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2024-10-10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精选8篇)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中节点数不断增加,各类业务的接入需求也逐年在增长。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迅速扩大,使得网络节点数量愈来愈多,拓扑结构愈加复杂。为理清现有网络结构,规范业务配置管理,合理分配网络资源,探索先进的网络管理模式,应开展电力通信网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便于指导将来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本评价体系包括光缆网络和光传输设备两部分内容,从网络结构的完备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完备性是指网络的覆盖率和带宽容量;可靠性是指网络的抗故障能力;可扩展性是指网络资源的实际使用率[1]。其中可靠性对于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程度最高,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网络拓扑的连通性和均衡性。

1 光缆网指标体系

1.1 完备性指标

根据南方电网十二五通信规划原则,光缆网应满足如下条件:

(1)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新建线路应至少建设1条光缆。

(2)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厂站均不少于2条光缆路由;各级调度机构等节点应具备3条以上独立的光缆路由。

(3)总调、省中调、地调、异地容灾中心应具备3条以上独立的光缆路由。

(4)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36芯,220kV电压等级线路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48芯,同塔架设光缆时,每回线路光缆应不少于24芯;110kV、35kV电压等级线路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24芯。

(5)调度机构每条接入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48芯,城市应用密集的区域应适当考虑增加纤芯。

根据以上原则,提出反映光缆覆盖完备性的指标:

(1)指标1:线路光缆覆盖率=已覆盖光缆的线路数/线路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线路。

(2)指标2:厂站光缆覆盖率=已覆盖光缆的厂站数/厂站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厂和变电站。

(3)指标3:厂站双光缆路由率=具备双光缆路由的厂站数/厂站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厂和变电站。

(4)指标4:县调双光缆接入率=具备双光缆路由的县级调度机构数/县级调度机构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各县调。

(5)指标5:地调三光缆接入率=具备三光缆路由的地级及以上调度机构数/地级及以上调度机构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地级及以上调度机构。

(6)指标6:。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同起止点、同塔架设的光缆,其芯数计为各条光缆芯数之和。如站点A和B之间同塔架设2条24芯光缆,则可计为1条48芯光缆。

1.2 可靠性指标

南方电网十二五通信规划原则:

(1)光缆应成环成网建设,满足光纤传输网、综合数据网、调度数据网等网络以及线路保护等业务对光纤芯需求。

(2)新建架空线路光缆及110kV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光缆改造均应采用OPGW光缆(管道光缆或ADSS光缆,存在被挖断或偷窃的可能性,其可靠性不如OPGW光缆高)。

研究证明,环形拓扑中环上节点数较少(8个节点以内)时可靠性很高,随着节点数的增加,可靠性会恶化[2],因此提出以下反映光缆路由可靠性的指标:

(1)指标1: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节点。

(2)指标2: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

(3)指标3: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

(4)指标4:

指标含义:在统计周期(如1个月内)和统计范围内光缆中断的比例。

(5)指标5:。

指标含义:由于光缆故障率无法计算,只能在运行中统计,因此无法衡量优化的效果,因此提出本指标反映光缆老化的程度,从而反映光缆中断的隐患大小。

参考指标:不大于80%。

1.3 可扩展性指标

纤芯的平均利用率反映光缆资源的总体和平均使用情况;高负载纤芯比例则可反映是否有一部分光缆上承载的业务过多,已接近容量极限,后续业务接入困难,且光缆中断的代价过大。

(1)指标1: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所有光缆。

(2)指标2: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所有光缆。

若纤芯平均利用率不高,但高负载的光缆比例较大,则说明纤芯资源存在瓶颈,需要扩容瓶颈处的光缆资源,或调整光链路路由,使纤芯资源利用更加均衡。

2 光纤传输网指标体系

2.1 完备性指标

以下指标反映光传输网覆盖的完备性(其统计范围均为XX局传输A网/B网):

(1)指标1:网络覆盖率=已覆盖节点的数量/应覆盖的节点数量×100%。

根据南方电网十二五通信规划原则,地区传输网应覆盖地调、地区备调、县(区)调、地区内所有220kV厂站、110kV厂站、35kV厂站等节点。

(2)指标2:骨干层带宽,即骨干层网络的理论带宽值。

(3)指标3:接入层带宽,即接入层网络的理论带宽值。

(4)指标4:骨干层设备容量,即骨干层网络的理论设备容量。

(5)指标5:接入层设备容量,即接入层网络的理论设备容量。

2.2 可靠性指标

SDH网络的自愈功能是建立在环形拓扑基础上的。SDH站点的成环率、环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SDH网络自愈功能的强弱,即可靠性的高低。因此,提出以下指标反映光传输网的可靠性:

(1)指标1:

(2)指标2:

(3)指标3:

(4)指标4:

(5)指标5:

一般规定传输网的核心环节点数≤6;汇聚环节点数≤6~8;接入层节点数≤8。

(6)指标6:

一般规定传输网的接入层节点数≤8。

(7)指标7:单链最大节点数,一般规定传输网支链节点数≤4。

(8)指标8:抗N-1失效站点率,等于站点成环率。

(9)指标9:。

(10)指标10:

(11)指标11:。

在传输设备中,电源板、交叉盘、时钟盘等处于通信设备的核心地位,网络的畅通稳定很大程度上需要上述各部件正常工作,而要求元件始终稳定地运行是不现实的,常采取重要板件备用措施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电源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2)指标12:交叉盘保护比例。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交叉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3)指标13:时钟盘保护比例。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时钟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4)指标14:2M支路盘保护比例。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支路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5)指标15:。

