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结合方法(通用3篇)
主客观结合方法 篇1
一、引言
权重确定在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 它体现了各个属性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 直接关系到最后的决策结果。目前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权重确定进行了研究, 比较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有模糊统计法、主观赋值法如Delphi法、二元对比排序、模糊判断矩阵法等等。单一的权重确定法或者偏主观, 或者又过于依赖于数据, 因此都无法全面反映属性的重要程度。本文提出一种将偏主观经验的灰色关联度法和“凭数据说话”的粗集权重确定法相结合的主客观集成权重确定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一权重确定法的不足。
二、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确定方法
常见的基于粗集理论的权重确定方法是通过计算决策属性对条件属性的依赖度来确定属性的重要度, 进而确定属性权重的。具体步骤如下:
决策系统S= (U, A, V, f) , A=CYD是属性集合, C是条件属性, D是决策属性, 则C与D之间的依赖度γc (C, D) 为:
γc (D) 表示了由条件属性C的取值能准确判定出属于某个决策属性D的等价类的对象所占系统的比例。
这说明属性cj∈C的重要程度可由去掉c后所引起的决策属性依赖度变化的大小来度量。
目前已有不少算法对该经典算法作出了改进。文献综合考虑了属性集中条件属性的整体重要度和个体重要度, 改善了常见冗余属性为0引起的矛盾。文献在考虑冗余属性权重的同时通过设置高级优先队和低级优先队来避免出现冗余权重大于非冗余权重的情况, 确保权重的合理性。
然而有时候我们求信息系统的权重, 即数据表中没有决策属性, 需要单从条件属性出发解决权重的分配问题。
本文采用基于条件信息熵的权重确定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设信息系统S= (U, A) , A={A1, A2, Λ, An}, 令X=U/IND (Aj) ={X1, X2, Λ, Xm}表示等价关系IND (Aj) 在U上的划分,
定义属性Aj的信息熵H (Aj) 为:
进而, 属性Aj的权重定义为:
总之,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确定方法完全是由数据决定的, 比较客观, 但粗糙集理论对样本数据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样本数据不具有代表性, 其决定的权重也会偏离实际。
三、灰色关联度权重确定方法
经典的灰色关联度权重确定步骤如下:
(一) 构建评价矩阵A, 并无量纲化处理得矩阵C。
(二) 求取属性两两之间的关联度并构建关联度矩阵R。
(三) 计算各属性的权重。
该算法中分辨系数ρ的取值具有主观不确定性, 使得灰色关联度算法受专家决策的影响较大。
四、综合权重的确定
综合权重wj=αj+ (1-α) φj;α为经验因子。
可以通过设置经验因子, 调整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比重。
五、应用
我们以属性约简后的玉米样本集为例, 将上述提出的主客观集成权重确定算法应用到玉米良种选育当中, 如表1所示, 共有7个属性, 51个对象。
(一) 求粗糙集权重。七个属性的信息熵分别求得为:1.3325、1.5736、1.5833、1.5699、1.5427、1.5801、1.397。
求得结果见表2。
(二) 灰色关联度权重。
1. 求取标准化矩阵。
2. 构建关联度矩阵。如表4所示。
3. 各属性的灰色关联度权重。如表5所示。
(三) 综合权重。令α=0.5, 则ω=0.5φ+0.5, 因而综合权重为:
三个权重对比见表7。
可以看出粗糙集权重和灰色关联度权重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具有互补性, 将它们结合起来得出的综合权重更具合理性和实用价值。
六、结语
单一的赋值法在效果上或者偏主观或者偏客观, 本文选取偏主观的灰色关联度权重确定法和偏客观的粗糙集权重确定法, 将两者有效结合从而确定信息系统的综合权重,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一赋值法的不足, 提高权重的合理程度, 从而使最终决策更加准确。但文中经验因子的设置不够科学, 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reschal B.Weight stability intervals in multi-criteria deci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8
[2]周宇峰, 魏法杰.基于模糊判断矩阵信息确定专家权重的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3]鲍新中, 刘澄.一种基于粗糙集的权重确定方法[J].管理学报, 2009
[4]朱红灿, 陈能华.粗糙集条件信息熵权重确定方法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 2011
[5]邹永红, 谭建林.基于综合灰色关联度加权法的玉米品种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 2011
主客观结合方法 篇2
多属性决策也称为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 由于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 多属性决策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对于此类问题, 无论采取什么分析方法, 大多需要事先确定各属性的权重。关于属性权重的确定方法, 目前已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决策者的经验或偏好, 通过对各个属性进行比较而赋权的方法, 称为主观赋权法;另一类是基于各方案的属性值而确定的方法, 称为客观赋权法。由于两类赋权方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一个合理的做法就是综合主客观权重, 即组合赋权法。文献[1-10]给出了主客观权重均为实数时的组合赋权方法;文献[11、12]给出了主观权重为区间数而客观权重为实数时的组合赋权方法;本文针对主观权重为区间数且属性值也为区间数的问题, 基于区间数间的距离公式, 通过使得最终决策信息分别与主、客观决策信息的偏差最小化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 得到同时反映主、客观程度的最终属性权重。
