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X线检查(精选11篇)
传统X线检查 篇1
胃肠检查是影像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查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随着数字胃肠机的普及, 数字化所带来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本文收集我院数字胃肠机使用前后2组病例, 分析比较2组检查的阳性率、准确率, 旨在进一步认识数字胃肠检查的优势所在, 更好地利用数字胃肠机的这些优势, 提高诊断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
第1组:利用非数字化岛津800 m A胃肠机所查病例360例, 男215例, 女145例, 年龄8岁~90岁, 平均年龄44岁。上消化道造影240例, 逆行结肠造影98例, 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4例, 小肠双重对比造影8例。
第2组:利用西门子数字化500 m A胃肠机所查病例240例, 男156例, 女84例, 年龄12岁~88岁, 平均年龄46岁。上消化道造影164例, 逆行结肠造影55例, 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4例, 小肠双重对比造影7例。
2组病例均为初诊病例, 均有消化系统症状, 除小肠双重对比造影病例外, 均在我院经相应内镜检查, 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第1组小肠双重对比造影病例中有1例在外院经小肠胶囊内镜检查。
2 结果
见表1。
注:因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只有部分病例经手术或内镜证实, 故综合准确率时小肠病例未计入在内。阳性病例一列括号内为误诊或漏诊病例数。
通过表1可见数字胃肠检查较传统胃肠检查阳性率及准确率均有所提高。
3 讨论
3.1 胃肠造影是一种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 随着内镜技术的日趋完善, 其地位大不如前。
胃肠造影检查的阳性率及准确率相对内镜而言都有所不及, 然而胃肠造影检查仍有其优势, 且这些优势显而易见。如:操作简单, 没有痛苦, 患者更易于接收;相对安全, 几乎没有并发症;胃肠道病变需要手术时, 造影定位比内镜更准确直观, 更利于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胃肠道造影检查有如此优点, 放射科医生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提高造影检查的准确率。
3.2 典型的胃肠道病变传统造影检查一般都能明确显示, 对于早期病变、一些不易观察的部位, 数字胃肠造影较传统胃肠造影有较明显的优势。
数字胃肠机的连续多次曝光技术能捕捉显示病变的最佳时机, 对于早期贲门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滑动性肠套叠等病变能更好地显示。数字胃肠机的后处理功能, 可以调节图像的亮度、对比度, 可以通过放大图像来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或可疑部位, 这些都能提高检查的阳性率、准确率。分析本文2组病例, 诊断阳性率及准确率的提高也正是得益于数字胃肠机的这些功能。
3.3 数字胃肠机的优势还体现在:
其后处理功能可将采集的图像进行筛选后再保存或摄片, 可以最大限度收集图像信息和减少胶片浪费。在资料保存上, 应用光盘贮存信息, 节约空间, 节省成本, 需要时读取方便快捷。
传统X线检查 篇2
放射科X线检查一般有X线透视、摄片、特殊检查等。
我单位(院、所)因条件所限一般进行X线透视和X线摄片,现仅述X线透视和X线摄影操作规程。
一、X线透视操作规程
1、透视前必须妥善对控制台上的各种仪表,如电源、电压稳定在200v,透视电压、电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2、了解病情及目的,请病人脱去外衣,拿掉一切可造成伪影的金属、膏药等。
3、透视检查应循一定顺序,射野大小适当,将受检部位靠近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以免影像放大。
4、透视应注意脚开关的断续、每数秒间隔一次,一般间断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以防X线管过热而受损,并减少医生眼睛的疲劳和病人医生不必要的照射量。一般集体胸部介体透视,平均每人30—60秒钟,疑难病人一次不超过5分钟为宜。
二、X线摄影操作规程
放射工作者必须掌握所用X线机特征,使其充分发挥没计效能,摄出较满意的X线照片:为保证机器的安全及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X线机,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X线机的使用原则:
①首先对X线机有基本认识,了解机器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而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的使用安全。③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可粗枝大叶。④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防止过载:禁止曝光时转支调节器。
2、操作技术:
①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②X线管交换开关调至需用台次位置。
③根据检查方式进行技术选择,如一般摄片应将滤线器、体层、点片等,调至所需位置。④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⑤条件选择,可根据摄片位置,病人情况调节行状值(kvp)毫安值(mA)和曝光时间(s)。
⑥以上各部完毕,患者调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⑦曝光完毕,切断电源,将电源调节到最低值。
阑尾炎X线检查价值分析 篇3
[关键词] 阑尾炎;X线平片;造影
[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47-02
X-ray value analysis of the appendicitis
DU Youm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Kaifeng Longhai Hospital,Kaifeng 475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X-ray signs of appendicitis so that improving X-ray diagnosis level of the disease.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ere taken up abdominal plain film,showing 16 cases of chronic disease while doing the whole digestive tract barium meal examination,done in 4 cases and barium enema examination. Results Upright abdominal plain film examination were 70 cases of acute onset,the limitation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showed diffuse intestinal pneumatosis or pneumoperitoneum with colon 63 patients,was normal in 7 cases;16 cases of chronic disease,the performance of normal in 14 cases,show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ight lower abdomen for the fifth and sixth groups associated with small intestinal gas accumulation zone the fluid level in 2 cases. 16 cases of chronic disease underwent angiography,filling the appendix imaging in 8 cases,undeveloped 8 cases. Conclusion X-ray examination is not only the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 can be used as the exclusive method,but also found some unusual signs,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Key words] Appendicitis;X-ray;Imaging
