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2024-10-03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共8篇)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篇1

氨基酸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当疾病状态导致人体外源性氨基酸摄入不足、内源性氨基酸产生不够, 难以满足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时, 人为充足氨基酸则有利于获得正氮平衡。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属多种L-型氨基酸根据营养或治疗需求以适当比例配制而成。不同种类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配方组成不同, 适应证也不同, 使用不当可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 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理状态合理选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根据制剂所含氨基酸种类可分为3种、6种、9种、14种、15种、17种、18种、20种。按药理作用可分为平衡型和疾病适用型, 平衡型如:18AA、18AA-Ⅰ、18AA-Ⅱ、18AA-Ⅲ、18AA-Ⅳ、18AA-Ⅴ等;疾病适用型如:肾用氨基酸, 肝用氨基酸等。笔者就各种临床常见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类型及合理应用做分析讨论。

1 各种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配方特点及适应证

1.1 平衡型氨基酸

此类氨基酸含有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主要用于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造成的蛋白质缺乏;改善大型外科手术前、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分解代谢旺盛者, 如烧伤、严重创伤、感染所致的蛋白质损失;各种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等[1]。

平衡型氨基酸配方组成不同, 如所含氨基酸浓度、比例, 糖的种类, 电解质种类, 微量元素构成, pH值, 抗氧剂种类等方面均有差异, 临床使用中应引起注意。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即属此类[1]。

氨基酸在婴幼儿与成人体内有不同的代谢作用。婴幼儿体内苯丙酸羟化酶的活性低, 难以有效地代谢成为酪氨酸, 易产生高苯丙酸氨酸血症;又因脱硫醚酶的活性低, 蛋氨酸代谢不全, 易产生高蛋氨酸血症、半胱氨酸和牛磺酸不足;组氨酸合成速度较慢, 易产生低组氨酸血症;甘氨酸含量高会出现血氨过高。故小儿使用氨基酸输液应降低苯丙、蛋、甘氨酸的用量, 增加半胱、酪、组氨酸用量, 以使血浆氨基酸谱保持正常, 如“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Ⅰ) ”。

牛磺酸有保护细胞膜、促进脑细胞发育、维护视网膜正常功能和防止胆汁淤积及增强心肌细胞功能等作用, 但婴幼儿肝酶系统不健全、胱硫醚活性低、蛋氨酸低谢不全, 易致牛磺酸不足。此外, 人乳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较高。为适应婴幼儿的特点, 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Ⅱ) 中添加适量的牛磺酸, 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

小儿复方氨基酸适用于小儿患消化系统疾病不能经胃肠摄食者;各种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严重创伤、烧伤及败血症等体内氮平衡失调者及早产儿、低体重儿。

1.2 疾病适用型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配方特点及适应证

不同疾病状态下, 对氨基酸的需求也不同。因此, 适用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的氨基酸种类及配比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1.2.1 肝病氨基酸输液制剂:

肝功能不良患者的营养支持较特殊, 氨基酸制剂选择不当会导致昏迷。因为肝功能不全或肝昏迷患者的血浆中芳香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的浓度明显升高, 而支链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的浓度普遍降低, BCAA/AAA摩尔比值降低[2], 导致脑内儿茶酚胺合成障碍和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 因而干扰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引起肝昏迷。根据此原理设计了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肝病用氨基酸输液。

肝用氨基酸具调节肝脏疾病患者氨基酸代谢紊乱的作用, 可改善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引起的肝性脑病的症状以及供给肝脏疾病患者的营养, 适用于急性、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以及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性脑病, 肝功不全所致的低蛋白血症等。

1.2.2 肾病用氨基酸输液制剂:

对早期肾衰者, 无必要过分限制蛋白质。但慢性肾功能衰竭随着病情发展, 出现体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失调, 体内大多数必需氨基酸血浆浓度降低、而非必需氨基酸血浆浓度正常或升高[3], 氮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在体内, 使残余肾单位进一步遭到破坏。

肾用氨基酸补充必需氨基酸, 可使因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例不当所致的氮代谢产物增加的症状减轻或停止, 而蛋白质合成可增加, 营养好转, 氮质血症减轻。使慢性肾衰进展延缓, 保护肾功能, 适用于非终末期慢性肾衰患者, 尤呈负氮平衡而低蛋白饮食不能纠正者及各种透析患者营养不良者。

1.2.3 应激状态适用型氨基酸注射液:

这类氨基酸的组方特点为含高浓度的支链氨基酸。此配方的依据主要有: (1) 危重患者、应激状态患者肝功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表现为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增高, 支链氨基酸水平相对下降, 造成氨基酸失衡, 营养紊乱。补充外源性BCAA成为必要。 (2) 在严重创伤 (手术) 时, 骨骼肌蛋白分解成为氨基酸的主要来源, 尤其表现为丙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的消耗。因此补充外源性BCAA成为纠正负氮平衡、促进骨骼肌蛋白合成的重要手段。

另外, 一些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单组份氨基酸注射液也可纳入疾病适用型氨基酸的范围。如常见的精氨酸注射液, 适用于肝昏迷或其他由血氨过高所致的精神病;赖氨酸注射液具有促进脑组织新陈代谢的作用, 适用于颅脑综合症、脑血管病等。