2 准备知识
为对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描述, 首先给出关于区间数的描述:
记称为一个区间数。特别地, 若al=au, 则退化为一个实数。
设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方案集为A={a1, a2, …, an}, 其中ai表示第i个方案;属性集为U={u1, u2, …, un}, 其中uj表示第j个属性。记以区间数形式表示的决策矩阵为, 其中表示方案ai对应于属性uj的属性值。
在考虑的区间多属性决策问题中, 由于各属性的量纲不同会使区间数之间存在不可公度性, 因此决策前须对属性值做规范化处理, 对常见的效益型和成本型属性, 一般用以下处理方法:
对于收益型指标uj下的属性值ÁÂ
对于成本型指标uk下的属性值
得规范化决策矩阵, 其中
3 决策分析方法
对于属性集中的每一个属性uj, 假设由专家 (组) 或决策人 (群) 通过打分的形式给出该属性重要程度的评判数区间为, n个属性的权值由这种主观赋权计算方法可估计为;对于属性的客观权重, 可通过客观赋权方法求得, 假设求得的属性客观权重为。
定义1[14]设两个区间数
为了一定程度上地避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带来的权值上的偏差, 下面将由主观赋权法得到的权值向量W%¢和客观赋权法计算得到的权值向量W''进行组合, 以求得最终合适的权值向量W。
假设W为最优的权重向量, 则根据最终决策信息分别与主客观决策信息的偏差最小这样的原理, 可以考虑建立如下的最优化模型:
其中θ为主观赋权结果的信任度, 相应地, 1-θ为客观赋权结果的信任度, W= (w1, w2, …, wn) T为组合赋权的权值向量。
可以证明, 最优化模型 (4) 存在最优解W= (w1, w2, …, wn) T。
证明针对模型 (4) , 构造以下Lagrange函数:
证毕。
通过这样的组合求解得到的权值向量W= (w1, w2, …, wn) T即为最终的最优权值向量。
4 应用算例
考虑某部队在采购火炮武器时的决策问题。有五项评价因素 (属性) :火力突击能力指数 (u1) , 反应能力指数 (u2) , 机动能力指数 (u3) , 生存能力指数 (u4) , 成本 (u5) ;有四种系列的火炮 (方案a1, a2, a3, a4) 可供采购时选择。其中, 除了属性u5外, 其余的属性均为效益型属性。将原始决策矩阵按照前述的方法规范化后, 转化为如下的矩阵:
假设专家 (组) 或决策人 (群) 依据这五个属性的重要程度给出评判数区间分别为:
由离差最大化的客观赋权法得属性客观权重向量:
假设主观赋权的信任度为θ=0.5 (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 由最优化模型 (4) , 可求得反映主客观信息的最终属性权重向量:
已知了该决策问题的规范化决策矩阵以及权重向量W后, 整个决策问题的综合评估值矩阵可由下式求得:
然后利用TOPSIS法对备选方案进行优劣排序, 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 其中,
由各方案与理想解之间的距离di+及与负理想解之间的距离di-, 给出四个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算得:
从而可以得到四个方案的优劣排序为:
结束语
论影响翻译方法选择的客观因素 篇3
1 不同语言文化规范的处理
翻译文本时,如何处理源文本的语言文化规范,是将其转化为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规范,还是保留其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是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归化和异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意译与直译、描述性翻译与规范性翻译等翻译方法等同。学界对归化和异化的态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主张异化是翻译的趋势,归化是“翻译的歧路”;主张归化和异化是翻译文本时译者应采用的辩证统一的两种方法;主张翻译应从规范走向描写。
主张归化与异化应结合使用的是折衷主义,其中更多主张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摒弃过渡异化。这种观点注意到两者都有自身的缺陷和优势,要想取得理想的译文,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唯有如此,才能译出既没有翻译腔,又能让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到原作风貌的译文来。因此,好的译文总是处在“归化”与“异化”之间。由于不同语言在文化和规范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为减少译文表达方式的异域性与接受性的矛盾,译者会考虑采取什么方式处理这种语言文化规范的相异性。但是,学界目前针对几种语言文化规范的相异性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上存在分歧。
1.1 不同民族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逻辑和结构方式
各种语言规范之间存在着差异,翻译便不可避免地要在词汇和句型结构以及表达顺序方面进行变通和调整,这在东西方语言之间特别明显。如果对于源文本的语言形式和句型结构不加任何变通,译文不仅无法理解,而且会造成句子结构不清,逻辑混乱,从而使译文不成为文章。然而,基于语言规范本身的翻译方法,其性质无法以归化或异化来归类。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叫什么名字?”这句话的语素排列在很多语种的顺序里都有所不同,但却不能将其冠以归化、异化或意译、直译之名,因为这是各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它是翻译行为开始时所默认的前提。
1.2 民族固有的文化或习语
文化是多样的。因为民族的文化总是更具有历史性,而不是规范技术性。受文化浸染的语言往往包含很多民族的特色,与该民族的寓言、历史、史书等相关。
1.3 原文作者特定的表达习惯
