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病论文(共9篇)
儿童龋病论文 篇1
关键词:龋病,预防,儿童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口腔疾病, 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很高, 危害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少年儿童患龋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人群的影响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牙齿及颌面部的成长发育影响甚大。为此,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为更好地控制和预防少年儿童龋病的发展和流行, 对龋病的预防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极为重要。
1 口腔健康与饮食监控
1.1 口腔卫生指导
口腔卫生指导是预防龋病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可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和宣传口腔卫生保健和口腔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对于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牙齿清洁方法[1]。刷牙是去除牙菌斑, 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而简便的自我保健方法, 要充分利用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健康普查时或利用广播, 电视, 医院, 社区等不同场所用书面材料等多种方式宣传口腔保健知识, 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同时, 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父母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 提高父母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 去除他们对少年儿童牙齿保健方面的错误认识。对少年儿童不健康行为进行早期干预和纠正, 指导其正确的刷牙方法, 改正不良的刷牙习惯, 选择使用保健牙刷, 选用防龋牙膏, 坚持每日早、晚睡前刷牙, 养成进食后漱口的良好习惯。牙刷应每3~6个月更换1次。
1.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物对牙齿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饮食习惯与患龋率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喂养方式不当, 如:断奶时间晚, 含奶瓶睡觉等, 在少儿时期不喜欢进食粗纤维食物, 喜欢在睡前吃甜食或酸奶入睡。这样不良的饮食习惯增加了牙齿与糖或酸性食物接触频率和时间, 可加大患龋的危险。进食粗纤维食物能锻炼少年儿童咀嚼功能, 并对牙面起到清洁作用, 有助于口腔自治作用, 减少患龋的危险。学者们提倡进食甜品时, 应少食或在进餐时食用, 避免两餐间或睡前进食甜品时酸性乳制品。
1.3 定期检查
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口腔卫生保健和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有研究报道, 有针对性地对儿童, 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 对不健康行为进行早期干预和纠正, 是预防龋病发生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2]。应在幼儿园, 中小学校指导少年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鼓励少年儿童使用保健牙刷及防龋牙膏, 养成良好的刷牙、饮食及进食后漱口的习惯。定期对幼儿园, 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校学生每年6~12个月的口腔检查1次, 如在观龋病, 应及早治疗, 以减少预防龋病的发生[3]。
2 窝沟封闭的推广
牙面窝沟封闭是WHO向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简单有效的防龋方法.我国牙防组织到上世纪90年代已向全国学龄前儿童, 中小学生推荐了这种方法, 并取得了显著的防龋效果[4]。窝沟封闭是不去除咬牙合面牙体组织, 在其上面涂布一层黏质树脂, 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酸侵蚀, 达到预防龋病的有效方法[5]。窝沟封闭适宜第一恒磨牙 (6~7岁) , 第二恒磨牙 (10~13岁) 完全萌出。乳磨牙 (2.5~4岁) 最适宜。
3 氟化物的应用
多年来, 氟化物在龋病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 应合理应用, 氟浓度注意掌握适当。过高则有害, 过低则不足。
3.1 在饮水中加氟
氟化饮用水源将氟含量调节到适宜浓度来防预, 是迄今世界上最有效, 最经济, 最易行的公共卫生措施。有调查表明, 饮氟化水可使儿童龋齿下降50%~65%[6]。
3.2 氟化食盐
氟含量为90~350mg/kg的食盐可明显减少龋病, 适用于没有开展饮水氟化的地区, 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性防龋措施。
3.3 氟化食品
在饮用水含氟不足的地区, 可将适量的氟化物添加到牛奶之中, 供牛奶达到可需要的氟化物浓度, 牛奶含氟浓度可根据年龄及当地饮水含氟量适当的调整。能取得与氟化水源一样的抗龋作用。
3.4 氟化物的局部应用
含氟牙膏有明显的防龋效果, 是使用最广泛的防龋措施。但学龄前儿童刷牙时会误咽部分含氟牙膏, 为避免过量吞食, <6岁儿童应在家长监督和指导下使用, 为避免儿童机体氟化物每日摄入量过高, 应选用含氟量低的牙膏。
总之,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口腔疾病, 其预防方法多种多样。应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口腔卫生保健和口腔常见病的防治知识, 建立健全的口腔关系, 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龋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兆琪.婴幼儿喂养方式、口腔卫生行为、父母口腔卫生知识与奶瓶龋的关系[J].上海口腔医学, 2009, 18 (6) :588-591.
[2]张涛, 凌励.健康教育在预防学生龋病和近视中的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 2000, 16 (2) :745-746.
[3]吴久榕.口腔知识宣教对儿童龋病防治的重要性[J].现代医药卫生, 2001, 17 (3) :220.
[4]储冰峰, 汪一鸣, 刘洪臣.可见先固化和自凝窝沟封闭剂四年临床效果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7, 15 (3) :273.
[5]续美如, 贾利, 王德伟.北京海淀区1009名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及防治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4) :405-406.
[6]李刚.临床口腔预防医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0:192-195.
儿童龋病论文 篇2
关键词 龋病 城乡 中小学儿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0
资料与方法
临泽县有高中2所,在校学生数4023人;初级中学7所,在校学生数6683人;小学88所,在校学生数8896人。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经验丰富的5名口腔医师(Kappa值>0.5)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临泽县中小学7859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使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男性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见表1。
女性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见表2。
综合上述两表,其结果为男女各年龄段城市组龋齿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组(P值均<0.05)。
调查发现,城市儿童龋齿充填率5.28%,农村仅1.57%,城乡间龋齿充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乳牙龋治疗率3.58%,恒牙龋治疗率18.6%,恒牙龋治疗率高于乳牙龋(P值<0.01)。
讨论
此次调查临泽县城市和农村儿童龋病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城市儿童明显高于农村儿童。分析原因可能与生活条件上饮食有关,农村儿童主要是以杂粮为主,城市儿童则生活水平高一些,甜点、含糖及碳酸饮料等致龋因素较多,提示城市儿童家长必须意识到糖与儿童患龋情况关系密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龋齿的充填治疗尤其是对乳牙急需引起家长的重视,许多家长错误认为孩子的乳牙迟早都要换掉,没什么重要作用,患了龋齿也不需治疗,等换完牙就没事了。
开展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口腔保健意识,使家长、教师和儿童都能重视口齿保健,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改善饮食结构,减少吃零食和含糖食物,预防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颖等.儿童龋病与吃糖行为的关系.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
2 曹若湘,符芸.北京市中小学生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63-864.
