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胸片检查

2024-11-21

X线胸片检查(精选8篇)

X线胸片检查 篇1

煤工尘肺 (CWP) 是以肺部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其主要的病理是双肺的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 结节性改变, 团块状融合以及胸膜的病理性改变等。当CWP的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在肺部胸片上显示为较大的大阴影, CWP患者的大阴影差异很明显, 较大者可以占据肺的大半部分。典型的Ⅲ期CWP患者胸片上的大阴影多数是对称性出现在双侧中上肺中外部分, 呈“八”字形排列。CWP大阴影多数伴有肺门、肺纹理改变, 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等, 这些改变对Ⅲ期CWP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家对CWP诊断有严格的X线胸部平片要求, 特别是Ⅲ期的CWP患者, CWP患者病灶范围不小于1 cm×2 cm的阴影。但是目前对CWP大阴影的形态、密度、分布并没有细致的文章论述, 也无CT诊断标准, 而且也没有X线、CT对Ⅲ期CWP大阴影的详细影像学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11日—2013年3月31日在我院住院较典型的Ⅲ期CWP患者47例, 均为男性, 年龄37岁~76岁。47例患者均有长期粉尘接触史, 经我院职业病诊断组确诊Ⅲ期CWP, 患者在确诊后均行CT检查。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及呼吸困难。采用高千伏X线检查和胸部CT。

1.2 方法

每例均进行自肺尖至肋膈角于深吸气后屏气的螺旋CT扫描, 扫描机为GE Hispeed Dual SYS#CT, 患者取常规仰卧位, 扫描范围以双肺平面至肋膈角下方;管电压120 k V, 电流120~200 m A, 层距和层厚为5 mm~10 mm, 螺距0.75∶1, 矩阵512×512。每例均进行自肺尖至肋膈角于深吸气后屏气高千伏X线胸片, 诊断用高千伏X线机 (500 m A) , 患者取常规仰卧位, 管电压120 k V~125 k V, 管电流100 m A, 时间0.03 s~0.04s, 焦片距1.8 m, 滤线栅栅格比12∶1, 后前位深吸气后屏气拍摄。中速增感屏, 356 mm×356 mm (14'×14') 蓝色片基胶片, 自动洗片机洗片。

2 结果

CWP患者的X线阴影主要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的斑块状及条索状的增高密度影, 其X线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小阴影、大阴影和胸膜斑的病变。CWP患者的小阴影逐步发展可进展为大阴影, 阴影形成的病变基础主要是肺间质大量纤维化改变, 增生的间质纤维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密集的矽结节。X线检查其中表现为团块状的有21例, 表现为斑块状及不规则块状的有26例。CT的影像学表现与X线相一致的有36例, 其中1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范围比X线片大。依据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可以分为三型: (1) 团块型20例; (2) 不规则的斑片状、条索状22例; (3) 肺段型5例。Ⅲ期CWP患者大阴影的并发症有肺门、肺纹理的改变, 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征象、阴影内钙化点及瘢痕旁肺气肿。患者大阴影内钙化、支气管扩张征象及瘢痕旁气肿的X线及CT临床影像学表现, 见表1。

3 讨论

高千伏X线胸片影像学改变是目前诊断CWP病的主要依据和首选方法[1], 影像诊断不仅能够明确病变的存在, 还能够明确病变范围、分布等。但是, X线胸片存在如下目前仍未克服的缺点:图像的前后重叠, 部分 (约25%~30%) 肺实质和胸膜因与胸骨、肋骨、膈肌、脊柱及心脏等结构的重叠, 不能很好地显示, 重叠处的病变往往被掩盖。故X线平片往往会低估CWP的范围, 特别是后肋膈窦区肺和胸膜的病变往往显示不清。X射线平片的图像密度分辨率低, 不能显示小的 (直径小于3mm) 病变, 也不能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 不利于鉴别诊断。

计算机断层扫描CT用于CWP诊断已取得一定进展, 多认为CT在显示CWP病变的敏感性上优于X线胸片[2]。不同于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 CT不但无组织器官前后重叠的缺点, 并且能有效去除骨骼和软组织对小阴影的遮挡, 有利于小阴影、胸膜改变、微小肺间质改变、早期肺气肿等的显示。此外, 用高灵敏度和高转换率的探测器探测X线的衰减率, 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大为提高, 使CT显示CWP病变更加清楚和准确, 使CWP的诊断更全面、更准确。

