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2024-07-13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精选10篇)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1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的瓶颈,存在办学经费、办学场地、特别是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办学条件不足问题;存在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尤其是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存在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等等。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和改革教育模式来培养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理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

针对这些制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改革并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2]。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2003年提出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并付诸实施,在学校大力支持下,申请了中央财政和北京市财政专项资金的资助,开始系统地、全面地,多角度地开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建设与实践,针对现代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提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过程装备系统设计,塔器、压力容器、换热器等设备的设计,加工制造、安装、维护运行,测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能力和解决关联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文化背景的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建设和实施,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处理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总体水平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并且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研究内容

坚持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贯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原则,深入开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有效解决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3个制约专业发展瓶颈问题。

1.1 建立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与运行模式

根据“以石油石化为依托,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体现课程优化”的原则,分析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和内容,制定并实施了实践教学方案,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系统化、整体化,建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模式。

基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的化工工艺、化工装备、过程控制等要素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集中设置成独立的专业实验课,整体规划专业实验内容,确定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机泵拆装实验、毕业设计和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赋予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时代特征。与生产实际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对原来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建立了系列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分为流体机械性能测试实验、过程控制实验、设备运行监测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五大模块。并确定了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内容。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中,以工艺流程、设备运行、过程控制三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对学生进行从工艺流程方案设计、设备组合选择、控制方式选择、工艺参数设计、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式选择、实验结果分析到实验报告形成整个过程的综合训练。增加实验学时比重,开设选修实验,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学时,经测试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

1.2 建造和完善了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验室

从2003年至今已经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压力容器、过程控制、微制氢技术、可靠性技术、过程控制仿真、无损检测技术、腐蚀与防护技术、机泵拆装等9个功能各异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特点是:具有行业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拓展性,并突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和反映当前的新技术。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它是由教师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和监造的集光、机、电、液、气、监测、数据采集和数字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打破了原有单一验证性实验系统格局。该实验系统主要由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两大模块组成。基本单元由动力驱动与传动、液体输送、气体输送、气液混输、固液混输、数据采集与数字控制等多个子系统构成,扩展单元由三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粒子成像测速系统(PIV系统)、机械振动故障监测系统和声发射检测系统组成。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可开设出11个教学实验项目,其中设计性实验2项,综合性实验5项,此外还可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10多项综合性实验。实验室照片见图1。

1.3 编写和完善了满足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与实习指导书和教材

组织编写和完善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机泵拆装实验指导书》和《临氢异构单元实习教程》四部实践教材。这些实践教材的特点是:在满足实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等正式出版了四部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参考书。

1.4 建立和完善了独具特色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

分别建立了以燕山石化集团公司为典型代表的5个实习基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问题,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燕山石化实习基地见图2。

1.5 建立和完善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建立了12个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开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企业借助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特色。

1.6 建立了校内工程应用软件培训基地

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依托,全面拓展专业技能,除了进行计算机绘图、三维造型和应力分析等工程软件的常规教学课程外,还建立了工程应用软件培训基地,率先开设了管道应力分析(AUTOPIPE)、三维工厂设计(AUTOPLANT)、管网流动设计计算(FLOWNEX)、旋转机械数值模拟平台(NUMECA)和原油长输管道与油库仿真等工程应用软件培训课程,为学生掌握具有特色的应用技能提供培训基地,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1.7 建设了一支胜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与燕山石化集团总公司联合建立了教师工程实践培训机制,每年有2~3名教师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2~3周的工程实践培训,并通过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和监造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等实际应用,建设了一支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又有工程实践经验、能胜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施应用效果

截止2008年,已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01级试行,在02、03、04和05级近500名学生进行了推广应用。

2.1 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实施效果

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完善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启用试行结果表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的实验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建设和完善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压力容器、过程控制等9个功能各异的实验室,每年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环境工程4个专业8个班240多名学生共开设教学实验项目23个,此外还可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学研究开设近30个实验项目。每年有近20名学生通过实验室完成URT项目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每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有40%以上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试验条件来完成。

近3年专业教师利用建成的实验室,主持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19项,项目金额达500多万元,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被EI收录1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多名。

实验室建成后先后接收了新疆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到实验室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化工大学、石油大学、辽宁化工大学和茂名石油职业学校等院校先后到实验室参观访问,编写的实验指导书及实验室建设相关资料为多所院校推广应用。

实验室还为化工大学、石油大学等院校教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流体测试实验条件和技术,使建设成果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应用,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2 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根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工程设计基础和将来所要面对的实际工作,系统地进行了《塔器设备综合设计》、《压力容器综合设计》、《换热设备综合设计》等课程设计的改革,强化训练工程设计的基本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地按教师制定的程序进行设计的模式。教师提出设计题目和要求,由学生自己制定设备设计方案及工艺设计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完善并进行设计。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获得工程设计和计算的基本技能。

2.3 专业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专业实习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炼油厂生产实践第一线,安排学生跟班劳动,利用实习基地的“催化裂化”生产工艺流程装置及大型机组状态监测仿真系统,使实习真正实现与实际生产流程完全一致的生产岗位操作培训,并进行生产过程设备维护与维修训练。使学生对常减压和催化裂化工艺、设备、车间布置、劳动组织、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检修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建立“大工程”意识。

2.4 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实践

针对毕业设计期间存在由于择业和研究生入学面试等造成学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足等问题,尝试毕业班一年导师制,并与企业合作强化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在毕业设计选题中,设计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选题超过了80%,研究类选题大多选自攻关项目、重点项目、基金项目,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选题达95%以上。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工程计算、工程设计、技术开发逐步建立了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及其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现代工程概念,受到了工程能力相关内容的综合训练。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了解学科前沿,受到了良好的科研素质训练,并撰写和发表了学术论文。

3 改革的创新点

3.1 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和监造了具有特色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

建设了集光、机、电、液、气、监测、数据采集与数字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的流体综合测试技术实验室,打破了单一验证性实验系统格局。具有液体输送、气体输送、气液混输、固液混输、数据采集与控制、设备性能测试等多种功能,并配套了三维粒子成像测速、机械振动故障监测和声发射测试三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扩展单元。可实现多模式实验数据采集、设备控制和运行状态监测,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和拓展性。

3.2 强化专业工程应用软件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依托,全面拓展专业技能,率先开设了管道应力分析、三维工厂设计、管网流动设计计算和旋转机械数值模拟平台等工程应用软件培训课程,为学生掌握具有特色的应用技能提供培训基地,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3 实现与实际生产流程完全一致的上岗操作训练

利用燕山石化实习基地的“催化裂化”生产工艺流程装置及大型机组状态监测仿真系统,真正实现与实际生产流程完全一致的生产岗位操作培训。

4 结 语

本项目成果包括实践教学方案一套,建成专业实验室9个,实习基地5个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12个。研究成果已在01级开始试行,并在02、03、04和05级的4届学生中应用推广实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然使毕业生签约率连续几年超过83%,毕业生签约率连年名列学校前茅,化工机械系连续3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先进集体。

参考文献

[1]闫绍峰,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2-15.

