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意识

2024-10-25

现代工程意识(共8篇)

现代工程意识 篇1

工程意识是人脑对工程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与总结, 即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合情、合理且合法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 去完成某项工程, 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意念。现代工程意识内涵极其丰富, 大致包括: (1) 使产品更加完美、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意识, 如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创新意识、求美意识等; (2) 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整个社会包括生产者更加协调, 并能保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如, 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人本意识等; (3) 使工程和生产取得更高价值和效益的意识, 如, 成本和效率意识、优化意识、市场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等。需要强调的是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 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意识而缺乏其他方面, 不算具备现代工程意识。例如, 化工生产者一心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和安全, 这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 现代工程意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过去工程技术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工艺路线, 抓好质量和安全即可;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突飞猛进, 竞争日益激烈。因此, 工程意识应与时俱进。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密切合作, 发展迅速, 不少工程类院校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林类高等院校同样拥有部分理工科专业, 因此, 各教学环节应围绕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来进行。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就应用化学专业而言, 目前我国近400所本科院校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 其中排名靠前的35所农林类高校中, 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有23所。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应用化学专业分为理科和工科两类, 总体为理工结合型专业, 只是侧重各有不同。本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同时还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 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理科) , 设置了生物资源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和环境化学三个方向, 培养毕业后能在天然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合成及环境治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部分学生最终会进入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研发工作, 因此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工程意识的培养, 这对培养合格工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农业院校在应用化学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师资队伍的欠缺。

以农林相关专业为优势学科的农林类院校, 在生命、植物、土壤、生态、基础有机化学等学科拥有大量高水平人才和教师队伍;但是对涉及土木、机械、化工等工科背景的师资力量略显不足, 而在师资引进中往往又因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科研条件, 不能吸引传统工科院校的高级人才加入, 使得教学队伍缺乏真正具有工程经验和设计能力的高资质工程师类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传授工程思想。另一方面, 农林类院校的化学学科早期以基础教学为主要任务, 科研大都以基础研究为主, 较少参与校企合作等横向课题, 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也忽视了工程意识的培养。

2. 课程设置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 存在着内容结构不合理, 课程构成“拼盘”化, 过于强调知识化, 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等问题, 特别是缺乏工程类课程的设置。

3. 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大量跟生产接近的操作实验和实践教学, 而农林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基础相对薄弱, 大都难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此外, 实验室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 仅仅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教学实验, 没有生产实习环节, 学生只是掌握单个工序中某个原理的验证或单个实验模型, 而没有对工艺过程的整体印象。不接触真实的生产过程, 很难让学生形成工程意识。

二、基于现代工程意识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农林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 建设具有特色和实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科研条件, 积极吸引具有工科背景和实际生产经验的学科带头人;这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从海外引进几位具有工科背景, 有些甚至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 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的教授。这些教授的到来, 对于我校应用化学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以理论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 从而获得生产经验, 逐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意识。三是可以通过国内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学, 实现培养计划, 派出青年教师进修, 以获取工程教学经验。

2.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教学水平。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严格要求学生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适当增设一些与工程相关的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 通过讲解生产实例和企业生产中的案例, 来加深学生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着重强调社会责任感, 质量、成本与效益的经济意识等工程意识。为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门开设了《天然产品加工与开发》课程, 通过一些生产案例来讲述天然产物化学与精细化工的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3. 完善学科实践教学, 建立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包括植物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综合大实验、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验、天然产物化学课程论文和天然产品加工生产实习等环节。我们有稳定的7个校外实习基地, 具体如下: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科学院制药厂、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化工厂、亨通光华制药公司、陕西嘉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陕西嘉禾植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农林科大仲情生物有限公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上述企业单位有广泛而友好的关系, 我们对上述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支持, 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联系, 为一些产品的市场投放起到了较好的催化作用, 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附近的农村创收与农民的就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科研、工程单位的实验室以及其设计、建设的众多设施项目均是本课程教学实习的好去处。

摘要:从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设置情况出发, 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特色和条件, 对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工程意识的培养进行思考, 指出传统高等农林院校应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现代工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贵和, 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5 (4) :62-4.

[2]王永止, 郑家泰.略论现代工程意识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4) :83-5.

现代工程意识 篇2

一、传统动画的角色形象

动画中的角色相当于影视中的演员,它是动画片的灵魂,所以动画中的角色就决定了动画片的质量。动画中的各种角色是推动这个动画片故事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靠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动画角色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动画角色对于动画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的动作、语言、个性等方面都能够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给观众乐趣,成为经久不衰的形象,这些成功的动画角色往往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传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例如,大闹天空的孙悟空有着很强的中华民族特色;《怪物史瑞克》中驴子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民族乐天、幽默的特质。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有着非常浓厚的新疆民族特色,它的形象在观众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代精品动画。这些有着民族特色的动画角色在深受观众喜爱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应的商业开发,这对动画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事实这证明了一个优秀的动画有着非常好的产业链,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二、传统动画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审美思想于西方有着不同,它自成体系,有着不同于欧美的审美观念,在我国主要是主张儒家的“中和之美”,同时还有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审美观念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后期主要有宋代朱熹“文以载道”的审美观,清朝王国维“意境说”等等,这说明了我国的审美观念、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什么观念总是在去想相同,在动画产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国的.动画作品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的审美观,而日本和美国的作品也是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观。我国的动画中力求突出我国的一些传统因素,例如:皮影、十二生肖、武术动作、京剧脸谱、剪纸、中国传统服式、亭台楼阁、舞狮、太极八卦、梅兰竹菊、祥云图案等等。在日本的动画片中角色的设计方面和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总是把一些正面和反面的角色,都设计成很唯美,在很多动画片可以看到日本的审美观念,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更为明显,它总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了感伤、绝望的情怀,人与自然的空间是互相挤压,人类总是无知的侵犯自然,而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审美观念是和日本地理位置和传统的观念息息相关的。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文化底蕴、哲学观等都会在动画中体现,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动画特色。

三、传统动画的人文价值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它富有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在表达某一个故事时它往往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不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动画,总是缺乏一种内涵,例如美国拍摄的中国《花木兰》这个动画片中,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民族来拍,其中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就会截然不同,总感觉少了一份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美国的《花木兰》他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故事本身宣扬的“忠孝”截然不同,这就是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而造成的不同的结果。美国的动画片总是给观众一种诙谐轻松的感觉,这也反映了美国这个民族在生活中的诙谐幽默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质,例如美国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总在追逐,一些搞笑的动作和滑稽的表情,给观众一种轻松的心情。但是在我国传统动画中,必然展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同时这些传统美德有其文化根源。

