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X线检查论文

2024-08-02

儿童X线检查论文(共11篇)

儿童X线检查论文 篇1

0 引言

X线检查是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工作中, 婴幼儿因年龄小, 对检查存在恐惧不安的情绪而不予配合[1]。笔者通过自制儿童X线防护床相似的模型, 使接受检查的婴幼儿在检查前对儿童X线防护装置充分的适应并能愉快接受和配合使用防护装置, 减轻了婴幼儿对陌生环境紧张、不安的心理与接受检查的痛苦, 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和婴幼儿放射检查工作的效率,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12月在我院影像医学科就诊行X线检查 (DR) 的婴幼儿200例, 年龄0~1岁, 男105例, 女95例。检查部位包括: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100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干预组患儿在进行X线检查前躺在自制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内尽情玩耍, 待到完全适应或熟睡后再进行X线检查;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按照正常程序进行X线检查。

1.2 儿童X线防护床及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的组成

儿童X线防护床装置由以下部件组成: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a、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b、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c、头托、粘带、床、轨道、垂直铅挡板a、垂直铅挡板b、垂直铅挡板c。具体内容参照文献[2]。

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所用材料除不含铅外, 其余与儿童X线防护床相同 (如图1所示) 。

1.3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行X线检查前, 将婴幼儿放在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内, 头部放置在头托上, 并配合使用粘带固定。模型上方可悬吊玩具, 令患儿尽情玩耍。患儿充分适应, 躺在模型内自由玩耍, 无哭闹、抗拒。然后, 再到影像科检查室接受X线检查。

将婴幼儿头部放置在儿童X线防护床的头托上, 并使用粘带固定, 再加上患儿家属的帮助, 可有效地固定患儿头部减少或避免患儿头部非指令性运动, 从而降低检查失败及重复拍摄的几率。本装置的中间部分主要由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组成, 其中近端垂直铅挡板的凹陷与患儿颈部大小相匹配, 远端2块垂直铅挡板的凹陷与患儿身体大小相匹配。可根据投照部位需要, 通过调整3块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之间的相对位置, 暴露出婴幼儿身体的相应部位, 同时在投照部位远、近端放置带凹陷的垂直铅挡板,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X线投照空间, 以有效保护受检婴幼儿的性腺、甲状腺、晶状体等重要器官, 以免接受非必要的辐射。垂直铅挡板能同时对患儿起到固定作用, 明显提高投照成功率, 减少重复拍摄次数, 同时可明显减少患儿X线检查过程中家属陪伴的数量。

1.有机玻璃罩a;2.有机玻璃罩b;3.有机玻璃罩c;4.头托;5.粘带;6.床;7.轨道;8.铅皮

1.4 评价指标

(1) 观察2组患儿在X线检查中保持有效制动 (遵嘱保持体位完成检查, 中途无自主翻身和移位) 的情况, 记录一次性投照顺利完成检查的例数以及需要2次以上投照的例数 (2) 观察完成一次成功投照所需要的时间 (需要2次以上投照才能完成的要合计总共投照时间) ; (3) 患儿家属对完成一次成功投照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婴幼儿接受X线检查 (DR) 的一次性检查成功例数一次成功投照所需平均时间和患儿家属满意例数的统计结果见表1。

注:2组比较均P<0.0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干预组婴幼儿X线检查一次性成功率 (97%) 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98%)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干预组一次成功投照所需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由于婴幼儿本身的发育特点, 其心理与行为受外界刺激和自身主观情绪的支配性很大,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进行检查时易出现紧张、恐惧、反抗、不安等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来自于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1]。因此, 在进行X线检查时往往不能有效的配合, 作为医护人员, 应予以一定的理解。护理人员可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让其先适应防护装置并熟悉投照室周围的环境, 可减少情绪的不稳定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干预组在投照摄影前让患儿充分适应X线检查时的投照环境, 使其进入检查室犹如进入了童话乐园, 躺在检查床上时看见的是鲜艳动感的玩具, 听到的是清脆悦耳的乐曲声, 这样可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其恐惧心理, 提高检查配合度。

目前, 婴幼儿的放射防护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4,5,6,7,8,9]。对婴幼儿施行X线诊断检查时, 因其身躯较小, 体位不易控制, 且因运动可造成检查失败以及再次照射, 以至于使受检婴幼儿接受非必要的X线照射。婴幼儿辐射敏感度较高, 且放射损伤具有遗传效应, 给患儿检查时X线检查的生物效应、照射野面积、屏蔽防护、X线剂量的容许范围以及常规操作规程等都不容忽视, 否则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放射反应及损害[3,5]。

因此, 对婴幼儿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 应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标准中规定:X线机应配备供不同检查类型、不同年龄儿童使用的固定体位的辅助设备, 除非特殊病例, 不应由工作人员或陪伴者扶持患儿。

作为一名放射工作者, 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充分认识辐射给婴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 必须严格遵守以上防护标准, 强化对患儿辐射的防护意识,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和固定装置, 给予患儿严格的遮挡和有效防护[9]。目前, 国内鲜有专门针对儿童X线防护的专用装置。按照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结合我国放射科的实际情况, 我们设计了儿童X线防护床。它能够满足上述要求, 在各种普通X线摄影检查过程中能很好地保护婴幼儿健康, 是将固定和X线防护2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操作简单快捷、安全舒适的放射投照检查辅助装置。然而, 儿童X线防护床由含铅的有机玻璃组成, 其造价较高。因此, 我们又设计了用非含铅的有机玻璃做成的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 除不含铅外, 其他与儿童X线防护床完全相同, 起到了节约成本的作用。

2组患儿X线检查结果表明, 在进行放射投照前应用X线防护床模型可使患儿适应X线投照环境, 明显缩短成功完成一次投照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照的次数, 大大提高一次性投照成功率,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受辐射剂量和对周围人群的照射, 减少放射线对婴幼儿和其他人员的损害, 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同时, 还起到节约成本、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 X线防护床模型非常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崔伊薇.妇幼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28-35.

[2]王兴宏, 陈金栋, 郭志军, 等.婴幼儿放射检查防护和固定装置设计与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9) :35-36.

[3]丁国良.浅谈婴幼儿X线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2A) :2 619-2 620.

[4]尉可道, 蒋学祥.CT中的放射防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1) :2 135-2 139.

[5]刘昌盛, 魏文洲, 郑晓华, 等.低剂量CT扫描对婴幼儿颅脑病变检查的防护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3) :270-271.

[6]Bajoghli M, Bajoghli F, Tayari N, et al.Children, CT Scan and Radiation[J].Int J Prev Med, 2010, 1 (4) :220-222.

[7]Gaca A M.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pediatric imaging[J].Pediatr Ann, 2008, 37 (6) :383-387.

[8]Furlow B.Radiation protection in pediatric imaging[J].Radiol Technol, 2011, 82 (5) :421-439.

[9]潘鄂武.重视放射诊断检查的合理应用及防护[C]//湖北省第8次放射技术学会论文汇编.武汉:湖北省放射技术学会, 1998:9-12.

儿童X线检查论文 篇2

放射科X线检查一般有X线透视、摄片、特殊检查等。

我单位(院、所)因条件所限一般进行X线透视和X线摄片,现仅述X线透视和X线摄影操作规程。

一、X线透视操作规程

1、透视前必须妥善对控制台上的各种仪表,如电源、电压稳定在200v,透视电压、电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2、了解病情及目的,请病人脱去外衣,拿掉一切可造成伪影的金属、膏药等。

3、透视检查应循一定顺序,射野大小适当,将受检部位靠近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以免影像放大。

4、透视应注意脚开关的断续、每数秒间隔一次,一般间断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以防X线管过热而受损,并减少医生眼睛的疲劳和病人医生不必要的照射量。一般集体胸部介体透视,平均每人30—60秒钟,疑难病人一次不超过5分钟为宜。

二、X线摄影操作规程

放射工作者必须掌握所用X线机特征,使其充分发挥没计效能,摄出较满意的X线照片:为保证机器的安全及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X线机,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X线机的使用原则:

①首先对X线机有基本认识,了解机器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而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的使用安全。③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可粗枝大叶。④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防止过载:禁止曝光时转支调节器。

2、操作技术:

①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②X线管交换开关调至需用台次位置。

③根据检查方式进行技术选择,如一般摄片应将滤线器、体层、点片等,调至所需位置。④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⑤条件选择,可根据摄片位置,病人情况调节行状值(kvp)毫安值(mA)和曝光时间(s)。