3 曹玉青,等.张掖市城乡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及常见病调查分析.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
儿童乳牙龋病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3
1 造成就诊儿童恐惧和不适应的心理因素
1.1 主要原因是害怕治疗中引起疼痛以及以往对治疗的体验;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治疗会疼的传闻以及正在接受治疗的患儿的不良表现。
1.2 牙科设备中的治疗椅、金属器械的碰撞声、治疗机器发出的声响。
1.3 患儿的特殊性格及个体生理上的感受性等。目前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因受到家长过多溺爱而过分的娇气, 有些则滋生了蛮横无理, 不讲道理的毛病。还有一部分儿童因接受治疗的思想准备不够通常都不易配合治疗。
1.4 医护人员冷漠的态度。
2 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
2.1 治疗前
2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注重对患儿的观察与交流:护士是患儿就诊时最先接触到的工作人员, 我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诊疗的效果。所以在每一位患儿随家长进入诊室后, 我们首先要表现出热情与友好, 如面带微笑地与他们打个招呼, 问声好。可以瞬间给患儿一个和蔼可亲的印象, 起到初步缓解患儿的紧张与不安的作用, 亦有利于医生的接诊工作。
对需要治疗的患儿, 尤其是一些不良情绪明显当患儿, 应加强与他们之间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从询问患儿的年龄到猜测他们的年级等开始, 逐步去丰富交谈的内容。通过交流沟通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帮助患儿熟悉医疗环境。还可以让患儿从我们友好的表情和言语中, 体会到我们的关爱和体贴, 争取到患儿对我们的接受和依赖;也愿意将我们作为倾诉对象, 说出心里的担心、害怕和要求;让我们赢得了一个开导、安慰他们, 他们也愿意信任、服从我们的机会, 为治疗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临床上有些患儿的特殊表现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而忽略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因为他们在治疗前给我们的印象是一点也不紧张害怕, 找我们搭讪时也是嘻嘻哈哈、轻松快乐的样子。但是真正躺在牙椅上时他们一样会哭闹, 令的我们倍感意外、被动。实际上每位患儿在心里对治疗多多少少都会发怵的, 可以说无一例外。因此不可因表像而存侥幸心理忽略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
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同时, 我们还要在患儿面前树立医护人员自身的权威性, 但避免态度生硬。往往对那些屡劝不听、任性哭闹的患儿使用一些强硬的口吻也是必要的, 可以制约患儿的不当行为, 让患儿不自觉的产生一定的服从性, 维持治疗的常态化进行。
2.1.2 尽到有关治疗常规操作的告知义务:摒除过去不顾患儿感受, 疏于告知, 摁倒强治的习惯做法。换位思考, 站在患儿的角度认真的去体会患儿的心情, 让患儿明明白白的接受治疗, 避免让患儿产生被虐待感加深患儿内心的恐惧。
2.1.2.1介绍治疗的基本做法:首先要讲明的是, 对患儿进行的有关治疗操作方面的介绍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借此解决影响患儿治疗的心理障碍。在与患儿接触中患儿问的最多、也最关心的就是怎么补牙和补牙疼不疼。也因为害怕疼痛对治疗常持回避的态度。我们介绍治疗过程一方面是想通过与患儿进行的有关治疗的话题交换, 起到宽慰患儿不良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患儿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和不可回避性, 获得患儿对治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明白配合治疗, 可以减轻疼痛, 缩短治疗时间的道理。介绍时注意掌握既要灵活又要符合实际操作的原则。如:其实补牙不是你想像的那样痛苦可怕, 医生只不过是把坏掉变黑的牙齿剔除清洗干净, 再用一些充填材料把牙洞填补起来就完成了。这样描述治疗过程, 让患儿去感觉治疗的容易和简单, 可以帮助患儿缓解紧张情绪, 也可以帮助患儿提升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对一些龋坏程度较重的患儿, 应如实告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疼痛。避免患儿在治疗中感到受骗, 使一个合作的患儿变得不合作。但是可以这样说:治疗中引起的疼痛比起你自己的牙疼要轻多了, 而且就疼一下。就像被蚂蚁夹了一下是可以忍受的, 之后就不会再疼了。其用意还在于让患儿建立对痛疼的承受意识且有所担当, 形成有利于治疗的最基本的保障。
2.1.2.2介绍与治疗有关的医疗器械:用于治疗的医疗器械也是患儿害怕治疗的一个原因。如牙科手机、探针以及各种金属器械等。因此让患儿了解、认识各类医疗器械以及大概的用途显得十分必要, 可以避免患儿在治疗中由于不了解而加重恐惧情绪和产生妨碍治疗的举动, 拖延治疗时间。试想一下当每用一种器械, 患儿就害怕一次, 闹腾一会, 能不增加治疗的时间和精神上的痛苦体验吗!再比方治疗中常需使用的、装有冲洗液用于冲洗龋齿的注射器, 在患儿不清楚使用目的的情况下, 使用时常会引起患儿的极度恐慌和反抗, 误以为要打针了。如果我们把解释说明工作做在前面就不会产生如此的误会了。
2.1.3 患儿需要掌握的配合治疗中一些细节上的配合的程度亦可以决定治疗的成败。
2.1.3. 1 熟悉牙椅漱洗装置及熟练的使用对初次就诊害怕上牙椅的患儿经安慰后, 我们还会用请求帮忙取漱口杯的机会鼓动和协助患儿坐上牙椅, 指导他们放置水杯于正确的位置, 教他们按键取水, 做漱口练习。在他们完成后用"谢谢"、"真能干"等话语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是有意识的以引导患儿在玩耍中放松紧张情绪、建立自信心为目的而设计的方法。也因为练习后的熟练掌握可以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会着急忙慌, 定位准确的吐口水及漱口, 避免增加患儿对治疗的不满情绪, 还可以较好的保持治疗中牙椅单元的清洁无污。同时由于儿童爱玩的天性使然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去控制患儿的玩性大发, 教育患儿要节约用水, 反对浪费。
2.1.3. 2 张口呼吸有些患儿在治疗中因张口而屏气会出现呃逆、呕吐的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也可以是紧张和哭泣造成患儿气急、呛咳的结果, 加重患儿对治疗的恐慌、不满情绪。还有一部分是源于患儿自身的胃口浅, 在器械触及口腔时容易诱发上述症状。对这些患儿除了针对原因进行提示和安抚外, 就是要指导患儿采取有效的张口呼吸:嘱患儿平躺在牙椅上, 放松心情和身体, 张开嘴巴做缓慢的深呼吸。治疗中还要经常去提醒患儿注意保持, 逐渐把我们的要求变为患儿的习惯。
2.1.3. 3 接受制动措施治疗中患儿会不时出现一些不利于治疗的举动。最为严重的就是会冷不丁的用手推击医生正在操作中的手, 尤其是在手机打磨龋齿时, 还有甩头扭动的行为, 都可能对患儿口腔造成一些损伤。因此, 对患儿采取制动保护十分必要。对此会有患儿不愿意, 甚至强力反抗。在说明解释后, 不论效果如何, 一样要动用多人固定好患儿的头部和肢体。对有一定自制力或年长的患儿可不实行制动保护, 但要交代好患儿, 治疗中如果有不适等情况或要求, 可以用举手示意的方式及时传达意愿。
