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缺陷(共6篇)
二次缺陷 篇1
0 引言
隔离开关是变电站必有的电气设备之一,隔离开关与断路器配合,可以灵活改变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方式[1]。隔离刀闸作为重要的电气设备,如存在缺陷导致隔离刀闸不能正确分合,将给变电站设备及现场工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1 隔离刀闸二次回路常见缺陷及处理方法
由于二次回路串并联元器件较多,隔离刀闸同一故障现象可能故障点不同。继保人员需充分掌握刀闸二次回路的工作原理,结合现场二次图纸才能准确快速定位故障点并消除[2]。隔离刀闸二次回路主要有闭锁回路、控制回路、电机回路和信号回路。闭锁回路主要是实现刀闸与地刀、刀闸与刀闸、刀闸与开关之间的防误闭锁。控制回路是将刀闸分合命令转换为电动机械操作。电机回路是通过电机的正反转实现刀闸的分合。信号回路是将刀闸控制回路、刀闸电机回路及各回路中元器件的运行状态上送监控设备。处理刀闸二次回路故障,我们首先要根据故障现象并结合现场二次图纸判断可能存在的故障点。现场工作中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1)后台显示刀闸位置异常。有可能的故障点:刀闸分合不到位及刀闸辅助开关不到位、刀闸辅助接点粘连、测控装接点粘连、后台死机等。(2)按下刀闸分合按钮后,分合闸继电器动作,但刀闸电机无响应。首先,分合闸继电器动作,排除了闭锁回路及控制回路故障,故障基本确定在刀闸电机回路。有可能的故障点:分合闸继电器辅助接点动作不到位、分合闸接点出现粘连或者无法闭合、刀闸电机电源异常、刀闸电机损坏。(3)按下刀闸分合按钮后,分合闸继电器不动作。这类故障主要发生在刀闸闭锁回路或控制回路。结合图纸,测量各闭锁接点电位是否正常、控制回路电源是否正常、控制回路中各元器件及各元器件中辅助接点电位是否正常。
2 结合实例查找刀闸缺陷
下面我们结合110 k V城西站110 k V城四线线路侧刀闸无法合闸的例子进行分析[3]。
操作人员在110 k V城西站110 k V城四线端子箱将远方/就地把手(SBT)打至远方后,按下合闸按钮(SB),合闸继电器(KM1)吸合,刀闸电机无响应。由于合闸继电器(KM1)已经吸合,排除了闭锁回路及控制回路故障,故障点很有可能存在于电机回路。测量电机电源空气开关下端电压正常;为防止在故障查找过程中刀闸误合闸,我们将电机电源空气开关打下,测量电机电源空气开关下端无电压后,手动按下合闸继电器,使用万用表电阻功能,测量图1中KM1辅助接点正常;继续按下合闸按钮(SB),测量图1中过热保护继电器(ST)右侧端子与KM1辅助接点右侧端子电阻为无穷大,判断为ST继电器故障。更换ST继电器后,故障消失。本次缺陷查找使用排除法,在初步判断故障点后,将故障范围一步步缩小,最终找到故障点。
3 隔离刀闸二次回路设计缺陷的发现
在110 k V城西站110 k V城四线隔离刀闸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在端子箱操作线路侧刀闸,发现按下合闸按钮后隔离刀闸没有响应。停止操作后,经检查发现开关端子箱刀闸电机电源空开在断开位置,验收人员准备合上电机电源空开后在端子箱重新操作,但验收人员合上电机电源空气开关后,刀闸自动合上。在无分合命令的情况下刀闸自动合闸,引起了验收人员的高度重视,设备在运行情况下一旦发生这类现象,将可能给电站设备和工作人员造成安全隐患。隔离刀闸二次回路如图1及图2、图3所示:当就地(刀闸机构箱)操作按下SB1按钮或远方(端子箱)操作按下SB合闸按钮后,KM1继电器带电,KM1接点闭合,KM1继电器自保持,由于电机电源空气开关在断开位置,合闸失败,但合闸继电器KM1长期在吸合状态,此时一旦给上电机电源空气开关,隔离刀闸将直接合闸。
同理,分闸回路也存在同样的隐患。
4 隔离刀闸二次回路的改造
针对这一隐患,与厂家及设计人员沟通后,决定在电机电源回路中加入BSJ(相序保护)继电器,并在电机控制回路中引入BSJ继电器常开接点,如图4、图5所示。
当刀闸电机电源缺相、相序错误时,BSJ继电器不动作[4],控制回路中BSJ继电器接点在断开位置,按下合闸按钮(SB或SB1)后KM1继电器不动作,刀闸不合闸,电机电源正常后,刀闸不会自动合闸。经检验,分合闸回路均已正确,有效避免了误分合刀闸的风险。
5 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隔离刀闸二次回路常见的三类缺陷及处理方法,并结合实际变电站出现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对各类刀闸缺陷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其次,在110 k V城西站110 k V城四线验收过程中发现了刀闸二次回路设计隐患,秉承安全无小事的原则,对该二次回路进行改造,并验证了改造后回路的正确性及有效性,从而避免了刀闸误分合风险,保证了电站电力设备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摘要:隔离刀闸作为线路的可视断开机构,误操作有可能给电网及人身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现介绍了隔离刀闸二次回路的各类缺陷及处理方法,分析了110kV城西变电站110kV线路隔离刀闸二次回路的缺陷并对其进行了改造,验证了改造后回路的正确性及有效性,从而避免了误分合刀闸的风险。
关键词:二次回路,刀闸控制回路,相序保护继电器
参考文献
[1]张保会,尹项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阳江凯源电力设计公司.110 kV城四线二次回路图纸[Z],2012.
[3]李豪天,李柳松.如何提高刀闸故障处理的效率[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96-97.
