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儿童论文

2024-09-21

低龄儿童论文(共8篇)

低龄儿童论文 篇1

目前, 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如今, 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受到大家的瞩目。但有的老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依然是“穿新鞋, 走旧路”。在课堂中依旧自导自演, “我讲你听, 我画你临”孰不知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 应采取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 在实施起来, 我们要不断的摸索, 还需要老师不断的充实自己。在此, 我谈谈从事低龄儿童美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希望大家有所启迪。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

美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 它的知识性、趣味性很强, 如果老师采用死板的教学法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 对于6~8岁的孩子, 让他们正襟危坐, 听你侃侃而谈, 等于天方夜谭。所以, 我们现在提倡一种乐教, 寓教于乐, 让学生把画画当作一种快乐的游戏, 顺其自然, 自由创造。

1. 游戏性教学法

将美术知识通过游戏活动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如:让孩子的作品构图空洞, 色彩单一时,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用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词来评述, 教师可采用竞赛游戏的方式:哪一组, 哪位同学能在上面添画一些有趣的东西;谁能把它变得更有趣、更完整。使学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戏中自然地学习美术知识, 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观察比较, 能够体会到哪一幅看起来更完美, 从而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概述能力。当然, 目前也有些老师在采用游戏式教学时可能走进一种误区, 我曾在南阳听课时感觉有的老师过于注重孩子的活动, 认为是新课改、新理念, 以至于美术课看起来轰轰烈烈, 孩子动起来, 玩起来了, 但却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

2. 把握教材,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助合作法

目前, 人们提倡老师应蹲下来看孩子, 有的“师严”摆出一幅高高在上, 威不可慑的架势, 这样的老师能有什么开放式的思想, 怎样随心所欲的创作?在教学中, 老师和学生应该是零距离 (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允许孩子打闹, 无视常规教育) , 去亲近学生, 了解他们, 才能看到孩子的心灵, 去加以引导。“老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要演员, 教材是我们的剧本”, 老师应把握好“剧本”, 调动演员们充分发挥演技, 展示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另外, 应该特别注意“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互助、互动协作关系。有人评价我们国人“一个中国人是条龙, 十个中国人是只虫”。这句话虽有偏激, 但从侧面却反映了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人团结协作能力差。所以, 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势在必行。在创作《繁忙的交通》一课时, 我把学生分成四组, 各个组的成员相互分工, 合作完成一幅大的作品。学生们忙开了, 有的画, 有的用彩纸剪、贴……当然有的孩子因为一张彩纸而争吵。因为对色彩的喜好不同而矛盾, 对于这种情况, 老师要出面协调, 奖罚分明, 合作好的学生得到了团结友爱受集体奖、创新奖, 对于自私的孩子应让他意识到因为自己的原因而痛失得奖的机会, 这种奖项的设立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叫当中的一种方法, 最重要的是结果着实令人吃惊, 我发现了7岁的程亚萍、雷彪等孩子的领导才能, 5岁的林凡、赵可欣在房子旁贴了一辆正欲开出的小汽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合作精神, 还能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能够实现每个学生都动手, 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无定法, 知识的获取,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多种途径, 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展示法, 能够较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观, “分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评价法”等教学法相结合, 丰富了课堂教学。

二、用多种教材, 用不同的形式技法表现美

总是使用单一的材料、工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对于兴趣爱好好转移的低龄学童无疑是不可取的。学生兴致好的时候, 可能会连续画十几天, 不高兴了可能几个星期不动笔, 如何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失去的兴趣?不能一味地的去说教, 教师要学会思索。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 师生可以共同讨论, 改变比较单一的作画材料, 运用各种技法, 敢于创新、想象。比如学生写生可以用钢笔、油画棒、色彩铅笔等进行速写训练, 有疏密的点线, 用不同的色块来表现。同去苏州周庄歙县写生, 学生们画得是同一题材, 运用不同的技法、材料加工创作, 产生的美感、震撼是不一的。套色水印, 国画表现山水、建筑清新、秀丽;吹塑版画、纸版色彩亮丽, 装饰味浓;水粉画出的小桥流水质朴、粗犷……不同的表现形式、技法, 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授《瓶花》一课时, 我展示了蛋壳贴出的作品, 孩子们惊叹了;当我拿出毛线团时, 孩子们争抢着要用毛线做花朵;当我拿出旧挂历纸时, 孩子们知道除了用画笔, 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美化自己的作品。后来上课时, 学生们收集了塑料包装袋, 小树叶、花瓣、草茎、小石子、纸盒等等来打扮自己的作品。精中有细的张志同学变废为宝, 把同学们踢坏的鸡毛毽上的鸡毛收集起来, 根据羽毛的特点创作了与众不同的装饰画。从中, 学生们懂得美无处不在, 关键是要有会发现的眼睛和心灵。同时, 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潜能是取之不竭的。

