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料

2024-05-18

社区照料(共11篇)

社区照料 篇1

自1999年我国步人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3%。2011年9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6%,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日渐加重,我国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2011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框架,提出要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构建符合我国特点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而设立的日间照料中心是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

1 目前日间照料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01年民政部制定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来,各地逐步建立起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活动室、医疗室、健身场等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但由于资金、人员以及管理的问题,设施普遍闲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也出现了停滞。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老年人照料问题的凸显,各级政府又相继颁发了支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政策和实施意见。我国内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逐渐得到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关注。

1)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业培训,缺乏医疗护理专业人员,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2)服务范围狭窄。服务内容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导致社区老年人对日间照料中心选择率较低。

3)缺乏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及准人机制,无法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及健康状况提供不同水平的照顾服务。目前日间照料中心只适合生活基本能完全自理的老人,认知功能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这部分最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反而无法使用该服务。

4)缺乏有效的机构评价体系,无法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统一评价。

2 解决措施与方案

2.1 与大型信息中心联合,构建物联网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养老院建设很滞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其实养老院最需要IT技术,一方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细化。物联网技术可以提升养老院的管理水平。通过易家康家庭医生平台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可以维护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身体状况100项、动态心电图、心率、血氧、血压、脂肪率、体重等指标),为高龄、失能老人配备电子服务装置,提供无线定位、健康监测、信息提醒和舒适家居等智慧养老服务,实现对老年人的健康、居家日常活动的连续监测。

2)查询安全用药、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同样可查询常见病、多发病科普知识、常用药品处方集、老年人及弱势群体精神慰藉、康复保健医疗器械、养生餐(药膳)、文体活动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及养老院的老年人,实现日间照料中心高效、低成本科学化管理,从而惠及更多的社区民众,辐射更大的区域。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不少养老院使用,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和纠纷,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2 与社会资本融合,建立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医养康复中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都有了很大改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

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日常护理和治疗以社区和家庭为主。

我国的医疗模式正朝着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主流,社区医院为分支,家庭医疗、康复、预防为补充的方向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人群体需要在出院后到社区日间照料所,社区医养康复中心具有社区全科门诊的基础服务功能,同时也可以对慢性病、老年痴呆、癌症术后康复等进行病后康复、理疗、护理照护,可减轻家庭负担,可以白天照料,晚上回家休息,同时还可以设置养老院实现对半失能以上老人的照护与帮助。

华龄集团信息中心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了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医疗器械免费体验和中医药预防保健等医药文化传播的有机融合,建立符合实际的科学健康大平台,服务于一方百姓。

就服务区域而言,不仅要立足于本社区,还要辐射到其他社区;就服务对象而言,不仅要满足于老年人的需求,还要满足于老年人之外的其他群体,包括成年人、青少年和婴幼儿;就服务种类而言,不仅要承担对内服务,还要承接对外服务,真正实现以日间照料中心为突破口,带动社区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新时代智慧社区的社会功能。

2.2.1 智慧养老

以现代通信、智能呼叫、物联网及电子商务为技术依托,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见图1)。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对服务对象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类服务方式。服务项目涵盖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文体娱乐、法律维权等多种项目。

1)用户老人通过手机或呼叫器采用一键通或拨打电话提出服务要求。

2)服务中心根据老人服务要求进行分区和项目归类,同时联系社区服务站或服务人员进行服务对接和派单。

3)终端服务店接单,联系客户确认信息及服务时间,并安排服务人员上门服务。

4)服务中心24小时内按流程回访老人,了解老人对本次服务的意见及满意度。

5)此次服务及信息自动进入会员服务数据库备份,做为客户资料永久保存。

6)终端服务店或服务人员根据此次服务获得相应记录和评级。

2.2.2 健康服务

建立基本信息及健康档案,将(血压、血氧、血糖、心电图等)通过“身体状况初步诊断专家系统”自行查询健康状况进行初步健康提醒,根据医疗知识库,逐步完善个人医疗基础数据,定期为个人量身定制健康服务报告。

3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养老物联网示范项目

3.1 项目介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养老物联网示范项目为《国家民政部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作为公益性的民生项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2 实施内容

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智能手机终端,高龄、失能老人配备可戴式电子服务装置,提供无线定位、健康监测、信息提醒和舒适家居、家政保姆、订餐、送货等智慧养老服务(见图2)。

可实现对老年人的健康、居家日常活动连续的监测。以社区智慧养老作为示范及突破口,并可推广到广泛的街道社区与养老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中。采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及个性化。

3.3 受益对象

社区(居家)、机构(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的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

3.4 系统构成

由一个养老服务软硬件集成平台(数据服务中心),一个社区老人服务活动中心(或养老家庭),多台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手机,一套物联网应用环境(含WiFi、zigBee、RFID等)组成。

3.5 相关设备

计算机数据服务中心设备,适用于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托老所、家庭的物联网家居型设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手机型的电子服务装置。

3.6 对受益方的要求

1)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或设备用于养老照顾。

2)受益方必须是老人或者是照顾老人的亲属或社区及养老院服务人员。

3)需要填写民政部受益对象受益书。

4)可以对实施地点授牌。

3.7 实施方式

受益方接受本条款对受益方的要求,确定实施地点和受益对象后进行安装实施,安装工期为1个月,安装后进行民政部项目授牌。

涉及客户主要涵盖养老衍生行业全生态链,包括:政府机构、养老地产、战略投资、险资银行、VC投资、PE投资、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疗养院、健康服务业、会销企业转型、大型连锁药店升级、大型家政公司升级、大型快餐企业升级、大型养生馆、养生基地及旅居基地的产业升级。

3.8 智慧社区全响应体验中心

体验中心是按照统一的形象标准和管理制度,设立在各个小区内的一个具有高效运维能力的产品客服与社区服务运营管理的服务实体机构。分15,50、150及500mm2以上旗舰店,按照智慧社区职责要求配备站长和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实时的智能产品客服、排除解决智能产品日常使用故障的同时,建立高标准、高要求、切实可行的社区服务质量保障与督促机制,长期在当地拓展与维系社区服务商关系,快速反应并有效落实符合居民需要的各种社区服务,保障社区服务运营的稳定运行。

智能体验中心是在科普中心的基础上,持续引进与居民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并认识智慧社区带给居民生活的便利,并进行实际体验,通过亲身体验后,适合居民自身需要的技次术或产品就可以不断进行推广。因此,智能体验中心除了一般的科普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智慧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中心的室内空间,设计智慧社区展示区,让民众充分了解整个智慧社区的框架以及各个系统的运行状况等。