2.1.4 利用示范作用示范作用也称榜样模仿论, 类同于我们所说的"榜样的力量"。例如接受治疗者的行为的形成与示范作用有一定的关系。配合治疗者安静服从的行为与不配合治疗者的哭闹退缩、反抗等应对方式对候诊的儿童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示范作用。心理实验亦表明:情绪的改变导致行为的改变。因此, 临床上我们会发挥儿童教育中的积极示范作用, 选择性的提供一些能配合治疗, 龋坏程度较轻的治疗范例, 供害怕、拒绝治疗的患儿观看, 直观的对患儿进行安慰性和安全性的教育。另外根据患儿之间的情感最容易沟通这个特点我们还会积极地撮合患儿之间的交流, 请完成了治疗的患儿说体会和感受。有些童语产生出的童趣, 往往可以起到调节并活跃临床气氛的作用。在潜意识里, 对害怕治疗的患儿的内心都可起到真实可信的精神助力作用。
2.2 治疗中
2.2.1 重视提高患儿的积极情绪: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可以减轻疼痛, 消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加剧。说明情绪与"痛阈值"呈正比的因果关系。要提高患儿的"痛阈值"就必须提高患儿的积极情绪, 让患儿处在一个良好的治疗心态下。临床上确实是越紧张害怕的患儿越不能耐受治疗, 越是会出现痛觉过敏, 痛阈值下降的状况。即便是治疗刚开始时的例行检查的操作, 即便它不会引起疼痛, 也会让患儿有疼痛的感觉而加重恐惧、抵触的情绪。因此我们从提高儿童积极心理效应着手, 就是灌输给患儿这样的信息, 给他们治疗牙齿的医生叔叔、阿姨很喜欢他, 知道他是一个听话、勇敢的孩子, 所以在给他做检查和治疗的时候动作会很轻, 不会让他感觉到疼。产生有效的心理效应, 会使患儿信任、敬佩医生, 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慌乱而保持镇静。完成自我情绪状态的调整, 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还可以把牙齿的完整和面部美观;咀嚼能力的下降对身体的影响的利害关系联系起来启发和教育患儿, 说服患儿有目的地配合好治疗。
2.2.2 加强语言安慰和鼓励:愉悦患儿, 求得患儿的理解和配合是我们对患儿进行语言安慰的意义所在, 而语言安慰又是对治疗最重要的证措施。亲切的语言可以改变患儿的躯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而慈祥的劝导者也更容易被患儿接受。因此, 在治疗中护士应自始自终做好慈祥者的角色, 以和颜悦色、用温颜细语传递我们的关爱和友善。对年龄较小的患儿主要靠说好话去哄逗、安慰他们;对年龄稍大已懂事理的患儿, 除了必要的语言安慰, 还要耐心的和他们讲道理, 交代清楚治疗中"痛"与"不痛"的因果关系及采取的有效降低疼痛的方法, 真正从思想上帮助他们减轻对治疗的恐惧心理。在患儿哭闹时, 不是简单的以呵斥、吓唬阻止患儿, 因为适当的情绪发泄是有效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之一, 有助于患儿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
对一些接诊的男医生, 作为护士则要加强与他们之间的配合。因为有些患儿面对男医生时往往会表现地更为紧张、害怕甚至拒绝接受男医生的诊疗。针对患儿可能的臆断等排斥原因, 我们会向患儿夸赞男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 安慰说服患儿接受治疗。在我们看来对不合作患儿实施的牙科治疗也是一个力气活。在处理一些棘手患儿的治疗中, 男医生和护士配合时所形成的优势互补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取得治疗的成功。不仅如此还能不同程度缩短治疗时间。缩短治疗时间就是缩短患儿心理上对治疗的恐惧体验, 也可以减少患儿体力上的支出。因此, 临床上我们也会根据对患儿的了解, 把一些难于搞定的患儿安排给男医生处置。
2.3 重视对患儿的肯定和赞扬结束治疗后, 不管是表现好的还是不配合比较麻烦的患儿, 都要肯定他们此次的表现, 毕竟结果都一样。
对表现好的患儿给予由衷的赞扬, 对表现差强人意的患儿不仅同样要给予表扬, 还要让患儿明白我们对他的理解及认可他的努力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和人格需求的。对配合不好的患儿一味指责, 特别是一些家长当众的责骂和体罚, 会损伤患儿的自尊心而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对此要让家长清楚和重视, 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很重要。对患儿要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责备, 让患儿树立起自信心, 在今后的就诊或复诊中有个良好的心态和行为。
摘要:探讨如何避免在治疗儿童乳牙龋病中, 因患儿不配合而产生的治疗难度及造成的意外伤害, 应如何采取适合儿童心理和患儿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在治疗前, 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及对患儿的观察与交流, 逐渐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产生的亲近感让患儿从接受和依赖、到信任和服从护士, 为治疗创造良好开端。同时, 改正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尽到治疗的告知义务, 让患儿明明白白的接受治疗。对一些患儿需要掌握的配合, 进行治疗前的指导。对一些拒绝治疗的患儿, 选择性的提供治疗范例, 直观的进行安慰性、安全性教育。在治疗中, 从提高患儿积极情绪入手, 加强语言安慰和鼓励, 多方面帮助患儿消除恐惧心理。对患儿进行的诸多起安慰作用的护理举措, 有助患儿的不良情绪得以改善配合治疗。正确的理解、对待患儿, 积极的为患儿提供行之有效的优质服务, 是完成治疗和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让小乳牙远离龋病 篇4
龋齿俗称“蛀牙”,也叫“虫牙”。
乳牙龋坏以后,正常的牙齿硬组织被破坏,形成龋洞,容易嵌塞食物。龋坏侵入到牙齿中央部分的牙髓,会引起疼痛。牙齿不能有效地切磨食物,造成咀嚼能力下降。这时宝宝经常不愿意吃饭,或者吃得很慢,稍硬一点的食物都吃不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小朋友如果因为牙齿龋坏了,不能好好吃饭,必然会影响营养摄入,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
龋坏造成的牙髓炎症发展到乳牙牙根,久而久之形成慢性炎症,就会影响乳牙下方的恒牙牙胚的发育。有的家长认为乳牙蛀了不用管它,反正要换牙的,这是错误的观点。有的宝宝新葫出的恒牙发青不良,就是这个原因造成。
食物残渣滞留在龋洞内,口腔卫生恶化,使新萌出的恒牙容易龋坏。一旦恒牙龋坏是不可能再有新牙替换的。
乳牙龋坏还会影响恒牙的排列。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乳牙排列很好,为什么恒牙排得歪歪扭扭的?”这是因为乳牙长期龋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影响恒牙萌出,从而导致恒牙排列不齐。
宝宝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乳牙的龋坏崩脱会影响正确的发音。前牙的龋坏会影响美观,给宝宝造成心理上的负担,不利于和其他宝宝的交往。
龋坏造成的乳牙牙根慢性炎症,还可能引发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等。
