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2024-08-11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共12篇)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篇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 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巧妙设疑, 启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既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又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伤仲永》一课时, 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 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 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 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中‘余闻之也久’这句话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 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 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 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集中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 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 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 仲永十二三岁, 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 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 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习智慧。

二、产生分歧, 分组讨论

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交往, 还包括“生生”间的交往合作。合作学习的实施要以教学中缺失之处进行补充和改进, 使合作学习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又能引导学生尊重他人, 增强与同伴的交往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例如, 我在教韩愈的短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 我把全班学生就近分成若干个小组, 进行讨论“韩愈对于董邵南去河北求发展到底是怎样的看法?找出依据”。学生们的讨论热烈而有序。最后, 同学们自己达到了统一, 认为韩愈的本意是不愿意董生去河北, 主张留下来为朝廷效力。学生们因为讨论而兴奋, 因为合作而自觉查找资料, 因为得到别人认可而自豪。

三、根植于生活, 实践探索

生活是语文课的活水源泉。教师在讲授教材时, 应抓住语言文字, 反复推敲, 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体会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从而感染学生, 陶冶情操, 做到文道合一。例如, 《数字的杂说》是一篇小品文, 它从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三个方面澄清了生活中人们对数字的错误认识与理解,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数字的成语、谚语。

四、活动迁移、启迪智慧

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 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 是一座座宝藏, 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 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 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 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根据自己的认识, 把文章更深入内化。

1. 编广告、演课本剧

广告的创作, 重在别出心裁, 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2. 续写结尾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差万别, 各有不同, 有些课文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替作者安排一个结尾, 或伤感的、或忧愁的、或欢喜的、或圆满的、或有缺憾的全凭学生自己喜好、想象。

3. 新闻发布会

有的课文本身具有新闻性质, 有一位教师讲《秃鹰之死》时, 针对秃鹰之死原因, 采取新闻发布会形式, 有的学生当记者现场提问, 语言规范, 生动活泼。有的学生当专家解答问题, 完全老学究式的沉稳模样。言语间对环境的关切程度超乎成人想象。

每一次课程改革, 都是围绕“人”的需要和“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促进自主学习的目的来教学, 使语文学科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大城县第一职中)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篇2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

一、下放争论焦点,提供探究机会。

在学习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让学生们分析“停止思想”、“永远睡着”的语言特色,学生们一致认为作者是运用了修辞方法,但对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讳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避讳”。面对这种针锋相对的争论场面,我没有直接告知他们我所准备的现成答案,而是要他们利用当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到图书阅览室或者电子阅览室去查阅相关资料,第二天再公布自己的查阅结果。

第二天课堂上,甲乙两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答案。甲方认为“讳饰”也叫“讳忌”、“婉曲”,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如战场上忌说“负伤”,人们用“挂花”去美饰它;少妇讳言“怀孕”,人们改说“有喜”;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四老爷忌讳多,而言“老了”。本文作者不直说马克思逝世?死?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用讳饰的手法来这样叙述,一方面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心中。

掌声过后,乙方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乙方又拿出一份从《中国历史之谜》中复印下来的材料――古人避讳之谜。把古人避讳的原因、方法、影响等给同学们读了一遍。

你看,甲方同学联系生活现象把“讳饰”这种修辞方法解释得生动有趣;乙方同学既明确了“讳饰”就是“避讳”,又详尽补充了有关“避讳”的相关知识,着实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这一小小的放手,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自主筛选目标,营造探究氛围。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大到文章的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特色,小至字词的读音与书写,不一而足。另外,文章中还有若干个小知识点,尚等待我们慧眼识之,并努力挖掘出来。在有时间限定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在抓住课文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学习的前提下,经常指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究。

