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训练(精选12篇)
看图说话训练 篇1
写话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 能力提高缓慢, 不像识字容易。其实, 我们教师忽视了说话和写话训练, 也就放松了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看图写文教学应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普通人上楼,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上去, 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要他从一楼直接跳上二楼, 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小学生的说写能力培养也不例外, 要搭好台阶, 降低难度, 循序渐进。从一年级就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 建立合理清晰的思维方向, 提高学生的素质。一年级的语文教材, 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这些插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特别是说话能力的有效载体, 我非常重视插图的使用。首先,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内容, 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这句话中要有主语———陈述的人或事物, 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 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的问题;有的句子还要有宾语。逐渐地, 再引导学生对简单的短句进行扩展———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成分, 让表达更具体、生动、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说几句话。这时, 就要强调按顺序观察描述, 加入合理想象补充情节, 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 活起来, 丰富起来。比如, 教学《美丽的小路》时, 上课伊始, 我出示课文里的第一幅插图, 提示学生按照下列顺序观察:这条小路在哪?路面怎样?路两旁有什么?你看到这样的小路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纷纷说:“鸭先生门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 路上铺着五颜六色的鹅卵石, 路旁长着一颗颗挺拔的大树, 树下鲜花盛开, 芬芳扑鼻。这条小路真美啊!”还有的说:“这条小路真香啊!”你知道这条小路为什么这样美丽吗?课件出示了课本里最后一个插图。孩子们抢着说:“鸭先生找来小推车和笤帚, 认真地清理路面。鹿弟弟拿来水壶给小路仔细地洗澡。兔妹妹用心地给花浇水。他们干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就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对鸭先生说:“大家走在这样的小路上心情多好啊!你可要管理好你的垃圾呦, 及时给小路美容呀!”这样做, 低起点, 步子小, 先让学生感觉到看图写话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是自己能做好的事。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就感和快乐感, 从而由自信产生兴趣, 越来越善说会写。
二、适切性原则
写话训练的要求, 一次一个重点, 使学生每次都有长进, 不能面面俱到, 贪多求全。让学生初步掌握写话的基本方法、步骤, 打好框架, 先求完整, 多垒台阶, 降低坡度, 由易到难, 由口述到笔写, 由扶到放, 循序渐进。比如, 看《小白兔真有礼貌》图写话时, 先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小白兔要去哪里?在桥上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再发挥想象说说小白兔和老山羊爷爷会说些什么?提示学生小白兔会使用怎样的礼貌用语。孩子们带有童真童趣的小童话故事很快就完成了。
三、快乐性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
起点低一点, 让全班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至少有90%学生能完成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提倡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表现童心童趣,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 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推理想象情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和课外书中学到的方法、词句进行表达。恰当运用表演创造气氛, 进入情境、产生灵感, 体会和把握图画内容, 故事情感。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 我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课上交流时, 有一个小男孩在讲台上表演他在奶奶家看到的大鹅一摇一摆走路的样子, 有个小女孩表演了鹅吃东西的样子。在同学的启示下, 孩子们笔下的小动物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在教学过程中, 这三条原则要结合并灵活运用。比如, 看图写话《送伞》,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看见要下大雨———焦急, 看见老师在工作———尊敬, 把伞给老师———爱师之情。通过观察送伞学生满头大汗的样子和脸上的表情, 体会他怕老师淋着雨的焦急心情;分析出老师下班还在辛勤工作, 是她受人尊敬的原因;再想象两位学生送伞时会说些什么。观察———判断———想象, 每一步引导简单化, 但每一步都落到实处, 这样简单合理地安排写话内容, 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出图画的思想内容, 才能达到这一次的训练目的。
实施合理内容还需要选择恰当的形式。一年级的学生, 在看图说话、说故事的时候, 学生对你一句, 我一句的对话形式比较熟悉, 而要写一篇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或小短文时, 还是会感觉吃力。比如, 在练习《小熊猫近视了》时, 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单幅图说得很丰富, 连在一起就乱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是最害怕失败的, 为了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说话写话的教学中, 我们就要探讨科学的形式, 既简单, 又能完整表达图画内容。所运用形式如下:
1. 先说后听写, 比如《聪明的公鸡》指导学
生说话后, 听老师复述, 边听边写, 最后完整地读几遍, 做到句子连贯。
2. 先说后填空写, 如说话内容:
《我最喜欢的水果》, 先看实物说, 让学生习惯一种模式, 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 填空写———“我最喜欢的水果是 (什么) , 它 (什么样) , 它的颜色是 (什么) , 剥开皮里面 (怎么样) , 咬一口 (写味道) , 真好吃。”
3. 填开头、结尾或填段落式, 让学生对段
的认识和段的连接更直观一些, 不要有畏难情绪。写《丰富的课间活动》老师课件出示:叮铃铃, 下课铃响了, 操场顿时热闹起来了, 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我们玩得……!我们的课间活动多么丰富呀!
