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控制系统

2024-09-11

装备控制系统(精选12篇)

装备控制系统 篇1

摘要:采购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导致对代理人 (军代表等谈判代理和军工厂等生产代理) 的约束不够, 另一方面导致对代理人的目标激励不足;作为需求者, 军方项目论证不严密, 需求目标不够明确细致。因此, 文章的分析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对武器装备采购项目中如何开展风险管理提出设想与实施方略, 对完善我军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装备采购,风险,控制策略

一、对装备采购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 武器装备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在体制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武器装备项目风险管理有两个关键的环节:承制方是风险管理的主体, 如何引导和促使承制方积极采取行动来开展风险管理, 是控制风险的根本途径所在;军方对承制方的风险管理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 这是降低风险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两个关键环节目前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

(二) 对装备采购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基本设想

所谓风险预警, 是指对于采办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旦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发生风险的征兆, 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发出警告信号。图1为军代表室开展风险预警的基本流程。

二、降低装备项目采购风险的措施

(一) 费用预算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费用是武器装备采购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采购费用管理中, 既要借鉴世界军事大国的有效经验, 也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军情, 摸索有自身特色的费用管理方法。在采购预算坚持刚性与弹性结合的做法,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在军费分配结构上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在采购项目预算上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二) 加强合同管理的环境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讲, 合同订立难、履行难、管理难现象的发生, 其实质是由于装备合同的依法强制管理能力较弱, 行政管理仍占主导地位所致, 健全组织, 明确职责, 根据我军装备建设现状, 建议建立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机构, 与计划部门相对独立, 对全军装备采购合同实施全面的监督、检查、审计, 下设法律、技术、经济财务等相关组织, 行使管理职责。各系统也相应建立专门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 满足装备采购合同管理要求。

(三) 加强装备项目采购人才队伍培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装备采购队伍, 是充分发挥合同作用、依法管理装备采购合同的有效手段。当前, 合同管理面临许多法律问题, 必须依靠专职的法律队伍为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提供“两个全过程”的法律服务:为装备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合同管理提供全过程的法律服务, 为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法律服务, 把法律服务渗透到合同招标、投标、审查、订立、履行、纠纷处理等各个环节。对此, 应在有关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的法规制度中确立法律人员队伍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职责、权利。

三、对推进武器装备采购体制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武器装备采购体制调整改革, 牵涉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变, 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 涉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调整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 必须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上来。作为装备部门, 在学习中应当紧密结合调整改革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实际, 加深对调整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转变观念, 树立大局意识,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进武器装备采购体制调整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 推进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科研生产体系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 民用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 完全有能力为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技术和资源。为此, 应当尽快制定促进民用企业和民用技术才与装备科研生产竞争的政策。通过竞争可以提高技术成熟度, 以减低技术风险。加快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工作的进度, 尽快把符合条件的民企纳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 实行适度开放的装备采购信息发布制度, 尽可能采用军民通用的标准和规格, 消除民企进入军品领域的障碍和差别待遇, 打破军工行业的封闭和垄断。

(三) 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要充分发挥军事需求对装备建设的牵引作用, 就必须建立健全的装备需求生成机制, 加强对军兵种装备需求的顶层统筹力度。在装备规划计划预算制定方面, 应在完善科学论证和评估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装备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平衡, 把握好装备资源的投向和投量, 克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互联互通难得现象, 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装备保障能力, 推进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海威, 王伟, 夏旭.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

[2]、赵澄谋.积极推进武器装备采购体制调整改革[J].装备, 2008 (4) .

装备控制系统 篇2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课程设计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在这两周的课程设计里,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装备产品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篇3

【摘要】产品设计是产品固有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严格控制质量是生产优质装备产品的前提,同时质量管理的重点也由制造过程转向设计过程,实现设计过程控制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一环,所以必须对产品设计的过程予以识别控制。

【关键词】设计质量;设计和开发;控制

1、引言

从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和大量的统计资料得出:设计质量是造成产品故障或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产品研制质量必须从设计这个源头抓起。装备质量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生命,装备产品的固有质量是由设计确立的,因此设计质量是装备产品的基础和根本。

为了实现装备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应尽量避免将质量问题遗留到使用阶段,降低因质量归零处理而带来的巨额质量成本,所以必须将质量控制点前移至型号研制的设计开发阶段,实行产品研制全质量特性质量管理,坚持“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方针,以提高装备产品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为目标,做到预防为主、早期投入和全程控制。

2、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为了实现产品的优质质量,加强设计和开发的控制是头等重要的工作。设计和开发的质量控制点有许多个方面,包括控制设计和开发的输入和输出,开展六性设计、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更改、试验控制等工作,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控制技术状态更改。这些主要的质量控制点还可以扩展到更多的质量控制环节,进一步细化质量管理工作。

2.1确定设计输入、输出

设计输入要求是设计的依据,而设计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果,提供了产品和有关过程的特性或规范,也是开展质量保证工作的依据,所以我们要规范设计输入、输出的要求,建立基线。完整准确地确定设计要求,理解用户的需求,还要考虑用户的潜在要求。设计输入要求通常包括:用户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设计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应该对设计输入进行评审,与用户进行沟通,并通过会签等形式固定沟通的结果。对要求的更改应进行技术状态管理。设计输出的图样、文件、规范等是制造、安装和检验的输入,最终都应通过定型得到确认。

2.2将“六性”要求设计进产品中

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确定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要求,运用优化设计和“六性”专业工程实施设计和开发。依据研制总要求(研制任务书、技术协议)规定的“六性”要求来确定满足“六性”要求的计划和措施。“六性”工作计划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再质量计划中作出规定。具体管理要求可参照GJB450A等标准结合产品实际作出规定。

2.3设计评审

装备产品研制程序要求承制单位必须建立分级、分阶段的设计质量、工艺质量和产品质量评审制度以及进行试制、试验前的准备状态检查。设计评审应纳入研制计划,未按规定要求完成设计评审,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工作,与所评审阶段有关的职能代表都应参加该阶段设计和开发的评审活动。必要时进行“六性”以及元器件、原材料和計算机软件等专题评审,也可以与其他设计评审一起进行。为求设计评审有实效不走过场,首先要明确设计评审各方的责任:评审组织单位对人员、资料准备与提供、评审意见处理及追踪管理并运用PDCA过程改进方法不断改进和提高评审的有效性负责;评审组对评审意见结论建议的正确性负责;型号总师系统对总结报告、资料正确性、对意见和建议采纳与否的后果负责;质量部门对评审后的跟踪管理负责。

2.4设计和开发验证与确认

设计和开发验证是为了证实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否满足输入的要求,设计和开发验证应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进行,一般在形成设计输出时进行。设计验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多方式、迭代性的特点,设计验证的方法包括试验、演示、分析、评审、检验、仿真。承制单位应保存设计和开发验证的结果及由验证而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于顾客要求控制的验证项目,应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并通知顾客参加。设计和开发确认的目的是证实设计和开发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要求,设计和开发确认应按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安排进行,只要可行,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设计和开发确认的方式可以包括对设计和开发的产品交付顾客试用及模拟试验等。承制单位应保存设计和开发确认结果及由确认而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2.5设计和开发更改控制

设计和开发的更改是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出的变更,包括经过评审和批准的阶段设计和开发的输出的变更。引起设计和开发更改的原因很多,可能有产品要求的变更引起,也可能由适用于产品法规的变更引发,也可能由设计评审、验证、确认活动发现的问题或生产过程发现的设计问题等引发。所有设计和开发更改在正式实施前必须得到规定的批准人员的批准才可以实施更改,重要的设计更改如影响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结构、强度、通用性、互换性重要的接口、“六性”等,应参照GJB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GJB5235-2004《软件配置管理》等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和验证,确保符合论证充分、各方认可、试验验证、审批完备、落实到位的原则。承制单位应保持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有关记录,包括更改的申请、评审、验证、确认、审批的记录和更改的实施和标识的记录,设计更改应符合技术状态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

