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教育

2024-07-30

领导者教育(共12篇)

领导者教育 篇1

摘要:在教育领域中, 女性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占有较大比重, 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各类学校里不乏女性担当管理者的情况。但通过不少研究者的调查发现, 这部分女性管理者也多集中于学校的中层管理, 极少数能够再跻身于高层领导者的行列。本文试图从管理与领导的概念着手, 结合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女性管理者向领导者发展的现状和研究成果, 对其领导发展道路作一研究。

关键词:管理者,领导者,女性群体,教育领域

一、相关概念界定

女性应该被公平地纳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资源配置, 我们所说的“人力”或“人力资源”这些概念中, 应当同样包括女性这一群体。在相关理论中, 也并未将女性与男性区别定义, 女性也具备这些概念中表达的所有特征。以下以马克思的人力内涵理论和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人力资源理论来作简要说明。

( 一) 人力。马克思主义的人力理论包含对“人力”内涵的规范, 他曾对“人力”的内涵作过科学精确的表达。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力是包含智力、精神、技术等于一身的综合体, 这种生产力与自然是相互运动、相互影响的关系, 由此, 马克思提出了“人本身的生产力”这个概念, 并且他和恩格斯还曾先后用过“精神生产力”、“智慧生产力”、“知识形式的生产力”及“一般生产力”等术语来指称这一概念。

( 二) 人力资源。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 (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中, 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的涵义, 他认为人力资源就是指一个完整的人, 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他不仅诠释了人力资源的概念, 还指出其重要性, 认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角度认识“人”,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 而是一种能够创造生产力的资源。

两位大师的理论概念中都体现了, 不论是“人力”还是“人力资源”, 都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来看待, 只要其具有劳动能力, 能够在组织中发挥生产力作用, 那就属于“人力”及“人力资源”的范畴, 因此, 女性是绝对被包含在这个概念中的。

( 三) 管理。管理, 可以解释为“管辖”、“处理”、“管人”、“管事”等, 包含了对财物、信息、时间、空间和人员等进行安排和处理。对“管理”倒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国内外许多学者也都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笔者更倾向于以下学者的几种解释。

1. 国外综合论的观点。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 管理有五项主要职能, 通过发挥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和控制这些职能, 有效地获取各种资源,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2. 徐国华等的观点。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3. 芮明杰的观点。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 四) 领导。领导包括“领”和“导”两层含义, 即引领、带领和指导、引导的意思。在学术界, 运用较多的是斯蒂芬·罗杰斯的定义: “领导就是影响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 五) 管理和领导的关键区别。

1. 涵盖范围不同。总结以上学者对“管理”的定义, 他们都认为管理是一种活动, 也就是它具有实际步骤, 有明确的方法。而领导更适合理解为一种行为, 它可以实际化也可以抽象化, 因此, 我们通常对领导类型进行区分, 而不从领导方法去进行区别。管理的工作是具体实施, 其目的是建立秩序; 领导的工作是确定发展方向, 其目的是产生变革。另外, 从徐国华的观点中可以看出, 领导是从管理的概念中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概念。

2. 作用对象不同。“管理”是针对具体的事及物、信息等, 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保证事的正常运作。而“领导”多作用于人和组织, 是对组织整体行为的影响, 领导通常关注未来, 关注目标的正确性以及注重价值观。在对待人力方面, 领导更倾向有效授权、对人员的激励等。

3. 作用方式不同。被誉为“领导力第一大师”的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说: “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 甚至控制人, 但领导人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管理强调用方法、技术、制度与技巧去组织各种资源, 注重用实际做的事情去达到目标。侧重技术和手段, 侧重过程和方法; 而领导强调的是影响力、引导作用。侧重人文和目的, 侧重结果和艺术。

二、教育领域女性管理者的研究现状

( 一) 我国教育领域女性领导者的研究。在对于我国教育领域女性工作者的研究中, 多集中于对女性校长的研究, 角度多从女性的性别特质来描述其领导风格的形成、特点、优劣势或者对其成功之路的影响。本文则从性别角度来展现众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女性区别于男性存在的一些性别特质, 对其在教育行业的领导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 比如细心、柔性、包容等特点, 更能激励人和影响人的行为, 但传统的性别角色理念禁锢了人们普遍的想法, 使得女性在从管理到领导的突破上难上加难。江苏南通杨宇红在《对中小学女性校长发展现状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以台湾学者李美枝关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研究来说明了这种传统的性别模式对女性领导发展的阻碍。她们认为从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性别认识始终在限制着大众对女性发展的看法, 即使在“男女平等”口号和女权主义运动之后, 社会现状仍然是妇女以家庭为主, 对追求事业而无暇顾及家庭的女人仍然不能接受或不予鼓励。较多人群在辨析男女性特点时, 还是首先认为男性代表阳刚、担当, 女性代表柔弱、顺从。天津许艳丽、张霞认为女性不仅存在管理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 还有气质与管理的心理冲突。具体来说, 现代女性追求个人发展的趋势在增强, 并且有部分女性在某些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如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 但又因女性同时还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多种其他责任, 扮演多种角色, 如妻子、母亲等, 使得工作之外的时间更加紧张, 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压力更加巨大, 造成较多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上存在冲突和困扰。广州曾艳则从对女性的传统认识这个角度, 逆向寻证, 她认为女性应该发挥其特有的柔性特征, 以包容和发掘的方式, 给他人充足的增值空间。而恰恰也是女性这种细腻和偏情感的特质, 更加适合现代企事业单位的氛围, 能够形成重视人、培育人的良性发展模式, 产生更多的心甘情愿的追随者。

( 二) 国外研究数据。在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上, 国外众多女校长分享了各自国家高校女性领导者的发展状况。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前校长克里斯蒂娜·乌莱纽斯 (Christina Ullenius) 分享了瑞典女性高等教育的现状, 并指出从学术上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 加强学习和研究, 努力实现性别平衡。瑞典女性高等教育的比例较高, 至2011 年, 本科学生有65% 是女性, 博士研究生中近一半是女性, 教授的女性比例也达到20% , 而大学校长中有一半是女性。加强女性自身知识和素质的提升, 是打破阻碍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现象的主要途径。美国迪拉德大学前校长玛瓦琳尼·秀茨 ( Marvalene Hughes) 认为女性如今在高等教育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大学的女性校长比例接近25% , 女性教授的比例也达到39% 。可见, 一方面, 女性接受更高教育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 女性具有担任领导者的可能性。

三、教育领域女性管理者向领导者转变的对策

从国内外的教育领域女性领导者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来看, 女性从管理者走向领导者面临较大困难和阻碍, 要克服这些困难, 找到突破, 才能实现女性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转变, 发挥女性在学校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 一) 将所谓的性别劣势转换为优势。女性细致、柔韧、具有强大的包容心和亲和力, 这对于领导者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她能更加融洽地团结伙伴, 并且在语言、行动上更易鼓励伙伴,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团结一致地实现组织目标。因此, 女性应认识自我, 看清这些优势, 主动地利用优势去实现自我发展。

( 二) 政策和制度需给予支持和保障。国家和学校应首先摒弃陈旧观念, 在竞争政策和晋升制度上都可设置合理的女性人数比例, 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女性, 让女性在学校管理中增加话语权。甚至在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上, 可以对女性有一定程度的倾斜, 优先保护女性的管理和领导地位。

( 三) 提高女性知识、学术地位。除了具有丰富的性别特质, 符合向领导者发展的基本要求, 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包括了知识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不仅提高自身知识和学术地位, 还肩负着引导下一代女性学者的重任, 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女性承担学术任务, 并促进学术领域的性别平等。创办女子学院也是一个普及和提高女性教育的重要模式。一是从性别上倾向女性, 学生中较大比例为女生。二是在学科领域上广泛培养女性人才, 如农学、医学、信息技术等各类综合学科。

四、结语

在学校管理上, 女性一是更能产生独特的领导气质和风格, 历史上也不乏这些优秀女领导者们的辉煌成绩。二是教育在日新月异地向国际化发展和进步, 学校必然需要转变观念, 打破禁锢, 这需要领导者具有足够包容的态度和关注他人的特点。因此, 女性领导者的作用需要不断被重视, 优势也需要不断被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克明.马克思主义人力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初探[J].经济学家, 1994, 1

[2]赵虹君.领导理论刍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6, 5:50~52

[3]杨宇红.对中小学女性校长发展现状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04, 8:37~40

[4]许艳丽, 张霞.高等教育女性管理者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14~16

[5]曾艳.教育领域中女性领导的优势及其所面临的压力和阻碍——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J].现代教育从论, 2003, 4:41~44

[6]王琴.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 2011, 12:13~16

[7]赵文静.中国女性领导者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0

[8]马天芳.从文献看中国近15年女性领导研究——以人大复印报刊《妇女研究》 (1994.1~2009.9) 转载文献为基础[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10, 8:20~26

[9]胡滨.从性别角度看高校女性领导人才选拔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251~252

[10]张燕玲, 胡中锋.高校管理中女性领导者角色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113~116

[11]杨国欣.论领导与管理的区别[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90~92

领导者教育 篇2

这次全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是一次通过典型案例给广大干部提神的会议。通过刚才的专题片,从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人身上,大家应该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应该从这些反面例子中吸取教训。我想,大家观看片子后,至少要明白三点。一要明白权力来之于民要用之于民。领导干部之所以会违法乱纪,就其原因还是对权力来自于谁、为了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腐败者都把权力当作一种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作为贪赃枉法的平台,以至于最后在权力的幻象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二要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莫伸手,伸手必被抓”,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有些人就是“明知故犯”、心存侥幸。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触犯了法律红线,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从刚才警示片中这些事例,我们应该有深切的体会。三要明白贪欲一开后患无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贪欲的阀门一旦打开,就犹如滚滚洪水,将个人的信仰、理性淹没殆尽,最终必将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这三点是我观看教育片后的一些体会,也是对大家的一些忠告,希望对大家有所警示,进一步坚定廉洁从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面,我就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讲四点意见。

一、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尺。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四个意识”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大量案例和实践表明,“四个意识”树得牢,党内政治生活才会健康,政治生态才会风清气正,各项事业才会蓬勃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四个意识”作为修身、为政、成事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引,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一,要旗帜 鲜明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把“四个意识”变成思想自觉、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关键要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防止和克服忽视政治、淡化政治、削弱政治的倾向。要把讲政治贯穿到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生活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处事多想政治影响,成事多想政治效果,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与承担的改革发展任务相适应。

第二,要坚定不移维护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之幸、国之幸、人民之幸。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作为对党绝对忠诚最现实、最直接的检验,坚定不移地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纯粹彻底。

第三,要确保党 中央政令畅通。增强“四个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仅要看表态,而且要看行动,关键要看实效。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围绕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要坚持在大局中谋划和推动工作,心有中央,心为中央,坚决做好“规定动作”,坚决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加强学习研究,把党中央的精神领会透,把基层的情况搞清楚,找准贯彻落实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努力使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在本地本部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务必强化党性修养,始终做理想信念的“坚守者” 大量案例表明,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只是问题的表面,根子里还是党的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毫不放松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可靠。

第一,要保持定力,忠诚于党的信仰。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动摇滑坡必然导致腐败堕落、断送政治生命。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时刻谨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魂,始终把理想信念铭记于心、见诸于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第二,要牢记身份,忠诚于党的组织。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员首要的政治品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和党同心同德。要始终坚持“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全党服从中央,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主张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听从党中央指挥,对党组织所有的纪律、规矩、决策、部署、安排,都要不折不扣、老老实实地执行。要有斗争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于同一切错误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权威、党中央的权威。