⑥以上各部完毕,患者调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⑦曝光完毕,切断电源,将电源调节到最低值。

阑尾炎X线检查价值分析 篇3

[关键词] 阑尾炎;X线平片;造影

[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47-02

X-ray value analysis of the appendicitis

DU Youm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Kaifeng Longhai Hospital,Kaifeng 475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X-ray signs of appendicitis so that improving X-ray diagnosis level of the disease.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ere taken up abdominal plain film,showing 16 cases of chronic disease while doing the whole digestive tract barium meal examination,done in 4 cases and barium enema examination. Results Upright abdominal plain film examination were 70 cases of acute onset,the limitation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showed diffuse intestinal pneumatosis or pneumoperitoneum with colon 63 patients,was normal in 7 cases;16 cases of chronic disease,the performance of normal in 14 cases,show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ight lower abdomen for the fifth and sixth groups associated with small intestinal gas accumulation zone the fluid level in 2 cases. 16 cases of chronic disease underwent angiography,filling the appendix imaging in 8 cases,undeveloped 8 cases. Conclusion X-ray examination is not only the diagnosis of appendicitis can be used as the exclusive method,but also found some unusual signs,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Key words] Appendicitis;X-ray;Imaging

急性阑尾炎为最常见的急腹症,约占全部急腹症的50%左右,主要由于阑尾梗阻并感染而引起。慢性阑尾炎可由急性阑尾炎转化而来,也可由于阑尾粪石、异物、寄生虫等引起管腔梗阻与刺激而导致阑尾慢性感染。临床上急、慢性阑尾炎常行X 线检查。笔者收集医院2005年10月~2011年10月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86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及X线检查资料,重点分析其X线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48例,女38例;年龄12~67 岁,平均(41.4±8.6)岁。就诊时呈急性发病者70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36例,脐周痛10例,右下腹痛20例,全腹痛伴腹肌紧张或板状腹4例,伴发热者51例,伴呕吐者18例,伴血象白细胞总数或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57例,既往有阑尾炎病史者7例;呈慢性发病者16例,表现为间断性右下腹痛15例,左下腹痛1例,伴有右下腹包块者6例,伴有低热者3例,伴血象白细胞总数或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者4例。

1.2 方法

86例均摄有腹部立位平片,呈慢性发病的16例同时做了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其中4例并作了钡灌肠造影检查。全组于检查后行急诊或择期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腹部立位平片表现(86例)

急性发病者70例患者中表现为局限性小肠积气或弥漫性小肠伴大肠积气者63例,其中伴液平者51例,伴有肠管轻、中度扩张(小肠宽度≥3 cm或大肠宽度≥5.5 cm)者24例,伴有腹壁脂肪线模糊者3例(图1),伴有膈下游离气体者1例;表现正常者7例。慢性发病者16例中表现正常者14例;表现为局限性右下腹部第5、6组小肠区积气伴有小液平者2例。

2.2 造影表现(16例)

阑尾充盈显影者8例,呈管状2例(图2),呈分节状6例(图3),其中1例腹腔脏器转位,阑尾位于左下腹部,5例阑尾内造影剂48 h后未排空或未完全排空,1例呈管状显影的阑尾远端呈杵状膨大充盈,似吹气球样;阑尾未显影者8例,其中6例可见回盲部及小肠第6组受推压变形或移位,盲肠可见弧形压迹,黏膜尚好,6例中2例第5、6组小肠移动性差;16例用压迫器压迫回盲部或显影的阑尾时均有压痛。

2.3 手术病理结果

急性阑尾炎75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炎5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积脓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6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阑尾穿孔8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脓肿4例;慢性阑尾炎11例,伴阑尾黏液囊肿1例,伴阑尾慢性穿孔形成窦道1例。

  

图1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腹部异常 图2  钡灌肠显示阑尾呈管状,内

肠曲胀气并右侧腹膜外脂肪线模糊 有多个囊性透明区

图3  阑尾较长,管腔粗细不等,呈分节状,腔内有粪石,边缘毛糙(箭头)

3 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1]。早期传统上使用腹部X线平片检查作为一种排除其他疾病的措施,孙传兴[2]认为急性阑尾炎腹部透视检查一般正常。本组中腹部平片上75.58%(65/86)的病例有小肠积气、或伴液平或伴轻、中度肠管扩张等肠淤胀表现,考虑为本病阑尾痉挛、局限性或弥慢性炎症刺激所致。本组中平片及造影检查还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穿孔征象)1例、阑尾分节显影6例(1例为左下腹部阑尾)、阑尾排空延迟5例、阑尾远端杵状膨大1例、回盲部占位效应6例及腹壁脂肪线模糊3例。因此,笔者认为X线检查不仅可作为阑尾炎诊断中的排他性方法,而且能发现一些异常征象,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笔者认为阑尾炎有以下X线征象:(1)反射性肠淤胀[3]:由于阑尾痉挛、腹腔炎症的刺激可引起小肠积气(正常成人小肠内气体在X线上几乎见不到)、液平或伴小肠、结肠轻中度扩张。本组X线与手术病理对照此征在急性阑尾炎出现率高达86.67%(65/75);(2)腹膜炎症:当急性阑尾炎伴有弥漫性腹膜炎时在反射性肠淤胀基础上表现为腹壁脂肪线(以右下腹膜外脂肪线为主)模糊、甚至消失[3],本组发现3例;(3)阑尾穿孔征:表现为膈下游离气体,本组发现1例,占穿孔病例的11.11%(1/9);(4)回盲部占位征象[4]:为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积脓及阑尾黏液囊肿的表现,本组发现率100%(6/6);(5)阑尾窦道征:为阑尾穿孔后周围组织粘连包裹所致,本组见到1例;(6)阑尾呈分节状充盈伴排空延迟 (>48 h)[5]:为阑尾慢性炎症的征象,因阑尾壁纤维化增厚、腔变窄、功能障碍所致[6]。本组所见上述征象尚需分别与肠梗阻、其他原因所致的腹膜炎、溃疡病穿孔、回盲部良恶性肿瘤及肠结核等表现相鉴别[7],但认真观察X线征象、结合临床病史特点易于区别。

[参考文献]

[1] 纪涛,李正华,冯晨.慢性阑尾炎X线钡剂造影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16(1):10.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3]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08.

[4] 王毅,陈方敏,梁丽萍,等.急性阑尾炎X线征象的临床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79.

[5] 蔡云国,匡楚龙,唐苹,等.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慢性阑尾炎24例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6):442-443.

[6] 谈家福,周惠英.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24-125.

[7] 张文进,赵冀安.坏疽性阑尾炎穿孔致膈下游离气体17例诊治回顾[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4):58-59.

肋骨骨折X线检查特点 篇4

X线检查造成漏诊的原因有:由于肋骨分膈下两部分, 同一摄影条件缺乏良好的对比。肋骨形态、走行在X线片重叠交织影响观片。肺纹理和伪影的干扰, 造成部分肋骨不完全性骨折漏诊。血胸掩盖骨折线, 胶片摆位及照片条件不当均影响照片质量。

为使漏诊率降至最低, 现总结日常实际工作中体会如下:

1 放射技师应详细阅读申请单, 明确检查部位如侧别、膈上、膈下, 适当查体核实临床资料, 选择适当投照体位。

2 放射技师应按一定观片顺序详尽、仔细阅片, 避免遗漏。可疑之处应采取透视下转动体位观察、定位点片。善于应用X线机多种功能如正位、斜位、切线位、广角位等观察, 必要时CT检查。对血胸外伤等难以确定的疑诊病例, 应在报告伤注明1~2周后复查, 以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

儿童X线检查论文 篇5

一次检查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一个半月天然辐射剂量

加拿大的一个研究显示一次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平均每侧乳腺组织吸收剂量为3.7毫戈瑞(mGy),相当于0.44毫希伏特(mSv)的当量剂量。我国妇女相对于西方女性乳房小,所以检查所用的辐射剂量也较小,平均每侧乳腺组织吸收剂量约为2.5毫戈瑞,约0.3毫希伏特当量剂量。此外,其他部位的检查对乳腺组织也有一定的辐射剂量。胸部CT检查时乳腺组织的平均吸收剂量为15.9毫戈瑞;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乳腺的吸收剂量范围是50~80毫戈瑞;腹部CT检查,位于照射野外的乳腺吸收剂量也有10~20毫戈瑞。显然这些检查对乳腺的辐射剂量均比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辐射剂量高。

