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氨基酸

2024-10-30

小儿氨基酸(通用10篇)

小儿氨基酸 篇1

小儿难治性腹泻指多种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在临床上以大便性状改变、便次异常增多为主要表现, 且临床并发症多, 易引发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生命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1,2]。本文对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 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难治性腹泻患者76例, 入选标准: 病程> 2周; 大便性状呈蛋花状、黄绿色或水样; 大便培养呈阴性; 均已签署知情协议。排除标准: 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 其他病因引起的腹泻; 对研究药物过敏;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及重大躯体疾病等。 根据就诊次序将其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6例; 年龄1 ~ 5 ( 2. 78 ± 1. 23 ) 个月; 病程17 ~ 39 ( 25. 16 ± 7. 28) d。对照组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 ~ 4 ( 2. 50 ± 1. 34) 个月; 病程16 ~ 38 ( 24. 56 ± 7. 04) d。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史等基线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腹泻对症治疗方案开展治疗: ( 1) 常规补液, 以纠正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尽快解除脱水症状。 ( 2) 加强对症、能量支持治疗, 常规给予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 ( 3) 对存在特异病原感染的患儿,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以促进肠黏膜功能恢复[3]。 ( 4) 饮食治疗, 乳糖不耐受者, 采用去乳糖饮食方案; 特定蛋白质过敏者, 以摄取水解蛋白为主, 严格控制大豆、牛奶蛋白质的摄入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 具体疗法: 小儿复方氨基酸10 ~ 20ml / ( kg·d) 静脉滴注, 持续治疗1周; 并且予以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以锌计算口服剂量10mg/d, 持续使用2周。

1. 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 临床疗效: 治愈: 持续治疗5d内, 便次、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且全身性症状全部消失; 好转: 持续治疗5d, 便次减少、大便性状改善, 且全身性症状明显减轻; 无效: 持续治疗5d, 便次、大便性状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或有恶化趋势[4]。总有效率= ( 治愈+ 好转) /总例数 × 100% 。 ( 2) 止泻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 记录2组患儿用药后腹泻、脱水症状完全消失时间。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临床疗效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2. 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 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 60, P < 0. 05) 。见表1。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止泻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讨论

小儿难治性腹泻在临床上可分为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两种类型, 是我国婴幼儿群体中的高发性疾病之一。据前瞻性医学统计资料, 腹泻疾病引起的儿童死亡病例在报告总死亡病例中约占20% , 难治性腹泻则占腹泻死亡病例的45% ~ 55%[5]。 难治性腹泻已成为儿科临床诊治工作的重点, 也是临床医师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之一。

关于小儿难治性腹泻的病因,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食物过敏、用药不当及先天遗传因素与该病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 食物过敏主要是指患儿对豆类蛋白、牛奶蛋白过敏, 由此引发变态反应性疾病; 用药不当则体现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致使某些相关菌群失调; 遗传因素包括先天畸形、免疫缺陷及重要酶缺失等[6]。此外, 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还多存在营养不良或发育障碍等问题。目前, 针对年幼儿童难治性腹泻, 临床提倡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要原则, 如抗生素、激素治疗等, 这些药物也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部分抗生素由于不良反应多, 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 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等[7,8]。小儿患者本身机体条件差, 对抗生素、激素的耐受性差, 因此, 寻求更加有效、可靠、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在儿童难治性腹泻临床治疗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常规对症治疗方案中加入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 ( 92. 11% ) 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71. 05% ) , 表明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说明该疗法的不良反应少, 适合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此外, 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提示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可显著缩短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 有助于减轻其生理痛苦。复方氨基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壁吸收功能恢复, 通过补充氨基酸, 以改善微绒毛功能, 使葡萄糖、钠等物质正常参与上皮细胞转运, 进而达到防止水、电解质丢失的目的。与此同时, 复方氨基酸还具有提高蛋白质吸收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患儿的免疫能力。补充锌剂则能改善机体缺锌状态, 进而激发患儿的免疫功能, 使机体T细胞逐渐恢复良好的活性, 促进抗体形成, 有助于强化机体清除感染的功能, 进一步修复肠黏膜细胞, 恢复刷状缘酶活性恢复, 利于水电解质重吸收[9,10]。因此, 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能实现肠道微生态环境重构, 充分改善了机体免疫力等条件, 有利于缩短患儿的病程, 提高临床治愈率。综合所述, 在小儿难治性腹泻中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患儿症状改善, 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小儿难治性腹泻患儿76例, 根据就诊次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中加入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止泻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疾病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能较快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借鉴和采纳。

关键词:难治性腹泻, 小儿复方氨基酸,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疗效

参考文献

[1]施艳, 王琴, 杨梅, 等.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2 (33) :190-191.

[2]彭曙辉.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2) :63-64.

[3]谭志军.小儿复方氨基酸对腹泻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 2014, 29 (12) :68.

[4]王天利.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4, 8 (4) :453-454.