CWP是以肺部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其主要的病理是两肺的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 结节性改变, 团块状融合以及胸膜的病理性改变等。CWP胸部X线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小阴影、大阴影和胸膜斑的病变, 当CWP的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 在肺部胸部上小阴影逐步发展可进展为大阴影。CWP大阴影多数伴有肺门、肺纹理改变, 阴影内伴发钙化影, 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等, 这些改变对CWP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 特别是Ⅲ期CWP患者, 必须有范围不小于l cm×2 cm的大阴影。但是目前对CWP大阴影的形态、密度、分布并没有细致的文章论述, 也无CT诊断标准, 而且也没有X线、CT对CWP大阴影的详细影像学报道。CWP患者的大阴影差异很明显, 较大者可以占据肺的大半部分, 典型的Ⅲ期CWP患者胸片上的大阴影多数是对称性出现在两侧中上肺中外部分, 呈“八”字形、“发辫”形、“腊肠”形等, 团块密度高、均匀, 轮廓清楚, 阴影周围多数能看到代偿性肺气肿, 动态观察逐渐向纵向发展, 有向心收缩趋势。本组患者大阴影的CT特征有以下几点: (1) 部位:肺门角水平以上的肺野中外部分的位置多发, 即肺部上叶尖后段、肺下叶背段, 阴影多呈对称性分布。 (2) 部分CWP患者的大阴影内可以形成空洞, 大多数为感染后液化坏死所导致, 且绝大部分是结核感染, 形成的空洞壁较厚而且内壁形态不规整;小部分是由于CWP融合性病变导致缺血坏死所形成的, 这种空洞要小于结核所形成的空洞, 胸部平片不容易显示。 (3) CWP患者钙化比较常见, 斑片状等不规则的钙化灶胸片及CT的比较没有较明显的差别, 但小的空洞钙化检出率CT明显优于高千伏摄影[4]。 (4) 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征, 本次实验中CT显示CWP患者的大阴影内有支气管扩张征象的患者占有很大比例, 支气管内部表现为较明显的扩张。部分靠近肺门的大阴影也存在扩张扭曲支气管影。 (5) 肺气肿, 瘢痕旁气肿也可出现在大阴影附近。周围肺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有向阴影皱缩的趋势, 在一定范围内阴影可有向肺门移动的趋势, 因此CWP患者的阴影外侧与胸壁间的肺气肿可能比较明显。本组X线片19例 (占40.4%) 显示阴影周围存在气肿的现象, 而CT 37例 (占78.7%) 显示阴影周围有气肿的存在, 可以明确的看出CT显示率高于X线胸片。此征象在CWP患者的阴影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6) CWP患者的大阴影可以跨各个肺叶而存在, 不会受到肺叶间裂的限制。 (7) 大阴影周围范围外的肺纹理变形、移位、中断等情况在X线片上表现为前后重叠, CT显示情况要优于胸部X线片, CT检查对大阴影的检出率比高千伏高出25%左右[5]。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发展, 医学诊断水平和检查手段的提高, 使得对CWP的诊断有了更为准确的手段, 特别是CT的临床应用, 提高了该病的检出率, 减少了X线胸片所带来的影像学上推测性成分, 更有利于作出CWP的诊断。CT诊断CWP分辨率高且敏感, 为CWP的明确诊断及治疗带来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CT可以很好地纠正X线片的不足, 且可以弥补其影像学上的缺点。胸部X线片由于受到肋骨、横膈及心脏大血管等的影响, 加上X线片本身的重叠摄片技术, 使得其较CT显影有较大的差距。在对某些长期接触粉尘的患者时, 有Ⅲ期CWP和Ⅲ期CWP并发症时要选择诊断率较高的CT检查, 更好地解决临床诊断Ⅲ期CWP的疑难问题, 更准确地检测出Ⅲ期CWP患者肺内的融合影及并发症。根据患者的生活环境、临床表现及CT的影像学表现, 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作出诊断并给予治疗。

本次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CT对CWP患者大阴影诊断有效率显著较高, 对于单纯性的CWP来说, 由于X线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及其普遍性是其主要诊断依据。对于复杂性的Ⅲ期CWP诊断, CT检查是主要辅助检查方法, 同时在鉴别诊断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高千伏X线胸片与C T在煤工尘肺 ( (CWP) 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1年—2013年在我院确诊的47例Ⅲ期CWP患者的高千伏X线胸片和胸部C T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观察CWP大阴影及其继发性改变来确定Ⅲ期CWP大阴影的主要诊断方法。CWP大阴影绝大多数双侧对称, 伴有肺门、肺纹理改变, 阴影内伴发钙化影、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等, 这些改变对确定Ⅲ期C W P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果 高千伏X线胸片和C T检查在Ⅲ期CWP诊断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 CT检出大阴影的范围与程度明显优于高千伏X线胸片, CT较易发现与Ⅲ期CWP合并的肺门、肺纹理改变, 空洞钙化、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 因此CT诊断可作为X线胸片的必要补充, 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CT检查是Ⅲ期CWP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 且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CWPⅢ期,CT,高千伏X线片,诊断

参考文献

[1]李德鸿.尘肺病[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180-182.

[2]付汉平, 张齐亮.螺旋CT在尘肺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0) :101-102.

[3]石岩, 卓果然.Ⅲ期尘肺大阴影的CT与X线表现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12) :1553-1555.

[4]潘纪戌, 许军, 侯希忠, 等.煤工尘肺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9, 23 (1) :27-30.

[5]曾庆玉, 李宝平.尘肺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0) :1912-1916.