指标含义:在统计周期(如1个月内)和统计范围内设备故障的比例。

(16)指标16:。

指标含义:由于设备故障率无法计算,只能在运行中统计,无法衡量优化的效果,因此提出本指标反映设备老化的程度,从而反映设备运行的故障隐患大小。

参考指标:不大于80%。

(17)指标17:。

指标含义:设备停产将造成运维困难,本指标反映设备停产的比例,从而反映设备运行的隐患大小。

参考指标:0%。

2.3 可扩展性指标

(1)指标1:带宽利用率。

指标含义:带宽利用率过高,则说明带宽资源紧张,需要进行整改扩容。

参考指标:≤70%。

(2)指标2:高负载传输链路比例=带宽利用率≥50%的光链路条数/光链路总条数×100%。

指标含义:若平均带宽利用率不高,但高负载的链路比例较大,则说明带宽资源存在瓶颈,需要调整业务路由和优化网络拓扑,使业务承载更加均衡,并尽量减少跨环业务量。

参考指标:≤30%。

(3)指标3:槽位资源使用率=实际使用业务槽位数/业务槽位总数×100%。

指标含义:反映网元业务槽位使用的情况和网元可扩展能力。

参考指标:骨干层设备≤60%;接入层设备≤80%。

(4)指标4:2M支路资源使用率=实际使用2M支路数/2M支路总数×100%。

指标含义:反映2M支路使用的情况和网元可扩展能力。

参考指标:骨干层设备≤60%;接入层设备≤80%。

(5)指标5:交叉资源使用率=实际使用(VC4/VC12)数量/交叉板配置(VC4/VC12)总数×100%。

指标含义:交叉资源使用率是评估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地规划网络的低阶交叉资源的使用,是网络可扩容性的重要体现,是提升网络维护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

参考指标:骨干层设备≤60%;接入层设备≤80%。

3 结语

本指标体系可从多个角度对现有通信网络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为网络优化改造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对未来的工程设计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介绍一种电力通信网络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网络分为光缆和传输设备两部分,并分别针对网络的各要素给出了评价指标细则。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络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雅娟,乔嘉赓.基于分层思想的电力通信网络综合评价模型[J].电力系统通信,2012,(03):36-39

[2]徐亚军,熊华钢.光纤通道拓扑结构冗余方法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8,(06):22-25,82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2

【内容摘要】项目经理对于项目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项目经理绩效对项目型企业的绩效贡献重大,如何设计项目经理绩效指标及评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管理难点。本文阐述了A信息系统公司M软件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及评价的实践过程,并总结了实践的效果与启示,希望能给软件等项目型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软件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考核

A集团是上海一家民营科技型集团企业,专注于为烟草行业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A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简称A公司)是A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员工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300多人,作为上海市IT高科技企业,先后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海南省烟草总公司等行业大客户提供了软件开发、IT服务、系统集成等专业服务.并被国内外合.作伙伴授予“2002至2003IBM应用软件开发商合作伙伴”、“2003趋势科技企业安全供应商”及“2003SYBASE授权合作伙伴”等称号。2000-2003年,A公司年营业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00%,且占据集团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对集团的发展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A公司良好业绩的取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以往单纯以项目财务结果为衡量依据的评价方式,全力推行项目经理绩效管理,有效激发知识员工的创造热情与才智,在实现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同时打造公司的核心能力,贯彻落实集团的战略意图和子公司战略目标。本文阐述的A公司“M烟草集团自营出口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简称M项目)经理绩效评价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的。

一、A公司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实践

1.项目经理绩效管理定位

首先,公司高层充分认识到项目绩效对项目型企业绩效的重大贡献,将项目经理绩效置于企业绩效中全方位考查。公司从组织的角度把企业绩效划分为三个层级:企业层绩效、部门(项目)层绩效、员工层绩效,分别对应三个层级的评价对象为企业(经营者),部门、项目(经理),员工。为了保证项目团队能够对环境的变化和项目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为了促使项目经理拥有对资源的最大控制权,A公司的项目采取了矩阵式组织结构。项目组虽是临时性团队,但项目经理的绩效指标不仅要反映项目绩效,还应体现公司的战略意图与绩效,并能够分解传递至项目组成员。因此,项目经理绩效管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管理效能,是联系企业绩效与员工绩效的重要管理纽带;通过对项目团队领军人物——项目经理的绩效管理,激发他的团队领导力,进而带动项目组同舟共济地去实现团队目标与团队绩效。

2.企业绩效目标与项目绩效目标的因果关联

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采用了衡量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指标,弥补了仅衡量过去业绩的财务指标的不足,其目标和指标来源于企业的愿

景和战略,从四个层面考察企业业绩,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在计划中,A公司根据集团战略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并按照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设计了一套企业层的绩效指标。软件开发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软件项目的绩效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项目绩效目标必须与企业绩效目标有机关联。一个成功的软件项。S取决于客户需求是否真正得到满足,检验的标准是软件项目产品是否成功,因此,项目产品成功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财务业绩目标的驱动指标,而项目产品要获得成功依托于出色的项目管理绩效。

3.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设计

在落实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公司着手构建项目经理绩效指标:首先,除了设立目标的 SMART原则、FEW原则外,还明确两条绩效指标设计的原则,一是既要兼顾企业的绩效目标,又要兼顾项目管理的特征;二是既要重视项目成功的产品因素,又要重视项目成功的管理因素。其次,根据企业与项目的绩效目标关联关系及项目管理特征,明确项目经理的根本职责,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有两大任务,一是保证项目产品的高品质,即促使项目在规定的时限与预算范围内,保质保量地创造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项目产品;二是为了保证项目产品的高品质,必需重视项目的一系列过程管理,提升项目管理的核心能力。最后,结合项目各生命阶段的管理要素,特别是导入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归纳出项目关键成功因素:项目产品品质、项目管理效率(如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客户关系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内部关系协调能力等方面,并按照项目产品成功和项目管理绩效两大绩效目标分解、构建出M项目经理绩效评价指标(如表)。

基于实用性考虑及切实把握客户所关注的绩效焦点,指标权重采用了专家判断法结合客户调研法综合确定。项目正式启动前,项目管理委员会就绩效指标、计划与项目经理进行充分沟通,确保项目经理对指标内涵的掌握。

4.项目绩效监控、沟通与过程改进

高效、有序、规范的项目信息管理将有助于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项目整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是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项目正式启动后,公司采取了项目状态报告的方式,通过管理信息平台技术手段来实现项目过程监控,同步积累项目绩效信息。M项目从论证、立项,到计划、实施及收尾阶段共运用了20多种不同级别的项目状态报告,比如,论证阶段的《项目论证报告》;立项阶段的《立项报告》等。

项目状态报告不仅实现了企业高层对重点项目的控制,加强了考核双方的双向沟通,还促使项目经理围绕绩效指标,监控过程中的要点,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比如,M项目生命周期长达一年,在这个过程中,需求范围的变化在所难免,项目经理高度关注需求变化导致的项目风险,带领项目团队总结出了一套应对需求变化及管理的办法。