在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经常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然后写出自己的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探究。王静亦同学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提出要在一周之内完成《走进荷》的探究学习。一周后,她的报告交上来了。其中有关于荷这种植物的翔实解释,并配有丰富的荷的插图、与荷有关的`古今诗文和古人对荷的各种品评,此外还有她自己对荷的认识。文中她写道:“当我真正走进荷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我要学习荷的那种内秀外雅和默默无闻,更要学习她那种勇于绽芳吐艳、美丽人间的精神。”张名安同学在学了《内蒙访古》后,受王昭君的触动,提交了探究“古代四大美女”的方案。五天后,他的探究报告送来了。报告中,他按照“沉鱼”、“落雁”、“闭月”和“羞花”之美四个 篇章分别介绍了西施、王昭君、貂禅和杨玉环。在每一 篇章中,又开设了“简介”、“故事”、“诗词”、“评述”等栏目,最后还附有自己写的题为“缺憾也是一种美”的短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慧眼,人人有命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而学生由筛选的探究目标这个点辐射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既养成了搜集、积累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现象,拓展探究渠道。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预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学生们通过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近30种。大多数同学还对自己搜集到的文化现象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比如于倩同学整理道: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饮食文化特点显著:(1)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2)烹饪强调刀工火候;(3)吃的工具多用筷子,还讲究轻挑慢夹。而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双手一齐上。张乐鹏同学考察了我们本校的文化,对学校的建筑、老师、学习、生活、管理、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这样从外延方面认识了文化,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领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有的同学对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关系感到不好理解。为此,我就建议学生先来探究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座次情况。学生深入生活探究后得知:中国人宴饮时,对座次的安排十分讲究,室内宴饮时,通常以面对门为上座,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他们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古人在堂上则以向南为尊,在室内以向东为尊。至此,同学们也就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侍从差不多。通过古今座次的比较,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的阶段,所以他们不能够轻易地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新课改中曾提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课题,所以要想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说多做,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阶段的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进行正式课堂学习之前,应该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顺序进行,对重点、难点进行重点学习,不懂得留到课上听老师的讲解,这样才能够逐渐研究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乘法简算时,可以就25×24=?这一类问题作为学生的预习内容:如果这道题用传统算法进行该怎么算?如果让你用简便算法你会怎么算?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预习阶段自己找出许多的简便算法,使学生学习效率更高。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也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成绩。

2.新课阶段进行自主学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古话,深刻地讲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助力器。另外,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学习题目时不要选择太难的题目,但也不能太简单,要符合所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巩固阶段的自主学习

巩固阶段是学生对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反馈并巩固的时期,也是检测教师教学结果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检测出自身的薄弱环节,还要帮助学生对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补充教学中更好地掌握知识。通常,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巩固环节非常地重视,这个阶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概念并且能够成熟的掌握、理解新知识时,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以及整合,延伸教学理念并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能否高效完成,关系到整个知识学习过程能否达到理想效果。所以,教师要坚持设计一些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并挖掘学生潜力的复习题,以便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策略

1.合作探究需要建立“整合问题”基础

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所以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为学生更多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讲述《百分数意义与写法》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探讨今天课堂所要讲的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将自己不懂或者想要学习的知识告诉给老师,老师再为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将学生的意见集合起来,还为学生提出意见开创了一条渠道,养成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分组学习要注意异质分组

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互助品德,有益于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以及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不仅有益于加强团队成员关系,还可以让每个成员收获知识。但是,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异质分组,即将学习成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到一组,平均每组的学习水平,这样才能够达到以强带弱、以高带低的目的。教师还要注重组员之间的沟通以及疏解,避免出现学习好的学生独大,排斥学习差的学生这种现象,要激发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优生乐于助人的精神,鼓励学困生建立自信心,这样才能够达到合作探究学习最初的目的。教师在每组还要选出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以及一名汇报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合作探究学习。

3.正确把握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

在合作中,最应该注重的是通过合作实现组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所以不管合作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教师都要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真正的作用。在选取合作探究的课题时,一定要选取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是在小学生知识面以及能力之内的课题,还要添加一定的探索价值。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首先要对课题产生探究兴趣,这样才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实现操作。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合作探究的意义就在这时产生,利用合作探究将意见统一,合作完成课题,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在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后要给予慎重的点评,尽量用具有鼓励性的语言,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够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完成任务。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如何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让小学生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是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全能型人才,为国家与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少团.引导主动参与,促进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

[2]吴益洪.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初探[J].教师,2013,(01).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篇4

一、注重一题多解, 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 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在对习题的分析探究过程中, 养成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例1已知x, y∈R+且1/x+16/y=1, 求x+y的最小值.