屋子里面重点是物联网视频安防监控、健康体验、智能居家服务,在外屋放计算机系统管理和展示后台的内容。将健康服务产业的老人消费者、社区体验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以及健康产品整合到养老产业中,创立了集居家照护、旅游养生、寿乡养老、老年再教育、老年服务超市、老人社区托老、社区义工平台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3.9 智慧社区物联网管理系统

该系统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物联的实际情况,自动组网、统一管理。主要由移动终端设备、智能网关控制器、数据通信接口、系统平台构成,实现了本地控制和远程控制两大功能。

3.1 0 智能家居管理系统

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设施智能集成,创造一个完美舒适且节能环保的个性化智能生活空间,让民众享受到更为轻松自在、体贴安心的家居生活。通过智能家居控制网关能控制电灯、空调、电视、背景音乐、空气净化器、窗帘等(见图3)。

3.11智能安防报警系统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生活水平之余,家居安全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事情,于是各种防盗、警戒、安保装置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类传感器并不具备报警通知功能,智能安防报警系统通过红外传感器、门磁、窗磁、红外视频摄像头激活设置,使出门在外的用户了解到报警触发时的现场情况(见图4)。

3.12远程健康服务系统

简单身体状况指标参数自检系统。住户每天可通过网络上传或者通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系统中输入相关参数(血压、血糖等),系统通过“老年身体状况初步诊断专家系统”自行查询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诊断。

3.13智慧社区全响应电子沙盘

全响应电子沙盘是在体验中心建一个实体声、光、电沙盘模型,辅助一个三维全高清立体图像和社区三维视频语音全景,背后汇集了本社区的相关数据;利用高德三维地图,图层数据库部署在居委会本地,居民能从“图”上找到和衣食住行有关的所有信息,而政府部门也将可以从这张社区电子沙盘上调取为抢险、救援等服务的翔实数据。其实就是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它把居民地、绿地、道路交通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容纳在同一平台上,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的在线服务。本地信息不仅能显示建筑立体图形,还能显示建筑名称、归属人等信息。外网信息将为市民的吃喝游乐、衣食住行提供基于位置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如果叠加其他专题数据,未来各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都可以上传到这张图上,市民上网就可以查阅。

3.14手机移动客户端

智慧社区移动管理平板终端是根据社区工作需要开发的平板客户端,能够访问并查询智慧社区全响应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的采集、更新、比对、查询,调用社区电子地图基于LBS实现周边商铺等数据的采集、更新、比对、查询;实现对所管楼门内的居民智能服务管理、智能安防报警、远程健康服务查询、社区便民服务系统的查询。

3.15智慧社区移动应用手机终端

调用社区电子地图基于LBS实现周边商铺等数据的采集、更新、比对、查询;实现对智能家居服务、智能安防报警服务、远程健康服务数据采集,实现社区便民服务系统查询、使用、评价功能。

社区照料 篇2

简 介

六库镇重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程,项目位于六库镇重阳社区青山公园内。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4个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傈僳族、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镇。全镇共有人口63013人,其中城镇人口36029人,全镇城镇人口中60岁以下人口约4832人,老年人口主要以州级、县级和其它三县离退休干部为主。镇境内居住着傈僳族、白族、汉族、彝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纳西族、藏族、傣族、回族、景颇族等12个民族,以傈僳族为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形成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乡镇。在总人口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0.93%,白族占28.39%,汉族占7.95%,其他民族占12.7%。为贯彻落实养老服务,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泸水县政府结合当前老年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体上较为薄弱,设施缺乏,已有设施存在面积小、功能单

一、服务水平低等突出问题,新建六库镇重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一、项目建设情况

(1)房屋建筑:根据老年人日间照料的需要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及辅助用房。其中:老年人生活服务用房包括休息室、沐浴间和餐厅,老年人保健康复用房包括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老年人娱乐用房包括阅览室、网络室和多功能活动室;辅助用房包括办公室、厨房、洗衣房等其它公共场地;公共卫生间和其他用房。

(2)建设规模:项目总占地5823平方米,建筑面积1072平方米,床位32张,能容纳100多位老年人娱乐活动。

(3)投资情况:该项目总投入资金31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决算243万元,办理相关手续费用19.5万元,购买设施设备53万元;目前到位资金18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90万元,州级补助73万元,县级0万元),已支付施工方工程款90.5万元,办理相关手续费19.5万元,设施设备购置费53万元。

(4)建设和运营时间:2012年12月开工,2013年8月竣工,2014年1月试运营,3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营。

二、服务对象

为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离退休老干部、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等,六库镇四个社区内需要日间照料所有老年人。

三、服务内容

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服务的内容。

(1)就餐服务:

老人只需交付生活费,一天基本上是:40元钱(两餐),包括中晚餐,并且能够保证丰盛的饭菜质量(两荤两素一汤)。白天子女上班,没有时间给老人做饭,老人可以送到日间照料中心,在这可以享有可口的饭菜,晚上再由子女把老人接回家共享天伦。

(2)娱乐项目

老人在这里可以打牌、下棋、跳舞、练习书法、看电视、看书、听音乐、射弩等多做免费项目。

(3)午间休息、陪聊等服务;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无专业人员,目前没有开展)。

四、社会效应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为社区60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重点是离退休干部、空巢、独居且生活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得到了老年人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截止目前已经服务老年人1200人次。

五、存在问题

一是入住率不高。由于怒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老年人及子女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对老人入住日间照料有抵触的思想,认为老人入住日间照料中心是子女对长辈的不孝,宁愿一个人空巢独居都不进入日间照料中心中心;老人对购买服务思想淡薄,没有购买意识。

二是资金缺口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建设项目一般依靠中央、省、州补助,县级财政无力配套,目前项目缺口资金153万元项目工程款;物价高,收取的费用不够维持开支(包括:一日二餐和一些生活用品),另外,中心还要承担网络费,水电费等其他费用。

小女子“照料地球” 篇3

年轻女孩勇做“环保斗士”

丰厚的物质生活并不能让29岁的四川女孩易兰感到满意,直到邂逅“绿色和平(Greenpeace) ”,她才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因为多年来易兰一直在想,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都在忙碌地为社会增添效率和利益,但总也需要另一些人,来为世界增添一些美丽与和谐。于是,她成了“绿色和平”的一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捕鲸国之一,日本对鲸的大肆猎杀恶名远扬。出于商业目的,他们把成千上万头鲸摆上了人类的餐桌,在疯狂的捕杀下,这种地球上个头和体重最大的物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2006年8月,易兰和来自多个国家的同事共赴日本,调查和曝光那里的疯狂捕鲸行为。

