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2025-01-18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精选12篇)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篇1

初中九年级化学计算,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计算化学式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二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三是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四是溶液中化学反应的综合计算。加强这四方面的计算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化学计算复习效果。

一、化学式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化学式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为分母,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作分子,计算该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1求Al2 (SO4) 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正确的计算式为:

例2 CuSO4·5H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正确的计算式为:

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是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正确;三是列出正确的比例关系。

例3在实验室取一定量的CaCO3和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得到CO2气体66 g,计算参加反应的CaCO3和生成的CaCl2的质量各是多少g?

解析:知道生成CO2气体的质量,可通过生成CO2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CaCO3、HCl和生成的CaCl2、H2O的质量,本题要求求出CaCO3、CaCl2的质量,关系式只涉及CaCO3、CaCl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设生成66g CO2需要CaCO3为x,生成CaCl2为y。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可列出反应方程式:

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x=150g, y=166.5g。

答:参加反应的CaCO3和生成的CaCl的质量分别为:150g, 166.5g。

点拔:关系式中各种物质上下要对应,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作为已知条件的物质质量在关系式中要把单位写上。

三、溶解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某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溶解某溶质的最大量。得到的溶液称为此温度下该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例4已知在温度为T℃时,40g水可溶解10 g CuSO4得到饱和溶液。求T℃时CuSO4的溶解度。

解析:已知T℃时40g水可溶解10 g CuSO4得到饱和溶液,通过正比例关系可求出该温度下CuSO4的溶解度。设该温度下100g水可溶解CuSO4的质量是x。

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x=25g。

答:T°C时CuSO4的溶解度为25g。

点拔: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正确分析:一是溶液中已溶解的溶质质量,二是溶液的总质量。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不能作为溶液的质量参加计算。三是如果在溶液中有化学反应发生,放出的气体、生成的沉淀都不列入溶液的总质量,而反应中生成的水的质量列入溶液的总质量。

例5将26.5g Na2CO3放在一烧杯中,往其中加入100g稀硫酸充分反应,待气体不再产生。求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Na2CO3和稀硫酸能反应生成Na2SO4、H2O和CO2, Na2SO4是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水是反应后的一部份溶剂,CO2是气体从容器中逸出,所以在计算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的时候不能把CO2的质量考虑为溶液的成份。设26.5g Na2CO3参加反应,生成CO2xg和Na2SO4yg。

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x=11g, y=35.5g。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5.5 g,而溶液的质量为: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四、综合计算题解析

化学综合计算,主要综合了化学反应原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曲线认识、反应曲线、数据表格等形式的计算,因此,化学综合计算要分析反应原理、看懂图示或数据给出的题意,才能正确分析题意并解决问题。

例6 (2011·贵阳) 有NaOH和Na2CO3混合物18.6g。为测定其中NaOH的质量,将固体溶于水,并逐渐加入稀硫酸至100 g时,开始产生气体;再加入稀硫酸至100 g时,不再产生气体,生成气体共4.4 g。

(提示:Na2CO3+H2SO4=Na2SO4+CO2↑+H2O)

⑴在图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曲线;

⑵求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是多少?

⑶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混合物中碱和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盐和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当加入稀硫酸至200g时,不再产生气体,说明碱和盐都与酸反应完全。和Na2CO3反应的稀硫酸溶液质量是100g,由此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Na2CO3质量和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是x,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是y。

⑴因为是从加入到100 g稀硫酸时产生气体,故曲线的坐标为 (100, 0) 和 (200, 4.4) 。

根据题意可得:x=10.6 g, y=9.8 g。

⑵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是:18.6 g-10.6 g=8 g。

⑶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例7 (2011·安顺) 现将石灰石样品15g与105.4g稀盐酸放入烧杯中充分反应 (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 ,反应时间与反应前后烧杯内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请计算回答:⑴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

⑵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15g+105.4=120.4 g。石灰石中碳酸钙完全反应后烧杯总质量为116g,反应中有气体CO2 4.4 g放出。由此可列出反应方程式计算。设参加反应的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根据题意可得:x=10 g, y=11.1 g。

⑴已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10 g,杂质的质量

为5 g,则质量分数为:

⑵已经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1.1 g,溶液质量为:15 g-5g+105.4 g-4.4 g=111 g,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例8 (2011·山东烟台) 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湿法冶铜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该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含量,给冶铜厂提供处理废水的参考,环保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废水5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根据所得数据计算:

⑴500 g该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

⑵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从图示可看出,当加入NaOH溶液至120g时,参加反应的NaOH质量为:120g×20%=24g,生成的Cu (OH) 2沉淀为19.6 g,由此可求出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NaOH质量,由此可求出与硫酸反应的NaOH质量和500g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并得到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加反应的NaOH质量为:120g×20%=24g,设与yg硫酸铜反应的NaOH质量为x,参加反应。

根据题意可得:x=16 g, y=32 g。

⑴参加反应的NaOH质量为16 g,生成硫酸铜质量是32g。与稀硫酸反应的NaOH质量为:24 g-16 g=8 g,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为m。

根据题意可得:m=9.8 g。

⑵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篇2

有关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已知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如A基因)频率=某基因(A)的数目/等位基因的总数(如A+a)即;A=A的总数/(A的总数+a的总数)= A的总数/(总个体数×2),a=1-A。这是基因频率的定义公式。....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某基因频率=包含特定基因的纯合体频率+杂合体频率×1/2 即: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 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假设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计算基因频率时,就可以采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即:

设A的基因频率=p,a的基因频率=q,则群体中各基因型频率为: AA=p2,Aa=2pq,aa=q2。(p+q)²=p²+2pq+q²=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 基因频率=

某基因型的个体数 ②基因型频率=

总个体数

某种群中某基因的数目该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1、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是某基因总数占种群中该基因和其等位基因和的比例。

具体基因频率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并且以等位基因的形式成对出现,则有

(2)如果某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公式为:

2、基因型频率:

种群中某种基因型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转换

设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 其频率分别为p与q(p+q=1)。亲代AA和aa自然交配后F1代具有AA、Aa、aa三种基因型, 其频率如下列公式:(p(A)+q(a))2=p2(AA)+2pq(Aa)+q2(aa)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 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产 生A配子频率为: A=p2+1/2×2pq=p2+pq=p(p+q)=p, 产生a配子频率为: a=q2+1/2×2pq=q2+pq=q(p+q)=q, 可知F1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①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可表示为: A的基因频率=A的数量/(A的数量+a的数量); a的基因频率=a的数量/(A的数量+a的数量); 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AA+Aa+aa)的个体数

即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总个体数或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 频率的平方;

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AA+Aa+aa)的个体数

即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总个体数或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 频率的平方;

②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可表示为:

XA的基因频率=XA的数量/(XA的数量+Xa的数量); Xa的基因频率=Xa的数量/(XA的数量+Xa的数量);

注意:由于Y染色体上无基因A、a,因此不能写成XA的基因频率= XA的数 量/(XA+Xa+Y)的数量。

(2)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如控制ABO血型的3个等位基因IA、IB、i,其基因频率可表示为:IA的基 因频率=IA的数量/(IA+IB+i)的数量,IB的基因频率=IB的数量/(IA+IB+i)的数量,i的基因频率=i的数量/(IA+IB+i)的数量

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有2个基因。那么,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30+60=120个,a基因有2×10+60=80个。于是,在这个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120÷200=60% a基因的频率为: 80÷200=40%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比例,求基因的频率。