除了医源性的辐射,公众其实一直生活在天然辐射环境中,如宇宙射线、室内外地表层的γ贯穿辐射等。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估计,全世界人均天然辐射的剂量约为2.4毫希伏特/年,我国人均剂量约为2.3毫希伏特/年(0.19毫希伏特/月)。由此推算,一次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一个半月我国人均天然辐射剂量。

乳腺X线摄影筛查:利益风险比为76.2 :1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辐射剂量并不大。那么,这种剂量的辐射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人体每接受10毫希伏特的辐射剂量,会增加1/1000的患癌概率。

加拿大科学家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出,如果一名妇女在45岁时接受一次3.7毫戈瑞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那么这一次她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到她70岁时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0.19/10万;如果这名妇女从40岁开始,每年接受一次3.7毫戈瑞的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直到她55岁,随后每两年一次同样的检查,直到其74岁,她个人的乳腺癌发病率增加了86/10万,此时她的预期寿命缩短了0.0014年,相当于12.6个小时。但是,通过合理的筛查,降低了她患乳腺癌的死亡率,并能延长她的预期寿命0.1067年,相当于39天。综合考虑,乳腺X线摄影筛查的利益风险比为76.2比1。显然,乳腺X线摄影检查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受检者在获得X线检查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承担了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因此,为了预防癌症的发生,还是提倡大家远离射线,避免不必要的剂量照射。研究证实,辐射致癌的危险度与受检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受照剂量越大,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所以,在接受有辐射的检查前,大家先要衡量利害关系,再决定是否接受检查。

胃溃疡的X线检查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1月入院体检发现有问题的41例患者, 男性27例, 女性14例。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32.5岁。其中小于35岁者29例。病程最短2年, 最长12年。

1.2 症状和体征:

长期上腹疼痛, 常在饮食失调、过渡疲劳、季节变化后发作者30例, 疼痛的性质为钝痛、胀痛、刺痛或灼痛。此30例患者能在进食后缓解疼痛。另6例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嗳酸、腹鸣、腹泻和便秘等症状。体格检查常有上腹压痛、胃液分析无一定特征性改变。

1.3 方法:

使用胃双重对比造影, 使胃充盈恰当, 粘膜皱壁显示清晰, 可以发现浅小溃疡。常规X线检查必须包括透视和摄片两个方面。如疑有穿孔可进行立位或坐位透视。若病人虚弱可摄左侧卧水平位片, 此位置气体可积聚于腹侧肝缘外上方。必要时通过胃管抽净胃液后注入60%泛影葡胺20~30 mL, 观察有无选影剂由穿孔处逸出。急性穿孔时, 绝对禁忌钡餐检查。

2 结果

胃溃疡大多数为单发, 少数多发。溃疡常发生于胃体小弯和胃窦。而胃体前壁、后壁、大弯和胃底较少见。发现龛影为诊断胃溃疡的主要直接依据穿透性溃疡、线形溃疡、胃大弯溃疡、幽门管溃疡及多发性溃疡的X线表现各具特征。

3 讨论

胃溃疡钡餐检查X线表现有: (1) 形态的改变; (2) 功能的改变; (3) 愈合期改变龛影。

龛影是代表溃疡本身的直接征象。因此, 出现龛影为诊断胃溃疡的主要直接依据。龛影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并有以下几个X线特征:狭颈征和项圈征:切面观, 龛影与胃腔连接处的口径较为狭窄, 呈颈状, 称狭颈征。当此狭窄区密度较低而显示为一边界光整的小透明带时, 则形如项圈, 称为项圈征。此皆为肥厚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所形成。

溃疡周围隆起:溃疡周围胃壁各层组织因炎性肿胀而隆起, 在切面X线片上, 在龛影口部边缘显示一宽度一致, 境界光整锐利的透明带阴影, 在加压时尤为明显。因炎症组织与正常胃壁呈移行状态, 故此透明带与正常胃壁之间无突然分界, 龛影则位于此透明带的中央部分, 故与溃疡型胃癌所形成的“半月征”不同。

Hampton线:在切面X线片上, 龛影与胃腔交界处可显示一宽约1~2 mm的透明线状阴影, 是由轻微突起并略向溃疡内倒卷的肥厚粘膜所形成, 其出现率不到20%。

周围粘膜皱壁纠集:溃疡的纤维收缩, 可使其周围的粘膜皱壁向溃疡呈放射状纠集, 纠集的粘膜皱壁比较广泛而排列均匀, 并直达龛影, 正侧位均清晰可见, 这是慢性消化性溃疡的另一个重要直接征象。此种粘膜皱壁可因水肿而增粗, 但仍保持其柔软的性质。当溃疡周围各层组织有较明显的水肿时, 纠集的粘膜皱壁则在其外围逐渐变细消失。较小的溃疡一般不引起粘膜皱壁纠集。如溃疡有恶变或溃疡型胃癌, 则周围粘膜皱壁紊乱, 僵硬呈杵状结节, 中断或消失。仔细观察龛影附近粘膜皱壁的表现, 对鉴别良、恶性甚为重要。

胃溃疡由于发生部位和病理结构不同。有下述不同的X线表现。

1) 穿透性溃疡:

当溃疡穿孔又被周围炎性组织所包围, 则成慢性穿透性溃疡。立位时, 龛影内显示三层密度不等的阴影:底层为钡剂沉着, 密度最高;上层为气体, 密度最低;中层为液体, 其密度介于二者之间。卧位切面观, 整个溃疡为钡剂充填而显示为底部较宽大的龛影, 与胃部连接部分则较狭小, 甚至呈狭颈状, 这是溃疡穿孔的重要标志。在狭颈部无钡剂充盈时, 则见此圆形或半圆形的龛影与胃体分开。溃疡穿透浆膜后, 可以侵入邻近脏器, 如肝、脾、胰、横结肠系膜和小网膜等, 称穿入性溃疡。其龛影多大而深, 边缘光整;在胃内的钡排空后, 溃疡内仍可有钡剂存留。

2) 线形溃疡:

线形溃疡仅能在粘膜的检查是特别是胃双对比造影中发现, 显示为长短粗细不一的线形龛影。在线形龛影的一部分, 一端或两端可较增粗, 常与胃的纵行粘膜呈垂直方向行走。在其周围有粘膜皱壁纠集时则呈蜈蚣样阴影。线形溃疡可引起胃小弯缩短, 囊状或蜗牛样变形和胃角切迹附近小龛影的出现。

3) 幽门管溃疡:

溃疡多浅小, 一般不深人肌层, 多位于幽门管的小弯侧或后壁。切面观呈一突出的龛影, 正面观则为一充钡的小圆点。有时, 由于炎症和水肿或邻近肌层的痉挛收缩, 可使幽门管伸长或弯曲成角和幽门偏位。因往往可引起邻近胃和十二指肠的变形, 以致误认为胃幽门前区或十二指肠溃疡。

4) 胼胝性溃疡:

在病理上以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溃疡四周的粘膜下层和肌层也全被纤维组织所代替。龛影成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多在2 cm以上, 深度较浅, 周围有一透明带, 可形似恶性溃疡。但胼胝性溃疡的口部完整, 龛影不完全位于腔内, 周围胃壁柔软, 粘膜皱壁可以通过龛影四周的透明带或逐渐变细而消失开透明带之外方。

5) 多发性溃疡:

胃多发性溃疡多位于窦部, 当各个溃疡间距离较远, 诊断并无困难, 如溃疡间距离较近, 则在胃窦小弯呈锯齿状改变, 类似炎变, 两个溃疡重叠在一起时, 则易误认为恶性溃疡。

6) 胃大弯溃疡:

因大弯轮廓不甚规则, 小的溃疡不易查出。窦部大弯溃疡在胃收缩明显时较易显示。此种溃疡常位于一个充盈缺损样的区域内, 后者乃因溃疡周围粘膜水肿或大弯粘膜运动而形成, 不可误认为恶性溃疡。

7) 胃小弯溃疡:

正面观, 龛影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 较小的溃疡也可为半月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光整, 轮廓锐利, 其周围常因粘膜水肿或纤维增生而显示一日晕状透明区, 外周的粘膜皱壁则呈放射状排列。切面观, 胃小弯所显示的龛影为突出于胃腔以外的憩室状阴影, 可为乳头状、半圆形、长方形或锥形。