2.6试验控制

根据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要求,试验前需编制试验大纲,明确试验的项目、内容、以及试验的程序、条件、手段和记录的要求,试验前的需做好准备状态检查。试验应按试验大纲规定的程序进行试验并严格执行试验设备的操作程序,确保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处于受控状态,并按规定要求做好记录。对试验过程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待问题解决后才可继续试验。对任何超越试验程序的活动都应经过严格的审批,试验过程的变更应征得顾客同意。对试验发现的故障和缺陷要运行产品故障报告和纠正措施系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过程变更时应征得顾客的同意。对按试验大纲所收集的试验数据和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试验过程、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2.7实施技术状态管理,控制技术状态更改

技术状态管理是运用行政和技术手段,建立各种程序,对产品技术状态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承制单位应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纪实、技术状态审核。建立控制技术状态更改的制度,保证更改受到系统地评价、协调、批准及实施并把更改正确地反映在技术文件及更改控制文件内,跟踪产品技术状态的全部历史。通过严格控制更改,控制偏离许可、让步,保证文文相符、文实相符,保证技术资料完整、配套、协调,可以实现以最低的费用和最短的周期研制出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

3、结束语

过程装备控制系统安全完整性研究 篇4

2000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功能安全基础标准IEC61508[1],该标准解决了困扰业内多年的对复杂安全系统功能安全保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工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认为文献[1]实现了安全技术和管理理论的一大突破,其首次提出的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将成为业内合同的必备条款。之后,欧洲首先采用该标准;2003年年底美国开始采用并同欧洲一样,将其列为安全行业强制性实施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安全体系也将功能安全技术列为重点对象,相应的体系标准ISO 13849-1也已实施。功能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安全控制领域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热点。

1 标准简介

IEC61511标准全称为功能安全-过程工业安全仪表系统(Functional safety-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s for the process industry)[2],是专门针对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标准。它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继功能安全基础标准IEC61508之后推出的行业标准。对应的美国标准为ISA/84.00.01[3];全国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已经正式发布等同采用文献[2]的中国国家标准GB/T 21109[4],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等同文献[1]的国家标准为GB/T 20438[5]。

在过程工业中,仪表安全系统都被用来执行仪表安全功能。针对如果要使仪表能有效地用于仪表安全功能,该仪表应达到怎样的最低标准和性能水平的要求,文献[2]论述了过程工业仪表安全系统的应用。尽管在该标准中对安全仪表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都给出了详细的应用指南(包括从工艺规范要求、设计、制造、检验以及维修等各个阶段),并以附录的形式解释了SIL分析的相关信息。然而这种分析对于大多现场安全工程师而言,准确地理解这些标准并加以应用,是比较抽象的,实际应用尚有难度。笔者通过对一个具体的过程工业典型设备储罐安全系统的分析,系统说明该标准的应用,旨在给过程工业工程师应用功能安全标准提供借鉴。

挥发性易燃液体作为原料和产品普遍存在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大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液体储罐。如石化生产企业的己烷、苯、乙烷、甲醇、乙醇、汽油以及丙酮等储罐,这些液体介质化学性质活跃,普遍存在易挥发、燃点低及易爆炸等特点,而且大多具有毒性,因此可挥发易燃液体储罐一般都属于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的风险值高、波及面大、事故后果严重。储罐控制系统是储罐的关键部分,由于储罐普遍具有很高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必须为其配置高可靠性的安全仪表系统。安全仪表系统是储罐安全处理挥发性易燃液体的关键,其作用是保证挥发性易燃液体安全可靠地进行装卸和存储。笔者基于功能安全标准,对储罐安全仪表系统进行分析。

2 安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分析

在过程工业中,安全仪表系统(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SIS)用于监测和控制工艺状态,以减轻或保护危险事件对人员、环境及工厂设施所造成的损害。与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asic Process Control System,BPCS)有所区别,BPCS系统用于满足生产功能、实时运行,以连续控制为主。笔者讨论的安全系统,一般由传感器、逻辑解算器和执行元件组成。

由于危险事件具有不同的发生频率和潜在的后果,因此不同的危险事件对于安全系统的安全功能和完整性等级要求也不尽相同。IEC61511将安全完整性定义为安全系统在规定期限内,规定条件下,正确执行所要求的安全功能的平均概率。安全系统的目的是将工艺过程的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水平(允许目标风险),如图1所示。

为满足不同情况下对安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水平(Safety Integrity Level,SIL)的要求,IEC标准给出了4种不同的安全完整性等级,SIL4 为最高级,SIL1为最低级。表1给出了对应低要求模式和高要求(连续操作)模式安全完整性等级的目标失效数值。在过程工业中,安全仪表系统一般为非连续模式。但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要求率大于1次/年,或者大于两倍的检验测试周期,则应视为连续操作模式。

按照IEC标准,首先需要进行工艺过程的危险及风险分析,找出危险事件;并通过定性(或定量)方法确定危险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危险事件所导致的后果,从而确定过程的实际风险(Actual risk);通过对实际风险与可接受风险的比较,进一步定量确定安全系统的SIL水平。即,如果实际风险大于可接受风险,则需要安全仪表系统来实现特定的安全功能以降低过程风险,或降低频率,或减轻后果的危害;然后,对需要进行分析以确定作为独立保护层(Independent Protection Layer,IPL)的安全仪表系统进行分析,以确定其SIL水平,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3 己烷储罐安全完整性等级分析

笔者通过对一个化工过程的典型液体储罐进行分析[6],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的分析流程。

3.1 危险及风险分析

己烷从槽罐车中(容量为22 680kg)经由卸货泵3-40,进入储罐T-301,储罐容量为36 287kg。储罐周围设置堤坝,堤坝容量为54 418kg,可在储罐溢出时容纳己烷。卡车每4天卸货一次,大约每年90次。己烷由储罐经补充泵3-41进入工艺设备F-101。储罐液位由基本过程控制系统控制,储罐配备一个液位显示仪表(LI-80)和一个连接到控制室的高液位报警仪表(LAH-80)。操作时现场有两个操作员,一个操作员在现场操作传输过程,另一个在控制室通过计算机界面对工艺工程进行监控和操作。现场要求槽罐车司机也参与监督传输过程,储罐流程如图3所示[6]。

显然储罐的安全运行依赖于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PCS)的正常运行,一旦该系统失效,当储罐已没有足够的空间时,系统仍允许槽罐车向储罐输油,就会导致储罐液位持续升高,易燃性液体溢出到堤坝区域。堤坝具有较大空间,可为操作员检查到储罐溢出提供一定的时间。因此,初始引发事件为BPCS回路的失效,导致液体从储罐溢出到堤坝区域;如堤坝失效,液体会继续溢出至堤坝外,事件后果可以是泄漏或火灾,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3.2 保护层分析

己烷溢出可能导致大型的池火,考虑到己烷的低挥发性,在池外一般不易出现可燃蒸气云。由于己烷的闪点低,在操作温度条件下很可能出现闪火,并灼伤溢出区域的人员。因此,需要考虑燃烧的概率及人员在现场的概率及假设人员在现场时造成伤害的概率等。

己烷储罐溢出由控制系统失效引起,控制系统失效概率与系统检验的频率、工厂停车的频率等因素有关,本例中,选取初始事件的频率为每年一次[6]。初始事件BPCS回路的失效频率确定后,就可以建立包括保护层在内的事件树,并由此确定后续事件的发生频率(图4)。考虑两个独立保护层,一为操作员反应,二为堤坝;并确定事件树中涉及事件的概率,如对可燃性蒸气云,可能被火源点燃的概率;事件发生时人员暴露在危险区域的概率以及危险区域内人员被伤害的概率。

由图4可以看出,危险事件“液体溢出、起火、有人员伤亡”发生的概率为2.5×10-4次/年。该结果即为实际的风险值,因为该结果既包括了危险事件发生概率值,又考虑了事件结果。

3.3 储罐安全仪表系统分析

通过对实际风险与可接受风险的数值进行分析和计算,判断是否需要设置安全仪表系统;可接受风险为对应不同的事件后果,按照风险准则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值。假如计算出的实际风险小于可接受风险,可认为该事件风险低,不需要设置减轻保护层;但当计算出的实际风险超过可接受的风险时,则需要设置独立的减轻保护层。