5.项目经理绩效考核与结果应用

A公司对项目经理实行了 360度绩效考核。项目经理来自项目管理部(属资源部门),项目管理委员会是所有项目的最高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部是公司绩效管理机构。就项目经理绩效评价环节而言,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绩效指标的考核,项目管理部侧重能力、素质的评估,项目经理进行自我评价,人力资源部则负责对前三者的评估结果与特殊事件;(如为公司赢得荣誉、特殊的才能表现、违背制度)进行总结性评议。为保证绩效评价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按评价周期,A公司项目经理的绩效评价分为季度评价和结项评价,基本步骤是:

①项目启动前,项目管理委员会与项目经理进行绩效目标、指标的制定与绩效计划沟通;

②项目启动后,根据项目经理绩效指标,分解制定详细的项目季度绩效计划并确定季度中需检查的里程碑事件并备案;

③项目实施、监控及过程改进,项目经理逐月积累过程绩效数据,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里程碑事件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④季度结束,针对项目季度绩效计划和里程碑事件执行情况等进行360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制定下个季度的绩效计划并确定里程碑事件,即季度评价;

⑤项目结束后,根据项目经理的整体绩效指标实现情况并结合季度评价情况展开360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项目奖金挂钩,奖金在项目结束后的第三个月发放,以便由客户来检验项目成果是否经受住考验,即结项评价;

⑥根据项目季度和结项评价结果,项目管理委员会和项目经理总结经验教训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公司在评价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沟通氛围,给项目经理提供充分表述意见及申诉的渠道与环境,并鼓励直言不讳。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着重于与绩效紧密挂钩的保健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及落实:保健机制主要是制定薪酬、奖金、福利等价值分配制度以及培训计划,其中,针对项目经理建立了个性化薪酬制度;激励机制主要是制定职位晋升与岗位轮换制度,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优秀管理者评选制度,尤其是针对项目经理探索性地建立了公司股权分配激励机制,采取了股份期权、赠予股份、业绩股份等多种股份激励模式。二元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考核的规范化、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及对项目经理的切实激励。

二、A公司项目经理绩效考核效果

M项目实施这套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后,有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最终驱动企业绩效目标的达成;绩效指标客观地反映了项目经理的绩效领域,对项目经理乃至整个项目团队在工作中的牵引作用很显著,鞭策项目成员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各种绩效管理制度如激励机制充分保障了对绩效考核的认同感与参与度。M项目经理绩效管理较以往的绩效考评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①建立了一套以企业战略和绩效目标为导向同时兼顾项目管理过程的绩效指标,而不仅仅是以财务结果为衡量标准;

②建立起了一整套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不仅包括绩效评价,还包括指标制定、绩效沟通、过程改进及评价结果应用等,同时开发了一系列实用的过程监管工具,如成套的项目状态监控报告;

③在项目团队里树立了一种良好绩效意识,即首先项目团队的绩效将有力提升企业绩效,然后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项目成员的劳动回报、成长发展与项目绩效紧密挂钩。

在指标构建与评价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项目进度指标评价采用净值法,成本控制指标采用人工费率法,这两种方法对绩效信息的质量和数据采集手段要求较高,需要企业强有力的财务系统的支持。总的来看,M项目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不仅为A公司其他项目的绩效管理树立了典范,也为项目的二期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A公司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的启示

1.设计项目经理绩效指标时,应当把项目绩效指标和企业绩效指标结合,将项目经理绩效置于企业绩效中全方位考查,充分考虑项目成功的产品与管理因素,保证指标因果关联、全面、客观。项目经理绩效从绩效的层次上看,介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因此,项目经理的绩效指标应能体现公司的战略意图并对公司层的绩效目标起到驱动作用。同时,项目经理绩效指标还应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即项目经理绩效指标是制定项目组成员绩效计划与指标的重要依据。项目管理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职能式的管理方式,项目型企业应当把握住项目管理的一些主要特征。比如,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管理侧重点;项目二维的矩阵组织结构,强调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重视团队建设;项目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资金、技术手段及人力资源的约束下实现项目成果等。掌握这些特征能够更好地把握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2.软件项目绩效管理是一种知识管理,在把握知识员工基本特性基础上来设计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更有利于对知识员工的激励。有研究者把知识员工的特性归纳为高自主性、高成就性、易流动性、工作过程难以观察和监督等,为了增强对知识员工绩效评价的信度,可以选择多个评价主体,如A公司所采取的360度考核,由上级、下级、同级乃至客户直接参与评价;为了增强绩效衡量的公正性,不仅要重视结果的评价还要重视过程的评价,如A公司采取了项目季度评价与结项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真正激发知识员工的积极性与潜能,激励方式的多元化非常重要,应敢于突破传统的事后奖惩范式,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激励,强调使命感、长期物质回报、个人发展、精神鼓励等因素对知识型员工长期的组合激励作用。

3.软件项目是一个复杂性智力劳动过程,要想使得项目的绩效评价落到实处,应当把过程控制与绩效沟通有机结合。A公司在项目绩效监控过程中的做法行之有效,那就是建立项目各个阶段的状态监控报告,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并建立起配套的流程与制度作为保障;另外,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实现项目过程中的信息积累与共享也是A公司项目绩效跟踪与评价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状态报告及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是一种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双向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项目成员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充分反映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建议;项目管理者在利用这些手段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人性化”的沟通,通过全方位“人性化”沟通树立一种人本管理文化,确保考核的民主、开放,并激发项目经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团队领导力。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在于高校发展和管理的目标、各高校的学科背景、专业背景和校园文化背景,所以应该把高校的办学目标、专业特征、学科建设评价指标、本科教学质量等各种指标综合反映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之中。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因学科和专业的不同而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1) 师德水平,是否能够为人师表,包括教学的态度、科研的道德操守、团队合作精神等; (2) 社会活动,包括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在学术界的地位等等; (3) 教学水平,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学生对教师的评分等; (4) 科研水平,包括具备原创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等。

各种指标体系首先应能综合体现高校的办学方向,并能提升培养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人才的质量。同时,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具备系统性,并要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要将学校的目标任务与绩效评价系统相结合,设定细化弹性的指标,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绩效评价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建立高校教师考评指标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强调量化考评的同时,也要注意进一步完善定性考评工作。因为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进行量化的。对于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教书育人、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教学质量、表达能力等比较难以量化的方面,应尽可能找出一些量化点。例如科研项目、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奖项予以量化。确实无法量化的部分,则应将其进一步细化,列出更具体的子指标,并确定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相对标准,做到量化定性。