急性阑尾炎为最常见的急腹症,约占全部急腹症的50%左右,主要由于阑尾梗阻并感染而引起。慢性阑尾炎可由急性阑尾炎转化而来,也可由于阑尾粪石、异物、寄生虫等引起管腔梗阻与刺激而导致阑尾慢性感染。临床上急、慢性阑尾炎常行X 线检查。笔者收集医院2005年10月~2011年10月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86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及X线检查资料,重点分析其X线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48例,女38例;年龄12~67 岁,平均(41.4±8.6)岁。就诊时呈急性发病者70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36例,脐周痛10例,右下腹痛20例,全腹痛伴腹肌紧张或板状腹4例,伴发热者51例,伴呕吐者18例,伴血象白细胞总数或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57例,既往有阑尾炎病史者7例;呈慢性发病者16例,表现为间断性右下腹痛15例,左下腹痛1例,伴有右下腹包块者6例,伴有低热者3例,伴血象白细胞总数或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者4例。
1.2 方法
86例均摄有腹部立位平片,呈慢性发病的16例同时做了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其中4例并作了钡灌肠造影检查。全组于检查后行急诊或择期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腹部立位平片表现(86例)
急性发病者70例患者中表现为局限性小肠积气或弥漫性小肠伴大肠积气者63例,其中伴液平者51例,伴有肠管轻、中度扩张(小肠宽度≥3 cm或大肠宽度≥5.5 cm)者24例,伴有腹壁脂肪线模糊者3例(图1),伴有膈下游离气体者1例;表现正常者7例。慢性发病者16例中表现正常者14例;表现为局限性右下腹部第5、6组小肠区积气伴有小液平者2例。
2.2 造影表现(16例)
阑尾充盈显影者8例,呈管状2例(图2),呈分节状6例(图3),其中1例腹腔脏器转位,阑尾位于左下腹部,5例阑尾内造影剂48 h后未排空或未完全排空,1例呈管状显影的阑尾远端呈杵状膨大充盈,似吹气球样;阑尾未显影者8例,其中6例可见回盲部及小肠第6组受推压变形或移位,盲肠可见弧形压迹,黏膜尚好,6例中2例第5、6组小肠移动性差;16例用压迫器压迫回盲部或显影的阑尾时均有压痛。
2.3 手术病理结果
急性阑尾炎75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炎5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积脓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6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阑尾穿孔8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脓肿4例;慢性阑尾炎11例,伴阑尾黏液囊肿1例,伴阑尾慢性穿孔形成窦道1例。
图1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腹部异常 图2 钡灌肠显示阑尾呈管状,内
肠曲胀气并右侧腹膜外脂肪线模糊 有多个囊性透明区
图3 阑尾较长,管腔粗细不等,呈分节状,腔内有粪石,边缘毛糙(箭头)
3 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1]。早期传统上使用腹部X线平片检查作为一种排除其他疾病的措施,孙传兴[2]认为急性阑尾炎腹部透视检查一般正常。本组中腹部平片上75.58%(65/86)的病例有小肠积气、或伴液平或伴轻、中度肠管扩张等肠淤胀表现,考虑为本病阑尾痉挛、局限性或弥慢性炎症刺激所致。本组中平片及造影检查还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穿孔征象)1例、阑尾分节显影6例(1例为左下腹部阑尾)、阑尾排空延迟5例、阑尾远端杵状膨大1例、回盲部占位效应6例及腹壁脂肪线模糊3例。因此,笔者认为X线检查不仅可作为阑尾炎诊断中的排他性方法,而且能发现一些异常征象,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笔者认为阑尾炎有以下X线征象:(1)反射性肠淤胀[3]:由于阑尾痉挛、腹腔炎症的刺激可引起小肠积气(正常成人小肠内气体在X线上几乎见不到)、液平或伴小肠、结肠轻中度扩张。本组X线与手术病理对照此征在急性阑尾炎出现率高达86.67%(65/75);(2)腹膜炎症:当急性阑尾炎伴有弥漫性腹膜炎时在反射性肠淤胀基础上表现为腹壁脂肪线(以右下腹膜外脂肪线为主)模糊、甚至消失[3],本组发现3例;(3)阑尾穿孔征:表现为膈下游离气体,本组发现1例,占穿孔病例的11.11%(1/9);(4)回盲部占位征象[4]:为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积脓及阑尾黏液囊肿的表现,本组发现率100%(6/6);(5)阑尾窦道征:为阑尾穿孔后周围组织粘连包裹所致,本组见到1例;(6)阑尾呈分节状充盈伴排空延迟 (>48 h)[5]:为阑尾慢性炎症的征象,因阑尾壁纤维化增厚、腔变窄、功能障碍所致[6]。本组所见上述征象尚需分别与肠梗阻、其他原因所致的腹膜炎、溃疡病穿孔、回盲部良恶性肿瘤及肠结核等表现相鉴别[7],但认真观察X线征象、结合临床病史特点易于区别。
[参考文献]
[1] 纪涛,李正华,冯晨.慢性阑尾炎X线钡剂造影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16(1):10.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3]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08.
[4] 王毅,陈方敏,梁丽萍,等.急性阑尾炎X线征象的临床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79.
[5] 蔡云国,匡楚龙,唐苹,等.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慢性阑尾炎24例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6):442-443.
[6] 谈家福,周惠英.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24-125.
[7] 张文进,赵冀安.坏疽性阑尾炎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17例诊治回顾[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4):58-59.
传统X线检查 篇4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搜集消化道憩室672例, 其中男性369例, 占55%, 女性303例, 占45%;年龄最小16岁, 最大82岁, 平均42岁。672个病例均做了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其中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348例, 全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253例,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71例, 阳性病例均留取摄片资料, 其中216个病例做了内窥镜检查。
2 临床情况
2.1 临床表现
在本组病例中, 452个病例有临床症状, 发生在食管的表现为进食时不适、胸骨后疼痛、时有异物感等;发生在胃的憩室则见泛酸、嗳气及类似溃疡病症状;发生在十二指肠的为左上腹或剑突下疼痛、饱胀反酸呃逆恶心等症状个别病例变换体位可缓解等临床表现;空回肠憩室以腹痛、腹胀为主, 回肠远端憩室合并炎症时, 表现似急性阑尾炎, 但疼痛与压痛部位较高;结肠憩室并发炎症时可有左下腹疼痛、恶心、呕吐, 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另外220例, 无发病部位的症状体征, 在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或内窥镜检查时发现。
2.2 诊断及治疗
本组病例全部经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对阳性病例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阅片后做出诊断。672个病例中, 206例在门诊采取消炎、止痛、解痉、止血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有76例行住院治疗, 其中64例内科保守治疗, 12例实施外科手术。大多数病例未做临床治疗。
3 结果