看似小小的乳牙龋坏,也可能对宝宝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所以虽然乳牙会被替换,但是乳牙龋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预防乳牙龋坏的8个建议
1长出第一颗牙时就要保护从宝宝长出第一颗牙开始,妈妈就要用纱布沾上清水,为宝宝清洁小牙齿,这样不仅能使小牙齿干干净净,也能够让宝宝今后顺利过渡到使用牙刷。
2睡前不可含着奶瓶睡觉有些宝宝喝着喝着奶就睡着了,这样就使牙齿泡在营养丰富的奶液中,而乳牙的钙化程度低,牙齿很容易被龋坏,宝宝患龋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因此,宝宝1岁半后,就应培养宝宝使用杯子喝水或喝奶,睡前如果喝奶,喝完后一定要喝几口清水清洁口腔。
3睡前不要吃食物睡前刷牙后可以喝水,但是不要再吃其他的食物,否则等于没有刷牙。如果不刷牙就睡觉,在睡眠中唾液分泌减少,细菌更容易聚积在牙齿表面,糖类滞留在口腔中的时间相对较长,特别容易发生龋坏。
4培养正确的刷牙习惯宝宝3岁左右,就可以给宝宝一把小牙刷,让宝宝模仿家人刷牙,最开始使用清水刷,当使用熟练后,再使用儿童专用牙膏刷,刷牙每次一般不少于3分钟。每天至少保证2次刷牙,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一次。
5监督孩子刷牙情况宝宝还小,父母要花些时间经常监督孩子的刷牙情况。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给孩子一两次的讲解就能完成,父母的时时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您可以让孩子和您一起刷牙,和妈妈一起做一件事会让宝宝有参与的乐趣。也可以请牙科医生做牙齿菌斑染色,宝宝能直接看到需要清洁的部位。也可以比较刷牙前后的效果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时时注意孩子的进步,宝宝表现好时应多表扬和鼓励。
6饭后漱口,多喝白开水
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宝宝口渴的时候多喝白水,不要总喝饮料。很多饮料都含糖,还有的酸性饮料对牙齿也有损害。
7限制甜食,多吃蔬菜
控制宝宝的食糖频率。不要偏食。饮食定时,尽量少吃零食,少吃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而不易清理的含糖食物(如巧克力、奶糖),多吃蔬菜等含有纤维的食物,有利于牙齿的自洁。注意不要只用一侧牙齿咀嚼。应该两边牙齿都用。
8半年检查1次牙齿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3月-2009年3月随机选择我市部分幼儿园 3~7岁学龄前儿童1 160名, 其中男540人, 女620人, 均为身体健康, 无遗传病史者。检查前所有调查者由其家长代替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1.2.1 明显患龋检查:
由2 名口腔内科医师在自然光线下, 采用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2], 用口镜和探针进行患龋情况筛查, 并在口腔检查表上记录。为了保证质量, 抽取 10例学龄前儿童患龋做重复检查, 其Kappa值为 0.91, 达到了一致性效果。
1.2.2 分组方法:
采取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有龋失补的儿童为龋病组, 无龋儿童为对照组, 根据配对资料原则按年龄、性别进行配对, 获得有效配对研究对象408对。
1.2.3 问卷调查:
进行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家长问卷。采用自制的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问卷, 包括学龄前儿童的一般情况、每日刷牙次数、餐后漱口等项目, 调查表的项目及数量化分级[3]见表1, 问题由家长回答。问卷由口腔内科医师完成, 参加调查的医师在调查之前先进行培训, 一致性检验Kappa值大于 0.85。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使用 SAS 8.0软件, 统计方法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定义, 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对患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初步筛选出影响因素对因变量的作用, 再进行多因素分析, 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龋病与相关因素的OR值和 95%可信区间, 喂养方式与乳牙患者龋均的关系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龋情况
本组1 160人中, 患龋儿童408例, 患龋率为35.17 %, 龋齿总数为1 124颗, 人均患龋0.97颗, 患儿平均患龋2.75颗;男540名, 患龋率35.31 %, 女620名, 患龋率33.72%, 男女患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按年龄分为 4个年龄组:3 岁及3 岁以下组被检357人, 患龋率30.61%;3~4岁组被检300人, 患龋率36.12%;4~5岁组280人, 患龋率40.93%;5~7岁组223人, 患龋率44.14%。各年龄组儿童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学龄前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龋病呈上升趋势。
2.2 乳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
每天刷牙次数、餐后漱口、睡前吃零食、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对口腔健康的态度、母乳喂养与乳牙龋病有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出生体质量、用含氟牙膏刷牙与乳牙龋病不相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3。
2.3 喂养方式对患龋的影响
母乳喂养组患龋率低于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混合喂养组比较, *P<0.05;与人工喂养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龋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者研究了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刘晓红等[4]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春地区2~6岁学龄前儿童1 200名进行龋齿筛查, 并对其家长进行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儿童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家长对口腔保健的态度等是影响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的主要因素。与本次调查的结果以及吕昌惠等[5]报道相一致。
