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流程

2025-01-23

作业流程(共12篇)

作业流程 篇1

目前, 在4S店里, 机电技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保养, 而保养的效率和质量是顾客和领导最为关注的。为此, 我们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摸索, 制定并完善了一套“双人快速保养作业流程”, 通过两位技工的默契配合, 统筹安排时间, 达到了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双人快速保养作业流程”的具体操作内容如表1所示。

说明:

1) 首保时不用拆卸车轮。

2) 材料可以安排在步骤5时由技工B领取, 或由班组的技工C领取。

3) 除保养外还有小修项目的, 应放在保养完成之后进行, 以保证保养工作顺利进行。

4) 技工A的工作重心在驾驶室、车身、车轮和制动器;技工B的工作重心在发动机室和底盘。

5) 工具车、零件车内应提前准备好保养所需的辅料, 包括水、泡沫水、黄油、纱头等, 避免花费时间寻找辅料。

6) 在作业过程中, 工具用完后应随手放到工具箱规定的位置, 不能乱放, 以减少不必要的找寻工具的时间。

7) 该流程适合于常规保养, 大保的作业内容较多, 应在此基础上统筹、灵活地安排。

8) 在每一操作步骤中, 技工A和技工B只有在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情况下才可以帮助另一技工, 不允许打乱工作内容。

作业流程 篇2

1.生产计划员根据订单交期及时分解、制定各工段生产计划,备好图纸,及时下发到车间、工段。

2.车间主任或工段长根据生产计划,编制工段、班组次日排程任务。

3.工段长根据生产计划单的订单交期和数量要求,提前一天做好生产日排程,依据排程表要求备好图纸、领料单、工票、流程卡(要根据车间班产能确定流程卡份数,流程卡数据和领料单数据要一致),完成后交班组长。

4.班组长根据日排程要求,确定工艺,备好物料、工装、刀具和量具,再把任务分配给本班组操作工,且让操作工核实数量(前道工序产品数量要与流程卡、工票所记录数量相符);班组长要在加工前对操作工进行技术培训,在操作工弄懂加工工艺、技术要领及品质要求后,才能上机操作。

5.操作工加工产品时,先要依据图纸和加工工艺对所加工产品进行三检(含一批产品首检,每日开工第一件产品首检,条件变更后的产品首检)和全过程自检,把不良品和合格品进行分类摆放(特别注意产品材质304、304L、316L分开、隔离)。

6.操作工加工完产品后,要对本人加工的产品进行点数,并按要求填写好流程卡和工票(填写内容:自检数量、自检不良品数量、加工人员/工号、)。

7.工序1工票的处理:操作工将工票填写好后,将工票交班组长和检验员签字确认。班组长和检验员签字确认后,班组长将第2联交操作工留底,第3、4联随产品转下道工序,第1联由车间工段长审核后转交转序员。转序员依据订单产品数量对照转入实际数量,及时收集工序1工票进行核实后交生产统计员打调拨单。调拔单第1联由统计员签字存根,第2联交调出班组长签字存根,第3联交调入班组长签字存根,第4联由转序员签字存根。

8.工序2工票的处理:操作工将工票填写好并交班组长签字审核后,由操作工将工票连同流程卡一起随产品转入中转区,并及时通知检验员和转序员,检验员检验好产品后,将检验结果填写在工票、流程卡上,并开具合格证。之后转序员再将工票交统计员打调拨单,第1联统计员签字存根,第2联交调出工段长签字存根,第3联随产品转入下工序工段且由工段长或主管签字存根,第4联由转序员签字存根(特别注意将不良品及时调入返修车间,告知工段负责人交期并及时跟踪,报废品要及时打调拨单退回毛坯仓库)。

9.余下工序的处理方式同工序2处理方式相同。

10.所有工序完成后,转序员要及时回收流程卡并上交生产部办公室。

11.产品加工完成后,工段长及时统计数据(含不良品),发现情况及时反映。

3PL企业作业流程配送处理分析 篇3

关键词:3PL;流程;配送;自动分拣

中图分类号:F2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09-01

配送系统在物流企业作业流程的处于订单管理、仓储管理等流程之后,它是产品最终到达用户的最后一个环节。

1配送系统流程分析

配送系统就是3PL企业对货物进行相关的分货、拣货、送货、补货等作业(如图1所示),最终将货物准确、及时地送到客户手中。3PL企业在配送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库存情况,根据订单的需求,制定经济、可靠、及时、安全的配送计划。

补货作业的作用就是保证拣货区有货可拣。其操作过程主要是将货品从货物保管区利用传送带或者叉车等工具移到按订单拣取用的拣货区。

拣货是指配送中心根据订单上商品的品名、数量和储存库位地址,从货垛或货架上取出商品,经过运输最终进入到理货场所,在现代化大型配送中心里,都安装了“电子标签拣选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安装在每个货格上的数字显示器来引导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可以按事先规定的指令通过货位指示灯和数字显示器就获知所需商品在货架的具体位置和数量,最终按顺序完成拣货作业完。

分货是指在拣货完成之后系统将商品进行分类的工作,分类的标准是按照不同的配送路线或者客户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目前情况下,一个配送中心的日分拣量已经可以达到5~6万件、分拣的客户一次也达到了100多个,因此看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及物流中心处理的数量越来越多在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人工分拣已经面临淘汰。但是,依靠计算机智能控制、红外线激光扫描和RFID等高新技术不断地发展,基于上述技术产生的自动分拣系统已经应用到了国内外许多大中型配送中心。自动分拣系统大体上由喂料输送机、收货输送机、分拣指令设定装置、分拣输送机、合流装置、分拣卸货道口、计算机控制器等七部分组成。

送货即通过交通工具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现代送货作业已经可以通过专家智能系统自动生成最佳的配车计划与配送路线,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来降低运输的运输成本,为企业增加利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由车载终端设备、GSM、GPS、GIS、INTERNET等高新技术组成,GPS车辆监控系统已经开始应用到了3PL企业送货中来,通过此系统企业可以实时获得自己送货车辆的运行方向、地理位置、运行速度等各种状态信息,实现了车辆及货物的可视化管理,并实现对车辆的分层次、调度、信息交流、报警等功能。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结 语

文章分析了物流企业流程中的配送作业,简要地分析了配送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则,配送是物流企业最后一个环节,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五洲.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玉米纸筒育苗生产作业流程浅析 篇4

多年来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把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为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其通常的做法是选用玉米生长期较长、产量较高的品种, 通过提前在大棚内进行纸筒育苗, 在秧苗长到两叶一芯后再移栽到田地, 以此来延长玉米作物的生长期, 最终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张喜林与周宝库等曾做过玉米纸筒育苗移栽小区田间试验, 其试验检测数据表明, 玉米采用纸筒育苗移栽与玉米大田直播相比增产幅度超过10%, 并撰写了《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一文对其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近两年黑龙江省对玉米纸筒育苗移栽这项增产技术也在积极推广。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包括两大环节, 一是玉米纸筒育苗, 二是田间移栽作业。下面仅对头一环节玉米纸筒育苗生产作业流程做一简要分析, 仅供读者参考。

玉米纸筒育苗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制钵土的选取、制钵土壤中的土块分离、纸册灌土、墩土刮平、纸册翻转、点籽覆土、移送秧盘、浇水育苗等。玉米纸筒育苗作业生产流程如下:取土→筛土→纸册灌土、墩土刮平→纸册翻转→点籽覆土→移送秧盘→浇水育苗, 下面就玉米纸筒育苗各部分生产环节做一简要介绍。