本组病例发现食管憩室148例, 占22%, 胃憩室38例, 占5.6%, 十二指肠憩室363例, 占54%, 空肠憩室19例, 占2.8%, 回肠憩室17例, 占2.5%, 回盲部2例, 占0.3%, 结肠85例, 占12.6%;单发性憩室376例, 占56%, 多发性憩室296例, 占44%, (其中同一部位多发219例, 占32.6%, 不同部位多发77例, 占11.5%) 。
4 讨论
4.1 消化道憩室的发病情况
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食管憩室较常见, 本组病例占22%, 按照发生部位分为上段憩室、中段憩室和下段憩室胃部憩室较少见本组病例占5.6%。小肠憩室最多见, 以十二指肠降部最为多见, 其次为空回肠。有文献报道十二指肠憩室最常见, 钡餐检查发现率2%, 发生于降部的占60%~70%, 空回肠憩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2%[1], 小肠憩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50~60岁为多发, 男性多见[2], 结肠憩室多发于升结肠和横结肠, 发病率比西方国家少见。憩室可以多发, 也可以单发, 以单发者为多。消化道憩室无并发症时对人体健康多无明显影响。
4.2 消化道憩室的病理基础
正常时胃肠道腔内有一定的压力, 这压力部分被腔外压力所抵消, 部分则由具有弹性的胃肠壁组织所承受, 处于平衡状态。假如某一部位的胃肠壁层组织因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而发生退行性变, 以致局部承受腔内压力的能力减弱, 或者肠道外邻近组织炎性粘连或肠壁表面脂肪积聚过多而牵拉肠道, 使局部胃肠道壁突出, 形成憩室。根据憩室壁的结构不同, 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前者为粘膜、肌层和浆膜均膨出, 而假性憩室则只有粘膜和浆膜两层突出。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并随着年龄增加, 支持结肠憩室产生与年龄相关, 其原因可能是人们饮食结构由高纤维膳食向低纤维膳食发展.低纤维饮食在结肠动力、肠内压力、肠壁结构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导致憩室产生[3,4]。
4.3 消化道憩室的临床症状
憩室可以无症状, 或产生该部位继发症状, 并随着部位的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如食道憩室在上段可见吞咽困难、口臭、声音嘶哑, 并可继发炎症、溃疡、出血和穿孔;在中段可见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 恶心、呕吐等;在下段可见吞咽困难、恶心、呕吐, 食后上腹部疼痛等[5]。胃憩室则见泛酸, 嗳气及类似溃疡病症状, 出血和穿孔机会极少。十二指肠憩室一般无症状, 当合并憩室炎时有上腹痛、恶心、呕吐和类似溃疡病症状, 少数伴有出血、穿孔等症状。回肠远端憩室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以30岁以下合并炎症时, 表现似急性阑尾炎, 但疼痛与压痛部位较高。结肠憩室并发炎症时可有左下腹疼痛、恶心、呕吐, 发热、白细胞升高, 并可引来憩室穿孔而形成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或瘘管形成。
4.4 消化道憩室的并发症
主要为: (1) 憩室炎、梗阻:由于憩室内进入粪便、气体不易排出等因素, 憩室炎反复发作, 往往转为慢性, 临床上慢性憩室炎并不少见, 憩室粘膜持续感染肠壁水肿增厚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腹部痉挛性疼痛、胀痛、隐痛为慢性憩室炎的常见表现, 有的表现便秘, 有的可发生不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 (2) 结石:憩室内形成胆石、粪石较为多见, 由于十二指肠憩室反复引起逆行性胆总管感染, 造成胆总管下段结石。 (3) 出血、穿孔。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大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憩室部位靠近穿经肠壁的血管支, 血管被侵蚀破溃后可引起憩室出血, 尤以右半结肠的憩室出血为多见。
4.5 消化道憩室的X线表现
从发生部位看, 主要在十二指肠、食道、结肠多发, 胃和小肠相对少见;单发病例大于多发病例, 同一部位 (脏器) 多发大于不同部位 (脏器) ;气钡造影典型的表现为突出于消化道腔壁外的圆形或椭圆形囊袋状影, 轮廓光滑, 有狭颈, 可见粘膜伸入憩室内, 憩室大小不一, 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有时憩室内可见造影剂、滞留液、气体构成的“三层现象”, 憩室内造影剂排空与颈部宽窄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6]报告空肠憩室进行X线检查时, 须利用多种体位, 使各种方向开口的憩室可因钡剂充盈而显影。国外文献报告应用小肠灌肠法, 经鼻或口插管至十二指肠空肠曲, 可以提高发现率。还有学者提出憩室炎的X线征象[7]有充盈不规则, 憩室中央有充盈缺损;边缘不规整, 不锐利;有激惹征象;排空较缓慢等。
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消化道憩室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典型, 只要仔细询问病史, 结合内窥镜检查, 传统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以明确对本病的诊断
摘要:分析消化道憩室的临床特点、X线表现以及并发症, 探讨了传统X线造影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对672例消化道憩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憩室发生的部位分类:食管憩室148例, 胃憩室38例, 十二指肠憩室363例, 空肠19例, 回肠17例, 回盲部2例, 结肠85例;以憩室发生的数量分类:单发性憩室376例, 多发性憩室296例 (其中同一部位多发219例, 不同部位多发77例) 。消化道憩室患者多无明显典型症状, 需要仔细询问病史, 完善消化道造影、胃镜、结肠镜检查, 传统X线造影检查对本病可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消化道,憩室,X线检查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133.
[2]贾林, 黄开红, 李瑜元, 等.中华消化, 2002, 22 (6) :421.
[3]Colecchia A, Sandri L, Capodicasa S, et al.Diverticulardisease of the colon:newperspectives in symptom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9:1385-1389.
[4]Simpson J, Scholefield JH, Spiller RC.Pathogenesis ofcolonic diverticula.Br J Surg 2002;89:546-554.
[5]上海第一医学院, 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961-963.
[6]朱纪吾, 张闽光, 姚炘.空肠憩室症的X线诊断——附16例报告[J].中华消化, 1991 (11) :237.
传统X线检查 篇5
一次检查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一个半月天然辐射剂量
加拿大的一个研究显示一次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平均每侧乳腺组织吸收剂量为3.7毫戈瑞(mGy),相当于0.44毫希伏特(mSv)的当量剂量。我国妇女相对于西方女性乳房小,所以检查所用的辐射剂量也较小,平均每侧乳腺组织吸收剂量约为2.5毫戈瑞,约0.3毫希伏特当量剂量。此外,其他部位的检查对乳腺组织也有一定的辐射剂量。胸部CT检查时乳腺组织的平均吸收剂量为15.9毫戈瑞;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乳腺的吸收剂量范围是50~80毫戈瑞;腹部CT检查,位于照射野外的乳腺吸收剂量也有10~20毫戈瑞。显然这些检查对乳腺的辐射剂量均比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辐射剂量高。
除了医源性的辐射,公众其实一直生活在天然辐射环境中,如宇宙射线、室内外地表层的γ贯穿辐射等。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估计,全世界人均天然辐射的剂量约为2.4毫希伏特/年,我国人均剂量约为2.3毫希伏特/年(0.19毫希伏特/月)。由此推算,一次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一个半月我国人均天然辐射剂量。
乳腺X线摄影筛查:利益风险比为76.2 :1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辐射剂量并不大。那么,这种剂量的辐射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人体每接受10毫希伏特的辐射剂量,会增加1/1000的患癌概率。