四、传统动画的娱乐价值

动画的主要功能是满足观众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游戏为主要目的,它主要包含了诙谐幽默、解构权威、轻松明快、平等色彩等特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人们更需要娱乐精神来抚慰,这就需要不同的动画片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这在日本动画片中做的非常好,动画片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利,他同样也是成年人的精神食粮,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面前,越来越需要娱乐精神对于精神的抚慰。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娱乐文化正在成为一种产业和消费。很多传统的动画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动画也不再是儿童专利,他正在小青年中年人方面进行发展,这对动画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空间,它不仅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的效果,很多动画片对人们的教育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观众在美国和日本商业性、娱乐性的动画影响下,审美需求倾向动画片带来轻松,而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我国传统动画虽然不像美国动画把娱乐性放在首位,但仍有许多作品带有娱乐的因子。

五、传统动画的现代意识

传统的动画作品中融入进现代意识,能够给动画带来新鲜的血液,是动画产业焕发出光彩、更好地被人们接受。这在每个国家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我国的传统动画主要体现了我国的传统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很多带有新思想的作品,《喜洋洋和灰太狼》这部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一些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同样在美国迪斯尼的动画历经八十多年而始终在国际动画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多数动画片都能受到观众的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迪斯尼一直在与时俱进,动画片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注重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精神。从片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可以看到这一特点。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白雪公主善良、柔弱,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审美趣味。美国动画片梦工厂《怪物史瑞克》的女主人公菲欧娜也不再像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们软弱、被动的形象,而是独立、刚强、主动追求幸福,完全是一幅现代社会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而到了《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一改柔弱形象,而是坚强、独立、好强,具有现代都市女性的性格特质。

六、结语

残雪作品的现代意识浅析 篇3

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许多作家对丑和恶采取愤怒的态度, 他们个人无法改变世界, 在作品中表现出颓废和玩世不恭的倾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这些作家倾心于表现荒诞、混乱、猥琐、丑陋等意识, 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重在表现“诚实的意识”。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所以现代主义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 是“天真状态的结束。”

现代主义注重人的自身意识。在形式上千变万化, 没有固定的形式, 与传统文学相比, 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 大量运用梦境, 心理时间, 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同时, 在现代主义看来, 真善美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整体, 美和善可以是真的, 也可以是假的, 丑和恶都是与美和善相反的, 但可以是真的。

一、残雪作品的主旨——现代意识

残雪是谜, 是一个现代艺术之谜, 也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存和世界本身的哲学之谜。自从残雪和读者见面以来, 对于她的作品主旨的发掘已颇具规模, 讨论亦相当激烈。但始终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在探究残雪的作品时, 我们要拿一把她给予的特殊尺度去认识。残雪的“城堡”是一个灵魂的世界, 她凭直觉记录“城堡”里的花木、人物和事件, 进行“灵魂探险”。我们阅读残雪的钥匙就藏在“灵魂的城堡”之中。关于其创作, 残雪说“我所有的小说说的全是一件事, 只是不停地变换角度而已……那么这件事是什么呢?是时间的王国、灵魂的王国, 或者说精神的世界, 艺术的世界里的事。”她“所追求的是人性的永恒, 是生命形式的完美表达……作者要排斥的是自身的肉体, 是一切的世俗。”在谈到其创作过程时, 残雪自己认为“我学习西方文化传统, 并不是学那些表面的东西, 而是学习人类共有的精神的东西, 学习那个文化中的人性内核。我学会了他们的方法之后, 运用到我的创作实践中来, 一头扎进潜意识这个人性的深层海洋, 从那个地方发动我的创造力。”她还说, “艺术创作就是调动人的直觉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也就是进入深层次……艺术创造的瞬间就是灵魂出窍, 直觉战胜现存的、过时的理性判断的瞬间, 那就像一场革命, 一切固有的全靠边站, 将那无以名状的幽灵解放出来, 让肉体消失, 让古老的记忆飞升, 我所写的, 都不是我所感觉 (表面的、意识到的) 到的东西;而是我没有感觉 (深层的、没被意识到的直觉) 到的东西。”

当阅读残雪的作品时, 我们会发现其作品中全是寓言式的人和事, 总觉得他们肯定是在影射什么, 可残雪却说“现代寓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决不去影射许多人所说的‘现实’。它离那种现实太远了, 远得简直到了风马牛的程度。”残雪世界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 她的作品关注灵魂, 在她的视野里有两种东西:一是世俗——精神 (灵魂) , 二是肉体——灵界, 它们互相依存, 却又不是一体,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解释它们纠缠、扭斗的关系。残雪笔下的人物形象其实是她自身的形象表征, 呈现一种多面镜式样。她说“人性中除了狂妄、自私以外, 还有那种英雄主义式的不懈追求、生命美的喷发。几乎我的所有的小说主人公都具有这种美的气质, 而且大多数是些坚忍不拔的人, 当然, 他们同时也狂妄、自私、贪婪。”这正是现代主义作家追求的人的自身认识。

残雪通过荒诞、古怪的语言, 凭借自觉 (自动) 无意识写作, 在其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肮脏、杂乱无章又臭气冲天的生活图画, 塑造了一个个丑陋、变态、奇异、畸形心理的主体形象, 目的就是透过现实的世俗表面去深掘生命本体精神内核的东西, 达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残雪喜欢写梦, 而梦则是她的心理现实;她写梦——冷漠、敌意、荒诞不经的梦, 大家都做一样的梦, 一样的梦都有一样的隐喻和暗示, 然后这些千奇百怪的梦变成巨大的梦魇, 令人感到窒息。《苍老的浮云》中的男主人公更善无厌倦世俗的行为规范, 但在母亲的规劝和驱使下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女主人公虚汝华, 用残雪的话说, 她用肉体的虚无感呼应着她的精神世界。虚汝华对更善无说:“你是一个影子一类的东西, 你的确什么也不是, 其实我也一样。”这对私通的人似乎是互为影子, 都有虚幻, 但他们私通既有无奈也有必然, “他们都有着很高的精神追求, 互相通过对方来证实自己的追求。人不能活在半空中, 只能与现实达成妥协, 人只要活着, 就有无奈。”他们是艰难的, 当虚幻感把他们折磨得“走投无路”时, 作为希望的火光, 便是私通, 私通是为了活着。残雪的作品反映的就是生活的后台, 后台杂乱无章而阴暗, 是“假丑恶”, 是“残酷的现实”, 是生活的本质, 是生活的“真善美”。残雪的小说开掘的人的潜意识就是对现实人的暗示或对应。