本组结果显示每天刷牙次数、餐后漱口、母亲对口腔健康的态度、睡前吃零食、母亲文化程度、母乳喂养情况与学龄前儿童龋患有关。食物, 尤其是含糖较多的食物, 在牙面停留对龋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儿童睡眠时间长, 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 自洁作用差, 更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发生龋病。因此饭后漱口, 睡前少吃零食是防止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刷牙习惯、刷牙次数、进食后刷牙时机对乳牙龋病的预防作用较明显[6]。但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 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一定的刷牙时间才有效。因此提倡家长监督并指导儿童刷牙, 以达到有效的清洁作用。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大多得益于家长, 尤其是母亲在儿童口腔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的文化程度低, 口腔保健知识缺乏, 正确指导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保健能力受限, 其孩子的乳牙患龋就多。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儿童患龋除了与以上因素密切相关, 与婴儿期喂养方式的关系目前也有一定的报道。研究表明, 婴儿期用母乳喂养的儿童乳牙患龋显著低于非母乳喂养组[7,8],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牙齿的生长发育期, 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对牙齿的基质形成和矿化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9]。母乳中含有保证婴儿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合理的、易被婴儿摄取利用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 因而有利于儿童牙齿的生长发育和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对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因从小养成牛奶或饮料中加糖的习惯, 使其在学龄前儿童期的糖耗量明显大于母乳喂养组, 从而导致乳牙龋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组[10]。本文研究结果支持婴儿期喂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乳牙龋有影响的观点。提示在当前儿童患龋率较高的情况下, 从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出发,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也是防龋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次调查表明出生体质量和用含氟牙膏的儿童患龋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可能与含氟牙膏使用率过低有关。提示在今后的儿童口腔卫生宣教中, 应加大使用含氟牙膏的宣传力度。
总之, 龋病的发生受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 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龋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应大力宣传母乳喂养, 加强口腔卫生知识宣传, 定期查治, 推广普及学龄前儿童早晚刷牙, 正确的刷牙方式, 饭后漱口, 限制糖类食品摄入, 对降低龋患率, 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产生龋病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四川省内江市城区部分幼儿园3~7岁1 160名学龄前儿童的龋病情况进行调查, 通过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获得有效配对研究对象408对, 并采用自制的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问卷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进行家长问卷, 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每天刷牙次数、餐后漱口、睡前吃零食、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对口腔健康的态度、母乳喂养与乳牙龋病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出生体质量、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与乳牙龋病不相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母乳喂养的儿童患龋率低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龋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 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龋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力宣传母乳喂养, 加强口腔卫生知识宣传, 定期查治, 推广普及学龄前儿童早晚刷牙, 正确的刷牙方式, 饭后漱口, 对降低龋患率, 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病,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7-78.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19.
[3]马缨卫, 邵林琴, 高丽萍, 等.国内对学龄前儿童龋病影响因素及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 9 (4) :438-439.
[4]刘晓红, 王桂香, 马志梅.幼儿龋病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10) :626-628.
[5]吕昌惠, 王海欣.唐山市区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7) :571.
[6]杨茜, 刘音.580名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分析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11) :702-703.
[7]耿孝心, 郭明山, 张小梅.婴儿喂养方式与龋病发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5, 15 (11) :47.
[8] Amjad HW, Joseph OA, Taqibs, et al.Feeding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nursing caries children in a saudi population[J].PediatrDentistry, 1995, 17 (7) :451-454.
[9]刘文珠.乌克兰儿童防龋新条例[J].口腔医学纵横, 1995, 11 (3) :190.