2 氨基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2.1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常见不良反应

常见过敏样反应、发热、寒战;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静脉炎, 过敏性休克[4、5], 其发生多与输注速度过快有关。有过敏性疾病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更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6], 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患者过敏史, 对曾有过氨基酸或其他药物、食物过敏者应慎用。

由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属高渗溶液, 且氨基酸的渗透能力强, 外周静脉输注时可导致静脉炎, 尤其在输注速度快、用药时间长的情况下该不良反应更易发生。外周输注时最好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同时串输以降低渗透压。

以下几种情况者更易发生过敏性休克: (1) 输注速度过快、未经稀释直接输注原液。 (2) 患者过敏体质。 (3) 患者自身处于发热中、感染急性期、体质特别虚弱时, 更容易发生这样的反应。 (4) 抗氧化剂焦亚硫酸钠可诱发过敏反应。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并严格控制滴速。

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30min以内, 最快可能在1min以内出现[4], 提示临床使用时应密切关注用药早期出现的临床反应, 以便及时发现及处理。文献[4]报道的最迟不良反应发生在连续用药52d后, 且是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提示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存在迟发不良反应。

2.2 不良反应处置及转归

复方氨基酸引起的大多数不良反应只要及时发现, 经减慢滴速、停药、对症处理等处置后可缓解或治愈。即使是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只要抢救及时, 措施得当亦可抢救成功。

3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合理应用

为避免临床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 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对症施用

各种氨基酸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 应当在充分掌握各药配方特点的情况下, 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疾病病理合理选用。如平衡型氨基酸输液适用于血浆氨基酸谱正常的患者, 不适宜于因氨基酸紊乱的肝病患者和肾病患者, 否则会诱发、加重肝昏迷症状和对肾脏的损害。成人用平衡氨基酸输液同样也不适宜小儿使用。

3.2 能量摄入

为使氨基酸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需同时或预先给予足够的非蛋白质的热量。一般以1g氮同时需100~200kcal碳水化合物, 而碳水化合物中以葡萄糖对人体最好。

3.3 无菌操作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易繁殖微生物, 使用前应对药品进行检查, 如发现异常, 则不能使用。滴注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污染, 注射后剩余的药液不能储存后再用。

3.4 调节滴速

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老年人和危重患者尤注意。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滴速要求也不相同, 使用中应区别对待。如平衡型氨基酸输液和肝病用氨基酸输液以40滴/min为宜, 肾病用氨基酸输液以15滴/min为宜[1]。同时, 使用过程中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以减少患者出现不适而恐慌, 并应向患者讲明控制滴速的意义, 叮嘱患者不宜擅自调整滴速。

3.5 避免混用

如将氨基酸输液制剂与其它输液制剂或药物混合, 有增加理化性不相容和微生物污染的危险性, 因此, 不主张与其他制剂混合使用[1], 作为肠外营养制剂给药时, 应严格按照配置程序进行混合。

3.6 合理存放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光、氧气及温度较为敏感, 常温、避光保存, 该药多为过饱和溶液, 遇冷可能出现结晶, 可将药液置于50℃~60℃水浴中缓慢摇动, 使结晶完全溶解后并冷至37℃后再用[1], 但应注意, 当药物发生浑浊、沉淀时不可再用。

3.7 正确输注

由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浓度较高, 应先输其他等渗或低浓度液体, 或在其他液体之间输注, 且应选用较粗的血管或更换注射部位。

3.8 避免过量

治疗用氨基酸注射液为一类不平衡氨基酸配方制剂, 不能长期使用, 以免氨基酸平衡失调。平衡型氨基酸也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可能会引起酸中毒。

3.9 平衡其他营养摄入

完全依赖静脉营养的危重患者, 长期使用氨基酸制剂时宜同时补充适量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1 0 避免突然停药

长期使用氨基酸制剂可出现高血糖, 故不宜突然停药, 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

关键词: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配方特点,适应证,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1072-1076.

[2] 秦环龙.肝功能不全时氨基酸代谢变化与支链氨基酸的治疗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4, 11 (24) :249-252.

[3]陆野.复方氨基酸液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中国保健, 2008, 16 (24) :1226.

[4] 刘秀艳.复方氨基酸不良反应分析[J].河北医学, 2010, 32 (9) :1152-1154.

[5] 都娟, 彭荣珍.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4, 4 (2) :114-117.

[6] 李世萌, 周劲松.药物变态反应好发因素的临床研究——病人因素[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7, 6 (2) :75-78.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制粒工艺研究 篇2

【关键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制粒工艺 研究

【中图分类号】R 9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60-01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是一种复合药物,其是由阿司匹林、咖啡因以及乙酰氨基酚等辅料通过一定的工艺制备而成的。阿司匹林有着较强的水溶性,比较容易分解成水杨酸,采用含量测定法对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中的阿司匹林含量进行检测,有着较大的误差,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不高。本文对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制粒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阿司匹林的易溶性以及易吸湿的特性进行了改善,优化的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制粒工艺,希望可以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

一试验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复方对乙酸氨基酚片(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槽型混合机、摇摆式颗粒机(宝鸡建华制药机械厂);颗粒干燥机(重庆精工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二)方法与结果