说到自己的作品时, 残雪认为“我的思想感情像从西方传统中长出的植物, 我将它掘出来栽到中国的土壤里, 这株移栽的植物就是我的作品。”对于作品主旨, 她说, “我要搞的是深层关怀, ”还说, “我认为, 如果你要改变世界, 你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灵魂, 我一直在挖掘灵魂深处的东西, 企图弄清那种东西的结构。”正如陈思和先生指出的“残雪实际上是当代中国最具毅力, 也是挣扎得最为艰苦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事实上, 残雪就是从来没有放弃对人的精神存在的追问, 没有放弃对现实处境的深层困惑的持续关注, 往往在与现实真实极其贴近的语境中营构一种整体氛围的荒诞, 其极端化的写实的表象世界里遮蔽着一种极端化的抽象的深度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残雪是“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大旗下一个孤独的守护者”, 也是“20世纪末最后一道孤绝悲壮的断壁残垣里的风景”。她的作品没有给读者如当前娱乐文化热潮中的快感, 而是给了我们一种痛感。她既是在借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反叛, 也是在启发我们去认真思考这个现实世界。她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他一生最大的使命就是认识自己的欲望 (或人的欲望) 。不能做到这一点, 就不具有精神, 将此当作终生事业的人便是艺术家。”

二、残雪作品的描写对象与现代意识

读者面对一个如此陌生、怪诞、费解的残雪世界, 他们往往在不知所云的困惑中一无所获。“都说残雪不好懂”, “残雪的小说很怪”。这种创作与阅读之间无法交流的尴尬局面, 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对残雪的理解是一场在似是而非与模棱两可之间进行抉择的游戏。1985年9月, 残雪的第二个短篇《公牛》问世, 它引起人们注意的眼球, 随即出现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誉者以为那是“一种新的探索”, “反映了时代潜意识”。毁者则认为它“抒发了某种极其狭隘和病态的感受”, “是一条危险的道路”。本文在支持誉者观点的基础上, 综合近年来评论界对残雪世界的认识成果, 试图通过虚幻、畸形的人物形象, 冷漠、欺诈的人际关系和肮脏、阴郁的人物活动环境三方面来分析现代意识在残雪作品中的反映。

1. 虚幻、畸形的人物形象

残雪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来自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大多数人物都具有现实社会当中正常的普通人的共性, 他们有血有肉, 有情有欲, 活灵活现。同时, 他们又具有正常的普通人所不曾也不会有的个性, 他们虚幻、畸形、变态……他们不曾拥有真实具体的模型, 可以说他们只生存在作品中的那个时代。残雪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其实是残雪复杂性格的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是残雪个性的多面镜表现, 只有把他们组合起来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正常的普通人的具体状貌。残雪通过自觉写作让自己潜意识深层的各种东西自由地表露出来。

生存在黄泥街上的胡三老头被女儿欺负、谩骂, 连孙子都直呼他的名字, 这样的世界不存在任何伦理纲常, 亲情伦理关系就跟杂乱无章的黄泥街一样让人恶心、窒息。当其他人都在担心被害而抱怨社会秩序时, 老孙头却吐了一口唾沫, 大声插嘴:“目前形势好的很!”《传说中的宝物》中, 田老汉的儿子敏菊经常拿棍子抽打自己的老婆, 作为父亲的田老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残雪的作品中, 这种虚幻、畸形的人物随处可见。他们的虚幻影射的就是人类的灵魂深处, 他们的畸形揭示的就是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景——阴暗、扭曲……

2. 冷漠、欺诈的人际关系

残雪作品中畸形、虚幻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构架起了异常复杂的而又具有冷漠、欺诈的残雪世界独特意味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常使我们想起文革期间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为了保存自己而不惜出卖别人, 即使家庭亲人之间也互相设防, 互相倾轧, 勾心斗角……

《黄泥街》中, 胡三老头的女儿恶狠狠地跺脚弄醒他, 砰地一声将拌有苍蝇的饭顿在门槛上, 女儿说他活受罪, 孙子直喊他胡三老头。《新生活》的主人公述遗老太婆被电梯修理工诅咒和恐吓。黑脸汉子对她不理不睬甚至威胁。“汉子站起来, 伸个懒腰, 握紧拳头在述遗鼻子面前扬了扬。”《山上的小屋》写到:月光下, 有那么多的小偷在我们这栋房子周围徘徊。我打开灯, 看见窗子上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 绕着这栋房子奔跑, 发出凄厉的獔叫。妈妈老在暗中与我作对, 她正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 我感觉得出来。每次她盯着我的后脑勺, 我头皮上被她盯着的那块地方就发麻, 而且肿起来。

残雪作品中将如此恐怖的社会环境 (背景) 作为场景, 安排叙述者 (主人公) 的社会关系, 可以说她使叙述者在这般的环境中已失去了正常的理性和思维。事实上, 作品把人物心理的阴暗面和人际关系的丑陋面极端化地表现出来, 显示出对人性观察近乎残酷的透视力。残雪在作品中对此赤裸裸地揭露, 目的是引起现代人对自我内心的深层剖析。

3. 肮脏、阴郁的人物活动环境

解读残雪的作品时, 常也会因环境的肮脏、污浊而作呕, 残雪曾在早期的多部作品中如此描写, 可谓当代中国“审丑”的极端。《黄泥街》中描写到:我来到一条街, ……刺鼻的死尸臭味弥漫在空中。……人多垃圾也多, 一到下雨天, 什么烂菜叶子, 烂鞋子, 烂瓶子, 小孩的大小便等搅在水里, 横贯马路, 臭气熏天。天晴的日子, ……家家挂起爬满白色小蛆的烂鱼烂肉, 塘里漂着死猫, 死尸堵着水管。特晴的日子, ……走廊边、屋檐下, 到处都是睡眯眯的眼睛, 半张开的猪肝色大嘴随时有可能让绿色的苍蝇、嗡嗡的蚊子进入。太阳底下的黄泥街像一块脏抹布, 上面布满了黑色的窟窿, 蒸发出油污的臭气和绿头苍蝇和花脚毒蚊。在这其中, 残雪用极度的夸张手法将丑的事物描写到了一种极致。但透视出的是她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思。她用自然主义手法和所有现代主义艺术方式, 描写“在世俗之上, 虚无之下的中间地带”。《苍老的浮云》写道:总是漂着烦人的香气, 煮在汤里喝了会使人不停地放臭屁的大白花, 吃上两朵就足以致人死命的洋金花。从这许多的环境中, 残雪的关注并不真的是单个的人物生存环境, 而重在揭示人们思想的落后保守所带来的人心理上、精神上的异化的恶果。正如她本人所说:“也许那时在下意识里, 我已经感到了, 我要写的东西不在大家公认的这个世界里。”残雪写丑, 但并不否定美, 她对美以及通往美的道路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 美是那永远达不到的, 最后的透明世界。但通往美的跋涉却要步步踩在世俗实在的泥地上。人唾弃脚下的泥泞, 人为了可以梦想那永恒的美, 又不得不与这泥泞日夜相伴, 这是上天为他安排的方式, 否则美便不存在。”