2.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考评。如果一名教师教学过不了关,即使其科研工作做得再好,那也不是一位合格的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考评主要包括对教学质量的考评和对教学工作数量的考评两部分。对教学质量的考评难以量化,宜采取量化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将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因素列出作为量化指标(例如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等)。对教学工作数量的考评则适宜采取量化考评的办法,考评指标主要有:平均教学课时数(含指导实验课时数)、指导讨论班时数、指导学生发表的论文数、编写校内用教科书、发表教学改革的论文数以及参加学校或院系的课程设计活动次数等。

3.细化科研工作的考评。在对高校教师的考评中,量化考评主要是指教师科研工作活动的量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已由原来较单一的出版活动发展为包括科研项目、出版、成果鉴定、申请专利及学术交流等指标在内的多元活动。为了使考评指标体系能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促使教师的科研上台阶、上档次,防止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有必要将上述六项指标进一步细化:(1)纵向科研项目分国家、省部、市三级,横向科研项目要定经费。(2)出版的书籍与著作、编著、工具书(含教材)、科普读物、译著及教学参考书等(均应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有关);发表的论文可分为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源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一般国内期刊、学会论文集。(3)学术成果获奖分为国家、省部、地市三级。(4)对于成果鉴定、专利及学术交流也应区分相应的级别。作为考评指标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应对上述各子指标的权重加以区分,赋予相应的分值,并对合作成果确定记分比例。

4.强化社会服务工作的考评。在以往的教师考评中,对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的考评非常薄弱,这有悖于当代高等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服务社会的职能要求。对社会服务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⑴对学校的贡献,即在校内承担的社会工作;⑵对社会的贡献,即担任的社会兼职及科技成果的转让、开发应用(含科技咨询)等。校内的社会工作下设六个子指标:行政职务包括校级领导、院级领导、系领导,社会兼职包括在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学术团体中担任某职务。

5.科学的教师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还应包括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指标要求:高学历(学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年均外出进修交流时间(不包括攻读学位时间)。

参考文献

1.刘海鹰、刘听、毕宪顺.发达国家高校教师聘任制度评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80-86.

2. 蔡永红.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30-136.

3.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4

电力通信网是服务于电力系统的通信专网, 是公司生产和管理的基础支撑平台。 近年来,电力通信网随着电网的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网络节点数量越来越多, 各类业务的接入需求快速增长, 网络拓扑结构日趋复杂。 因此对电力通信网进行科学、合理、完整的综合评价, 为电力通信网的规划设计、 运行维护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针对电力通信网络进行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工程, 涉及到通信网络的完备性、 可靠性、 可扩展性、可网管性、安全性等诸多因素。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通信专业及公网运营商的调研,结合电力通信的目标与需求, 提出一套电力通信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对电力通信网的建设、 运维、 管理进行全面、 科学地评价,进而为电力通信的规划与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1 通信指标应用现状

本文分别对公网运营商、 南方电网公司及国家电网公司通信指标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1 . 1 运营商通信网指标应用现状

运营商的通信网指标普遍以绩效考核的形式制定,通过客户感知的导向, 分别从通信网络的建设、 运行和管理的角度对经济效益、 运行质量、 客户服务以及基础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 1 ) 运营商通信网因其面向运营, 建设类指标设计侧重投入产出比的情况,从前期的立项决策到项目的建成投运,其更多关注的是投资效益最大化。

( 2 ) 运营商通信网运行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基于设备和业务两个方面,分角度评价分析网络的运行质量。 运营商的指标体系完备, 细分度好, 不同类型的指标相关关联度较高。

( 3 ) 运营商通信管理指标把通信管理主要分为客户服务、基础管理与支撑、运维指标三个方面,侧重关注客户服务保障、资源管理规范、运维成本及通信安全。

1 . 2 南方电网通信网指标应用现状

南方电网公司于2010 年发布了 《中国南方电网通信统计评价规程 》[1],指标体系包括通信规模类、 通信运行类、通信服务类和通信管理类四大类指标,共48 指标项、153 个具体统计指标。

( 1 ) 指标细分度好。 整体指标体系均以不同电压等级为标准, 对指标进行了细致区分, 不仅提高了指标评价的准确性,而且适应了不同层级的指标使用者的需求。

( 2 ) 缺乏复合型指标。 整体指标体系并未形成高度凝练的复合型指标, 对于管理者而言, 指标的概况指导性较弱,缺乏辅助决策性。

( 3 ) 指标内容不够全面。 南网公司指标缺少投资规模类、 通信规划、 通信工程、 安全管理、 缺陷故障、 培训管理等指标内容。

1 . 3 国家电网通信网指标应用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于2009 年制定了通信设备运行统计分析评价工作机制, 并制定了一系列评价规程, 其中主要包括 《 电力通信运行管理规程 》 ( DL / T544 - 2012 )[2]、 《 电力通信检修管理规程 》 (Q/GDW 720—2012 )[3]、 《 公司内部对标信息通信指标评价细则(2013 版)》[4]、 《 电力通信工程后评估管理办法 》[5]等。 目前,现有国家电网公司通信指标主要特点为:

( 1 ) 指标内容覆盖面大, 包涵了通信调度、 运行方式、 通信检修、 缺陷故障、 通信规划、 通信标准、 科技项目、通信工程、通信资源、安全管理和人员及培训等多种类型指标。

( 2 ) 指标未形成一套整体的指标体系, 而是分布在各类通信网评价、 管理规程及分析报告中, 并存在不同文件中指标的名称不统一, 统计方法及内涵不一致的现象。

( 3 ) 存在无法准确反映及不合理均化的指标, 无法实现差距对比及关键问题的及时描述。

通过对公网运营商及电力系统通信指标应用现状的分析,结合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管理需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电力通信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

( 1 ) 取消部分过程性指标, 整合各项通信管理工作,增加导向性强的目标性管理指标;

( 2 ) 设计面向于管理者、 概括性和指导性较强的合成指标,以更好地辅助管理者决策;

( 3 ) 增强指标统计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结合TMS等通信自动化化系统, 提高指标的准确性、 实效性和可用性;

( 4 ) 进一步明确指标定义、 统计目的、 统计方法, 提高指标统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2 电力通信网指标体系设计与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通过细致调研对电力通信网进行透彻的分析, 弄清其本质和特征, 高度凝练出其主要特征和内涵;其次,是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和各级评价指标。