加拿大科学家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出,如果一名妇女在45岁时接受一次3.7毫戈瑞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那么这一次她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到她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0.19/10万;如果这名妇女从40岁开始,每年接受一次3.7毫戈瑞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直到她55岁,随后每两年一次同样的检查,直到其74岁,她个人的乳腺癌发病率增加了86/10万,此时她的预期寿命缩短了0.0014年,相当于12.6个小时。但是,通过合理的筛查,降低了她患乳腺癌的死亡率,并能延长她的预期寿命0.1067年,相当于39天。综合考虑,乳腺X线摄影筛查的利益风险比为76.2比1。显然,乳腺X线摄影检查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受检者在获得X线检查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承担了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因此,为了预防癌症的发生,还是提倡大家远离射线,避免不必要的剂量照射。研究证实,辐射致癌的危险度与受检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受照剂量越大,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所以,在接受有辐射的检查前,大家先要衡量利害关系,再决定是否接受检查。
胃溃疡的X线检查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1月入院体检发现有问题的41例患者, 男性27例, 女性14例。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32.5岁。其中小于35岁者29例。病程最短2年, 最长12年。
1.2 症状和体征:
长期上腹疼痛, 常在饮食失调、过渡疲劳、季节变化后发作者30例, 疼痛的性质为钝痛、胀痛、刺痛或灼痛。此30例患者能在进食后缓解疼痛。另6例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嗳酸、腹鸣、腹泻和便秘等症状。体格检查常有上腹压痛、胃液分析无一定特征性改变。
1.3 方法:
使用胃双重对比造影, 使胃充盈恰当, 粘膜皱壁显示清晰, 可以发现浅小溃疡。常规X线检查必须包括透视和摄片两个方面。如疑有穿孔可进行立位或坐位透视。若病人虚弱可摄左侧卧水平位片, 此位置气体可积聚于腹侧肝缘外上方。必要时通过胃管抽净胃液后注入60%泛影葡胺20~30 mL, 观察有无选影剂由穿孔处逸出。急性穿孔时, 绝对禁忌钡餐检查。
2 结果
胃溃疡大多数为单发, 少数多发。溃疡常发生于胃体小弯和胃窦。而胃体前壁、后壁、大弯和胃底较少见。发现龛影为诊断胃溃疡的主要直接依据穿透性溃疡、线形溃疡、胃大弯溃疡、幽门管溃疡及多发性溃疡的X线表现各具特征。
3 讨论
胃溃疡钡餐检查X线表现有: (1) 形态的改变; (2) 功能的改变; (3) 愈合期改变龛影。
龛影是代表溃疡本身的直接征象。因此, 出现龛影为诊断胃溃疡的主要直接依据。龛影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并有以下几个X线特征:狭颈征和项圈征:切面观, 龛影与胃腔连接处的口径较为狭窄, 呈颈状, 称狭颈征。当此狭窄区密度较低而显示为一边界光整的小透明带时, 则形如项圈, 称为项圈征。此皆为肥厚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所形成。
溃疡周围隆起:溃疡周围胃壁各层组织因炎性肿胀而隆起, 在切面X线片上, 在龛影口部边缘显示一宽度一致, 境界光整锐利的透明带阴影, 在加压时尤为明显。因炎症组织与正常胃壁呈移行状态, 故此透明带与正常胃壁之间无突然分界, 龛影则位于此透明带的中央部分, 故与溃疡型胃癌所形成的“半月征”不同。
Hampton线:在切面X线片上, 龛影与胃腔交界处可显示一宽约1~2 mm的透明线状阴影, 是由轻微突起并略向溃疡内倒卷的肥厚粘膜所形成, 其出现率不到20%。
周围粘膜皱壁纠集:溃疡的纤维收缩, 可使其周围的粘膜皱壁向溃疡呈放射状纠集, 纠集的粘膜皱壁比较广泛而排列均匀, 并直达龛影, 正侧位均清晰可见, 这是慢性消化性溃疡的另一个重要直接征象。此种粘膜皱壁可因水肿而增粗, 但仍保持其柔软的性质。当溃疡周围各层组织有较明显的水肿时, 纠集的粘膜皱壁则在其外围逐渐变细消失。较小的溃疡一般不引起粘膜皱壁纠集。如溃疡有恶变或溃疡型胃癌, 则周围粘膜皱壁紊乱, 僵硬呈杵状结节, 中断或消失。仔细观察龛影附近粘膜皱壁的表现, 对鉴别良、恶性甚为重要。
胃溃疡由于发生部位和病理结构不同。有下述不同的X线表现。
1) 穿透性溃疡:
当溃疡穿孔又被周围炎性组织所包围, 则成慢性穿透性溃疡。立位时, 龛影内显示三层密度不等的阴影:底层为钡剂沉着, 密度最高;上层为气体, 密度最低;中层为液体, 其密度介于二者之间。卧位切面观, 整个溃疡为钡剂充填而显示为底部较宽大的龛影, 与胃部连接部分则较狭小, 甚至呈狭颈状, 这是溃疡穿孔的重要标志。在狭颈部无钡剂充盈时, 则见此圆形或半圆形的龛影与胃体分开。溃疡穿透浆膜后, 可以侵入邻近脏器, 如肝、脾、胰、横结肠系膜和小网膜等, 称穿入性溃疡。其龛影多大而深, 边缘光整;在胃内的钡排空后, 溃疡内仍可有钡剂存留。
2) 线形溃疡:
线形溃疡仅能在粘膜的检查是特别是胃双对比造影中发现, 显示为长短粗细不一的线形龛影。在线形龛影的一部分, 一端或两端可较增粗, 常与胃的纵行粘膜呈垂直方向行走。在其周围有粘膜皱壁纠集时则呈蜈蚣样阴影。线形溃疡可引起胃小弯缩短, 囊状或蜗牛样变形和胃角切迹附近小龛影的出现。
3) 幽门管溃疡:
溃疡多浅小, 一般不深人肌层, 多位于幽门管的小弯侧或后壁。切面观呈一突出的龛影, 正面观则为一充钡的小圆点。有时, 由于炎症和水肿或邻近肌层的痉挛收缩, 可使幽门管伸长或弯曲成角和幽门偏位。因往往可引起邻近胃和十二指肠的变形, 以致误认为胃幽门前区或十二指肠溃疡。
4) 胼胝性溃疡:
在病理上以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溃疡四周的粘膜下层和肌层也全被纤维组织所代替。龛影成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多在2 cm以上, 深度较浅, 周围有一透明带, 可形似恶性溃疡。但胼胝性溃疡的口部完整, 龛影不完全位于腔内, 周围胃壁柔软, 粘膜皱壁可以通过龛影四周的透明带或逐渐变细而消失开透明带之外方。
5) 多发性溃疡:
胃多发性溃疡多位于窦部, 当各个溃疡间距离较远, 诊断并无困难, 如溃疡间距离较近, 则在胃窦小弯呈锯齿状改变, 类似炎变, 两个溃疡重叠在一起时, 则易误认为恶性溃疡。
6) 胃大弯溃疡:
因大弯轮廓不甚规则, 小的溃疡不易查出。窦部大弯溃疡在胃收缩明显时较易显示。此种溃疡常位于一个充盈缺损样的区域内, 后者乃因溃疡周围粘膜水肿或大弯粘膜运动而形成, 不可误认为恶性溃疡。
7) 胃小弯溃疡:
正面观, 龛影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 较小的溃疡也可为半月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光整, 轮廓锐利, 其周围常因粘膜水肿或纤维增生而显示一日晕状透明区, 外周的粘膜皱壁则呈放射状排列。切面观, 胃小弯所显示的龛影为突出于胃腔以外的憩室状阴影, 可为乳头状、半圆形、长方形或锥形。
8) 胃底和贲门区溃疡:
由于解剖部位的关系, 直径在1 mm以下的溃疡不易显示, 较大的溃疡应与癌瘤或憩室相鉴别。
溃疡病的其他X线征象
胃小弯缩短:溃疡引起纤维组织增生, 使胃小弯缩短, 胃角切迹变宽, 幽门向脊柱之左侧移位, 严重者可收起胃窦与胃体粘连而变形。
幽门梗阻和狭窄:幽门及其邻近的溃疡常使幽门管发生持久性痉挛。兼有炎性肿胀和瘢痕收缩时, 即发生幽门狭窄梗阻。X线显示幽门管狭小, 幽门前区大弯侧扩张, 在服钡后6h, 胃内仍有20%以上的钡潴留。
胃大弯痉挛切迹:在胃小弯溃疡中, 因环形肌收缩而在其对侧大弯发生痉挛性切迹。此种切迹并不持久固定, 以立位为明显。但在胃癌、胃的其他病变或胃外病变也可引起此种切迹。如果溃疡愈合而切迹仍然存在, 可能由于纤维化和瘢痕所致, 称“沙钟胃”或“哑铃胃”。
胃分泌增加:胃溃疡常伴有胃炎, 胃分泌增加, 有中等以上的空腹潴留液。
溃疡的愈合:胃溃疡愈合时X线表现为龛影逐渐变小变浅, 形态也成尖角状并逐渐消失。龛影周围的透明带消失较快, 粘膜皱壁的纠集消退较慢。浅小溃疡愈合后可不留任何痕迹, 较大的溃疡愈合后仍可因纤维组织增生或粘连, 导致恒久的胃小弯缩短。
将幽门扯近贲门, 使胃形如蜗牛状, 贲门、幽门也可变形移位, 致狭窄或闭锁不全, 或在相当于溃疡水平处产生环形狭窄形成持久性葫芦样胃, 狭窄处钡剂通过困难, 上部胃有扩张和滞留。
参考文献
[1]尚中克.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4.
[2]郭爱华, 王玉涛, 张殿星.胃溃疡的相关特殊X线征象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5 (8) :689-691.