在残雪的作品中, 丑是通往美的泥地, 是作家对孤独主体生存环境的深刻认识, 目的是唤起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引起人们对新的生存环境、新的精神氛围的渴望。

三、现代意识的艺术表现手法

残雪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当代文坛的一个异类儿, 她的思维比其他人更精细、更具穿透力, 她的创作意识比其他人更自觉。我们就她的自觉 (自动) 无意识写作和荒诞、古怪的叙述语言在此对她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探讨。

1. 自觉 (自动) 无意识写作

残雪称自己的创作是自觉 (自动) 的潜意识的写作。她“是从潜意识出发来写作, 这才有可能反叛到底。”潜意识写作最早是上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创始人, 法国人布勒东提出并付诸实践的。超现实主义者尤其偏爱“纯粹由偶然性所构成, 理性和逻辑不起任何作用”的幻觉和梦境。残雪的创作方式和作品表征与之极为相似。她描述自己的写作状态:“写作时排除理性, 让潜伏在最底层的无意识直接崭露;写完作品后也很少去读, 而是抛之脑后, 过了很久遇到某个契机时再去读。”“我所写的, 都不是我所感觉 (表面的, 意识到的) 到的东西。而是我没有感觉到的东西。”虽然很多人对残雪描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如认为绝对不允许理性活动进入她的写作过程这一信念“本身就太理性、太清醒, 实际上这本身就是给自己筑了一道极为理性的‘反理性’堡垒。”[16]更有甚者, 认为这是“赶时髦”, “故弄玄虚”等。但残雪十多年来态度之一贯坚定只能让人心悦诚服。

残雪凭借这种自觉 (自动) 无意识写作带给我们最有价值, 也是她描述得最生动迷人的, 还是那迷离多彩、引人入胜的现代艺术家的精神王国。她的作品中的自审意识是异常敏锐而深刻的。写作于她, 不仅仅是表达自我, 更是解剖自我, 构建自我的方式。她着力构建现代主体的位置和重要性。通过对主体的深度透视, 挖掘生命内层的东西, 探究人的精神存在的根由和情况。

2. 荒诞、古怪的叙述语言

《黄泥街》里有这样的描写:审问嫌疑犯时, 带来一个没有头发的女人, 手被拷着, 头皮是淡红色, 上面满是癞癞疤疤, 眉毛也没有, 一上来就喊晴天大老爷, 大磕头, 又喊冤枉, 大骂奸细等。齐婆在黑夜里把手伸到墙根抓了一把土, 放在口里嚼着, 又点燃了一支烟, 吸出一闪一闪的红光。齐婆堆房里的老鼠咬死了一只猫。

这般荒唐的语言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一斑。这种语言反映她一反常理的思维, 她用这古怪的思维勾勒出一个个生命本体实在的想法和活动。这句句话都是作者“诚实的意识”的语言再现。

残雪凭借她独特的自觉 (自动) 无意识写作, 以荒诞、古怪的叙述语言, 全力揭示了人类潜意识深处的根本存在。残雪的意义, 不只是她揭露人和社会的秘密, 还在于她可能揭示了所有人心灵深处未曾涉足的神秘世界。这必将引起人类自身的更深层次的自我认识, 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参考文献

[1][3][4]残雪唐朝晖.《城堡里的灵魂——访残雪》.2002年第3期《百花洲》.

[2]残雪.中国当代作家的自卑情结.《残雪文学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杨匡汉, 孟繁华.《共和国文学5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6][7][13]残雪.中国人不重精神.《残雪文学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9]残雪, 牧斯.牧斯和残雪谈长篇《最后的情人》.《残雪文学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残雪, 唐朝晖.灵魂的故事[J].百花洲.2000, 5.

[11][12]残雪.《灵魂的城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14]徐曙玉, 边国思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15]林丹娅, 残雪.诗意的痛苦:叩问灵魂[J].江南, 1999, (1) .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篇4

媒体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的产物, 其发展壮大不仅仅与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设备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与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有着直接在不断关系, 也会对人们的思维观念带来较大影响。而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 媒体作为新闻信息传播者, 其需要有更高的素养, 具备各项新时代意识及新闻职业技能, 才能将新闻媒体的主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逐渐培养广大受众的现代公民意识。其不仅是新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新闻工作的主要要求, 对该类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 信息意识

1.1 信息意识的基本概念

信息意识是指新闻传播者面对社会的各项文化活动、经济活动, 能发现其中各类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并对其进行辨别的能力。由于媒体工作的性质较为特殊, 其主要工作是以传播信息为核心, 开展各项相关的活动, 而新闻信息的传播者需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 能够在大量的信息中准确地定位信息、认识信息、迅速接受信息, 并合理进行利用, 即对信息的进行收集、整理、制作及传播, 并做好信息的处理工作, 保障信息质量, 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并妥善处理 (1) 。

1.2 运用信息的方法

1.2.1 构建信息网络

构建信息网络是为了挖掘信息源。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新闻信息, 不仅信息量大, 且具有极强的动态性,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贴近生活, 并充分利用各项信息技术、网络、设备等, 了解社会各界的状态, 收集最新的信息, 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广阔, 并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入挖掘, 使之更有深度。

1.2.2 信息的分析与开发

新闻传播者需要根据信息的性质而优选、过滤, 包括信息的价值、素材类型、舆论方向等, 全面掌握信息的内容,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加工, 对信息进行创作, 不断开发, 形成新型信息。而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前瞻能力, 有效地预测即将出现的新闻事物, 并巧妙的掌握新闻传播成功的主要因素, 掌握新闻消费市场的需求方向 (2) 。

1.2.3 有效鉴别信息

传播正确、新鲜的信息是新闻传播者最为基本的要求, 需要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评估仔细、辨别真伪, 传播正确的、真实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和受众。现代媒体的竞争较为激烈, 新闻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谁发布的新闻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内被受众所接受, 谁就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 且被受众最先接受的往往是质量良好、时效性强的新闻信息。新闻的报道方式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播报, 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消息、通讯、图片、评论等进行报道, 电台、电视台、网络可以联合运作等, 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快速进行立体式宣传报道, 强化报道深度、影响力及冲击力 (3) 。