第三,要心系群众,忠诚于党的宗旨。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从今天剖析的典型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党员干部一旦忘记人民公仆的使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着法子为自己谋私利,最终必然身败名裂。党员干部一定要秉持感恩人民、造福人民的历史情结和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坚固公心、革除私心,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毫不动摇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谋福利。要始终牢记人民是权力主体,既要心系群

众,又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三、务必严守纪律规矩,始终做清正廉洁的“示范者”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确保先进性、纯洁性和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无数案例表明,党员干部“破法”无不始于“破纪”。纪律规矩底线失守必然消解纪律刚性、导致行为失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作勤廉从政的表率。

第一,要心存敬畏,审慎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染上铜臭味,是最大的政治风险。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我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商品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必然跌入腐败的深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平常心,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责任、敬畏法纪,在防微杜渐上不舍尺寸之功。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清正廉明、心无旁骛,政治过硬、纪律严明,道德高尚、拒腐防变。要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把握好“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要求,自觉在法律法规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用权,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第二,要 严格自律,慎独慎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每个

党员干部都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坚决做到“四个注重”,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管住自己的手,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不义之财决不能取,注意防范披着“人之常情”“礼尚往来”外衣的糖衣炮弹;要管住自己的脚,切忌不拘小节,时刻把握住自己,严把第一次,守住第一关,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场合坚决不去;要管住自己的“圈子”,切忌乱交朋友,必须慎之又慎,冷静交友,理智对待友情;要管住自己的“身边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爱而有度、爱而有道。只有坚决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才能守住自己的名节,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第三,要注重他律,接受监督。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注重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对党忠诚老实,决不能以任何借口而拒绝接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要把监督看成一种关心、爱护、保护,有闻过则喜、虚怀若谷的境界,有从谏如流、反躬自省的胸怀。要主动接受上级监督,经常向组织报告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做到对党忠诚老实;主动接受同级监督,在民主生活会上把群众反映、巡视反馈、组织约谈函询的问题向组织说清楚、谈透彻,提出整改措施;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个人有关事项和述责述廉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各级党员干部都要如实向党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这是必须遵守的纪律,工作中重大问题和个人有关事项必须按规定按程序向组织请示报告,离开岗位或工作所在地要事先向组织请示报告。对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告、不如实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严肃处理。

四、务必强化责任担当,始终做管党治党的“执行者” 从我市信访、巡察和纪律审查情况看,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严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失职失责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抓紧抓牢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第一,要在强化主体责任上下功夫。第二,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第三,要在作风建设上下功夫。第四,要在清理问责上下功夫。

五、务必真抓实干有为,始终做改革发展的“开拓者” 当前,我市正处于走好发展新路、全面建成小康,建设工业强市、秀丽 xx 的关键时期,抓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每名领导干部都是主角,都肩负着一份责任。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始终做到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抓好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力推动 xx 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

第一,要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改革是活力源泉,创新是动力所在。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时代步伐,在转变观念中抢抓发展机遇。要彻底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继续在促进改革创新上下硬功夫、下真功夫,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要认真落实全省、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聚焦三大任务,推动两翼发

展”战略部署,在“转型、创新、改革、开放、质量”上集中发力、精准发力,着力建设发展环境高地,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我市改革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第二,要保持苦干实干的状态。xx 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全市上下负重奋进、苦干实干的结果。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需要时刻保持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要从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和各县市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做起,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抓住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解决问题,力戒形式主义。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带头“四下基层”,带头到一线了解情况、掌握底数、推动工作。要坚持细致精致极致标准,分管领域可比性工作要树立赶超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做到月有所成、年有所就,一步一个新气象;非可比性工作要自我加压、自我超越,努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要扑下身子用实功,对解决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集中整治“双违”专项行动、军队退役人员管理服务、排查处置非法集资风险点等,要盯住不放、持续用力、一抓到底。

第三,要保持履职尽责的定力。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乐于学习、敏于求知、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社会进步、事业发展和岗位职责,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决策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努力成为推动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不畏难、不避险,勇

领导干部教育下属“三忌” 篇3

【关键词】 干部 教育 “三忌”

【作者简介】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6-0051-01

一、忌“驯服”式教育

“驯服”基本含义为“使顺从”。在工作中,部分领导希望下属时时、处处、事事都听从领导的,按照领导的意志行事,唯命是从,不用独立思考,更不能去怀疑、质疑。因为在领导干部的眼里,评价下属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听话”、“懂事”、“乖巧”。“听话”,在领导干部看来是下属“成熟”、“长大”的象征,但实则是被领导干部培育出来的“奴性”心理,是一种性格扭曲的表现,不利于下属的全面发展。用“驯服的教育方式来打造下属”,充分体现了领导干部“自傲”的“主子”心态,以一种以不“平等”的心态来看待下属。领导干部如何才不会拿“驯服”当教育呢?首先,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人人平等的“真理”,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官位”。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善于聆听。领导干部教育下属应当有的放矢,事先做到充分掌握下属的想法,广泛了解群众意见。否则,一味批评指责,容易导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隔阂,下属一味回避领导或“唯领导话是从”,自身也将陷入“官僚主义”泥潭。长此以往,所管辖的部门和下属将很难有工作创新或者工作主动性。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善于自我批评。要避免“驯服”式教育,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的同时,也应当善于做好自我批评,对下属坦诚相待,主动承担相应领导责任。对下属的教育不仅要“说”,更要让人“服”。这种敢于担当的态度,不但能拉近下属与领导干部的距离,更能换来下属对领导干部的尊重,真正起到“说服”教育下属的效果,使下属心悦诚服。

二、忌“恐吓”式教育

记得前些年在某些国家机关流行着上级对下级的这样一句话——“不换思想就换人”。其实,仔细斟酌这句话,未必就是科学的、合理的,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恐吓”。领导干部教育下属,要忌“恐吓”。因为,从管理效果来说,“恐吓”式教育可能造成“一言堂”,下属不敢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容易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造成领导与下属之间的隔阂。久而久之,尾大不掉,下属与领导之间离心离德,工作没有快乐可言,最终伤害的将是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更是群众利益。要改变这种作风,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善于给下属“减负”。领导干部教育下属,要主动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并为下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鼓励他们尽力弥补工作中的失误,变压力为动力。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领导干部不但要善于给下属“加压”,更要善于为下属“减压”,在给下属敲响“警钟”的同时,又勉励其尽心尽责、力求创新,这样的教育方式远比一味的“恐吓”效果更佳。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善于“表达”。一样的意思通过不同的话语和动作,收到的效果可能相差极大。一部分领导在教育下属过程当中,将事情后果无限放大,并在不经意间表露出“降级”、“开除”等威胁性措辞,导致下属心理压力过大,乃至最后出现极端行为。因而,领导干部要学会合理利用语言与动作来表达,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水平。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应当根据下属的个性特点,采用合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更容易让下属感觉到贴心和受尊重。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下属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还有利于维护下属的“自尊心”。

三、忌“伤害”式教育

领导者教育 篇4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概貌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概览

近几年,在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展和国内社会转型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我国成为新兴的领域。2002年作为我国较早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学生领袖训练营”在广州市团校举行;2005年上海大学举办了以培养学生领导力为主题的“领导力训练营”,成为国内高等院校中较早开展领导力教育开发项目的高校。随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就内地高校而言,领导力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少采用的课程教学形式,如成都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一种是较多采用的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形式,即将领导力项目贯穿于课程中,其具体运作有开设选修课,开设领导力训练营、领导力培训班,结合学生干部培养的学生领袖夏令营等方式。同时,某些高校针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设置了研究机构,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与训练中心”、浙江大学的“全球领导力研究中心”等。此外,自2011年开始相继在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举办了全国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论坛,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于2011年与2013年分别举办了全球中医青年领导力论坛和博士领导力论坛,致力于搭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学术交流平台。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必须首先需要相关理论作支撑,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之下实践才能顺利开展,才能使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然而,在现如今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相对分离”,而“研究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不利于领导力教育研究的成果转化”。这就使领导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借鉴,极容易导致教育实践迷失方向。另一方面,领导力教育虽逐渐转向本土化的探索,但本土化理论研究缺失,表现为“聚焦国外尤其是美国高校的领导教育实践居多,关注本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问题的本土化研究相对不足”。如在《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与教育模型研究》(陶思亮,2014)中,主要是采用国外的领导力量表,即,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The Socially Responsible Leadership ScaleRevised Version Tow,SRLS-R2)、学生情绪智力领导力量表(Emotionally Intelligent Leadership for Students Inventory,The EIL Inventory)和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量表(The Student Leadership Practices IntelligentSelf Instrument,SLPI-Self)作为评估工具,对中国大学生领导力状况进行评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成果西方话语体系特征显著。

二、孔子领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当前,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中如何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用以指导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是亟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先秦时期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包含着许多具有当代价值的领导教育思想。虽然,在现如今的国情下其领导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和片面性,但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是全坏的”。

(一)“里仁为美”,注重塑造君子人格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首先十分注重道德素质的养成,主张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篇》)其中的“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主张“仁”之核心是“爱人”,在思想上要坚持仁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灵公》),以及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自己不愿干的事情,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要有仁爱之心。在修身方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主张为政者应该努力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认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臣民信服,获得跟随。孔子主张“信”乃做人之根本,“思诚者,人之道也”,唯有真诚得以立足。“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论语•子张篇》),他认为君子只要“好信”就能树立威信,则“民莫敢不从”。孔子注重君子人格的养成,主张个体要在德性、仁义和知识涵养等方面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达到“内圣”。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倡导“家国”情怀

在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和思想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居安思危,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他在面对问路者们躲避社会动乱的行为时,感觉很是失望,认为人不能与飞禽走兽平谈而论,而是要多与社会中的人打交道,要敢于身处人世中。并论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主张国家存亡高于个人生死,当国家和百姓处于危急,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国泰民安。还主张“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看到符合道义的行为,要敢于为之,见义勇为。同时,孔子广纳弟子,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化弟子,要求弟子“学而优则仕”,积极入世,通过自我“修身”外化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孔子的责任感体现在不论是对家庭、他人还是对国家都要将“小家”思想上升到“大家”层面上,这也影响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对其生死观的继承和升华。

(三)“民贵君轻”,厚生爱民,关注百姓疾苦

在《论语•乡党》篇中记载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在听说马厩失火后,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而不是先问是否有马受伤,体现了“爱人”之心。在君民关系中更是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将百姓看作邦国统一的根本,认为为政者只有获得了民心,国家才能有稳固之基础。而荀子在孔子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君臣关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将君臣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将君王与臣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孔子反对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养民以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即为政者只有实施德治、富民利民、教化民众和取信于民,才能使“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曰》)。上述思想体现出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了解民心之所向,并多给百姓实施仁爱的政策,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四)“因材施教”,注重通俗化的教育方式

首先,孔子在施教的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智力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对学习能力高的颜回要求其“博文约礼”;对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子负采用“无言之教”;对不同年龄段的弟子主张“少之时血气为之,戒之在色;及其壮之,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教育内容,也正是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培养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部分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孔子善于将空洞的理论用比喻的方式将其具体化,让普通百姓也能易于接受,也让学生能形象地感知知识。在《礼记•学记》中记载道:“君子之交,喻也。”这里的“喻”就是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形象化知识,这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其弟子对他的评价。

(五)“笃行不倦”,学以致用,注重践行

孔子认为“行”比“学”更重要,“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首先在道德方面,孔子的践履思想表现为“笃行”,主张“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主张将道德修养落实到行为中,在实践中也要遵循道德标准,用行动落实道德规范。“外王”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是将自身的道德素养外化于实践的过程。在道德方面,要将“仁”“爱”付诸于实践,“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主张个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道德修养转化为道德践履的行为,提升非权力的影响力,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感化民众,以达到“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目的。其次在学习方面,“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即个人要将其所学知识理论积极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用实践检验理论的合理性,而非只停留在书面语层面。因此,“在孔子看来,做人不仅要言行一致,更要身体力行,不要只说不做;而看一个人,则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知长》),只有实现思想、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才能增强自身的个人魅力。