4. 忆写, 听老师讲故事后边回忆边写。
如教学《小明救小鸟》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天, 小明到院子里玩。院子里有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 从茂密的树叶里传出小鸟欢快的叫声, 突然一只小花猫静悄悄地爬上树, 想趁鸟妈妈出去觅食的时候把小鸟吃掉。小明着急地想怎么办呢?他笑了, 捡起地上的小石子向小猫扔去, 小猫吓跑了, 小鸟得救了。
5. 边看表演边写, 比如在讲《我喜欢的小
动物》时, 我先布置孩子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走路、吃东西和你亲近的样子, 然后学一学。课上找具有表演天赋的孩子进行表演, 下面的孩子看后写一写。有的写道:“我奶奶家的大白鹅走路一摇一摆的, 好像得胜回来的将军。”有的写道:“我家的小狗看见我放学回来, 它摇着尾巴跑到我跟前, 用身子蹭使劲我的腿。”
6. 仿写, 比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 仿照
它借尾巴段落的句式, 写写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 可以是小壁虎向松鼠借尾巴, 小壁虎向孔雀借尾巴, 小壁虎向猴子借尾巴等等。这种对课文内容的恰当移植, 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思维迁移, 好处多多。
7. 讲评重写式, 让学生有榜样可以参照。
在讲评《我喜欢的小动物》时, 我先选择“按空间顺序”有条理地把优秀短文读给学生听, 再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加进表示空间顺序的语句。这样, 在听别人的习作, 修改自己习作的过程中, 对如何有序表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8. 考试式。
完全由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想象、自己表达, 有利于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锻炼, 也是逼上梁山, 不动脑筋光照别人说的写只能是暂时的。对于老师来说, 也能对学生整体的实际水平心中有数。例如, 《文明只差一步》的看图写话, 我采取的就是放手让学生独立看图, 独立写话的方式。孩子们写出的短文, 让老师感觉他们很能干。
以上诸种形式, 实际是一个“扶放结合”的过程, 包含着由扶到放的递进过程。1—6“扶”的形式,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目的在于打好作文框架, 做到语句通顺、明白、完整, 对于如何选择恰当的句式进行表达, 有一个感性的认识。7—8是“放”开写的形式,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写出真情实感, 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有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 激发写话兴趣。
看图说话训练 篇2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是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而他们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仅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且必须学会摆脱一切不相干的事物引诱,使之服从预定的教学目的。看图说话、写话教学,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堂教学中,在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前,我总是先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例如:第二册《离群的小鸡》是看图说话写话相结合的综合练习课。我在揭题后,提出具体要求: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每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有顺序地说一段话,表达一个意思,再给每一幅图写一句话,最后明确一个道理。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一步步完成教学要求,逐步发展了他们有意注意的.品质。
看图说话训练 篇3
从课堂上引导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我发现了以下问题:1.看图没有一定的任何顺序,看哪说哪。2.一部分同学不能完整地说一句话,缺少主语或谓语。3.缺乏想象,只说图上有的单独内容,没有加入自己的想象,故事不生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看图说话的技巧,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观察和诱导相并进
让学生对所给图画进行全面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有些什么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等。在学生对画面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联系到生活实际上,准确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教学中,要注意方法的渗透和情感的升华,即:
第一,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由远至近或由近到远低于观察,观测方法。学生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将图片按一定顺序。
第二,教师根据课题要求,结合图中景物、人物及人物表情、动作等,进一步启发诱导,使学生知道一些凭直觉无法感知,而对表达题意、丰富主题内容很有作用的题材。。
二、中心至想象顺过渡
如没有中心,就会偏离话题要求,废话连篇;有了中心,必须展开合理想象,使所说所写话题,内容具体、充实、完整,以便更好地表达中心。如果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就难以把图中紧密联系的人、事、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说写,会出现顾此失彼、就事论事的情况,造成表达不完整、不通顺、不清楚,不能更好地为表达中心服务。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中的说话、写话——“擦玻璃”,题中一共有5幅画,题目要求把5幅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说出图意,然后写成一段话。学生在做题时,如果不能结合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就很难把5幅画按顺序连接起来,那么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段,一是没有条理,不通顺,表达不出题意;二是没有具体内容,不能较完整地表达中心。因此,必须展开合理想象。
三、讨论和表达插指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展开讨论的话题,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根据自己的观点,方法,理解水平差异,把他的意见,怎么发挥想象力和如何使用评语,通顺、完整充分表达,让我们讨论交流,吸收好,肯定合理,纠正不足,发挥“扬长避短”中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逻辑思维,特别是独特的想象力,当然部分学生抓住中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更完整的,更好的表达意义,使他们成功的的同时发现自己在“闪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展开合理想象,流畅的表达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服务,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改变,删除重复或表达表达无关的语句,也可以教学生改变报表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多次修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的语句,完整清晰地描述它,表达中心。根据教学的需要,不能太高,只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简明扼要的话题内容的话,可以顺利完成即可。
四、激趣和说话共升华
在看图说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画面,引导学生从图画的表面现象逐步想到事物内在的联系,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想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发展其思维,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知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还要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的内容,不能用统一的答案或固定的句式来束缚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是喜听好说,求知欲强,表现欲强。但他们的思维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说话时,意思表达不完整,各种语病较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时应训练:
1.完整的一句话。说好一句完整的话,是一年级说话训练的起点、基础,训练时应帮助学生夯实基础。首先让学生说出句子要素,采用提示、填空等方式让学生说清楚句子的“谁”、 “什么地方、”、“干什么”?或“什么时候”、“怎么样”(干什么)等主要内容。进而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学生较难说清楚的“做什么”、“怎么样”上,通过比较画面、回答问题,扩充句子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把句子说得更具体。