1、制粒方法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是由阿司匹林、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以及辅料等原料制成的,(1)阿司匹林与辅料混合后,再加入浓度为15%的淀粉浆,制成药品颗粒。(2)将咖啡因等主药加入辅料后,再混合浓度为15%的淀粉浆,制成药品颗粒后,对其质量进行检验。(3)将阿司匹林、咖啡因以及对乙酰氨基加入辅料后进行混合,并采用浓度为15%的淀粉浆进行制粒操作,在将制备出的颗粒混合在一起,进行随机抽样质量检验。阿司匹林与辅料混合后,采用浓度为10%的乙醇进行制粒;再采用咖啡因以及对乙酰氨基酚片加辅料进行混合,然后加入浓度为10%的乙醇溶液进行制粒,颗粒混合后随机抽取并进行质量检验。(4)阿司匹林、咖啡因以及对乙酰氨基酚加入辅料混合均匀,采用聚维酮K30乙醇溶液进行混合制粒,然后对颗粒的质量进行检验。

2、试验结果

2.1颗粒检验结果

研究人员对4种不同的制粒工艺制得的颗粒质量进行了检验,经过检测发现,这些工艺方法制得的颗粒流动性比较好,而且颗粒大小比较均匀,结果如表1所示。阿司匹林应为标示量的95.0%一105.0%;咖啡因应为标示量的90.0%一110.0%;对乙酞氨基酚应为标示量的95.0%一105.0%。

3、结果分析

经过检验,以上4种制粒方式含量结果均符合规定。但方案(1)中,对乙酸氨基酚与咖啡因的含量偏低,制粒岗位成品率也偏低,分析该料先制粒,被设备薪附的料较多,可见分别制粒会影响含量结果;方案(2)中阿司匹林含量偏低,分析其与淀粉浆中的水发生了水解反應有关,从民期稳定性方面考虑,该方法不适用;方案(3)中阿司匹林含量偏低,分析原因为分别制粒,制粒岗位成品率不一致所致,与方案(1)相同均会影响含量结果;方案(4)中,3个卞药成分的含量较合理,均在限度的中间范围,故选定方案(4)进行制粒工艺的中试验证。

4、结果跟踪

采用方案(4)试生产验证产品3批,各检验结果均符合规定,且含量较合理。见表2。

(三)讨论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药物,其属于解热镇痛药,对头痛、牙痛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这种药物属于非处方药品,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症状。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是一种复方制剂,其是由阿司匹林、咖啡因、对乙酰氨基以及辅料制备而成的,为了保证该药品药效的最大发挥,在制备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各个成分的比例,掌握好这些成分的含量,这样才能发挥解热镇痛的效果。本文对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制粒工艺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4种制备工艺,制成的颗粒流动性比较高,而且生产工艺比较简单,适合大规模制备,经检验,这些颗粒药物含量均合格,所以,这种制粒工艺切实可行。

二关于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制粒工艺的其他问题

在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制粒的工艺过程中,还可能面临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片剂超重或松片问题,也需要对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具体如下所示:

(一)片剂超重

所谓的片剂超重主要指的是在药物生产的过程中,片重超过了药典规定的限度。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在生产的过程中药物颗粒的粗细分布不均匀,压片环节的颗粒因为流速的不同而导致整个填充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均匀问题,如粗细颗粒的不均造成了整个片剂的重量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片剂药效的发挥。就这种问题的解决分析,其主要的解决策略在于颗粒混匀筛选工作的控制,保证颗粒粒径分布的合理性。 2)在生产的过程中,如果冲头存在的粘附物质,那么整个片剂的重量则会产生大幅度的变动,整个管理工作会出现检查差异。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拆下冲模进行分析,将其清理干净之后在进行工作,那么片剂超重问题便会得到有效控制。3)颗粒流动性不好,流入中模孔的颗粒量时多时少,引起片重差异过大而超限。解决方法:应重新制粒或加入适宜的助流剂如微粉硅胶等,改善颗粒流动性。为此其解决方法为调成一致。

(二)松片

片剂压成后,硬度不够,表面有麻孔,用手指轻轻加压即碎裂,造成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1)压力不够。解决方法为增加压力。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用途的大片要求压力较大,其压力要求达到压片机压力上限或者超出压力上限的,需要定制大压力的相应规格的压片机。 2)受压时间太少、转速快。相应延长受压时间、增加预压、减低转速。3)多冲压片机上冲长短不齐。解决方法为调整冲头。4)药物粉碎细度不够、纤维性或富有弹性药物或油类成分含量较多而混合不均匀。可将药物粉碎过100目筛、选用黏性较强的黏合剂、适当增加压片机的压力、增加油类药物吸收剂并充分混匀等方法加以克服。5)黏合剂或润湿剂用量不足或选择不当,使颗粒质地疏松或颗粒粗细分布不匀,粗粒与细粒分层。可选用适当黏合剂或增加用量,改进制粒工艺,多搅拌软材,混均颗粒等方法加以克服。

三结语

总之,在生产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时,工艺流程比较多,首先需要对原辅料进行粉碎处理,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料,再对其进行混合,制成软材,由于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水溶性,所以还需要进行除湿处理,在重新混合后加入润滑剂,然后进行压片制粒,最后进行分装,并确保其制备质量。