1 制钵土的选取

育苗制钵土的选取应有一定要求, 取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取的制钵土质要肥沃, 湿度适宜, 尽量没有土块, 选取后的制钵土应提前运到育苗地, 准备待用。

2 制钵土的筛选

使用前应测试制钵土的含水量, 若土壤水分偏低, 应适量增加土壤水分;通常用小孔喷壶向土堆喷水并不断混拌, 避免土壤过湿或湿度不均。土壤含水量是否适宜也可用下述方法检查判定:喷过水的制钵土用手攥紧成团, 撒手落地后破碎松散, 此时土壤含水量即已满足制钵要求。育苗土中还应混入适量的育苗肥, 以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秧苗生长。准备好的育苗制钵土在使用前过筛清除土中较大土块, 以免影响纸册灌土时土壤填充, 选用的筛子方孔尺寸以不大于8 mm为宜。

3 纸册灌土和墩土刮平

该环节是玉米纸筒育苗中的重要一环, 其纸册中的土壤是否能够墩实, 将直接影响到育出的秧苗钵体成型质量, 特别是对于后期使用夹持移栽机构的设备影响尤为明显, 如果秧苗钵体不实, 移栽夹持机构很难夹住秧苗, 造成秧苗倾斜或脱落, 将直接影响移栽质量, 所以在纸册灌土时纸册内的土壤必须墩实。该环节一般采用墩土机为宜, 其墩出的纸册效果比较理想, 也避免了采用人工墩土纸册灌土不实的弊端, 这对于后期选用夹持机构机械移栽的用户至关重要。纸册灌土设备一般由料斗、带式升料器、传动机构、动力控制系统及机架等部分组成,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墩土机主要由电机控制系统、传动偏心机构、振幅调节机构、四杆托板顶起机构和底板、挡板、卡条等部分组成。作业时放好底板, 装好纸册, 合上挡板, 插好挡条, 启动设备前应将纸册上土、摊平, 然后启动墩土机开始工作, 在托板的不断上下振动过程中, 纸册上的土壤开始下沉, 此时要对纸册上不断补充土壤并摊平, 直到土壤不再下沉为止, 然后按下停止按钮停止墩土作业, 拔下纸册前后两侧卡条, 放下左右两侧挡板, 刮去纸册上面的多余土壤, 盖上盖板, 踩下四杆顶起机构, 准备进入下一环节。其设备结构图如图1所示。

4 纸册翻转

对于采用机械墩土设备进行玉米纸筒育苗的用户, 当纸册灌土墩实刮平后应将纸册翻转。如果采用人工完成上述工作, 短时间作业, 体能还算尚可, 若长时间作业, 体能将难以支持, 所以这一环节一般采用翻转设备来完成。翻转设备主要由托架装配和翻转器装配两部分组成, 其工作过程是将墩好土的纸册盖上盖板, 然后从墩土机上向前推到翻转器的导轨内, 人工转动翻转环使翻转器旋转180°, 然后将纸册从翻转器导轨内拉出, 揭去墩土机纸册底板, 露出播种窝, 至此完成纸册翻转作业。其设备结构图如图2所示。

1.墩土板装配2.连接管3.机架装配4.振动驱动系统装配5.平行四杆机构装配6.墩土板托板装配

1.托架装配2.翻转器装配

5 点籽覆土

目前点籽作业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人工点籽。人工点籽速度慢、效率低、用工多、成本高、不宜采用。 (2) 采用手动播种板, 先将上下两层带有播种孔的播种盘拿到墩好土的纸册上, 将下层播种板上的播种孔对准纸册上的播种坑放好, 然后将上下两块带孔播种板的孔位错开, 即上面的播种孔被下面的无孔部位堵住。在上面带孔播种盘上撒满玉米种然后刮平, 即将板上多余的种子刮去, 使上层播种孔中每孔充填一粒种子 (设计时播种板上的播种孔直径只能适应一粒种子) , 然后将没有充进种子的播种孔用人工补全。拉动上层播种盘使上下孔对齐, 则上层播种孔中的种子就自动掉落到下面的纸册播种窝中, 以此来完成播种作业。这种播种作业方式与人工点籽作业相比的优点是:播种作业速度快, 省工、省力, 缺点是播种盘的孔径对种子的大小没有适应性, 只能适应某一大小的种子。如果种子偏大则孔径难以填充, 如若种子偏小, 则会出现一孔多粒现象。 (3) 采用气吸排种器, 这种排种器主要由风机、导风管、气吸排种头、种盘、托架、振动机构及电机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该设备的气吸播种头与纸册面积大小一致, 播种头下面为平面且带有与纸册窝眼排布方式一样的小孔。启动后把气吸播种头拿到装有玉米籽的播种盘上, 将下面的小孔对准种子, 播种头下面的小孔中由于气吸产生负压, 下面的玉米种子就被吸附到小孔上面, 然后将带着玉米种子的播种头移动到已经墩好土的纸册上与下面的播种窝对正, 然后切断气源, 播种头下面吸附的玉米种子就自动掉落到对应的播种窝中, 个别有多籽的播种窝则人工将多余种子去除。这种播种设备具有播种速度快、点籽效率高的优点, 是上面三种播种方式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播种方式。完成点籽后的种子表面还应撒上一层浮土, 并将纸册上面的种窝坑填满, 然后轻拍压实。最后将纸册表面上的多余浮土刮去。

6 移送秧盘

一般移送秧盘由送盘车来完成, 该送盘车也有与起苗车兼顾设计使用的, 结构比较简单, 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探讨了。

7 浇水育苗

在浇水育苗前我们再简单谈一下育秧棚, 育秧棚既可用普通大棚也可单独扣棚, 与一般大棚不同的是, 它要求大棚内摆放秧盘的地面必需平整。点种后的秧盘运到棚内连续摆放, 为了便于浇水和起盘, 秧盘在摆放一定宽度后应留出30 cm宽的过道。浇水时要保证水量喷洒均匀一致、浇透浇足,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安装喷雾设备, 根据要求定时定量浇水。

8 小结

多年来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一直处于推广阶段, 移栽面积较小, 特别是在玉米纸筒育苗生产环节, 大部分还是手工作业, 大大地制约了玉米移栽技术的开展, 玉米纸筒育苗整个生产流程用工量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底、成本费用高, 很难大面积应用;只有玉米纸筒育苗生产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 才有利于玉米纸筒育苗移栽作业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滨.我国玉米纸筒育苗机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4 (8) :23-24.

[2]张喜林, 吴永英, 周宝库.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2, 10 (3) :69-70.