在日本海域,他们时常会拦截到一艘艘庞大的捕鲸船,在这些“庞然大物”面前,易兰一行乘坐的小气垫船显得那样渺小。但这些肤色各异的“环保斗士”毫无惧色,他们一次次挥舞着双臂阻挡猎杀,并爬上捕鲸船进行摄像、拍照,对船主发出严厉的人道主义谴责。通过数月的调查取证后,易兰和同事们对日本的疯狂捕鲸行为进行了深度曝光和抨击,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对方才逐渐有所收敛。

之后,易兰还向全世界的知名作家、出版社发出了“珍爱地球,印绿色书”的倡议信, 她在倡议信中恳切地写道:“您知道吗,每两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其中40%砍伐的木材被加工成了纸张。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未经人类影响下的1000倍,而破坏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严重。一位著名诗人说,穷尽他毕生的写作,没有任何篇章会珍贵到值得为了它而毁掉一棵古树,甚至树上的一条枝桠。诗篇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

在易兰的真诚倡议下,许多著名作家和出版社纷纷响应支持,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J.K.罗琳。不久,最后一本《哈利·波特》在世界上23个国家都使用“森林友好型”再生纸张印刷,被誉为史上最“绿”的一本书。

弱女子打响“雨林保卫战”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雨林位于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之间,不仅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热带原始森林,还被誉为“地球上最接近伊甸园的地方”。然而,随着跨国伐木公司的侵入,天堂雨林失去了往日“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美丽。这里的非法采伐比例高达90%,大量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天堂雨林运出,被地球上的人们消费着,动植物和森林原住民赖以生存的一切正在逐渐消失。如果不立即制止非法砍伐和生态破坏,天堂雨林最富饶的部分将在10年内变成不毛之地!

2008年9月,易兰和各国同事乘坐的“希望号”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靠岸后,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该国总督还在码头上为易兰一行举办了盛大的迎宾party!就餐之前,总督发表了讲话,很有感情地说起他看到冰山融化,看到国内的森林被不顾后果地砍掉,所以非常欢迎“绿色和平”来到这里。当他得知易兰来自中国时,高兴地握着她的手,祝贺北京举办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奥运会!

第二天,“希望号”离开莫尔兹比港。

他们的船向前驶进Paia River河道,易兰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因为目的地就要到了。不料,就在“希望号”继续向前航行的途中,他们竟与对手狭路相逢了!这是一艘装满了森林原木的大船,向导一看到它就大喊:“是常青的货船!”常青集团是马来西亚的一个跨国企业,主要做木材生意,它垄断了整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林场和木材出口,几十年以来一直在掠夺天堂雨林的森林资源。通过腐蚀当地官员,他们即使拿不到开采证,也敢肆无忌惮地伐木毁林。

身为行动组长的易兰当即下令截住它,“希望号”远远地横在了那艘“海上巨无霸”似的载木大船前头。“喂,找死啊你们!”常青的人没想到,居然还有人敢拦截他们的船。“这些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人,快停船!”向导用马来语对伐木分子喊道。对方的船刚停下,易兰和几名同事就从“希望号”上取下几只小艇,向目标轮船开去。

表明身份后,四名“环保斗士”爬上伐木巨轮,将一个10多米长的黄色横幅悬挂到船上——“保护森林,拯救气候”。这时,愣在原地的伐木分子才反应过来:这些人来者不善啊!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将挂横幅的环保人士团团围住,骂骂咧咧地吼叫着:“快撕下它,给老子滚蛋!否则把你们扔海里!”

在几个男同事去挂横幅的同时,易兰也没有闲着,她按照原计划,用油漆在这艘非法偷运木材的货轮上涂写了“森林破坏者”几个英文大字。“把那个妞也给我捆起来!”伐木分子发现连一个弱女子都敢在自家的船体上“捣蛋”,不由火冒三丈。几个五大三粗的男子,当即拿起绳索,跳上易兰乘坐的橡皮艇就要动粗。

在这危急关头,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不远处的海湾里,雨林土著居民们正乘着轻快的独木舟,喊着口号前来声援“绿色和平”成员。一看来了几十个当地“援兵”,伐木分子们这才收敛气焰,不敢轻举妄动了。

为了阻止巨轮上的雨林原木被运出去,易兰一行干脆24小时都在船上,他们守着巨型标语横幅半个多月,直到常青集团的领导出现,并对着摄像机承认错误才罢休。令人感动的是,在对峙期间,一直有雨林的土著居民划着他们的独木舟在周围来往“巡逻”,只为保证易兰一行人的安全。

其间,“环保斗士”们不畏伐木巨头的威胁恐吓,也对巨额美金、昂贵礼品等“糖衣炮弹”表现出了百毒不侵的免疫力。他们勇敢地拍照、摄像、写笔记、对闻讯赶来的附近土著居民进行采访,确凿掌握了常青公司疯狂破坏热带雨林的罪证。他们把这些资料寄给各国的知名媒体,并上传到网上,以此唤起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对非法木材问题的关注,来保护岌岌可危的天堂雨林。

领略神奇的雨林生活

在伐木公司入侵天堂雨林之前,打猎是件很容易的事,猎人们只需检查一下前一天设下的陷阱,就能保证一顿美餐。而现在他们出门一整天,也不一定能找到食物带回家,因为砍伐森林在逐渐减少,野猪什么的都迁往远处更深的丛林中去了。

几个月时间里,易兰一行在天堂雨林拍摄了大量的采伐现场,她还受邀到一位部落酋长家做客,并采访了酋长的儿子弗尼奥。他是一个有见识的年轻人,这片热带雨林在他生命中很重要。

弗尼奥对易兰说,雨林里的孩子长到六七岁,父亲就会教他们制作和使用弓箭、划小舟、狩猎等等丛林里的生存技能。一般到12岁左右,他们便能学会这一切。18岁,他们就必须完全独立,并娶妻生子了。临结婚之前,长者还会传授给孩子们一种对自然说话的神秘能力,比如对耕地的犁说话,期盼一个好收成;跟弓箭说话,能够打到好猎物;甚至还有求雨……易兰对这一切很惊讶,弗尼奥解释说,你经常与自然交流,它们会听到的并对你有所回应。

这个神奇的天堂雨林让易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她更深地爱上了它。为了更好的保护这片“伊甸园”,在结束行程之前,这些“环保斗士”与当地政府进行了沟通,希望官方果断制止非法采伐,对伐木项目进行严格审查,还将他们掌握到的所有资料递交给了总督一份。