参考文献

[1] 付宏慧.对乙酰氨基酚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的验证[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2] 石向群,方莉,徐秀景,魏山青,张扬. 液相色谱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含量[J]. 广州化工. 2012(01)

[3] 刘毅,王天学,魏文芝,张娜. 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测定结果的思考[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9(S1)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篇3

对于烧伤、创伤、手术前、后的患者极易缺乏营养、蛋白质,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般给予注射一些肠道外营养药。复方氨基酸属于临床常用肠道外营养药, 由于其安全性高且临床效果显著, 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是最近几年, 在临床上出现因复方氨基酸引起的不良反应现象, 在本文研究中将收集整理笔者分析乐都县出现的121例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临床研究病例均选自于乐都县2009年3月-2012年11月发生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引起的121例不良反应病例。

1.2 方法

通过医务人员实践调查, 对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资料采取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本文选取的121例不良反应病例中, 不良反应率最高的年龄段为31~60岁, 不良反应73例 (59.50%) ,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51例,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情况表现为意识模糊, 气急, 面色苍白, 血压聚降, 脉微, 频死感的占34例 (29.10%) 为过敏性休克;表现为注射部位放射性疼痛, 输血静脉皮肤充血、泛红, 静脉鼓起的占39例 (32.23%) 为静脉炎;表现为脸色苍白, 大汗、心悸, 血糖指数为2.5mol/L的占7例 (5.79%) 为低血糖;表现为水样腹泻的占8例 (6.61%) 为腹泻;表现为掌面及手背出现肿胀, 手指无法伸屈, 皮肤苍白缺血的占6例 (4.96%) 为局部水肿;全身出现密集的红色丘疹, 强烈的瘙痒感的占11例 (9.10%) 为药疹;持续性剧烈疼痛或者伴有阵发性的占4例 (3.31%) 为腹痛;心慌, 胸闷,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不齐的占4例 (3.31%) 为心脏损伤;肌肝值升高, 血尿且血尿素氮升高, 尿量减少的占5例 (4.13%) 为急性肾损害;血钾值为7.2mmol/L, 血氧化物值达到114mmol/L的占3例 (2.48%) 为高血钾。

2.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复方氨基酸种类及病史

本文病例中经静脉滴注10min内出现不良反应者为22例 (18.18%) ;滴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为69例 (57.02%) ;静脉滴注之后出现不良反应者为30例 (24.79%) ;本文病例中引起不良反应中复方氨基酸18氨基酸Ⅴ占55例 (45.50%) , 而复方氨基酸18氨基酸Ⅲ占66例 (54.55%) ;本文病例中无过敏史者51例 (42.15%) , 有既往过敏史者29例 (23.97%) , 既往过敏史不详者41例 (33.88%) 。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时间的关系

从本文统计表格数据分析,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良反应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而不良反应高发年龄段为31~60岁 (60.33%) ;本文病例在滴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为69例 (57.02%) , 这表明不良反应一般是在短期内发作的, 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30min内的临床反应情况。

3.2 不良反应与复方氨基酸种类、患者过敏史的关系

经过临床调研发现, 复方氨基酸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变态反应, 还有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等, 但是临床引起不良反应与药品种类、过敏史无明显关联性。

3.3 预防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1) 使用复方氨基酸之前应该掌握患者的过敏史, 对于过敏患者需谨慎使用; (2) 注意控制静脉滴注的速度, 若滴速过快且不加稀释则极易引起头痛、呕吐、心悸、发热及呼吸、循环衰竭等不良反应, 一般合理滴速需控制在40滴/min为宜[2]; (3) 尽量避免在复方氨基酸中加入其他药物, 以此买减少因混合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若需加入其它药物需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4) 在滴注过程中需密切患者的临床反应, 若出现不良反应现象则需立即给予处理, 预防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保证患者能够尽量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文琴.静脉输注复方氨基酸外渗致局部水肿2例[J].中国护理研究, 2008, 22 (5B) :1310.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篇4

1 病例资料

调查对象为嘉兴市秀州区和海宁市下辖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卫生院) 和一个国家4 A级皮革市场的医务室2011年1—12月间应用过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门诊及住院患者860例, 男482例, 女378例;年龄14~89岁, 平均68岁。职业分布:农民268例, 学生13例, 经商者579例。原发病诊断:感冒589例, 高血压、冠心病124例, 各类外科/妇科术后康复期患者147例。用此药时的指征:食欲不振、乏力623例, 纯粹为补充营养225例, 为促进创口愈合12例。