调度作业流程 篇5

1调度日作业流程

1.1早班(08:00-16:00点)调度作业流程

a.08:15总调交接班,交接班会由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或)主持,上、下班总调参加,会议由上一班值班总调汇报上一班次的主要生产情况、设备检维修情况、原料和产品的库存情况等;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安排当日计划、装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下一班工作重点及建议等,接班人员要尽快熟悉情况,做好记录。

b.08:00~09:00详细了解生产状况,落实当日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生产计划任务,分解工作重点,并将重点记录到《交接班记录》上;与各生产公司(装置)调度(值班长)沟通,进一步分析了解生产情况,对各公司(装置)需协调度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做好记录。

c.12:00~13:00白班总调度第二次了解各生产公司(装置)生产运行情况,重点掌握公司级生产控制指标,及时做好各装置的运行记录;监测日计划、班计划完成进度。

d.15:00~16:00汇总当日装置生产、设备检维修、安全重点及事故隐患处理等情况,对重要的、影响运行的情况向部门领导汇报;总调对班中生产出现的问题要跟踪分析、落实,对整体情况进行小结,完成当班的生产交接班日记,向下一班汇报本班生产运行情况和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未尽事宜,做好交班。

1.2 中班(16:00-0:00点)调度作业流程

a.16:30根据早交班会和中交接班会提出和确定的重点,通过对当日关键环节的跟踪,填写调度“当日要情”,报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审核后存档。

b.17:00落实“当日要情”的各项记录,准备次日协调解决计划,值班总调根据当日运行情况,在与部门、各生产公司(装置)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下达次日生产协调计划。

c.18:00总调度第一次全面了解当班装置生产情况。

d.19:30搜集各单位完成情况数据信息。

e.20:00落实碰头会的各项内容,总调对领导交办的重点事项记录到《交接班记录》上。

f.21:00调度当前生产运行情况,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了解,跟踪落实情况,并对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小结。

g.22:00中班总调第二次全面了解当班装置生产情况,如果有领导批示、指示,分别上到信息网的相关栏目内;遇有事故或者故障情况,按照固定格式上到信息网相应栏目内。

h.23:30汇总当日装置生产情况,设备检、维修情况,其它安全重点情况,各主要生产装置存在的事故隐患和处理情况,记录当班发生的重要事件,针对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处理落实情况。

i.00:00完成当班的生产交接班日记,由值班总调度召开交接班会,当班总调向下一班汇报本班生产运行情况和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未尽事宜,和下一班组做好交接。

1.3 夜班(0:00-08:00点)调度作业流程

a.00:30了解上一班次的主要生产情况,重点是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和未尽事宜,对协调情况和各 环节运行情况、主要指标进度完成情况等,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b.02:00全面了解当班生产情况

c.03:30调度当前生产运行情况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了解,跟踪落实情况,并对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小结。

d.05:00在全面掌握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对夜班完成及白班计划情况进行协调、分析,将上述情况汇总后形成书面材料,记录到交接班记录本。

e.06:00第二次全面了解当班装置生产情况

f.07:30向生产调度指挥中心领导汇报夜班运行情况,重点汇报夜班运行情况及影响装置运行的重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g.08:15交班会,值班总调向下一班交接。

2调度月度工作流程

2.11-3日编制上月调度报表:搜集整理各专业部门、各生产公司(装置)上月完成数据,报公司领导审核存案。

2.24-6日准备生产月报,总结当月,部署下月计划:通报当月装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强调当月工作重点,部署下月生产计划。

2.37-13日:日常工作:主要是日常调度协调工作。

2.414日调度室半月调度会议:总结上半个月各部门、各生产公司(装置)各项生产工作,确定下半月各部门、各生产公司(装置)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各项工作,定措施、责任人、定完成时间。确定本

月生产计划安排。协调解决各部门、各生产公司(装置)提出的问题。

2.515-17日总结分析上旬情况:总结分析上半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时查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情况反映在调度日报的“当日要情”中。

2.618-22日:日常工作:主要是日常调度协调工作。

2.723日调度月计划平衡会部门会议: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制订解决措施,加以落实。

2.824-25日组织专人到基层进行调研:针对日常反映上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与相关各部门、各生产公司(装置)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进行落实,调研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探讨,调研后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公司领导。

2.926-

28、30或31日全面总结

1、全面总结当月以来全公司生产等各环节运转情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各单位之间协调配合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并形成书面材料。

2、制定计划:通过调查研讨,编制出下个月的生产计划,及重点工作,其中下个月计划是根据公司调度例会提出的要求、计划及各单位所上报的建议计划经汇总形成。

3、准备月底的生产准备调度会,确定的会议时间,并做好一切会务准备。

4、向主管领导汇报下月建议计划及计划制订的依据,并根据领导指示对计划进行调整。召开月调度计划平衡会,分析总结本月以来

生产等各方面的情况,查找问题,议定措施,并确定下个月作业计划及重点工作,通报下月生产计划。

5、根据调度会上各单位汇报的情况,对重要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公司领导讲话,形成会议纪要,修订作业计划,报送主管领导审核后下发至各单位执行。

6、总结分析当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时查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工作方向。

3调度作业流程

调度业务安排主要根据集团公司下发的生产计划,在确保装置安、稳、长、满、优高质量完成生产目标的情况下,根据宏观经济及内外部运行环境的实际变化,对月度、季度等局部时间段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1、一季度:力争实现首季生产开门红,为完成全年任务打基础。根据一季度生产特点,在一季度工作时,调度室要坚持抓住提前量,加强协调力度,抓住生产运营关键环节,解决影响制约下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完成年进度计划,确保生产均衡,平稳运行,为下季度的工作打好基础。

2、二季度:狠抓节本降耗工作,确保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二季度调度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全年生产计划做好装置优化操作,协调各生产生产公司(装置),从节水、节汽方面入手,全方位做好装置间的染动能耗的平衡、协调工作,开展各种节能改造和节本降耗竞赛等活动,全力确保上半年实现 “双过半”。

3、三季度:抓好装置的平稳运行,消除安全隐患,给全年任务完成提供保障。通过抓好雨季汛期日常的平稳运行,确保装置高效、均衡、稳定运行,给全年任务完成提供保障。一般来说,从三季度完成情况即可看出全年各项工作的趋势,完成的好,就能超进度或按时完成计划。因此,抓好三季度工作,能减轻年底的工作压力,还有利于四季度装置过冬的问题,保证装置生产稳定运行。

作业流程 篇6

一、商业银行审计项目的基本作业流程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的基本作业流程如下:

首先,由总行审计部门组织制定审计项目总体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事项和审计期间等。

然后,各下辖审计机构分别成立审计组,审计组按照总体方案要求,编制具体方案,界定具体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样本和审计资源配置等;各审计组成员按照具体方案确定的审计测试点和审计样本进行查证,对在查证样本时获取的审计发现出具审计工作底稿。

最后,各审计组归纳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上报总行审计部门,由总行审计部门出具汇总审计报告。

二、现行项目作业流程存在的弊端

上述作业流程对规范审计项目运作模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对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定位和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评价、建设职能的要求来说,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是各审计组无从精准把握审计项目的立项背景,审计组成员对项目涉及领域的全行业务发展状况、经营管理状况、风险管理重点缺乏必要了解。

二是各审计组仅是根据总体方案和审计对象情况编制具体方案,对审计事项涉及的制度、流程、系统、控制机制等梳理、研究不够,导致其不能完全按照“风险导向”原则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样本,更多的是把总体方案的“刚性”要求具体化。

三是审计人员根据对审计样本的查证所出具的工作底稿,注重对问题状况及其表现形式的描述和揭示,但缺乏“样本推断总体”、“问题透析缺陷”的必要程序。因此,这种工作底稿对相关制度、流程、系统和内控缺陷剖析得不够深入和系统。

四是各审计组撰写审计报告时,更多的是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纳,缺乏系统的分析与提炼,由此生成的审计报告缺乏应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三、优化审计项目作业流程的设想

1.在编制审计项目总体方案时,增加对项目立项背景的解读。商业银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是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年度工作目标,对一个年度拟开展的审计项目进行的事先部署和安排。编制总体方案时,对审计项目立项背景进行全面、精准的诠释,可为各审计组及其成员明确项目审计目标、界定审计范围、把握审计重点提供支持。