2 . 1 设计层次及方法

(1)设计层次

一套科学、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有必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 使体现电力通信网特性的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的繁多因素层次化、 条理化, 以便充分把握各级指标对电力通信网整体评价的影响程度,并满足各级别使用者的评价与决策[3]。

将电力通信网络评价指标进行分层、 分类,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如图1 所示。

第一层从电力通信网络指标体系框架的总目标演变而来, 该层指标主要用于对现在的总体描述, 是电力通信网综合能力的体现。

第二层将分析三个维度的关键成功因素, 得出每个维度的评价指标,该层指标主要用于通信网络的对比评价。

第三层将分别对规划建设成效、 运行维护质量和管理成效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该层指标是对电力通信某一方面的具体考量,并以此为根据辅助管理者以决策。

( 2 ) 设计方法

电力通信网指标体系的设计采用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分析法, 从通信网络规划建设、 网络运行质量和专业管理水平3 个维度出发,在具体指标提炼确定过程中从描述性指标、评价性指标、决策性指标、专业性指标等方面进行考虑,即一个目标由多个指标共同描述,每个指标具备不同的功能。

自下而上的综合法, 从规划建设、 网络运行和专业管理水平3 个维度出发, 自下而上挖掘、 梳理和提炼可采集和加工的基础数据,将其与自上而下的分析法所形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和初步的指标设计进行碰撞,辅助分析验证初步指标设计的可行性。

最后, 在指标提炼过程中和指标确定后, 通过实际数据的输入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维护性, 修订并完善指标体系, 完成电力通信网指标体系的最终设计。

2 . 2 电力通信网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方法与流程,电力通信网络按照规划建设、 运行维护、 专业管理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电力通信网指标体系框图如图2 所示。

指标具体涵义如表1 所示。

3 实例验证

为保证上述电力通信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文应用实例进行实际计算加以验证。

首先需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算法。 由于指标权重确定依赖于专家人员有价值的经验判断, 其主观随意性大,因此本文采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与对数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法[6,7,8]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主观不确定性;最后,由指标权重连乘及各指标得分可计算出电力通信网综合评价总得分。

为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代入指标体系运算, 其中,A公司是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B公司是经济欠发达的平原地区;C公司是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地区。 对三公司的各指标进行多专家五分位打分, 并取均值为最终得分,打分情况如表2 所示。

对三公司的电力通信网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可得到A公司评价值为4.537 7,B公司为4.512 1,C公司为4 . 366 5 , 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说明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4 结束语

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论文 篇5

图2隧道区域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由隧道工程对水环境系统的影响机理分析可知,隧道工程会给隧道区域的水环境系统带来以下影响:①出现严重的涌排水、渗漏水现象,使得其附近的水体大量流失;②导致水流通道的转移,引起地下水运动方向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水体的外流与二次污染;③地表岩溶泉出水量减少甚至岩溶泉消失;④水体水质恶化;⑤地下水位下降等。综合来看,隧道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对水质的影响和对水量的影响。根据前文所述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将隧道工程环境效应评价分解为两个子准则:水质影响和水量影响。加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水环境的破坏与影响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因素。因此,将经济影响作为其第三个准则。根据具体性原则,又根据其作用机理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选择13个影响因素作为其子目标衡量准则。最终,建立了一套由一个总目标,3个准则和13个影响因素构成的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3.2评价体系框架论证

根据研究表明,隧道施工过程中水质影响主要为pH、SS、COD、油类等[5]。因此,将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地下水矿化度、水体富营养指数作为水质影响准则的3个下属指标。又因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系统有不同程度的自净功能,为了能消除其差异性,得到普遍适用的结果,也将水环境容量作为水质评价准则的1个下属指标。在水量准则中,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量能直观表征系统中现存水量情况。居民生活水源损失率能表明地表水的现存情况,地下水和地表水两者共同构成地区储水情况。因此,将其作为水量准则的下属指标。过境水资源量能补充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对其的考虑能够准确体现出该区域的实际水量。由于植被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植被覆盖率能够很好衡量一个区域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情况。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分析可以确定水环境干扰与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引导政府部门合理规划水环境的利用与开采,为水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性价值。它们能间接地反映区域水量状况。因此,将植被覆盖率与生物完整性指数也作为水量准则的子指标。在经济准则中,将水利投资额、生态修复投资额和工农业产值作为其子目标,以全面体现隧道工程的经济收支状况,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积极发展。同时为了能够清晰地看出该系统的一个系统变化过程,将水环境沉没成本也作为经济准则的一个子指标。

4隧道工程负面水环境效应相关对策

隧道工程的建设对水环境这个庞大系统带来诸方面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水环境的持续发展,不仅在评价体系上要不断的改革、创新,管理部门也应提出一些措施和政策,为水环境的绿色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崭新的契机。在我国,水环境被定位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石,不仅影响民众的生活和健康,而且还威胁着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他们针对隧道工程负面水效应从政府方面做出了3方面的努力:

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②协调政府部门间的合作;

③建立合理的隧道建设管理模式。

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环境状况,促使水环境走上持续、全面发展的轨道,杨国栋等[6]提出减缓和消除影响的措施主要有:

①建设前详细勘察,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点及地质特殊的地带,加强施工渗水、涌水监控;

②加强施工机械的养护维修及时对隧道内废油、漏油收集;

③尽可能在现场对施工废水做预处理后再排放;

④坚持和完善隧道区域水资源开发、环境综合治理法规条例;

⑤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三效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⑥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与公众参与意识。

5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隧道工程的水环境的影响机理。紧接着介绍了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并根据该原则和隧道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机理,建立了一套通用型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经分析论证得出本文中建立的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地反映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为今后的隧道工程水效应评价建立了基础。最后,依据隧道工程的水环境影响机理,为减少隧道工程的负面水环境效应提出了几点措施。在本文中,未对本文设计的隧道水环境效应评价体系进行实例验证,也未对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这将都是笔者以后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庆建.河北省水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史景革,史彦民.隧道施工对周围水环境影响研究[J].铁道建筑,2013,(5).

[3]李国,杜欣,曾亚武.隧道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9).

[4]师彦武,康绍忠,简艳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水土环境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水土保持通报,2003,(3).

[5]蒋红梅,张兰军,丁浩.隧道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公路交通技术,2010,(5).