对于该系统,最大可接受的风险值为1×10-5次/年。由于为低要求模式(小于1次/年),所需要的减轻保护层的要求时的平均失效概率为:

PFDavg≤F可接受风险/F实验风险=1×10-5/(2.5×10-4) =0.04

设置一个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作为保护层(如图3中SIF系统),其安全功能为SIF系统的逻辑解算器接收到来自液位传感器LI-95和LAH-95的液位信号,如检测到液位超高,则发出信号关闭远程隔断阀RBV,保证在BPCS失效时,保护系统的安全。

按照表1选取该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水平为SIL2,对应的PDF值为(1×10-3~1×10-2)/次,可以满足要求。由于篇幅所限,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和安全度等级验算不作说明。

4 结束语

介绍了功能安全标准IEC61508和IEC61511。通过对储存已挥发可燃性气体己烷的储罐系统进行分析,给出了功能安全标准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实例。首先,进行过程危害分析以确定潜在危险事件,然后综合考虑危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危险事件发生所导致的后果,从而确定过程的实际风险;由于装置的实际风险大于可接受风险水平,因此需要安全系统来执行一定的安全功能,最后分析出该作为独立保护层(IPL)的安全系统,要求其安全完整性等级为SIL2。该应用实例可为过程工业安全工程师和仪控工程师应用功能安全标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IEC61508,Functional Safety of Electrical/Electronic/Programmable Electronic Safety-related Systems[S].Geneva: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2010.

[2]IEC61511,Functional Safety-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s for the Process Industry Sector[S].Geneva: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2003.

[3]ANSI/ISA-S84.01-2004,Application of 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s for the Process Industries[S].Re-search Triangle Park,NC:Instrument Society of Ameri-ca,2004.

[4]GB/T21109-2007,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7.

[5]GB/T20438-2006,电气/电子/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

航空装备保障系统效能评估 篇5

航空装备保障系统效能评估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了装备保障系统效能的.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装备保障系统效能的总体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装备保障系统效能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作 者:苏畅 张恒喜 SU Chang ZHANG Heng-xi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8刊 名: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7(1)分类号:V37 N945.16关键词:保障系统效能 指标体系 效能评估

装备控制系统 篇6

摘要:在分析了内装测试关键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ADuC812且集各种检测功能于一体的BIT测试设备,详细介绍了系统设计方案。

关键词:故障诊断;BIT;实时监测;

引言

内装测试(BIT)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军用测试领域提出的全新的技术概念,其目的在于改善装备的维修性、测试性和自诊断能力,同时也使装备系统的机动性和保障性得到很大改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航天航空等国防工业领域为代表,国内在内装测试及自诊断技术方面、主要处于技术跟踪和理论研究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火箭、卫星、飞机等飞行器的测试设备研制开发基本上都是围绕着VXI总线来进行。同时,在一些装备系统内部也出现了以自检功能为表现形式的内装测试及自诊断技术的雏形。本文拟将BIT技术应用在某型装备控制系统中,它能对装备控制系统实现设备数字化,可利用设备上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接口来收集设备的工作信息,可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故障,将故障定位到现场可更换单元,快速指导维修人员进行换件维修。

内装测试关键技术

在装备控制系统上实现内装测试及自诊断,应包括内装测试设备研制和自诊断方法研究及实现两大部份。其中内装测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被测对象内安装测试装置,从而在少用或不用外围测试设备的情况下,完成装备控制系统的性能测试:男一方面是在被测对象的系统设计时,对各部件进行自检功能设计,使各部件具有自检测试功能。在全系统测试时,综合各部件自检功能完成测试和信息采集:而自诊断技术则包含了故障特征提取、知识库建立和推理机算法实现等内容。具体实现时,首先将内装测试设备采集的信息通过通讯接口发送到地面的计算机,同时自诊断算法也在地面的计算机上实现。待两方面技术成熟后,再将测试设备和诊断软件全部内装在装备控制系统内部,这即是BIT技术,BIT技术消除了装备控制系统地面测试时需要将设备上所有被测信号通过众多的测试电缆引到地面来检测的繁琐,同时使地面测试设备变得不再庞大、复杂,同时缩短了装备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时间,满足了操作人员对装备快速响应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已经是电子设备研制的方向。设备数字化以后,使得利用设备上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接口来收集设备的工作信息成为可能。这样既可以简化测试设备及其与装备的连接关系,同时又为实现内装测试及自诊断创造了条件。

由于设备空间的限制,内装测试和自诊断技术必须要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其中包括计算机系统小型化、多通道高精度A/D和D/A变换器小型化和通讯接口小型化等。同时,为了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内装测试和自诊断,必须解决内装激励方法研究和内装激励设备设计的关键技术;此外,为了解决传统内装测试存在的故障不可复现、不能识别间歇故障等问题、必须解决大容量小型化内装存储设备设计的关键技术:为了完成内装自诊断技术研究,必须解决故障知识库建立的关键技术。这几项关键技术实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装测试及自诊断系统性能的好坏。本文将主要对硬件设计和故障知识库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BIT系统

内装测试及自诊断系统包括信号调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故障诊断、自激励模块和通讯电缆输出模块六部分(见图1)。模拟电压采集中信号调理电路负责完成对信号的差分放大、滤波和限幅等调理工作。逻辑量、频率量、时间量和脉冲量采集中的信号调理电路负责完成对信号的限幅和数据缓冲等调理工作。光电隔离主要是为了把所测量的信号和计算机相隔离,这样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读数不会受到接地电势差或共模电压的影响。数据存储模块主要用来存储一些内装测试及自诊断系统的诊断信息,包括测量的数字信息、设备上的模拟量信息、开关量信息、频率信息、脉冲信息、信号检测的粗故障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相应编码信息等功能。装备控制系统自激励模块主要实现单片机系统对装备上控制系统的信号自激励,同时也可以使地面计算机通过通讯电缆实现地面对装备的自激励控制。RS232/485接口模块可以实现上位机与PC机通讯。自检模块主要是实现系统的自检功能,在设计上是使ADuCS12的DA/AD通道形成回路,多余的DI/DO通道形成回路,从而对终端的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的工作能力进行自测试。DSl2C887时钟芯片主要是给系统提供标准时间基准,对存储到Flash中的数据添加时间项,对PCM信息流传输的数据提供时间戳。本系统微处理器模块选用ADI公司的ADuC812单片机(高性能的8通道5us转换时间、12位A/D转换器、2个12位DAC,10 5kB的闪存E2PROM,具有3个16位计数/定时器和32条可编程I/O接口的8051/8052微控制器,256字节的SRAM)。

BIT系统硬件设计

BIT系统能完成模拟电压、逻辑信号、频率和时间的测量。

模拟电压信号分压

由于装备控制系统的模拟量电压范围为±120V,因此将每一路模拟信号输入到A/D转换通道之前,为了减少转换误差,希望送来的模拟信号在A/D转换输入的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大,这就要求对采集到的信号的幅值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信号进行滤波、降压等信号调理,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使信号进入模数转换之前的电压符合A/D转换器的要求。

模拟电压信号调理模块是一个多路范围为±120V电压信号的调理模块用以将其外部输入的不同幅值的电压信号调整到0~5V范围内,以保证A/D转换精度。通常要用分压网络分压,电路如图2所示。

分压网络的电压衰减量为输出电压Ui与输入电压Ui之比,也等于RjCI的并联阻抗z1与R2C2的并联阻抗的分压比。分压网络的分压比为:

只要分压网络元件参数满足R1C1=R2C2的关系,分布电容的影响就可不予考虑。因此输入到A/D转换器件的电压值为:

为了减小对电源的影响,通常R2和R1的值较大,而A/D的输入阻抗R1的值并非无穷大,所以实际输入到A/D转换器的电压为:

如果A/D的输入阻抗R1和R2接近,将给测量带来较大误差。解决的方法是在分压网络与A/D间加一射极跟随器,由于射极跟随器的输入阻抗R1近似无穷,对R2的影响不大,可有效的解决此问题。