X线胸片检查 篇2

【关键词】胸片; 透视; 支气管异物

儿童气管及支气管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该疾病为临床急症,往往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若不及时诊断救治会造成严重后果。只有准确及时地诊断,才能不延误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院 2006 年 8 月至 2011 年 5 月期间 53 例经临床证实的支气管异物患儿的胸片表现、透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53 例患儿,男 35 例,女 18 例; 年龄 8 个月 ~ 10 岁,1 ~ 3 岁占 84%; 病程 2 h ~ 2. 5 个月,其中 24 h 以内 19 例,24 h ~1 周 25 例,1 周以上 9例。异物种类: 瓜子 26 例,花生米 21 例,核桃仁 2 例,板栗、玉米、果冻及苹果渣各 1 例。有明确或可疑吸入史 43 例,吸入史不详 10 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或呛咳,或伴呼吸困难、喘息。部分患儿有长期咳嗽或发热,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53 例患儿均经支气管镜检查证实并取异物。

1.2 方法: 检查仪器为日立 TU - 51 胃肠机及富士FCR5000R。首先,在患儿安静状态下进行胸部 CR 摄片,摄片要点为两位家长分别扶助患儿的头部及腿部,并保持标准体位,以免使气管偏移或胸廓不对称,造成人为的肺野透亮度不等。待摄片结束,采用日立 TU -51 胃肠机进行胸部透视检查,仍然采用标准体位,在固定体位的前提下可人为造成患儿哭吵,使呼吸运动加大,以利于观察肺野透亮度、纵隔摆动及膈肌活动度等情况。检查的同时注意放射防护,患儿中下腹用铅围裙遮挡。透视时并将光圈缩至患儿胸廓大小,以减少不必要的射线危害。

2 结果

53 例患儿中 50 例有纵隔摆动征象,诊断为支气管异物。31 例胸片肺野透亮度异常,19 例胸片肺野透亮度无明显变化,18 例患侧膈肌位置异常。胸片征象阴性的患儿结合透视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纵隔摆动征象或膈肌活动度减弱表现。42 例有一侧肺野透亮度增高,40 例膈肌活动度减弱。X 线诊断左侧支气管异物 21 例,右侧支气管异物 29 例。吸气性活瓣性阻塞 14 例,呼气性活瓣性阻塞 34 例,混合性活瓣性阻

塞 2 例。支气管镜检发现,左侧支气管异物 22 例,右侧支气管异物 30 例,双侧支气管异物 1 例。X 线诊断与支气管镜检查符合率为 94. 3%。

3 讨论

儿童气管及支气管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绝大部分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儿童。支气管异物绝大部分均为 X 线不显影的阴性异物,在胸片上无直接征象,故分析胸片的间接征象及结合透视观察对于诊断支气管异物具有重要价值。患儿发生支气管异物时纵隔摆动是其重要的 X线征象,根据异物阻塞情况的不同,分别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①吸气性活瓣性阻塞: 吸气时异物随气流下行,阻塞支气管腔,患侧的肺野气体无法进入或进入量较少,而对侧肺野吸气量相对增多,故纵隔向患侧移位; ②呼气性活瓣性阻塞: 与第一种表现正好相反,异物的位置固定,吸气时由于管腔主动性轻度扩张,气流尚能下行,但呼气时异物阻塞支气管腔,致使肺野内气体无法排出或排出较少,而对侧肺野气体排出量较多,故纵隔向健侧移位; ③混合性活瓣性阻塞: 呼气性活瓣性阻塞患儿有时在深吸气时,虽然支气管管腔具有主动性轻度扩张,但吸入气体量亦较健侧少,故此时纵隔亦可向患侧移位,出现双向纵隔摆动。经过 X 线检查对比可发现,呼气性活瓣性阻塞发生率远大于吸气性活瓣性阻塞,这是由于吸气时胸廓主动扩张,支气管径扩大,不容易引起异物阻塞; 呼气时胸廓被动收缩,支气管随之收缩,管腔变小,此时更容易引起异物活瓣阻塞。

纵隔摆动虽然是诊断支气管异物较准确的间接征象,但在实际工作中,患儿经常哭闹时改变胸廓的位置,很难把握吸气及呼气情况,观察纵隔摆动较为困难。此时,应注意观察两侧膈肌的活动度,若其中有一侧膈肌活动度减弱就提示可能有支气管异物阻塞,且不易受患儿哭闹的影响。患侧膈肌活动度减弱提示支气管异物的存在,其实用价值较大,容易观察,透视时间短,接受辐射少。除上述表现之外,有部分患儿是以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为主要表现。油脂类植物性异物极易引起阻塞性肺炎。异物吸入气道刺激局部黏膜,引起充血、水肿、渗出、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造

成气道阻塞和损伤,12 ~ 48 h 后可发生炎性改变。此类炎症的表现与普通肺炎 X 线表现无明显差异,但经抗炎治疗 1 周后无明显吸收好转,或吸收好转数日后仍在原部位出现炎性改变。遇到此类情况时应考虑支气管异物的可能,进一步观察透视下的表

现,以作出明确诊断。小儿胸部檢查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大部分患儿检查时哭闹,呼、吸气相很难掌握,X 线检查又不能直接显示异物,单纯胸片来诊断支气管异物容易出现假阴性,延误患儿的治疗。故对于临床上怀疑有异物吸入史的患儿均应进行常规胸片加透视检查,胸片在观察肺叶或肺段的局限性肺气肿、肿不张及肺炎方面具有良好的价值,而透视既可观察肿气肿或肿不张,又可动态观察纵隔摆动及膈肌活动度,

两者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是诊断支气管异物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明. 胸部 X 线透视在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诊断[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2( 23) : 175 -176.