肋骨骨折X线检查误诊原因分析 篇7
1误诊原因分析
1.1 由于胸部解剖特殊性及肋骨骨折的自身特点难以准确诊断
①胸廓结构多重组织重叠遮着骨折部位, 如肩胛骨及锁骨容易遮盖1~2肋骨的骨折发生漏诊;②第4~5肋骨后端肋头2 cm处可见线状切迹应为正常显示易误诊为骨折;③肋骨骨折发生在腋中线部位常规照片不易发现, 需要加拍肋骨斜位片才能显示;④骨折轻微仅皮质断裂, 尤其儿童的青枝骨折容易漏诊;⑤骨折无错位或骨折后上下肋间肌牵引肋骨自行复位, 错位不明显又无肺及其他部位的异常改变;⑥胸部组织的密度和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一张X线片中难以一次准确地看清胸部所有区域, 如膈上肋骨和膈下肋骨密度差异较大。
1.2 患者外伤因素和投照因素
①肋骨骨折伴其他损伤时, 如皮下气肿、肺挫裂伤、胸腔积液等。易掩盖骨折线造成漏诊;②患者多并发其他复合伤, 不能很好配合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③投照位置不标准通常应拍肌骨正位、斜位及切线位。但对外伤较重的患者不易应用;④膈上肋骨膈下肋骨条件不一, 曝光条件过高时膈上肋骨易漏诊, 过低时膈下肋骨易漏诊。
1.3 投照体位不佳
临床资料填写不全, 查体定位不准确, 就不能选择最佳投照体位。
1.4 阅片不认真
不能做到按顺序逐个观察肋骨, 只注意明显骨折, 而忽视其他部位骨折, 肋骨骨折可有单根和多根骨折, 同一肋骨又可在一处或多处骨折。
2讨论
2.1 常见漏诊和误诊的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在胸部伤中占61%~90%, 居全身骨折的第六位, 常规X线检查仍是诊断肋骨骨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 肋骨骨折的误、漏诊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比较常见的误、漏诊现象有:腋中线肋骨骨折、细微肋骨骨折、肋骨与肺组织、肩胛骨、心脏、膈肌、腹部脏器重叠处的阴阳性骨折, 以及肋骨骨折合并有胸腔积液、胸壁血肿、严重的气胸、液气胸、皮下气肿而掩盖了肋骨骨折自身的表象。
2.2 漏诊、误诊原因
纠其漏、误诊的主要原因有: (1) 肋骨生理解剖结构比较特殊, 其形态细长不规则, 肋骨体部呈弯曲的弓形, 且与众多人体组织结构重叠, 不易观察。 (2) 临床没有提供详细的患者资料, 特别是胸廓挤压触诊时所获得的明显压痛点, 使得放射科工作人员无法采取最佳的投照体位及投照条件。 (3) 放射科工作人员对肋骨骨折的复杂性、多种X线辅助征象认识程度不够, 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投照技术水平偏低, 无法拍照出符合X线诊断标准的平片。
2.3 提高诊断正确率的措施
为避免肋骨骨折的漏、误诊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在实际工作中, 就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2.3.1 规范临床医生申请单书写, 提供详细而有价值的体征, 使放射科工作人员能够选择最佳的投照体位与条件。这对于避免肋骨骨折的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
2.3.2 在临床提供资料不确切时, 并未及时同临床科室联系, 仍按照常规操作。所以,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熟悉肋骨骨折X线征象及合并症征象, 仍是提高肋骨骨折诊断正确率的途径之一。
2.3.3 如果肋骨外伤压痛点较为明显, 必须加照切线位。而对于某些临床症状比较明显而又没有骨折X线征象的要建议1周后复查。对于第2次复诊患者, 仍有明显压痛者须透视多轴位观察, 发现异常时点片。
2.3.4 对于已明确膈上肋骨外伤的患者, 也可以采取改良的斜位投照方法;胶片11英寸×14 英寸或12 英寸×15 英寸直立放置, 遮线筒 (+) , 过滤器 (-) , 焦片距150 cm;投照体位:患者取前后斜位站立或坐位。被检测背部贴近胸部摄片架, 身体冠状面与摄片架成55°~ 60°角, 被检测上肢高举然后抱头, 对侧上肢尽量下垂。暗盒贴于被检侧背部与摄片架的倾斜角度为45°~ 50°。暗盒上缘超过肩部软组织2 cm, 内缘抵背部正中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5°~ 10°, 对准胸骨颈静脉切迹与剑突缘连线上 (约在第五胸椎) 射入暗盒中心。屏气情况, 采取让患者深呼吸后屏气投照。摄影条件的选择可根据患者的体厚参考胸部斜位投照的条件酌情加减曝光量。但是, 采取此投照方法只能显示一侧的膈上肋骨影像, 如果需观察两侧肋骨, 可用此方法摄取对侧肋骨影像即可。
2.3.5 在透视监视器下多角度旋转体位。由于透视是动态多角度下观察患处, 能将肺纹理等重叠处的生命影像分离出来, 并能在最佳体位、角度观察肋骨骨折, 使骨折处清楚地显示出来, 提高了诊断率与阳性率, 是拍片检查的有益补充。
2.3.6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且患者经济条件允许, 可以采用肋骨薄层CT扫描。
2.3.7 CR (computer radiography) 、DR (digtal radiography) 系统已在一些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得到普及, 因拥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放射科诊断人员可在触摸屏前调节对比度、亮度, 同时观察膈上肋骨和膈下肋骨, 并且对高度怀疑肋骨骨折处进行放大观察。此外, 也能通过观察胸壁软组织情况发现不明显的胸壁血肿, 提示寻找细微肋骨骨折。CR、DR的高密度分辨能力为骨折的诊断开辟了更好的工作平台。
2.3.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放射医学已进入实际应用中, 目前, 我国一些医院已经开展了双能量减影的临床应用。这项技术可将肺组织与肋骨软组织分离成为两幅图像, 可以很好地避免由于肺组织与肋骨重叠而引起的漏、误诊。
总之, 肋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 由于各种原因, 非常容易误、漏诊, 必须引起放射科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根据所在医院的设备情况, 采取多种方法综合的应用, 减少误、漏诊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X线检查对骨折诊断的临床意义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骨折患者中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5例, 踝关节骨折患者5例, 年龄16~60岁, 平均37.7岁。
1.2 诊断方法
通过X线观察1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及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外伤后骨折及脱位的情况。诊断以X线图像为基础。X线图像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 是灰阶成像。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是以密度的不同来反应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2结果
20例骨折患者, 通过X线检查即发现骨折19例, X线检查正确诊断率为95%, 其中1例踝关节扭伤患者行X线检查未见骨折, 未见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关节囊肿胀, 但进一步行CT扫描亦确诊为踝关节骨折。
3讨论
骨折诊断在放射科工作中很常见, 在基层医疗单位缺乏CT、MRI设备的条件下, 熟练掌握骨折X线诊断特点, 对疾病的早期诊治和转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外固定方法复位前、复位后及复位后4周均应进行X线检查, 对X线检查结果进行定量评价。通过X线检查结果评价外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应高度重视保守治疗后的X线复查, 根据患者随诊的X线检查结果, 及时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以预防骨折再移位[3]。
X线检查作为踝关节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它的正确诊断及有价值的X线征象显得尤为重要, 而踝关节处的隐匿性骨折则由于X线检查阴性而不能得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早期易被多按踝关节扭伤给予保守治疗而影响疗效。故X线检查未见骨折, 未见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关节囊肿胀时, 应进一步行CT扫描来确诊。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能确定骨折的部位、种类及移位等。骨折的X片检查的征象是可以见到骨折线的出现, 骨折线一般表现为低密度影像, 但是在压缩骨折后嵌插骨折时, 骨折线可呈高密度改变。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 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的X线片。有些轻微的裂缝骨折, 急诊拍片时未见明显骨折线, 如临床症状较明显者, 可在伤后2周摄片复查, 此时因骨折端的吸收常可使骨折线更加清晰。针对高度怀疑骨折而X线片表现不明确者, 可拍摄CT进行确诊[4]。然而必须指出的是, 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 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 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
摘要:目的 探讨X线检查对骨折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X线观察1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及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外伤后骨折及脱位的情况, 诊断以X线图像为基础。结果 20例骨折患者, 通过X线检查即发现骨折19例, X线检查正确诊断率为95%, 其中1例踝关节扭伤患者行X线检查未见骨折, 未见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关节囊肿胀, 但进一步行CT扫描亦确诊为踝关节骨折。结论 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能确定骨折的部位、种类及移位等。针对高度怀疑骨折而X线片表现不明确者, 可拍摄CT进行确诊。然而必须指出的是, 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 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 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X线检查,骨折,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勇.X线检查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6) :39-40.