回到北京后的易兰,以她独特的视角写出了长篇调查报告《穿越天堂雨林的伤口》,报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披露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疯狂伐木、破坏雨林的行为,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注。

社区照料 篇4

佑爱康复附属医院与日间照料中心总建筑面积1174m2, 钢结构, 地上2层, 2014年5月投用。

将触媒空间作为设计的主轴

方案设计时, 我们就听到反映—“学生们在临床学习时, 感到交流苦恼的人不断增多。”因此, 我们将触媒空间作为设计的主轴, 尽量让各个设施的使用者通过交叉接触, 产生相互的融合。在既有的短期大学与新设施的连接位置, 设置了室外阶梯、屋顶露台及共享玄关门厅, 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外不同的各种氛围。基于相同的意图, 规划中设置了南北向贯通的康复小径及开放的室外设计, 使“周边环境都成为康复场所”的想法变为有形的现实。

在内部空间设计上, 主要采用落叶松胶合板的纹饰来丰富建筑表情, 大方美观的装饰材料营造出温馨空间, 让学生们对临床接触有更轻松的感觉, 高龄者们的居住心情也变得舒畅。以表现“医疗介护设施 (高龄者与工作人员) —短期大学 (学生与教员) —地区社团 (地区居民) ”关系的“3个四角形”作为设计主题, 从标识、家具制作、照明、建筑, 一直到室外环境, 都作为整体考虑。

连接人与人的交流板标识

起名为“交流板”的内外标识, 其设置目的不仅仅是标识与引导, 而是作为在日常交流中每日不断变化的“连接人与人关系”的标识。除了绘有周边地图及引导图的墙面, 设在各处的交流板, 可以让使用者自由地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评论。挂在共享空间墙面上的艺术木块上印着捐助者姓名的小字, 像铭板一样让人们可以边走楼梯、边辨认观赏。

在共享玄关门厅处家具上放置的木片, 是通过触碰可以感受到体量的、引起玩心的楼层引导标识。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内部标识所使用的材料, 都是利用内部装修剩余的边角余料制作的。

结语

社区照料 篇5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发生火灾事故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1、立即向119消防指挥中心报警,并及时向民政局汇报。

2、迅速切断有关电源。

3、到现场救援人员迅速疏散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4、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

5、在进行灭火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火势蔓延。火灾事故中的“四懂、三会”: 四懂:

1、懂得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及安全操作规范。

2、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的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3、懂得消防设施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4、懂得疏散及自救逃生的知识技能。三会:

1、会报警(报警按钮119)

2、会使用灭火器材。

3、会组织人员逃生。灭火器使用方法:

1、拔销子。

2、握管子。

3、压把子。

4、左右喷。

海东市天元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盛夏如何照料老年人 篇6

静心 天热人容易烦躁,导致血压升高。盛夏要尽量让老人保持平和宁静、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因为“心静自然凉”。

居室 要利用窗帘防止阳光直射居室。不宜让老人长时间呆在空调温度过低的房间。一般而言,室温与外界温差宜保持在5℃左右,应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5℃~28℃,或空调、电扇交叉并用。不可让过堂风或电扇直吹老人。

补水 老年人对缺水的敏感性下降,所以不可等老人感到口渴时才给饮水。一般而言,应当在老人起床后、就寝前、洗澡后、发烧或有腹泻时补充水分。老人补水以热茶、白开水、绿豆汤、米汤、淡盐开水为最佳。若老人出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尿色深黄等现象时,可能是发生了脱水,应及时就医。

饮食 夏天老人的饮食要多品种多变化,卫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而且要吃温食。过凉的饮食易造成老人胃肠功能紊乱或拉肚子,所以应尽量少让老人吃凉东西,即使是凉菜也宜温吃。

防寒 对年事已高的人而言,在盛夏要特别防止寒湿伤人。决不可让老人在外露宿,不可在水塘边、凉亭下等阴冷潮湿之地消暑乘凉。天气再热,夜间入睡后也要在老人腹部盖一凉被或毛巾被。

洗浴 夏天应给老人勤洗温水澡,但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澡时子女要给予帮助。若老人独自一人洗澡时,且不可让老人拴门,以防发生意外时不能进内急救。

衣着 老人夏季的衣服宜宽松、肥大,衣料以散热、透气、吸湿性能好的棉布或丝麻为佳,颜色以白色、淡黄、淡蓝等为宜。

护肤 为了让老人少发生皮肤病或引起继发感染,要防止蚊虫叮咬老人,防止老人发生烫伤。对容易感到黏热的阴部以及乳房下、腋下等皮肤重叠部分,要特别注意清洁卫生,可洒些爽身粉等。

防暑 当老人出现头晕心烦、出虚汗、疲倦乏力、口干舌燥、食欲下降等症状时,可服用几剂清暑益气汤(王氏方)或竹叶石膏汤等益气消暑、生津止渴方药。上午11时至下午4时,不宜让老人外出。

社区照料 篇7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启动时间:2013年5月28日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2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2]192号) 进行编制。2013年5月召开了图集编制启动会;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 编制组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开展了日间照料中心的考察及调研工作, 完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 并完成了图集内容的初步绘制工作。2014年1月召开了图集技术条件审查会, 进行了阶段性编制工作成果汇报。现正在继续完善编制内容, 预计于2014年6月完成送审图, 并召开审查会。

1 图集的编制背景

(1) 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 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 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 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 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 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 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 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 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 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 (残) 所4397个。但目前, 部分托老所闲置, 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 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 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发布, 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 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 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 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 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 普建社会托老所, 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 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 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 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 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 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 图集的编制原则

(1) 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 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 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 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 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 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 保障使用。

(4) 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 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 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43-2010) (下简称《建设标准》) 。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 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 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 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 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 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 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 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 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 (750m2) , 远小于二类 (1085m2) 、一类指标 (1600m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 (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 改建而成, 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 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 设施无车接送, 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 (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 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 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 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 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 (图1) 。南方地区 (如上海、长沙) 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 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 供老人午睡休息 (图2) 。北方地区 (如大连) 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 但利用率并不高 (图3) 。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 无障碍设计不到位 (图4~6) 。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 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 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 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 (图7) 。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 活动场地狭小、局促, 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 (NGO) 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 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 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 面积约150多m2, 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 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 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 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 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 所以老人 (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 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 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 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 讲新闻, 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 由附近的助餐点 (集中厨房) 送来午餐, 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 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 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 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 安排老人吃晚餐, 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 面积约150m2, 包含活动室 (兼餐厅) , 开敞式厨房, 卫生间 (含洗浴功能) , 休息室, 及办公室 (图8) 。