解法1用换元法, 利用基本不等式.

解法2构造x+y的不等式解法.

所以, x+y的最小值为25.

每一种方法, 都是对这道习题的一次思考和探究, 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的能力会进一步加强, 对一道习题的思考会从多角度看待.

二、注重专题的讲解, 加强学生思维系统化

高中的数学内容较多, 教师可以通过对专题的讲解, 将学生的数学知识由点串成线, 由线串成面, 由面联成体, 让学生的数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例如:求函数的值域.

例2已知, 求函数的值域.

解此题可用观察法, x2-2x-3≥0, 所以函数值域为[0, +∞) .

例3已知y=x2-4x+6, x∈[1, 4], 求函数的值域.

解y=x2-4x+6= (x-2) 2+2,

对称轴为x=2, x∈[1, 4].

∴当x=2时, 函数值最小为2;

当x=4时, 函数值最大为6.

∴函数的值域为[2, 6].

分析对于二次函数的值域求解, 通常都是用配方法, 利用对称轴, 求出函数值域.

例4已知y=x+4/x, x∈[0, +∞) , 求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值域为[4, +∞) .

分析对于不等式形式的函数形式, 一般通过基本不等式来求解.

关于函数值域的求法还有很多, 例如图像法、判别式法、导数法等等, 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对专题的讲解或是对某一内容的精讲, 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

三、注重一题多变, 引导学生探究题目更深内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对同一题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因为题目的微弱变化对题目解法造成的影响, 要注意一题多变, 将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例5已知y=x2-2x+3, 求函数的值域.

解y=x2-2x+3= (x-1) 2+2,

对称轴为x=1, 图像开口向上.

当x=1时, 函数值最小为2.

∴函数的值域为[2, +∞) .

例6已知y=x2-2x+3, x∈[2, 3], 求函数的值域.

解y=x2-2x+3= (x-1) 2+2,

对称轴为x=1, 图像开口方向向上.

∴当x=2时, 函数有最小值3;

当x=3时, 函数有最大值6.

∴函数的值域为[3, 6].

例7已知y=x2-2x+3, x∈[-2, 0], 求函数的值域.

解y=x2-2x+3= (x-1) 2+2,

对称轴为x=1, 图像开口方向向上.∴当x=-2时, 函数有最大值11;

当x=0时, 函数有最大值3.

∴函数的值域为[3, 11].

这几道例题, 题目类型相近, 但是由于定义域的变化, 对值域的求解也不同, 引起结果的变化.教师在讲授这类问题时, 要多启发学生对这类一题多变的题目留意, 探索它们的不同和相似,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大有帮助.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体会 篇5

高台县骆驼城水管所党支部----许福明

近期,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的集中学习及自学,特别是深入学习了县委鞠书记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精神,以及为期两天的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培训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主要认识体会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刻领会,提高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认识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执政环境的优化,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漠不关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凸显,甚至滥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虽然这些现象仅存于党内少数成员身上,但这些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发展与改革面临拐点的关键时刻,中央审时度势,一针见血地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及时启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部署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忧患意识。我们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扎实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活动精神实质,把学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认真研读学习材料,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做到融会贯通。第二,要走进群众之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开门搞活动,对照群众的意见找差距,对照群众的意见去整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辜负百姓的期望。要抓住主要矛盾,认真解决“四风”问题,勇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严格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达到“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

二、立足本职,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围绕目标,领导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改进作风,当好坚决反对“四风”的表率,树立宗旨意识,落脚点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要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同提升工作水平,建章立制,增强内部凝聚能力,协调处理好群众关系、内外关系结合起来;要同推进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目标任务结合起来;要同做好今年水利工作的各项目标、措施结合起来,统筹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使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为水利中心工作服务。要认识到水利发展在我县经济发展中所肩负的民生责任,解决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坚持活动开展与当前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三、狠下功夫,进一步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下一步,我将认真通过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认真做好、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提高学习上下功夫。在学习与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主体,以改革创新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学习,把学习和工作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推进。同时,要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内容。努力学习好党实践活动的所有内容,坚定为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时时学习的热情、激情,始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从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各项要求的全局高度,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水利改革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分析问题,谋划发展,落实各项措施,促进单位各项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进一步提高调研质量,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深入实际多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灌区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情况,掌握基层群众所急、所想、所需,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针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推动水利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是要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上下功夫。自重、自省、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水利各项为民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刚刚开始,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我将在进一步深入学习中,认真剖析,以“整风精神”提出整改。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6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开创合作交流学习的新天地