2.连贯的几句话。训练说“意思连贯的几句话”,应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的顺序,并据此想想应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依序把单个的句子连起来说。还可采用回答一组安排有序的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说话顺序。此外还可采用根据图意调整排列错乱的句子,先排列图再说话等训练方式。对于多幅图,一要训练学生先把几幅图连起来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再依序用连贯的话把图意说清楚。
3.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拿一些有代表性的图面,组织鼓励学生参加说话游戏,说话比赛。如“看图演演图中主人公”、“今天我主持”、“我也是故事大王”等,这些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的说话水平,对看图写话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在看图说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系统的、规范的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由“说”到“写”,为学生升入高年级的写作文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满足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生动形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是灵活的,使教学达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快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逐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奠定写话基础。
浅议看图说话作文 篇4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的看图写文教学坚持的是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首先, 当然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 建立合理清晰的思维方向, 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掌握量力性原则, 为持续发展做铺垫。让学生初步掌握写话的基本方法、步骤, 打好框架, 先求完整, 多垒台阶, 由易到难, 由口述到笔写, 由扶到放, 循序渐进。一次写话一个重点, 使学生每次都有长进。
三、快乐学习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起点低一点, 让全班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至少有90%学生能完成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 不能让班上30%的学生不符合基本要求。
实施合理内容需要先择恰当的形式。一年级的学生在看图说话、说故事的时候, 对你一句, 我一句的对话形式较熟悉, 而要写一篇有头有尾的小短文时, 还是会感觉吃力的。比如在教《离群的小鸡》和《聪明的公鸡》时, 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单副图说得很丰富, 连在一起就乱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是最害怕失败的, 为了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说话写话的教学中, 我们就要探讨科学的形式, 既简单, 又能完整表达图画内容。所运用形式如下:
1.详说后听写, 比如《聪明的公鸡》指导学生说话后, 听老师复述, 边听边写, 最后完整地读几遍, 做到句子连贯。
2.详说后填空写, 如说话内容:《我最喜欢的水果》, 先看实物说, 让学生习惯一种模式, 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 填空写——“我最喜欢的水果是 (什么) , 它 (什么样) , 它的颜色是 (什么) , 剥开皮里面 (怎么样) , 咬一口 (写味道) , 真好吃。”
3.填开头、结尾或填段落式, 让学生对段的认识和段的连接更直观一些, 不要有畏难情绪。
4.忆写, 听老师讲故事后边回忆边写。
5.边看表演边写, 比如《聪明的公鸡》。
6.仿写, 比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 仿照它借尾巴段落的句式, 写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 可以是小壁虎向松鼠借尾巴, 小壁虎向孔雀借尾巴, 小壁虎向猴子借尾巴等等, 这种对课文内容的恰当移植, 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思维迁移, 好处多多。
7.讲评重写式, 让学生有榜样可以参照。
8.考试式, 完全由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想象、自己表达, 有利于发展求异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是锻炼, 也是逼上梁山, 不动脑筋光照别人说的写只能是暂时的, 对于老师来说, 也能对学生整体的实际水平心中有数。
9.写“每日一句”式, 比日记简单, 但发展到后来, 82%以上的学生都不止写一句话, 而发展成为对一天生活重点的简单记录和对事物的看法。
以上诸种形式, 实际是一个“扶放结合”的过程, 包含着由扶到放的递进过程。1——6“扶”的形式,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目的在于打好作文框架, 做到语句通顺、明白、完整, 对于如何选择恰当的句式进行表达, 有一个感性的认识。7——9是“放”开写的形式,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写出真情实感, 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有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 激发写话兴趣。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在追求教学效果时, 要把握这样的标准:
一、一年级的学生看图作文只是低标准的看图写话, 能够把若干复杂内容连起来就不错了, 大家共同说话再写话, 写得差不多是无可指谪的;
二、一年级刚开始学习看图说话、写话, 只能一次教一个样, 标准太多容易出现混乱。这样做也是为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能大面积提高, 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看图说话作文指导课的好处还在于:它是作文的分解动作, 便于把整个作文过程一一解剖给学生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引导观察、引导命题立意、引导联想想象、引导表达,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之路。学生根据图画, 调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理解图意, 再运用语文知识整理组合, 表情达意。
看图说话训练 篇5
问题设置一:
今天是植树节,天气怎么样?
提供形容天气好的词语:阳光明媚 万里无云 阳光灿烂 风和日丽 秋高气爽 春暖花开 问题设置二:
我是怎么植树的?先()接着()然后()最后()
训练时,优生先说,注意每个孩子都要有练习的机会,时间可以花得稍微多点。问题设置三:
看着种好的小树苗,我满意的笑了,默默对小树苗()问题设置四:
这时,花丛中小野花和小蝴蝶,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口语交际整合训练,从说转化到写,教师相机指导;
“看图说话” 篇6
关键词:图表;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家奉献给我们感知那些难以感知的地理事物的特殊望远镜”。注重图表运用,突出综合分析能力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以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地理信息,从而使试卷简洁直观。学会阅读地图,不仅可以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地理分析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学会读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而且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熟练判读和使用地图、准确绘制相关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地理教育和高考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认清地图要素——读图的前提
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地图要素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l)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等。这些内容是决定地图图幅范围、位置,以及控制其他内容的基础。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数学要素对军事和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2)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和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地、交通线、行政界线等)。(3)整饰要素,主要指便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具体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为主。
二、判断包含内容——识图的重点