[6]杨国栋,孟庆珍,孙立宏.汾河流域水环境状况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S1).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6

摘 要:为解决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的决策问题,结合产品创新设计的特点,阐述了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守的四大原则,构建了一个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指标体系;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0 引言

产品创新设计是一个“设计-评价-再设计”的过程,因而对产品创新设计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十分重要。然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具有多解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和经验性等特点。因此,创新设计方案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进行设计方案评价和选择时,通过对各设计方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价,从中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的目标就是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选出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是做出选择的前提,而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则是进行良好评价的基础。

1 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的主要原则

(1)全面性原则: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准确地反应产品创新设计各方面的情况。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的多少要以系统优化为原则,即以较少的指标全面、系统的反映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同一层次的各指标间应尽力不相互重叠,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客观真实原则:产品创新设计评价指标的筛选过程应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定性指标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易产生理解偏差,而定量指标易于量化和度量,因而尽可能选用可量化的指标。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3)有效性原则:评价指标并非多多益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产品创新设计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指标的精炼可减少评价的时间,使评价活动易于开展。所以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评价有直接影响和贡献力的因素,做到所选的指标个数不是很多,但是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能直接反映出产品创新设计评价的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则:无论多么完美地的评价体系,如果操作频繁,就难以被广泛接受。因此,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操作方法通俗易懂,简单易行

2 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四大原则,本文构建了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包括形态评价、色彩评价、技术评价,人机评价和经济评价。第二层是具体指标层。

(1)形态评价:产品形态能使产品内在的结构、组织、内涵等本质因素上升为外在表象因素,利用产品的特有形态传达出设计理念,是产品创新设计成败的关键。产品形态评价主要包括产品的新颖性、产品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产品比例协调性,产品的风格独特性和产品的简洁性。

产品的新颖性指产品的创新设计独一无二;产品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指產品的形态要和产品的功能相匹配;产品比例协调性指产品的尺寸设计是否合理;产品的风格独特性指产品的设计风格是否有自己的特点;产品的简洁性指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否简洁明了。

(2)色彩评价:色彩展示产品的人文特征和视觉质感,产品色彩设计完成对颜色自身的组合和人们对此颜色组合的心理反应。产品色彩评价主要包括产品色彩与产品功能的适应性,产品色泽品质和效果,产品色彩的生动性。

产品色彩与产品功能的适应性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是否和产品的功能设计搭配合理;产品色泽品质和效果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所体现的产品的品质;产品色彩的生动性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所体现的美感。

(3)技术评价:主要是从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角度做出评价。一方面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如产品结构合理性和产品工艺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是技术的适用性,如产品的性能水平。

(4)人机评价:产品的人机设计为产品创新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为产品创新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产品创新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产品人机评价主要包括产品操作舒适性和产品良好的人机界面。

产品操作舒适性指产品的设计是否符合人体操作尺寸,是否方便操作;产品良好的人机界面指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是否方便用户操作,用户是否容易理解。

(5)经济评价:产品经济评价分析产品创新设计是否实用,是否有价值,主要包括产品成本和产品的社会价值。

产品的成本指产品的设计制造成本;产品的社会价值指产品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贡献程度。

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成本和社会价值为定量指标;新颖性、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比例协调性、风格独特性、简洁性、色彩与功能的适应性、色彩的生动性、色泽品质和效果、结构合理性,工艺先进性、性能水平、操作舒适性、安全可靠性,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高效方便性为定性指标。

3 结束语

针对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论述了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的四大原则。详细阐述了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通过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涛,杨育,薛承梦,等.考虑客户需求偏好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评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 21(2):417-426.

[2] 蒲娟,陈勇,熊艳,等.基于TRIZ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概念设计及评价[J].制造业自动化,2014,36(1):14-17.

[3] 娟丽,熊伟.基于QFD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53-57.

[4] 郑燕,刘玉丽,王琦君,等.产品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4(3):83-87.

[5] 张太华,顾新建,何二宝.产品知识模块本体的评价指标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94-99.

[6] 毛维青,陈劲,余利舰.产品-工艺组合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113-117.

[7] 康大庆,张旭梅.产品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9(5):407-411.

[8] 黄利斌,罗建国,何小龙.工业产品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69-74.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7

在自然灾害、战场等环境中,传统通信网络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应急通信发挥着重要作用[1]。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部署方便快捷、自组织进行信息感知等优点,使其在应急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完成环境信息采集和监控等功能。但应急通信对WSN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根据应急通信的需求对WSN进行针对性地设计和部署,以满足服务需求[2]。WSN与传统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有很大差别,传统网络中的服务模型和性能评价指标不能直接用于WSN中。

1 WSN系统模型

应急通信中的WSN系统模型必须考虑网络拓扑结构、部署方式、能耗模型、感知方式、覆盖和连通性能等。

1.1 网络结构和部署方式

应急通信中的WSN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包括部署于应急现场事发区域的大量传感器节点、一个或多个汇聚节点(也称基站)以及置于后方的管理节点。另外,当网络区域较大时,为了保证网络的连通性与传输可靠性,可能需要在汇聚节点与传感器节点之间合理部署适当数量的中继节点。需要说明的是,传感器节点的种类和处理能力可以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且计算、存储和处理能力较弱,汇聚节点通常能量充足、处理能力强,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等方式与管理节点进行远程交互,管理节点则通过汇聚节点对WSN进行配置。

WSN中的传感器节点基本都是同构的,初始能量也基本相等。传感器节点的部署是WSN应用的第一步,部署的优劣对WSN的性能有很大影响。部署方式可以分为确定性部署和随机部署两大类:前者一般用于常规监测,适用于环境状况较好且人员可到达的区域,如城区;后者一般用于应急场合和环境恶劣的区域,可在灾害现场、偏远地区等环境中进行快速部署。按照节点布设区域的几何特征,部署方式还可以分为带状、面状、环状等类型。一般来说,在电力应用领域,为了更好地监控电力设施等重要目标,一般沿着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进行带状部署WSN传感器节点;在突发事发现场区域可以进行面状部署,以更好地进行网络覆盖;在电厂等重要区域,可选择围绕核心区进行环状部署[3]。图1中传感器节点在网络区域中采用的是随机面状部署方式。