三、孔子领导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启示及借鉴

(一)重视价值观的培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点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崇尚道德教化相吻合,都将德育放在了首位。而“一位优秀领导者在大学期间需要培养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主要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正直与诚实、荣誉和信任、团队合作、公共服务意识等”。现如今,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滑坡严重,忽视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重视学生的个人“修身”,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教育、君子“三戒”教育、“礼之用,和为贵”的礼让教育、“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教育、“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是依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即真、善、勇、美,获取愿意跟随自己的合作者。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仅是一个单独个体,更重要的是身处于周边环境中的成员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受到周边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他人,而作为一名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率领众人实现共同目标的引路人,自身行为对于跟随者发挥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只有增加个人道德魅力才能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因此,不管是领导力教育者,还是学生骨干,亦或是普通大学生,都要将“仁”作为最高理想境界,首先学会如何做人,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非权力的影响力,通过自己的正确价值观提升人格魅力以获得威信力,从而使得周围愿意与你为伍追求共同的愿景。

(二)塑造集体主义观念,引导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

现如今,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多沉迷于电脑和手机的虚幻世界,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不愿与外界“打交道”,更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脱离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动。然而,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多的是参与现实世界中的群体活动,这些活动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目标实现共赢的过程。孔子要求弟子要积极入世,用毕生所学奉献国家,领导力活动也是一种强调成员团队意识和奉献意识的活动,因此领导力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吸引学生多融入群体活动,塑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曾指出,领导力的方法和思想是融为一体的,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现状来看,领导力教育偏重于个体技能培养,忽视了个体在团队中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养成,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意识随之逐渐淡化,而一个没有担当的人就失去了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开展领导力教育的时候首先注重思想的构建,进行共赢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家国”精神的教化,引导学生树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国家责任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推动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以学生为本,将领导力教育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孔子“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对百姓讲“仁爱”,认为统治者只有对百姓实施“仁政”,富民利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和全面发展,这正是新时期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以提升每位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此,要将领导力教育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领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维度,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个体,特别是现如今“90后”“00后”的大学生群体,以独生子女居多,个人主义突出,团队意识薄弱,喜欢独来独往,再加上个体差异因素的存在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人需求。但是他们却都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渴望成功,这正是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因此,“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并与他们主要的社会角色相一致”,领导活动作为一种团队活动,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兴趣出发,准确把握大学生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引导,针对大学生之间的共同需求将每个人渗透到群体的组织活动中,使其感受到自己只有在一个团队合作中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取得成功。此外,教育者要学会“授权”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按照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群体的共同兴趣自发地成立某种社团或部门,让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领导力提升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四)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具体通俗化的教育手段

首先,孔子注重个体差异,擅长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领导力教育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地区、性别、年龄、知识水平、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教育过程变得复杂化。因此,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差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使教育方法更具有针对性。领导力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孔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用的激励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不同的教育方式开展教育实践。其次,“怎样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具体的个人结合起来,怎样把党的语言转化成群众包括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在进行领导力教育时,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教育,是与党和国家的理念、政策紧密相连的,若只是依靠在课堂或培训课上的空洞说教就仅仅注重了理论的高度,而对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很抽象和枯燥的,并不能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具体通俗化,孔子将知识“喻”于弟子的日常生活,将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事物相结合,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也要“接地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运用大学生之间比较流行的应用媒介、话语方式、活动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五)实现领导力教育理论与领导力教育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践拓展

孔子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诵读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习不仅要“知”,更重要的是“行”,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领域亦是如此。领导理论构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领导实践,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若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领导知识在领导实践中的体验,学生只能是“井底之蛙”。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必须要在各种平台中才能得到锻炼,“纸上学来终觉浅”,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其所学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在实践中将理论融会贯通,“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注重实践途径的拓展。首先,可依托学生干部培育工作,通过增强学生干部的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在普通学生之间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增强自身影响力,以辐射带动每一位大学生领导力潜能的开发;其次,充分利用在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如学生会社团活动、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术研讨会活动、文体活动、夏令营活动等,通过这些进行领导力教育实践的载体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提高领导意识和领导技能;最后,将领导力教育实践延伸到校外,可借鉴国外的社区服务模式,加强高效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利用社区服务作为领导力教育实践的新载体,为大学生提供公共服务实践的岗位见习平台,让学生逐步地接触、了解、服务社会,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服务群众之中,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为人处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思想在各方面指导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注重道德素质的养成,指出人格魅力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体现了领导力教育理论中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强调“家国”观念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领导力教育理论要注重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观念和行为的养成;其主张的民本思想与领导力教育要与学生为本相吻合,体现了将领导力教育理论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和通俗话语的教学艺术,反映了要从每位学生需求和特征出发进行领导力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倡导躬身践履,体现了领导力培育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过程。这些都表明了孔子的思想对于指导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理论体系。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实践绝大部分是以西方理论作为基础,缺乏本土化理论的指导,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大学生领导力理论体系”。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孔子的思想,在注重道德养成、“家国”观念的教育内容和以民为本、因材施教、笃行践履的教育方法方面对于丰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本土化理论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本土化理论,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美)苏珊·R.库米维斯,张智强等(译).学生领导力发展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陶思亮.中国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实践的若干思考[J].领导科学,2014(12).

[3]李秀娟.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5(07).

[4]奚洁人.中国领导力研究的当代路向[J].党政论坛,2012(12).

[5]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张志景.儒家人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4.

[8]张智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

[9]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5(05).

社区教育领导小组 篇5

学校社区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社区教育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发展文明社区的灵魂的基础,学校要对社区开放,组织师生参与社区教育,为社区建设提供教育服务。社区要积极支持、主动帮助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场所,帮助他们解决在社会实践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努力为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保证学校社区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成立学校社区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校党支部书记)、(法制副校长)

组员:(教务主任)、(教务主任)、(政教主任)

中心学校

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篇6

从校长信息素养到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信息素养作为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和特质一直未受到研究领域的关注。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关于信息素养的理解仁者见仁,对于不同的对象,其内涵不同。大部分研究都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各个领域的研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普通公民、学生、教师等信息素养都具有其深刻的情境内涵。信息素养具有其公共特性,即使对于不同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内涵,但都认同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学校教师尤其是校长,其作用和影响尤为突出。关于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但这种经验型的研究并没有解释出校长信息素养的独特内涵。

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级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

教育管理学领域对于校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能力或者领导力研究领域,着眼于校长的管理能力。国内关于校长的教育领导力研究中认为,校长的教育领导力构成主要包含下面以下方面:文化——传递信念,潜移默化,使组织成员认同学校的使命,建立共同愿景。象征——以言行影响组织成员,认清工作的方向、价值。教育——诊断问题,设计教育活动。人际——提高士气,鼓励合作、参与决策。技术——计划、组织、协调、落实、评价。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

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驱动的行动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当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动的主要就是信息素养。

关于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却是相当薄弱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团队在《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瓶颈》一文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四个方面;其团队还展开了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结构研究,从

关注校长及其领导集体出发,总结校长及其领导集体的领导力体现在决策、管理、服务、评价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祝智庭教授团队还展开了区域性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活动,这些都为国内面向校长的信息素养及其领导力发展提供了不同层面的解释。

综合实证调查、信息素养研究、管理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国内外教育领导力研究的成果,我们把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看作个体信息素养特质驱动团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其维度体现在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信息伦理与规范五个维度,共同构成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驱动校长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军人物的教育技术发展行动与决策。校长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进而影响到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决策与发展。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的新特质与使命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新特质。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作为领导力的一种延伸,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次上,也体现在领导集体层面上。“领导力是有层次的,是需要不断突破、不断提升的”。而目前国内学校执行的是校长负责制,从上面的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校长个体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驱动校长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军人物的教育技术发展行动与决策。校长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进而影响到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决策与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在多变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挑战,学校领导者需要以新的领导能力加以应对,这也意味着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下,学校领导力需要增加一系列新的要素:必须把教育技术意识、信息素养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规划、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评估等纳入学校管理与教学;必须考虑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技术规划和评估进行考量;必须对学校信息化投资进行系统思考;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考虑;必须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衔接;必须将教师团队建设与学校竞争力提升联动起来。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使命。学校是一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学校领导者面对着领导学校适应变革和引领变革的任务,需要考虑得更长远一些,要有长远规划的意识;需要理顺并了解学校所在的各种关系,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需要打破各种各样的界限,领导学校的人员为共同的目标努力;需要强调自己作为领导者在呈现学校发展愿景,提倡价值观,激发成员学习和工作动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有政治上的敏锐,能够应对不同文化引起的冲突;需要理解变革,并在变革中重构学校的一切,使之朝着有利于发展的方向前进。

校长领导力建设是应对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内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学校在不断应对重大的战略性变革。战略性变革的根本不在于技术的转变,而是在于组织中人的转变,特别是领导的意识与促动。这需要领导力的提升来实现和执行。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变革,并进而通过引发变革从而实现发展,因此,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围绕着变革,通过塑造愿景,指出希望,激发动机,掌控变革,从而领导组织机构求得生存与发展。

领导者教育 篇7

一、社会公正领导研究的兴起背景

社会公正是21世纪的主要议题。教育领域中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讨论最初集中在课程、学校文化领域,新近的研究转向了教育领导领域。在1999年的美国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University Committe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UCEA)大会上,马歇尔(C.Marshall)召集140名教育领导学者组成“社会公正领导研究团体”,受福特基金会资助致力于探讨社会公正教育政策、研究和实践。短短几年内,社会公正领导的研究突飞猛进,被墨菲誉为“当代教育领导三大主流综合范式之一”(另外两个是学校改进和民主社区)。它的兴盛根植于西方社会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背景,也是教育领导领域自身学术反思的结果。

近20年来,西方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新资本主义、新管理主义等新兴政治经济力量向教育领导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竞争环境中的社会不公正状况,传统教育领导的知识基础、研究和实践都面临着社会公正议题的严峻挑战。“整个世界的教育政策都重新聚焦在学习上的社会全纳和社会公正上。社会全纳与社会公正已不再仅仅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它还要更多地吸收不同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的人进入学校和获得教育、经济上的成功”。[2]

社会公正领导的兴起也离不开广阔深厚的教育领导学术资源基础。传统的教育领导研究遵循实证主义范式,关注教育领导的角色、过程、任务、官僚制、决策等主题,诸如种族、性别、少数群体等公正问题被边缘化。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强调问责制、标准化测验的教育改革更与社会公正背道而驰。传统的教育领导不仅导致学校中少数群体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且丧失了教育领导的价值立场,使其降低为一种技术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管理价值论凸显,伦理和价值建构了教育领导的基本问题,对效率、问责制的关注退居其次。这种转型是一种深刻的学术反思,“在后行为主义科学时代中,教育管理专业传统的知识基础的合法性受到怀疑,相应的,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学校领导培训方式也受到质疑。在构建教育领导的新的图景中,社会公正、学校改进和民主社区成为重塑教育领导专业的三股重要力量”。[1]

二、社会公正领导内涵的多元化理解

社会公正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至今它的内涵仍非常复杂且缺乏共识。社会公正的概念运用到教育领导领域中,社会公正教育领导的内涵也呈现多样化的理解。