2 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规范用药情况分析

2.1 适应证不规范

(1) 选择药品不对症。根据临床上不同的使用目的复方氨基酸制剂主要适用两大类情况, 第一类主要用于补充营养, 促进蛋白质代谢, 纠正负氮平衡, 补充蛋白质, 加快伤口愈合, 如11氨基酸注射液-833、17复合结晶氨基酸注射液等。另一类是针对特殊患者的治疗性制剂, 有用于肾病的复方氨基酸制剂, 如复合氨基酸9R注射液 (肾必氨注射液) 、7%左旋氨基酸输液 (聂波斯特立尔输液) 等;用于肝病的, 如支链氨基酸3H注射液、六合氨基酸注射液 (肝醒灵注射液) 等;还有专门用于小儿的, 如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Ⅰ, 爱咪特) [1]。调查发现,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临床使用中比较简单, 基本上用第一类氨基酸制剂涵盖所有患者的治疗, 这样有时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反而可能致严重不良反应。 (2) 舍本求末。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主要用来为患者提供合成蛋白质、多种激素和酶类的原料, 以纠正蛋白质供应不足引起的恶性循环。但调查发现, 860例中勉强符合上述适应证的只有12例 (1.4%) , 其中还有8例属使用不规范;有623例 (72.4%) 诊断为疲劳、乏力, 225例 (26.2%) 纯粹为补充营养, 患者少则只在门诊输了1瓶250ml的11氨基酸注射液-833, 多则250ml/d连用7d, 纯粹把复方氨基酸制剂当做滋补强壮药应用, 或纯粹作为提供机体热量的营养剂, 可谓舍本求末。

2.2 使用不当

(1) 缺乏非蛋白热源相伴。860例中, 有858例 (99.8%) 没有在使用前或使用中补充非蛋白质热源。我们知道, 氨基酸注入体内有两个转归, 一是合成机体自身的蛋白质, 二是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分解供热。在热量供应不足情况下, 输入的氨基酸优先充当热源被氧化供能量, 会产生氨, 加重肝肾负担。因此, 只有补足热源的情况下输入氨基酸才能参与体内蛋白质合成, 从而减少体内蛋白质被分解, 为达到正常氮平衡, 应使热卡/氨基酸比值达到120cal:1g~200cal:1g, 或按每克氨基酸中加入5~6g非蛋白质热源的比例输入[2]。 (2) 缺乏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监测。本文860例中, 有275例 (32.0%) 使用复方氨基酸制剂达7天, 均没有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监测资料。较长时间应用氨基酸注射液有可能引起患者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被破坏[3], 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3) 复方氨基酸与非蛋白质热源之间配合不当。为了保证输入的氨基酸能大部分用于合成机体自身的蛋白质, 还必须注意复方氨基酸制剂与非蛋白质热源之间输入的先后和比例。一般都主张先输入非蛋白质热源, 或二者以一定比例混合输入。其中氨基酸和葡萄糖、脂肪乳的容量比为2∶1∶1或1∶1∶1, 总容量大于或等于1.5L, 混合液中葡萄糖最终浓度为10%~20%。有实验表明, 葡萄糖输入后3~4h即有50%被分解供能, 而氨基酸输入后要1 h才在肝脏中合成蛋白质, 6 h达合成高峰。所以, 必须先输入或同时输入葡萄糖才能保证氨基酸作为合成蛋白质原料的作用[4]。但基层医生大多对此认识不足, 本次调查中仅有1例 (0.1%) 是照此操作的。 (4) 输入剂量不当。基层医生大多对复方氨基酸制剂的种类、浓度及含氮量与蛋白质的换算方法不甚了解, 盲目地使用每天一次, 每次250~500ml, 但并不知这样使用之所以然。正常情况下, 机体是靠葡萄糖供能的, 当机体因各种原因禁食后体内葡萄糖很快耗尽, 只能动用体内脂肪和肌肉组织中的糖原供能。这些组织成分不能直接被利用, 必须通过肝脏、肾脏的糖原异生作用, 将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机体所利用。在此过程中, 机体每天丢失约75g蛋白质 (约消耗10g体内氮) , 相当于300g肌肉组织, 此时机体即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正常成人每天需补充0.1g/kg的氮, 对于患者来说需要量更大, 而大多数复方氨基酸制剂每250ml注射液的含氮量为1.6~2.5g, 显然不足以改变这种负氮平衡状态[5]。照此换算, 对于50kg体重的成人来说, 每天需要2~3瓶250ml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才够, 否则患者将持续消瘦, 手术切口愈合延缓, 轻者康复时间延长, 重者可导致患者肌肉无力等严重并发症。 (5) 操作不当。本次调查发现本药均为经周围静脉输入, 且滴注速度偏快, 约每分钟60滴。这可能使输入的部分氨基酸直接通过肾脏排出。由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p H偏低, 渗透压偏高, 如输入偏快血管内浓度梯度短期内增高过快, 血管内压力快速增高, 血管膨胀, 血管壁细胞和神经细胞脱水, 加上血流快, 摩擦力也相应加大, 使血管平滑肌受损、静脉瓣膜变形, 血流在血管内形成涡流, 加重血管膨胀, 导致血管壁神经受损。此外, 基层医疗机构冬天输液很少预温, 药液温度偏低也会刺激血管壁, 造成血管壁痉挛。再加上众多离子对血管的刺激, 以及这些进入的离子为求得新的平衡而频繁进出细胞, 对细胞膜造成损伤。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导致注射部位疼痛, 甚至可能引起静脉炎[6]。

3 改进措施

3.1 科学合理地对症选药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和治疗目的, 科学地选取合适的复方氨基酸制剂, 特别是用于治疗作用的氨基酸制剂一定要对症, 否则会适得其反, 对患者不利。