[2]钱才富,段成红,马润梅,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03):21-23.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专业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建设基金项目 (PPZY2015A02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17-02

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应同时满足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通用标准要求课程体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②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④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专业补充标准要求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专业补充标准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

依据专业补充标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类科目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自然科学类科目包括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基础等。

②工程基础类课程:工程基础类的科目以数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值方法,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科目。

③专业基础类课程:过程(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科目。

④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10%):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

⑤实践环节:工程训练(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实验课程(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了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科技创新活动等。

⑥毕业设计(论文):以工程设计为主,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占一定比例,一人一题。

2.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1 指导思想

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14年一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为适应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坚持“育人铸魂、精神成人、教书启智、专业成才”的教育理念,构建“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实现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促进素质、能力、知识协调发展。以工程教育主导的能力培养为宗旨,以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为纲领,促进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减少课内学时,毕业最低学分设定为162学分,均衡设置各学年学分,设置4类平台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主项目课程,其中自主项目课程又分为课内自主项目课程和课外自主项目课程,如图1所示。

2.2 课程设置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的指导思想,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学分分配见表1,课程体系结构拓扑图见图2。

2.3 课程设置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比较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①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本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VB程序设计、逻辑思维与推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概论、环境保护概论、计算机辅助绘图与设计、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实例化教学等,共计30学分,占总学分的18.5%,满足要求。② 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本专业开设了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等,同时根据专业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了特色课程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共计60学分,占总学分的37%,满足要求。③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本专业开设了军训、大学物理实验课、化工原理实验课、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课程团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课内实验等实践环节,共计37学分,占总学分的22.8%,满足要求。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12个毕业能力要求,构建了课程与毕业能力要求的关系矩阵(表2),“★”表示相关度高,“√”表示一般相关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12个毕业能力衔接一致,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

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①一、二年级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按照工、理、管、经、文、法、艺等学科门类及建筑类,打通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现“一年级学科类培养”;二年级按照专业类,打通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实现“二年级专业类培养”。三、四年级实施分流培养,开设专业顶峰课程、交叉复合课程、职业训练课程、留学预备课程等自主项目课程,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发展。

②建成一批科学、生动、高效、先进的在线开放课程。按年均3门的进度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具体包括:“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过程设备设计”、“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

③自主项目课程是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挖掘学生潜力和特长,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各类课程(项目)。为此逐步开始5门自主项目的专业特色课程,具体课程包括:“PROE零件设计与3D打印”、“逆向工程”、“现代密封工程与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ASME工程软件应用”等。

④实践类课程贯穿本科教学始终,加大培养学生创意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等实践课程比重,开发系列化的设计课程,统筹安排课程设计(论文)、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实现大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积极推进“大学生创客梦工场”建设,营造“创意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4.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已经在我国高等工程专业实施,其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工程观的重要转变。工程教育认证主要是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教育。本文就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的研究,目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权和学生的学习选择权,改革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学到的知识于实践中,并且不断地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的工程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C].2014.

[3]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认证自评报告[C].2014.

[4]穆浩志, 李克旺, 牛兴华,等.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5(5):66-70.

[5]陈耿彪,杜荣华.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J].教学研究,2015(1):108-109.

作者简介: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3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专业实践环节是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此,需要结合学院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石油化工装备等行业加快专业建设,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本文探讨了专业建设中的实践环节问题,方法措施行之有效,达到社会对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1 专业知识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普通高校大多数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5],长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意识非常弱,造成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从学生就业情况可以体现出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

1. 2青年教师工程训练意识薄弱,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被轻视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背景[6]。目前,高等学校教师队年轻教师所占比重呈递增趋势,引入的年轻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基本都是由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企业工作经历。在讲授专业课时,这些教师不能用工程实例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内容不立体,不丰满,实践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1. 3 课程偏重学科知识体系,面向应用型的程度不够,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高等学校重视课堂教育,从规模上发展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实践教学环节办学条件不足问题,极大的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限制了过控专业本科毕业学生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近些年的实习环节如生产实习组织方式、实践内容演化成往往只是学生单纯的认识实习,只能简单了解设备加工工艺及化工炼油工艺,对生产现场产生感性认识,但对设备内部结构的学习,学生实习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好。

因此,如何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理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7]。

2 改革措施

2.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 教学中充分利用建模方法,多用实物及动画CAI电子课件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深入认识及学习兴趣。

( 2) 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创新基地。利用学校已有专业实验室、拆装基地等教学资源,增设校内专业实习,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同时开设专题实验,让学生完成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梳理和相关基本技能的训练,体验完整的专业和实践转化的经历。学生可以自愿做教师的助手组成项目小组,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自己拟定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条件、自主完成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极大的丰富生产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在提高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的思维等方面,实验教学环节非常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改为开放实验室模式,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 1) 优化实验内容

全面整合专业实验,加大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比重,专业实验室建设如表1 所示。

( 2) 积极推动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展

以开放实验方式进行创新性实验教学,为了发挥开放性实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大了开放性实验在学生中的宣传,加强专业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对开放性实验的共同指导,加强了对传统开放性实验改革的探索,不但要解决实验从 “封闭”到 “开放”的形式问题,提出从实验内容设计中注重基础强调应用、加强实验环节中逻辑思维的训练、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科交叉和对实验项目的系统分析与综合能力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开放性实验的改革,同时,加强实验仿真和实际实验结合。

2. 3 师资力量

鉴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虑企业人才及市场需求,学院必须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学院为提高教师的任课水平和增加教师的工程技术经验,采取如下措施: ( 1) 引进人才最好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经历; ( 2) 结合校企结合,将教师送入企业,担任技术、生产等岗位工作,选派专业课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到企业锻炼,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应用能力。( 3) 基础课教师实行导师制,即通过 “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质量; ( 4) 在武汉工程大学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进行设计训练。通过研究与实践,加强教师工程意识和处理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培养学生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

2. 4 实习基地

实习是工科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 1)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现有实践教学实习基地8 个,有协议的实习基地4 个( 表2)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本专业实习经费充足,实习组织管理落实到位,实习效果良好。丰富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从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装备成套使用技术、设备维修等方面有了崭新的认识,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成功的过渡到实际工程应用中。

( 2) 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开设一些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也可以根据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发展来确定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 3) 改革传统生产实习,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训练。

针对传统生产实习中实习联系难、接收单位提供实习内容简单等问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专门举行相关专业教师研讨会,提出对实习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将传统单纯的校外生产实习,改为校外生产实习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室所拥有的实习相结合,将传统的只能看,改成既能看又能动手、动脑和分析,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 4) 生产实习采取企业与学校实习相结合的形式,从2006级开始,将4 周生产实习分为校外企业实习2 周,校内结构实习2 周,取长补短,保证了实习时间和质量。

( 5) 在毕业实践环节中,针对不同的毕业设计题目,多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也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2. 5 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借助于武汉工程大学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的工程设计项目以及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设计要求学生使用最新标准或规范。加强校企合作,我院与东风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计划,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生的定岗实践,以特色班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设备主要参数,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锻炼,自己设计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参数条件,学生完成相关的设计后,在该试验台自己操作进行验证,对比设计结果,尽早地体会工程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动力。

2. 6 科技竞赛

( 1) 引领学生接触科研任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举行学术报告或讲座,把工程案例带进课堂,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分享科研工作体会及工程实践经验,启发学生思维。

( 2) 开展生动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在制定相应培养计划时纳入创新学分,以竞赛为载体,丰富以创新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机电学部已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开展以学科为基础的各类校内、学部内竞赛,成立各类学生学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重点支持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等高水平国内比赛及国际竞赛。教学计划设定24个创新学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 结语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结合学院情况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教学计划,特别是专业实践环节的体系建设和实施,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实践环节是全面检验、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实践环节质量的提高无论对大学生本身还是对学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文章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现状,论述了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师资建设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提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闫绍峰,廖国进,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16-118.

[2]张慢来,张琴,周志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28):122-123.

[3]毕明树,俞建良,李志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1(4):22-25.

[4]闫建新,刘雯,罗彩霞,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6):62-64.

[5]石涓力.浅谈如何有效监控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质量[J].科技资讯,2012(13):216.

[6]罗嗣海,王祖麟,周立功,等.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2):23-25.