X线胸片检查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100例, 年龄3岁~5岁42例, 男19例, 女23例;6岁~10岁58例, 男26例, 女32例。因结核菌素呈阳性转诊25例, 发热、咳嗽41例, 消瘦、发育迟缓7例, 父母患病6例, 呈慢性咳嗽21例。患儿均有胸部X线异常,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1.2 X线表现

1.2.1 病灶部位

右肺上叶39例, 右肺中叶3例, 右肺下叶14例;左肺上叶29例, 左肺舌叶1例, 左肺下叶9例;双肺上叶5例。

病灶形态:不规则小斑点影42例, 小斑片状影32例, 孤立性小叶性病灶8例, 大片状影4例, 单侧肺门增浓5例, 气管旁淋巴结肿大6例, 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

1.2.2 病灶周围情况

病灶多发者, 病灶邻近的肺纹理常增粗、模糊, 肺门影结构常显示紊乱、模糊, 部分伴同侧横膈升高, 或肋间隙变窄或局限性胸膜增厚。

1.2.3 病灶分布

常以肺段分布为主, 病灶发布常不对称, 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区, 病灶侧位片显示较为明显, 下叶区病灶右侧多位于心膈角区, 左侧常沿心缘分布, 纹理常模糊。

1.2.4 淋巴结肿大

多呈不明显表现, 淋巴结肿大多出现于右侧肺门角区及气管旁区。

1.2.5 病灶吸收情况

经抗结核治疗后, 片状病灶吸收先于斑点、结节影, 同时病灶区纹理结构较清晰, 约3个月之后肺内病灶吸收, 而肺门区则出现密度增高的小结节影。病灶吸收横膈下降, 心胸比例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的肋间隙变窄及胸膜局限性增厚则较长时间无改变。

2 鉴别诊断

2.1 大叶性肺炎大片状密度均匀增高的阴影, 形态与肺叶的轮廓相吻合[1]。

2.2 节段性肺炎病灶一般为1.0 cm~2.5 cm, 片状阴影多数病灶在两下肺野内带, 病灶多表现为节段性分布。

2.3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中下肺野, 病灶多为斑片状及大灶性阴影, 密度低, 均匀, 边界模糊[2]。

3 讨论

儿童肺结核的X线表现不典型, 主要与现今儿童接种卡介苗的普及, 抵抗力的普遍增强, 个体差异较大, 同时与感染结核菌的数量、毒力及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均较复杂。如发生少见部位的肺结核加之临床、X线表现多不典型, 则易漏诊、误诊, 尤以对表现为片状影的误诊为高。儿童肺结核病灶分布呈上多于下, 下多于中, 内多于外的规律, 多发病灶多于孤立病灶, 非典型多于典型, 淋巴结肿大明显较少见, 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多于肺门区淋巴结肿大, 侧位片易观察。肺野病灶大多能吸收干净而肺门区易出现钙化影, 下叶较上叶区易残留钙化影。在斑点、小片状混合病灶中, 斑点影密度高于小片状影, 右下多于左下, 易并发肋间隙变窄、横膈升高、胸膜反应。儿童肺结核X线诊断需要与不同类型的肺炎相鉴别, 肺结核无论大小片状影, 密度不均匀, 边缘清楚较肺炎为多见, 斑点、结节状影为其特征性表现。肺炎起病急, 病灶密度较结核淡而均匀, 边缘模糊,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 消炎治疗吸收快[3]等特点, 有助于鉴别。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结核X线胸片表现, 寻找儿童肺结核在X线胸片的表现规律, 提高对儿童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对胸片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经临床诊断治疗后并有2次以上胸部正侧位片的3岁~7岁儿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现今儿童肺结核X线胸片以不典型表现为多, 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常不明显, 原发综合征少见。结论 由于卡介苗接种的普及, 儿童感染结核菌后, 胸片及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可在肺的不同部位, 无规律地形成数个或数十个原发病灶。

关键词:儿童,肺结核,胸部X线平片,诊断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67.

[2]荣独山.X线诊断学[M].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7.

