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联体(通用9篇)
北京医联体 篇1
2013年12月5日, 北京市卫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详细介绍了该市医联体建设规划。明确到2016年12月之前, 北京市医联体的数量将达到50个左右, 以期实现辖区居民全覆盖。
医联体结构可采取多种模式:此前, 北京市先后在朝阳区和平谷区启动医联体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目前多以较松散、非独立法人的联合体为主。但也有一些医联体在尝试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交由大医院托管。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 根据《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北京市医联体的特点是以区域为界限, 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 以分工协作为核心, 强调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分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可保持独立的医疗业务管理, 也可以采取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管理控制标准等。
医联体内将实现六统一:该市一个医联体由一个三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作为核心医院“牵头”, 联合相关三级、二级及一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合作医院, 经各方协商后正式签约运行。
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负责人表示, 今后区域合作医疗联盟将达到六统一, 即统一学科规划、统一资源调配、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调配床位、统一技术支持、统一建立和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 双向转诊制度。特别是在医联体内, 将通过对医疗资源的调配, 将部分成员单位的床位作为康复床位或老年护理床位, 应对急性期诊疗后续治疗的需求及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
配套改革有待跟进:据北京市卫生局评估分析, 在推进医联体建设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比如用药方面, 体现在社区缺少慢性病用药, 难以分流大医院的开药患者;部分药品只限三级医院使用才能报销, 导致病人不同意转往二级及以下医院。另外, 价格方面, 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价格偏低, 康复院、护理院发展受限。北京市卫生局表示, 各有关部门正在根据本部门实际着手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 未来医保按医联体付费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但当前患者就诊的自由度非常大, 固定的首诊负责制还没有形成。而实现医保对医联体付费的前提条件是, 患者首诊必须在社区, 并且是固定在某一家社区, 转诊更是要限制在医疗集团内部。
北京医联体 篇2
甲方:............医院 乙方:
为贯彻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甲乙双方自愿组建成立医疗联合体,按照组织内业务协作、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一)双向转诊
1.甲方、乙方执行双向转诊程序,按照“分级诊疗,康复回社区”的基本原则,乙方需将急危重症的患者转往甲方,甲方需将进入恢复期的乙方转诊患者转回乙方。
2.甲方开通转诊绿色通道,设专人负责。乙方转诊住院患者直接入住病房,转诊就诊、检查患者以预约形式优先就诊。
3.甲方接乙方通知安排相关临床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将接诊科室名称、院内位置、注意事项等电话反馈乙方。
4.甲方接诊科室优先安排以上转入患者,进行检查或办理住院,并保存双向转诊(转出)单。
5.患者转回由主管医师开据双向转诊单(回转)单报甲方责任科室办理转回手续,责任科室通知乙方做好接诊准备,并将回转信息转给乙方。
6.甲方接诊科室继续跟踪回转乙方患者的后续治疗,与乙方建立康复联合病房,用于收治甲方下转的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由甲方下派1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担任康复联合病房科主任,并统筹安排相关科主任定期到康复联合病房查房,开展病例讨论,提出指导性意见,康复联合病房的收益分成由甲乙双方另行确定。
(二)技术指导
1.甲方定期派驻1名主治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到乙方开展坐诊、查房、讲课等,原则上连续服务3-6个月。期间,派驻的全日制医师除负责日常诊疗工作以外,需在基层开展不少于每月1次的业务讲座和技能培训。
2.甲方根据乙方工作需要,甲方科室与乙方相应科室形成一对一对口关系,帮助乙方建设1~2个重点专科(或专病),开展特色专业,逐步建设成常见病中具有特色的专病医治点。
3.甲方医生选择乙方具有相应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并在双方(或多家)机构登记执业注册。
4.甲方帮助乙方完善医疗管理、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每年选派2~3名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到乙方领导班子中任职,提高乙方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5.甲方筛选适宜的科研项目,邀请乙方参与共同开展。(三)人才培养
1.甲方为乙方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培训机会。
2.甲方举办短期培训班、学术交流等,对乙方人员进行免费轮训,提升其业务水平。
3.甲方举办的各层次学术交流、疑难病例研判等活动,可通知乙方参加。
(四)资源共享
1.甲方负责承担乙方不能开展的检查、检验项目。2.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一)双向转诊
1.甲方、乙方执行双向转诊程序,乙方需将急危重症的患者转往甲方,甲方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甲方需将进入恢复期的乙方转诊患者转回乙方。
2.乙方通过甲方双向转诊负责人,将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基本信息上传至甲方,并填写双向转诊单(转出)。
3.乙方应妥善安排患者转诊甲方,并提前与甲方联系人联系。双向转诊(转出)单由患者携带直接前往甲方接诊科室就诊或办理住院。
4.乙方根据甲方回转患者信息,做好回转患者的接诊准备。5.乙方主动与甲方患者转出科室加强联系,保障患者治疗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康复联合病房日常医疗、护理由乙方负责。
(二)技术支持
1.乙方在甲方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严格按照甲方指定的诊疗标准执行。
2.乙方在甲方的指导下确定业务发展方向,积极配合甲方的技术帮扶工作,并提供相应的硬件条件。
3.乙方积极参与甲方科研工作,或协作开展科研工作。(三)人才培训
1.乙方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甲方组织的医师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安排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到甲方医院进修。
2.乙方将进修计划,包括人数、进修专业等相关内容于每年年初报给甲方,方便甲方进行统一安排。
3.乙方可对甲方的业务培训提出需求和建议。(四)资源共享
乙方根据自身条件开展检查、检验项目,对因条件所限无法开展的检查、检验项目,可根据病人病情需要,开具医院检查检验申请单,到甲方医院完成缴费后可直接进行检查,无需再办理挂号、开单等手续。
三、协议的终止:
1、合作形式与国家及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相违背。
2、甲、乙方在医疗服务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被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甲、乙方提出退出申请,经大足区医联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终止合作。
四、其他事项
1.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盖章后生效。有效期2年。自协议签订之日起至年 月 日止,合同到期后根据双方意愿可续约。
2.本协议一式2份,双方各执1份。本协议生效后,双方对协议内容的变更或补充应采取书面形式,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联络部门: 电话: 乙方联络部门: 电话:
北京医联体 篇3
截止2016年6月,北京市共建成53个区域医联体,其中区域综合医联体36个、区域专科医联体17个,基本实现了北京市各个区域全覆盖。北京市某区域医联体作为北京市推进分级诊疗建设的试点之一,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摸索,在推动分级诊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许多经验和亮点都值得借鉴,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一定区域内的其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引领作用,从而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1]。
1 北京市某区域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的具体做法
1.1 医联体基本情况
北京市某区域医联体由一所三甲医院,联合一所三级医院、两所二级医院以及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联体内总床位数约3100张,其中三级医院2400张、二级医院45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0张。
1.2 推进分级诊疗具体做法
1.2.1 统一管理机制。
在医联体内部成立管理委员会和协调办公室,建立定期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2],负责医联体内各项事务的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统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5种慢性疾病的诊疗规范,签约慢病管理团队,提升社区慢性病管理水平;在医联体内部建立统一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平台(PACS系统),实现联盟内的远程会诊等。
1.2.2 加强基层建设。
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实现业务互补;推行“责任主任”制度,负责医联体内上下联动、双向转诊以及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协调工作,并协助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工作;派驻专家定期查房、出诊、会诊,开展业务专题讲座,进行业务指导;免费接收成员单位业务骨干短期进修学习,进行定向培训等。