模拟电压信号采集

经过模拟电压信号分压后,其外部输入的不同幅值的电压信号被调整到O-5V范围内,由于BIT系统中的微处理器其内包含了高性能的8路12位ADC采集系统,可直接实现装备控制系统模拟信号的A/D采样,采集系统由模拟多路开关、温度传感器、采

样保持电路(T/H)、ADC、+2.5V参考电压和ADc转换校正控制逻辑组成(见图3)。

频率信号测量

本设计中被测频率信号为2kHz,其测量是采用8254定时计数的方式测量。

由于标准输入时钟脉冲的频率为4MHz,而装备系统需要测量的信号频率为2kHz,其测量即是一个8254定时0.01S并对信号进行计数20的测量。由定时计数初值的公式可得N=T×f=0.01(s)X4MHz=40000,设计采用计数器1、2级联作为定时器,由于我们要统计0.01s内的信号发生次数,也就是说计数器1、2级联定时,每到0.01s就通知中断INT3,所以其工作方式设置如下:计数器1为模式2,计数器2为模式0。设计数器1的计数初值为N1,计数器2的计数初值为N2,且保证_N1×N2=40000,然后将各自初值送入各自寄存器通道即可。

时间信号测量

在硬件连接上,计时采用中断计时法,由于装备系统设备要求,计时最大量为8s,所以测量计时量需要二个计数器级联为32位来工作,硬件设计上仍是级联计数器1和计数器2,GATEl与GATE2均通过反相器接的P1.0口,CLKI端接标准频率脉冲4MHz,其硬件设计见图4。计时具体计算方法为:中计数器1和计数器2的计数初值均为OxFFFF,计数器1、2中当前计数值=N1×N2。

故障知识库的建立

在建造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时,如何组织和处理专家经验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文献知识,决定着故障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把诊断过程中获取的装备控制系统故障模式、故障原因以故障树的形式组织起来,并通过对该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并将原故障树在最小割集的基础上简化,最后把相关的概念、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按关系模式表的结构组织起来,生成诊断知识库。在装备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中,依据设备故障树,形成关系知识规则的步骤如下:(1)故障树逻辑简化,减少中间事件;(2)引进多个不相容独立事件,代替故障树中相容事件;(3)将故障树的事件转化为概念命题;(4)分解故障树为一系列单输出分支一a输入定义为关系规则前提,与门转化为关系规则的前提组合条件、或门转化为并列规则的前提、非门转化为单结论的非规则以表示互斥关系,b输出定义为关系规则结论,c重复Step a。

计算故障树的最小割集

为了便于规则的描述,故障树描述的规则必须只含最小割集的底事件。

本文采用下行法计算割集。这个算法的特点是根据故障树的实际结构,从顶事件开始,逐级向下寻找,找出割集。因为只从上下相邻两级来看,与门只增加割集阶数(割集所含底事件数目),不增加割集个数;或门只增加割集个数,不增加割集阶数,所以规定在下行过程中,顺次将逻辑门的输出事件置换为输入事件,遇到与门就将其输入排在同一行(输入事件的交(布尔积)),遇到或门就将其输入事件各自排成一行(输入事件的并(布尔和)),这样直到全部换成底事件为止,这样得到的割集通过两两比较,划去那些非最小割集,剩下即为故障树的全部最小割集。图5是装备控制系统中A/D板故障树的割集计算,表1表示下行法求割集的过程。由表可知A/D板的最小割集为(B1)、(B2)、(B3)、(B4,Bs)。

形成关系知识的规则

根据A/D板的最小割集和结元器件端电压异常,用关系知识的规则步骤分析可得A/D板故障的规则如下:

Rulel IF A/D板故障且B1端电压异常Then B1坏:

Rule2 IF A/D板故障且B2端电压异常ThenB2坏:

Rule3 IF A/D板故障且B3端电压异常ThenB3坏:

Rule4 IF A/D板故障且B4端电压异常ThenB4坏:

Rules IF A/D板故障且B5端电压异常ThenBs坏。

从上面的规则建立过程可以得出,该方法将故障树分析法与专家系统有机结合,使得知识工程师、领域专家、使用维修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容易,消除建立知识库的盲目性,确保了诊断知识的一致性和完备性、高可靠性:将数值计算过程和符号决策过程结合在一起,集成了多种形式的知识,有助于实现诊断的自动化和诊断结果更准确可靠。因此,建立合理的装备控制系统故障树,将故障树转化为关系知识,这一过程是导出专家系统关系规则(诊断知识)的有效途径。

结语

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研究 篇7

关键词: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

不断完善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制度,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分析, 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提早防范, 及时、科学地处理各项风险, 降低或消灭风险因素, 已经成为实现装备采购项目目标的重要课题。

一、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的意义

随着装备采购环境的变化、采购范围的扩大以及采购规模的飞速增长, 加之我军装备合同制度建设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原因, 使得装备采购中面临着日益增加的人员风险、管理风险、供应商风险和技术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因此, 加强装备合同风险控制工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风险控制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当前装备合同项目日益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复杂度和多要素等特点, 这些特点大大增加了装备合同项目的风险系数。因此, 对如此复杂的系统进行管理, 就需要提高风险意识, 考虑风险因素, 加强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等管理手段[1]。通过风险控制, 从而有效控制和处置采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 保障采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2.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由于管理制度疏漏、人员价值追求偏差、技术不成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使装备合同项目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正如采购管理专家威廉·P.罗杰森认为, “整个采购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内部不确定性是由技术上的未知数所引发的, 它在设计阶段较强。但是……关于成本和设计的大量不确定性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 “即使是对于可以利用产品的质量的预测, 也是不确定的。”

要减少由于不确定性引起的采购风险, 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实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可以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提高对风险因素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 以便“在出现环境变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完成项目提供最好的机会”, 降低或消灭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2]。

3.保障项目效益实现。装备合同项目资金来源于社会税收和公共服务收费等国家财政收入, 同时采购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还承载着促进自主创新、保护环境、扶持国内中小企业等各种社会政策目标, 也就是说, 装备合同项目具有很强的公众性特点。装备合同项目的公众性必然要求强化对整个采购过程的风险预防和精准控制, 提早辨识、度量风险, 制定和选择风险控制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风险因素对采购效益和目标实现的影响。

二、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 缺乏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当前, 虽然已对部分装备合同项目制定过风险控制方案, 但缺乏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和长效机制, 缺乏独立、专业的评估机构, 缺乏有效的风险协调和监控制度。

其次, 缺乏风险识别和评价控制工作。当前, 相关单位和人员对采购项目可能遇到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对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更未将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工作纳入到采购决策和管理过程之中。

再次, 缺乏有效的风险处理手段。当前在装备合同项目管理过程中, 还普遍存在着“忽视”项目风险影响的现象, 由此, 造成了对项目风险控制和处置预案的“忽视”, 造成探索风险监督、控制和处置手段积极性的缺乏, 也造成了项目采购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现实风险的被动局面。

最后, 缺乏风险控制的信息环境。当前, 装备合同项目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够顺畅, 依然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 而且信息来源不够准确、渠道不够正规, 项目采购工作信息失真率相对较高, 由于信息交流不对称和不充分造成的信息风险难以回避。

三、完善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议

要有效地防范和处理装备合同项目风险,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 完善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建议制定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单行办法或具体规定, 明确风险控制目标、宗旨、机构、职责、任务、流程、风险控制计划机制、风险防范机制、风险评价机制、风险处理机制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与此同时, 加快相关配套制度, 如合同管理人员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文件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监督检查、集中采购机构考核标准、供应商信誉和资格审查管理等规定的制定, 尽快形成一套完整、实用和操作性强的装备合同项目风险控制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 实现操作流程的优化、办事程序的公开、风险预警和控制、责任的有效追究, 最终实现采购效率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 健全采购方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 实行采购计划、供应商资格审查、合同签订、合同审核、标的验收、经费支付相分离的制度, 并科学确定各管理机构相应的管理权限, 以此形成术业专攻和权力制衡, 避免由于采购人员能力素质弱和寻租行为, 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疏漏而增加采购的风险。其次, 要督促采购方 (包括采购代理机构)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优化操作流程, 公开办事程序, 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 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最后, 实行关键节点和重点流程的审核制度。例如, 加强对决策立项、采购方式确定和合同签订阶段等节点的监管和审查, 保证装备合同项目的科学性、公开性、公正性和可控性。