X线胸片检查 篇4

关键词:肺栓塞,X线胸片,诊断,价值

肺栓塞(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和(或)其分支而引起的以肺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来,我国PE的发病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危险人群的数量增加(如人口老龄化)、危险因素增多(如外科手术增多)、对高危人群发现不足及预防不及时或措施不合理等因素有关[1]。X线平片是肺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首诊医师接诊可疑PE患者最常用的排查方法。现对PE胸片表现进行如下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PE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PE患者55例,均符合《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经CT肺血管造影(CTPA)确诊。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龄18~75岁;大面积、次大面积PE 35例,非大面积PE 20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正侧位X线胸片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PE患者主要X线胸片表现为肺炎样改变(38.2%)、胸腔积液(21.8%)、肺动脉高压征象(20.0%)、无阳性表现(20.0%)。大面积、次大面积PE肺动脉高压征象表现率为31.4%,高于非大面积PE的0;斑点结节影表现率为5.7%,低于非大面积PE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型PE其他X线胸片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非大面积PE比较,*P<0.05

3 讨 论

PE典型X线胸片表现为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沿肺叶或肺段分布,一般比较少见。本组患者无1例为典型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3]。X线胸片仅能显示PE的间接征象,因此仅凭X线胸片不能确诊或排除PE。但以中央型和梗死型PE经影像学检查最容易诊断[3]。PE的X线胸片可表现为肺炎样改变、斑点结节状影、胸腔积液等,特异性差,使X线胸片的诊断价值不高,但可显示肺动脉高压征象(如肺门血管影增粗、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增宽),并对评价心肺全面情况及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4]。但当患者出现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休克、肺动脉高压征象等,应进一步完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CTPA检查,或者结合血浆D-二聚体结果进行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刘艳梅,翟振国,王辰,等.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流行病学[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5):326-32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5-10.

[3]孙学智,朱琦,曾洁.肺栓塞X线胸片误诊分析(附14例报告)[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2):212-213.

X线胸片检查 篇5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CT扫描,诊断

早期诊断作为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重要环节之一, 关系到患者的后期治疗的成效。而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有效应用和获取有利的病理学资料, 对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针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症状, 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 来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 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治疗,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自2009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 均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认定, 具备完整X线正侧位胸片及CT扫描材料, 病灶直径1cm为8例, 1-2cm为28例, 2-3cm为32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30例, 年龄32-79岁, 平均 (54.5±3.5) 岁,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8例;咳嗽、咳痰、发热20例;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检过程中发现的40例。发病部位:左肺28例;右肺40例。病理组织分型:腺癌30例, 鳞癌22例, 腺样囊性癌1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6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8例, 腺鳞癌1例。

1.2 方法

X线机使用500m A上球管医用诊断X射线机, 患者站立位获得常规胸部正位及侧位像。西门子Siemens CT扫描设备, 电压120 k V, 电流90 m A, 患者平静呼吸下憋气, 常规增强扫描, 自胸腔入口扫至隔面, 以螺距1.5mm, 层厚10mm。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处理, 以±s表示均数±标准差,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X线及CT检查结果 详情见附表。

[例 (%) ]

收稿日期:2012-09-03

2.2 误诊率情况

68例患者均经过X线检查发现, 在术前经X线检查确诊的有55例, 误诊13例, 误诊率19.11%, 在术前经CT扫描确诊的有61例, 误诊7例, 误诊率10.29%, X线胸片的误诊率大于CT扫描的误诊率。对比分析X线胸片检查和CT扫描检查, 发现两种方法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中, 存在差异显著性, P<0.004。

3 讨论

早期周围型肺癌在X线与CT扫描下的主要表现为: (1X表现。周围型肺癌作为孤立结节, 少部分呈现为浸润型或者空洞型, 而大部分的是结节型, 肺癌表现出了分叶征, 其边缘毛刺, 肿瘤图像中的阴影部位密度不够均匀, 也可见小泡征, 即小透明区。胸膜凹陷形成于肿瘤阴影与胸膜之间;浸润型X线显现出来的阴影是边缘模糊状态的, 该边缘模糊状态无明显特性;空洞型在X线呈现的小空洞, 壁厚薄程度不一, 边缘也有存在分叶的特点。 (2) CT表现:①早期阶段, 因为难以区分判断的小结节, 在诊断中带来困难, 但是, 通过CT可以发现这些小结节的钙化及密度情况, 是有利于诊断的。②对于边缘分叶的肿块的深浅程度, 可以对肿块的性质良或者恶性给予区分。③病灶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特点, 而且不规则地带具有棘状突起, 而不规则区域有低密度区, 通过对该区域的检查, 可以发现肿瘤的坏死组织存在。④有部分存在具有气体的空洞, 而且洞壁的厚薄程度不一致, 呈现不规则性。⑤早期阶段, 通过检查, 比较容易发现呈现出的充气的细支气管影, 深入分析发现, 这些充气的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细支气管的扩展现象, 主要是被肿瘤组织所包围而产生的变化。⑥钙化现象多指发生在该肿瘤部位或者是被肿瘤包绕的肉芽组织。⑦肿瘤的恶化可以导致邻近胸壁收到影响, 可能产生骨质的损坏, 因此胸膜受损, 产生了转移导致胸腔积液。如果发生在晚期, 则可能转移到肺门纵隔淋巴结[1,2]。

