。当然, 这种XP方法论与传统方法论的层次化结合方案,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摘要:在分析了XP方法和传统过程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一种XP方法和传统过程方法有效结合的方案, 并对实现这种结合方案的关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XP方法,传统过程方法,XP实践,层次化
参考文献
[1]Kent Beck.解析极限编程———拥抱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Robert C.Martin.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KARLSSON E K、ANDERSSON L G, ExtremeProgramming in Large Distribute Software Project[M].Ericsson Radio System AB, 2000。
[4]JACOBI C、RUMPE B, Hierarchical StructuringExtreme Programming[M].Addisorrwesley P Educ, 2001.
方法结合 篇2
摘要:2009年以来,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负责我校影视动漫集训队的培训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工作中累积了不少经验,指导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把参赛训练的经验不断的应用到课堂教育教学当中,使技能比赛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工作效果显著提升。如何把技能比赛的工作系统化,常规化,使训练更有效率,以及把训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刺激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训练; 课堂教学;有效结合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一系列的国家层面的政策说明了国家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以及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技能训练推动了课程实践教学效率的提升,突出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2009年以来,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负责我校影视动漫集训队的培训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工作中累积了不少经验,参与集训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把在参赛训练的经验不断的应用到课堂教育教学当中,教学工作效果显著提升。如何把技能比赛的工作系统化,常规化,使训练更有效率,以及把训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刺激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中职人才,又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技能型比赛选手。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经验:
一、技能比赛训练方法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之比较
2009至2011年期间,我校影视动漫集训队参加了全国、广西、南宁市的各级动画、影视技能比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在连续三年参加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影视动画技能比赛中,我校获得了区级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市级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5人次。我集训队的容丽萍同学通过层层选拔,从全国无数所大学、大中专院校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化比赛”FLASH项目全国以及广西区的一等奖(全国排名第三名)。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FLASH项目的比赛中,我集训队的学生获得了全国、区级、市级的多个奖项。参加我集训队训练的学生从平面设计到动画制作到影片的拍摄、剪辑、制作,通过系统的训练,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那么如何将集训队训练成果转化为教学实施是我们在获得成果后所要进行的进
一步工作。
能够代表学校参加中职技能比赛的学生,都是各个学校的技能精英。这就要求我们对集训队学生的技能比赛训练方式必须具有针对性。我们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教师指定的案例,从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独立思考解决项目进行中碰到的困难,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我们在训练集训队学生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如在指导他们学习Adobe After Effects这个软件的时候,我先用这个软件制作出一个综艺节目常用到的文字发光效果,给他们先看效果,引发他们兴趣后,再指导他们制作,他们从这个案例中掌握了运动模糊、径向模糊、扫光、图层混合模式的基本运用方式,并通过此案例能够举一反三,对这几个特效进行合理运用。
自主学习法及合作探究法。我们不能为了教学而教,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的去学习。在训练他们的过程中,不断的去鼓励他们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等老师来教学,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不管有没有指导老师,在我集训队的训练室里,经常会看到我们集训的学生独立自研究制作参考书上的案例,或者两三个学生一起研究新的案例,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很高,不需要老师的督促,而技能提升也很快。
竞争学习法。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太舒适的氛围会使人懒惰。每年我们都会以兴趣班的形式吸引学校的高一新生加入我们的队伍,在一年的培训中,从他们的表现进行层层选拔。从开始报名的几十人中选取出2-4名素质较高的苗子作为备赛选手,并让他们和高
二、高三参加集训的学生共同学习,到达一定阶段就进行一次比赛,一直到正式比赛前,我们才他们中选取出真正可以参加比赛的选手。这样不仅可以鼓舞新加入队伍的学生以技能有经验的学生作为榜样,努力上进,而有经验的学生对学习也不能松懈,因为他们知道有新的力量不断督促他们要更加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运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根据需要不断交替使用。
我们在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的时候,一般是按照课本的章节要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灌输,课本的知识点的分布案例引用大多关联性不是很强,常常是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不同的案例。这样的教学好处是教师讲授时易于讲授,学生也易于接受。但是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课例的关联不够紧密,课程中所编排到的案例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掌握的技术比较脱节,他们所学的知识常常流于表面,往往在实际的运用中就无法发挥。
而笔者在进行社团技能的训练时,更看中的是技能的实用性及连续性,所以笔者给学生进行训练时,多是采取小案例扩大法,每个案例基本都是互相关联的,由一个小案例不断的扩大,延伸到其它的案例中,学生接受起来相当的容易,而且在延伸到其他的实际应用案例时候更容易把之前的所学自主的应用。如:在笔者进行FLASH项目培训时以讲授FLASH动画制作“鱼”为例子,第一、二课时教
授他们如何绘制鱼,这里面就涉及到选择工具、直线工具、填充工具等工具的运用。第三、四课时通过“鱼的直线运动”,使学生掌握帧、时间轴、影片剪辑等概念,并学会制作简单的运动补间运画。第五、六课制作装饰背景及文字效果,从中学会图层的运用及形状补间动画和引导线的应用。第七、八课布置任务,制作一个鸭子在荷塘里面游动的动画。前六节课的案例来源均统一为一个共同的鱼的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复习同时进行知识延伸,之后的两个课时则是应用之前的所学来自主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以加强。这样每一次课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的连贯性得以强化,学生在学习的中不断的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二、技能比赛训练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比赛训练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经验之后,笔者把在集训队当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对所授的课程进行调整,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如笔者教授过的电脑美术99
(一)班曾是一个学风较差的班级,学生学习两极化较明显,部分同学有自大情绪,觉得学习的内容较浅,没有必要学习;而另一部分的同学存在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在进行《Coreldraw平面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中,笔者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1、得学校近期的需要,给他们布置的一个任务:为学校设计新的校牌样式,并在设计作品出来之后由全班进行评判,推选出最佳作品并作为校牌的候选作品。使他们掌握图形、渐变色、文字的合理搭配。
2、以评选出的校牌的模板作为素材,按要求把每个同学的数码照片贴到校牌的相框里,对照年级、班级、姓名进行录入。笔者以抽签的形式决定他们为哪个年级、班级服务,以时间、数量及修改次数作为成绩的评判标准,并请各个班的班主任作为评委。使他们掌握对相同内容的合理排版方式。
从图形的设计到排版的制作,教学内容一层层的嵌套,使得Coreldraw的技能在学习中不断的在累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到自信,体味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比赛训练相促进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课堂教学与比赛训练会不会冲突?会因为参加比赛训练而耽误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吗?”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技能比赛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工作效果更会显著提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不断的尝试利用集训队的学生进行课堂教辅,效果显著。作为能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的选手,他们的专业技能都是有一定的水平,相对一般的学生,他们的技能应用能力也更强。那么利用角色扮演法使这些学生通过扮演教辅角色甚至教师角色,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到其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锻炼。
笔者在进行相关活动中按照以下这些步骤进行:
第一步:我们先对集训队的学员进行前期的培训,让他们先学会要教学的案例,当教师讲授课程后,由他们去辅导其它的同学。主要让他们适应和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及沟通技巧。
第二步:经过培训,由他们去讲授和示范老师提前布置好的教学任务。主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后能把所掌握的知识讲授出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三步:教师指定大方向,由他们提出自己在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得到教师批示后就由他们来自主讲授和演示。主要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能自主分析和掌握那些才是重点内容和讲解要点。
例如:在电脑美术10