8) 胃底和贲门区溃疡:

由于解剖部位的关系, 直径在1 mm以下的溃疡不易显示, 较大的溃疡应与癌瘤或憩室相鉴别。

溃疡病的其他X线征象

胃小弯缩短:溃疡引起纤维组织增生, 使胃小弯缩短, 胃角切迹变宽, 幽门向脊柱之左侧移位, 严重者可收起胃窦与胃体粘连而变形。

幽门梗阻和狭窄:幽门及其邻近的溃疡常使幽门管发生持久性痉挛。兼有炎性肿胀和瘢痕收缩时, 即发生幽门狭窄梗阻。X线显示幽门管狭小, 幽门前区大弯侧扩张, 在服钡后6h, 胃内仍有20%以上的钡潴留。

胃大弯痉挛切迹:在胃小弯溃疡中, 因环形肌收缩而在其对侧大弯发生痉挛性切迹。此种切迹并不持久固定, 以立位为明显。但在胃癌、胃的其他病变或胃外病变也可引起此种切迹。如果溃疡愈合而切迹仍然存在, 可能由于纤维化和瘢痕所致, 称“沙钟胃”或“哑铃胃”。

胃分泌增加:胃溃疡常伴有胃炎, 胃分泌增加, 有中等以上的空腹潴留液。

溃疡的愈合:胃溃疡愈合时X线表现为龛影逐渐变小变浅, 形态也成尖角状并逐渐消失。龛影周围的透明带消失较快, 粘膜皱壁的纠集消退较慢。浅小溃疡愈合后可不留任何痕迹, 较大的溃疡愈合后仍可因纤维组织增生或粘连, 导致恒久的胃小弯缩短。

将幽门扯近贲门, 使胃形如蜗牛状, 贲门、幽门也可变形移位, 致狭窄或闭锁不全, 或在相当于溃疡水平处产生环形狭窄形成持久性葫芦样胃, 狭窄处钡剂通过困难, 上部胃有扩张和滞留。

参考文献

[1]尚中克.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4.

[2]郭爱华, 王玉涛, 张殿星.胃溃疡的相关特殊X线征象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5 (8) :689-691.

肋骨骨折X线检查误诊原因分析 篇7

1误诊原因分析

1.1 由于胸部解剖特殊性及肋骨骨折的自身特点难以准确诊断

①胸廓结构多重组织重叠遮着骨折部位, 如肩胛骨及锁骨容易遮盖1~2肋骨的骨折发生漏诊;②第4~5肋骨后端肋头2 cm处可见线状切迹应为正常显示易误诊为骨折;③肋骨骨折发生在腋中线部位常规照片不易发现, 需要加拍肋骨斜位片才能显示;④骨折轻微仅皮质断裂, 尤其儿童的青枝骨折容易漏诊;⑤骨折无错位或骨折后上下肋间肌牵引肋骨自行复位, 错位不明显又无肺及其他部位的异常改变;⑥胸部组织的密度和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一张X线片中难以一次准确地看清胸部所有区域, 如膈上肋骨和膈下肋骨密度差异较大。

1.2 患者外伤因素和投照因素

①肋骨骨折伴其他损伤时, 如皮下气肿、肺挫裂伤、胸腔积液等。易掩盖骨折线造成漏诊;②患者多并发其他复合伤, 不能很好配合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③投照位置不标准通常应拍肌骨正位、斜位及切线位。但对外伤较重的患者不易应用;④膈上肋骨膈下肋骨条件不一, 曝光条件过高时膈上肋骨易漏诊, 过低时膈下肋骨易漏诊。

1.3 投照体位不佳

临床资料填写不全, 查体定位不准确, 就不能选择最佳投照体位。

1.4 阅片不认真

不能做到按顺序逐个观察肋骨, 只注意明显骨折, 而忽视其他部位骨折, 肋骨骨折可有单根和多根骨折, 同一肋骨又可在一处或多处骨折。

2讨论

2.1 常见漏诊和误诊的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在胸部伤中占61%~90%, 居全身骨折的第六位, 常规X线检查仍是诊断肋骨骨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 肋骨骨折的误、漏诊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比较常见的误、漏诊现象有:腋中线肋骨骨折、细微肋骨骨折、肋骨与肺组织、肩胛骨、心脏、膈肌、腹部脏器重叠处的阴阳性骨折, 以及肋骨骨折合并有胸腔积液、胸壁血肿、严重的气胸、液气胸、皮下气肿而掩盖了肋骨骨折自身的表象。

2.2 漏诊、误诊原因

纠其漏、误诊的主要原因有: (1) 肋骨生理解剖结构比较特殊, 其形态细长不规则, 肋骨体部呈弯曲的弓形, 且与众多人体组织结构重叠, 不易观察。 (2) 临床没有提供详细的患者资料, 特别是胸廓挤压触诊时所获得的明显压痛点, 使得放射科工作人员无法采取最佳的投照体位及投照条件。 (3) 放射科工作人员对肋骨骨折的复杂性、多种X线辅助征象认识程度不够, 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投照技术水平偏低, 无法拍照出符合X线诊断标准的平片。

2.3 提高诊断正确率的措施

为避免肋骨骨折的漏、误诊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在实际工作中, 就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2.3.1 规范临床医生申请单书写, 提供详细而有价值的体征, 使放射科工作人员能够选择最佳的投照体位与条件。这对于避免肋骨骨折的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

2.3.2 在临床提供资料不确切时, 并未及时同临床科室联系, 仍按照常规操作。所以,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熟悉肋骨骨折X线征象及合并症征象, 仍是提高肋骨骨折诊断正确率的途径之一。

2.3.3 如果肋骨外伤压痛点较为明显, 必须加照切线位。而对于某些临床症状比较明显而又没有骨折X线征象的要建议1周后复查。对于第2次复诊患者, 仍有明显压痛者须透视多轴位观察, 发现异常时点片。

2.3.4 对于已明确膈上肋骨外伤的患者, 也可以采取改良的斜位投照方法;胶片11英寸×14 英寸或12 英寸×15 英寸直立放置, 遮线筒 (+) , 过滤器 (-) , 焦片距150 cm;投照体位:患者取前后斜位站立或坐位。被检测背部贴近胸部摄片架, 身体冠状面与摄片架成55°~ 60°角, 被检测上肢高举然后抱头, 对侧上肢尽量下垂。暗盒贴于被检侧背部与摄片架的倾斜角度为45°~ 50°。暗盒上缘超过肩部软组织2 cm, 内缘抵背部正中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5°~ 10°, 对准胸骨颈静脉切迹与剑突缘连线上 (约在第五胸椎) 射入暗盒中心。屏气情况, 采取让患者深呼吸后屏气投照。摄影条件的选择可根据患者的体厚参考胸部斜位投照的条件酌情加减曝光量。但是, 采取此投照方法只能显示一侧的膈上肋骨影像, 如果需观察两侧肋骨, 可用此方法摄取对侧肋骨影像即可。

2.3.5 在透视监视器下多角度旋转体位。由于透视是动态多角度下观察患处, 能将肺纹理等重叠处的生命影像分离出来, 并能在最佳体位、角度观察肋骨骨折, 使骨折处清楚地显示出来, 提高了诊断率与阳性率, 是拍片检查的有益补充。

2.3.6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且患者经济条件允许, 可以采用肋骨薄层CT扫描。

2.3.7 CR (computer radiography) 、DR (digtal radiography) 系统已在一些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得到普及, 因拥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放射科诊断人员可在触摸屏前调节对比度、亮度, 同时观察膈上肋骨和膈下肋骨, 并且对高度怀疑肋骨骨折处进行放大观察。此外, 也能通过观察胸壁软组织情况发现不明显的胸壁血肿, 提示寻找细微肋骨骨折。CR、DR的高密度分辨能力为骨折的诊断开辟了更好的工作平台。

2.3.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放射医学已进入实际应用中, 目前, 我国一些医院已经开展了双能量减影的临床应用。这项技术可将肺组织与肋骨软组织分离成为两幅图像, 可以很好地避免由于肺组织与肋骨重叠而引起的漏、误诊。

总之, 肋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 由于各种原因, 非常容易误、漏诊, 必须引起放射科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根据所在医院的设备情况, 采取多种方法综合的应用, 减少误、漏诊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X线检查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护 篇8