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不同鉴别状况: (1) 与结核球鉴别。通过结合结核球在影像学上, 对于病症的病灶特点, 有较为清晰的判定, 如病症的边界问题, 包膜问题和密度问题, 都可以更清晰的鉴别, 也可以发现周围是否存在纤维结合灶的现象, 以及空洞及其洞壁的规则特点情况。 (2) 与错构瘤和炎性假瘤鉴别。首先, 在错构瘤中, 可以较清晰地发现边缘状况, 对错构瘤的特性如脂肪密度或者钙化灶都有表达。其次, 在肺炎性假瘤上, 病症中的胸膜层大部分是表现出了月牙状增厚、粘连的特点, 而且腔内产生了局限性的积液, 有个别情况积液的范围包括腔内至胸壁层。虽然周围型肺癌伴感染的增厚具有一定量, 但是与炎性假瘤相比, 厚度较小, 而积液量则比炎性假瘤更多。纵隔内淋巴结增大是周围型肺癌淋巴表现出来的特性, 与炎性假瘤相比, 其直径大于1cm, 而且呈现出的串珠样、呈囊实性密度、融合状更加明显。本次研究显示, 在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上, CT扫描比X线更高, 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中, 表现出了分叶征、毛刺征、伪足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 上述的征象可以映射出周围型肺癌发展的不同方式, 需要明确的是, 上述的不同征象不能仅凭一个征象来区分诊断肺癌, 因为一个征象仅仅代表该疾病的部分病理特点, 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征象, 全面提高诊断的有效性, 即使肺癌诊断中, 发现不具备上述的特点, 也要明确全面考虑不同征象的重要

总之, 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 充分利用X线在初步分析的特点, 结合CT检查, 深入分析病灶的定性与分期。在无法明确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及时处理, 做好对病灶增强CT扫描, 或者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 或支气管镜下肺部活检, 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有效诊断和早期治疗,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席晓秋, 任静, 冯斌.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诊断分析[J].四川肿瘤防治, 2003, 16 (4) :203.

X线胸片检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 年12 月—2015 年6 月在我院治疗的182 例单发或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骨折时间均<6 h, 且无肋骨骨折病史、无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损伤以及无免疫功能和凝血机制异常。182 例患者中女59 例, 男123 例;最低年龄为20 岁, 最高年龄为75 岁, 平均年龄 (42.6±3.5) 岁;致伤原因包括90 例交通事故伤、65 例摔伤、27 例高处跌落伤;肋骨单根骨折者50 例、肋骨多发性 (2~8 根) 骨折患者132 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和DR检查, DR检查采用中科美伦有限公司生产的ZK-DR型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 设备电源频率为60 Hz, 电压为380 V;X线片采用普朗X线片摄影机。DR和X线片检查方法:患者采取立位肋骨正位以及左右双斜位体位, 采取双斜位摄影时, 取患者右前斜位和左前斜位, 其体位旋转5°~15°, 待患者深吸气后予以曝光, 胶片间距为180 cm, 若有疑似膈下肋骨骨折患者需取卧位行肋骨摄影。采用PACS系统观察和诊断DR影像学图片, 而X线片则在常规出片后观察和诊断其影像图片结果。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螺旋CT、重建图像等进行综合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R检查有175 例患者被诊断为肋骨骨折;X线片检查有156 例患者诊断为肋骨骨折, DR检查诊断率为96.2%, X线片检查诊断率为85.7%, DR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30, P<0.05) 。

3 讨论

肋骨骨折患者一般多伴有咯血、皮下气肿、呼吸困难和血气胸等并发症。轻度肋骨骨折患者若未出现骨折错位较易发生深呼吸障碍和呼吸性胸前部锐痛, 患者若出现严重肋骨骨折, 则会出现肋骨断端穿刺入胸膜腔壁层, 严重者可刺入胸前脏器, 这些均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2]。根据肋骨骨折患者骨折部位以及临床症状的不同, 对其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 对肋骨骨折患者及时进行诊断, 并选取合理的治疗方式,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由于X线片分辨率较低, 对肋骨骨折患者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检查时, 患者肺内和胸腔内各器官细微结构的成像效果较差, 同时受到脊柱、胸骨、肩胛骨和锁骨等骨骼之间重叠的影响, 肋骨骨折隐匿性情况难以被检查出来, 从而使得肋骨骨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增加[3,4]。与传统X线片技术相比, DR检查时影像灰阶的动态范围增大, 对其密度的分辨率增高。肋骨骨折患者采用DR检查时, 骨骼系统影像较清晰, 同时DR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肺内细微结构, 从而判断肋骨骨折部位是否累及邻近组织器官。另外, 对于肋骨骨折患者采取DR检查价格相对低廉, 而辐射剂量仅占到单排螺旋CT的1/300, 因此DR可作为肋骨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对于少数可能怀疑为肋骨骨折患者可实施X线片联合DR检查方法进行综合检查, 进而提高诊断率。

综上所述, 与传统X线片技术相比, DR检查有效提高了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率, 可作为首选诊断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惠方.20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23) :176、187.

[2]陈飞进.体格检查在肋骨骨折影像诊断中的重要性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1) :36-37.

[3]李元锋, 吴庆超.创伤性肋骨骨折影像学诊断方法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1) :899、901.