(一)批判-人文主义社会公正领导观点:结构视角

批判-人文主义立场既是建构性的,也是规范性的。这一流派认为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平等性的人类社会建构,要通过激烈的社会变革消除社会不公正状况。教育领导领域中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许多讨论都采取了批判-人文主义者立场。例如,博奇(I.E.Bogotch)提出,现存的教育体制复制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学校领导要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行使权力,挑战所谓中立的、价值无涉的教育结构。[4]古德法博(K.P.Goldfarb)等人也阐释了社会公正与批判立场、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旨在培育和推进社会公正的学校领导应该识别现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目的不在于提高现行教育体系运行的效率,而是设想和建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5]概括起来,批判-人文主义者视角的社会公正领导基本观点是:第一,承认现代教育结构是价值负载的,它复制了社会的权力关系;第二,批判现存的教育结构中充满了不平等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不公平的教育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业成就和社会经济成功上的“两极化”现象;第三,呼吁通过彻底的变革消除学校教育中的不公正现象。

(二)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和社会经济利益的社会公正观点:结果视角

社会公正领导的结果视角聚焦于学生学业成就平等。学生学业成就低下被视为社会不公正乃至未来处于经济劣势地位的指示器,社会公正领导的首要目标就是改进学校教育过程,让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群体学生,包括来自不同种族、阶级、语言、文化、性别,甚至是需要特殊教育的残疾学生,能获得与优势群体学生平等的教育结果和社会经济成功的机会。如基沃茨(S.Gewirtz)提出,社会公正领导的核心在于摧毁和颠覆学校中加剧边缘化和排他性的学校教育过程,支持和认同建立在尊敬、认同和同情基础上的学校教育过程。[6]由于社会公正和学业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些研究将学生学业成就测验视为检验社会公正领导的标准。例如,瑞斯特(A.F.Rieste)等人的研究就将少数群体的学生、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学生在阅读测验中取得高于预期的成绩,视为学校成功、社会公正领导从抽象的概念走向实践的标准。[6]但是,格瑞沃德(D.Gruenewald)提醒到,将社会公正与可测的学业成就联系在一起,容易误导政策制定者简单地将缩小学业成就差异视为解决社会不公正的手段,而不去深入分析社会和教育不公正的根源。[6]

(三)批判的社会生态公正视角:拓展的概念

批判-人文主义视角和学业成就视角都集中在学校教育领域内部,强调教育和经济利益公平。弗曼(G.C.Furman)认为,这种观点反映了深入美国人心中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即人类中心主义、个体主义和经济无限发展。[9]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它只关注人类系统内部的平等,没有看到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因此缺乏生态学的效度。人类社会结构的不公正和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是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殆竭、污染甚至是人口过剩的根本原因。在生态危机丛生、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社会公正的内涵必须扩展到社会生态公正的领域。例如,博沃斯(C.A.Bowers)最早提出了生态公平理论(theory of ecojustice),旨在整合4个教育和政治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②解决环境、种族问题,包括地理维度造成的社会不公正和环境污染问题;③复兴那些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非商业性的文化传统;④构建不破坏后代环境的生活方式。[10]沃瑞(C.Warren)提出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ism),分析男性文化如何通过社会和生态掠夺(例如土地控制模式)造成女性和其他少数群体的边缘化和被压迫;[9]奥苏利文(O’Sullivan)的生态纪教育(ecpzoic age)提倡关心他物、重视多元文化价值的学校教育。[9]

三、社会公正领导的实践方式和行动策略

教育领导是一种实践哲学。社会公正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如果社会公正领导只停留在道德讨论和价值倡导层面,而不能转变为校长推进学校乃至社会公正的积极行动,不能融入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就失去了它固有的批判立场和社会建构特征。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如泽哈瑞斯(G.Theoharis)[13]、布朗(K.M.Brown)[14]、麦肯锡(K.B.McKenzie)[15]等采取实证方式揭示了社会公正学校领导的行动策略。

(一)校长是社会公正的倡导者和实践家

不同的教育领导范式下,校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传统的教育领导活动中,校长的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学校的公共关系、经费、法律、人事等问题,对贫穷、语言、少数群体、特殊教育需求、性别、种族等问题缺乏关注。结果,校长掌握了许多学校管理知识、技术,却丧失了教育领导的价值立场,缺乏对导致学校不公正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批判意识。社会公正驱动的校长在日常的领导实践活动中,关注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造成的少数群体学生边缘化的问题,他们不仅具有在学校中推进社会公正的强烈责任感,而且有能力推进公正,创设更和谐、更公正的学校教育环境。

(二)首要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

提高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社会公正领导的首要目标。传统上,人们认为一个好的校长是效率专家,关注经费预算、人力资源等问题,学校管理技术清晰。但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业成功和健康发展,其核心技术是教与学的技术。如果一个校长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平等的学校教育,获得成功,他(她)就不是一位好的校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正领导已经超越了传统上对好校长的认识,将学校领导的重心从效率回归到学生的学业成功乃至经济和社会成功层面。

(三)改进学校教育结构

过去,人们通常将学业失败归因为学生个体因素,但社会公正领导将其归咎于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公正性。传统的学校领导维持甚至加剧了不公正的学校教育过程和结构,那些处于特权地位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机会,边缘化的学生接受歧视性或者隔离性的教育计划,这显然有悖于学校教育的民主基础和全球化趋势。在一个学生和家庭日趋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中,校长要真正成为一个有权威的学校领导者,必须重塑学校的权力结构,包括课程表、教育资源的使用、课程计划等。例如,提供个别教育方案、实施全纳教育、为边缘地位的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等。改进学校结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业成绩,而且抵制教育不平等;它不仅是教学上的转变,而且是一种道德行动。

(四)培养教师促进社会公正的专业能力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一般不关注社会公正的价值和实践。“教师对社会正义、平等与不公、权力与压迫、财富与贫穷等问题保持缄默,就等于在宣传一个不真实的社会,并无形中妨碍学生理解其教育经历”。[4]在社会公正领导框架下,校长要帮助教师树立社会公正意识,培养他们与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沟通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有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技能,而且要有公正的责任感,要采取批判教学立场,创设支持反思、讨论和对话的教学环境。

(五)建设包容性的学校文化,构建良好的学校-社区-家庭关系

学校是意义、信仰和价值荟萃之地,只改进教育结构而不重塑学校文化,社会公正就无法实现。社会公正领导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创建温暖的、安全的、更具包容性的学校氛围。学校要主动地走进社区、走进那些边缘化的学生家庭,吸收更多的处境不利的父母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建立合作性关系,共同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为学生提供机会和资源,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而且能改进学生、家庭、社区、学校的关系结构。

总之,社会公正驱动的校长在日常的领导活动中要从公正的视角检视学校的所有事情,并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行动策略创建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学校环境。从泽哈瑞斯对社会公正领导特征的8个维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社会公正驱动校长的领导实践(参见下表)。

资料来源:Theoharis,G.Social Justice Educational Leaders and Resistance:Towards a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7,43(2):253.

四、社会公正领导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一)它体现了西方教育领导的范式转换和“文化复兴”

社会公正领导聚焦于平等、公正等价值和伦理问题,从较广泛的意义上讲,它是西方“道德领导”概念群的一个分支,是当代教育领导转型的一个侧面,这种转型就是关注学校领导的道德和伦理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道德目标。一些学者将社会公正领导的兴盛称为西方教育领导从实证向理解和批判、从事实向价值的范式转型。哈瑞斯(L.E.Haris)则认为这种转变更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复兴”。[17]

(二)它彰显了21世纪教育领导领域的人文-实践取向

教育领导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是科学的,理性的,更是实践性的和理解性的。前者以发现知识、改进实践、提高效率为目的;后者旨趣在于揭示问题、增进理解、获得解放。从批判-人文主义视角看,社会结构是具有价值性的人类社会建构,学校教育复制和加深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和主流价值体系。社会公正取向的校长批判和质疑现存教育结构,并采取积极行动创建一个更公正的学校教育环境。它以一种更具有关怀性的价值立场看待教育领导领域,表达了转向实践、获得解放的旨趣。在全球化和学校教育对象多元化的背景下,这无疑会成为21世纪学校领导研究和实践的主题和重心。

(三)社会公正领导研究的未来展望

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社会公正教育领导的探讨还将继续深入。综合泽哈瑞斯、布朗[18]、马歇尔[19]等学者的看法,社会公正领导的未来研究主题是:第一,拓宽现有研究领域,从对城市学校的关注拓展到对农村、城郊以及种族更加多元化的学校的社会公正领导的探讨;第二,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公正驱动的校长具有的批判性特征;第三,基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采取实证方式全面地分析校长推进社会公正的行动策略以及遇到的阻力;第四,深入到学校教育核心的教学过程和技术层面,探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第五,系统的改进教育领导培训方案,实施以公正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培训方案,培养社会公正学校领导的意识、角色、技术和能力。

摘要:社会公正领导是当代西方教育领导研究的三大主流综合范式之一。它的兴起植根于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代表了当代教育领导的范式转型。社会公正领导聚焦学校教育领域平等和公正伦理问题,并通过积极的行动创建更加公正的学校教育环境,以促进每个学生获得学业和社会成功。近几年,社会公正领导的内涵呈现多元化的理解,并发展起校长在学校中推进和实施社会公正的一系列行动策略。

领导者教育 篇8

一、发展学生领导力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

对领导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领导力。目前,西方学界大多数学者把领导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影响某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实现有效的、积极的社会变革的合作过程”。[2]领导者和追随者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中的社会角色,每个人往往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社会情景中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大多数领导教育者强调每个人都具有领导潜力,因此培养人的领导能力理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大学生领导力的重要任务主要由作为大学生共同教育的通识教育来承担。分析通识教育的目的可以看到,通识教育不仅在个人素质与能力方面,而且在领导的伦理维度上都能为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智力、行为、情感和意志基础。

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校长们认为,[3]合格的通识教育应该达到以下目的:形成理智的、道德的判断力,拓展文化、社会和科学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并参与民主和全球事务,让学生为成功融入动态经济体做好准备。康奈尔大学的荣誉退休校长弗兰克·罗兹(Frank Rhodes)指出,[4]受过通识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共同品质包括:在具体社会情境中理解问题的能力;自信和好奇;忠于公民责任;一种方向感,并具有追求这一方向的自我修养、个人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对他人开放、清晰、准确交流的能力;与他人相处并尊重他人的能力。对照通识教育的目标,可以发现它们与有效领导力的基本要素高度契合。从个人素质与能力看,领导者的智力水平、自信心、决心、正直和社会交往能力对于领导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库则斯和波斯纳(Kouzes&Posner)又根据大量实证研究,总结出成功领导者的5种行为:挑战常规程序、激发共同愿景、使他人能够行动、示范达成愿景的方式和鼓舞心灵。[5]其他学者还指出一些有效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如批判性、创新性思考、解决问题、建设团队、处理冲突、协商和建立共识。这些有效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通识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交集。

从领导的道德维度看,选择并倡导某种愿景天然就负有一种道德责任,因为愿景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价值观与道德选择的一种表现形式。哈佛大学领导圆桌会议提出,有抱负的领导者需要发展以下能力:进行伦理性思考、批判地分析道德事宜、综合不同的价值传统并使它们达成一致、善于交流、与追随者建立相互信任。[6]更高期望国家专题小组(Greater Expectations National Panel)指出,受过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把对伦理标准与道德推理的信仰融入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而且应该“在帮助社会形成伦理价值并保证那些价值发挥作用方面扮演积极角色”。[1]从不同学者以不同视角对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伦理维度所包含的基本要素都能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得到体现。