是指能依据地图比例尺、经纬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从图中正确选择并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主要是指:区域面积,地理事物的位置、高程,地形特征,气候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把重要的地理信息准确地填绘到图上。政区图:可从形状轮廓,位置和范围,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湖),经济特征(矿产、工农业生产),人文特征(居民、语言、宗教、城市、旅游等)五方面入手。地形图:着重从地势高低,主要地形部位,地形种类、分布及成因等方面展开。示意图与景观图:依逻辑和比例关系、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结合有关原理判读。日照图:(1)方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2)昼夜半球:太阳照亮的一半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3)晨昏线:依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变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4)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越往东,地方时越早;每向东过15°,地方时早1小时。(5)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由之往南北两侧逐渐递减。(6)节气: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二分日;北极圈内发生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内发生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
三、获得潜在信息——识图的关键
读图能力一般分为两个层次:(1)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初说阶段。(2)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潜在信息的挖掘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能力,通过推理,形成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结论。学生在做题时往往需要通过表层信息来推断潜在信息,从而获得解题的突破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从图表中独立获得潜在信息的能力。
四、图形转换——培养拓展思维
图形转换是指图像的迁移变化,即根据原图所表达的地理含义,用新设计的图示来表达,或根据原图反映的地理原理,迁移到新的图像中。每年高考都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构思独特、形式新颖的创新性图形,令不少考生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如何入手。其实,不管图形多么创新,多么新颖,总能在教材或复习用书、讲义上发现“原型”或原图的痕迹。因此,教师在例题讲解时,应多加指导启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原图,分析原图显示的关键点、线、面和表达的地理原理,尽可能一图多用、一图多变,并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换,说明图像是如何演变过来的。有效加深认识和理解图像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培养多种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新图,有时也可进行图形变换的专项训练,如将坐标图的横纵坐标倒置后,再进行图像重绘,得到别有意境的图形,令学生回味无穷。
五、画图——识图的提高和再创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地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地图。画图时,学生们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创新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迸发。
六、形成区域地理心理地图
一般而言,学生总的感觉是:世界地理、人文地理相对较容易掌握,自然地理较难学习,尤其是中国地理最难学,难就难在中国局部区域图实难定位。要想顺顺利利定位,考生必须在头脑中构建世界(中国)政区(地形)图的“心理地图”。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建立全球海陆分布模型,感知中国空间跨越范围,建立宏观整体的粗略心理地图。
(2)识记各大洲和13个分区或中国某一大区重要经纬线及经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或画简图图解区域组成和位置,从微观把握区域状况。
(3)通过典型经纬线剖面图,逐一掌握特殊经纬线穿越某一区域(某一大区)的地理事物,达到巩固之功效。
综上所述,学生反映的读图难,往往成为制约地理成绩的瓶颈,教师应在上述六个方面对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进行培养,这种能力应首先建立在扎实、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上,在平时授课中点点滴滴地渗透,“论从图出”,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寻找答案,并能准确地用简洁的地理语言描述。在掌握了各种规则图表的基础上,注意运用变式图,训练学生适应新图,适应变化,从而提高高考地理的读图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
2.刘振泉、姚智君,《新课标下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培养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12
关注作者表达学习看图说话 篇7
看图说话一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专项指导中,我注重加强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在关注学生表达,学习看图说话训练时的一些做法。
低年级看图说话的内容主要分为写景和叙事。对于写景的材料而言,关注学生有序地表达是重点,也是学生表达中的难点。为此,我借助阅读文本,帮助学生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如第三册中的《初冬》一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初冬时节雾中与雾后景物的不同特点。如果将这些优美的语句“打碎”,一句一句地让学生去“嚼”,必然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只能是索然无味。因而,我在关注作者表达的基础上,把重点训练的目标定在积累规范的语言,通过看图说话,提高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了解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积累优美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初冬时节景物的美和作者的语言之美。然后,我出示了与课文内容相符的画面,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四人小组合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画面内容。学生在这样的表达训练过程中,进一步地感受了语言之美,知道了表达顺序,提高了看图说话的能力。
大学生也要“看图说话” 篇8
关键词:看图说话,文字,图表
在医学教材中, 除文字外, 往往还附有相当数量的图和表, 文字和图表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在学习中不可偏废。医学生理学有很多内容难讲授, 难理解, 难记忆, 所以对重点和难点知识, 在文字之外还附了相应的图, 有效解决了讲和学的难题。但在实际教学中, 因为生理学是学生较早接触的医学基础课, 这之前很少接触图表 (组织结构图除外) , 所以还不能很快形成医学学习的思维, 加上生理学内容多, 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多, 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图, 靠单纯的死记硬背, 学习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要知道, 相应的配图并不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点缀,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或以另一种方法来阐述文字理论。有的图是文字的高度凝练, 直观形象;有的图是文字的载体, 理论知识由这些科研实验图引申得出。有的教师认为图的学习相对容易而简单讲授或重文字轻图一笔带过或干脆舍弃, 结果会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影响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误解, 认为这些图, 并不重要, 不去认真思考, 甚至放弃它们。殊不知, 这些图不仅为问题式教学提供很好的素材, 而且以其多样性和知识性为枯燥的文字学习带来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如何看图, 如何分析并从中提取重要的信息, 使学生学好生理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今后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大有裨益, 对学生今后科研活动中的绘图和识图也很有帮助。
生理学教材中的图、表不同于儿童时期的简单图片, 而是医学知识的转换, 以数字和线条为主, 但对刚开始学医的学生来说, 同样需要“看图说话”。