4 图集的编制内容

图集的主要编制内容包括: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规模、用房配置、面积指标说明, 设施的选址及规划布局, 设施功能关系及空间组织, 各类功能用房平面及室内设计, 不同规模日间照料中心的建筑设计, 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

社区照料 篇8

面对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趋势,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解决好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极为重要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据调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老年人选择在家中度过晚年生活。居家养老所处的周边环境和服务设施十分关键,因此社区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地理空间,同时还是安度晚年的社会空间,只有不断提高社区老年服务水平并改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居家养老的实现。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仍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只有1%的老人生活在养老机构中,但社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尚未形成有效机制,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因此在社区中配备老年生活需求设施尤为重要。

1 概念界定

养老服务设施主要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3方面专项或综合性服务的建筑。本文重点关注生活照料方面。生活照料设施主要以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为主,包含购物、清扫洗刷、个人卫生、送餐服务,以及提供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和出行服务。

2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瑞典埃里·鲍格格伦(Eli Bao Ge Ge Aaron)博士1965年提出了“原居安老”概念,即从单纯的居住功能延伸到生活功能[1]。1999年Robert Schafer撰写的《美国老年人口及其对支持性服务的需求(America's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ir needs for supportive services)》-文中,论述了美国老年人对老年服务设施的需求。健康、自理、半自理不同情况的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及身体条件选择各种个人和集体的服务[2]。美国学者Michael E Johnson,Wilpen L.Gorr,Stephen Roehrig 2005年在《老年服务设施的设置(Location of servic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一文中,研究设计了分级配置老年服务设施的模式。其中分级的支持性照料服务设施可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生活照料服务[3]。日本由于庞大的设施建设和对福利费用的支出使政府经济受压,依旧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提出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是一种为原宅居家养老提供便捷全面服务,以网络状形式覆盖普通社区的“小规模多机能居住设施”作为福利型设施的新型代表[4]。

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对大规模城市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老年群体所呈现出不同的属性特征对设施类型、设施布局和服务档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5,6]。因而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老年服务。同时还应将老龄化问题列入社区总体规划中,在社区内完善建立日常生活需求设置,同时包含餐饮服务、社区老年上门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等相关设施[7],提供定期上门、定点集中等服务设施,提供老年人不同需求的生活照料[8]。在优化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布局方面,需要根据老年人口分布进行服务设施的差异化布局,且根据老年步行距离和设施使用频率进行可行性布局。

生活照料是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最基本的需求,国内外对服务设施的研究日渐增多,但从不同特征老年人差异化服务设施的角度进行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尚不多见,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出行距离的限制,从老年人的可及范围对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考量。

3 相关标准规范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养老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以及逐渐丰富的发展历程。2001年制定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设置的养老设施类型最为齐全。2002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年版)增加了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社区服务中心等相关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老年设施提出要求,这是目前养老设施规划参考的主要规范。2003年制定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40—2003主要涉及建筑层面的设计标准。2008年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 50442—2008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的养老设施提出控制要求。2013年《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的制定提高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质量,使老年设施建筑适应老年人体能变化和行为特征,同时按养老设施的服务功能、规模等进行分类分级设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健全服务体系,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援助、紧急援救等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15年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在居家养老层面,扶持居家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服务内容和项目,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

表1总结了已经出台的规范中所包含的养老设施服务内容。

从老年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的需求来看,现有的配套设施技术规范仍存在滞后性,体现为:①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社区设施如老年服务站、老年问题咨询设施没有正式列入规范;②设施类型非硬性配置,未在硬性上规定设置老年照料服务设施;③总量配置标准过小,人均用地指标过大,导致实施性较差。

4 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现状

通过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进行整理,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基本需求进行梳理。

4.1 我国城市老年人基本情况

4.1.1 2010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情况

2010年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中,独居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多,占总人口数的50.4%,较2006年高出4.3个百分点,较2000年高出8.3个百分点(见表2)。由此看出城市老年人独立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而与家人同住的比例较为平缓。上升的纯老家庭需要社区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对居家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真正能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4.1.2 老年人日常生活料理能力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料理能力是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设施的设置内容选取、设施规模设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选取扫地、买菜购物、做饭和洗衣服4方面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能力的评价指标,2010年城市老年人生活料理能力完全自理的占77.3%,部分自理占15.9%,完全不能自理的占6.8%,与2000年和2006年相比,总体情况变化不大,能自理的比例有所上升,而不能自理的比例有所下降(见表3)。说明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所以住进机构接受专业的照顾还是可取的。

4.1.3 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设施的需求量

我国老年人生活居住方式的选择有所改变,纯老年家庭的比重增大,因此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的照料需求有所提升。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统计,2000年与2006年60岁以上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上升了1.3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6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达到10.2%,80岁以上老年人上升趋势更大,说明年龄越高的老年人越需要得到生活照料(见表4)。

4.2 服务内容需求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自理能力下降,生活上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照顾和帮助。老年人做家务或照顾自己日常的生活起居变得越来越吃力,家政服务、日常照料、供餐服务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求,其能为行动较为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

5 社区老年生活照料服务现状

2014—2015年本课题研究团队对朝阳区3个街道20个社区展开了深入调研,这些社区的建成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本文选取其中2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进行分析,即朝阳区劲松街道武圣东里及八里庄街道甘露园社区。

5.1 武圣东里社区服务设施现状

如图1所示,武圣东里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社区占地面积27.4公顷,内有塔楼9栋,多层楼36栋,居民2959户、共9113人。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社会大气候的制约,小区人口稠密,人员结构呈四多一少的格局,即外来人口多,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多,离退休人员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多。社区周围涵盖大型商业机构和教育机构,社区内部设有1个卫生服务站和社区服务站。与生活照料相关的设施主要为沿街的理发、推拿按摩、菜场超市大型商业机构以及社区内服务站。沿街的服务设施均为一些具有市场运作雏形的服务项目,且布局过于零散,其服务对象较为宽泛,辐射范围不仅局限于该社区,因此被服务到的老年人寥廖无几。社区内服务中心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主要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一刻钟社区服务工作站。其中包括政府组织的发放老年餐饮券以及民间组织的老年自助团队,只在过年过节以及为特殊的老年人提供一些简单的上门慰问与服务,包含诸如老年人托管、日间照料、上门理发、提供订餐、家务料理等服务,但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实际落实在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上,对老年人服务的覆盖率较低且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见图2)。通过访谈及实地勘查,一刻钟服务的可实施性较低,仅出台了政策并没有实质内容,设置的据点几乎满足不了老年人出行时间的可达性。