三、从生活中寻找题材, 创造美, 表现美

低年级美术教学, 离不开儿童画创作, 创作要有素材, 孩子爱画、会想, 但有时他们会反复同一题材。“画得真好, 画得很棒”之类的语言, 从小处说是滥用鼓励性的语言, 从大处说就是愚弄学生, 误人子弟。老师要求学生会想, 去发现美, 而教师本身更应该具有敏锐的目光, 对学生适时指引、点拨。

1. 从身边发生的事寻找题材。

现在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搞一些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种体育游戏活动, 是学生可以表现的题材, 让学生会玩、会画, 王安的《下五子棋》都是从中吸取的灵感, 学校经常组织文艺活动, 舞蹈大赛等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好;注意你喜欢的节目, 人物种类包括那些制作精美的道具。孩子们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捕捉到美, 在美术课中, 老师恰当的指导, 学生胸有成竹, 有题材表现,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能力。

2. 从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素材

社会是个大舞台, 我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渗透美学教育, 还应该渐进地向孩子展示人类社会真实而复杂的东西。认识社会中文明的一面, 灰暗的另一面, 这是教师的责任。不同层次的群众, 从农村老大爷、小商小贩到知识分子;从国家大事到身边周围的小事。如:孩子们画日益被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海、天空, 从抗击非典、阻击洪水的英雄到骗人的江湖郎中等等, 让孩子用画笔去弘扬生活中美的东西, 有情有义的东西, 丑陋的东西, 辨别是非好坏。另外, 把孩子带出课堂, 拿起画笔, 走向生活, 去感受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对儿童进行写生训练不能要求过高, 其间要有很长的过度期, 那种机械的把原物画下来并不加以再创作, 死板而又僵化。这样不如用照相机。写生与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我认为写生是“蓝”, 创作是“青”, 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会使孩子的作品更加生动、活泼而又充满童趣, 《张家肉丸、《白激馍》等优秀作品就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孩子通过写生训练能更好的跨上创造性的阶梯, 激发学生的思维, 丰富儿童的创造素材。

美术教学需要永远不断的探索、创新。它虽然不能使每个孩子都走艺术这条路。但我们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发现美、懂得美, 使孩子学会思考美的价值, 从而走向成功!

摘要:美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 它的知识性、趣味性很强, 我们现在提倡一种乐教, 寓教于乐, 让学生把画画当作一种快乐的游戏, 顺其自然, 自由创造。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 师生可以共同讨论, 改变比较单一的作画材料, 运用各种技法, 敢于创新、想象。老师要求学生会想, 去发现美, 而教师本身更应该具有敏锐的目光, 对学生适时指引、点拨。

关键词:低龄儿童美术教学,自由创造,游戏性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美]吉尔达·伯杰著.天才儿童的识别与培养.苏杨译.重庆出版社, 1985.

[2][日]木村九一.早期教育和天才.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0.

[3][德]赫尔曼·布哈特.德国现代儿童美术教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4]丁玥.幼儿美术教学法.湖南少儿出版社, 1985.

低龄儿童论文 篇2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步伐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学龄儿童减少,使得农村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乡村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显现。

记者近日从陕西省统计局得知,为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龄人口减少、“村村办校”模式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农村低龄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省统计局近期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四成以上村未设学前班,四成村庄没有小学,过半数的农村低龄儿童不能就近上学,有的农村学校音乐课上没有钢琴、风琴等设备,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

四成村庄没有小学 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短板明显

本次调查以省局各社会经济调查队所属宝塔、绥德、略阳、西乡、洛南、华阴、临渭、蒲城、铜川、户县、陇县这11个县(市、区)农村自然村小学和学前教育的学生及家长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55个村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5岁以下)10924名,其中有学龄前儿童4291人,小学阶段儿童5267人,两者合计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87.5%,在农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调查显示:四成以上村未设学前班,四成村庄没有小学。55个村中有30个村设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其中8个为村办,10个私人办,3个联办,9个公办,25个村没有开设学前班,占到调查样本的45.5%,学前教育短板明显;33个村保留小学,其中24个村为完小,保留1-6年级教学,9个村为教学点,仅保留1-3年级或1-4年级,22个村内未保留小学,40%的学生就近到乡镇中心学校或当地所在市区学校上学。

近五成家庭每位低龄儿童教育年支出在元以上

半数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近五成家庭每位低龄儿童教育年支出在2000元以上。调查显示:67.7%家庭年收入在1-3万元之间,其中1-2万元收入家庭占41.7%,每位儿童教育年支出在2000元以上者占46.8%。(见图1)