X线胸片检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6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 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男46例, 女21例;年龄35~80岁, 平均年龄 (54.2±6.4) 岁;体重45~77 kg, 平均体重 (56.1±8.4) kg。病例诊断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病理类型分为鳞癌症状者38例, 腺癌症状者18例, 未分化癌症状者11例。存在明显临床症状者54例, 其中出现明显呼吸道症状, 如咳嗽、气促、发热等现象者33例;发生咳血痰症状者10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者5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12例。

1.2 方法

患者均采取X线检查, 设备为国产PLX160A高频X光机, 均保持正侧位实施胸片检查。患者均采取CT检查, 设备为西门子DRH全身CT机, 胸部常规CT扫描为210 m As, 扫描时间4 s, 层厚8 mm, 层距10 mm, 从肺尖连续扫描到肺底部。所有X线胸片和CT片均经全科人员予以读片讨论。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

在本文所选取的6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 43例可经X线片完成明确诊断, 符合率达到64.18%;62例可采取CT检查完成明确诊断, 符合率达到92.54%;两者对比CT检查确诊符合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X线和CT征象比较

本组中CT对肺门区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显示程度明显高于X线片检查, 两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种检查方法比较, P<0.05

3 讨论

肺癌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目前由于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持续性侵入伤害, 吸烟人群总体数量持续提高, 肺癌出现率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对于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3]。中央型肺癌原发于叶或段支气管, 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在肺门形成区域产生或合并支气管阻塞症状。主要分成鳞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有的腺癌为中央型。中央型肺癌存在“三阻征”较为典型性的临床表现, 存在阻塞性肺气肿症状、阻塞性肺不张症状、阻塞性肺炎症状, 当机体持续不完全性阻塞时则存在段、叶局限性气肿症状, 当机体出现完全性阻塞时主要表现出段、叶不张症状。当患者机体内发生肺不张伴肺门淋巴结肿大症状时下缘或有显现倒“S”型影像, 其为中央型肺癌病变典型征象。

X线胸片检查在临床中是对中央型肺癌进行检查的一种最基本措施。在机体内正常胸部结构及骨骼系统出现异常变化时, 密度变化能够在X线胸片上得到清晰显现, 所以X线胸片在临床中较为广泛应用。对患者实施X线胸片正侧位检查在肺癌诊断中是最为基础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花费少、操作简便, 在临床中是对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应用X线胸片对中央型肺癌进行筛查属于首选措施。X线胸片进行中央型肺癌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对于患者CT检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中央型肺癌CT在检查过程中所获得直接征象为一侧肺门发生肿块症状, 支气管出现异常。肺门肿块有可能出现在某个肺叶支气管周围或其邻近位置, 边缘通常保持清晰, 外缘具有光滑性或存在浅分叶。检查显示肿块密度具有较高均匀性, 有的出现钙化;当支气管出现异常时主要有狭窄、梗阻症状, 管腔内出现结节或管壁存在增厚现象。临床显示的间接征象为阻塞性肺炎, 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出现狭窄症状且肺野无较高清晰性, 存在云絮状模糊阴影。根据段、叶分布纵隔窗并无显现, 而且与支气管走向保持一致性。阻塞性肺不张症状为典型的中央型肺癌, “S”表现为支气管发生狭窄性且呈现条状或出现带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 经强化与不张肺叶相衬托, 出现狭窄症状的支气管能够更为清晰显现。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表现则是与肺动脉相伴行的一条或几条梭形条状或是分叉状软组织密度影, 长轴均指往肺门, 患支则出现肺气肿。

综上所述, X线和CT检查在肺癌诊断过程中均具有明显价值, X线胸片检查方法常作为肺癌的一种筛查方法, CT在对病变细节检查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常用作X线胸片疑似肺癌患者的深入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中央型肺癌X线胸片与CT的诊断对比。方法 6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 均经病理证实, 对其应用胸部X线与CT检查, 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X线胸片诊断符合率为64.18%;CT的诊断符合率为92.54%, 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对肺门区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情况优于X线胸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X线与CT对于诊断中央型肺癌均具有明显效果, CT对于病变细节的检查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可以用作X线胸片疑似肺癌患者的深入检查措施。

关键词:肺癌,中央型,X线,CT,诊断

参考文献

[1]聂永康.早期中央型肺癌CT诊断与支气管镜及病理组织学对照.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7 (7) :114.

[2]魏会林.中央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诊断对比.影像与介入, 2010, 17 (5) :71.

X线胸片检查 篇8

肺结核又称痨病,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疾病,据报道全球范围内结核病发生率在近些年有明显上升趋势[1],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导致死亡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传统的X线胸片对肺结核的诊断有着丰富的经验,已被医学影像工作者基本熟练地掌握。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使CT在胸部疾病诊断中广泛应用,显示出了它的许多优点,但在基层医院未能普及。传统的X线胸片还会继续使用。本文在回顾临床资料基础上对X线胸片在基层医院临床诊断肺结核中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所选的病例为2002~2007年我院门诊患者,共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5~77岁,平均40.2岁。8例原发性肺结核,6例血型播散性肺结核,17例继发性肺结核,18例陈旧性肺结核,4例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咯痰31例,咯血6例,贫血21例,痰中带血丝18例。胸痛及胸闷16例,不规则发热及低热15例,潮热及盗汗13例,消瘦及乏力14例。化验检查,25例白细胞增高,17例血沉增快,32例痰培养阳性,21例痰培养阴性。53例均摄有X线胸片(采用400mA X光机,胸部正位片),其中隐蔽病灶做体层摄片25例,10例作CT扫描检查,30例随防2年以上。