儿童龋病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2 月—2014 年6 月莆田市城厢区的数所城乡幼儿园开展口腔健康检查的200 例儿童, 该研究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案, 应用多阶段、等容量及随机抽取方案抽取调查样本, 其中男性104 例, 女性96 例, 儿童家属均自愿参与,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参加调查人员均经标准培训的口腔专业人员, 调查人员为从事临床工作3 年以上, 均通过全国口腔健康病学调查小组培训考核合格, 进行龋病标准一致性检验, Kappa值>0.85[3]。
1.2 方法
在自然光条件下通过平面口腔及探针检查, 对于点、沟、隙及缝等龋齿的高发部位进行检查。 对比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缺乏龋病相关知识、未每天刷牙、喂养方式等情况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龋病诊断标准[4]: (1) 无龋齿:牙冠健康, 无填充物, 未见龋齿迹象, 牙冠完整; (2) 龋齿:牙齿的光滑面或窝沟处可见明显龋洞, 可观察软化洞底, 釉质被明显破坏, 暂时填充物表示龋齿, 窝沟封闭伴有龋齿也按龋齿计。
1.4 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参与调查的200 名儿童中, 龋病儿童数为95名, 龋病发生率为47.50%, 龋齿数为1~5 个。 龋病组儿童家长缺乏龋病相关知识为75.79%, 未每天刷牙为71.58%, 非母乳喂养为33.68%, 营养不良为27.37%, 居住农村为53.68%, 喜爱甜食为80.00%, 上述指标发生率较无龋病组儿童均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
龋病为儿童的高发疾病, 是指菌斑细菌使糖产物发酵, 导致釉质脱矿将牙齿应组织溶解, 引发进行性破坏。 龋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随着浅洞的加深, 症状明显, 可能导致牙龈炎的其他口腔疾病, 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显示, 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6]: (1) 儿童家长缺乏龋病相关知识, 家长缺乏对龋病的重视度, 错误的认为乳牙龋病为小病, 在发育时期可进行更换, 未正确认识刷牙的重要性, 儿童牙齿不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及清洁, 为及时带领儿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增加龋病发生率。 龋病组儿童家长缺乏龋病相关知识为75.79%明显高于无龋病组29.52% (P<0.05) 。 (2) 未每天刷牙, 及时刷牙可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 除去牙菌斑, 降低龋病发生率, 该研究中龋病组未每天刷牙为71.58%明显高于无龋病组 (P<0.05) 。 (3) 非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合理比例钙磷, 可被小儿摄取吸收, 促进小儿牙齿发育, 非母乳喂养为33.68%较无龋病组明显提高 (P<0.05) 。 (4) 营养不良:儿童由于偏食, 缺乏钙磷、维生素, 户外运动少, 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 影响儿童牙齿发育, 其中龋病组营养不良为27.37%显著高于无龋病组 (P<0.05) 。 (5) 居住农村:农村较城市人群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对刷牙、龋病危害等知识的认知程度偏低, 不能正确督促儿童刷牙及口腔检查, 龋病组居住农村为53.68%高于无龋病组15.24% (P<0.05) 。 (6) 喜爱甜食:随着经济发展, 精细甘甜食物越来越多, 儿童在摄取甜食后未能及时清洁口腔, 导致在糖代谢过程中产生有机酸, 溶解釉质, 破坏牙齿结构, 引发龋齿, 龋病组喜爱甜食为80.00%高于无龋病组 (P<0.05) , 该研究同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7]。
3.2 儿童龋病预防措施
(1) 加强口腔保健宣传力度, 其中媒体、 宣传栏等均为口腔知识宣传的有效途径, 口腔专科医生定期开展口腔疾病讲座, 提高儿童家长对龋病的重视程度, 掌握致龋因素和防治方案, 对儿童开展正确的口腔健康指导, 并进行定期口腔检查; (2) 提倡母乳喂养, 提高儿童的抗龋能力; (3) 营养合理, 加强锻炼:增加富含钙磷食物的摄入, 限制高糖类食物的摄入, 加强户外运动, 通过摄取足够的日光, 促进儿童牙齿的正常发育, 提高防龋齿能力; (4) 改善儿童口腔环境, 正确掌握刷牙方法, 养成饭后漱口和每天2 次刷牙的好习惯; (5)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睡前刷牙、少吃高糖食物和饮料; (6) 提高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 了解儿童龋病防治知识[8]。
综上所述, 儿童龋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针对儿童龋病因素, 采取保健措施, 对降低儿童龋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建议。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2月—2014年6月在莆田市城厢区的数所城乡幼儿园内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的200例5岁儿童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 儿童分为龋病组和非龋病组, 观察比较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 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结果 在参与调查的200名儿童中, 龋病发生率为47.50%。龋病组儿童家长缺乏龋病相关知识、未每天刷牙、非母乳喂养、营养不良、居住农村、喜爱甜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龋病组儿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童龋病发病率较高, 相关因素包括缺乏相关知识、未及时刷牙、饮食、营养不良等, 针对龋病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降低龋病发病率。
关键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娟, 王兴, 孙洋, 等.第一磨牙窝沟封闭预防龋病的两年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 (1) :107-109.
[2]郭异凡.山西省忻府区小学生口腔疾病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1) :1762-1763.
[3]刁晓洁, 王立功, 张银凤, 等.伊犁州清水河镇1119名7~9岁儿童第一磨牙龋病患病率调查分析[J].新疆医学, 2014, 44 (8) :150-152.
[4]柴召午, 钟鸣, 宋艳, 等.2012年重庆万州三峡库区7~9岁移民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抽样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 (2) :155-158.
[5]鲍雪俐, 吉别克·乌拉儿汗, 于倩, 等.喀什市维吾尔族和汉族重度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 (3) :260-264.
[6]王翠萍, 李玲.张掖市3-4岁儿童患龋现状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27 (2) :253-254.
[7]王琳, 蒋琳, 庄庆明, 等.2713名重庆市民办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调查[J].重庆医学, 2015, 44 (7) :939-940, 943.