在诠释审计项目立项背景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解读审计项目涉及业务的发展战略,明确管理层及业务部门对开展这一审计项目的需要,诠释该审计事项存在的重大风险因素;二是描述外部监管部门对该业务的监管要求,解析近期被披露(暴露)出的同业重大风险事项;三是传导总行审计部门对开展这一审计项目的心理预期。

2.在编制具体方案前期,从制度、流程、系统和内控层面对审计对象进行风险预评估。各审计组在编制具体审计方案时,对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是审计组及其成员把握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样本,编制测试方法和统筹内部审计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在进行审计事项风险预评估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梳理审计事项相关业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从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上评判审计事项的风险;二是分析审计事项相关业务所涉及的业务流程,从业务流程的严谨性和效率性上评判审计事项的风险;三是掌握审计事项相关的业务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的应用控制设计和技术支撑度上评判审计事项的风险;四是总体了解审计对象对审计事项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状况,从授权与批准、职责分离、会计记录控制、实物控制和独立检查五个方面评判审计事项的风险。

3.在审计测试后期,进行样本推断总体,注重对管理缺陷进行分析提炼。科学地进行“样本推断总体”和“问题透析缺陷”,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加工审计发现时,可分别制作两类审计工作底稿:

一类为“问题记录”,用于就测试样本时发现的样本本身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描述,该类底稿重在对某个或某些样本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和记录,它可以样本属性(笔、户、个等)或测试点等为基本单位,针对取证对象分别出具。

二类为“缺陷记录”,用于就审计发现问题所暴露出的制度、流程、系统和内控缺陷进行提炼和归纳,该类底稿是在“样本推断总体”、“问题透析缺陷”基础上的深层次剖析,它可以缺陷类型和主要涉及部门为基本单元针对审计对象整合出具。

4.在审计报告阶段,着重依托缺陷分析结果,归纳形成审计报告。各审计组在撰写审计报告时,不能仅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汇总,应注重对重大风险事项的披露和管理缺陷的归纳。

一是在提炼审计发现时,应以审计项目相关的经营活动为背景,依托“缺陷记录”形成审计发现中的各个具体“缺陷”,并从制度、流程、系统及内控缺陷方面进行系统性的阐释,然后从相应的“问题记录”中提炼出具有重要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论据,支撑对各个具体“缺陷”的表述。

二是在撰写审计评价时,应依托对审计事项的风险评估和提炼的“缺陷”型审计发现,对审计事项进行总体性的判断和评价。

三是在撰写审计建议时,应着重针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风险事项和管理缺陷提出补充或完善规章制度、重构或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相关系统及内控机制的具体建议。

作者简介:

RTK地形测量作业流程应用分析 篇7

关键词:RTK,地形测量,作业流程

一、前言

地形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两部分。常规测图方法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 再利用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地物、地貌特征点 (碎部点) 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成图。传统地形测量经常受到控制点密度不足、测站间通视条件差等问题的困扰, 效率低下。随着GPS技术的发展, 载波相位差分实时动态定位 (RTK) 测量技术日益成熟。RTK实时三维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已经广泛应用到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形及地籍测量中。

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 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 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 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 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历时不到1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 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 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 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 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 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 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二、RTK的地形测量作业流程

(一) 工程概况

地形测量测区全长32 km, 宽度总体为150 m, 部分重要地段加测至200 m, 测图比例尺为1∶1 000。测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丘陵、山地兼备, 河流、树林较多, 通视条件欠佳, 地形复杂。

(二) 测量实施步骤

基于RTK灵活、高效、高精度的作业特点, 在地形测量中采用RTK技术, 与全站仪相比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不过RTK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多路径效应、电磁波干扰、高大建筑物及树木对接收机视野的限制等, 所以它不能完全取代全站仪。两种仪器协调配合作业, 才能快速地完成测量任务。

利用RTK进行地形测量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测区平面控制为三个C级GPS点。经实地踏勘, 上述三点保存完好。E级GPS网由24个点组成边连式网形, 其中包括三个起算点。GPS点覆盖整个测区, 并连测四等水准, 用作求转换参数及检核。

在水库、河堤等有大片树林区域、无线电信号发射塔周围200 m的范围内, 采用RTK测量模式建立图根控制点, 用全站仪进行碎部点的数据采集。图根点的布置以点组的形式出现, 每组由两个或三个两两互相通视的图根点组成, 以便全站仪测量时定向和测站检查。由于在任何开阔区域, 均能发挥RTK测量的优势, 快速准确地建立图根控制点, 不用进行常规的图根导线测量, 减少了累计误差, 提高了碎部点测量精度, 并大大提高了地形测量的效率。

在农田、村庄等上空开阔区域, 采用RTK测量模式直接进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作业速度比全站仪更快, 一般每个碎部点不超过3 s, 采集速度几乎等于走路的速度。RTK测量碎部点的模式有“点模式”和“线模式”两种。碎部点测量都可以采用点模式作业, 不过对于公路、水渠、田埂等线状地物或连续地貌, 采用线模式具有更高的作业效率。

在碎部点测量中, 对于路沿、检查井等地面上的地物点, 可以充分发挥RTK快速高精度定位的优势。但对于电线杆、路灯、房角等有高度的地物点, 由于圆形天线的影响需进行偏心改正, 以提高测量精度。

三、RTK测量精度检核

(一) 坐标精度检核

为了检测RTK测量成果的质量, 用RTK测量模式复测测区内的所有GPS点, 随机抽取其中10个。

另外, 利用RTK测定图根重合点50个, 结果表明, 点位较差均在5 cm以内, 其中在1 cm以内的有16个, 1~2 cm有23个, 2~3 cm有8个, 结果比较理想。

由上可以看出, RTK坐标成果准确可靠, 精度满足《城市测量规范》要求。

(二) 高程精度检核

24个GPS点的RTK高程与四等水准高程比较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RTK高程与四等水准高程较差大部分在40 mm以下。若以四等水准高程为真值, 按双观测值之差计算出高程中的误差满足《城市测量规范》对图根控制点和碎部点的高程要求。

四、改善RTK测量精度的方法

(一) 基准站的选择

基准站应该设在测区中部, 要求地域开阔、无树木等物体遮挡, 远离高压线、无线电信号发射塔, 避开大面积水域等容易引起RTK不稳定或精度降低的因素。

(二) 转换参数

由于GPS RTK获得的是WGS-84坐标, 实际工作一般需要国家平面坐标或地方坐标, 因此需要进行坐标转换。一般采用三参数或七参数方法转换。求转换参数所利用的控制点数量应该足够, 一般来讲, 平面控制点至少3个, 高程控制点一般4个以上。控制点应以能覆盖整个测区为原则, 最好均匀分布。另外, 转换参数的精度不仅与所选点的位置与数量有关, 还与所选点的坐标精度密切相关。因此, 在选择控制点时应该对测区内的已知点进行筛选。

(三) RTK测量图根控制点的要求

用RTK作图根控制测量时, 应该使用三脚架, 以提高精度。图根控制点应该选在适合全站仪测量的地方, 两点需要通视。每个控制点最好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结果, 两次观测值的较差不宜超过3 cm。

(四) 缩小作业半径

移动站离开基准站的最大距离称作RTK的作业半径。RTK的稳定性和精度随移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增大而降低。要得到厘米级的精度, 应缩小作业半径, 通常小于5 km。

(五) 观测时间的要求

观测时间需在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PDOP) 值小的时间段 (小于6, 可以通过卫星预报信息查看) , 利用良好的时段进行RTK测量, 不仅速度快, 而且精度高。

(六) 观测者要求

严格规范操作, 减少人为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实践证明, 观测者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对成果的精度影响很大, 例如, 对中误差、测量天线高或输入基准站坐标的任何误差, 都将影响整个测量成果。

五、结语

利用RTK进行地形测量打破了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 简化了控制测量烦琐的工作, 可以不需要通视大范围测定无积累误差的图根控制点及碎部点, 明显提高效率。在RTK受干扰比较强烈的地方, 结合全站仪进行测图, 可以弥补RTK的局限。随着RTK测量技术的发展, 其精度和稳定性也将不断提高, 抗干扰能力将更强, 对环境要求将会降低。相信将来RTK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GB/T18314-2001[S].