[2]关溪, 魏春琴, 孙晓荣.腰椎退行性病变的X线诊断临床意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6) :46-47.
[3]曹颖.X线检查对桡骨骨折后不同外固定治疗的稳定性评估价值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4) :147-148.
X线检查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护 篇9
1 X线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
相对可见光线, X线是一种具有高能量的粒子。X线光子在穿透人体时与人体的生物分子 (如核酸、蛋白质等) 发生碰撞, 会使原子的外层电子脱离从而发生电离, 生物分子的性质会因此而改变, 细胞的功能及代谢亦遭到破坏, 造成人体血细胞减少, 出现皮疹, 影响消化功能、呕吐等症状。专家认为, 50%以上的癌症患者死因与医用X射线有关, 电离辐射极易致癌, 而X线正属于此类辐射。在美国, 大量的癌症患者病例是医疗辐射引起, 而且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死因与医用X线有关, 每年经确诊为乳腺癌的18万例患者中, 大约有2/3的患者病因与医用X线有关。在最近一次调查中, 除了各类癌症和乳腺癌之外, 有关专家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 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无直接联系。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 计算机断层 (CT) 扫描广泛应用于临床, CT检查释放的辐射剂量超过放射学的平均量, 约占人群接触辐射量的20%, 每年头颅CT检查量约占60%, 加之近半数头颅CT检查分别作普通平扫与增强扫描, 使放射剂量倍增, 头颅CT的平均放射剂量为22~68rad, 因此CT所具有的潜在的放射性危害不可忽视, 若不适当地选用高毫安秒与重叠扫描, 患者的吸收剂量很容易超出20rad。有学者对腰椎最下3个间隙作了CT与脊髓造影辐射剂量的比较, 发现对椎体进行CT检查的最大辐射量高于脊髓造影, 而卵巢的辐射量则低于脊髓造影。脊髓造影卵巢受照射量高与照射范围大有关, 孕妇做CT检查, 当然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孕妇在怀孕头3个月内接触放射线, 可能引起胎儿脑积水、小头畸形或造血系统缺陷、颅骨缺损等严重后果。如孕妇必须做CT检查时, 需要在腹部放置防X射线的保护装置, 以避免和减少胎儿畸形的发生。当然, 如果辐射剂量不大, 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会修复受到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 绝大多数低剂量的医疗照射只会产生短期效应, 对人体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 如果X射线损伤了控制细胞复制的基因, 就有可能使组织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异, 诱发肿瘤、贫血、白血病、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具有随机性效应。人体内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代谢速度不同, 对辐射亦有不同的敏感度, 如眼睛和性腺对辐射的敏感度高于皮肤和肌肉, 同样剂量的辐射照射到生殖器官上的危害远大于对四肢的危害。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淘汰X线胸透检查, 而我国胸透的使用率是发达国家的300多倍, 加强对关键部位的防护、减少有效剂量照射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X射线对人体有害, 但常规X线检查不会产生值得忧虑的危害。人们生活的空间本身存在各种各样的辐射, 如各种宇宙射线辐射随时随地辐射到地球, 环境中矿物质存在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 甚至食物链中都多少含有一些放射类物质, 只要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都会受到射线的辐射。有统计表明, 坐飞机去美国一个来回, 所接受的太空射线的辐射剂量差不多等同于拍一张C线胸片。对于医学X线检查也大可不必恐惧。
2 X线辐射防护原则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在1990年的建议书 (第60号刊物) 中, 提出了三项基本辐射防护的原则[1]。
2.1 正当化原则 (justification of radiological practice)
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 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 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所谓正当化, 就是合理应用X射线, 通过X线射线检查能明确诊断, 有利于患者的处理与康复;通过X射线普查, 检查出一定数量的患者, 对及时治疗、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有很大好处。这些检查必须是必要的, 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临床医师和放射医师在实施X射线实施活动以前应对可能提供诊断资料的价值及其危害以及经济代价进行利弊分析, 只有当检查个人或群体因X射线检查所获利益明显地大于可能带来的危害时, 所进行的放射实践才是正当的。那些盲目的、对病情诊断价值不大的或单纯为增加经济收入所进行的放射实践活动都是不正当的。
2.2 最优化原则 (optimization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任何辐射的实践, 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任何照射应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 。在谋求最优化时, 就是任何必要的照射必须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对于诊断X射线检查而言, 应采取最适宜的检查方法和最佳投照条件, 使检查既能获得满意的诊断资料, 又尽可能合理地降低受检查者的受照剂量, 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2.3 限值化原则 (individual dose and risks limits)
在实施X射线诊断检查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同时, 必须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我国现行标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受全身均匀照射 (内照射及不均匀外照射) 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20mSv (2rem) , 公众个人受到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1mSv (0.1rem) 。剂量当量限值的防护目的是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 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并防止非随机效应的发生。但对于那些必须的医疗照射, 应用是正当化的, 其防护是最优化的, 则不应为受检者规定剂量限值。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 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1990年的建议书中, 对于因任何工作和生活而引致的辐射照射, 建议的剂量限值[2], 如表1所示。 (1) 限值适用于规定期间, 外照射剂量及该期间摄入量的50年约定剂量之和 (对儿童而言, 即包括累积至其70岁时的剂量总和) ; (2) 对孕妇的职业照射需进一步加以限制, 妊娠期内总有效剂量不超过2mSv; (3) 在特殊情况下, 假如每5年内平均不超过每年1mSv, 在单独1年内可允许吸收多一些有效剂量; (4) 限值足以防止皮肤的随机性效应, 但对局部照射需设附加限值以防止确定性效应。
应注意的是, 这里所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值, 是针对健康大众人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受照射的规定。患者所受医疗照射剂量要根据其病情决定, 不受此限值的限制, 对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剂量要远大于此规定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体检日益增多, 在进行体检时检查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社
会人群的剂量限值, 比如, 做常规的正位X线胸片, 在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 人体受到的有效剂量只有0.03mSv左右[3];而做CT胸部扫描, 有效剂量最高可以达到6~7mSv[4], 是正位X线胸片的200倍, 大大超过正常人的安全剂量限值。即使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 有效剂量仍然可以有1.4mSv[5], 一次体检就用完了一整年的剂量限值。从放射防护角度考虑, 除非针对癌症或高危的老年人, CT扫描不易作为体检项目[6,7]。
医疗放射最优化原则涉及众多因素, 首先是实施检查的医生和技师的责任与意识, 放射防护主要应采取措施减少患者的有效剂量, 而减少有效剂量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减少对患者人体的照射面积。是否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差别很大, 以同样曝光条件进行胸部X线摄片, 照射野如果未限定, 患者的头部和下身若受到照射, 按照HE=ΣWTH的公式计算[8], 人体接受的有效剂量要比有效防护 (铅围裙、铅帽、铅围脖等) 的患者高出数倍。在我国, 能够主动为患者采取防护措施的医疗机构很少, 很多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 由于设备维护不当, X线机的准直光栏灯光指示野与X线实际照射野之间存在偏差, 为了防止出现病灶被光栏遮盖而造成废片, 都尽量把光野开得比需要大一些, 增加了患者的辐射面积, 无形中提高了患者的有效剂量。其次, 技师摄片技术不高, 曝光控制不好, 得不到合格片子, 重新拍片, 也提高了患者的辐射剂量。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提高放射检查技术人员的防护意识外, 提高放射医师的技术水平也是关键, 防止高频度滥用X线或CT检查, 尽可能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展望未来, 随着医用X线技术的不断发展, X线辐射剂量的不断下降, 对医学X线检查也大可不必恐惧, 只要按照规定和需要进行检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医疗辐射的危害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参考文献
[1]IEC62271-100High-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l00:high-voltage alternating-current circuit-breaker[S].Switherland:IEC Publica-tion, 2004.