儿童龋病论文 篇7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儿, 男50例, 女30例, 年龄2~5岁, 平均年龄3岁左右, 所有病例均为多颗牙齿龋坏, 手术时间90~240min。
1.2 适应证
就诊于牙科的儿童, 包括不合作儿童, 智障儿童, 多颗牙齿龋坏的的低龄儿童, 以及畏惧牙科治疗的儿童。
1.3 术前准备
(1) 向家长交代术前禁食8h, 强调术前禁食的重要性, 以免术中呕吐, 引起窒息。 (2) 做好家长及患儿的心理护理, 术前访视尤为重要, 术前1d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深入交谈, 让家长了解手术前注意事项, 麻醉方式, 手术方案, 手术时间等, 消除家长紧张心理。与患儿交流时, 要融入患儿游戏中, 与患儿建立亲密感, 能有效减少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以减少麻醉的并发症, 利于麻醉的诱导与维持, 减少麻醉意外。 (3) 准确测量体重, 测量患儿体重是麻醉给药, 术中输液的重要依据[1]。
1.3.1 麻醉前准备
(1) 牙科护士确认患儿需要非住院全麻治疗且家长签署手术同意书。 (2) 牙科护士备齐牙科治疗所需设备器械及材料。 (3) 通知手术室备齐麻醉和抢救所需设备器械及材料。 (3) 做好患儿心理护理, 可给患儿玩具等分散患儿注意力, 消除恐惧感。调节手术室温度, 注意保暖, 避免患儿受凉。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粗直血管, 并加以固定和保护, 确保输液通畅。
1.3.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饮食8h, 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技术诱导给予氯胺酮2mg/kg肌肉注射, 维持阶段手术要求选择麻醉用药, 常采用1mg/kg的氯胺酮, 2mg/kg的异丙酚或10µg/kg芬太尼静脉注射。
2 结果
所有全麻下治疗患儿龋病效果满意, 无需患儿配合, 治疗时间从容。一次性治疗全口牙齿, 节约时间。安全、无痛苦, 减少门诊治牙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患儿当日回家, 术后24h电话随访, 患儿意识清晰, 活动正常, 饮食正常, 患儿家长满意。
3 护理配合
(1) 生命体征的监护:患儿麻醉后, 手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巡台护士随时观察患儿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血氧饱和度, 面色及皮肤颜色等的变化, 并且实时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如心率快, 血压上升, 呼吸浅速不规则应考虑全麻过浅。反之如发现心率慢, 呼吸深而均匀, 表示麻醉程度比较深[2]。 (2) 采取头偏向一侧平卧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如有分泌物应及时吸出, 做到术中及时吸痰并吸氧。 (3) 全麻清醒期患儿易出现意识不清, 躁动等表现, 防止意外发生, 应用约束带固定肢体。 (4) 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粗直血管, 并加以固定, 保证输液通畅, 遵医嘱给药液, 及时调节输液速度。 (5) 术中专业配合:保证手术视野宽阔, 助疗合理使用口镜, 与医生沟通达到最佳位置。对于年龄较小患儿因口腔狭窄, 应用口镜易损伤粘膜, 为避免损伤患儿口腔粘膜, 助疗护士需用手指轻柔牵拉口颊部。将吸唾器置于患儿口底, 注意勿紧贴粘膜, 以避免损伤粘膜和使管口封闭。且将吸唾器置于治疗牙齿的对侧。保证当窝洞预备好后, 必须将准备修复的牙与口腔环境隔离开来, 其目的是防止唾液进入窝洞, 助疗即用消毒棉卷隔离患牙, 将棉卷置于患牙颊 (唇) 侧前庭处和舌侧口底, 吸取术区附近的唾液, 从而达到隔湿目的。隔湿是治疗龋病的关键。 (6) 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患儿麻醉清醒后与麻醉师一起将患儿送回病房, 注意观察患儿口唇颜色, 肢体颜色及血氧饱和度, 以保证运送安全。龋病治疗当日禁食硬粘食物。教育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饭后漱口, 半岁左右就开始刷牙, 睡前不吃糖和零食。定期检查口腔, 早期发现龋齿, 早期治疗。要求1~5岁儿童, 每2~3个月查1次, 6~12岁儿童每隔半年查1次, 12岁以上儿童每年查1次。
全身麻醉下儿童龋病治疗, 应在有较好抢救、麻醉和治疗的条件下开展。术前麻醉医生对患儿的全面评估, 排除麻醉禁忌, 术中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是较好的完成龋病治疗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娜.小儿全麻手术后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6) :100~101.
[2]于晓杨, 孙慧.全麻鼻内窥镜下儿童腺样体切除的手术配合[J].右江医学, 2011, 1 (39) :106~107.
儿童龋病论文 篇8
我国卫生部全国牙病防治组2005年报告的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5岁组儿童患龋率66 % ,城市61.9 %,农村70.2%。乳牙龋病有患龋率高发病早、龋齿多发龋蚀范围广、龋蚀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对儿童颌面部和全身的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大家对龋病的认识日益重视,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下面就国内学者在该领域内的研究作一回顾。
1 儿童气质
1.1 儿童气质的分类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Thomas和Chess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著名的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NYLS)设计了《NYLS 3~7岁儿童气质量表》(Thomas 和Chess,1977),并把儿童的气质分为下列几型:难养型、中间近难养型、中间近易养型、启动缓慢型和易养型。
1.2 儿童气质与龋病发生的关系
赵彦[2]对219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儿童家长填写的《NYLS 3~7岁儿童气质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婴幼儿龋患儿童与无龋儿童相比较气质有差异。难养型、中间近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气质类型儿童的龋齿程度重于中间近易养型和易养型气质类型的儿童[2]。
推测由于气质类型的不同会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是气质类型作用于儿童龋病的发病因素,从而与儿童龋病的患病相关。难养型儿童易出现多种行为问题, 启动缓慢性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明显较易养型为多。儿童的气质特点偏向消极, 奠定了行为问题的基础。因为气质是生来即具有的, 行为问题则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有消极或难养气质特点的儿童的行为经常会达不到社会化的标准, 因此被视为行为问题, 同时按社会化的标准要求这种孩子也容易与他们发生矛盾, 更加促使了行为问题的发生, 造成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适应不良[3]。推测,可能由于易养型的孩子较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的孩子,更容易坚持刷牙习惯、刷牙次数、进食后刷牙等等,从而使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在龋病的情况上出现差异[2]。
2 喂养方式
关于婴儿期喂养方式与儿童乳牙龋病的关系目前国内外报道不一。吕惠萍[4]对2 55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乳牙龋病调查及问询调查。结果显示,婴儿期母乳喂养龋患率38.61%,龋均1.47;非母乳喂养者龋患率46.72%,龋均1.76。分析认为机体的各种内在因素均影响龋齿的发生。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机体的抵抗力包括牙齿和全身的抗龋能力下降,有利于龋齿的发生。在各种营养素中,钙磷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可以影响钙磷的吸收。母乳喂养保证了婴儿期营养物质的供应,特别是母乳中适于小儿需要的钙磷比值和优质蛋白以及吸收率高的铁锌等微量元素,而这些对乳牙的形成和牙的硬化、发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杨茜[5]对580 名5~6 岁学龄前儿童的患龋情况调查显示,婴儿时期的喂养方式与龋病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母乳喂养的儿童一般较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儿童发生龋病的几率小。出生后6~12个月乳牙才完成釉质的发育。如果此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牙釉质的形成。出生后进行母乳喂养使营养成分更易于被机体吸收,有利于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6]。故母乳喂养儿比人工喂养儿龋患率低。
有学者认为[7],对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奶瓶喂养习惯、牛奶中加糖的习惯以及喂养时间的延长都会加大患龋的危险性,使他们在幼儿期的糖耗量明显大于母乳喂养的婴儿,从而导致乳牙龋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的婴儿。
