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第十中学

2024-08-27

邢台市第十中学(精选3篇)

邢台市第十中学 篇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显了教育民主化与课程自主化两大亮点。在这一背景下, 邢台市第十中学从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 历时四年, 依托省级课题“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结合校情况, 摸索、探究、研发了一系列的中学德育校本课程, 在实践中, 逐步构建与完善了学校新的课程体系。

一、学校开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背景

目前, 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 约占全国人口28%。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此, 党中央非常注重未成年人思想建设, 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 之后, 又多次发布关于落实这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可见我国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而具体到每一所学校, 要认真落实《意见》, 就必须实施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符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思想道德教育, 投入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邢台十中创办于1976年, 原为全日制初级中学, 1999年起增加高中部, 现为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教育质量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解决。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 1300多名学生, 地处市区商业中心。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校生源质量差, 学生家长90%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明显欠缺, 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基础、学习兴趣都明显偏低。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 也必然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为改变这种状况, 2006年9月, 学校决定开展“进楼即静, 入室即学”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活动, 并以此搭建校本课题研究平台, 开展了以“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

这既符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根据学校实际, 确定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

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2008年3月, 学校成为河北省校本课程开发试验学校。学校按照开发流程开展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开发试验工作。

1. 科学规划, 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

为使校本课程稳定、健康、持续、有效地开发与实施, 学校加强了项目管理, 建立由校长挂帅、副校长具体负责、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参与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并聘请教授、教研员等专家指导、参与课题研究;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 了解学生特点;查阅历史资料, 访问学生家长, 了解校史, 摸清学校周边环境和校外资源;汇总、筛选、归纳、整理调查得到的各种信息。最后, 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性质和项目。

性质定位:既符合学校“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 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 为了所有师生的幸福”的办学宗旨和“实施精细化管理, 创建精品式学校”的办学目标要求, 又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项目定位:以必修课规格开发中学生德育校本课程《学会做人, 成就未来》, 以选修课规格开发学科延伸与兴趣类等一系列校本课程。

2. 根据校情, 开发适合的校本教材。

按照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 根据学生的总体特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 首先由学校领导小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从宏观上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拟定了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发大纲, 并及时申报省厅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 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前景的具体体现, 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在“大纲”指导下, 大家积极利用假期编写校本教材, 由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老师对自己原有讲义进行补充、完善,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负责的教材编写工作, 开发了中学生德育校本课程《学会做人, 成就未来》;学校还采取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校本教材, 引进了中学法制教育教材, 延伸和开发了其他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实现了对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确保了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3. 全员参与, 建设校本课程。

自2008年9月, 学校采取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同步操作, 开始了课题实验, 把校本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纳入课程表中。

(1) 必修课施教《学会做人, 成就未来》教材。它分为“诵读经典规范行为”、“理解经典养成习惯”、“感悟经典提升品质”等模块, 均在每周一次班会时间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

第一个模块《诵读经典规范行为》, 适用于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具体内容包括: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及学校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的规章制度等, 引导起始年级学生对照学习内容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个模块《理解经典养成习惯》, 适用于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内容, 研究学校优秀学生的典型案例, 学习榜样的事例, 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老孝亲、尊敬师长的行为和习惯。

第三个模块《感悟经典提升品质》, 适用于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具体内容包括:多媒体展示《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的相关内容, 设计并开展一系列相关德育体验活动, 在活动中提升道德品质。

这项校本德育必修课的开发、施教, 遵循了以下原则。

第一,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古为今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俯拾皆是, 但是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内容”, 例如《弟子规》中所提倡的“号泣随, 挞无怨”、“父母责, 须顺承”等, 过去被认为是美德, 现在已经不符合时代精神了。

第二, 以现实生活为平台, 体验生活, 感悟生命。例如在讲“孝”时, 讲中南大学学生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领养妹妹的家庭重担的事迹;讲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农民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各种困难, 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的事迹;讲汶川地震中最美的女警察蒋敏给地震中的孤儿喂奶的大爱精神……使学生认识传统道德的光芒仍辉映在我们身边。

(2) 选修课的开发及其施教。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开设的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 均在非毕业年级实施。例如, 语文学科开设了“阅读课”, 数学学科开设了“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运用课”, 物理学科开设了“家电维修课”, 信息技术学科开设了“计算机与网络”。此外, 还开设了“刺绣课”等, 还围绕校本课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以及第二课堂活动。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课程实施方式体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特色, 并辅之以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课程还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以选修课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德育校本教材的建设。开设德育校本课程的关键在于校本教材的建设。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 充分考虑教师的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 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去主动学习编写校本教材;学校还不时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更新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让他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编写针对的是本校学生,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在内容和特色上下功夫, 做到教材生动、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其次, 在开设校本课程时, 保证学生人手一册校本教材, 或者是教师编写好装订成册的讲义, 或者是学校统一装订的教材,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最后, 通过教师的编写、调整和学生的循环使用, 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形成体现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体系,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德育校本教材也在时时更新着, 丰富着, 发展着。