1.2.3 畅通转诊渠道。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规范双向转诊条件,开设化验检查直通车[3],建立预约诊疗机制,开设远程疑难检查会诊,规定医联体内转诊免650元起付线等以方便双向转诊。
1.3 实施效果
1.3.1 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得到提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就诊患者有了显著的增长[4],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对基层患者的调查中发现,87.2%的患者对医院的整体满意度较合作前都有了提高,其中42.9%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就医环境、医院的管理水平、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条件等均有了显著的改善。
1.3.2 双向转诊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5年9月,医联体内实现下转住院患者2796人次,上转住院患者197人次,上转病人仅占下转病人的7.05%,有效地从大医院分流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机制初步形成。
2 医联体探路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
该区域医联体自推行分级诊疗试点以来,通过多举措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其他区域医联体的运行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除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用药目录的差异、医保总额的限制、医保政策的衔接等政策性问题外,医联体在自身的建设与运作机制方面也还需进一步探索。
2.1 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分工不明确,医疗行为无差别化
医联体在组建之初虽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牵头单位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担任对所有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三级医院承担部分危重疾病的诊疗和一般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和慢病管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并不明确。首先,对于疑难重症、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常见多发病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的医务人员、不同的患者对其的理解与界定都不一致,导致患者在就诊、医院在收治病人的时候,并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其次,各成员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本还是延续医联体组建之前的运作模式,医疗行为并无差别化,医联体内大医院依然承担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守门人的作用也发挥得并不充分,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且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5]。
2.2 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协作不紧密,利益难以协调
目前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仅仅局限于双向转诊,下派专家到基层,培训下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等,这种“协作”方式过于片段化,不够连续。首先,目前的双向转诊模式,在上转时虽有绿色通道,但受上级医院床位的限制,部分基层重症患者并不能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下转时又存在上级医院医生对下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了解不足,没有细化的下转标准可以参考,在下转病人时并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情况,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床位紧张,无法接收上级医院转送的住院患者,为自上而下的转诊造成了实质性的困难。其次,专家下基层出诊、带教,其实并未能真正扭转基层医疗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一方面是因为派驻出诊的专家大多为专科医生,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的是全科人才;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后果,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大多采用技术驰援的输血式办法,而不是采用培植自身的造血式方式[6]。再加上,该区域医联体为松散型医联体,各成员单位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财政来源不同,内部利益难以协调,分配不明确,容易出现上级医院不愿下转病人,下级医院不愿上转病人,上级医院不愿真正派驻专家下基层等情况[7]。各级医疗机构间协作不紧密,转诊渠道不畅通,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不上去,分级诊疗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3 医联体内二级医疗机构的枢纽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
该区域医联体为典型的“3+2+1”模式,其中二级医院作为医联体内承上启下的枢纽,其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如核心医院在下转患者时首选的是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联系不够紧密,在派驻专家进行业务指导的时候,也并未与二级医院有过多的交流与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在上转患者时,也是首选核心医院,虽然有时也会根据病情,将部分患者转诊至医联体内的二级医院继续治疗,但转诊病人的数量极为有限。
2.4 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互不兼容,诊疗信息、影像及检验资料难以共享,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远程会诊无法全面开展,医联体内部的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难以控制等。
3 讨论
3.1 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分工
医联体内核心医院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联合各成员单位共同建立医联体管理委员会,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各成员单位之间构建合作、协商的工作机制[8]。充分了解各成员单位的规模、诊疗水平、诊疗特色及相对较为薄弱的医疗领域等情况,结合各成员单位在医联体内的功能定位,合理制定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及任务分工。如三级医疗机构应主要负责疑难杂症诊治和技术攻坚等,逐步探索退出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并担负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生的职责等,而不是无序的扩张自己的规模及业务。将职责分工制度化,督促其落实到位。
3.2 探索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高效紧密的协作机制
3.2.1 构建利益分享、风险分担机制。
医联体内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的医疗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均存在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要想实现医联体内部的资源整合及统一的管理运营体制,就必须探索建立各医疗机构之间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9]。
3.2.2完善双向转诊标准及转诊制度,统筹协调床位使用。
目前医联体内虽有上转及下转标准,但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应根据各医疗机构在医联体中的功能定位,并结合其自身的服务特色及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级医院之间的转诊标准和转诊制度,统筹协调好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床位的使用,以畅通转诊渠道,使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3.2.3 加快医联体内人力资源的整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各成员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统一制订进人用人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用人储备。并积极探索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部的多点执业制度,推进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的有效流动,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0,11]。
3.3 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对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开展分工协作的质量监控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并建立配套的奖惩机制对各成员单位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激发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参与分工协作的积极性[12]。如针对双向转诊情况、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情况、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大医院常见多发病诊疗情况等,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审核拨发补助的重要依据等[13]。二是建立对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医联体工作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人事管理,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职业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人力资源。