(一)班的《Adobe Premiere影视后期制作》的课程教学中,在“音画同步”课程的学习中,笔者让他们的同学,也是集训队成员之一的黄国玲为他们展示所要编辑的影像画面、声音、解说词,又由黄国玲为他们分析制作的要点,例如解说词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些关键词如何在给定的影像素材中定位,解说词在何处进行分解,如何在期间填充声音素材,如何进行影音同步的调整。然后让每个学生独立制作。最后由全班同学一起来观看每一位制作出的成品,共同分析作品的优、缺点。这样上课的是学生,听课的也是学生,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加的亲切,课堂上学生们听课的兴趣更深厚,积极性更高了。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听课”,走神、说小话的现象几乎没有,记笔记的多了,每个学生都踊跃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因而也给参与教学的集训队学生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给他们上课的机会,是对他们的信任,而同学们通过他们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由于教学的需要,参与教学的学生在上课前必须要充分了解每个案例的步骤,还要求他们对理论知识要有充分的认识,这也迫使他们要去搜集资料,自己去研究论证,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合作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让集训队成员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不仅能增加了他们的实战经验,也提高了理论水平,更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集训当中。
四、用实际项目促进学生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
中职学校的教学不能为了教而教,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企业型人才,能够为企业所需。那他们在校学习的就必须和企业接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和“想不想学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2011年11月份邀请了本市各个专业的对应企业、用人单位的相关专家到我校对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研讨。专家们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针对当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我们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很高,期望学生在学校里能更多的接触到实际工作的项目需求。
笔者近年来在集训队技能比赛训练里,不断把一些实际的项目给他们去做。比如为企业活动设计FLASH动画,制作小电影,音乐MTV,设计同学录等。近期,我给集训队的三个高三成员布置了一个任务:制作四期的汽车杂志。由汽车供应商提供素材和尺寸及要求,杂志的风格,内容全部都要我们的学生去制定。在这三个学生当中,我指定一个较为稳重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女生做为组长,由她来指派工作任务和最后的检查确认工作。他们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精神,并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掌握到排版、印刷相关的知识和实用技巧。这些都是必须是通过实践摸索才能逐渐累积出的经验,他们经实践后再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并由他们去带动专业班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技能研究氛围。他们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获得相应的奖金。判定项目成功与否的不再是教师,而是由发布任务的企业决定是否采用,学生们通过不断的完成这些项目活动,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企业的要求也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完成项目后的相应奖金也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供,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主动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引进了这样的方式。例如:在美术10
(一)班的《CorelDRAW X3平面设计与制作》课上,我布置了一项任务:为“南宁优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制作一份宣传册的封面,学生们在进行任务制作的过程中去认知和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我扮演广告公司经理的角色向学生(设计师)下达任务指令及其要求,并提供该公司提供相关的素材和文字材料,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意和制作,限时20分钟完成,期间教师不做提示。作品完成后,学生相互观摩讨论,评选出做得最好的两个作品。课程的后半段由被评选出的优胜作品的作者来阐述自己的制作思路是什么,从什么地方获得的创意。下课前我通知班上的学生我将把评选出的作品上送南宁优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宣传画册的候选作品。通过企业的领导讨论决定后,最终选取其中一个作品印制成精美的画册,被选中的作品作者除了获得相应的奖金外,由企业领导亲自将画册送来给班里,学生们没想到课堂上的作业居然能变成现实的作品,真的能为他们带来效益,都感到很兴奋。此后,这个班在专业学习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比起在其它班上相同的课程内容,这个班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并具有学习的专研精神。高二下学期,美术10
(一)班的“全国多媒体作品制作员”考证通过率达到了60%,比起全国的平均通过率高出20%,而维修工考证上全班通过率达到了98%。
五、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通过比赛促进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一系列的国家层面的政策说明了国家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以及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做到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看竞赛。
比赛对学生的训练和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笔者在连年的参赛集训中和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引入各项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年来参加有全国文明风采FLASH动画制作比赛,全国法制动画大赛,全国原创动画大赛,全国信息化技术动漫类比赛,广西科技动画比赛,中职技能大赛动画影视类比赛等各级各类比赛,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等奖及以下各级奖励数十人次。同时在笔者在所在的学校中举办了动画制作技能之星、影视创作技能之星等比赛,鼓励学生全员参与,通过这些比赛,不断的用荣誉刺激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把比赛看作是切磋技能、相互学习、展示风采的舞台,由于各类大赛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当前行业中此项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趋势,因此极大的增强了我们在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改变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展示为课堂教学、技能操作展示结合。通过每年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契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方法探究 篇3
在新课改的教学大环境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不仅能够顺应形势地发展素质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优良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科意识。就教学实践而言,阅读教学的侧重点需要放在写作技巧的培养上,在有技巧支撑的基础上对写作教学重视情感的体验,达到教学中有效的读写结合。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读写结合 方法
一、重新认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互动关系
(一)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是能开阔学生思维,激发灵感
古有“胸有成竹”的说法,这是在有知识积累支撑的前提下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体现了读的基础性作用。此外,在不断地阅读积累的过程中,还能够掌握一定的写作规律和方法,强化整体写作水平[1]。所以,整体而言,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实现的,通过丰富的积累,为写作提供素材,做到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二)写作对阅读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对心理结构的外化展示,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语言积累充分有效的调动起来,并通过掌握的技巧进行不断的整改,将语言进行精炼,使表达更加准确。写作不仅能够对自身的语言表达进行锤炼,还能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运用到阅读中时,能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和感知力,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和中心意图,促进思维能力的完善和发展,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2]。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
(一)解决写作困难
通过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教材中写作方式的探索,进而对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更加全面充分的理解。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在写作中总会面临不知如何下笔的困境,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足以进行借鉴和评判的对象和依据,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困难。
(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表达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自我构建语文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自己进行语文学习的行为思想和基本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将自身的中心意图进行明确的展示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知识积累和完善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三、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方法探究
(一)对阅读中的精彩语段进行模仿写作
在对教材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可以引导性地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精彩语句或者段落进行模仿写作。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师可以对文章中所用的反复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可以重新设立主题,让学生进行反复手法的模仿写作,然后将学生的作品同文章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刻的了解文章意境和用词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进行改正和提高[3]。
(二)借鉴文章的行文思路