[2]孔祥元, 梅是义.控制测量学[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3]徐绍铨.GPS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三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S].1999.

ERP中的采购作业流程分析 篇8

1 信息化采购作业流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企业的实际调研发现,企业采购普遍存在大量的共性问题。传统的采购方式虽然实时交互性好,但其只适合小作坊来高效运行,无法操控大公司的大数据。在现代企业都往ERP系统倾斜的过程中,很多流程不清晰、流程与实际运作脱节、流程繁多且层次不清、很多人会担心ERP数据的安全、准确等问题。依笔者所见,ERP就像是一个机器人,不仅要求构造完整完整(流程清晰),也要求能“学习”(需要各部门负责人员及时准确的更新维护数据),那么企业采购便可实现大公司小作坊运行的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设计一套清晰的采购作业流程,并且落实人员责任,规范管理。

2 采购作业流程分析

系统就是要为客户省时省事,否则一个电话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麻烦用一个系统,所以本着参与人员最少化,流程最简化的思想,我所提炼的ERP采购流程业务分析大体动作过程如图1所示。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在采购开始前,我们要做好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在企业中,采购部门天天与市场资源打交道,采购部门需要靠敏锐的市场嗅觉来获得一批可靠的供应商的鼎力相助,从而保障供给,相互协调工作实现双赢。在供应商信息中,需要明确的物料条目、最低的采购价格、最高的供给数量以及供给日期等等具体信息[2]。此外,需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监控,以此来及时更新供应商信息,保证ERP数据的准确率。对新开发的供应商最好进行一段时间的认证过程,经过评审再作为许可采购的供应商再录入系统[3]。其次我们要做好物料管理,物料管理:物料管理即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增加需求条目,该部分由后勤领导管理。物料管理可以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做出自己的特色管理,例如有的公司将物料分类为常备性物料(采用存量计划采购)和专用性物料(随用随买,不保证库存)。最后在该系统中,我们涉及的工作人员依次有:部门员工、部门领导、国资处、总经理、采购人员、仓库人员、财务人员。

然后我们进入采购流程,我们根据采购条目的走向,将采购流程分为三个大流,分别为:申请流(采购申请+部门审批+国资处审批+总经理审批)、申请流到订单流的转换(采购分配+采购订单)、订单流(国资处审批+订单入库+订单付款)。这样做实现很好的分流效果,加上我们不同模块对应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工作,这样就控制各部门之间的访问权限,更好的管理采购流程。

下面我们主要结合具体动作与实际用语言来阐述采购流程。

2.1 申请流

在申请流中,已采购申请为操作元,一条申请中可以包含多条采购条目,条目以申请的形式存在。

2.1.1 采购申请

采购申请,是独自申请,即只要有权限的人都可提出申请。它需要申请人员能科学测定采购提前期[4],这样当用到货物时才会不断料、待料,不影响生产线。提交申请之后有对应部门人员进行审核。若审核通过,后勤人员会查看库存表(单种物料要考虑到所有的申请),若库存满足则可直接领用(先进先出,减小过期率),无需采购,这能保证仓库不囤料,减少资金积压和场地占用[5]。否则应采购,则加入采购分配。提出申请的同时,进入申请流。

3.1.2三级审批

三级审批包括部门审批+国资处审批+总经理审批[6],顾名思义,就是相关领导根据自己的职能对采购申请进行批复意见填写,然后决策(通过、退回修改、不通过)。三级审批的系统操作能极大提高现实中人力及时间使用的效率,帮助企业高效运行。其中,三级领导不仅可以处理信息,其实自己也能提出采购申请,在审批的时候,就直接跨过自己这一层的审批即可。

2.2 申请流到订单流的转换

采购分配里面看到的不是采购申请,是采购申请中的每一个条目,然后根据条目,分配给对应的采购人员。

采购人员收到采购分配以后,根据采购分配的条目,进行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对应的采购条目,生成采购订单。这样就实现了申请流到订单流的转换。

2.2.1 采购分配

在采购分配时,我们应该做到根据条目的各个属性进行排序,这样有利于我们进行批量处理,简化处理大数据;有利于我们分门别类的处理,更有条理性执行分配使我们选择需要的条目给对应的采购人员,所以在执行分配前,要考虑到物料的采购数量、采购日期、运输方式,执行分配时需要根据物料类型指派有相关经验的采购人员,同时也可以分配数量,以达到大笔订单可以分批次、分不同人员采购的目的。采购分配是个重要环节,关系到采购物品是否能够适时、适质、适量、适价、适地的入库[7]。

2.2.2 采购订单

采购人员收到采购分配,根据ERP中的供应商信息,综合考虑有关物价、数量、运输方式、售后服务等要求,来对供应商进行优选,并且填写相关备注,选择支付方式等细节,然后生成订单。该订单要求能够打印,打印出来纸质版作为供应商和企业沟通的依据凭证。采购订单生成,并且国资处审批通过后便可由采购人员电话通知供应商供货。

2.3 订单流:国资处审批+订单入库+订单付款

在订单流中,已采购订单为操作元,一条订单中可能包含多条采购条目,条目以订单的形式存在。

2.3.1 订单入库

供应商将货物运到企业,需要库管人员根据采购订单对货物进行验收。验收不通过则联系换货、补货等,验收通过之后库管人员签收入库,签收之后,及时修改库存,保证ERP数据的准确率。签收入库后,要对供应商的订单进行盖章,以便供应商拿着盖章订单找财务人员经行核算。在此期间,若采购申请人员看到自己的采购申请已经入库,便可携带采购申请单前去领用,库管人员同时亦要做好库存的更改。

2.3.2 订单付款

涉及到资产都是企业的核心问题,采购付款不是简单的结账走人,我简单根据涉及到的其他部门人员总结一下。供应商的货物入库之后,拿着库管人员盖过章的纸质采购订单找财务人员结算。财务人员将其跟ERP系统上的订单数据比对,如属实,则根据订单上的支付方式给供应商结算。结算结束后,修改订单的状态。至此,订单流结束,整个采购活动亦结束。

3 结束语

浅谈房屋面积测算的基本作业流程 篇9

房屋面积测算是指利用测绘技术和方法, 采集房屋的相关数据, 对房屋的水平面积进行计算。测算的面积包括房屋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产权面积、使用面积等。目前, 全国各省市按照《房产测量规范》 (GB/T 17986-2000, 以下简称《规范》) 的原则要求纷纷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房产面积测算细则,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房产事业的发展。但各地方制定的细则只对房屋面积计算的范围作了详细的规定, 而对测算的作业流程缺乏详尽的设计。

结合多年来的生产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如房屋面积测算流程图) , 对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测算质量, 具有促进作用。