[7]闫绍峰,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2-1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进展论文 篇4

论文题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历史发展浅析》

学 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 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教 师:

2011年

贵州大学论文

第I页

目录

一、摘要

二、前言

三、正文

1.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的历史背景 1.1早期化机专业的发展 1.2化机专业的培养目标 1.3化机专业加强教学内容 1.4专业调整中的化机专业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内涵 2.1过程工业

2.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3化工过程机械 2.4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

四、结束语

I 贵州大学论文

第II页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历史发展浅析

摘要

本文围绕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专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从其历史背景和专业内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做一点展望。历史背景主要论述“过控”专业的前身“化机”专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到“过控”专业的过渡和调整。专业内涵方面主要论述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专业所属的一级和二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最后论述“过控”学科。由于“过控”专业的历史特殊性,要全面了解“过控”专业的发展进程,其历史发展历程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对其历史的讨论就颇有意义。所以本文着重以“过控”专业的历史为重心展开论述。

关键字: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历史发展 专业内涵 化工机械 专业调整 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 过程工业

II 贵州大学论文

第1页

前言

经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进展》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过控”专业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而来的综合型专业,它经历几十年的不断变革和创新,吸收和融合了众多相关行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它的交叉渗透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专业的工程专业。如今的“过控”专业与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从其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可以窥见该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重点以历史发展为主题,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浅析。

正文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专业的历史背景

1.1 早期化机专业的发展

我国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为“化工机械专业”,它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自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建立以来,走过了近50年。专业创立初期,以前苏联为蓝图,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化工机械类教学、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与使用的优秀人才,“化工机械”规模已初步形成。

1951年第一个“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在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大调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南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杭州化工学校(中专班)等,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简称为“化机专业”。化工学院一般设有化工机械系,其中设置“化机专业”,1957年增设了“化学工程学专业”,1958年又增设了“化工机械制造”和“化工自动控制”两个专业。研究生招生恢复后,华东化工学院和浙江大学的化工机械专业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定名为“化工过程机械专业”。

早期的化机专业基本上以化工为基础再加机械。六十年代以后化学工程专业的兴起,使不少学校淡化了化工的基础。与此同时,西方压力容器技术的蓬勃发展又为化机专业展现了一个崭新宽广的前景。各校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有些学校以研究压力容器为主,有些学校仍然继续过程设备或化工机器的研究。

英美国家的化工系一般分成两个专门化方向:一部分搞工艺,一部分搞设备。当时按照苏联的模式,化工与机械并重,既要读机械系的机械,又要读化工系的化工。专业课读化工设备,但是其中化工机器的内容较少。

1954年,苏联教授杜马什涅夫赴大连工学院进行讲学。全国各校选派了12位教师贵州大学论文

第2页

和10位研究生去进修,与杜马一起制定了我国第一份化工机械的教学计划。

1.2 化机专业的培养目标

早期的思路是培养大量能够从事化工设备运转并具备一定设计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零配件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自1952年专业调整以来,化工专业分为两种类型:工艺类和机械类。工艺类专业主要学习化学类知识,机械课程不多,而机械类刚好相反。1956年教育部与各部委联合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计划编写自己的教材。同年,教育部在北京石油学院等院校又增加了一批化机专业。这样全国的化机专业已增加到十几所院校。

从五十年代开始,化工机械专业根据社会的需求,经过20年的文革,再直至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再到后来经过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洗礼,经过几十年年的摇摆和曲折,在不断改革的一次次教学计划、大纲和统编教材中,演变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如今的“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着重培养具备机械热加工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涉及领域广,接触面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融入很多专业助其发展。它的专业特点使它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以服务其它行业。这也决定了它必定用不“过期”。

1.3 化机专业加强教学内容

八十年代初重建化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时,许多学校已开始招收化机专业硕士生。当初的化学工程专业已经成为规模很大的专业。化机专业要加强机械,教育内容要现代化,于是专业课程内容大大增加。压力容器、化工设备、化工机器及化机制造这四门课独立设课。此外还增加了断裂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进一步削弱了化工而加强了机械,内容实现现代化。又为了保存好这个专业,增加了自动控制及仪表专业。根据当时的状况,懂压缩机的人不懂编程,懂编程的人不懂压缩机,懂自动控制和仪表的人不懂化学反应。而企业需要既懂工艺又懂设备和控制的复合型人才,于是这一要求就历史性地落在化工机械专业的身上。

1.4 专业调整中的化机专业

九十年代末期,我国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从一千多个专业,减少到二百五十个。在这次调整中,化工部化工机械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广泛的调查研讨,分析贵州大学论文

第3页

了国内外化工类和机械类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向教育部提交了把原“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改造建设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的总体设想和专业发展规划建议书。1998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并归入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此后,一批院校利用原有相近专业(如真空技术及设备、粮食机械、轻工机械、食品机械、造纸机械、制药机械等等)的办学条件,也纷纷成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使全国具有该专业的院校由1998年的43所发展至2003年的72所,大大加强了该专业的培养规模,扩大了该专业的专业内涵、覆盖领域和影响力。化机专业为新中国的化工、石油化工和相关流程工业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内涵

1.1过程工业

1998年教育部进行了专业调整,将化工机械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学科属于机械领域为机械类学科的一个分支,自身发展需要机电控制,同时又服务于过程工业。与其相关的行业包括:工艺过程(化工,石油,食品,制药等),机械设计及制造(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材料等),以及装备控制(重点在流程性参量,不同于机械行业的位置、位移和速度的控制)。过程工业是指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以改变材料性能的加工工业,它涵盖了化学、化工、石油、食品、制药,甚至冶金等众多行业部门。过程工业研究对象为流程性材料,从原料加工到产品生产需经过复杂的工艺,因此整个过程需要由为数众多的单元组成,而每一个单元又需要装备能实现这一功能的设备,将这些设备连在一起便构成过程装备。要保证每个设备直至整个过程能正常运行,必需对其流程性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如压力、温度、流量和液位等。

在研究生招生目录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一级学科归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为化工过程机械。

1.2动力过程及过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按此规律有效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它不断升华和扩展,容纳了物理学的多个分支及近代进展,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贵州大学论文

第4页

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它不断在冶金、电子、交通运输、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工程、兵工科学、核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各个行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在环境及现代高新技术中处于支撑学科的地位。同时,本学科又反过来受到极大的推动与促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中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程学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又几乎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密切有关,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1.3化工过程机械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主要研究化工、石油化工、炼油与天然气加工、轻工、核电与火电、冶金、环境工程、食品及制药等过程工业中处理气、液和粉体等流程性材料必需的设备与技术。本二级学科是一个专业面广,为国民经济多个行业服务的涵盖多种学科的交叉型学科。流体力学、热力学、粉体力学、燃烧学、传热学、传质学等工程热物理和化工过程原理的科学基础为本二级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

1.4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在化工机械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融合了炼油机械、轻工与食品机械,又增加了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核电工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科的内涵和深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和本一级学科中的其它二级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并和其它一级学科如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以过程工业为专业背景。过程工业所涉及的一些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有传质过程、传热过程、流动过程、反应过程、机械过程、热力学过程等。正是这些物理和化学过程构成了过程工业的生产过程。而要使这些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就需要配备相关的满足生产条件的过程工业设备。这些设备组合拼接起来便构贵州大学论文