网络时代,高速网络的蓬勃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同时又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和支持。现如今,网络已经运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中,网络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持,开创了合作交流学习的新天地。

(一)互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网上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传统教学中,没有网络的运用,合作学习只能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合作,局限于同一课堂或同一学校中。而互联网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网上交流合作的平台,使不同校区之间、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学习,拓展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我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的第11、12课《端午节》中,我首先在学生学习平台中发布一个端午节作品制作的内容,然后每小组讨论制作主题(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诗词、贺卡等),讨论并选择好主题后让小组内所有同学将找到的资源放到维客中,在维客里所有的同学又能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修改并重新组织,通过一些线上或线下的讨论,最后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科学加工形成自己的作品。而对于其他校区或其他班级的同学,无论是哪一个小组的制作过程,都在网络维客平台里全程公开,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全程参与。

(二)网络环境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合作交互工具

传统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只能面对面地交流。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特殊的交流条件和交互工具,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这个大平台进行丰富多彩的合作学习。基于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多重交互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一对多、多对多的各种交互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强大的交互工具有效进行,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合作学习的需要。如在学习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维客、博客、论坛等这样的网络平台,在课堂中他们可以随时进行合作学习,让全班的或小组的或师生之间的对话、商讨、争论在网络平台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就自己的想法或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这些平台及时进行讨论或留言,使任何瞬间的思想火花都可以放出光彩,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机会

传统课堂中,学生通过对话回答进行交流,每次发言只能有一个人发言,一节课中发言的人数十分有限,许多学生都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当一个同学在思考问题回答时,其他同学都必须倾听。而利用维客、博客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时,学生主要使用文字,没有了数量与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同学能实时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大家交流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网络平台,老师和每个学生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拥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相互尊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释放自我,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通过网上交流,学生发言时不用面对大家的“众目睽睽”,可以消除学生的羞怯心理,使平时很少发言的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参与交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

二、基于网络环境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控能力和学生操作电脑的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实施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新模式的教学,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其次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当然,我们的合作小组还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要求组合,不仅可以在班集体内自由组合,必要时还可以与网络中其他学习者进行合作交流。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首先必须进行学习任务的确定,因为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可以基于网络环境下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如让学生在画图中画一个固定的作品或是在Word中输入一篇书本中的文章等,这些教学任务就没有必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它可以是解决某个问题或是围绕某个学习目标,或者是结合课本中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重要的是它必须是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

在确定好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工,在网络中获取解决这个任务需要的答案,然后再引导学生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对信息进行整理、处理,并以多种媒介的形式通过维客、博客、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过程

网络极大地扩大了相互交流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多方交流,并通过一些基于网络的平台来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我们教师还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比如可以多准备一些资源和工具放在网络平台中供学生参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在通过在线问答这一互动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请求进行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来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这种交互是相互的和多对一的,学生的疑惑能及时地得到很多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解答,这样通过网络发表个人看法、解决同学提问、交流学习体会,能相互促进学习。

例如上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第5课《网上赏西湖》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围绕西湖景点,设计一条游览线路。课前我从网上搜集了西湖大量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并以网页的形式放在维客平台中,让学生在那一片西湖的水光山色之中,从感性上整体感知西湖的一些景点。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网络,根据他们的兴趣上网组织选择一条游览线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让他们通过网络平台上的相关区域交流学习成果,然后再浏览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获得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对其他小组的线路进行评价与提议,这样使学生完整地建构起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基于网络环境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到了一个网络探究性学习的大集体中来,学生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因此在建立恰当的、开放式的合作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