《滕王阁序》是苏教版以文气为主的代表作,展现了磅礴的气势和唯美讲究的辞藻,是王勃作品的精华,堪称“字字考究,多一词则繁,省一词则乱”。《滕王阁序》是传统诗词文气的代表,每词皆是景,文中运用多种修辞,双关、衬托、渲染、比喻、反诘、典故等等,使文章精炼又含蓄,华美又明快,更是吟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教学时,教师可以王勃当时的处境出发,分析这位英年早逝的千古奇才的惊艳绝伦,《滕王阁序》中有太多可供教学的片段,教师可以引导性地为学生提供行为思路,比如整篇文章中引用的典故,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整体思路更加简洁清晰,也可以通过典故的运用明确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掌握阅读的关键理解点,也可以借鉴到自己的行为写作中去。当然,有效运用典故还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文学修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推荐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优秀作品,扩展题他们的知识面和自身积累[4]。
(三)提高写作境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各个领域各个年代的精华,在教师引导性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文学修养,并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提高写作的整体水平与境界。就以最能体现境界的景物描写而言,前面提到的《滕王阁序》便是个中翘楚,还有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离别赠景,再到近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拟人化描写创建了一个动荡年代的安乐净土,再到郁达夫《故都的秋》,通过对家乡的怀念,使处于凄凉、黑暗的作者寻到了栖息的港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出内心真实的感情和意图,这样的写作手法比直白的描写心情要更加的具有深意和内涵,学生可以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境界。
(四)在精神上理解文章的真实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性格鲜明的任务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任务性格分析,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完善精神层面的想法和概念。比如《鸿门宴》,这是项羽迈向失败的起点,暴露了性格中太多的缺憾,但是从古至今,太多人敬佩项羽的豪情,鄙夷刘邦的畏怯,项羽虽败犹荣,李清照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在精神上给予的认同,所以,在进行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精神,进而达到共鸣,完善自我的精神内涵。
【结 语】
语文教学是感性而灵活的,在教学中有太多的未知,教师或许会因为自身的感情驱使在教学中偏离原本的备课思路,所以,在高中教学中引入读写结合的教育方法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开展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进行两者能力提高的同时,丰富自身精神内涵,真正意义上提高语文知识和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陈明明.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问题探究【J】.语文天地,2012(07)
【2】洪祖臻.高中语文教材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3】罗德香.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探究【J】.语文天地,2015(13)
【4】王爱平.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07)
浅谈农机农艺结合工作方法 篇4
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工作需要协调农机农艺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农业高校联合攻关, 推广机构相互协作, 建立农机农艺结合协调机制, 进行符合大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农场农机服务体系, 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产出率, 加快黑龙江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步伐。
2 建立专业化、高效化的管理机构
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体验, 黑龙江越来越意识到农机农艺相结合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各自种植结构需求成立农机新技术推广小组, 全面负责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 解决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着重解决单一部门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无法完成及不相适应的难题。
3 建立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成熟高效的农业综合技术体系是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工作的关键, 围绕农机农艺相结合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索, 制定了多项农业技术标准, 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并不断完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形成了适合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的建立为主营农作物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4 建立多部门、多单位的协作攻关机制
建立农机管理部门、农业生产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及农业高校协作攻关机制是推动农机农艺相结合工作的方向。农艺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新型农机具与之配套, 而新型机具的出现又促使农艺的不断完善、巩固和充实, 积极参与农机研发、制造、推广等相关科研项目, 吸取农艺专家作为项目组成员, 提高农机农艺相结合在农机新机具研发中的地位, 在研发中要以农艺栽培技术为基础, 研发与之相适应的农机技术及机具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建立重点农作物农机实验室, 为优化农机装备机结构及提高农机装备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为农机新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 促进农艺技术不断更新、完善、充实,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是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培训编制 (农机具培训手册) 作为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重要培训教材。在培训内容上增添农艺技术, 使农机操作者在学习农机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到农艺技术。
6 强化宣传引导
强化宣传引导是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工作的动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需要农业、农机部门及农业生产者接受新的理念, 因此, 要强化农机农艺相结合优点与缺点的宣传引导, 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及举办现场会、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机农艺相融合工作的宣传。
7 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7.1 加强组织协调
做好农机农艺相结合工作涉及到农业、农机等多个行业的管理、科研、技术推广、生产制造等诸多部门, 因此, 有必要建立由农业生产主管部门牵头, 农业农机科技人员参加的协调组织, 认真制定本地化农机农艺配套协作技术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引进推广与本地农艺相适合的新式农机具。
7.2 加快新型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步伐
在农业生产上农机管理部门要在遵循适应本地农艺措施的原则下引进推广 (新型农机具) , 即推广对现有农艺的适应性、机器可靠性和使用经济性均高的农机具。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在各种作物种植形式和栽培模式上也要按照本地定型的农机具性能、形式, 规划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布局。总之,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也需要农机、农业等多个部门的配合, 为了使农机农艺能够无缝相结合, 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最大效益, 农业管理部门应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重点作物生产上, 农机农艺通力合作, 抓出成效。
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及绿色防控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 群众接受和掌握需要一定过程。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及绿色防控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黑龙江省一直紧紧围绕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为中心展开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把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运用到水稻、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的生产上, 不仅提高了产量, 而且保证了农产品质量, 还促进了农机新技术推广、新型农机具的应用进程, 推动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步伐。
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5
单位:塘沽区新港一小学科:科学姓名:张育红
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学生课内外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对该教学方法的见解和思路。本文从《科学》课的自身特点研究为前提,通过“增加课内教学的实践内容”、“将课外实践活动具体化”以及“调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等教学方法入手,具体论述了课内外教学的具体的方法和教学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保护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内外结合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探究能力。课内教学是《科学》课的基础工作,但是要将科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科学实践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思想,还要重视课内外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工作的需要。
一、课内外结合教学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
人与自然是《科学》教材的主题。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规律,而事物分布于社会和大自然之中,它可能出现在课内的教学空间,也可能出现在课外的实践空间,只有将两者的有机结合,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才会给《科学》课教学带来一个新的思路和领域,这也正是《科学》课的教学特点。许多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认识到,以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是截然对立的和不可兼容的。相反,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在课内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而课外教学活动的体验学习只有在理论知识的总结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克服直接经验的狭隘性的局限性。因此,强调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也是当前课改进程和发展中的重要的内容。