1 X线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

相对可见光线, X线是一种具有高能量的粒子。X线光子在穿透人体时与人体的生物分子 (如核酸、蛋白质等) 发生碰撞, 会使原子的外层电子脱离从而发生电离, 生物分子的性质会因此而改变, 细胞的功能及代谢亦遭到破坏, 造成人体血细胞减少, 出现皮疹, 影响消化功能、呕吐等症状。专家认为, 50%以上的癌症患者死因与医用X射线有关, 电离辐射极易致癌, 而X线正属于此类辐射。在美国, 大量的癌症患者病例是医疗辐射引起, 而且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死因与医用X线有关, 每年经确诊为乳腺癌的18万例患者中, 大约有2/3的患者病因与医用X线有关。在最近一次调查中, 除了各类癌症和乳腺癌之外, 有关专家还重点研究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癌变情况, 发现只有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的癌症与医疗辐射无直接联系。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 计算机断层 (CT) 扫描广泛应用于临床, CT检查释放的辐射剂量超过放射学的平均量, 约占人群接触辐射量的20%, 每年头颅CT检查量约占60%, 加之近半数头颅CT检查分别作普通平扫与增强扫描, 使放射剂量倍增, 头颅CT的平均放射剂量为22~68rad, 因此CT所具有的潜在的放射性危害不可忽视, 若不适当地选用高毫安秒与重叠扫描, 患者的吸收剂量很容易超出20rad。有学者对腰椎最下3个间隙作了CT与脊髓造影辐射剂量的比较, 发现对椎体进行CT检查的最大辐射量高于脊髓造影, 而卵巢的辐射量则低于脊髓造影。脊髓造影卵巢受照射量高与照射范围大有关, 孕妇做CT检查, 当然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孕妇在怀孕头3个月内接触放射线, 可能引起胎儿脑积水、小头畸形或造血系统缺陷、颅骨缺损等严重后果。如孕妇必须做CT检查时, 需要在腹部放置防X射线的保护装置, 以避免和减少胎儿畸形的发生。当然, 如果辐射剂量不大, 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会修复受到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 绝大多数低剂量的医疗照射只会产生短期效应, 对人体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是, 如果X射线损伤了控制细胞复制的基因, 就有可能使组织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异, 诱发肿瘤、贫血、白血病、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具有随机性效应。人体内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代谢速度不同, 对辐射亦有不同的敏感度, 如眼睛和性腺对辐射的敏感度高于皮肤和肌肉, 同样剂量的辐射照射到生殖器官上的危害远大于对四肢的危害。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淘汰X线胸透检查, 而我国胸透的使用率是发达国家的300多倍, 加强对关键部位的防护、减少有效剂量照射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X射线对人体有害, 但常规X线检查不会产生值得忧虑的危害。人们生活的空间本身存在各种各样的辐射, 如各种宇宙射线辐射随时随地辐射到地球, 环境中矿物质存在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 甚至食物链中都多少含有一些放射类物质, 只要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都会受到射线的辐射。有统计表明, 坐飞机去美国一个来回, 所接受的太空射线的辐射剂量差不多等同于拍一张C线胸片。对于医学X线检查也大可不必恐惧。

2 X线辐射防护原则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在1990年的建议书 (第60号刊物) 中, 提出了三项基本辐射防护的原则[1]。

2.1 正当化原则 (justification of radiological practice)

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 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 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所谓正当化, 就是合理应用X射线, 通过X线射线检查能明确诊断, 有利于患者的处理与康复;通过X射线普查, 检查出一定数量的患者, 对及时治疗、改善人民健康状况有很大好处。这些检查必须是必要的, 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临床医师和放射医师在实施X射线实施活动以前应对可能提供诊断资料的价值及其危害以及经济代价进行利弊分析, 只有当检查个人或群体因X射线检查所获利益明显地大于可能带来的危害时, 所进行的放射实践才是正当的。那些盲目的、对病情诊断价值不大的或单纯为增加经济收入所进行的放射实践活动都是不正当的。

2.2 最优化原则 (optimization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任何辐射的实践, 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任何照射应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 。在谋求最优化时, 就是任何必要的照射必须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对于诊断X射线检查而言, 应采取最适宜的检查方法和最佳投照条件, 使检查既能获得满意的诊断资料, 又尽可能合理地降低受检查者的受照剂量, 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2.3 限值化原则 (individual dose and risks limits)

在实施X射线诊断检查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同时, 必须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我国现行标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受全身均匀照射 (内照射及不均匀外照射) 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20mSv (2rem) , 公众个人受到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1mSv (0.1rem) 。剂量当量限值的防护目的是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 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并防止非随机效应的发生。但对于那些必须的医疗照射, 应用是正当化的, 其防护是最优化的, 则不应为受检者规定剂量限值。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 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1990年的建议书中, 对于因任何工作和生活而引致的辐射照射, 建议的剂量限值[2], 如表1所示。 (1) 限值适用于规定期间, 外照射剂量及该期间摄入量的50年约定剂量之和 (对儿童而言, 即包括累积至其70岁时的剂量总和) ; (2) 对孕妇的职业照射需进一步加以限制, 妊娠期内总有效剂量不超过2mSv; (3) 在特殊情况下, 假如每5年内平均不超过每年1mSv, 在单独1年内可允许吸收多一些有效剂量; (4) 限值足以防止皮肤的随机性效应, 但对局部照射需设附加限值以防止确定性效应。

应注意的是, 这里所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值, 是针对健康大众人群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受照射的规定。患者所受医疗照射剂量要根据其病情决定, 不受此限值的限制, 对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剂量要远大于此规定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体检日益增多, 在进行体检时检查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社

会人群的剂量限值, 比如, 做常规的正位X线胸片, 在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 人体受到的有效剂量只有0.03mSv左右[3];而做CT胸部扫描, 有效剂量最高可以达到6~7mSv[4], 是正位X线胸片的200倍, 大大超过正常人的安全剂量限值。即使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 有效剂量仍然可以有1.4mSv[5], 一次体检就用完了一整年的剂量限值。从放射防护角度考虑, 除非针对癌症或高危的老年人, CT扫描不易作为体检项目[6,7]。

医疗放射最优化原则涉及众多因素, 首先是实施检查的医生和技师的责任与意识, 放射防护主要应采取措施减少患者的有效剂量, 而减少有效剂量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减少对患者人体的照射面积。是否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差别很大, 以同样曝光条件进行胸部X线摄片, 照射野如果未限定, 患者的头部和下身若受到照射, 按照HE=ΣWTH的公式计算[8], 人体接受的有效剂量要比有效防护 (铅围裙、铅帽、铅围脖等) 的患者高出数倍。在我国, 能够主动为患者采取防护措施的医疗机构很少, 很多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 由于设备维护不当, X线机的准直光栏灯光指示野与X线实际照射野之间存在偏差, 为了防止出现病灶被光栏遮盖而造成废片, 都尽量把光野开得比需要大一些, 增加了患者的辐射面积, 无形中提高了患者的有效剂量。其次, 技师摄片技术不高, 曝光控制不好, 得不到合格片子, 重新拍片, 也提高了患者的辐射剂量。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提高放射检查技术人员的防护意识外, 提高放射医师的技术水平也是关键, 防止高频度滥用X线或CT检查, 尽可能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展望未来, 随着医用X线技术的不断发展, X线辐射剂量的不断下降, 对医学X线检查也大可不必恐惧, 只要按照规定和需要进行检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医疗辐射的危害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参考文献

[1]IEC62271-100High-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partl00:high-voltage alternating-current circuit-breaker[S].Switherland:IEC Publica-tion, 2004.

[2]ANSI C37.85-2002Alternating-current high-voltage power vacuum in-terrupters-safety requirements for X-radiation limitsI[S].Rosslyn.US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2002.

[3]Managing Patient Dose in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S].32/219/06Dec vers.ICRP.

[4]杨绍洲, 廖伟光.加速器工程人员如何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J].医疗设备信息, 2005, 20 (7) :63-64.

[5]贾峰涛, 杨星, 洪军, 等.医用回旋加速器的放射防护安全[J].医疗设备信息.2006, 21 (9) :57.

[6]雷福章, 张台平.辐射防护与X线设备性能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5, 26 (11) :60-61.

[7]罗燕伟, 梁粤珩.便携式手提X线机射线伤害及职业防护[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6) :96-98.