5.2 甘露园社区服务设施现状

如图3所示,八里庄街道甘露园社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28.5公顷,楼房30栋,平房院落5个,常住人口总户数3763户。社区沿街主要以餐饮服务为主,有一个可以使用老年餐券的餐饮店,可针对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以及中医保健按摩。社区内部同时设有社区服务站,同武圣东里社区作用相同,以居委会的形式为主,辅助设有老年服务站,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见图4)。

社区内的朝阳园小区是建成于2000年的高档小区,其设施较为完善,配备了服务、商业、医疗等各种设施,但老年人多集中在老旧社区,故新建成的小区没有改造的可行性。整个社区缺乏针对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各种设施,使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适当解决。

当问及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社区做哪些事情时,回答顺序依次是:多设些收费便宜的病床;设立社区老年饭桌;在社区中办养老院和多组织些钟点保姆上门服务等。可以看出老年人除了精神需求外,更需要大量的生活方面的帮助。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升高,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所以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所需求的社区服务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将老年人按生活能力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失能型3种类型,探讨老年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见表5)。

5.3 问题归纳

总体而言,社区考虑适老性生活照料服务的范围较为狭隘,尤其对于七八十年代的社区而言,其建成年代较长,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对于既有老旧住区服务设施的改造很有必要。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构成内容不完善零散的服务商对老年人的需求认识不够,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够细化,供需存在脱节现象。调查表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满足率为8.3%[9]。其满足率无法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2)体系缺乏层级划分设施的配置体系较为单一,仅有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缺乏居住社区级及居住组团级设施的设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服务程度极其有限(见图5)。

3)布局不合理目前多数社区仅有1个服务站,所以服务覆盖有限,分布不均匀。服务设施大多是结合社区居委会布置于社区中心,与社区医疗设施结合布置的较少,对老年人的突发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6 居住区服务设施规划整合策略

现阶段大部分老年人希望与自己的家人生活,居家养老成为第一选择。因此社区大环境将对养老发挥巨大的作用。针对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需配备不同的养老设施。如7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仍然能在服务社会、管理家庭等方面发挥其作用,居家养老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亲人的空巢老年人则需要托老所收住,管理其饮食起居和康复保健。老年服务设施需多样化,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必须从老年人的行动空间进行探究。空间是老年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载体,以老年人的行动空间为切入点,也是实现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6.1 合理的配建规模和功能配置

合理的配置需要与老年人行为活动的特征相结合。根据研究,将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分为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市域活动圈等[10]。根据基本生活活动圈的特点,考虑为老年人提供基本资料和发布老年人生活资讯,提供最为需要的保健康复、休闲娱乐、膳食、生活照料服务,并送接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到设施中使其参与社会,形成组团级的功能配置。同时参考邻里活动圈,考虑各类养老资源和设施形成社区级的功能配置,提供更为综合的老年服务(见图6)。

6.2 可达性原则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步行尺度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步行速度通常为50~70 m/min,而普通成年人步行速度在80~100 m/min。据调查,老年人有目的的出行距离以步行5~10 min,300~700m为宜,步行超过15 min即1000 m以上的距离一般是老年人步行的极限距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布置在老年人步行可接受的范围内(见表6)。

笔者提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进行以下划分:将居住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定为700~1000m,即老年人步行15min内能够到达的区域,此级别设施需保证老年人在社区居住生活中需要的各类需求;基层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定为500~700m,即老年人步行10min能够到达的区域,此级别设施设置居家助老服务站及居家养老共建单位,保证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居住组团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定为200~300 m,即老年人步行5min之内就能够到达,此级别设施需保证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饮食保障(见图7)。

以武圣东里社区为例,现有社区仅有1个社区服务站即以居委会为主设有为老服务的设施,以及零散的居家养老共建单位,服务站服务半径的直线距离是300m,基本符合老年人步行最适宜的距离(见图8)。但服务种类较为单一,只有社区提供的为老上门服务,缺乏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的设施。武圣东里社区规模可视为1个基层社区,整个社区可分为4个组团居住区。在临近社区服务站增加助老服务站,与居委会结合布置,此社区优点在于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临近设置,因此,增设助老服务站以应对老年人的突发情况。助老设施以生活照料内容为主,配以部分活动设施,活动类功能和休息类功能做到动静分区(见图9)。对于居住组团级的服务设施,可以将组团中靠近中心的住宅楼一层改建,也可以和组团其他服务设施合建,老年餐厅可不设厨房,由社区统一配餐,同时应当为老年人提供送饭上门服务。餐厅可兼作小型的放映厅,在老年人用餐之余,能够休闲娱乐。

6.3“为老、助老与照料服务”等老龄设施网络化

设置老年照料和服务设施,主要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及其他相关问题服务,包括老年照料中心和老年服务中心,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站形成网络化管理。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等;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高龄、独居等老年人提供辅助配置、送饭上门、紧急呼叫等安全援助服务。使社区服务层次化,对老年人持续照护、无缝连接。

7 结语

在居家养老的大环境下,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到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上,将问题纳入总体规划中考虑,通过对社区规划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社区老年人口构成、养老需求、空间资源既存问题等,了解已经介入以及未来将有可能介入的力量及其诉求,把握共同发展目标,为介入社区养老提供空间支持,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使社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并成为应对城市老龄化居住和服务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生活支援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晓萍.美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09(4):19-25.

[2]Robert Schafer.America's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ir needs for supportive services[D].Cambridge Boston:Harvard University,1999.

[3]Michael E Johnson,Wilpen L.Gorr,Stephen Roehrig.Location of servic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J].Annals of aperations research,2005,136(1):329-349.

[4]吴茵,万江.日本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变迁与养老设施的建设[J].住区,2014(1):141-148.

[5]张凡.对长春市城区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意向的调查[J].人口学刊,1991(1):58-62.

[6]周伟文,严晓萍,赵巍,等.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4):55-61.

[7]王岚,易中,姜易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2):107-110.

[8]孙伟,杨小萍.我国养老设施的分类特征及发展趋势探讨[J].山西建筑,2011(5):20-21.

[9]李晓宏.1亿老年人怎么养老[N].人民日报,2009-09-03(17).