3.2正确把握使用时机

禁食患者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宜早不宜晚。早期输入复方氨基酸制剂, 尽管其中有部分也可能被氧化供能, 但可避免体内蛋白质的大量消耗, 同时也可避免因大量输入葡萄糖而引发体内胰岛素水平的波动, 有利于维持血浆蛋白质水平和血浆蛋白谱系恢复正常, 从而减少负氮平衡。

3.3 正确配比非蛋白质热源, 注意输入先后

非蛋白质热源指的是葡萄糖和脂肪乳注射液, 它们能保证一起输入的氨基酸有效地合成机体蛋白质。非蛋白质热源必须先于氨基酸制剂或与之同时输入机体, 而且必须有足够的配比, 才能起到保护作用。为避免输入葡萄糖过多会增加胰岛素分泌, 对输入的氨基酸不利, 所以主张90g氨基酸配以15g葡萄糖为宜[4]。有文献推荐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50ml/瓶和5%的葡萄糖液5 0 0 m l/瓶用一根橡胶管连接后混合输注, 可降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渗透压, 减少静脉炎和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5]。

3.4 定期监测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一般推荐用前测1次, 以后每周再监测1次为宜。

3.5 注意输入氨基酸的量

必须确保机体的实际需要, 不能简单地以2 5 0 m l/d使用。

3.6 规范操作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输注速度不宜过快, 一般应控制在40滴/min以下。如果外界气温太低应注意给输入液体预温和保暖。长期从外周静脉输注者要注意保护静脉, 更换注射部位, 以免引起局部疼痛和水肿等不良反应[6]。

3.7注意配伍禁忌

本次调查发现,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与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粉针剂配伍发生变色1例。另外, 张磊娜[7]报道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与奥美拉唑钠配伍发生絮状沉淀, 胡飞等[8]报道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配伍发生白色沉淀, 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52-659.

[2]陆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中国保健, 2008, 16 (24) :1226.

[3]刘秀艳.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9) :1152.

[4]刘玲爱.生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54-367.

[5]范锦珠.静脉注射复方氨基酸时并用葡萄糖的作用及注意事项[J].现代中西医杂志, 1999, 8 (8) :1339-1340.

[6]唐雯, 刘重阳, 何燕, 等.20AA复方氨基酸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输注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学, 2010, 12 (4) :55-56.

[7]张磊娜.奥美拉唑钠与复方氨基酸存在配伍禁忌[J].天津医学, 2009, 21 (1) :844.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篇5

关键词:夫西地酸钠,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配伍禁忌,护理对策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 新的抗生素不断出现, 现有的药物配伍禁忌表已不能满足临床所需。在临床输液过程中, 发现连续静脉滴注夫西地酸钠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时, 输液器中出现乳白色结晶、混浊、絮状物等现象。为避免将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混合应用而引起医患纠纷, 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对此现象采取及时护理对策, 并查找临床资料和进行实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5日作者在给1例脑出血术后患者更换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时, 发现与前液体夫西地酸钠混合时莫菲滴管中出现了乳白色结晶的混浊絮状物, 立即夹闭开关, 更换另一瓶液体和输液器。观察患者的反应, 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2 方法及结果

对于此现象作者翻看了两种药物的说明书, 未发现两种药物不能混合使用的提示。药物配伍应用检查表中也未有注明。同时进行了一个实验:用注射器抽取5 ml复方氨基酸原液与夫西地酸钠稀释液, 混合在一起, 结果看到乳白色结晶的混浊絮状物。放置1 d后絮状物未消失。这说明两种药物不能混合使用, 要分隔滴注。

3 护理对策

为了 (含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 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 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 实现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应做好如下几点。

3.1用药前的注意事项

(1) 各种药物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 特别新药使用前, 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避免盲目混合一起使用。 (2) 不明确两种药物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时, 两种药物要分开使用。 (3) 配制两种浓度不同药物时, 要分开注射器加药。 (4) 不同药物混合时, 待一种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另一种药物。 (5) 加药时, 一种药物用一个注射器, 以避免注射器内残留药液与所配制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6) 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稀释液,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7) 平时在工作中比较重视的是各种药物混于同一容器内静脉滴注是否有配伍禁忌, 而较少注意接滴的药物是否有配伍禁忌[2]。要合理安排接瓶顺序, 对存在配伍禁忌的两组药液之间, 应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过渡,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2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1) 如果混浊絮状物在针头以上, 要立即停止输液, 更换输液管, 排气后再与针头相连, 如果在针头以下, 要立即拔出针头, 更换输液管后再重新开放静脉通道。 (2) 液体中有配伍禁忌的药物输入时, 必须用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冲管以间隔开, 避免发生配伍反应。 (3) 如果患者只有两组液体, 可以等其中一种药液流至莫菲滴管以下后再接下一种液体, 然后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这种方法经多次试验, 没有发现不良反应。 (4) 如果有条件, 更换有配伍禁忌的液体的同时更换输液器。 (5) 更换药液时, 护士应在旁边观察5~10 min后, 无变化, 方可离开。并且经常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医疗纠纷。 (6) 如果两种药物不能混合使用时, 也不能同时在同一静脉留置针处输入。 (7) 应用新药时要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药品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对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避免混合用药。严格按照国家新药典的配伍禁忌要求, 选择用药。