[2]ANSI C37.85-2002Alternating-current high-voltage power vacuum in-terrupters-safety requirements for X-radiation limitsI[S].Rosslyn.US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2002.
[3]Managing Patient Dose in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S].32/219/06Dec vers.ICRP.
[4]杨绍洲, 廖伟光.加速器工程人员如何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J].医疗设备信息, 2005, 20 (7) :63-64.
[5]贾峰涛, 杨星, 洪军, 等.医用回旋加速器的放射防护安全[J].医疗设备信息.2006, 21 (9) :57.
[6]雷福章, 张台平.辐射防护与X线设备性能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5, 26 (11) :60-61.
[7]罗燕伟, 梁粤珩.便携式手提X线机射线伤害及职业防护[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6) :96-98.
传统X线检查 篇10
关键词:乳腺肿块;X线检查;诊断;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88-01
乳腺肿块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以成为危害女性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笔者就119例患者经X线检查诊断的正确率,来评价其临床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9例乳腺肿块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6.6岁。临床表现为:所有患者中32例有疼痛感,90例无明显的疼痛或不适。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钼靶X线检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肿块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排除标准:排除30岁以下的患者;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采用Senographe DMR+钼铑双靶X线机。患者常规摄MLO位、CC位及点加压摄片。观察分析患者乳腺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在患者进行X 线检查后,均进行手术切除肿块并通过病理学检查。将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及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
良、恶性乳腺肿块的X线诊断标准[2]: ①良性肿块一般形状规则, 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晰, 边缘无毛刺状, 可出现斑块状钙化影;②乳腺癌形状不规则的密度增高影, 边界不清晰, 边缘呈现毛刺状, 可具有砂粒样钙化灶。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由SSP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乳腺肿块病理学结果:119例乳腺肿块患者中88例为良性肿块,其中包括49例乳腺增生,13例积乳囊肿,23例纤维腺瘤,3例炎性肿块;31例为恶性肿块,包括4例单纯乳腺癌,6例浸润性小叶癌,19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髓样癌。
乳腺肿块经X线检查结果:良性乳腺肿块中共检出82例,正确检出率为93.2%,包括47例乳腺增生,12例积乳囊肿,21例纤维腺瘤,2例炎性肿块;恶性乳腺肿块共检出27例,正确检出率为87.1%,包括2例单纯乳腺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18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髓样癌。
良、恶性乳腺肿块形态比较: 88例良性乳腺肿块病变中有27例发现孤立的圆点状或环形钙化;乳腺恶性病灶中有15例出现钙化,其中有9例出现成簇细小钙化,5例出现小短棒样钙化,1例出现泥沙样钙化。
良、恶性乳腺肿块病灶的边缘特征比较: 88例良性肿块患者,其病灶边缘特征包括37例出现分叶, 20例出现模糊, 31例有透亮环;31例恶性乳腺患者中21例出现边缘毛刺征, 6例出现分叶,4例有透亮环。
3 讨论
诊断良恶性乳腺肿块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 肿块的形态:良性乳腺肿块的主要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恶性肿瘤的形态一般不规则,多表现为分叶状病变;(2)边界:良性乳腺肿块常具有包膜,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侵犯周围的正常组织;恶性肿瘤组织多数与周围组织相连,周围腺体结构紊乱扭曲,且边缘常常有毛刺。毛刺征是钼靶X 线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之一;(3) 肿块的密度:良性乳腺肿块的密度表现为等或低密度;恶性乳腺肿块质地坚硬,故表现为高密度;(4) 钙化:良性乳腺肿块出现钙化的情况较少,有时出现点状、斑片或环形钙化;恶性乳腺肿块常出现钙化,且多表现为成簇细小砂砾样钙化。X 线检查乳腺肿块因其操作简单、检出率高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检查时的影响因素较多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故临床上诊断此类疾病需要与超声及MRI检查相结合。影响X线诊断结果的因素有:(1)致密型乳腺;(2)疾病的恶性程度;(3)伴有其他多种疾病;(4)临床医师诊断经验;(5)X光片拍摄技术,等。如年轻女性患者的乳房腺体组织较致密, 特别是当患者伴有乳腺增生性改变时,则X线对组织的穿透性降低, 从而不够能清晰地显示乳腺肿块, 甚至使X线检查结果呈现阴性,使X线对乳腺肿块诊断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本次研究结果所示:119例患者中乳腺良性肿块检出率为93.2%,恶性肿块的检出率为87.1%。乳腺肿块的主要类型有:良性肿块的主要类型包括乳腺增生、积乳囊肿、纤维腺瘤、炎性肿块;恶性肿块的主要类型包括单纯癌、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
综上所述,乳腺X 线用于检查诊断乳腺肿块具有操作简单、检出率高、费用合理等优点,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上检查乳腺肿块的首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莹,郭瑞强. 高频彩超与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9):1708-1710.