社区照料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徐汇区某社区5个居委老年人(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或照料者(指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且负责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家庭成员,若有多位照料者,则选择最主要的照料者),排除患有老年痴呆或其他影响认知的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及其照料者,共计157例,其中老年人80例(3例老年人为独居老人),家庭成员或照料者77例。

1.2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8个区县,再在每个区、县分别抽取一个有代表性(即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均属中等)的社区作为调查现场,总计不少于1 600户。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数据,60岁及以上人数(346.97万人)与家庭户数(825.33万户)之比约为1∶2.5,因此,预计抽中家庭中不少于640户家庭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个社区不少于80例,如果1个家庭只有1个老年人,则选此老年人;若不止1个老年人,只抽取1个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并同时在家庭中找1个负责照顾老人的照料者,与抽中的老年人一起进行问卷调查。在方便抽样的基础上,再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徐汇区某社区与各居委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各16对,共80对进行问卷调查。

1.2.1 调查工具。

采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案》卫办疾控发[2010]24号的调查问卷7即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知识,主要内容(10项)包括:心理卫生知识、老年性痴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评价指标:知晓率(%)=正确应答人数/调查目标人群人数×100%。

1.2.2 调查方法。

通过调查对象问卷自评完成,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填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获取调查对象合作后发放问卷。调查对象当场作答,如果调查对象有视力等问题,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念出问卷,并记录答案。调查员对整个知识问卷不做任何解释。

1.3 统计方法

建立Epidata数据库,所有数据都用Epidata双遍录入,逻辑纠错,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例(有3例为独居老人无照料者)回收有效问卷157例,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8.13%。其中老年人共80例,男性54人,占67.5%,女性26人,占32.5%。年龄59.60~90.79岁,平均(70.15±8.12)岁。小学及以下文化者15人,占18.8%;初中文化者24人,占30%;高中/中职/中专/技校文化者14人,占17.5%;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27人,占33.8%。已婚者68人,占85%;丧偶9人,占11.2%;其他3人(包括2人未婚、1人再婚),占3.7%。照料者共77例,男性23人,占29.9%,女性54人,占70.1%。年龄41.69~87.51岁,平均(66.71±8.73)岁,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者12人,占15.6%;初中文化水平者26人,占33.8%;高中/中职/中专/技校文化水平者17人,占22.1%;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22人,占28.6%。已婚者72人,占93.5%;丧偶2人,占2.6%;其他3人(包括未婚、再婚及离婚各1人),占3.9%。

2.2 老年人组与照料者组知晓率比较

老年人与照料者平均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0,P>0.05);老年人组对老年痴呆最常见原因(题目4)及老年人抑郁症的可能表现(题目7)的知晓率高于照料者组(表1)。

2.3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及受教育程度老年人群和照料者的知晓率比较

不同性别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群及照料者除了题目2(保持良好心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婚的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的知晓率高于未婚、丧偶和离婚人群,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显示: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题目4、题目10)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正确率越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调查对象的部分知识知晓率最低。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徐汇区社区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对于老年痴呆、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81.0%和78.0%,显著高于《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4]工作目标要求,到2010年,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对于老年痴呆、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50.0%的目标。说明近几年来,徐汇区政府及相关专业机构加大了对精神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主题宣传活动、社区讲座、社区科教读本和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度,并通过徐汇区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拓展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注重对老年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教,使老年人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

例(%)

例(%)

例(%)

结果还提示,虽然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或照料者对于老年痴呆、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平均知晓率已超过50.0%的目标,但仍然有1个条目未达到上述目标,尤其是对于照料者,老年人抑郁症主要是身体疾病引起的知晓率(老年人群53.8%,照料者42.9%)相对较差,仇剑釜等[5]研究也认为,老年人作为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对该病的认识仍不够。还有1个条目知识老年痴呆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脑血管意外(中风)引起的(老年人群61.2%,照料者51.9%)较其他条目较薄弱。这与部分老年人群及照料者受教育程度偏低,限制了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理解较为肤浅有关,也与已有调查结果一致[6,7,8,9]。且本调查还显示,老年人和照料者总体平均知晓率无差异,仅在个别知识点的掌握上有差异,如在老年痴呆最常见原因及老年人抑郁症的可能表现方面老年人组的知晓情况高于照料者组,可能与老年人直观感受有关。从婚姻状况中老年人群和照料者的知晓率比较来看,在条目中保持良好心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方面,未婚、丧偶、离婚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的知晓率低于在婚的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这可能与充当重要家庭支持系统的角色缺失有关,心理健康是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精神支柱,家庭因素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10],独居、空巢和孤寡老人易产生精神心理上的空虚,家庭关系不和谐使老年人的情绪产生波动,危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从而能减少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所以,今后更要关注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从不同受教育程度老年人群和照料者的知晓率比较来看,老年人群及照料者教育程度高者知晓率较高,与顾美铮等[6]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通过本次调查,徐汇区将有针对性地加强老年期精神障碍主要病因或致病因素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全面提升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徐汇区社区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了解社区精神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探索宣传教育的重点。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症状和预防知识调查表为工具,对徐汇区某社区5个居委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7份。结果 老年人群组平均知晓率为81.0%,照料者组平均知晓率为78.0%,两组平均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组对老年痴呆最常见原因及老年人抑郁症的可能表现方面的知晓率高于照料者组(均P<0.05)。在婚的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对保持良好心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晓率高于未婚、丧偶和离婚人群(P<0.05),且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的文化程度高者知晓率较高(P<0.05)。结论 徐汇区社区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中,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程度总体较好,已达到《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中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50%”的目标,但在精神障碍病因或致病因素等方面的知晓率情况还是偏低,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宣教。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群,照料者,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参考文献

[1]2011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http://www.shmzj.gov.cn/ gb/ shmzj/node8/node194/userobject1ai32031.html.2012.

[2]巩玉秀,郑修霞.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23.

[3]张双立.老年人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 162-16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关于印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的通知(卫疾控发[2002]96号).北京: 2002.

[5]仇剑釜,谢斌.上海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和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81-85.

[6]顾美铮,王国宝.2 047名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增刊): 14-15.

[7]化前珍,范珊红,尼春萍,等.西安市部分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1): 20-23.

[8]刘彩萍,谢斌,韩慧琴,等.上海、昆明两城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与服务需求对比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8,20(3): 251-254.

[9]梁小平,吴斌,朱晓静,等.西安市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 19-21.