二、增加课内教学的实践内容。
1、实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课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如果不让学生得到事物具体的、鲜明的感官体验,不让学生得到探究和思考能力的提高,《科学》课的教学将会失败。在教学中如何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自然界中活生生和事物有机融合并成为学生的感兴趣认识的对象,成为在课前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三年级《科学》“植物和动物”的内容时,课本上有许多图片,但是教师不能守着课本不放,而应在课前尽可能地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物收集活动,例如采集标本、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才能做到在课堂上用鲜活的实物进行教学,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和贴近生活实际的目的。
2、室外教学,丰富实践体验。在小学科学课中,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不一定是知识的全部,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内容。例如,三年级《科学》“蚂蚁”一课,在进入实际观察的阶段,课堂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就要到室外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在校园或公园里,有的用水困蚂蚁,有的用石子困蚂蚁,有的将蚂蚁装在塑料袋里,挤在角落里,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将蚂蚁放在纸片上,再放水里,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樟脑球困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通过与室外教学的结合,丰富了课内教学实践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和调查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特别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通过给与学生开放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社会和大自然中,有利于他们对增强自身体验和丰富实践经历,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
3、探究研讨,提高实践能力。现行《科学》课教材把自然、历史、地理、物理、社会生活等内容管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采用了“探究—研讨”的教学法,在课内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的人员相互交流访问。这种学习是透明的。在老师事先布置了研讨课题后学生为了争取自己的发言权,他们要去查找资料,要去调查研究,要去采访,要科学周密思考对问题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课堂上他们各抒己见,热烈的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去。例如:《小电珠》一课,以手电筒为线索,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电珠发亮的条件和日常生活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和相互讨论,并把学习电路与生活中的安装电灯紧密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通过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将课堂内的学习和实践与社会、家庭中的事物建立必然的联系,养成积极思考、钻研探究的学习素质,教师也从中逐步建立《科学》课的课内知识与课外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将课外实践活动具体化。
1、布置课外作业。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有关采集、种植、饲养、环保等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课外作业活动。例如,植物的一生,就要求学生去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学习凤仙花种植单元前就要求学生去种植凤仙花。教学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以后,就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写饲养蚕的报告,或饲养其他小动物。
2、开展课外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组织学生去踏青,了解家乡的风貌。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或野外考察,认识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丰富巩固自己的植物学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植物学,对大自然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和社会,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生产情况。
3、组织科技创造。组织课余小组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制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包装袋等材料,尽量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启发创新,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4、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精神引导到学科竞赛中,例如参加全国的和省市级的科学发明创造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开展搜集科技信息活动。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主动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可以实行课前“五分钟信息发布会”可以采取演讲方式,也可以自带图片、资料辅助进行表述。坚持不懈将会形成一种 “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也将逐步会提高学生探究素养。
四、调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课内外结合教学的特点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能力的提高。由此就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在考核标准中,不能简单地将理论知识作为评价标准,而要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探究、研讨、合作和实践能力共同做为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求全面化和多样性。因为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要在乎学到多少理论知识,而主要是建立兴趣和探究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曾有过因为单纯考试而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的事情,确实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考核方法上,要更讲究科学,要在扩大考核标准范围的同时,积极推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考核方法。首先,要适当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比例,但不是放弃和不重要,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为了建立《科学》课学习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就要做适当的让步和保留,不抛弃和放弃每一个孩子,保护他们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其次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学习过程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课内外的各种实践和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探究、研讨、合作和实践能力,过程考核是考核的核心,是将考核阶段化、动态化和具体化,是对小学生最为科学的考核也是检验教师的水平、能力和责任心的最好体现。
总之,当代教育中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认知领域学习相结合的“综合学习”为特征。是将学科学习及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课内学习与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相联系。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学的实践,将促进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相结合,探究与研讨相结合,从而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杂志》07年11月
结合学生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方法 引导 活动
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英语语言项目的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交际统一整体。一个灵活、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可以提高学生认知领域里的思维活动,能力领域里的训练活动,情感领域里的心理活动。因此,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灵活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探索和运用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一、活动法
活动的目的是巩固、扩充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首先,教师要通览全学段英语教材,精研课文,然后,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分单元设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如,练唱英语歌曲;猜谜语;背诵小诗;模拟会话;讲述内容简单的小故事;角色扮演,等等。这些活动多放在课内进行。有些活动还可放在课外进行。如开辟"每周10题"的英语学习专栏,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或短文,供学生自学,以巩固新知,拓展知识视野
二、激趣法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降低。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比如在引导学生读、记单词时,就教给拼读规则。继续采用新奇而具"刺激"的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维持兴趣。
游戏法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授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它具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征。从内容分可分为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从活动形式来看,教学游戏涉及听、说、读、写,老师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各种游戏,使学生积极参与。
1.词汇教学游戏
找替身----教师先写一个学过的单词,让学生找一个字母当"替身",替换该词某一字母,使之形成本课的生词。如生语:soon可根据学过的单词noon,要求改写字母n为s 。boat-coat;fun-fan;cake-coke。还可借题发挥替换其它字母,达到复现更多词汇的目的,如:seat meat meat.