[4]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二次缺陷 篇2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主要包括:CT回路、PT回路和直流回路。发现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缺陷通常有2种情况:一是在设备停电检修中发现的, 由于有充裕的时间和人力, 能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对一次停电设备不会构成影响;另一种是在设备运行中发现的, 伴随有报警或其他异常情况出现而被值班或巡检人员发现, 这些缺陷必须快速消除, 否则会造成较大的事故, 甚至影响系统运行, 这同时对缺陷处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处理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运行中的缺陷时, 作业人员需要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工作, 思想压力大、安全系数低;还必须熟悉保护装置和二次回路, 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
(二) CT回路的缺陷处理及预防
1. CT回路缺陷的产生及发现。
CT回路的缺陷主要有2种:CT回路开路和输出电流偏差大, 其中, CT回路开路, 将在开路处产生高电压, 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造成CT回路开路的主要原因有2种:一是设备质量问题, 包括CT本身的质量和CT端子排的质量, 现场曾多次出现这种缺陷;二是人为问题, 在保护校验完毕后, 由于忘记恢复CT回路连片而引起缺陷, 但是这种情况正随着继电保护措施票制度的严格执行而减少。造成CT输出电流偏差大的主要原因有2种:一是CT本身输出存在问题;二是CT回路又发生一点接地, 产生分流现象。
CT回路的缺陷一般在2种情况下发现:一是设备巡检时, 发现CT端子排处有明显的过热或烧灼痕迹, 有时还有小火花出现, 可以断定是CT回路开路;二是设备运行中, 频繁或持续发出CT断线或差流越线等告警信号, 很可能是CT回路异常。
2. 处理CT回路缺陷的注意事项。
处理CT回路缺陷时, 必须要做好安全措施, 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为了保证人身安全, 作业人员可站在绝缘垫上工作, 并且保证CT回路不失去接地点;如果打开CT连片使CT源侧失去接地点时, 应增设临时接地点, 并在作业完成后及时拆除。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在短接或断开CT回路前, 必须退出与其有关的保护, 在CT回路未恢复正常时, 禁止投入这些保护。
3. 处理CT回路缺陷的方法。
(1) CT回路开路。对于由CT端子排质量问题引起的开路, 作业人员应首先在远离开路处的CT端子箱封好CT源侧, 然后测量CT回路电流, 在确保CT源侧有电流、负荷侧无电流的情况下, 断开CT连片, 更换开路处的CT端子;如果端子上的连线也有过热迹象, 应一同更换。完成上述工作后, 再回到CT端子箱处, 恢复断开的CT连片, 拆除CT源侧的短路连线, 当测量到CT源侧与负荷侧的电流相同后, 投入安全措施中退出的保护, 恢复正常运行。对于由CT本身质量问题引起的开路, 必须在一次设备停运后进行处理。 (2) CT输出电流偏差大。这往往是一相CT或回路出现问题引起的, 可以采用测量三相电流是否平衡的方法在CT回路中分段查找。首先在CT端子箱封好该CT回路, 测量CT源侧三相电流是否平衡, 如果不平衡, 说明CT本身输出有问题, 需要停电处理;如果三相平衡, 说明从端子箱到保护屏及所串联的回路有问题, 可按此方法继续分段查找、缩小范围, 最终确定问题所在并进行处理。
4. CT回路缺陷的预防。
(1) 保证CT质量。近年来, 由CT质量问题造成的缺陷时有发生, 同时使设备被迫停运或保护退出运行。因此, 应高度重视CT的质量问题。在选择CT时, 应先做好调研工作;在CT使用前, 应做好各种试验和检查, 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一定禁止使用。此外, 制造厂家也应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 防止同样的缺陷问题一再发生。 (2) 保证CT端子质量。首先, 要求组屏厂家使用质量过关的产品;其次, 现场人员在测量CT回路电阻时, 除了检查CT断开处盘上、盘下电阻, 还应检查断开CT本身连片接触是否良好。 (3) 提高定期校验的质量。定期校验时, 要全面检查CT回路中的电阻和绝缘状况。对CT回路的每一个连接部分进行检查和清扫、紧固螺丝, 测量回路的电阻和绝缘情况, 检查三相电阻是否平衡, 并与历史数据比较,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查。由于并非所有CT异常都有告警信号, 所以有时CT回路的异常情况很难发现。因此, 应制定维护检查制度, 定期巡视设备。 (5) 严格执行继电保护措施票制度, 防止人为事故的发生。
(三) PT回路的缺陷处理及预防
PT回路的缺陷主要是PT回路断线。发生PT回路断线后, 对于继电保护装置, 将使部分保护退出运行;对于发电机励磁调节器, 将使其调节功能由自动转为手动;对于计量回路, 将使其失去断线期间的电费计量。PT回路的特点是多而杂, 可能涉及到很多地方。如母线PT, 母线上的所有线路 (电源线或负载线) 的保护、计量、远动、仪表等都需要引入母线PT量。
1. PT回路缺陷的处理。查找PT回路断线, 应先从回路的
薄弱环节考虑, 如熔断器、过负荷开关及刀闸辅助接点等, 具体可按下列顺序逐一排查: (1) 检查二次回路是否有人作业。首先检查熔断器是否熔断或过负荷开关是否掉闸, 判断PT回路是否有短路发生;再核实二次回路是否有人作业, 因误动PT回路而造成短路或接地。现场工作中, 曾多次发生这样的实例:作业人员在端子箱配线, 不慎误碰端子箱中的PT回路端子造成短路或接地;机组大修时, 在拆除旧电缆的工作中, 误拆运行中的PT回路电缆造成短路或接地。在查明原因并消除短路或接地点后, 更换熔断器或合上过负荷开关即可。 (2) 检查PT二次熔断器接触是否良好。当熔断器底座卡弹压力不够时会造成PT二次熔断器接触不良。可增加底座卡弹压力作为临时处理措施, 在设备检修时再更换底座。 (3) 检查PT二次刀闸辅助接点接触是否良好。当一、二次刀闸机械转换不好时会造成PT二次刀闸辅助接点接触不良。设备运行时, 可采取临时措施以保证接点接触良好;设备检修时, 应做好接点转换调整和检查。 (4) 如果以上3项检查均正常, 再检查PT二次引出电缆处电压是否正常。如果该处电压不正常, 可在做好各种安全措施后, 拉开PT刀闸, 检查PT一次熔断器;如果该电压也正常, 则按照图纸检查线路是否存在断线或接触不良的现象。
2. PT回路缺陷的预防。
(1) 防止人为事故的发生。在保护改造过程中, 可能牵扯到多处的配线和改线工作, 开工前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对于不能停电的PT回路, 用绝缘胶布保护, 并对该处的施工人员交待清楚。在撤除电缆时, 首先拆除电缆两端的线芯, 对线芯逐个对地验电确认没有电压, 再经核对是同一根电缆后撤除电缆, 从而避免人为误拆电缆。 (2) 提高PT回路检修质量。在设备检修时, 应检查刀闸转换时所有相关的二次辅助接点是否接触良好, 必要时进行调整;检查一次、二次熔断器是否接触良好;检查PT回路的接线是否紧固。
(四) 直流回路的缺陷处理及预防
直流回路的缺陷主要有3种:直流回路接地或短路、信号回路缺陷和操作回路缺陷。
1. 直流回路接地。
直流回路是非接地系统, 当发生一点接地后, 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 如果再发生一点接地, 根据2个接地点在回路中位置的不同, 将造成正负电源短路、熔断器熔断、保护拒动或误动、断路器拒动或误动等故障。因此, 发生一点接地后必须尽快处理。
直流回路接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现场检修人员误碰或误用万用表的表档 (如, 用电阻档测量对地电压) , 造成直流回路接地, 一般是瞬间一次或间歇多次。 (2) 值班人员由于欠缺安全意识, 用水冲洗设备 (主要是附属外围设备) , 造成直流回路接地。 (3) 户外端子箱或电气设备潮湿或有雨水进入而造成直流回路接地。随着反措的执行, 这种情况显著减少, 但并没有彻底解决。 (4) 回路整体绝缘低, 继电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运行时间长;或回路电缆直埋, 没有电缆沟, 在连续阴雨天气后, 回路整体绝缘下降, 造成直流回路接地。 (5) 回路接线有问题而误发接地信号, 如二次回路改造中, 弱电与强电之间有连线, 误发直流接地信号;中央信号的电源与各支路的信号电源取自2个不同的直流电源, 造成电源正、负极流出电流不等而误发接地信号。