[5]郝园平, 邱发宗, 邹云.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 2015, 36 (2) :73-74.

[6]刘凤丽.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3) :12-13.

[7]孙军红, 陈冬凯, 杨欣燕, 等.小儿难治性腹泻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 (7) :93-94.

[8]谢华.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4) :160.

[9]冯卫文.锌剂与叶酸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3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0) :153.

[10]袁卫华.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23 (17) :122-123.

氨基酸保健不靠谱 篇2

氨基酸真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氨基酸是“生命之元”

恩格斯曾经说过:“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而氨基酸则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所以说氨基酸是“生命之元”一点都不为过。人的生命活动要靠无数种蛋白质来完成,而这无数种蛋白质就是由体内20多种氨基酸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的。

迄今为止,已知基本氨基酸家族有20多个成员,其中有8种氨基酸,人体不能自己制造,被称为必需氨基酸,需要由食物提供。此外,人体合成精氨酸、组氨酸的量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一部分,这类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其余的10种氨基酸人体能够自己制造,为非必需氨基酸。人体内氨基酸平衡是健康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种氨基酸供应缺乏,都会影响免疫系统和其他组织、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预防性输注氨基酸?不必

疾病袭击人体时,氨基酸会一展身手,履行自己拯救生命的使命。用于治療的氨基酸,如自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已成为常用的药物之一,应用范围从营养支持剂,发展到肝病、肾病及儿童输液剂。但是正常人是否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去输点氨基酸来补充营养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正常、合理,都没有必要额外补充氨基酸。对于正常人来说,输注氨基酸并不一定就能增强免疫力,防疾病于未然。

而且,滥用氨基酸补液还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胸闷、乏力、呕吐、恶心、皮疹、气促、高热、寒战、心悸或瘙痒等,更为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呼吁,要加强复方氨基酸的应用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小儿氨基酸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病例均符合腹泻诊断标准, 患儿每日大便次数7~10余次, 大便呈黄绿色、水样或蛋花状, 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随机将100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在6~24个月, 平均 (15.5±2.5) 个月, 病程在5 h~5 d, 其中40例有发热症状, 38例伴有呕吐、腹痛症状, 10例为中重度脱水, 40例为轻度脱水;对照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在5~25个月, 平均 (12.5±2.2) 个月, 病程在6 h~4 d, 其中35例有发热症状, 42例伴有呕吐、腹痛症状, 30例为中重度脱水, 20例为轻度脱水。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病程、临床表现、病情方面比较, 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 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及时补液纠正脱水, 补充维生素, 调整饮食, 服用思密达, 并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抗病毒治疗, 剂量为10 mg/kg, 每日1次。

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儿复方氨基酸、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治疗。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商品名:常乐康, 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 以凉水冲服, 1包/次 (年龄不足1岁的患儿, 半包/次) , 2次/天, 静脉滴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9AA-I) , 剂量为10~20 m L/k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 每日1次, 4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 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大便性状及次数的改变, 治疗4 d后, 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治愈:治疗4 d内, 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恢复正常;好转:治疗4 d内, 患儿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大便性状逐渐好转;无效:患儿在治疗4 d后, 临床症状及大便次数、性状等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病程、年龄) 以 (±s) 表示, 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 (治疗效果) 以%表示, 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粪便性质及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对比, 见表1。表1显示, 对照组在 (5.8±1.4) d后恢复正常,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儿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 (4.3±0.4) d、 (3.4±1.2) d, 均明显比对照组的 (3.5±0.7) d、 (4.4±1.3) d更短,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 见表2。表2显示研究组患儿的治愈率为84.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为78.0%,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科病, 病程1~2 d常发生呕吐, 随后出现腹泻, 自然病程3~8 d。腹泻的发生主要与小儿机体防御能力差、肠道菌群失调、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辅食添加不当、不洁饮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3]。从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4], 大部分的小儿腹泻都是因病毒感染所致, 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是最主要致病原因。病毒感染进入肠道后, 病毒会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上复制、增生, 使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变性, 最终坏死, 感染处的微绒毛出现肿胀、变短、排列紊乱, 相应的肠黏膜上皮也会发生脱落, 在肠黏膜表现形成裸露病变, 损害小肠黏膜的电解质及水分回收功能, 致使肠腔内聚积大量的肠液, 进而导致腹泻[5]。肠黏膜在发生病变后, 其双糖酶分泌功能减弱, 双糖酶活性也会降低, 造成肠道内糖类无法完全被消化, 瘀滞肠腔, 这些瘀滞的糖类会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 转化为短链有机酸, 增加肠液渗透压。

临床治疗小儿腹泻, 多采用抗病毒、补液、肠黏膜保护剂等手段。在本次研究中, 对两组腹泻患儿均给予了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服用肠黏膜保护剂、调整饮食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 联合应用了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和小儿复方氨基酸。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 是一种肠道生态活菌制剂, 其具有耐酸性、高效性, 为酪酸梭菌和双歧杆菌的二联制剂[6]。其中酪酸梭菌可补充、调整机体菌群, 其可在酸性环境发挥作用, 具有极强的肠道腐败菌、致病菌抑制作用, 其能通过在肠道内释放有益菌, 有益菌的定植、生长、繁衍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刺激, 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酪酸梭菌还可同时合成各种生物酶、维生素, 为机体代谢提供必要的支持, 同时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果。