交朋友----一个词或一个词缀可以与某一个词结成"朋友",构成复合词或派生词。教师指定一个词或词缀,让学生帮助该词或词缀交"朋友",交的"朋友"越多越好。如day-today-Sunday-Saturday; ear-clear-dear-near-hear-tear-year .
掐头换尾。教师可以先写一个词,让学生将该词第一个字母去掉,然后在词尾加或换一个或两个字母,使其成为一个新词。还可将新组成的单词进行第一组游戏。如:ride-idea-dear- early;other-there-these-those .
2.语法教学游戏。语法教学是学生用词或组句的关键,也是英语学习较难理解的重点。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诱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对较为难记的语法知识点采取最为简明的方法记忆。如采用排词成句、发挥想象、广告效果等,都可取得良好效果。
三、创设情境法
1.建立课前3分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制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课的Everyday Sentences。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可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
2.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之中。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进而理解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具体可采用:
(1)利用现行教材大量对话式内容,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2)复述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用简明、易画、生动的简笔画。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颂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颂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英语教学,同样可以起到积累语言精华的作用,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
敏捷方法与SOA的结合 篇7
近年来,关于SOA实施必要性的讨论甚嚣尘上,似乎SOA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企业只要实施了SOA,就能提高业务灵活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大多数实施了SOA的企业中,需求的变化还是不断的出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利用敏捷方法实现SOA技术的新的开发模式。
2、企业实施SOA的优势与问题
2.1 SOA的优势
1) SOA可通过互联网服务器发布,从而突破企业内网的限制,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伙伴业务的紧密结合。通过SOA架构,企业可以与其业务伙伴直接建立新渠道,建立新伙伴的成本得以降低.
2) SOA与平台无关,减少了业务应用实现的限制.要将企业的业务伙伴整合到企业的“大”业务系统中,对其业务伙伴具体采用什么技术没有限制。
3) SOA具有低耦合性特点,增加和减少业务伙伴对整个业务系统的影响较低.在企业与各业务伙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节省的费用会越来越多。
4) SOA具有可按模块分阶段进行实施的优势.可以成功一步再做下一步,将实施对企业的冲击减少到最小。
2.2 实施中的问题
1)对SOA概念的理解误差
问不同的人“什么是SOA”,一定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实际上,SOA是一种无边界服务的汇聚。这些服务之间可以相互通讯,所谓通讯可以是指简单的数据转移,也可以是指两种或多种服务的协同。
然而,某些企业在SOA上只考虑到了Web服务(WSDL),正因为理解上的局限性,因而导致很多“SOA万能”的误解。有些人坚信实施企业服务总线(ESB)就会给你创造一个SOA环境,而有的软件厂商也宣称他们的产品是准SOA,可以提供某些Web服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粗粒状的服务都是很笼统的,并且更加倾向于建立技术基础架构,而不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功能性。对于那些购买了准SOA产品的企业而言,则必须在产品所用技术基础上建立特定的层,以求与公司现有系统结合,反之,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么SOA项目的失败率就会大幅蹿升。
2)缺乏商业单位的投入
大部分的SOA项目都是由IT部门中的某人来推动。比如CIO、企业架构师,或IT经理,他们深信SOA或许是一种可以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方案,例如服务提供速度过慢、不断积压的项目数量、或者加强遗留系统的要求。这名“推动人员”负责去带领开发人员建立基于SOA原理的应用。但在这一点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商业单位的投入。SOA不是一种可以无视终端用户的体验而直接部署的技术,正因为它同时牵动了多个部门的不同系统,因此更需要商业单位的参与。
如果商业部门无法用SOA方式来思考问题,那么整个链路中就会断了一个环节,导致SOA无法实现预期成效。
3)缺少预算
展开一个SOA项目是极耗成本的。首先是技术成本,你需要搭建一个平台,然后就是学习曲线上的成本。当然,你可以通过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或服务伙伴来完成。不管使用哪种方式,你都必须将其计入你的预算内。为一个带有高度商业价值的项目去申请预算一直都很难,而在目前的经济气候下,去为一个无法看到立竿见影回报的项目去申请预算更是难上加难。
4)项目执行
大部分SOA项目都使用瀑布式方法来管理和执行,即定义项目的时间跨度(比如9-1 2个月内)来完成SOA基础架构的定义、编码和实施。
以这种从上至下的方式来实施SOA不但无法提供及时的价值,也难以让商业应用高效运转,原因有二:第一,少有最终用户的参与而提高了失败的风险。第二,这一方式没有考虑到要求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使用在SOA实施中的技术也必须足够灵活并支持变革。
3、SOA与敏捷方法的结合
实施中的问题的前面3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唯独第4个方法在解决上面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使用SOA和敏捷方法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SOA是一种架构,强调业务必须能满足市场要求,而且通过构建各种服务,可以消除重复,并达成“重用”这一很难捉摸的目标。团队通过构建“服务”而非“应用”,来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工作。
敏捷是一种方法论,强调事物是变化的,软件开发团队必须拥抱变化,并对变化做出反应。通过引入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实践,团队可以使业务敏捷起来。敏捷方法的整体目标以人为主和欢迎变化。敏捷方法是“适应性”而非“预测性”的,目的是成为适应变化的过程。
SOA软件开发方法试图对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做出详细的计划,然后依计划进行开发,在计划制定完成后拒绝变化。敏捷方法是“面向人”的而非“面向过程”的,强调软件开发应当是一项愉快的活动,试图使软件开发工作能够利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
SOA是一个方面,是架构层面的因素,可以让企业架构变得更加松耦合,让业务更快的发展起来。敏捷方法是另外一个因素,它能够给SOA的架构提供一种迭代的开发方式,让它能够快速地产生价值,SOA和敏捷有这样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一份研究报告上说在美国采用SOA的企业同时采用敏捷方法的比例比其他的企业要高出一倍以上。公司必须一边改造一边使新的应用产生价值,所以往往会采用迭代的方法,所以敏捷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4、结论
(1)架构和方法论是可以一同使用的,它们本质上是互补的。而且,SOA和敏捷的目标相同,它们都承认a变化是必然的b组织需要有效地应对变化。所以,我们期望在构建SOA时,能够选择敏捷方法论。
摘要:近年来,SOA的概念被一些国际IT企业大吵特吵,然而企业实施的SOA方案并不能令人满意,敏捷方法的提出令这一问题有所改善。
关键词:SOA,敏捷方法,方案
参考文献
[1]Dirk Krafzig Karl Banke Dirk Slama著。Enterprise SOA中文版:面向服务架构的最佳实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紫瑶等编著.SOA核心技术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Frederick P Brooks著,汪颖译.人月神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结合名篇谈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篇8
一、填空法
顾名思义, 就是把问题以试题中的填空形式出现, 这种提问法, 多是依据课本中的一些需要记忆的地方提出来的。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体裁是什么?选自哪里?作者是谁?原名是什么?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这种问法一般要求学生看书后脱离课本回答, 所以阅读时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 迅速抓住重点加以记忆、概括, 能训练学生看记写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取舍法
要求学生在二者或数者之中, 选取一个答案。常用于某些容易混淆弄错的地方, 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辨析。
例如:《驿路梨花》一文中的“修”字, “修”一作使完美或恢复完美讲, 二作建造讲, 三作长讲。本文“修茸”中的“修”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提问, 比直接问这个词怎么解释、这句话什么含义效果显得更好, 因为答案有了范围, 思考与回答均不致于偏离中心, 难点易于突破。
三、比较法
比较包括对比和类比, 既有不同点的比较, 也有相同点的比较。提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不同词语、不同句子、不同段落、不同篇章均可比较。
例如:《向沙漠进军》中的“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把“顽强”一词换成“坚强”行不行, 为什么?