3.4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实现诊疗水平同质化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应作为医联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基层的诊疗服务能力真正的提升,才能接得住下转的病人,也才能吸引患者心甘情愿的来基层首诊。基层医疗机构要想发挥好“守门人”的作用,全科医生是关键。医联体内的高级医疗机构在对基层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改“输血”为“造血”,为其制订中长期的培养计划,让基层医务人员到高级医疗机构里的各个科室进行轮转,为基层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还应加强对基层护理人员的培训,并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3.5 统筹规划医联体内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医联体内核心医院应统筹规划,组织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共同建立完善信息网络平台,统一信息标准,以建立覆盖整个医联体的信息化系统,为就诊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医联体内患者信息共享。
“分级诊疗制度形成之时,便是医改成功之日”。可见,分级诊疗制度对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区域医疗联合体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区域医联体在探路分级诊疗的过程中,成效已初步显现,但面临的困难却依旧很多,还需要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齐心协力,共同探索,率先在区域医联体内建成分级诊疗制度,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分级诊疗,以构建合理的医疗格局。
摘要:区域医联体作为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早在2012年便在北京市试点推行。北京市某区域医联体作为北京市推动分级诊疗的试点之一,运行3年多以来,积累了很多经验,成效也初步显现,但也遇到些许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如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尚不明确、协作不够紧密、二级医疗机构的枢纽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等。探索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高效运行机制,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基层能力建设,统筹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已迫在眉睫。
医联体工作总结 篇4
医联体工作总结范文1
自xx年我县组建并实施了医疗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医疗联在推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探索运行新机制,建立了“四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
1、统一功能定位,建立和完善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通过理事会的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医联体内各理事单位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各医联体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合理支出医疗费用的意见》、《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积极实行分级负责、双向转诊,形成了急重症病人在县级核心医院住院、慢性病人和恢复期病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维持治疗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医联体内急救转诊流程,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核心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对转诊患者实施优先诊疗。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后,患者住院流向逐步趋于合理,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的。
2、统一资源配置,建立了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以柔性流动为特点实施人员整合,县级医院(核心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到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基层人员到核心医院信息培训,联合体内各机构实行人才柔性流动,人员工作地点实施统一调配,新进人员在联合体内统筹轮换培养。为了强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核心医院按计划的选派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帮扶工作,每个工作日有1名本领过硬的医生在岗。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到县级核心医院进修、学习和培训。由各医联体制定和完善了医师多点执业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医师可在各医联体所属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诊疗服务,通过轮换、互换等方式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以减轻核心医院的工作压力。截止目前,各医联体已下派28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14所乡镇卫生院选派了30名医务人员到核心医院培训学习。
3、统一业务管理,建立了医护质量管理体系。县级核心医院每季度组织人员对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督导考评中围绕医护质量、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考核、反复指导,提高了全县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同时,实行了各医联体内同级机构间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确保卫生院医护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4、统一信息平台,建立了医疗机构间医疗信息的共享。依托全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了在医联体his系统与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对接,目前正在安装试运行远程会诊系统,调试运行后可实现医联体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医疗信息能够互通。
二、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1、强化核心医院的龙头作用,建立稳定的协作机制。各“医联体”内所属医疗机构与核心医院通过签订长期协作协议,落实了首诊在基层、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建立了核心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实现了“医联体”内核心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纵向流动和业务分工协作,进一步减轻了核心医院门诊压力,发挥了核心医院的功能。
2、突出专业特色,建立技术帮扶机制。为发挥核心医院的专业特色和管理优势,核心医院定期组织专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做到了管理、技术下沉基层。
三、医联体实施的取得的成效
1、通过实施医联体的服务模式,使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有效治疗;疑难病症及时转诊,得到专科医生诊治,这对引导居民基层首诊、逐步改变其小病直接到大医院找专家的就医观念和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实行分级诊疗后乡镇卫生院向县级医院转诊的病人有1409人次,县级医院下转病人13人,住院人数为20672人次,其中县外住院患者6047人次,占到总住院患者的29.25%,县级医院住院患者8479人次,占到总住院患者的41.02%,乡镇卫生院住院患者6146人次,占到总住院患者的29.73%,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
2、实施医联体服务模式,促进了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把医院优秀的医务人员下派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开展门诊、手术、查房、讲座以及其他技术交流,一方面直接处理疑难杂症,解决病人痛苦,一方面现场施教,提高了医护人员水平,实现了人员、业务、病人、管理的四方面互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选派到核心医院进行培训,县级医院变成了培养优秀基层医生的“孵化器”。
总之,在严格落实省、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政策的同时,我县依托国家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联系点工作,逐步向紧密型医联体发展,真抓实干,推动医联体内机构间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医联体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最终实现有序的就医格局。
医联体工作总结范文2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自X年X月X日联合体工作正式启动,XXX医院第一批专家XXX正式入驻我院。
X月X日市XXX第二批专家XXX入驻我院,为期半年,承担我院工作日的门诊工作、病区查房、会诊等工作,参与住院的脑梗死、眩晕综合症以及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诊疗方案的指导,同时对我院临床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治以及头颅CT等影响学读片等。(二)依托XXX医院神经内科的先进技术,我院脑病科于正式成立,设立脑病病区和脑病门诊,是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