九成以上家庭教育支出含学费、书本费等基础费用,但家庭最大开销为住宿费及生活费。调查显示:91.5%的家庭教育支出含学费、书本费等基础费用,55.6%的家庭含住宿费及生活费,含课外补习费、上下学往返路费及校车等交通费用的家庭分别占31.1%、18.4%和10.3%。其中四成家长认为最大开销为住宿费及生活费,三成认为是学费、书本费等基础费用,两成家长认为是课外补习费。

上下学路途远 交通工具缺乏 存在安全隐患

过半数的农村低龄儿童不能就近上学,需要家长天天接送。调查显示:331名被访者中除幼儿园外,孩子在村小上学的家庭只有100户,占30.2%,在镇中心小学上学有131户,占39.6%,县城小学上学有29户,占8.8%,邻村上学有4户家庭,占1.2%。52.9%的家长天天接送,18.4%偶然或周末接送孩子,不接送孩子的家长仅占28.7%。

上下学路途远,花费时间多,交通工具缺乏,存在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每天上下学平均花费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学生占63.1%,半小时至1小时者占24.8%,1-2小时者占9.7%,2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4%以上。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分为:步行者202人,占61.0%,骑自行车54人,占16.3%,坐校车者25人,占7.6%。77%的家长对孩子离开村小就读最担心交通安全,居各种因素之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近七成家长最担心学生餐饮、住宿安全

六成以上学生饮食在学校食堂解决,近七成家长最担心学生餐饮、住宿安全。调查显示:在学校食堂就午餐学生有203人,占61.3%,在家中就餐117人,占35.4%,出租房家长陪读解决6人,占1.8%,小饭桌(私人)就餐4人,占1.2%,自带1人,占0.3%。69.8%家长对孩子离开村小就读最担心住宿、餐饮安全。

大多数学生认可寄宿学校的`饮食和住宿条件及管理制度,但认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次调查333名学生中,有78人为住校生,占23.4%。其中,85.9%的寄宿学校有专职生活老师,8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宿舍和饮食条件非常好或较好,18%的学生认为条件一般。针对寄宿制存在问题:35.9%的学生认为饮食缺乏营养,28.2%的学生反映学生间冲突严重,24.4%的学生认为宿舍数量不足,21.8%的学生认为消防安全设施不到位,15.4%的学生认为缺乏专职生活指导老师,3.8%的学生认为缺乏管理制度。

没有钢琴、风琴等设备 教师上音乐课靠干吼

调查显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数量不足、结构失衡。农村小学要开十门课而老师有限,常由同一位老师教多门课程,体、音、美、英语老师短缺,只能临时聘用,信息技术、实践与地方特色课不能开设,老师只能在语、数、思品、科学课程上进行教学。部分寄宿制学校尚没有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大多由授课教师兼任,他们既要负责学生学习,又要照顾学生生活,工作任务繁重,人均负责30-40名学生,心理压力大。

略阳、西乡一些学校宿舍不够,每间宿舍住人太多,做不到人均一床,甚至两人住一张床,部分宿舍卫生条件差、夏季降温、冬季保暖设施缺乏;陇县部分校舍年久失修,桌椅破旧、教学设备陈旧,甚至部分学校的学生宿舍还是大通铺。是学校缺少必要的文体设施。绥德县有的学校音乐课上没有钢琴、风琴等设备,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因为缺乏必要设施,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硬件设施落后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教育相关费用开支增大,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较重,希望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困难家庭补助力度。调查显示,尽管政府出台减免中小学学费政策确实让很多家庭降低了教育支出,但是生活费、住宿费、上下学交通费、房租费、补习班费用等其他教育支出仍然逐年快速增加,加重了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

低龄儿童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 低龄 留守儿童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92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伴随城镇化进程而产生,其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学者已经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王延强建立教师“替代父母制”、马多秀关注“心灵关怀”等研究,都注重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但在构建以学校主体,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教育机制上存在不足。

一、农村低龄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乏力、学校教育的薄弱,使得目前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1.亲情缺失易造成感情淡漠

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导致学龄前及一、二年级的低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印象变得模糊、感情疏远,父母成了最亲的“陌生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难以及时掌握子女思想和心理上的变化,很难给予有效地教育和引导,更没有发挥家庭德育的榜样作用。隔代抚养易使留守儿童对父母缺乏信任、亲近感不足,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冷漠、敌对甚至怨恨的情绪,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对同学和班集体情感冷漠,不愿与他人交往,不利于成长。

2.金钱补偿易造成价值观偏差

留守儿童父母长年照顾不到子女,心理上容易产生负疚感,大部分父母希望通过“物质”上的补偿弥补缺憾。祖辈们因经历艰苦岁月,思想上存在多给孩子钱、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是关爱这种想法,零用钱给得充足,留守儿童享受零用钱的支配权。娇惯和放纵,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了贪图安逸、奢侈浪费的习气,认为金钱至上,严重侵蚀了学生心灵,价值取向发生严重偏移。