第一步“看”图, 以氧离曲线为例 (见图1) 。所谓氧离曲线, 是表示氧分压 (PO2) 与血氧饱和度 (HbO2) 关系的曲线[1]。首先, 让学生看它的坐标, 即横坐标是PO2, 纵坐标是HbO2, 明白了这点就会初步了解这张图要说明什么, 即在不同氧分压下, 血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其次, 让学生看图体是线图、点图还是柱状图。图中氧离曲线是一个正S连续曲线, 反映一种连续变化的趋势。第二步“说”图,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即这张图代表什么, 图形中隐含的意义是什么, 有何特点及原因。这些都需要结合文字理论来分析。图中正S连续曲线的特点是:可以大体分为3个部分, 即上部相对平缓区, 中部慢速下降区和下部快速下降区, 结合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关系, 联系到气体交换, 就知道上部即氧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7.98~13.30 kPa (60~100 mm Hg) , 即PO2较高的水平, 可以认为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这段曲线较平坦, 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是氧气的储藏区间。中部即氧离曲线的中段较陡, 相当于PO25.32~7.98 kPa (40~60 mm Hg) , 是HbO2释放O2的部分, 是组织正常状态主要的气体交换区间。下部即氧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2.00~5.32 kPa (15~40 mm Hg) , 也是Hb O2与O2解离的部分, 是曲线坡度最陡的一段, 即PO2稍降, HbO2就可大大下降, 是急性状态的氧释放区间, 代表O2贮备。理解了氧离曲线的特点, 举一反三, 就不难理解和记忆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这张图了 (见图2) 。通常用P50来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 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 正常为26.5 mm Hg。P50增大, 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 需更高的PO2才能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 曲线发生右移[2];P50降低, 则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 达50%Hb氧饱和度所需PO2降低, 曲线发生左移。影响Hb与O2亲和力或P50的因素有血液的pH、PCO2、温度和2, 3-二磷酸甘油酸等。当血液的p H降低, PCO2、温度和2, 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升高时, 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 曲线右移, 反之则曲线左移。
学生掌握“看图说话”后, 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记忆也相对轻松了, 毕竟图给人的印象要强于文字, 当把头脑中的图消化后, 文字部分自然就呈现出来了。医学生都是理科出身, 有着扎实的数理化功底, 难的不是看图, 而是说图, 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授课的重点。生理学教材中的图还有很多, 形式多种多样, 但找到并掌握“看图说话”的规律后就不难理解和记忆了。
参考文献
[1]朱妙章.大学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小学语文看图说话教学研究 篇9
一、引导学生把握图画中的细节
学习语文初始, 最先开始学习拼音, 在教材中配有有很多绚丽多彩、有趣可爱的插图插画。这些插画都具有情节性, 目的是方便学生记忆, 加深学生的理解, 但是刚入学的学生对于这些插图充满了好奇,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这些插画, 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善于观察和想象以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进行看图训练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插图中的细节、注意观察的方法, 可以采取远近法、上下法来观察。同时提醒学生要边看边思考, 如果是人物插画,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猜想, “那是谁, 要做什么啊?”;如果是物体插画, 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讨论, “它是什么, 它有什么用途?”看图说话训练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通顺性。这也是训练学生看图说话中核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搜集图画
经过看图说话的训练后,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看图说话的认知水平都会有明显地提升。然而局限于教材中的插画情境图是不够的, 学生久而久之也会丧失兴趣。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图画, 然后在课堂中, 学生们互相讨论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扩展看图说话的范围, 也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 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搜集图画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在图画交流时不要局限于同桌之间, 可以是前后桌甚至自由组合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将学生带来的图片在画板上进行集中展示, 然后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组合和挑选喜欢的图片和同学来进行交流, 最后投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图画, 大家依次轮流到讲台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与此同时在进行交流时, 不可以重复之前同学的看法。当大家都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 可以看出在面对同一副图画时, 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可谓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资源能够与大家共享, 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享意识, 真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图顺序
看图说话或写话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看图对话或编写故事, 还有回答问题等其他形式。而且针对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在看图时一般采用远近法和上下法, 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始终在这个画面整体中。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图顺序, 采用正确的方法, 分清主次, 同时也要留意细节。
四、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教师在指导浏览一幅图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给予灵感, 一步一步地引导, 这样能使学生看图的理解图意能力慢慢提高。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图, 有用人物画来表达与描绘, 但是在有些画面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比较深奥, 人物与情景交织, 学生理解图意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化繁为简, 由局部到整体, 多方面、多角度引领学生的思考。就像小学时候的基础训练, 要求看图作答。图画围绕教师展开提问, 也就是教师节是哪天、怎样为老师庆祝等问题。要引导学生先整体浏览一遍, 然后再观察人物的细节以及所处的场景, 这样就能让学生自己想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但我们再次向学生提问图画要求的问题时, 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这样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对于哪天是教师节以及怎样庆祝教师节的问题学生是信手拈来。
五、引导学生使用正确、规范语言表达
当学生知道图画要表达的内容后需要将内容正确、规范的表达出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 词汇量并不丰富, 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强, 所以在表达时很容易说错或说话不完整。那么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并根据年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 让学生对看图说话充满信心, 以达到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看图说话。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学习写作是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小学阶段, 学生写作时经常接触抽象的命题作文, 学生感受不到真实情境, 往往造成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乐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优化语文写作教学的途径,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看图说话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对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说话,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冯丽琴.小学语文“看图说话”教学新探[J].作文成功之路 (上) , 2015 (2) .
[2]何树华.浅谈看图写话课堂教学选“图”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7) .