(三) 建立供应商风险控制机制

来自于供应商方面的风险是装备合同项目面临的一类重要风险类型, 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和信誉等级评定机制来降低和化解此类风险。

1. 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

一方面, 建立项目前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签订装备合同前资格审查, 不仅可以把住装备合同项目“准入关”、发放“通行证”, 而且还可以落实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降低项目风险。《政府采购法》第22条规定, “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 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针对以上条件及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水平等内容进行资格审查, 对于存在风险隐患, 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供应商不予注册或不准进入采购市场。另一方面, 建立项目中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实行采购中资格审查, 也就是落实对采购资格有效期限内的注册供应商、参加装备合同授予活动的供应商和正在履行合同的供应商的资格审查。项目中资格审查内容, 主要针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财务资金状况、配套企业协作关系情况和合同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展开。对于发生质量保证能力下降、资金状况恶化等情况, 影响到装备合同项目目标实现的, 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或消灭风险, 确保装备合同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2. 建立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3]。

信誉等级评定与资格审查的评价侧重点不同, 两者不可替代。信誉是指供应商遵纪守法、履行责任和兑现合同承诺的程度。世界主要国家基本都建立了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 加强了对供应商诚信的管理。实践证明, 供应商信誉等级评定机制不仅激励供应商遵守履约期限、保证标的质量, 还大大降低了履约风险, 提高了装备合同项目的效益。

建议以履约期限、质量、售后服务和工作协调性等内容为要素进行信誉等级分级评定, 可以分A信誉好、B信誉较好、C信誉一般、D信誉较差和E信誉差五个等级。信誉等级评定不搞终身制, 每三至五年评定一次。同时, 对于信用等级好 (A、B级) 的供应商, 可以在未来的采购项目招投标中适当加分;对于信誉等级差 (D、E级) 的供应商, 可以限制或取消其一定期间内参与采购活动的资格, 提高其失信成本。

为了提高信誉等级分级评定的效应, 培育更多的诚信企业, 降低履约风险, 可以利用采购信息平台公布信誉信息, 并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

(四) 建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全面归纳影响装备合同项目的风险因素, 深入剖析各项风险因素的属性、发生频率、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科学确定风险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通过运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从而科学地制定采购计划和预算, 提高采购决策水平;全面规划和设计项目活动, 有效规避风险;实现风险的提早预防和预警, 减少被动、增加主动;同时还可以积累有关风险的资料和数据, 不断改进未来的装备合同项目管理工作。

(五) 落实风险控制配套措施

第一, 加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装备采购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培训, 从而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其依法行政能力, 提高其执法和守法水平。加强招标投标、合同管理、质量验收、商品性能、技术操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二, 加强装备合同项目的信息化建设。信息风险是当前一项重要的风险因素, 加强装备合同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践行电子化采购, 实行网上公告、网上计划申报、网上投标或竞价、网上协议供货管理和网上信息披露等, 增强采购透明度, 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风险。第三, 加强理论研究, 积极寻求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途径;与此同时, 进行风险控制实践, 积极探索和推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焦秋光.军事装备管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264-291.

[2]张玉华.现代武器项目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226-231.

智能矿工装备系统的研究 篇8

关键词:智能矿工,矿工装备,多参数感知,生命体征感知,应急救灾,井下安检,多信息融合,无线自组网

0 引言

煤炭开采属于高危行业,安全事故相对较突出。根据资料统计,2012年1月至11月,中国煤矿事故伤亡人数为425人。为了减少人员伤亡,煤矿企业必须提高对矿工自身安全的关注度,而不能仅限于关注井下生产设备、煤炭产量等。

目前国内煤矿普遍存在的问题:(1) 井下作业人员无法了解自身周围的环境安全状况信息,或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2) 安检人员在进行井下日常安全检查时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装备;(3) 煤矿管理人员下井后无法了解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状况信息;(4) 发生灾变事故后的应急救灾缺少有效的移动指挥信息装备。鉴此,本文通过研究移动环境场感知、无线通信及组网、视频语音数据双向交互传输、便携式供电电源、支撑背负系统等技术,提出一种智能矿工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其在井下的应用模式。

1 系统总体方案

智能矿工装备系统是一套适用于煤矿井下、装备于矿工个人的信息化装备,可实时检测周围环境的各种参数,还可监测人体生命特征信息(如脉搏、体温等)。智能矿工与地面监控中心可进行视频、语音、数据的双向信息交互,其手持PDA可与矿井信息发布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接入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实现井下移动办公,并通过PDA了解矿井的安全生产状况。煤矿井下发生灾变事故时,系统可通过无线传输基站实现无线自组网,实现信息互联与远程传输。

2 系统主要设备

2.1 多环境参数采集器

移动便携式多环境参数采集器基于传感检测、无线通信等技术而开发,主要用于对井下人员的周围环境参数进行实时检测,检测参数包括CH4体积分数、CO体积分数、CO2体积分数、H2S体积分数、O2体积分数和温度。该采集器的硬件电路采用低功耗设计,连续工作时间比传统的多参数测定仪更长;具有2.4 GHz无线射频通信接口,可与外部无线设备实现无线数据传输与信息交互。

多环境参数采集器的主要设计指标:

① CH4体积分数:0~4%;

② CO2体积分数:0~5%;

③ CO体积分数:0~1 000×10-6;

④ H2S体积分数:0~50×10-6;

⑤ O2体积分数:0~25%;

⑥ 温度:-5~45 ℃;

⑦ 内置2 000 mA·h锂电池供电,连续工作时间达12 h以上。

2.2 手持智能终端PDA

手持智能终端PDA是智能矿工装备系统中的显示与人机交互平台。其采用800×480分辨率的TFT彩色液晶设计显示电路,显示效果较好;采用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该智能终端PDA集成了多种无线通信接口:2.4 GHz无线射频通信接口,方便功能扩展;WiFi无线通信接口;13.56 MHz RFID射频接口,支持ISO14443A/B标准;支持3 G无线网络。

手持智能终端PDA采用目前主流的Andriod操作系统进行平台设计,应用软件开发与后期升级方便。供电电源采用内置锂电池。

手持智能终端PDA可与多环境参数采集器实现信息交互,也可接入井下WiFi或3G无线网络系统,实现视频图像的远程调用查看、全矿井安全状况信息查询等功能。

2.3 智能主机

移动式个人信息交互主机主要实现远程视频、语音双向交互功能。该智能主机支持3G和WiFi无线网络,可外置摄像头,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与编码传输功能;还可外置骨传导耳机,实现井下远程语音通话功能。

2.4 无线基站

无线基站采用便携式设计,内置大容量电池组,也可外接供电电源,实现不小于11 h连续工作。无线基站传输距离大于200 m,支持无线自组网(Mesh),特别适用于井下应急救灾。

3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

3.1 井下移动环境场多参数感知

通过研究井下CH4体积分数、CO体积分数、CO2体积分数、H2S体积分数、O2体积分数、温度等移动环境场多参数感知技术与实现方法及井下与地面的实时信息交互方法,实现在地面信息交互平台对井下人员移动环境场参数进行实时远程监测的功能。

3.2 井下人体生命体征感知

通过研究煤矿井下人员体温、心跳等人体生命体征的实时感知技术与实现方法及井下与地面的实时信息交互方法,实现在地面信息交互平台对井下人员人体生命体征进行实时远程监测的功能。

3.3 灾变情况下井下移动无线自组网技术

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尤其是在发生灾变后,井下设备及网络往往会被破坏,井下通信困难。灾变情况下井下移动无线自组网技术的研究重点及难点是在井下复杂环境下实现快速自组网及长距离、多跳、多媒体通信。针对井下特殊环境,需要设计具有多跳的接力基站,基站采用5.8 GHz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灾变后视频、语音、数据的双向传输,以保证应急救灾指挥的响应速度。