这个例子是从词语方面来提问的。问法具体明确, 进行比较提问,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四、链条法
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最终达到表达的目的, 几个问题是统一的整体, 几个问题都解决了, 效果也就达到了。
例如:对《白扬礼赞》第七自然段可进行如下提问。
师:这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问修辞。
师:运用了几个反问句?
生:四个。
师:对, 但这几个问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第一个从肯定方面反问, 后三个从否定方面反问。
师:这样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生:使白扬树的象征意义步步深入。
师:请具体说说象征意义是怎样步步深入的?
生:第一句引起读者深思和联想, 第二句从白扬树精神的不平凡来开拓读者思路, 从树联想到到北方的农民, 使白扬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明朗。第三句启发读者从白扬树倔强挺立的品质联想到守卫家乡、坚持抗战的哨兵, 使这白扬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第四句联想进一步展开, 从白扬树的“紧密团结”“力争上游”联想中华儿女决心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样步步相联, 从整体到局部, 从形式到内容, 由浅入深, 逐步引异,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 这一层也就剖析清楚了。
五、倒问法
把正常的问法倒过来。一般多是把答案讲出来, 让学生回答出问法来。这种形式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促进学生兴趣。
例如:“甜美、畅快入睡”这是哪个词的解释?“北京——祖国的心脏”多是比喻中的哪种形式?
这样提问, 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发散, 有利于思考方面的捕捉。
六、聚散法
这种形式有利于纵观全文提问, 可以从写法、取材、结构等方面发问, 最后把零散问题归结到中心问题上去, 为中心问题服务。
例如:讲读《普通劳动者》可进行如下提问。一找出景物描写部分, 二本文几处用了插叙, 三小李是怎样的形象, 四本文既有景物描写又运用了插叙, 还有年轻的小李, 这些对主人公林将军的塑造起什么作用。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课堂提问形式多样, 单用者有之综合者不乏, 所举沧海一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也会有更多新形式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读写结合的五种实施方法 篇9
《石榴》一文最后一段写了作者摘下石榴并品尝石榴的过程。剥开外皮后的石榴让人无比喜爱,石榴的味道更叫人垂涎三尺。尽管只有两句话,却可谓文字简洁、描写细致,十分适合三年级学生模仿习作。在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图片出示草莓、西瓜、香蕉等几种常见的水果,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回忆自己吃这些水果时的情形,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描写一段自己吃水果时的过程和感受。看着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学生们跃跃欲试。
二、放飞想象,即兴写作
教学《雪儿》这篇课文时,在最后的作业设置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让春风捎给雪儿吧!学生们刚刚感受了“我”和雪儿之间浓浓的人鸟情意,小练笔的形式正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储备,于是纷纷提笔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课文引路,以读导写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二要求学生为别人画像,画好了写一写,要写出人物的外貌、性格和爱好。在具体写作中,尽管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他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来写,可是,在习作中仍然发现很多学生抓不住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人物要么大同小异,要么千篇一律,别人看了他的描写也猜不出他写的是谁。执教《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小姑娘外貌的句子,让学生先自读句子,再请他们说说小姑娘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人物身上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人物的整体评价。学完后,花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人物速描,并相机评价。
学习课文《赶海》第三段“我”在赶海中的趣事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四个语气词“嘿”“哎”“咦”和“哦”的读法,体会作者不同的心情,感受句子所表达的情趣,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四、巧用课文,学习方法
学习完课文《少年王勃》后,我提出“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千古佳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纷纷说出当众人在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只有王勃站在窗前,凝望秋景,细心观察之类的话,这时我引导学生:“看来要写出这样的美景,必须要认真观察景物,这样才会有话可写。可是要写好这样的美景,光看有用吗?”学生立刻说王勃还在边看边想呢。我继续引导:“他在想些什么呢?原来王勃能写出这样的佳句是有技巧和方法的,他提笔之前就已经开始谋篇布局,这样写起来才会笔走如飞。”
五、习作先行,以写促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三有这样的写作要求: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即使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也会有许多新发现。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有意思。写作前,正值春游,我就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春游时的发现写下来。一个学生写道:
我看到有些桃花还没有开放,花瓣只是紧紧地包在一起,像一个个粉嘟嘟的糖果。有些桃花仿佛害羞的小姑娘,只展开两三片花瓣,似乎在偷看周围的伙伴呢。还有一些桃花已经完全开放了,它们像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可真好看呀!