2. 责任意识

2.1 当前大众的价值观状态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其主要的社会职能之一, 代表着广大受众的利益, 是一项重要的作用, 也是现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新闻传播者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才能保障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我国社会的发展处于特殊阶段, 各种要素相互影响、渗透、作用, 新型的体制处于建设之中, 各种价值观不断地融合交织。新型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冲击, 但其也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 社会并没有完全接纳, 因此人们的价值观没有主导性, 价值观尚未稳定, 人们在比较、选择价值观时存在一定难度, 容易出现盲目、极端、迷惘的情况。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文化制造与传播的主体, 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 对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 从而构建健康、完整的价值观, 其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意义重大。

2.2 新闻传播者责任意识的意义

新闻媒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具有良好的品质及较高的文化品位。新闻媒体对大众的文化引导, 应从更有高度、更有品质、更有品位等方面着手, 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如果新闻媒体将重点集中于娱乐化、煽情化的信息, 则会将浮躁、没有内涵的文化灌输给大众, 因此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十分重大。新闻媒体传播者的价值观与新闻信息的质量及水平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也直接决定了性质及风格。新闻传播者需要全面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接受公众的监督, 并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 提升品质, 为大众做出好的榜样, 发挥出良好的社会职能 (4) 。

3. 求实意识

3.1 求实的意义

信息成为新闻需要具备两个特点, 首先就是真实, 然后将其报道出来, 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极为广阔, 会对大众的视听及思维观念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先是对事物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 要求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然后再对事物进行理性的认识, 要求其本质的真实性。其次就是新闻报道需要具有极高的真实性, 其也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实的情况是, 部分媒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包括利益的驱使而出现新闻失真的情况, 甚至报道假新闻, 其也是现代新闻传播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不仅混淆了大众的视听, 使之无法分辨事物的真伪, 也严重影响到了媒体的信誉及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新闻信息要具有良好的真实性, 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求实意识。

3.2 保障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求实求真, 杜绝假新闻的出现与传播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西方的新闻传媒存在着配置新闻现场的现象, 一些无法让人实在感受到的无形事实, 记者利用技术方式将其开发出来, 成为事实载体, 使之清晰地展现出来。加上导演新闻、制造新闻的界限很难把握, 所以很多国内的新闻学界对其往往持否定态度。事实属于客观存在, 新闻传播者无法培植, 记者只能展示事实, 而不能创造新闻, 不然则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因此记者需要不断的提高认识, 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下, 深入实际地报道。忠实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不仅能提升新闻媒体的形象, 也能够净化社会风气, 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也更好地彰显自身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中坚力量 (5) 。

4. 总结

社会的进步, 人们思维观念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者逐步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提升及电脑等各项设备的研发, 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新闻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其传播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 对于人们各项意识的培养、社会的建设等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而需要新闻传播者具有良好的素养及各项现代意识。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传播者的各项现代意识, 实践中还需要新闻媒体人员不断地学习, 强化意识, 提高质量, 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1王培, 杜申婧.新闻传播者角色的演变——从传统新闻到网络新闻[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0) :114-115.

22王海波, 张书婷.现代新闻传播中受众地位的变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35 (01) :119 -120.

33刘一鸣.新闻传播存在着双主体——传播者和接受者[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 (01) :48.

44董小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论新闻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J].新闻界.2008 (01) :41 -42.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 篇5

关键词:传统法律意识,现代法律意识,农村法治

以主体理性自律精神为内核的法律崇拜和法律信仰, 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 如果没有内生性的法律信仰, 中国现代法治将寸步难行。[1]现代社会法律意识的形成是法治建设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虽已有所提高, 维权意识在增强。但就整体来看, 农民的法律意识仍落后于现代法治建设进程的要求, 阻碍着农村法治建设。

1 农民传统法律意识的特征

一是以情代法。“情治”代替“法治”, 在“情为上”、“和为贵”的心理下, 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诉诸法律, 选择私了, 甚至能忍则忍。这种通过一部分法律权利的牺牲换取的人情和谐的状态, 一方面丧失了自身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 使罪犯逍遥法外, 阻滞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二是权力至上。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人治社会, “权力至上”的观念使农民习惯于接受统治、服从权力, 权即是法, 权大于法的观念导致农民不知道, 也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 把法律看作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工具, 使得法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其他手段更为经济简便时, 人们会放弃法律, 因此, 在法律工具主义思潮影响下, 许多农民形成了对法律敬而远之, 畏而避之的心理, 放弃法律终将导致法律的瘫痪, 法治进程的停滞;三法律即义务的思想制约着农村法治建设。法律即义务的思想在我国农村中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农民对国家的法律, 看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 而对其权利保护的一面却视而不见, 农民义务意识愈加浓厚, 权利意识愈加淡薄, 对法律从内心里更加难以接受。即使为了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或未来利益的法律, 在农村也很难短时期内获得人们的认同。[2];四是族规家法神圣观念。中国农村历来重视家庭和宗族, 往往都以血缘、亲情为基石, 制定家法、族规, 对涉及家庭和宗族成员生活的所有事情, 都予以规范。这些家法、族规均是以“情”字和“亲”字为纽带, 易于为人们接受, 成为内生于农民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则。

2 农民传统法律意识与现代法律意识的内在冲突

2.1 法治意识与人治意识的冲突。

现代法律意识之根本是法治, 即以法律为最主要、最权威的社会控制方式治理国家。法治与传统法律意识中的人治本质的区别, 主要在于治理国家的依据和权威是法律还是领导者的个人意志。法治的优越性在于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形成外部制约机制, 避免了人治及人性的弱点;保证了法制的稳定性及社会的长治久安, 避免“因人废法”的弊端;由于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愿望,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可以避免个人专断所带来决策风险。然而, 在农村的现实社会生活中, 法律的权威性一直难以得到民众的认同, 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挥去。[3]

2.2 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的冲突。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当家作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这种民主思想并未完全取代农民头脑中的“臣民意识”。儒家虽然也提倡“民本”, 并有“民贵君轻”的论断, 但这与“民主”思想实是迥然相异的, 不过是一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说辞而已。尤其在当下农村社会生活中, 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 仍然沿袭传统体制下惯用的行政手段和专政意识, 把农民当成了被整治和管束的对象, 这无疑也加剧了农民的臣民意识, 使其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权力之本、人民是法治的主体这些民主原则缺乏深刻的体味。