3.4 矿井多系统信息融合与交互

通过研究煤矿多系统融合理论与方法,建立煤矿多系统信息融合与交互平台(信息集成与发布平台),实现煤矿各种业务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并在对海量数据进行信息融合与处理的基础上形成宏观的、有效的信息,为井下人员与地面的信息交互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实现井下移动办公目标。

3.5 装备功耗、体积和重量

智能矿工装备系统的使用对象是矿工,而不是传统的“物”,系统对各装备的体积和重量设计要求不同于一般的矿用产品,对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硬件选型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另外,装备的功耗对连续工作时间有直接影响,而便携式电池有容量的瓶颈限制,因此产品设计的整个阶段都必须采用低功耗设计思想。

4 系统在井下的应用方式

智能矿工装备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煤矿井下信息化装备,在煤矿井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应用、安检人员应用和井下出现灾变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指挥应用3个方面。

4.1 日常管理应用

智能矿工装备系统在煤矿日常管理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使井下矿工感知生产环境参数信息、其他人员的活动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等,还可与地面或其他装备了该系统的矿工间实现无线视频与语音通话。系统和全矿井自动化系统互联后,可通过信息发布系统了解全矿井的生产状况和安全信息。

4.2 安检人员应用

长期以来,煤矿安检人员在进行安检工作时缺少相应的技术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智能矿工装备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可为日常标准化检查、安全量化管理、井下设备点检、执法取证和人员联络等提供方便,提高安检人员日常检查与产品设备维护的效率。系统在井下安检时的应用如图2所示。

4.3 井下应急救援指挥应用

智能矿工装备系统可集成救灾指令与数据、语音、图像,便于救灾指挥中心及时了解事故动态,发出预案指令。智能矿工装备系统在井下应急救援指挥中的应用如图3所示。当井下发生灾变时,系统中的便携式无线接力基站可实现无线自组网互联,矿工可将事故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地汇报给地面指挥中心;地面指挥中心可实时监测井下救援人员的周围环境参数,通过视频语音通话方式统一调度指挥救灾,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5 结语

随着作为煤矿主体的“人”越来越被重视,井下作业人员的信息化、智能化将是煤矿今后关注的重点和发展趋势。智能矿工装备系统不仅可应用于煤矿出现灾变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指挥,还可应用于煤矿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等方面,实现井下人员的移动办公,为实现煤矿井下矿工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解决方案和装备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伟.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7.

[2]陈文周.WiFi技术研究及应用[J].数据通信,2008(2):14-17.

[3]付晓霞.点检系统在神东煤炭集团的成功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16-17.

[4]王志芳.基于Android的单兵应急系统方案设计[J].河北工业科技,2012,29(4):236-238.

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设计 篇9

系统的总体架构

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需要周密的研究和构架, 本系统架构主要采用.net框架开发, 此平台具有标准集成、简化应用、平台独立、跨语言标准类型等优点, 开发的系统各层次之间功能独立且耦合度低, 每个层中再划分独立模块, 组件化封装, 实现与接口之间的分离。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仅利于并行开发, 指导并规范管理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各阶段工作, 提高代码正确性、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伸缩性等, 而且有利于增强系统的扩展性,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本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的应用架构

系统应用的设计和开发主要考虑部署和维护问题, 具体就是应用部署上的可行性和健壮性, 系统维护的灵活性和经济性。结合.net框架开发习惯, 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应用的开发构架如图2所示。其包括一系列相互独立但存在数据交互的应用组成和服务组成。

终端应用层:用于定义了请求支援的用户通过什么方式 (渠道) 使用什么工具接入远程维修支援系统并管理和呈现所获得的数据。包括针对不同的用户终端所开发的手机应用、PC应用、PAD应用和浏览器。

业务处理层:用于定义了各类终端系统的业务流程、逻辑和实现, 接收和处理用户在终端应用中进行的操作。定义web服务器根据客户端请求数据和类型, 运用一定的规则和逻辑返回支援数据, 并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进行验证和管理。是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客户端应用的开发和服务器程序的开发。

数据服务层:主要定义系统所需的各类数据及数据结构, 包括用户数据、日志数据、支援类别数据、知识库、故障处理数据、备品备件数据、服务数据和系统维护数据等。

系统的数据构架

数据构架是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的基本, 体现了系统的核心领域模型, 系统所需的各类静态支援都是数据的有效组合和运算。

系统采用表能够与Windows系统完美结合的SQL server数据库工具作为数据开发和管理的工具。图3给出了本系统的部分数据构架, 包括设备表的设计构架、维修支援申报表的设计构架、备品备件表的设计构架和用户表的设计构架。

系统设计

系统根据各类主流的操作系统 (安卓、苹果和windows) 开发不同的终端系统和服务程序, 可以通过各类支持主流系统的终端 (手机终端、平板终端和PC) 访问并获得维修支援数据。因此系统的设计采用两种程序设计结构, C/S结构和B/S结构, 需要远程支援的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系统设计的客户端软件和浏览器获得远程支援, 服务器端根据用户的请求实现业务流程设计、逻辑管理、数据调度和运算并返回用户需要的指令或数据。

对于系统的布设而言, 由于现有远程支援系统为目标用户所提供的渠道已经覆盖了现有的全部远程通信方式, 因此本系统的布设不存在太多的网络和技术难题, 当然, 许多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是可能存在网络异常或者服务失败的可能, 此时需要在客户端存储部分或者全部支援数据或知识库数据。这就是为什么本系统采用C/S结构和B/S结构设计并开发的一部分原因。

结合系统应用的构架, 本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如图4所示, 其中终端系统只负责根据需求发起支援请求, 跟踪请求状态, 并将获取到的数据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在终端系统上, 是一个简单的手机或者PC应用。远程支援技术平台是系统的核心, 负责请求响应、逻辑判断、规则编辑、坐席管理、数据调度、协同和协调, 并将获得的知识或支援信息返回给请求的客户。数据服务中心负责各类数据 (文档、多媒体、数据库、目录等) 的建设、维护、管理和整合, 和远程支援技术平台的逻辑结构一起完成对客户请求信息的反馈。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客户端、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服务端和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门户网站, 对于需要支援的用户, 可以通过安装“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客户端”或者直接访问“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门户网站”获得远程支援。

系统的实现可以有多构架和软件, 首先就是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客户端, 可以开发基于多个系统的软件, 有适合于PC操作系统的应用, 有适合于手机或平板的应用, 但无论采用什么应用, 基本的功能和逻辑没有本质的区别, 即发起支援请求、支援状态判断和支援结果呈现。其次是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服务端的开发, 这部分功能比较多, 逻辑比较复杂, 但为了将不同类型客户端软件发起的请求在一个服务端响应, 需要对客户端的接入协议做统一的规范, 并考虑到和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门户网站数据的公用性, 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服务端不光在功能上与通信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门户网站要保持一致, 而且要在数据和逻辑上保持一致, 为了实现上述设想, 系统采用了可以对数据和文档直接编程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 将各种功能和逻辑判断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来实现, 这样就实现了多各类终端请求数据的统一性、逻辑的唯一性。无论是B/S结构还是C/S结构发起的请求, 系统都会用同样的服务程序进行管理和处理。

结束语

武警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篇10

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武警部队已经实现了三级网建设,这为以后武警部队装备的综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武警部队装备的正规化管理和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是一种集成化的人一机系统。它主要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和维护,为一个组织机构的作业、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输出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更高要求还包括以下功能。

计划功能:对各种具体工作能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对不同的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信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控制功能:对整个系统的各个部门及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预测功能:根据一定的数学方法和预测模型,可以利用历史的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

决策优化功能:在系统中利用运筹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为最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效益。

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

本系统的设计采用模块化模式,严格按照高内聚和低藕合的原则划分和设计各个子模块。由于系统主模块调用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能够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可独自开发、测试和维护,最后构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看出这种设计模式使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

2.1 装备需求报告

装备需求报告模块包括需求申请、申请审批二个子模块。需求申请主要用于填制装备需求申请报告,提交报告;申请审批主要用于对申请报告进行查询,并对有相应权限用户开放审批权限。装备需求报告模块如图1所示。