浅谈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篇10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代数意义, 又揭示其几何直观, 使精确数量与直观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 寻找解题思路, 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从而得到解决.“数”与“形”是一对矛盾, 宇宙间万物无不是“数”和“形”的矛盾的统一.在教学中, 抽象的数学只有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掌握得更扎实, 记得更清楚、牢固, 从而达到看图说话的效果.
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一些妙用.
1. 不等式证明的问题
思路分析本题用代数方法也不难获证, 但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则不仅简洁清晰且体现了一种创新.我们可以把表示以a, 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因此, 本题可以用几何法解决.解法如下:
解如图1所示, 在单位正方图1形中,
从本题我们可以看见, 在不等式两边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明显的几何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把不等式与图形建立联系, 设法构造出图形1, 并将不等式所表达的抽象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位置与度量关系加以解决.
2. 求最值问题
思路分析本题难度较大, 用一般方法不易求解, 且过程十分烦琐.于是考虑能否将“数”转化为“形”.
通过上面的例2, 我们看到对于难度较大, 用一般的方法不易求解且过程烦琐的问题,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却解得干净利落.这个问题获得解决的特点是数形之间的有效沟通, 把一个函数问题中带根号的表达式与解析几何中的两点的距离公式建立联想.
3. 与复数有关的问题
例3给出满足|z-1+i|+|z+a-3i|=5的复数z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的轨迹.
(2) 当|AB|=5时, 即a=-4或a=2, 点P在线段AB上, 故所求的轨迹为一线段AB.
(3) 当|AB|>5时, 即a<-4或a>2, 满足条件的P不存在.
此例是借助复数的几何意义进行解题的,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 即通过分析AB的长度来判断所求复平面上对应的点的轨迹.通过此例对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能最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 直观地看到问题的结果, 只需稍加计算或推导, 就能得到确切的答案.
总结数形结合除了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外,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对学生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数形结合的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 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 几何问题代数化.
参考文献
[1]刘玉琏, 傅沛仁.数学分析讲义 (第三版) (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汪浩, 朱煜民.数学是什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探究 篇11
一、扩大阅读视野,为写作保驾护航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而是一个“授人以渔”的过程。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去解析他所接触到的语文情感。这个语文情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文字的运用、句式的运用、情景的描述、心灵的表述、语言简繁的交互运用、作者的思维空间、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般来说,在专题教学中,可以将《语文读本》与课文相关篇目的内容结合起来,如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让学生至少读几遍读本上《我与地坛》的其他部分。体会描写与抒情的巧妙运用,进一步体悟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读读《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关注学界对史铁生的评价,等等。
2015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了学生可以写“抒情性散文”,还强调“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这类文章对学生的语言与作文的思想性有一定的要求。就此而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阔阅读思想,由教材所选文章向外延展阅读,那么,他们的写作能力是肯定能提高的。
当然,组织和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需要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点拨,或是设计一定的阅读问题。也可以让他们写读后感或是仿写,从而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二、提高写作技巧,在阅读中体味
课文是语文学习的范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性为纽带将一些经典作品组织起来。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重点应该放在作品写作技法的研习上,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自觉地运用。
如《老王》一文,作者杨绛为了表现老王这一人物勤劳、善良的品质,先后运用了动作描写“直僵僵”,肖像描写“面色死灰”,语言描写“我不是要钱”,等等,通过这些描写,一个活生生的老王便浮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些描写手法来写一小段人物素描,表达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写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说明学生的阅读确实达到了为写作服务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享受作品成功的喜悦。
但是,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不一定能够写出上乘的作文,这需要教师进行写作技巧的讲授。一般来讲,写作技巧分为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方面的技法。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分为: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在写议论文时,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些可以说是纯理论性的知识,只有联系实际,将之灵活运用到写作中,方显文学才能。
比如在一篇学生佳作《我心自有云白山青》中,用著名学者金岳霖,以及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经典例子论证只要心态好,外面的一切扰乱都不会对其造成影响,而且还引用了《菜根谭》里的名言,由此可见,学生的文学积淀足够丰厚,就能使作文充满才情,内容丰富,详略得当,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
三、坚持以读为基础,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对高中生来说,阅读只是读写目标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他所接触的文学价值转化为个人素养。阅读素养从哪里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除了读之外那就是写。也只有写作才能将这些零碎的语文情感进行升华和转化。纵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无论命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都侧重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如“拒绝平庸”,我们就学习过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杨绛《老王》、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这里无论是底层光辉的人物,还是大思想家的内心思考都给我们写拒绝平庸提高了营养。因为拒绝平庸就是要让健康向上的品质彰显,就是要让自己良好的思想闪光。如果学生在平时对这类文章进行了延展性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和比较深刻的思想,作文就不会平庸。
再如2014年的关于“青春不朽”的材料作文,其实是一个观点的辩证体现,也可以是讨论“永恒”与“短暂”的话题。而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课文就可以是我们借鉴的好范文,我们可以在苏轼《赤壁赋》从变和不变的角度来谈人生哲理中受到启发;挖掘对于青春的态度、价值观或是人生追求,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可见,从教学操作层面来讲,学生写作能力提升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读写结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约束,促进学生读写结合的良性循环。
总之,培养高中生读写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将读写高效结合是提升高中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高中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教学方法初探 篇12
1. 词语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效果
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课堂教学情况看, 有的教师就避过词语只奔课文内容, 他们认为, 词语的考查分数很少, 去教三年六册书的词语不值。但笔者认为语文是负载信息的工具, 掌握的词越多, 词汇越丰富, 也就越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中学生词语掌握的实际是:认识了许许多多词语的音、形、义, 可就不知道支配运用它们, 作文词汇依然贫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显得单一、幼稚、肤浅。史迈尔说:“学问之事, 工夫要精密, 解悟要透彻, 学问之益不在读书之多, 而在运用之熟。”学生词语不会运用或者运用不熟练, 也就只能说他们并没有掌握这些词语。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2.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列入学生阅读能力要求。
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具体的场合, 其中包括的因素很多。比如:上下文、主人公、插图、环境、作者、时间、地点、单元学习要求、本文的提示语等。教师要联系这些因素来教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的含义。在阅读材料的语义场中, 通过联系上下文、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插图的审读、时代背景的理解、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 深刻地、全面地把握作品中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操作方法