(三)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选派科室业务骨干赴XXX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系统性培训,现在我院脑病科除能开展神经内科常见病外,还能开展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突显中医特色优势,全方位开展脑病治疗。
二、宣传工作
我院在XXX电视台、XXX报等媒体和医院大厅展板上做了大量的宣传,大大的提升了群众及病患对医疗联合体这一新的医疗政策的知晓率,同时也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我院的脑血管病(脑病)的专科特色优势,使得咨询和就诊患者络绎不绝。
三、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派出专业技术骨干赴市中心医院学xxx修;
(二)进一步与上级医院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会诊查房机制。
XXX医院
X年X月X日
医联体工作总结范文3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自x年x月x日联合体工作正式启动,xxx医院第一批专家xxx正式入驻我院。
x月x日市xxx第二批专家xxx入驻我院,为期半年,承担我院工作日的门诊工作、病区查房、会诊等工作,参与住院的脑梗死、眩晕综合症以及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诊疗方案的指导,同时对我院临床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治以及头颅ct等影响学读片等。(二)依托xxx医院神经内科的先进技术,我院脑病科于正式成立,设立脑病病区和脑病门诊,是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
(三)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选派科室业务骨干赴xxx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系统性培训,现在我院脑病科除能开展神经内科常见病外,还能开展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突显中医特色优势,全方位开展脑病治疗。
二、宣传工作
我院在xxx电视台、xxx报等媒体和医院大厅展板上做了大量的宣传,大大的提升了群众及病患对医疗联合体这一新的医疗政策的知晓率,同时也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我院的脑血管病(脑病)的专科特色优势,使得咨询和就诊患者络绎不绝。
三、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派出专业技术骨干赴市中心医院学xxx修;
(二)进一步与上级医院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会诊查房机制。
xxx医院x年x月x日篇二:医疗联合体xx年工作总结
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xx年医疗联合体工作总结
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经过5个多月的筹备,于xx年10月30日在省卫计委领导的见证下正式成立了。医疗联合体的成立对于我院对口支援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探索对口支援新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下面将医联体近期工作做一总结:
一、组织策划
二、调研分析
在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与支持下,xx
年6月我院开始牵头组建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院领导亲自带队前往XX县、XX县和XX等中医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府和县级中医院协商、沟通,共同分析当地县级中医院的资源需求及发展前景,经过5个月紧锣密鼓的工作,最终确定了XX县中医院、XX县中医院、XX县中医院、XX县中医院、XX中医院、XX县中医院、XX区中医院、XX县中医院等8家县级中医院作为合作单位与我们一起组建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结合XX县中医院的实际情况,8月份与XX县卫生局达成了托管意向。
三、具体实施
在确立了以我院为核心医院,8家县级中医院为合作医院后,于9月27日召开了第一次医疗联合体预备会议,通过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后,本着“强化职责、落实功能、统筹协调、服务优先”的基本原则,以管理为纽带,以技术输入、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方面为切入点,制定了《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草案)》,起草了《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合作协议书》。为了使医疗联合体的工作形成完整体系,督导医联体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于10月29日召开了理事会会议,进行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理事会的提议,并通过了以李XX院长为理事长、各合作医院的院长为副理事长,各合作医院的分管副院长为常务理事,各合作医院的医务科主任或院办主任为理事的理事会,同时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明确了理事会的职责,通过了《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试行)》,拟定了3年工作规划等具体工作事宜。
四、挂牌走访
自10月30日医联体成立后,院领导又开始马不停蹄的对8家联合体合作单位进行逐一挂牌,在进行正式挂牌的同时,院领导再次与合作单位就院内中医特色文化建设、远程平台搭建、人才交互流动等深入剖析,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实施寻找着力点;同时,与挂牌工作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业务指导,与挂牌同行的还有我院各重点专科的科主任,每到一家又根据各合作单位不同科室重点我们选派不同的科主任和业务骨干进行义诊宣传、查房带教、病历指导等工作,总之要根据合作单位不同的情况寻求一个支点,以点带面的将支援工作逐步铺开,将工作落到实处,使合作单位真正得到实惠。
挂牌仪式从xx年11月15日的XX县中医院开始,我们于10月21日即已XX中医院成功托管,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并调研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条件差即人、财、物的短缺,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人才的问题除了靠当地政府支持外,我院对口派驻多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副高职称医师等进行支援帮扶,缓解人才救急的问题,除此之外,自我院周围血管病科赵XX主任和肛肠科主任XX主任上任管理后,门诊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幅,医院收入由10月份的27万元,11月份增长到47万元,12月份增长到60万元。
到xx年12月12日,紧紧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紧锣密鼓的对8家医联体进行了走访再调研,圆满为xx医联体建设工作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我们坚信:XX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联合体,在XX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XX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项目合作、技术帮扶、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
交流、科研开发等为纽带,通过医疗合作,积极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分工协作的医疗联合体运行模式,秉持责任重于泰山的服务理念,扎实推进医联体的建设与发展,将工作落实到实处,不走形式不走样,为推进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组建医联体提振基层服务能力 篇5
一、中医医联体模式
2015年,陕西省采取医联体、医疗集团、县乡村一体化等措施,通过“大手牵小手”来提升包括中医药服务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着力构建百姓放心医院,以改变城市医院“扎堆就诊”、基层机构“门庭冷落”的现象。其中,中医医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组建了多类型医疗联合体。
(一)“主动融入型”,即中医医院主动融入区域医联体,为群众提供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主要有3个医联体:西安雁塔区中医医院融入陕西省首个由4家二级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的城市医联体——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扶风、凤翔、凤县、陇县、蔡家坡中西医院等11个中医医院加入由宝鸡人民医院牵头35家医院组成的医联体;延安中医医院新区医院与西安交大一附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共同打造革命老区三甲中医医院。
(二)“上下联动型”,即省、市、县中医医院与社区、乡镇卫生机构建立纵向医疗联合体,开展中医药医疗技术传、帮、带。主要有5个医联体:省中医医院与安康、商洛中医医院建立的省市中医医院共建医联体;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礼泉县中医医院、咸阳风轮医院等27家医院及社区建立一对一帮扶医联体;西安市成立了以市中医医院牵头,2个区级中医医院、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的城市区域中医医联体;安康市市中医医院牵头4所县区医院、7所县区中医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所镇卫生院组成的三级中医医联体;宝鸡市中医医院发挥中医医疗优势,与市第六人民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了中医集团医联体。
(三)“县镇一体型”,即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基层中医龙头作用,通过一体化管理解决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能力偏弱、人才短缺等问题。各县普遍推广阎良、高陵区中医医院“五统一”经验,进一步深化与乡镇卫生院的县镇一体化管理模式,全省100个县(区)中医医院均与2-3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一体化管理,推动了县域内中医医疗资源共享和提升。
(四)“专科专业型”,即依托重点学科和专科平台,提升基层中医专科建设水平。主要有2个医联体:陕西省中医医院依托针灸优势,组建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指导,覆盖3家市级中医医院、5个县级中医医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针灸医联体;西安市中医医院依托肛肠重点专科特色优势,与陕北、陕南等28家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建立了中医肛肠专业医联体。