4. 适时调整, 规范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校

本课程开设半年后, 于2009年3月起开始调整, 对所开设的德育选修课程《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加大了开发与评价力度, 补充了新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在广泛宣传学校学生好人好事的基础上, 提出了“诵读经典, 打造书香校园”主题活动;特别是在2010年5月, 又举办了课题实验两年来的全校首次诵读展示活动, 还邀请了市教育局领导莅临指导, 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还增设了必修课《中学阅读———文学鉴赏》, 购买了5千多册书籍, 订购了《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中学校园》、《中学生》、《中国青年》等五十多种报刊供师生阅读, 使学生拓宽了阅读的涉猎广度, 提高了阅读水平。

几年来,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尤其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提高了思想品质, 规范了举止言行, 丰富、提升了内在气质。现在, 校园里处处能看到学生文明的行为, 时时能看到学生自信的笑容, 学生们见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问好, 还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

5. 与时俱进, 形成特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取了多种评定方式, 涉及成绩采集来源、评定记分方法等, 并对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价进行了全过程的初步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的经常性自我评价为主, 要通过评价诊断来修正课程设计、发现课程的开设价值, 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预测教育对这项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 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 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 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 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6. 不断反思, 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我校校本课程开设之初, 就制定出《校本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从课程的开发、备课、上课、活动和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进行了规范要求, 但是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效, 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个问题。

我们通过不断反思, 以期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具体做法有三。

一是课前反思。教师要反思自己对备课行为的认知程度:对自己所教的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否熟悉, 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是否熟悉, 对自己的课堂环境是否熟悉。

二是课堂反思。教师要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认识程度:要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 反思学生是否快乐, 反思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要审视自己的教学状况, 反思教学预设是否合理, 教学环节是否连贯, 课堂生成是否与课前预设吻合。

三是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反思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表现, 反思如何扬长避短, 调整、更新、完善。

由于我们在课程开设和实施时就十分注重教师的反思, 所以, 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就体现的很明显, 在校本课程开设、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学生认可度和满意度。

7.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校本课程开设与常规教育、教学的矛盾。有的老师一贯注重常规教学, 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的认识、重视、关注尚显不够, 思想深处持有“保留意见”, 需更新理念, 促进这些老师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

(2) 校本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的矛盾。目前, 升学率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校工作, 课时紧张是很现实的问题, 而校本课程必然要占用一定的时空, 这就必然产生与常规教学争占时间的问题。

(3) 校本课程学习与升学学科学习的矛盾。升学是学生对学习自我评价的主流价值观, 而校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目前还不能直接反映到升学成绩上来, 因此, 有些学生对待校本课程不热情、不关心、不重视就在所难免, 这有待我们不断设法提高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总之,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我们有成功, 也有失败;有顺利, 也有困难;有喜悦, 也有忧心。无论前面的路如何艰辛, 我们一定迎难而上, 勇往直前的, 坚定地将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下去。

摘要:邢台市第十中学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切入点, 构建和完善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课程, 推动了学校德育建设, 彰显了学校特色, 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学会做人, 成就未来。

关键词:邢台市第十中学,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晓滨.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

[3]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 2005, (8) .

[4]万伟.开放性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5) .

[5]陈丹琳.谈天说地校本课程开发战略[J].广东教育, 2008, (3) .

[6]方素英.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C].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5.

[7]邓玉明, 李国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推进德育改革创新[J].中国德育, 2006, (9) .

[8]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意义[J].中共市委党校学报, 2007, (6) .

邢台市第十中学 篇2

——在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送审稿)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面向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烟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历史起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万众一心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起点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烟台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

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总揽全局砥砺奋进、趋利避害开拓进取、加快转调科学发展,谱写了烟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

五年来,全市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之后,2011年达到490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在全省17城市中列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112亿元起步,2011年突破300亿元,五年增长1.7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传统支柱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2006年的1家增加到14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第三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幅,占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喜获丰收,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9:60.8:30.2,调整为7.3:57.8:34.9。转变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迅速;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启动实施了“三年大造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五年提高6.8个百分点达到40%。