第5页

成了过程装备。过程装备的高效运行,不仅取决于构成生产装备的各个单元设备的性能以及这些单元设备的组合方式,而且取决于对单元设备及成套装置的控制水平。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及控制理论,对生产过程及设备实行实时监控与自动控制,使处于最运行状态,是过程工业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为一体,将“化工”、“机械”和“信息”学科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化—机—电”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本专业涉及领域广,接触面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融入很多专业助其发展。它的专业特点使它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以服务其它行业。这也决定了它必定用不“过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成套工程,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过程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制冷技术与装备,粉体理论与技术等。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首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些国家支柱产业如石油化工、能源、动力的支柱学科,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其次,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过程装备和控制技术为前提;第三,我国的石油化工装备经历了成套设备引进,主体设备引进、辅助设备国产化,核心设备引进、配套设备国产化等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凝结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员的心血。今后还会经历技术引进、成套设备国产化、全盘国产化和技术设备出口等阶段,该专业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由历史发展来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经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了从“化机”到“过控”的历史变革,可以说它是化工乃至其它相关领域近几十年经验和需求的总和。本专业涉及领域广,接触面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融入很多专业助其发展。它的专业特点使它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以服务其它行业。这也决定了它必定用不“过期”。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时期会面临新的挑战,要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就要求“过控”不断改革和创新以保持先进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过控”专业发展的好坏可以反映出我国整体工业发展状况。化工机械的基本原理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过程以及相关工业,把“化工机械”拓贵州大学论文

第6页

宽为“过程装备与控制”,为我国工业发展开辟了新前途,必将在新时期焕发出无限活力。

郎宇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5

[摘 要]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发展趋势、综合性实验的重要性、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探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为提高该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课程间的有机渗透,使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卓越计划;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52-02

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环节,探讨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新一轮修订的思路,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使过程工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学校-岗位衔接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突出强调具有实践能力、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为了弥补过去高校人才培养的缺陷,造就一批实践能力强、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卓越计划”应运而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装备专业),在石油类院校机械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普通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通用性知识的要求,又有面向过程工业的行业特色。针对装备专业的毕业生,使其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就其专业特点而言,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以致用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所重视。所以“卓越计划”明确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性和企业适应性,学校要按照机械行业、石化行业等的通用标准来进行人才培养。

一、装备专业培养方案发展趋势

培养方案是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制订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内容,其中课程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在编制或修订培养方案时,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斟酌人才市场的发展动向,面向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注重传统基础理论的夯实,又要加强对专业前沿技术的把握。因此装备专业的课程安排在保证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必须洞察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保持对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市场的高敏感度,强调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培育。

装备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系列课程是学生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的通道,也最大限度影响着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这类课程包括: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过程装备制造与维修技术等,这些专业课程虽分别进行教学,却是环环相扣,互相联系,甚至不能相互分开而独立存在。这类课程针对装备专业的石油化工特色而开设,是现代装备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都严重影响装备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反映“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所以其制订和安排一定要围绕学以致用的原则,多实践多应用。

二、装备专业开设综合性实验的重要性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就是能够即时产出效能,而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其要求。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后,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重新学习与适应,还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培训或工作积累才能具有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的能力,想要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更是需要多年实践经验的沉淀。此过程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也是高校教育的缺陷所在。大学教育中因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等原因,学生能参与的项目或课题很少,不能真正地实现与工程实际接轨,所以在校的学习阶段,更要注重新型的综合性实验教育,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启发其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

针对“卓越计划”要求,新的装备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专业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做出较大调整。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应用联系,须增加开设包含压力容器、泵、压缩机等装备在内的系统综合性能实验以及利用最新软件技术的现代设计方法等重要环节,以保证学生接收到系统全面的现代化装备理论,掌握最新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运用现代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各种测试分析手段解决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现代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和操作使用方法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比例是势在必行的,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和较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石油化工行业或机械类企业。同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学生得到装备专业相关技能的实际训练,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启发创新能力,提高工作能力,以便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对装备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建议

我校的装备专业很荣幸成为“卓越计划”的实施专业之一,在多次的学习、总结、探讨当中,我们本着夯实基础理论、发挥专业特色的工作原则,立足于培养21世纪新型工程师技术人才的目标,使装备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在专业课程培养计划的修订方面,精简理论教学,注重实践培养,与各类用人单位沟通,实行有目标、有方向、有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应用型教学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而非“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验证,而应用型教学是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实践应用的学习模式,强调“教”的同时更强调“学”。应用型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将学习过程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思考、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必须由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启发互动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工程实际问题;课外教学要与兴趣爱好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基本训练。

理论教学奠定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同时要适当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工程课题,开展课堂讨论,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从而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用实际的工程实例来解释,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而且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又从中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实践教学必须与其对应的行业和企业接轨,装备专业的毕业生则必须走进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类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操作演练,并进行综合类实际课题的训练。

(二)专业课程的教学走进实训场地,真正实现边教边学

专业课和毕业设计阶段的学习是联系工程实际的桥梁,必须走进企业和相关实训基地,确定一系列与工程实际相关的课题,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在研究中学习。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规划、分担工作任务,查阅文献资料,和老师一同讨论、分析研究方案,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从而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将课程学习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各类竞赛活动,如过程装备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可以展示学生的才能,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总结

装备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第一,培养方案要立足于行业、企业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工程素养、社会适应性的培育。第二,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强化基础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第三,强调由“教”到“导”的教学方式转变,突出文化素质教育,重视身心培养;课程安排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工程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课程间的有机渗透,使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懂理论、能实践、具有一定的工程素养是装备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适应“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163-164.

[2] 龚俊杰,赵晴.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30-131.

[3] 李延斌,高有华,等.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92-94.

[4] 陈翔,鞠小林.卓越计划驱动下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7):14-17+21.

[5] 陈庆奎.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验室开放实施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80-83.

[6] 赵东,万超.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4):66.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6

1 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特征应突出专业特色和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办学理念比较落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较差,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没有很好的贯彻课程目标实用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学校对高等工程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实践经验少等问题,使学生工程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

(2)高校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理论基础不扎实,工程能力弱。由于学生对本专业了解不够,学习兴趣不足,自主实践欲望低落,加之多年来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的教育思路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学习方法不对的现象大量存在,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职业生涯感到迷茫甚至困惑,因此使其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被动和排斥,影响了工程能力的提高。

(3)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的学科型教师,由于缺乏对工程教育的了解,加之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参与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较少,造成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使他们与工程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学表现上仍沿用原有的教学体系,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工程能力培养。同时高等院校也存在着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的问题,致使工程型教师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偏重理论教学,不屑于教授实践技能,影响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4)教学模式尚需改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其方法和手段较为先进,水平较高;英美等国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由发展能力。英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实行“三段制”教育体制,工学交替,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工业生产环境中学习;美国大学将实验单独设课,甚至列为核心课程;德国高校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磨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其习题课、讨论课、实践课占较大比例。而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和服从地位。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设施不健全,教师不匹配,管理不严格,造成工科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严重影响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5)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由于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激增,学校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训练较少,影响了工程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展缓慢,设备陈旧,台套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要求。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地点有的靠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过于分散,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也无法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严重的是由于监督考核难度较大,学生不参加实习或不遵守实习纪律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实习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形成。

由于国家目前尚无在企业中建设本科教育实训基地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企业没有建设的责任和义务,致使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很难落实。学校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高等工程教育的定位不够科学,部分院校与企业、行业缺乏良性互动,导致院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学大纲等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一些企业重视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观念,未主动与高等学校建立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的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

2 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对策

2.1 结合对企业的需求调研确定“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情况,我们对国内四十余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基础较好,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企业要求毕业生上岗后能尽快适应生产实际需要,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我们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针对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专家一道确定了“3+1”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实训计划、实训大纲,详细确定了学生第三年实训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并共同编写了《机泵检修实训指导书》、《联轴器找正实训指导书》以及《离心式压缩机机组结构与检修》、《机械密封》等实训讲义。制定实训考核标准,改革考核方式,与企业人员一道对石化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资料进行了整理,建立了实训考核试题库。该题库汇集了历年全国化工行业协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单位举办的钳工、铆工技能大赛的相关知识,内容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难易适度,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聘请企业人员来校针对题库内容作专题讲座,以使学生实训期间工作量饱满,目标明确。实训结束时,进行上机测试。与此同时,大力培养实训教师,让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为“3+1”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到实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大力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桥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与周边大型企业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解决缺少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场地和设备不足等问题。同时,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也是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我们在毗邻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中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典型化工设备制造、检修期间,尤其是大机组检修期间,带领学生到制造、检修现场,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了解化工设备制造、检修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对设备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对检修过程的技术要求、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标准规范有更深入的掌握。由于企业的大机组不经常解体检修,因此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看到大机组的解体检修过程非常难得,对今后从事化工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十分有利。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曾荣获全国化工行业协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单位举办的钳工、铆工技能大赛状元的技能专家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讲授化工容器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典型化工设备检修方法,目的是让生产现场最新的制造、检修技术直接进课堂。