2.3 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的冲突。

当前, 法律即义务的思想在我国农村中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农民对国家的法律认识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 而对其权利保护的一面却视而不见, 农民义务意识愈加浓厚, 权利意识则愈淡薄, 对法律从内心里更加难以接受。而法治的基本内容是权利, 强调法律对公民的保护, 要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 使人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 而非无足轻重的客体, 享有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明确地懂得权利的正当性和可行性, 并对一切合法的权利给予同等尊重。

2.4 契约意识与宗法伦理意识的冲突。

现代社会是契约的社会。契约意识所包括的具体含义就是“独立平等、诚实信用、自由自治”, 它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 人们局限在一定的地域内, 宗法势力十分强大, 任何人只是宗法网络中的一环, 而不是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独立、平等、自由的主体。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巩固了伦理等级秩序, 却束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就是要提倡并保护“契约”, 以此维护人们之间平等的关系, 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优良习俗, 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把广大农民从宗法网络中解救出来。

3 促进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措施

要在农村全面实行法治, 必须将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精神之建立, 作为农村法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发展农村教育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当前, 农村教育资金不足, 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在城市, 而农村所得则少之又少, 加大农村教育势在必行。其次,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是我国农民法律意识不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贫困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此外,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物质上给予大力扶助。

3.2 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力度探索农村普法教

育新路

第一, 在传媒工具上, 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普法工作。在农村, 可以利用电视中现有法制节目, 也可以利用当地有线广播网开展普法工作[5]。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 开设法律频道电视节目作为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实施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广泛地宣传与普及法律, 拓宽普法渠道, 改进工作方法都有积极意义。

第二, 在普法的工作方针中, 农村普法不能只把农民当作普法的对象。根据普法规划的精神, 农村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是针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公民。特别是“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对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认为, 农村各级组织在普法和依法治理中首先应当从“自律”开始, 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学习者和接受者, 模范地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 然后才是法律的推广者。对于农民则应采取多种形式, 结合生产, 生活实际, 切实地运用法律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让法律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到充分发挥。

3.3 让农民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 准确地解读法律

长久以来, 传统法制观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惩罚”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正确理解。诚然, 对违法者的制裁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 但并非是法的全部功能。农村社会生活受法律调整的领域十分广泛, 依法治理中应当结合农村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给农民以法律帮助和法律引导。让农民通过法律帮助和指导, 认识到保护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这样, 作为农村中主要社会群体的农民才能形成法律观念、培育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 1996, 18:6.

[2]苏力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J].法学研究, 1998, 1.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4][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现代中学政治教师文化意识刍议 篇6

1. 文化软实力意识

文化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1], 它包括文化的感染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威信与信誉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标志着文化软实力正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

文化软实力意识就是指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充分认识, 高度重视并由此形成的文化观念、文化思维、文化行为, 它是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教版高中“文化生活”教材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 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 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具备高度的文化软实力意识, 认识到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国力, 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竞争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学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是培养、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 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责无旁贷, 必须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现代中学政治教师来说, 并不是因为具有较高学历, 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就肯定具备了文化软实力意识。文化软实力意识的养成, 首先必须对文化感兴趣, 认识到文化的作用、价值和功能, 特别是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才能对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 才能激起对文化的极大兴趣, 才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自觉地为丰富文化生活、发展文化而贡献一份力量。这就要求现代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对文化的学习, 弄懂文化的涵义、特征, 文化与人的关系, 文化的作用、价值、功能等一系列问题, 并积极参与学校乃至社会各项文化活动, 特别是在“文化生活”教学实践中, 亲身体验文化价值。

2. 文化传承意识

文化传承就是指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继承, 有赖于文化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上下五千多年绵延不断, 关键就在于有孔子、韩愈、梁启超等一代代历史文化名人的薪火相传, 使得中华民族文化从古至今, 不断融合, 不断交流, 不断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文化生活”强调“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继承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文化传承意识是现代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意识。只有形成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才能忠于职守, 爱教勤教, 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给青少年一代。

现代中学政治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 就必须加强文化理论的学习研究,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把自己当做文化传承者, 增强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必须积极参与文化研究, 特别是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 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承能力, 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

3. 文化交流意识

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相互碰撞、相互接触, 从中互相学习、彼此融合, 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文化现象。[2]交流是文化的一大特性, 不交流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希腊学习埃及, 罗马借鉴希腊, 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世界文化就是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发展起来的, 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 文化交流同样离不开人。因而, 人必须具有文化交流意识。

学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有较大的文化资源优势, 只有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意识, 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中学政治教师, 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

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文化交流意识的现代中学政治教师, 就必须加强文化理论的学习,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推广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 引进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在选择中借鉴、吸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同时科学地抛弃他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成分, 并在活动中深入思考, 不断提升, 养成良好的文化交流意识。

4. 文化传播意识

传播是文化的又一大特性。文化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3]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与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都属于文化传播。文化只有在传播与交流中, 才能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不传播, 就无法参与交流, 就会失去活力, 必将萎缩、凋敝。因此, 人必须具备文化传播意识。传播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意识, 它表现在重视现代传播媒介的应用, 形成文化传播的思路, 制定全面的文化传播策略。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文化生活”提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是传播文化,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 只有养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意识, 才能更好地开发学校的文化资源, 更好地释放学校的文化功能。

现代中学政治教师要养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意识, 就必须加强文化传播学理论的学习, 更要在工作实践中, 熟练地掌握并充分运用大众传媒这—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以较强的文化传播意识, 引导我们做好学校的文化传播工作。

5. 文化创造意识

创造性是文化的最大特性。没有人的创造, 就没有所谓的文化;离开了人的不断创造, 文化就难以得到发展, 不断壮大;缺乏创造力的文化, 就没有活力, 就会丧失其生命力。因而, 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必须不断创造。而要创造文化, 首先就必须有强烈的文化创造意识。

文化创造意识是人们对文化创造性的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 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创造力, 积极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日益文明。中学政治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文化创造意识, 才能以高度热情, 运用各种科技手段, 通过多种形式,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6. 文化保护意识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无论是物质文化、政治文化还是精神文化, 都因其传承、交流、创新而不断发展, 日益壮大。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人类也有践踏文化、破坏文化、毁灭文化的痛苦事实。在当今社会, 由于物欲横流, 金钱至上, 一些人为了私利, 一些单位为了眼前利益, 一些领导为了所谓的“政绩”, 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文物, 损坏文化。文化保护已成为当下人们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须知, 缺乏文化保护的民族将是一个失忆的民族、一个空虚的民族, 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而这就需要有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

现代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保护意识, 并能采取积极措施, 从保护校园文化入手, 包括历史建筑、古树、图书资料、校史校训等, 密切关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探究保护传统文化的对策。