小儿复方氨基酸含有19种氨基酸, 其能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氨基酸, 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氮源, 为人体提供所需能量及营养, 以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小儿复方氨基酸也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药, 其渗透压在525 mosm/L左右, 静脉给药时可增加血浆渗透压, 肠壁间液的渗透压也随之上升, 从而增强肠腔的水分重吸收作用。小儿复方氨基酸还能修复微绒毛载体, 增加钠离子吸收量, 快速止泻。同时, 小儿复方氨基酸还能为患儿补充营养, 纠正营养失衡, 从而阻断营养不良与腹泻间的恶性循环, 为小肠黏膜代谢提供原料, 以助于受损黏膜修复、再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大便性质及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 P<0.05;治疗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0%,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78.0%,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泻, 疗效更佳显著, 其能快速缓解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症状, 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且无不良反应, 是治疗小儿腹泻的理想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 对照组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 调整饮食、口服思密达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和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体温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0%,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78.0%,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有效地缓解并消除相关临床症状, 缩短疗程, 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合理地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腹泻,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 陶爱萍.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海峡药学, 2009, 21 (5) :159-160.

[2]刘丽红.小儿腹泻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治疗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3, 34 (19) :201-201, 202.

[3]娄玉霞.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腹泻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5) :25-27.

[4]姚良爱.锌剂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冬季腹泻临床观察[J].健康之路, 2013, 12 (4) :156-156.

[5]张文辉, 翁小琴.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13) :143-144.

借助实例学习氨基酸知识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例 氨基酸

蛋白质是高中生物知识较重要的一点,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高一学生没有接受过有机化学的教学,所以无法从更深层面了解氨基酸知识。为此,笔者结合生活实例,分享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氨基酸的种类很多,而且每种氨基酸的结构都存在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这种氨基和羧基会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从描述上看,氨基酸的结构较简单,但是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无法准确理解氨基酸的结构,导致书写错误。

笔者借助书本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将它与人体结构相对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氨基酸。如图1所示,氨基酸通式的结构是上下左右中的形式,我们将最上面的R基想象成人的头部,把左边的氨基想象成人的左手,把右边的羧基想象成人的右手,把下面的氢基想象成人的下肢,把氨基酸通式结构中的“C”想象成人的胸膛。根据人体组织结构,R基、氨基、羧基、氢原子都与中间的“C”相连,这种形象的借喻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氨基酸通式的结构形式。

解决问题时,学生脑中会浮现出人体类比结构样式,这有助于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1.下面给出了四种物质的结构式,有( )项是氨基酸的结构式?

解析:由课程学习内容可以知道,要构成氨基酸,至少需要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同时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面,就像人体的左手和右手,两者必不可少。查看题中给出的四种物质结构式,发现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都满足要求,所以本题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氨基酸。

二、氨基酸分子之间的缩合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但蛋白质不止一个氨基酸分子,我们需要考虑蛋白质中多个氨基酸分子之间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形式构成的。根据氨基酸分子的缩合知识点了解到,当氨基酸与氨基酸进行缩合,其中一个贡献一个羧基,另一个贡献一个氨基,由羧基和氨基进行相连并失去一个水分子,进而链接了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就是肽键(-NH-CO-)。

氨基酸分子之间的缩合问题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学生不理解“肽键”的概念,也不明白为什么选择氨基和羧基进行链接。曾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两个氨基酸的氨基和氨基相连,或者羧基和羧基相连?”

为了更加清楚直观地进行描述,我们可以图2作为参考。将图中两个小孩分别看作两个氨基酸分子,他们的手相连的地方看作是“肽键”。由图示可以形象地了解到为什么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左手)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右手)相连。

例2.已知有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肽链,且該肽链中一共有151个肽键,那么缩合完成后的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至少有( )

A.152;152 B.151;151 C.1;1 D.2;2

解析:结合题意进行类比假设,上文中已提及用小孩手拉手比喻氨基酸分子之间的缩合情况。例2中有151个肽键,则说明有152个氨基酸分子进行了缩合。这152个肽键每相邻之间会形成一个肽键,只有最前端和最后端的氨基酸分子会剩余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且,题目问的是“至少”的情况,我们就要考虑如果氨基酸的R基上没有出现任何氨基或羧基,由此可得答案为选项C。