例.在一个种群中,AA的个体有25%,aa的个体有15%,求A、a的基因频率。

解析:由于在一个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00%,AA的个体有25%,aa的个体有15%,可以知道Aa的个体有60%。A=25%+60%×1/2=55%,a=1-A=1-45%=45%。

归纳总结: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可以采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某基因的频率,计算基因型的频率。

例.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为()A,25% B,32% C,50% D,64% 解析:因为BB=80%,bb=20%,所以B=BB+1/2×Bb=80%+0=80%,b=1-B=1-80%=20%。则有Bb=2PQ=2× 80%×20%=32%。正确答案为B,32%。归纳总结: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计算基因频率时,就可以采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即(P+Q)²=P²+2PQ+Q²=1,P代表A‚Q代表a,P²代表AA,2PQ代表Aa,Q代表aa。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比例,求该种群自交一代后,某基因型或某基因的频率。

例.已知某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25%,aa基因型频率为39%,则该种群的个体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的频率为()A,50% B,34% C,25% D,61% 解析:由于AA=25%,aa=39%,可知Aa=1-25%-39%=36%。该种群的个体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25%×1+36%×¼=34%,所以正确答案为:B,34%。归纳总结: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比例,求该种群自交一代后,某基因型或某基因的频率时,要先计算出当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在在自交后代中统计出各种基因型的频率,最后求出各种基因的频率。

例.某中学在1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80名学生(其中男女各半)。发现女色盲患者为3人,男色盲患者为8人,女性携带者为13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解析 由公式

X%=[

3b

×2(XbXb)+8(XbY)+13(XBXb)]/(90×2+90)=10%

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计算。

例.ABO血型系统由3个等位基因IA、IB、i决定,通过调查一由400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发现180人为A型血,144人为O型血,从理论上推测,该人群中血型为B型的人应有

A,24人 B,36人 C,52人 D,76人

解析:在ABO血型系统得基因中有3种:IA、IB、i,设IA为P,IB为Q,i为r,三种基因频率之和应等于1,所有基因型频率的和等于1,即:(p+Q+r)²=p²+Q²+r²+2pQ+2pr+2Qr=1。A型血的基因频率= p²+2pr,B型血的基因频率= Q²+2Qr,AB型血的基因频率=2pQ,O型的基因频率= r²。根据题意可以知道O型的有144人,总人数有400人,则r²=144/400,r=6/10。180人为A型血,则有p²+2pr=180/400,把r=6/10代入其中,可以知道p=3/10。由于p+Q+r=1,可以知道Q=1-p-r=1/10,而B型血的基因频率= Q²+2Qr=13%,则B型血的人数应为13%×400=52人,故正确答案为C,52人。

归纳总结:对于ABO血型这样的复等位基因,已知一个群体中某血型的人数,求其它血型的人数时,则可以应用规律:所有基因频率之和应等于1,所有基因型频率的和等于1,即:(p+Q+r)²=p²+Q²+r²+2pQ+2pr+2Qr=1。A型血的基因频率= p²+2pr,B型血的基因频率= Q²+2Qr,AB型血的基因频率=2pQ,O型的基因频率= r²。

复等位基因计算

中考化学计算知识复习策略新探 篇3

一、文字叙述型

文字叙述型计算题是各地市常出的一种题型,如漳州市近几年的最后一题都是这种题型,它是用文字叙述将实验过程表述出来的,有的直接给出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求其他的量,有的要将不纯物质的量换算成纯物质的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1:(2010漳州)为了减少煤燃烧产生的SO 对空气造成污染,某火电厂利用石灰石粉末对煤燃烧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化学方程式为2CaCO +2SO +O 2CaSO +2O ) 若该厂要处理0.32t二氧化硫,需消耗含CaCO 80%的石灰石粉末的质量是多少?

剖析:本题考查有关不纯物与纯物质的换算关系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题中所出二氧化硫是纯净物的量可以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求出CaCO 的质量,然后利用质量分数把CaCO 的质量转换成石灰石的质量。

答案:设需消耗CaCO 的质量为x

2CaCO +2SO +O 2CaSO +2CO

2×100 2×64

x 0.32t

x= =0.5t

需消耗石灰石的质量: =0.625t

答:需消耗含CaCO 80%的石灰石粉末的质量是0.625t.。

二、标签型

标签型计算题通常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如食品、药品的商标或说明书为命题素材,解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有关综合的计算。

例2:图是“***”钙片商品标签图

(1)此钙片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她取出6片片剂,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共用去稀盐酸40g,称量烧杯里剩余物质质量为51.7g(钙片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请你再通过计算帮她判断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

剖析:本题(2)中所给两个已知量都是混合物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先求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2.5g+40g-51.7g=3.3g,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求出碳酸钙的质量,进而作出判断是否属实。

答案:(1)100。(2)0.5g。

(2)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O 的质量=2.5g×6+40g-51.7=3.3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 +2HCl =CaCl +CO ↑+H O

100 44

x 3.3g

= x=7.5g 每片中CaCO 的含量 =1.25g

答:钙片中碳酸钙的含量标注属实。

三、图像型

图像型计算题是将实验数据标注在图像中,而题干中出现的数据较少,不足以满足解题的需要,解题时首先要认真分析坐标轴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是题干中的哪一个化学量的意义,并关注图像的起止点各代表什么意思,以及图像的走向特征,然后读取所需数据和解读相关信息,并应用到化学问题中,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结果。

例3:为了分析生铁中铁的含量,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实验研究,即取6g生铁与10℅的盐酸反应,并绘制了加入盐酸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图(见右图)

说明:生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与盐酸反应。

(1)铁完全反应共消耗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摇?摇 ?摇?摇g

(2)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剖析:本题通过图中曲线图分析得出在盐酸73g时铁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接下来的曲线与X轴平行,说明此时盐酸已过量,铁已经反应完全,此时可读出稀盐酸的质量,再利用盐酸的质量分数可算出HCl的质量,代入方程式即可求出铁的质量,进而求出生铁的质量分数。

答案:(1)?摇7.3g?摇;

(2)解:设生铁中铁的质量为x。

Fe+2HCl=FeCl +H ↑

56 79

x 7.3g

= x= =5.6g

Fe%= ×100%=93.3%

答: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3.3%。

四、表格型

表格型计算题是将计算和实验相结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实验数据,且数据之间有一定的关联,这一题型在各地市的中考题中经常出现,解答时要领是先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弄清每个数据是什么物质的量,再通过组与组之间数据的比较,判断每组实验中哪些物质已经完全反应,哪些物质还有剩余,只有反应完全的那种物质的量才能代入计算。

例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则该密闭容器中甲待测值是?摇?摇 ?摇?摇?摇?摇,该反应属于?摇 ?摇?摇?摇?摇?摇。

剖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先判断出哪一种物质是反应物,哪一种物质是生成物,有题中数据可知乙和甲是生成物,丙是反应物,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甲是什么物质,进而判断是哪一种基本类型。

答案:待测值:23;分解反应。

例5:为了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氢钠固体的质量分数,现进行如下实验:向盛有13.6g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09.5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 + HCl=NaCl+H O+CO ↑,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

求(1)生成CO 的质量是?摇?摇 ?摇?摇g。

(2)混合物中NaHCO 的质量分数?