7. 文化教育意识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 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 又会反过来熏陶人、塑造人。“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4]文化重在于化人、在于育人, 也就是说, 文化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先辈的引导和教诲, 社会的褒扬和惩戒, 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 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无不是一定文化熏陶的结果, 人们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无一不是一定文化塑造出来的, 正所谓“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打磨人的气质、浸润人的灵魂”。[5]

学校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学校固有的一种突出功能。文化教育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 自觉养成文化教育观念, 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培养青少年, 培养社会公民的一种习惯思维。文化教育意识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文化意识。政治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自觉将文化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为此, 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刻苦钻研文化理论,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高自身的文化教育意识,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优势, 最大化地发挥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教育。

总之, 文化意识是现代中学政治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素质。中学政治教师的文化意识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从学习中获得的, 从工作实践中养成的。中学政治教师文化意识一旦形成, 又反过来引领、指导政治教学, 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增强自己的文化意识, 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学政治教师。

摘要:文化意识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现代中学政治教师的文化意识, 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意识、文化传承意识、文化交流意识、文化传播意识、文化创造意识、文化保护意识、文化教育意识等。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教师, 必须加强学习, 积极实践, 不断反思, 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现代中学政治教师,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卢新华.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 (4) .

[2]陈友义.试评血火方式文化交流的两重性[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十三经注疏影印本 (上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刍议现代学校校长的质量意识 篇7

一、质量立校是办学思想出发点

学校质量是指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所达到的程度,具体表现远期来看在于培养出的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社会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近期则是指学校的升学率等学校综合竞争力。一所学校就象一支军队,校长是指挥官,教师和学生就是官兵,优秀的指挥官,就能指挥打胜仗,否则就要吃败仗。所以,没有优秀的校长,就办不出优质的学校。现代校长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坚持将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和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形成办学思想,坚守教育追求,具备前瞻意识和品牌意识,把握时代趋势,瞄准教育发展方向,规划学校战略,带领全体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现代校长的质量意识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必须要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日积月累,持续进步。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炼,将办学经验升华为自己的办学思想,成为教育实践家。二是要坚持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方向,确立学校发展战略,制定学校发展策略、措施,成为一名教育战略设计师。三是必须要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了解、掌握最新的教育发展动态,成为学校团队的领跑者。也就是说,校长既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引领者,还要把现代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炼、升华,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提高自己作为学者型校长的人格魅力,凝聚管理和教师团队力量,让每一位成员都将学校发展的重担扛在肩上,齐心协力,提高质量,办好学校。

二、人才立校是提升学校质量的坚实基础

首先,校长要把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作为办好学校的突破口。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会教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校长要把支持、引领教师发展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统一起来,构建学校文化,建立价值体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教师逐步提高学校认同感,打造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颂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具备领袖气质,以身作则,一身正气,扬善罚劣,带出一支过硬的管理团队。

其次,校长要甘做人梯,善做“二传手”、“助攻手”,帮助教师发展,帮助教师成功。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人文关怀的环境,知人善任,慧眼识才,尊重教师人格,肯定个人成就,虚心接纳教师意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在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方面, 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培养教师,支持教师,为教师的专业成功创造条件。

其三,校长要甘当“服务员”,具备服务意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这个辉煌的舞台上做主角,达到事业的巅峰,品尝成功的快乐。校长要关心教师,努力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落实福利待遇,为教师排忧解难,消除心理压力。

其四,校长要善做“辅导员”,从心理层面上关怀教师,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做教师的“知心姐姐”。要点燃教师心中创造价值的火苗, 引导教师坚守高尚的理想追求,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帮助教师成名成家,让每一个教师都能体会到成功感。陶行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自己值得崇拜的学生”,同样的道理,校长的成功是创造出自己值得崇拜的教师。

三、文化立校是凝聚学校精神的根本途径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立校是现代校长质量意识的精髓。学校文化是在学校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和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体系,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师生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全体成员的发展。“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一个人与一个人,一所学校与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竞争的胜负,关键在文化”,因此,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对于办好一所学校至关重要。学校文化有内显,有外显,而学校的环境,就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环境这种外显的学校文化来影响人、教育人,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校长,必须持之以恒地构筑一个集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建筑之美的学校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校园建设成文化公园,使每一处风景都优美迷人,每一个空间都典雅别致,每一片地面都洁净清爽,每一块墙面灯箱都“绘声绘色”,让校园成为社会环境中最美的地方,成为知识的海洋,从而使孩子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高尚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四、科研立校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研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基本途径,科研立校是现代校长质量意识的教育自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必须重视教育教研,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一名优秀的校长,必是一名优秀的教学研究者。现代校长成为教学研究者,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发挥角色作用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学校质量的需要。校长不但要成为研究者,还要成为教学科研的引领者,作教师的榜样,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带动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如何引领教师搞教育科研呢,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带领和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高万祥做校长时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造就了一批骨干教师,使名不见经传的张家港高级中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闻名全国。二是听名家报告、请名家指导。教育名家是教育科研的巨人,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深刻,见解独到。听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指导,就是站到了巨人肩膀之上,就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阶梯。他们能告诉我们不知道的前沿信息,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可以把我们带到窗外的世界,能使我们缩短摸索的历程,达到与他们对话的境界。三是做课题研究。校长要善于打造“探究式学校”,带领并鼓励教师做课题,尤其是小课题。把学校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课题来研究,既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又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素质教育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强基之石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现代校长质量意识终极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校长需要把握好学校教育几个转变:一是由培养精英的选拔性教育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转变;二是由以“教”为主、压抑学生主动性的被动教育向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主体教育转变;三是由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向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重视开发人的潜能的现代教育转变;四是由基于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为主流趋势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五是由整齐划一、注重统一性的模式化教育向“以人为本”、重视生命个体的人格化教育转变;六是由立足学生当前的“输送”教育向着眼长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转变;七是由教育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向引导学生完善生命、发展成长的过程转变。

总之,现代校长只有始终秉持质量立校的意识,敢于走前端、立潮头,坚持改革,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才能成就一流、优质的学校。

现代工程意识 篇8

(一) 经济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效益意识教育的内容, 在JHZ Book 6 Module 8 Unit 3 Professor Yuan Longpi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scientists教学中, 通过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和研究成果, 让学生了解到目前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节俭意识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 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校工作的实际, 在学校中对中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

我们把这方面的教育贯穿到英语教学之中, 引导中学生逐步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严谨踏实的作风, 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强化劳动观念和公德意识。如在JHZ Book 4 Module 7 Unit2教学中,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讨论节约用电的可行性, 并合作写一张以“节电方法”为题的海报。