2 房屋面积测算的作业流程

2.1 测前准备工作。

房屋面积测算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房产产权、产籍管理提供测量数据, 在准备工作上除了一般测量关于人员、仪器、车辆的准备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要明确面积测算的基本单元的范围 (如私人住宅, 以幢为基本单元, 商住楼以户为基本单元等) ; (2) 要委托人清晰注记所要测算基本单元的单元号 (一般受理委托时, 要求委托人提供建筑设计图纸, 可直接在图上注记) ; (3) 要咨询委托人房屋现实情况, 若房屋正在建设或所编定的基本单元无界线划分, 则不存在实测的基础; (4) 要根据委托人提供的资料和信息, 拟定测算的方法和测量使用的仪器。

2.2 外业实地测量。

外业测量主要是实地采集房屋边长数据, 绘制测量草图, 基本规定如下:

(1) 实测房屋边长应采用经检定合格的设备, 如钢卷尺、手持式测距仪、全站仪等。

(2) 测量过程应遵循先整体, 后局部, 先外后内的原则。

(3) 未分户分割的房屋边长尺寸按层测量, 已分割为若干户 (基本单元) 的房屋边长尺寸按户测量, 共有建筑面积按层测量 (层内多户共用的公共部位需单独测量) 。

(4) 测量边长时要独立丈量两次, 两次丈量较差符合限差 (公式 (1) ) 要求时, 取中数作为边长值。

其中:△D为两次丈量较差, D为边长, 单位:米;当D<10米时, 以10米计。

(5) 当房屋存在如圆形、弓形等不规则图形或房屋边长较长不能直接丈量时, 应使用全站仪实测图形特征点点位坐标, 通过解析法计算面积。

(6) 实测房屋边长, 数据取位至0.01米。

(7) 边长测量记录应在实地完成, 不得依据事后回忆或涂改。

(8) 房屋实地测量时必须绘制草图, 按《规范》要求绘制;边长数据要按照下面第3.1项进行数据处理后注记在草图上。

2.3 内业数据处理, 面积计算。

此项工作主要是根据测量的房屋边长数据, 采取适当的方法平差处理后, 对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和产权面积进行分摊计算。

2.3.1 数据处理。

(1) 将房屋外边长与室内分段边长之和作比较, 较差在限差 (公式 (1) ) 范围内, 以房屋外边长数据为准, 分段丈量的数据按比例进行配赋:

其中:-第i段边长改正后的边长值 (用于面积计算)

di-第i段边长测量值

Vi-第i段边长改正数

K-边长改正系数

D-外边长测量值

Σdi-分段边长测量值之和

(2) 房屋边长数据平差处理后, 边长数值要满足几何条件的要求 (如分段边长之和等于总边长、矩形对应边相等等) ;若出现矛盾, 要对边长改正数作适当处理:分配后剩余误差较小时, 可以不作改正。

(3) 对于商住楼基本单元的面积测算, 如果套型相同, 应保持参与计算面积的单元边长数据相一致, 避免造成套型完全相同而面积不相等的情况出现 (若按不等面积办理产权登记, 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

2.3.2 套内建筑面积 (ST) 的计算。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房屋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以ΣSTi表示。

2.3.3 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计算。

关键在于划分共有建筑面积的服务范围, 一般可将经规划部门核准备案的建筑设计图上对于共有部位名称和功能的描述作为划分的依据, 填写“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认定表”, 确定分摊范围。对于多功能综合楼, 主要划分为以下六级分摊面积:

(1) 幢的共有建筑面积 (ΣSF1) , 指为整幢服务的公共面积, 按幢分摊。

(2) 功能区间的共有建筑面积 (ΣSF2) , 指为部分功能区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所服务的功能区间分摊。

(3) 功能区内的共有建筑面积 (ΣSF3) , 指为某一个功能区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此功能区内分摊。

(4) 层间共有建筑面积 (ΣSF4) , 指为某功能区内部分层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所服务的层间分摊。

(5) 层内共有建筑面积 (ΣSF5) , 指专门为本层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本层内分摊。

(6) 层内部分单元共有建筑面积 (ΣSF6) , 指仅服务于层内若干户的公共面积, 在所服务的若干户内分摊。

按《规范》要求, 应分别计算各级分摊面积, 采取由上至下 (由 (1) → (6) ) 方式逐级进行分摊;本级的共有建筑面积应参与分摊上一级的共有建筑面积。

2.3.4

房屋总建筑面积 (SZ) 的计算, 指按房屋外边长计算各层建筑面积 (包括外墙以外的阳台、室外楼梯、独立门卫室等面积) , 取各层面积之和。

2.3.5 各套 (户) 房屋产权面积 (SE) 的计算。

假设各套房屋最终所分摊到的共有建筑面积为δS, 则:SEi=STi+δSi (i为套的编号) 。

2.3.6 面积计算检查, 按以下3式进行。

其中:套内建筑面积和、共有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应分别单独计算, 不能通过等式关系计算其中某一个建筑面积 (如不能用套内建筑面积和加上共有建筑面积和来计算总建筑面积) 。

(1) 总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各级共有建筑面积和:

(2) 各套所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和=各级共有建筑面积和:

(3) 总建筑面积=各套房屋产权面积和:

上述3式的允许误差均为±0.005N (单位) , 其中:N为相应公式中参与计算的单元套数与共有建筑面积个数之和。

2.3.7

面积计算过程取位至0.0001米, 计算结果取位至0.01平方米。

2.3.8

各类面积应独立测算两次, 面积限差按《规范》二级精度的限差要求。

2.3.9

房屋面积分摊计算结果满足精度要求后, 要编制单元面积明细表和共有建筑面积分摊明细表。

2.4 测算成果复核。

主要检查测量草图边长尺寸是否满足图形几何条件的要求, 房屋面积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共有建筑面积的划分与分摊计算是否合理, 各类面积计算是否符合精度要求;委托人提供建筑施工图纸的, 应参照图上标注的尺寸进行校核, 相差太大要分析原因, 必要时到实地复核。成果复核是面积测算作业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未经过复核的成果不能交与委托方。

2.5 测算成果验收。

成果验收是指由委托人确认有关面积测算成果是否已达到委托要求, 出具认可意见书。测算成果通过验收后, 测量人员要及时整理各个环节的相关资料, 编号归档。

结束语

房屋面积测算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测绘工作, 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 社会影响大。探讨面积测算的基本作业流程, 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测算工作的操作步骤, 保证测算成果质量, 并可以加深人们对面积测算基本过程的了解, 一定程度上化解当前因房屋面积引起的社会矛盾,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986.1-2000, 房产测量规范[S].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986.2-2000, 房产测量规范[S].