3 家庭环境
3.1 父母的文化程度
严军[8]对广州市区5所幼儿园的1 320 名2~6 岁儿童的患龋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龋齿的患病率及治疗率均有明显影响,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可能更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对儿童龋病更为重视,能够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大多得益于家长,尤其是母亲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的文化程度低,口腔保健知识缺乏,指导孩子卫生保健较少,普遍对口腔保健知识和乳牙龋病的危害缺乏认识有关,其孩子的乳牙患龋就多。
3.2 家庭经济收入
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乳牙龋患也有一定影响。收入高的家庭,儿童龋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可能与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更有机会接触含糖食品及各种零食。同时,高收入家庭龋齿的治疗率也明显增高,说明高收入家庭更加注意儿童的健康状况,也有条件对儿童的龋齿进行及时的治疗[8]。
3.3 孩子的数目
同时,严军研究认为[8],独生子女龋齿的患病率及治疗率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儿童患龋率与是否独生子女有关。
4 社会行为
黄薇[9]等对1356名儿童及其母亲的调查显示,儿童龋齿的发生主要与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密切相关,餐间吃甜食、含糖食品的消费和使用含氟牙膏是影响龋病的危险因素。资料表明[10,11,12],牙刷的使用更换次数、饭后漱口、偏食、睡前吃零食都是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
学龄前儿童龋齿是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有许多问题仍有争议。我们通过对学龄前儿童龋齿发展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对疾病预防起指导性作用,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并辅助多途径干预,将会对乳牙龋病以及恒牙龋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乳牙的龋齿与儿童气质、喂养方式、家庭环境、社会行为等紧密相关。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早期宣传 ,有效地降低龋齿的患病率,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将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赵彦,葛立宏,俞畅,等.婴幼儿龋与儿童气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7):422-425.
[3]张劲松,王玉凤.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48-251.
[4]吕惠萍,李曦.洛阳市学龄前儿童乳牙龋患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910.
[5]杨茜,刘音.580名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分析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1):702-703.
[6]Amaechi BT,Higham SM,Edgar WM.Efficacy of stri-lisataion meth2ods and their effect on enamel deminieral-isation[J].Caries Res,1998,441-446.
[7]王萍,吴坚,唐倩,等.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与相关因素的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06,14(1):43-44.
[8]严军.广州市5所幼儿园儿童龋病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医师杂志,2005.
[9]黄薇,江汉,台保军,等.社会行为危险因素与儿童龋病的关系初探[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343-344.
[10]赵静,贾宇,贾津,等.城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1):64-65.
[11]邓国支,杨丽娅,尹晓兰,等.马鞍山市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9(4):243-244.
儿童龋病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正畸儿童龋病患儿,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最大13岁, 最小6岁, 平均年龄 (9.4±3.6) 岁。随机将80例患儿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全部使用正畸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使用常规口腔卫生保健。治疗组使用口腔综合防治治疗, 具体做法为:治疗组患儿治疗前使用复方茶多酚漱口1次, 漱口时间3min, 先将茶多酚含在嘴里30s, 治疗结束后每月复诊1次, 使用抛光膏和抛光刷对牙齿做全面清洁;间隔1个月使用氟保护漆对托槽和颊面管对周边的牙面做涂抹1次以上;并对患儿开展科学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 保证患儿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建议患儿使用V型正畸牙刷刷牙。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正畸治疗患儿做跟踪治疗观察, 时间为半年, 比较两组患儿龋齿发生率、龋齿指数、变形链球菌总数及乳酸杆菌总数做分析统计,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实行正畸治疗后, 治疗组没有出现龋齿现象, 观察组龋齿发生率为9.3%,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 治疗组的龋齿数、变形链球菌总数和乳酸杆菌总数比观察组更低,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正畸儿童佩戴固定器的矫治治疗的过程中, 因为佩戴矫治器时间较长, 清洁方式不便, 容易在患儿的托槽附近集聚大量的细菌与病菌, 造成龋病以牙龈炎出现。所以有效控制与去除菌斑是防治龋病及牙龈炎的关键[2]。
针对正畸儿童开展龋病防治的关键是预防,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患病率。曾有研究学者通过实验方式调查发现, 儿童佩戴固定矫治器其细菌总数会增加, 菌斑数也明显增多,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显示正畸儿童矫治过程中出现菌斑集聚的情况十分显著[3]。使用茶多酚漱口, 其中的卤化物能够有效强化牙釉质的抗龋能力, 控制各种不溶性葡萄糖的合成与粘附, 清除固定矫治器上黏附的各种杂物。本文资料显示, 对患儿使用科学有效的口腔综合防治能够有效减少变形链球菌数、龋指数和乳酸杆菌计数, 治疗组患儿使用口腔综合防治方式, 相比观察组使用常规防治措施效果明显更优[4]。
总而言之, 对正畸治疗的患儿使用综合防治方式, 能够有效的防治患儿出现龋病, 在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可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综合防治方式对正畸儿童龋病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接受正畸的儿童龋病患儿, 随机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 治疗组使用口腔综合防治, 观察组使用常规防治方式,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的变形链球菌数、龋指数和乳酸杆菌数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正畸治疗的患儿使用合理有效的口腔综合防治能够对龋病的发生有良好有效控制, 临床护理效果突出。
关键词:口腔综合防治,儿童龋病,正畸治疗
参考文献
[1]袁敏, 杨芳.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正畸儿童龋病的作用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31 (34) :52, 54.
[2]胡新.正畸儿童龋病的口腔综合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5) :123-124.
[3]王掌义.正畸儿童龋病的口腔综合防治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8) :72.
【儿童龋病论文】推荐阅读:
儿童教育儿童心理论文01-19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儿童产品论文05-24
拐卖儿童论文07-13
儿童治疗论文08-14
低龄儿童论文09-21
社区儿童论文10-01
儿童思维论文10-23
儿童贫困论文11-10
留守儿童论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