五年来,“三大战略”叠加发力,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把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继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迅速拉开了发展框架;坚持“蓝色”统领、统筹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海阳核电、烟台化学工业园、牟平滨海开发、龙口人工岛等一批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大项目,引领全市经济加速向蓝色拓展、向高端提升、向生态转型。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顺利完成了以“大部制”为取向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集团化、公司制改革力度加大,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农村、财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改革均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70.5亿美元,来烟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0多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由2006年的15.8%提高到19.3%;境外投资区域扩大到4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实现多元化,境外工贸区建设、海外资产并购成为新亮点。经济园区开发开放层次大幅度提高,对全市贡献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开放主阵地、经济建设主力军。

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重大突破。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节点、新农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7.2%。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形象变美,建成区面积由172平方公里扩大到265平方公里;适应大城市发展要求、有利于各区融合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拉开;“一山两河”、“一线三岛”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新火车站、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

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全面提升,有特色的大体量建筑明显增多。县域城市加大了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有4个县级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20个镇街成为国家重点镇和省中心镇。新农村建设再现新气象,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速,先后培植新农村建设星级示范村1600多个。大交通、大能源、大水源格局加速形成,以烟台港西港区、潮水国际机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海阳核电、华电国际莱州电厂、胶东调水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集中启动建设,影响多年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即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年来,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庶。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富有成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宣传舆论工作引导有力,掀起了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热潮,涌现出“全国双百人物”李登海、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优秀选调生王媛媛、优秀供电所长汪浩、“最美女孩”刁娜、“爱心老人”刘盛兰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先进典型。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市上下心系受灾地区、踊跃捐款捐物,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示出烟台人民的高尚情怀和博大爱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长足进步,体育、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统一战线、党管武装、双拥共建、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城乡居民就业比较

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多,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42元,五年增加12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16元,五年增加5644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五年间,烟台先后荣膺两届“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仅有的两个“三连冠”城市之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五连冠”,再次捧得“长安杯”;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新增“中国最具潜力投资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等多项国际性、国家级荣誉和品牌,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五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扎实推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面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争做烟台先锋”活动;以党员干部为重点,适时开展一系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各级党政机关和执法管理部门中,持续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着眼强基固本,创造性开展“夯实基层基础年”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务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工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高标准做好换届工作,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结构明显优化,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过过去五年的接续奋斗,全市年人均生产总值迈上了1万美元台阶,已明显多于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高出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8500多元和3700多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城市化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等方面指标,均达到或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体系的要求。以此为标志,烟台站在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起点上。

同志们!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许多深刻体会和重要启示,这就是:

第一,必须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大力开启改革发展的“总闸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前提在于解放思想,早解放早发展、大解放大发展。烟台过去五年的新发展,首先源于在思想境界上不断有新解放、新提升。社会在前进、实践在深化,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持续一贯地破“满”、破“散”、破“懒”、破“难”,靠思想的大解放引领各项事业大发展。

第二,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机遇是极其宝贵的发展资源。抓住机遇就会实现质的飞跃;错失机遇就会留下历史遗憾。过去五年,我们抢抓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以及建设蓝色经济区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干成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重大项目、重要事项。

当前,烟台正处在战略叠加、优势聚集的重要发展期,一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乘势而上而不可犹豫徘徊。

第三,必须突出主题把握核心,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发展主题。实现科学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效果才会越来越好。同时还要看到,烟台地理位臵优越、资源禀赋上乘、发展空间广阔,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必须瞄准一流立志率先发展、加压奋进努力走在前面。否则,就愧对烟台这方“宝地”、愧对组织的厚爱和重托、愧对群众的信赖和期待。

第四,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实力既体现在硬实力上,也体现在软实力上;城市发展既要重物质,也要重品质。过去五年,我们在抓“第一要务”的同时狠抓“第一责任”,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在抓城市建设的同时狠抓农村建设,在抓生产发展的同时狠抓生态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城市越发展,越要注重统筹兼顾,越要大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第五,必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汇聚开拓前进的强大合力。人心齐,泰山移。过去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战胜一系列特殊困难和挑战,得益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亲密合作,得益于中央和省属驻烟单位、驻烟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的热情帮助。尤其是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同舟共济迎挑战、迎难而上求发展,使各项工作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是最可宝贵的发展经验,务必要认真汲取、始终秉承。

第六,必须抓好党建夯实根本,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过去五年,我们的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功驾驭了复杂局面;我们的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的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做贡献,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事实再一次证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一定能够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只要我们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就一定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就一定能够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此,我代表中共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为烟台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在综合实力方面,“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