3.是非混淆易造成道德认知模糊

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受父母道德影响,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机会不多,更不要说父母对孩子在道德上的示范。少数留守儿童为了引起家长关注,采取骂人、打架、破坏公物、各种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事后家长多进行体罚,没能正确从道德层面加以引导。加上道德判断力不强,受媒体的影响,往往把行事的冲动和莽撞认定为勇敢,是对道德行为判断不清,是非判断现偏差。

二、农村低龄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之所以出现,究其原因与家庭教育缺乏、学校教育弱化、社会教育负面影响等有关系,要解决留守儿童道德问题,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与家庭、社会教育相融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德育教育机制。

1.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的独特优势

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应该主动承担起家庭德育教育责任。可通过电话、QQ、微信等途径多跟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多向班主任、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日常表现。关注子女学业时,更多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外出务工的父母还可以选址就近务工或返乡创业,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关怀以及榜样的力量。

2.发挥学校在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

学校应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更加注重道德教育、行为教育等形式的素质教育,要鼓励留守儿童担任校内、班内职务,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开展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和主题班会等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关怀,让留守儿童建立起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教师在校期间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把师生关系培养成朋友关系,促进情感交流,帮助留守儿童排除道德上的困惑,通过鼓励与表扬方式,放大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包粽子”、“包汤圆”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节日温暖。利用春节期间家长返乡召开家长座谈会,平时多与留守家长交流,形成德育合力。

3.发挥各界在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支持临空都市农业发展,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落实小微企、家庭农场等惠农政策,让农民实现本地就业,让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避免“骨肉分离”。 开展“代理妈妈”等活动结队帮扶农村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学校周边不得开黑网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社区,兴办寄宿制幼儿园以及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在农村低龄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承担着重担,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才能推动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取得成效。

如何提高低龄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篇4

低龄儿童和成人一样,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之中,每天都需要运用自己的道德认识进行判断,从而作出行为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孩子比较“懂道理”,其行为也较符合社会准则,易于被人接受,可有的孩子却总是“不讲理”,常常“乱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孩子道德认识水平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如果成人平时能对孩子经常地“晓之以理”,那么就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使他们懂得一定的道理。

理想的社会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则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应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低龄儿童判断一件事是好是坏的标准往往以成人的反应为根据。如有个孩子打了人,问他为什么要打,他说:“我爸爸说的,要是有人敢欺负我,就应该打他。”还有一个孩子认为,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因为“妈妈知道了会骂我”。所以,低龄儿童的道德判断倾向于依赖权威一方的言辞,是出于对违反权威的结果的恐惧和避免惩罚的愿望。这种尊崇和惧怕权威的心理,表现为孩子在处理与成人的关系上便是服从。皮亚杰说:“孩子的第一个道德是服从,而所谓善的另一个标准长期以来就是父母的意志。”可见,孩子在低龄阶段,成人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孩子近乎绝对地信任成人,尤其是孩子生活中的权威人物———父母、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孩子道德发展的楷模,其责任是不言而喻的。

低龄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对于决定其在某些特定场合中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也就显示了其对社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增强。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低龄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呢?

—、民主气氛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凡道德判断水平较高的孩子,其父母一般都与孩子保持温暖、亲密的关系,善于言语诱导,以理服人。这些父母都比较注意提高家庭生活的民主气氛,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看法和意见都进行公正的考虑。一个民主的家庭应当让孩子有较多的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机会,父母在必要时,能用较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换意见,讨论已作出的决定,并与孩子一起评估将会造成的后果。

家庭中需要有民主气氛,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例如,低年级的老师,重视让孩子在发现问题时自己思考和讨论解决方法,而不是一手包办代替、判断对错。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班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许多孩子在有了矛盾时会用讨论推断谁是谁非,用猜拳、轮流、谦让等方式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动辄向老师报告,依赖老师做“仲裁”。这说明,即使对于低龄儿童,放手让其用民主方法解决道德判断与行为争端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约束技巧

低龄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各种约束他们的技巧之间存在某种可能的关系。例如,有人曾研究三种类型的家庭约束技巧对低龄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第一种是强制手段,如体罚、强令、剥夺物质目标 (如不许吃零食) ,或剥夺某些权利 (如不许出去玩) 等。第二种是说理方法,向孩子解释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例如告诉孩子,打人会使另一个孩子感到疼痛,被打的孩子不愿和你做朋友;老师和其他人也会认为你不是个好孩子,等等。第三种是“情感取消方法”,即不理睬孩子,威胁说不要他了,或明确表示不喜欢孩子等。