首先,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控能力和学生操作电脑的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了合理的合作小组,才能有益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教师可以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计算机素养等进行搭配分组,这样分组有利于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组内成员相互促进,有利于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合作小组的建立重要的一点还必须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让素质各有千秋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研究的机会,这样才能通过合作学习得到更加自由、充分的发展。

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维客、微博、博客、论坛等Web2.0的相关平台以及多媒体相关技术,为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搭建起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使不同的学习者之间、一对多、多对多地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是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彼此讨论、交互与合作,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基于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还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的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效率,让同学们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时空范围更广、专家引领更快、伙伴互助更强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磊.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2]陈龙. 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 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中学.

例谈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篇7

师:这一段是我们主要学的。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 一边看一边拿着笔, 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或你最欣赏的语句画出来, 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时, 谈谈你的体会, 你最满意的地方, 让你读到最能怦然心动的地方, 或者是你不理解的地方, 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

都不过是一抔黄土, 但爱情却称为人类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 很好。因为我觉得的确每个人都会死, 但他们再生的时候有过爱情, 爱情就是生命的延续。

师:××同学对这段话, 感悟比较深。就是第24自然段。那么你就是说, 人虽然有一死, 但爱情是依然的。对这句话你还有怎样的理解?

生:有了爱情为了延续后代, 它也是生命的继承。

师:对, 这点非常重要。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情感, 但同时它也是人类延续的一个条件。说得非常准确, 爱情不完全是一种精神的东西, 也包括了人的自然结合, 而且人类由此生生不息。但是, 我们今天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死了很多年了, 但他们化作了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 这就是精神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教师是从两个点切入的, 一个是感触最深的, 一个是不懂的问题。他这样问, 学生就比较放松, 可以放开谈对《给女儿的信》这篇文章的理解, 课堂交流的氛围非常融洽。

钱梦龙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有很好的经验, 他教课文都是让学生先预习, 预习完了把不懂的问题都写在纸上。他先收上来看, 有时候一篇课文能收集到几百个问题, 他会联系教学目标, 在上课时把最主要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实际上这就是老师筛选后的提问,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之外, 有时候也要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完成, 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继续。比如下面两个题目:1.以“我的2011”为题, 用一周时间来做一份作业, 这个作业可以做成PPT幻灯片, 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或随笔, 甚至可以做一个小制作, 来表达个人对初中生活”, 学生上初二正是初中的一半, 这种计划由于贴近生活, 学生很感兴趣, 会主动地去思考、去反思这一年半来的生活。这样的日常作业, 让学生改变被动的、相对较窄的思维模式, 有了更宽阔的视野, 主动去发现, 主动去思考, 获得的东西会更多。

为了保证学生有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相当的时间留给学生。比如学习一篇课文, 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或合作把问题给解决了, 改变了过去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消极被动状态, 对学生的锻炼也是很大的。

至于探究学习的范围就更广了, 一个词语、一句话和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都可研究, 整册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整合起来探究, 如把从小学开始涉及鲁迅的课文都搜集起来, 小学的《三味书屋》, 初中的《百草园》、《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都整合起来, 再扩展到其他的资源, 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去研究, 这都是很好的思路。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做小课题的研究。比如学了《桃花源记》, 有学生会提出来:陶渊明这种思想在今天是不是太消极了?诸如此类。好多问题都可以深入下去, 关键是老师有没有意识去引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如何开展初中物理的探究性学习 篇8

一、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在初上这节课时,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团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探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新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引领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导和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要实事求是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如果教师利用好此课堂新生教学资源,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样才会有改进和创新。我在组织探究学习《串联电路特点》这一节时,各个小组的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我知道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探究活动中应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和鼓励发表异议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篇9

利用新颖有趣的演示实验、新奇美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 这是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在每次上课之前, 我总是精心设计一个演示实验, 指导学生在观察现象后认真思考,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从已有的知识中推测或猜想出一个或几个可能的答案形成假说, 确定好进一步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 在讲授“大气压强”一节时, 我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天平左盘中放置一个充了气的皮球, 在右盘中逐个添加砝码使天平平衡, 然后慢慢放掉皮球内的空气, 学生惊奇地发现天平右端下沉了, 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 空气也有质量, 受到重力的作用. 由此, 我引导他们类比于固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 从而提出一个问题: 大气对大气中的物体是否也要产生压强呢.