出,生产总值不少但财政收入不高、发展速度较快但质量效益不高,经济总量在全国全省位次靠前但人均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资源禀赋在全国全省堪称一流但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经济格局方面,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性问题,这几年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占生产总值比重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发展变化较大,但一些县域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市本级和开发区经济比较活跃,但县市区整体发展还未显现出应有活力和强劲态势;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在民生工作方面,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财力相对不足,加之我们工作也有欠缺,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贫富差距有拉大趋势;全市面上还存有一些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些地方和单位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精神不振、能力不强、作风不实,个别的甚至为政不廉、腐化堕落,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同志们!我们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站在了我国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间节点。综观国际国内形势,综合考虑发展禀赋和基础,未来十年应当也必须是烟台

发展史上昂扬奋进、大有作为的十年。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新时期,全球治理结构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呈上升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力度加大;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期,科技创新展现“革命性”特征、经济形态沿“低碳化”演进、发展模式向“内生型”转化,这些既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惟有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大变革大发展的新趋势。第二,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保持长期向好基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互动并进,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无论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还是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新的更大作为。第三,烟台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上升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资源禀赋,要求我们必须奋发图强、追求卓越;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沉淀,给我们奠定了再攀高峰的良好基础;蓝色经济区等“三大战略”,为我们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大型基础设施集中建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高新区进入“国家队”和设立昆嵛山保护区等等,都是过去不曾拥有或不完全具备的重要发展条件。尽管我们还面临并可能会继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牢牢抓住、切实用好未来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谱写出烟台更加辉煌壮丽的历史新篇章。到那时,烟台的经济将更加繁荣发达、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城市将更加智慧美丽、人民将更加幸福安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现代气息、饱含文化底蕴、拥有秀美山川的新烟台将展现于世人面前。今后五年是实现这一发展愿景极为关键的五年,我们务必要以继往开来的历史视觉、志在必得的坚强信念、奋发向上的高昂斗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好解放思想法宝,发挥机遇叠加优势,把率先争先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把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政绩追求、把改革开放作为最强大的发展动力、把统筹兼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方法、把党的建设作为最坚强可靠的保障,在“一个率先、三个坐标、三个跨越”上集中发力、全面突破。

“一个率先”,就是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达到科学化,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在2011年基础上翻番增长,达到或逼近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迈上2万美元台阶,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提升,城

镇化率突破60%争取达到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生态城市、绿色烟台”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民主政治更加制度化,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伸张,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文化事业走向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建成思想基础巩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明显、精品力作丰厚、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大市强市。社会运行趋向规范化,社会关系向“政通人和、富庶祥和、文明亲和、安定平和”方向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刑事发案率显著下降。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永留烟台,文明春风劲吹烟台大地。人民生活步入现代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区域、贫富差距显著缩小,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人均等享有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个坐标”,就是在全国争创一流;在全省率先发展;在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赶超进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和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向国内、省内一流城市看齐,各项工作都要努力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位臵,并努力争取位次前移;巩固提升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等工作领域的领先优势,并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在全省各城市中,生产总值明显缩小与首位城市差距,地方财力争取进位发展,主要指标对全省贡献程度不断有新提升。在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力争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努力,跨入与宁波、青岛、大连综合实力相当的二线城市行列。

“三个跨越”,就是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向环渤海南翼中心城市跨越;在国内经济格局中,向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跨越;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向东北亚交通物流枢纽城市跨越。把地处环渤海南岸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地域经济中心优势,向西,融入“黄三角”借力京津冀;向北,跨越渤海湾联结东三省;对内,大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的海陆交通咽喉、重要物流中心和特色制造业基地,最终把烟台建设成为与天津有机融合、和大连南北呼应、能够有效辐射环渤海南翼发展的中心城市。顺应蓝色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趋势,抓住国家规划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机遇,发挥横跨黄渤两海的独特地理和富集资源优势,推动全市蓝色经济从沿海向内陆全面辐射、从近海向远海大步迈进、从浅海向深海深度拓展,使之在国内领先发展。以建设面向东北亚大型枢纽港为龙头,完善提升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全方位交通物流网络,大力推动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力争中韩铁路轮渡项目投入运营,争取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先行区,确立起在东北亚地区的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带动烟台阔步迈向世界经济大舞台!