研究发现,强制手段与低龄儿童的低水平道德判断相联系,而说理方法则与高水平相关。至于情感取消方法,其效果比较含糊。所以有人提议,应主要采用说理的方法,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懂得为什么不能做某些事。同时可以辅以适时、适度、适量的惩罚,以期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促使道德体验的深化,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而情感取消法,一般可以在父母与孩子关系相当好的情况下偶尔采用。

三、同伴的交往与启迪

通过同伴交往,低龄儿童的相互合作意识得到滋长,他们之间的给予或付出是相互的,一般不存在一方是主要控制者的问题。同伴交往的经验帮助他们从道德的现实性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从外部规则、成人控制的约束下解放出来,通过自主性的活动获得道德体验,从与别人相处的需要中产生道德意识。平时教学中,应经常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要求组内成员心胸宽广,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想办法克服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

另外,耳闻目睹同伴的道德判断策略也是一种促进方式。因为看到别人的策略可能与自己的预料有所不同,于是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驱使低龄儿童思考,对自己原有的信念产生疑问,受到启发,从而改进自己的道德区辨力与判断力。在解决不平衡时,低龄儿童还会运用新的认知技能,重组自己的道德认识。有的孩子道德判断水平较低,如能常与水平较高的孩子一起相处,就会受到正面影响,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低龄儿童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失去了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那么他就失去了自我提升的阶梯。低龄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在教室中的行为问题具有密切的联系。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每天要面临许多实际问题,面临老师、同伴的要求和纪律的约束,能否正确理解和判断别人的想法、情感、要求和企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有效地遵守课堂秩序,能否与老师和同伴友好相处。所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是其学习良好行为的思想、情感基础。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能有效地解决班级中的行为问题。此外,还要告诉他们竞争是激烈残酷的,有人胜利就必然有人失败,胜利了别得意忘形,失败了别自暴自弃,无论哪种结果我们都要坦然接受,只有永远保持一颗乐观进取的心,才能取得成功。

教师可通过组织儿童扮演角色游戏或木偶游戏来帮助其体会别人的角色心理。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生活情景,强调他人的需要,能有效地让孩子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与别人的认识和感受联系起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例如,让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扮演木偶戏中常常受人欺凌的角色,可使其充分体验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从而理解自己日常的行为对别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讨论各种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与孩子的实际生活有关,使孩子真正有机会介入解决自己的问题。讨论时,教师的任务是让孩子们充分理解所要讨论的问题或难题,如“5只皮球,可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判断的理由,鼓励他们说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对他们的各种想法做出评价。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习中的苦辣酸甜,从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中进行提炼,探寻德育的契机,达到育人的目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把握细节,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具体细节的引导和规范,从其言谈举止的细微处做起,促使学生把做人做事的规矩规则等内容,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良好习惯;启发孩子们体验同伴间积极交往所引起的满意和快乐的感受,培养师生间相互喜爱的情感气氛,并处处注意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良好道德行为的榜样。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随时鼓励,给予强化,并有意识地针对孩子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语

教育是一门艺术,既要因势利导,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温暖和点亮其冷漠的心灵,如此才是真正充满智慧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孩子的一生。“无欲则刚,有容乃大”,是教师的风范。教师应是道德的丰碑,灵魂的坐标。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文摘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社, 2007.1.

[2]关华.教学探索 (总第五十二期)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6.

[3]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出版社, 2007.6.

[4]中国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7.

低龄儿童论文 篇5

同时随着文化部印发的《规范网络游戏运营》通知,在201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生效,史上最严游戏新规,也许可以让未成年人远离手游。

低龄儿童沉迷手游产生厌学情绪

“我对儿子玩游戏是坚决杜绝的,可是没想到他回来以后居然和爸爸谈《王者荣耀》。

我知道这是一款手机游戏,经常让小学生沉迷。”市民章女士在微信里和记者说。

章女士说,儿子刚上中班,可是她最近发现班里的男孩在放学后谈得最多的就是《王者荣耀》这款手机游戏。

“我和班级里的几个妈妈沟通了一下,原来是有个别孩子通过家里的亲戚过早接触手机游戏。

还有的孩子单纯是从电视和新闻里看到这款游戏,别看他们还小,相互之间交流的事很私密,我们大人还真插不上话。”章女士担忧地说道。

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才读大班,在游泳兴趣班里,几个一年级二年级的大哥哥就和他们谈《王者荣耀》如何好玩。

回来以后,儿子就经常闹着要玩这款游戏。

黄先生称,虽然不能谈游戏色变,但是幼儿园的孩子实在太小了,很多生活学习习惯都没培养好,实在不适合过早接触手机游戏。

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汪女士也告诉记者,类似情况在她上班的幼儿园确实存在。

虽然幼儿园本身肯定是不会让孩子玩手机游戏的,但是有不少家长自己就动手玩,孩子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让低龄儿童过早接触手机游戏,等于让他们过早接触成人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