2 结果

(1) X线胸片表现较典型:血型播散性肺结核少见,继发性肺结核多见,多为肺上部浸润灶病变,常伴有空洞形成。随着病情的进展,肺部X线表现往往典型。病变以中或上部肺野多见,可呈局限性及弥漫性浸润影;两肺弥漫性粟粒性病灶多见,空洞少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

(2)X线胸片所见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阴影、结核浸润灶及陈旧性结核灶:53例均采用正位胸片。其中隐蔽病灶做体层摄片25例,CT扫描10例。斑片状影约1.2cm×3.2cm大小,密度不均,病灶边缘欠清楚,部分显示模糊。其影像有时呈密度较淡、中等密度、密度不均阴影,部分病灶中心密度较高,周边密度较淡。

(3)X线胸片表现特点:①两肺上叶及中叶舌叶支气管为好发部位;②受累支气管病变范围较长,74%为多支气管受累;③CT主要表现是气管支气管不规则狭窄或梗阻,管壁增厚及管腔内结节;④4.78%病例为肺内结核;⑤大多有肺叶、肺段不张和实变,近肺门层面无肿块及局部外凸;⑥可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4)部分X线胸片显示为慢支炎、肺气肿征象,少数可伴有两肺大泡形成。如病灶发生在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呈多形态病灶则为诊断继发性肺结核的依据;肺门淋巴结增大是诊断原发性肺结核的依据。在隐蔽部位的结核病变,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等征象需要作CT补充,显示肺段、肺叶支气管狭窄及管壁增厚,并有助于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对影像学表现必须加强动态观察,如对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与形态、病灶密度、边缘及周围变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讨论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分为斑片状型和规则浸润型、结节型,均具有以下影像特点:①结节斑点影;②斑片状周围浸润影;③片状融解或小空洞影;④纤维索条影或网状影;⑤胸膜增厚粘连。结论:由于肺部合并症较多,病灶周围的炎症性改变,日侵及多个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其基本病理特任为渗出、干酪样环孔及其他增殖性组织反应,可形成空洞。临床表现常有咳嗽、咯痰、痰中带血或咯血等呼吸道症状及低热、盗汗、纳差、乏力等全身。

通常肺结核好发于两上肺叶或两肺下叶背段区域,此处两上肺叶或两肺下叶背段区域内淋巴液回流速度较缓慢即淋巴廓清能力差,也与两上肺叶或两肺下叶背段区域氧分压低于其它肺叶有关。而肺下叶结核发生率“仅为6.5%[2],且成人肺结核有1/3表现不典型,目前认为导致肺下叶结核的原因”有3种,即原发感染、初发结核中气管旁淋巴结结核瘘或支气管内膜结核引起继发感染、不典型的血行播散感染,其中以第2种因素为多数人认可[3]。

53例肺结核X线胸片的资料分析显示,患者的特点多为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半数以上有急性发作病史,临床表现咳嗽、咯痰、咯血、胸痛、胸闷等症状,多数有午后发热、夜间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病变仍为双肺上叶或下叶背段多见。胸部影像学表现肺内出现局限或广泛的大小不等、密度降低、边缘不清阴影。肺密度降低的程度不同,可在肺内不同部位显示“薄雾状”、“磨玻璃”阴影,密度不均。肺内还可出现类似蜂窝状改变,部分伴有少量的纤维条索影。因此,肺结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是肺结核诊断的必要过程。肺结核与肺炎、肺癌及其他肺内炎症的鉴别是常见的问题。肺结核呈球形或肿块阴影、肺段肺叶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结核性胸膜炎需要与肺癌、炎症鉴别,有时还需与少见的疾病鉴别。对于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确诊建议进行体层摄片、CT扫描检查[4],文中有25例做体层摄片25例,10例做CT扫描。

肺结核的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在影像诊断方面前辈们总结的肺结核传统X线胸片表现,至今仍是诊断肺结核的依据[5],尽管影像技术发展较快,在鉴别诊断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通过本组病例的传统X线胸片与CT对比观察。我们认为传统X线胸片仍然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检查方法,应作为首选,CT检查只是在条件具备或临床必需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的检查方法。同时,X线胸片是基层医院影像诊断的主要手段,费用更合理,经济,有效。

参考文献

[1] Raviglione ME,Snider DE,Koeki A.Global epidemiology of tuberculosis: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a worldwide epidemic [J].JAMA,1995;273:220-226

[2] 李春菊.66倒肺下叶结核临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1997;19(增刊):181

[3] 彭小东.类似肺炎的成人肺下叶结核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0(10) :61-63

[4] 赵雪梅,耿进朝,李明山,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0) :889-891,934

上一篇:物业协调下一篇:建立冷链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