2.2 装备库存管理

装备库存管理模块包括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管理、装备库存盘点三个子模块。入库信息管理和出库信息管理子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员根据装备调配补充出入库进行数据录入,并开具打印相应的出入库单据。装备库存盘点子模块主要用于实现装备的库存明细查询、库存统计查询、装备出入库明细查询、装备出入库统计查询等。装备库存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2.3 装备日常管理

装备日常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装备调拨、装备使用、装备维修、退役报废四个子模块。装备调拨子模块主要用于装备配发调拨时填制打印装备调拨单;装备使用子模块主要用于装备动用使用时进行相关信息的登记申报;装备维修子模块主要用于对损坏装备维修的申报,对维修进度进行录入及跟踪查询;退役报废子模块主要用于对相关装备退役报废时的申报,信息录入,登记查询。装备日常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

2.4 装备信息查询

装备信息查询模块主要包括实力查询、平衡查询、技术参数、使用规定四个子模块。作为本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装备信息查询模块,在录入信息以后,就修改和删除操作而言,查询操作相对频繁。其中实力查询子模块主要用于查询各单位现有装备实力;平衡查询子模块主要用于查询实际装备实力与理想装备配置间的差距;技术参数子模块主要用于查询相应装备的技战术参数;使用规定子模块主要用于查询各装备的管理使用操作规范及相关规定。装备信息查询模块如图4所示。

2.5 装备需求分析

装备需求分析模块包括仓库需求预测、单位需求预测二个子模块。仓库需求预测和单位需求预测主要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装备需求数据,为进一步提高装备配置使用效率,为辅助武警部队拟制计划决策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撑。装备需求分析模块如图5所示。

2.6 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系统日志、数据维护、退出系统四个子模块。用户管理主要用于管理员对用户信息、权限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及用户对本人信息进行修改的操作;系统日志主要用于对系统登录用户及其操作信息进行跟踪记录;数据维护主要用于对系统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和还原的操作。信息系统管理模块如图6所示。

3 结语

针对武警部队装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本文主要在于提出一个贴近武警部队实际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用以解决目前部队在装备管理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促进武警部队装备管理效率的提高。

摘要:武警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把握,才能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更好地推动其科学、健康、协调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武警装备管理的现状,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提出了实现武警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设计方案。

装备控制系统 篇11

【摘要】随着武器装备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普遍引起企业高度重视,如何构建安全、快速的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已成为关注焦点。本文由目前国内行业信息安全建设形势引发思考,从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角度介绍了如何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结合不同类型安全产品介绍如何部署及应用网络安全产品,最大程度做到信息系统可管、可用、可控的高层次管理。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080-01

一、国内武器装备行业信息安全建设形势

近年武器装备行业越来越多的单位组建了局域网或广域网,营造快速、高效的工作氛围,各类业务管理系统得到较高水平应用,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脚步已成为一把双刃剑,信息安全的外忧内患(内外部安全)已引起高度重视。武器装备行业作为特殊行业,不容有半点涉密信息泄露。但是我们也遗憾的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业内部失、泄密事件时有发生,最常采用的途径恰恰是通过网络盗取、传输国家涉密信息,给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信息安全问题亦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近年不断出台各类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总体规划指导网络安全建设,使信息网络安全建设逐渐走向成熟。

二、信息安全建设角度

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主要从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三方面入手。

物理安全。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部位的中心机房、信息存储关键部位的选址应符合标准,机房建设应在防火、防水、防震、电力、布线、配电、温湿度、防雷、防静电等方面达到国家相关建设要求,为设备运行提供良好环境。采用有效的电子门控措施,实现关键部位的安全控制。加强输出设备安全控制,防止打印输出结果被非授权查看和获取。

运行安全。对关键业务数据定期备份,除本机备份外充分考虑物理环境威胁,防止异常事故发生时被同时破坏。信息系统中关键设备也应备份,可能的话重要服务器应进行热备份,实现服务器异常时的平滑切换,不影响终端业务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系绕恢复预案,对预案进行完整测试和演练,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将系统基本功能恢复时间或重建能力控制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各环节反应能力及速度,定期对预案进行演练,根据演练结果进行修订,保证预案的可实施性。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对系统内部本地登录和远程登录进行身份鉴别,对信息系统中重要信息的访问应采取强制访问控制策略,按照主体类别、客体类别进行访问控制设置。

三、安全产品部署及应用

防火墙:网络安全建设初期,综合考虑各部分访问控制情况,至少规划三个安全域,应用服务器域、安全管理服务器域、终端应用域,三个安全域接人防火墙不同接口,通过设置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各域访问端口,实现第一层网络级访问控制,企业还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安全域满足其他访问控制需求,提高访问控制强度。访问控制列表最后应增加一条any到any的禁止策略,封锁一切不必要的端口。

CA认证系统:CA认证系统包含证书密钥管理系统、身份认证介质、安全代理网关和系统控制中心。证书密钥管理系统部署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组,身份认证介质配发给终端用户,证书密钥管理系统为身份认证介质分发数字证书,证书代表介质持有人用户身份;安全代理网关部署在防火墙与应用服务器组间,所有应用系统被代理网关隔离在受信网段内,安全代理网关代理应用服务器的服务端口,用户需要访问代理网关后面的应用服务器时,首先需通过身份认证系统认证,认证通过后,身份认证系统自动建立用户身份传递给应用系统。根据终端用户不同职能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角色,按照角色分配可以访问对应服务器端口。

漏洞扫描:漏洞扫描系统一般可分为独立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对于规模较大的武器装备企业,一般都是组织结构复杂、分布点多、数据相对分散,因此多采用树形拓扑或者混合型拓扑。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置一台或多台漏洞扫描分析机,若拓扑结构简单,建议设置一台分析机,部署在核心交换设备上,漏洞扫描分析机通过核心交换设备扫描网络内部所有计算机,若拓扑结构复杂,建议使用分布式系统部署。

入侵检测:入侵检测部署方式较为单一,一般旁挂在核心交换机上。交换机开启镜像端口,将其他干线接口或普通接口镜像到镜像口,然后与入侵检测业务口相连接即可。同时为了对网络中的攻击达到较好的防御效果,一般采取入侵检测和防火期联动。即在入侵检测设备检测网络攻击行为时,及时和防火墙通信,由防火墙阻断非正常流量。

四、控制关键点: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在信息安全领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任何高水平的技术措施或多或少掺杂人为因素,因此必须辅以严谨的管理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武器装备企业涉密信息的外泄已成为管理重点,必须严防死守信息的输入输出控制。系统内信息的输入输出有多种途径,包括承载电子格式数据的光盘、软盘、U盘、硬盘等,输入输出纸介质的扫描仪、打印机等。

介质安全:近年网络上流行摆渡病毒,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存留在移动存储介质中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由于此病毒较为隐蔽不易被人发现,操作不当很容易将系统内部信息带出内部网络。针对这种可在介质中回写的病毒,开发商已研制出集单项导入、专用移动存储介质和违规外联相结合的三合一产品。单项导入设备,即普通U口移动存储介质可以直接插在该设备上,设备内部采用光纤传输,在物理条件上杜绝信息回写的可能。专用移动存储介质,与普通移动存储介质接口不同,须插入专用设备后接入受控计算机,方可实现读写功能,对于其他未授权计算机无法使用。管理上,封闭信鼠系统内部所有光驱、软驱、USB移动存储设备接口,信鼠输出工作归口到不连接任何网络的单机计算机。

打印安全:集中控制,设立独立打印间,保证输出介质可控,严格履行打印审批手续,打印管理员依据审批单发放打印文件。不具备集中打印条件的企业应限制打印输出点数量,为防止打印信息被非授权查看,禁止网络共享打印功能,只授权打印管理员打印权限,履行打印审批手续后由打印负责人打印相关内容,并及时交予申请人。

通信装备备件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篇12

作为提供给舰船通信部门使用的通信备件, 对其电气性能进行维护以保证正常使用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 对通信装备备件进行物理上的保养比较容易, 对其进行加电检测保养却十分困难, 几乎没有条件进行, 因此也就无法保证备件的可用性。而如果通信备件板不能正常工作, 将其替换到通信装备上则不能保证设备运行正常, 会严重贻误工作[1,2]。因此, 研制一种方便实用的加电保养和检测平台, 用于通信装备备件仓库在备件保存时定期加电保养和检测, 以及出库时的电气性能判断, 是非常急需的。该平台不但可以为保管单位检测备件板提供方便, 而且为延长通信设备备件板的寿命提供了一种通用的保养手段。