二、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走向社会. 心理学表明, 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 对于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 即处于“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 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 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 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 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 去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 紧接着再联想引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 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 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 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 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 自己战胜自己, 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 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 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 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及时鼓励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让学生参与实验,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究竟所做的假说是否正确, 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断定, 检验假说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实验. 因此, 我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讨论, 鼓励学生发言, 启发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形成自由讨论的气氛.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要发掘其中“问题的实质”, 正确加以引导, 避免让讨论偏离方向. 在发现学生的错误时, 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 通过启发、点拨, 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见解, 我总是尽可能地及时赞扬和鼓励, 并力争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 在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沸点随水面上方的气压增大而升高”这一规律后, 我设计了一个课题: 甲乙两容器内均盛有水, 现用酒精灯加热甲容器, 甲中的水能沸腾, 而乙中的水却不能沸腾. 你有什么办法能使乙中的水也沸腾呢? 我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 大家积极思考, 各抒己见, 慢慢地形成了两种方案: ( 1) 给甲容器上方加一带孔橡皮塞, 用充气机向甲容器内充入空气, 使甲容器内水面上方气压增大, 水的沸点升高; ( 2) 给乙容器上方加一带孔橡皮塞, 用抽气机逐渐抽去乙容器内空气, 使其水面上方气压减小, 水的沸点降低. 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 两种方案都获得了成功, 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既掌握了知识, 又极大地提高了动手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 教师的作用应当为学生的探究点燃一盏明灯, 或当学生的探究遇到“坎”时, 帮助学生顺利跃过. 因此, 当学生在探究时遇到问题, 我总是组织全班学生互相讨论、互帮互助, 团结协作, 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加关照, 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乐趣, 增强自信, 积极参与, 与大家同步前进.

四、以实验教学为载体,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与大部分教师演示实验都是探究性实验, 能够很好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入到探索中来, 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并引导学生奇思妙想般的改进实验, 放开手脚, 大胆尝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 让他们在科学实验的体验过程中, 轻松获取知识, 还可以有更多新的发现与创意.

例如, “汽化和液化”一节中, 课本只是在习题中提了一下, 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不仅掌握了这个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领会在什么时候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怎么用、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一重要的物理方法. 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会比教师讲学生听作用要大的多. 在课堂教学外, 也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机会,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 如, 八年级每章内容中, 都有一些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小制作.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 我们可以看到, 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 学生的表现是会令我们吃惊的.

摘要:时代呼唤新型的课堂教学, 需要通过课堂生活的重建,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 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事实证明, 以探究性学习为切入点,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式,载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篇1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福建省的实施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新课改强调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标中提到: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听讲并完成任务,实施探究学习的较少。有时进行探究,由于时间等因素影响导致探究不成功变成直接灌输,或探究流于形式、不深入、应付检查或评估等。因此,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开展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增强探究意识,合理选择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首先应提高探究意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只有具备了探究精神,不断挖掘教材中值得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探究式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将其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问题。例如,在讲到“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节时,学生对加密程序为什么能加密很感兴趣。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这程序能加密,而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探究式学习的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体验了加密解密程序。这时学生很感兴趣。接着,让学生完成三个任务:1.输入数字123,得到加密文字是什么?2.输入字母ABC,得到加密文字是什么?3.如果输入字母abc,会得到什么样的加密文字?先上机练习完成前两个任务,思考为什么会得到这些加密文字呢?我把“ASCII码表”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出了答案。第三个任务先写出答案后再上机验证。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与成功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探究兴趣是需要激发和培养的。教师只有具备了探究意识,及时挖掘可探究的学习内容,把握住探究机会,才能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生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模式应多样化

一说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就想到由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组成的探究式学习。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一)接受式探究学习