三、大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发展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认识与实践各层面、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改革开放各领域,向科学发展要优势、要未来。要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更多地从“外部世界”的角度看待“自我”,清醒地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到“标兵渐远、追兵迫近”的严峻形势,始终保持竞位争先的紧迫感;更多地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审视“发展”,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潜力还很大,看到我们的差距还不小,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使命感;更多地从“开辟未来”的角度把握“现在”,清醒地看到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应该有底气但切不可长傲气、可以自信但绝不能自负,始终保持爬坡向上的压力感。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谋发展、义无反顾抓发展、好字当头快发展、超越自我大发展,让发展成为高扬于烟台的主旋律。在发展思路上,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紧紧依托和充分用好国家、省赋予烟台的“三大战略”,大力增创“五大优势”。

(一)大力增创转调发展优势,推动烟台经济加速迈向“大而强”。着眼经济增效提速、上档升级,深入做好“调优”、“转型”、“建制”三篇大的文章。“调优”,就是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要调优区域结构,构建纵向辐射带动有力、横向错位有序竞争、面上有效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调优需求结构,构建内需与外需“两轮驱动”、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增长的局面。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坚实基础,牢固树立、深入落实“产业立市”理念,把调大、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在制造业领域,坚持产业高端化、企业集团化、产品集群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8515”培强做大工程,加快膨胀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和现代化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精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黄金、核电、聚氨酯、新型铝材、特种化纤十大产品集群,力争到2016年,形成4-6个产值3000至5000亿元的支柱产业;8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品集群和5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企业“航母”;2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用更大的力度拉长服务业发展“短板”,用好制造业大发展的机遇带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用好消费升级趋势扩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用好宜居城市品牌、立体交通优势和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等载体,推动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餐饮、房地产和金融等相关产业突破性发展,推动服务业逐步向国民经济主导产业跨越。始终把

农业作为“安天下”的产业,牢牢把握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中心任务,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转型,就是大力建设低碳型、绿色化经济形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低碳、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既积极主动谋发展、保增长,又毫不放松“降消耗”、“减排放”,着力发展以低消耗为基本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环保产业、以低代价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大范围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和低碳消费形式,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向创新依托转变、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以更大的力度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深入实施“三年水系绿化工程”,做优擦亮昆嵛山保护区等一批“生态名片”,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烟台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空气更清新。建制,就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经济领域,以促进转型升级为目标,深入推进企业、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高度重视稳定市场物价工作,实施物价上涨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在社会领域,以扩大供给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在城乡管理体制上,以破除二元结构为目标,协调推进产权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在行政管理领域,以提高

效能效率为目标,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方向发展。

(二)大力增创统筹发展优势,构建布局合理、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继续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空间战略上坚持“东拓、西联、南进、北展、中优”,呼应“蓝区”建设,高起点、大力度规划发展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树起形象,带动中心城市向东拓展;依托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大型临港产业区,配套潮水航空港逐步发展“航空城”,促进中心城市向西联带蓬莱一体发展;加快以黄务组团为核心的滨河生态智慧新城建设,实现中心城市向南挺进;科学利用海洋国土,搞好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等岛屿的保护与开发,使之成为镶嵌在烟台北部一线、播撒在黄渤海上的璀璨明珠;对中部的老城区加大更新改造力度,适当抽疏功能和人口,促进老城区在更高层次上健康有序发展。争取用十年的时间,使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00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高效率抓好港口、机场、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路、水、电、气、暖等公用设施和环保设施,适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路网建设,使之与大城市的运行发展相配套、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立足市区融合、有序发展,统一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功能清晰、分

工明确的城市工业圈、商贸圈、餐饮圈、金融圈、文化圈等。以建设国内一流滨海城市为目标,深度改造提升城市山、海、岛、河、泉景观,建设一批富有文化艺术内涵、具有鲜明烟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街区,塑造碧海蓝天、山水相映、历史与现代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形象。统筹抓好县域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在建设北部沿海城市群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大框架下,推动县域中心城市理性自觉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充分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条件,完善城市功能、做大优势产业、塑造城市个性,提升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在莱州、龙口、莱阳、海阳已进入中等城市行列的基础上,推动招远、蓬莱、栖霞加速向中等城市跨越。继续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各个县市都要在全国、全省县域经济大格局中,比学赶超、争先进位谋发展,争取更多的进入“全国百强”、“全省三十强”,已经进入的要实现位次前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促进小城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强化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抓好农村社区化建设,用3-5年时间,将全市6700个自然村调整合并为2500个农村新型社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展示烟台现代城市

与优雅田园和谐相融的发展形态。

(三)大力增创蓝区建设优势,让蓝色经济成为推动烟台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鲜明特色。以全域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视野和思路,坚持“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大力度释放、大面积扩展蓝区建设综合效应。“一极领先”,就是依托牟平区、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和保税港区滨海区域,重点打造和优先发展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充分发挥这一地区海滨资源好、地理位臵佳、谋篇布局空间大的优势,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改造提升芝罘、牟平等老城区,开发建设以莱山区、高新区、养马岛、金山湾为主轴的新城区,打造烟台城市新核心;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全省海洋经济新龙头;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和众多高校院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内高技术产业聚集新高地;以保税港区和烟台港芝罘湾港区为龙头,抓好芝罘北部临港蓝色国际新城建设,积极融入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打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争取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烟台东部矗立起一座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标志性滨海新区。“多极崛起”,就是以莱州湾为中心,发挥一“蓝”一“黄”两大国家战略优势,大力建设高效生态经济高地,打造全市蓝色经济西部增长极;以丁字湾为中心,用好海—即跨海大桥、“亚沙会”辐射带动效应,突破发展海阳亚沙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和莱阳南海新区,打造全市蓝色经济南部