三、结语

本文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氨基酸分子之间的缩合问题展开论述,结合人体构造借喻对象,生动描述了氨基酸通式的结构特征,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氨基酸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儿氨基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 (1) 合并其他疾病; (2) 在外院给予了治疗; (3) 病程在72小时以上; (4) 生长发育低于正常同龄儿。加用了小儿氨基酸和锌剂治疗的定为治疗组, 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 两组分别收集50例患儿, 两组间性别、年龄、治疗前病程、治疗前腹泻次数,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病毒唑、蒙脱石散、活菌制剂、合理喂养及静脉补液。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氨基酸和锌剂, 小儿氨基酸0.5~1.5g/ (kg.d) 加入5%葡萄糖20mL/ (kg.d) 静脉滴注, 连用2~3d;锌剂 (赖氨葡锌颗粒) 以元素锌计算, <6个月10mg/d, >6个月20mg/d, 口服10d为一个疗程[2]。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时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时大便性状及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 (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研讨会会议纪要中急性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2、3。

表2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及无效病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显效及总有效病例明显增加,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3示治疗组止泻时间及疗程比对照组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 病毒侵入肠道后, 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 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 其微绒毛肿胀, 排列紊乱和变短, 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 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 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 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 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 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 并被细菌分解为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 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 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 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2]。小肠对水的吸收取决于肠腔内溶液及肠壁间质液之间的渗透压梯度, 不需要能量, 属于被动转运。对Na﹢转运是通过刷状缘上的一种载体蛋白, 该载体蛋白上有2个结合点分别与Na+和葡萄糖 (或氨基酸) 结合, 当葡萄糖主动吸收入细胞时, Na﹢随着转运至细胞内Na﹢的吸收是依靠葡萄糖的吸收来完成的[3]。小儿氨基酸注射液, 是大于血浆渗透压2倍的液体[4]。加上适量的高渗葡萄糖, 使血浆渗透压及肠壁间压进一步提高, 抑制肠分泌, 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形成高渗环境使回吸收水和电解质增加, 并能迅速补充人体所需氨基酸, 具有加速修复肠粘膜刷状缘病变, 尤其加速修复刷状缘上载体蛋白的重新合成, 直接促进水、Na﹢和葡萄糖的吸收, 减少分泌等协同作用[3], 从而改善腹泻和脱水症状, 改善病情, 促进恢复。同时, 小儿氨基酸能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及提高免疫也利于患儿恢复[4]。

腹泻的发生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所以, 其治疗是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儿童腹泻与锌缺乏的关系, 首先来自于对先天性锌代谢障碍疾病的研究。1988年首次实施了对急性腹泻患儿口服锌补充剂治疗的对照观察, 证实了补充锌对腹泻的益处。锌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是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及激活因子, 直接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能量代谢、氧化还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锌对维持上皮细胞和组织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缺锌时, 上皮细胞受损害, 包括皮肤及肠道粘膜, 使人体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 腹泻时, 补充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和防止体液的缺失。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明显。锌是体内多种酶的主要成分, 缺锌将导致多种酶类水平下降, 以及小肠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以致病毒侵犯、组织损伤;肠道中乳糜微粒的外膜由类脂蛋白质复合物所构成, 缺锌后外膜合成障碍, 而使脂肪吸收不良, 缺锌时, 肝脏不能合成维生素转运蛋白, 维生素A不能从肝脏中动员出来, 导致维生素水平降低, 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下降;缺锌还可降低T细胞免疫功能, 锌元素能强烈刺激人体B细胞, 诱导B淋巴细胞而产生免疫球蛋白;另外锌通过增加辅助T细胞的数量, 协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影响免疫球蛋白水平;锌还参与DNA聚合酶及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合成, 从而直接影响核酸及蛋白质代谢, 进一步影响免疫球蛋白水平[5]。锌作为抗氧化剂, 具有对抗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儿童基金会在腹泻的治疗中推荐使用锌元素, 可缩短病程[2]。锌可通过调节机体多系统的功能而发挥其作用, 另外, 锌与腹泻的相关性提示, 缺锌可导致儿童对腹泻的易感性的增加。

通过临床观察, 治疗组显效和总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在止泻时间和缩短疗程方面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小儿氨基酸联合锌剂辅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明显改善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氨基酸联合锌剂辅治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观察我院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100例, 其中50例加用了小儿氨基酸和锌剂治疗的定为治疗组, 50例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 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为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腹泻症状改善时间和疗程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小儿氨基酸联合锌剂辅治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小儿氨基酸,锌剂,疗效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94.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8-255.

[3]李建国, 岳毅勇, 焦国梅, 等.消炎痛伍用复方氨基酸治疗秋季腹泻134例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 1993, 4 (11) :266-267.

[4]蔡威.新生儿肠外营养 (上) [J].临床儿科杂志, 2004, 3 (22) :190-192.