4 小结

经临床观察和实验证明, 夫西地酸钠与复方氨基酸不能混合使用。护理人员在用药的时候, 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药品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对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避免混合用药。严格按照国家新药典的配伍禁忌要求, 选择用药。如果说明书没有注明, 则不能连贯滴注, 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冲管, 不要把两种药物混合而产生混浊。如果液体混合有混浊和沉淀, 说明两药液存在配伍禁忌, 应用时应将两者隔开, 防止出现不良反应而引起医疗纠纷。护士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以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同时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为药物临床使用提供相关指导。

参考文献

[1]雍小兰, 曾任杰, 张勤.静脉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8, 6 (3) :162.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篇6

在临床工作中, 遵医嘱将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商品名韦迪) 40 mg加入0.9%氯化钠100 m L组与5%复方氨基酸 (18AA) 500 m L连续静脉输入时, 当两种药液接触后, 液体瞬间发生乳白色浑浊, 立即更换输液管及液体, 观察患者未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及体征。

1 实验方法及结果

根据临床资料为进一步证实泮托拉唑钠与复方氨基酸之间存在药物配伍禁忌, 我们将注射用泮托拉唑钠40 mg加入0.9%氯化钠100 m L, 然后用注射器从液体中抽取20 m L药液, 直接注入5%复方氨基酸 (18AA) 瓶中, 瓶内液体立即出现乳白色浑浊, 反复实验, 结果均出现相同现象。实验结果:泮托拉唑钠与5%复方氨基酸18AA不能连续静脉输入, 两者之间存在药物反应。

2 讨论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篇7

1实验材料

1.1 药物

复方氨基酸口服液, 深褐色液体, 实验时20倍浓缩, 人体推荐剂量为75ml/日,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提供。

1.2 动物

SD大鼠, 清洁级, 体重180~220g, 雌雄各半。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医动字第22001001号。检测环境条件, 实验动物房合格证号为医动字第220010015号, 温度范围20~26℃, 相对湿度范围50%~70%。实验动物试验前在动物房环境中适应3天, 染毒前, 禁食过夜, 不限制饮水。

2实验方法

取SD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4组, 空白组, 低、中、高口服液组, 每组20只。低、中、高3个剂量分别按31.2、62.5、125.0ml/kg (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25倍、50倍和100倍) 剂量灌胃, 空白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 连续灌胃30天。每周记录体重和进食量, 并计算食物利用率。 实验期末尾静脉取血用MEK-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进行血液学检测; 断头取血分离血清, 用BECKMEN CX4 PR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生化检测。对每只大鼠进行脏器大体观察, 同时取肝、肾、脾、睾丸 (卵巢) 称重并计算脏体比, 并取肝、肾、脾、胃、肠、睾丸 (卵巢) 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

统计方法:全部实验数据采用SPSS/PC软件包 (单因素方差分析) 在微机上处理。

3结果

3.1 各组大鼠总食物利用率的测定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 原始数据符合方差齐的要求 (P>0.05) , 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重、进食量、总食物利用率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2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的变化 见表2。

在30天实验期间, 各组大鼠均未见异常症状和体征, 也无死亡。各组动物体重均有增加, 实验各时间点3剂量组大鼠体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3 各组大鼠血液学的变化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 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剂量组大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4 各组大鼠WBC分类的变化 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 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剂量组大鼠白细胞分类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5 各组大鼠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见表5~6。由表5~6可知, 各组血生化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3.6 各组大鼠脏体比的变化 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 各剂量组大鼠肝/体、脾/体、肾/体、睾丸 (卵巢) /体比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7 各组大鼠病理组织学变化

大体解剖未发现各脏器明显异常情况。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对照组有1只雄性大鼠肝脏局灶性肝细胞颗粒变性, 程度为轻度, 发生率为该组动物总数的5%。空白组有1只雄性大鼠肝脏可见小灶性炎细胞浸润, 程度为轻度, 发生率为该组动物总数的5%。空白组雌、雄性各有1只大鼠肝脏小叶中央静脉轻度充血, 发生率为该组动物总数的10%。高剂量组有1只雄性大鼠肝脏汇管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程度为轻度, 发生率为该组动物总数的5%。高剂量组雌、雄各有1只大鼠肝脏局部可见肝血窦扩张淤血, 程度为轻度, 发生率为该组动物总数的10%。高剂量组有1只雌性大鼠肾脏肾小管轻度肿胀, 伴透明管型, 发生率为该组动物总数的5%。高剂量组有1只雄性大鼠脾脏脾窦轻度扩张充血, 发生率为该组动物总数的5%。未见其它病理改变。

4结论

根据复方氨基酸口服液的给药途径, 并参考有关文献方法[2,3]进行了复方氨基酸口服液对大鼠30天喂养的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复方氨基酸口服液对动物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主要脏器系数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对心、肝、脾、肺、肾、胃、肠、脑、睾丸 (卵巢)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均无异常, 各剂量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说明复方氨基酸口服液长期服用安全无毒副作用。上述毒理学研究结果为复方氨基酸口服液的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依据。