(五)“省际结合型”,即通过省际帮扶,解决边远地区、省际结合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偏弱的问题。主要有:白河县中医医院与湖北十堰市人民医院建立跨省的“秦楚医联体”,由十堰市人民医院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上进行帮扶指导,并建立省际双向转诊关系。
(六)“公立民营型”,即发挥公立中医医院技术优势,促进民营中医医院提升服务水平,方便患者就医。主要有:西安市中医医院与民办机构莲湖秦华中医医院建立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双向转诊、技术协作、人员培训、专科建设等技术协作型中医医联体。
(七)“民营互惠型”,即民营医院通过医联体,做大做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主要有: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与榆林高新医院建立集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医联体,通过临床、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医养护康结合型医院。
二、中医医联体运行成效
(一)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医联体各牵头单位均要遴选专家组成巡诊团,深入县区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业务指导等工作,通过医联体内的互帮互学,提升基层医疗管理、技术、专科等建设水平,让优质中医药资源充分向下流动和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加省时、便捷,还能享受“二级收费、三级服务”。“大手牵小手”诊疗模式运行以来,大幅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如在区中医医院帮扶下,阎良武屯镇中心卫生院配备了彩色B超机、全自动深化仪等医疗设备,中医药品增加到300种以上,中药处方量占30%以上,年住院病人达到900人次。高陵崇皇中心卫生院床位扩大了2倍,门诊、住院、业务收入分别提高了4倍、42倍、14倍。
(二)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优势。该省以“特色树形象、创新求发展”为思路,在加大重点学科、专科和农村特色专科建设力度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中西医协同创新计划,对20种重大疾病、慢性病种进行多学科、多机构联合攻关,初步建立区域内、省际间的中医药科研协作创新体系。各病种牵头单位发挥专科专病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传、帮、带,提升市县中医医院业务能力和水平。从中期评估来看,在中医优势病种、慢病防治上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疗效和实现有效康复的方案和操作路径,并在基层大力推广使用。如拥有人才、技术、科研优势的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举办了4期学术交流、诊疗方案论证,在7个基层单位开展了针灸技术指导,提升了基层中医针灸诊疗水平。
(三)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医医联体牵头医院定期派出中医专家深入到县、乡医疗机构坐诊、指导,为基层群众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缓解和改变基层群众“小病到大医院”现状。一旦遇到疑难病症,下沉医师会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大医院优先安排基层转诊患者。康复期再回转到基层医疗机构,群众可以省下住院费用,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引导更多的患者在县域看病、康复。医联体建立以来,西安中医医院接受上转患者114人次,下转患者586人次,7个县(区)域内患者就诊比例上升到78.5%。
(四)缓解了人才短缺问题。中医医联体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基层人才紧缺的问题,“走下去”帮教,“送上去”培养,基本形成了“全天候”指导和学科共建为核心的帮带机制。一年来,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举办了3期、1100人次的针灸继续教育培训,收进修人员100余人次;西安中医医院下派14个专家团队接诊4880人次,讨论疑难病例31次,接收进修522人次,为基层成员单位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
(五)促进了基层医院发展。通过大小中医医院建立的优势互补、双向转诊等协作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县级中医医院提升管理、医疗技术、专科建设水平,开展人员培训、科技研发,解决了医院普遍面临的特色不明显、技术人才缺乏等难题。如西安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定期坐诊、肛肠专科技术指导,提升秦华中医医院的专科服务水平;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通过与榆林高新医院协作,拓展了偏远地区医院中医特色发展空间。
白河县中医院:医联体中获新生 篇6
201 2年10月前,建筑面积达9270平方米的陕西省白河县中医医院虽然配置了较为完备的设施设备,但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偌大的医院大楼里只有十几名医生,崭新的现代化设备长期闲置,前来就医的患者怀着希望而来,却带着叹息而去。而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可喜的改变。
对口支援焕发生机
湖北省十堰市距白河县城只有1小时车程,该市5家三甲医院吸引了陕西省白河县约50%的病源,本县公立医院难以发挥作用的现状,迫使白河县领导层思考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之路。
“以儿科建设为重点。我们先期尝试与十堰市具有三级甲等资质的人民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以改变县中医医院的面貌。”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说。
2012年10月,以十堰市人民医院儿童中心主任医师、儿科专家董继萍和副主任医师万斌为首的6名医生和12名护士进驻白河县中医医院儿科,正式拉开了跨省对口支援的序幕。
一年间,中医医院儿科门诊达2.6万余人次,占总门诊量的74.2%;儿科住院1900余人次,占总住院量的63%;近8000个家庭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三级医院的儿科专家诊治,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白河县中医医院的名声从此打响。
深度合作形成医联体
尝试性的合作办医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于是,白河县提出县中医医院与十堰市人民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的设想,得到了十堰市人民医院的积极响应。
2013年10月,“白河县秦楚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
联合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县中医医院继续执行陕西省医改及相关医疗价格政策,其财政补偿机制不变,行政、业务管理权限不变,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商定在协议期内消化原县中医院历史债务。
一年来,十堰市人民医院先后派出100多名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赴白河县中医医院开展合作,合作科室也从最初的儿科、超声科发展为目前的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理疗科等14个临床医技科室。
“医疗联合体不仅让医院面貌有了整体变化,还实现了白河群众‘病有所医,病有好医’的目标。”白河县中医医院院长尚娥说。
统计显示,2014年前10个月,该院门诊量近4.9万人次,出院3830余人次,业务收入1480余万元,较201 3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4.89%、21%和74.69%,中医医院彻底“脱贫”,进入“小康”。
苦练内功提升服务能力
“秦楚医疗联合体”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让白河县中医医院增强了自信心,以“强化中医内涵建设、创建二甲中医医院”的“练功”行动在白河中医医院悄然展开:考察安康市中医医院和旬阳、石泉、汉阴等县“三甲、二甲”中医医院,博采众长,潜心打造自身特色;邀请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专家来院授课,现场指导创建工作;派出业务骨干到十堰市三甲医院学习,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将每天最后一小时作为集中学习培训时间并长期坚持,由专家和专科骨干对全院进行业务授课。
通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急诊急救、医患沟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医院经营与管理等培训,拓宽了从医人员的视野,提高了服务能力,增长了医疗服务知识,提升了整个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半年后,“练功”行动得到了回报,该院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资质,白河县从此告别了没有“二级甲等”医院的历史。
群众享受就近看病便利
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增强,直接受益的是当地群众。
“过去挂的是中医医院的牌子,却没有中医,我们看中医要么去安康,要么去十堰,非常麻烦。”前来就诊的居民王菊莹大妈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二级收费的三级中医服务,比起以前真是方便多了。”
同时,该院还针对全县65岁以上老人定期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并开通了“秦楚医疗健康直通车”,确定十堰3家三甲医院为定点报销单位,实行跨省即时结算报销,并为往返十堰就诊的重症患者及家属提供免费接送服务。
北京医联体 篇7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我国基本卫生制度的基础环节,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双重职能,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乡村医生是具有中国特色、植根广大农村的基层卫生工作者,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保护农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2]。现阶段,基层医疗服务硬件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基层卫生机构在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等软实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尚不完善;培训形式丰富、数量较多,但缺乏对效果的总体评价;培养模式不统一,各地区差异较大。