我们还开设了《大机组检修规程设计》等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题目,并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学习了解大机组检修过程,撰写实训报告,编制完成大机组检修规程。实践证明这类毕业设计题目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意识非常有益[2]。

2.3 开设专业导论课,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的总体了解比较模糊,对所开设的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在新生中开设了专业导论课,主要介绍本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工业的主要内容以及典型过程装备。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和规划未来效果十分显著[3]。

2.4 开设企业岗位需要的课程和实验

针对企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要,我们开设了《化工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设备密封技术》、《化工设备管理》、《化工管路与阀门》、《过程装备安全技术》及《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等课程,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讲授上述课程,并开设了《离心泵拆装实验》、《换热器拆装实验》等,编写了实验讲义。通过以上改革使学生对离心泵、换热器等典型化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检修技术、测量、拆装工器具的使用及技术要求有了深刻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5 多渠道建设校内实践基地

在积极建设企业实践基地的同时,应着力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为节省资金投入,应通过多种渠道将企业中闲置或报废的典型化工设备搬迁至校内建设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各种专项建设资金在校内建设学生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解决了年轻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解决了校外实习住宿、交通、实习费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4]。

2.6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在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年轻教师要进行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以使其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为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定期到有关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加实践经验;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和酬金计算标准,吸引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企业、人员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5]。

2.7 增强课外实践活动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和相关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开阔视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来共同培养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亲自参加设备检修、制造、生产过程。

采用开放式教育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动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实现 “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实施“教学——实践”双循环的“工学交替”模式。

3 结 论

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其性质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灵魂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同时也决定了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必须结合生产一线,而评价学生综合质量的最终因素也是生产实际。因此高等院校要尽快更新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及社会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健全资金保证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参与本科院校办学的义务和责任,出台有关鼓励支持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双赢”机制。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工程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学生工程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普遍。本文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为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工程能力,企业需求,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45-5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苏兴冶,赵丹,王圆圆.试论激发教育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广州化工,2012,40(12):185-187.

[4]苏兴冶.试析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9-121.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7

1 建立健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的革新首先要立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并基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情况来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以“教学要面向市场”来优化课程设置, 以适应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弹性大、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建立起新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

1.1 课程体系优化

针对现目前化工原理课程存在的课时少、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改革,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进行优化改革。

1.2 增加课时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较强,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其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化工原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基础教学, 通过转换教学的重视专业意识来控制专业课程总学时, 将学时分配到化工原理课程中来, 以此来增加专业的柔性。

1.3 计算机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该门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高等数学、物理、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 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来掌握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 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人文基础教学的教学力度, 通过让学生更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来提升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综合能力, 从而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教学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1.4 教材的选用

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将引起教学整体的革新, 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要针对当前社会的需求和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教材选用, 将国家“十五规划”编写的新教材与本校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进行整合优化,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教材的编写, 让教材更加适用于实际教学。

1.5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学内容的革新也要立足于教学总体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念来灵活选用适合教学实际的内容, 一方面充分征求校外企业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期望和建议, 另一方面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 通过综合二者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优化更新。

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要坚持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为指导, 通过比较式、启发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削减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抽象困惑, 从而起到进一步完善课程革新、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作用。

1.6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时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需要学院建立起一定的实验室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通过增加新的实验项目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 充分掌握和了解该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和实际价值。

2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规划建设

教学的革新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建设过程, 即既需要学校对大的教学环境进行革新, 也需要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来共同完成,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门课程的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就需要学校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规划建设, 通过引进部分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来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再者, 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培训来提升整体的素养和技能, 达到拓展和更新教师知识面、教学科研能力的目的。再者,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通过从企业邀请知识经验丰富的专家、工作人员等来对实际教学进行指导, 并为教学提出见解, 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

3 结语

加强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需要从学校主体来进行改革, 通过规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教材使用与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等方面来实现课程教学改革, 才能实现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培养出面向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与其它专业的重要连接纽带, 其以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蒸馏、干燥、吸收等化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内容, 通过对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过程的分析研究促使教学内容向工程学过渡, 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关系密切的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其理论性较强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简要探讨如何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教学,革新

参考文献

[1]张伟光, 邸凯, 邢进, 李金龙, 吕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化工时刊, 2013, 27 (3) :48-50.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8

一、“卓越计划”下需转变教师角色

作为工科出身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 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 就必然造成在教师职业训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加之现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下, 对直接从学校走进学校的青年教师在工作几年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教学经验、教学模式等已不适用于“卓越计划”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所以青年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转变成更好地成为“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更好地为师, 此为教师必须坚持的根本。只有不断地适应形势、适应工程教育的培养主流, 才能更好地为师。

二、“卓越计划”下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根据“卓越计划”提出的“3+1”模式的要求, 即在四年本科阶段, 在学校学习3年, 在企业实践环节累计1年。在这种形式下, 同样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 与“卓越计划”要求相接轨。那么在新的“卓越计划”体系下, 必须要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一, 掌握教学重点及难点。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认真研究每门专业课程的自身教学特点, 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透彻了解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二, 正确利用教材。目前卓越计划教材匮乏, 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有针对性选取教材。更要明确大学课程的教材只是参考书的理念。大学者不能拘泥于一两本教材来学习知识, 要懂得将各种参考书拿来为已所用, 这是培养未来工程师自我学习能力的基本信条。教学者更应深悟此中内涵, 才能将更加广泛、灵活的知识拿到课堂。第三, 按“卓越计划”要求备课。会备课的标志, 要有讲稿与教案, 而且讲稿与教案要与原来培养计划下的课相比有所不同。所写出的讲稿或教案、课件与课本或教材要有区别。区别之一是要把学生看到的教材层次和讲解过程中的层次区分开来, 尽量做到用最好理解的层次与语言来说明知识点;区别之二是结构有调整;区别之三是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也就是语句较短且通俗易懂;区别之四是内容不同[6], 讲义里教师要查阅大量资料, 特别是“卓越计划”体系下要对知识更新, 避免教材观点陈旧不符合工程教育实际。第四, 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备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不同时代的学生各有其特点。青年教师要在为师之初学会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与思想状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制订及调整教学, 使之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五, 要探索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卓越”课堂。目前的学生, 思维敏捷、眼界开阔、自信心强, 常规的讲授式教学法往往容易让他们对课堂形成一个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印象。所以, 将一些非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如合作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 与传统讲授法结合会达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青年教师要从以上五个方面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以更好地符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精神和培养目标。

三、“卓越计划”下处理好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关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老师必须要同时完成工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止要求青年教师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需要青年教师要以不懈的努力从事科学研究。为了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工科大学教师的传授者角色, 要更偏向工程应用实际, 以更好地为“卓越计划”教学服务。钱伟长说:“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 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7]。所以, 研究者这个角色同样重要。青年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做到既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卓越计划”下的教学要求, 又做到教学与科研互相补充, 互为提高,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

四、“卓越计划”下走进企业岗位提高工程实践水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学专业, 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现场经验与水平。作为年轻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 他们大都是属于从学校走进学校, 从学生变成老师的类型。现场知识的缺乏, 严重与所学理论脱节, 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 在“卓越计划”培养体系下, 青年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 这样才能将理论所学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以更好地服务于“卓越”教学, 服务于科研, 最终培养出未来卓越工程师的毛坯———学生。

未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 在于本专业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提高。思考青年教师自我提升问题也正是思考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问题, 国家“卓越”发展计划, 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这个典型的工科专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也为本专业青年教师的自我提升指明了方向。希望“卓越计划”下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青年教师, 都能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提升成为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合格之师。

摘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融合过程、机械、控制领域内容, 是典型的工科交叉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 本文主要研究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青年教师在角色转变、专业教学能力、科研与教学、下厂提高工程水平等方面自我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青年教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教高[2011]1号.