社区照料 篇10

新华街道办事处位于巴彦浩特旧城区, 总面积5. 62 平方公里, 辖健康花园、南梁街、南田、民族街四个社区。有蒙、回、汉等八个民族, 新华街道办事处共有总户数7237 户, 合16152 人。健康花园社区1450 户, 合3383 人; 南田社区2352 户, 合5194 人; 南梁街社区2359 户, 合5210 人;民族街社区1076 户, 合2365 人。

2012 年财政先后投入五十万元分别在健康花园等四个社区成立日间照料中心, 并投入运行。其中南田社区建有街道办公室、老服务中心、社区办公室。民族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突出服务回族居民的运营特色。四个日间照料中心均具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设有图书阅览室、康复室、娱乐室、书画室、休息室、餐厅、室内外运动场所等公共服务场所。配有电视、棋牌桌、沙发、床、饮水机等基础设施。一次性可接待百余人。

二、为例区域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 问题分析

通过对阿拉善左旗新华街道办下属四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老年活动中也的实地走访, 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发现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 新型养老观念尚未深入老人群体

据调查, 新华街道办下属的四个日间照料中心的宣传上存在一定问题, 较低的知晓度致使有需求的老年人也无处寻求帮助。许多老人对日间照料中心十分陌生, 自然不会常去。健康花园社区, 虽具有较为集中的且数量较多的老年居民, 但是却鲜有人知晓本社区内日间照料中心的存在。

2.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人员缺少专业知识技能

无论何种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都应该具备三种专业人才: 运营管理人员、医疗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和数据查询发现, 这三种人才都比较缺乏。

3. 服务内容缺乏个性

目前日间照料中心还在建设的初级阶段, 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 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活动场地布置太过单调, 缺乏生活情趣, 或者布局不合理, 造成老年人行动不便。而且由于设施和人才的问题, 部分娱乐活动并不能展开。

( 二) 成因分析

1. 日间照料中心定位有偏差

日间照料中心对自身的定位是导致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照料中心并非社区的附属单位, 而是有独立运作系统的组织, 其核心任务就是为老年人服务, 并未老年人提供活动帮助。其角色是服务提供者和资源联结者, 而非老年人管理者。

2. 养老观念陈旧

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和速度都大不如前, 对于全新的养老理念, 需要时间和经历去理解和接受。而新模式迟迟无法展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的养老服务职能观念没有及时确立, 例如: 南田社区早晚有很多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 但并不愿意去室内日间照料中心为其提供服务, 感觉不好意思, 或是照顾家人等其他事项不愿意去, 不能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的服务资源。

3. 服务人员缺乏专业训练

根据调查, 目前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属初级运行阶段, 社区免费提供场地, 承包给社会盈利组织负责。承包人负责服务人员的培训学习, 结合实践边做边学, 培训仅仅是上岗前的短期培训, 缺乏系统专业性, 对老年人的问题和需求多是从自身经验出发, 缺少服务理念。

三、日间照料中心改进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社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必然会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切实促进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 就必须对其进行恰当的改进。就改进日间照料中心的策略而言, 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 一) 提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明确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下决心、费工夫在提高老年人服务者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上。

( 二) 优化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过程

对于日间照料中心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是要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其次要着手扩大宣传范围, 采用新形式宣传手段, 在此要注重转变观念, 改变人们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认识。最后, 要积极建立志愿服务队伍, 促进社工和义工共同服务。

四、结论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经验不足; 福利机构人员专业素质欠佳。福利机构的管理问题来自于相关机制的欠缺, 和缺少相应的监督机构。服务提供人员的问题是专业化的程度过低, 服务水平有限, 服务内容单调, 无法引起工作人员的行业认同感。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 提出相关的建议, 分为四个方面: 1、提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2、优化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过程; 3、完善评估机制及监管机制;4、利用社区资源、搭建社区网络。采取多种方法, 促进未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模式的发展, 建设适合我区域内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

摘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提供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社区照料老人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实际调查, 对为例区域内日间照料中心的实际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区,阿拉善左旗,日间照料中心

参考文献

[1]范巧锋.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科学决策, 2010, 04 (1) .

[2]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51 (2) .

[3]秦伟江.香港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模式及经验借鉴[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3 (3) .

[4]刘伟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河北大学, 2012, 26 (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也建巧标准.2010-11.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 生活照料 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38-01

1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现状

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以传统的农村家庭照料方式为主,由于农村的年轻人迫于生计的需要而外出打工,以致留守老人在农村成为普遍现象,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已往的子女照料变为自己照料,由于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再加上自己家里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日常事务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照料情况极差。甘谷县安远镇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子女普遍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物质供养,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内外均很难得到满足,普遍存在孤独感。

2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 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方面的困难

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的收成,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具有不稳定性,基本的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由于他们的生活缺少照料,部分年纪较大的农村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在做饭吃饭、衣服的清洗、缝补等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方面存在困难,没有能力处理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务。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为文盲或半文盲,在购买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时遇到种种困难,甚至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在用钱时不会辨别真假、识别面值、算清找零,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2.2 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的困难

甘谷县安远镇是一个贫困县,医保服务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定期专门为农村留守老人检查身体的医保服务机构。农村留守老人没有医疗保健的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当遇到比如头痛感冒或能忍受的一些小病时,他们根本不会去找当地乡村医生看病而是硬扛着,当他们扛不住病魔的时候病情已经严重了,需要到镇或县里较大的医院去,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去镇或县里较大医院看病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很难找到医院,找到医院了也不知道看病的流程,更不用说使用医保卡缴费了,农村留守老人在就医时遇到重重困难,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无依无靠,只能恳求他人帮助。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的现象比较普遍。

2.3 精神生活指引方面存在的问题

甘谷县安远镇的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的比较融洽,由于子女工作的繁忙和大多数留守老人不会使用通讯工具的原因,子女用电话慰问老人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子女时隔半年甚至半年以上才能看望老人一次,留守老人在精神上缺乏慰藉。在日常的生活中农村留守老人最担心就是外出子女的安全问题,他们不求子女多挣点钱给他们寄回来,只求子女在外能够平平安安。甘谷县安远镇的农村既没有留守老人锻炼身体的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农村留守老人的空闲时间大多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的匮乏,个别留守老人有抑郁的症状。

3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金体系,以保证他们的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建立优质的医保服务体系,以保证他们病有所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保证他们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另外,就基层的村委而言,应详细了解本地区内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对留守老人进行慰问,了解留守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伸出援助和向相关部门反映。

3.2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健身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健身的基础设施,以保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健身运动,这对于增强农村留守老人的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农村留守老人休闲娱乐场所,不仅可以使留守老人愉快的度过空闲时间,消除他们的寂寞、孤独感,还可以把农村留守老人聚集到一起聊天、玩游戏、打牌等,使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

3.3 进行赡养、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的宣传教育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孝道教育,使其不仅能够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需要 ,而且能够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要。并进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给留守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4 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今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而现有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需要當地政府、留守老人的子女共同参与。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促进其生活照料矛盾的合理解决,不但可以使老人们真正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安享晚年,还可以使子女在外安心工作,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欣.老年人生活照料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0).

[2]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上一篇:课堂有效教学及策略下一篇:连锁超市物流逆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