在北京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程中[4],在北京市深化“保基本、强基层、惠民生”的医疗卫生改革背景下,中医医联体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5]。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作为北京市首批公立医院托管改革试点单位,创新市、区、镇、村一体化建设发展模式[6],联合成立顺义中医医联体,建立“一横两纵”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一带一、一带多、团队带团队相结合”的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实现了中医药服务向网底下沉,持续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 具体做法
2014年11月5日,成立顺义中医医联体。目前医联体内基层医师106人,占全区镇、村两级基层医师总数(882人)12%。
2.1 实施基层网底“横”向覆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2.1.1 面授与视频同步教学培训。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与顺义区卫生计生委联合举办“西医学习中医”培训活动(培训25人)、两期“医联体基层医师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共培训74人),举办中医医联体远程视频同步培训24场,共1200余人次。
2.1.2 发挥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内师资、专业、名老中医等资源优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特色培训。
2015年6~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区卫生计生委联合举办顺义区社区医师/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班。两院选派7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组成师资团队。41名乡村医生经过316学时的理论课程及临床实践学习,全部通过结业考核。此次培训采取半年全脱产培训形式,中西兼顾,突出中医全科、急症等内容。
2.2 实施基层网底“纵”向推进,自上而下逐级下沉
2.2.1 发挥医联体优势,纵向推进基层网底服务能力建设。
实施三级医院帮扶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帮扶一级医院,一级医院帮扶网底医师的一带一、一带多、团队带团队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北京中医医院选派专家40人,到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进行医疗工作、技术指导、查房带教等,完成疑难病会诊380次,指导手术160例,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2项。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聘请北京中医医院专家担任16个科室兼职主任,开展9个科室联合建设,指导科室医疗、教育、科研、管理各方面协同发展。
2.2.2 自上而下,逐级提升医师服务能力。
自医联体成立以来,选派专家到医联体内各社区服务中心出诊、查房、授课480次,诊疗患者8640人次,带教基层医师15名;定期到基层服务站巡诊46次,诊疗患者966人次,直接带教基层医师25名。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到所属服务站指导42人次,培训村医12人。
2.3 实施基层网底“纵”向培养,自下而上夯实基础
2.3.1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依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双百工程”“健康乡村、健康社区”等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和完善基层人员到高级别医院进修和跟师学习培养制度,加强名医分工作室、分工作站基层建设,持续提升医联体内各级单位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和中医传承水平。
2.3.2强化中青年医师向老中医拜师学习。
基层医院共选派14名医护人员到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皮肤科、治未病科、内分泌科等10个科室轮岗培养。南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名医师进入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高才达工作室完成跟师学习;牛栏山、南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名医师拜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主任医师跟师学习;5名基层卫生院医师拜师北京中医医院教授,进行跟师学习。同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派出11名科室骨干到北京中医医院总院进修学习,1名医师作为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继承人拜师名老中医。
3 初步成果
3.1 医联体内基层医师培训全覆盖,培训效果显著
2015年全年基层医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155人,全区基层培训覆盖率17.6%,中医医联体内基层培训覆盖率100%。多种技能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100%,学员撰写学习心得、门诊病历、跟师结业论文123篇。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拔基层人员进修、学习,完成一带一、一带多、团队带团队人才培养,有效提升了基层医师专业技术水平、科研学术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对区域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开展等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在开展培训的同时,建立了基层医疗培训试题库及专家师资库,为今后项目推广奠定了基础。
3.2 托管模式实现双赢
在北京中医医院托管顺义区中医医院的过程中,作为托管方的北京中医医院品牌效应更加明显,医疗精英、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与平台,而顺义区中医医院人才梯队初步形成,行业学术地位明显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专科特色得以凸显,防病控病职能明显增强,分级诊疗加速实施。各社区服务站诊疗水平明显提升,中医特色更加突出,基层网底得到夯实。2015年,牛栏山和南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科室联合申报区级特色专科成功立项2项。
4 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问题
目前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不高、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一等问题,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不高,培养有一定难度;人才培养机制和制度尚不完善:提升基层人员素质整体难度较大。
4.2 解决策略
4.2.1 逐步实现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全覆盖。
按照北京市医改部署,依据《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和《顺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通过35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专业培训,最终实现全区基层网底社区医生、乡村医生理论与技能培训全覆盖,实现区域内基层医师人才培养目标。
4.2.2 综合多种优秀人才培养方法提升基层人员整体素质。
继续完善和充实“一横两纵”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巩固“一带一、一带多、团队带团队”等多种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优化基层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探索和应用效果显著、成果突出、评价良好的培养方式,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在中医医联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市、区、镇、村各级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补。通过“横向”带动,深入开展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应用远程教学系统开展医学专业培训及特色培训;通过“两纵”联动,以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线,综合医院专科、名医工作室、重点研究室的协同建设与发展,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师承人才、专科人才、管理人才,最终实现基层网底各类人才服务能力的快速、持续、有效提升,进而为基层网底医疗的人员储备、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使网底医疗更加坚实而厚重。
5 建议
建议市(区)政府统筹全市、区中医医联体优质资源,科学制定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培训规划和措施,建立基层网底中医、乡医继续培养制度,创建基层人才培训基地,发挥基地培训示范、指导、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乡医长效继续教育培训支持与财政保障机制,高涨基层人员培训热情,保证培训时长、质量和效果,发挥政策推动与保障作用;建立“名中医传承、一带一、一带多、上下帮带”等培训、激励、评价制度,推动中医药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实现“十三五”医疗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昕煜,尤艳利.关于乡村医生的现状调查以及建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3(2):139-14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9-05-13(3).
[3]刘志勇.互联网为织牢基层网底穿针引线[N].健康报,2015-11-11(2).
[4]董莹.北京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推广效果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张晓华.中医医联体输送优质资源到基层[N].中国中医药报,2015-01-30(3).
北京医联体 篇8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把卫生信息化建设列为“八大支柱”之一, 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 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目前, 医联体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新医改的发展方向之一, 建设适应医联体特点、以互操作性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系统, 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将是助力医联体建设的重要途径[1,2]。