看图说话训练 篇10
用系统论来处理两者的关系不难发现,电视解说词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是电视作品系统内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电视作品是一个由解说词、画面、同期声、字幕、动画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连在一起,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系统效应”,即系统整体功能要大于内部各要素孤立功能之和。各子系统之间不是孤立和对抗的关系,也不是以谁为主的问题,而是既相对独立,又互补统一的关系。要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发挥好电视节目的“系统效应”,建立起解说词和画面之间的互补统一关系。
解说词是一种电视语言文本,本身又可细分为字、词、句和段等众多子系统。画面也一样,一个一个的单体画面组成了画面系统。这样一来,再分析“声画两张皮”和“看图说话”现象。“声画两张皮”的不合理之处在于:不讲究解说词和画面的系统对应关系,认为电视不是以解说词为主,就是以画面为主,保留主要的一方,去掉次要的一方,同样能完成节目的叙事任务,电视也能让人看懂。“看图说话”的最大弊端是:往往片面强调了一个画面和一句同期声的局部对应关系,认为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是“声画结合”,没看到两者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一来,一旦叙事,两者就谁也离不开谁了。设想,解说词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画面跟着它转,前后画面之间毫无逻辑关系。这样一来,画面不仅削减了观众对解说的注意力,而且把解说词的意境具体化了,作品内涵自然会极大地缩水。反过来,先按照画面的内在逻辑关系剪辑好作品画面,再根据画面内容,逐一对号入座配上解说词,显然,很多情况下,观众不需要编者时刻帮助他们理解画面意思,而且理解得也不一定对。再说,解说词作为一种文字语言艺术,表现力强大,如此明确地为画面充当配角,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实在是电视的一大损失。“声画两张皮”和“看图说话”现象的存在,是电视工作者一味继承了电视的母体——广播和报纸的做法,而没有真正把握电视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所造成的。
那么,在实践中,解说词和画面到底应如何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呢?电视应是声音和画面的自然结合体,在电视中声画关系应该是相互渗透和有机互换的无障碍结合体。画面的意义首先在于场景的建立,一个场景可以由一个画面组成,也可以由多个画面组成。只有建立场景,才能让画面系统达到自我独立,只有独立,才能形成画面的叙事特色,而特色正是画面系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同样,解说词也要通过一字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乃至全篇去建立情节。根据系统论原理,解说词和画面同属于一个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一切相互作用的关系只在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发生,两个系统内部各要素(即下一级子系统)不会直接与另外一个子系统发生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画面应该通过场景去对应解说词构建起来的情节,而不是用不具备叙事功能的单体画面与解说词发生对应关系;反之,不具备构成情节条件的解说词的片段也不能直接与画面对应。这样就解开了“声画两张皮”和“看图说话”的困惑。获得“第18届世界科学与传媒主席特别奖”的电视片《守护敦煌》,在全片开头,画面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敦煌场景。除了在空间上与解说词中的一句“几百个洞窟在崖壁上排开,每个洞窟都绘满壁画”相照应以外,画面并没有一一去对应解说词的其它内容,而是按照自身特有的方式组接,由外到里将观众引入欧亚腹地这座辉煌的艺术宝库,没有了以往专题片中常见的“看图说话”现象。同时,《守护敦煌》这部片子还以“丝绸之路”“莫高窟的开凿”“敦煌的繁荣”“战争与衰落”“近代各国冒险家劫走大量典籍”等一系列场景的排列,组成了整条片子的大场景,每个场景对应一段独立完整的解说词,整个大场景对应了专题片整篇解说词所构成的情节,从而避免了“声画两张皮”问题。
那么,如何优化这种对应关系呢?这种对应关系首先是一种互补融合的关系。画面和解说词有自己的特性和擅长表现的内容,在整个电视作品中,两者需要合理分工。一般地说,画面善于表现直观、形象、富有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尤其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解说词作为文字语言则更擅长表现抽象、含蓄、间接情感和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和未来走向。掌握两者的特点之后,再以优化电视传播效果为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哪些内容以哪种方式表达最为合适。其实,解说词和画面同属电视语言,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可以互换角色,让解说词承担画面的职责,或让画面承担解说词的职责,从而求得最佳的互补和融合关系。解说词和画面互补关系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只有解说词而没有事件画面,这是电视回归到了其中的一个母体——广播,现在常用的电话连线采访等方式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个极端就是新闻只有画面(但可以包括同期声、字幕、音效等要素),没有一句解说词。一些突发事件常以全现场画面串接展现事件过程而取胜。
其次,解说词和画面还要讲究善于互相合理避让。“声画两张皮”现象使解说词和画面有意或无意地错位,而不是主动合理的避让。“看图说话”的最大弊端往往是解说词打断或影响了画面的叙事,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最终影响到传播效果。因此,这两种现象都不可能通过解说词和画面的良好配合完成精彩叙事。解说词和画面结合的契机,要从解说词整体结构和画面叙事节奏的对应关系中去寻找,然后找到具体的联系点和避让点。这样组合的画面和解说词才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声画两张皮”,也不是“看图说话”。
总之,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解说词搭配不合理,则新闻画面缺少深度;画面剪辑不到位,则解说再精妙也是苍白无力的。一部成功的电视片就是声画俱佳的艺术品。
摘要:电视解说词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是电视作品系统內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孤立和对抗的关系,也不是以谁为主的问题,而是既相对独立,又互补统一的关系。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部成功的电视片就是声画俱佳的艺术品。
关键词:电视画面,电视解说词,关系
参考文献
①《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
②《电视的声画关系》,俞力
看图说话记(二) 篇11