大量未成年人玩手游和网游,不但家长有意见,不少成年人玩家又感到非常不爽。

以至于现在网络里很多人把游戏技术太差的玩家直接戏称为“小学生”。不过这种现象有望得到大幅度的缓解。

孩子沉迷电视要警醒,会造成各种视力问题

那么,孩子沉迷于电视对眼睛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1.容易造成斜视。

孩子看电视太久,容易导致视力疲劳,为了看得更清晰一点,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侧着头看,时间一长不仅会视力下降,也容易斜视。

2.容易近视,甚至高度近视。

专家提醒,孩子3—6岁和12—15岁是视力发育的“黄金期”。

第一个“黄金期”,长期沉迷电视会发生近视倾向。第二个“黄金期”长期沉迷电视,会加快眼轴增长,加深近视度数,最终发展为高度近视。

3.各种眼睛疾病。

孩子由于看电视的时间过长,长此以往眼部干涩不适形成干眼症。

全球吸毒低龄化 篇6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毒品专家托马斯·皮奇曼曾表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们就发现吸毒成了青年人首要的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吸毒对青年人极其危险,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他们的大脑也正在发育中。”

Report on Global Youth

Drug Users

全球青年吸毒情况报告

Recently, the 2014 World Drug Report released by United Nations shows that, in 2012, 3.5% to 7%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aged between 15 to 64, namely 162 million to 324 million people, used drugs illegally at least once in the last year.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provided by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Russia, about 70% of the drug users are under 30 years’ old, and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students, or ev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tart to join the drug users.

In China, the First National Symposium on Prevention of Youth Drug Abuse held in 2013 presented the statistics that until the end of 2011, there were 1.794 million registered drug users in China, among which the users of synthetic drugs are 587 thousand and people under 35 take up 67.8%. Until the end of April in 2014, there were 2.58 million registered drug users in China and the trend of lowering ages is very clear.

近期,联合国发布的《2014世界禁毒报告》显示,2012年,估计15岁至64岁的世界人口中有3.5%到7.0%,即1.62亿到3.24亿人,在上一年至少使用过非法毒品一次。

另据俄罗斯相关部门2011年的统计显示,大约70%的吸毒者不满30岁,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也开始加入吸毒行列。

在中国,2013年召开的首届全国青少年药物滥用防制研讨会发表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发现登记吸毒人员179.4万人,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58.7万人,35岁以下人员占67.8%。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58万人,低龄化趋势明显。

Additionally, indicated by the latest U.S. Survey on National Drug Use and Health, among Americans of above 12 years old, over 20 million persons experienced drug abuse in the past month, accounting for 8.3%, up than previous years.

Drug addicts of younger age are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which takes a good many countries by large surprise, and the issue is so severe that it has risen as a social chronic disease. Previously, released by a sampling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US Cooperative Drug Prohibition Council on a number of schools in Los Angeles,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drugs are worrisome. 40% out of 6,000 sample students expressed that everyone could try drugs, and 45% of them said they would have a try in the future. “Such attitudes can lead to action; if so, more young people will join the rank of drug addicts in the near future.” Admitted James Buck,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nlc202309041238

此外,据最新的美国“国民药物使用和健康调查”显示,在年龄超过12岁的美国人中,超过两千万人在过去的30天中有过滥用药物行为,约占8.3%,较往年相比呈增长趋势。

吸毒低龄化趋势的加剧,令众多国家“措手不及”,且该问题的严重性也日渐成为“社会顽疾”。早前,全美合作禁毒委员会在对洛杉矶的众多学校中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学生对毒品的态度令人担忧,6,000个抽样样本中40%的学生表示“每个人都可尝试毒品”,45%的学生表示“将来可能会尝试毒品”。“这种态度将会导致行动,那么不久的将来则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吸毒的行列。”该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布克坦承。

Emergence of young female drug addicts

女性青年吸毒“抬头”

Another set of data also concerns us.

Not long ago,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f Beijing released that among cases of drug-related crimes handled by the courts in Beijing in 2013, the accused youngsters below 25 years old amounts to 318, occupying about 20% of the total accused arising from drug crime cases, of whom women reach 290, rising by 26% year on year.

Mexico also openly points out that, more female take drugs in the country. Take the year 1998 for example, there were only one female in fourteen drug addicts, while in 2002, one in five drug addicts was female, and the growth rate of female drug addic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drug addicts.