小儿氨基酸 篇6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静安口服液:由生地、白芍、地龙、天麻、钩藤、制僵蚕等8味药组成, 南京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 浓度为1.1g生药/ml, 批号:081024。选择性5-HT (2A/2C) 受体激动剂1- (2, 5-dimethoxy-4-iodopheny1) -2-amino propane (DOI) :由Sigma公司生产, 上海博蕴生物公司提供。硫必利片: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70502。

1.2 实验仪器 L-ECD-6A型高效液相仪 (HPLC) :日本岛津;SIL-20AC自动进样器, CBM-20A工作站。

1.3 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3] SD大鼠40只, 雄性, (200±10) g, 随机分为4组, 即正常组、模型组、静安口服液组、硫必利组, 每组10只, 后3组按1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DOI, 诱导大鼠头部抽动模型, 每天1次, 连续给药20天, 空白组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静安口服液组、硫必利组同时分别灌服静安口服液 (1.1g/100g) 、硫必利 (2.5mg/100g) , 每天1次, 共20天。空白组、模型组灌服同剂量生理盐水。

1.4 脑组织及血浆GLU、ASP、GABA的检测 末次给药后夜间禁食不禁水, 第21天眼眶取血4~5ml, 分别入EDTA抗凝管, 冷冻离心 (3000r/min, 10分钟) , 取血浆上清液, -80℃冰箱保存;各组大鼠脱颈处死, 冰碟上迅速取出脑组织, 称重后放入-80℃冰箱保存。

取大鼠脑组织0.70g, 加入0.5ml 10%HClO4溶液匀浆沉淀蛋白, 转移至5ml的具塞试管中, 用三蒸水定容至刻度。取上述样品液1ml以12000r/min的转速离心15分钟, 取上清液100μl于PE管中, 加入50μl 20mg/ml丹磺酰氯丙酮溶液和50μl 2mol/L KHCO3 (pH 9.8) 缓冲液, 混匀后, 80℃水浴30分钟。20μl注入色谱分析仪分析。取300μl大鼠血, 加入50μl 30%三氯乙酸, 混匀沉淀蛋白, 以12000r/min的转速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100μl于PE管中, 加入50μl 20mg/ml丹酰氯丙酮溶液和50μl 2mol/L KHCO3 (pH9.8) 缓冲液, 混匀后, 80℃水浴30分钟。20μl注入色谱分析仪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以undefined表示, 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实验结果 见表1~2。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硫必利组比较#P<0.05

与正常组比较*P<0.05; (—) 表示未检出

3 讨论

神经生物化学研究提示Tourette综合征存在环路中多巴胺 (DA) 、5-羟色胺 (5-HT) 、去甲肾上腺素 (AE) 等单胺类中枢神经递质及谷氨酸 (GLU) 、天冬氨酸 (ASP) 、γ-氨基丁酸 (GABA) 等氨基酸类递质的分泌与代谢紊乱, 除以多巴胺为代表的单胺类中枢神经递质之外, 兴奋性及抑制性氨基酸含量与比值的变化与Tourette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其机理可能是:EAA大量释放使细胞过度去极化引起K+外流, Cl-、Na+及水内流, 引起神经元过度兴奋, 甚至变性死亡, 即兴奋神经毒性;此外, EAA升高可促使N-甲基D-天门冬氨基酸 (NMDA) 受体-闸门型钙通道和电压-依赖型钙通道开放, Ca2+大量内流, 导致钙超载。继之激活磷酸脂酶A2、磷脂酶C及中性蛋白酶而引起迟发性的神经细胞损害。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氨基酸, Tourette综合征患者血浆GABA增至生理水平时, 抽动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 且用β-氯苯基γ-氨基丁酸治疗有效。GABA也参与了神经元损伤[4], 并且与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相关, 二者比例的失衡可导致细胞功能持久或不可逆的改变。大量实验证明[5]GABA可对抗兴奋性氨基酸, 减轻缺血时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Tourette综合征模型大鼠脑组织及其外周血中存在氨基酸递质含量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以GLU为代表的EAA的升高和以GABA为代表的IAA的降低, 硫必利和静安口服液均对其具有调节作用, 两者均能提高脑组织中GABA的含量, 降低GLU含量, 且硫必利大大地提升了脑组织中GABA的含量。这提示脑组织中GABA含量的变化参与了Tourette综合征的发病, 且硫必利与静安口服液治疗Tourette综合征的机理与其对脑组织中GABA含量的提升效应有关。

临床及药物学研究[6]发现硫必利用于治疗Tourette综合征时会有轻度嗜睡反应, 本研究提示其镇静作用可能与其大大增加了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GABA的含量有关。静安组脑组织中GABA的含量虽较模型组、正常组高, 但GABA的含量较硫必利组低, 且未出现轻度嗜睡的不良反应。故而临床应用前景将更为广泛。另外, 本实验中血清ASP、GABA未检测到, 可能与ASP、GABA在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之间的分布与代谢特性、人与大鼠之间的种属差异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刘初生, 王俊宏, 刘弼臣.熄风静宁汤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血浆多巴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 9 (5) :19.

[2]唐洪丽, 刘放南, 龚建平.儿童Tourette综合征与兴奋性氨基酸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 (5) :301.

[3]姚阳, 麻宏伟, 吴敏范, 等.DOI诱导的头部抽动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受体基因表达.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3) :196.