二、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

领导者的发展至少包括认知、行为和道德三个方面,三者相互关联。从当前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大学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把领导教育整合到通识教育课程当中。一种是“渗透式”,即让学生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学校教职员工的日常行为示范中,在各种课外活动的参与中学习、体悟、实践领导的核心内容。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行为技能(如书面和口头交流、推理、团队建设、动员、倾听和计划等),帮助他们形成必要的道德承诺(如个人责任、伦理基础、价值观选择和个人承诺等)。以成功培养领袖闻名的耶鲁大学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Richard Levin)指出,该校领袖培养的秘诀是,“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耶鲁大学有200多个课外文化小组活跃在校园中,包括辩论赛小组、撰写新闻小组、音乐小组、社区服务小组以及政治团体,等等”。“课外活动小组是培养未来领导者素质的实验室,小布什当年就曾经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这对他后来担任总统起到了很大作用”。[8]但是,对于大学生在领导认知领域的发展,这种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就不如另一种方式直接而有效。

另一种方式就是设立专门的领导基础课程,即在大学低年级就开始设立相关的跨学科课程。领导基础课程的主题是探讨领导的本质,研究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追随者和领导环境的互动。领导基础课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像社团活动、社区服务之类的实地体验活动,二者比重相当。如南伊利诺斯大学的领导发展项目包括领导力开发模块和大学及社区服务(志愿、无偿)两个组成部分。[9]

根据美国凯洛格基金会2001年对其资助的31所大学领导教育的综合评估,[2]以及笔者借助互联网对多所美国大学领导教育情况的考察,在此简要总结成功的大学生领导教育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共同做法。

在课程内容方面,美国高校的领导教育均涵盖以下内容:

1. 形成自我意识,增强自知能力。

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才有可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全方位发展自己的领导力;

2. 各种领导技能的培养。

如创造性思维、冲突管理、解决问题、决策、沟通和对社会现实的高层次理解等;

3. 关注文化问题。

要培养全球化时代的领导者,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4. 服务意识的培养。

当代社会对领导的一种主流认识是:领导即服务。服务学习和仆从型领导体验成为领导教育的重要内容;

5. 公共政策问题讨论。

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领导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校经常用健康、社区或其他公共政策问题来教育学生既要成为合作型领导者,又要成为参与型追随者;

6. 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发展。

有的是从学生的专业研究领域找出领导问题进行研究,有的是给特定学生组织中的成员提供定制型工作坊或体验学习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群体环境中学习领导技能;

7. 压轴领导整合课。

一般是领导教育正式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用于展现学生领导体验的综合成果。这种压轴课的形式多样——课程作业、真实生活场景中的项目开发与管理运作、指导开始学习领导教育课程的新生或其他实践性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美国高校的领导教育不仅采取了比较传统的课堂讲授、研讨班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还运用了一些根据领导力形成与发展规律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评价与反思——使用各种评价工具,进行模拟、讨论和反思,给学生提供许多建立自我意识、提高自知水平的机会;指导(mentoring)—将有经验的领导者与学生配对,使他们形成一种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具体的活动安排可以是每周会面,也可以是“影子练习”(Shadowing,即学生对领导者进行像影子一样的跟踪学习)等;户外活动——很多群体性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如何在群体中建立信任和管理群体,帮助他们学会分享和创造性思考;静修(retreat)——给个人和团队进行反思的时间,从而提高自知水平,促进领导力发展;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大学生为社区做义工,或参加一些公益项目,不仅有助于实践领导技能、丰富领导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美国大学认识到领导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合,通常把领导教育的学术、行政管理放在校一级的教务部或学生部,而非系所层面。这样不仅有利于体现发展所有学生领导力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关照学生的共同利益,而且容易得到学校高层的直接支持,保证教育的顺利、有效实施。各高校在确立领导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时,力求密切结合自身使命,彰显各自特色。如罗特格斯大学的“美国妇女和政治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作为全国女性与政治中心的优势,设立了“全国妇女领导力教育项目”,致力于女性领导教育。[2]

美国高校在领导教育的组织与管理中,非常重视调动所有相关资源和关照所有利益相关者。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领导教育的积极性,许多大学的领导力发展项目都给学生颁发证书或奖励,鼓励学生在这方面的成功。各大学也经常设计一些奖励形式,鼓励教职员工参与领导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或在其他课程及日常行为示范中渗透领导教育的内容。许多高校还十分重视利用社区的公共资源,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可以实践领导技能,丰富领导体验;另一方面,公民服务团体、资源保护机构或社区的领导者也可参与领导专题座谈、研讨会和工作坊,并在实践中检验各种领导理论。这类互动不仅在个人层面促进了学生领导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在组织层面增强学校和社区的领导力,推进学校、社区的创新与变革。

在具体教学管理中,美国高校比较注重班级规模的适宜度,一般控制在10~30人左右,以求最好的互动效果。而且,各校还都提出了严格的修习要求。美国高校也很重视对领导教育的评估,定有清晰的评估计划,明确关于过程、结果和影响的各项可测量指标。

四、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 扩展对领导的理解,将领导教育融入大学生共同教育

我国目前的领导教育主要针对在职领导者进行,尚未推广到承担潜在领导者培养任务的普通教育领域。在国内高校中,仅有深圳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学校开始涉足大学生领导教育领域。而且,国内学界在借鉴西方经验和引进领导教育视角进行相关研究时,往往仅以培训领导岗位在职人员和学生干部来对应西方的领导力发展和领导教育实践,对领导的理解还比较狭隘。因此,有必要扩展对领导的理解,有必要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领导力。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每个人都具有领导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教育得以发展。有意识、有组织地促进所有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应该把领导教育作为大学生共同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2. 全面发展大学生领导力,采取综合、协调的教育策略

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不仅仅是培训领导技能,我们还应关注大学生领导力的全面发展。领导力发展至少包括认知、行为和道德三个方面,它们相互关联。在进行领导教育时,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所以需要采取综合、协调的教育策略,既要设立专门的领导基础课程,也要把领导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更要创造大量领导体验和实践活动机会,并在各种教育策略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使学生在认知领导理论的同时培养诸如合作、批判性思考、系统思维和文化适应性等具体领导技能,形成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力和基本价值观等领导伦理基本要素。结合国内的教育现状,我们尤其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3. 重视社区资源在大学生领导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社区参与大学生领导教育,双方积极互动。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社区在大学生领导教育中的作用。当然,我国高校对社区资源利用不足与社区组织本身发展不足有很大关系。美国高校领导教育经验还表明,大学生领导教育对社区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这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4. 顺应全球化时代要求,关注多元文化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多元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作用。文化多元已成为当代领导情境的基本特征。领导者对多元文化的理解、适应、接受和协调能力直接影响领导效能的发挥。因此,对多元文化问题的研究是领导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7]Greater Expectations National Panel Greater Expectations. The Commitment to Quality as a Nation Goes to College: Draft Report of the Greater Expectations National Pane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002.

[2][10][11]Zimmerman-Oster K,Burkhardt J C..Leadership in the Making:Impact and Insights from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U.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B/OL].http://www.wkkforg/Pubs/CCT/Leadership/Pub3165. pdf.2001-12-15.

[3]AAC&U.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idents'Call:Campaig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iberal Learning.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April 12, 2002,.A22.

[4]Rhodes,F.H.T..A Battle Plan for Professors to Recapture the Curriculum.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September 14,2001.

[5]Kouzes,J.M.,& Posner,B.Z..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3rd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2003.

[6]Center for Public Leadership.Conversations on Leadership: Harvard University Leadership Roundtable 2001~2002. John F.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 2002.

[8]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谈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EB/OL].http://www.cko.com.cn/web/articles/lo/38/20051227/38, 1969,0.html,2005-12-27.

领导者教育 篇9

此次论坛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促进教育创新与实践”为主题。论坛最突出的特点是围绕“信息化打造特色学校发展”、“信息化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等议题, 突出现场互动对话交流, 注重研讨内容的生成性和现场观点的碰撞, 以教育领域内和领域外的双重视角关注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建设。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山东省淄博市副市长段立武等领导及嘉宾参加了本次论坛。

“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 共吸引了来自国内社会学、教育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信息技术研究及实践领域的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海峡两岸中小学校领导近三百人汇聚一堂, 深入探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学校建设问题。此次论坛, 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王珠珠副馆长表示, “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论坛, 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生动实践, 希望能够持续举办。

本次论坛受到台北市教育局的重视。台北市教育局作为本次论坛协办单位之一, 组织教育代表团参加本次论坛, 在积极展示台北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同时, 还同与会专家、各地学校校长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 就两岸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对于教育的影响展开讨论, 就如何“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促进教育创新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观点交流、碰撞。

◎关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观点:信息技术是教育创新第一推动力。

演讲嘉宾精彩语录:

●我觉得比搞清定义更重要的是把握领导力的要素和特征……只有我们把握住这些要素和基本特征, 我们才能够很好地把握领导力建设。如果说我们不能够把握从管理到领导力的变化, 不能够把握这样的一种变化的解决, 或者仍不能认识到领导力的体现和实现过程是应对这样一种变化的思想, 当用创新的办法去解决新的实践时, 我们很难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在 (对“信息化领导力”) 学习过程中, 我觉得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观念的转变;第二是学习规划;第三个是在监测中逐步实现目标。我认为这三点是我们领导力建设的非常关键的环节, 这也是李开复说的,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 做领导就必须高调、有魄力, 像一个精力充沛、一呼百应的将军一样。其实这样的领导也许很适应一个19世纪的工厂, 但是他不是一个21世纪的好领导”。

●让信息化领导力落实到信息化教育上来, (面对未来教育) 共同规划和目标, 我想我们的时间 (和时机) 已经到了……我们仍然要建设软件、硬件和应用环境。但是未来我们要追求三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个是有效率的应用, 第二个是平等应用, 第三个是安全应用信息技术。这是下一步我们要解决教育质量、公平效益、效率过程中, 规划到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个指标。

——摘编自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在“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资料

●中国管理的本质就是中庸。好的中庸是什么?第一, 主张自我组织管理。自我组织管理到位以后, 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的讲就是很多人承担了任务, 自己组织、自我管理, 形成秩序、形成规范, 互相监督、井然有序地完成任务, 任务完成了, 才发现谁是领导, 领导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当然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第二, 德行领导, 就是以身作则。拿一个将军来讲, 就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什么事情, 领导第一个去做, 做不到就不要求人家做到。这个很容易理解。

●我们为什么产生不了大师?因为大师精神是需要在一个学术社区中间产生的。教育永远是中国社区的核心。

——摘编自台湾“清华大学”科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在“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资料

●我觉得校长领导力的第一条应该是创新引领学校发展……硬件固然重要, 资源库也重要, 教育方法等也很重要,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创新来引领学校 (发展) 。

●集体智慧。当前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牵扯到方方面面, 因此单靠个人智慧不足以去解决这个问题……

●云计算辅助教育。我们实践了一年就发现它和过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协作。它通过网络让所有人跨越时空, 联结在一起, 然后大家可以共同编辑一份文件, 共同享用这份文件, 共同讨论……这和过去的环境不一样, 我讲的这一点恰好是21世纪培养群体智慧、培养协作精神的最好办法。

……加强云计算辅助教学的领导和管理。我们必须加强利用这个工具, 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打造学校的紫色奶牛。紫色奶牛说的是什么呢?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叫赛斯·高汀的, 非常有名的国际营销大师。他写了一本书《purple cow》。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 还以为是打错字了, 奶牛怎么是紫色的?后来看了看它的内容才恍然大悟。它讲了一个故事:

法国的一个牧场, 有好多的牛, 人们听见牛的叫声是“哞……哞……哞……”, 看得多了就视觉疲劳。这个时候突然看到了这样一头牛, 它是紫色的, 而且这个牛叫的是“你好”!这个家伙真牛, 颜色也不同, 还说中国话, 讲得普通话还很标准。搞定, 就要这头牛……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紫色的奶牛。

●持之以恒。我先讲个故事, 德国的柏林音乐学院有两个青年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做了一个实验…… (得出一个结果) 每一个成功的人, 背后都有一万小时的积累……校长领导力 (的提升) 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不是你的天赋、聪明和才智, 最重要的是你的勤奋和努力。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一万小时定律”, 关键词“坚持不懈”。“信息化”比的是谁能坚持住。

●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在管理中勇敢地改革, 不仅要知道这些道理, 而且要身体力行, 永远站在教育信息化和时代发展的最前列、无愧于人生!