增长极;以龙口湾为中心,加快龙口及招远人工岛、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建设,打造全市蓝色经济北部增长极;高标准抓好长岛休闲度假岛建设,使之成为彰显蓝色魅力的休闲度假胜地。把发展蓝色产业作为蓝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整体推进海洋一二三产业,以中集来福士、大宇造船等为龙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海阳核电、大唐风电等为龙头,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基地;以国际生物科技园、生物化工园等为龙头,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以东方海洋、明波水产等为龙头,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支持万华、氨纶等领军企业积极开发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打造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度开发优美的海洋自然景观、精心建设“秀美滨海千里长廊”,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坚持“蓝区”统领,“蓝”、“黄”、“高”结合,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合力促进全市发展提层次、上水平。围绕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强力抓项目抓投资,确保已开工的一批重大交通、能源、产业、民生项目尽快完工并发挥效益,源源不断地做好项目储备、开发、新建工作。高度重视国际性、跨区域交通大通道建设,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有效拓展烟台发展的腹地和空间。

(四)大力增创对外开放优势,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走向

世界。烟台兴于开放,衰于封闭,对外开放始终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必须一以贯之地抓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全局,坚持以开放促调整、兴产业,以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和中央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大开放大招商,着力突破招大引强工作,带动传统产业从低到高、由弱变强地提升发展,促进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快速发展。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化”演进的新趋势,在服务业招商引资上下更大的功夫。突出抓好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工作,加速核心技术本地化,不断增强烟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开放促城建、兴城市,以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大的战略投资者,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步伐;适应城市拓展框架、优化布局的需要,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开发商加盟烟台的城市建设;精心包装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大力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前来投资兴业;把城市建设与开放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开放园区成为增强城市实力和魅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开放促增长、兴市场,树立扩内需必须稳外需观念,顺应对外贸易环境新变化,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在优化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上务求突破,痛下决心走科技兴贸、质量兴贸的路子。既要以宽广胸怀容纳一切外来者,又要以战略眼光积极“走出去”,鼓励一批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建设烟台的境外能源资源开

发供应基地;鼓励一批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重组并购优质资产、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鼓励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去”,带头建设烟台的“跨国公司”,带动全市经济进入更大发展空间。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兴活力,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嫁接改造国有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大境内外上市融资力度,推动更多的企业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管理促发展。

(五)大力增创科技创新优势,奋力抢占竞争发展制高点。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在产业创新上抢占先机,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烟台加工”、“烟台制造”向“烟台创造”转型。努力在聚集创新上形成高地,充分发挥经济园区作用,继续保持体制机制活力,推动烟台高新区全力打造特色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国内一流高新区;推动烟台开发区大力实施开放与科技互动发展,确保在全国同类园区中争先进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更大份额;推动烟台保税港区切实用好政策功能,有效服务烟台的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高水平办好一批特色化高科技园区,在孵化高新技术成果、聚集高新技术产业上跨越

发展。努力在开门创新上蓄足力量,坚持用全球视野聚集创新资源,深入抓好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支持企业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支持创新上提升境界,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认真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让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把人才战略摆到科技之母、创新之源、兴市之本的位臵,多为发展育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肯拿高薪揽人才、能用环境留人才,努力把烟台建设成为优秀人才汇聚之海、智慧创意涌动之源、投资兴业理想之地,以人才的优先发展引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四、以人为本积极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内的全局性安排,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现代化。

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殚精竭虑“发展惠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做到更好更快发展与更好更快地惠民富民相统一、调整产业结构与扶持就业创业相统一、转变发展方式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相统一、推进

城乡建设与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环境相统一。在全市实施“收入同步提升计划”,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确保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成果,扎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坚持面向城乡统筹就业、振兴产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就业,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全面加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统筹解决好“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大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今年内,实现全市农村中小学生校车服务全覆盖;“十二五”期间,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校服和午餐。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完善与烟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突出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努力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基本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深