[4]戴光明, 郑建, 张基谟, 等.GABA与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3, 1 (1) :131.

[5]郜旭, 赵庆杰, 吴秀萍, 等.γ-氨基丁酸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9) :668.

小儿氨基酸 篇7

关键词: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小儿癫痫,临床疗效

癫痫是由于脑部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癫痫为慢性、反复性的发作性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1]。小儿癫痫为临床常见病症, 其病因复杂, 易反复发作。研究显示[2], 小儿癫痫的发病率为成年人的15倍。小儿癫痫可以明显增加躯体及精神系统的疾病, 部分患儿治疗效果欠佳, 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对2011年5月~2013年7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80例小儿癫痫患儿进行分组比较,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7月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80例小儿癫痫患儿, 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每组患儿均为4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儿18例, 女性患儿22例, 年龄为3~12岁, 平均年龄为 (6.29±1.21) 岁, 病程为4~20个月, 平均病程 (12.46±2.96) 个月;对照组男性患儿21例, 女性患儿19例, 年龄为4岁~12岁, 平均年龄为 (6.69±2.14) 岁, 病程为5~22个月, 平均病程 (13.09±2.31) 个月。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为小儿癫痫, 治疗前患儿均进行血常规, 尿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同时排除颅内病变及进行性疾病。两组患儿的以上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仅给予西医抗癫痫常规治疗, 抗癫痫药物需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选择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避免产生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影响治疗效果, 严重甚至产生毒性。实验组的患儿在西医抗癫痫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治疗, 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每次服用2片, 3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发作频率。疗效判定标准[3]:①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脑电图检查恢复正常, 无癫痫发作, 且治疗后半年未复发;②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脑电图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发作频率降低75%以上;③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 脑电图检查改善, 发作频率降低25%~75%;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缓解甚至有患者出现加重的情况, 脑电图检查异常, 发作频率未见改善。总有效患者数=治愈患者数+显效患者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加, 无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P<0.05, 说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2.2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发作频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发作频率未见差异 (P>0.05) ,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P<0.05, 说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小儿癫痫因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大脑皮层受到刺激, 导致的脑功能紊乱。研究显示, 小儿癫痫的发病机制为, 离子通道缺陷及转运机制缺陷, 兴奋性突触出现异常, 引发神经系统调节障碍[4]。临床治疗小儿癫痫多应用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等。通过与西医抗癫痫常规治疗相比, 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治疗小儿癫痫, 治疗效果显著。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是临床常用的复方制剂, 其成分主要包括:氨基丁酸、谷维素、维生素B1、三七粉、何首乌浸膏、丹参浸膏等。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药理作用包括:提高患者记忆力, 逆转记忆力减退, 降低机体耗氧量, 有效提高缺氧能力[5]。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加, 无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P<0.05) 。进一步说明, 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治疗小儿癫痫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有效防止癫痫复发, 有效降低患儿痛苦,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云斌.复方氨基丁酸维E胶囊辅助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6) :296-297.

[2]杨秀珍.多巴胺、立其丁联合辅助治疗88例小儿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13, (04) :1951-1952.

[3]孔吉良, 商爱江.化浊解毒调肝汤辅助治疗小儿癫痫疗效分析.吉林中医药, 2013, 33 (6) :595-596.

[4]毛开新.口服大剂量维生素B6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疗效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0) :3791-3793.

[5]吕稳莲.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外医疗, 2013, (6) :123-125.

小儿氨基酸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高热患儿年龄6个月~6岁, 腋下体温39.0~41.5℃ (测体温时排除进食、哭闹等干扰) 。其中6个月~1岁10例, 1~2岁18例, 2~3岁20例, 3~4岁12例, 4~5岁9例, 5~6岁11例。布洛芬组男22例, 女18例;起病时间 (3.3±1.1) d;用药前腋下体温 (39.8±0.5) ℃;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8例, 扁桃体炎9例, 支气管炎8例, 支气管肺炎5例。对乙酰氨基酚组男21例, 女19例;起病时间 (3.4±1.2) d;腋下体温 (39.8±0.4) ℃。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 扁桃体炎9例, 支气管炎7例, 支气管肺炎4例。2组性别、年龄、病因、起病时间及发热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观察方法