——摘编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黎加厚在“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资料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校长领导力跟通常的领导力是不同的, 他强调的是面向信息化、基于信息化, 使用更多的信息技术专用工具去提升校长领导力, 而不是我们所有的领导力都是信息环境下的领导力。

●校长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影响校长信息化环境下的领导力。

●对一个校长的绩效评价, 第一个是核心绩效, 第二个是领导关键职能。关键职能包括什么呢?包括规划、实施、支持、宣传、沟通和监控。核心绩效包括什么呢?包括高标准的学生培训目标, 严谨的课程, 高质量的教学, 学习型专业实践的文化, 与校外组织的联系……

●我们来做领导力研究要从实际问题入手, 不是空谈, 一定要遵循实践背后的科学意义。我们才能对整个社会, 对学校教育有帮助。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巴斯德象限, 我们做中国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和提升, 我们提出一个模型的叫学校长领导力巴斯德, 第一个系统我们叫做功能系统。你作为校长最应该干什么, 我觉得黎加厚教授讲的一句话,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要做正确的事, 就是他的决策力是核心。所以决策力是功能系统的第一种领导力的分力。创新力, 因为我们说了信息化是面向新发展、面向新问题的, 所以决策力和创新力是我们的功能系统, 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执行力, 执行力是我们的支持系统。一个校长有好的决策, 他的所有想法实现不了, 这不对, 所以一定要实现他的想法, 实现他的愿景, 而且还要带着团队去实现。第三个控制系统, 就是反思力, 一个人做事情, 如果不反思, 我们在整个条件中就没有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自我调节, 没有自适应和自调节, 这个人就不可能发展, 有了这个系统之后还要有支撑系统, 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摘编自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王陆在“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资料

◎互动——点燃理念, 碰撞观点

●观点: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领导力是决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精彩瞬间回顾

◎2009年11月21日下午, 参加论坛的领导、专家、校长参观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城北中学。此后, “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第一场“互动”在城北中学礼堂举行。

发言代表: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吕红军校长、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罗维玉校长、潍坊市青州一中李道堂副校长、台北市中山区滨江小学赖清国主任。

专家、嘉宾: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林腾蛟副局长、淄博市周村区教体局余中兴局长。

主持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程立耕老师。

情景再现

主持人:几位校长的信息化领导能力来自何处?请黎教授先给我们分析一下他们的领导能力从哪里来?然后我们再讨论。

黎加厚:我前面讲到了“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如果折算的话, 一天工作4小时, 刚好10年。这其实已经回答了刚才的这个问题——校长的领导力肯定不是来自一个报告会。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就像游泳一样, 不可能通过一个报告会, 或者是看几本关于信息化领导力的书来学会。它应该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用毛主席的话说, 就是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据我所知, 罗校长和吕校长, 还有余局长, 以及淄博市教育局的领导, 他们多次到全国各地去学习。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直到今天, 与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会议、论坛他们都会参加, 不仅积极学习, 而且还认真的思考, 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进行研究。今天大家看到的关于他们的学校、关于他们的教育中的“信息化”, 都与这一切有关。所以, 请记住“一万小时定律”。谢谢!

主持人:黎教授刚才已经回答了问题, 接下来有请校长来谈这一问题。先请吕校长来谈。

吕红军:每次听黎加厚教授的报告都非常振奋, 黎教授善于讲故事, 他的创感教育, 我听了好几次, 每一次都有新发现。其实黎教授已经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我在这里只想理出个关健词, 我想第一点就是思想, 思想每个人都有, 就是我想怎么去做, 然后就去做。那么在这里我也讲个故事。我们余局长让我到北门里小学的时候, 那时候在我们学校在区里 (所有学校中) 处于弱势。 (我当时) 去了就是想干出点事来……我不能让这个资源流失, 我一定要把它办好。怎么办?我接下来说, 要高点定位, 高位引领, 才能领导全局, 发展下去。第二个就是实践, 实践出真知, 实践中去提升能力。这还有故事, 我刚才讲了, 我们搭了第一班车,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第一班车, 短期内, 学生的发展走势非常好, 社会影响非常好, 教学质量非常好, 这就更加增强了我们的信心。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再一点, 就是要反思。我们从一开始的一个课题发展到现在这么多的课题, 从一个学科参与发展到多个学科参与。而且每个课题都小有成效。都是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发挥最大的效益。第四点是要提升, 刚才黎教授也说了, 我经常出去学习。虽然钱紧张, 但我还是要出去看看。即使不是为了教育, 也要出去开阔眼界。出去看了, 回来做。另外, 不少学校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或开一些会议, 这也给了我们压力, 更要干好。所以信息化领导力是在不断思考, 不断实践, 不断提升当中, 一步一步提升起来的……

互动环节是“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互动环节围绕“信息化打造特色学校发展”、“信息化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两个议题, 突出现场互动对话交流, 注重研讨内容的生成性和现场观点的碰撞。现场互动由发言代表以校园VCR短片展示以及发言代表与台上专家、台下听众互动两个环节构成。现场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活泼, 时常响起热烈的掌声。台下听众既是听众, 又是话题讨论、质疑的参与者, 可以随时举手, 与台上专家、嘉宾参与交流。为方便台上、台下充分互动, 论坛现场还设置了短信互动平台。台上大屏幕不时滚动台下听众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来的问题。

目前, 教育界各种论坛多以台上主讲、培训, 台下倾听为主, 而像“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单独开辟出现场互动交流、观点碰撞的实属首次。这是“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组织形式上的一个亮点, 也是论坛组织者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实践证明, 这种论坛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主题的讨论与探究, 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受——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魅力

●观点:

在交流中收获, 在互动中提升。期盼再次相聚。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演变至今不过十余年, 但是对于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影响却颇为深远。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论坛演讲“云计算辅助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时指出, 未来在世界各国对于云计算的技术成熟后, 将让行动学习更加方便, 人类知识学习及讯息的获得, 将再迈入另一个不同的层次。因此, 领导者更需有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策略思维及决断力。

参加本次论坛, 感受到大陆教育领导者、学者专家及基层教师, 共同投入在教育信息化运用上的丰硕成果, 因为NOC活动以普及”知识产权”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为中心主题, 让大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突飞猛进, 论坛的举办, 也让海峡两岸共同关心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者得以互相交流。最后, 要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热心的接待, 活动相当圆满成功, 让作者对于大陆近年来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现况, 得以更进一步的了解。

——台北市中山区滨江小学赖清国

★参观的淄博市周村区两所农村学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 周村区北门里小学从起初一个生源大量流失的特困学校, 变成了一所成熟应用信息化, 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质量的特色校的典型案例, 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如今, 我眼前看到的是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学生熟练的应用“按按按”课堂互动反馈系统上课;6个教学班实现了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各个学科的教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该校还有一个采用无线上网本的教学班, 每个学生都可在上网本上写自己的博客……

淄博的发展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如果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都能关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 切实地为民族、为国家、为学校, 为教师, 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多办实事。“实现教育公平”、“减负增效”等教育难题将不再遥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经济不发达的贵州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也能赶上这里。

领导者教育 篇1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部署“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主导,职业教育行政领导的专业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的目标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行政领导者推动改革创新能力不强(源自教育部权威解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上述《决定》强调“落实政府职责。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而对地方行政领导者的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的评价,将是实施这项督导的主要措施。

国外非常重视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并建立教育行政领导相关制度,为其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美国学校行政人员协会(AASA)的计划委员会也提出其计划报告,其中建议改进教育行政人员训练的制度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之甄选及任用标准以及AASA积极从事和推进教育行政的研究。美国著名的教育刊物《教育周刊》对教育局长的标准进行了理论研究,制定出美国教育局长标准。其中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1973年,麦克里兰教授发表著名的《基于能力素质而非智力的测试》。另一种有代表性的素质模型称为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胜任力是指任何直接与工作绩效有关的个体特质、特点或技能等,在本质上也就是应该具备的素质组合。尚虎平在文中基于奎恩竞值架构(CVF)理论对我国部分县(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本文通过抽样和典型调查,分析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管理能力总体状况,对职业教育成就与地方领导者决策的因果关系分析,对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管理能力的内涵进行解析,并建立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管理能力结构模型。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和江苏省实际情况,通过多轮论证,第一轮采用专家打分法,由50位国内职业教育学专家选定候选指标,并以重要程度打分。总结归纳指标,制定“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调查表”。第二轮在省教育厅等部门帮助和协调下,给江苏省内职业院校校级领导发放调查问卷63份,收回63份。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

第一轮主要目的为确定候选指标。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背景,通过专题调研、文献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向近50位职教届知名学者进行访谈和调查,运用“头脑风暴”和“思维魔球”方法,最终确定了“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考察要点表,包括执行力、创新力、支持力、协调力、统筹力、学习力、应变力、监控力、评估力等9个考察点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决策机制、发展规划等36个分考察点。

(二)现状分析

向江苏省63所职业中学校级领导发放了问卷,请求他们就指标所涉及内容给出对当地行政领导者的评价意见,采用Saaty法,分别给予“1,3,5,7,9”赋值。计算出各考察指标的均值,代表了对该指标的一个整体评价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指标的平均值都超过了5,说明各考察指标的整体评价基本良好。得分最高的为“依法办学”,说明江苏省在法律、法规和执行力上较为成熟,其余评价靠前的指标有“依法行政、领导之间、现代教育思想、纪律监控体系”。评价最低点指标为“财力拓展”,其余评价相对靠后的指标有“创新成果、物力投入”,从职业学校的角度出发,仍然认为在支持力和创新成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因子分析具体步骤

在专家访谈和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考察点能够反映职业教育领导力全貌,但设置有重叠,且难以取舍,要注意考察点间的逻辑关系,描述要精确。多数专家建议考察点要减少、归并、避免繁琐。在专家建议下我们对江苏省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该方法最早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已成为多元统计分析中数据降维的一个经典方法。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首先计算36个变量(分考察点)之间的相关系数阵,结果表明无论是Pearson相关系数还是kendall系数基本都大于0.3。因此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建议做因子分析。随后计算了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其结果如下表:

KMO统计量可以用于探索变量间的偏相关性,从表中第一行知,KMO统计量的值为0.865,其值大于0.7,说明相应数据是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另外从Bartlett球形检验来看,P值接近0,说明36个变量间并非独立。即二者均说明了该数据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此下面运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其模型为:X=AF+ε

其中X=(X1,...,Xp)′是可实测的p个指标所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即36个分考察点,F=(F1,...,Fm)′是不可观测到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描述了第i个变量与第j个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

2. 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一般原则,我们选取了6个公共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79.085%,接近80%,可以较好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下表(见下页表3、表4)给出了各因子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表中略去了特征值均小于1的成分。

3. 通过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建立因子的载荷矩阵,为了得到较合理的公共因子解释效果,我们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其可以使得因子载荷阵结构简化,从而便于对公共因子的解释。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各公共因子所包含的高载荷指标,相应的6个公共因子分别为:监控力、执行力、协调力、支持力、创新力、学习力。

4. 最后根据Thomson回归法可以得到各因子的得分方程如下:

对于每一个样本,如果知道各个指标的度量值,就可以依据上述回归方程计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值,并依据得分值给出评价。

本文基于江苏省数据并结合因子分析法,给出了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的一个因子分析评价模型,该模型共含有6个维度,对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其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以为主管职业教育的地方行政领导者的人才选拔和胜任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问题入手突出创新重在行动务求实效: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解读中职改革创新行动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86.