1.2 感知模型

传感器节点的感知区域是指其能够监测到的地域范围,不同的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感知的物理现象不同,感知范围差别也很大。通常利用感知模型来抽象描述传感器节点的感知范围。目前在WSN研究中主要采用3种感知模型[4]:圆盘感知模型,圆内的情况都可以被节点监控到,圆外不能被监控;概率感知模型,特定区域内的情况以一定的概率被监控到[5],通常节点对距离自己较近的区域监控性能较好;方向感知模型,有些传感器节点对目标的感知具有方向性,只有当目标位于节点的“视角”内才能被感知到。图1中的WSN系统采用的是圆盘感知模型。

1.3 能耗模型

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采用自由空间模型时计算传播损耗如下:

式中,Lp为路径损耗,D为传播距离,λ为信号波长。

一般情况下,无线通信的能量消耗与通信距离的关系如下:

式中,k是系数,d表示收发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参数n通常满足2≤n≤4,n与多项因素有关,如天线质量、障碍物和噪声干扰等。一般而言,传感器节点的无线通信半径在几十米到几百米范围内。

簇头除了对簇内成员发来的数据进行融合外,还要对从其他簇头转发来的数据进行融合。数据融合耗能与数据长度正相关,线性相关是比较简单的模型,数据融合能耗E计算公式为:

式中,L为数据包的长度,EDA为单位数据融合时消耗的能量,N为簇内节点数目,n是向本簇头发送信息的其他簇头的数目。

在分簇WSN中,簇头处理簇内数据的能耗等于接收能耗与数据融合能耗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表示数据包长度,Eelec表示无线收发电路处理单位数据所消耗能量,n表示簇内节点数,EDA表示单位数据融合能耗。在不考虑中继数据的融合时,簇头接收中继数据的能耗如下:

在WSN中,根据节点发送数据的距离,节点发送数据能耗分别采用自由空间能耗模型(公式(6))和多路衰减模型(公式(7))[6]。

式中,d0为判决门限距离,d为收发两点间的实际距离,L表示数据包长度,εfs与εmp分别表示2种能耗模型的功率放大系数。从上面的公式也可以看出,簇头间通信采用多跳转发的方式更为节能。

1.4 网络覆盖与连通性

1.4.1 网络覆盖

按照WSN的应用划分,网络覆盖分为点覆盖、域覆盖和栅栏覆盖。点覆盖考虑的是监控区域内的一组点;区域覆盖考虑的是监控区域中所有点都被传感器节点覆盖;栅栏覆盖考虑的是当目标沿着任一轨迹穿越WSN监控区域时,能够对该目标持续覆盖。

WSN中某点的覆盖阶数是指网络中能够监控到该点的传感器节点的数目。如果WSN网络感知域内任意一点都是K阶覆盖,称该感知区域是K阶覆盖。按照覆盖阶数分类,覆盖分为单阶覆盖和多阶覆盖[4]。多阶覆盖增加了感知准确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通信干扰和冗余信息传播。覆盖的另一种度量方式是网络的覆盖比例q,定义如下:

式中,Si为工作节点i的监测范围的面积,k表示工作节点的数量,S为监测区域的面积。

WSN往往并不能对整个目标区域全覆盖,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监控对象是环境中的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特征或变化。实际环境中的特征及其变化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相似性,即在A点处观测到的数据,在A的邻近位置也能观测到近似相同的数据;或者这些特征或变化随着目标对象运动也可以被监控到,如观测区域内运动的车辆。因此,完全覆盖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但为了保证WSN能够完成监控任务,网络的覆盖度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比例之上,以满足服务性能[7]。如果网络中节点随机均匀分布且位置相互独立,则通过区域中任意一点没有被k个工作节点覆盖的概率可以间接推算出满足覆盖比例所需的传感器节点数目。

1.4.2 连通性

在WSN中,传感器节点之间能够相互通信的最大距离称为通信距离。理想情况下,节点的通信范围是一个圆形区域,因此,通信距离也常被称为通信半径,节点的通信半径往往大于或等于其覆盖半径。节点间连通就是节点间能够直接通信或通过中间节点通信,WSN网络连通的定义如下:WSN中节点能够互相通信,使得节点采集的数据能够传递到基站。

网络连通性关系到网络中的数据和命令能否正常传递[8],节点间能连通是网络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在WSN中,只要每个节点能够与汇聚节点直接或采用中继的方式通信,网络的传输功能就能得到保证。网络中节点通信范围内的邻居节点个数的平均值称为网络的连通度。增加连通度可以避免节点失效对网络的影响,提升网络的抗毁性。但高连通度对节点发送功率有较高的要求,能耗增大,节点间的信号干扰增加,影响网络的传输服务质量,所以连通度的选择要适中。

WSN中往往存在连通冗余节点和覆盖冗余节点,前者是指休眠后WSN依然连通的节点,后者是指休眠后其覆盖范围能够被其他传感器节点覆盖的节点。冗余节点休眠后节点所监控的区域能够被其他节点所监控,并且不会对网络的连通造成影响,可以进行休眠以节省能量和降低通信量。

2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2.1 常规网络的性能评价指标

常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如Internet和蜂窝网络)的典型应用包括电子邮件、网页浏览、远程终端、电子商务、音频、视频和流媒体等,这些应用分别属于尽力而为业务、可靠业务或实时业务。不同的应用对时延、时延变化、带宽、丢包率的要求不同,需要在不同协议层次使用不同的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来提供端到端的Qo S支持。

评价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是要选取能准确度量网络性能的评价指标。常规网络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可以参考ITU-T和IETF定义的性能指标体系[9],主要包括可用性、带宽、时延、时延变化和丢包率等。其中,可用性综合考虑网络设备的可靠性与网络生存性,衡量当用户需要时网络能正常使用的时间百分比;时延变化是指同一业务流中不同分组所呈现的时延差别;时延可以通过计算收发数据包的时间间隔来得到;丢包率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占传输的总数据包数的百分比,造成数据包丢失的主要原因包括网络链路质量差和网络发生拥塞等。

2.2 WSN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WSN无线信道不稳定,很容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存在较高的误码率,带宽相对较低;处理能力、缓存、能源等资源受限;网络中节点向基站发送的数据多,基站向传感器节点仅发送少量的查询控制消息,网络通信负载不均衡;WSN中包含大量冗余节点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发送数据时容易发生信道竞争冲突以及碰撞造成数据包丢失,也带来了更多的能耗;节点处理能力和缓存有限,容易因数据包到达过快而来不及处理或缓冲区溢出而造成数据包丢失。