1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计算机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采集接口系统, 完成对电路板电信号的采集任务, 并可以在数据库中查找且相应地显示电路板的正常工作信号。数据采集系统负责所有数据的采集、控制信号的产生以及部分电路板工作信号的产生。系统主要由外围仪器、数据采集卡、GPIB总线以及PXI总线等组成[2,3]。数据采集接口系统主要负责电源通断、部分电路板工作信号和同步信号的发生以及电源和各种信号的路由[3], 主要由数控继电器、CPLD、电路板适配板及其他辅助部件组成。仪器主要包括示波器、信号源和万用表, 负责为电路板提供工作信号以及采集电路板的高频信号和电压信号。

从图1中看出, 计算机与各种外围设备互相交换信息, 计算机起核心作用, 根据各种测试前提条件, 按照测试流程向操作员发出测试、操作命令, 向测试设备发出控制命令并读取数据, 最后完成显示。

总体结构框图将检测平台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限于篇幅, 本文这里主要介绍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实现, 也就是从关键的备件板故障诊断方面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的软件部分以PC机和Windows操作系统为平台, 包括故障专家诊断系统、后台数据库系统及其他控制系统。软件系统通过串口与硬件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包括向硬件传送控制指令以及接收硬件采集到的检测信号。

2 通信备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2.1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策略

目前对电子电路的故障测试与数据生成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途径是对有效的测试产生与故障模拟算法进行研究创新;另一种途径是进行设备的可测试性设计。但是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 目前第一种途径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尤其是对复杂的设备系统[4]。而第二种途径只局限于功能器件和模块部分的开发设计。上述这些原因造成了故障诊断的不确定性。

但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给故障诊断开辟了新途径。在一些专业领域, 对专门对象进行专门分析的领域专家知识往往是丰富、有效的。虽然这种基于经验和功能描述反映故障征兆和原因的因果关系很难用数学模型描述, 但这种被称为“浅知识”的启发式经验却对不确定性故障诊断的定位往往很有效, 这得益于领域专家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与总结[4,5]。采用适当的似然推理模型, 可合理解决不确定性问题。

2.2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设计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 在对专家提供的知识进行学习的基础上, 模拟人类专家做出决策的思维过程, 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来解决原需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5,6]。图2为通信装备备件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图。

本系统采用基于黑板模型的推理机制, 用户不需知道具体的推理过程, 但通过系统设计的解释机制来回答用户提出的与推理有关的各种问题, 并可对诊断的思路和流程给出相关解释。

2.3 故障诊断过程

专家系统与传统模拟测试理论相比, 它每进行一步测试或观察都是对分析进行一次肯定或否定, 肯定证实对故障源的选择, 增加了假设的可信度;否定减少了搜索范围, 使行为向目标迈进了一步。根据专家的诊断过程, 本文提出了以下故障诊断过程和搜索模式, 如图3所示。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是建立在故障知识库基础上的, 故障知识库集中了专家们关于系统的各种故障的分析经验, 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核心。故障诊断系统根据当前输入的故障特征, 利用故障知识库中的知识, 进行基于故障知识库的推理搜索, 并将可能的故障源根据相关性进行排序, 然后依次通过实际测试对故障进行验证, 直到找出具体故障。如果仍找不出故障, 就需要通过测试增加更多的故障特征, 重新进行故障的推理搜索和验证, 直到最终完成对故障的自动诊断。

3 通信备件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现

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分为四层结构:测试管理层、测试程序层、仪器驱动层和I/O接口层。这种层次设计, 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坚固性与稳定性, 软件便于维护、扩展及升级换代。如今, 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当操作系统、外设仪器、数据处理算法需要更新时, 只需更换相应的软件层, 系统就可无缝移植或升级, 保护已有的软件投资。

本文主要介绍数据采集系统也就是I/O接口层的软件实现。I/O接口软件是测试系统软件的基础, 用于处理计算机与仪器硬件间连接的底层通讯协议, 是进行故障诊断的基础。

该部分包括五项, 第一项为模块器件数据, 第二项为模块原理图, 第三项为电路板器件一侧的图片, 第四项为电路板焊盘一侧的图片, 第五项是原理框图。测试项和四个图形具有联动功能, 即当测试项中包括元器件编号时, 四个图形将自动加亮并居中显示该元器件, 这样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所要测试的点在各图中的位置, 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修理故障。

在设计过程中, 为使编程方便, 通常把与硬件有关的语句都封装在几个函数中, 如:初始化函数 (Init) 、讲函数 (Wrt) 、听函数 (Rd) 。而且还进一步将这几个函数设计成一个DLL (动态数据链接库) 。由于DLL独立于语言, 不管是以后用VB、VC及Delphi等都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个DLL, 还能用新的DLL代替旧的, 而不用再对其它用到这些函数的应用程序作修改。

在Lab Windows/CVI环境中, 很容易生成DLL文件[7]。首先由Lab Windows/CVI环境生成DLL代码的总体框架, 然后向框架中添加DLL代码, 在代码中必须按以下格式明确地声明导出函数:

由于在本系统中主要用Visual C++编程来实现程序的主要功能, 用Lab Windows/CVI的各种控件来设计界面, 所以在Lab Windows/CVI的DLL代码中主要需导出以下函数:显示各种开关量和模拟量控件的函数、显示和绘制曲线的函数等。另外, 由于这些函数都要调用Lab Windows/CVI的各种控件资源, 所以必须在Lab Windows/CVI的环境中设计好这些控件的大小和位置, 不过也可以将它们都设计成为函数参数, 以便在调用时确定[8]。

在Lab Windows/CVI中将DLL代码编制调试好之后, 可以在Lab Windows/CVI环境中编译成为一个DLL应用程序扩展文件, 同时Lab Windows/CVI系统还将产生一个导入库文件*.lib, 然后就可以被支持DLL的开发平台所调用。同样, 在VC++的程序中, 也必须按以下格式明确声明输入函数:

凡是在Lab Windows/CVI中所声明的导出函数, 在这里都必须将其声明成导入函数。在使用这些DLL文件时, 还必须在VC++的集成开发环境中打开“Setting...”选项, 在Link页中指定由Lab Windows/CVI生成的导入库文件.lib。这样就可以像使用自己定义的函数那样使用DLL中的函数和资源了。

做完这些工作, 所剩的工作就是按照OOA和OOD所设计的结果进行编码。在编码过程中, 需保持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主要是从提高程序的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健壮性入手, 以提高程序质量。

4 结语

本文从对虚拟仪器和混合总线技术的研究、分析出发, 结合目前通信装备备件维修的实际, 研制开发基于混合总线的信号检测系统平台, 可以在脱机条件下产生通信备件电路板工作所需的各种电源和激励信号, 模拟通信备件电路板的工作环境, 并将通信备件电路的各种正常与非正常的电特性数据进行采集、保存, 建立通信备件电路板信号数据库, 从而协助维修人员对该型通信备件的多块电路板进行测试维修。

参考文献

[1]王路路, 时和平, 王瑞.战时通信装备备件配送模型[J].兵工自动化, 2012, 31 (6) :18-20.

[2]李娟, 罗勇, 井小沛.通信设备板件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 2009 (35) .

[3]吴新华.虚拟仪器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8 (6) :33-35.

[4]张继宗, 张伟, 赵瑞连.一种通信装备故障诊断仪的设计[J].军事通信技术, 2000 (74) :66-70.

[5]赵之刚, 张海勇, 张锋.基于专家系统的舰载通信装备故障诊断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 2007, 35 (6) :79-82.

[6]周文权, 唐德尧, 朱石沙.一种用于RS485通信故障诊断的便携式检测仪的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 2007 (5) :106-108.

[7]张风均.LabWindows/CVI开发入门和进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投入产出效率下一篇:因果关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