[2]于永达,林向峰,张远东.基于PLS的领导人才胜任力测评方法研究[J].改革,2005(1):101-109.

[3]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尚虎平.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8):85-87.

兰祖军 价值教育与价值领导力 篇11

尽管起点再平凡不过,但是从踏上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兰祖军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长速度”。

1988年,中师毕业的他被分配回到家乡——江西省上饶地区铁山乡中心小学任教。那里是整个上饶地区最偏僻的中心小学,在当地30多个中心小学中综合排名倒数第三名,多数教师连火车也没有见过。就是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五连跳”的神奇职业经历。

1991年为“第一跳”,受命担任一所有200多名学生的村小校长;1994年为“第二跳”,成为江西省上饶地区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1997年为“第三跳”,以“上饶县十佳青年”的身份被任命为上饶县第一小学校长;2004年为“第四跳”,以笔试、答辩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海口市任命为海口英才小学校长;2011年为“第五跳”,被北京市大兴区作为名校长引进到大兴二小工作。

这样一位神奇校长,一定应该有着过人的气魄,强大的气场,举手投足间让人印象深刻。然而,记者眼前的兰祖军却大相径庭:

他个子不高,留着很普通的小平头,如果你在大街上遇见了他,不会留下太深印象。但是一旦他和你交流起来,很快就会显示出“软实力”——说话言短意赅,处处透着才学和素养。事实上,很多老师都喜欢他这种温文尔雅的做人处事方式,这也让他在调动学校老师积极性时多了一份正能量。

来到大兴二小后第一天,他就跑到办公室跟老师们天南海北地聊天,学校近200名老师,没几天他就能一一喊出名字。他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给老师们发书店的购书卡,带着老师多读书,读好书;组织艺术节、话剧节、北京精神展演等大型活动。

不知不觉中,大家都接受了这位新校长。

价值教育与价值领导力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兰祖军教育思想的根本来源。

他酷爱学习,每天早晨6点起床读书,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到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人的教育名著,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他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每天晚饭后陪夫人打球、散步、聊天,把家庭生活调配得有滋有味;他会定期背上行囊徒步穿越森林,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也会组织学校老师和学生到野外露营,引导他们感受森林、土地、大海、星空的美妙和团队生活的乐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使他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关爱学生的幸福指数。

他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度过一个诗意的童年,让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学得快乐,学得充实,学得有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对于这个命题,他给出的答案是——“价值教育”。

兰祖军介绍,所谓“价值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他们的价值理性,丰富他们的价值情感,激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信念,并帮助他们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为此,兰祖军把诸如诚实、信任、理性、自由、公正、尊重、责任、俭朴、清洁、快乐、合作、和平、宽容、团结、幸福、平等、恻隐等人类基本的价值共识,努力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学校成为孩子们茁壮成长的乐园。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会有好的领导力。兰祖军倡导的“价值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其领导力的核心也是价值观。他在推行价值教育中,不断发展、提升着自己的“价值领导力”。

而价值领导力,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人类基本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和学校的特殊价值原则,去规范、引导和整合学校成员的个体价值观念,以解决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愿景的能力。

在兰祖军这里,价值观不仅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甚至还是一切问题的归宿和解决方案。

多年的身体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兰祖军先后获得了“全国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奖”、“全国优秀学校文化示范校长”、“全国十佳小学校长”等非常有含金量的奖项,是教育部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选拔的30人之一。

“三把火”中的价值取向

2011年2月,兰祖军来到大兴二小,在全新的舞台上,实践他的“价值教育”。

在大兴二小的教师办公室里,可以看见几张新添的双层床。其实,在兰祖军的办公室里也摆放着一张单人床,只是藏在书柜的后面。这种在办公室中略显突兀的家具,在兰祖军眼中却很符合“价值教育”的精神:哪位老师乏了、困了,就可以休息一会儿,尤其是很多老师都有午休的习惯。

这个举措争议不大,但并非新校长的所有行为都不会有争议。

在大兴区,各小学严格执行着教师下午五点后离校的规定,即学生放学走完,教师才能离校。由于批改作业、备课等工作,很多老师事实上都要忙碌到五点过后,但是还是有一些老师在学生放学后便无所事事,只能“磨”到五点下班。

“我们的很多老师下班后要买菜、做饭、照顾小孩、老人……”兰祖军认为“五点禁令”并不妥当,于是他自作主张,提出只要学生全部离校,无论到没到五点钟,教师都可以离校。

新政策无疑让教师们为之一振,是个大好的消息。然后没过多久,这本应该“保密”的事情就被教委知晓了,学生家长中也开始传播“二小教师不坐班”的风言风语。

这是有人故意泄密,添油加醋,但兰祖军也不深究。流言很快就趋于平静了。

到了招生的时节,兰祖军从教师需求出发,又在全校大会上口头宣布一条政策,大致意思就是为本校教师的孩子预留一个学位。

“我们的老师劳心劳苦,如果还要为自己孩子的学位问题担忧,那就太不应该了!”

nlc202309041050

然而,没过多久,这件事情又被“自己人”告发给了教委。兰祖军心里清楚,教师队伍里有人不服他这位新校长,他甚至已经知晓,一位中层干部每次开会都会把手机调整为录音模式,时刻外泄着他的一举一动。

进退之间,正是检验这位校长“领导力价值取向”的时候。

兰祖军依然没有什么反应,只说了句“我理解他”。

刚到大兴二小,兰祖军还曾为孩子认真计较过两次。

第一次,一位孩子在课间活动中追跑打闹,不慎摔了一跤,伤得不轻。班主任老师知道后,严厉地训导了学生,禁止学生在教学楼内追跑。

这件事让兰祖军知道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让孩子不追跑,那还是孩子吗?可是又如何防范孩子受伤呢?”

这位见多识广的校长很快便找到了答案:学校拨款为整个教学楼地面铺设地胶。

“这样,孩子就是摔倒也不会严重了!”

第二次,兰祖军视察学校卫生间,结果发现,大多数隔间的木板门都已损坏,有的干脆没有,直接敞开。

“孩子也有尊严,也有隐私啊!”

马上,兰祖军便吩咐后勤部门全部更换隔间木门。

这就是新校长来学校后烧的两把火。作为大兴区的知名小学,大兴二小的资金历来充裕,但是解决这两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还是新人兰祖军。

接着,“第三把火”也来了,兰祖军组建了“价值教育研究团队”,要求在课堂教学渗透价值教育,倡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开展“感恩、诚信、责任、包容、合作”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和价值体验,鼓励家校携手合作形成价值教育的合力,依托社会实践拓宽价值教育领域。

让我们拉拉手吧

对于自己的一系列变革,兰祖军在2012年10月应邀作客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做了如下的注解:

从学校这个系统来讲,解放学生在于先解放教师,提升学生在于先提升教师。我感觉一所学校里边要想解放教师,一是凝聚教师的智慧,把他们的智慧充分调动起来,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教学改革,他们把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了,这所学校就会有更多的活力。二是点燃教师的激情,让教师充满激情工作,他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薪水,而有更多的价值感、意义感,他能为组织、为学校、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自己的工作得到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帮助他去发展自身的业务。三是提升教师的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幸福的学生。

我比较提倡学校公正、民主、人文的管理,管理人文化,让老师感受到一种自由,能够专注去做自己的学术和教研。

作为校长,其实我也不愿意教育行政部门把我的手脚捆住,我就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老师,让老师能够自由一些,别把老师束缚住。教育是情感对情感的启发,它需要有创造性和灵性,所以要点燃教师,让教师充满幸福感地工作。

2011年9月开学之际,大兴二小公布了全新的,也是别开生面的新校训:让我们拉拉手吧。

这句话,是兰祖军来到大兴二小后观察、思考了半年的结果。

那么,“让我们拉拉手吧”,里面又有什么玄机呢?兰祖军解释,拉手本身就意味着团结和合作,“让我们拉拉手吧”,就是说要在学校管理层、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尊重、尽责、合作的关系。

显然,这种用孩子语言表述的“校训”,更能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提升沟通效果。

为了推行价值教育,大兴二小每天有一个价值教育大课堂,利用晨会的20分钟,把学生集中在学校大厅,每周开展一个小主题活动,一个月可以做四次活动。每个月有一个大主题,分散在四次小主题中,长期坚持,把平等、尊重、感恩、责任、诚信、宽容这些核心价值,真善美的种子,从小就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

价值教育还被拓展到了很多课外活动中。2012年10月,学校就为高年级学生举办了一场篝火才艺晚会。学校买来100顶帐篷,让高年级学生在学校住一个晚上帐篷。不过,帐篷要同学自己搭,而且在搭帐篷之前先看一段视频,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比如如何去寻找水源、如何野外定向等。然后,孩子三个人一组去搭帐篷。搭完了,大家在操场上开篝火晚会,几百人跳集体舞,接着又是才艺展示。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参与和体验,也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才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能力、快乐,无形中也强化了正面的价值观。

2012年,兰祖军还为学校制订了“三年发展规划”,重点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中一个是“快速识字”项目。在兰祖军看来,识字是一项根本技能,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语文教育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他提出,学生要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实现2500字的识字量,进入三年级以后就进入海量阅读阶段,这样可以给孩子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为此,大兴二小在北京版教材的基础上,又把北师大版,江苏版,人教社一些精彩内容整合进来,形成校本的阅读教材。

此外,他还在尝试“先学后教、单元导航、前置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评价激励”的新课堂模式。

让价值落地1——营造书香校园

要更多理解兰祖军和价值教育的丰富内涵,我们有必要逆着他的足迹,回到海南,回到海口市英才小学。

2004年2月,兰祖军被海口市政府聘为海口市英才小学校长。

自此,英才小学门前的那片小树林里,每个清晨便会出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只要天不下雨,校长兰祖军就会准时出现在那里,坚持晨读一小时。许多送学生上学的家长因此口口相传:就冲着这样喜欢读书的校长,也愿意将孩子送进这所校园。

被书香浸润着的兰祖军渴望将这份读书的快乐在校园里、在师生间传递,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书能让我们一生快乐!”这句话被写在了英才小学的主教学楼上。

nlc202309041050

沿着这个思路,英才小学很快确立了“书韵·绿色·现代”的核心文化,以及“书香校园·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

也是在英才小学,兰祖军提出,小学阶段每个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500万字,阅读能力较强的可超过1000万字。在他看来,“小学阶段读60本好书,对人的一生来讲就是60块基石、60个精神支柱、60部生活的教科书。在学生人格、志向、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色,无疑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英才小学做出了很多举措:建立了一个图书室、两个学生阅览室;每周开设两课时的阅读课,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每年开展一次“书香班级”、“阅读之星”的评比;创办《英才园》校报、校刊,免费下发《课外阅读手册》;每年4月读书月期间,开展知识竞赛、趣味问答、诗词朗诵、千人诵读《弟子规》、捐书等活动,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

兰祖军还曾规定,学校领导每次出差,都必须至少抽半天时间到书店买两三千元的教师读物打包寄回。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读5本教育专著,读书后写读书和反思笔记已经成为教师的习惯。教师们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及兴趣爱好,自发成立读书沙龙,每月集中活动一次。学期结束时召开好书推荐会,沙龙每个成员都上台演讲5分钟向教师们推荐一本好书。此外,学校保证教师每年听10场以上高质量的报告,借此打开教师的视野。

让价值落地2——在传统文化中挖掘价值

“用经典传承价值”,是兰祖军在学校价值整合方面所提出的理念。他坚信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资源,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撷其中的精华用以滋养学生。