[2] 赵玉年, 唐金海, 崔怀萍, 等. 40 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X 线分析[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 10( 12) : 27- 29
传统X线检查 篇11
关键词:X线,CT,辐射,剂量,防护
0 引言
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 这一伟大发现就给医学发展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学影像设备, 如:DR、X线机和CT机也发展迅速, 其高清晰的图像、快速的成像功能使得设备适用范围更广、普及率更高, 并有着其他检查设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临床上挽救了越来越多患者的生命。然而, 在影像设备快速发展特别是多排螺旋CT的发展下, 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再加上现有的医疗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影响, 使得有些医生为了减少责任, 对一些不是特别需要检查的患者也进行X线、CT检查, 甚至多次重复检查, 致使广大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辐射, 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健康, 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1 辐射的危害
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 公众受照辐射剂量增加1 000 m Sv, 其癌症发生率就会增加4.1%[1],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当今的放射学检查平均剂量已由当年的0.54 m Sv增加到3.2 m Sv。随着科技的发展, 先进的设备层出不穷, 它既方便了医疗, 但也给公众带来了潜在的危害。据研究, 医源性辐射剂量约占人造辐射剂量的98.2%[2], 其中CT是最大的辐射剂量源。我国早已成为X线机和CT机的应用大国, CT拥有量仅次于日本和美国, 因此我国公众接受辐射剂量是令人担忧的。我国卫生部早在1993年10月13日34号令《医用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中明确要求: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用适当的措施, 减少受检查者的受照剂量。
2 CT辐射的特点
CT是计算机与X线检查相结合的产物, 它在提供细节清晰的2D、3D图像的同时, 也带来了相当数量的X线辐射。虽然行CT检查对于单个患者单次引发癌症的长期风险较小, 但患者在短期内多次扫描, 甚至一天内几个部位行CT检查, 所积累的剂量是不可忽视的。美国一个部门宣称, 在公众接受的辐射剂量中, 具有10 m Sv有效剂量的成人腹部CT检查会增加致癌风险1/2 000[3], 因此过多的CT检查, 极易受到辐射的伤害。
3 降低辐射剂量的措施
正是由于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所以我们在利用X线、CT检查时,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辐射[4]。因此在设备使用过程中, 应当根据检查者的适应证合理应用X线检查, 采取检查正当化、技术参数最优化及合理防护的原则, 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小剂量来获得有价值的影像。
技术参数最优化即X线、CT检查参数的最优化, 也就是指以最小的剂量来获得有价值的影像, 进而进行正确诊断的全过程中所施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5]。因此我们在行X线、CT检查时, 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 应大幅度降低受检者的X线照射剂量, 保护受检者, 做到X线检查的最优化。
有证据表明, 普通X线检查、胸透的辐射剂量比胸片要高一个数量级, 普通条件的胸片又要比高千伏胸片再高一个数量级, 因此在临床诊断和实际许可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地采用高管电压、低管电流、厚过滤、小照射野来进行摄影[6], 以减少辐射。
由于儿童活泼好动, 易重复检查, 造成不必要的辐射, 同时儿童也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 其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越大, 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 且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受到的伤害更大。因此儿童在行X线、CT检查时, 医务人员应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让其配合, 如果实在不行, 应依医嘱给予镇静剂。
4 合理防护原则
X线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发生, 并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即在实践中采取正当性、剂量约束等安全防护原则。
防护的正当性是指辐射实践的正当性, 也就是要加强防护意识, 做到合理检查。做到确实需要进行X线、CT检查的才检查, 避免盲目的和不必要的检查照射。常规X线检查防护的基本方法是缩短受照时间、增大与射线源的距离, 对受检者检查部位及相邻近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特别是性腺、骨髓、女性乳腺、胎儿及儿童骨骼等敏感器官进行屏蔽防护。
CT防护原则: (1) 在CT扫描中, 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尽量缩小扫描野, 能少扫的不要多扫, 能厚扫的不要薄扫。 (2) 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曝光量, 以减少辐射剂量。 (3) 扫描时尽可能让陪伴人员离开, 对被检者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4) 尽可能取得患者的合作, 尽量不要重扫。 (5) 充分利用CT计算机后处理重建功能, 将厚层图像拆分成薄层图像。
5 决定辐射剂量的因素
辐射剂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X线管电压 (k V) 、管电流 (m A) 、曝光时间 (s) 、CT设备中的螺距 (pitch) 、扫描容积、扫描层厚、X线能量分布、准直器的大小、前置滤线器的结构以及重建算法等。
5.1 设备系统本身设计的影响
设备是实现低剂量扫描的基础, 厂家设计的球管、探测器、CT设备信号收集系统 (DAS) 中的电子噪声、准直器、前置滤线器的使用都对降低射线剂量有直接的影响。为此, 应选用先进的医疗设备, 避免使用不合格或即将淘汰的设备。
5.2 管电流的影响
管电流与辐射剂量呈线性关系, 降低管电流是减少辐射剂量比较有效的方法, 这对体型较小和高对比组织结构的脏器可用, 如低剂量CT在胸部、鼻窦、腹部高对比组织中的应用。常规胸部疾病通常是以普通X线来作诊断, 然而对胸部结节、肿瘤及炎症的诊断与鉴别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CT弥补了这一缺陷, 但CT是最大的辐射剂量源, 这就迫切要求降低CT的辐射剂量, 可是降低管电流会直接影响图像的信噪比, 使得图像细微结构显示困难。有研究认为, 在高对比组织脏器如胸部、鼻窦、腹部等行CT扫描时, 将管电流设在50 m A是一个稳定的低毫安界限值, 它与标准剂量对病变的检出率没有统计学意义, 也就是低剂量扫描完全能满足对病变的诊断要求, 同时又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但对低对比组织来说, 降低管电流就会造成分辨率下降, 如脑组织、肝脏。因此在临床上不是以降低管电流来降低辐射剂量作为绝对标准, 而是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同时, 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型对X线吸收差异的影响来制定扫描参数。
5.3 CT扫描层厚的影响
随着多排螺旋CT的出现, 为了获得更多的影像信息, 临床上CT扫描层厚越来越薄, 使得X线剂量也越来越大。在能满足临床诊断的前提下, 适当地增加层厚,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排CT机扫描程序和先进软件的方法, 将厚层图像拆分成薄层图像, 这样既获得了更多的影像信息, 同时又降低了辐射剂量。
5.4 螺距的影响
螺距与X线剂量成反比关系。理论上, 在所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增加螺距可以降低辐射剂量。但在图像噪声一致时, 单层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使用螺距来降低辐射剂量的效果是不同的, 单层螺旋CT效果明显, 而多层螺旋CT增加螺距会自动增加管电流和噪声, 导致空间分辨率下降, 使得5 mm以下的结节检出率下降[7], 所以在使用螺距降低辐射剂量时需谨慎。为保证图像质量及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通常采取降低管电流的方法。
5.5 管电压的影响
X线剂量与X线管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即较小幅度的管电压变化可引起X线剂量较大的变化。同样, 降低管电压也会使图像噪声增加, 这是因为管电压降低了, X线穿透力也就下降了, 到达探测器上的X线光子数就减少, 噪声就增加, 因而影响图像质量。但是通常CT机上管电压是相对固定的, 可选范围较小。为此,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通过降低管电流的方法来降低X线剂量, 其比通过降低管电压来降低图像噪声的效果来的更显著。
6 结语
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过多或滥用X线、CT检查无疑会给公众带来更多的X线辐射;但若不顾图像质量而一味地降低X线剂量, 也无助于医学影像的诊断。要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 增强其责任心, 充分把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 同时还要对公众开展辐射防护知识的科普教育, 让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使X线、CT检查真正意义上成为公众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潘自强, 周永增, 周平坤, 等.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03号出版物,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建议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8:50.
[2]皇军乔, 许世明.螺旋CT和传统CT辐射剂量的比较[J].中华放射杂志, 2007, 32:121-129.
[3]Golding S J, Shrimpton.PC Radiation dose in CT:are we meeting the challenge[J].Br J Radio, 2002, 75:1-4.
[4]张晖.自动剂量控制技术的讨论[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11) :108-109.
[5]连波.放射卫生防护[M].洛阳:黄河出版社, 1998:143-160.
[6]余建明.放射物理与防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传统X线检查】推荐阅读:
传统X线摄影12-26
X线钡餐检查11-17
儿童X线检查论文08-02
X线/CT检查09-07
x线检查前准备12-19
肋骨骨折X线检查特点05-19
X线影像学检查07-08
胃溃疡的X线检查分析06-21
胸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在体格检查中的临床应用07-13
X线胸片检查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