剖析:本题中表格给出的数据分析得出t4时盐酸和碳酸氢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可求出CO 的质量为:210.0g-203.4g=6.6g,代入化学方程式可求出NaHCO 的質量,最后求出NaHCO 的质量分数。

答案:(1)210.0g-203.4g=6.6g

(2)解:设NaHCO 的质量为x

NaHCO + HCl = NaCl + H O+CO ↑

84 44

x 6.6g

= x= =12.6g

混合物中NaHCO %= ×100%=92.6%

答:混合物中NaHCO 的质量分数为92.6%。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篇4

关键词:化学计算题,高三化学计算总复习,措施

一、全国卷Ⅰ理综试卷有关化学计算的试题

2009年全国卷Ⅰ理科综合试题大变样,题量、运算量、出题模式、出题风格和题型都与以前大相径庭:计算量明显比往年多,而且出现带有字母的计算,计算部分总分值在30分以上。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得到高分是很有难度的。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涉及的计算有以下这些试题:选择题7、9、11、13题的第二选项,非选择题28题第(1)问中的 (3) 和 (4) 小问,30题有机题的第(1)问,其中9、11题是带字母的计算。从这几个试题可以看出,这些高考题虽然没有超纲,但计算涉及的内容较多,有溶液中离子所带电荷的计算、有机计算、混合物纯度计算、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电化学计算等,这要求学生有灵活的思维。但解题所用到的方法还是很常规的,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

二、解化学计算题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1. 差量法。

差量法适用于反应前后质量、物质的量、体积等变化。(1)质量差量法;(2)体积差量法;(3)物质的量差量法。

2009年全国卷Ⅰ第11题所用的计算方法就是质量差量法。假如对该方法掌握得很熟练,那么即使带有字母的运算考生也不会感到困难。

2. 讨论法

(1)不定方程讨论法;(2)穷举讨论法;(3)平均组成法;(4)平均分子量法;(5)取值范围。

3. 守恒法。

守恒思想贯穿于中学化学始终,灵活运用守恒法能够简化解题过程,从而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守恒法的类型:守恒法的最基本原理为———质量守恒定律,并由此衍生出来:一切化学变化中都存在的———微粒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的———得失电子守恒;化合物的化学式存在的———正、负化合价总数相等;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电荷守恒。守恒法的应用:(1)电荷守恒法;(2)电子守恒法;(3)元素守恒法;(4)质量守恒法。

2009年全国卷Ⅰ第7题所用的方法就是溶液中电荷守恒的方法,第28题(1)问用到的是电化学知识,其中串联的三个电解池的两极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量是一样的,可归为守恒法。

4. 十字交叉法。

(1)两个组分物质的量之比;(2)两个组分分子数之比;(3)两个组分的质量比;(4)两种物质反应产生热量;(5)两组分混合体系的多组混合题。

5. 极限法。

假设在一种极限情况下,根据方程式求解后,再判断是否为该情况。(1)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平均分子组成;(3)平均质量分数、平均物质的量分数;(4)平均体积;(5)平均密度;(6)提供(接受)1mol电子所需平均质量。

6. 通式法。

有机计算中常用到此法。2009年的第9、30题的(1)问用到的就是通式法。

三、有目的、有效地组织高三化学计算总复习

化学定量研究离不开计算,定性判断往往也要经过化学计算才能得出结论。因而化学计算是化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化学试卷少不了化学计算题,题解过程需要计算的试题接近试卷分值40%。如何成功地进行化学计算总复习是化学教师关心的问题。

在高考总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掌握一些运算方法技巧,而要让学生有效提高化学计算能力,以成功应对高考试题。教师要采取如下的措施:日常渗透、单元过关、组合练习、专题强化。

1. 日常渗透,养成理科计算思维习惯。

教师应渗透计算意识,注意分析所给数据的含义和目的,理清计算思路。计算思维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思维习惯,也应该是理科学生要加以培养的素质,养成清晰计算思维习惯的学生自然容易成为解化学计算题的高手。

2. 单元过关,逐步掌握各种计算技巧。

高考化学试卷对计算要求高、涉及内容广、与学科内其它知识联系紧密,《考试说明》“化学计算”部分的各知识点、能力项都要求“掌握”,继而要求:“以上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知识内容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问题在综合应用”。教师如果将化学计算内容完全集中复习,势必造成难点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因此,教师应将化学计算各能力项的复习训练与章节复习相结合,这样既能分散化学计算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深入理解。

3. 组合提高,高效突破计算难点。

针对学生实际精心编排组合题,笔者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顿悟,在讨论中形成成熟的解题思路,效果很好。

对于较高思维深度的计算题,教师可以设计数道“阶梯”题与其组合,使学生自主“登顶”。

例:取Wg碳氢氧化合物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再将燃烧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相接触,固体增重Wg,则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

许多学生第一次遇到这题都觉得很为难,笔者就另外设计了两道题作为“阶梯”与其组合。

例:(1) 28gCO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再将燃烧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相接触,固体增重%%%%%%%%%%%%%%%%%g;28gH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再将燃烧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相接触,固体增重%%%%%%%%%%%%%%%%%g。

(2) 60g甲醇(CH3OH)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再将燃烧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相接触,固体增重%%%%%%%%%%%%%g;46g乙醇(C2H5OH)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再将燃烧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相接触,固体增重%%%%%%%%%%%%%%%%g。

(3)取Wg碳氢氧化合物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再将燃烧产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相接触,固体增重Wg,则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

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正确地完成推算,并且之后遇到这类问题他们都能顺利解决。

组合题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夯实类型题题解技能。结晶水合物溶解度计算是不少学生感觉头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讨论、归纳,学生思路大为开阔,再遇这类问题就都有办法解决了。

4. 专题强化,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培养精确思维的科学素养;总复习(第一轮)在各单元中有计划地分散消化了各化学计算能力项;对重点难点题施之以“精确制导”的组合题。到了化学计算知识块复习就只要完成若干综合训练即可。化学计算综合训练选题要顾及两方面:一是要多能力项综合训练;二是尽量选取当前高考的典型灵活的试题,并有一定的前瞻性。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篇5

1、解题格式要完整。包括:解、设、方、列、求、答,要带单位计算。

2、化学方程式书写要准确无误,其中包括:化学式书写正确,化学方程式要配平,按要求在生成物的右侧标注“↑”或“↓”,如果反应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还需注明反应条件等。

3、如果题目中所给的数据时气体或液体的体积,必须换算成质量,要注意单位相匹配。 4、认真检查。具体要求是:解答符合题意,符号配平正确,量值单位切题。

5、解答较为复杂的计算题时,若能恰当地将各物质进行转化,有时可以起到“绝处逢生”的效果。

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学生的练习,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解题的格式,明确了解题思路。但对于较难的计算题时,很多学生还是难以找准基本关系,极个别对化学方程式不熟悉的学生,还应从化学方程式方面着手。

★ 《Book3Module2 Music》复习课说课稿

★ 特殊四边形复习课说课稿

★ 九年级作文复习指导课说课稿

★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 燃烧和灭火的评课稿

★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复习课说课稿

★ 《燃烧与灭火1》说课稿

★ 声乐课说课稿

★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浅谈计算教学的整理与复习 篇6

计算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计算教学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其他部分的学习。那如何才能使计算教学教之有效呢?除了正常讲授知识外,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与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要吊起学生的“胃口”