[2]陈国华, 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2) :45-50.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4) :10-17.

[4]武锦涛, 银建中, 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13, (2) :11-14.

[5]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2) :51-60.

[6]谷清水.如何提高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J].池州学院学报, 2008, 22 (1) :120-124.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9

一、以建材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内涵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科系机械大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属于机械领域, 同时又服务于过程工业, 自身的发展又需要机电装备[2]。以建材为特色的过程工业是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以达到改变水泥物料性能的加工业。它所涉及的对象水泥物料从原材料到成品须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整个过程由破碎、粉磨、分级、烧成、烘干、冷却、输送等多个单元构成, 而每个单元均须由能实现相应功能的设备来完成, 将这些单元设备连在一起便构成水泥过程装备。要保证每个设备甚至整个装备能正常运行, 必须对工艺流程性能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整个装备涉及能量、热量、质量的传递, 有工艺过程、机械设计及制造, 还有装备的控制。

二、以建材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状研究

(一) 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 材料、能源、动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 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这些产业的保证, 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 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其次, 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必须以过程装备和控制技术为前提。第三, 我国的建材机械装备经历了成套设备引进、主体设备引进、辅助设备国产化、核心设备引进、配套设备国产化等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凝结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员的心血。今后还会经历技术引进、成套设备国产化、全盘国产化和技术设备出口等阶段, 该专业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过控专业每年培养学生数约6000多人, 远远低于社会需求量, 但限于办学条件, 各校也无力再扩大招生人数, 而过控专业面广, 受益面大, 每年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

盐城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水泥机械, 这是学校成立时就设置的老专业, 50多年来, 几代专业教师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但面对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量还是显得杯水车薪。目前, 盐城工学院本专业规模为70—100人, 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全国, 主要就业单位为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与设计院、建材装备制造厂以及相关的民营和外企单位。目前约有20%的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深造,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也有一些学生毕业后直接出国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排在学校众多专业的前列, 近几年来生源也很好, 学生都以第一志愿录取, 不少新生优秀生甚至转专业来本专业就读, 可以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目前学生最喜爱的专业之一。在全国, 本专业是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 中国建材集团、中材国际、海螺集团、江苏鹏飞集团等许多大型工程公司每年都来学校招聘学生。江苏省众多的中小型设计公司、机械制造厂和相关的外资企业每年也吸收了许多本专业毕业生。

(二) 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目前, 国内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高校仅剩几所, 盐城工学院的建材机械专业一直是重点专业, 2008年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整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他有建材机械特色专业的还有武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

以建材机械为主体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其发展趋势是学科交叉, 这也是该学科专业的主要特色。

在学科建设方面, 各高校主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很快, 形成了水泥装备、玻璃机械、环保装备与技术、高效分离装备与技术和过程装置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等学科方向。武汉理工大学将建材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先进过程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浙江大学目前重点发展方向包括高压技术和设备、高速旋转机械、过程装备数字化、特种流体机械、过程装备节能和环保技术等。西南科技大学以过程装备结构优化及可靠性和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环保节能技术与设备为化工、建材过程机械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教学方面, 一些高校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武汉理工大学在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中率先取得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教学改革成果看, 武汉理工大学前几年走在前面, 起到了示范作用, 我校与这些名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并应制定可行的应对措施。

(三) 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

依托建材机械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依托盐城市级、校级教学改革立项, 依托教师的科研成果, 盐城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取得了突出成绩,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11月盐城工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优秀评估,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影响力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在中国建材协会的指导下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的教学会议, 为全国建材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盐城工学院自主开发了有知识产权的多套多功能综合实验装置, 对全国建材机械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

应该说, 和全国同类专业相比, 盐城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整体教学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在师资力量方面,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特别是要引进和培养教学和科研都能均衡发展的优秀中青年教师, 在这方面武汉理工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近几年工作力度比较大, 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目前我们面临比较大的实习压力, 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解决实践教学的难题;在培养方案方面, 以往毕业的学生对于设计方面的能力较强, 对于维修、故障诊断方面的能力较弱;对于设备方面的能力较强, 对于控制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 探索出真正与工程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任重而道远。

(四) 新时代形势下创新模式的教学机制

由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造成学生技能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 和西方的学生在创造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 知识淘汰与更新加快, 因此, 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加以优化, 包括科学人文素质、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过程装备设计知识能力、过程装备控制知识能力及过程装备制造知识能力。学校要培养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和能够主动适应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正如企业要生产优质的产品, 学校也要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要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变单纯书本教育为重视素质教育、创新人才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才能,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把知识学得扎实。

大学不可能把一切知识都教给学生, 要教给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大学不是学习的终止, 而是真正学习的开始。教师要转变观念, 把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把基础打牢。同时, 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加速更新自己的知识, 专业课要向前沿学科靠拢, 虚拟研究、计算机模拟等科学前沿的研究方法可用来模拟我们的流程生产过程, 并用计算机加以优化。此外, 一方面要压缩专业课的教学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 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我国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伴随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水泥和混凝土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中国水泥工业科研开发和技术进步急需建材机械方面的人才。以建材机械为主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为培养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并带动政府间的各项合作以及促进建材工业技术装备出口、加快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化步伐、提高中国水泥工业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3]。因此, 应认清当前专业形势,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材机械专业人才。

摘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涵盖了原“化工机械”、“粮食机械”、“石油机械”、“建材机械”等相关专业, 本文分别从社会对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对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状进行研究, 旨在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建材机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现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过程工业的基石[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4.

[2]樊玉光.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99723e8b8f67c1cfad6b879.html, 2003.

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 篇10

因此, 我国制药装备企业结合自身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历史背景, 尝试走有中国特色的全新产品开发流程控制策略, 已成为必然选择。现就本人在新产品开发及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作粗略探讨。

1 现代制药装备企业全新产品开发项目流程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1.1 制药装备全新产品开发项目生命周期的概念

目前, 在不少企业通常采用的新产品开发模式是职能式开发, 即由公司总经理或战略规划、产品规划部门决定是否立项, 公司各职能部门只负责新产品开发的某一阶段内容, 由企业总裁或总经理依据个人经验对新产品开发的最终市场效果负责。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 导致了很少有人会全面地来看待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开发投入, 结果是职能部门负责人只关心如何顺利地把产品交给下一个环节, 经常抱怨上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总裁或总经理要主持进行大量的工作协调。当企业发展上一定规模后, 特别是有多个新产品在同时开发时, 总裁或总经理往往会顾此失彼, 难以保证产品的最终效果。对于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来讲, 全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生命周期不应该只是研发设计出样机的阶段, 全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真正生命周期应该是包括了产品项目筛选、概念形成、研发设计、试制样机、试验评审、从小批生产到大批量生产、售后跟踪完善以及市场增长、成熟、衰退等各个阶段组成的全过程, 新产品的市场成功才是产品开发成功的真正标志。在这个意义上, 对于制药装备全新产品开发项目, 可以认为开发项目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