作业流程 篇10

飞机大修,又称D检,是飞机长期运行后的全面检修,必须在维修基地的车间内进行,飞机停场时间在10天以上。D检是最高级别的检修,对飞机的各个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装修。由于D检间隔一般超过1万飞行小时,很多飞机会在D检中进行改装或更换结构和大部件[1]。随着我国民航运输的发展,需要进行大修的飞机会越来越多,目前,国内能承修飞机大修的航空维修企业屈指可数,并且由于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差异,和国际上技术先进的公司差距很大,如香港飞机工程公司进行飞机大修通常只需30天,而国内最快的也要42天[2]。飞机停场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维修企业和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运用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方法,对B747飞机大修结构件拆装作业流程进行分析,划出作业流程网络图,计算工序时间参数,找出关键路径,对人员和工期进行优化。最后运用Visual Basic编程实现查找关键路线和计算总工时,通过运用削峰法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达到缩短大修作业时间的目的。

1 B747飞机大修作业流程分析

1.1 B747大修作业流程介绍

B747大修作业流程可大致划分为10个阶段,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1)进场检查:主要是对发动机试车、自动驾驶以及操作系统的检查、飞机外表以及燃油渗漏检查、货舱装载系统的检查;2)发动机以及结构件的拆卸:对发动机以及襟、副翼等大部件拆卸;3)飞机褪漆:是对飞机表面褪漆,以便为机身外表检查做好准备;4)拆件:主要是指客、货舱内部的拆卸;5)装件:要是对客、货舱内部的改装,以及对拆卸件检查修理和安装;6)发动机及结构件的安装:对拆卸下来的发动机和结构件检查修理和安装;7)功能检测:是对大修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机械操纵系统,电子、电器系统的测试,8)飞机外表面喷漆;9)交付客户批准;10)试飞[2]。至此完成飞机大修。

1.2 结构件拆装作业时间参数计算及网络图绘制

根据B747大修作业流程和作业先后顺序,将B747大修结构件拆装作业流程划分为32道主工序,工时计算每班按8小时计算,白班无休息日,夜班根据白班作业情况不定期安排。采用PERT箭线型网络图划出大修作业流程网络图,计算节点时间参数,求出时差,根据时差为0找出关键路径。工序信息和时间参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时间参数计算公式如下[3]:

ESi-j为工作i-j的最早开始时间;EFi-j为工作i-j最早完成时间;LSi-j为工作i-j最迟开始时间;LFi-j为工作i-j最迟完成时间;Di-j为工作i-j的工时;Si-j为时差。

绘制B747大修作业流程网络图(加粗为关键路径),如图2所示。

按照每班8小时,白班无休息日,夜班根据白班作业情况安排加班,这样计算B747大修总工时为722小时。按现在实际人员安排,做出工作天数与人员坐标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见:大修流程资源分布起伏较大,资源最高需求量为T=55时,达到191人,当T=25时最低需求量仅为10人。这种情况造成作业时间人员分布不均、等待时间较长及作业效率不高。

2 大修流程优化

工期固定,资源均衡的优化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削峰法对B747飞机大修作业流程进行资源优化。削峰法的原理是利用非关键工序的机动时间,在工期固定的条件下,使得资源峰值尽可能减小。人员和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R为人员数量;ri-j为工作在i-j时区内人员;Th为资源最高峰时段(max[R])的最后时刻;Si-j为工作i-j的总时差;ESi-j为工作i-j的最早开始时间。根据公式(6)、(7)优化步骤如下:

1)当DT<0,则说明该工作不可以向右移出高峰时段;当所有工作DT<0,则该高峰不可削低,应找出网络计划资源次高峰时段,重复本步骤。

2)当D T>0,则说明该工作可以向右移出高峰时段,使得峰值减小,并且不影响工期。当有多个工作DT>0,应选择DT>0值最大的工作向右移出高峰时段。

3)将选定的非关键工作ri-j改为从Th处开始:ESi-j=Th。

4)绘制出调整后的网络计划图,统计出每个时间单位内的资源需要量R。

5)重复上述2)、3)步骤,直至高峰时段的峰值不能再减少,资源优化即告完成[5]。

人员需要量最高峰时段为:RMAX=191,T=55,则时间单位T=55的所有工序的机动时间为:DT20-21=-10;DT21-22=106;DT21-31=-6;D T21-29=130;DT21-24=138;DT21-25=108;D T21-26=108;DT21-30=146;DT21-27=146;DT21-28=150;

由计算结果可知DT21-22=106>0,且是所有机动时间中最大的,故将工序21→22向后移动1个时间单位,即8小时,然后划出第一次调整后的时标图(因篇幅所限图略),统计出每个时间单位内的人员需要量R。重复以上步骤,直至高峰时段的峰值不能再减少,该时段资源优化完成。按照上述方法当T=4时段时,人力资源消耗为140人,运用上述方法,对该时段进行资源优化,优化后各工序的开始时间如表2所示。

注:表中数据表示该工序第几个工作日开始(每工作日按8小时计算)。如吊架/支柱拆卸l,开始时间为第16日,即第128小时后开始。

划出优化后人力资源分布图,如图4所示,优化后人员最多为104人,出现在DT=28;而DT=55时人员为92人,在总工期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分布均衡。

衡量资源消耗是否均衡,可采用资源消耗方差值进行衡量,资源消耗方差值越低,则资源分配越均衡。计算公式如下式(8):

T为时间段数量;R为各个时间段上人员数量;

由式(8)得,优化前人员消耗方差s为:优化后,人力资源如图4所示,此时人力资源量消耗方差s为:由上述得到优化前人力资源量消耗的方差s=927.919,资源需求量最高峰为191人;优化后资源量消耗的方差s=310.186,资源量需求量最高峰为104人。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资源消耗得到均衡,更合理。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运用PERT技术,绘制了B747飞机大修流程网络图以及人力资源图,计算出关键路径和总工期,并运用削峰法对大修流程进行资源和工期的优化,最后使资源需求分布更合理,最后运用VB进行了软件开发,达到时间参数计算、关键路径查找,资源优化三个功能。对飞机大修作业流程的优化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分析了B747飞机大修作业流程,运用PERT技术绘制B747飞机大修流程网络图,根据网络图进行工序时间参数的计算,找出关键路径,并应用削峰法对大修流程进行人员优化,优化后人员消耗方差从927.919降到310.186,最后运用VB开发了程序,实现时间参数计算、关键路径查找和资源优化三个功能。

关键词:PERT技术,飞机大修,流程优化

参考文献

[1]郑东良.航空维修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余芬,王宁云,等.PERT技术在B747飞机大修安装件作业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1.04:35-38.

[3]梁世连.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邝英强.工程网络中关键路线的确定方法及其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04:51-54.

[5]刘在今,杜晓玲.改进削高峰法在网络计划优化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02:197-199.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实效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 作业设计 提升 实效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常常因为作业变得紧张,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完成教学任务经常布置抄写等作业,学生主观上不喜欢这类作业,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委屈”自己,长此以往就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从根源上解决,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内容,加入趣味元素,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有效吸收。

一、回归生活,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不仅要紧扣教材,围绕目标,还要回归生活,考虑到学生学习心理,让其在学习中找到熟悉感,更好地融入,高效地完成。英语教材中引入了很多生活情境,启示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关注生活,在平凡中寻找精彩。

为了促进学生融入生活学习英语,我经常会布置“找一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英语,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方面能拓展其学习英语的途径,不局限于课堂,扩大到生活、社会,帮助其丰富视野。一方面,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增加一些趣味,改变其学习英语“死记硬背”的想法,以一种灵活、变通的形式去学习。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很多英语:国家的缩写“USA”、“UK”等、知名电视台“CCTV”、“BBC”等、有名的品牌“Nokia”、“LG”等、公共场所的提示标语“No Smoking”、“No parking”等,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此外,我会让学生针对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展开课后交流,培养其实际运用英语的意识,以此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

二、丰富形式,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对于一些课堂的作业设计,可以在形式上灵活一些,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训练,毕竟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其认真听讲的时间有限,站在其兴趣发展的角度上,勉强其“听课”只会让我们得不偿失。