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担忧。

不久前,中国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公布,北京市法院2013年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中,25岁以下青少年被告达到318人,占毒品犯罪案件被告总人数的20%左右。其中,女性被告人数达到290人,同比上升26%。

墨西哥也公开指出,该国女性吸毒者比例上升。以1998年为例,14名吸毒者中女性只有1名,而到2002年,每5名吸毒者中即有1名为女性,且女性吸毒者增长速度高于男性。

Wu Zunyou, director of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 expressed to the public that people were not fully aware of the severity of females’ taking drugs previously, which was also overlooked by researchers.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 the ways that females have access to drug-related money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ales, which tends to be more covert. Females are more apt to be infected with AIDS after misuse of drugs compared with males. And they are more inclined to relapse because of their fragile psychology and poorer bearing capability.

中国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公开表示,此前人们对女性吸毒的严重性并未充分认识,研究人员也忽视了这一点。从可观察性看,女性获取毒资的手段与男性不同,更具隐蔽性;女性在滥用毒品后,比男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由于女性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更容易陷入复吸。

Similarity of drug addicts of younger age

低龄化吸毒共性

The report finds in the survey that younger drug addicts among youngsters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diverse drugs, dominated by synthetic drugs (also named new-typed drugs) like ice and ecstasy; having psychology of curiosity, ignorance and luckiness before their sucking, maintaining that one is not addicted to new-typed drugs; gathering for drug taking in drug taking places being common; poor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drug addicts in general.

nlc202309041238

In May this year, a report from the UN Drug and Crime Office shows that synthetic drugs are on the rise worldwide, particularly in Asia. Between 2010 and 2012, the amount of ice in the world doubled, for more part originating from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青少年吸毒低龄化呈现以下特点:吸食毒品种类呈现多样化,以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又称新型毒品)为主;在吸食之初,存在好奇、无知、侥幸心理,认为新型毒品不会上瘾;吸食场所内多发群吸现象;吸食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今年5月,来自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一份报告显示,合成毒品吸食量在全世界都有增加,尤其在亚洲。2010年至2012年之间,全球冰毒持有量翻了一番,主要源于东亚、东南亚和北美持有量的增加。

In fac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rugs like heroin, the hazards of synthetic drugs are more hidden, for the bodies have no conspicuous reliance on them in a short time, which can give drug addicts illusions; while the psychology of teenagers such as strong curiosity and pursuit of sense of excitement makes them highly targeted, but the dangers will be tremendous and sustained.

事实上,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相比,合成毒品对人体的毒害更隐蔽,因短时间内身体对其没有明显的依赖性,能给吸食者带来迷幻感,而青少年所具有的好奇心强、追求刺激感的心理特征恰恰容易成为其目标人群,但长此以往危害巨大。

英孚聚焦游学低龄化 篇7

“近年来,海外游学低龄化趋势明显,自2010年起,7岁至9岁儿童出国游学以每年15%的比例不断增加。”2016年4月6日,英孚海外游学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英孚海外游学中国区业务拓展总监林雅汾如此表示。

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孩子出国游学平均年龄为12岁,而欧美国家孩子平均出国年龄为13岁至14岁。相较于欧美孩子,中国孩子出国年龄更小,时间更早。在林雅汾看来,这主要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国外家庭喜欢带孩子度假,而中国家长往往没有时间,而且亚洲文化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望更高,希望孩子尽早得到训练。”

“对7岁至9岁的儿童来说,游学首先是过一个快乐的假期,其次才是语言和其他技能兴趣的挖掘。”林雅汾表示,为此,英孚着力开发了富有特色的夏令营产品,今年全新推出了乐高创意主题,还有直面国内低龄留学市场需求的“圆梦美国名校留学预备营”和“霍特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青少年精英领袖夏令营”等。(摘自:《中国教育报》)

直面低龄化网瘾 篇8

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下,看到了如下触目惊心的标题:“逃学上网25小时,13岁中学生视网膜脱落”、“陕西汉中一13岁少年迷恋电子游戏患上精神病”、“15岁网瘾少年绳勒刀捅杀生母不后悔”、“网瘾发作丧失人性17岁的女儿竟然挥刀砍伤母亲”……

这就是低龄化网瘾的问题,而相对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孩子沉溺于网络,首先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继而引发家庭矛盾,继而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损害……更有甚者,为了上网,拿家长的钱,甚至发展到上面提到的更极端的情况。

网瘾低龄化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和成年人不同,少年,特别是儿童的自制能力,近乎于没有。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孩子的娱乐电子产品大概只有收音机;八十年代,有了电视机,九十年代,是个人电脑;进入新世纪,电脑发展成电脑网络。随着科技的进步,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好玩了:MP3、MP4、Xbox、PSP、NSD不一而足,再加上电视、电脑、网络,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作为成年人也未必能够自制,何况要求一个孩子呢?