因此, 现代制药装备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生命周期需要重新定义和实施, 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生命周期可大体分为产品战略形成和项目需求分析过程、项目开发执行过程 (指研发设计形成样机并转向小批量生产的过程) 和项目成果评估 (指产品推向市场后的具体市场表现, 包括市场切入、市场份额增长和占有率提高、产品成熟以及衰退的全过程) 三个过程。并纳入一个逻辑流程框架中, 在一个公共决策流程中予以管理, 有一位经授权的项目负责人/经理和若干跨职能的成员组成新产品开发项目团队。

1.2 企业实施现代新产品开发项目流程控制的管理

现代制药装备企业全新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改变对于已经习惯了按照传统项目生命周期来管理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来讲, 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 要求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项目团队, 并充分授权, 把传统职能部门的一些工作交由项目团队全权负责。逐渐地, 企业会转变为以项目为基础来运作的模式。其次, 新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求从跨学科、跨部门的角度来认识, 并且要求调整组织结构为其“保驾护航”, 并要求建立和遵循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要加大对项目经理的授权, 并且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正确认识与支持是新产品开发项目流程控制管理新思维贯彻的前提。只有这样, 项目团队才可能调动足够的资源, 对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最终市场成功负起相应的责任。这一定会大大超出企业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结构的认识, 开始可能引发企业内部的权力分配体系或责任承担机制的震荡。

值得欣喜的是, 我国近年来在装备制造行业内, 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来指导单个重要全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做法已被企业普遍接受。并且有些公司已尝试让企业高层管理领导来兼任产品开发项目经理, 使其发挥组织与协调的作用, 保证产品开发能高效运行, 使开发的新产品很快就能最大化地为企业创造出效益。

1.3 新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及其条件

在现代社会, 最有价值的人才应该是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既担任项目负责人又兼任项目技术负责人, 但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要找到这样的合适人才却并不容易。在我国装备制造行业里, 不少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也往往是由掌握着产品技术最好的人来担任整个产品开发的项目负责人,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只有项目跟踪, 这与现代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流程控制管理还相差很远。

全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负责人一定要是某产品领域的技术专家, 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 对新产品开发的技术成功负责。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计划、实施及控制的全过程, 与企业职能部门经理有很大区别的是, 新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不一定是某领域的专家或技术类专家, 但必须具备整个产品开发从立项到试制验收的全流程和在产品上市后不断完善管理的丰富经验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以及组织、协调、计划、实施及控制能力;具备获得充分资源的能力;组织及组建团队的能力;应付危机及解决冲突的能力;谈判及广泛沟通的能力;领导才能及管理技能, 在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中善于运用“系统”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并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技术、市场、进度、成本、利润、质量等方面成功负责。因此, 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对新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充分授权, 使其具有对公司各职能部门参与成员的领导权力和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组织、协调、计划、实施及控制的权力。

1.4 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

新产品开发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经营的核心, 持续推出新产品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而卓有成效的新产品开发取决于优秀的新产品开发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新产品开发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呢?有如下几点建议:

(1) 合理设计新产品开发的人员组织结构及其分工。新产品开发团队的组织架构应该是新产品开发项目经理 (项目负责人) 对整个项目负完全责任, 其下要设如下工作组:调研分析组、研发设计组、试制试验组、量产准备组、销售策划组、上市反馈组等。

(2) 人力资源的充实和考核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为新产品开发项目积累必需的人力资源并合理分配。项目负责人还要对产品开发考核体系进行单独设计, 特别是要加强对某项新产品开发各涉及部门, 包括财务、市场、采购、生产、品管、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中参与成员的管理, 考核他们对单个新产品开发的支持程度。公司高层要将此考核的情况列为对各职能部门经理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充分调动项目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要建立和谐的新产品开发团队文化。虽然新产品开发团队文化与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关, 但是它却深刻地影响着新产品开发工作的质量, 甚至可以说团队文化塑造了新产品。有些高级研发领导人甚至没有技术背景, 但他们依然可以卓有成效地领导某项新产品开发,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能力塑造一个优秀的研发团队文化。

2 现代制药装备企业全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各阶段活动

根据现代企业对全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要求, 其流程大体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形成和项目需求分析过程) 、项目开发执行过程和项目成果评估3个过程。

现代制药装备全新产品开发整个流程是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 是一个循环和重复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是围绕目标市场开展相关活动, 是一个不断地设定目标、实施目标、分析目标、改进目标和完成目标的过程。主流程下还可分解为每个阶段的子流程, 子流程是在主流程约束下各阶段活动的具体细化。下面分析现代制药装备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几个关键阶段的控制方法和管理活动。

2.1 产品战略形成和项目需求分析过程

产品战略形成和项目需求分析过程主要包含了调研分析与概念形成阶段、决策阶段、开发执行计划阶段。

2.1.1 概念形成阶段及主要活动

此阶段也可称为设计开发策划阶段。在新产品开发中要想寻找并得到最佳的开发方案, 使最终形成的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新产品开发初期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对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形势的分析。分析国家宏观与微观政策、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点行业与拟开发产品的关联度;分析市场容量和面对的客户对该产品的技术性能要求, 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分析拟开发产品市场中主要竞争对手与竞争产品的优势与劣势。

(2) 经济分析。确定拟开发产品的配置, 以确定不同配置所用部件的不同价格对整机价格的影响;对研发成本、制造成本、目标售价等进行分析和评估, 判断可实现的经济效益指标。

(3) 标杆产品的选定。选定标杆产品, 确定借鉴标杆产品的优点和改进点, 拟订初步设计方案。

(4) 技术分析。分析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发展动态, 确定拟开发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目标、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技术。

(5) 风险分析。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6) 方案的筛选、评估、改进和确定。

以上分析通常要经过多次循环, 当评估的结果不能满足目标时, 要重新进行分析;当评估的结果能够满足目标时, 则进入下步工作;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 核心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安全和环境分析等;提出项目开发建议, 包含开发提案、开发目标、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等;制定产品开发规划, 设定拟开发产品组合平台、系列化配置, 主攻的关键技术、各部件结构形式、切入和完成时间等;确定最佳的初步技术开发方案, 提供完整客观的方案评估报告。

2.1.2 决策阶段及主要活动

决策阶段有以下几个步骤:由技术、市场、专家、投资等各专业人员组成的全新产品开发项目评审委员会从多角度对拟开发产品的初步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以获得较高的开发成功率;概念决策评审, 作出能否提交决策层的结论;经评审确定的最佳项目交企业最高领导层决策;对批准开发产品的全部过程进行实现策划, 明确关键过程和活动;新产品开发中长期目标实现策划的评审, 审核通过后编制产品实现计划。

2.1.3 新产品开发执行总计划及主要活动

制定新产品开发执行总计划是新产品开发项目实现的前提。一个完整的新产品开发执行总计划包括从产品设计开始到产品批量生产的全过程, 应有目标、实施内容、进度要求、完成标志、阶段负责人、各种评审及必要的验证和确认活动等内容。它不仅要确定执行的进程和要求, 各阶段结束的方式, 还要充分考虑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 使每个职能部门都能有效按产品开发执行总计划完成各阶段活动, 确保有效沟通和良好衔接, 规避推诿扯皮现象。

新产品开发执行总计划制定后, 还应制定各分阶段的子计划, 执行总计划是其他子计划制定的依据和基础;子计划应将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分解到人, 规定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时间, 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启动和结束标志, 更要适用于阶段评审和评价。若采用承包制等方法还应制定竞标方法及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考核目标、薪酬等。

2.2 新产品开发项目执行过程

新产品开发项目执行过程主要包括研发设计、试制形成样机、产品试验与检测、样机评审确认、小批试制试销、量产准备过程。

2.2.1 设计阶段及主要活动

这个阶段是整个研发过程实施的关键。其目的是贯彻战略意图, 执行计划内容。这个阶段包括关键零部件的试验攻关、方案设计、图样设计、工艺设计、设计输出评审等内容。设计者的意图、零部件的结构形式、采用的工艺方法、选用的材料等, 都决定了采用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序 (也就是加工成本) 。设计阶段的关键零部件试验与公关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寿命。设计阶段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输入和评审。这一步内容应能满足设计需要, 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