所谓“胃口”,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对数学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如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表示要送给学生一个“无价之宝”,只有课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才能触手可得。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想一探究竟。试想,有了这个前提,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也就扫除了攻克知识堡垒的思想障碍。

二、合理安排“知识盛宴”

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时,可将欲复习强化的内容分成几个小模块,并以新颖、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就像宴会上逐一奉上的美味佳肴一样,不仅赏心悦目,而且食之有味。例如,我在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时,通过“考考你的眼力”“你的能力有多大”“火眼金睛辨对错”“慧眼识真假”等几个模块,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竖式计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与错等逐一呈现给“消费者”。在学生计算后,请学生作为小老师讲解解题思路,总结三位数乘二位数乘法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感受到: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他们不再是“听众”“观众”,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在做题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复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三、用“自信”催化,使学生“健胃消食”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节复习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是不可预料的。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每天的“口算天天练”环节,设置由易到难的10道习题,让学生通过几分钟的训练,逐步找到自信。其次,通过鼓励让学生敢于在其他学生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树立自信。最后,学生能够从知识的复习整理中把握了知识的主干,理清了知识脉络,并且能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自信定会倍增,信心满怀。有如此自信,学生怎能不对所学知识“健胃、消食、内化、吸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活动是数学学科的特征,任何数学教学活动都不能缺少思维活动,整理复习课也不例外。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目,在课堂上充分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了发展与提高。我想,这也正是我们数学复习的目的。

总之,对于计算教学的整理与复习,教师应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认真钻研,精心设计练习,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的全过程,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中考化学计算题的复习策略 篇7

一、把握命题特点和趋势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化学计算题, 可发现其命题新颖, 构思巧妙, 题型多样,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探究性、综合性和人文性,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走出了偏、难、繁的误区, 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009年各地中考化学计算的命题趋于将相关知识与三种计算的融合考查, 试题情境多与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科学前沿相结合, 试题题干多以文字信息和标签、表格、图像信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型主要有:基本计算融合型、信息迁移型、识图分析型、实验探究型、理化综合型等.

二、熟知失分原因与应对策略

复习化学计算时, 不但需要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还要知道中考失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才能对症下药, 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通过多年的中考阅卷与试卷分析, 归纳出中考化学计算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 题意不明, 审题不清.

2. 不会处理信息, 即不会分析处理题给信息 (或图表) 和迁移应用.

3. 书写不正确,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 不规范.

4. 解题格式不规范, 步骤不完整.

5. 计算不准确.

化学计算题涉及面广, 在复习时不要贪多求难, 应把各种典型题解剖好, 理解透, 做到一题一得或一题多得.所以在解化学计算题时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要认真审题, 仔细析题, 弄清“已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审题就是仔细阅读题目, 理解题意, 了解题目的特点和类型, 弄清有哪些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也是解题中最重要的一步, 要尽力做到:认真阅读全题, 仔细分析题意, 反复推敲关键的语句, 以达到全面、准确理解题意的目的.析题就是剖析原题, 即在审题的基础上对全题进行分析和解剖, 应用化学知识沟通已知数和未知数, 弄清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析题时既可从已知数推及未知数, 也可从未知数追溯到已知数, 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探寻解题的突破口, 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方案和途径.因此, 析题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

【例1】 (2008, 江西) 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 但在实验中常用到较稀的硫酸.要把50 g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 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

(1) 稀释后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为g,

(2) 稀释时所需水的质量为g.

分析:这类题是中考中最常见的化学计算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本题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稀释等相关计算. (1) 硫酸溶质的质量为50 g×98%=49 g; (2)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设稀释时需水的质量为x, 则有 (50+x) ·20%=49 g, 解得x=195 g.

2.学会分析处理信息 (如标签、表格、图像等) , 提取有效数据用于解题.

【例2】 (2007, 无锡) 小红同学在某化工厂进行社会实践, 技术员与小红一起分析由氯化钡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取16.25 g固体样品, 全部溶于143.6 mL水中, 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 记录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关系.

技术员给小红的提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g.

(2) 产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 过滤,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本题联系实际, 借助图像将某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融合在一起, 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解答这类题时, 首先要弄清图像中纵、横坐标轴的含义, 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还要注意曲线中的特殊点 (如起点、折点、交点、最高点、终点等) 的意义, 然后揭示出曲线的变化规律, 也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关键.依据题意可知:向16.25 g固体样品的溶液中滴加50g碳酸钠溶液, 恰好完全反应, 产生碳酸钡沉淀9.85 g, 设样品中含有氯化钡xg, 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为yg.

解得x=10.4 g, y=5.85 g.

所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 (16.25 g-10.4 g) /16.25 g·100%=36%.

过滤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其质量分数是: (16.25 g-10.4 g+5.85 g) / (16.25 g+143.6 g-9.85 g) ·100%=7.8%.

3.注意解题格式要规范, 步骤要清晰, 过程要简洁, 答案要准确.解题后总结就是在解完一道计算题后进行总结归纳, 总结出同一类题的解答步骤、方法和解题规律, 起到“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电路分析与计算专题复习 篇8

对于电磁感应中的闭合回路问题:电磁感应过程中要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受到磁场力作用,继而影响其切割磁感线的加速度和速度,而速度的变化又影响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过程,且在这一复杂的动态循环过程中,要涉及闭合电路中各用电器的消耗功率的变化,存在多种形式能量的转化.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既要弄清楚变化的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又要弄清楚变化的物理过程中参与转化的能量种类及能量转化的方向.这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对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分析的习惯,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此类问题历来备受高考命题人关注.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涉及此类问题的题目中,既有难度中等的选择题,也有难度中等偏上的计算题,特别在倡导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当今高考形势下,此类问题会更加受到青睐.

一、考点回顾

1.理解欧姆定律、电阻和电阻定律

2.理解电阻的串、并联及其应用;电功、电功率、电热(Q)

3.掌握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路端电压.

4.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电表的使用.

5.理解通常的直流电源、感应电源、以及各种电源对应的电路分析(交流电路、电磁感应中的电路)

6.理解含容电路与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层级Ⅱ

7.电路和元件的选择

二、方法总结

本专题涉及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练习,培养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电路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极值问题:在物理问题中经常出现,一般先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再利用数学知识求解,在电路部分,有时还可以利用电路的对称性,先定性分析,然后求解.

2.电路故障分析:关键在于根据电表提供的信息分析电路出故障所在,画出等效电路,再利用电路规律来求解,通常情况下,电压表有读数表明电压表与电源连接完好,电流表有读数表明电流表所在支路无断路.

3.含电容器电路:在涉及电容器的电路问题中,要特别注意电容器的接法和电源的正负极,据此分析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和电势高低情况.在恒定电路中,电容器相当于断路,求其两极板间的电压时可把它看做是一个电压表即可;在交流电路中,电容器相当于导线.

4.电路问题在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中的应用,首先确定电路中的电源部分,在电磁感应中,先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导体切割磁感线或穿过回路磁通量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再根据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求解未知量;在交流电路中,也是先确定电源,再利用欧姆定律求解.

5.电路设计问题,首先应根据用电器工作的要求设计可能的方案;其次还要考虑所设计的电路的电能消耗问题,选择能使用电器正常.工作,同时整个电路能耗最小的电路.