查找直流接地的方法:一般采用断开支路电源、查看直流检测装置中该支路的绝缘状况的方法。由于直流检测装置采用循检的方法, 其检测结果与实际有延时, 与值班人员断开支路电源检查不同步。可采用另一个更直观的办法:用万用表监视直流母线接地电源侧的电压, 当断开某一支路时电压升高, 可初步判定该支路发生了直流接地。接地支路的接地点的查找基本原则是:先室外后室内, 先电缆后装置, 先老化设备后新设备。此外, 在查找直流接地时, 断开直流电源可能会对保护装置和二次回路有影响, 要注意做好安全措施, 必要时可瞬间打开跳闸压板。
2. 直流电源短路。
直流电源短路将造成直流熔断器熔断或空气开关跳开。发生直流电源短路的主要原因有2种:一是人为误碰引起的短路, 可在查明原因后恢复空气开关或更换熔断器;二是回路接线错误, 可在二次回路接线完成后, 通过测量正、负电源间的电阻是否符合回路接线来避免误接线。
3. 信号回路缺陷。
信号回路缺陷通常比较直观, 主要发生在指示灯、光子牌、铃、喇叭、冲击继电器等设备上。这些设备由于长期带电或经常冲击带电而损坏, 处理办法即更换新元件。
4. 控制回路缺陷。
控制回路缺陷主要发生在断路器的操作回路, 其二次接线涉及的元件和地点较多, 主要由控制扳把、指示灯、操作箱、断路器机构的合掉闸线圈、辅助接点及相关闭锁回路组成。断路器操作的成功与否, 不仅与二次回路的接线有关, 还与断路器的机构是否正常有关。当断路器操作不成功时, 首先要判断是断路器机构问题还是二次回路问题。
控制回路缺陷一般发生在设备停送电、保护动作、自投装置或重合闸动作时。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操作回路原理设计或接线存在问题, 在设备传动时未曾发现; (2) 扳把操作失灵, 指示灯坏; (3) 闭锁回路接点异常; (4) 断路器主触头与二次辅助接点不配合; (5) 断路器操作机构存在问题; (6) 自投装置或重合闸相关回路存在问题; (7) 人为误操作造成保护误动或拒动。
要消除控制回路缺陷, 首先必须掌握控制回路原理, 其次要了解断路器的动作情况和控制室指示灯的现象, 由断路器专业人员和继电保护人员共同分析, 判断原因所在。
5. 直流回路缺陷的预防。
(1) 重视保护校验中直流回路的全面检查。现场工作中, “重视装置、轻视回路”的思想依然存在, 所以必须明确二次回路的重要性。要利用保护校验的机会, 定期更换运行中频繁操作或长期带电的易损元件;对一次设备、二次设备间有机械配合的回路, 不仅要检查接点、接线的正确性, 还要检查机械传动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对运行中采取的临时措施, 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全面检查直流回路的绝缘状况, 从而保证直流回路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 改善设备的运行环境。对安装在震动场所的设备, 应采取防震措施;对运行环境温度不符合规程的场所, 应加装空调;对灰尘大的场所, 应定期清扫;对安装在户外的端子箱, 应采取防潮、防水、防结露的措施。 (3) 做好设备改造工作。对超期服役或老化的设备要及时更新, 提高设备的健康状况。在保护改造过程中, 要从图纸设计、现场施工、保护调试、定值计算、回路传动、运行规程等各个环节, 严把质量关。 (4) 防止人为事故的发生。在设备检修和消缺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防止检修工作影响运行中的设备。
(五) 结束语
首先, 要采取预防措施, 从设备改造、保护校验、日常维护及执行反措等方面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防止缺陷发生;其次, 对每一起缺陷都要做好总结分析, 积累经验, 防止同类缺陷再次发生;再次, 必须保证快速、安全地消除运行中出现的缺陷。此外, 现场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提高预防缺陷和处理缺陷的能力。
摘要: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运行中的缺陷进行了分类介绍, 总结了各类缺陷产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次缺陷 篇3
ERP沙盘模拟借助由沙盘道具、辅助教学软件、模拟规则、辅助教学资料等组成的模拟平台,以生产制造行业为背景,把企业经营的环境简化为一系列的模拟规则,让参训学员在“模拟游戏”中经营企业。模拟中,由参训学员组成6 ~ 8 家企业,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体验企业经营的主要过程、感悟正确的管理理念。
ERP沙盘模拟最早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于1978年提出并引入教学中,该教学方法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团队合作性等特点,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用友ERP沙盘模拟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会计等专业ERP沙盘模拟教学需要提出对其二次开发的方法。
二、ERP沙盘模拟平台缺陷分析
1. 企业运作监控缺失。ERP沙盘模拟中,企业需要开展广告投放、订单获取、产品研发、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申请贷款等三十六项活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模拟企业难免出现有意或无意的差错,例如:固定资产不按时折旧、不按时偿还贷款、缩短加工时间、加速研发进度等。为保证公平竞争,部分院校尝试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增加监控表格(纸质表格或EXCEL电子表格),但该方法将大大增加授课教师的工作量;或者每个企业增派一名独立的监督人员,该方法至少需要6名教辅人员,对日常教学来说并不可取。企业运作监控缺失问题如不能彻底解决,授课效果将大打折扣。
2. 缺乏会计基本技能相关练习。ERP沙盘模拟中,各企业需在年末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综合费用表,从而了解企业投入、产出以及盈利情况,把握企业的整体运营;而ERP沙盘模拟中并未涉及会计基本技能的练习(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对于会计类专业以及ERP专业而言,若能增加会计基本技能相关练习,实现“工作中学习”、“工学融合”,则可取得更大收获。
3. 实验模型存在缺陷。ERP沙盘模拟中,实验模型设置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其采用的财务方法,“固定资产——厂房”不计提折旧,该做法违背现行会计准则;存货的计价方法不明确,导致部分企业间相互串通、恶意做高所有者权益。营销方面,由本年广告投入、上年度市场排名决定本年排名,排名靠前的企业优先选择订单,导致部分企业盲目投放广告,影响日后经营。物流方面,仅仅考虑提前期因素,缺乏商务沟通的过程,设置过于简单。
4. 业绩评价方法不够完善。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ERP沙盘模拟采用打分法:综合评分=所有者权益×(1+企业综合发展潜力/100),其中“企业综合发展潜力”由市场排名、厂房、生产线、产成品等部分评分相加确定。该方法考虑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但对于“企业综合发展潜力”,不同产品、市场开拓难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评分应有所区别。ERP沙盘模拟是小组活动,然而每个成员投入情况及对模拟企业的共享情况是不同的,每个成员的最终得分应当有所区别。此外,ERP沙盘模拟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否通过沙盘模拟使学生更多地认识企业、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管理能力,因此沙盘模拟应当着重考虑各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小组成员的领悟与能力的提高。