在WSN中,服务质量包括感知服务质量和网络传输服务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是指WSN能否准确检测到目标区域内发生的事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中活动节点对监测区域的覆盖比例;网络传输服务质量是指传感器节点能否及时可靠地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汇聚节点。

不同应用对服务的需求不同,本文在对已有研究工作[2]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WSN的服务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列。

对于具体的应急通信环境,性能评价还应该包括网络服务成本、网络架设难度以及速度等。WSN中的节点价格和服务成本低,性价比高,在复杂环境中撒布后即可自行组网。WSN的算法性能评价还包括计算复杂度、收敛速度等,以适应WSN中节点处理能力有限的特点。

3 结语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AHP多层分析等方法,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实际,对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自动化系统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构建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了体育教师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体育教师评价的自动化系统。

关键词:体育教师;评价体系;权重系数;数学模型;自动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60-04

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较难实施的一类评价,它是对教师的工作现实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1]。

当前我国对教师评价的指标单一,采用同一种评价模式和标准来衡量教师,这种忽视教师之间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评价方法,难以为教师个体提供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方法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难以通过评价帮助其专业发展。

本文根据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对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评价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问题加以研究。从而提升我国体育教师评价工作的专业化和评价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9月-12月对全国大中学校270名教授、副教授,460名中、高级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拟定出体育教师评价指标问卷量表。

1.2.2专家访谈法有目的地选择部分知名教授和各省市体育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进行访谈,根据专家意见,确定体育教师评价指标的具体框架和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1.2.3问卷调查法采用李克特式总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点分量表方式,要求被试者在表格规定的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五项中进行选择,并依序给予5分、4分、3分、2分、1分,分数越高,表示重要性越高,然后采用a系数进行问卷内部各层面的一致性检验。

1.2.4层次分析法采用美国运筹学家Satty提出的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AHP法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2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文献资料综合归纳比较[2~5],访谈专家的意见和调查资料统计整理,经过因子分析和(HSD)比较分析,将体育教师评价指标分为: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态度与学生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等六大领域,然后与43项具体指标内容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表1),此体系可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评价需要,适当增减评价指标内容。

3体育教师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3.1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采用美国运筹学家Sat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AHP法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系统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根据决策判定量化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和重要性评分,建立判断矩阵,用方根法(或乘幂法、和积法)求评价指标权重向量并归一化处理后,用一致性指标CI检验评价指标权重判断矩阵有无逻辑混乱,无则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有则要调整权重判断矩阵。

为了增加本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考虑到目前我国用的办公软件绝大多数是微软的OFFICE系列,根据前面计算的过程以5名评价者为例设计了EXCEL数据分析簿,来代替人工计算。

5体育教师评价系统的自动化设计

根据以上的运算步骤,运用Excel(2000)函数的组合技术[7]实现教师评价的自动化。在Excel工作簿中将数据处理区域分成几个模块,将有关的统计函数、其它函数、统计分析工具宏和常用的运算符号在工作簿中加以有机整合编排、链接,为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实现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在Excel活动工作簿中设计成三块区域进行研究:数据区域、运算处理区域、和结果显示区域。数据处理区域主要用来原始数据的存放;运算区域主要根据计算方法选择统计函数、其它函数、常用运算符号和被链接的统计分析宏等;结果显示区域主要综合各个计算步骤显示分析结果及链接动态统计曲线、统计图等(图1)。

图1Excel教师评价系统的构造5.1数据存放区域在数据存放工作表中A列是存放具体43个评价指标,B列、C列、D列、E列、F列存放专家或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各个指标按“优、良、合格、差”进行评定。为了减少数据输入的错误并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提示和检验(图2)。

5.2运算处理区域这是中心模块,主要负责自动计算功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步骤分别进行各个领域的矩阵运算。具体总框架设计(图3)

5.2.1权重存放区域各层次的权重系数是模糊矩阵合成运算时必须调用的数据,因此它的合理设计关系到下面模块设计的难易。一级权重输入在A列,根据教学设计、职业态度与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的顺序分别输入在a2到a7中,二级权重也按照这个次序分别输入相应的列里(图4)。可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层次教师、不同评价指数和要求,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

5.2.2评价结果与V的模糊关系矩阵Ri根据数据存放区域进行了函数组合以教学设计领域为例表5,其中A、B、C、D、E代表在Excel中的列,14、15、...到22、23代表在运算处理区域中的列号。运用count if计数函数统计每个指标的专家评语的数目再进行基本的运算,可组合成评价结果与V的模糊关系矩阵Ri。

5.2.3权重向量A和模糊相关矩阵合成运算这块区域包含权重向量A和模糊相关矩阵合成运算及向量的归一化处理。矩阵的运算主要是min函数(取区域中最小的数值)和max(取区域中最大的数值)函数组合。向量的归一化处理用到求和函数sum和常用的运算符号整合。具体函数编制(图5)。

5.3结果显示区域主要包括教师各领域所得的分数及等级,综合评定的分数及等级,教师直观评价图等。结果显示区域用if嵌套函数来进行各个领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评定。分数的评定要链接到运算处理区域工作表中具体各领域归一化处理后的单元格,综合评定分数要链接到综合决断的单元格中,这样就可以把X教师的分数和等级自动显示出来。统计图采用条形图,可直观的显示X教师的各个领域的水平(图6)。

6结论

1) 构建了体育教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态度与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等六大领域和43个具体指标。

2) 建立了评价体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总目标即体育教师的综合评价;第二层是六大领域即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态度与辅导、教学策略与评价、专业技能、团队沟通与配合、专业发展;第三层是各领域中的具体指标。

3) 确定了体育教师评定量表。在实施评价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引入等差打分法,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对六类领域分别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模糊因素数量化,并利用向量的乘积,求出综合评价的代数值。

4) 此系统软件可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层次教师和不同人数的具体情况,对系统进行适当调整。通过浙江省20所大中小学使用后,获得主管领导和教师们的高度评价,认为此系统简单实用、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类学校对体育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

[2] 程瑞福.国民中学体育教师评价指标建构[D].台湾:台湾师范大学,1991.

[3]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50-151.

[4] 毛振明,赵立,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70-173.

[5]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60-164.

[6] 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师范大学毕业论文,2001.

[7] 沈晓强.Excel 统计函数的组合技术在体育统计中的应用[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4):108-111.

[8] 郭英,许砚田.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0-112.

上一篇:让学生有话可写下一篇:腹板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