2组均测腋下体温≥39.0℃时即给予退热药顿服, 观察期间不用其他含退热成份制剂或物理降温, 2组病例原发病治疗和对症治疗相同。布洛芬组予布洛芬混悬液 (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l9991011;商品名:美林) 10mg/kg。对乙酰氨基酚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滴剂 (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l9990007号;商品名:泰诺林) 15mg/kg。2组分别于用药后0.5、1、1.5、2、4、6h各测腋下体温l次, 比较2组每次所测平均体温、退热 (37.2℃以下) 例数, 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皮疹、虚脱、血常规等) 。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用药前2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用药后0.5、1、1.5、2、4h和6h体温均低于用药前 (P<0.01) , 且布洛芬组用药1、1.5、2、4h和6h体温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2组用药后0.5h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布洛芬组用药后2、4h和6h退热例数明显多对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布洛芬组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3例, 腹痛2例, 腹泻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5.0% (6/40) ;对乙酰氨基酚组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5例, 腹痛1例, 出现皮疹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7.5% (7/40) ,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良反应症状均比较轻, 无出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异常等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发热产生头疼、肌肉疼痛、全身不适, 引起代谢和耗氧增加, 心率加快, 表皮血管扩张, 增加心脏负担;引起消化道分泌减少, 消化酶活力降低, 影响消化功能, 可致婴幼儿腹泻、脱水;发热引起颅内压增高, 导致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高热或持续发热引起人体防御感染能力下降合并其他感染, 有的导致微循环障碍, 脑细胞缺血缺氧, 脑细胞通透性改变, 钠泵功能失调, 钠离子被动向细胞内扩散, 脑细胞水肿, 从而导致惊厥, 影响小儿智力或发生癫痫[2]。所以对病因明确的高热小儿应积极退热, 尤其有惊厥病史小儿。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同属非甾体解热、抗炎免疫药 (NSAIIDs。) , 是目前儿科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线退热剂, 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 阻断前列腺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从而起到退热、抗炎作用[3]。布洛芬属抗炎有机酸类, 为苯丙酸的衍生物, 是目前唯一能安全用于临床的抗炎介质的药物。它既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既可解热镇痛, 又抗炎抗风湿作用[4]。可用于急性感染, 同时影响免疫功能, 口服后1~2h血浆浓度达高峰, 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 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 但很安全, 因此WH0推荐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首选退热剂之一。通过观察2组用药0.5h后体温均有下降, 组间无差异 (P>0.05) , 用药1h后布洛芬组体温下降明显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用药2、4、6h后布洛芬组退热更明显且退热病例明显多于对乙酰氨基酚组, 且退热持续时间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说明布洛芬退热作用时间和持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

注:与用药前比较, *P<0.05;与对乙酰氨基酚组比较, #P<0.05, △P<0.01

在基层门诊退热药应用中,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对发热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布洛芬起效更快、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久, 所以对高热、超高热病儿, 有高热惊厥史及心力衰竭存在急需退热或发热时间更久的病儿, 选用布洛芬为宜。应减少不必要的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等过度治疗, 甚至叫醒熟睡中小儿打退烧热针, 尽量不让家长使用无确切效果又不舒适的物理降温方法, WHO有关研究报告, 冷敷及温水浴只在急需迅速降低体温时作为解热辅助措施。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大多对肝肾功能有影响, 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 在2岁以下及新生儿应用应谨慎[5]。在儿童人群中, 发热是很常见的症状, 并非所有发热均需立即马上使用退热药, 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即使需使用退热药, 也不可过量、过频或同时多品种的滥用。用解热镇痛药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液体, 供给足够热量,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变化, 在脱水、失钠及消化性溃疡存在情况下应谨慎使用, 退热药必要重复使用要间隔6~8h。另外详细的病史收集, 正确的体格检查, 有计划辅助及特检后, 若能作出发热病因诊断, 则针对病因治疗才是退热治本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廖琨, 耿荣, 鲁静.小儿高热惊厥分析[J].中国医刊, 2006, 41 (12) :46-47.

[2] 王文光, 肖洁芬, 张亚君, 等.小儿热性惊厥血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19 (10) :35-36.

[3] 叶泽忠, 张宁.布洛芬混悬液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退热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1) :101-102.

[4] 钱月芳, 黄小荣.布洛芬混悬液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退热治疗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10) :214.

人工氨基酸可以代替抗生素 篇9

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免疫。一些细菌已不能再被杀死。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细菌对曾经作用很强的抗生素已产生耐受提出了警告。世界卫生组织總干事陈冯富珍指出,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不久的将来不可能治疗经常发生的一些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出示的图表显示,在2010年,有近50万人感染了对许多抗生素耐药的结核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感染而死亡。该组织声明,快速出现的耐药菌与滥用青霉素和其它抗生素有关。德国弗劳恩霍夫细胞治疗与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替代现有抗生素的方法。在不久的将来,抗生素多肽将被用来治疗病原菌。

研究人员安德里亚斯•舒伯特说,“我们已经发现有20种短链氨基酸可以杀死多种微生物,除了引起人类龋齿的链球菌外,还包括肠球菌、酵母菌和霉菌。实验还发现,对于还没有免疫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多肽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研究人员制成了各种多肽,并通过多种微生物对它们进行了检测。例如,研究人员用腐败菌与人工制成的抗菌肽进行了一小时培养。作为新的多肽,它们含有带阳离子的氨基酸残基,可以与带负电荷的细菌膜结合并穿透进细菌中。实验中他们与没有多肽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含有不足20个氨基酸的多肽上。