6.电路的等效变换的基本原则:

①无电流的支路可除去;

②电势相等的各点可合并;

③理想导线可任意伸缩;

④理想电流表(内阻为零)看成短路,理想伏特表(内阻无穷大)看成断路;

⑤非理想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看成串入和并入电路的一个电阻;

⑥直流电路中电容器支路可看成断路而撤走,需求电容器电荷量时再补上,在交流电路中电容器支路可看成短路而用导线替换.

7.实验要求: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中,对实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及用具,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近年来的理科综合卷中的物理实验题往往通过提供一些材料,提供相应的方案,根据方案选材或是根据材料设计方案,重点在于考查一种创新的实验思维.

实验思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与众不同的方法,别开生面的思路,从侧面间接地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对典型的物理实验问题,在源于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变异,达到了很好的考查创新能力的要求.

高中物理实验一般可分为测定性的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测定性的实验是测量某个物理量;而验证性的实验,除了测量物理量以外,还要验证这些物理量的数量关系对于验证性的实验要注意,所测的各物理量要从正确的途径得到,要设计从没做过的实验,首先应熟悉课本中的各个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是设计实验的基础.

三、高考预测

近几年专题内容的高考试题多集中在电路的变化、电路的故障的检测、含容电路以及含电表(理想或非理想)电路问题的分析上,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另外,由于该部分知识与学生实验结合紧密,因而往往通过实验考查知识的运用情况,实验考查即具体又灵活,像仪器选择、读数、电路的连接、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电路在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中的应用等,每年试题均涉及,在复习中应给予重视;再者,用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或处理未遇到过的实验问题是高考实验题的趋势,本专题所占分值大约为全卷的10%-15%所以不要轻视.

四、经典例题选析

例1 (2009年天津高考)在显像管的电子枪中,从炽热的金属丝不断放出的电子进入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设其初速度为零,经加速后形成横截面积为S,电流为I的电子束.已知电子的电量为e,质量为m,则刚射出加速电场时,一小段长为ΔL的电子束内的电子数为()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可以知道,电子束经过加速电场后的速度为:

电子束运行ΔL所需要的时间:

由电流定义式I=Q/t=Ne/t可以知道:

所以答案(B)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了电流的定义式,由此题可以看出高考并不都是高难度的题,其实大多数都是中等难度以下的试题,对此种题,我们应该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给予重视,抓住基础,从基础出发,对于高考来说还是很有效的,注重基础.

例3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由于某一电阻发生断路或短路,使A灯变暗,B灯变亮,则故障可能是()

(A) R1短路

(B) R2断路

(C) R3断路

(D)R4短路

解析:由于A串联于干路中,且故障发生后,A灯变暗,故知道电路中的总电流变小,即电路总电阻变大,由此推知,故障应该为某一电阻断路,排除(A)、(D).

若假设R2断路,则其断路后,电路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A灯变暗,同时R2断路必然引起与之并联的灯B中电流变大,使灯B变亮,推理结果和现象相符,故选项(B)对.若假设R3断路,则也引起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使A灯变暗,同时R3断路后也必引起与之并联的电路中电流增大,灯B中分得的电流也变大,B灯变亮,故选项(C)正确.答案:(B)、(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电路故障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应该对电路产生故障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断路和短路的特点也要很清楚的知道:

(1)断路的特点:电路中发生断路,表现为电路中的电流为零而电源的电压不为零,若外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不为零,则这两段之间可能会出现断点,则这两点与电源相连部分无断点.

(2)短路的特点:电路发生短路,表现为有电流通过短路电路支路,但该支路两端的电压为零.

(3)电路故障检测的方法:电路故障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检测,第一是仪器检测法,即用电压表检测,按照短路和断路特点就可以判断出故障所在;第二是用假设法,先假定某个元件出现何种故障,通过该元件出现的故障,进行推理,得到结果与现象相符,则假设成立,如果不符,再假设其他元件出现故障,直到找到故障为止.

例3 (2006年江苏高考)如图2所示电路中的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S为单刀双掷开关,P是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U1为加在原线圈两端的交变电压,I1、I2分别为原线圈和副线圈中的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保持P的位置及U1不变,S由b切换到a,则R上消耗的功率减小

(B)保持P的位置及U1不变,S由a切换到b,则I2减小

(C)保持P的位置及U1不变,S由b切换到a,则I1增大

(D)保持U1不变,S接在b端,将P向上滑动,则I1减小

解析:根据理想变压器的规律,用n1、n2代表原副线圈的匝数,则

若保持P的位置不变及U1不变,S由b切换到a相当于n2变大,就会有U2增大,则R上消耗的功率增大,故(A)错误;由I=U/R可以知道I2增大,I1也会随之增大,故(C)正确,同理可以得到(B)也正确;保持U1不变,S接在b端,U1不变,将P向上滑动,R减小,由I=U/R可知,I2变大,由I1=n2I2/n1,n2/n1不变,I2变大,所以I1增大,故(D)错误.答案:(B)、(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分清变量和不变量,弄清“谁决定谁”,然后利用直流电路中的动态分析方法即可.

例5 (2009年四川高考)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两平行金属板A、B水平放置,两板间的距离d=40 cm.电源电动势E=24V,内电阻r=1Ω,电阻R=15Ω,闭合开关S,待电路稳定后,将一带正电的小球从B板小孔以初速度v0=4m/s竖直向上射入两板间.若小球带电量为q=1×10-2C,质量为m=2×10-2kg,不考虑空气阻力.那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时,小球恰能到达A板?此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多大?(g取10 m/s2)

解析:小球进入板间后,受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且到A板时速度为零,设两板间电压为UAB,由动能定理得:

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设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为I,由欧姆定律可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

电源的输出功率为

答案:8Ω;23W.

点评:本题由动能定理先求出UAB,在转入闭合电路中求电阻值;熟练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注意电源的输出功率为外电阻消耗的功率,非常重要.

例6 (江苏高考)电热毯、电饭锅等是人们常用的电热式家用电器,它们一般具有加热和保温功能,其工作原理大致相同.图4①为某种电热式电器的简化电路图,主要元件由电阻丝R1、R2和自动开关S.

(1)当自动开关S闭合和断开时,用电器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2)用电器由照明电路供电(U=220V),设加热时用电器的电功率为400W,保温时用电器的电功率为40W,则R1、R2分别为多大?

(3)若将图4①中的自动开关S换成理想的晶体二极管D,如图4②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该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

解析:(1)S闭合,处于加热状态;S断开,处于保温状态.

(2)由功率公式得,

由上面两式可得:

(3)二极管导通时处于加热状态,二极管截止时,用电器处于保温状态.

答案:(1)S闭合,处于加热状态;S断开,处于保温状态.

点评:此题考查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中电功率的计算,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设计问题,是物理考试的主流,问题在书外,知识在书中,此类问题只要将书中的知识理解透了,就能轻易地解决问题.

例7 (1)用螺旋测微器测圆柱体的直径时,示数如图5所示,此示数为_mm.

(2)利用图中给定的器材测量电压表V的内阻RV,图中B为电源(内阻可忽略不计),R为电阻箱,K为电键.

①将图中实物连接为测量所用的电路.

②写出实验中必须记录的数据(用符号表示),并指出各符号的意义:______.

③用②中记录的数据表示RV的公式为RV=______.