成书于初唐的《游仙窟》,是中国小说史上很特殊的一部,它在中土久已失传,却在唐代渡海刊刻于东瀛,直到近世杨守敬著录于《日本访书志》,方重为国人所知。其作者,日本钞本署作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世因定为唐张鷟所撰。文成在世即大有文名,且名传新罗、日本。《游仙窟》以骈散相间之体为传奇,虽然情节并不曲折,辞旨也无深意,而语言轻巧风艳,颇存初唐俚辞谑语,故特为语言学家所重。其实语言之外,此中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画,也很有错采流光之绮丽,而为唐代传奇所鲜见。那么也可以认为,《(游仙窟》对于今人来说,更多的是文学以外的价值。比如我,对它的兴趣就几乎全部来自各种各样的“物”,尤其是至今不得确解者,譬如屏风、画鄣两事。此乃小说主人公被引至十娘卧处时率先入眼的陈设,便是“屏风十二扇,画鄣五三张”。八年前我在《行障与挂轴》一文中曾认为画鄣是待张于屏风的屏风画,后又改作“可以如行障一样悬挑的观赏画”,却总觉得所解未切。今见中华书局出版《游仙窟校注》一厚册,自足欣喜。疾忙展卷,但见《校注》解释此句日,“屏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画鄣,即画障,画屏,有画饰的屏风”。不免嘿然。如此,“上面常有字画”的屏风,与“有画饰的屏风”,究竟一事耶,两事耶?若为一事,则此屏风、画鄣之形容岂非叠床架屋;若为两事,二者又区别何在呢。默思数日,终得一解,因写出心得,也借此纠正补充以往之愚见。
且先言“画鄣”。
画鄣,多写作画障,又或画幛,它并不是“有画饰的屏风”,而是唐人常常说到的障子。其上有画,却非图案一类的“画饰”,而是出自画家乃至名公巨匠之手的山水画、花鸟画。屏风与障子,就实用而言,功能相似,即都有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材料以绢帛为常,形制却并不相同。屏风自是把屏面固定于框架亦即屏风骨,不论一扇与多曲。障子则不然,障子是用丁字障竿把障面悬挑起来,下设障座以为固定。障座的样式,与南北朝以来流行的帷帐座应无不同(图1)。若改变陈设位置,取竿出座,移动是很方便的。而障子的这一形制,原是来自行障。
至隋唐,卧床周围尚未有与床栏连作一体的帐架,因多以屏风和行障掩护起这一方私密的空间,庾信《灯赋》“翡翠珠被,流苏羽帐。舒屈膝之屏风,掩芙蓉之行障”,可见卧息之处由此二事布置出来的旖旎与温丽。“屈膝”,乃合页,那么这是一架多曲屏风。行障的材质通常是织物,似乎以锦为多,至少也是以锦为缘以宜于披垂。梁吴均《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一则,用于山野间划分几对男女不同活动空间的器具,即是一具锦行障。《灯赋》所谓“芙蓉行障”,芙蓉,当是织纹。唐刘方平“乌栖曲》:“娥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此一具与灯光相映的“芙蓉行障”,自然可以认为是用《灯赋》之典,不过行障的使用这时候本来也还有着与《灯赋》中相似的情景。河南安阳市果品公司家属楼基建工地唐墓墓室棺床之侧的壁画绘出手持行障的侍女,行障团花绣带,中间撑竿下有三足,落在一个石障座上(《中国出土壁画全集》第五册,图116,科学出版社2012年),行障的样式因此正见得清楚(图2),虽然图版说明道是“一仕女站立在幔帘后”,而我们知晓此物非名“幔帘”也。
卧处与屏风并用的画障,也是与行障相同的陈设,只是如前所述,障子的材质通常不是织锦,而是画作,并且多为山水画。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作者以早慧闻名,此诗系少年之作,其佳处即在于以“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一联,巧妙点出障子的材质是透明的云母。——障子本多山水画,这一具云母障子却止须持向野庭,自有山水映现,而不必施以绘事也。或日“二句形容屏风上描画的山泉,形象逼真,使人感到不是画出来的”(《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若依此解,则这一首诗也就才调平平了。此外,它也不是屏风。云母为窗、为幌、为屏风,此前并不鲜见,宁夏固原北周田弘墓即曾出土数百枚云母片(《北周田弘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而云母制为障子,似可算作特例。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注此诗云“唐时呼屏障为障子”,下并举出唐人咏松树、山水障子之作若干例。其实赵注胪举的诗句所咏只是障子,而非“屏障”,因为唐代屏风与障子原为二物。王绩《山家夏日九首》之六“障子游仙画,屏风章草书”,二者对举,可见颇有分别。《游仙窟》十娘卧处的“屏风十二扇,画鄣五三张”,自然也是如此。
画障在王绩和《游仙窟》的时代,尚算得新生事物,因为它的出现,大约在隋唐之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句下自注云:“自隋已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幛,故以屏风为准也。”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条说明。隋以前既无画障之称,自然谈不到画障与屏风的区别。然而既有画障,也便有了,画障与屏风之异,即画障是屏风画之外另一种形式的画作,可以是独幅,也可以是主题一致的一组。《历代名画记》卷十云“张躁曾画八幅山水障”,“破墨未了,值朱泚乱,京城骚扰,璪亦登时逃去,家人见画在帧,苍忙掣落,此鄣最见张用思处。又有士人家有张松石幛,士人云亡,兵部李员外约好画成癖,知而购之,其家弱妻已练为衣里矣,唯得两幅,双柏一石在焉”。这里举出的“山水障”、“松石障”,都是以绢帛为介质的画作。所谓“在帧”,所谓“掣落”,可知山水障子是张起在障竿上。既可用为衣里,则质地当为绢帛之类。随着画障的逐渐风行,且势力愈盛,它便成为完全独立于实用功能之外的绘画载体,当然也可以同传统的屏风画一般标价出售。唐张乔《鹭鸶障子》:“剪得机中如雪素,画为江上带丝禽。闲来相对茅堂下,引出烟波万里心。”既日“闲来相对”,当非长设之具,不过兴来悬挑,从容赏玩。又唐胡令能《题绣障子》:“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按向东园里,引得黄鹦下柳条。”(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八引)这一什绣障子乃写生花卉,先绘后绣,以绣工之精而更见画艺。“绣成按向东园里”与“闲来相对茅堂下”,正是同样的意味。
为人所珍的屏风画,也可以转变为画障。绢帛在屏风上用得久了,自然会变得陈旧乃至破损,因不免时常更换。更换下来的旧屏面经过修补,仍然可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张氏图画”条:“张侍郎(去华)媳成都时,尚存孟氏有国日屏扆图障,皆黄筌辈画。一日,清河患其略旧损破,悉令换易。遂命画工别为新制,以其换下屏面,迨公帑所有旧图,呼牙侩高评其直以自售。一日之内,获黄筌等图十余面。”黄筌先仕王蜀,后什盂蜀,其花鸟竹石冠绝一时,人物山水也皆擅胜场。张去华是宋初人,故为官成都时尚可见到屏风上的黄筌真迹,并且用了更换旧屏面的办法使之成为自己的收藏。而从屏风上面揭下来的画作,如用悬挑的方式观赏,便又是画障。至此,作为画作装裱形式之一的立轴,已是呼之欲出了。
回过头来再看唐墓壁画中的行障图,也还有一笔题外“画”。美人头耸高髻,插梳挽簪,两颊各涂两抹斜红。此乃唐代流行的女子面妆,晚唐罗虬《比红儿诗》“一抹浓红傍脸斜”,即是之谓。斜红之外,以花钿贴面亦为“人时妆”之一。所谓“匀脸安斜雁”,李贺《恼公》中句即是此类。敦煌莫高窟第九八窟东壁壁画(五代)女供养人群像,个个“犀玉满头花满面”(《云谣集杂曲子·天仙子》),花子式样且有成对的小鸟,正可由此画笔映发诗意(图3)。或释此旬日“斜雁,即钗钿”(《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2年),则于唐代女子妆容似未觑得真确也。
看图说话训练 篇12
关键词:小学生,看图,说话,写话