三、ERP沙盘模拟平台的二次开发
为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ERP教学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的ERP沙盘平台进行全面改造、开发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ERP沙盘模拟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1. 整体模拟环境。ERP软件发源于生产制造领域,因此高职特色的ERP沙盘模拟平台定位于某生产制造行业,设该行业有8 家起始规模类似的企业,企业间存在竞争、合作关系;为了更符合实际状况,8 家企业在营销、物流、生产、财务等方面略有不同。参训学生每6 ~ 8 人组成一个小组,通过抽签等形式认领一个企业,小组成员根据民主、自愿的原则确定自己的角色并自主完成5 ~ 8 年的经营,从中学习管理知识、认识企业。经营周期结束后,根据企业发展的轨迹、企业规模、盈利情况、决策水平等因素综合评判各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每组的人力资源总监从参与度、贡献度、协作能力、出错率、专业水平5 个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给出小组成员个人得分作为最终评价参考。
2. 营销模型。营销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沙盘模拟中重要的经营环节。在本平台中,对营销部分充分考虑广告投入、产品培训、市场活动、销售现场支持、促销策略、企业声誉等对销售的影响,根据以上因素综合计算、确定各个模拟企业的销售排名,摒弃先后ERP沙盘模拟单纯考虑广告费投放量、上年度销售排名确定本年度选单顺序的做法。通过以上设置可促使学生在模拟演练中主动学习营销方面的知识,改变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3. 财务模型与会计基础技能训练。ERP中的财务模块是目前ERP众多模块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部分,因此对于ERP应用与实施人员而言,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尤为重要。高职信息管理专业通常会设置“会计基础”等类似课程,但由于学时等条件限制,该课程往往仅限于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难有机会完成企业会计处理的全过程。
该平台中,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完成本企业各模拟经营年度的会计信息处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在体验式教学中掌握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针对传统ERP模拟平台中财务模型的缺陷,引入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相对严谨的财务报表,突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学理念。对于传统ERP沙盘模拟平台财务模型存在的问题,在保证课程趣味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需要及现行会计准则进行修补,例如对于厂房年末开展折旧工作,对于存货采用先进后出的计价方法并同时考虑存货跌价准备,防止恶意做高权益。
4. 生产、物流模型。本平台中,物流模型方法加入订货策略、供应商洽谈、配送、采购价格、节假日等因素,使其尽可能多地考虑现实中的实际情况。生产方面,纳入人力资源因素,包括生产线工人的招聘、培训、解聘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对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有所了解,能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简单的管理问题。
通过以上改进,一方面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主动学习生产制造、物流等行业知识,另一方面增加管理沟通环节,提升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5. 配套软件。为了更好地配合、监控模拟企业的运作,保证公正、公平地展开商业竞争,开发了ERP沙盘模拟平台配有辅助软件。
该软件解决了以往沙盘工具需要手工记录销售登记表、综合费用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表单的做法,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经营决策的制定和环境分析中,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经营成果点评与启发中,有效地利用了课上时间。辅助软件功能见下图。
软件实现方面,采用B/S设计模式,用户(包括培训师用户、学员用户)均可通过浏览器方式访问系统。另外,为了适应目前移动智能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学生中大规模普及的现状,进一步减少对实验室环境的依赖,参训学员还可通过手机等智能设备访问系统;学员只需扫描二维码、下载相关应用即可使用系统手机客户端,完成相关操作。
与现有的ERP沙盘模拟平台相比,新开发的ERP沙盘模拟平台在整体环境、营销、财务等方面做了改进与二次开发,更符合高职院校ERP教学需求。
四、结语
二次缺陷 篇4
关键词:PT电压,二次回路,缺陷原因,事故处理,改进措施
PT是电压互感器,又名TV , 是将大电压转变成小电压的装置。在运行过程中。 PT二次不得短路,因为PT本身阻抗很小, 短路会使二次回路通过很大的电流,使二次熔断器熔断,影响表计的指示,甚至引起保护装置的错误启动。
1 PT电压烧毁原因
PT烧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1、 产品质量问题;2、电压互感器二次过负荷; 3、PT多次投在空母线上而诱发的铁磁谐振;4、系统的谐波导致PT铁磁谐振而引起。
2 PT电压二次回路原理
如上图所示:单PT电路运行,经过PT电压二次回路并联开关供应电压量。因此以付母线PT电路停止工作为案例,这时时BK闭合,QJ1与QJ2电磁继电器得到电励磁,付母线电压传感器的空气通断开关2ZKK已断开, K1触点断开, QM母线因为QJ2的电流接点关闭而通电,QJ1与QJ2的其它交流触点将正、付母线电压线并联, 使得付母线电压线通电,因而为连接上母线上各种断电器供给付母线二次电压的测量。
反充电现象的出现对检测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母线停止运作的缘由多是检修的工作,假如检修员工正在母线上进行工作,后果将不堪设想。反充电还有一个后果是致使运行的母线二次电压空气开关突然跳闸,造成运行过程中的保护电路装置失压,可能致使保护装置的错误触动或不动。
3缺陷案例
3.1案例一
3.1.1事故经过
承德供电兴隆分公司发生两起10KV电压互感器烧毁事故,该公司的两座自动化式变电站,电站中性点采用不接地的方式运作,运用的是电磁式PT二次回路,两站从运行时开始一年时间内出现两起PT烧毁的事故,根据原因检查分析,都是因为铁磁谐振过电压造成。
3.1.2事故原因分析
为了让监视的中心触点不接地电力系统产生接地的时候报警信号响起,往常是使线圈PT的一次侧连接成星形,让中性点接地;二次侧也接成星形,中性点也使其接地;三次侧是辅助线圈,连接开口成三角形。类似这种的系统是不安全的,即使它可以给出确切的接地电路故障的信号,但是装置对地的容抗和PT饱和时候的励磁达到一定值的比例时候,此时就会产生铁磁谐振现象,电路产生的过电压会发出故障产生信号,与此同时因为该型号的PT的电压性较差,产生铁磁谐振时,PT的三相电交流将上升至励磁电流平时的十倍甚至是一百倍,这时非常容易造成PT线圈过热而烧毁的事故。
3.1.3防范措施
电路产生谐振现象时,因为继电保护装置起作用而使开口三角短暂短路。此时, 可能在电路不稳定的范围内某一阶段得到暂时稳定,但是在谐振现象过后,应立即将短接的辅助线圈打开,避免造成系统的单相接地时不能收到信号。