其次,和成年人一样,网络成为青少年自我实现,或者说,自我表现的一种途径。

杰克·韦尔奇有一个著名的数一数二理论。作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数一数二理论。一个孩子一定要在某一个领域成为第一。当然,也惟有如此,孩子才能建立自己的自信和自尊。

作为家长,当然愿意自己孩子的第一是在学习领域。但是,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不可否认,学习好在同学之间是有市场的,把笔记,甚至答案借给同学抄,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同。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习好的孩子得到的认同是有限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最希望的就是玩得开心。所以和玩相关的第一,当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孩子大胆追求的目标了。在游戏里,如果一个孩子能给他的同学几个道具,或者帮助同学斩将过关。那么,他就能得到同学的好感,甚至是崇拜。而和学习相比较,在游戏的世界里获得第一,当然要比在学习上获得第一要容易一些,起码对于孩子来说,玩游戏的动力要比学习的动力更大。

即使游戏玩得不好,但是孩子为了社交的需要,也还是要玩的。否则,他会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语言,而变成另类了。

从以上这两个低龄化网瘾的主要成因来分析,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对自己的自制能力都没有把握,当然不能寄希望于孩子的自制能力。而孩子沾染上网瘾对孩子所造成的损害,无疑是巨大的。既然政府可以制定法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那么,政府同样有监管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的责任。

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一套所谓的绿色上网软件,以监控孩子的上网。作为家长,大概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但是这只是软件开发商和家长的一厢情愿。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有一个常识,那就是孩子虽然还小,也许只有几岁,但是对于孩子所感兴趣的电子设备,例如电视、影碟机、手机等等,孩子的操作能力要远远超过家长。同样,除了少数IT领域的专业人士,多数家长的电脑水平也是赶不上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可以安装,孩子可以卸载。即使卸载不了,他可以到黑网吧去玩,而由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更坏。

所以,对于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游戏的监管,一定要卡住源头。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进行分级管理,对益智类游戏以及近乎白痴的打怪升级游戏和根本不必动脑筋的所谓的休闲类游戏,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其次就是在游戏服务器端进行监管,而游戏账号和电脑MAC地址的双重绑定监管,基本上可以达到控制孩子游戏时间的目的。

当然,如何监管,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听一听孩子们的声音。

大禹治水能够成功,不是在于堵,而是在于疏导。针对低龄化网瘾的第二个成因,我们更多地应该采用疏导的手段。

在美国的孩子中间,如果篮球打得好,就一定会受到同学的追捧。并且可以因为篮球打得好,而被保送中学、大学,直到最终进入NBA。而一旦进入NBA,即使是比较普通的球员,一年的收入也可以达到同龄人平均工资的几十倍。换言之,孩子可以通过玩,最终找到自己的职业。

同样是玩,玩电脑能不能为孩子最终找到一个职业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现在很多工作都必须要借助电脑才能完成,例如:图片处理、动画设计、影像编辑、音乐创作、工业设计……不再列下去了。总之,玩好电脑,解决工作问题并非难事。

当然,孩子玩电脑最大的目的当然不会是在为今后找个工作,孩子上网的目的相对单纯,就是玩着高兴。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孩子爱玩的特点,进而来引导孩子。

首先,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网络去学习。因为孩子是在上网没有正经事情可做的前提下,才去玩游戏。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已经很好地利用了网络这一高科技手段,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小学都开设了电脑课程,教给孩子使用电脑软件。而因为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电脑游戏,所以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偷菜。老师和学生一起偷菜,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娱乐,并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为什么老师没有利用这个高科技手段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呢?

孩子回到家,作业不会做,只能是打电话问同学,而这只是一个网络论坛就足以解决的问题。一个学生自己的网络论坛,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上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例如,老师可以把范文、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放到一起,探讨得失。论坛还能扩大孩子的社交面,不止是同班同学,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以和同年级的同学相互探讨。而且,这个论坛完全可以,开始是教给,最后是交给学生,自己去运行和维护,以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的,上网当然要让孩子玩,问题的关键在于玩什么。可是在现在的网络上,除了近乎白痴的打怪升级游戏和根本不必动脑筋的所谓的休闲类游戏,孩子还有什么其它的选择吗?

这就是一直困扰IT行业、电信行业的内容问题。软件开发商当然知道内容为王,当然知道针对孩子的软件市场商机无限,因为没有哪个父母是不愿意为孩子花钱的。但是现在市场上真正有益智功能的网络游戏几乎于零的事实说明,问题的关键出在软件开发商对教育的不了解,或者说IT行业和教育行业之间相互的不了解上。由此就要求软件开发商必须要和教育工作者精诚合作开发软件,必须让针对孩子的游戏做到寓教于乐。

现在我们在抱怨,学校只注重对孩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孩子技能的培养。那么,在为孩子开发游戏软件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更多地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最终通过游戏教给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起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为孩子开发游戏的软件开发商的开发思路是有问题的。

上一篇:营养学家怎么吃下一篇:有限元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