儿童X线检查论文 篇9

一般的X线机, 其球管的阳极钯面是钨, 产生波长短、穿透力强的硬射线, 适合于密度及厚度差异较大的器官及组织的检查。人体中软组织与液体是由不同成分的碳、氢、氧和氮组成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有机物组成, 属中等密度。正常情况下, X线片无法显示无密度差别或密度差别较小的各种软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为了适应软组织病变如乳腺疾病等检查, 科学家们发现以钼代替钨作成X线球管靶面, 产生的X线较软 (波长为0.063~0.071 nm) , 能够良好显示软组织的组织结构。用于乳腺检查时可大幅度地提高乳腺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能发现临床触诊无阳性体征的微小病灶和钙化灶, 为早期发现微小或隐性乳腺癌提供重要信息, 并为诊断各种乳腺疾病提供可靠依据。乳腺X线成像技术始于1920年, 直到1970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的可检测诊断乳腺疾病的乳腺X线机。迄今为止, 乳腺X线摄影是公认的乳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关键[1]。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乳腺X线检查技术, 包括乳腺钼靶X线检查、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和CT检查。

1 乳腺钼靶X线检查

传统的乳腺钼靶X线机, 是利用软X线对乳腺组织进行投照, 通过胶片感光, 经过显影、定影等程序进行成像。乳腺钼靶X线机球管的管电压较低, 约20~40 k V, 在较低千伏的X线的轰击下可以产生波长恒定、波长较长、穿透力较低、单色性强、对比度高的标识射线, 通常只有1×10-3~2×10-3 Gy的剂量, 它可以在患者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 通过其乳腺影像来判断是否患有威胁生命的癌症疾病[2]。作为一种相对无创性的检查方法, 它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应出整个乳房的结构。投照摆位较为方便, 投照体位一般取立位或坐位, 常规检查体位是摄取乳腺的内外斜位 (MLO位) 及头尾位 (CC位) 。

MLO位投照时, 影像接受器从水平面旋转30~60°, 暗盒装置平行于同侧胸大肌, 精确的角度选择以滤线器与同侧胸大肌平行为标准。被检侧乳房的胸大肌外侧缘贴近摄影台, X线束从乳房的内上侧射向外下侧。暗盒托盘的一角位于被检侧腋窝内, 肩部放松并屈肘以松弛胸大肌, 上肢在水平面略下方抓住机器扶手。两侧乳房的体位角度基本相同。检查技师站在患者被检侧乳房的侧后方并紧贴患者, 协同患者转向暗盒托盘方向, 借托盘边缘向前承托乳房外侧组织和胸大肌, 技师的手应同时向外向上牵拉乳房使之离开胸壁以避免组织影像的相互重叠。然后开始压迫。在有足够压力能保持乳房维持在固定位置之前, 技师的手应继续承托乳房, 以避免乳房下垂导致组织分离不充分[3]。MLO位投照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可视乳房区及清晰度, 胸大肌显示充分, 乳腺后脂肪间隙显示清晰, 乳头位于切线位, 乳腺实质充分展开并且没有运动伪影, 乳房被推向前上方, 乳房下皱褶打开无重叠, 乳腺尾叶区及腋下充分清晰显示[4]。

CC位投照时, 患者面向摄影台, 头部转向向前对侧并尽量前探, 影像接受器放于乳房下, 球管0°水平位, X线束垂直地从上至下穿透乳房。检查技师站在患者被检乳房的内侧, 用手提升被检乳房放置于暗盒托盘上并牵拉乳房组织使其尽量远离胸壁, 此时乳房下皱褶被拉直并紧贴暗盒边缘, 在进行压迫时, 固定乳房的手向乳头方向移动, 同时向前平展外侧组织以消除皮肤皱褶。CC位投照时乳头位于切线位并位于整个影像中心, 乳腺实质充分展开, 没有乳房皮肤皱褶及运动模糊或伪影, 所有的内侧乳房组织可见。由于在MLO体位投照时如果可能漏掉组织的话, 最常见的为漏掉乳房内侧组织[3]。因此, CC位投照可以充分弥补显示, 避免造成漏诊。

乳腺压迫技术的目的是规则减少乳房厚度, 有利于X线束从皮下组织到胸壁规则地穿透, 即在较厚组织区域有较好的穿透性而在较薄组织区域无过分穿透。压迫技术能减少乳房体表至影像接受器的距离, 降低适宜曝光所需的剂量, 减少散射线, 提高影像分辨率及照片对比度。适当加压固定乳房, 能使乳房解剖结构最大程度的分离, 最大限度地显示乳房组织的影像, 以获得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减少产生运动模糊的几率, 提高影像清晰度。

一般情况下, 使用直角形的压迫器 (压迫器后缘与压迫面成直角) 压迫效果较佳。在压迫前, 检查技师应向患者详细说明以缓解患者紧张, 取得患者配合, 并用轻柔的动作缓慢加压。在加压时应注意运用手法尽量将乳房由胸壁向片内伸展, 以防止加压时将位于边缘的病灶挤压出片外[4]。

取得一份高质量的乳腺摄影照片, 投照体位的选择和乳房压迫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在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时, 选择最优化的摄影体位及压迫技术, 是获得高质量的乳腺照片的基础和保障。

2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 (CR) 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R) 。CR的成像要经过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处理和显示等步骤;DR则是在专用的计算机控制下, 直接读取感应介质记录到的X线影像信息, 并以数字化图像的方式重放和记录[5]。

传统的乳腺钼靶X线检查对早期乳腺癌尤其对致密型乳腺中的乳腺癌诊断有较大的局限性[6]。近年来, 随着CR、DR技术的推广运用,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在曝光宽容度、图像对比度、影像清晰度和数字化图像后处理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乳腺钼靶X线检查,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 采用相位对比技术的相位对比乳腺摄影系统 (phase contrast mammography system, PCM) 使乳腺数字化摄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一种电磁波, X线具有波的特性, 当它穿透物体时会发生振幅的改变和相位的移动。出现相位移动是由于X线穿过相邻不同组织的边界时发生轻微折射。相位移动的大小与物质对X线的吸收强度无关, X线穿透不同物质时发生的相位移动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原有的吸收加上相位对比, 能够大大提高那些原本对X线吸收比较弱的软组织的勾勒[7]。基于X线折射特性基础的相位对比技术揭示:X线的折射能够增强原本对X线吸收差别微弱的物体所形成的影像对比度[8]。乳腺是由几种不同种类的软组织组成, 包括乳腺腺体组织、脂肪组织和皮肤。与目标物肿瘤组织相比, 这些正常软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相互之间很接近 (见表1) [7]。

如果单纯利用吸收对比会导致图像对比度差, 甚至可能低于视觉阈值而无法被观察到。相位对比技术之所以首先用于乳腺X线诊断, 是因为能强化勾勒原本X线吸收系数差异比较小的组织的边界, 而且还能从成像过程中获得边缘增强效果, 大大提高图像锐利度。2006年, 92届北美放射学年会正式展出相位对比乳腺X线摄影系统 (PCM) 。

长期以来, 传统和数字影像的空间分辨率用线对卡的极限分辨率 (Lp/cm) 来评价,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空间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光激励发光物质晶体的颗粒数和图像读取系统的电、光学特性, 其空间分辨率低于传统的屏片乳腺摄影系统[9]。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中, 图像接收器能直接贴近皮肤, 此时紧贴胸壁的乳腺组织也能被摄入视野, 增加了乳腺组织的显示量[10]。在PCM系统中, IP尺寸为14×17英寸 (1英寸=2.54 cm) , 可获得约7000万像素的图像数据。而且PCM摄影检查时, 被摄物体与成像板保持一定的距离, 可获得放大1.75倍的图像, 并可将放大摄影得到的图像还原、缩小为原始尺寸输出[11], 大大提高了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空间分辨率。由于乳腺组织自身的特点是低对比或中等对比, 病变的检出率主要与密度分辨率密切相关。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所得到的图像灰阶深度大, 图像层次丰富, 细节显示清楚, 密度分辨率高。而且数字化X线摄影具有较大的曝光宽容度和较高的量子检出率, 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仍能使不同密度的乳腺结构和病变都得到良好的显示。有研究表明[12], 不同腺体类型的乳腺使用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时可较传统乳腺钼靶X线检查降低1/3~1/2的X线剂量, 可大大放宽对高危人群检查的内容和次数的限制, 对开展乳腺X线普查极为有利。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同样离不开准确的体位设计和乳腺摆位。每位患者仍需摄取乳腺MLO位和CC位。由于数字化X线摄影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放大等各种手段处理图像, 如可以通过图像放大功能观察乳腺内微小钙化或导管内部结构表现, 可以通过调节对比度观察致密腺体下隐藏的信息等, 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依据;还可以弥补因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造成的图像缺陷, 使图像质量最佳化。数字化X线摄影并且可以实现影像数字化存储, 便于图像的传递与交流, 实现影像远程传输及会诊[13,14]。