解析:(1)8.116(在8.116±0.002范围内)

(2)①连线如图6所示

②R1.R2,它们是电阻箱的两次读数;U1.U2,它们是相应的电压表的两次读数

点评:对于此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千分尺主尺的横基准线上下每错开0.5毫米刻一个最小分度,其测量范围是25毫米,测量时大于0.5毫米的长度由主尺上读出,小于0.5毫米的长度可由动尺上读出.在读数时,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线是否已经露出,读数时,千分位有一位估读数字,不能随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的零点正好与可动刻度的某一刻度线对齐,千分位上也应读取为“0”.

(2)在实物连线时要简洁,不能出现相交线和未接到接线柱的情况,还要注意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内外接法的选择等.

例8如图7所示,光滑的平行导轨P、Q相距L=1 m,处在同一水平面中,导轨左端接有如图7所示的电路,其中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C两极板间距离d=10 mm,定值电阻R1=R3=8Ω,R2=2Ω,导轨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B=0.4T的匀强磁场竖直向下穿过导轨面.当金属棒ab沿导轨向右匀速运动(开关S断开)时,电容器两极板之间质量m=1×10-14kg、带电量q=-1×10-15C的微粒恰好静止不动;当S闭合时,微粒以加速度a=7m/s2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取g=10 m/s2,求:

(1)金属棒ab运动的速度多大?电阻多大?

(2)S闭合后,使金属棒ab做匀速运动的外力的功率多大?

解析:(1)带电微粒在电容器两极板间静止时,受向上的电场力和向下的重力作用而平衡,则得到:

求得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

由于微粒带负电,可知上极板电势高

由于S断开,R1上无电流,R2、R3串联部分两端总电压等于U1,电路中的感应电流,即通过R2、R3的电流为: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ab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其中r为ab金属棒的电阻.

当闭合S后,带电微粒向下做匀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求得S闭合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

这时电路中的感应电流为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将已知量代入①②求得E=1.2V,r=2Ω,又因E=BLv,

所以v=E/(BL)=1.2/(0.4×1)m/s=3m/s,

即金属棒ab做匀速运动的速度为3 m/s,电阻r=2Ω.

(2)S闭合后,通过ab的电流I2=0.15A,ab所受安培力

ab以速度v=3 m/s做匀速运动时,所受外力必与安培力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0.06N,方向向右(与v同向),可见外力F的功率为:

浅谈中考物理计算专题的有效复习 篇9

要做好计算题, 第一是要熟悉所有公式, 第二是要知道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及对应单位, 第三是要提高数学运算的能力, 第四是要严格按照计算题的格式书写, 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因此基础知识的回归, 问题的分析, 解题技巧的运用、解题习惯的培养同等的重要, 针对以上的要求, 我以“热学计算专题”为例介绍我在复习中采用的复习模式流程: (一) 公式回顾; (二) 基础例题讲评; (三) 相关中考题的训练; (四) 解题方法方法的总结; (五) 巩固练习。

复习操作过程:

(一) 、公式回顾:1.物体升降温:Q=cmΔt

2.燃料燃烧放热:Q放=m·q

3.放热被吸收效率:Q吸=Q放·η

以上复习总结的公式, 我写黑板的左上角, 条理清晰、明了, 在讲例题和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找到解题的依据。

(二) 、例题:

例1. (09天津) 炎热夏天, 小丽将装有0.6kg水的塑料瓶放入电冰箱冷藏室, 待水降温后饮用。水由35℃降至5℃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例2. (09兰州) 汽油的热值是4.6×107 J/kg, 完全燃烧210g汽油能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可使多少kg水从20℃升高到43℃?

例1告诉学生, 只要你熟悉计算公式, 明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以及要求要我们求的物理量, 代进公式就能解出结果来, 我们都能拿到该题的分, 鼓励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认真对待, 这样不但所有的同学都复习掌握理解了该基础的计算公式, 还给很多同学找到做计算题的信心和勇气, 符合中考说明的要求。例题2则是两个公式的同时应用, 解题中运用了一个等量的关系Q吸=Q放同时要求同学们注意化单位。过关了这两道题, 本节的基础计算一关同学们就过, 然后我再引出例题3。

例题3.质量为0.5kg的铝壶里装着5kg温度为20℃的水。将铝壶放在煤炉上加热, 炉子的效率为20%, 问燃烧多少kg的无烟煤才能将水烧开?

给出该例题, 我先不要同学们急着马上动笔去完成, 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 我问同学们:“该题跟前面例题1例题2对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而最重要的区别在哪里?”提出这样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欲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后, 他们发现了问题, 该题综合利用了例题1例题2的解题公式, 不同的是 (1) 水和铝壶同时要吸热, (2) 无烟煤放出的热量没有被水和壶完全吸收, 涉及到效率问题。因此, 总能量用燃料燃烧放热公式计算, 有用能量用水吸热公式计算。通过练习, 学生掌握了热学基本题型的解题技巧, 通过问题的分析, 解题能力得到了升华, 通过题目的讲解, 解题的格式和要求得到了规范。

二、计算专题复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把握重点,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计算题中的考点比较集中, 分布在密度、质量、重力、机械功和机械功率、压力、压强、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等概念和规律中, 计算题的重点应放在有关密度的计算、固体和液体的压力压强计算, 效率的计算, 以及两个用电器的串联或并联电路应用欧姆定律的计算。

2.分析学生,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中考前进行了三次模拟考试, 认真总结, 反思学生计算题中的得失, 要求基础较好的考生要重视读题、审题, 克服粗心的缺点, 力争计算题得满分。要求基础中等或较差的学生经过反思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 是题意不清、概念不清, 还是表达不清导致失分。

3.明确计算题答题的一般要求和格式

计算题答题要求明确写出应用的公式, 代入数值时, 必须既有数据又有单位, 计算正确。解答过程中要注意统一物理量的单位 (一般用国际单位) , 注意物理量中上下标的使用, 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4.让学生主动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

让学生向错误学习, 可以大胆的在练习完之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 同时让学生去点评, 这样能真实反应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也能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要求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 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 要学会善于总结, 敢于面对自己没有过关的问题。

摘要:计算题在近年各地物理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 如果再加上选择或填空中涉及的计算题, 则所占的分数就更多了。本地区2007年共占15分, 2008年共占17分, 2009年共占22分, 这种题型是用物理公式作桥梁, 把题目已知的物理量和要求解的物理量联系起来。计算题在于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能力,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技巧。计算题在每年中考中如此的重要, 下面我谈谈如何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计算专题的有效复习。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篇10

关键词:运动,合力,能量,建议,模型

江苏高考物理试题中计算题占的比重最大, 如何能够做好计算题的复习呢?我想在平时教学复习中应注重几个基本模型的分析及其处理方法的归纳总结, 本文从高中物理中所涉及到的三个基本运动展开。

一、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这类问题与平衡问题一样抓住它的受力特征F合=0, 来求一些未知物理量。

例1、图1所示为带电粒子速度选择器的示意图, 若使之正常工作, 则以下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P1的电势高于P2的电势

C.从S2出来的只能是正电荷, 不能为负电荷

D.如果把正常工作时B和E的方向都改变为原来相反方向, 选择器同样正常工作

复习建议:先明确研究对象, 再抓住处于平衡状态 (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的受力特点, 明确受力情况, 这样解决此类问题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2) 匀变速直线运动。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牛顿运动定律结合直线运动规律。

例2、 (2013南通第一次调研) 小明用台秤研究人在升降电梯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他在地面上用台秤称得其体重为500N, 再将台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 电梯从t=0时由静止开始运动到t=11s时停止, 得到台秤的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取g=10m/s2.求:

(1) 小明在0~2s内加速度a1的大小, 并判断在这段时间内他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2) 在10~11s内, 台秤的示数F3;

(3) 小明运动的总位移x。

解析:在题目中有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描述, 其实超、失重问题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特例, 在复习时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本质, 从受力分析入手:

(1) 0~2s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1

带入数据得:a1=1m/s2方向:竖直向下。处于失重状态。

(2) 设2s末电梯的速度为:v=a1t1=2m/s

10~11s减速运动:由vt=v0+at2得:0=2m/s-a2·ls, a2=2m/s2F3-mg=ma2, F3=600N

复习建议:像这样一个有关物体多过程的问题, 在复习中可以教给学生:要关注两过程交界处的速度, 并对每个过程进行受力分析。这样的思想在以后电场和磁场组成的组合场中用处很大。电场中匀加速或类平抛运动的末速度, 即为进入磁场的初速度。

二、平抛运动 (类平抛运动)

对于抛体运动问题的精髓在于将运动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 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别通过直线运动的处理方式来解决, 同时应抓住两分运动的同时性和独立性。在解决例如电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例3、如图所示, 匀强电场中xoy平面内, 场强为E, 与轴夹角45°。现有一电量为q、质量为m的负粒子从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0射出, 与x轴夹角为45°, 不计重力。求粒子通过x的位置坐标及在该处速度的大小?

解析:这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对于这样的问题, 应该关注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不难看出:在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其初速度方向与所受到的电场力是垂直关系, 与平抛运动这基本模型相吻合。这样就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分解!

在v0方向带电粒子作匀速运动:x1=v0t (1)

由几何关系得:x1=x2 (4)

复习建议:何时用到运动的分解呢?当研究对象运动的轨迹不是直线, 也不是圆周运动 (圆周的一部分) , 此时的处理绝大多数用到的就是运动的分解, 复习时可以选择些题目让学生找找此类问题的共同点。这样, 面对陌生题目可以迅速找到突破口!在高考中对于类平抛运动的考察绝大多数是与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相结合。只要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将平抛运动的解决方法复习到位, 将这类组合场问题分开解决, 这样对于最终解决问题是大有好处的。

三、圆周运动

1. 匀速圆周运动, 在近几年高考计算题的考察中基本都是以运动点电荷在有界磁场中的偏转为载体进行题目设计的。处理方法就是:确定轨迹、找圆心、通过几何关系表达出半径。可按以下几步去实现:

(1) 用几何知识确定圆心并求半径:因为方向指向圆心, 根据F一定垂直v, 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 (大多是射入点和出射点) 的F或半径方向, 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再用几何知识求其半径与弦长的关系。

(3) 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的规律:如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 从同一边界射出时, 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 沿径向射入的粒子, 必沿径向射出。

例4、如图所示, 一束电子 (电量为e) 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 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 穿过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的夹角是30°, 求:电子的质量和穿过磁场的时间。

复习建议:这个考察点通常与电场结合而形成一道综合性问题。

2. 非匀速圆周运动。

由于其速度是变化的而轨迹是曲线, 在求未知速度时无法使用直线运动规律来求未知速度, 此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是动能定理。在这里的复习首先应巩固竖直平面内几个基本圆周运动模型:

例5、如图所示, 在E=103v/m的竖直匀强电场中, 有一光滑的半圆形绝缘轨道QPN与一水平绝缘轨道MN在N点平滑相接, 半圆形轨道平面与电场线平行, 其半径R=40cm, N为半圆形轨道的最低点, P为QN圆弧的中点, 一带负电q=-10-4c的小滑块, 质量m=10g, 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 位于N点右侧1.5m M处, 取g=10m/s2, 求:

(1) 要使小滑块恰能运动到圆轨道的最高点Q, 则滑块应以多大的初速度v0向左运动?

(2) 这样运动的滑块通过P点时受到轨道的压力是多少?

解析:本题通过单轨这个模型考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首先得清楚上面所提到的基本模型的临界状态, 在Q点滑块与轨道间无相互作用力, 只有电场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因此可以根据Q点的临界状态求出在Q点的速度v, 在分析M→N→P→Q。由于轨迹是圆周, 在寻求速度关系时, 用到的是动能定理。

设滑块到P点时的速度为VQ, 由临界条件知:

M→N→P→Q由动能定理得:

由 (1) (2) 得:v0=7m/s

(2) 设到P点的速度为vp, M→N→P→Q, 由动能定理得:

在P点受力分析如图, 由向心力公式得:

代入数据得:FN=0.6N, 方向:水平向右

复习建议:涉及速度变化的圆周运动中, 应考虑应用动能定理解决, 在使用时应强调:要分清有多少个力做功, 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 同时要明确初、末状态及运动过程中的动能增量。

四、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在物理高考试题中能量转化及能量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类问题是建立在能量守恒基础上, 通过做功实现能量的转化。其中包括,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关系、安培力做正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动机) 、安培力做负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 。在近几年高考中常出现电磁感应方面的综合题, 这里所涉及的转化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在复习时应重点关注。

例6、 (2013温州八校期初联考) 如图20所示, 足够长的粗糙斜面与水平面成θ=37°放置, 在斜面上虚线aa'和bb'与斜面底边平行, 且间距为d=0.1m, 在aa'b'b围成的区域有垂直斜面向上的有界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B=1T;现有一质量为m=10g, 总电阻为R=1Ω, 边长也为d=0.1m的正方形金属线圈MNPQ, 其初始位置PQ边与aa'重合, 现让金属线圈以一定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 当金属线圈从最高点返回到磁场区域时, 线圈刚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线圈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不计其他阻力, 求: (取sin37°=0.6, cos37°=0.8)

(1) 线圈向下返回到磁场区域时的速度;

(2) 线圈向上离开磁场区域时的动能;

(3) 线圈向下通过磁场过程中, 线圈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

解析:这题是线框穿越磁场的问题, 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是, 在穿越过程中要产生电动势, 而形成电流, 此过程从能量的观点来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和摩擦所产生的内能。

(2) 线圈离开磁场到最高点由动能定理得:-mgxsinθ-μmgxcosθ=0-Ek1 (5)

(3) 从进磁场到出磁场, 线框下降的高度为:h=2dsinθ, 在此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了:EP=mg·2dsinθ, 由于摩擦产生的内能为:Q1=2d·μmgcosθ。线框是匀速穿过磁场的, 由能量守恒只在此过程产生的焦耳热为:Q=mg·2dsinθ-2d·μmgcosθ代入数据得:Q=0.004J。

复习建议: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 实质上是能量转化过程, 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必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 因此, 要维持感应电流的存在, 必须有“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 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果感应电流通过用电器, 则电能又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如:纯电阻电路——焦耳热;非纯电阻电动机———焦耳热与机械能)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篇11

关键词: 高职招考 计算机类专业课 分段复习 复习任务

时光飞逝,紧张又艰辛的一个学年复习工作已经结束。回首这段教学经历,笔者担任12高职(2)班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班上13人参加了2015年1月高职招考,5人上本科线。针对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习情况,教师必须在复习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地做好复习工作,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实现最佳复习效果。