(2) 方案设计。绘制相关原理图、结构草图和总图。为得到最佳设计方案, 应广泛征集设计方案, 组织研发、物流、销售、制造、检验等部门对方案进行筛选、评估和评审, 提出改进意见。在不断完善和优化方案的基础上, 获得最优的整机性能和良好经济性能的方案。方案确定后, 编制方案设计报告和评审报告, 提交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确定并批准。

(3) 图样设计。包含各系统部件图、零件图、装配图以及标准化审查等。目前, 很多制药装备企业产品设计中应用了三维设计软件, 可自动建立起各部件间装配关系, 建立包括各系统在内的多种计算机动态仿真, 并进行有限元分析、运用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等。在开发设计初期就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使这样, 图样设计时仍需要进行设计验证, 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先期试验、台架试验和设计计算等。

(4) 工艺设计。工艺设计不仅要根据设计图样本身的技术要求、零件的关键性和特点, 还要根据企业生产条件和设备状况, 对不同零件的加工工艺, 选配最适宜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对特殊过程如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及喷涂确定适宜的工艺方案。各工序之间保持良好相互协调。

(5) 图样设计和工艺设计完成后, 应对照设计输入要求, 就设计的图样、工艺及其技术文件等设计输出内容进行评审, 以判断设计输出的结果能否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 能否满足产品预先规定的技术特征性等。

2.2.2 样机试制及主要活动

此过程包括样机的加工、装配与试制生产。这个阶段是对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是设计向成果转化的过程。而转化过程也验证了图样和工艺的正确性, 验证企业整体装备水平和加工能力。由于它是由众多环节构成的系统, 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工艺文件与设计文件不能适用生产或者生产制造过程偏离了设计和工艺文件的要求等问题, 从而导致返工现象, 因此, 以下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各部门的协调。包括企业内外部各部门的协调:内部生产工序如下料、热处理、机加工和焊接件等加工工序衔接和专业配合, 工装的制造, 整机装配等;外协企业提供零部件的质量保证等。还有如加工工序;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关键部件的试验研究等等需要关注。

2.2.3 产品试验与检测主要活动

这个阶段包括样机的试运行、形式试验和工业性试验。因为从生产出样机和样机鉴定之间, 存在着试验、检测并进的多轮互动, 此阶段是衡量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阶段。

制药装备全新产品在样机试验时, 设计中的不足多数首先反映出来, 制造中潜在的质量缺陷也将暴露, 如结构设计不合理, 装配工艺性差, 当某些部件装配不良, 以及各部件存在的调节缺陷带来某些运动副局部发热等。所以样机在交付使用前有必要做如下试验与检测。

(1) 制造、装配和试运行质量检测。通过制造、装配和试运行质量检测, 发现样机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

(2) 样机性能试验和检测。检验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这个阶段应尽量做到细致周全。使样机试验充分, 经多次改进后再投入市场, 避免样机性能不稳定引起质量问题, 或可靠性差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 影响企业的信誉。

2.2.4 样机确认及主要活动

这个阶段包括样机评审、鉴定和修改定型。完成了样机制造、试验与检测, 一个全新产品开发项目执行主要工作即大部分已完成。

(1) 产品开发执行阶段总结。由项目负责人自我评价所开发产品的使用性能、满足要求、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2) 评审与评估。由项目组织部门检查实施结果, 评价完成效果, 找出样机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企业技术决策部门还应确定项目是否继续还是返回到设计阶段进行优化, 给出结论性意见。当结果满足规定要求时, 进行小批量试制;若鉴定结果不能满足要求, 则应采取措施改进或返回到相应的阶段。

样机确认的目的在于通过样机的评审改进、样机鉴定, 提高产品的性能, 解决设计和试制中存在的问题, 达到小批试制的条件。这个阶段要经历反复修改设计、调整和提高的过程, 是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的必要过程。

2.2.5 小批试制试销及主要活动

小批试制是指经样机确认定型的产品投入小批试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工艺的可行性;验证小批生产、小批工装的合理性、适用性;验证小批量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如果在小批试制过程中发现问题, 同样应返回到设计阶段。若没有发现问题, 小批试制的产品应由营销人员适当优价试销给战略合作关系的客户, 并十分关注试销产品在客户方的实际运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决不能将小批试制产品销售给一般客户, 因为一旦产品出现问题, 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新产品批量生产后市场的开拓。

2.2.6 量产准备及主要活动

量产准备主要活动有正式量产图纸的完善、技术资料的完善、实现量产工艺规划及工艺准备、装配作业指导书的编制、量产设备及人员的配备等, 甚至还可能需要进行再次设计改进。设计改进主要是根据小批试制情况, 进行设计图样的再次更改和工艺的更改。因为通过小批试制后还会发现一些问题, 由于用户要求的更改、技术准备或制造阶段某些条件达不到要求、外购配套件改变等原因, 均可能引起设计更改。必要时应对更改产品的部件对整机产生的影响进行评审, 以确定更改的适宜性、合理性、有效性。

2.3 新产品开发项目成果评估过程

新产品开发项目成果评估过程是指新产品正式全面推向市场后的具体市场表现, 包括了对新产品开发项目在开发执行阶段的评价和考核、新产品走向市场后的跟踪反馈并不断改善、市场份额增长和占有率提高、产品成熟以及衰退的过程。

2.3.1 新产品开发项目执行阶段的评价、考核及主要活动

需要通过新产品开发项目评价和考核活动来确认以前开发执行阶段的工作, 所以应建立新产品开发项目考核与评价体系, 准确地评价和考核研发项目的绩效, 找出存在的问题, 制定纠正措施。阶段评价和考核是根据新产品阶段性目标, 对项目组在开发执行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参加人员在该阶段的价值、贡献进行考核和评价;并根据所研发新产品的技术难易程度、价值贡献、周期长短、预期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完成效果和业绩的考核和评价。

2.3.2 新产品走向市场后的跟踪反馈并不断改善阶段

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执行阶段进行首次评价和考核活动完成后, 新产品开发过程完成了一个循环。但新产品正式批量推向市场后, 通过一定时候的运行后可能仍然会出现一些之前无法预计的技术问题, 这就需要再来一个循环。通过一个个循环不断改进和解决问题, 达到对新开发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程进行项目流程控制的目的。

2.3.3 市场份额增长和占有率提高、产品成熟阶段

新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后, 新开发产品的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应是在将售后组上报的问题及时安排给技术组, 并要求在技术组限期解决的同时, 加强与销售部门领导的沟通和对销售组成员的领导, 想办法打开产品的市场, 提高新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的占有率。同时, 由公司企业规划部门或开发管理部门结合每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原新产品的开发实现计划与预期目标对项目经理进行考核, 考核的主要指标应该是产品上市后的主要市场表现, 即新产品的市场开拓情况, 新产品的故障率, 新产品对企业形象和品牌提升的影响, 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等指标, 而由项目经理对项目各小组成员进行考核和奖励分配。

3 结语

总之, 作为制药装备企业, 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制药装备企业, 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环境的整套科学合理且较为完善的全新产品开发流程控制管理体系, 这样才能使开发新产品减少盲目性, 使新产品得到充分的试验与验证, 使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 赢得用户的信任并获得广阔的市场前景, 最大化为企业获得利润。

摘要:结合行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 对现代制药装备企业全新产品开发流程控制做了相关探讨, 对现代制药装备企业全新产品开发提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并详细介绍了现代制药装备企业全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各阶段主要活动。

上一篇:绩效积分管理下一篇:风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