1. 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语言
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语言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关键词语, 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内容, 因此不能只图字面上的理解, 要想理解其深层含义, 必须瞻前顾后, 整体感知。如《背影》中“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其中“聪明”一词是语言中的关键词, 如何理解?是不是不糊涂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看, 父亲对儿子关怀备至, 不仅时时关心儿子, 而且处处提醒儿子要警惕些, 不要受凉, 并托房东照看儿子, 爱儿子之心溢于言表。可儿子并不理解父亲, 当时认为父亲太“迂”, 事后儿子明白并深刻理解了父亲的爱心时, 已成过去, 追悔莫及, 自然引起儿子的自我谴责, 很明显, 这里的“聪明”是运用反语, 自嘲自讽, 表达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追悔之情, 渗透着对父亲由衷的深切思念。由此可见, 注重联系, 不仅深刻领会关键词的含义, 还让人触摸到了作者感情的内核。结合上下文, 不仅能准确理解词语, 而且还能领会文章思想内容,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 通过主人公的形象理解语言
一般说来, 主人公的思想就是文章精神实质的体现。而这些实质往往体现在一些含蓄的语言中, 要理解这些含蓄的语言, 必须联系主人公的形象, 否则, 将无所适从。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 “我看了看他的脸, 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 狼狈不堪”, “父亲神色很狼狈, 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两句中的“狼狈”, 学生会理解为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块, 相互勾结做坏事, 这样就和实际意义背道而驰。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为乞丐”的形象, 年轻时轻浮、放荡, 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 吃喝玩乐, 行为不正, 糟蹋钱, 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 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挤身于有钱人阶层是行不通的, 发财梦最终要破灭, 命运注定要失败, 等待他的只有穷困潦倒。菲利普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 他自私、庸俗、贪鄙、冷酷, 金钱的腐蚀与毒害使他翻脸不认人。所以, 两个“狼狈”含义不同:前一个意为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 后一个意为窘迫的神情。如果不这样去分析的话, 根本也不可能理解“狼狈”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了。
3. 通过插图理解语言
语境既包括文字形式, 也包括图画等其他形式。心理学家布朗斯佛尔德和詹逊在一个实验中, 让两组被实验阅读学生同读一篇课文, 其中一组学生事先看了图画, 而另一组学生没看, 结果表明, 在没有图画提供语境时, 这段课文很难理解。有了图画提供语境, 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图画显效性如此之大, 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插图, 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如学习《望江南》一诗时, 诗中“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的“独”字是什么意思?有些学生理解为“孤独”“孤零零”等, 结合诗句就是说楼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 插图上只有一个人, 一个“独”字, 说出了她的孤独, 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但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此句“独”字也有特殊含义, 思妇打扮得如此俏丽动人又怕人见, 是羞惭心理的写照。故思妇眺望、企盼情人之举动又有怕人识见的羞怯心绪, 是思妇特殊身份的表征, 有一种凄清的美感效果。
4. 通过时代背景理解语言
语言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 意思各不相同。如《最后一课》中, 韩麦尔先生上课宣布坏消息时, 用了两个“最后”, 一个是“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一个是“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 它的含义有同学这样理解:第一个“最后”是表示先生的最后一次, 第二个“最后”表示这堂课是最后一堂课, 这样理解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的, 当然不恰当。两个“最后”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就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了。本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 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小学被迫教德语一事为题材, 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观察和感受, 描写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动人情景。一个民族, 因敌人侵占而不能学习本民族的语言, 在这最后一次学习本民族语言时, 这是何等的亡国之痛啊!在了解这一背景后, 不难看出第一个“最后”流露出了韩麦尔先生与这里的一切难舍难分的情节, 以及在严肃中蕴含着的愤怒, 第二个“最后”, 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对这最后一课的珍视, 希望孩子们努力学好法语, 永远不要忘记祖国, 本国的语言是打开监狱、脚镣的钥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 跃然纸上。
5. 通过作者生平背景理解语言
有时课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找不到的, 怎么办呢?可以通过作者生平背景来理解它。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为什么劈头就来一个“也”呢?要解开这个“谜”, 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经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 由于家庭的变故, 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对故乡失望了, 于是怀着希望到异国他乡南京求学, 在南京数年, 仍是失望, 最后怀着极大的希望东渡日本东京, 东京如何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一个“也”字, 表现了鲁迅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 流露出的一种强烈的悲愤与失望的情绪。总之, 这句话的理解, 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 才能了解“也”字的含义。
三、实施策略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使用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若光知道上述的五种方法, 就说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了, 显然是不妥的。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所以笔者在此简述一下实施策略:
1. 现在人教版的教材每课文后设计的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汇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许多生僻的字都放在里面, 而许多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 或者很好的成语反而被丢弃了, 本来只要求学生自己按读一读、写一写内容在文中划出就行了, 但现在老师还得做必要的补充, 这样做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 教案编写时要考虑对材料中词语辩证处理。
若文字浅显, 则无必要刻意运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词语, 教案编排时不必考虑这些因素, 按常规操作。反之, 则需要在编写教案时, 有机地将上述方法融入教学设计中。
3. 注意时间分配。
识字教学, 理解词语不再是初中阶段主要任务。认识这一点,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抹杀, 也不能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此。即所谓点到为止, 恰到好处。当然这些全靠教师在教学中辩证运用。
4. 重视方法传授。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最终的考查时放在考卷中进行。教师课堂教学使用上述方法, 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还教会学生方法, 使他们在离开教师课堂后, 能够独立运用该方法。若如此, 也就形成相应能力。
以上策略只是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可能不是很全面, 有许疏漏之处, 但初衷是把个人的一孔之见说出来, 便于同行们批评利用改进, 进而共同提高
摘要: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教师应注重的问题,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素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词语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师要联系这些因素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而不是只理解一些表面的意思, 从而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键词:语境,理解,词语,教会,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云鹏.语文词汇教学策略谈[J].语文学习.2005 (7)
【方法结合】推荐阅读:
主客观结合方法08-12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05-25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08-07
科学的教学方法要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01-19
《机械制图》与《AutoCAD》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究论文11-21
数学结合07-19
最佳结合10-20
结合措施01-17
高度结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