一、夯基础构思路,系统梳理巧复习

第一阶段是基础教学阶段,占据整个高三的第一个学期,大约4个月时间。本阶段复习任务是抓基础,教师应按考试大纲要求,对知识点、考点全面展开复习,力求做到毫无遗漏。根据考试大纲,试卷中各部分所占分值:“计算机基础知识20%(技能3%),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与使用约15%(技能5%),字表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约20%(技能10%),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约25%(技能10%),计算机网络技术约20%(技能5%)”[1]。可见,考试主要涉及三大模块,即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本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两个模块进行系统复习。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功能与使用”及“字表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这项是今年新增内容)3项内容,大概用6周(1个半月)时间复习,并注重学生操作能力训练。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称VB)是高职招考中的难点,我们要把本阶段主要时间集中在VB学习上,大约是两个半月时间,并注意抓住教学重点:(1)VB对象的三要素即属性、事件和方法;(2)VB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3)过程和数组,这些是历年试卷中最经常考到的。本阶段要求我们详细复习基础知识点,如2013年福建省高职单招计算机类专业考试试卷第47题:“在Visual Basic中,实现程序运行时文本框Text 1可见但不可以输入,则Enabled的值为?摇 ?摇?摇?摇。”本题考查的是文本框的“Enabled”属性,当它的值为假时文本框不可用,所以答案是“False”。

本阶段学生应该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认真学习每个知识点,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相应的同步训练。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做到每周一小测,检测学生在一周内的学习效果,这样老师就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學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梳理与指导。

二、抓重点显主干,研究试题强训练

第二阶段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大约三个月时间。本阶段复习任务最繁重,也是教学效率最高的阶段,可以说是复习过程中的“黄金阶段”,许多学生会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本阶段主要根据《福建省高职单招考试复习指导用书——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具体时间安排如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占用3周时间,“计算机应用基础”占用5周时间,“VB程序设计”占用4周时间。

根据考试大纲的说明,“计算机网络技术”部分在试卷中约占20%的比例,上一阶段还未复习这一模块,所以本阶段先复习这部分内容,复习任务是狠抓重点、把握主干。首先,教师应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方向;其次,研究近几年高职招考试卷,科学设计每个模块的专题训练习题;最后,讲审题、讲思路、讲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题析】本题输出的结果是55。本题是For循环与一维数组的综合应用,根据题意要求输出斐波那契(Fibonaccii)数列的第10项,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是,数列中的第1及第2个数是1,从第3个数起,该数是前两个数之和(1,1,2,3,5,8……)[2],用表格列出程序执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1)要求输出的是a(10),而不是数列的前10项,题目要看清楚;(2)从a(i)=a(i-1)+a(i-2)这个表达式可判断出数组a()是斐波那契数列,因而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即可快速计算出a(10)的值;(3)如果不知道是斐波那契数列,那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按上面列表的方法计算出a(10)的值。

本阶段通过分模块强化训练,认真分析归纳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在练习过程中对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学或寻求帮助自我解决,经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提升。

三、提能力补缺漏,综合训练促实效

第三阶段是综合复习阶段,即临考前一个月时间,复习任务是抓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这一阶段首先花费一周时间提炼出各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形成系统并打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知识纲要补缺补漏。另外,利用3周时间进行综合训练,主要是进行历年高考真题训练,做到“精题精考”,教师有针对性地精选试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本阶段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型的方法;(2)加强对学生应试策略的指导,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职招考;(3)知识上重视查缺补漏,人头上注重培优补差。一周安排两次综合测试,测试结束教师应立即改卷评讲,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试卷的题型、题量、难度和分值比应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一致,这样经过训练,学生在高考答题时感觉与平时练习相似,可能更得心应手。要求学生有强烈的分数意识,特别选择题和判断题不会作答的题目不可以空着;要敢于暴露问题,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有序答题。

总之,2015年高职招考总分600分,语数英各100分,专业课300分,专业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高职招考复习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探索有效的复习模式是取得成绩的关键。我们相信坚持对高职招考复习教学模式不断探索研究,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5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考试大纲说明[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1.

高中化学计算复习 篇12

下面就进制转, 机内数据表示形式, 区位码、机内码、国际码的相互转换选择部分典型类型来讲解。

一、数制转换

计算机中常用的进制有二、八、十、十六进制, 高职考中需要掌握这几种数制及相互转换。

1. 二、八、十六进制转化为十进制。

求解此类题目一般按权展开求各即可。如: (13E) 16= (494) 10

1×162+3×161+14×160=494所以, (13E) 16= (494) 10

对于最常见的二进制转十进制, 可采用如下方法比较方便。如求111001的十进制的值, 可以在草稿上写上每位相应的权值在各位下面。如下所示:

只要相应位的值为1的时候就把值加进来就行了, 也就是1+8+16+32=57, 这样只需要把如下“数列一”记熟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了。

当然, 等你熟练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再在草稿上写了, 直接写出求各式子就可以求和了, 再熟练点的可以直接心算。

对于小数部分也可以按此方法进行运算, 要记的“数列二”如下:

2. 十进制转化为二、八、十六进制。

此类题目的整数部分求解规则是除R取余, 小数部分则是乘R取余, 这里的R为2、8或16。

所以, (6) 10= (110) 2

又如: (120) 10= ( ) 16

10进制数转换成16进制的方法, 和转换为2进制的方法类似, 惟一变化:除数由2变成16。

120转换为16进制, 结果为:78。

所以, (120) 10= (78) 16

这类题目在计算十进制区位码转化为十六进制区位码的时候用到很多, 用此方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3. 二进制与八、十六进制的相互转化。

二进制转八进制的时候, 规则是三位拼一位, 不足三位添0补足三位;二进制转十六进制的时候, 规则是四位拼一位, 不足四位添0补足4位;八进制转二进制的时候是一位拆三位, 而十六进制转二进制的时候是一位拆四位。规则是进制转化题目中最容易的, 但想要提高做题速度, 关键还是要熟记:

如:将八进制的37.416转换成二进制数:

二、机内数据表示形式

机内数据表示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分别是原码、反码和补码, 这些形式连符号位都是用二进制来表示的。而用十进制表示的数据就叫真值。此类题目一般在一个字节的范围内进行运算。在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如下规则:

正数:原码=反码=补码

负数:反码为原码的符号位不变, 其余各位取反;补码=反码+1。

如:已知某数X的原码为10110100B, 试求X的补码和反码。

解:由[X]原=10110100B知, X为负数。求其反码时, 符号位不变, 数值部分按位求反;求其补码时, 再在其反码的末位加1。

故:[X]补=11001100B, [X]反=11001011B。

但对于几个特殊的数据却不能用这简单的规则, 但用定义来求解又相当不方便, 建议熟记如下几个数据大有用处, 特别是[-128]补=10000000B要死记:

另外不同形式机内数据的表示范围也是不一样的, 要熟记:

原码和补码的能表示 (-127~-0+0~127) , 共256个;而补码没有+0与-0之分, 多出来的一个数是-128, 所以它的范围是 (-128~0~127) , 共256个。

三、区位码、机内码、国标码的相互转换

熟记以下三条等式:

国标码=区位码 (H) +2020H

机内码=区位码 (H) +A0A0H

机内码=国标码 (H) +8080H

上述等式中的区位码常以十进制的方式出现, 要注意先转换成十六进制, 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两个了节分开运算。

如:“大”字的区内码为2083, 求“大”字的国标码、机内码。

解:1.区号为20, 位号为83

上一篇:训练质量管理下一篇:良性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