接受式探究是指知识由学生自主地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因此,对于一些能够由学生自己通过接受式探究学习获得的知识,我们要尽量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接受式学习,而不只是采用常规的讲授演示法。例如,在讲“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我不只是简单地采用教师讲授演示教学内容、学生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而是采用提供学习网页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学习网页的内容,并进行探究体验活动来完成任务。为了节约探究的时间,我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网站链接。

(二)发现式探究学习

发现式探究是指知识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中,通过整理分析自主建构起来。在发现式的探究学习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一系列活动,整理、分析、获得或发现知识。发现式探究也有多样化的模式,如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等。

1. 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操作实践,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内容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常见的图表类型(柱形图、条形图、饼图、折线图)有哪些特征和作用?由学生填表回答。学生阅读教材、利用数据绘制各种类型的图表,以及利用Excel提供的帮助系统来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探究,回答问题,填写图表作用表。接着,我提出两个问题:(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2)图表标题在第几步设置?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图表绘制即利用柱形图来反映各班之间的各项指标情况并添加标题的探究任务。

2. 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式探究学习是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整理分析自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高一《数据管理技术》选修课中《构建“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这节课,教师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这章节所学知识,构建一个“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学生没有现成答案可以直接搜集到,必须经过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需要、分析数据特征等,整理分析构建起“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首先,教师布置总的活动任务:设计并建立一个“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接着,布置分级任务。活动任务1:数据分类;活动任务2:填写实体———属性表,画出E-R图;活动任务3:将E-R图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活动任务4:创建“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文件。所有任务都以教学网页形式呈现。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学会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以致用的一次探究实践活动。

三、实施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开展探究式学习应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让少数学生做代表。每位学生都应该有参与探究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平时较少发言的学生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和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主动参与探究。在“构建‘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的探究活动中,刚开始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全部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但实施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把所有的探究任务都包揽了,或者说是另一部分学生觉得有人做自己看着就行了,没有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为此,我对探究形式进行了修改,对较难的任务由小组共同探究完成,对较容易的任务由个人单独进行探究。活动任务1进行两人一组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成员借助数据库技术教学网站,分析收集的数据资料,得出数据分类结果。活动任务2学生根据任务1的数据分类结果填写实体—属性表,并画出E-R图,将“E-R图”截图上传到服务器。从任务2开始,学生进行个人探究学习,借助数据库技术教学网站、活动记录单,自主构建起“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应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是学生从探究中获得收获、提升探究素质的保障。在开展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太早介入,学生还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如果太迟介入,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达到探究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指导点评。例如,在“构建‘我喜欢的音乐’数据库”的探究活动中,为了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除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外,还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时,就在留言板上提交一次活动记录单中的相应内容。通过留言板反馈信息,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当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完成此任务时,我再讲评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下一任务顺利进行。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探究意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只有放弃单纯的知识传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艺.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篇11

一、运用史实,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史实情景的创设可以是影视片断,也可以是事件的文字描述等,通过让学生耳濡目染,获得体验,在情景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疑问,探究问题,获得知识。例如笔者在化学必修1《氯气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上,在上课一开始,我先投影以下一段内容:

1915年4月22日黄昏,德军向英法联军踞守的比利时伊伯尔镇的炮击停止,硝烟渐渐散去。春天嫩绿色的田野在暮霭中显得格外迷人。一阵阵和煦的春风从德军阵地方向吹向联军。

暮色中,联军惊异地看到从德军阵地升起一团团黄绿色的浓云,云团紧贴地面悠悠向阵地飘过来 ……。1分钟后一位士兵嗅到气味:“啊,这怪味真呛人!”话没说完,士兵就倒地了。

5分钟共放出18吨氯气,造成法军15000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野生动物伤亡不计其数;大炮步枪瞬间生锈,铜纽扣也变成了暗绿色,山坡上的绿草地瞬间泛黄了。这就是“世界第一次化学战”,本次化学战使用的化学物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一种新物质:氯气。

通过这个情景的描述,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全部包括进去了,学生被引入了化学的殿堂,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内心非常想见识一下这种神奇的物质,想明白内在的原因。

二、设置问题,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在前面历史情景的调动下,学生的内心充满了疑问和好奇,求知欲望强烈。笔者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展示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同时抛出问题:结合观察的氯气和以上的文字描述,同学们知道氯气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吗?