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的将语文学习分为5部分,分别是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在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他们较少的识字量、词语的匮乏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写话。在写话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逐步的开始进行写话练习。小学生的写作练习如何进行、重点是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对于培养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一、看图·说话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约6—7岁的年龄,这一阶段主要是拼音字母的学习以及认识简单的生字。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这一教学阶段的写话教学是误解的。他们认为,拼音还不会读,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进行写话的教学。因此,造成这一阶段的写话教学是缺失的。在他们呀呀学语时,家长们就对他们进行了初步的语言训练,如:看到姑姑,就会说“宝贝,叫姑姑”;看到马,就会耐心地教他们“宝贝,这是马,来说‘马’”;看到飞机,就会说“宝贝,这是飞机”……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汉语的表达。但是,这种表达不系统、不规范,主要以简短的、单个词组为主。他们的识字量太少,确实不能训练他们写话。但是,可以先训练他们说话,这时的训练不要设置一些条条框框,就是让他们爱说话、敢说话、说真话。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教学,给同学们带一些图片,讲一个故事,放映一段动画片,做一些小游戏等,鼓励同学们说话,让他们有话可说。这为写话的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训练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该发挥同样的作用,各科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合作教学。
二、说话·写话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小学生写话训练中们同样如此。在拼音教学阶段过后,主要是学习一些生字。随着,识字量的积累,尤其升入到二年级以后,就应该要求学生写一写。为他们提供的写话素材应该主要是图片,图片具体、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说,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但是思维任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能很多教师认为,在拼音阶段的长期说话训练之后,给学生提供一幅图片,直接进入“写话”吧。这一时期,“说话”同样不可少。在不同的阶段,“说话”的要求当然不同。这一时期的“说话”训练目标不仅仅是爱说话,而应该是朝着有条理、有顺序的方向发展,慢慢的教会学生在说之前组织语言。这样的“说话”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写作过程的始终。在同学们围绕一幅图片积极发言后,让学生们下笔写话。这样说与写的结合,既锻炼了口语表达也有效的提升了写作水平。在写话的过程中,会遇到不会写的字,让学生用拼音代替,如果不会写的字很多,也应该积极鼓励同学们以拼音代替,不能因为识字量的问题阻碍学生们的思维。
三、看图·写话
写作指导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说真话,传真情。在经过了大约两年的看图说话、说话写话训练后,语文教师应该渐渐的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看图写作。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就如拄杖,只有逐步的脱离拄杖,才能够独立的行走。同一幅图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师与同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应该尽量的少干预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自己尝试写作、自己独立完成写作。学生们在写作练习中,遇到的实际的困难更多,隐藏的内容观察不出来;不能细致的描绘出画面内容;完不成指定的字数要求等等。语文教师也应该坦然的接受他们写作中的不足,不是冲他们发脾气、埋怨他们写不好,而应该发现他们写作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不断地提高。在独立写作的起步阶段,语文教师多多夸奖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写作;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有兴趣、有信心、有决心把作文写好。
四、改话·学话
写后修改是作文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一次次的修改,写作水平才能够真正的得到提高。小学生在进入三四年级以后,就应该教会他们使用一些修改的方法。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的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的明显错误的词句”。在之前的学习中,主要是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好写、愿写、爱写。小学三四年级以后即第二学段后,就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应该不断的规范,学话就是一个开始。“学话”在他们出生以来就进行,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人物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这种观察学习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学习。正是通过不断地模仿学话、练习学话,他们才学能够畅快的表达。但是,在他们学话的过程中,主要是口头语的习得,语文习作中对他们进行“学话”练习主要是书面语。读是写的前提,多读书是训练学生学话的一个前提,在这一阶段读书量应该有明显的增加,可以专门设立读书课,为学生推荐一些充满童趣的图书,激发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在不断地阅读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逐步摆脱在低年级阶段模仿孩子们的语言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在训练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中,首先应该处理好自己的心态,耐心的引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训练他们看图写话,切忌心急,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阶段儿童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还有限,不能苛求他们迅速掌握。其次,应该尊重关爱学生。在教学中,不应该过度的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的是发展中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只会读书的玩偶,学习成绩并不是第一位的,健康成长才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看图说话训练】推荐阅读:
一年级说话训练06-09
小学说话训练策略11-04
语文课说话训练07-05
说话交际能力的训练12-18
低年级课堂说话训练08-06
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12-31
说话训练从低年级开始11-16
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12-19
红腹鹦鹉模仿说话的训练方法06-02
看图说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