参考文献

[1]郑纯威, 陈宇, 丁华熳, 等.复方氨基酸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17 (2) :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规范.2003:117.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篇8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 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难治性腹泻患者76例, 入选标准: 病程> 2周; 大便性状呈蛋花状、黄绿色或水样; 大便培养呈阴性; 均已签署知情协议。排除标准: 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 其他病因引起的腹泻; 对研究药物过敏;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及重大躯体疾病等。 根据就诊次序将其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6例; 年龄1 ~ 5 ( 2. 78 ± 1. 23 ) 个月; 病程17 ~ 39 ( 25. 16 ± 7. 28) d。对照组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 ~ 4 ( 2. 50 ± 1. 34) 个月; 病程16 ~ 38 ( 24. 56 ± 7. 04) d。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史等基线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腹泻对症治疗方案开展治疗: ( 1) 常规补液, 以纠正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尽快解除脱水症状。 ( 2) 加强对症、能量支持治疗, 常规给予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 ( 3) 对存在特异病原感染的患儿,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以促进肠黏膜功能恢复[3]。 ( 4) 饮食治疗, 乳糖不耐受者, 采用去乳糖饮食方案; 特定蛋白质过敏者, 以摄取水解蛋白为主, 严格控制大豆、牛奶蛋白质的摄入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 具体疗法: 小儿复方氨基酸10 ~ 20ml / ( kg·d) 静脉滴注, 持续治疗1周; 并且予以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以锌计算口服剂量10mg/d, 持续使用2周。

1. 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 临床疗效: 治愈: 持续治疗5d内, 便次、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且全身性症状全部消失; 好转: 持续治疗5d, 便次减少、大便性状改善, 且全身性症状明显减轻; 无效: 持续治疗5d, 便次、大便性状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或有恶化趋势[4]。总有效率= ( 治愈+ 好转) /总例数 × 100% 。 ( 2) 止泻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 记录2组患儿用药后腹泻、脱水症状完全消失时间。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临床疗效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2. 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 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 60, P < 0. 05) 。见表1。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止泻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讨论

小儿难治性腹泻在临床上可分为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两种类型, 是我国婴幼儿群体中的高发性疾病之一。据前瞻性医学统计资料, 腹泻疾病引起的儿童死亡病例在报告总死亡病例中约占20% , 难治性腹泻则占腹泻死亡病例的45% ~ 55%[5]。 难治性腹泻已成为儿科临床诊治工作的重点, 也是临床医师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之一。

关于小儿难治性腹泻的病因,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食物过敏、用药不当及先天遗传因素与该病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 食物过敏主要是指患儿对豆类蛋白、牛奶蛋白过敏, 由此引发变态反应性疾病; 用药不当则体现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致使某些相关菌群失调; 遗传因素包括先天畸形、免疫缺陷及重要酶缺失等[6]。此外, 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还多存在营养不良或发育障碍等问题。目前, 针对年幼儿童难治性腹泻, 临床提倡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要原则, 如抗生素、激素治疗等, 这些药物也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部分抗生素由于不良反应多, 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 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等[7,8]。小儿患者本身机体条件差, 对抗生素、激素的耐受性差, 因此, 寻求更加有效、可靠、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在儿童难治性腹泻临床治疗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常规对症治疗方案中加入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 ( 92. 11% ) 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71. 05% ) , 表明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说明该疗法的不良反应少, 适合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此外, 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提示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可显著缩短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 有助于减轻其生理痛苦。复方氨基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壁吸收功能恢复, 通过补充氨基酸, 以改善微绒毛功能, 使葡萄糖、钠等物质正常参与上皮细胞转运, 进而达到防止水、电解质丢失的目的。与此同时, 复方氨基酸还具有提高蛋白质吸收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患儿的免疫能力。补充锌剂则能改善机体缺锌状态, 进而激发患儿的免疫功能, 使机体T细胞逐渐恢复良好的活性, 促进抗体形成, 有助于强化机体清除感染的功能, 进一步修复肠黏膜细胞, 恢复刷状缘酶活性恢复, 利于水电解质重吸收[9,10]。因此, 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能实现肠道微生态环境重构, 充分改善了机体免疫力等条件, 有利于缩短患儿的病程, 提高临床治愈率。综合所述, 在小儿难治性腹泻中应用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患儿症状改善, 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小儿难治性腹泻患儿76例, 根据就诊次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方案,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中加入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止泻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期间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疾病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能较快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借鉴和采纳。

关键词:难治性腹泻, 小儿复方氨基酸,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疗效

参考文献

[1]施艳, 王琴, 杨梅, 等.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2 (33) :190-191.

[2]彭曙辉.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2) :63-64.

[3]谭志军.小儿复方氨基酸对腹泻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 2014, 29 (12) :68.

[4]王天利.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4, 8 (4) :453-454.

[5]郝园平, 邱发宗, 邹云.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 2015, 36 (2) :73-74.

[6]刘凤丽.小儿复方氨基酸和锌佐治小儿难治性腹泻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3) :12-13.

[7]孙军红, 陈冬凯, 杨欣燕, 等.小儿难治性腹泻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 (7) :93-94.

[8]谢华.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4) :160.

[9]冯卫文.锌剂与叶酸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3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0) :153.

上一篇:增强CT检查下一篇:拱形结构