检测出配电系统对地容抗和PT电压的励磁电抗, 假如两者的值相等,则在配电系统中接入一组星形电容器,或在变电器所受电之前,在二次侧的母线上,接入一条反馈电线,让系统对地的容抗与互感器的电抗的比值,远离电路不稳定的区域。
在PT线圈原有的电阻的基础上,增加直流外接的电阻,用以缩小电路铁磁谐振的区域,让现在正运行的PT全部在电压互感器的辅助线圈并联一个可调电阻器,改进至今,没有再发生一次PT的烧毁事故,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案例二
3.2.1事故发生经过
2007年某天,一中心站的运行工作人员接到了通知:“变电站的母线电压传感器的电压为0,2m母线的线路有功但没有显示”。经过检测后发现2M母线220KV电压的显示值为零,
3.2.2电路故障原因检查和分析
发生故障之后,保护人员经检查候发现220KV电压传感器并列设备的直流空气开关断开,继电器无动作,所以传感器电压无法切换,与此同时发现在共用屏内的检测控制装置的电源空开也断开。220KV中的2M电压传感器柜中X1与X2中大多端子排烧毁。而后通过接通PT出现端子盖, 并进行绝缘。而且经过判断比较得出正是因为测汇控柜的端子排被烧毁的因素,X1和X2端子排处的公共端就是由于烧断缠绕而造成接地最后导致装置的失电。
3.2.3改善方法
电压的消失是十分紧急的缺陷,对于线路的保护,因为保护电压量中是需线路的电压量的,按原理上讲,出现线路错误时母线电压传感器采集的电压不会是为0V的,所以判定一定是因为出现了装置设备故障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因此当PT二次电压失去电压后会产生闭锁保护,然而当闭锁保护失灵的时候就会可能产生保护错误动作。其次对于采集电压、电流相位关系的方向保护,没有电压而产生方向不稳定, 也因此会造成保护误动。最后因为电压量消失,也许会导致产生误动作。所以必须采用改善措施对原有的回路改造:
(1)因为原有的电压传感器刀闸继电器如果一旦由于接触不良就会产生成传感器二次电压消失的现象,因此选择时应选择一个最少有四个动断和动合触点的刀闸继电器,双位置的继电器会引入电压传感器刀闸动合、动断四个接点以此来确保即使有一对触点接触不良时也能正常检测电路电压 ;
(2)原来PT继电器没有自动的保持功能,而且他的电源是来源于公共测控屏,如果一旦公共测控屏的装置出现故障现象, 则会造成该继电器失电返回,致使电压传感器失去电压而且不可以并列,所以我们需一个双位置继电器来确保即使失电也可以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且可以并列;
(3)原本的二次回路中采取刀闸继电器触点和刀闸重动继电器触点串联的方法减小了电压二次回路的真实可靠性,一旦有一个继电器不能做到正确的动作就会造成到整个回路的正确,所以,在回路的改善过程中撤消重动继电器的触点。
改造后的现场实际图如图所示:
3.3案例三
3.3.1事故经过
某220KV变电站双母线固定连接正常运行方式中,断路器失灵保护。如图;该母线1DL断路器失灵。
当图中的D点产生故障现象时,断路器的保护动作因为该断路器而拒动,因此1DL断路器出现失灵保护的现象。
3.3.2原因分析
图中母差出口中回路中的2YQJ接点将打开,这将跳开付母线的所有断路器这一步将不可能实现。作为电源的发电设备,在其后备装置保护动作的时候限里将不断地向故障处提供短路电流,提供的时间较长将会危及整个发电机的运行,相邻的线路对侧的断路器同样提供较长时间的短路电流于故障点,并可能造成电网振荡,这将危机到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
图3
3.3.3改善措施
电压传感器电压的运行方式需拉开停役的母线电压传感器,即是通过正、付母线电压传感器二次回路电压量的并联来保证停役的母线及其他元件所需要的二次回路电压量,并持续母差的保护仍然为固定的连接方式。这样就保持了母差保护为固定连接方式,操作量小。在任何一个电压传感器停役或检修时,均需考虑电网的运行整体方式安排,建议为让该母线所连接的元件全部都倒至另一条母线上运行,就是采取单母线运行的方式;或双母线的运行方式,传感器电压二次回路并列,断开开关操作的电源,把两段母线做成死连接。
有的电压转换回路时容易发生传感器二次反充电现象或造成电路保护失压。目前对于双母线连接,许多厂家采取双母刀闸的常开与常闭触点分别启动位置继电器的动作线圈、复归线圈,使切换后的电压和母刀闸的运行时位置保持一致,从而使一次系统、二次系统的线路电压在任何时间都保持一致的状态,如上图所示,这种用电压切换电流回路的优势是纵然出现电压传感器隔离开关常闭合辅助的触点接触情况不良或者直接操控电源无显示的情况,这也不会让继电器的返回,交流电路电压也不会不显示,这样确保了保护设备的可靠稳定运行。 缺点就是因为隔离刀闸的常闭式辅助触点闭合不到位而使继电器不能完全复归,或这继电器的复归触点粘在一起,就会发生PT电路二次的反充电现象,或让运行中的电路保护设备失去电路电压,产生保护设备的错误启动或拒绝启动。
图4
综上所述,对PT电压二次回路的事故预防及保护措施是不可忽略的,常用措施有:
1、在PT二次回路加一个非线性的消谐电阻,具有保护设备的自动调节电阻值,这样就避免产生由于金属联接地而出现涌流; 在电压传感器一次侧加上消谐器,可以抵抗由电弧性的接地带来的危险。
2、把半绝缘传感器改为全绝缘传感器或这改成抗饱和的电压传感器。3、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电磁式的PT改为电容式的PT,这样可以避免电路谐振。
4结语
二次缺陷 篇5
1 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回路缺陷的分类及处理分析
在整个继电保护装置中, 二次回路缺陷主要包括CT回路的运行缺陷、PT回路的运行缺陷以及直流回路的运行缺陷三个方面。所以, 我们必须对这三个方面的缺陷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处理。
1.1 继电保护装置中CT回路的运行缺陷及处理分析
在继电保护装置中的CT回路的运行缺陷中, 主要表现在CT回路开路以及输出的电流偏大两个方面。所谓的CT回路就是指在电路开路的部分产生高压, 这种高压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甚至会造成人触电身亡。对于出现CT回路开路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电路中使用的设备质量不过关或者在进行电路的检修过程中责任意识不强、在检修完之后没有恢复CT回路造成的。对于继电保护装置中CT回路缺陷的处理, 首先我们必须要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这样才能避免发生人员伤亡现象的产生。在进行CT回路的缺陷的处理时, 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CT回路开路以及输出电流偏大两个问题。在进行CT回路开路的处理时, 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CT回路开路的产生是否与CT源侧有关, 通过对CT回路中的电流进行测量, 然后将CT源侧的电流与负荷侧的电流相比较, 如果相同, 则检查设备本身是否出现问题。在进行该方面处理时, 必须要在设备完全停止的情况下进行。而处理输出电流偏大的问题, 我们可以对CT回路进行分段, 然后对各个分段进行通过三相电流进行测量, 听过观察是否平衡确定该项是否存在问题。
1.2 继电保护装置中PT回路的运行缺陷及处理分析
在继电保护装置中, 其PT回路的运行缺陷主要是指PT回路出现断线现象。如果PT回路中出现断线, 就会导致整个继电保护装置发生瘫痪, 造成整个继电保护装置无法正常运行。而要处理PT回路的运行缺陷, 我们首先要对工作人员加强教育, 在进行工作之前, 确保整个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 这样才能减少缺陷处理时的人员伤亡。然后还要提高PT回路的检修质量标准, 在进行PT回路的检修时, 确定其接线是否完好以及熔断器是否接触良好。
1.3 继电保护装置中直流回路的运行缺陷及处理分析