学生从上面的文字叙述和氯气事物观察后踊跃回答,说出自己的答案。例如:由“黄绿色的浓云”得出氯气具有黄绿色;由“云团紧贴地面”得出密度比空气大;由“这怪味真呛人!”可知氯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由 “大炮步枪瞬间生锈”“铜纽扣也变成了暗绿色”可知氯气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可以与金属铁和铜发生反应。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非常高,回答不完整的再由其他学生补充,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从而轻松地掌握氯气的性质,此外通过由关键字眼掌握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还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他们的感官意识,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对氯气的性质有了初步地了解,然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对氯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验证,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接下来其它内容的教学中还有多处得到运用。

三、通过化学实验,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体验知识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要充分运用实验进行探究学习而掌握知识。化学实验能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水平,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设计组织好化学实验能很好地营造学习情景,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针对前面提到的“大炮步枪瞬间生锈”“铜纽扣也变成了暗绿色”,对课本中演示实验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引导学生探究氯气与铁的反应条件,分组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1:取两只干燥的试管,充满干燥的氯气,分别放入光亮的铁钉,其中一只放入湿润的棉球(为保证氯气的干燥,在集气瓶中加入15毫升左右的浓硫酸)。

学生观察得到实验现象:干燥的氯气中的铁钉表面没有明显地变化,而在另一支湿润的棉球的试管中的铁钉表面失去光泽,并有棕褐色的物质生成。

实验2:铁丝在干燥氯气中的燃烧反应。

学生观察得到实验现象:铁丝与氯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大量棕褐色的烟。

通过让学生进行以上两个分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地体验,针对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可以轻松地掌握铁与氯气反应的知识: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与铁不反应,所以可用钢瓶贮运液氯;在潮湿的环境中,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棕褐色FeCl3;在加热的条件下,铁在氯气中能够燃烧生成棕褐色的FeCl3。学生还认识到: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样,但是由于反应条件不同,导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现象。

对于氯气其它化学性质的学习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学习,在学习地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知识,形成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篇12

一、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们说:“要相信自己, 要有自己的主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问题是复杂的,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分析要深入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横向的联想和思考。

2.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使学生逐步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例如, 我在分析《雨霖铃》里“兰舟催发”一句时, 便追问学生, 为什么要“催”?“催”的结果是什么?作者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就有了作者仕途失意、现实残酷等深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 以计时问答、抢时回答、即兴演讲、辩论、“三分钟新闻透析”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并辅以看谁说得对、说得快、说得好的手段来激励学生。

4.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 严密的逻辑。因此,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明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及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培养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在教学中, 教师合理的教学环节、严谨的分析讲述、层次分明的思路的梳理和规范的板书, 甚至无序句子的排列训练, 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强调、强化训练, 能够逐步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思维不仅是人们对事物分类、归纳和选择的过程, 也是人们判断事物是非善恶的结果。因此, 在探究性学习中, 要注意摆脱教材的束缚, 提倡百家争鸣;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 坚持言之有理;挣脱教师的约束, 引用源头活水;突破思维定式的制约, 激发浮想联翩。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空间里驰骋, 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 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中学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或介绍写作背景, 或表演朗读, 或巧妙设疑, 由此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 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 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 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 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声、形、色等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 穿插读、议、讲, 在有疑处点拨解答, 于无疑处设疑深究, 使学生做到对课文有理解, 对生活有感悟, 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的喜怒哀乐, 悲苦酸甜,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 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 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 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 激活探究思维。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 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常常又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 探究矛盾根源。例如, 在语文课文《勇气》中, 法国妇女以一家人的性命为代价, 两次毫不犹豫地挽救了美国士兵。对此, 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那种危险时刻的感觉。为什么法国妇女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3. 巧拨妙引, 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 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 相机诱导,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 围绕矛盾处质疑。 (2) 扣住情境点换位。 (3) 捕捉“空白”点延伸。 (4) 抓住模糊点探究。

上一篇:聚丙烯短纤维下一篇:自我暗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