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在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使全体人民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要高扬人民民主旗帜,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丰富和发展重大事项听证、公示、承诺以及“万人评机关、评窗口”等制度做法。切实加强以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为重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石,努力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等矛盾和问题,满腔热情地关爱帮扶困难弱势群体,深入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企业改制重组、农民进城务工等敏感领域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泛开展“文化乐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九项工程”。大力培育烟台特色文化,以150多年的开埠历史为底蕴,以中西交融、开放包容为特质,打造富有魅力的开埠文化品牌;以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为依托,以高雅时尚、醇厚芬芳为特质,打造独具特色的葡酒文化品牌;以丰富的海洋资源、悠久的涉海历史为载体,以海纳百川、激流勇进为特质,打造卓尔不群的海洋文化品牌;积极弘扬红色文化、重视研究东莱文化、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继承发展民俗文化,推动烟台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和阵地,推动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惠民强市的重要举措,加快膨胀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突破发展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大力促进文化与城建、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恪尽职守“稳定安民”。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创造性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八大体系”,继续抓好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新跨越。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安排,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以市、县领导

干部为重点,各级各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干部“大接访”、“大走访”和“大下访”。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正确处理防范与打击的关系,完善“点线面”结合、“人物技”配套、“防管控”一体的治安防控格局,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黑恶势力。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各级党组织要始终站在现代化建设前列,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总要求,以增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为主线,全面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是抓好理论武装和创先争优,发挥好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必须把理论上的成熟作为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按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加强理论应用和理论思维,提高工作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必须把先

进和优秀作为党的本质属性,着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长期化、常态化,不断加强“信仰、信念、信心”教育,认真落实“承诺、践诺、评诺”措施,引导全市党组织和党员把创先争优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思想、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工作、作为一种追求融入人生,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必须把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落脚到推动各项事业率先发展上,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强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树立“奋勇争先、见贤思齐”的崇高境界,夯实“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的坚定信念,倡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坚韧作风,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创造不辜负组织、对得起群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重点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增强执政本领和驾驭能力。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充分聚集起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凭实绩用干部、以贡献论英雄,坚决匡正用人风气,确保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更好地关心照顾老干部、老党员。坚持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进一步加大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力度,实现基层党组织有战斗力、党组织书记有能

力、党员队伍有活力、党组织运行有保障力。在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当今时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深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以立德上不断开辟新境界,做到在岗必须在状态;在学以增智上不断形成新自觉,做到在职一定要称职;在学以创业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做到在任力求能胜任。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能够为烟台人民工作和服务,是一生的莫大荣幸,一定要在思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毕恭毕敬地尊重群众而不可凌驾于群众之上,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而不可漠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实意地服务群众而不可埋怨、指责甚至慢待群众;一定要在工作上始终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倾、精力向下沉,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一定要在感情上始终把人民当亲人,时刻铭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深入细致访民情、寝食难安解民忧,视人民为父母,待人民重于山!

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关键是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

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把反对腐败作为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做到惩治腐败旗臶鲜明、坚决有力,预防腐败严密细致、一以贯之。积极强化教育的说服力,全面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切实增强监督的制衡力,始终保持惩治的威慑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时候都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目标是构建配套完备、规范管用的长效机制,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强化各级党委谋全局、管方向、抓大事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等各个班子的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推动烟台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建立健全抓发展、促落实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把发展中的大事、稳定中的要事、群众关心的实事,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做到定一件干一件、抓一件成一件,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狠抓

落实的生动局面。

邢台市第十中学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邢台市24所中学的270名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法:

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进行比较。

1.2.2 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走访、电话咨询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以及职业中学体育教师, 同时按分层等比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95份, 有效93份, 有效率93%。基本反映了邢台市中学体育教师现状。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和访谈材料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归纳整理。

1.2.4 逻辑分析法:

对问卷和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人数及工作量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 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此外, 国家教育部有关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文件还规定了专职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 中学为1:300。

如表1所示, 抽样调查, 在学校93名体育教师中, 兼职教师27名占29%, 专职教师66名占71%。分析:在抽样中学中, 在校学生总数30000名左右, 在编教师生师比为1:454, 所有教师师生比例为1:330。

以上调查表明, 邢台市学校规模较大, 学科教师配备存在一定问题。体育教师的数量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平均每个学校有在编体育教师13名, 不在编体育教师6名左右, 不在编教师占的比例较大, 教师在教学和群体工作中负荷较大;中学体育教师有一定缺额, 即使在编的教师中, 也有部分属于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的工作负荷则更重。再者,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分布很不均衡。中学男教师人数占总数的71%;女教师人数仅占29%。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给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带来困难, 这将影响中学女生体育教学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