在继电保护装置中, 直流回路的运行缺陷主要包括直接回路接地或短路、信号回路短路以及操作回路缺陷。为了解决直流回路的运行缺陷, 首先, 我们必须对校验保护中的回路进行全面的检查, 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损坏的元件, 我们要通过全面的检查进行及时的更换。其次, 对于设备的运行环境, 我们要进行改善, 对于那些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不利环境, 我们要进行及时的调整, 从而降低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直流电路缺陷。再次, 我们要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改造, 对于一些老化的设备进行合理的更新, 以便保证设备的性能, 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性。最后, 我们要加强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 完善安全措施, 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
2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回路正确性的措施
2.1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安装以及改造过程中的监督力度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中二次回路的正确性, 我们在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以及改造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加强监督力度。首先, 对于整个的工作流程, 有关的技术人员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这样在进行施工时, 才能保证整个的安装或者改造过程合理有序的进行。在进行安装和改造时, 必须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以及改造规范和准则进行施工, 在进行质量评定时, 也应该根据质量评定的标准严格进行。总而言之, 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及改造监督能够保证二次回路的正确性。
2.2 实行继电保护的反事故措施
为了减少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问题, 我们有必要实行继电保护的反事故措施。所谓的反事故措施, 是指一种全新的技术改进措施, 它不仅能够保证整个继电保护装置安全有效的运行, 并且还可以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从而保证我国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对电力施工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责任与安全意识
为了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中二次回路的正确性, 我们更应该对电力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 从而减少他们在继电保护装置安装以及改造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失误。同时还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使他们充分的了解到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回路正确性的重要性。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施工细节的重视, 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失误。最后, 还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图纸加强管理, 这样不仅可以让施工人员进行仔细的查阅, 而且还可以对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提供有效的资料, 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 使整个电力施工得到完善。
3 结语
总而言之, 继电保护装置中二次回路的缺陷对我国的电力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必强化对继电保护装置中二次回路缺陷的预防措施, 同时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去提高二次回路的正确性, 从而避免继电保护装置的二次回路中缺陷的产生, 实现电力企业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引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缺陷处理及其正确性提高策略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22:132-133.
[2]王小斌.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缺陷处理及其正确性提高措施研究[J].电子制作, 2013, 14:19+16.
[3]武春菊.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运行中的缺陷处理及预防[J].电力安全技术, 2008, 12:11-14.
[4]孙赫阳.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运行缺陷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研究[J].机电信息, 2014, 30:37-38.
[5]冯建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运行存在的缺陷及处理对策[J].硅谷, 2015, 02:155-156.
二次缺陷 篇6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第二次柏林危机政策的酝酿
自1945年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分区占领柏林开始,东西方之间围绕柏林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1948年发生第一次柏林危机后,柏林的局势稍显稳定,1958年11月,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又发生了激烈对抗。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发表讲话,声称要将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从而拉开了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序幕。艾森豪威尔认为,对赫鲁晓夫的声明,美国没有理由立即进行公开答复,因为“过于热心地反对赫鲁晓夫的声明将给人以我国政府办事急躁的印象。”而且“我们已经遵行多年的权利是明摆着的。柏林的人民没有被这个消息所吓倒;实际上也没有采取什么公开的行动,因此,只要西方的权利没有受到侵犯,实在也没有什么可反应的。”[3](P371)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公开场合尽量避免对赫鲁晓夫的演讲作出评价,以使赫鲁晓夫感到他的威胁毫无作用。国务院发言人怀特1958年11月10日发表声明重申,任何国家都不能擅自逾越占领协定规定的界限,所有占领国对保证柏林通道畅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还说,若有必要,西方三国将不惜动用武力保卫西柏林的自由。[4](P46)虽然公开声明措辞平淡,但实际上,华盛顿非常严肃认真地看待赫鲁晓夫的演讲。