语言同社会一样处于不断发展中。各国语言的相互交融不仅对各语言本身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从而提高民族国家的认同。西方翻译界强调语言形式的异化有其必要性。他们主张,为丰富本国语言提倡异化,希望通过对不同作者的著作直译的方式引进新的表达法促成本国语言的发展和成熟,并把这当成“译者的任务”,需要译者有意识去完成。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既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亦是文化的移植和传播过程。异化产生的译文无疑有助于缩小文化间的差距,起到展示民族文化特征、拓展读者视野,加速文化融合的作用。那种用译语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原语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行为,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反思。
2 不同语言规范的认同度
无论如何,从本质来说,翻译是一项再创作,不同的译者对同样的源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因而就会有不同的翻译。同原作相比,翻译必然多了一些译者在介入源文本时的不同感情。归化翻译更关注这种解读、这种感情对翻译的积极作用,从而避免译文在译入语系统中受到抵制的现象。然而,从翻译的目的看,翻译是向译入语读者展现源文本的语言和文化,而非介绍该源文本。基于这样的目的,在翻译所要实现的成果上,尽量减少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相异性是译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译入语读者是否熟悉或理解源文本语言表达或文化风格。异化翻译回避了这一问题。在译文里保持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既可视为真实充分,也可视为生硬难懂。翻译可以说是一种商业行为,读者花钱买译作,主要是奔原作者去的,至少就内容而言是如此。当译入语读者面对不熟悉的交际形式时,他要么硬着头皮去适应,要么径直放弃。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异化翻译存在着忠于作者,背叛读者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归化的理论。
归化翻译存在着一个假定。即假定一般读者对异域语言文化规范是陌生的,因而要求译者去适应读者。该假定在现代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尽管源文本的语言文化同译入语相比有较大差距,但由于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最近几十年全球化所带来的一国语言在全球的推广,一般读者对异域文化包括语言表达有了很多的了解,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不同语言规范的相异性正在缩小,相应地,语言的认同度在扩大。正如有学者提出,异化翻译的可行性有几点因素: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方法论的发展;文化融合的潮流。
3 不同类型文体的表述方式和精确需要
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很多学者以文学为研究翻译方法的对象。一些学者在文中反复提到《苔丝》等文学著作,用以比较归化性翻译和异化翻译的优劣。如上所述,影响翻译成败的因素包括很多,既有译者主观方面的,也有译文接受的条件与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此外,在源文本的文体方面,翻译方法也存在不同。
一般来讲,法律文体表述相对于其他文体要更精炼和严谨。其对翻译准确性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例如,国际公约一般是由一种文字拟定,并被翻译为其他文字,在国际公约的作准文本中,通常规定几种文本有同样作准的效力。在法律文本的翻译上,归化翻译的方式是禁止使用的。作为一种正式文体,法律的特点之一是大量法律术语的存在。法律术语是法律语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属于庄严文体,以准确严谨为其主要特点,其用词、句法结构、文体等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它直接规定有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其用词体现了法律文件的庄严冷峻和不带感情色彩的语气。鉴于法律文本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法律语言庄重、严谨和平易简约等特点,法律翻译对原文的忠实性方面要求远高于普通翻译。法律翻译者一直被人们认为仅是介于立法者和守法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者,甚至有观点认为一篇好的法律翻译应该仅仅是原文的一种代码转换。显然,法律文本的翻译应特别强调“信”,因为译文的目的是适用,而非一般的阅读。
如果读者关心的是原文的思想,文学性仅占次要地位,则异化翻译不一定能取得成功。钱钟书先生曾主持英译《毛泽东选集》,后来交给英共中央,在伦敦出了第一卷。该书翻得的确很好:不但做到“信”和“达”,而且真正近乎“雅”。(绿原,2002:161)然而该译本却不受读者欢迎,当时在我国外文局工作的英国专家史平浩(Springhall)批评这个译本说,“译得太雅了,我们伦敦码头工人读不懂!”后来,外文局又另起炉灶,出了一个简明好懂的译本。)
因此,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需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对译文的方式做出选择,译文能否被接受主要在于它能否在译入语体系固有的规范中得到足够程度的认可,而制定相应合理的变通策略则可使译文得以顺利进入译入语体系。而判断译文能否在译入语体系的固有规范得到认可,除了考虑译入语体系的一般固有规范外,也不能忽视该体系内专门领域的固有规范,如法律、体育、卫生等,而在这些领域,由于术语的广泛接受,异化翻译即便远未达到“达”或“雅”的程度,但也可为相关领域的读者接受。
摘要:学界对归化和异化的态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主张异化是翻译的趋势,归化是“翻译的歧路”;主张归化和异化是翻译文本时译者应采用的辩证统一的两种方法;主张翻译应从规范走向描写。从客观方面,影响翻译方法选择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规范相异性、不同语言规范的认同度和不同类型文体的表述方式和精确需要。
【主客观结合方法】推荐阅读:
主客观视角07-17
主客观测试08-02
主客观题09-24
主客观方面12-05
加拿大留学:大学选择主客观参考因素分析08-22
价值主客体08-15
翻译主客体09-04
2024考研政治思修主客观题七大考点07-28
教学主客体研究09-27
主客体关系下医患矛盾研究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