调查表明, 目前邢台中学体育教师 (包括在编和不在编) 共记270余名, 其第一学历专科占58%左右, 本科41%左右, 最终学历本科99%, 研究生0.6%, 中专0.4%最终学历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师资队伍素质比较高, 以本科学历为主。

2.3 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 邢台中学体育一级二级教师占总数的76%, 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水平, 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高级教师占总数的16%, 他们是本市学校体育的领头人, 就全市24余所中学来说, 数量相对合理, 比例高于15%的水平。但在重点高中高级教师仅占体育教师的11%, 没有达到15%的要求。二级以下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8%, 这一部分大都是青年教师, 他们是邢台市学校体育的新生力量, 但在教学经验、业务水平等方面还存有一定的缺陷, 需要加强培养, 使他们尽快适应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2.4 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

体育科研是对体育教学经验、教学改革的总结与探讨, 是从较高层次对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 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激烈变化时期同时又处在沉重的学习负担和纷杂的社会环境中, 身心疲惫。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在增强学生体质上下工夫, 还要通过我们课程的特殊性来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目前, 邢台市中学在体育科研方面, 意识不强, 风气不浓, 水平不高。中学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平均每人才发表1.5篇省级文章, 中学初级教师平均不到一篇文章, 整个邢台市270名教师中, 只有一所中学一名老师主持省级课题一项, 科研整体状况令人担忧。这与领导普遍不重视, 老师等靠看懒等因素有关。这需要加强中学科研队伍建设及相关的奖励措施。

2.5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2.5.1 中学场地分布情况。

表3反映出邢台市在抽样中学中有400米跑道的学校仅有2所, 约占总数的19%, 200-300米跑道学校约占总数81%, 甚至个别学校的校区没有跑道, 致使跑项目的教学受到限制。此表仅列出部分体育常规设施情况,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开展的物质保证, 场地器材的不足是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很少学校能够有一个标准的田径场, 体育器材多数只有发令枪、铅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少量器材, 其余器材不同程度的缺乏。

邢台人口众多, 现正值中学阶段的入学高峰期, 学校里班级多, 学生人数多, 而部分学校里体育活动场地非常小, 从而导致学生人均活动面积不足1平方米。教师在这种工作环境下无法顺利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因此, 目前必须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状况。

2.5.2 体育教师对课堂效果自我评价。

通过调查了解到, 由于场地设施、班容量及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 使体育教学达不到应有效果, 教师对其课程自我评价满意的没有, 基本满意寥寥无几, 80%以上对自己教学效果认为一般或不满意, 场地环境相对较好的学校, 自我评价好于场地器材缺乏的学校。

2.5.3 体育教师待遇及重视程度。

我市体育教师基本待遇只有平均每年300元左右的服装费, 学校同教育部门内部传统偏见, 不重视体育, 不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 仍把体育就看做副科、杂科。还有在工作量计算中, 不能与其他课程教师同工同酬, 体育教师的劳动社会认可程度低。这严重伤害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邢台中学体育教师队伍人员配备有待完善。

邢台市学校规模较大, 学科教师配备存在一定问题:体育教师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不在编教师占到29%, 男女比例不合理, 男教师多, 女教师少, 对女生的体育学习不利。

3.1.2 邢台市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较高, 但在体育科研方面, 意识不强, 风气不浓, 水平不高。

全市体育教师中只有一人主持过省级课题, 参与人员也屈指可数, 没有国家级核心刊物, 很多教师工作多年却没有一篇文章发表。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基地, 而科研是培养教师的好方法之一。

3.1.3 邢台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待遇较低, 很多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 球场跑道长年失修, 遇到下雨季节, 室外课几乎停了。有的竞技体育器械长期闲置不用, 造成散失或破损, 严重影响中学体育课的教学, 挫伤教师积极性。

3.2 建议

3.2.1 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3.2.2 注重体育教师科研的培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老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通过各种培训、进修、函授、自学等形式, 调整、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学历、学识水平, 使他们迅速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学骨干和专家型教师。

3.2.3 政府应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改善教学环境, 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 对邢台市24所中学270名体育教师的基本现状:学历、职称、科研、工作量、工作环境、课堂效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找出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寻求一些方法、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本地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 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目的为建设一支数量适宜、质量优秀、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体育师资队伍提供实际理论依据。

关键词:邢台市,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全国中小学体育白皮书, 2009.

[2]陈昌平.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与吕春林老师商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2, (1) .

[3]魏书哲, 张月霞, 刘广路.河北省衡水市中学体育现状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 2007, (9) .

[4]任书堂.普陀区中学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5]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8, (7) .

[6]刘斌, 李志杰.周口市普通中学体育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

上一篇:乡村旅游带下一篇:强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