外交官和军事官员们力图解读苏联的行动,预测其下一步行动。据当时在国务院工作的加特霍夫回忆,危机开始后,美国政界多数人认为苏联激化危机是政治上的攻势行动,“其目的不仅是想迫使西方退出西柏林,而且还想分化西方联盟,考验北约和美国的决心,削弱西方联盟。”苏联如果将柏林通道的控制权移交给东德,就会危及到西方在柏林的占领权。“当时我们在华盛顿的看法是,东德警察在检查站要查看美国官员的证件,表明莫斯科企图逼迫我们间接承认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东柏林享有主权,而这样一来就会威胁到西柏林的地位,因为我们西方在西柏林的存在和管辖权及苏联在东柏林的管辖权,还有四大国在柏林全市自由往来的权利,均来源于战时盟军的占领权。”[5](P123-124)美国国务院在11月13日估计,苏联此举可能有多种目的:考验西方三大国维持其在柏林地位的决心;迫使西方与东德打交道,从而在事实上承认东德;阻止联邦德国成为有核国家从而在北约集团中发挥重要影响;使西方军队撤离联邦德国;迫使西方同意就对德和约问题以及两德统一问题举行会谈。[4](P57)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汤普森认为,赫鲁晓夫想制止美国和北约加强联邦德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向联邦德国提供核运载工具。据汤普森说,赫鲁晓夫担心联邦德国军事力量的壮大会使民主德国已经孱弱的地位更加糟糕。通过在柏林问题上施加压力,莫斯科希望迫使西方以某种方式承认东德,从而加强苏联在东欧的地位。汤普森认为,赫鲁晓夫的演讲是“危险的举动”,是为了营造紧张气氛而精心策划的行动,不可能预测出莫斯科下一步的行动。但他同时又指出,苏联从东柏林撤出是很有可能的。杜勒斯估计,莫斯科“随时都会将其在柏林的一些行政职能移交给东德”。美国驻柏林代表团则认为,苏联向东德移交检查权时会非常小心,因为“苏联方面非常认真地看待我们对柏林的安全保证。”因此,他们会逐渐让东德方面的人员上岗;东德将试图对盟国的军事交通进行控制,这也许会迫使西方不得不使用武力来打通交通线。[6](P183-184)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总的来说,美国的军事和外交官员们都认为赫鲁晓夫在柏林问题上发难并非虚张声势,而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所精心策划的行动。
艾森豪威尔认为柏林局势潜藏着巨大的危险,他担心在柏林问题上的政治失败会损害美国与欧洲特别是与联邦德国之间在1940年代后期所建立起来的安全关系。作为一个全球贸易体系的拥护者,艾森豪威尔认为国内的资本主义民主的稳定与发展依赖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扩张。他还认为,西欧的工业中心必须作为美国军事力量的前哨阵地,以保证欧洲国家的资源与市场掌握在美国而不是苏联手中。艾森豪威尔将西方盟国在柏林的存在看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美国决心维持其在西欧政治和军事存在的标志。“这种地位的丧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它将削弱西方在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地位。”[7](P328-329)1950年代,西方盟国一再强调,它们将把针对柏林的攻击看成是攻击它们自身。在1958年的一次国家安全会议上,杜勒斯对这种仪式化的声明表示了怀疑,因为他不确定美国是否应该为了柏林而牺牲自己。艾森豪威尔马上用“多米诺骨牌”理论来消除了所有质疑。他说,如果柏林丢掉了,美国就会失去整个欧洲,“如果西欧落入苏联之手,西欧国家发达的工业将会加强苏联的本身已经足够强大的工业,美国如果要生存的话,就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军事堡垒。”面对在苏联控制下的整个欧洲,美国要生存下来,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并对经济实行管制,如此一来,如果华盛顿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表现不够好的话,美国国内的资本主义民主就会面临致命的危险。[8](P384)对美国来说,柏林与西德忠于西方联盟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西方丢掉了柏林这个冷战的前沿阵地,西德与西欧对于美国保证的信心将会大受打击。后果将会是严重的,它将会刺激波恩方面转向中立主义或者与苏联达成安全方面的协议。“如果美国撤出西柏林,不仅会动摇阿登纳政府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共同市场的信心,而且还会促成西德和俄国人打交道。”[9](P222)这样做的后果会使苏联在东欧的地位更加稳固。一个合法化的东德会在中欧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这样也会增加西欧国家的不安全感。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苏联并非虚张声势,美国必须认真对待苏联提出的要求,如果美国在这场危机中表现不当,将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第二次柏林危机政策的出台
按照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苏联的任何挑战都会招致美国使用核武器在内的一切手段的打击。然而在实际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艾森豪威尔并没有采取如此强硬的政策,而是背离大规模报复战略的路线,寻求与苏联在柏林问题上进行谈判,以避免全面的军事冲突。虽然柏林局势危机四伏,但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认为军事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都不相信苏联会把美国逼到墙角,用杜勒斯的话来说,苏联在柏林问题上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不到千分之一。艾森豪威尔肯定赫鲁晓夫在搞讹诈,他会缩回去,而不会和美国硬顶。他们还认为,尽管苏联会将柏林通道的控制权移交给东德,但会设法阻止东德向西方进行军事上的挑衅。[10](P26)
与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如果拒绝与东德进行任何微小的接触,动辄以武力相威胁,很难在国内和国外得到广泛的支持。艾森豪威尔认识到在危机当中采取僵硬的立场在政治上是场灾难。“艾森豪威尔没有被赫鲁晓夫的夸张言辞所吓倒,他拒绝按最后通牒的条件进行谈判,但是他与杜勒斯———在后者1959年去世以前———都认为有必要对苏联人客气一点,不管怎么说,在他们最后一段任期内没有更多政治资源可资利用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11](P346)艾森豪威尔避免在公共场合对苏联进行威胁,也愿意就柏林地位与苏联进行谈判。关于苏联建议将柏林变成自由城市,艾森豪威尔认为,如果包括整个柏林,东柏林和西柏林,并且通过置于联合国管辖之下,他愿意讨论柏林自由城市地位。[10](P26)
艾森豪威尔还设法对军方的好战情绪予以安抚。1958年11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告诉艾森豪威尔,如果赫鲁晓夫真的想关闭高速公路,他们想在第一天以一个整师的兵力投入行动。艾森豪威尔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将是多么愚蠢。一个师要在顽强抵抗下打通柏林太弱了;然而,对于为了仅仅显示力量又太强了。一个师将迫使苏联人“要么拿出行动来,要么闭嘴”,从而把他们逼进除了战争之外别无出路的境地。此外,如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使用武力打开通道,它们能否提供兵力来保证110英里长的道路畅通无阻?如果出现企图封锁事件,艾森豪威尔要的是试探,不是战争,因而他下令参谋长联席会议准备一支小得多的部队。[3](P382)
从1959年初的国际形势来看,与苏联就柏林和德国问题开展谈判似乎难以避免。在美国政府内部,就如何应对苏联挑战取得共识:在不放松军事准备的同时努力促进谈判。1月27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1959年春天与苏联会谈以讨论柏林问题、德国重新统一问题、欧洲安全问题是“适时的”。[12](P21)1月29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与国防部长麦克洛伊以及其他政府高官举行会议,重新审议美国的柏林政策。与会者认为,苏联不太可能对西方发起直接挑战,但美国和西方必须做好与苏联“摊牌”的打算。副国务卿赫脱提出了一个艾森豪威尔非常认同的说法:如果默许东德官员代替检查站的苏联官员,就会“使我们干脆从一个光滑的斜坡上滑下去,直到默许东德控制一切。”因此,艾森豪威尔决定不接受东德守卫对西方军事运输进行检查,因为这样做会被认为是西方接受东德取代苏联。然而,车队“可以出示文件以表明是属于军事运输的性质。”艾森豪威尔对杜勒斯提出的采取外交与军事行动的建议表示赞成。外交方面,美国应努力促成于4月中旬召开东西方外长会议,以无限期延长最后通牒直至其最后被取消。军事方面,美国与盟国一道,在联邦德国和柏林采取相应的军事准备活动,这些活动既能被苏联的情报机构侦察到,又不至于引起公众恐慌。[4](P299)