通常,我会把教学内容改变成顺口的儿歌,借助歌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其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比如,有一课讲到moon、sun、star、cloud四个单词,我就将其编成一首歌教给学生,效果很好。我记得那天下课后,学生嘴里还哼着那首歌“太阳公公就是sun,月亮婆婆就是moon,星星star亮闪闪,白云cloud天上游”,可见这种形式他们很受用。此外,我会把课文改编成童话故事、顺口溜和小诗,让学生在接触文本时不仅有新鲜感还有兴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培养语感能力,一举两得。此外,我会结合教材适当地组织舞台表演,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深入地理解文本。在表演前我会布置学生一些作业,像制作头像、改编剧本,设计简单台词等,让其有一个热身活动。

三、注重实践,促进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语言的价值。在作业设计上我们也要落实这一点,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在各种“实战”中深化运用,实现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在讲4AUnit 5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份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运用能力。首先,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一家新的餐厅要开张,店主想要了解学生的饮食喜好,就请同学们帮忙。然后,我就指导其设计调查表,分组到校内调查。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要用英语交流,还要记录被调查者的名字和喜欢的食物名称,每个学生至少要采访五个人,最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将统计的结果做成表格,形成有效数据,在班级里展示。此外,在课余时间我会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实践活动,小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对其文化和传统都有很大兴趣,我就鼓励其收集相关资料像一些图片、明信片、邮票以及一些节日风俗,以小组的形式整理成专题,配上文字、色彩,在班级里展示,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这样,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还能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四、开展评价,借鉴学习,促进教学有效提升

评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作业的评价,不仅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反馈,还是我们反思教学,及时调整的依据。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要引入多元化作业,提供教学评价的同时,激发学生作业的热情,促进教学有效提升。

我会经常设计一些鉴赏性作业,让学生一边动手制作,一边收获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public signs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依据课本动手制作标牌,为校园的公共场所设计警示牌。作业一布置下去,学生的热情被大大激发,积极动手制作了“Don't climb the tree!”、“Don't pick the flowers!”等标语放置在校园各个角落,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做好之后,我就在班级里展开评价,一起选出最实用、最有创意的标牌,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借鉴。此外,我们班还有一个特色作业“大声读英语”,每周我都会用一盘未录制的空白磁盘来记录学生一周内学习的词汇、句子、歌曲和文章,可以是一个人讲,或者是合作表演,我将其录下来,等到英语课上和学生一起听,以投票的方式选出读得最好的,奖励其“英语大王”的称号。

作业流程 篇12

GPS (GlobalPos itionSys te m) 即为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的含义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 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 它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 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近年来, 随着GPS接收机性能和数据处理技术逐渐完善, 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GPS技术分为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两部分工作。外业施测是内业工作的数据来源, 也是整个GPS技术工作的基础。如何做好GPS野外作业, 对确保GPS外业观测数据质量, 提高整个GPS技术的成果精度, 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GPS野外作业的一些工作流程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GPS野外作业流程及其注意事项

1.1 网形规划及时段安排GPS网形规划与控制点分布有关,

为使整个网形的点位中误差值能够均匀, 最好使网形依控制点之分布规划:

1.1.1 平面控制点之分布网形测区:最好有至少三个已知控制

点分布在测区外围的四个象限, 若已知三角点 (控制点) 位于测区外面, 则测区外缘与该已知点之距离最好不超过20km。线状测区:最好有至少三个已知控制点分布在测区之两端及中央, 且每隔30km左右最好有一个已知控制点。

1.1.2 高程控制点之分布网状测区:一般而言, 在每10km×

10km范围内需有4个已知水平点做为控制点, 且分布于测区周围。若欲得较高之高程精度时, 可在测区内加密水平高程控制点, 通常待测点与已知水平点相距最好不超过5km。线状测区:最好有至少四个已知控制点分布在测区之两端及中央。当线状测区区域较大时, 在每10km×10km范围内需有已知水平点做为控制点。时段之安排最好能避开中午 (AM11:00~PM1:00) 时段观测。时段安排后, 填写计划时段表, 并明确指示测量员测站行程。

1.2 摆站程序外业负责人应负责明确告知摆站人员其所摆设

测站点名、点号及开关机时间, 若架站人员有未明了事项, 应主动向负责人请示了解。以下是架设GPS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操作程序:

1.2.1 找寻点位该点若已去过, 应该不会发生问题;若是没去

过点位, 而应按点之记找寻, 在到达点位之后应确认该点之标石号码, 检核无误后再行架设仪器。

1.2.2 架设仪器首先进行仪器的对中及整平。通常要注意的是:

在对中及整平过程中, 不要将天线盘架在脚架上, 仅架上基座即可。光学求心仪因仪器高及个人视力不同, 而有不同的焦聚, 所以在对中之前应该要调整到最适合的焦聚, 避免求心上有像差的发生。天线盘挂上之后, 将天线盘的指示方向指向北方 (若不知道北方在哪, 可利用石桩上刻字判别之, 字的正向为北方) , 量测三个方向上的天线盘高 (北方、东南及西南) 及对应之英吋数, 记录下来。开机后, 将点号、天线高输入接收仪中, 并开始接收卫星数据 (注意每笔数据间隔秒数) 。

1.2.3 记录观测手簿手簿是数据下载及内业计算最重要的信

息记录, 外业所发生的错误都必须要经由手簿的记载来改正之, 因此手簿数据的记载务必要求正确、详尽。注意事项:注意检查点名、点号书写是否正确;天线高、天线盘及接收仪的型号、序号记录是否正确;开关机时间务必记录。

1.2.4 意外状况处理摆设GPS人员尽可能留在仪器旁边, 不

要让仪器离开视线范围之外, 数分钟需至接收仪查看一次, 注意数据有无持续接收、电池剩余电量等。

注意:任何意外造成仪器之对中、水平移动甚至倾倒, 则立即关机重新架设, 并在手簿上记录关机及开机时间;断电处理:换上新电池, 重新开机, 记录断电及重开机时间;若有本身无法排除之困难, 则立即回报并记录状况。

1.3 资料下载GPS外业收集之数据须经由传输线之连接下

载 (DOWNLOAD) , 或经由记忆磁卡 (PCMCIA卡) 传输至计算机中, 再经由仪器商所提供之计算软件计算基线, 最后再组成网形计算坐标。因此, 数据下载也是一门重要的课题, 外业上所发生的一些错误就必须在这个阶段完成改正。以下提出几点数据下载需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 收集手簿及接收仪:数据下载时需要观测手簿的信息来辅助下载。利用手簿上记载之接收仪序号找到对应之接收仪进行下载, 若下载数据与手簿数据不符合者 (如点号、天线高等) , 将该数据记录于手簿上, 待下载完成之后询问该摆站人员哪项信息才是正确的。 (2) 核对时段:将所有接收仪数据下载完成之后, 按当日计划时段表核对手簿上各时段之点号是否相符, 若有不符者、或未摆设者, 请于当日计划时段表上注记, 并交由网形时段规划者处理。规划者应找出不符之原因, 若为遗漏则应记录下来, 以备日后补测之用。

1.4 资料检核测量工作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正确性, 因

此在最后外业交付内业的最后阶段, 必须再次确认各项数据是否有误, 检核后将下列各档案移交内业人: (1) 当日计划时段表:交付网形、时段规划者。 (2) 测站手簿、实际观测时段表、下载磁性数据 (raw dataRINEX data) :交付内业计算人员。

2 结束语

GPS外业流程至此就算完全结束, 若能将上述各注意事项慬慎处理, 将会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相信以GPS高自动化的作业流程, 应该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及成本。所以GPS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技术, 必将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上一篇:血栓深静脉下一篇:曲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