医联体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打破各医院的信息孤岛,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设计思路, 集成现有医院信息系统, 建设以人为单位的、以互操作性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系统, 实现医院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3]。
1 SOA架构与Web Service技术
1.1 SOA架构
SOA是一种企业应用架构和企业IT基础架构, 它可以使企业实现跨应用、跨部门、跨企业甚至跨行业之间的离散系统互连。SOA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使他们之间定义的良好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 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4,5]。这使得构建在各种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架构中3种角色:
(1) 服务请求者。它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软件模块或需要一个服务的另一个服务。它发起对注册中心的服务查询, 通过传输绑定服务执行服务功能并根据接口契约来执行服务。
(2) 服务提供者。它是一个可通过网络寻址的实体, 接受和执行来自请求者的请求;它将自己的服务和接口契约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 以便服务请求者可以发现和访问该服务。
(3) 服务注册中心。它是服务发现的支持者, 包含一个可用服务的存储库, 并允许感兴趣的服务请求者查找服务提供者的接口。
SOA中的每个实体都扮演着3种角色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实体之间的操作包括:发布、查询、绑定和调用。
1.2 Web Service相关技术
SOA是一种软件架构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论, 而Web Service是利用一组标准实现的服务, 是实现SOA的方式之一。实现SOA的具体方式, 见图1。
Web Services的关键技术:
(1) XML技术。XML是Web Service的核心技术基础, 是Web Service中表示数据的基本格式。XML文件包括3部分:声明、处理指示和XML元素。由于XML数据是以纯文本格式存储的, 与具体的软件、硬件和应用程序无关, 所以利用XML可以方便地实现异构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2) SOAP协议。SOAP协议是Web Service的执行和调用服务间的通信协议, 用于交换XML的编码信息。当Web Service建好后, 由SOAP提供标准的RPC方法调用。SOAP包括3部分:封装、编码规则和RPC表示, 该协议定义了一种可扩展的消息处理框架, 提供了一种通过多种底层协议进行交换的消息结构。SOAP消息可利用HTTP、FTP或SMTP协议进行传输, 从而实现不受防火墙阻挡的Web服务远程调用。
(3) WSDL。WSDL是一个用来描述Web Service的服务和说明如何与Web Service通信的XML描述语言, 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接口说明书。WSDL可以描述Web Services的3个基本属性, 即服务做些什么、如何访问服务和服务位于何处。
(4) UDDI。UDDI是一种创建注册表服务的规范, 实现Web Service的注册和查找。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这一规范注册自己的Web Service, 以便被其他需要该服务的用户发现并使用, 其传输通过HTTP协议。各种不同的资源应用系统通过UDDI机制发现并集成不同的Web Service, 从而大大减少重复开发, 实现共享与协作的目的。
使用Web Service方式实现SOA的好处有:通过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用标准的方法把功能和数据“暴露”出来, 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 具有较好的通用性;Web Service是无语言限制的, 可以使用多种语言开发并进行相互调用;数据容易通过防火墙而实现无缝连接。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分析
医联体全称为区域医疗联合体, 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 由1所三级医院, 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 建立金字塔式的医疗网, 患者在医联体内, 可以享受到基层医院与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化验检验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远程会诊等便捷的优质诊疗服务。医联体信息系统需要能够实现共享检验、检查、影像等诊疗信息, 实现患者远程挂号、代理检查检验、专家远程会诊、患者异地咨询和医生在线调用等, 最大限度地实现诊疗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方便患者在医联体内就诊, 并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行和诊疗费用。
总体上来说, 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远程挂号、远程检查检验报告单自助打印、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代理检验、远程电子处方等。医院现有的门诊预约挂号系统可以实现本地挂号, 门诊医生工作站可以实现本地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检查检验申请单和电子处方开具, 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 可以实现本地检验报告单自助打印, 放射科信息系统 (RIS) 可以实现本地检查报告单自助打印。建设医联体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在现有各医院信息系统 (HIS) 的基础上增加接口, 实现医联体范围内的异地挂号、异地开取单等功能。
3.2系统设计
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是在PowerBuilder9.0平台上采用C/S架构开发的, 医联体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改变现有的信息系统, 是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所需远程数据通过Web Service打包成SOAP包进行调用。系统架构, 见图2。
系统包括数据层、服务层和客户端。其中数据层是医院各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服务器, 而我院已实现HIS和L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 (PACS) 的数据集成, 因此只需要访问HIS服务器即可获取所需数据[6,7]。
服务层中的数据访问主要用来连接数据库, 向数据库中添加记录, 从数据表中查询、修改记录等。将医生站开单、远程挂号、检查检验结果打印等所需的数据查询和数据修改发布为服务, 供客户端调用。下面以查询检验主记录服务getlabmaster (string PatientId, ref string str) 为例进行说明:
输入PatientId (即患者ID号) ;
返回字符串:
TestNo|Name|ChargeType|Sex|Age|TestCause|RelevantClini cDiag|Specimen|NotesForSpcm|OrderingDept|RequestedDateTi meResultsRptDateTime|OrderingProvider|PerformedBy|WorkingId|Transcriptionist|VerifiedBy?
其中, “|”为字段分隔符, “?”为行分隔符。
Web Service发布后运行WSDL.EXE生成WSDL, 并在PowerBuilder平台中创建Web Service代理, 通过代理调用Web服务, 并获取Web服务返回的结果。具体的发布和调用过程, 见图3。
2.3 网络连接关系
医联体信息系统跨越不同的医院, 通过隔离网闸和安全网关等安全隔离技术实现多个医院的医疗网络的互联互通。每个医院医疗网络与专用网络的连接关系, 见图4。将隔离网闸和安全网关部署在中间件服务器和医疗网络之间, 并采用IP映射和端口映射技术, 在网络连通的同时还能全面保护各医院医疗网络的安全和信息安全。
3 系统功能
3.1 远程号表查询功能
在系统中输入查询日期、查询医院即可获取该医院当天的所有号源信息。单击某一号别可查询该号别的剩余号源、是否停号、是否可远程挂号等信息, 若为专家号可查询专家特长等信息。
3.2 远程挂号
通过读取患者的ID号或医保号, 查询患者的详细信息, 并根据查询的号源进行远程挂号。患者挂号后到达医院无需再次取号, 可直接到分诊台就诊。
3.3 医生站远程开单
有些患者只是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或检验, 通过远程开单可实现代理检验, 医生站直接在上级医院以虚拟科室身份开具检验单, 患者在下级医院留置标本后由下级医院统一送至上级医院进行检验。
3.4 检查检验结果远程获取
患者代理检验的结果及未及时获取的检查检验结果, 在患者回家后可就近去下级医院自助获取。另外, 患者在下级医院抽血, 由上级医院代理检验的结果可直接在下级医院获取。
3.5 统计查询
统计患者异地挂号、检查检验结果远程获取、医生远程开单等情况。
4 结束语
医联体信息系统部署后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更多的患者选择到基层医院就诊, 即便需要到上级医院就诊, 因可以就近提前挂号、就近取检查检验结果, 也减少了来上级医院的次数和逗留时间。这样, 一方面, 患者在就近的医院就可以享受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 有效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 节省医疗资源来集中力量治疗重症患者和进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常建国, 宫彦婷, 徐京渝, 等.医院HIS网络与医保网络间数据交换安全解决方案[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3) :63-67.
[2]宫彦婷, 常建国, 王彪, 等.安全网关技术在医院内网安全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4) :11-14.
[3]许健, 查佳凌, 尤超, 等.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在医院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医院, 2012, 16 (2) :5-8.
[4]唐慧, 李翔, 王延昭.基于SOA架构的预约挂号平台的设计和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4) :52-54.
[5]伍玉成, 朱锦泉.基于SOA和Web Services架构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集成研究[J].情报科学, 2012, 30 (7) :1030-1033.
[6]梁希.基于HIS框架的挂号平台开发[D].天津:天津大学, 2012.