“抗生素多肽在几分钟内会有效瓦解这些微生物。而且相比传统抗生素需要10µM浓度,这些多肽只需1µM的浓度。”舒伯特说。“这些多肽的抗微生物谱不仅包括细菌和霉菌,而且还包括由脂质包裹的病毒。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多肽不会损害人体的健康细胞。”

食品行业也会通过用多肽处理受细菌污染的食品而受益。这些行业每年处理受细菌污染食物的花费在数亿美元。例如,新鲜的生菜和色拉会受到酵母菌和细菌的严重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抗生素多肽会使食物的储存得到改善。“这一定是可能的,因为将这些短链多肽加入到食品中不会有过敏的危险。”舒伯特说。德国一家公司是开发用于色拉多肽项目的合伙人。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多肽还有现实用途,比如用于机器制造,避免液压液中存在微生物。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在感染模型中进行这些抗生素多肽的活体实验。

小儿氨基酸 篇10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高热,临床疗效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症状, 以肛温38.5℃以下为低热, 超过39℃为高热。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入侵的反应。但是学龄前儿童对于发热反应比较敏感,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长时间的高热可能会导致惊厥、癫痫的发生, 易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伤[1]。该文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儿, 探究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高热患儿,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性53例, 女性47例, 年龄范围0.5~11岁, 平均年龄 (6.84±1.22) 岁, 病程1~2 d, 平均病程 (1.39±0.17) d, 发烧原因:2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肺炎、15例支气管炎、12例扁条体炎、9例急性肠炎、5例水痘、12例其他;对照组男性51例, 女性49例年龄0.4~11岁, 平均年龄 (6.72±1.31) 岁;病程1~2 d, 平均病程 (1.41±0.13) d, 发烧原因:2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8例支气管肺炎、16例支气管炎、11例扁条体炎、10例急性肠炎、7例水痘、11例其他。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3]: (1) 所有患儿肛温均超过38.5℃; (2) 从发病起均未使用任何退烧及抗感染药物治疗。排除标准: (1) 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对乙酰氨基酚药物过敏者; (2) 精神病患者及严重智力障碍者; (3) 家长拒绝参加实验者; (4)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者。通过与家属进行沟通, 自愿接受该药物实验,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 (布洛芬混悬液, 国药准字H10970354) ;对照组患儿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 国药准字H31022309) 。两组药量均按一下标准服用:3岁以下, 体重12~14 kg, 3 m L/次, 3~4次/d;4~6岁, 体重16~20 kg, 5 m L/次, 3~4次/d;7~9岁, 体重22~26 kg, 8 m L/次, 3~4次/d;10~12岁, 体重28~32 kg, 10 m L/次, 3~4次/d。2组患儿均在餐后服药, 5 d为1个疗程。

1.3 评判标准

在治疗前后进行测量体温并记录测量结果, 同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疗效评判标准:治疗显效表现为体温下降2℃以上, 或者体温恢复正常;治疗有效表现为体温下降2℃以内, 或者体温稍微高于正常体温;治疗无效表现为体温下降0.5℃以下, 或者体温没有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 (±s) 、计数资料用[n (%) ], 采用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0%,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9.00%,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表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治疗组出现了2例恶心呕吐、2例大量出汗、1例过敏性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出现了6例恶心呕吐、5例大量出汗、4例过敏性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布洛芬同时还具备镇痛的作用, 它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 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生成, 从而达到解热镇痛作用。然而, 布洛芬混悬液虽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但仍有部分患儿用药后有多汗、恶心反应, 故在应用时应注意及时补水, 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6,7,8,9]。

通过该实验结果发现, 治疗组的有效率91.00%、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对照组有效率69.00%、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结果与舒航[10]的研究结果布洛芬混悬液有效率90.00%、不良反应发生率4.00%, 对乙酰氨基酚有效率70.00%、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十分相似。这提示我们, 布洛芬混悬液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效果明显好于对乙酰基酚, 然而, 这二者均对肝肾功能有所影响, 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药品时应慎重。

综上所述, 布洛芬混悬液在小儿高热治疗中效果显著, 是安全性较高的一类儿童退烧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贺健.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8 (1) :28-29.

[2]叶泽忠, 张宁.布洛芬混悬液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退热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1) :101-102.

[3]钱月芳, 黄小荣.布洛芬混悬液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退热治疗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10) :214.

[4]杨月明, 田春华, 魏晶, 等.儿童退热类化学药安全性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 2014, 11 (9) :554-556.

[5]周艳平.对比分析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栓在治疗小儿发热时的疗效[J].北方药学, 2015, 12 (9) :66.

[6]周进科, 朱发绪, 卢学军.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4A) :93-92.

[7]彭文君.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0) :69.

[8]田慧娟.小儿高热的中医病机及布洛芬混悬液联合医用退热贴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观察[J].环球中医药, 2015, 8 (S1) :233.

[9]旷剑星.布洛芬混悬液对高热患儿的退热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 6 (2C) :48.

上一篇:猪瘟混合感染下一篇:优化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