1月29日,艾森豪威尔在会议上同意采取杜勒斯提出的计划来取代武装试探活动。如果交通受到干扰,盟国将采取如下两个步骤:(1)寻求动员世界舆论来谴责苏联违反了协议,对和平构成了威胁,并将这一问题提交给联合国。(2)采取可以被苏联觉察到的军事准备活动。但是“使用额外的兵力将由政府来决定。”非军事性的措施建议包括向联合国申诉,经济和外交上进行报复,更为有趣的是要加强针对苏联势力范围的“分裂活动”。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同时对“部分或所有的非军事行动本身是否能促使苏联取消对柏林通道的干扰”表示怀疑。文件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讨论都认识到,该计划对于盟国之间的团结和对苏联的影响都有着很大的缺陷。比如,艾森豪威尔就表示,如果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苏联就会把这等同于宣战。当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辩解在东欧搞破坏活动对应付苏联对柏林的封锁有何好处时,艾森豪威尔赶紧把话题转开。这表明艾森豪威尔并不愿意在苏联势力范围内采取进攻性行动。军事性措施方面,有四个选择:第一,重新打通地面通道;第二,在当地采取行动维持空中交通;第三,动用海军力量对苏联实施反封锁;第四,全面战争。对于采取行动重新打开地面和空中通道,艾森豪威尔说:“与采取政治行动不同,一旦我们诉诸武力,就不可能给这种行动设限。”“特别是对于动用师一级的兵力来说,更是如此。”最后的结论是,“任何有关军事行动的选择必须进行认真审查,视具体情况而定。”会议最后决定了在面对苏联的挑战时应该采取的具体行动步骤:(1)拒绝默认以东德官员代替苏联官员控制柏林通道,可以向东德官员出示通行证,但拒绝盖章。(2)5月27日前在西德和西柏林开始悄悄的军事准备活动。(3)一旦苏联向东德移交权力,就派一个有武装保护的小车队去尝试通过,如果受到阻挠则停止前进,车队只有在受到攻击的时候才能开火还击。(4)西方停止运输,大肆宣扬苏联的挑衅行为,向其施加压力,并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同时,进一步的军事准备将通过“更加明显的手段”加紧进行。(5)如果上述压力无效,则把动用更多兵力的问题提交政府决定。(6)立即争取在4月中旬举行一次东西方外长会议。[4](P306)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政策的实质是既不放弃军事准备,又寻求谈判,杜勒斯称为“双管炮”政策。该政策使美国与苏联就柏林问题爆发战争之前可以有一个缓冲期以进行谈判,而并非马上投入战争。“双管炮”政策的着力点是促成谈判,施加军事压力只是促成谈判的手段而已。然而艾森豪威尔在军事上的准备并不充分,他所作的一切努力在于迫使苏联进行谈判,不愿意与苏联进行最后的摊牌。
三、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局限性
从艾森豪威尔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来看,大规模报复战略实际上遭到抛弃,其原因是这一战略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大体上来说,有如下几点:
1. 假设不成立。
大规模报复战略要取得成功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假定美国拥有对苏联的压倒性核优势。二是假定苏联以直接和粗暴的方式对美国发起挑战。美苏冷战初期,在美国具有核优势的条件下,这两个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美国不可能长期拥有对苏联的压倒性核优势。伴随1950年代苏联在核武器与运载工具领域内的奋起直追,美苏在核力量上的差距逐渐被缩小。其次,在进行多番较量之后,美苏之间的战线大致稳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可以选择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带,以渐进的方式对美国的利益进行蚕食。赫鲁晓夫希望凭借逐渐壮大的核力量,在柏林对美国进行一次试探,以达到有限的目的。虽然在柏林问题上主动发起挑战,但赫鲁晓夫没有向美国彻底摊牌的计划,没有把美国一下子逼至墙角,而是留下相当充分的谈判余地,他还对党内的强硬派予以约束,以免使局势恶化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对于苏联领导人的意图,美国方面当然是心知肚明。
2. 制约了美国外交上的灵活性。
在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指导下,小规模的冲突和全面战争之间没有任何过渡阶段。这意味着每当和苏联发生冲突,都有引发全面战争的危险,从而使美国在外交上的选择十分有限。正如后来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泰勒所说,大规模报复战略只能使美国政府有两种选择:或是发动全面核战争,或是妥协与退却。[2](P8)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之初,如果美国政府极力推行强硬的军事解决路线,无异于关闭了谈判之门,这并不符合在外交政策上需要保持灵活性的原则,这也将破坏自1955年日内瓦会议以来美苏之间逐步趋向缓和的整体氛围。因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发表强硬声明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和平谈判的可能性。
3. 盟国无所适从。
决策者在制订该战略时,有意模糊了重大利益与边缘利益之间的区别与界限,其目的在于让苏联在对涉及美国利益的任何地方发动挑战时都有所忌惮。事实上,美国与其盟国都十分清楚,盟国的利益并不等于美国的利益。在盟国看来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利益,对美国来说,也许只是可以放弃的边缘利益。美苏冷战是一盘大棋局,而盟国只是这盘棋局上的棋子,美国不会仅仅为了捍卫盟国利益而冒全面核战争的风险。美国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表现是否得当,关乎欧洲盟国特别是联邦德国对美国的信心问题。因此,美国极为重视与盟国进行协商。由于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存在,盟国显得无所适从。一方面,他们希望美国保持强硬,以遏制苏联在欧洲的冒险;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美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灵活性,以避免由于美苏冲突而将欧洲陷于战火之中。这种无所适从的结果导致欧洲盟国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必将进一步加大美国与盟国进行协调的难度。
4. 作用有限。
“大规模报复战略可能已经防止了大战争,即第三次世界大战,却没有维持住小和平;也就是说,没有消除那些只比全面战争浩劫较小的动乱,维持住和平。”[2](P8-9)随着苏联核力量的不断增强,艾森豪威尔政府认识到,大规模报复战略在应付局部战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但由于不愿放弃这一战略,即使通过增加战术核武器与加强欧洲常规力量来提高进行有限战争的能力,但还是无法摆脱这一战略捉襟见肘的窘境。对于美国的决策者来说,柏林并非性命攸关。在柏林这个城市,美国处于全面的守势地位。在美苏全球对抗的背景下,如果只是因为柏林问题就导致美苏大动干戈,爆发一场核战争,很显然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大规模报复战略在类似柏林这样的局部地点是无效的。它既无助于危机的解决,亦无助于改善美苏关系,反而会进一步暴露美国力量的有限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