北京医联体 篇9
1 研究的对象
目前居住在瑞金—卢湾医联体服务区域的上海五里桥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年龄60~80岁,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其行为和学习能力无明显障碍,无严重并发症。共415名患者入选,按居住地分为两组:全—专联合管理组(简称“联合组”)和常规管理组(简称“对照组”)。
2 研究的方法
2.1 联合组的管理
建立全科—专科联合的糖尿病管理团队。成员包括医联体中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护士、营养师,医联体辖区内的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以及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国内和国际疾病防治指南要求,由专科团队统一组织开展2次疾病控制目标以及临床路径培训,教授社区开展规范化诊疗和患者自我管理,明确用药和检查原则。
2.1.1 强化社区全科团队对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
每月随访至少一次(门诊、电话、上门访视等),在社区免费提供2次血糖测定(空腹和餐后2h毛细血糖),开展血压、血脂、体重、腰臀围测定,督促健康行为(饮食、运动、吸烟、饮酒、情绪调整、关心双脚等)。
2.1.2 搭建专科—全科临床业务合作平台。
对未理想达标的病例,利用医联体已建立的电脑网络系统,每月组织全科与专科医疗团队进行视频会诊;每月组织开展1~2次患者健康教育课程,专科团队通过网络视频参与其中,与社区医疗团队和患者一起讨论和互动;视频会诊和健康教育过程在社区多个卫生点同步开放,作为社区团队临床带教和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明确转诊原则,对难以达标的病例,由社区向专科定向转诊。
2.2 对照组的管理
社区医护人员参加1次由区疾病控制中心组织的慢性病管理岗位培训;每年1~2次,参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培训,执行现行上海市统一的社区糖尿病访视标准,患者延续原先就医习惯。社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士各自负责自己的随访患者,每季度随访1次,每季度免费测定一次血糖。要求做好血糖、血压、血脂、体重、腰臀围。鼓励患者建立饮食、运动等健康行为。面向社区居民(包括非糖尿病人群),每年开展4次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
2.3 效果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本项目管理效果主要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达标(<7.0%)与血压控制达标(血压<130/80mm Hg)以及患者降糖药物费用及管理成本比较。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中率的比较采用皮尔逊(Pearson)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本效果分析采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方法。
3 研究的结果
3.1 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415人,联合组215人;对照组200人。两组基线情况比较见表1,各项指标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注:FBG为空腹血糖,PBG2h为餐后2 h血糖,SBP为收缩压,DBP为舒张压,BMI为身体质量指数,WHR为腰臀比。
3.2 管理效果
3.2.1 患者血糖、血压比较(表2)。
联合组管理后Hb A1c、SBP均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组基线时指标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指标比较P<0.05。
3.2.2 患者降糖药物治疗费用比较(表3)。
根据患者的降糖药物使用种类和剂量情况,统计月度降糖药物用量。每类药物均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选择临床最有代表性的常见品种作为标准药物。将每位患者实际用药的品种、剂量和费用换算成标准药物的剂量和费用。两组患者在基线时的标化降糖药物治疗费用分别是313.91元/患者/月和331.61元/患者/月元,P>0.05,组间没有差异,观察12个月后,联合组的治疗费用减少3.39元/患者/月,对照组的治疗费用增加了32.26元/患者/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3 成本比较(表4)。
总成本综合了劳务成本、项目劳务补贴、物耗成本3项。其中:(1)标化单位劳务成本=全体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奖金、津贴和社会保障金的总额÷一年标准工作时间÷工作人员数。即:3 251 467元÷1 992h/年÷27人=60.27元/h/人。(2)每项劳务成本=标化单位劳务成本×每项工作总耗时/年。联合组一年中用于随访的时间是645h,健康教育的时间是19h,管理耗用的时间是170h;对照组一年中用于随访的时间是133.34h,健康教育的时间是4h,管理耗用的时间是96h;以上每项工作耗时数与标化单位劳务成本的乘积得到该项目的劳务成本。(3)项目补贴:涉及随访、健教、项目管理和聘请专家指导等费用。(4)血糖测试:一年内联合组免费提供患者测血糖6 192次,对照组为960次。(5)专家指导:联合组的专家指导2次/月,一次为视频会诊,另一次为健康教育,依托于医联体工作框架下的政策支持力度,社区在专家费用的支出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惠免。(6)实际患者人均年度投入成本=患者人均年度投入粗成本+患者人均年度降糖治疗费用变化。
表4显示本项目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中社区每年每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成本投入分别是412.14元和491.34元。联合组的社区综合干预成本投入比对照组节约79.2元/患者/年。
4 讨论及建议
本项调查基于目前上海市现行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基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全科与专科的合作,细化管理环节,标化管理规范,强化管理力度,经过12个月的随访观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5]。以Hb A1c作为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在终点时联合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其实现血糖达标的人数比率较对照组提升了近10%,且其所支出的相关卫生费用低于对照组的患者。
分析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药物治疗更规范。医联体模式下专科医生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9》、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6提出的相关准则制定社区糖尿病临床诊治规范、健康教育系列教程和随访管理手册,并提供培训帮助社区医务人员掌握。(2)血糖监测和患者随访更强化。a.频率为每月随访至少一次(门诊、电话、上门访视等);b.血糖监测为每月免费提供2次(一次为空腹,一次为餐后2h毛细血管血糖监测);c.指标监测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腰臀围;d.健康行为督促包括饮食、运动、吸烟、饮酒、情绪调整、关心双脚。(3)健康教育更全面系统。面向随访的患者推出每月1~2次健康教育讲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糖尿病中心提供规范一致的系列课件,讲座依托互联网与专科医师、营养师视频即时互动,保证患者不论是在瑞金医院还是在社区卫生中心,他接受到的健康教育内容基本是同质的。(4)团队合作更有效。在社区采用团队协作工作模式,不仅全科医师访视的患者可以获得用药指导,公共卫生医师和护士访视的患者一旦遇到用药疑问可以迅速在团队内找到一位全科医师为其提供药物调整指导。(5)全科—专科联系更紧密。有每月1次全科与专科网络会诊的会诊制度;有全—专绿色通道定向转诊管理不达标者的转诊制度。
总之,在医联体模式下运作的全科—专科合作的区域性管理模式,依托于规范的管理平台、高效的管理流程,在综合管理糖尿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卫生经济效益,较好的成本效果,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服务模式加以推广。
从整个医疗体系的卫生经济成本效果分析,该项目所研究的全科与专科合作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节约了国家的卫生资源投入,但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角度分析,其投入的患者人均年度投入粗成本是453.00元,较传统管理模式104.22元增加了348.78元,这笔增量的投入如果没有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的经济补偿,那么这一探索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模式将无法可持续地推行,也无法可行地推广。
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疾病转归和并发症演进是长期的过程,根据国外如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国内如大庆实验等诸多大组长期临床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达标控制对降低患者大血管和微小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7]。故可以推测,本研究中有助于良好血糖控制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亦将对降低因糖尿病所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费用具有积极意义,但这还需要开展长期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和观察。
摘要:目的 :评估医联体中的医院专科和社区全科合作开展糖尿病管理的临床效果以及费用情况,为建立更为有效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糖尿病患者415名,随机分成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研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指标在管理1年前后的变化。采用成本效果分析中的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以糖化血红蛋白为评估的关键指标,计算成本效果。结果 :观察12个月时,联合管理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社区每年每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成本分别是412.14元和491.34元。结论 :在医联体工作框架下,医院专科与社区全科联合管理糖尿病的做法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可为其它慢性病管理所借鉴。
关键词:糖尿病,费用,医联体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Diabetes atlas[EB/OL].[2013-08-27].http://www.idf.org/atlasmap/atlasmap.
[2]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esCare,2004,27(5):1047-1053.
[3]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tes among men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4]常向云,范玲,孙侃.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糖尿病教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16-18.
[5]赵列宾,陈宇红,董斌,等.基于互联网及全科—专科合作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上海五里桥试验[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4):286-289.
[6]管庆波,郭军,赵家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10):101.
【北京医联体】推荐阅读:
医联体信息系统11-15
医联体义诊方案11-26
医联体工作自查报告12-18
医联体工作进展情况10-26
医联体建设情况汇报12-09
医联体揭牌仪式主持词05-23
医联体院长演讲稿07-09
医联体远程协议书08-24
我国区域纵向医联体模式及发展现状概要08-26
感受北京 祝福北京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