走进英才小学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教学楼大厅柱子上一排排用巨幅竹简镌刻的隶书《弟子规》、《三字经》,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校园里先贤孔子、孟子的塑像以及名人长廊中80多位中国名人的图文简介,还有诗词长廊里的100首学生必背古诗词,教学楼外墙上的“锦绣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中国之最”;楼梯口的“孝亲敬长、诚信厚仁、惜时好学、爱国持节、自立自强”等传统美德格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古老而隽永的智慧。

兰祖军要求学生每天课前都要集体吟诵《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传统文化经典。为了激浊扬清,他带领老师们把其中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通俗易懂的精选出来,编成英才小学的《四书》国学读本供学生诵读。学校开办了民族乐器、书法、武术、国画等各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和兴趣班,将其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手段。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海南当地的历史文化,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海南的历史文化。学校自己创作、编排海南历史文化剧《人在天涯》,以游客游览“五公祠”等景点展开,把冼夫人、“五公”、黄道婆、宋氏三姐妹等串联在一起;以梦境的形式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宋、明时期,与苏轼、海瑞、丘浚等人进行对话;还开设黎族舞蹈、竹竿舞等兴趣班,让学生体验民族艺术的魅力。

兰祖军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孝、悌、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认同,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这些经历与体验必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对他们伦理观念、道德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让价值落地3——让课堂有“价值”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课堂要反映教师的价值立场和态度,教师应该自觉遵循和践行优秀价值品质,体现对每个学生的价值关怀,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教育资源。

“如果教师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挣钱糊口,那么他自然会带上一些自私、功利的价值倾向,而对学生的成长漠不关心。”兰祖军认为,如果教师的目标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那么他自然就会选择谦逊、诚信、宽容、仁爱、公正、快乐的价值,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些价值品质必将使教师在传递、履行它们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为此,兰祖军指导教师们进行三年中期职业规划、五年长期职业规划。“当教师们心中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自觉形成自己的价值认识和追求,并以这些优秀的价值品质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兰祖军一直致力于给教师“家”的感觉。学校精心策划的团队活动:户外拓展训练,让教师们获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性情修养;室内凝聚力训练,让教师收获“感恩、责任、合作、信任、自信”的价值体验,并在内心深处完成了一次人性的洗礼。价值教育的理念逐渐被教师们所接纳,他们逐渐意识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接纳知识,而是从生命深处唤起人的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力、价值感唤醒。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没有教师对孩子成长的终极关怀,价值教育也就失去了最有力的阵地。

在英才小学,价值教育是全程、全员参与的过程,不只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情。各班的主题班队会,更是实施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价值品质,精心策划主题班会课,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分享,共同完成价值体验的过程。诸如“感恩、合作、责任、宽容”这些价值品质的主题班会课,教师们已经能做到驾驭自如、信手拈来,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自我的深刻思考: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朗读《母亲给女儿的39封信》,她动情地说:“我多么想把世间这种最无价的爱传达给孩子们,让他们懂得发现母爱,懂得感受母爱,更懂得感恩母爱!每读一封信给孩子们听,我总是双手捧书,深情吟诵,既是读给孩子们听,也是读给自己听。”

单纯的知识教学机械、呆板,而融入了价值教育的课堂教学,犹如目光呆滞的病人找回了失去的灵魂,可以让孩子在其中充分享受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感知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让价值落地4——用好主题活动

nlc202309041050

当然,优秀价值品质的养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枯燥的说教是很难实现的。美好的价值犹如人体必需的盐,只有融化到可感可触的多彩活动中去,才有可能被很好地吸收。

为此,兰祖军在英才小学创设了“五大节”、“五大德育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学习、体验价值情感、锤炼价值品质、强化价值行为,使自信、求实、创新、合作、感恩、诚信等一系列美好的价值积淀为他们成长的根基。

“五大节”分别是每年4月的读书节、5月的科技节、6月的体育节、11月的童话节和12月的艺术节:科技节期间,学校组织科普讲座,举办征文比赛,举行航模表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体育节倡导全员参与、全民健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奔跑、跳跃以及个人竞争、集体合作带来的身心愉悦;艺术节强调要让更多的孩子登上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施展才艺的机会;童话节是孩子们最快乐、最难忘的节日,因为他们可以在童话的世界里倾听自己“拔节”的声音。

“五大德育主题”,分别是9月的礼仪教育、10月的感恩教育、1月的环保教育、2月的诚信教育和3月的生命教育:礼仪教育旨在让孩子们学会尊重、谦恭、遵从规范;感恩教育旨在让学生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诚信教育旨在通过建立“诚信储蓄卡”、参加诚信考试、讲诚信故事、诚信演讲比赛等,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宣传环保、参与环保,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生命教育教会学生逃生避难之术,让他们在其中体验生命的价值。

学校还从感恩、诚信、礼仪、环保、生命等五方面设计了英才小学《道德素质测评手册》,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修身养性、日臻完美。“五大德育主题”对学生行为习惯、美好情感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如礼貌待人、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珍爱生命、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等。

人生与治校

兰祖军爱书如命。他熟读《论语》、《庄子》、《道德经》等古典著作,状态最好的时候,甚至能够大段大段背诵。

正是对经典著作的大量阅读,让兰祖军开始多维度地思考人生:

校长要以儒家的思想来涵养自己。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校长要有一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教育兴国,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感。还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校长同时也要有道家的飘逸、灵动。对待个人的名利要有老子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的思想,以“无私”私、以“无争”争、以“无为”为。而庄子哲学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形之委蛇与心之逍遥的人生境界,更能让我们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的自由。

他崇尚以儒家入世的态度做事,以道家出世的态度做人,并对自己的人生总结了四个“一点”:对自己的健康多关注一点,对家庭的责任感增强一点,对品德和学识的追求执著一点,对名和利看得淡一点。

那么,在兰祖军看来,又该如何做领导呢?

首先,校长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教师。教育是需要情感和心灵参与的,校长要“举着旗子”,而不是“挥舞着鞭子”。

其次,管理策略要“诚、正、赏、宽”。校长要与教师共同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防止教师“行恶”;同时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科学化与人文化,使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让制度起到引导与激励作用。

再次,要对教师进行价值引导。在尊重价值观多样性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建立基本的价值共识。校长要通过培训和激励,改变教师的思维与心态,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迄今为止,兰祖军经历了6所学校。5次离开,每一次都被全体教师含泪送行,老同事之间书信往来从未间断。

如今,大兴二小成为兰祖军实践价值教育的新舞台,他的探索还在继续,想必还会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惊喜。但无论如何,“我想,只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精心设计我们的教育活动,那么,当这些孩子们成人,甚至白发苍苍时回首自己的人生时,便必定还能记得起他们美好的小学时光,他们的人生就有了一个快乐、诗意童年。”

加强课程领导实施素质教育 篇12

一一、落实国家课程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国家课程共设10门 (国家课程) , 我校认真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 (综合与分科) 安排表 (试行) 》文件落实课程, 努力做到开全、开足、开齐。

二二、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了新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就在于拓宽教育内容和渠道, 构建符合学校发展、适应学生成长、利于教师创新的新型教育平台。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为最优先的考虑, 但校本课程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做加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与国家课程形成内在的联系与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与国家课程构成完整的体系。我校校本课程正是以上述为原则进行开发和建设的。

(一) 校本课程的设置

目前我校共开发6门校本课程, 分别是:生活英语 (一、二年级开设, 每周2课时) , 硬笔书法 (一、二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国际象棋 (二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围棋 (三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陶艺 (三、四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心理 (四、五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二) 教材建设

在认真研究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实际, 成立校本教材编写领导小组, 组织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师参加, 经过定稿、论证、试行、修正等环节, 现在已经投入使用, 效果良好。

(三) 课程意义

1. 校本课程《生活英语》是对小学国家课程《快乐英语》的补充和延伸。

它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为目标, 以听说为主要内容, 经过两年的学习, 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文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够顺利过渡到三年级的英语学习中。

2. 校本课程《国际象棋》和《围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拓展。

2001年,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 我校从实际出发, 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把围棋和国际象棋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棋类具有教育、竞技、文化交流和娱乐功能, 开展棋类活动, 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下棋是很好的挫折教育手段, 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棋类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3. 校本课程《陶艺》是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提升。

三四年级开课, 每周1课时。通过一二年级的美术课程学习, 小学生已经了解了线条、形状、色彩的组合与变化, 并能够尝试运用线、形、色描画心目中的美好世界, 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了运用常见的工具和身边易找的材料, 采用折、剪、贴、揉、编、接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进入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手更灵巧, 创作欲望更强, 在陶艺的世界里, 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现象变为现实, 《陶艺》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4. 我校于2005年开发的校本课程《心理》与初中开设的国家课程《生理》课程相呼应。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学习任务变得繁重, 上课时间更长, 课后作业更多, 再加上独生子女适应性较差, 缺乏独立性, 因此, 在小学高年级普及心理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化解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 让学生掌握情绪自我调节和疏导的技巧, 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这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外, 我们还成立了“心灵之家”心理辅导室, 设立爱心qq, 面向学生及家长开放。

5.《书法》是我校开发最早的校本课程, 它既是对

语文学科课程的发展, 也是我校语文特色教学的一部分。多年以来, 我校坚持以校本课程为纽带, 以教师为指导, 实施“写字教育”工程,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书写潦草, 不规范的问题, 从中培养一批书法尖子。尽力使书法教育成为我校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努力打造一个美丽的“书香校园”。

三三、丰富活动课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 用课程关照每个学生的成长,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校构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正是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和选择性, 从而创造出既适合所有学生, 又适合不同学生的适合的教育。

我校的兴趣活动坚持以培养学生良好兴趣为出发点, 采取“超市”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卓有成效地开辟了男女篮球、体操、轮滑、健美操、陈氏太极拳、跆拳道、速写、黑白版画、百人合唱、管乐、民乐 (二胡、竹笛、琵琶、葫芦丝、胡琴) 、国际象棋、英语角、书法、舞蹈、电脑制作、科技制作、陶艺、心理训练等23个门类近30个兴趣小组。学生的兴趣活动在每周三午后进行, 两课时。

活动课程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他们踊跃报名, 认真策划活动方案, 积极开展活动, 有效地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广大的家长朋友更是对学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随着我校活动课程水平的拓展和提升, 其影响力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大, 许多知名机构和老师也纷纷来校洽谈合作业务, 将来我们的活动课程会更加丰富多彩。

四四、重视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型教育现象, 有助于弥补作为正规教育现象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不足。通过优美和谐的校园物态文化和融洽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 在耳濡目染中默化产生, 从而对学生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实施育人功能。

(一) 学校的物态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建设管理中注意每一个细节, 力争使校园整体布局合理协调, 建筑物错落有致, 校园四季整洁;使花草树木、设施、宣传栏等各“就”其位, 恰如其分;使室内布置各得其所, 恰到好处;使墙壁厅廊有主题、有内涵、会说话。

我们追求学校物态环境的美丽、洁净、舒适和人性化, 充分体现我们百年老校的外表文静、内心丰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理想, 使校园成为无声的教科书, 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良好物态环境。

(二) 学校的精神心理环境建设

对校园精神心理的设计, 我们做到了:提炼百年历史传承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因校制宜地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办人民满意的历史名校;建设以培养反映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建立校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大队会、校庆;制作校歌、校旗、校徽、校服;开展歌声满校园活动……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 以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每一个学校成员。

(三) 建立开放型学校

时代的变迁传递出一种趋势:教育越来越从封闭走向开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的合力。我们成立家长委员会, 定期举办家长学校, 如讲座、报告、辅导、交流、教学开放周等, 学校事务让家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午餐质量听证、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教学质量投诉、加收费用, 都经过家长委员会的民主评议, 协商产生共识。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其他社会公共机构和执法部门的支持,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环境,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 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并确保活动开展有效。

上一篇:混凝土桥梁设计原理下一篇:生活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