(三) 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对中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教师, 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要联系英语教学的具体实际, 可以在身边、课堂词汇教学、故事对话、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1. 环保教育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

对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爱护环境, 保护我们的家园, 必须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 让他们从小接受环保意识教育对保护地球有相当大的益处。每当我走进教室时, 发现教室里有垃圾, 我就会及时教育学生, 并给他们教学英语的环保标语:Don’t throw refuse. (别乱扔垃圾!) Don’t throw paper! (不要扔纸屑!) Don’t spit up on the floor! (别随地吐痰!) No smoking! (别抽烟!) Don’t pick flowers! (不要摘花!) 等。

2. 在词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英语教学当然离不开词汇教学, 把环保教育渗透到词汇教学中也是很有意义的。如在JHZ Book1 Module 7 Animals, Book 4 Module 1 At the Zoo中, 教词汇lion、panda、koala、giraffe、tiger、golden monkey等动物英语名称, 除让学生觉得动物的可爱外, 还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动物是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动物, 如:panda (熊猫) 是仅生存在中国的濒危动物之一, 我国特别重视对其进行保护, 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 世界上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从这些词汇教学中, 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共同生存发展。

3. 在故事对话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英语的课文教学活动也可融入环保教育。如在JHZ Book 2 Module 5 Unit 1 I’m watering the new trees中, 运用图片、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了解植树节以及树与人类的关系, 使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人人有责的道理, 激发爱护花草树木之情。并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懂得Why do we plant trees?How to plant a tree?再通过植树活动和“与小树结对”活动, 让学生参与园内植物的管理。

在JHZ Book 3 Module 4 Unit 2 Kunling was a beautiful place中, 介绍了昆岭在20年前和现在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生态变化的情况。并把环境知识寓于其中, 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 珍惜土地资源, 创建绿色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指出地球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已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四) 竞争意识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是无情的, 我们要使学生明白:必须努力学习, 优化自我, 发展科技, 振兴中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竞争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教学JHZ Book 6 Module 4 Unit 1 You must stir it gently过程中, 特别是实验操作时,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完成, 完成得最出色, 哪位同学完成得最好;在让学生尝试操作时, 比一比, 谁最先成功, 谁的想法最妙……

这对于老师来说, 不过是多了几句言语, 多了一些表情……但对学生来说, 却受益匪浅, 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争的机会, 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竞争”,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如何获胜,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都有帮助。在此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自我肯定, 也得到了同学的肯定, 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也有很大作用。

有竞争, 才有激情;有激情, 才会有更多的创新。实践证明, 如此竞争, 课堂的学习气氛能充分地调动起来, 而且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 团队合作意识

当前, 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健全人格, 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 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小组活动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这种活动形式要求学生2~4人一组, 围绕老师所给的问题进行英语语言活动, 或操练语言知识点, 或发表个人见解, 或通过讨论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JHZ Book 6 Module 4 Unit 1中, 以一个小实验为导入, 选择的实验易操作, 又有趣味性。在进行此教学时, 让学生实地操作实验, 这样更真实。通过实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以科学家为榜样, 树立远大的目标, 从而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六) 健康意识

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的学校健康新策略, 旨在利用学校、社会等资源, 减少或消除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从而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要联系英语教学的具体实际, 可以寓健康教育于饮食健康、体育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之中。

1. 寓饮食健康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在JHZ Book 4 Module 8 Food中, 我们学到有关食物的一些单词, 如:hamburger、French fries、ice cream、pizza等。这些食物大多数是学生喜欢的, 但吃多了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所以在教学这些单词时, 我都会穿插一些有关健康的小常识, 比如:冰淇淋多吃会拉肚子, 会影响消化, 还会影响食欲, 从而导致一系列身体方面的连锁反应。经过教学中短短的几分钟, 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 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行为习惯。

2. 寓体育健康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 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也是英语教学追求和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在JHZ Book 3 Module 10Sports, Book 4 Module 12 Yao Ming, Unit 2 The Dlympic games中, 通过谈论北京奥运会以及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明星,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体育健康意识, 学习运动健儿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3.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是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在英语教学中, 也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JHZ Book 5Module 12 Wonders of the world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Do you know what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are? (你知道世界七大奇迹是什么吗?) 激发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热情,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利用提出的问题, 在学生好奇的思索中, 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 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 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完成新课教学任务。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

(七)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目前已被各界重视。在英语教学中, 我也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尝试。其中, 以学习“节日”为载体的感恩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把“节日”进行整合归类, 挖掘尊敬长辈的节日来激发学生对父母、长辈和教师的感激之情, 有选择地把感恩教育融入“节日”学习中。

“三八”妇女节 (Women’s Day) , 5月份的“母亲节” (Mother’s Day) , 6月份的“父亲节” (Father’sDay) , 9月10日的“教师节” (Teacher’s Day) 等, 都是学生熟悉的节日。我们利用这些节日, 开展尊敬长辈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懂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和辛勤的付出, 从而产生感激之情。如我们在教学JHZ Book 2 Module5 Unit 2 I’m making a card for my mother, Book6 Module 3 Mother’s Day时, 组织学生开展“向老师问好” (Gives regards to teacher) 、“我为妈妈做贺卡” (I make a greeting card for my mother) 、“给妈妈买份礼物” (I buy the gift for my mother) 、“给爸爸写首诗” (I write a poem for my father) 等系列活动。这些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懂得应感谢养育他们的父母, 也会让家长感动不已的。以此教学活动为契机, 让学生养成这种心存感激、关爱别人的良好习惯。

(八) 人口意识

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介绍一些人口知识, 使学生了解我国和当今世界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JHZ Book 6 Module 5 World Population中, 使学生认识到人口极度增长的严重后果, 让学生明白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学习和宣传,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转变观念、增强人口意识、加强计划生育观念, 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九) 法制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法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因此, 英语教师要联系英语教学的具体实际,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JHZ Book 3Module 12 Rules中, 学生通过对交通规则、游泳池规则、图书馆规则、动物园规则、公园规则、校规等的了解和学习, 增强了法制意识, 提高了法制观念。

(十) 科技意识

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科技内容, 在教学中要结合英语教材和阅读理解, 如JHZ Book 3 Module3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Book 5 Module 11Mobile Phones, Book 6 Module 4 Unit 1 You must stir it gently, 恰当地介绍一些高科技的发展情况, 激发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和对未来的向往, 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和科技创新, 树立科技意识和强国之志。

上一篇:个人发展下一篇:工业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