随着放射卫生学的发展以及公众自我防护意识的日益增强, X线检查中的辐射剂量问题愈来愈引起重视, 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以及欧盟等指定了医疗照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标准, 制订了辐射防护尽可能的低剂量原则:即用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获得临床诊断需要的影像质量。目的是通过放射诊断中的防护最优化和质量控制, 以最小的人体损伤代价获得最佳的诊断效果[15]。乳腺作为射线敏感组织, 其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更应该在不降低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低[16]。我们相信, 乳腺数字化X线检查必将成为乳腺疾病筛查中最主要的手段。

3 乳腺CT检查

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快、分辨率高以及强大后处理软件功能等优点, 在显示乳腺肿块形态、位置、与周围关系以及淋巴结肿大等方面明显优于乳腺钼靶X线检查和乳腺数字化X线检查。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能力, 可获得较大的扫描范围, 两侧乳腺可同时对比观察, 组织影像无重叠, 一般不会遗漏病灶。由于乳腺钼靶X线检查和乳腺数字化X线检查必须采用乳腺压迫技术, 但对于小乳房、紧贴胸壁的乳腺病灶显示不佳。乳腺CT扫描是在乳腺不受外力作用下采取仰卧位进行的, 对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更为直观、精确, 对术中病灶定位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现在64层螺旋CT扫描层厚可达亚毫米级, 可以利用所获得的原始图像数据对病灶或兴趣区域进行任意角度、任意层厚、任意方向的重建, 从而可以更直观、多角度地观察病灶的大体结构或细节, 可以准确判断腋窝淋巴结肿大情况或肺部、纵隔及胸膜的转移情况[17], 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Miles等[18]在1991年首次提出CT灌注成像概念, 是指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选定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 (time-density curve, TDC) , 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 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影像, 了解组织器官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点及血管特性。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CT灌注成像能无创伤性地评价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状态, 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及功能改变。由于乳腺癌是血供丰富表面渗透性较高的肿瘤[19,20], 血流动力学改变往往早于形态学改变, 肿瘤区的灌注值要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CT灌注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这些形态学上尚无改变而仅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病变, 并可用于观察化疗前后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从而有效判断疗效及指导手术方案。

儿童大骨节病X线修复影像追踪 篇10

为了解决对大骨节病软骨坏死区,硬化(X线)灶属性的修复确切依据,笔者使用X线定点连续动态追踪观察儿童患者725例,总计分析片迹2万余张。从病因的探讨,治疗的研究,片迹影像的无常变化和患儿的不断发生,该病确系难治之症。患者掌指骨发病位居全身各骨关节之首约占88.6%。干骺端病变征像(X线)出现早于骨端,并且容易修复。骨端病灶变化缓慢。两部位或多骨病变,表示病情严重已日久之。骺线发生的早期闭合,骨的长度生长发育可能即告终结。现以多发部位手骨骼骺核等径前病变的X线基本变化规律,报告于下:

1 掌指骨软骨病变的动态修复规律

作者用X线记录追踪观察,患者掌指骨骺软骨病变X线修复具有一定规律。修复分为两个阶段;硬化修复阶段和骨修复痊愈阶段。硬化修复阶段,骨端、骨骺、干骺端和腕骨周缘病变软骨区出现各种形态的硬化不整、凹陷、囊样变、碎裂状、烟头征等改变。痊愈阶段是各种修复的增宽加厚或增大硬化阴影相互连结,骨节增长,骨关节面变完整光滑,骨纹理骨结构出现。X线表现金过程为软骨病变——硬化——增宽加厚或增大连结——骨节增长,骨关节面变完整光滑——经塑型改建硬化骨吸收变薄至完全消除——转化为基本符合人体力学要求的骨结构——骨纹理出现——骨痊愈。简化过程为软骨病变——硬化——吸收——痊愈。片迹还显示骨质有破坏,严重者不多见。发生部位多在与软骨相接的骨组织缘。X线表现为小梁骨组织——模糊——增粗——消除。病理性硬化骨亦有破坏。X线表现为硬化骨阴影密度减低——消除——骨纹理不出现,最终仍然是由病理性硬化骨的替代而告终结。

2 息儿掌指骨不同部位修复特征

2.1 患儿掌指骨干骺端软骨病变修复的X线特征及分型:骺板软骨深层近骨缘骨干侧成熟软骨细胞带受损害,先期钙化带模糊变薄、中断,随干骺周边的修复及成骨出现凹陷,及凹陷底部硬化的增宽加厚和加深,指骨节不断加长,经塑型、改建、吸收病理性修复硬化骨组织,转化为基本符合人体力学要求的骨结构——骨纹理出现——痊愈。X线不能如实地反映软骨的坏死,只有硬化修复才能显示改变,及维持时间的长与短,同时硬化可以不断地加宽增厚,这一期间软骨的病变吸收修复,可以为一次性(半年内)、持续性和反复性三种,表现在X线上为:①干骺端凹陷及底部硬化加厚阴影短期内(半年)一次性被吸收修复,骨纹理骨结构出现;②干骺端凹陷伴底部硬化增宽加厚,数月或数年内逐渐被吸收修复;③干骺端灶性硬化阴影数年内反复出现及吸收,或表现为分层性硬化线,骨节增长。

2.2 骨端软骨病变的转归及X线修复的分型:骨端软骨病变的X线修复层被认为很少见,或者认为多数是不可复性的。作者研究骨端病变的修复并不少见,而是持续性缓慢进行,同时具有一定规律和特征。

(1)骨端中心位小损害的修复:早期表现为模糊、毛糙,随后出现小的硬化,周边软骨内的继续成骨和修复而出现小凹陷,经吸收和改建逐渐恢复正常。

(2)骨端中心位较大损害的修复:早期表现为关节面的较大范围模糊、毛糙、不整,经修复和软骨内成骨变平直或出现硬化,再经塑型改建仍可变光滑。左右边角(平片)的继续成骨作用,平直的骨端出现较大凹陷,底部不同速度的修复,使凹陷变浅或加深,或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骨端不整及变形。终因骨端桡侧边角(平片)的成骨修复致凹陷逐渐缩小,尺侧刺状骨突亦随修复增粗,完成骨端骨性关节面的恢复。在此修复过程中可看到骨端局部的缺损及囊样变。

(3)骨端广泛性损害的修复:骨端近骨缘软骨广泛性变性坏死的修复有下列几种:①修复从骨端中心向周围进行。首先在骨端中心软骨损害处形成烟头征,随后烟头征两侧缺损区内出现点状硬化并逐渐增大连结,骨端损害处得到修复。②修复从骨端两侧损害处进行(平片)。骨端片迹两侧缺损处出现钙化灶,逐渐增大与骨性关节面相连,恢复骨端正常外形。⑧修复从骨端烟头征顶部进行,形成横行线状硬化,逐渐增粗与原骨性关节面融合,钙化被吸收恢复骨端外形。④骨端关节面参差不齐的损害修复。这些参差不齐主要是关节面各局部软骨的损害加上修复快慢的不同所引起,最终仍因桡侧成骨较快和尺侧缘刺状骨突的增粗及包绕损害处的软骨组织而逐渐得到修复。

2.3 骨骺周边软骨坏死灶的修复变化特征:骺核周边,软骨:坏死灶的修复,与其他部位软骨坏死灶的修复基本相同。首先是病理性的硬化修复,经过塑型改建骨的基本结构和骺外形恢复。骺软骨损害早者,X线修复常先出现线形硬化,或多发点状硬化,点状硬化若位同一直线连结,亦可形成线形改变,修复增粗出现扁平骨骺或燕形改变(为正常骨骺成骨之形态变化),两端(平片)侧向弧形连结,或软骨坏死区多方位弧形点状硬化增大连结,形成修复性环形骨骺。骨骺软骨损害晚者,局部成骨受阻,X线出现模糊、毛糙、不整,随坏死物的吸收、机化及周边的修复成骨,骨骺关节面中心或偏位局部出现缺损或凹陷及硬化,最后仍然是经过塑型改建,膜内成骨逐渐得到修复。

3 指关节增粗变形及骨骺形态改变

3.1 一般指关节增粗变形:早期主要表现为无炎症性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增厚,随指骨干骺闭合端周径的增大,和骨端(指骨远端)的增粗,关节面变光滑完整。但是,仍有多数儿童患者在干骺、骨骺、骨端X线改变情况下.关节周围仍不显示软组织的增厚和关节增粗。

3.2 典型指关节增粗变形:关节半脱位是典型指关节增粗畸形主要原因,而干骺端凹陷致关节半脱位增粗畸形者约占97.95%(96/98)。干骺端凹陷是骺板软骨病变致局部成骨受阻,及修复的不均衡,边角成骨较快而引起(平片)。

3.3 骨骺形态的改变:骨骺的形态改变,除因骺软骨的损害修复不均衡引起的碎裂状、环形骺及骨骺横径增宽(平片),局部缺损、凹陷等改变外,干骺端的凹陷仍然是骺核变形的主要原因。干骺端的凹陷,产生一种变形应力的作用和阻抗力,使发育的骨骺被嵌入凹陷内而发生变形出现锥形骺或马蹄形改变等。 

4 其它

4.1 儿童大骨节病掌指骨硬化影象的判定:大骨节病的诊断治疗,不能随意依据对X线硬化影象的破碎不整程度,作出病情加重(或严重)的判定。因为它不同于一般骨病,因受损伤、骨折、感染、溶骨等破坏引起的碎裂状改变,及骨块分离、骨缺损、骨关节面不齐、骨囊肿等改变。大骨节病病变发生在骺软骨深层(包括骺板软骨)近骨缘,X线不反映其软骨病变的轻重程度,只反映不同形态的硬化修复,和硬化骨被塑型、改建吸收变薄、骨纹理骨结构出现的痊愈过程,所以在X线诊断和疗效判定时应引起重视。

钙化是骨化的前驱。生物化学变化带来进行性的钙化和矿物质化,延伸至生发带或静止带以形成很多潮线。大骨节病生长软骨损伤后的X线修复,首先是密度增高的硬化改变,随骨髓腔血管和结缔组织的侵入,坏死灶被吸收移除和机化、钙化,由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内始终保留有一定量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而发生膜内成骨,以及坏死灶间存活软骨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出现不规则的软骨内成骨。骨端等部位缺损区碎、裂状硬化阴影的由小增大及连结等修复,亦是来自两方的修复作用。

4.2 儿童患者1~5掌指骨干骺端改变具有同等诊断和判定意义:第一掌指骨干骺端改变过去被强调有诊断特异性,第五指中节骨干骺端变异较为多见。这次作者研究连续片迹验证,硬化修复各时期的变化,拇指骨基节干骺端与2~5指中节骨干骺端;第一掌骨于骺端与2~5指骨基节干骺端的骨骺解剖摆布相同,病情变化及时间变化基本一致,未显示特殊表现。即指骨干骺端早期出现的模糊、毛糙不整,中期出现的凹陷硬化,和晚期凹陷硬化灶的被吸收修复征象,在同一病人同一时间1~5指骨的X线变化几乎完全相同。第五指骨中节干骺端改变具备上述特征(排除变异)者。

4.3 患儿指骨软骨病变与年龄的关系:分析4748例患儿手片,以3周岁为年龄段,干骺端改变随年龄段增大,病变修复两个阶段加快,硬化加厚,骨节增长,痊愈增多,X线检出率逐年下降。骨端、骨骺等部位改变,随年龄段增长,硬化修复增多增大,X线检出率增高,硬化骨的相互连结,骨端骨性关节面变完整光滑,痊愈修复增多。

X线检查诊断踇外翻的价值 篇11

关键词:X线检查,踇外翻,踇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角

踇趾外翻畸形是足的一种常见病, 始于青年, 人群发病率17%, 女性多于男性, 比例是20∶1, 多为双侧发病。患者走路常感疼痛, 不能正常行走, 而且足部外形差, 缺乏美感, 没有合适的鞋子可穿, 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分析近几年X线及临床诊断的64例踇外翻患者119足, 平均年龄54岁。其中女60例111足, 年龄15~71岁, 平均年龄52岁;男4例8足, 年龄46~63岁, 平均年龄56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500MAX线机, 摄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患者站立于摄影台上, 被检测足底平踏于暗盒上, 胶片前缘包括足趾, 后缘包括足跟。胶片长轴与足部长轴平行, 中心线向足跟侧倾斜15°, 对准第三跖骨底部射入胶片。

2结果

根据患者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 测量每只足的踇外翻角 (HAV) 和第一、二跖骨间角 (IMA ) 。HAV 范围15°~55°, 平均34°; IMA 范围6°~26°, 平均18°。其中轻度踇外翻患者14例26足, 平均HAV23.5°, 平均IMA13.5°;中度踇外翻患者28例51足, 平均HAV 36.5°, 平均IMA 17.4°;重度踇外翻患者22例42足, 平均HAV45.3°, 平均IMA 21.2°。99足内侧籽骨不同程度外移, 41足第一跖骨头内侧形成骨赘, 23足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 19足踇趾的跖趾关节产生骨性关节炎。

3讨论

正常人踇趾有10°左右的向外偏斜, 踇趾向外偏斜超过15°称为踇外翻 (hallux valgus) 。俗称“大脚骨”, 是一种常见的前足畸形, 经常伴有其余足趾的畸形和症状, 易并发滑囊炎、胼胝、锤状趾等。

3.1 病因及症状

其病因主要有: (1) 有家族遗传史, 约一半患者发病与遗传有关。 (2) 长久站立、行走过多等原因, 负重过度。 (3) 经常穿尖头鞋或高跟鞋。以年轻女性多发, 男女比例可达1∶20。 (4) 其他如一些全身性疾病、足畸形、足创伤等都可能会引起踇外翻。症状有: (1) 踇外翻畸形的严重程度与疼痛症状不成比例, 畸形严重者可以无疼痛。皮肤出现溃疡、感染时, 或因足的负重点改变、足掌受压时, 疼痛较重。 (2) 行走困难, 足部疲劳感, 当第一跖趾关节并发骨性关节炎时, 使疼痛加重, 活动受限。 (3) 滑囊炎时局部肿胀、发红。

3.2 诊断

由于患者足部体征明显, 临床一般较易做出诊断, X线检查主要应用足部负重正位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 判断踇外翻的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 以合理选择治疗手段。踇外翻X线检查的表现: (1) 踇外翻角 (HAV) 增大:沿第一近节趾骨长轴与第一趾骨长轴画一线, 两线之交角为踇外翻角, 正常≤16°。轻度踇外翻<25°, 中度者25°~40°, 重度者>40°[1]。本组64例踇外翻患者119足, 其中轻度踇外翻患者14例26足, 中度踇外翻患者28例51足, 重度踇外翻患者22例42足。 (2) 跖骨间角 (IMA ) 增大:做第一、二跖骨长轴的延长线, 其夹角为跖骨间角, 正常<9°。 该角增大表明第一跖骨有内收畸形[1]。本组病例IMA 范围6°~26°, 平均18°。其中轻度踇外翻患者平均IMA 13.5°, 中度踇外翻患者平均IMA 17.4°, 重度踇外翻患者平均IMA 21.2°。 (3) 内侧籽骨外移:本组病例中99足内侧籽骨不同程度外移。 (4) 第一跖骨头内侧形成骨赘:本组病例41足第一跖骨头内侧隆起, 骨赘形成, 踇囊炎形成。 (5) 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本组病例23足踇趾的近节趾骨基底部向外侧半脱位。 (6) 严重者踇趾的跖趾关节可产生骨性关节炎。本组病例19足踇趾的跖趾关节产生骨性关节炎, 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周围骨质有增生。

踇外翻后由于足趾疼痛, 不能正常行走, 足部畸形, 不能穿正常的鞋, 从而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畸形严重者一般手术治疗。术前足部X线平片可以对踇外翻进行二维测量, 在判断踇外翻程度及确定治疗方案中有重要价值。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 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产控制下一篇:简化空间矢量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